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烈日当空,室外的温度三十三。即使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也会有种闷热得透不过气的感觉。
有一个昨天刚入院的孩子,只有十一个小时大。他出生不久就出现全身发绀的情况,心脏彩超检查的结果提示肺动脉闭锁,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如果家属经济条件允许,能够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手术,预后情况有些还是挺好的,可惜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幸运,可以支付得起高昂的医疗费用。
今天中午孩子再次出现血氧和心率下降,家属最后红着眼眶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也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只是又有一个小生命要离开这个世界,多少有些无奈和伤感。
有人说,每一个生下来的人,都注定要死去。尽管知道这是客观事实,也很难喜欢这种浓重的宿命论。相对来说,我更加倾向于另一种观点——死亡不可避免,但死去之前,我还活着。
今世已过,如果有来生,愿他无忧无疾百岁安生不离笑,盼他春暖花开一生喜乐莫蹙眉。
玩物
半夜睡醒的时候,手机还亮着,原来昨晚看着小说睡着了……
早上醒来浑身乏力,可是八点钟还要上班,不得不挣扎着爬起来。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看小说了,因为知道自己自制力不够,只要一开始就很难放下,而最近又有考试要进行。
可惜昨天下午不上班,又在阿姨家没有书看,无聊之下还是打开了新的小说,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一次对时间的记忆,是在凌晨三点多,APP提示阅读了360分钟……
这一次打开小说,我给的理由是,工作之外,还应该有点属于自己的爱好,虽然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面对考试的压力,下意识地选择逃避。
今天值班,出院的孩子有点多,也就意味着今天住院的孩子一样会多。因为这阵子天气变化无常,冷热交替之后,大人不觉得什么,但小孩很容易生病,空着的床位总会收得满满当当。
希望不会有太棘手的病情吧,毕竟昨晚透支的身体,反应还是有些迟钝,尽管能够处理日常的工作任务,可面对过于复杂的情况,也许会遗漏某些重要的细节。于人于己,都不好。
所谓玩物丧志,大概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
归零
收到了应聘单位发来的通知,表示考试时间安排在下下周。如今所剩时间不多,不再像最初那样垂死挣扎。需要担心的事情,反倒变成能否顺利参加考试。
虽说被发现跳槽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这个圈子本就很小,万一有人在聊天中无意提到,以主任S的性格来说,使些绊子让我不能过去并不奇怪。
目前的单位,工作已经十分稳定,收入也能满足我的要求,只是过于安逸的环境常常让我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呆在温水里的青蛙,说不定哪天被煮熟了都不知道。
居安思危的说法有点夸张,但对于现在的环境,我确实不怎么喜欢。即使有人劝说伴君如虎到哪都一样,我也不愿意就这样因为害怕未知而固步自封。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样的豪情壮志我也同样没有。只是在可以预计的很多年内,生活都是一天天地重复着过去,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如果提前知道自己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我至今依然记忆深刻。此生不换,是我的回答。
对错得失,都是我的生活。就算再糟糕,也不过是回到原点,一切归零。
崩溃
日常工作中,每天都要与小孩及其家属接触,称呼自然也就成为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
医生对于孩子的称呼,基本只要编号就行,比如1床2床3床,因为更换的频率有点快,除了个别印象不错容易交流的孩子之外,实在没有多少心思去记忆他们的名字。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称呼,更加能够表达出尊重的意思。
而孩子对医生的称呼,就有点五花八门了,比如医生、X医生、XX医生、医生哥哥、医生叔叔、医生伯伯……前面三种是非常普遍的叫法,是一种相对纯粹的医患关系。后面三种则掺杂年龄的成分,同时也将医疗活动拉入日常生活当中。
医生哥哥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亲切又年轻;医生叔叔的叫法,则常常让我意识到自己年纪不小,得花点时间和精力去找个人一起看这花花世界。
可第一次听到医生伯伯几个字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我已经进化到这样的恐怖程度?然而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还有家属真诚的招呼,想到病程记录里面父母年龄的记载,一串儿的九零后,不时加上几个零零后,我这个八零后的剩斗士,只能默默无语不问苍天!
漫威
一场大雨之后,少了些闷热,多了些清新,依然有些灰暗的天空,看上去也觉得格外干净。
下午两点四十五起床,看了三点二十的《蜘蛛侠·英雄远征》,整体感觉十分不错,可以剧情只有两个钟,时间太短以至有点意犹未尽。
很小时候就看过蜘蛛侠的电影,后来也接触过漫威系列,绿巨人、美国队长、惊奇队长等等,都给我留下不少印象。不过真正开始喜欢他们,是因为这几年电影复仇者联盟中钢铁侠的角色。
蜘蛛侠帕克毕竟太年轻,小时候会喜欢科幻的新奇,对于人物的表现关注不多,如今更加留意其中的情感与思想,自然会欣赏像钢铁侠托尼那样成熟的男人。虽然偶尔有些任性胡闹,但是有着惊世才华作为底蕴,而且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足以符合我内心的审美标准。
有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我们会喜欢一个人,要么是因为对方和自己属于同一个类型,要么是因为对方站在自己致力追求的高度。而钢铁侠,显然是后者。
已经过了蜘蛛侠的年纪,我也希望可以有钢铁侠那样的才华与意志。在逆境中能够坚守信念不言放弃,即使高傲也会在爱人面前放低姿态,就算愤怒也会在需要的时候背起责任完成使命。
突然希望漫威系列可以一直拍下去,我想看到蜘蛛侠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样子。
猎物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病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不过费用昂贵的问题一直存在,虽然通过宏观调控变相降低一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缩短住院时间也就变成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过去出院是以疾病痊愈为标准,现在则是只要病情稳定就可以。比如有些患者病情还没完全恢复,也会建议出院以后再随诊观察。因为很多情况家属都懂得基本处理,就算有些突发的情况,过去医院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一般都不会产生太过严重的影响。
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们不时也会碰到出院不久又回来住院的孩子。
态度好点的家属只是忧伤于孩子的身体,希望能够打针吃药早点好起来;态度差点的家属就有些难搞了,青筋暴起怒拍桌子,一个劲儿责怪医生没有良心,收了钱还看不好病,又抽血又打针尽会折磨孩子……
有同事开玩笑说,小孩过来医院看病,大人也应该一起挂号才对。因为很多时候,小孩的情况一两分钟就可以知道,而要让家属理解可能得一二十分钟,甚至更多。
常常听到一些人的抱怨,说是排队一小时看病一分钟。可事实上,在那短短的一分钟里,医生大多都已完成孩子疾病的诊疗工作,而家属恨不得医生再花一个小时来给进行解释。他们往往只记得自己之前排队的煎熬,却完全忘记别人还在排队的焦急。
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在这场名为生命的游戏里,我们都是猎人,也都是猎物。
院感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另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不过这点在意的人其实并不多,因为医院也不会主动做出实质上的补偿,而在工作人员也不可能真的找医院麻烦,除非已经不想继续在这里继续混下去。
记得以前在书上看过一个观点,理论上每件事情都循序渐进有迹可寻,不过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即使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情,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虽然对于很多情况的处理,无论国家还是单位,都有明文规定,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偏差肯定存在。规定的发布、解读和执行,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年初的时候,据说顺德那边发生医院感染,导致三名新生儿死亡。具体如何我不知道,最后处理是撤销三级甲等医院资格。事实上,医院感染是一直都有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次展现得比较明显而已。
百度资料显示,医院感染的调查结论中,常见的措辞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有效监测制度、漠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求、上级主管部门未按要求对医院进行督促检查等。
不是没有人重视这方面的情况,只是医院感染的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想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不容易。而且,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客观事实:即使全都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也很难把感染率降至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尽管规范本身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也依然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至少能够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差距
有个孩子住院的第十天,我听了一下双肺的情况,觉得恢复得还算可以,便建议回家吃药巩固治疗效果,没想到家属却提出继续打针的要求。分明记得在这之前的很多天里,他们几乎每次查房都要问问,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出院?语气之中往往还包含着一丝怨气。
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很矛盾。
就像办理住院一样,如果病房里空落落的,家属听说床位还有不少,考虑着考虑着就抱着孩子回家了。可要是恰好碰上床位只有一两张,过来的人大多二话不说就决定住院。在他们这里,似乎住院与否,重要的不是孩子病情,而是医院的情况。
上个月就发生一件类似的事情,有个孩子已经办完出院手续,在家属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的过程中,突然出现腹痛的症状,虽说当时确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但是很快就可以自行缓解,精神状态体格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主管医生考虑影响不大,只是一过性的肠绞痛,建议回家继续注意观察。
可家属听说有另外一个孩子准备住院,而病房已经没有其他床位,愣是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即使让他们留在医院观察半天,万一病情反复再继续住院,倘若没事就直接回家,他们也还是没有答应。
还好那天有另外一个孩子病情稳定,家属表示理解并同意打完针就回去,假如第二天过来评估还需要继续住院,再重新安排一张床位,我们才终于腾出位置,收下那个正在治疗室吸氧的孩子。
然而,等到我们全部搞定以后,之前闹着的家属又过来说,他们和家人经过商量,既然早上已经办好出院手续,那么还是不留在医院里算了。
尘埃落定之后再起波澜,面对这样的结局,我连吐槽的力气都没有,再次确定一下出院的决定,就挥挥手让他们拎好东西走了。
抬头看看电子时钟的显示,十二点二十七分,距离下班时间已经过去将近半个小时。
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基本素质应该具备才对。就算担心自己孩子的安全,也要看看具体情况,一旁等待住院的孩子呼吸困难,医生也给出了折中的解决办法。稍微理解一点退让一步,对彼此来说都是好事,何必这么固执地霸占着床位,让每一个人都不得安生呢?
难道真的人之初,性本恶么?可是如果真的如此,人人都秉持不为己则天诛地灭的理念,这个世道早就不知乱成什么样子。
即使是在这件事情里面,也同样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面。其中表示理解的家属,穿着打扮和谈吐举止,明显要比另一方要来得更好,大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吧!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有时候挺有道理。虽然不乏变坏的例子,但是整体来说,变好的有更多。
扑火
院感考试的题目不难,基本都是出现在课件上的内容,一百分应该没有,八十的合格线绝对没问题。最近几天的突击学习还是很有效果,不过不得不承认自己实在弱爆了,面对这样平常的一次考试,都要因为绩效的惩罚忐忑不安。
最高气温依然有三十三摄氏度,还好昨晚值班今天下班可以好好睡觉,顺利躲过正午太阳的炙热晒烤。生活在这座亚热带的城市里,常常可以在相同的季节中,感受不同的天气变化,虽然它的主题仍旧逃不过一个“热”字。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秋天。春冬两季毕竟太冷了一点,就连起床都要莫大的勇气。而夏天的雨水普遍增多,一不小心就变成落汤鸡。虽然我喜欢下雨的天气,但是并不喜欢雨天出门。综上所述,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才是我的最佳选择。
现在是七月,没有蝉鸣,也没有鸟叫,时间的脚步悄然跨入下半年。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即使后面还有一个冬天,也没能阻止我对秋天的向往。或许就像飞蛾扑火一般,在身体燃烧之前,其实也是知道结局的。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也照常上班,唯一不同的是,已经不用再为院感考试而担心,尽管下周还要偷偷跑到上级医院去参加笔试面试。
踩车
早上六点起床的习惯,正在慢慢养成的过程中,闹钟响起之后赖床的情况还是会有,不过比起最初直接关掉继续睡觉,已经好了不少。
早早起床看书的后果是精神恍惚,踩着单车上班的路上有些迷迷糊糊,于是直接绕过单位后门停车场,顺顺溜溜地从前门骑了进去,等到把车停好才意识到在干嘛。
下班的时候又习惯性地走到后门,放下手机抬头左右看看没有发现,才又后知后觉地想起,我的单车根本就不放在这里……
踩车上班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不过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六一七一八那三年时间,我大多都是骑着电动车上班。最初给的借口是天气太热容易出汗,后来习惯了电动车的安逸,出入根本不需要进行考虑,掏出钥匙启动电车一气呵成。
直到有一天,心血来潮抓着单杠想要引体向上,却发现没有力气完成哪怕一个,才又冷汗直流地下定锻炼身体的决心。在这之前,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运动。即使是从高三开始喜欢的跑步,也不知道在何时默默淡出我的圈子。
经过半年时间,早已养成踩车的习惯。上班下班第一个想到的是单车,上坡下坡的操作也非常顺畅自然,隐隐约约有种人车合一的样子。当然,像电视电影漫画小说那样夸张是不可能的,毕竟我连最基本的海豚跳和单轮滑行都没尝试过。
寒心
据说又有医生被告了,原因是患者本为良性病变,却在手术中失去部分肋骨。可是术前已经进行告知,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现在行医环境,越来越让医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时时刻刻小心翼翼。
一个医生,哪怕让九百九十九个病人都满意,但只要有一个不满意,职业生涯很可能就要为此毁掉。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人学。
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莫过于是研究人的学问。临床上从来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病例,同一种治疗手段用在一个人身上可能有效,但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就会无效。
正是因为医学充满了不确定,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医生在面对每个病人时都是“新手”。
医生是人,不是神。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一个方面是医生不可能没有失误,他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避免失误,但不可能做到零失误。如果不允许医生有失误,这个世界恐怕就没有医生了。另一个方面是医学不是万能的,还有许多疾病医学界对此至今仍束手无策,医生能做的只是减轻患者的痛苦,适当延长患者的生命。
很多时候,只有医生敢于担当,患者才有希望。可是残酷的现实,往往让医生担当不起。医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老婆孩子,玩不起放手一搏这么激烈的游戏。
法理,人情。希望我们的法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要寒了人心。无论患者,还是医生,或者社会。
执念
昨晚临睡之前,突然意识到,应聘考试就在三天之后。虽然知道很快就要考试,但真的没想到原来这么快,上个星期还算着是下个星期的,一眨眼这个星期就只剩下两天了。
今天下午不用上班,一觉醒来开始看书,一直都觉得还有时间,可惜看着看着才发现内容还有那么多。总是要等到考试之前才发现,要看的书没有看完,估计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悲剧体验吧?
这几天闲着无聊的时候,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毕竟目前的工作已经非常稳定,离开之后重新融入新的圈子,未必能够像过去那般容易。而且如果真的应聘成功,以后的发展大多只能是技术路线,与我最初的管理路线有所偏差。
可能是旧有观念在作祟,即使明明比较喜欢管理,也还是放不下技术的追求。觉得如果有一天真的脱下白大褂,就不再是一名纯粹的医生,尽管知道科学管理能做到更多。
我甚至有点希望这次应聘以失败告终,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并非不想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只是能力有限,而且机会已过,只能放下执念,调整姿势,继续前进。
不管怎样,先认真应对吧!说不定直接被人干掉,那就根本没我什么事了。
底气
早上出院的孩子有点多,平时一般都是五六个,今天一下子飚到十一个,整个科室都忙得不可开交。
十一点半左右又来了一个家属,小孩全身见大量散在红色皮疹,部分为疱疹部分有化脓,尤其以手足口和臀部为多,询问病史说是半个月之前就有咳嗽,中间还出现痰多气喘的症状,这两天明显感觉到情况在加重,门诊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有四万多,比正常的一万高了一大截。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准备给孩子办理住院手续时,家属却说等待太久,不满我们的服务,已经不想住院。
抬头看看科室的电子时钟,十一点四十四分,他们来到这里也就十五分钟左右,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还有简单解释病情,自问已经是非常及时的了。有些孩子七八点钟过来住院,由于医生还要交班查房开医嘱办出院,基本都得忙到十点左右才有空处理。十五分钟和两个小时比起来,居然还在那里跳脚吐槽振振有词……
现阶段天气多变床位紧张,早上出院十一个,十一点之前就有七个入院,电脑上面还有两个在过来,中午下午和晚上那么长时间,需要住院的孩子不可能没有,我们根本就不会顾忌床位的空余。
需要担心的反而是抱着孩子的家属才对,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都那么糟糕,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只会越来越重,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磅礴底气!
看着家属抱着小孩走进电梯,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继续干活。希望家属真的是不满我们的服务,而不是认为孩子的病情不重,否则拖得太久酿成悲剧就太可惜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无知,都是罪。
笔试
为了参加考试,早上六点起床,这一次没有赖床的情况,直接睁开眼睛就坐了起来。
看来,曾经的那么多次再睡一会,说到底还是觉得不够重要留有余地。
一百五十道题目,时间一百分钟,平均下来四十秒一道。不过太久没有参加考试,我都忘记了还要计算这个。
直到过了一个小时,才发现自己的题目还没完成一半,于是剩下的那些就有点赶时间了,基本上都看到眼熟的就选,分析什么的不在考虑范围。
考试的内容不难,都是一些常见的疾病,不过由于平时看书不够仔细,遇到有关数据的问题,丝毫没有思考的基础,只能依靠模糊的印象来蒙。
糟糕的是之前脑袋进水,知道考试知道看书,却忘记这也只是一场考试。试卷全部都是选择题,根本就不需要去深究,直接搜索题库一直刷题就好了。
智者千虑,都必有一失,我作为一介凡人,在这次的考试当中,犯的错误确实有点过多。
还好今天考试的时候,发现参加的人只有五个,虽然有一个是新加进来的,而且据说有两个名额也早已名花有主,但是变数的出现对我来说,终归是一件好事,至少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偶尔会想想电影上面的情节,通过制造各种各样的意外,来阻止竞争对手参加比赛,然后不战而胜一举夺魁。
可惜这也只能是想想,一来是太过腹黑,二来是如果真有这样的能力,也没必要为了一份工作而搞事了。
面试
六点三十到医院学术会议厅,等待晚上七点的面试活动。门口或站或坐的男男女女,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手机划来划去。
靠坐在办公桌上的我有些无聊,突然无限怀念过去没有手机的年代,至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会这么近又那么远。
面试过程中提了三个问题,一是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二是对于儿科急诊工作的看法,三是为什么要过来应聘。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做出如下回答:首先尽快熟悉日常工作,然后争取考研读博,如果有机会,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个科室的带头人。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表示儿科很重要,但是不能截然分开,同样要熟悉住院病房的工作,否则沟通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目前的轮转制度应该继续进行。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说是平时参加一些会议的过程中,明显看到所在单位存在的差距,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在一个更大的平台里提升自己。
当然,现在坐在家里吹着空调,打字写出来的内容可以云淡风轻,那会儿站在台面上可是紧张到发抖,就连说话都有点断断续续。
不知道几位考官的评价怎么样,不过对比其他四位竞争对手,自我感觉还是有些优势。
一是性别,男性在医疗工作中,一般可以承担更多的压力,而且不会因为家庭分掉太多精力,也不用由于生孩子休假一年半载。
二是年龄,九一年的研究生已经板上钉钉,不在参考的范围之内。其他三个都是三十好几四十多,虽说我而立之年还想考研是个问题,但就算我为此花上三五年时间,折算起来也就到他们如今的年纪。经过几年的单位锻炼,整体素质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综合以上考虑,我给自己一个评估:面试通过,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