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鞋乡之小镇崛起TXT下载鞋乡之小镇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鞋乡之小镇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温岭人     鞋乡之小镇崛起txt下载     鞋乡之小镇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鞋乡之小镇崛起全文阅读

第0001章 穷人孩子早当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走遍苏杭,不如温黄。

    两句民谚,前一句全国皆知,后一句知道的人不多。

    温黄,是江浙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温黄平原,温是温林县,黄是黄延县。温黄平原绵沿两县,河汊密布,屿渚众多,自古就是天州地区的鱼米之乡,素有“温黄熟,天州足”的美誉。

    温黄平原的北部,位于温林县境内,它的最北端,就是温林县城东区衡丰乡。

    金云飞的家,就在衡丰乡金家村金家自然村。

    这一年,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温林县落实的第四个年代。

    对二十二岁的高中毕业生金云飞来说,正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

    七月流火,骄阳高悬,农民干活,汗如雨下。

    经过半个月的辛勤劳作,家里的十点三亩早稻已丰收入仓,晚稻也已插播到田。

    这是夏收夏种,不能耽误,所以又叫抢收抢种,简称双抢。

    夏收夏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去乡粮站交纳公粮和农业税,需交多少公粮,需纳多少农业税,书面通知早已发到了各家各户。

    金家在金家村及四邻八乡,最出名的是穷,穷的原因是人多,上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以金云飞为老大的八个兄弟姐妹。

    当初分田承包时,金家村每人零点四八亩水田,金家分到了五点七六亩水田。后来村里有两户人家外出打工,把承包田转包给金家,金家这才有了十点五六亩水田,还因此成了全村的种粮大户。种的全是稻谷,承包合同上写得明白,只能种粮,不能种其他任何作物。

    凌晨,天蒙蒙亮,金云飞起床,先叫醒二弟和三弟,再去隔壁叫醒大妹和二妹。

    今天是农历六月十九,衡丰街逢四逢九集市,大妹和二妹要去街上卖鞋。

    金家除了种田,还有两项经济活动,养猪和做布鞋,也是家里的主要收入。

    金家村人除了种田,还各有自己的副业,农闲时节,除了木匠石匠泥互匠,补鞋的做豆腐的编蓑衣的弹棉花的,摇船送货载客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不济的,也能跟着工程队出去打工。

    而金家另辟蹊径,爷爷擅长养猪,两只母猪生的猪崽,都是自家养着,养大了才卖,或杀了卖,或直接卖给乡食品站。父亲是种田能手,还当过村里的农技员,有事没事,喜欢往田头跑,要不是全家反对,他还想再承包十几亩别人家的水稻田。

    爷爷奶奶还做得一手好布鞋,在十里八乡都有小名气,母亲也是心灵手巧,大妹初中缀学后,也跟着学做布鞋,三代人加在一起,现在每天能做十双布鞋,卖鞋带来的利润,是全家的日常收入。

    弟弟妹妹们陆续起床,嘀嘀咕咕,小声埋怨大哥的打扰。

    金云飞不吭声,只顾干活,将一袋稻谷从家里扛出来,再送到自家的木船上。

    金家位于村西,后门推开不远处就是河,在四面环水的金家村,这也算是得天独厚。

    木船是金家除了三间小瓦房外,唯一拿得出手的财产,是当初生产队折分时,父亲借了八十元咬牙买下的。

    一百斤一袋的稻谷,金云飞不敢扔,怕砸破这条比他年龄还大的旧木船。

    从家门到河边,约三十米之遥,金云飞一口气搬了十袋,早已是满头大汗。

    十七岁的二弟和十五岁的三弟也开始加入,可他们没有金云飞的力气大,只能二人合力抬一袋稻谷,还累得吭哧吭哧的。

    忙了一个多钟头,终于把五十袋稻谷运到船上。

    木船长约十米,宽两米不到,分前舱中舱后舱,稻谷都堆在中舱。

    大妹和三妹也没闲着,五十双布鞋装在两个箩筐里,搁在稻谷堆上,怕箩筐掉入河里,大妹和二妹就坐在稻谷堆上,一只手紧把着箩筐。

    穷人孩子早当家,自从三年前开始当家做主,像这种交公粮和卖鞋的活,都是金云飞出面,不用再累着父亲母亲。

    天还黑乎乎的,金云飞自己摇船,站在踏板上,双手把桨,双脚前后分立,身体几乎不动,靠着双臂的力量推桨。

    五千斤稻谷,再加五个人的重量,木船吃水很深,只能慢速前进。

    八里水路,将近一个半小时,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的时候,金家木船才慢慢的靠上了衡丰街的河埠码头。

    三弟拉着缆绳跳上岸,拽住木船,金云飞将船桨交给二弟,自己拿着扁担,挑着两个箩筐的布鞋上岸。

    大妹和二妹也上岸后,三弟拿着缆绳回到船上,木船缓缓离岸,二弟把桨,摇着木船朝几百米外的粮站驶去。

    粮站要天亮后才会开门,金云飞冲着二弟大声吩咐,让他别忘了排队。

    衡丰街是衡丰乡的经济中心,却只有一条街,长超过八百米,宽不过四米,始于河边,止于河边,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天虽没有大亮,街上却已有人流,两边已有不少摊贩。

    卖布鞋却不在这里,金云飞挑着一对箩筐,大妹二妹跟着,拐进一条弄堂,走了几分钟,来到一个宽大的操场上。

    金云飞熟悉这里,这是衡丰中学的操场,他在这里读了两年初中。集市当市场,农忙晒谷场,平时才是操场。

    约定俗成,日用品手工品都在操场上交易,外地赶来的商贩,也大多在这里摆摊。操场上摆摊不收费,要是在街上摆,人家住户是要收钱的。

    兄妹三人找了块空地,金云飞放下担子,拿下盖在箩筐上的空麻袋。一条摊在前面,上面搁放待售的布鞋。另一条摊在后面,兄妹三人盘腿而坐。

    金云飞找的这个摊位,后面正好有根水泥柱,金云飞坐下,就靠着水泥柱打起盹来。

    卖鞋主要由大妹负责,她拿出一张纸板,是从纸箱上剪下来的,上面写着“金家布鞋”四个大字。

    天已渐渐放亮,操场上热闹起来,几百个小摊,几千个赶集人,操场变成了大市场。

    金家布鞋小有名气,摊位前挤了七八个人,一边看鞋,一边问价。

    金云飞正在迷糊,二妹悄悄的俯身过来,凑在他的身边耳语的一句。

    大哥,有小偷。

第0002章 街上卖布鞋

    围在摊前的七八个人,最外面的那个家伙,长得瘦不拉几,一张瘦猴脸,明显不是来买鞋的。

    二妹旁观者清,但她胆小,不敢叫喊,只能悄声报告大哥。

    金云飞不动声色,一面示意二妹沉住气,一面眯起双眼盯着那个瘦猴脸。

    瘦猴脸弯着腰,紧贴着前面那个蹲在地上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肩上挎着一个帆布包,帆布包鼓鼓当当的。

    中年男子一手拿着一双布鞋,正跟大妹讨价还价,另一只手掂着一只布鞋,估摸着鞋的重量。

    瘦猴脸抓住这个时机,伸出一只手,放在中年男子的帆布包上。

    金云飞看得清楚,瘦猴脸手里拿着刮胡子的刀片,他悄然伸手,握住了搁在脚边的竹扁担。

    就在瘦猴脸拿着刀片,划破中年男子的帆布包时,金云飞手中的扁担,像出膛的炮弹,嗖的杵了出去,正中瘦猴脸的胸脯。

    瘦猴脸啊的一声,身体没倒,拿刀片的手却条件反射地缩了回去。

    瘦猴脸惊恐地看向了金云飞。

    金云飞却闭上眼睛,右手松开扁担,伸出食指摇一摇,还正好让瘦猴脸看到。

    瘦猴脸惊魂甫定,知道遇上了高手,瞪了金云飞一眼,悻悻然的溜了。

    二妹这才上前两步,冲着中年男子嘻嘻一笑,指了指自己大哥,再指了指中年男子的帆布包。

    中年男子一看就是个老出门的人,看看帆布包上的那条缝,包里的钱都露了出来,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中年男子先向金云飞投去感激的目光,再问二妹,小姑娘,他是谁?

    是我大哥,卖鞋的是我大姐。

    中年男子噢了一声,点点头,大声宣布,各位各位,都散了,这摊的鞋我全收了。

    商贩们一哄而散,只剩下中年男子一人。

    金云飞却没有马上理会中年男子,而是吩咐大妹二妹,去粮站帮忙卖粮。

    大妹二妹走后,金云飞才冲着中年男子做了自我介绍。

    中年男子也说了自己的名字,赵运来,黄延县罗桥镇人,专门从事鞋类的收购和销售。

    赵运来还郑重其事地表示了道谢,他告诉金云飞,这是他第一次来衡丰街进货,没想到就遇上了小偷,要不是金云飞出手,他就要倒大霉了。

    金云飞说了声不客气。

    赵运来掏出半包飞马牌香烟,抽出两根,递了一根给金云飞。

    金云飞犹豫一下,脸有赧色,接过了赵运来递来的香烟。

    金云飞会吸烟,但家里穷,身上从不带烟,平时来烟瘾时,就从父亲那里顺根烟抽抽。

    两个人蹲在一起,吸了几口烟,赵运来看金云飞话不多,笑了笑说,兄弟,咱在商言商,先谈生意?

    说到生意,金云飞也不客气,赵老板,我家的布鞋,从来都是价高一毛,别人卖一元一,我家卖一元二。

    赵运来也很爽快,伸出大拇指,再伸出三根手指头,笑着说,一元三,我全要了。

    不,我就卖一元二,金云飞摇着头说。

    赵运来瞅了金云飞一眼,不卖一元三,偏卖一元二,他顿时心生佩服,好啊,就一元二,你家下半年的鞋,我全要了。

    大生意,金云飞高兴地说,赵老板,成交。

    结帐付钱,金云飞将钱放进兜里,冲着赵运来说,赵老板,我家人多,平时一天能做十双布鞋。

    赵运来知道金云飞的意思,笑着说,没问题,一天十双我也全要,咱们约好,农历逢九,我来衡丰街收货,就在这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说着,赵运来拿出五张十元面额的钞票,兄弟,这是定金,你收好。

    金云飞怔了一下,赵老板这么信我?

    赵运来说,我看人准,信你。

    金云飞收了定金,也是郑重其事地表态,请赵老板放心,质量保证,数量保证,逢九交货,风雨无阻。

    赵运来微微一笑,拿出钢笔和一本黄皮笔记本,递到了金云飞面前。

    金云飞知道该怎么做,接过钢笔打开,再接过笔记本,翻到空白处,提笔写道:收条,今收到罗桥赵运来老板所付购鞋定金人民币五十元整,立据为证,收款人,衡丰乡金家村九组金云飞,农历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九日。

    赵运来收回钢笔和笔记本,看了看收条,啧啧赞道,兄弟,一手好字啊。

    金云飞说,哪里哪里,胡乱瞎写,赵老板不要见笑。

    赵运来再次打量一番金云飞,问道,兄弟,老哥一事不明,瞧你这手字,还有你长相,眉清目秀的,不像是个种田人,倒像是读书人嘛。

    金云飞不想说,只是淡淡的一笑,赵老板,我家穷,读不起书呢。

    赵运来见金云飞不肯多说,也不勉强,初次见面,不好刨根问底。

    赵运来的话,倒是勾起了金云飞内心的伤感,赵运来背着一大袋布鞋走了,金云飞还在原地呆坐了好久。

    不错,连金云飞自己都认为自己是读书的料,小学时倒没显出多少聪明,可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那时都是两年制),他的成绩从没掉出过年级前十名。高中读的还是全县最好的县第一中学,毕业那年是一九八零年,班里一共六十一个同学,除了金云飞全部金榜题名,最差的也考上了三年制的地区师范学校。

    金云飞干脆就没有参加高考,因为家里的情况,实在不能没有他这个长子长孙,就一堆弟弟妹妹,他要是只顾自己的前程,家里等于是抽掉了顶梁柱。

    从那以后,金云飞跳出农门的机会还有三次,一是当兵,二是当民办教师,三是区里招聘干部,村里推荐了他都没参加。

    金云飞是个孝子,当他看到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那复杂的目光,咬咬牙跺跺脚,只能把自己的前程埋没。

    家中老大,任重道远,帮着父母把弟弟妹妹们拉扯长大,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太阳渐渐的升高,照在金云飞身上,让他感到热乎乎的,也打断了他的思绪。

    旁边同样卖布鞋的乡人喊道,金家老大,赚钱赚傻了?

    金云飞一边起身收拾箩筐,一边回笑道,大叔,你被太阳晒,你才傻呢。

    金云飞还得买做布鞋的料,旧布、浆糊粉,粗白线、细白线、黑色的鞋面粗布、白色的鞋里子棉布……

    卖鞋的钱和赵运来给的定金,统统花光,两个箩筐装得满满的,金云飞这才挑着担子,过街穿巷,朝粮站方向走去。

第0003章 大家庭

    金云飞在河埠头坐等了快一个小时,才看到二弟摇着自家的船过来。

    三弟坐在船头,跳上岸稳住船,金云飞挑着担子上了船。

    金云飞道,咱们回家,正好能赶上午饭。

    不料,二弟收起船桨,摸着肚子道,大哥,人是铁饭是钢,我饿了。

    三弟喊道,大哥,我要吃冰棍。

    二妹也嚷嚷,大哥,我要吃雪糕。

    金云飞笑着问大妹,大妹你说呢?

    大妹话不多,但一旦说出,金云飞大多会听。

    大妹道,大哥,你说过的,卖了粮,咱家改善生活。

    点了点头,金云飞笑着冲二弟伸出手。

    二弟立即点头哈腰,从裤兜里拿出一沓钱,以及两张发票。

    大哥,咱卖粮五千一百二十三斤,每斤价格一毛四分五,共得款七百四十二元八角三分,应交农业税一百五十二元三角,实得现金五百九十元角四分。

    金云飞先看了看卖粮的付款票,再看看农业税的收款票,将票塞进上衣口袋,再左手拿钱,右手拇指食指沾点口水,刷刷地数起钱来。

    钱还没数完,金云飞停下来,冲着二弟伸出了右手。

    二弟陪起笑脸,从裤兜里掏出一张折叠着的白纸,大哥,粮站说咱家多卖公粮两千多斤,特发奖状,以致鼓励。

    金云飞端着脸,右手还没收回。

    二弟又苦起了脸,我说大哥,你不用这么明察秋毫吧。

    叹了口气,二弟单脚而立,拿下屈起的右脚上的布鞋,摸出几元钱交给了金云飞。

    金云飞还没收回手,嘴里还哼了一声。

    二弟跺着脚喊道,大哥。

    大妹与三弟和二妹三个,站在旁边窃笑不已。

    二弟藏钱,全家共知,唯有大哥金云飞能治他。

    果不其然,二弟的另一只鞋里,还藏着七元钱。

    金云飞不再数钱,而是拿出二十元交给大妹,吩咐她上岸买菜买酒。

    再拿出两个五角,分递给三弟和二妹,笑道,买冰棍去,但别回家嚷嚷,要是让家里的三妹和小妹小弟知道,下次就不带你们出来了。

    三弟和二妹一边笑应着,一边蹦蹦跳跳,跟着大妹上岸而去。

    二弟像泄了气似的,一屁股蹲坐在箩筐上,大哥,你对我太严格,让我在弟弟妹妹面前很没面子。

    金云飞呵呵笑道,都是一家人,用不着讲面子。

    说着,金云飞拿出五元钱扔给二弟,拿去,省着花,要是让我知道你去赌博,我非打折你的两条狗腿不可。

    二弟大喜,连说谢谢,接过钱急忙塞进了裤兜里。

    金云飞再拿出十元钱,也扔到二弟怀里,快去,去胖子年糕店切十斤热年糕,剩下的钱,给咱爷咱爸买烟,记着,别打埋伏。

    二弟拿着钱,兴冲冲的上岸而去。

    回家的船上,二弟三弟特别来劲,抢着摇船,二弟把主桨,二弟使辅桨,又是空船,只用一个小时就回到了家。

    家里没做午饭,每年的这一天,家里都要大吃一顿,吃热年糕,吃猪头肉,爷爷和父亲也能难得的喝上一元一斤的白酒。

    大妹买了一条胖头鱼一条白鲢鱼,母亲和大妹一起下厨,很快烧好了两盆红烧鱼。

    堂屋里,全家人围着餐桌,各找座位坐下,等着最后一个菜上桌,韭菜炒鸡蛋。

    十一岁的三妹,和八岁的双胞胎小妹小弟,却围着金云飞闹脾气,大哥不带他们上街,三个小家伙生了一上午的气。

    奶奶笑眯眯的说道,大孙子,你说怎办办吧。

    金云飞拍着胸脯说道,下次,下次上街,大哥带你们去。

    三妹嚷道,大哥,三哥和二姐吃冰棍了,我们没吃着。

    金云飞看向了三弟和二妹,笑问道,你俩怎么露馅了。

    三弟指着二妹说,是她,把冰棍纸带回来,才让他们看见的。

    二妹爱收集一些别人不大关注的东西,什么邮票、书面、图画,还有各种包装纸,从读小学时就喜欢,宝贝似的,已收集了一大箱。

    把这茬给忘了,金云飞不能让最小的三个弟妹吃亏,拿出三张五角的钞票,分发给三个小家伙,三个小家伙才转恼为喜。

    韭菜炒鸡蛋冒着热气上桌,全家人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爷爷首先动筷,说道,吃,大家开吃吧。

    金云飞也说道,大家先吃,待会我有大好消息宣布。

    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六张双人长凳,正好能坐十二个人,这就是金家这个大家庭吃饭时的盛况。

    每样菜都分成两份,只有这样,每个人的筷子才能夹到菜。

    农村人讲究多,坐在堂屋吃饭,里面为大,靠门为小,左比右大,左男右女。

    爷爷金元柏,六十出头,一个不会干农活的白胡子老头,除了养猪,手上活倒是了得,金家布鞋全靠他老人家发扬光大,读过几年私塾,擅长纳鞋底。

    奶奶姜彩兰,六十不到,也是个不会干农活的小老太太,一对小脚,解放前缠的,整天笑眯眯的,嫁到金家后学会了做鞋,擅长的是手工缝制。

    父亲金家良,四十多岁,一脸苍桑,看着像五十来岁,没继承做鞋的技术,却是干农活的好手,几年前摔了一跤,把右腿摔瘸了,从此也退出家庭的领导地位。

    母亲谢玉娟,三十九岁,个子高高的,从山里嫁到金家,还带来了一身武功,金云飞及其弟弟妹妹都会几手,全拜母亲所教。

    下面兄弟姐妹八个,除了金云飞,大妹金晓玲,二十岁,初中毕业,内向秀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二弟金云兴,十七岁,初中缀学,脑瓜聪明,有点懒,不推不动的主。三弟金云鹏,十五岁,没心没肺,爱热闹爱打架,全家最会惹事的货。二妹金晓霞,十三岁,三妹金晓红,十一岁,小妹金晓婷,八岁,小弟金云华,八岁。

    热热闹闹的吃罢午饭,全家人都没散去,等着金云飞宣布“大好消息”。

    金云飞不慌不忙,先拿出四百一十元钱交给父亲,春耕时向信用社借了四百元,得先还了。

    再拿出一百元交给母亲,下面五个弟弟妹妹都还在读书,不但要准备学费杂费,每个人还要做一套新衣服。

    然后,金云飞说道,我决定了,从现在开始,咱家要当专业户了。

第0004章 做鞋专业户

    金云飞说当专业户,全家人都笑了,尤其是爷爷,笑得那个得意,白胡子都在颤抖。

    二弟金云兴笑道,大哥,咱家已经是养猪专业户和种粮专业户了,乡里都发了证的,你不会是忘了吧。

    金云飞说道,我是说要当做鞋的专业户,争取三年内当上万元户。

    奶奶姜彩兰问道,大孙子,中午你没喝酒,难道被白酒给熏醉了?

    金云飞反问道,奶奶,你反对我的决定?

    奶奶说道,不赞成,咱家现在挺好,你不用这山看着那山高。

    母亲谢玉娟说道,我支持我大儿子的主意。

    姜彩兰瞅了儿媳一眼,闭上嘴不吭声了。

    奶奶怕儿媳,让金云飞心里偷着乐。

    听说当年妈妈初进金家时,奶奶很强势,妈妈常受气,但妈妈有招,后来整得奶奶是心服口服。

    一招是干活,妈妈出身于武林世家,力气比男人还大,生产队干活时,是全乡唯一挣工分与男劳力一样多的妇女,因此还当过县妇女先进代表,这也是金家有记载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还有一招就是生孩子,金家上面三代单传,奶奶努力半辈子,也只生了一男二女。

    可母亲不一样,四男四女,简直对奶奶是碾压般的胜利。

    特别是最后的双胞胎,让奶奶彻底没了家庭地位,用母亲的话讲,要不是计划生育,她还能生十个八个。

    爷爷金元柏问道,大孙子,哪咱不养猪不种田了?

    摇摇头,金云飞说道,猪还可以养,但母猪不养了,田要继续种,但只种自家的承包田,别人家的承包田,咱明年不种了。

    父亲金家良问道,云飞,咱专门做鞋,这鞋都能卖出去吗?

    金云飞点了点头,这才把在街上认识赵运来的经过,详详细细的告诉了全家人。

    全家人深受鼓舞,一天卖十双鞋,能赚三四元钱,一个月能赚一百多元呢。

    三弟金云鹏却埋怨道,大哥,你为啥手下留情,放走那个小偷,应该抓起来狠揍一顿的。

    二弟金云兴斥道,你小子懂个屁,得饶人处且饶人,小偷都里一伙一伙的,揍了人家,人家会报复你。

    二妹金晓霞说道,大哥,我就是这点想不通,人家开价一双一元三,你为啥偏卖一元二呢?

    二弟金云兴笑道,二妹,大哥鬼得很,这叫放长线钓大鱼。

    金云飞踹了二弟一脚,骂道,臭小子,嘴巴放干净点。

    金云兴捂着自己的腿,叫屈道,爷爷奶奶,阿爸阿妈,我大哥又打人了。

    没人理金云兴,因为只有他大哥管得了他,不管着就会出幺蛾子。

    大妹比较有生意头脑,她问道,大哥,咱的鞋只卖给赵老板,可他说只收一天十双,咱多做出来的鞋怎么办?

    金云飞说道,不怕,有赵运来,就会有李运来王运来张运来,再说了,咱们继续摆摊,散卖也能卖出不少的。

    全家人讨论了好一会,爷爷金元柏做了总结,他笑着说道,大孙子,现在是你当家,就你说了算吧。

    说到当家,打从金云飞记事起,是爷爷在当家,后来却让儿媳当家做主。

    金云飞记得,妈妈当家的特点是大手大脚,还豪爽大方,乐善好施,结果是穷人装财主,一年不如一年。

    后来轮到爸爸当家做主,可三年前爸爸瘸了腿,出门不方便,金云飞就顺势上位做了一家之主。

    还别说,自从金云飞当家做主,又逢家庭联产承包制落实,金家时来运转,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事实胜于雄辩,就在去年年底,金家破天荒的实现了“扭亏为盈”,第一次不借钱过年。

    金云飞为此而自豪,十二口人的大家庭能有余钱,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说干就干,金家的用篱笆围成的小院子,很快就热火朝天起来。

    做布鞋的第一道工序,是把纳鞋底的布料浸水弄湿,放在太阳底下晒平。

    下午有阳光,正好可以利用。全家出动,打水的打水,浸布的浸布,晒布的晒布,做浆糊的做浆糊,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街上买来的旧布新布,家里存放的从流动摊贩那里买来的旧布,统统浸在水缸里,洗干净后,摊放在晒稻谷用的竹制垫子上。

    但也不能暴晒,爷爷坐在旁边,一看晒得差不多时,爷爷就会收起来,送到堂屋里给布上浆。

    鞋面布和里子布不用浸水,但也要涂上浆糊,将两种布合在一起,通过木制工具滚压碾平。

    上过浆的布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晒,而是吹风晾干,这也是金家布鞋独有的小工艺。

    这第一道工序完成后,就进入第二道工序,给鞋面和鞋底画线和剪切。

    金家布鞋有固定的尺码,一般从三十九码到四十三码,其他尺码的鞋都要定做。

    这是妈妈谢玉娟和大妹金晓玲的工作,母女二人就在饭桌上进行,把图样放在布上,画好了剪下来,按照尺码大小,分门别类,搁在五个箩筐里。

    第三道工序是鞋底包边,鞋底要纳四五层,金家布鞋是五六层,每一层又包括若干层布用浆糊粘成,纳鞋底前,要用白布条给鞋底的边缘包上,也用浆糊粘住。

    这是二弟金云兴的活,虽然干活偷懒,但二弟手巧,认真干时,手活不输女孩子。

    二妹金晓霞也帮着干这活,比她二哥干得更好。

    干着干着,二弟金云兴叫唤了起来,大哥,我累了。

    金云飞懒得理会二弟,他正坐在门槛上,埋头在小本子上记帐。

    这是金云飞的习惯,收入开支一本帐,卖鞋钱全买了鞋料,卖粮钱只剩下五十几元,不精打细算,这家没法撑住。

    大哥,我累了。金云兴又叫了一声。

    臭小子,坐着干活还嫌累啊。金云飞瞪着眼斥道。

    金云兴嘀咕道,医学书上说,坐久了也会累的。

    好吧,金云飞呵呵笑道,那就派你一个活,能在外面活动的,二弟你干不干?

    金云兴大喜,忙问道,我干我干,大哥你快说,是什么样的活?

    金云飞摇了摇头,说道,算了算了,怕你说话不算数。

    金云兴拍着胸脯保证道,我要翻悔,我就是小狗。

    这话引来全家的笑声和骂声,因为把全家人都给说进去了。

第0005章 胖子年糕店

    三弟金云鹏问道,大哥,是什么活呀?

    金云飞靠着门,一本正经的说道,听说月底村里要修路,每家都要出工,咱家人多,要出工二十天,二弟,到时候就你去了。

    金云兴一听,立即嚷嚷起来,大哥,你又给我下套,我不去,我坚决不去。

    金云飞说道,你不去谁去?修路的活女的干不了,小的也不要,难道还能让爷爷和爸爸去吗?

    金云兴说道,你是老大,应该你去。

    金云飞笑着说道,我是老大,所以我说了算。

    平时奶奶对金云兴最好,金云兴说道,奶奶,你的大孙子欺负二孙子了。

    不料,奶奶笑道,二孙子,你去最合适,你干活会偷懒,就不要在家里偷懒,就去修路工地上偷懒吧。

    屋里屋外,全家人一齐哄笑起来。

    金云兴哭丧着脸叹道,都欺负我,你们就都欺负我吧。

    金云飞收起钢笔和记帐本,起身说道,我宣布一个重要决定,以后咱家做鞋,凡参与工作的人,我都给他发工资。

    顿时,全家人都欢呼起来。

    父亲金家良笑道,好么,这下都成工人阶级了。

    金云飞继续说道,以后干活,按天发放工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人每天两角五分,大妹每天三角,二弟每天两角,三弟和二妹每天一角五分,三妹和小妹及小弟每天一角。

    二弟金云兴又有意见了,大哥,大姐为什么比我多五分?

    金云飞说道,因为她比你干活认真,因为她将来要嫁人,多存点钱好备嫁妆。

    说到嫁人,大妹金晓玲红起了脸。

    金云兴说道,大哥,我将来要娶老婆,也得花钱哦。

    金云飞笑道,二弟,就你这德行,我严重怀疑会有哪家姑娘看上你。

    又是一阵哄笑,让金云声大受打击。

    这时,三弟金云鹏提了个问题,大哥,你领多少工资呢?

    金云飞说道,我么,每天三角。

    二弟金云兴不服气,嚷嚷着道,为什么,为什么你比我多一角,大哥,你实际干活最少,你凭什么,你这是以权谋私么。

    金云飞又起脚踹了二弟一下,笑道,我是领导,领导你懂么,领导就是干活最少,工资最高。臭小子,等你什么时候当了领导,你也可以这样做。

    金云兴叹道,既生哥,何生我,我当领导,得等到下辈子喽。

    说说笑笑,吵吵闹闹,这就是金家人干活时的常态。

    做布鞋的后三道工序,一是纳鞋底,二是缝鞋面,三是把鞋面和鞋底缝合在一起。这些都是细活,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会,大妹和二弟也会几手。

    转眼到了农历六月廿九,又是衡丰街的集市日,也是金云飞与赵运来约好交货的日子。

    这十天,金家人加班加点,拚了命的干活,整整做了两百三十二双布鞋。

    这是全家人的汗水结晶,更重要的是,家里那点钱,全压在这两百三十二双布鞋上,一家之主的金云飞,兜里只剩下了十一元三角五分钱。

    还是凌晨,天没亮,金云飞就摇船赶到衡丰街上,船上除了四箩筐满满的布鞋,还有大妹金晓玲,和最小的三个弟弟妹妹。

    没办法,上次没带三个小家伙来,这次要是再食言,他们会念叨得让你耳朵起茧。

    在操场上摆好摊位,三个小家伙就嘟囔着肚子饿了,其实是嘴馋。

    金云飞摸出一元钱,让大妹带着三个小家伙,去附近的胖子年糕店吃嵌年糕。

    大妹不愿去,因为胖子年糕店的陈冬华,是金云飞的初中同学,曾经追求过大妹,大妹嫌陈冬华胖,根本就没看上。

    金云飞只好自己去,让三个小家伙留下来陪着他们的大姐。

    胖子年糕店正好位于街口,街上人不多,年糕店还不热闹,但年糕的香味,远远的就朝金云飞扑面而来。

    有意思的是,年糕店里有三个胖子,都是那种超乎寻常的胖。

    两男一女,年轻的男胖子,就是金云飞的同兴陈冬华,外号冬瓜。另外两个胖子,是陈冬华的父亲陈小秋和王兰平。

    陈叔,王婶。金云飞热情招呼。

    陈小秋和王兰平也是热情得很,金云飞读初中时,偶尔不回家,就是住在陈家阁楼上的。

    倒是陈冬华,见了金云飞,一脸的不高兴,不仅不打招呼,还重重的哼了一声。

    金云飞不以为忤,笑着明知故问道,陈叔,王叔,他今早是不是脑袋被门给夹了?

    陈小秋笑笑说,甭理他。

    王兰平笑道,生你气呢,上次派媒人去你家保媒,被你大妹给拒了,他就这个德行了。

    金云飞笑道,难怪我这些天耳朵痒,肯定没少骂我来着。

    王兰平说道,可不是么,还说要与你绝交呢。

    金云飞哈哈大笑,摸出一元钱拍到砧板上,说道,五桶嵌年糕,两桶大点,三桶小点。我说冬华,绝交可以,生意总要做吧。

    陈冬华靠门而坐,瞪了金云飞一眼,一动不动。

    陈小秋和王兰平两口子忙碌起来,很快嵌好五桶年糕,用油纸包好,递到金云飞的手上。

    金云飞道声谢谢,转身要走,却被陈冬华拽住了衣角。

    冬瓜,你还想干么?金云飞笑着问道。

    陈冬华又哼了一声,问道,大飞,我听说郑三炮也喜欢你大妹,也派媒人去你家提亲了?

    大飞是金云飞读书时的外号。

    陈冬华说的郑三炮,真名叫郑三宝,也是衡丰街人,是金云飞和陈冬华的初中同学,现在经营着一家自行车店,既修自行车,也出租自行车。

    金云飞点了点头,实话实说,没错,郑三炮也派人去了,但我没同意。

    陈冬华噢了一声,问道,为什么呀?

    陈小秋和王兰平两口子也竖起耳朵来听。

    金云飞说道,冬瓜,你是没和我大妹对上眼,强扭的瓜扭了也不甜,至于郑三炮,他家太有钱了,门不当户不对,我家不敢高攀。

    陈冬华的胖脸上,竟然露出笑容,点着头说道,好,只要不输给郑三炮,我心里就舒服了。

    金云飞拨腿就走,冬瓜与郑三炮,打从读书时就结仇,他才懒得再听冬瓜的废话。

    鞋摊边,兄妹五人吃完年糕,嘴还没擦,就看到了鞋贩赵运来的身影。

第0006章 上点档次

    金云飞与赵运来寒暄几句后,就请他验鞋。

    赵运来说,兄弟,我不客气了。

    说着,赵运来居然从包里拿出一把弹簧秤,调整几下,拿起一双布鞋挂到了枰上。

    金云飞也不说话,赵运来拿枰检验鞋的质量,他还是头一回见。

    细细一想,金云飞便明白过来,说好是一百双鞋,他做出了两百多双,赵运来是怕他偷工减料。

    一双一双的枰了十几双,赵运来又转到另一个箩筐,拿根细绳,五双五双的捆好再枰。

    四个箩筐,随机抽取,赵运来不嫌其烦,至少枰了七八十双布鞋。

    接着,赵运来收起弹簧秤,干脆坐在地上,再从包里拿出手电筒,照着布鞋检查起来。

    金云飞还是不声不响,他不烦赵运来,反而越发的佩服,这是真正的生意人,让他又学了一招。

    赵运来也在心里赞赏金云飞,他把四个箩筐的布鞋几乎翻了个遍,金云飞什么都没说,这样的小伙子准有前途。

    整整一个小时,天都擦亮了,赵运来才结束他繁琐的检验。

    冲着金云飞,赵运来竖起了大拇指。兄弟,我全要了。

    金云飞松了一口气,笑了笑,拿过赵运来递来的麻袋,和大妹一起,往麻袋里装鞋,一边嘴里数着数。

    赵运来也不再看着,金云飞这边把鞋装好,四个麻袋的袋口也扎好,他那边也把两百三十二双布鞋的钱也已数好。

    兄弟,我扣回了上次的五十元定金,你数数钱。

    金云飞今天带了个旧书包,就挂在胸前,一边往包里装钱,一边说道,不用数,我信赵老板的。

    兄弟,你敞亮。赵运来坐到装着鞋的麻袋上,掏出香烟,还是两支,给金云飞一支,点上火吸起来。

    金云飞问道,赵老板,你的货搬到哪里,我帮你送过去。

    赵运来说不用,他告诉金云飞,他带的都是现金,为了安全,他在衡丰街上找了个人家。他是昨天过来,昨晚就住在这里,那户人家还是他的临时仓库,待会会有人过来帮他搬货。

    想得真是周到,金云飞心说,我再学到一招。

    天渐渐的亮了。

    兄弟,咱得说说你的鞋了。

    金云飞怔了一下,忙问道,赵老板,你以后不收我的鞋了?

    赵运来瞅着金云飞紧张的样子,笑道,兄弟你误会了,我要说的是,你家做的布鞋有不少缺点,希望你以后加以改正。

    金云飞噢了一声,急忙掏出钢笔和笔记本。赵老板,你说我记。

    兄弟,你的鞋得上点档次,我说几个缺点。一,鞋面的接缝和边包都是手工,要是用缝纫机缝制,质量会更进一步。二,尺码不够标准,手工做鞋,同样的码数,大小也会偏差。三,只做三十九码到四十三码,这还不够,可以适当的做些三十七码三十八码,和四十四码四十五码的。四,想想办法,在鞋里子和鞋底上印上码数,方便购买者选购……

    赵运来说得认真,金云飞记的也很仔细,一字不落。

    兄弟,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你不能只做圆口布鞋,还得会做盖背布鞋。

    说着,赵运来从包里拿出一双布鞋,递到了金云飞手里。

    所谓的盖背布鞋,就是鞋面能包住整个脚背,鞋口只留脚踝大小,两边用松紧带固定。

    金云飞说道,赵老板,这盖背布鞋,我家做过。

    兄弟,一方面,你继续做圆口布鞋,价格不变。另一方面,你试着做盖背布鞋,每双一元五。质量问题,我相信你,至于数量,每十天三四百双,我都能吃得下。兄弟你认为如何?

    金云飞笑着点了点头,问道,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赵运来哈哈笑道,当然当然,兄弟敞量,太敞量了。

    又与赵运来闲聊几句后,金云飞急着去采购做鞋的原料,便起身与赵运来道别。

    花了一个多小时,金云飞带着大妹和三个小家伙,采购了整整四箩筐的原料,卖鞋所得的钱,花得只剩了三十多元。

    因为要做盖背布鞋,金云飞又跑到街上唯一的集体经营的百货店,买了十多元钱的黑色松紧带。

    至于赵运来说的缝纫机,金云飞只能心里惦记,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要一百五十几元,还得凭工业券买,他没关系,也买不起。

    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号称日用百货里的三大件,对金家来说就是奢望。

    迄今为止,金家能动的是木船,能响的是闹钟,能亮的是油灯和手电筒,金家村还没通电。

    摇着木船回家,金云飞心里一直琢磨。

    村里人都说,金家老大心里有把十九档的算盘,特会算计。

    船靠岸时,金云飞有了主意,他叫过大妹,小声的吩咐起来。

    大妹一边听,一边笑着点头,答应做大哥的同谋。

    中午,全家人在堂屋吃饭,金云飞默不作声,心事重重的样子。

    母亲谢玉娟问道,大儿子,咋回事?咋从街上回来就无精打采了?

    金云飞不吭声,只是看了大妹一眼。

    大妹金晓玲说道,赵老板要咱家做盖背布鞋,一元五一双,但赵老板要求用缝纫机,不要手工缝制,大哥正心里犯难呢。

    盖背布鞋,金家人当然都懂,相比圆口布鞋,虽然成本要增加一角五到两角,但每双价格是一元五,比圆口布鞋的一元二,利润也多了一角多。

    可买缝纫机,一百五十几元,还得另外花钱私买工业券,以金家现在的经济条件,实在是买不起。

    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都没开口说话。

    金晓玲说道,要是……要是把咱家的母猪卖了……这话是说给爷爷听的,可两头母猪是爷爷的宝贝,说卖母猪,就相当于挖爷爷的心头肉。

    吃罢午饭,爷爷金元柏就去了后院的猪圈,孙子孙女的话他听进去了。

    过了一支烟的功夫,金云飞也来到猪圈边。

    猪圈分左右两栏,一个养着两头母猪,另一个养着十六头小猪,都有二三十斤的模样。

    金元柏瞅了孙子一眼,问道,大孙子,你打定主意了?

    金云飞点了点头,说道,爷爷,对不起啊。

    养猪不赚钱,只是家里的储钱罐,金云飞早就不想养猪,爷爷是知道的。

    看着母猪和猪崽,爷爷跺跺脚,狠声道,就这么定了。

    金云飞冲着爷爷的背影喊道,爷爷,谢谢您。

第0007章 买缝纫机

    只过了一天,爷爷就把母猪和猪崽都卖给了邻村的一个老友,人家也是养猪专业户。

    价格卖得不高,两头母猪已四岁半快五岁,论头卖不论斤卖,只卖了两百三十元。十六头猪崽的价格倒是不低,三百六十几斤,比肉猪的价格高两角五分,共卖了三百八十元。

    六百一十元,不是小数目,可惜其中有三百元钱,是作为养猪专业户,从乡信用社以无息贷款贷的,猪不养了,钱当然得还。

    剩下的三百多元,统统交给金云飞支配。

    有了钱,金云飞更不会闲着,他拿出一百元交给父亲,让他带家里人把猪圈平了,再找村里的木匠和泥水匠,在猪圈的原址盖两间小平房。

    金云飞自己揣着两百元钱,农历七月初四那天,天亮后就步行去了衡丰街。

    从金家村到衡丰街,走陆路比走水路近,只有六里路不到,要过两次渡船和八座小桥。路是不到两米宽的小路,穿梭于田野之间,泥土堆成,一面还有半米宽的水渠,人脚踩不到的地方还会长草。

    当地人把这样的路,叫成“拖拉机”路,其实拖拉机也很难走通。

    金云飞脚头快,路又熟,半个小时多就到了衡丰街。

    街上人头簇动,熙熙攘攘,拥挤不堪。

    金云飞没进街道,沿着小巷弄堂,直接来到另一个街口的“三宝自行车店”,店主人就是金云飞的同学郑三宝。

    整个衡丰街,金云飞要好的男同学,除了陈冬华就是郑三宝。

    陈冬华憨憨的,胖得离谱,郑三宝却是瘦子,还很有心机,郑三炮这个外号,只是因为他的姓名,与小说“林海雪原”里的土匪郑三炮听着差不多。

    自行车店刚刚开门,除了店主郑三宝,店里还有他雇的一个小伙计。

    金云飞不进店,而是在一张小凳子坐下来,等着郑三宝跟他打招呼。

    郑三宝走出门来,在另一张凳子上坐下,笑着问道,老同学,你想通了?

    莫名其妙,什么想通了?金云飞反问道。

    喂,你答应把你大妹许配给我了?

    金云飞噢了一声,摇着头笑道,不是。

    为什么?为什么啊?

    金云飞说道,很简单,我家穷,忒穷,你家富,忒富。

    这是实话,金家不仅穷,还人口众多,几乎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相反,郑家可以用富得流油四字形容,郑三宝的父亲在乡里上班,母亲是乡卫生院医生。郑家有个远房长辈在台湾省,几年前回内地寻根探亲,给郑家留下了一笔钱财,这事在全乡是家喻户晓。

    这个自行车店,是郑父郑母怕郑三宝没事做,出去惹麻烦,特地出钱为他开的,赚不赚钱的无所谓。

    郑三宝苦着脸说道,大飞,你这是歪理,我家是富一点,怎么反倒成了我的罪状。

    金云飞笑笑,心说还有一个原因,你三炮的老妈,是衡丰街上有名的泼妇,我把我大妹许配给你,我大妹岂不要受半辈子的气?

    毕竟还是同学加朋友,郑三宝问道,大飞,你找我到底有什么事?

    金云飞说道,我想买一台缝纫机,不知你有没有门路,帮我搞到买缝纫机的工业券。

    郑三宝点点头,笑道,有啊,你把你大妹许配给我,我就把家里刚买的蜜蜂牌缝纫机送给你。

    金云飞一听,黑着脸起身就走。

    郑三宝急忙拽住金云飞,陪着笑脸说道,对不起对不起,我收回我刚说过的话。

    金云飞人穷志不短,就拿借钱来说,他向陈冬华借过,却从不向郑三宝借。读书时宁愿挤陈家小阁楼,也不去郑家的新屋住。

    郑三宝问道,大飞你告诉我,买缝纫机干什么?

    做鞋用呗,金云飞说道。

    郑三宝说道,自己用么,我建议你别买新的,那些二手的反而好用。你看我的自行车店,八辆自行车都是二手的,要买新的,我还能赚多少钱呢。

    金云飞说道,老同学,我要是知道哪里能买到二手货,我就不来麻烦你了。

    郑三宝说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乡里的服装店散伙了。他们那里的东西,都分给了各个职工,就包括十多台缝纫机。

    轮到金云飞苦起了脸,说道,我没熟人啊。

    郑三宝拉着金云飞就往街上走,路上他告诉金云飞,他爸妈又给他找了个对象,对象的母亲原来就在服装店上班。

    金云飞一边走,一边笑骂道,郑三炮,你个狗日的,你有对象了,你还惦记我大妹,你找揍啊。

    郑三宝笑道,没办法,父母之命,要让我自己做主,我肯定娶你的大妹。

    说笑归说笑,郑三宝办事还是认真的,他不但动员他对象,把对象母亲的缝纫机卖给金云飞,还帮着金云飞砍价。

    二手的蜜蜂牌缝纫机,试过以后,金云飞花八十元钱买下。

    金云飞是个有心人,看到人家还有一包裁剪工具,和一堆缝纫机配件,他又花了十元钱全给买下。

    金云飞将缝纫机拆开,连同配件和裁剪工具,统统装进麻袋里,五六十斤重的东西,硬是被他扛回到家里。

    晚上,缝纫机就派上用场,大妹金晓玲学过缝纫机的使用,正好让她大显身手。

    有了缝纫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激发了全家人的干劲。

    还有金云飞的物质刺激政策,给大家发工资,大家干活没有不认真的,尤其是弟弟妹妹们。

    接下来的十天,全家人做了两百多双圆口布鞋和一百五十多双盖背布鞋。

    赵运来老板也是说到做到,照单全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再次预订了下个十天的布鞋。

    至于质量,赵运来很是放心,经过几次来往,赵运来也看出来了,金云飞是会做事的人。

    九月到了,一号是开学的日子,有五个弟弟妹妹要去学校读书,家里一下子少了不少帮手。

    三妹和小妹及小弟还在读小学,小学就在村里,自有母亲送去报名,不用金云飞操心。

    三弟金云鹏读初三,是闻名全校的老油条,倒数前几名的差生,学校已经两次劝退。二妹金晓霞读初一,是块读书的料,金云飞答应过她,开学第一天要去送她。

    那时的乡中学不住校,三弟二妹早出晚归,晚上还能帮家里干点活。

    可是,到了校门口,三弟突然说道,大哥,我不想读书了。

第0008章 换亲

    金云飞瞅着蹲在墙角的三弟,咧着嘴乐了。

    三弟金云鹏长得人高马大,才十五岁就有一米七一,吃得多,爱运动,也爱惹事打架。

    但树要皮,人要脸,七八门课不及格,在学校里实在是没有面子。

    三弟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啊,金云飞心里感叹道。

    二妹金晓霞劝道,三哥,你再坚持一年,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再说。

    金云鹏眼巴巴的看着金云飞,喊了声“大哥”。

    老大就是老大,大哥不点头,金云鹏不敢不进校门。

    三弟啊,你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改变理想了吗?

    大哥,你知道的,我的理想是当兵当警察,现在也没有改变。

    哦,那你认为,一个初中都毕业不了的人,有资格当兵当警察吗?

    我,我有特长,我有功夫,我身体素质好。

    金云飞笑了笑,扭头冲着金晓霞说道,二妹,你说说。

    全晓霞说道,没有文化的人,是愚蠢的人,而愚蠢的人是没有资格当兵当警察的。

    金云飞点着头道,说得好,二妹,你继续说。

    金晓霞说道,三哥,你要是没有初中毕业证书,顶多只能当三年义务兵,回到家还是农民,根本不可能有当警察的希望。

    金云飞拍着三弟的肩膀,说道,想想,你自己想想吧。

    金云鹏终于想通,虽然很勉强,但还是拿着学费杂费进了校门。

    金晓霞也拿了学费和杂费,却不要大哥送,大哥,我自己去报名。

    金云飞嗯了一声,点着头吩咐道,看着你三哥点。

    待到三弟和二妹完成报名,看到二人领了书本,金云飞才起身回到家里。

    家里来了两个客人,一个是大姑金月娥,另一个是老太太,金云飞认识,三岙乡大王村的肖老太太,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

    金云飞心里嘀咕,大姑是龙江乡人,与三岙乡差着十几里路,怎么跟肖老太太搅到一起去了。

    大姑金月娥三十几岁,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现在在乡里的中药店帮人家卖药。

    大姑是个苦命人,十八岁出嫁,生了俩娃后,不到七年,大姑夫出海捕鱼,遇台风翻船掉海里没了。现在大姑是既要拉扯两个孩子,又要照顾公婆,生活过得拮据清苦。

    但金云飞从小佩服大姑,大姑酷似奶奶,是个乐天派,生活最苦,脸上也总是笑眯眯的。

    至于肖老太太,金云飞太认识了,这两年她没少往他家跑,为他这个金家长子长孙说了十多次媒,只可惜至今没一个靠谱的。

    家里人都在堂屋干活,大姑和肖老太太嘴上说话,手也没闲,帮着纳鞋底。

    金云飞打过招呼,再笑着问道,大姑,你怎么跟肖奶奶联手瞎咧咧了?

    大姑金月娥笑道,我是来给你说媒的,但没跟肖奶奶联手,我们是路上碰到的。

    肖老太太说道,这小子,我为你保媒拉纤,怎能说是瞎咧咧呢。

    金云飞说道,没有成功,十几次都没有成功,不就是瞎咧咧么。

    母亲谢玉娟笑斥道,大飞,别胡说八道。

    金云飞呵呵笑道,道歉道歉,肖奶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中午加菜,请肖奶奶喝酒。

    肖老太太这才老脸绽笑,说道,这还差不多。

    坐在地上干活的金云兴,忽地嚷道,大姑,肖奶奶,我十七岁了,给我也介绍一个吧。

    全家人笑声连连。

    大姑笑道,老三,现在提倡晚婚,你先去一边凉快凉快吧。

    肖老太太冲着金月娥问道,大妹子,你先说还是我先说?

    金月娥说道,长者为先,当然是您先说。

    肖老太太带着一个手缝的红布包,里面有十几张照片,都是姑娘,每张照片的背后,都写着年龄和地址及其他情况。

    不愧是专业媒婆的啊。

    二弟金云兴比大哥金云飞还急,跑过来抢过照片,一张一张的看了一遍,再扔回到桌子上,叹道,唉,又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说肖奶奶,你整了一堆歪瓜裂枣,我大哥他肯定看不上。

    肖老太太笑骂道,臭小子,皇帝不急太监急,滚一边去。

    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大姑大妹,都看了那堆照片,还有背后的介绍,经过热烈的讨论,认为其中三个可以考虑。

    肖老太太介绍道,这个姑娘,是家中长女,年芳十九,高中毕业,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是乡供销社职工,母亲在家务农,她自己在供销社当临时工……

    母亲谢玉娟说道,这姑娘不错。

    肖老太太指着第二张照片说道,这个姑娘二十一岁,父母双亡,不过她父母是出车祸死的,不是病亡。下面也是一弟一妹,跟着爷爷奶奶长起来的。这姑娘读过初中,干活是一把好手……

    二弟金云兴又抢着发表意见,嚷嚷道,这个不行,一定比咱家还穷。

    肖老太太拿着第三张照片,说道,我看这个最合适,二十二岁,长中长女,父母健在,家庭条件不错。她父亲是村干部,家里承包了一片山地,去年光水果的收入,就有好几千元。而且,人家是先看大侄子的照片,结果人家看上了,还主动提出,彩礼钱一分也不要。

    听肖老太太这么一讲,全家人又围拢过来看照片,都说这个最好,与老大有夫妻相。

    可肖老太太补充道,不过,这姑娘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二十五岁。人家提出来,要与你家换亲。

    说到换亲,全家人立即没了声音。

    换亲,就要搭上大妹,把大妹嫁给对方的哥哥,再把对方娶过来,互为姑舅,亲上加亲。

    说起来这也平常,特别是穷人家,这是解决子女婚姻问题的好办法。

    过了一会,爷爷奶奶表态,换亲可以商量。

    父亲母亲也说可以见见。

    肖老太太问正坐在缝纫机边干活的二妹,金家大丫头,你自己的意见呢?

    二妹金晓玲红着脸说道,大哥同意,我就同意。

    肖老太太想得周到,说道,这就定了。我看这三个都不错,就定在衡丰街下个集市日,我把这三个姑娘都叫上,都让咱大孙子看看。

    大姑金月娥笑着补充道,老太太,你得把时间分开,别放在一个锅里炒。

    全家人的殷切期望,金云飞不能不同意。

    吃过午饭,送走肖老太太,大姑没有走。

    实际上,金云飞却高兴不起来,对于自己的婚事,他有太多的无奈和苦涩,还只能装在自己的心底里。

第0009章 老大难

    农村有句顺口溜,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娶妻第一难。

    说多了全是泪,金云飞的婚事,是长辈的一块心病。

    金云飞读完高中以后,家里就开始私下张罗他的婚事,那时他还没满十八周岁。

    因为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金云飞是家中老大,他的婚事不早点解决,他弟弟妹妹的婚事就会被拖延。

    讲究的人家,但凡有点条件,子女的婚事都是从大到小,次序不能搞乱。

    但另一个残酷的事实也摆在面前,金家人多家穷,谁要是嫁给金云飞,就得跟着他吃苦,上要照顾四位长辈,下面还有七个弟弟妹妹,金家简直就是火炕。

    这几年,给金云飞说亲的不少,不说踏破门槛,至少也有上百人次。

    因为金云飞太优秀,相貌、人品、才能,都没得挑剔。可到现在,十里方园之内,已很少有人家主动上门提亲,就因为金家人多家穷。

    肖老太太倒是锲而不舍,但她现在介绍的三个姑娘,家都在十里之外。

    上百次相亲,没有回头人,金云飞都心灰意冷了。

    幸亏有计划生育和晚婚政策,要搁在五年前十年前,二十二岁连个对象都没有,就算是奔着一辈子光棍去了。

    金家在这方面,本来还是有“优良传统”的,爷爷奶奶结婚时,只有十九岁和十七岁,父亲母亲结婚时,只有二十岁和十七岁,轮到金云飞,却成了名符其实的老大难。

    大姑金月娥也来凑热闹,她拿出一张姑娘的照片,全家人看了都说漂亮,看相貌不像农村姑娘,比肖老太太介绍的那三位,明显是高了一个档次。

    大妹说,大姑,这个姑娘文文静静的,跟我大哥挺配的。

    照片背面没有留字,二弟金云鹏说道,大姑,你给介绍介绍呗。

    金月娥说道,这姑娘跟我一个村的,今年二十一岁,高中毕业,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她父亲是乡里中学老师,母亲在家务农,下面还有三个妹妹,没有兄弟。论经济条件,比咱家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基本上是门当户对。关键是这姑娘性格好,又贤惠又能干。

    母亲谢玉娟问道,大妹,咱家的条件,人家嫌弃吗?

    金月娥笑道,嫂子,我能不说吗?人家要不点头,我能跑十几里路吗?

    母亲是该拍板时就拍板,说道,那好,找个时间,叫到家里来见见。

    金云飞随波逐流,点头表示同意。

    相亲先看眼缘,到街上相亲虽不踏实,但方便拉倒。而叫到家里来,主要还是看着对眼,比较认可,花点茶水钱也在所不惜。

    金家三间旧瓦房,窝着十二口人,金月娥怕给人家姑娘留下不好的印象,便建议先让金云飞去女方家见面。

    这样稳妥,全家人都不反对,金云飞只好再次点头。

    说好了,就定在明天,让金云飞去龙江乡与女方见面。

    金月娥要赶路,起身匆匆的走了。

    晚上,干完活,已是十点多钟。

    金云飞在河里洗了澡,回到家里,进了卧室,撩起蚊帐上床,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屋里闷热,金云飞仰面朝天,拿把蒲扇,一边扇着,一边胡思乱想。

    卧室很少,半间平房,搁了四张小木床,就只剩下中间不到一半的空档。

    只有一个小窗门,窗台边搁着一张旧书桌,桌上一个闹钟两盏油灯,还有十几本书,是平时三弟和小弟做作业的地方。

    对面两张木床,睡的是三弟和小弟,此时早已进了梦乡。

    这边两张床,一张金云飞睡,一张二弟金云兴睡。

    兄弟二人头挨着头,大哥睡不着,二弟也没睡着。

    嘿嘿……大哥,心里有猫在挠吧。

    臭小子,你什么意思?

    别装了,对明天的见面很激动很期待呗。

    去你的,你大哥久经考验,屡战屡败,早就是金刚不坏之体,哪还会有什么激动和期待。

    哎,大哥,有一个问题,我问了你可不要生气。

    可以问,别狗嘴不吐象牙就行。

    大哥,你不想你的初恋了吗?

    金云飞沉默了。

    初恋无限好,只是如昙花。金云飞确实有个初恋,那是读高中时的女同学,整整两年的朦朦胧胧。他们通过信,那个女同学还来过金家,金云飞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只是女同学是县城人,居民户口,父亲是县机械厂工程师,母亲是县人民医院医生,人家的条件太好,金云飞自始至终都把那个意思藏在心里。

    后来,那女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人去楼空,淡淡的情愫便烟消云散。

    但印记留在心里,金云飞偶尔会想起,甜蜜与忧伤挥之不去。

    金云飞问道,老三,你说我要是抓住不放,我会成功吗?

    在金家,八个兄弟姐妹还有男女混合排行,二弟金云兴排在第三。

    金云兴想了想,说道,我看能成,大哥,当时你要是参加高考,是肯定能考上的,考不了清华北大,也能考个其他的好大学。

    金云飞嗯了一声。

    金云兴说道,大哥,我知道你是为了咱们家。你要是走了,咱们家就塌了。大姐是女的,迟早是人家的人,我又没能耐,要是你不在,我们就东南西北都搞不清了。

    金云飞道,知道就好,老三,你要不出去打牌玩耍,我就能少操一半心了。

    金云兴委屈道,大哥,我现在被你搞得身无分文,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哪还有机会出去玩牌。

    金云飞笑着问道,你真没钱吗?

    我没钱,我要有钱,甘愿充公。金云兴拍着胸脯说道。

    金云飞坏坏的说道,我发现啊,我挂蚊帐的竹子被动过了,不知道是谁,往竹子里塞了钱,足足有十一元三角……

    大哥。金云兴大叫一声,急忙爬起来,踮着脚去看察看那根他藏钱的竹子。

    对面的两张床上,三弟和小弟发出了笑声,敢情他俩本来就没有睡着。

    钱没了,金云兴捶胸顿地,差点没把床板弄塌。

    这是大哥的权威,钱到了大哥手里,休想拿回来。

    大哥,给我留几元也行啊。金云兴哀叹道。

    金云飞不慌不忙地说道,放心,我给你保存着,等你有了女朋友,我保证还你。

    说着,金云飞大声说道,现在,我宣布睡觉。

    ……

第0010章 相亲

    第二天,金云飞被母亲催着早早的起身,还要他穿上最好的衣服。

    可母亲还不放心,硬要跟着去,金云飞说不用,母亲说这事不能马虎。

    金云飞无奈,吃过早饭,带着母亲出发。

    到龙江乡要经过衡丰街,到了街上,母亲拉着金云飞,要他先去理发。

    金云飞一头长发,几个月积累的,确实该修理了。

    理发店还没开门,母亲喊了几声,不见回音,就嘭嘭的敲门。

    五十几岁的理发师老陈,打开门正要训人,见是谢玉娟和金云飞母子,立即转怒为笑。

    谢玉娟的娘家,和老陈老婆的娘家是一个地方,论起辈份,谢玉娟还得喊老陈一声表姑夫。

    也算是亲戚关系,金云飞又恭恭敬敬的喊着“丈公”,老陈高兴,早上不剃头的规矩顿时扔到了九霄云外。

    咔嚓咔嚓,刷刷的,老陈老手艺,只花了几分钟时间,金云飞便改头换面,显得比以往更加帅气。

    老陈也夸了一句,说道,啧啧,帅小伙,相亲一定成功。

    金云飞咦了一声,丈公,你神机妙算啊。

    老陈笑道,大清早,来理发,不逢年,不过节,新衣新裤加新鞋,不去相亲去干啥。

    谢玉娟笑道,表姑夫,你真行,快给他洗洗头,我们还要赶路。

    老陈摇着头说道,大侄女,早上剃头,不宜入水,出门相亲,不宜沾水,这是讲究。

    谢玉娟点点头,一边道谢,一边拿出两角钱,老陈不收,谢玉娟将钱放在椅子上,拉着金云飞转身就走。

    金云飞跟着走,不吭声。

    谢玉娟笑着说道,大儿子,你不喜欢老陈。

    金云飞嗯了一声,说道,妈,我还记得爸摔伤那会,住在乡卫生院里,我陪你去找他借钱,他一口回绝,那付嘴脸,我现在还记得呢。

    大儿子,别憋闷气,今天是个好日子,应该高兴才是。老陈不是真亲戚,平时又不来往,你犯不着生气。

    金云飞努力让自己高兴,又趁机说道,妈,来回三十多里路,咱租辆自行车去吧。

    母亲咯咯笑道,听大儿子的,让妈也享受一番。

    在老同学郑三宝的“三宝自行车店”租了一辆自行车,金云飞骑车,母亲坐车,母子俩有说有笑,直奔十几里外的龙江乡。

    龙江乡在衡丰乡的东面,位于大海边上,对向往大海的金云飞来说,今天是去相亲的,又多了份带着激动的期待。

    只是小路不好走,快到龙江乡龙江村时,有一个急转弯,金云飞没有注意,一不留神,来不及刹车,连车带人栽进了路边的小水沟。

    等母子俩从淤泥里爬起,再把自行车捞起,互相看了一眼,才知自己都成了泥猴。

    母子俩不恼反笑,狠狠的笑了一阵,甚至忘了爬出水沟。

    金云飞嘴上有泥,他舔了舔,尝了尝,喊道,妈,这泥还是咸的。

    母亲笑道,大儿子,这条沟涨潮时是要进海水的,可不是咸的么。

    金云飞噢了一声,忽然想起今天的大事,忙道,妈,现在成了这个样子,是咱运气不好,今天还是算了吧。

    母亲爽朗,笑着说出了她那句名言。

    大儿子,人有三昏六傻九糊涂,还有七十二个不晓得,跟狗屁的运气无关。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下刀子要去,光着腚也要去。

    母亲不愧是武林世家出身,山里长大的,身上的豪气不减当年,让金云飞倍受鼓舞。

    母子俩先把自行车推上去,再双双爬回到路上。

    谢玉娟要去找水,金云飞叫住她,问道,妈,咱这样进龙江村,会被人认出来吗?

    谢玉娟笑道,鬼都不认得。

    金云飞又问道,那是这样进村不被认出好,还是洗干净了穿一身湿衣服被人认出好?

    谢玉娟明白了,咯咯笑道,大儿子,还是你聪明。走,咱娘俩演一出鬼子进村。

    龙江乡的龙江村,也像衡丰乡的衡丰村一样,也有一条街道,也是全乡的经济中心。

    母子俩进村时,路人纷纷侧目,像看怪物似的,因为母子俩身上脸上全是泥,除了眼睛

    。到了大姑金月娥家,除了大姑和她公婆在,表弟和表妹也在,全家人都吓了一跳,好不容易才认出了母子俩。

    金月娥也是笑,笑到叉气。

    笑过之后,金月娥赶紧去井边打水,让母子俩洗洗,自己又去找来两身衣服。

    谢玉娟穿的是金月娥的衣服,倒还合身。金云飞穿的是表弟的衣服,他个高一米七几,表弟还不到一米七,那衣服穿在身上,说多别扭就多别扭。

    谢玉娟急道,他大姑,这个形象肯定砸锅呀。

    金月娥说道,既来之,则安之,来都来了,总不能现在回去吧。

    谢玉娟说道,那你跟人家解释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你们等着。金月娥出门,去请女方和她的父母。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金月娥领着女方和她父母来了。

    谢玉娟和金云飞母子急忙起身迎接。

    金月娥为双方做了介绍。姑娘名叫陆小雅,一米六左右的身高,两根长辫子,眉清目秀,文里文气,脸上还有两个小酒窝,属于很讨人喜欢的类型。父母名叫陆海川和李彩娣,陆海川戴着近视眼镜,一看打扮,就是乡村教师的模样,倒是李彩娣,与金云飞的母亲谢玉娟一样,标准的农村妇女,只是比谢玉娟要瘦。

    金月娥笑着说道,你们双方的情况,我早就介绍过的,现在是现场看人,你们就仔细的看看吧。

    陆小雅害羞,只拿眼偷瞄金云飞,只是一眼,俏脸蛋就红了起来。

    金云飞本来挺大方的,以前那么多次相亲,早就练得脸厚皮糙,无奈穿着表弟的衣服,头发还显漉漉的,形象不佳,心里发虚,难免拘束局促。

    陆海川在观察金云飞。谢玉娟和李彩娣在旁边聊起了家常。

    只有金云飞和陆小雅,一个像木头,一个垂着头。

    金月娥笑道,哎呀,我说大飞,你在路上掉沟里的事,我已经跟人家说过了。你平时不是挺能说的么,今儿个怎么了,装哑巴呀?

    金云飞不好意思的露出了笑脸。

    陆海川微笑着说,这样吧,小雅,你和小金单独聊聊。

    金月娥拍手叫好,一手一个,把金云飞和陆小雅拉到自己女儿的房间。

第0011章 继续相亲

    进了小房间,金云飞才松了口气,在床边坐下。

    见陆小雅还站着,金云飞拿过唯一的凳子,示意她也坐下。

    陆小雅坐下,摆弄着自己的辫子,看着金云飞,羞涩的说道,其实,其实我认识你。

    金云飞大为好奇,连忙问道,是吗?可我没见过你啊。

    陆小雅说道,在县中读高中的时候,你比我低一年级,你常参加学校的各类体育比赛,还是校篮球队队员。

    金云飞噢了一声,点着头道,原来是这样啊。

    陆小雅问道,听你姑妈说,你当年没有参加高考?

    是的,我不能只顾自己,我怕我走了,家里撑不住。

    陆小雅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不行,我参加过两次高考,都差了几分。后来当了民办教师,我挺喜欢这份工作,就没再参加高考了。

    金云飞道,民办教师有机会转正,也是铁饭碗,挺好的。

    那,那你不喜欢铁饭碗吗?

    铁饭碗,铁饭碗谁不喜欢,可对我没用,每个月几十元,对我们家来说,顶多算是杯水车薪。

    那你现在做什么?

    金云飞道,前几年种田和养猪,实际也赚不了多少。现在家里做鞋,自产自销,虽然不太稳定,但每个月一百元还是有的。

    陆小雅瞅了金云飞,又问道,那么,你的理想呢?

    金云飞笑了笑,说道,我的理想么,比较简单朴素。就是争取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努力脱贫致富,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陆小雅点着头道,我,我问完了,你问我吧。

    金云飞说道,我没有问题。就是,就是觉得你挺好的。

    还有呢?陆小雅追问道。

    金云飞嗯了一声,说道,如果你不嫌弃我家,咱们可以保持联系,我给你写信。

    陆小雅脸上又有红晕,看着金云飞也嗯了一声。

    堂屋里,谢玉娟和金月娥与陆海川和李彩娣相谈甚欢,见金云飞和陆小雅出来,陆海川和李彩娣两口子才起身告辞。

    送陆家三口出门后,金月娥急急忙忙地问,嫂子,大飞,你们看怎么样?

    谢玉娟道,很好,她就是我要的儿媳妇。

    金云飞腆着脸说道,大姑,我也觉得挺好。还有,她以前还认识我呢。

    听金云飞说了高中读书的事,金月娥拍着手说道,这事成了,我找他们问问去,争取速战速决。

    说罢,金月娥出门而去。

    金云飞问母亲,妈,你看上了?

    谢玉娟笑道,你看上了,妈当然也看上了。

    妈,我哪看上了?

    大儿子,你是我儿子,你一个小眼神,妈就能知道你肚子里憋什么心思。

    金云飞挠了挠头,说道,就是,就不知道人家看没看上我。

    母亲比儿子更有信心,笑道,能看上,肯定能看上,我大儿子这么优秀,人见人爱,怎么能看不上呢。

    大姑金月娥回来了。

    金月娥的脸色不太好,金云飞心里咯噔一下,今儿这事要黄。

    果然,金月娥道,女儿满意,当娘的满意,当爸的也满意。可当爸的改了主意,要让咱大飞当上门女婿。

    谢玉娟气道,岂有此理,不是说好没有这一条的么。

    金月娥忙道,对不起,嫂子,这都怪我,是我事先没问清楚。

    金云飞不吭声,脑袋耷拉了下来。

    金月娥又道,嫂子,我听小陆她爸的意思,是说咱家人多,怕小陆嫁过来受苦受累。

    谢玉娟看儿子无精打采,安慰道,大儿子,别这样,失败是成功他妈,这次不行,下次准行。

    金月娥也忙着劝慰。

    金云飞不想让母亲和大姑担心,只好强作欢颜。

    在大姑家吃了午饭,母子俩往回赶,一路无话。

    到家时,谢玉娟说,大儿子,他们问起,就说挺好的,就等女方那边的回信。

    进了家门,家里人果然纷纷询问,金云飞照搬了母亲的话。

    奶奶问道,大孙子,肖老太太介绍的那三个,你见不见?

    金云飞道,见吧,答应了的,不好失约。

    二弟金云兴笑道,大哥,你这叫撒大网捞鱼,厉害厉害。

    金云飞心里有火,照着二弟的屁股狠踹了一脚。

    金云兴捂着自己的屁股,躲到奶奶的身边,嘀咕道,这脚忒狠,得,这亲准是没有相成。

    再接再厉,屡败屡战,农历七月廿四那天,衡丰街集市。

    金云飞和大妹金晓玲上街,一边摆摊卖鞋,一边等着肖老太太带姑娘来见面。

    一共三个,七点钟八点钟九点钟各一个,三个不能混在一起。

    今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温林当地有句土话,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白露到了,天气转凉,正是卖布鞋的好时候,今天的生意蛮好,天亮时就卖了二十几双布鞋。

    随着肖老太太的笑声,出现肖老太太和第一个姑娘,金云飞急忙起身。

    这姑娘长得不赖,可惜聊了几句就露了馅,嘴歪鼻塌,天生的缺陷,金云飞大失所望。

    第二个姑娘,金云飞也没看中,没聊几句,姑娘就问金家现在有多少钱,她嫁过来能不能马上分家,她能不能掌经济大权。

    九点多时,肖老太太把第三个姑娘领过来了。

    第一印象,金云飞感到满意,聊了几句,姑娘说话细声细语,估计性格也不会差。

    金云飞这才开叫姑娘的名字,许美琴,就你一个人来的吗?

    许美琴说道,我爸我妈也来了,只要我同意,他们不会反对的。

    点了点头,金云飞问道,那,那说好是换亲,你哥怎么没有过来?

    许美琴犹豫了一下,说道,我哥他……我哥他今天有要紧事,暂时过不来。

    金云飞又问道,你不反对换亲吗?

    许美琴说,是我爸妈的决定,我不反对。

    金云飞说,我们家很穷,一大家子人,我是老大,你跟了我会吃苦的。

    许美琴摇着头说,这些肖婆婆都说过的,我不怕吃苦。

    金云飞心里满意,不赚他家穷,愿意吃苦受累,是他找对象的首要标准。

    金云飞点着头说,那就先这样,你我各自回去,家里商量好了后,再找肖婆婆说。

    许美琴应了声好,临走时,又多看了金晓玲几眼。

    肖老太太也问,大飞,这个姑娘咋样?

    还行,还行。金云飞陪起笑脸,塞给肖老太太两元钱,再目送她蹒跚离开。

    大妹金晓玲瞅了瞅金云飞,欲言又止。

    金云飞也看着大妹,忽然明白过来,拍着大腿叫道,不对不对,这里面有问题啊。

第0012章 打听 被打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人不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里。

    在相亲这事上,金云飞吃过亏。去年有一次,也是肖老太太保媒,女方什么都好,金云飞也很满意。等到要办酒席定亲时,金云飞找人打听,敢情女方天生的不能生孩子,连肖老太太都不知道。

    今天这个许美琴,看着倒没什么问题,但既然是换亲,又是事先约好了的,许美琴的大哥应该到场,双方兄妹都要见面,这才是标准的相亲。

    莫非许美琴的大哥有什么问题?

    金云飞问大妹金晓玲,玲子,你也觉得有问题?

    金晓玲嗯了一声,红着脸说道,大哥,人都没见着呢。

    金云飞点了点头,玲子,咱不急,回头我找人打听打听。

    兄妹二人回到家里,家里人听罢,都说不靠谱,肖老太太是个热心肠,决不会有歹心,但正因为她太热心肠,就难免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错误。

    全家讨论,金云飞拍板,决定去许美琴家调查一番。

    第二天上午,金云飞来到衡丰街,先找郑三宝租了辆自行车,想起没吃早饭,便跑到陈冬华的胖子年糕店嵌了一桶年糕,坐在自行车上吃起来。

    今天不是集市日,年糕店生意不旺,陈冬华闲得发慌,凑到金云飞身边问道,大飞,今天还相亲去?

    金云飞咦了一声,好奇的说道,你怎么知道的?

    大飞,除了集市日上街,平时你顶多来买点家里急用的东西。今儿个你租了自行车,你不是来街上买东西的,那你不是去相亲还能去干什么。

    呵呵,臭冬瓜,你的脑瓜变聪明了。

    陈冬华来劲了,哎,说说,哪家不开眼的姑娘,竟然看上了你这个穷光蛋。

    金云飞笑骂道,去你的,臭冬瓜你怎么说话的。

    陈冬华笑着求饶,说错了,说错了。大飞,说来听听,让我也分享分享你的幸福。

    金云飞把换亲的事告诉了陈冬华。

    陈冬华爱慕金云飞的大妹金晓玲,换亲涉及到金晓玲,他不淡定了。

    大飞,我也去,我帮你把把关。

    金云飞一口答应,骑车、打听,陈冬华正好干活,别看这家伙憨憨的,有力气,打听事情有一手。

    从衡丰街到陈村乡许家村,足足二十里,陈冬华骑车,满头大汗,硬是不喊累。

    金云飞自己不进村,推着自行车躲进村头的小树林,摘下草帽搁到陈冬华头上,吩咐道,冬瓜,就看你的了。

    陈冬华跃跃欲试,说道,你得告诉我名字啊。

    许美琴,她爸许大江,是村干部,上面还有一个二十五岁的哥。

    大飞,你等着。陈冬华屁颠屁颠而去。

    金云飞今天带了一包烟,是从父亲那里拿的,新安江牌,两角四分一包。他靠着一棵树坐在地上,掏出新安江牌香烟,抽出一支叼在嘴上,拿出火柴点上,悠悠的吸了起来。

    说实在的,金云飞也想早点结婚。他很现实,要求不高,至于爱情什么的,他没多想,更不敢奢望。

    烟快抽完,金云飞的眼皮就开始打架,这些天为了多做布鞋,晚上都要干活,坐下来就会瞌睡。

    正在金云飞迷糊时,突然有人咳嗽,把他吓了一跳。

    眼前有一双脚,脚上还带着泥,再往上看,是个五十几岁的大爷,肩上还扛着一把锄头。

    老大爷喝问道,小子,你是谁?干嘛的?

    金云飞直截了当,一边敬烟,一边解释道,大爷,我陪我一个朋友来的。他有个对象在许家村,他心里不踏实,来打听一下女方的情况。

    老大爷噢了一声,接过烟搁在耳朵上,笑眯眯的问道,是哪家的姑娘啊?

    她叫许美琴,她爸叫许大江。

    哎呀,小伙子,算你找对人了。我叫许大明,许美琴是我亲侄女。

    金云飞心道,撞到了枪口上,这叫什么事。

    许大明说道,小伙子,我那个侄女,又能干又贤惠,你要把她娶进门,你就等着享福吧。

    金云飞忙道,大爷,不是我,是我的朋友。

    噢,许大明点了点头。

    金云飞又敬了一支烟,开始套话,大爷,我听我朋友说,他们两家是换亲,对吧?

    对,对对,是换亲,亲上加亲。

    大爷,许家条件不差,大哥怎么二十五岁了还没结婚呢?

    许大明立即警觉起来,盯着金云飞问道,小伙子,你是来坏事的吧?

    金云飞不慌不忙,笑道,我说大爷,我不是来坏事的。人家找对象,总得见个面,不然人家不踏实啊。

    许大明怔了一下,突然高声喊道,来人啊,这里有小偷,快来人啊,抓小偷,抓小偷……

    金云飞早有准备,急忙起身,去推搁在另一棵树上的自行车。

    好个许大明,一边继续高喊,一边举起锄头,不管三七二十一,朝金云飞抡了过来。

    玩真的,金云飞吓得脸色惨白,推着自行车落荒而逃。

    金云飞刚逃到大路上,就见陈冬华也从村里跑出来,那个狼狈相,身后有十几个人追着,犹如过街老鼠。

    那十几个追着的人,有男人有老娘们,拿锄头拿扁担拿门闩的,个个气势汹汹,如狼似虎。

    不用喊叫,逃命要紧,金云飞单脚点地,坐在自行车上,等陈冬华上车,他就拚命的蹬起来。

    大,大飞,我,我受伤了,我,我差点就没命了。

    陈冬华衣服破了,裤子碎了,胳膊上划了一道口子,往外直冒鲜血。

    冬瓜,先坚持,他们还追着呢。

    一口气,金云飞蹬着自行车逃出五六里地,逃出陈村乡地界,看不到身后有人,才连人带车的摔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陈冬华更惨,都快哭出来了。

    太阳高照,路边有条小河,金云飞和陈冬华索性钻进河里,又喝又洗。

    金云飞拿出手帕,把陈冬华的伤口包上,安慰道,冬瓜,你胖,流点血反而有助于你减肥。

    去,有你这么安慰人的么。陈冬华哭丧着脸说道,大飞,我想起来了,我听人说过,这个许家村是有名的霸道村,搞计划生育的和催公粮的都经常被打。咱们情况不明,活该挨打。

    金云飞也说了自己的遭遇,再问道,冬瓜,你怎么回事?有没有打听到有用的情况?

第0013章 放鸽子 幺蛾子

    陈冬华告诉金云飞道,快别提了,这个许家村,好像个个都当过侦察兵似的。我刚进村就被盯上了,我打听许美琴家,没说几句话,就被人家给识破了。好家伙,一下子就有十几个人围住我,我见势不妙,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金云飞道,臭冬瓜,你笨死算了。

    陈冬华得意的直了直脑袋,说道,不过,我第一个打听的是个小屁孩,他说漏了嘴。他说许美琴的大哥是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拐一拐的。

    原来如此,金云飞追问道,冬瓜,你没谎报军情?

    大飞,我要胡说八道,就让雷劈了我。陈冬华说道,退一万步,算他是个好人,就这个村的德行,你敢把你大妹嫁过来吗?

    这倒也是,金云飞心想,许家村民风彪悍,换亲的姑娘嫁过来,非吃亏不可。

    这门亲事到此为止。

    可还有后遗症,过了两天,肖老太太找上门来,期期艾艾的说,她收了女方二十元好处费,行不行的,这边得给个准话。

    金云飞老到,知道肖老太太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想得罪肖老太太,咬咬牙拿出十元钱,加两双布鞋,这才把肖老太太打发离开。

    媒不走空,这是规矩,金云飞懂,这几年家里为他的婚事,可谓竹篮打水,花了老不少钱。

    不过,人不走运,喝凉水也塞牙,打咳嗽会闪腰,让金云飞给碰上了。

    农历七月廿九,是金云飞与赵运来约好交货的日子。

    与往常一样,天还没亮,金云飞与大妹和二弟一起,摇着木船,将三百多双布鞋送到街上。

    答应卖给赵运来的鞋,零买的一双也不卖,兄妹三人坚守在操场的摊位上,等着赵运来的出现。

    不料,太阳挂得老高,操场上人满为患,也不见赵运来老板的人影。

    二弟金云兴咋乎道,大哥,情况不妙,咱被人家放鸽子了。

    金云飞瞪了二弟一眼,虽然他也觉不妙,但在大妹二弟面前,沉不住气也得沉住气。

    集市乱糟糟,行市有规矩,像来批发布鞋之类的商贩,都是早来早去,太阳上山后,一般是不可能会出现的。

    赵老板是怎么回事?是不做金家布鞋的生意了,还是今天因故没来?金云飞想起来了,赵运来告诉过他,自从第一次来衡丰街碰上小偷后,他来衡丰街时都会提前一天,找个人家住下。

    衡丰街没有旅馆和招街所,肯定是住在私人家里,到哪里打听去。

    想了想,金云飞当机立断,让大妹继续蹲守,并开始零售,自己和二弟分头去找郑三宝和陈冬华,打听衡丰街上有哪些人家有出租房,找到出租房后再打听赵运来这个人。

    金云飞来到三宝自行车店,找到郑三宝,说明了来意。

    郑三宝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老同学,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家就有出租房啊。

    金云飞大喜,忙问道,快说,有没有一个叫赵运来的,罗桥人,贩卖布鞋的?

    郑三宝道,哟,这我可不知道。出租房是我妈在管着,得问我妈去。

    三宝,快问问你妈去。

    大飞,我不是你的服务员,要问你自个问去。你弄坏了我的自行车,我还没让你赔呢。

    金云飞飞起一脚,踹在旁边那辆自行车上,再笑骂道,郑三炮,你还敢跟我翻旧帐。读书那会,我帮你打架几十回,背锅十几次,这帐怎么算啊。

    我去,我去总行吧。郑三宝一边讨饶,一边笑着而去。

    过了半个小时多,郑三宝小跑着回来了。

    大,大飞,真有赵运来这么一个人,他常住我家的出租房。

    金云飞说道,搞搞清楚,我问的是昨晚他住没住在你家。

    郑三宝喘息着说道,倒霉蛋,昨晚跟几个商贩打牌,被警备区抓了去,正在处理呢。

    金云飞听了,半喜半忧,喜的是赵运来没放鸽子,忧的是赵运来人在警务区。

    见金云飞起身要走,郑三宝一把拽住了他,哎,我爸正托关系捞人,你去了也没用。

    金云飞道,他是我的财神爷,我不用等他,我的鞋得等他啊。

    金云飞跑到乡警务区,里面没熟人,他就蹲在门口等着。

    直等到上午十点半多,才看到赵运来出来,金云飞如见亲人,挥着手招呼。

    赵运来脸有赧色,一边说晦气,被罚了五十元,一边对金云飞说对不起。

    金云飞忙着安慰,心道,对不起倒不用,能买我的鞋就谢天谢地了。

    还好,赵运来买鞋的钱存在郑三宝他妈那里,钱没丢,就能买金云飞的鞋。

    有惊无险,一波三折,金云飞今天的鞋总算全变成了钱。

    可让金云飞没有想到的是,赵运来多事,居然介入到大妹金晓玲的婚事上来。

    又过了十天,兄弟姐妹三人再载着几百双鞋,老地方,老摊位,与往常那样等着赵运来的到来。

    赵运来还是那样爽快,两百零三双圆口布鞋,一百九十二双盖背布鞋,数点清,钱付讫,吩咐雇来的人将鞋运走。

    但赵运来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金云飞不傻,知道他有话要说。

    金云飞从包里命出四百元钱,交给大妹,让她和二弟去采购做鞋的原料。

    看着金云飞掏出新安江牌香烟,赵运来笑道,兄弟,你上道了。烟酒不分家,可以走天下,你要做生意,离不开烟酒哦。

    金云飞为赵运来和自己点上烟,笑着说道,这全赖赵老板教导。

    兄弟,有两样不能学,赌和嫖,哈哈……

    赵老板,这话我也记下了。

    哎,还叫我赵老板?兄弟,你要是看得起我,就叫我赵哥。

    赵哥,小弟的生意,以后全靠赵哥关照了。

    好说,好说。

    吸了半支烟,金云飞问道,赵哥,你是有事要说吧?

    兄弟,你真是料事有神。赵运来说道,兄弟你是知道的,我租住在郑三宝家,我每次带来的钱,都放他家保管。上次打牌被抓,要不是郑三宝他爸疏通,我得罚两百元,还要拘留十天。

    金云飞点着头,心道,要出幺蛾子了。

    果然,赵运来继续说道,兄弟,不是我多事。郑三宝和他爸他妈再三要求,让我帮着说合说合,想让你同意,把你大妹许配给郑三宝。

第0014章 横生波折

    赵运来说了很多,郑三宝怎么好,郑家怎么有钱,金云飞耐心的听完。

    赵哥,是你了解郑三宝,还是我了解郑三宝?

    赵运来愣了一下,说道,当然,当然是你更了解。

    金云飞点着头说道,所以,我认为不是门当户对,我大妹与郑三宝不合适。

    话说得明明白白,赵运来点了点头,兄弟,我的面子也不管用?

    金云飞笑了笑,说道,对不起,赵哥,这事跟面子不沾边。

    赵运来笑道,有道理,兄弟,我本不该应承的,是我多事了。

    赵运来走后,金云飞在原地坐了好一会,一愣一愣的,他不知道,他驳了赵运来的面子,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后果很快就来了,而是真的是不良的。

    再过了十天,又是衡丰街集市,金云飞又带着大妹和二弟前来送货。

    今天天气不好,天上有云,操场上漆黑一片。

    幸亏大妹周到,带了手电筒,兄弟俩各挑着两个装满布鞋的箩筐,找到了那根电线杆子。

    老地方,不至于让赵运来找不到。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人,操场上已有不少人摆了摊位,只是还不见买客。

    天蒙蒙亮的时候,摆摊的多了起来,赶集的买客和看热闹的也渐渐汇成了人流。

    赵运来如约出现,金云飞忙着招呼,还递了一支烟过去。

    赵运来笑笑,将烟夹在耳朵上,问道,兄弟,今天有多少?

    金云飞道,圆口的两百六,盖背的两百一。

    嚯,这生产速度提上去了么。

    可不,做顺手了。再说天气凉了,干活也更有劲。

    兄弟,今天要对不起了。赵运来说道,今天我带的钱不多,怕吃不了你这么多鞋,这样吧,圆口的和盖背的,我各要一百五十双。

    金云飞怔了一下,爽快的说道,赵哥,咱俩是老生意了,鞋你全拿去,不够的钱,你下次补上就行。

    赵运来摇了摇头,说道,这不行,这不行,你我有言在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规矩不能坏,不能坏。

    金云飞继续爽气,赵运来再三客气,还是只用现金买了三百双鞋。

    货款两清,赵运来和他的帮手,带着三百双鞋走了。

    还剩下一百一十双圆口布鞋和六十双盖背布鞋,兄妹三人有点懵。

    二弟金云兴说道,大哥,出叉子了。

    大妹金晓玲问道,大哥,现在怎么办?

    金云飞道,散卖,圆口的一元二,盖背的一元五。

    金运兴嚷道,大哥,这是批发价,散卖要加一角钱的。

    金云飞斥道,别嗦,听我的。

    肯定是出了叉子,金云飞大概能想到,上次不给赵运来面子,拒了郑三宝提亲的事,这后遗症出来了。

    金云飞好生奇怪,按说赵云来是生意人,在商言商,不该因为杂事而影响到生意往来。

    其中必有蹊跷,金云飞心道。

    在弟弟妹妹面前,金云飞装着若无其事,心里却是五马奔腾。

    一上午,零卖了八十一双圆口布鞋和三十四双盖背布鞋。

    兄妹三人都高兴不起来,金家布鞋,名声在外,从没有拿到街上卖后再带回家的,今儿算是破了例了。

    今天是星期六,只上半天课,在乡中读书的三弟金云鹏和二妹金晓霞,也背着书包出现在鞋摊边。

    大妹和二弟采购原料去了,金云飞吩吩三弟和二妹帮着收摊,准备回家。

    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商贩走了过来。

    金云飞认得,这位也是罗桥人,也是收购手工品日用品的,只是没见他收购过布鞋,更不知道他姓啥叫啥。

    这位兄弟,认识一下,我叫于北洋,你是叫金云飞吧?

    金云飞点了点头,掏出香烟敬了一根,问道,于老板认识我?

    于北洋笑道,金家布鞋,名牌产品呢。

    金云飞客气的说道,惭愧,惭愧。于老板,你有事吗?

    于北洋伸手指了指箩筐里的布鞋,说道,兄弟,你剩下的鞋,我全收了。

    金云飞哦了一声,于老板,你原来不是不收布鞋的吗?

    于北洋笑了笑,兄弟,你卖我买,就这么简单。

    对不起,对不起。金云飞说了鞋的价格,和鞋的数量。

    于北洋算了算,拿出钱包付钱,一分不差。

    于北洋喊来他的帮手,将鞋装进两个麻袋里,冲金云飞点点头,扛起麻袋走了。

    金云飞心情多云转晴,高兴的掏出三张两角的票子,分给了三个弟弟妹妹。

    但赵运来老板的变化,还是让金云飞难以释怀。

    回到家里,吃午饭时,金云飞除了说卖鞋的事,还把赵运来老板替郑三宝说亲的事,也告诉了全家人。

    爷爷说,大孙子,你把赵老板得罪了。

    金云飞说,对,我得罪赵老板了。但赵老板是个好人,今天也收了咱们的鞋,不过接下来就难说了。

    大妹问,大哥,哪咱们怎么办?咱们的产量是不是该降一些?

    金云飞说,我就是这么打算的。从现在开始,咱们每天做鞋二十双到三十双,不要太多。还有,以前咱们只有农历逢九上街,以后逢四逢九都要上街。

    二弟说,大哥,咱们又有了一个于北洋老板吗?

    金云飞说,是多了个于北洋老板,但他是突然冒出来的,我心里没底。

    二弟金云兴瞅了瞅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陪着小心问道,大哥,我能提个意见吗?

    金云飞笑道,有话就说,你不一直在提意见么。

    金云兴说道,以我看,郑三宝喜欢大姐,他家也很有钱,大姐嫁给他也挺好的。

    金云飞说道,他妈是个泼妇,整个衡丰街都知道,你大姐嫁过去受欺负怎么办。

    金云兴说道,大姐练过几手,咱们全家人都练过几手,郑三宝和他妈要是欺负大姐,咱全家出动镇压就是了。

    母亲谢玉娟责道,老三,你又胡说八道了。

    金云飞笑道,我倒不是很反对大妹嫁给郑三宝,但主要看大妹自己的想法。大妹,你想嫁给郑三宝吗?

    大妹金晓玲红起了脸,说道,大哥,你不把大嫂娶进门,我就不嫁人。

    金云兴嚷嚷道,大哥,大姐,你们加油,我快十八岁了,我急啊。

    全家人哄笑起来。

    这时,大姑金月娥风尘仆仆的出现在门口。

    金云兴笑道,大哥,大姑给你送老婆来了。

第0015章 大姑的事

    还别说,大姑真的带来了好消息,首先是陆家的真诚道歉,其次是表达结亲的意思,同时也取消了让金云飞入赘的要求。

    关键还是陆小雅的亲笔信。

    金云飞接过信,本想躲起来一个人看,可弟弟妹妹们强烈要求,美其名曰,分享大哥的喜悦。

    尤其是二弟金云兴,几乎用哀求的口气说道,大哥,请给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吧。

    小屁孩们也使劲的鼓噪,连大妹金晓玲也说道,大哥,我也想看。

    金云飞咧着嘴乐,说声“好吧”,拿出了陆小雅的信,这是他第一次接到姑娘的信,他心里高兴。

    三弟金云鹏眼疾手快,一把抢过了信。

    二弟金云兴说,云鹏,你不行,人家姑娘的信,得让女的来念,那才能声情并茂。

    金云兴书读得不好,成语却记得不少,运用起来也挺恰当。

    金云鹏把信交给二妹金晓霞,说道,晓霞,你是学校的朗诵冠军,你来读。

    金晓霞接过信,打开来,认真的念道:金云飞同学,你好,首先我要为我爸妈的言行向你道歉……

    全家人听完陆小雅的信,小屁孩们一齐起哄,大人们也纷纷发表意见。

    爷爷说,这个姑娘靠谱。

    奶奶说,大孙子运气好,总算捡了个好姑娘。

    父亲说,八成,八成以上的希望。

    母亲说,大儿子,这事就定了吧。

    大妹和二弟也都说靠谱。

    反倒是金云飞自己冷静,一边收起陆小雅的信,塞进裤兜里,一边把五个还在读书的弟弟妹妹,统统的赶出了堂屋。

    还是大妹金晓玲心细,她问道,大哥,你好像还是有点不高兴?

    金云飞却对大姑金月娥说,大姑,我就不信陆小雅的父亲没有什么要求。

    金月娥点了点头,说道,让你说着了,她自己没有额外要求,她妈也没有额外要求。就是她爸,她爸嫌咱家人多,怕她嫁过来吃苦。所以她爸说,如果陆小雅嫁过来,你得给她找个工作,起码也要像她现在一样当个民办教师,将来有机会转正。

    金云飞苦笑起来,说道,这不是为难人么。大姑,你不是不知道,咱一没关系二没钱,想开后门也没门啊。

    二弟金云兴说道,得,这又泡汤了。

    母亲谢玉娟说道,我看有希望,上次让入赘,这次要工作。大儿子,咱不泄气噢。

    大姑金月娥也说道,对,云飞,你不能泄气。这事关键还在陆小雅自己,你给她写回信,你们先建立联系。

    经不住母亲和大姑的催促,金云飞真的写了封信,家里没有信封,干脆就用陆小雅那封信的信封,用浆糊封好,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大姑。

    农村人没有午休习惯,待大姑金月娥也吃了饭,全家人便在堂屋里和院子里开始干活,还是做鞋,各司其职。

    可大姑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

    大妹金晓玲细心,扯了扯金云飞的衣角,再冲着大姑呶了呶嘴。

    金云飞会意,当着全家人的面问金月娥,大姑,你是不是丢工作了?

    金月娥叹了一口气,点着头说,是啊,药店老板的亲戚要来上班,我也不好意思赖在那里。

    奶奶唉了一声,大娥,你可怎么办呀。

    大姑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又没了大姑夫。她那里没有田种,又不会做小生意,要是没有了药店的工作,她就没了任何收入。

    金云飞想了想,问道,大姑,你在药店工作,人家给你多少工资?

    金月娥说,每个月十八元,中午管一顿饭。

    金云飞说,这样吧,你来帮着做鞋,吃住都在咱家,我每个月给你二十元。

    金月娥心喜,但不敢表示,怕嫂子不会同意。

    每月二十元加吃住,相当于村小老师的待遇,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活。

    爷爷奶奶都表示同意,父亲母亲也点头认可。

    大妹同意,二弟心有不愿,但大哥的决定,他是不敢反对的。

    金月娥自己反倒不好意思,问道,云飞,这会不会给家里添麻烦呀?

    金云飞说,大姑,你不要有压力。你来做鞋,一天也就三双四双五双的,等于是你做鞋,是你自己赚自己的钱。我帮你卖,大不了我多卖几双而已。

    奶奶疼她女儿,爽快的说,月娥,就这么定了,今天你先回去,家里的事安排一下,明天就过来干活。

    金月娥高高兴兴地走了。

    二弟金云兴又开始提意见,大哥,咱自己的鞋都卖不出去,你再叫大姑来,不是雪上加霜么。

    金云飞哼了声,一脚飞出去,把金云兴踹了个四脚朝天。

    臭小子,什么叫咱自己的,你记住了,大姑也是咱自己的。

    金云兴哭丧着脸说,有理说理,你动什么脚么。

    爷爷说了两个字,活该。

    金云飞有自己的小算盘,既然当做鞋专业户,他的心思就全在鞋上。现在有了缝纫机,又让大姑过来帮忙,提高鞋的产量没有问题。

    问题是销路,如何扩大销路,稳定销路,金云飞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赵运来是一个篮子,于北洋是半个篮子,为什么不能再增加几个赵运来和于北洋呢。

    衡丰街的集市可以卖鞋,为什么不去其他集市摆摊卖鞋,整个温林县,还有城关镇的三六九、温西镇的一六、泽谷镇的二七、达溪镇的三八、兴河镇的五十,集市规模都比衡丰街大,赶集的人更多,买鞋的人也应该更多。

    想着想着,金云飞走到卧室里,躺在自己的床上继续琢磨。

    二弟金云兴走进来,在对面的床上坐下来,陪着小心说道,大哥,我错了。

    金云飞瞅着床顶的旧报纸不吭声。

    大哥,我错了,你就别生气了。

    金云飞忽然呵呵的笑了起来。

    二弟,这回你想错了,我是在想,如何扩大咱们布鞋的销路。就你那臭德行,我犯得着生气吗?

    哎呀,大哥,你早说么。

    金云兴长舒一口气,直挺挺的躺在了床上。

    金云飞说了自己的想法。

    金云兴大声赞好,大哥,你太精了,在每个镇设一个代销点,咱们定时送货,定期结帐……好,这个办法好。

    哪咱就试试?金云飞问道。

    金云兴脑瓜子也活,马上想到了一个问题,大哥,你少说了一个重要环节。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7534/ 第一时间欣赏鞋乡之小镇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温岭人所写的《鞋乡之小镇崛起》为转载作品,鞋乡之小镇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鞋乡之小镇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鞋乡之小镇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鞋乡之小镇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鞋乡之小镇崛起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一个小镇的崛起,一个鞋乡的兴旺发达,一个农家子弟成功励志的故事。鞋乡之小镇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鞋乡之小镇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鞋乡之小镇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