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孙子兵法TXT下载孙子兵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txt下载     孙子兵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

    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

    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

    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

    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

    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

    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

    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

    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

    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

    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

    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

    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

    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

    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

    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

    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

    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

    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

    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

    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

    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

    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

    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

    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

    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

    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

    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

    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

    者,形也。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

    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

    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

    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

    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

    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

    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

    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

    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

    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

    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

    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

    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

    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

    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

    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

    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

    馀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

    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

    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

    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

    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

    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

    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

    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

    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

    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

    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

    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

    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

    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

    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

    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

    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

    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

    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

    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

    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

    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

    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

    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薈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

    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

    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彊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

    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

    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

    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多益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

    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己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

    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

    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

    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

    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

    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

    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

    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

    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

    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

    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

    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

    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

    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

    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

    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

    知地,胜乃不穷。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

    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

    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

    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

    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

    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

    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

    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

    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

    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

    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

    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

    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

    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

    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

    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通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

    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

    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

    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

    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

    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

    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

    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飞.叶.书.城FeiУè.СС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

    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

    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兵静者,

    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

    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

    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

    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

    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

    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

    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

    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

    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

    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

    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

    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

    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

    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

    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

    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

    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三十六计》: 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集大成…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书,它总结了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此书继承了中国人一贯的谨慎、客观的思维模式,是一部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兵家谋略典籍。它与《孙子兵法》共称为中国兵学上的两大奇书,并被三十几个国家印制成不同语言流传在世界各地。

    “三十六计”一语的诞生,要比成书时间早上很多。这句话最早出现是与南朝宋将檀道济(?—436)联系在一起的。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这句话的大意为: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任何人都已经无力回天了,现在只有退出是最明智的做法,这才是上上策。之后这句话不断被后人沿用,在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就出现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句。到了明末清初,各种著作中大量引用此语。于是有心人就采集群书,编撰出一本真正的《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成六套内容,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行军作战处于优势时使用之计,后三套则相反,是我军处于劣势时使用之计。每套计策各包含六种,总共六六三十六计。每计后面都配有解说,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进行解读,同时兼及古代兵家关于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这些计策都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在解说之后又有按语,引证战例作为说明,多是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为了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十六计汇集了我国古代兵家诸多计谋,是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在当代,国内外的军事机关和院校都把它视为必读教材,而现在的《三十六计》更是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无论是商界还是职场,甚至是生活中都有“三十六计”的身影,《三十六计》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

    现传的《三十六计》通行版本来自于1941年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一本书。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被发现,由一名叫做叔和的人收藏,据说其书封面有“三十六计”标题,旁注“秘本兵法”,并标注着原书是手抄本的说明,抄本前面部分“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在解放后,收藏者在1961年的《光明日报》上撰文对此书进行了介绍,之后又将土纸本赠送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从此以后,这版《三十六计》便通行开来。

    吴起:《三十六计》思想来源之一

    《三十六计》一书中,曾多次引用吴起的精辟语句以及战争思想,显示出二者思想的相承性。作为一部博百家之长的兵书,《三十六计》可以说是中国兵法界的奇葩,而成就这朵奇葩的就是孙武、吴起和尉缭子三人。

    《三十六计》的成书受吴起的影响比较深,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三十六计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体现出了战前的严谨、战中的迅猛以及战退的有序。正如韩非子所说的“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一样,深刻地体现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而吴起这位战国初期的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也受到了后世的尊崇,他所著的《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是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军事典籍。

    吴起从小就喜欢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中都记载了吴起在鲁国曾经求学于曾子门下,后来吴起到魏国之后又拜子夏为师,因此吴起可算作是孔门的再传弟子。因此,吴起学说对于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说明和参考作用。

    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任用吴起为将,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在治军方面秉承了严于己而宽于人的策略,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兵十分感恩,都能为他拼死作战。吴起率领鲁国军队到达前线以后并没有急于作战,而是先向齐军表示愿意谈判,对齐军“示之以弱”,中军留下老弱士兵守备,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吴起用这种手段麻痹了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之后就出其不意地率领鲁国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猝不及防的齐军被打得大败,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从此以后吴起平步青云,但他的得势却引起了鲁国群臣的忌惮,于是各种诽谤纷纷而起。最后鲁君也有了疑虑,不得已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前往魏国为将。在魏国,吴起因善于用兵、廉洁公平而得到士卒的拥护,终于得到了魏国国君魏文侯的信任并被任命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代)的守将,由他主持防御秦国和韩国的工作。

    魏文侯死后,吴起就专心辅佐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但因为宰相公叔对吴起十分忌惮,时常想加害吴起,吴起被迫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在楚国,吴起被任为宰相,他针对楚国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严明法令,撤销繁冗官吏,废除较疏远的公族,将节省下的国家钱粮用在了供养战士上。在吴起的努力下,楚国平定了南方的百越;兼并了北方陈国和蔡国,又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征伐了西部的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楚国的贵族也想谋害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率领众大臣叛乱,攻击吴起。吴起被逼无奈之下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让叛军投鼠忌器。但是那些追杀者还是放箭射死了吴起,有些箭还射到了悼王的尸身上。悼王葬后,太子登上王位,即楚肃王。他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将那些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捕杀。因为吴起之死,楚国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坎坷,政治生涯起起浮浮,但他在政治、指导战争诸方面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深化为军事理论,著成《吴子》一书。《吴子》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起强调军事行动必须有坚强的后盾才行,要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统一之后才能对外用兵。他提出,一旦国家出现“四不和”的情况,就不能出兵打仗,由此可以看出吴起对于作战的慎重态度。他同时又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还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三十六计》的“料敌”篇就强调领兵打仗必须充分了解和分析敌情,又指出六种情况的国家不能轻易与其作战。

    吴起认为战争是千变万化的,为将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这在他的“应变”篇中有具体的论述。该篇介绍了出兵打仗时如果出现仓促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突然进犯、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等情况,军队应对的战法和胜敌的策略。而这一思想也被《三十六计》所收纳,从而形成了《三十六计》独特的行兵方式。

    吴起在“治兵”“论将”和“励士”三篇中阐述的主要是治军思想。他认为,一支军队作战能否攻无不克,并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英明勇猛的将领,要有训练有素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在这些因素里,吴起非常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将帅在谋略方面的作用。他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这也再次论证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间的紧密联系。

瞒天过海: 掩饰本相,直取目的

    “瞒天过海”这个典故中所说的“天”并不是“上天”,而是指“天子”,所以说,“瞒天过海”是指欺瞒自己的上司。作者以此为题,并不是指自欺欺人,而是阐述了迷惑敌方的一种手段,这种迷惑是从人的直观感觉出发的,人的主观判断往往容易造成错觉,而这种错觉则被作者描述为“瞒天过海”。

    下文所说的“备周则意怠”,就是从主观上出发,很多人都会依赖于前者,从而导致自主防御能力逐渐下降,在时间的推移下,防御就会出现漏洞,而思维却还停滞在“严密”上,就容易疏忽,导致被敌方瞬间突破,所以历史上的“闪电战”才会频繁出现。“常见则不疑”则是在数量上引起的一个质变,这种质变会让人麻痹大意,其意思是指,如果一个人经常看见某一种现象,那么他就不会去怀疑了,这也是司空见惯一词的由来,而作者正是针对人的这一特性来用于军事的。这种迷惑现象被很多军事名家所利用,这也是一种主观上的麻痹。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防备得非常周全时,更容易对细节麻痹大意;经常看见的事情,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不一定藏在隐秘的地方,反而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当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就会变成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说到“瞒天过海”四个字,人们往往会想到“掩耳盗铃”“欺上瞒下”或者“僻处谋命”等词语。但是,前者与后面几个是不同的。“瞒天过海”是一种作战时的谋略,虽然它跟后者都包含着欺骗的意思,但是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这一计作为《三十六计》的开篇,着眼于人们观察处理世事时的错觉,一个人对于某人或者某事的习惯深信不疑之后就容易对其放松警惕,别人就可以借此乘虚而入,掩饰自己真正的目的,出奇制胜。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昭王去世后,继位的魏安王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谦逊友好,尊敬士人,很多人都愿意和他结交,因此他聚有门客三千人。

    信陵君听说魏国有一名叫做侯嬴的隐士,已经七十岁了,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于是就派人送厚礼,想邀请侯嬴。但是侯嬴不接受,理由是自己这几十年一直重视操守品行,不能因为贫困就接受信陵君的钱财。于是信陵君大宴宾客,借机请侯嬴来做客。等到很多人就座后,信陵君就亲自牵马去请侯嬴。侯嬴看到信陵君来请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就上车了,而且直接坐到车子的上位,根本没有谦让。侯嬴偷偷观察信陵君的情态,见他表情恭敬,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满。车子行至半路,侯嬴说:“我的一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您能不能顺便把我送到那里?”信陵君爽快地绕路,把侯嬴送到了他的朋友那里。侯嬴下车拜访他的好友朱亥,故意和朱亥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暗中则观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的脸色始终是温和的。

    宴会上,魏国的贵族、官员都坐满了厅堂,等着开宴,但是此刻的信陵君却手执辔头,在大街上等待侯嬴。随从的人都暗暗骂侯嬴,侯嬴却不以为然,继续和他的朋友闲聊着,过了许久才辞别了朋友上车。到了信陵君的厅堂之后,侯嬴坐在上座,信陵君把他的朋友一一介绍给侯嬴。宾客们都诧异:信陵君怎么把这个穷老头叫了来,还让他坐上座?宴席上,信陵君到侯嬴面前恭敬地敬酒。侯嬴说:“公子,侯嬴本是一个守门人,您却屈尊来接我。在路上,我本不该说起拜访朋友的事情,但是公子却特意带我去拜访朋友。不过侯嬴这么做却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所以才和朋友交谈了很长时间,也借机观察了公子的态度,没想到公子非常恭敬。街市上的人都在说侯嬴是小人,却认为公子宽厚仁义。”宴会结束后,侯嬴成为了信陵君府中的上等宾客。

    某天,侯嬴对信陵君说:“我那天在街市上拜访的朋友朱亥,是个非常贤能的人,因为隐藏在市场,所以世人不知道他的才华。”于是信陵君立刻拜访朱亥,并邀请他为自己效力,但朱亥从未接受。

    魏安王二十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多次写信给魏国,希望魏国可以发兵帮助赵国。魏王接到了信之后发兵十万让老将晋鄙带领援救赵国。秦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派人警告魏王,谁要敢援助赵国,攻打完赵国后,就攻打援助赵国的国家。当时的秦国很强大,魏王害怕了,便阻止晋鄙大军继续前进,把军队留在邺城筑垒,打着援助赵军的名义观望秦赵两国的形势。

    平原君派使者去见公子无忌,使者对公子无忌转述了平原君的话:“赵胜之所以攀附公子结为姻亲,是觉得公子高尚仁义,能解救他人于水火之中。现在邯郸朝不保夕,魏国答应援救却迟迟没有动静,公子你就是这样救人于危难之际的吗?就算是公子不打算救我,可是你连自己的亲姐姐都不管了吗?”信陵君听完这些,内心非常惭愧和忧虑,他多次劝说魏王出兵救助赵国,但是魏王胆小,就是不为所动。

    信陵君见魏王根本没有救助赵国的意思,便冲动地决定自己带着手下的宾客去抗击秦国,与赵国共存亡。临走的时候,他路过侯嬴的门口,对侯嬴说了自己的打算,侯嬴平静地说:“公子努力抗秦吧,老身年老体弱,不便随公子前去。”信陵君离开之后,走了没多远,心里很不痛快,他想:自己平常也待侯嬴不薄啊,我前去抗秦活着回来的几率几乎没有,他连一言半语都没留给我,难道我平常有什么照顾不周的地方吗?于是信陵君又让车子折返,往侯嬴住的地方驶去。侯嬴再次见到信陵君时就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公子的仁义厚道大家都知道,所以赵国有了灾难,公子一定会同赵国共存亡。但是公子这么做有什么用呢?秦军强大,你的做法就等于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毫无效果。你自己去拼命,还供养我们这些门客做什么?我没有多和公子说话,我想公子会回来找我的。”公子对着侯嬴再拜道:“希望先生赐教。”侯嬴屏退左右,然后悄悄对公子说:“公子,我听说晋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卧室里,魏王最宠爱的姬妾是如姬,她每天都能出入魏王的卧室,能够很容易地把兵符偷出来。如姬的父亲三年前被人杀害,她说过,谁能帮她报了杀父之仇,她可以为其做任何事情。如姬曾经和公子哭诉过此事,公子派人为她报了仇,如姬对你感恩戴德,会为你做任何事情的。现在只要公子向如姬开口,请如姬帮助盗取兵符,她一定会同意的。只要得到了兵符,就可以指挥晋鄙的军队,这样就能打退秦军,援救赵国了。”公子听从了侯嬴的建议,去找如姬帮忙,果然得到了魏王的兵符。

    得到了魏王的兵符,信陵君要起程,侯嬴对他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公子把兵符递给晋鄙,他们验证了兵符的真实性之后还会去请示魏王,那公子的麻烦就大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你一起前往,他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不听从,那么就可以让朱亥杀了他。”信陵君听完就哭了,侯嬴以为他怕死,信陵君说不是怕死,而是因为晋鄙是魏国的老将,就怕他不听从,得被迫杀掉他。随后信陵君就邀请朱亥和他同行。

    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果然对此事怀疑,要求请示魏王,于是朱亥打死了晋鄙,信陵君拿着兵符掌握了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他对士兵们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最终留下八万精兵去援救赵国。在魏军的进攻下,秦国被迫解围退兵,从而保全了赵国。赵王平原君亲自到边境迎接公子无忌,并且说:“自古贤德的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

    这便是一个很典型的运用“瞒天过海”计策的战例,在历史舞台上有无数豪杰曾用过此计策,或能成就大业广受赞誉,或因被看穿而功亏一篑。无论多么高明的计谋,都有失败的可能,毕竟计谋是人发明的,所以实施时还要靠人。同样的计策,也许在这朝便取得成功,但下一代便被反歼。切记,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的商场变幻莫测,明争暗斗诡秘奇异,各式各样的巧谋妙计与兵战相比,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瞒天过海之计就是其中最常被使用的计谋之一。

    商战中运用“瞒天过海”之术,首先要做到“瞒骗”一节。如果一切内情都摆在明面上,被对方了解得一清二楚,那么“海”就很难“过”了。其次,瞒骗后表现出的现象要非常逼真,才能使对方从心理上没有丝毫防范,为计策的继续实施打好基础。最后在策略具体执行时,要注意不能出现漏洞,善始善终将其贯彻完整。

    美国人哈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著名的宣传奇才。当时的哈里只有十五六岁,为了谋求生计,就在做工的同时卖一些柠檬水赚钱。可是卖柠檬水的生意并不好做,有时一天下来也卖不出几瓶。哈里对自己的生意惨淡的状况很不解,于是开始苦思良策。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了解当时观看马戏表演的观众的需求,发现许多观众在看马戏时只喜欢吃一些零食,如葵花籽、花生米等。而这些是很难改变的习惯,因而影响到了柠檬水的销售。那怎么才能让观众接受柠檬水呢?哈里经过苦思,终于想出了一个策略。

    哈里想到:人渴了就要喝水,如果让人们口渴,那么柠檬水不就有用场了吗?于是他购买了一些生花生米,然后加入大量的食盐将其炒熟,再分成适量的许多包。第二天,他站在马戏团门前开始了赠送花生米的活动。他站在门口大声喊道:“快来看马戏表演啊,我们为每人赠送一包花生米。”

    马戏团的观众本就多,加之人们爱吃花生米,哈里的免费花生米就赠送一空。观众们边看马戏边吃着哈里赠送的花生米,很快许多人都感到口渴,这时候哈里马上不失时机地叫卖起柠檬水来。结果柠檬水的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平时要卖一个月才能卖完的柠檬水在半天的时间里就全部销售一空了。就这样,哈里向他的“宣传奇人”生涯迈出了第一步。

    哈里赠送花生米的行为就是一种假象和瞒骗。花生米多盐促使观众对柠檬水产生了需求,其实这就是哈里的一种欺骗手段,只不过,他的欺骗是建立在消费者愿意接受的基础上的。所以说,商战中采用“瞒天过海”这种计策,瞒骗的手段和方法要特别注意不能有危害性。如果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地坑蒙拐骗,损人利己,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416/ 第一时间欣赏孙子兵法最新章节! 作者:孙武所写的《孙子兵法》为转载作品,孙子兵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孙子兵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孙子兵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孙子兵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孙子兵法介绍: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p>
孙子兵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孙子兵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孙子兵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