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直挖本源,反败为胜
“围魏救赵”的本意是从本源上解决问题,找出进攻方的后方弱点,从而迫使对方放弃进攻。孙子曾经对田忌说:“要理顺乱丝和结绳,不能用拳头打,只能用手指慢慢解开;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上前动手。面对敌人,应当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敌人被牵制住时,围困就可以自解。”这些话放到现在,用唯物辩证法来阐述便是:抓住主要矛盾。
使用“围魏救赵”这一策略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避实击虚。用兵的规律是攻打敌人的薄弱之处而不是坚实之处。
2.以攻为守。敌人来打时,一味地抵御一般只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要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变被动为主动。
3.以迂为直。战争中,最直接的战斗方式不一定最有效,就如同爬山,离山顶最近的路不一定最好,也许某些路虽然远点,却更具有安全性。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进攻敌人兵力集结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打正面的强敌,不如攻打后方或侧翼的弱敌。
对敌作战要灵活,不能硬碰硬。敌人强大,就要想办法躲过他强横的地方,并且分散他强大的地方;敌人弱小,就要抓住时机消灭掉,不让其有任何逃跑的机会。
公元前345年,魏惠王出兵攻打赵国,报丢失中山的仇。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边的一个小国,后来变成了魏国的领土,但是赵国乘魏国国丧期间抢占了中山,激怒了魏国上下。魏国大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是个小地方,而且距离赵国很近,要想报仇的话,与其去直接夺回中山,还不如去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这样不仅夺回了中山,还给了赵国沉重的一击。魏王听完庞涓的意见后非常高兴,立刻拨给庞涓五百战车,任命他为将。庞涓率军直奔赵国邯郸,将邯郸围了起来。赵王求齐国来救援,许诺解围后以中山之地相送。齐国便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带兵去救赵国。
孙膑跟魏国大将庞涓本是同门,都熟悉兵法,庞涓出师后侍奉魏国。他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孙膑,因此非常嫉妒孙膑。后来庞涓就将孙膑骗来,用恶毒的刑罚折磨孙膑。孙膑装疯卖傻才逃过一劫,并被齐国使者所救。
田忌和孙膑到达赵国的时候,田忌想直接向邯郸进军,孙膑制止他说:“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贸然迎战没有好处,不如我们转而去攻打魏国。那庞涓就只能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必然自解。我们再在中途伏击庞涓,一定能获胜。”田忌觉得有理,就按照孙膑说的办。庞涓果然率军回救魏国,在归途中受到齐军的伏击。因为魏国士卒长途跋涉,疲惫异常,所以被齐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也狼狈地逃回魏国。齐军大胜而回,赵国的邯郸之围也解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十三年后,齐魏两国再度交战,这次庞涓兵败自刎,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其实,“围魏救赵”的战术不仅能运用在战争中,也可应用于其他地方。
西汉汉惠帝的时候,平阳君朱健智慧超群,为人正直,而且敢说真话。太后的宠臣辟阳侯想和朱健结交,但是朱健不肯迎合。朱健的母亲去世时,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钱给母亲办丧事,辟阳侯知道后就送去了一百两黄金。其他人看到辟阳侯送钱,也纷纷送给朱健钱财。
后来,朝廷有人告发辟阳侯,惠帝为此大怒,宣布要处死辟阳侯。吕太后虽然宠爱他,但是因为羞愧,不敢去求情。而朝廷里的官员很多人都受过辟阳侯的伤害,更没有人为他说话了,反而都希望辟阳侯早点死去。
辟阳侯让人去找朱健,希望朱健可以出手搭救。朱健却回答说:“你犯的是死罪,我不敢管。”但是暗地里,朱健却去求见惠帝的宠臣闳孺,对他说:“天下人都知道你得到惠帝的喜爱,现在辟阳侯快要被处死了,人们都说是你在惠帝面前说了他的坏话。要是辟阳侯真的死了,吕太后肯定会迁怒于你,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杀了你,那么你也离死不远了。与其等死,你不如去为辟阳侯求情,这样皇帝就会放了辟阳侯。如果真这样,太后也会宠信于你,你以后就得到了太后和皇帝两个人的宠信,何乐而不为呢?”闳孺听完这些,内心恐慌,就按照朱健说的去做。惠帝真的听了他的话放了辟阳侯。
朱健想救辟阳侯,却不能自己直接出面求情,那样的话,很可能他也被连累杀头。大臣们对辟阳侯有所怨恨,自然也不会出面帮助。要是找闳孺,以朱健的地位,就算是说得口吐莲花,闳孺都不会去为辟阳侯求情的。所以,朱健故意说些让闳孺害怕的话,以吕太后为后台,这样,他就不得不为辟阳侯求情了。朱健这一招“围魏救赵”用得真是恰到好处。
太平天国后期,因为领导集团内讧,革命力量被削弱了很多。1860年,清朝派和春等人带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清兵人马众多,将南京层层包围,情势十分危急。为了解救南京,洪秀全召集诸位将领商量对策,但是大家一时间都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对付清军。
这时候,年轻的将领李秀成对洪秀全说:“现在清军兵马众多,我们不能与其硬碰硬。希望天王可以拨给我两万兵马,让我偷袭清军的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率兵去杭州救援。天王可以乘这个时候突击,而我也会立刻带兵回到南京,这样我们就对清兵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从而解南京之围。”听完这些话,翼王石达开也表示愿意带着一队人马协同作战,其他将士都认为方法可行,有两位王爷率兵突围,胜利的把握提高了很多。但是洪秀全为人好猜忌,怀疑李秀成和石达开是想乘机逃脱,所以一直没有表态。
李秀成知道洪秀全所想,立刻跪倒在地上泪如泉涌:“天王,天国现在危在旦夕,我如果有二心,对得起这些拼死的将士么?”石达开也跪在了地上,苦苦恳求。
洪秀全见此局面,终于同意二人出兵。这年正月初二的时候,因为正值过年,重重围住南京的清军自恃兵多,也略有松懈。
半夜时分,石达开、李秀成各率领一队兵马从敌人封锁薄弱的地方突围。清军见是小股部队突击,没当回事,也没有派人去追击。
两支队伍突围后,兵分两路,石达开向湖州方向走,李秀成则奔赴杭州。到达杭州后,李秀成发现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守备森严,他发动的几次进攻都失败了,只好坚守阵地,不轻易进攻。转眼三天过去了,李秀成心里万分焦急。突然,一场大雨毫无预兆地下起来,城内的守军因为李秀成的军队久攻不下,又是个下雨天,便都躲进屋子休息。因为这几天总是要防备李秀成的攻击,守城士兵都非常疲倦,倒地就睡。李秀成借助这场大雨,派一千多人偷偷爬上城墙,打开城门。大军冲入城内,将城里的守军一网打尽。李秀成这样就攻破了杭州。
为了让围困南京的清军知道杭州失守的消息,李秀成下令烧毁清军的仓库。和春听到消息之后火速回杭州救援。洪秀全见敌人部分人马离开南京,便下令出击。李秀成烧掉清军粮仓后,马上带兵抄近路回到南京。此时石达开也带着部队回到南京,两路兵马在一处会合,而且巧妙地避开了回救杭州的清军。
这时,城内外的太平军对南京的清军已经形成夹击之势,清军根本没有想到形势会变成这样,在太平军的合击之下,阵脚大乱,死伤无数,南京之围也因此得解。如果不是“围魏救赵”这个计策,恐怕太平天国会更早被灭亡了吧。
无论是平阳君还是李秀成,都通过“围魏救赵”这一计策来找回失地,最终赢得胜利。一场战争也好,一盘棋也好,即使布置得再缜密,也有它的弱点与短处,围魏救赵正是通过打击敌方的短处来缓解我方承受的压力,以此来造成对方的慌乱和行动上的错误,最终赢得胜利。
借刀杀人: 巧借他人,背后操纵
“借刀杀人”,顾名思义是假借他人之手除去自己的敌人,这种方法可以运用蛊惑、反间、引诱、强制等手段达到目的,而且不容易暴露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之策,但运用之人要有很强的策划能力,否则也容易引火烧身。与“借刀杀人”异曲同工的是“借鸡生蛋”。
在商业方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创造财富,但结网本身就是投资,对于那些“白手”之人还是过于困难,这就出现了一条商场上的潜规则:卖蛋不如养鸡,养鸡不如借鸡。“借鸡生蛋”、借他人之财成就自己的事业梦本身就是一条妙计。但是“借鸡生蛋”要看准目标,并且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否则容易鸡飞蛋打。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但是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我们可以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而自己却不需出力。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借刀杀人”是非常狠毒的一计,字面意思是借助别人的手去杀另一个人。在政治上,这一计经常被用于封建官吏之间的尔虞我诈;在军事上,则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或者借助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所以,人们一定要知道如何识别这个计谋,免得被人利用,吃了大亏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晏婴为丞相。晏婴对齐国忠心耿耿,他所忧虑的是,齐国有三个人扰乱朝纲: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一个叫田开疆。这三个人个个勇猛,人称“齐国三杰”,齐景公非常喜欢他们。也正是因为如此,三人在齐国为所欲为。晏婴觉得齐国留他们不得,打算伺机杀掉这三个人。
一天,鲁国的君主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款待。齐国由晏婴执礼仪,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三杰”佩剑站在堂下,态度很是傲慢。这时,晏婴心生一计,觉得这正是除掉他们的好机会。于是晏婴起身对大家说:“大王园中的金桃熟了,我去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听了就下令让人去摘。晏婴说:“不必劳烦他们了,金桃珍贵,别被他们弄坏了,还是臣亲自去摘。”不多时,晏婴端着盘子献上六个桃子。这六个桃子硕大无比,而且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去尝一口。齐景公问为何不多摘几个,晏婴推托说还有一些没熟,所以就没有摘。他说完便献给齐景公、鲁昭公一人一个。鲁昭公觉得这金桃味美极了,边吃边夸。齐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立刻谦让道:“我的才能不及晏丞相,应当他吃才是。”晏婴也推辞。齐景公见二人推辞,就说:“你们二人如此谦让,那罚每人饮酒一杯,吃金桃一个。”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后,把桃子吃了。
此时,盘子里的桃子只剩下了两个,晏婴对齐景公说:“这还有两个桃子,请您传令,谁功劳大,就让谁吃。”于是齐景公就传令下去。
“三杰”听到之后立刻上前争桃。三勇士二桃,按照功劳大小食桃,这就意味着谁的功劳最小谁就吃不上桃子。于是三个人各言其功,谁都不希望做那个功劳最小的人。
公孙捷最先开口:“有一次,我和大王出去打猎,突然从林子中跑出一只猛虎,我冲上去,打死了老虎,救了国君。难道我不该吃这个桃子么?”晏婴赞扬道:“公孙勇士冒险救我君王,功不可没,该赐桃子一个。”公孙捷拿过桃子,十分得意。
古冶子一看这情况,立刻站出来说:“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了不起。我当年送国君渡过黄河的时候,一只大鼋咬住了国君的马腿,把马和国君拖了下去。是我奋不顾身跳进黄河里,舍命杀大鼋,救了君主。我有没有权利吃这个桃子?”齐景公说:“当时如果不是将军救助本王,我早就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了。所以这个桃子理应你吃。”于是另一个桃子就到了古冶子的手里。
田开疆看到桃子没有了,急得大喊大叫:“我当年讨伐徐国,出生入死,俘虏众多徐兵,就连临近的两个国家也望风归附。这功劳难道还不能吃个桃子么?”晏婴急忙说:“田将军功不可没,但是桃子已经没有了,等到下次金桃成熟,您再品尝吧,您先喝杯酒。”田开疆没有接酒杯,而是气呼呼地说:“我一生南征北战,军功无数,却吃不到一个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屈辱,还有什么颜面活在这个世上。”说完就拔剑自刎了。公孙捷看到他这样,也拔剑而出:“我的功劳没有田兄大,却吃到了桃子,田兄劳苦功高却吃不到,我没有脸活在这个世上了。”然后也自刎了。看到两人自杀,古冶子立刻大喊:“我们三人是结义兄弟,发誓同生共死,如今他俩已死,我还有什么颜面活在这世上。”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为了一只桃子转眼死了三个人,鲁昭公为此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来说:“这三位勇士有万夫不当之勇,如今却为了桃子死去,真是可惜啊。”齐景公也发出一声长叹。这时,晏婴站起来说道:“他们都算是有勇无谋的人,我国不缺少智勇双全的人。像他们这样的武夫莽汉,少几个也没事。各位别扫了兴致,还是继续饮酒吧。”
其实,晏婴早就物色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就是春秋时期闻名诸侯的大将田穰苴(即司马穰苴)。晏婴早就料到这三个人会因为炫耀自己的功劳而抢食桃子,勇士相争,必以兵剑。三人纷争已起,交出桃子就说明自己的功劳不大,这些勇士宁愿杀个你死我活,也不愿交桃受辱,因为辱是勇士最大的忌讳。很多勇士会选择以死免辱,田开疆便是如此。致人于死,则辱人者为不仁不义,不仁不义又甚于受辱,那么,辱人者又有何脸面活在世上?余下的两位勇士也被道义逼得自杀了。可以说,不管用哪种方式解决,三勇士都难免一死。
现在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会觉得很搞笑,三个大男人居然为了争夺两只桃子而自刎。但是晏婴“借刀杀人”这招的毒辣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此外,唐朝大将史思明也是个惯用“借刀杀人”之计的高手。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为欠官府债款逃到了北边的奚族地区,被当地的奚族人抓住。奚族人一向排外,就想杀死史思明。但史思明没有害怕,反而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对奚族人说:“我是大唐派来跟你们和亲的使者,你们要是杀了我,就是得罪了大唐。”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奚族的王居然信以为真,就以贵宾的礼节接待他。
奚族的王惧怕唐朝的势力,决定派一百人跟着史思明去拜访大唐皇帝。史思明说:“你派的一百人都是浅薄之人,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去见大唐皇帝。听说你手下有个人叫做琐高,才华超群,为什么不派他去呢?这样才能表现出你们的诚意。”
奚族的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让琐高带着三百人随史思明去拜见大唐皇帝。
一行人进入大唐地界,快走到卢平的时候,史思明暗中叫人去见这里的守将裴休子,对裴休子说:“奚族所派的精锐部队马上就要来了,他们顶着朝拜天子的名义来偷袭卢平,你要做好准备,不等他们动手就先杀掉他们。”
裴休子收到消息后信以为真,在奚族人进入卢平后,他就将那三百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只留下琐高一人。
史思明把琐高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张守珪见奚族最有才的琐高被活捉,认为史思明是个人才,并且上奏朝廷,对其大加夸赞。
后来,在张守珪的推荐下,唐玄宗召见了史思明,对他非常欣赏,先后任命他为大将军、北平太守。
史思明智斗奚族人,又利用裴休子的手杀死奚族的三百人,献出琐高,得到张守珪另眼相看,从此节节高升,没想到到一招“借刀杀人”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以逸待劳: 以静制动,用精取糟
本计策的宗旨在于不断地让敌方奔劳,以达到疲惫敌方的目的。“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最为悠闲的一计,但这种休息不是懒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好地攻击,所以以逸待劳也是很多军事家的制胜法宝,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直接体现。
“以逸待劳”成就了很多的防守名将,这些名将的故事告诉我们:“以逸待劳”可用于积极防御困敌,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方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一来,不直接进攻,也一样可以取胜。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应用造势的方法使敌人陷入困窘之地,而不是诉诸直接的战斗;损毁消耗刚强的敌方,壮大柔弱的我方。
“以逸待劳”这一计指的是采用人为手段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凡是在战地待敌到来的,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后来赶到仓促应战的则必然疲劳。所以说,凡是善于作战的人,都是能够调动敌人却不为敌人所调动。兵书上说的只是单纯的战场上的劳逸形势,而广义的“以逸待劳”不仅仅是选好地形等待敌人,还包括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中心,控制好周围的局势。
1369年春,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患暴疾而亡,明太祖非常悲痛,让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代替了他的位置,并且命李文忠发兵攻打庆阳。李文忠到达庆阳的时候,听到探子回报:元将脱列伯围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思索之后对诸将士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现在大同被围攻,我们应该马上去救援。否则如果我们先攻打庆阳,脱列伯就会拿下大同。”于是,李文忠率领军队赶赴大同。
李文忠军队走到一个叫马邑的地方的时候,与元平章刘帖木率领的数千人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元军大败,刘帖木被活捉。李文忠率领明军走到白杨门,在那里安营扎寨。当晚天降大雪,将山上变成一片雪白。
李文忠扎营之后非常小心,他带着几个随从到白杨门附近巡视,发现雪地上好像有人的踪迹。他立刻回营,下令大军即刻拔营前进了五里地,然后再安营扎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勘察过,雪地上有人走过的痕迹,估计最开始扎寨的地方是元兵伏击的地方,很危险。现在在这里还好些,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元军非常狡猾。”当夜脱列伯的军队果然来偷袭,却被李文忠打退。第二天天刚破晓,李文忠就派两营的战士去攻打元军,杀了很久都未分胜负。有人劝李文忠发兵去救援,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等。几个时辰后,元兵累得疲惫不堪,李文忠趁此时机率领两路大军对元兵左右夹击。突然被夹攻的元兵惊慌失措,阵脚大乱。
元兵首领脱列伯见势不妙,打算骑马逃跑,李文忠看见了,上前一枪刺在他的马背上。脱列伯被受惊的马抛下马背,被李文忠活捉。见己方首领被捉,元兵纷纷请降,李文忠大胜。李文忠之所以可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先派小股部队把元军搞得疲惫不堪,让大股部队乘机休息,等到元军疲惫的时候,再让大股人马出去将其歼灭。
“以逸待劳”通常指两军打仗时敌我双方的状态。在交战中一定要分清,哪方是逸,哪方是劳,不然的话会吃大亏。
北宋初年,宋大将曹彬率兵收复幽州、蓟州等地,又往涿州的方向前进。涿州的契丹大将耶律休哥手中兵马不多,不敢和宋军的大队兵马交锋,只派出一部分人截击宋军的粮草。契丹萧太后接到耶律休哥的消息后,亲自率兵到涿州增援。耶律休哥知道太后来增援,一下子有了作战的底气,他在涿州采用佯攻的办法消耗宋军的实力。宋军迎战的时候,契丹军队立刻假装被打退;等宋军开伙做饭的时候,契丹大军又过来骚扰;晚上宋军睡觉的时候,他们又在外面击鼓呐喊,等到宋军迷迷糊糊起来迎战,却发现外面一个人也没有。这样反复几天,契丹人把宋军弄得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精神极度不好,根本无心迎战。正在这时,耶律休哥听说萧太后的救援部队已经到达了涿州,当然宋军也听说了。曹彬和其他人商量说:“现在的情况不好,我看不如我们退兵,调整几天,时机适当了再出击契丹。”其他将领也表示同意,认为现在的宋军不足以和契丹兵马对抗。于是曹彬下令退兵。没想到这一退兵,宋军慌乱不已,都觉得大势已去,很多士兵开始溃逃。耶律休哥乘胜追击。疲惫的宋军根本没法和强壮的契丹兵马相抗,只能继续后退。退到沙河的时候,看到追击的兵马还远,曹彬下令生火做饭。没想到宋军刚要吃饭契丹兵马就追来了,宋军只好扔下饭碗,慌忙渡河逃跑。这一仗,契丹军队获得大胜。本来耶律休哥兵马少,是处于劣势的,但是他们用骚扰的战术折腾得宋军疲惫不堪,之后又主动进攻取得胜利。这就是兵法中说的“逸能劳之,乘劳可攻”。此仗不可谓不漂亮,通过少数精锐来消耗敌方全部主力的体力,与游击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再等到援军到达后,全力进攻。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迎击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叛军。周亚夫清楚,敌人兵力强大,硬碰硬不是办法,便在河防聚兵,不去应战,过段日子等敌人的锐气衰落了再做打算。
此时,叛军正在猛烈进攻梁国,梁国情况危急。梁王非常着急,多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援,都被周亚夫拒绝。梁王为此非常生气,上书汉景帝说周亚夫见死不救。汉景帝和梁王是兄弟,碍于兄弟之间的情分,便命令周亚夫速速去救梁国。
周亚夫接到了圣旨之后依然迟迟不肯发兵。景帝的使者大怒,说周亚夫眼里没有皇帝,居然抗旨不遵。周亚夫说:“陛下将军队的指挥权给予我,我就有权控制整个军队。军队如何出击要看战场的具体情况。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梁国危急,但是粮草充足,而且也有守军,抵抗十多天不是问题。我的军队远道而来,疲劳不堪,而叛军此时正强大,不适合交战。我军需要调整一下,再根据具体情况出战。”使者见周亚夫态度如此也没办法。
周亚夫不救梁国的消息传到了叛军的耳朵里,叛军以为是周亚夫胆小怯懦,就毫无顾忌地攻打梁国。就在叛军对救援人马疏于防范的时候,周亚夫突然派出一股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失去粮草,不可能打持久战,只得放弃梁国,回来攻打周亚夫。周亚夫知道叛军粮道被自己所截,肯定急于结束战斗,因此他总是高挂免战牌,避免两军正面交锋。叛军远道而来,本身就疲惫,周亚夫还三天两头弄个小偷袭,导致敌军战斗力日益衰微。
几天后,周亚夫故意制造出防御放松的景象,叛军上当,被引诱得主动进攻。等叛军进入周亚夫大营的时候,周亚夫布置的伏兵突然涌出,围剿了叛军。叛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刘濞也拔剑自刎。
这又是一个“以逸待劳”的经典战例,周亚夫在敌方松懈大意之时,整军待发,用计谋迫使对方溃不成军,最终获得胜利。
趁火打劫: 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趁火打劫”的意思是:趁别人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他们的财物,借机捞一把。这四个字如果用于军事方面,就是在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趁机制伏对方。
所谓的“火”,就是指困难。困难有很多,古代经常说的内忧外患,这就算是“大火”了。“内忧”包括天灾人祸、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等等;“外患”包括外族入侵、战火不断,等等。对方有内忧,就占领他的土地;对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孙子兵法·计篇》云:“乱而取之。”在对方危难的时候进军,肯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在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乘机进攻以夺取胜利。即以下乾这一阳刚之卦冲决上兑这一阴柔之卦。
本计的重点在于一个“火”字,只有敌方起火了,我方才好趁机打劫。而这种“火”可以是内部的矛盾,也可以是其他势力的入侵,甚至还可以向对方引火,让对方烧起来。施展此计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机,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要适时出现。同时,趁火打劫还要看清双方实力的对比,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小势力强行吞并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势力,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如此一来就会引火烧身。而针对这一情况,往往需要引入一个同自己实力相当的势力前去探路。这样一来,起火方就会将矛头直指第一家,我方就免受正面冲击,还可以趁机消耗双方的实力,坐收渔人之利。当然,此个策略也有一定的风险,即起火方直接被探路方给吃掉,导致我方扑空。所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消息一定要准确。
东晋名士王羲之在临沂当太守的时候,曾经巧判过一个案子,被当地许多人称颂。
当地有个叫唐兴的人从小母亲早亡,由父亲把他养育长大。有一天,唐兴的父亲在山上不小心摔死在山涧里。唐兴很难过,想找一块好的地方把父亲安葬,但他家贫如洗,实在买不起坟地。有的乡亲为他出主意说:“财主牛鲁家的祖坟里还有一块空地,今天是他母亲的八十大寿,你不妨去和他说说,没准他心情好,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施舍给你一块地。”无计可施的唐兴只好去找牛鲁。牛鲁很爽快地答应了唐兴的请求,但是提出了条件,就是唐兴要送一壶好酒给牛老太太祝寿。大家知道了,都说牛财主心地善良。乡亲们帮助唐兴安葬了父亲,又凑钱买了壶好酒,让唐兴给牛财主送去。
这件事本该就这么结束,但是没想到后来又起了风波。五年后,唐兴靠着自己的勤劳买了几亩地,盖了几间房子,还娶了媳妇,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牛鲁看到唐兴的生活好转,就开始动脑筋想掠夺他的田产。
一天,牛鲁带着一群人闯进了唐兴的家,对唐兴说:“恭喜唐兄发财,这几年你的日子过得不错,俺的日子却困难了。没办法,你前几年借俺的账,现在该结清了吧?”唐兴不知道他说的是哪笔账,于是不解地问:“牛老爷,什么时候的账啊?”牛鲁奸笑着说:“唐兄真是贵人多忘事。五年前,你爹埋在哪里了?”唐兴说:“在你家祖坟的荒地上啊。当时你把这块地施舍给我,说让我送一壶好酒给你母亲祝寿,这事情就算了结了。”
牛鲁一下子变了嘴脸:“你倒是说得好听,我说要一‘湖’酒,你却只给了我一壶酒了事。先不说洞庭湖,就是咱们这里的唐家湖,你算算是多少壶酒?”唐兴一听差点气炸肺,指着牛鲁的鼻子大喊:“你怎么能这么算。你这个小人,我不会还这个无中生有的债。”牛鲁大怒,指挥打手对唐兴拳脚相加,又把唐兴家里值钱的东西统统掠走,扬长而去。
唐兴将一纸状词呈送到了王羲之面前。王羲之知道唐兴受了委屈,然而牛鲁为人刁钻狡猾,想要让他服输,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行。他听说牛鲁养的鹅很好,脑海里立刻浮出一计。于是,王羲之故意挑了一天到牛鲁家拜访。牛鲁一看是太守来了,立刻恭谨接待。王羲之对他说:“下官生性爱鹅,听说你养了许多鹅,所以想用自己的手书来换你的一河鹅,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牛鲁一听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王羲之一字千金,用一只鹅换其uu小说的字,简直是得了天大的便宜。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牛鲁就挑选一只上好的大白鹅去拜见王羲之。
王羲之看到鹅之后,夸赞道:“真是好鹅,不知道你其他的鹅是不是也这么好。”牛鲁赔着笑脸说:“小人家的鹅都是这般,那时大人吩咐要一只活鹅,所以今天就只带来一只。要是大人喜欢,小人过几天再送几只过来便是。”王羲之听完,脸色一凛,拍着桌子吼道:“好你个牛鲁,竟然敢欺骗本官!本官的手笔就值这一只活鹅吗?本官要的是一河鹅,你却只送一只,你这样做该当何罪?”牛鲁也来劲了:“大人,天下买鹅的人都是论个,哪有论河的道理?”王羲之立刻借机传唐兴上堂,厉声问牛鲁:“鹅不能论河,那酒怎么能论湖?”这个时候,牛鲁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吓得苦苦哀求王羲之宽恕。最后,王羲之判牛鲁归还抢占的唐兴的家产,并加罚银子五百两,算是补偿唐兴奔波之苦。另外,再让他把白鹅拿回,把自己的手书还回来。这个案子了结之后,百姓都夸王羲之断案巧妙。王羲之的这招“趁火打劫”用得很巧妙,让牛鲁自己放的“火”烧到了他自己。
趁火打劫在生活中多被用为贬义,不过在兵书中它倒不失为一计。比如“二战”期间,其他国家都在交战,美国却大肆贩卖军火武器给交战双方来发战争财。虽然这被世人所不齿,不过从经济利益上来讲,这确实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从历史来讲,无论是当初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是日本的屡次侵华,多是在我国政府昏庸,宦官当道,军队无能之时,不免有趁火打劫之嫌。虽然这些都是国耻,但单就作战而言,在敌方势危之时,采取进攻的方式从而取得胜利,正是趁火打劫之精髓。
声东击西: 指东打西,混淆视听
本计策针对的是作战双方在没有发生冲突之前,或是敌我利益冲突明显的时候,采用其他方式转移对方的视线,以实现己方真实目的。其实“声东”的本意就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势力或物质让对方产生疑惑。另外,本计策还有强迫的含义,即对方在我方的引诱下依然不转移其阵地或视线,如此一来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或势力强行让对方转移,这种强迫包括了物质、势力、矛盾等。
从其本意上讲,“声东击西”原本是一种迷惑对方的计策,是军事上的一种外在虚张声势、内在转移阵地的谋略。但针对不同的指挥者,我们要发挥其灵活性,不能照猫画虎,只是学习表面上的知识,这就像是爱因斯坦所提倡的发散思维一样,要在各领域内使用同样一种策略让对方就范,灵活到让对方明知道我方本意,却仍然只能无奈放弃。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情志混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想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的象征。因此,要趁着敌人不能自主的时候攻取它。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表现出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这是使敌人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其实,在战争中这样做就是要引诱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乘机取得胜利。这一计让对方不能推断出自己的意图,被假象迷惑。
南宋的时候,临安出现一位神偷,他每次偷盗完毕,都会在作案现场留下三个字:我来也。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我来也”。“我来也”不做小偷小摸的勾当,只偷大户人家,而且屡屡得手,这让官府非常头疼。
终于有一天,他在作案的时候被官差抓住。但是因为证据不足难以给他判罪,只能暂时将他囚禁,然后再做调查。“我来也”非常聪明,他入狱没多久就想到一个让自己脱身的方法。
他与看守他的狱卒套近乎,说:“大哥,我是个贼不假,但是根本不是‘我来也’,官府找不到人,就拿我顶罪,要是真这样了,我一辈子就出不来了。那样,我在外面藏着的一些金银就没法使用了。这段时间都是大哥你照顾我,我不是那种知恩不报的人,金银就藏在保俶塔的顶层,你去取吧,取回来自己用。”狱卒果然去了保俶塔,真的找到一包金银。此后,他对“我来也”更加照顾。
几天后,“我来也”又对狱卒说:“我在侍郎桥下还藏了一瓮金银,你拿去用吧。”狱卒果然又在侍郎桥下找到了一瓮金银。因为这样,狱卒越发对“我来也”好了。有一天,他又对狱卒说:“现在二更天了,我有些私事想处理,希望你能放我出去,我保证四更天回来,不会拖累你的。”狱卒拿过他的钱,不好意思推脱,就放他出去了,并多次叮嘱他早点回来。私放囚犯,狱卒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但是四更天时“我来也”果然回来了,狱卒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第二天,临安一位巨富来官府报案,说三更时家里被盗,小偷只留下“我来也”三个字。县太爷一听,自责道:“‘我来也’原来还在逍遥法外,看来那个人不是他,冤枉了好人。”于是下令放了狱中那个人。
不久以后,狱卒某天回家,他妻子说:“昨天四更有人敲门,我去开门却发现门外并没有人,只有一包东西。有人低声说:‘这是酬谢你丈夫的,不要张扬这件事,否则……’后来我一打开包裹,里面全是钱。”狱卒到了这个时候才明白,他所看管的犯人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我来也”,“我来也”所做的私事就是去偷东西,他用了一招声东击西巧妙地离开了监狱。
这则故事虽小,却演绎出了“声东击西”的奥妙之处。人们经常会因为贪婪或冲动而中了声东击西之计,被转移了注意力,从而引来祸患。而精明的人则善于引诱别人犯错,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中取益
本计策和“声东击西”有一些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暗度陈仓”涉及了防御力量,有牵制敌方的意思,它的本意重在明修栈道上,既是放在明面上的东西,必然要有所防御和具有威胁性,这样才不会让敌方起疑;而“声东击西”仅仅是一种灵活战术,属于游击战方面的策略。如果将两个计策弄混的话,很容易被敌方发现,最终导致功亏一篑。三国时期的姜维就是因为将两个计策弄混而被司马懿发现,从而导致计策失败的。
这……
笑里藏刀: 笑以待人,刀藏其内
说起“笑里藏刀”,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口蜜腹剑”这个词。这两个词有相近的地方,都是形容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军事方面,此计大多用在政治外交方面,通过伪装麻痹对方,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友好的表面之下往往暗藏杀机。从古到今,这条计策多用于军事中的游说,其代表人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等人。但是在为人处事上,最好不要用笑里藏刀的小聪明,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不管怎……
李代桃僵: 投桃报李,弃车保帅
“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甚至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的一种谋略。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这很像象棋中“舍车保帅”的战术。
此计有以下五种含义:
1.丢车保帅。象棋中,有时候为了保住帅,宁可丢掉最有攻击力的车。
2.弃子争先。围棋中……
顺手牵羊: 取夺微小,顺势而变
“顺手牵羊”比喻意外获得的某种便宜,而且这样的便宜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有时候,“顺手牵羊”被用为贬义,说某些人贪小便宜,为人不够君子,经常从别人身上取得意外的收获。但是作为一种计谋而言,它就不算是贪小便宜了,而是认真寻找出对方的漏洞,借机利用,最终自己从中取利。
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就是要抓住战机,乘隙争利。这也是“顺手牵羊”的一种表现。
微……
打草惊蛇: 牵发动身,险藏其内
蛇是一种让人忌惮的动物,从古至今,人们都将其视为贬义词。而“打草惊蛇”之计则是从人对付蛇的方法演变而来的,其一指对方为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在不明对方的意图时,先主动攻击而让对方措手不及;其二是以佯攻助攻等方式“打草”,引敌出洞,然后乱棍打死,聚而歼之。
以下都为此计的妙用方式:
1.打草惊出蛇,也可称为投石问路、引蛇出洞,蛇只有在感觉到危机的情况下,才会失去冷静,贸然出……
借尸还魂: 抓其腐朽,为我所用
在古代封建迷信思想中,人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而且如果人有怨恨或者大仇未报之时,他的灵魂便会附于他人的身上或者尸体上而复活。而这也让很多的神婆、神棍等有了可乘之机,他们经常宣称是某某神仙转世、某某天神下凡为人指点迷津等。这个词语在现代用来指曾经被消灭或被时代淘汰的事物,再以新的方式和形象重新出现。
这种借尸还魂的现象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出现得更多。古人很喜欢师出有名,很在乎名望与众望所……
调虎离山: 牵其强势,攻其敌后
“调虎离山”是三十六计中经典的一计,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一计策就是将对手从这些优势中诱导出来,以减少对自己的威胁。比如在战争中,当敌军占领有利地势(诸如关卡、山险、江河等),并且兵多将广之时,我方就应将敌军诱出固若金汤的地利中,并且要趁机将敌诱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这样才能取胜。这一计在政治斗争中用得最多,并且一代又一代,渐渐神化。从具体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条计策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本章为VIP章节,立即订阅畅享精彩内容
立即订阅
欲擒故纵: 网开一面,一举灭敌
所谓“欲擒故纵”,举个例子来说,男生追女生,像苍蝇一样死粘着对方,一定会被拒绝。而往往并不怎么在意她,甚至对她轻视,最后反而会追到她。所以说,所谓擒与纵,即若想擒获对方,必先让对方很放松,而不是让对方警惕。
古语常讲“穷寇莫追”,其实并非不追,而是如何去追。如果我方杀气腾腾地去追击对方,即使是傻子也会选择逃跑,而在这种情况下我方多半是徒劳。反之,如果给对方一个机会,露一个破绽给对……
抛砖引玉: 雷同引诱,诱敌深入
“抛砖引玉”就是用石头换回价值连城的玉石。可能这听起来有点疯狂,因为现实中没人会这么傻,这不过是个比喻。虽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但古今中外此等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此成语中的“砖”引申为一切质量上、层次上微不足道的东西或话语等事物,“玉”可视为一些质优的、价值高的或量大的事物。
本计有以下几种解法:
1.以小搏大。比如在现代职场中,我方为签一份合同,对方公司代表却并不十分……
擒贼擒王: 射人射马,用箭用长
“擒贼擒王”是三十六计中针对战争最快捷、最有效的打击方式之一。顾名思义,它是指与敌军对战时,先擒敌军首领,势必三军会乱,以此有效地打击敌军士气。所谓“蛇打七寸”,“擒贼擒王”是见效最快的方式。敌军失去统帅,无异群龙无首,这样便能不战自溃。
此计谋便是设法引诱主帅脱离部众,或使主帅与部下无法接触与联系。利用主帅的性格特点,如对方贪好酒色,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单兵私会张绣的嫂嫂,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