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一九七九年
一九七八年最振奋人心的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陈扬不是一般的农村青年,温林县一中学霸的名头,也不是吹出来的。
在有线广播里听了两遍《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陈扬意犹未尽,去村小找蔡晓晖,要来一张报纸,又认认真真的读了五遍。
陈扬读进去了,也就是读懂了。
光阴似箭,转眼间,迎来了一九七九年。
陈扬现在很少住在船上。
这天上午,陈扬正要出门,去看看他的小渔船。
一辆自行车在院子门口停下。
陈扬一看,立即叫起来,“哎哎,你俩咋来了?”
自行车上有两个人,都是陈扬的高中同学。
肖伟力和顾卫军。
当年读书时,陈扬是学霸,肖伟力和顾卫军两个,却是如假包换的学渣。
人就是这么奇妙,学霸和学渣混成了朋友,建立了深厚友谊。
其实缘份也很简单。陈扬个子高,坐在最后一排。肖伟力和顾卫军都是大个子,也坐在最后一排。
每次考试的时候,陈扬只用一半时间,就能完成考试。
剩下的时间,就是把试卷摊开,让左右的同学照着抄。
肖伟力和顾卫军是受益者之二。
高中两年,无卷不抄,肖伟力和顾卫军顺利拿到毕业证。
家里人知道,自己孩子是啥水平,没指望他俩考上大学。当初就是开后门进去的,能拿张毕业证回家,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俩货也参加了七七年高考,加在一起,总分数还没过两百。
二人比陈扬强的地方,都是城关镇人,都是居民户口。即使没有安排工作,也是光荣的待业青年。
高考考不上,当兵当不了,工作没指望,前途很渺茫。
见了陈扬,肖伟力和顾卫军好一阵诉苦。
陈扬笑道:“现在不搞下乡插队了。你们两个,就偷着乐吧。”
肖伟力道:“班长,我们是来向你学习的,你不能打击我们的积极性。”
“学习,向我学习?学习个啥?”
顾卫军道:“上次我们碰上韩彩玲,她说班长你干得风生水起,赚了不少钱。”
“呵呵,混口饭吃,混口饭吃罢了。”
肖伟力指指陈扬家的新房子,“班长,对我们两个,你就别藏着掖着了。”
陈扬爽快的说,“难得来一趟,我请你俩喝酒吃肉。”
陈扬让二人在院子里坐下,再把大妹叫出来,给钱给票,让她去街上买两斤猪肉来。
陈扬长话短说,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肖伟力和顾卫军二人。
肖顾二人也把自己的近况,都告诉了陈扬。
原来,俩人在家里不受待见,现在家里给了个活,在县一中高考复习班部当临时工。
陈扬好奇的问道:“什么复习部?什么临时工?”
肖伟力说,“县一中的高考复习部,招了两百多名落榜生和社会青年。老师们忙不过来,我们就去帮忙,上自习课时,我们就去教室看着管着。”
陈扬咧着嘴乐了,“就你们两个?你们能去当老师吗?”
顾卫军说,“班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陈扬心里一动,稍稍的想了想,问道:“我说,搞复习班能赚钱吗?”
第91章 巨大的商机
两位老同学是闲得无聊,才来找陈扬的。
却没有想到,一番瞎聊胡侃,让陈扬嗅到了一个难得的商机。
现在全县开办高考复习班的,除了县一中,也就另外两所中学。
三个中学的高考复习班人数,加在一起,也不过才四百余人。
而据陈扬所知,去年报名参加高考的往届生和社会青年,至少在一千以上。
陈扬在心里琢磨,两只眼睛却是闪闪发光。
商机,巨大的商机。
“到底能不能赚钱,你俩说说啊。”
肖伟力指指顾卫军,“让他说,他帮人家整理过财务。”
顾卫军说,“太能赚钱了。按星期收钱,四个星期交一次。我知道收费标准,每人每星期三块。”
陈扬算了算,“一个人一个星期才三块钱,不多啊。”
“班长,你不知道实情。他们办的高考复习班,老师都是在校现任教师,都是来高考复习班兼职的。所以平时上课,是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和周六周日的白天。”
陈扬噢了一声,“这样说来,一个星期三块钱也不算少了。”
肖伟力问,“班长,你问得这么仔细,是不是有这个想法啊?”
陈扬反问,“你俩表个态,想不想赚钱,想不想赚钱?”
肖伟力笑道:“我就想找点事做做。”
顾卫军也笑道:“要是能赚钱,那就更好了。”
“好,咱们也办个高考复习班。”
肖伟力和顾卫军有点被吓住了。
肖伟力道:“政策,政策不会允许吧。”
陈扬笑而不语。
顾卫军问,“班长,你心里有谱了?”
“卫军,这得问你自己。”
“我,问我?”
“你娘舅是教育局的副局长,咱们去问问他。要是允许咱干,咱就干。要是不允许咱干,咱就当做了个梦。”
顾卫军一拍大腿,“就这么着。”
肖伟力也是爽快,“算我一份。”
中午,陈扬与两位老同学大吃大喝。
所谓大吃大喝,就是拿出爷爷自酿的米酒,还有买来的两斤猪肉和两斤猪头肉。
猪肉凭票供应,而猪头肉不凭票。
荤菜还有鸡蛋鸭蛋,一下子拿出十二个,满满的炒了老盘。
全家人也都高兴。因为自从父亲出事后,除了乡亲们,就没有亲朋好友上门做过客。
陈扬好客,肖伟力和顾卫军不胜酒力,双双醉倒。
猪头肉和炒鸡蛋都剩下不少,最后还是成了弟弟妹妹们的盘中餐。
下午三点,陈扬跟着肖伟力和顾卫军去了县城。
一辆自行车,坐三个人,骑十二里路,大部分还是乡村土路,也够难为肖伟力和和顾卫军的。
两个人轮着骑,叫苦连天。
陈扬不会骑自行车,坐着自行车,民间小调唱了一路。
不过,陈扬爷爷提供的一块木板,解决了座位问题。
木板绑在后座上,加长了座位,坐两个人完全不成问题。
只是快到县城时,后轮爆胎,让陈扬没了享受。
最后三里路,需要翻山越岭。
不走公路走小路,也是近路。
陈扬这才发扬风格,扛起自行车上山。
到了县城,已经快四点半了。
自行车是顾卫军借的,他赶紧去找人修车还车。
肖伟力带着陈扬去了他家。
第92章 万事开头难
上次陈扬参加高考选拨考试,住的就是肖伟力家。
肖伟力是家中老幺,哥姐们都已成家单过,家里就他与老爸老妈。
肖母已经退休,肖伟力的父亲肖国兴,五十五岁,是县百货公司的副经理。
对陈扬的到来,肖父肖母都很热情,肖母还特意出门,提着篮子去买菜。
这不仅因为陈扬与肖伟力是好朋友。
当年,肖国兴当选县劳动模范和地区劳动模范,也就在这一年,陈扬的爷爷成为农业系统的县劳动模范和地区劳动模范。
肖国兴与陈扬爷爷早就认识。
肖国兴让陈扬在客厅坐下,叫肖伟力给陈扬倒水。
“小陈,这两年都在干什么?”肖国兴关心的问道。
“肖伯伯,这两年,我一直在坚持搞副业……”
陈扬把自己的情况做了汇报。
肖伟力做了补充,“爸,扬哥家造了新房子。五间两层楼,还是钢筋混凝土的。”
“你看看,你看看。”肖国兴指着儿子说道:“人比人气人。伟力,与小陈比,你一点出息都没有。”
肖伟力嘀咕道:“爸,我不是没门路么。”
“你啊,看来只有等我退休,再让你顶替我这一条路喽。”
陈扬帮肖伟力说话,“肖伯伯,伟力只是缺少机会罢了。”
肖国兴对陈扬不吝赞赏,“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小陈,你了不起。我早就看好你,你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
肖伟力道:“爸,现在就有一个机会摆在我们面前。”
“哦,什么机会?”
“扬哥想创办一个高考复习班……”
肖国兴听罢,皱起眉头,沉吟不语。
许久,肖国兴道:“最大的问题,是政策允许不允许。”
陈扬点了点头,“肖伯伯,您说得对。”
肖伟力道:“爸,吃过晚饭,我们与顾卫军一起,去找顾卫军的舅舅问问。”
肖国兴嗯了一声,“这就对了。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其他问题。”
陈扬陪着小心问,“肖伯伯,如果可以,您会支持伟力吗?”
“哈哈……当然当然。想做事,就是进步,我肯定支持啊。”
在肖家吃过晚饭,陈扬和肖伟力一起去顾卫军舅舅家。
顾卫军已告知地址,肖伟力又是城关镇人,二人很快来到了顾卫军舅舅家。
敲门,开门。
开门的正是顾卫军。
进门时,顾卫军低声说,“哎,我已把事给我舅说了。”
肖伟力忙问,“什么反应?”
“没态度。”
客厅里,顾卫军的舅舅赵重阳端坐在沙发上,严肃的看着陈扬。
“赵叔叔,您好,我叫陈扬,是卫军的高中同学。”
陈扬冲着赵重阳,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
赵重阳嗯了一声,“都坐吧。”
陈扬在长沙发坐下,顾卫军和肖伟力也跟着坐下。
“小陈,你父亲叫陈风?”
“对。”
“百日水利大会战中,发明运泥机的那个人就是你?”
“这个……说实话,是我爷爷想出来的,也是我爷爷做出来的,我顶多从旁协助而已。”
稍稍停顿,赵重阳继续问道:“我听说,你还认识范副书记?”
第93章 你们吃肉 我们喝汤
陈扬随口一说,“老范啊,认识,认识。”
赵重阳哦了一声,“老范?你叫他老范?”
“是,是啊。”
“能不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吗?”
陈扬说了说他与老范认识的经过。
“……老范说,我和他忘年之交,就叫他老范。”
赵重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小陈啊,你和卫军还有伟力,你们想做事,这很好,我支持你们。”
陈扬点头,“赵叔叔,就是政策方面,我们吃不紧。”
赵重阳思忖着说,“办高考复习班,也属于办教育,单纯的个人,肯定是不允许的。”
陈扬思维活跃,赵重阳说的问题,他不仅想过,而且还想好了解决办法。
“赵叔叔,这个高考复习班的主办者,可以是某高中,也可以是你们教育局。我与卫军和伟力,就是想找点事做,在其中跑跑腿而已。”
赵重阳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好。”
陈扬补了一句,“就是政府赚大头,单位来吃肉,我们来喝汤。”
赵重阳哈哈大笑。
“小陈,这个是大事,我个人支持不够用。明天局里开会,我在会上提提,明天下午应该会有结果。”
“赵叔叔,麻烦你了。”
赵重阳看看手表,笑了笑,“不麻烦,不麻烦。”
陈扬知趣,起身告辞,人家看手表,就表示送客呢。
陈扬当晚就住在肖伟力家。
肖伟力带着陈扬,跑到县百货公司大楼,大晚上的,说要让陈扬见识见识稀罕物。
百货公司会议室,一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好几十号人围着看。
电视机,陈扬平生第一次见。
看了两个小时,陈扬意犹未尽,但电视上没节目了。
回肖家的路上,陈扬问肖伟力,“伟力,那玩艺儿多少钱一台?”
“不知道。听说好几千块,还是凭票供应的。”
“那玩艺儿好,我要买一个。不,买两个。”
“扬哥,你的理想很崇高,我佩服你。”
“呵呵,不是理想,是他娘的梦想。”
第二天,是星期六。
下午,陈扬与肖伟力和顾卫军一起,又来到顾卫军舅舅赵重阳家。
赵重阳正在家等着陈扬他们。
“小陈,局里研究过了,原则上同意。但是,我们还是想听听你们的具体想法。”
陈扬还是恭恭敬敬,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
“赵叔叔,这是我写的《创办高考复习班计划书》,请您审阅和指正。”
赵重阳一边接过,一边惊异的问,“小陈,你什么时候搞出来的?”
“今天上午。有点匆忙,不够精细。赵叔叔,对不起啊。”
“小陈,你了不起。我看看,我看看。”
赵重阳认真的翻阅起来。
肖伟力和顾卫军更是佩服。
肖伟力道:“扬哥,上午你躲在房间里不出来,我还以为你睡懒觉呢。”
陈扬笑而不言。
赵重阳是越看越觉得陈扬了不起。
粗略的翻看了一遍,赵重阳伸手,在沙发扶手上重重的拍了一下。
“小陈,我被你给说服了。”
说着,赵重阳站起身来,“你们仨等着。我们局长住在三楼,我把计划书送给他看看。”
赵重阳拿着计划书出门去了。
第94章 《复读学校》
陈扬的《计划书》里,有这么几点核心内容。
高考复习班以县教育局的名义创办,这就解决了政策允许不允许的问题。
也就是说,陈扬他们具体操办,但挂靠在县教育局的名下。
关于收入分配,双方各半,就是县教育局一半,陈扬他们一半。
场地、师资和招生等等,陈扬都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县教育局批准了陈扬的《计划书》。
这个高考复习班也有了新名字,叫做《温林县高考复读学校》。
既然是学校,那就得有校长副校长。
局长挂名校长,另外还有三位副校长,由三位副局长兼任,其中就包括赵重阳。
但不久又派了一位常务副校长,名叫季同生。
季同生原来也是副局长,因为年已五十有七,现已退居二线。这次来《复读学校》任职,也是发挥余热。
也就是说,季同生是《复读学校》的实际掌舵人。
教育局给了一间办公室,门口也挂上了《复读学校》的牌子。
还派了会计和出纳。会计叫田芳,出纳叫杨玉梅,都是五十出头的小老太太。
陈扬、肖伟力和顾卫军,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复读学校》的工作人员。
还发了工作证。
陈扬是教务处主任,顾卫军是办公室主任,肖伟力是综合科科长。
一下子变成两个主任一个科长,三个人晕乎乎的,傻笑了好一会。
办公室挺大,但一下集中六个人,就显得特别的拥挤。
季同生是领导,办公桌单独放置,在办公室最里头。
俩小老太太的办公桌,也搁在最里头,面对着面。
顾卫军是办公室主任,还负责接待工作,所以他的办公桌紧挨着办公室的门。
陈扬和肖伟力一起,两张办公桌合在一起,在顾卫军的里面,与季同生隔着一条过道。
上午布置定当,中午在教育局食堂吃饭。
下午,季同生召集大家开会。
季同生笑眯眯的,手里拿着大茶缸,说话慢慢吞吞。
“小陈,你来说吧。”
陈扬客气几句,“老季,你是校长,应该你来说。”
季同生笑着摇头,“领导说了,以你为首,我们都跟着你跑龙套。”
田芳笑着说,“小陈,你就别客气了。”
陈扬知道,老几位不是冲他的面子。
是赵重阳在局里说了,陈扬与范副书记是忘年之交,可以无话不说。
范副书记快要去掉副字,这在县城已不是秘密。
陈扬有这层关系,让大家不得不刮目相看。
“老季,你负责联系县党校,争取把他们的教学楼租下来,包括书桌和凳子,以及那些教学用具。”
季同生笑道:“我就知道,这个活肯定归我。”
县党校就在教育局隔壁,仅一条巷子之隔。
之所以让季同生去,是因为县党校的负责人,正是季同生的亲弟弟季同明。
陈扬早打听过了,那边的教学楼一直闲置,书桌和凳子一应俱全,租过来直接就能使用。
三层共九个大教室,每个教室能坐五十人,完全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陈扬笑着转向会计田芳。
“田阿姨,去县一中找教材的任务,就只能你去完成了。”
第95章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
田芳的老公,正是县一中校长莫天衡。
让田芳去县一中联系教材,早在陈扬的算计里。
另一位阿姨杨玉梅,也不仅是来养老的,除了担任出纳,她还有别的用场。
杨玉梅原来的工作,是负责联络退休教师,陈扬决定使用退休教师,杨玉梅就派上了用场。
肖伟力和顾卫军二人,分别协助田芳和杨玉梅。
三路人马一齐出发。
陈扬自己也有重要任务,招生工作。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生源,最好的办学条件也没用。
据统计,去年全县参加高考的非应届生,共有近一千一百人。
报名参加今年高考的非应届生,也高达一千零五十多人。
三所中学办的高复班,共招生三百九十多人。
也就是说,还有六百六十多人,正在家自己复习。
从经济角度看,如果能把一半人招进来,那就等于发财了。
可是,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把《复读学校》成立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呢?
最笨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每个考生写信,直接通知他们。
还有,陈扬想到了另一条捷径,通过县广播站,向全县广播招生广告。
两个办法同时使用。
季同生从县党校回来了。
“小陈,事情进展顺利,人家愿意把整个教学楼租给咱们,食堂也向咱们考生开放。租金也已谈好,就是咱们说的价格。现在呢,就剩最后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那些书桌和凳子,至少一半是坏了的,需要修理啊。”
陈扬笑了,“这不是问题。我爷爷是木匠出身,我叫他带几个人过来修,应该不会误事。”
“太好了。”季同生点了点头,“小陈,你在忙什么?”
“老季,我在考虑招生问题。”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陈扬说了自己的想法。
季同生拍桌叫好,“那还等什么,赶紧忙起来吧。”
陈扬不好意思的笑笑,“给考生们写信,这信封、信纸和邮票,得你老人家去局里要。还有考生们的家庭住址,也得局里同意,咱们才能拿过来用。”
季同生起身,边走边说,“小陈,我去去就来。”
田芳和杨玉梅也先后回来了。
田芳汇报说,“大获全胜。一中那边答应了,他们使用的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所有模拟试卷,全部免费供应给我们。”
陈扬大喜,“田阿姨,你立功了。”
“你别高兴太早。他们是每样只供应三套,咱们拿回来用的话,还得自己复印。”
陈扬点点头,“复印我会。咱们自己复印也好,也可以节约一笔开支嘛。”
肖伟力道:“田阿姨,扬哥是个多面手,啥都能干,他的钢笔字,还得过一中比赛第三名呢。”
田芳点着头道:“这我就放心了。复印是个体力活,以后就是你们三个小伙子的活了。”
陈扬更关心教师聘请的问题,“杨阿姨,你们有什么收获?”
杨玉梅笑道:“以县教育局的名义,我召集一帮退休教师,开了一个招聘会。小陈,你要多少,就有多少。”
陈扬拿出笔记本,准备做记录,“杨阿姨,你具体说说吧。”
第96章 担心什么
杨玉梅是带着顾卫军去的,她让顾卫军汇报。
“扬哥,现在口头同意来咱们学校的退休老师,一共有二十一人。其中语文老师五个,数学老师四个,英语老师四个,政治老师三个,物理老师两个,化学老师一个,历史老师一个,地理老师一个。”
陈扬一边记录一边说,“这不够啊。”
杨玉梅说,“小陈,县一中那边,也就这个配置了。”
陈扬笑着解释,“杨阿姨,咱们聘请来的老师,都是已经退休的,都在六十岁以上,有的身体不一定行。所以,咱们多聘请一些老师,就能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杨玉梅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小小年纪,考虑问题这么周到,难怪局里让我们都听你的。”
这时,季同生抱着一大堆东西回来了。
全是信封和信纸,还有一袋邮票和一本花名册。
田芳问道:“老季,你这是干什么?开小卖部啊?”
季同生道:“根据小陈同志的命令,给那些考生写招生信。”
杨玉梅道:“这个工作量可不少。”
陈扬拿过刚起草好的招生信草稿,让大家过目。大家没意见,就照这个抄写。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还真的只能手工抄写。
吃过晚饭,三老三小全体上阵,动手抄写给考生们的信。
怕把三老累着,陈扬只让他们加班一个半小时,自己与肖伟力和顾卫军一起,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
一千多封招聘信,硬是被写出来了。
上午是封信口和贴邮票。
三小累得趴桌就睡,三老主动出门,把一千多封信捆好,绑在自行车上,送到邮局寄出去。
下午,季同生带着介绍信,还有顾卫军,去县广播站,请他们帮忙广播《复读学校》的招生广告。
这是要利用有线广播打广告。
那个时候,只有有线广播,可以直达全县的所有自然村。
那时也没有广告这个说法,就更谈不上什么广告费。县教育局要在县广播站广播招生消息,只需要介绍信,只要有时间,就能顺利播出。
陈扬的要求还特别高。
现在离春节还有七天,他向季同生提出要求,这七天要天天广播,而且每天早中晚各一次。
广告上有明确规定,报名的时间,是春节后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
所以,陈扬可以先给自己放假,回家过春节。
临走前,其他人不在,只剩陈扬和季同生二人。
季同生磨磨噌噌,陈扬就知道他有话要说。
“老季,你是不是担心什么?”
季同生笑笑,“你聪明,猜猜我担心什么?”
“您担心学生招不进来,或者没几个人来报名。”
季同生摇摇头,“再猜。”
“您怕咱们的教学质量不行,误人子弟,败坏了教育局的名声。”
“再猜。”
“您担心我反客为主,抢了你的权力。”
“更不对了。”
“你怕赚不了钱,没法向局里交待。”
“还是不对。”
陈扬摊摊双手,“那我就猜不着了。”
季同生说,“小陈,我担心,咱们赚了钱后,你们三个该得的那部分,不能合情合理的装到你们的兜里去。”
第97章 利润分配
季同生提的问题,也是陈扬最担心的问题,辛辛苦苦的工作,不能到头来拿不到报酬。
“老季,说实在的,你戳到了我的痛处了。”
对外公开时,陈扬与肖伟力和顾卫军只是三个临时工,是在《复读学校》赚工资的。
而实际上,三个人都有股份,而且加在一起还是百分之五十。
那时还没有股份制这个概念,更没有百分之五十一这个控股概念,陈扬只是歪打正着而已。
季同生说,“小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啊。”
陈扬问,“老季,局里怎么说?”
“局里明确规定,《复读学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每年或每个学期,只要上交利润就可以了。至于上交多少利润,则视《复读学校》的实际效益而定。”
陈扬又问,“还有,老季,你与田阿姨和杨阿姨,你们三个人的工资怎么定?”
“我们在局里领工资。在《复读学校》这边,我们是没有工资的,也就是不能领工资的。”
“这样,这样不行吧?”
季同生笑了,“我们要是两边都领工资,那些眼红的人,非把我们活剥生吞了不可。”
“这边没有报酬,不是长久之计。”
季同生微微一笑,“关于这方面,就要看你这个实际负责人了。我们不要工资,但没说不要补贴和福利啊。再没办法,就说加班工资也行啊。”
陈扬听明白了,也笑了,“老季,我明白,也请你放心。”
季同生跟着笑起来,“跟明白人合作,我也成了明白人了。小陈,赶紧回家过年去吧。”
陈扬背起挎包,与季同生一起出门,再把门锁上。
“噢对了,小陈,还有个事,我差点忘了。”
“什么事?”
“咱们的人在党校食堂搭伙,他们那边人手不够,也就是食堂需要招聘临时工。一共三个名额,我要了一个。”
“老季,你的意思是?”
季同生小声说,“我知道你有个妹妹,今年十七岁了吧?”
“对对。”陈扬连忙点头。
“让她来党校食堂上班,有机会的话,说不定还能留下来呢。”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老季,这合适吗?再说了,人家会不会认为我以权谋私呢?”
“哈哈,你说什么呢。一个临时工而已,你怕什么嘛。”
“那,那我先替我大妹谢谢你了。”
“走吧,春节后见。”
陈扬离开教育局,去了赵重阳家。
是赵重阳约了陈扬。
“小陈,坐下坐下。”
陈扬不坐,而且装出不好意思的样子,“赵叔叔,快过年了,我空着双手,我……”
“哈哈……”赵重阳笑着摆手,“小陈啊,你要是不空手而来,我就会将你拒之门外,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陈扬点了点头。
“那就坐下说话。”
陈扬这才坐下。
赵重阳问,“工作怎么样了?”
陈扬做了详细汇报。
赵重阳又笑着问,“你们三个,赚了钱准备怎么分啊。”
“我们三个说好了。我们拿百分之五十,我是想三个人各占三分之一。卫军和伟力不肯,后来商定,我拿百分之二十,他俩各拿百分之十五。”
“嗯,这样挺好。”赵重阳点着头,忽然笑着问道:“小陈,最近有没有联络你的老范同志啊?”
第98章 回家过年
陈扬知道,赵重阳想“进步”,去掉副局长的副字。
陈扬更知道,赵重阳看上了他与老范的关系。
老范已经从副书记变成正书记,全县的一把手,陈扬的重要性,在无形之中变得水涨船高。
面对赵重阳的问题,陈扬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赵叔叔,我说了,您可不能笑话我。”
“放心,我怎么能笑话你呢。”
“不瞒您说,我去过县府三回,门卫都不放我进去。有一次,我拿出工作证,人家根本不认,还差点把我逮起来。后来,后来我不敢再去了。”
赵重阳哈哈大笑,“你啊。小陈,你就不能去他家里吗?”
陈扬苦笑着说,“我不知道他家在哪里。我倒是想过,可不敢打听,因为我怕被逮起来啊。”
赵重阳笑着点了点头,“理解,理解。这个事么,过了年再说吧。”
顿了顿,赵重阳收起笑容继续说,“不过,小陈啊,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个问题。”
“赵叔叔,您说。”
“咱们办这个《复读学校》,是有一定政策风险的。这个风险可大可小,风险小的时候,什么问题都没有。但风险大的时候,我们局里也不好摆平。”
“这我知道,赵叔叔。”
“所以啊,你的老范同志,对你对《复读学校》都很重要,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明白,我明白。”
说到这里,赵重阳笑着起身。
“小陈,会骑自行车吗?”
“刚学会。”
“好,骑我的自行车去吧。”
“这,这不行吧。”
“哈哈,有什么不行的。我过年不出门,自行车使不上,你就别客气了。”
陈扬这才接受赵重阳的好意。
赵重阳不仅把自行车借给陈阳,还把单位发的五斤猪肉和一箱苹果及六条毛巾,也都送给了陈扬。
还有一把票,粮票布票酒票糖票烟票……陈扬也不知道多少。
陈扬不要,赵重阳生气。
陈扬只好收下,只是心里说,这个人情欠得太重了。
离开赵重阳家,陈扬去了百货公司的百货大楼。
买了不少的确良布,两条香烟,两瓶好酒,以及弟弟妹妹们喜欢吃的零食。
买好东西,打好包,绑在自行车上,陈扬正要上车。
却看到自行车前站着一个姑娘。
陈扬一看是蔡美丽,便一下子愣住了。
也不知怎么的,陈扬见到蔡美丽,智商就直线下降,连说话都有问题。
自从上次水利百日大会战时,陈扬救了蔡美丽,他还见过蔡美丽几次。
每次都这样,脑子一片空白,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陈扬,你好。”
陈扬嘴唇哆嗦,说不出话来。
蔡美丽惊讶,她实在搞不明白,陈扬的表现是不是装的。
杀父之仇啊。
陈扬推着自行车逃离。
回家的路上,陈扬一直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陈扬郁闷。
直到看见自己家,看见弟弟妹妹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陈扬才恢复正常。
弟弟妹妹们全在,包括二弟陈兵。
陈扬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还没把车停好,三妹就向他报告二弟的事了。
“大哥,二哥的师傅不要二哥了。”
第99章 三件大事
陈扬抓住二弟的胳膊,拎到一边厉声问,“怎么回事?”
“大哥,大哥,你听我说。”二弟吓得不轻。
陈扬将二弟的身体提起,再重重的甩在地上,“说。”
“大哥,是我师傅犯事了,不是我犯错了。”
陈扬扭头问爷爷,“爷爷,这小子没撒谎?”
爷爷点着头说,“刘仲平在公社木器社,与另一个木匠打架,结果双双被停止木匠资格。师傅停职了,当徒弟的只好回家了。”
陈扬这才松开了二弟。
今天的晚饭,全家齐聚,吃得欢声笑语。
特别是二妹三妹三弟三个小家伙。大哥不但买了很多吃的,还买了不少布,足够每个人做一套新衣裳。
说到衣裳,全家都是自己做的。母亲会点裁剪,奶奶会手工缝制,现在大妹也学了奶奶和母亲的手艺。
晚上,当着全家人的面,陈扬宣布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他要在县城做事了。
陈扬简单的说了说“什么事”。
全家人都欢欣鼓舞。
二弟趁机说,“大哥,我跟你去城里混。”
陈扬取笑二弟,“你文化水平不够。”
二弟顿时泄气,“我也是读过初中的么。”
三弟趴在大哥的后背上,“大哥,快说第二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过了年,爷爷也要去县里一段时间,修理那些坏了的门窗和书桌及凳子。”
爷爷问,“扬,要去多少时间?”
“不知道。爷爷,你一个人去的话,恐怕忙不过来,要蛮长一段时间。”
爷爷说,“我找两个帮手一起去。”
二弟举手嚷嚷,“我去,我去。”
陈扬手指二弟,“你要是惹事,我非打折你的腿不可。”
二弟急忙保证,“大哥,你看我的表现嘛。”
三弟又开口催问,“大哥,说第三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什么?”
陈扬说,“第三件大事么,跟咱家老二有关。大妹,我想带你进城。”
全家人包括大妹,都愣住了。
陈扬进一步解释,“我办的《复读学校》,学生们要在党校食堂搭伙。大妹,我让你去党校食堂当临时工。去还是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全家人都看着大妹。
大妹犹豫不决。
“大哥,要去干多久啊?”
“这可说不好。但我待多久,你就干多久。”
“我,我能干什么呢?”
陈扬笑了,“大妹,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在食堂上班,啥事你都能做。”
大妹看向爷爷奶奶还有母亲,“要不,要不我跟大哥去试试?”
爷爷奶奶还有母亲均表同意,一般情况下,陈扬决定了的事,他们是不会反对的。
大妹已经十七,漂亮贤惠,勤劳能干。只是乡下姑娘,性格忒腼腆,到城里做事,也许是很好的锻炼。
三件大事说完,就只剩下过年的事。
不过,陈扬还要找童老贵。
作为壮劳力,不在生产队干活,而去城里打工,是有相关规定的。
首先,打工的接收单位,要出具相关证明。
其次,生产队要同意。
还有,向大队和小队交钱,至于这个钱是什么钱,为什么要交,陈扬也不明白。
童老贵听了陈扬的要求,却是爽快的答应了。
第100章 讨好童老贵
童老贵家门口。
陈扬和童老贵一起,坐在门口的石凳上。
童老贵吸着陈扬敬的飞马牌香烟,叭唧叭唧的,连吸好几口。
“好烟,好烟啊。”
飞马牌香烟和大前门香烟一样,都是上海产的,出自同一烟厂。价格也一样,每包两毛九分,在农村绝对是高档香烟。
陈扬也在吸烟,现在的他,已经加入了烟民的行列。
“扬,你发达了,你肯定发达了。”
陈扬笑笑,“还发达?我正愁我的事能不能成呢。”
说着,陈扬把大半包飞马牌香烟塞进童老贵的怀里。
童老贵一阵小激动,拍着胸脯说,“扬,你放心去城里吧。你那是革命工作,谁也不敢说三道四的。”
“那大队的提留怎么交?还有小队的那个费用,我要不要交?”
童老贵大手一挥,“大队还是大队的规定,一个人一年一块,你们家交九块钱就行了。至于咱们小队,你不用交了。”
“小队的不用交,这不合适吧?”
以前,一个壮劳力,不在队里干活,出去搞副业,是要给队里钱的。
具体的标准是一天五毛,春耕十五天,夏收夏种二十天,秋收冬种十五天。全年按五十天计算,要交二十五块钱。
“上面通知了。只要不影响生产,只要队里同意,出去搞副业时,不用给队里交钱了。”
陈扬说,“我还有事。我不在家,我爷爷和我二弟在队里干活。老童,他们一老一小,你可不能欺负他们。”
童老贵忙说,“狗日的,我敢欺负吗?我敢欺负吗?”
“哼,还包括队里某些人。反正甭管谁欺负我家人,我都找你算帐,到时候我拆你家的破房子。”
“祖宗,我保证。”
一声祖宗,把陈扬给逗乐了。
“扬,我给你说个怪事,我想不明白的事。”
“啥事?”
童老贵小声说,“那个,那个蔡美丽,蔡宝福的女儿,你还记得吗?”
陈扬愣了一下,“什么情况?”
“这丫头,自从上次你救了她,她向我打听过好几次,问你的去向。”
“她什么意思?”
“不知道。不过,扬,你别怪我不提醒你。对这个小丫头,你要小心提防。”
“我会的。”
“你是她的杀父仇人,你可得记住啊。”
“我会记住的。老童,你还有事吗?”
说着,陈扬要起身走路。
“哎,哎,扬,你留步。”
“说,什么事?”
童老贵陪起笑脸说,“扬,你去城里混,能不能带带小龙?”
陈扬噗嗤笑了,“老童,你去打听打听,你家童小龙是个文盲,我那里能收文盲吗?”
“不是文盲,是半文盲。”
陈扬笑着点头,“老童你傻啊。童小龙现在在大队小队,那是身兼五职,一年收入好歹也有一二百块。他去了城里,万一待不住再回来,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知道,我知道。我就是想让他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嘛。”
陈扬可不敢答应,“以后再说吧。老童,我现在自己都立足未稳,哪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呢。”
“说好了,你可不能忘了。”
“一定,一定。”
陈扬从童老贵家回到自己家。
这个春节过得匆忙。
正月初四上午,陈扬就接到季同生让他回去的通知。
第101章 势头良好
季同生的通知,也是通过广播传达的。
陈扬吓了一跳,以为《复读学校》的事黄了。
但广播里说,让陈扬带上行李。
陈扬这才松了一口气。
通知带上行李,说明《复读学校》没有黄。
吃过午饭,陈扬把一条被子和一张草席,还有几件衣服捆在一起,绑到自行车上。
茶杯毛巾牙刷牙膏什么的,都装在挎包里。
挎包是父亲送给陈扬的。
本来还应带上一个脸盆。
无奈家中只有三个脸盆,陈扬要是带走一个,家里八口人就用不过来了。
临走前,陈扬吩咐爷爷还有大妹,一旦接到他的通知,就马上去县城找他。
其他大事小情也交待完毕,陈扬才骑上自行车直奔县城。
到达县城,陈扬直奔县教育局。
让陈扬没有想到的是,不仅是季同生已经上班,就连田芳和杨玉梅,还有肖伟力和顾卫军,都已经提前上班。
原来,通知上说是正月初八开始报名,可不少考生,从正月初四早上就来了。
季同生他们一商量,干脆提前开始报名,这才通知了陈扬。
陈扬先安排自己的住处。
县教育局后院有几间旧房子,一直空着,离县党校也仅一墙之隔。
经过季同生的安排,陈扬将自己的住处定在这里,以及大妹的住处,和爷爷的临时住处。
也不用安排,扔下行李,陈扬就去了《复读学校》办公室。
果不其然,报名的考生排起了长队,足足有三十米长。
肖伟力和顾卫军负责登记,田芳和杨玉梅负责收费。
今年的高考定在七月七日至七月九日,从春节后开始,只有一个学期。
收费的时间,确定为二十个星期。每个星期五块,每个人就是一百块。
一百块,是一笔挺大的开支,一般家庭难以负担。
但看到报名的考生如此踊跃,陈扬就放心了。
季同生把陈扬叫到一边,“小陈,势头良好,势头良好啊。”
“老季,我不明白。通知说正月初八开始报名,他们怎么正月初四就来了?”
季同生指了指那些排队的考生,“你还别说,这些赶早不赶晚的考生,还都是关系户。他们中间,大部分是城关镇本地人,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老季,咱们现在该做什么事?”
季同生想了想,“当务之急,办好两件事。一是教材,咱们得赶紧印出来。二是教室,咱们得赶紧收拾出来。特别是那些需要维修的门窗和桌凳。”
陈扬点点头,起身道:“我去打电话,叫我爷爷明天就过来。至于收拾教室,咱们交给考生们自己去打扫。”
“好,咱们分头行动。我去搬复印机,再去买蜡纸和油墨。”
陈扬去教育局值班室打电话。
电话打到陈蔡公社,那边值班的人,正是陈扬的好朋友陈仁军。
陈扬让陈仁军去他家,让他爷爷与大妹和二弟,带上行李和木匠工具,拉着手拉车赶紧到县城来。
陈仁军放下电话就报信去了。
陈扬回到办公室时,今天的报名热潮才算过去,一共有八十七人报名。
八千七百块,陈扬与大家一样,这辈子第一次见这么多钱。
第102章 钱是好东西
正月初四晚上,陈扬他们夜不能寐,守着这八千七百块钱。
初五,银行上班。
陈扬带着肖伟力和杨玉梅,还有八千七百块钱,先来到人民银行温林支行。
在这里开户,户名“温林县高考复读学校”。
按杨玉梅的意见,在这里存了五千七百块钱。
然后再到农业银行温林支行,以陈扬、肖伟力和顾卫军三个个人的名义,各存了一千块钱。
杨玉梅保管公家的存折,另外三本存折,都由陈扬保管。
为什么这么做,陈扬也不明白。杨玉梅是出纳,陈扬自然听她的。
回到教育局,顾卫军说,陈扬爷爷他们到了。
陈扬赶紧来到后院。
爷爷与大妹和二弟三人,已经开始收拾房间。
手拉车停在院子里,车上装满了行李和木匠工具。
陈扬让大妹和二弟留下,继续收拾房间,他和肖伟力一起,陪着爷爷来到党校的教学楼里。
“爷爷,地方你都看到了。你先检查书桌和凳子,把可用的先挑出来,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凑。”
“扬,维修用的材料,我找谁要去?”
陈扬指了指肖伟力,“这由伟力负责。你需要什么,就开个单子,叫伟力去买。”
陈扬又吩咐肖伟力,“伟力,这块工作就归你负责了。你哪儿也别去,就给我钉在这里。”
肖伟力应了一声。
陈扬赶紧回办公室。
今天前来报名的考生也是不少。
与此同时,聘请的教师也有提前报到的。
解决教材问题也是迫在眉睫。
几个老教师建议,教材不要手工印刷,直接联系县印刷厂,让他们印出来。
季同生同意,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
陈扬开始时犹豫,只为委托印刷厂印刷教材,开支就大了去了。
但后来一想,毕竟是刚开始创业,不应该太计较开支。
只要《复读学校》顺利开学,还愁以后不能赚钱吗?
印刷教材的事,季同生亲自抓,带着三位老师和教材样本去了县印刷厂。
教材问题解决了,陈扬就感觉轻松多了。
但又有了一个新问题。
教室有了,食堂有了,可考生们的住宿问题还没着落。
按原来的计划,由考生们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现在大部分的考生,希望就近住宿,并由学校负责解决。
老师们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因为考生集中住宿,不仅方便管理,也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县党校倒有两个宿舍楼,一男的一女的,与教学楼配套,也空闲在那里。
这还得季同生出面。
季同生从县印刷厂回来了。
“小陈,印刷厂那边已经联系好了。只要咱们确定印刷数量,他们随时可以开机,一天时间就能搞定。”
陈扬最关心价格,也就是印刷教材需要多少钱,“老季,你有没有让他们给点优惠?”
季同生笑了,“我就知道,你最关心的是这个。”
“呵呵……没办法,我总不能只赚吆喝不赚钱,这样我也没法向大家交待啊。”
“你就放心吧。我粗粗的算了一下,每个考生的教材费用,应该不会超过二十块。”
“嗯,这还行。”陈扬点点头,笑道:“老季,现在有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交给你去完成。”
第103章 光荣而又艰巨
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季同生笑了,“我就知道,你又要折腾我了。”
“老季,党校那两个宿舍楼,你去借过来。你弟弟季同明是党校负责人,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你等等。”季同生问道:“借过来?难道不是租过来吗?难道你不想给钱?”
“让他们发扬一下风格,反正闲着闲着。但你向他们保证,从下半年开始,我们付他们租金。”
季同生笑叹一声,“我这张老脸啊。”起身而去。
初五、初六、初七,也有六七十人前来报名。
初八,正式报名的第一天,一下子来了一百一十多人,其中大多来自下面的公社。
初九和初十两天,又有一百多人报名。
到农历正月十五,报名总人数达到五百三十七人。
其中文科考生两百九十一人,理科考生两百四十六人。
陈扬让黄老师和高老师负责编班。
文科考生编为五个班,理科考生编为四个班。
开学典礼,还是定在正月十六。
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也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
特别是老师的安排,和学生的编班。
正月十五,季同生召集全体老师开会。
这次一共聘请了三十名老师,全部都是退休的,年龄在六十一岁到七十岁之间。
季同生说了开场白。
“诸位老师,诸位前辈。我呢,是代表教育局的。咱们《复读学校》真正的领导,是小陈也就是陈扬同志。现在,咱们欢迎陈扬同志给咱们讲话。”
季同生带头鼓掌。
全体老师和员工一齐鼓掌。
陈扬起身,先鞠了一躬,“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不懂教学,所以没资格谈教学,我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随时都可以来找我,我帮大家解决。”
“具体的教学工作,由你们组成教学组负责。我只提一个要求,就是每个星期,每门课都要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每个周末,都要根据模拟考试的成绩,进行新一次编班。”
“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激励广大考生,让他们不敢松懈。所以,咱们不搞快班和慢班。但根据每个星期的模拟考试成绩,进行新的编班,实际上就是分快班和慢班……”
顿了顿,陈扬说,“我说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大家的报酬。大家都有退休工资,按照规定,再在《复读学校》领一份工资,那可就不对了。”
季同生说道:“小陈,你就说说你的解决办法吧。”
“很简单,我给大家发补贴。以后就按上课的时间算,你上几节课,我就给你几节课的补贴。晚上的课,再另发上班补助。还有,到学期结束,我们还会给大家发放一次性的奖励……”
最后,陈扬笑着问道:“诸位老师,不知道我们这样安排,你们还满意不满意啊?”
没人说话,但掌声热烈,足以说明一切。
热烈的掌声,带给陈扬的却是压力。
五百三十七名考生,一共收费五万三千七百块。
这是一笔巨款。
但与此同时发生的开支,让陈扬心里没底。
他还没有仔细算过,这个学期还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
第104章 开支大了去了
《复读学校》刚刚开张,就有四笔明明白白的开支。
教材费八千块,一次性付给了印刷厂。
这让陈扬心疼了好几天。
好在这是一个学期全部的教材费用。像模拟试卷和其他印刷,陈扬决定使用人工油印,应该花不了多少钱。
党校那边,共付了三笔五千块钱。房租两千块,食堂搭伙费两千块,锅炉使用及水费一千块。
五万三千七百块的收入,一下子去了一万三千块。
其他后续费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有不少。
比如说电费,陈扬也不知道,每个月要付多少电费。
又比如修理费。爷爷带着二弟一直在干活,有大批桌椅需要修理,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最大的开支还有两笔。
一是上缴教育局的利润,公开的名称叫管理费。
按照陈扬和季同生私下里的商定,起码要给教育局交一万块的管理费。
一万块,相当于百分之二十,算起来并不多。
但季同生又说,毕竟万事开头难,这是第一个学期,方方面面的开支都不少。
只要提出要求,给教育局五千块,教育局应该会同意的。
二是课时费,就是老师们的上课补贴。
每个星期上六天课,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两节课,一个星期就是四十八节课。
全校九个班,一个星期就是四百三十二节课。
二十个星期,合计共八千六百四十节课。
已经与老师们约定,一节课一块钱,整个学期总计为八千六百四十块。
刨去以上开支,所剩收入还有两万一千七百多块。
现在,陈扬最关心维修方面的开支。
这一块,要向爷爷了解。
上午开学典礼后,下午就开始上课。
陈扬去九个教室转了一遍。
九个教室的门窗都已修好了。
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三人共用一张书桌。
想了想,陈扬这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先修门窗,再修凳子,最后才修书桌。
二人一桌,可以暂时三人一桌,一人一凳,总不能让学生站着上课。
晚上,一家四口一起,在临时房里吃饭。
饭是在食堂蒸的,一人一个饭盒。
菜也是在食堂蒸的,两个菜盒,一个咸菜,一个咸带鱼。
晚饭的时间有点晚,因为要等到大妹从食堂下班,再带饭带菜回来。
一家四口,围着一张小桌子而坐。
陈扬陪着爷爷喝酒。
“爷爷,以现在的速度,你的工作几时才能完成?”
爷爷嘿嘿笑着说,“完成不了。”
“爷爷,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二弟说,“大哥,爷爷的意思是说,天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陈扬苦笑起来,“不会吧。爷爷,你两块一天,二弟一块一天,要是天天都做,你们俩就发财了。”
爷爷说,“现在,只有一百张桌子是好的,还有一百张勉强在用,但也需要维修。另外,你现在还差七十张桌子,我一天只能修理五张,这就需要十四天的时间了。”
陈扬说,“十四天够了,怎么能说修不完呢?”
“扬,你还是没听进去。等我修好了这七十张桌子,另外的那一百张桌子也需要维修。”
陈扬又是苦笑,“这还真的修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