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歉
章节名打错了昨天,不好意思啊大家,也不太懂起点的机制,免得大家重复订阅我就不改了
感谢
万分感谢给我投了月票的大兄弟Bdrose冰之顶峰圣零剑法剑二十三熙野Libra已及一直以来给我投推荐票给我打赏的其他大兄弟!你们每一个我都记在心里呢,从我的第一个粉丝大罗金仙哈哈开始,到现在也有了七十多个粉丝啦,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就是我写下去的动力,只要还有一个看的,我就一定会写下去!
感谢大家!
书友群
建了个书友群,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加一下,658032971
请假
要开两会了,作者君从事的职业比较特殊,是最最忙的时候,五月的更新可能会不稳定了。作者君自己也是为爱发电,生活中还是有份稳定的职业的,大家放心,不会太监,只是可能不太稳定,时间就是这一个月,我答应qq阅读里的书友中南了,一定会写下去完本的!
请假及作者的一些话
不好意思(T^T),作者君今天晚上开大会,又要无更了。这本书开始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间,那个时候单位没事,每天只需要值班备勤,但是现在恢复了生产生活,作者君也开始忙起来了,更新自然也就不给力了。
实在是十分抱歉,作者君也是从读者过来的,临时起意开了这本书,知道太监实在令人痛恨,所以不管多忙,也会一直写下去的,只是速度上实在是力有未逮,见谅见谅。
另外写这个基本没啥收入,全都是为爱发电,希望大家不要人身攻击我,谢谢.....
更新问题
作者君这两日忙着准备党建材料,有心无力。。。大家去看db就行,有时间多给我留些书评,谢谢了
明日更新
以上,正在写,可以更新了
更新说明
各位大佬,我这边备勤12号结束,结束后尽量保证更新。作者君工作性质特殊,,列位见谅
解释下
这两天防疫情,我们这里发现的是本土的,作者君正在第一线了,目前没办法更新,见谅
最近更新
大家也都看新闻了,最近真的是一直在上升,工作忙到不行嗯。。作者君得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工作中去,书在写只不过很慢,会一直写的,就这样
第一章 曹孟德奉诏聚义兵
沛国,谯县。
“伯济,伯济”,一阵急促的呼喝声将贾援从习练枪法中打断,抬头望去,但见一大汉推门而入,嘴里仍不停的说道:“伯济,孟德在陈留应天子诏令,准备发兵讨董了,你我叔侄速速收拾行囊,前去襄助大兄”。
“叔叔稍安勿躁,且坐下喝口水来,细细与我分说”贾援将这名大汉拉扯着坐下,放下手中铁矛,但听得地上一声闷响,铁矛重重的落在地上。
贾援转身取了一壶生水,递到了大汉的手中。
这大汉也不客套,赞了声好力气,便取过水壶一顿牛饮,口中大呼爽快,待将水壶放下,便将此事与贾援说来。
此人口中的大兄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同是沛国谯县人,熹平三年举为孝廉,中平元年拜骑都尉,征讨黄巾贼寇,胜后拜济南相。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并州牧董卓提兵入京,自此把持朝纲,倒行逆施,弄的天怒人怨,曹操眼见天子年幼,屡遭欺凌,便行刺董之事,然事不可为,便乔装打扮奔逃出洛。
待曹操到了陈留,联系到了好友卫弘,拿出了天子诏书,诏令天下豪杰汇聚,兴兵讨董,以除国贼。
却说这叫元让的大汉,名叫夏侯惇,字元让,夏侯氏与曹氏世代姻亲,故按辈分来论称曹操为大兄。在听到了曹操准备兴兵讨伐国贼的消息后,便急忙来汇聚宗族子弟,准备一同投奔曹操,为国效力。
贾援听了夏侯惇的叙述,心里暗自叹道:“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来这贾援不是此世之人,乃是后世穿越而来。这贾援后世自军队退伍后,转业安置在了政府的某部门上班,由于一日下班为救一名闯红灯的少年而被飞驰的汽车撞倒,迷迷糊糊之间感觉自己的灵魂似乎飘出了体外,不想再次醒来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满月的孩童。
通过暗自观察这周边的环境,贾援确信自己已不在现代,直到父亲病逝,母亲丁氏忧思过度,交代了几句遗言,将贾援托付给了其姐姐便去世后,贾援才明白自己来到了千年前的汉朝。
原来自己的姨母的夫家姓曹,正是那曹操是也。贾援即便是再孤陋寡闻,魏武的大名还是听说过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来到了汉末乱世。
想到这里贾援也是一阵好笑,没想到自己gc主义的接班人当了这么久还没接班,反倒是跑到了封建时代成了落魄小地主。
话说这贾氏倒也不是无名的人家,祖上乃是有汉以来唯二的冠军侯贾复。这贾复虽出身文士,但两臂有千钧之力,临阵果敢,逢战必先,以勇武著称,是光武中兴的功臣。
然可惜世上罕有三世的富贵,传到贾援父亲这一辈时,早已沦落为了乡间地主,也早就没了南阳的祖业,自祖父起便迁往谯县居住。贾家人丁稀少,到贾援这一辈只剩下他一个独苗。
也可能是穿越者特有的福利,或是冠军侯保佑,这贾援自幼力大,养在曹氏的日子里,靠着一身力气,在族内罕有敌手。
待到长到十岁,姨母丁氏交给他一本泛黄的书籍,言到是祖上冠军侯贾复所留。
贾援翻阅看来,倒是一部习练武艺、沙场称雄的兵书,唤作《刚侯遗录》,想到这故冠军侯贾复沙场无敌的英姿,倒也不难理解缘何留下这样一部书。
这贾援自后世而来,早知这汉末乱世将至,倒也不曾偷懒,仗着自身力大,自此按照祖上遗篇日夜勤练,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及至光和七年黄巾作乱,姨丈曹操官拜骑都尉,往征黄巾,贾援虽年方十四,但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曹操一家自其6岁父母双亡之后,便一直将其养在膝下,吃穿用度,视如己出,未曾有所慢待,贾援心中早就将其看作亲人看待。
虽知大名鼎鼎的魏武帝不是短命之人,却还是忍不住向曹操请战,准备带领家族子弟前往相助。
倒是曹操一番话将他骂了回来:“你贾家累世公候,到了你祖父这一辈家道中落,你父亲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复先祖荣光,然身体欠佳,壮志未筹便已故去,你母亲追随而去将你托付给你姨母,就是想让你能够重振家业。而今你年方十四,战场上刀枪无眼,万一有个闪失该让我如何对得起你的父祖”,言罢将贾援赶回了家。
及至黄巾乱平,曹操官拜济南相,赴任途中途径谯县,倒是给贾援加了冠,取了表字,唤作伯济,并将丁氏所出的一女曹慧嫁与了贾援。
贾援自成了家,心中对曹操愈发的感激了起来,想到此世浑浑噩噩的过了十六年,也无甚追求,因来自千年之后的缘故,仿佛与此世格格不入,虽每日勤练武艺,也仅是为了日后乱世之中能够保得性命。
而今成了家,心中便似有了根,想到了日后曹氏被司马氏篡位,想到了日后司马氏内乱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十不存一,贾援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了。
此时夏侯惇召集族中子弟,前往陈留相助曹操,正中贾援下怀。贾援当即抱拳行礼,对夏侯惇说道:“叔叔且先行,待侄儿拜别姨母,定随叔叔前往”。
“哈哈哈,好孩子,而今天下板荡,我辈武人世受汉恩,当为天子效力,而今孟德于陈留从天子诏令,号召天下忠义之士征讨董贼,正是我辈用武之地!”言罢重重的拍了拍贾援的肩膀,大笑出门而去。
贾援随后前往姨母丁氏之处,向丁氏拜别,行至中堂,便听身后有人说道:“姐夫,你是不是要去阿父军中效命,带上我吧,带上我吧。”言罢还努力的挺起胸膛,似是要证明自己并不小,已经能够成为军中男子汉了。
贾援定睛看去,原来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此时刚刚十三岁,当下笑道:“你尚未加冠,尚是稚子幼童,且去且去。莫要让阿母担心”。言罢用力的揉了揉曹昂的头,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定不让这小子在宛城挨那一刀。
曹昂试图用力拨开贾援的手,怎奈贾援力大,试了几次未能成功,当即喊道:“姐夫休要小看了人,我日日勤练弓马,定能在战阵上斩将夺旗,扬我曹氏声威。”
贾援也不多言,哈哈一笑,转身自去寻丁氏了。
........
行至内宅,贾援倒也不避讳,自有下人前往禀报丁氏,丁氏自屋内走出,面有戚容。言到:“伯济,你要去随孟德从征吗?五年前拦了你一遭,到今日你仍是免不了战阵上走一遭,自我阿姐早亡,你养在我的膝下,而今慧儿也嫁与你为妻,你就好似我的亲子一般,为娘心中甚是难忍。”
言罢丁氏戚容一收,忽又肃然道:“你贾氏祖上马上取了富贵功名,到了你这一辈,已然不复祖先荣华,而今国家有难,正是你复先祖荣耀的时候,也叫这天下人看看,冠军侯的后人有无草包,我儿且去,战阵刀枪无眼,愿我儿完归。”
贾援听罢,也是红了眼睛,当即说道:“母亲且心安,人言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我贾氏到今日合该落寞,儿自幼父母具亡,是母亲和丈人拉扯我长大,伯济不才,文不能吟诗作赋,安定天下,唯有一身武力可以依仗,母亲言到战阵上刀枪无眼,儿定当护佑丈人左右,保其周全!”
言罢,贾援也不待丁氏再叙,当即叩首三下,转身离去。
收拾好心情,贾援回到家中,却是寻到妻子曹慧,说了自己要前往陈留从军的事情。
却说这曹慧乃是丁氏之女,为曹操的长女,曹昂的长姐。正史上丁氏本无子嗣,也不知是否是贾援穿越带来的蝴蝶效应,这一世丁氏却是育有这一女,嫁与贾援为妻。
曹慧听到了丈夫这番言语,也不多言,只是细细收拾行囊,并吩咐仆从将家中自辽西买进的乌骓宝马牵出,并令人抬出了一杆铁矛予以贾援。
这一身行头早在曹操往征黄巾的时候便已置办齐全,今时终是有了用武之地。
待一切收拾妥当,曹慧唤住贾援说道:“伯济今日出征,妾不做小儿女之态,只愿丈夫能够报效国家,平安而还。妾惟憾这两年来未曾为君诞下子嗣,延我贾家香火。”言罢低头不语。
贾援朗声笑道:“我妻颇有英气,此番前往陈留,乃是为了诛除国贼,定能受祖宗护佑,旗开得胜。吾妻勿忧,来日方长。”
这贾援在汉代生活了十八载,幼年时目睹了夏侯惇一怒之下为师当街杀人,周遭人士轰然叫好争相隐匿的事情,且十八年耳濡目染,性格倒不似后世那般,反倒是有了古人习气,虽不曾一言不合仗剑杀人,倒也豪勇慷慨,言罢持矛上马,也不多言,自去寻夏侯惇去了。
及至谯县城门外,已经集合了两百乡勇,这些人世代生活在谯县,家中生活虽多有仰仗夏侯氏、曹氏及丁氏,倒也未曾卖身为奴,乃是正经的良家子,虽不及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有朝廷恩典,能够入羽林为郎,但自小也是操习弓马。
此次曹操奉诏讨逆,这些人争相报名,也未尝没有为国羽翼的想法,此时汉室虽历黄巾之乱,又有董卓祸国,但自高祖以来四百年积威犹在,心向大汉的人属实众多,然此番征战,却也不知道几人能归。
及至中平六年岁末,谯县夏侯惇集结乡勇,整顿完备,往陈留投奔曹操去也。
第二章 宴陈留英雄齐聚首
却说夏侯惇一行人行不数日,已然抵达陈留地界,复行一个时辰,走至曹操军营面前,只见营前竖着一杆大旗,上书忠义二字,又见旗下各汇聚数百人,当真是应者如云,如雨骈集。
见此情景,夏侯惇对身边骑着马的贾援说道:“伯济且看,孟德此次尊诏募兵,天下义士莫不景从,令出不数月,就汇聚了如此多的豪杰,可见董卓已尽失人心,此次讨董必定功成。”
“哈哈,元让此言甚是,此番讨董必定功成!”夏侯惇此言刚落,便听得身后传来一阵大笑,转身一看,亦是大喜,当下引着贾援便上前见礼。
贾援一见来人亦是欣喜,却见一将背着一杆大弓,兀自立在那里,却不是夏侯渊是谁。原来这夏侯渊早先本想引着千余兵勇,欲与夏侯惇同行,奈何夏侯惇兵甲未曾齐备,这夏侯渊是个性急之人,自先引兵来了陈留。
“伯济,元让,我等且无需赘言,且去中军往见孟德”,言罢也不停留,当下引着二人往那中军大帐而去。
.......
未到那中军大帐,却见那曹操引着一干人等自出帐前来迎接,贾援定睛望去,相熟的倒有曹氏宗族的兄弟二人,一为曹仁曹子孝,一为曹洪曹子廉,余者皆不相熟,想来必是近日来投靠曹操的义士。
眼见曹操出帐来迎,贾援三人当下快步疾行,隐隐以夏侯惇为先,及至曹操面前,由夏侯惇领着拜倒在地,口呼:“谯县夏侯惇、贾援引乡中义士二百,参见主公。“”
曹操闻得此言当即一笑,将夏侯惇扶起,口中说道:“元让不必多礼,你我兄弟,当以兄弟相称。”
这夏侯惇却肃然到:“军中礼不可废,当定下主从之分,方能同心戮力,共讨国贼。”
曹操也不多言,哈哈一笑,却对夏侯惇此言甚是满意,待转头看向贾援,却是笑容一收,说道:“伯济,前番黄巾贼寇作乱,你欲从军,当时我将你拦下,是因你年龄尚幼,恐有闪失,而今你加冠娶妻,再也不能算作稚子,你来我军中,当与一般军卒无二,念你弓马娴熟,武艺出众,暂且充作我帐前军吏。”
贾援听到此处,心道:“岳父此举倒是甚合我的心意,在帐前效命,更能就近保护主帅安全。”当下说道:“遵命,主公。”
......
自曹操在陈留立下大营,各方豪杰纷纷来投,贾援来到数日之后,有一个阳平卫国人,姓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又有一个山阳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曹操。
此二人到来之后均充作帐前军吏。贾援与二人经数日相处倒也融洽,又同是习武之人,不免相互较量武艺。这二人中乐进身材不甚高大,使一柄长刀,挥舞起来倒也是虎虎生风。
却道贾援初与其交战,只一招便使铁矛荡开乐进长刀,又一招直刺乐进前胸,这乐文谦倒也不是好相与之人,奋力将刀身回转,抵住了贾援的突刺。
刹那间二人交手数合,乐进暗暗叫苦,未料到这贾援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武艺,不仅招式精纯,气力也是极大,每一次兵器相接都感到一股巨力涌来,长刀仿佛要脱手而去。
这李典旁边瞧得仔细,也是暗自吃惊,他李家本是山阳豪强,虽未有诗书传家,但也日夜勤练武艺,其叔父李进更是武艺了得,在山阳郡从无敌手,只是时运不济,因病早逝,故声名不显于郡外。李典从小见叔父习练武艺,便已惊为天人,想到天下武人的巅峰便是自己的叔父了,没想到此次见到贾援身手,竟似不比叔父稍差。
贾援眼见得乐进渐渐不支,便收势住手,口中说道:“文谦兄好武艺,你我二人不分胜负,就此罢手吧。”
这乐进倒也光棍,不以为意,朗声笑道:“伯济太过抬举我了,我乐进在卫国素有勇名,倒是小觑了天下英雄,未想到伯济如此武艺,此番比试是我输了。”
自这日比试之后,曹操军中帐前军吏隐隐以贾援为尊,乐进、李典副之。曹操自陈留发诏天下以来,已汇聚精兵一万五千余人,军中各分大小营帐,以曹氏、夏后氏亲族分而制之,以夏侯惇为军司马,以夏侯渊为长史,以曹仁、曹洪、曹纯等为军侯,各领精兵日日操习,准备进兵会盟。
这贾援作为中军军吏,倒也统领了二百多军卒,加上有乐进李典从旁辅佐,兵卒操练的倒也得心应手。贾援在后世就是部队行伍出身,自有练兵之法,这几日未曾操演别的,而是让军卒分清左右,根据号令行事。
后世练兵之法经过千锤百炼,自有独到之处,旨在训练士卒的服从度。这些兵卒由最开始的混乱到基本能够听从号令行事,倒是另李典、乐进眼前一亮,直呼贾援家学渊源,就连曹操也对这支中军队伍高看了一眼,直言贾援有治军之能,便把他正式升为了帐前军吏统领。
倒是贾援自己知道,这些兵卒目前还只是花架子,在战阵上能有几分战力仍是难说。
如此到了初平元年,关东各路英雄应曹操号召,各自起兵前来会盟,共计一十八路诸侯,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曹操于陈留接应各路诸侯,设宴款待,军营覆压二百余里,一时之间声威大震,士气如虹,就待整军出发,前往讨伐董卓了。
第三章 众诸侯共议举盟主
各路诸侯人马既已集合完毕,便需拿出个章程,弄出个牵头人,选出个盟主,这诸侯们号称有一十八路,实际上只有一十七路,那西凉太守马腾远在西凉,只是派了个使者过来,远远的表了一下对大汉朝的忠心,至于人马倒是一个也无。
众人想到这马腾虽号称伏波将军之后,却屡次对抗朝廷,挑拨边地羌人作乱,对汉庭无甚忠谨之心,只是碍于关东诸侯势大,眼见得董卓招架不住,便来凑一回热闹,站一站队,免得日后被朝廷清算。
曹操出于大局考虑,倒也是接纳了马腾,将其算做了一路诸侯。
贾援知道此时大汉朝庭余威尤在,曹操及各路诸侯的心中虽各有私心,但要说是反了这大汉朝廷,却是谁也不敢的,此时举兵,未尝没有做这大汉宰执,匡扶社稷,留名后世的想法。
贾援虽在古代生活了十八年,改变了许多的生活习气,但是唯一没变的就是现代人的自知之明,想玩阴谋诡计算计天下,贾援自觉不是这块料。他比古人多的仅仅是见识,至于智力,离这个时代的顶尖智者还是差距较大的。
贾援深知历史上为王先驱的蠢货多入牛毛,不过是给人做了嫁衣罢了。每每心下暗自思量:这曹操作为自己的姨丈,又作为自己的岳父,从六岁起便将自己养在府中,又将女儿曹慧嫁与自己为妻,心中早就没了对这位奸雄的偏见,只觉得这是父亲一般的人物。
贾援虽是来自后世,但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对三国的这段印象,多是来自演义叙述,且记忆驳杂,并没有太细致的印象,也没办法通过这些给曹操太大的帮助。
所以贾援也没什么争霸天下的想法,索性这一世有老天照顾,给了自己一身的力气,武艺绝伦不敢说,但至少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二人并不是自己的对手,乱世将至,思来想去也只有靠着这一身武力来安身立命了,最不济也不能让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的惨剧发生了。
这一日,曹操与诸位诸侯宴饮完毕,自回了中军大帐,随即屏退了左右,单是将贾援叫到了身旁,略带醉意的说道:“伯济,今日诸侯会盟,各路诸侯打算不日进兵洛阳,只是这盟主一事仍未敲定,我曹孟德首倡义兵,倒是想争一争这盟主之位,须知做了这盟主,日后讨董功成,我曹氏必能成为这大汉朝有数的功臣,家族兴旺指日可待啊。”
言罢,却也不看贾援,只是愣愣地望着帐外出神。
贾援一看,便知曹操心中早有定计,只是内心有所不甘,不愿放弃,此时正是需要人开解的时候。
当下贾援劝慰道:“主公,何必纠结于一时之名,今主公首畅义兵,早已汇聚了天下人望,何必纠结于一时之利,而今看这一十八路诸侯,论地位这袁绍乃是祁乡侯,论兵马此次袁绍于渤海起兵三万,实力最是雄厚,且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有前番于大殿上拔剑向董,问剑锋利之事,盟主气象已成,主公不必与其争锋,当以讨董大事为先啊。”
曹操听罢,也是悚然一惊,直言道:“却是不如你这竖子看的明白。”
贾援当即轻笑道:“主公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
曹操听罢,抚须笑着说道:“伯济你不但武艺精通,且总有振聋发聩之语,好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却不知是出自何种典故。”
贾援当下大觉尴尬,这句话出自后世旧唐书,这个时候倒是没有典故出处,当然此时的贾援不知道这些,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这个年代倒是还没有这个典故。
当下贾援打个哈哈,糊弄了过去。
曹操也未深究,自觉已经解决了心头的一件大事,笑着对贾援说道:“伯济,此时帐中只有你我二人,倒也不必拘束,你我翁婿相称。”
贾援道:“主公,礼不可废,军中无父子,我即为主公帐前吏,定要恪尽职守,以为表率。”
曹操笑道:“伯济果有乃祖之风,大将之才,是我家的麒麟儿啊。”
贾援心道:“这些年来可没少被这大汉朝的人教什么叫礼不可废,想到幼时带着后世习气,在家中殊为无礼,可没少被丁氏教育。想及此处,贾援如今铁打般的身躯竟又有些屁股痛。”
环境真是能够改变一个人,好好的现代青年如今已经被调教成了封建时代恪守礼义的热血青年,两个时代的烙印在一个人的身上相互纠缠,也不知道到底是造就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接着说道:“伯济,明日你随我去参与诸侯会盟,为我中军护卫,随侍左右吧,也叫你看看如今的这天下英雄。”
贾援当即略带激动的说道:“诺,主公。”心下想道:“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了,终于要亲身参与一件历史大事件了,也不知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到底是何等风彩。”
......
第二日一早,贾援便随着曹操来到了诸侯会盟之处,此时各路诸侯均已到齐,河内太守王匡迫不及待的站了起来,说道:“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坐上诸公可有计较。”
此时曹操早已想通,这王匡是袁氏的故吏,此时第一个站起来必定是心中早就有了想法,当下也不犹豫,站起来卖了袁绍一个好,当即朗声说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当日金殿之上仗义直言,拔剑试锋,可谓我辈表率!”
袁绍意外的看了一眼昔日的好友,却没想到他这个会盟人近日却为他张目,虽然心中着实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盟主,口中却连连推辞说道:今日坐上诸公都是我大汉栋梁,我袁绍何德何能,能够居于诸公之上成为盟主。
这座下众人能做到一镇太守,食禄两千石,就没有一个傻子,眼见这王匡头一个出头,曹操又在这边附和,哪还不知这盟主非袁绍莫属,当下也是纷纷劝解起来,定要袁绍坐这盟主之位。
贾援在一旁好笑的看着这三请三辞的戏码,倒也不意外,情知这是必然的流程,果然如此请劝了一阵,这袁绍方才答应坐这盟主之位,当下与众人议定好了日期,准备择日歃血为盟,兵发洛阳。
第四章 共歃血行军汜水关
盟主即已议定,第二日袁绍便召集各路人马,在酸枣进行会盟,当日歃血为盟,共立誓约,有言道: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贾援立于帐下,却是内心泛起一阵惊异,这堂上衮衮诸公,后日均在洛阳裹足不前,坐视献帝被董卓裹挟到长安,汉家最后一丝尊严丧失殆尽。
然一饮一啄,这些关东诸侯除了那曹操纵兵追击,后日差点得了这天下,余者裹足不前者,倒是均应了今日的盟誓,虽并未无克遗育,但自身却无有善终者。当然,这些后事贾援倒是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在座的众位诸侯最后除了曹操一个个倒是都没有善终的,叫这乱世的洪流给吞了个干干净净。
众诸侯盟誓完毕,便俱都割破了手指,将血混到酒樽中一饮而尽,贾援在帐下看的清楚,这袁本初意气风发,一身甲胄齐全,身佩利剑,与诸位诸侯谈笑自若,英雄了得,倒是没有后世那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样子,也不知后世怎的得了这样的评价。
待得众位诸侯盟誓完毕,正待起行,平地里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吹得忠义大旗猎猎作响,袁绍见下首众人面露惊异,恐动摇军心,当即抽出随身佩剑,一剑斩断了身前桌几,厉声道:众位,我等今日盟誓,已是与那董贼不死不休的局面,大家要同心戮力,共诛国贼,现传我号令,大军开拔,内举不避亲,当以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江东孙文台勇烈无双,屡破羌贼,当为先锋!众位如无异议,且即刻成行!
众人见袁绍已经拿定主意,无不应诺,正要成行,忽见这阵风越来越大,但听得大旗一声脆响,净生生的从根部折断,眼见得就要倒了下来,忽见一少年疾行至这大旗之下,双臂绷住大旗,口中大喝一声,双臂使力,身上传来阵阵爆响,竟然生生的又将已经要倾倒的旗杆立了起来。
这刹那间的变化,直教人看的目瞪口呆,众位诸侯眼看着这杆忠义的大旗又一点点的从倾斜到立直,竟然忘记了说话。
这立旗之人自是贾援贾伯济是也,原来这贾援在帐下看得仔细,看到这大旗将要倒时,当即出身将其扶正,一时间倒也没想太多,只是怕军未成行,便折了大旗,伤及士气。而今手捧这杆大旗,却是惊住了众人。贾援也不理众人,将旗杆单手夹着,一脚踢向了断裂的旗杆下半部分,只见那断裂的下半部分断木竟似不堪巨力的撞击,带着大捧的泥土飞了出去。贾援见碍事的断木已经拔出,登时双臂用力,将旗杆狠狠地向地上插去,却见这旗杆如穿腐土,直末下去,竟然登时立住了,只是比前时短了一大截。
这袁绍眼见大旗要倒,心下暗道要遭,却见旗杆被一壮士扶正,不由得心下大喜,一边叫帐下军士固定好大旗,一边问道:帐下勇士何人?看着身形不甚雄壮,竟有如此勇力!
贾援哈哈一笑,拱手抱拳倒也不曾说话,而是看向了曹操,曹操随即回复道:“秉盟主,此是我的中军护卫,贾援贾伯济,是我家大女的夫婿,故刚候贾复后人,盟主过誉了,只是有几分力气罢了,不敢称壮士。”言罢也是望向贾援露出了笑容,这孩子倒是没有堕了我军中志气。
袁绍见曹操如此回复,便知想要招揽贾援基本没可能了,当即也不以为意,笑着说道:“竟是忠良之后,贾公神威我心慕已久,不想今日竟然得见后人,来人,与壮士赐酒,今日如此忠良之后,当饮此杯!”
贾援倒也没客气,举起酒碗当即饮掉,座下诸位诸侯直到此时方才回过神来,齐声叫了声好,众位想到大军此时成行,军旗折而未倒,岂不是天意,当下信心百倍,回营召唤士卒,准备起营开拔。
......
却说这右北平太守公孙瓒回到军营,命令营内军士收拾妥当,将此事与在平原跟随其前来会盟的同窗好友刘玄德说了,并叹到天下间竟有如此勇士。
此时刘备刘玄德尚未经历半生蹉跎,行事倒是带着几分少年豪气,当下言道:“伯圭何必感叹,我结义兄弟关云长、张翼德均有万夫莫当之勇,往日随我征讨黄巾贼寇,当者披靡,履历战功,定是不比这贾援差了。此番征讨董贼,定能立下功勋。”言语间竟是有不甚服气的意思。
公孙瓒闻言也不以为意,倒是拍了拍刘备的肩膀,说道:“我知我弟素有大志,这次征讨国贼,定能有所成就,为兄帐下素有战马,且与我弟一千匹战马,以壮军势。”
刘备闻言大喜,心中也是感激这个师兄的帮助,当下拱手一礼,自取领取马匹,暗道日后若有飞黄腾达之日,定要酬谢公孙瓒今日提携相助之恩。
......
且说这董卓闻听了关东诸侯要聚集兵马征讨自己,初时不以为意,他本是沙场宿将,六郡良家子出身,多年来靠着战功走到了今日的地位,信奉的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对关东久疏战阵的兵马倒也不大看的起,自己吞并了并州兵马,加上起家的凉州铁骑,手握天下最精锐的力量,自觉已经无敌天下,没有称王建制已经是自己这个汉世老臣最后的忠谨了。
然而今日探马来报,关东的兵马竟然越聚越多,熙熙攘攘竟然聚集了十八路人马,军营连绵百里,怕不是有数十万之众。这董卓的心中倒是有些慌了,当即点将聚兵,挑选骁将,本想着派勇武无双的吕布出战,但想到这吕布新降,内心到底还是有几分疑虑,便另选麾下勇士华雄,加了个骠骑校尉的军职,又选派胡轸、李肃、赵岑为副将,领五万战兵往泗水关据敌。
第五章 贾伯济领军首出征
孙坚自领了前锋的职责,当下回营点齐兵马,准备前往汜水关,这孙文台沙场征战多年,自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他跟董卓曾经共同征讨过羌人,见过董卓用兵,知道此人用兵最是稳当,虽可能无甚大胜,但也稳稳当当,不曾有过大败,此时董卓乃是守势,想来更是难以占到便宜。
中国的历史数千年来大小战争不计其数,能被人记住的经典战役倒是不少,以少胜多用兵如神的故事听得后人热血沸腾,恨不能成为那战场上的主人公,但是仔细想来,那些历史上更多的胜仗,却都是用堂堂正正的之师,兵力武器粮草都占据优势,才取得的胜利,只是情节无甚精彩之处,才不显于世,可见奇兵弄险固然有可能名扬千古,但更大的概率是尸骨无存。
正是明白这个道理,加上探马早就来报,董卓已派人增兵五万,日前已经进驻了汜水关,孙坚当下也不着急进兵奇袭,而是先去后营催促袁术早发粮草,自己在营中召来四人,这第一人是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谋,使一条铁脊蛇矛;第二个,姓黄,名盖,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铁鞭;第三个,姓韩,名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使一口大刀;第四个,姓祖,名茂,字大荣,吴郡富春人也,使双刀,上面这四个都是一直以来跟随孙坚征战的豪杰,武艺精通,也有治军之能。
孙坚让这四人分别集合部曲到校场,亲自登台鼓舞士气,这孙坚自是英雄了得,口中向众军大声历数了董卓的数项大罪,台下众将士听得义愤填膺,被孙坚的语气感染,一时之间士气如虹。
孙坚眼见得士气可用,当即下令犒赏三军,今日饱食一顿,明日三军开拔,准备讨伐董卓。
......
却说自袁绍分派诸军陆续前往应敌,济北相鲍信倒是不服这孙坚当了先锋。倒不是嫉妒孙坚能力,而是鲍信眼见此番讨董关东尽起大军数十万,料定必然功成,此时董卓援军新至汜水关,正是立足未稳之际,若是能出一支奇兵前往汜水关,说不定便能抢下头功,立下功勋,日后汉庭论功行赏,定能博得一个侯爵之位。
这关东十八路大军虽然号称诸侯,但实封侯爵的仅有袁绍和孙坚两人。这袁绍家世显赫,又养望半生,时间到了侯爵之位自然就到了他的头上,自不必说。
这孙文台半生征战,又是讨伐羌人叛乱,又是平定各路叛匪,所立功勋极重,当时都未直接因功勋封侯,还是后来朝廷检视功劳,慎之又慎,方才给了个乌程侯的爵位,可见这侯爵多么的宝贵。
高祖有言,非刘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击之,在汉代封侯就已经是人臣的极限了,这鲍信在这样的诱惑下,却是无法保持冷静,细细衡量了得失,暗自决定派遣胞弟鲍忠领着三千兵马,打算先孙坚一步前往汜水关,拔得头筹。
就在这鲍信准备派遣鲍忠成行的时候,心中又暗自想到:只有三千兵马不甚保险。这鲍信便想去寻自己的好友曹操,准备拉曹操一起前往接敌,日后拿了头功有曹操分润功劳,孙坚面对两路诸侯,也不会多说什么,只能吃下这哑巴亏,且曹操是自己的好友,有这样的好事不去寻他,难道还要便宜别的诸侯,正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鲍信不历战阵,却是把战场想的太过简单,倒也没想到自己会失败的事情,只是一心觉得诸侯联军势大,这董卓无论如何不能抵挡。
这鲍信也是个行动派,拿定主意后也不犹豫,当即前往曹操大营,直入中军,寻到曹操说道:“孟德,我这里有个天大的功劳,正是要说给兄弟你听啊”言罢神秘的凑到曹操耳边,却是将自己的计划与曹操娓娓道来。
曹操听了这鲍信的计划,有些犹豫,言道:“如今大军初成,已经定立了盟主,各军也都分配完毕了任务,此时我等不尊号令行事,有失妥当”。
这鲍信说道:“孟德何必犹豫,而今你虽奉天子诏令传檄天下人,但没有正式的官身,只是行奋武将军事,此时正是立功之际,怎么能够不奋勇争先,我与你的交情自不必言,乃是托付妻子的感情,你疑我有二心吗”说完倒是越说越怒,觉得曹操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心意,当即便要拂袖离席而去。
曹操眼见鲍信发怒,急忙拉住,口中忙说道:“我兄这是何话,操非是不信我兄之言,不明我兄之义,只是觉得要慎重思量,我兄既已言至于此,操定当点选骁将,助我兄一臂之力,只是咱们两家人马不宜过多,自先抄小路前往汜水关,且当派出使者前往乌程侯处,只言我等襄助其人马,好叫两边面上都过得去”。
鲍信闻言也点头称是,倒是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孟浪了,曹操如此处置,也不至于得罪孙文台,若是有功,三家共同分润,若是无功,料来也不至于损兵折将。
曹操与鲍信定下了章程,当即开始选派人马,思量是该派夏侯惇还是夏侯渊前往出战。这二人如今都领着数千人马,也是大将之选,领兵出战也无不妥,待目光扫向帐内,却看到了贾援,想到前时这贾援操演中军士卒,训练的进退有据,号令如一,倒是有名将之资,此番前有鲍信之弟鲍忠打头,后有孙文台大军压阵,料来不会有什么危险,倒是可以让贾援前去历练一番。
当下曹操便命令道:“贾援且点齐夏侯惇账下两千人马,添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随鲍忠三千人马合为五千军士,前往汜水关迎战”。
贾援听到曹操如此安排,耸了耸肩,当即应诺。贾援黄巾之乱时虽未曾随曹操出征,却也在谯县保卫乡里,手上也是见过人血,有过战阵经验,知道人在乱世之中总也是躲不过这一遭,历史的大势可不会随便被一个小人物改变,如果想要实现心中理想保卫家人、抵御胡狗,就需要从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而在这之前,贾援能做的只有依仗自身武艺,凭靠胯下马、掌中枪杀出个地位来。
贾援去夏侯惇军营点齐了两千人马,这夏侯惇自不会亏待子侄,将从谯县带来的两百人为骨干的精锐力量交给了贾援,贾援也不废话,当即拜别夏侯惇,领着人马与鲍忠会合,抄小路往汜水关而去。
而这一去,正是这汉末冠军侯传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