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灵性蒙古高原TXT下载灵性蒙古高原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灵性蒙古高原全文阅读

作者:蒙古草原鹰     灵性蒙古高原txt下载     灵性蒙古高原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灵性蒙古高原全文阅读

休笔小憩

几年来,生活的变迁让我身心疲惫,捡起久置荒漠了的笔墨,再一次在人至中年之后书写人生,让我在忧虑、困苦之时找到一个心神调理站,慢慢地我又回归平静,慢慢地开始梳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思,还有未成型的思想。

    若说以前的40年是我光辉幸福的40年,那么以后的40年就让我用我的笔、我的心来书写、珍惜它吧。虽然随着光阴逝去,人会日日萧弱了下去,但心灵的莹润和蕴裕也会逐渐光辉了起来。

    暂时搁笔,回归草原,也算是人伦、天地、心神之归属,摒弃世外喧嚣,回归原始的宁静,但愿不久后归来的我永得祥和、安宁,不再杞人忧天,不再忧伤颓废。

等等

虽已回到南宁,但仍在休假中,遂没有心思更文,等到9月初,上班安排好工作,整顿好思绪再更,一定会用心把该完成的作品认真完成。

    谢谢一直以来支持关心我的朋友们!

    祝福大家安康吉祥,文文都有新收获!

决心完成此作,不为名利

    即使含着血泪也要把文章写完整,作为我对他一生的祭奠!

    之前,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得不停顿一年多时间来调整,如今,自他离去五年已经过去了,情绪可以慢慢做到可以控制,所以一定要尽快把文章完成,以抚慰我沧桑、忧伤的心和他的在天之灵。

    人去了,便是一切归于尘土,但若我还在,他仍在我的UU小说,我的记忆中,我的心中,只要我的思念还在,我的生命还在,他就仍然活着。

    我要把他的一生,我们相随的岁月都用我稚嫩的笔墨记录下来,不会因为他的离去或者我的离去而消失。

    让很多人在读着文章的时候,能感受到文中人物曾经来过,曾经鲜活地存在过。

    所以我特别感恩来读书的人!只要你们用心来读书我就万分感激!为着你们来和我一起感受他的存在和我们的爱情。

    祝福每一个来读书的人,祝福你们一生安康幸福顺心如愿!

又一次接到签约的通知

编辑老师好!

    刚刚收到编辑部签约的通知,具体事宜还不是很清楚,现申请如下:

    我的《灵性蒙古高原》已经上传53万字之多,时间跨度比较大,是讲述了蒙古高原三代人的生命历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跨时空的玄幻之旅......

    所有的章节都经过精心安排打造、三润其稿,完稿后,我仍然计划精细打造一回,在不改动大体框架的情况下,再精炼语言的表达和成熟已有的思想。

    我旨在用优美的文笔缓缓道出蒙古高原几近一百年的历史沧桑,讲一个关于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历程。

    谢谢编辑老师的教导和帮助!

    蒙古草原鹰

原谅我的随心所欲

特别谢谢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只是我是个随心所欲的人,只好随心所欲的写,然后随心所欲地更新,大家一定不要期待太多,容我慢慢来,好吗?

    但是我知道我的文字我的文章出自我的内心感受和对生命、生活、人生的思考和领悟,看书的您一定会从中受益!可以领略不同与众人的风格、内容和思想!

    我会认真写作,一如我认真生活,认真做事做人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我想我的文章在我娓娓道来的家长里短和芝芝蔓蔓中,您可以看到生活的真谛和本质。希望可以在这样朴素的文章和思想中,您可以领略到深刻的哲理和心灵的慰籍。

    鞠躬致谢!!!

敬请谅解

接连休息一个多星期,没时间和心情来更文。让我也歇一歇,修整一下,争取一鼓作气完成此作。

    有来看书的,你们就闲适地随心所欲地看。

    我十分感谢每一个来看书的人,也会认真完成,但是最近状态不好,还需缓一缓。

    敬请谅解!

正在加班积累文章

最近先不更文,因为一直都是随心所欲地写和更,基本没有存稿,现在要求一个月必须更新一定的字数,姐表示灰常不淡定,也逼着姐加班加点地码字,但愿可以多多存稿,不要断更,不辜负点点的期望和要求。

    但有时脑子不配合,思维停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555555555

    这两天还行,已经存稿1万多字,多多祈祷千万要思如泉涌啊......

    哈哈哈!

哈哈哈, 张冠李戴

    周末都是十分忙的,基本没时间开电脑上网,于是周五就把周六、日的章节定时更新。

    不想上周五忙得很,急急忙忙定时更新两章,不想今天打开书,发现怎么少一章?以为莫名丢了一章。看到书虫姐姐的留言才发现原来把《灵性蒙古高原》的章节发错到《自捡残花插净瓶》了!

    唉!这脑子!

    一边上班,一边码字坚持完成心中的梦想,有时候工作忙起来会没有一点时间和心情来更文,于是就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创作,也是难为了自己,但心中那一份执着还是放不下,一定要在我神志清晰、记忆尚存之时,把这出人生大戏写好。

    它囊括的不只是山丹的人生,它还有很多不同人的命运和现实状况,就现存的社会现象进行小说创作,我希望在后来的日月中,人们可以从我的书中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的影子,给历史留下一抹记忆。

    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做出自己的奉献,我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希望可以通过我的笔、我的语言来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祈愿所有来看书的人都了解现实、都会为美好而努力、欣慰;也会对丑恶思考和摈弃。

    真诚谢谢每一位来看书的人,尤其谢谢书虫姐姐一直以来的温暖关怀!

工作实在太忙了

工作实在太忙了!存稿都已用完,但愿今天有时间更新,明天有时间存稿,端午节不断更。

    555555555555555555555

敬请读书的朋友从头读起

    十年磨一剑,我开始回头修葺我的作品。

    写作初衷便是要用心、甚至用包满的灵魂来写一部像样的书,窃以为我的无论文笔还是思维都是流畅的。

    虽然书已签-约起-点,但迟迟不上架,便没有收入,这样的作品可能经济价值不是很高。但签-约的直接后果是,起-点拥有了这部书的所有权限。只要她凭着自身的优秀脱颖而出、熠熠生辉之时,起-点便拥有她的所有。

    在我,倒是不太在乎利益的驱鹜,我只在乎这部书是部好书。本着一名作者的良善本性,通过文字来给这个社会一些大家所谓的“正能量”。

    因此,我冒着可能永不上-架这样的“后果”,断更甚至停更。回头来精雕细琢我的作品。

    也十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回馈和指点。

    书虫姐姐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衷心感谢!

请您从头看起,我正在精雕细琢

暂时可能不会每天更新,我正在修改之前的章节,尽量保证情节的连贯和语句字不出错误。

    也在修订样本,加入作协的申请已递交,送交作协的样本书我也想尽善尽美,尽量不留瑕疵。

    精雕细琢一本像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每一位来读书的人,能从这些似乎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中读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也或许可以给您思考和启迪的灵光。

    希望来读书的您有所收获,得到爱、喜悦、平和。

感恩起点、感恩编辑、感恩一直以来相随的朋友、读者

    周五,《灵性蒙古高原》上架。

    我很开心。

    2012年9月,在先生离去838天之后,我从地狱里爬起来,拿起笔开始“倾述”。

    想一想,原来也写些东西,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记得当地一家报纸曾经就副刊想跟我长期约稿,而被我婉拒,原因是我没有时间,我满足于一粥一饭的小日子。

    结婚生子后,就一心一意在过日子,照顾一大一小两个人,基本放弃了临床,也放弃了喜欢的阅读和写作,就这样幸福而浑浑噩噩地过了十年。

    直到博士毕业、事业如日中天的先生猝然离世,我突然从天堂掉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我整个人像失去灵魂的僵尸,没有思想、没有思维,这样的日子在过去了800多天后,我恢复了一些神智,我想我不该把“我的”人生就这样荒废了,慢慢地活过来,也寻找一个生命——或者说活下去的突破口。

    于是,我拿起久违了的笔墨,开始在起点上传我的《走过蒙古高原的生命》,(《灵性蒙古高原》的前身),随着笔端流淌而出的文字,我的情感和情绪都得到舒缓。

    写作的初心是,用心写一部经典大作。我一直坚信,只要倾注了真情和心血,凭着我的文字功底和流畅的思维,写出一部好作品还是可能的。

    上传后,反响强烈,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了十几万的点击,还是我在断断续续地更新之下。

    可惜后来清查,封闭了所有作品。我只好停下来等待,等待了很久之后,在书虫姐姐和一些读者、朋友的建议下,转站到主站,也接受一个读者的建议,改了作品名,可是,我现在却有些后悔,觉得“走过蒙古高原的生命”更贴近作品,也更符合我的写作初心。

    可惜,已经用“灵性蒙古高原”这个名申请了“著作权登记”,并且和起点签-约,想改回去有些难,不过想想,也倒安然:无论自己的孩子叫什么名,不也是同一个孩子?

    一直没有明确的目的,比如签-约,上-架之类事情,我甚至没有心机去了解这些,只是在不停地书写,从开始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到慢慢扩展开来关注大众、关注民生、关注时代特征,命题和视野宏大起来,我的生命也逐渐焕发出生机。

    我很感恩,感恩起点在我生不如死时提供了一个给我安置生命期望的平台;感恩原来的责编薯条的厚爱,她从万千作品中看到我朴素而真挚的“拙作”,督促我签-约;感谢主编胡说上架该作;非常感恩一直以来陪伴我喜怒哀乐的读者们!特别感谢书虫姐姐、奶奶、一竹、水清竹韵、月辉、徐家店、燕衡、沃土等等笔友几年来的鼓励、支持、相随相伴。

今天我生日

刚刚记得,今天我生日,也是《灵性蒙古高原》上架的日子。

    这是机缘巧合。但谁说不是冥冥中的安排?

    我并不想要大家不读书只订阅、打赏这样的流行方式。

    我是希望有人看书,看进去了,领略了其中的意义,才是我写书的初衷。

    如今来说,有稿费的收入是好的。

    我会努力,把这本书写好,绝不为凑字数而胡编乱造。

    每一章都有每一章的深意,每一个字都是我想要表达思想的传递。

    谢谢每一位来读书的人!

一、风雨孕育的山丹花

    (起点网专一作品,请勿转载,否则作者和起点将维权,追究盗版责任)

    如你喜欢,敬请收藏。

    一、风雨孕育的山丹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都在轰轰烈烈地投身于“特殊时期”的战斗中。在“学大寨”、“多开田广积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闹哄哄吵喳喳地社会背景下,一个雨雾濛濛的早上,昨天还在地里拼命拔麦子争当先进模范的铁蛋儿妈准备临盆了。

    干旱的草原,一个秋季都不曾下过雨,那天早上却下起了毛毛细雨,这远不是草原雨水的性格。草原的雨如同草原的人——直爽、豪迈、激烈。像极了当地的汉子——如草原旋风——说来即来说走就走、绝不拖泥带水。今儿的雨倒像江南的淅淅细雨,一大早便开始淅淅沥沥个不停。

    早起,铁蛋儿妈起床就觉得肚子不得劲,她早早起来,走到大门外倒了夜尿,掏了灰,洗好隔夜手,洗了锅,从大水缸里舀好一大锅水,准备烧滚水做早饭了,肚子却一阵紧似一阵地痛了起来。

    铁蛋儿大天还没亮就出去拾粪了,白天还要加入农业社热火朝天的“秋收大革命”,做家里6、7口人的饭菜的火实都要靠平时铁蛋儿大打早上掏空出来的时间拾牛粪来烧呢。

    草原上牛马成群,不缺的那就是粪,也因为铁蛋儿大的勤快,铁蛋儿妈从来没有为烧火柴不足烦恼过。都是放心地烧最好的牛马粪。每年还能存起来满满一粪房的大块牛马粪。塞北高原寒冷的冬天也从未受过冷冻。秋天草老,牛马粪成型,因而结实耐烧,正是拾粪存储的好时候。

    新鲜的牛粪要等它僵硬了及时拾起来晾晒,否则粪牛牛(屎壳郎)就会在粪堆里安家落户,用不了几天,牛粪就会被吃喝的只剩表皮一层空壳。

    粪牛牛会把牛粪滚成圆溜溜的球,然后把蛋(卵)下进去,粪球球即是育婴房又是“孩子”的食物。粪牛牛父母费尽心机和力气,一前一后把粪球球滚到荫凉湿润一点的低洼地,以保证“儿女”不至于被塞北毒辣的阳光晒干。

    今天早上,铁蛋儿妈照样揪了一把引火柴提了一箩头干牛粪回来,放在灶旮旯,肚子痛到她不能再烧水做饭了。

    她费力地慢慢爬上炕。

    铁蛋儿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笑容,口角流着清凌凌的口水。铁蛋儿今年刚刚3岁,高原的风把孩子娇嫩的小脸都吹出一道道小口子了。黑乎乎的小手露在被子外面。

    铁蛋儿妈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怎么都不忍心叫醒他。

    她一直忍着,要等铁蛋儿大回来。她已经有了生铁蛋儿的经验,况且这一回肚子也偏小,月份儿还不足呢。她想可能是昨天和三后生比赛拔麦子揪扯着了,还没到生产时间呢。

    昨天一直是手下败将的三后生居然敢挑衅,从未输过的铁蛋儿妈又一次被激起斗志,在大家的起哄呐喊声中以双手拔六垄小麦赢了比赛。

    现在,她是那么后悔。

    她想:可能也是变天的缘故,人、牲口都肯在变天时候下崽,也或许只是痛一痛就过去了。

    她倚在窗台上默默地忍着、盼望着铁蛋儿大能快点儿回来。

    听到隔壁妯娌喜凤起来开门的声音,她敲敲仅有的半块玻璃,原来雕花的木窗上装有两块透光的玻璃的,铁蛋儿刚学会走路那会儿,跌跌撞撞地两块都碰碎了,只剩下上半边尺二八寸土坯那么大一块了。

    她轻轻地叫了一声:“他二婶,你过来一下。”喜凤听到叫声,放下手中的尿盆走过来问:“咋了?”

    铁蛋儿妈说:“我肚疼,可能要生了,他大还没回来,你帮我喊喊,看他回来跟前没有?”

    喜凤问:“你不是还没到月份吗?”

    喜凤也挺个大肚子,两人的预产期差不多,都是农历八月份的。如今才刚刚六月底啊。

    喜凤是头胎,不免惊慌,急急忙忙回去叫醒铁蛋儿二叔二娃,二娃听说,一蹦三尺高,急急忙忙揪上裤子,爬上屋顶,扯开嗓子叫上了:“哥——哥——嫂嫂要生了,听见就快回来啦——”

    因为下着小雨,铁蛋儿大也并未往远走,他只在房后的大洼那儿拾一些平时看不上的牛粪,存储起来是不好用的,现时烧应该没有问题的。

    空旷的草原,他听到了弟弟的声音,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家赶。连箩头和粪叉子都扔了,没命地往家跑。

    秋天是忙碌的季节,已经有很多人起床了,房后住着的二来更看到铁蛋儿大飞也似的往家跑,以为出了什么事,也跟着一起跑进了门。一边跑一边问:“咋了?咋了?”

    当看到铁蛋儿妈好好地坐在炕头上时,铁蛋儿大长出了一口气。

    因为跑得急也因为担心,铁蛋儿大蹲下来大喘气。

    喘过气来,才问铁蛋儿妈怎么样了。铁蛋儿妈说可能要小月产了,叫他快去找接生婆来。

    铁蛋儿大急急忙忙去借农业社的驴,好驾了驴车去接隔十里外下滩村铁蛋儿的姥姥和一个沟沟坎坎纵横交错皱纹满脸的接生婆——羊换妈。

    铁蛋儿大到羊房去找饲养员李罗圈儿。李罗圈儿是一个瘦小枯干的汉子,人称“刮地穷”,是个连黄风过来都要抓它一把砂子下来的人。

    铁蛋儿大赶到羊房时,李罗圈儿刚刚起来,出门撒尿。看到铁蛋儿大急急忙忙冲过来,便大声问询:“咋了?被狼咬了后半截了?”

    铁蛋儿大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媳妇要生了...借生产队的一头驴...一辆车......去接外母娘和接生婆。”

    李罗圈儿眨巴着眼屎迷糊的双眼:“真的假的?一大早的?怎么说生就生了?”

    铁蛋儿大急急忙忙拉了李罗圈儿赶往牲口棚,两人走过牛栏马厩来到驴圈。

    李罗圈儿牵出一头麻灰的老驴,一边说:“这头驴老是老了,但紧要关头肯出力,也跑得快。”

    铁蛋儿大爬上驴背往车马库疾驰。

    把驴拴在拴马杆上,整理好车子,弟弟二娃也赶来了,兄弟两麻利地上好笼头、带好嚼子、拴好滚肚,套好了车,铁蛋儿大赶着驴车飞车而去,扬起一溜儿黄尘。

    二娃在后面喊:“你慢点儿,有我在家了,你放心。”

    铁蛋儿大扬起手中的鞭子,舍不得打在驴身上,在空中“呜——啪——”地亮了一鞭子,灰驴扬蹄急奔。它完全能感觉到主人的焦急。

    走入华草如织的草甸中,沿着平时车、马、人踏出的一条细细的路迹走,两边没(mo)过车辕的茂盛茅草减慢了他们行进的速度。

    一对鹌鹑被他们疾驰而过的车辙惊起,呼啦啦飞出好远。

    早起的一对“吥吥哧”(戴帽鸟),在路边不远处一唱一和:这边“吥吥吥——”,那边“哧——”。

    忙着在小树林里笔直的白杨树上搭建新窝的喜鹊含着一枝枯树枝飞过他们的头顶。

    还有休息了一夜早起的蛐蛐也不甘寂寞,藏着草丛中“吱吱”地亮着歌喉。

    看来这一场秋雨给这个草原带来的不只是清凉的空气,还给众生带来了勃勃生机。

    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忙了一个下雨的早上,紧张焦急的铁蛋儿大,这时才感觉出了汗的背心沁入的丝丝凉意。他缩了缩脖子,裹紧了衣衫。

    身上的夹衫还是过大年时铁蛋儿妈拆了自己的一件衬衣做里子,买了五尺白洋布染了黑色做面子,唯一的一件新衣服。

    平时总舍不得穿,今天出门,铁蛋儿妈一定要他换下身上那件千缝万补的旧衫穿上的,他用手摩挲着衣衫密密的针脚,心里暖融融的。

    走时铁蛋儿妈还拿了五毛八分钱给他,要买二毛钱的两斤黑糖,一斤坐月子,一斤送接生婆。剩下的买一刀草纸一毛钱,买四盒二分钱的洋火。

    车子终于到了合作社的门口,铁蛋儿大把驴车拴在牲口桩上,跑进合作社。

    合作社的小杨刚刚取下护窗板,看着铁蛋儿大狂奔而来,问:“怎么这么急?老婆生娃娃了?”

    铁蛋儿大没时间理会小杨的玩笑,“快、快!二斤黑糖分开包两包,一刀草纸,四盒洋火。”

    小杨一边麻利地拿出两张牛皮纸称好黑糖包好,又用纸绳绑好,一边问:“真的生娃娃了?我说你平常不能这么急嘛!”然后去拿来一刀黄色的草纸和四盒洋火,放在柜台上。铁蛋儿大丢下紧紧攥在手心的五毛八分钱,两手捧着买好的东西疾奔而出。

    把东西用避雨的帆布包好,放在驴车上。急忙奔铁蛋儿姥姥家而去。

    铁蛋儿姥姥家下一个斜坡就到了,一个村子也就七八户人家,秋天的早上,虽然下着雨出不了田地干不了农活,但家家户户也已起来了,氤氲的雨气里炊烟犹犹豫豫地漫天飞舞。

    雨虽不大,衣服露在雨布之外的地方都已浸湿,好在买的东西用帆布包着不曾湿水。

    铁蛋儿姥姥刚刚喂完六个月大的小儿子坐在灶旮旯准备烧水熬粥。火石还没有打着,就着的马槤毛(一种植物的根须,特别容易引火)还没有着火起来,铁蛋儿大已经站在身后了。

    铁蛋儿姥姥今年四十三岁了,正月里刚刚生下她的第十个孩子,也就是十娃。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五个女儿五个儿子,个个健康。

    也曾经因为她生的孩子多而被评为“英雄母亲”。

    一家十二张嘴,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物质匮乏时,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往往大一点的孩子上田地去摘嫩的油菜花,去草原里采蘑菇、捡野菜再加上几粒小米熬成一锅粥作为一家人的食物,勉强度日。

    铁蛋儿姥姥一辈子不曾有过月事,却生下十个健健康康的孩子,而她的五个女儿却个个正常的很。

    如今大女儿的第二个孩子要出生了,二女儿也有了一个女儿了,她还怀抱几个月大的儿子呢。

    六个月大的孩子还不会爬,他刚刚吃饱奶水安静地躺在一堆尿布里咿咿呀呀的自娱自乐。

    其它孩子大一点的起来在院子里玩耍,小一点的一个三岁一个五岁的还蒙在一堆破被子里呼呼大睡。

    因为孩子多,依靠两个人的工分基本没有余力填补家用,家里除了一个完整的锅之外,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整间屋子散发着难闻的尿骚味和孩子的乳臭味。

    奶大十个孩子的铁蛋儿姥姥的**像两个大罐子一样吊在胸前,走路时都似乎被拖到背都佝偻着。

    她看到铁蛋儿大急急忙忙进门,急忙问?“咋了?铁蛋儿妈要生了?”

    “是啊,一大早肚子就疼上了。您老赶紧拾掇拾掇快走吧。”铁蛋儿大摸摸脸上的雨水,急切地说。

    铁蛋儿姥姥拎起早已准备好的一个包袱,又把十娃裹吧裹吧抱起来就出了门。

    一边急着往驴车上坐,一边嘱咐院子里的二娃、三娃“妈去你大姐家,你大姐要生娃娃了,你大回来告诉他一声。”

    两人冒着蒙蒙细雨忙着赶往接生婆所在的村庄。

二、瀛弱的生命

    二、瀛弱的生命

    雨仍然不紧不慢地下着,铁蛋儿姥姥把一块雨布顶在头上,紧紧抱着十娃,说:“你看这一秋天都不下雨,今儿偏偏就下个没完。”

    铁蛋儿大“嘿嘿”笑着应和。

    大概一袋烟的功夫就到了接生婆的大门口,铁蛋儿姥姥坐在车上没有动,铁蛋儿大拿了一包黑糖大步流星地跨进接生婆的门。

    把糖放在一个紫红色的板箱柜上。

    羊换一家正在吃早饭,一人一碗小米粥还有黄灿灿的窝窝头,铁蛋儿大看到饭菜想起自己也饿了。

    羊换看到铁蛋儿大急忙让坐到炕沿边上,拿了一个窝窝头递过去,说:“老婆要生了?还没吃饭吧?”铁蛋儿大接过窝窝头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客气地说:“还得烦请您走一趟。”

    羊换妈坐在炕沿边,二话没说跳下地披了一件衣服就跟着铁蛋儿大往外走。

    蒙古高原地广人稀,十里八村只有羊换妈一个接生婆,哪家有要生娃娃的大肚老婆,都是提前打过招呼的。羊换妈也是随叫随到,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

    羊换妈其实也不是大夫,连赤脚医生都算不上,只是年纪大一些,60多岁了。之前给牛羊等牲口接生,后来当地人生娃娃也来找她了。

    这人胆大心细,大部分都能搞定,遇到一个难产的,就一定保大人牺牲孩子。她会把孩子在子-宫里肢解然后用手清宫,取出胎盘。在缺医少药的蒙古高原救了不少人的命,虽说赶不上如今的医疗,留下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却只要能保住性命,也是那时人们最大的希望了。

    应对生产时的一些状况,她有她独到的手段。

    那年头,孩子愿意生就只管生,没了这个当然还有下一个。在贫穷落后的农村牧区,孩子和小羊羔、小牛犊差不多,夭折的很多,但每家仍然会有几个孩子。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的政策。也没有节育的好办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长的夜晚无事可做便造出了很多孩子。

    所以十里八村生娃娃的都请她,也放心。

    羊换妈爬上驴车,铁蛋儿姥姥往车辕处挪了挪,招呼羊换妈:“您老辛苦跑一趟。”

    羊换妈伸头到雨布下看看了十娃说:“这胖小子,还好吧?看那白白胖胖的,奶水够吧?看你那两大罐子,这小子一定不缺吃,有福气咯!”

    铁蛋儿姥姥不好意思地抬头看看铁蛋儿大,说:“够吃够吃。”

    十娃也是羊换妈接生的,不过十娃已经是第十个孩子了,所以没有任何意外和卡磕,不到十分钟就落地“哇哇”哭了。

    人都说比上一趟茅房拉一泡屎都利索。

    铁蛋儿大回头招呼羊换妈:“您老坐好了。”便把驴车赶得飞快。

    一会儿子功夫就回到了自家大门口。看到二娃蹲在大门口,急忙问:“咋样了?你嫂子咋样了?”

    “生了。”

    “生了?”车上的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冒出了同一句话。

    铁蛋儿大顾不上招呼接生婆和外母娘狂奔入门。

    他看到铁蛋儿妈疲惫的样子,看到隔壁李二老婆在旁侍弄着一个看上去没有多少活力的孩子。

    铁蛋儿姥姥把十娃放在炕上来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

    羊换妈是三寸金莲,扭扭捏捏最后一个进门。

    他们都看到一个小得像猫、气息奄奄的孩子,一身青紫,皮肤附着一层白白的像霜一样的东西。

    羊换妈二话没说,用手抓住孩子的两条腿,头朝下提了起来,然后用两个手指使劲抽孩子的脚底板。

    “哇——”在羊换妈抽了五、六下之后,孩子终于爆发出一声不十分响亮的啼哭。

    隔壁李二老婆向羊换妈投去钦佩的目光:“我已经弄了半天了,一直没有哭声。你们回来的真是时候!这孩子命大,一定也福大。”

    铁蛋儿妈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地笑意。

    羊换妈说:“这娃娃出生青紫,怕日后会妨门妨户,就叫无芳吧。”

    铁蛋儿大一个劲点头,“无妨、无妨。”

    羊换妈又说:“这娃娃不够月份,可能难养,你们也要想开些。”

    铁蛋儿妈一汪眼泪汹涌而出,她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就是自己的一时逞强害了这个孩子,她是多么喜欢这个女儿啊!她情愿付出百倍千倍地努力来养活这个孩子——她暗暗下定决心。

    铁蛋儿姥姥看闺女伤心赶紧说:“不要紧的,好好的娃娃,没事儿没事儿啊。你先闭眼歇会儿。”

    铁蛋儿大才把二娃帮拿回来的草纸、黑糖接过手放在锅台上。

    铁蛋儿姥姥拿起温壶想给铁蛋儿妈冲一碗黑糖水喝,温壶里一点热水也没有。

    二娃看到,急急忙忙回隔壁拿来她老婆刚刚烧好的滚水,铁蛋儿大也给羊换妈和李二老婆一人冲了一碗黑糖水。

    于是她干脆坐在灶旮旯点火烧水了。使劲拉着二股风箱,干牛粪呼呼地冒着大火,不一会儿水就烧滚了。

    羊换妈用一个大盆接了滚水,把一块新洋布放进去烫过,开始给铁蛋儿妈和孩子慢慢清洗。

    铁蛋儿妈躺在一堆草木灰上,上面垫着草纸,血一丝丝沁入草纸后渗入草木灰中。

    孩子眼睛紧闭,没有多少气息,放在了铁蛋儿妈的头边。

    铁蛋儿妈不时的把手放在孩子的鼻子旁探测孩子的呼吸,她十分担心一眨眼这孩子就没了呼吸。

    铁蛋儿姥姥忙着又熬了一锅小米粥,给铁蛋儿妈加了黑糖,先下下奶。

    小米粥的表面荡着一层类似奶油的薄膜,清香扑鼻。

    羊换妈也喝了一碗,但当她看到只有一斤糖时便死活不肯加糖。

    铁蛋儿姥姥又热了一点剩面片给铁蛋儿大吃过。就坐到炕上喂那刚出生的外孙女了。

    小猫一样大小的孩子一点点力气都没有,连含住奶-头的力气都没有。看着羸弱的孩子,铁蛋儿姥姥犯了愁。

    铁蛋儿姥姥轻轻地把奶-头塞入孩子的小嘴,挤一点奶水到她嘴里,孩子似乎品尝出了香甜,居然开始吮吸起来。

    铁蛋儿姥姥高兴地转头看着闺女:“你放心了,她还知道吸奶呢,一定养得活。”

    可惜孩子实在太虚弱了,只轻轻吸几口就需要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但她始终噙着奶-头没有松开。看来娃娃的求生欲很强,铁蛋儿姥姥心里乐开了花——这孩子一定养得活。

    看看孩子的身体:只有男人们的鞋巴子那么大,肋骨条条清晰可见,随着她的呼吸一上一下地蠕动。胳膊腿儿比不上大人的大拇指粗,虽然全身的青紫好了很多,但看着是那么叫人寒心,多么柔弱的小生命啊!

    眼睛偶尔犁开一个小缝儿,一下子又紧紧闭上,她受不了这突然明亮的光线。虽然还是阴天,但这亮度比她在妈妈肚子里时强了多少倍啊。

    细细看来,孩子的五官倒还标致,小小的鼻子小小的嘴巴......

    含着姥姥的奶-头,她居然睡着了,均匀地呼吸、安静地面容,姥姥心里升起无限的怜悯和爱意。

    一边的十娃似乎睡得特别香甜,一伙人的说话声也没有吵醒他。

    铁蛋儿姥姥也喝了一碗小米粥垫垫底。

    驴车还没有还给队里,羊换妈看看孩子大人都安稳,就叫铁蛋儿大送回家了。

    其它人也一应散去。

    铁蛋儿姥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小块红布用一根红绳拴好挂在门框顶的右边,生了闺女挂右边,生了小子挂左边。这样告诉人家这里是“月房”,有所忌讳。

    然后铁蛋儿姥姥又拿出几团棉花球帮闺女塞好耳朵,什么口罩、帽子、手套等等一切都拿出来准备好。

    然后嘱咐女儿:“坐月子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既不能吹风也不能受凉更不能受惊。不能刷牙、洗头、洗澡,脸也只能用软软的温湿毛巾擦一下而已。月子里你不能出门,就是在家里也马虎不得:帽子、手套、耳塞等等一系列的讲究。要是月子里落下病,那是得跟你一辈子的毛病,老来老去就更严重。”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14733/ 第一时间欣赏灵性蒙古高原最新章节! 作者:蒙古草原鹰所写的《灵性蒙古高原》为转载作品,灵性蒙古高原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灵性蒙古高原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灵性蒙古高原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灵性蒙古高原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灵性蒙古高原介绍:
生长在阴山山脉、蒙古高原的野百合也叫山丹花,不仅有美丽的容颜,更有坚强的生命力,她不畏严寒,扎根泥土,每年都会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卓越的身姿。 本文以山丹这样一个北方蒙古高原的小女子的人生历程为主线,穿插各个不同时代的几代人生活、命运,用唯美、流畅、优雅的文笔书写一部荡灵性蒙古高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灵性蒙古高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灵性蒙古高原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