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同学的消息
爷爷的提醒是对的。
陈扬去公社找童四平。
“童叔,我造房子的事……”
听了陈扬的叙述,童四平笑道:“扬啊,你怕什么啊。有钱造新房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嘛。”
“童叔,我倒不怕村里人眼红。我是怕,怕政策上有讲究。”
童四平摆了摆手,“这个你可以放心。以前可能有讲究,现在不一样了。”
陈扬点点头,但还是没把握,“童叔,说好了,如果有人找我麻烦,你得站出来帮我说话。”
“这个肯定的。”童四平说,“扬,你们陈家村,没有新房子,全都是平房,是全公社最穷的村,你承认不承认?”
陈扬点了点头。
“你再去其他村看看,哪个村都有新房子,还都是二层楼的新房。特别是高田村,全村百分之七十的人家住上了新房。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家,造的还都是三层新房。”
“我知道,高田村是最有钱的村。”
童四平说,“所以你不要怕,你的建房手续已经批给了你,你就大胆的去干吧。”
童四平给陈扬吃了一颗定心丸。
接着,就是造什么样的房子,也就是用什么材料造房子。
好房子当然像城里的那样,用钢筋和水泥,以及预制的空心楼板,等等。
农民造房子,但买不到水泥和钢筋,除非开后门。
可现在造房子,如果还用蜊灰,这样的房子,等造出来也就落后了。
陈扬专门去一趟县城,向县供销社主任杨春生请教。
杨春生很热情,也很高兴。
原来,杨丽娜考上了地区师范学校。
陈扬也替老同学高兴,说了不少祝贺的话。
杨春生还告诉陈扬,陈扬的另外两个女同学,方丽平和韩彩玲,也双双考进了县师范学校。
陈扬知道,地区师范学校是三年制,毕业出来一般都会成为初中教师。而县师范学校是两年制,毕业出来后,会进入小学教书。
三个女同学,读高中时成绩平平,能有现在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那时候的同学,友谊很难存续,因为大家各奔东西,平时很难联系。
陈扬就读的县一中,是全县最好的中学,全省都有名气。
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考上的都是本科大学,毕业以后会分配到全国各地。
成绩中上的同学,也能考上大专和中专,也是国家包分配,毕业出来很少待在家乡工作。
也就像杨丽娜、方丽平和韩彩玲她们,成绩欠佳,就读师范是最好的选择,毕业后也基本上能留在家乡工作。
全班六十余位同学,陈扬现在能联系上的,只有杨方韩三个。
陈扬还知道,其中约四分之一的同学,并没有考上大学或中专。他们分布在全县各公社,有的上班,有的务农。
陈扬能联系到的,比较多的却是初中同学。
陈扬初中读的是公社的中学,全班四十几个同学,都分布在全公社十二个大队。
但陈扬也知道,十八岁了,都已成年,大家也开始有自己的事业。
女同学,会开始谈婚论嫁。
男同学,会有部分去当兵,因为当兵是一条好出路。
从三个女同学联想到其他同学,陈扬的思绪既多又乱。
“小陈,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啊?”
第76章 重建家院
陈扬向杨春生说明来意。
一方面,请教造什么房子好。另一方面,能不能买到水泥和钢筋。
杨春生告诉陈扬,既然是造新房子,当然要造好的房子,也就是要用水泥和钢筋。
县供销社供应水泥和钢筋。本来不对私人供应,现在杨春生决定,给陈扬开个后门。
陈扬大喜,连忙向杨春生表示感谢。
但陈扬还得核算成本,他造房子是有预算的,不能超出这个预算。
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因为不可能有人借钱给他。
三吨水泥,两吨钢筋,即使是平价,陈扬也够下本的。
陈扬和爷爷一起,借了队里的两条船,用了一天时间,把水泥和钢筋从县城运到家里。
这边堂屋腾出来,水泥和钢筋存放在堂屋里,就不怕有人惦记。
隔一天,陈扬和爷爷又去了衡峰街。
衡峰街上有沙场和石子场,也就是专门卖沙子和石子的地方,买了一船沙子和一船石子。
再隔一天,陈扬和爷爷摇船去十多里外的砖窖,买了两万多块黄砖。
又隔一天,爷孙俩去了温桥镇的温桥街,买了一船的木料。
还有几十斤钉子。
至于屋顶用的屋檐和瓦片,要等到房子结顶前,才会去街上和瓦窑购买。
全部使用水泥,成本太大,现买的水泥也不够。爷爷建议,去买些蜊灰,与水泥混合使用。
经过几天的辛苦,总算把建房所需的主要材料备齐了。
各种材料的数量,都是爷爷的计算,质量方面,也是爷爷把关。
参与建房的木匠,由爷爷亲自选定,正是爷爷曾经的徒弟,二弟陈兵的师傅。
泥瓦匠也是爷爷的朋友。
陈扬的新房子不使用石材,所以用不着石匠。
只有一件事,让陈扬有点头疼,就是造房子需要的小工。
农村人修房造屋,一般都是亲朋好友做小工,他们前来帮忙,管饭不管工钱。
但陈扬有自知之明,他要在村里请十个小工,担心一半也请不来。
就是几个发小,他们能来,他们的父母也不一定会同意。
万事不求人,尽量不求人,这是陈扬的打算。
干脆花钱雇人。
现在的师傅,木匠和泥瓦匠,除了管饭,都是一天两块钱。
师傅的徒弟,也是管饭,每天工钱一块。
陈扬与泥瓦匠约好,小工由泥瓦匠招聘,用多少招多少,工钱一天一结。
也是除了管饭,小工的工钱,一天五毛钱。
泥瓦匠叫杜大贵,四十出头年纪,衡峰公社人。在陈蔡和衡峰一带小有名气,他的父亲与陈扬的爷爷也是朋友。
爷爷与杜大贵约好,他除了带三个徒弟,另外再找四个小工。
至于老房子留下的废墟和垃圾,陈扬和爷爷一直不断的收拾,现在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
这天晚上,陈扬正要去船上睡,发现干沟对面的老房子旧址上,隐隐约约的站着个人。
陈扬急忙走到沟边,定睛一看,原来是爷爷。
爷爷站在那里,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
陈扬先是愣了一下,但随即明白过来,便轻轻的笑起来。
爷爷真是个人物,他这是在观察新屋的风水呢。
第77章 爷爷讲究
陈扬走到沟边,喊了声“爷爷”。
爷爷没理陈扬,而是认认真真的忙完,才慢慢的来到沟边。
现在还是雨季,河沟里有水,沟上搁着一块船上用的跳板,方便来回走动。
爷爷沿着跳板回到沟的这边,在沟沿边就地而坐。
陈扬也跟着蹲坐在地上。
“爷爷,我选的新房址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挺好的,我只是稍稍的调了一点方向。”
陈扬好奇的说,“我定的是正南方向,这不对吗?”
爷爷严肃的说,“百分之百的正南正北,不是造房子的好方向。我调整后的方向,是朝南但稍稍偏东,比旧房子的方向还要偏东一些。”
陈扬噢了一声,“爷爷,我听你的,这方面你是大行家。”
爷爷笑了笑,“有点封建迷信,别出去说去,自己知道就行了。”
“爷爷,动土时间和起手时间定好了没?”
“定好了,都在后天。动土时间,是后天凌晨三点到五点。起手时间是后天早上七点到九点。”
顿了顿,爷爷又补充说,“对了,扬,后天凌晨的动土,你要亲手去干。”
“我合适吗?”
“你的生肖好,你太合适了。”
爷爷就是这么讲究,做什么事不做则已,做起来就是这么认真细致。
像这种事情,老人总是至高无上的,陈扬只有服从。
新房子的选址,没有完全照旧房址走,而是往后退了两三米。
原来的屋后,是自家的自留地,适当占用,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五间房子,长度十米零五,宽度却有所不同。
中间的堂屋,宽度五米五。堂屋两边各两间正屋,宽度各为三米六五。
新屋的总宽度是二十米零一,也是个讲究数字。既不能少于二十米,也不能是刚好二十米。
陈扬倒想增加新屋的宽度,可两边都是小路,那是公家的,陈扬不想让人家说三道四。
新屋建成后,会有一个前院和一个后院。
一个前院,长二十米零一,宽七点五米。一个后院,长二十米零一,宽十二点五米。
陈扬和爷爷一起,把一切都设定好了。
虽然,陈扬没有通知发小们,但村里还是有不少人,自发的前来帮忙。
动土是陈扬一个人干的。
所谓动土,就是在地基的一角挖土,表示建房的开始。
早一天,爷爷用蜊灰粉,把地基“画”了出来。
凌晨四点刚过,陈扬挥动铁镐开始动土。
当然,动土也是象征性的,动一动就行了。
六点多,泥瓦匠及小工还没有到,村里帮忙的人却来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不管怎么样,四百多户人家的陈家村,还是有人向着陈扬家的。
童老贵队长来了,童小龙和童小虑兄弟俩,还有他们那个老实巴交的老爸也来了。
陈仁军请假来了。
陈福明是与他爸一起来的。
童小平、童二子、蔡晓晖和蔡朝阳也都来了。
村里还有一些发小,不是第九小队的,平时来往不多,但今天也来了。
村里有一户周姓人家、一户夏姓人家、一户张姓人家、一户金姓人家和一户李姓人家,也都带着工具前来帮忙。
也来了一帮妇女,也是来帮忙的。
陈扬和全家人都很感动。
感动之余,陈扬想到了吃饭问题。
第78章 动土和起手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陈扬赶紧把童老贵叫到一边,“老童,我没请大家来啊。”
童老贵笑指陈扬,“你小子不讲究,太不够朋友了。”
陈扬捶胸顿足,“可是我没准备啊。”
“早饭就算了,大家都是吃了早饭来的。按老规矩,午饭你是肯定要请的。”
陈扬点点头,“别的都好办,就是烟和酒,我买不到。”
童老贵说,“我帮你,我和你爷爷去供销社买。你爷爷和我,加一起还是有点面子的。”
就这么定了。
陈扬拿钱给大妹陈平,让她拉上手拉车,与爷爷和童老贵一起,买菜买肉买烟买酒。
继续紧急安排,陈扬请童小龙的爸爸和陈福明的爸爸,去村里借五张八仙桌,以及相应数量的凳子还有碗和筷子。
再让蔡朝阳去请他爸,蔡朝阳的爸爸是个厨师,像这种场面,得请一个厨师来撑场面。
虽然来了几十人,要花不少钱,但陈扬乐意,因为他体会到了浓浓的乡亲之情。
泥瓦匠杜大贵师傅来了。
还带着三个徒弟和四个小工。
早饭已经备好,但杜大贵有他自己的规矩,起手前不吃主家的饭。
陈扬与杜大贵对接,做了一番交待,再拿出两包香烟给杜大贵。
一包一毛八的雄狮牌香烟,一包两毛四的新安江牌香烟。
本来,三个徒弟也应该给烟的,一人一包。但杜大贵的规矩是,徒弟可以抽烟,不能收主家的烟。
后来陈扬才知道,爷爷曾有恩于杜大贵。
建房的第一个程序是动土,陈扬已经完成。
第二个程序是起手。
动土是挖出,起手是填入。
以前造房子,要先把地基挖好,接着在挖好的地基里铺上一层石板,俗称“铺地垄”,这个过程就叫起手。
现在有所不同,因为陈扬的新房地基,用的是钢筋混凝土。
杜大贵真是讲究,整个起手过程,都是他亲自动手,还要主家陈扬在旁边看着。
起手过程中,最讲究的是要在地基里放置宝贝。
乡下人,穷人家,哪来的宝贝。
但铜板、银角、硬币甚至银大洋,那还是有的。
奶奶早有准备,一共八块大洋。
房子的四角,各放置两块大洋,嵌入混凝土中。
先从东南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到东北角结束。
陈扬亲眼目睹整个过程。
这还没算完。
等钢筋铺好扎好,混凝土倒好倒满,整个地基完成浇灌,杜大贵才让陈扬走开。
地基的四角放置大洋,象征着财富源远流长,永不枯渴,永远兴旺,永远发达。
混凝土需要时间凝固,今天的活就算干完了。
中午,陈扬摆了五桌酒席,一桌请泥瓦匠师傅他们,另外四桌请前来帮忙的乡亲们。
下午,泥瓦匠他们走了,乡亲们也走了。
陈扬把家里的事交给爷爷和大妹,自己下河捕鱼。
今天请乡亲们吃饭,加上烟和酒,花去了十几块钱。
这可不在陈扬的预算之内。
有了开头,就会有过程,建房的几个重要环节,比方说起墙和上梁还有结顶等等,都不能不办酒席。
预算超出几十块,陈扬还受得了。但要是超过一百块,陈扬就有点吃不消了。
总之,还得多赚钱啊。
第79章 建了新房欠了债
捕鱼捞虾,起早贪黑,风吹雨打日晒。
陈扬不怕辛苦,他目标明确,才能任劳任怨。
一个字,钱,两个字,钞票,三个字,赚钞票。
下午,上半夜,下半夜,早上,四趟下来,收获不少。
除了留一部分招待师傅,大部分鱼虾,陈扬让爷爷拿到街上去卖掉。
今天,木匠师傅刘仲平来了。
刘仲平带了两个徒弟,其中之一就是陈扬的二弟陈兵。
二弟胖了,结实了,也成熟了。
刘仲平是爷爷的得意弟子,有爷爷陪着,还有二弟,陈扬根本不用担心木匠活。
从八月到十月,陈扬家的新房拨地而起。
十月二十号,农历九月十九,是一个好日子。
新房结顶,乔迁新居,二喜合作一喜。
陈扬大办酒宴,准备了十二桌酒菜。
木匠和泥瓦匠一桌,其余十一桌,请的都是村里人。
建房期间,有二三十户人家前来帮忙。陈扬和爷爷一起,主动上门,一一请到。大人小孩,一个不落。
爷爷曾经提议,把七太公请来。
但陈扬坚决不肯,那个老顽固七太公,陈扬就是不给面子。
新房建好了,酒宴也办得热热闹闹,陈扬和他家算是挣足了面子。
可面子挣来了,兜里的钱也没了。
不仅没钱了,陈扬还负了债。
当初购买水泥和钢筋时,陈扬就预计到钱不够,所以他拉下面子,由杨春生担保,欠了一百块钱。
去砖窑买黄砖时,爷爷与砖窑负责人是朋友关系,也欠了五十块。
木匠师傅刘仲平和泥水匠杜大贵那里,也各欠了三十块和四十块。
总负债两百二十块钱。
这还不包括家养的两只猪,十只鸡和十只鸭子,以及陈扬捕捞得来的鱼和虾。
实际上,陈扬原来的预算没有错。
这多出来的两百二十块,全花在了酒席上。
酒席前前后后办了五回,总共有近四十桌,包括大量的烟酒,这两百二十块不算多。
本来,陈扬还想买点木材,让爷爷打几套家具。
这个计划只好推后。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挣钱还债。
陈扬待在船上,一天只回一次家,全身心的投入捕捞之中。
这时,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了。
陈扬已年满十八,本在征兵行列。
可第一关政审,陈扬就被刷了下来。
陈扬的名字还没出村,就直接被剔除了。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陈扬不难过。
在船上辛努力了十几天,卖鱼所得才四十多块。
随着秋季的到来,鱼更少了,也更不好抓了。
这天晚上,陈扬在家吃晚饭。
还像以前,一碗稀饭,两个窝头,外加一点咸菜。
陈扬还是那个习惯,不喜欢坐在桌边吃饭,而是一个人蹲在地上。
以前是蹲在堂屋的门槛上。
现在有了前院,院子里有个稻舀,陈扬就蹲在稻舀上吃饭。
爷爷很少离桌吃饭,但今晚也端着饭碗,来到陈扬身边,在小凳子坐下。
陈扬知道爷爷有话要说。
陈扬掰了半个窝头,直接放在爷爷的碗里,“爷爷,你有事啊?”
“扬,咱们欠的债,不能拖过年。”
“爷爷你放心,我不会拖过年的。”
爷爷轻叹一声,“不行啊,现在有个新情况。”
第80章 欠债还钱
陈扬忙问什么新情况。
爷爷告诉陈扬,新情况是他开会时听来的。
爷爷是老党员,经常去开会,外面得来的信息比陈扬多。
今冬明春,全县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在水乡平原搞水利建设,就是把河道里的水放掉,再进行疏通疏浚……
总之,水放掉了,哪来的鱼?
陈扬知道,今冬明春搞水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会持续到整个明年,到后年开春才会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后年开春,陈扬的主要收入大为缩水。
“爷爷,你说得对。照现在的收入情况,我没法在过年前还清债务。”
“扬,咱家还有两只肉猪,咱卖掉它们,先还掉部分债务。”
两只肉猪,单只重量还不到一百三十斤,按食品站的收购标准,最低重量是一百五十斤。
按爷爷的计划,这两只肉猪,会养到春节前夕再卖掉。一只整体卖给食品站,一只在家宰杀,方便留一些自己食用。
陈扬舍不得,爷爷更舍不得。
但爷爷是对的,欠下的这些债务,不能拖下去,更不能拖到春节以后。
欠县供销社的,欠砖窑的,欠木匠师傅和泥瓦匠师傅的,都是不能欠过年的债。
两只肉猪卖给公社收购站。市面上,猪肉凭票一斤卖六毛五。毛猪收购,价格只有四毛八。
一共两百四十三斤,抹了零点,共得款一百零六。
加上这些天的捕鱼收入,陈扬手头上已有一百五十几块。
有钱还债,债不过夜。
陈扬专门跑去县城,把欠县供销社的一百块还掉。
杨春生冲着陈扬直竖大拇指。
其实陈扬不知道,县供销社不能赊帐,更不可能让私人赊帐。
是杨春生替陈扬垫付的钱。
还有五十块,陈扬让爷爷出门一趟,还砖窑二十块,还木匠师傅十块,还泥瓦匠师傅二十块。
两百二十块的债务,还剩七十块。
这时,马上就要进入秋收时节了。
陈扬坚持天天上船,但收获却越来越少。有的时候,把七个河湾都转遍了,却几乎颗粒无收。
陈扬有点泄气。
住上了新房,生活水准却下降了。大妹每天做的蕃薯窝头,米粉越掺越少了。
陈扬忽然想到秋收,不禁眼前一亮。
秋收之后就是冬种,要用到拖拉机。如果能再当一回临时机修员,赚个几十甚至上百也是有可能的。
只可惜,秋收用不着拖拉机,冬种倒是要用拖拉机,但用得着的地方太少。
上面有规定,每个生产队的土地,一半种小麦,一半种花草和扁草。
花草和扁草可以食用,但大部分用作肥料,对明年的春耕生产必不可少。
种花草简单,晚稻还没收割时,种子直接撒在田里。
种扁草也不复杂,用不着拖拉机。
只有种小麦时,才用得着拖拉机。拖拉机装上长耙,将稻田的上层泥耙开耙碎,小麦种子就撒在碎泥里。
想什么,来什么。
公社继续请陈扬当临时机修员。
衡峰公社那边,也做了这样的决定。
而陈蔡公社的另一个邻居渭川公社,也请陈扬担任临时机修员。
陈扬欣然接受,还是拉着陈仁军当他的搭档。
第81章 运气来了挡不住
但事情的发展,让陈扬有些失望。
秋收冬种开始前,县农机局派了技术人员下乡,先给拖拉机们做了一次检修。
拖拉机们经过检修,毛病就少。毛病少了,陈扬的生意就少了。
开头两天,三个公社三十多台拖拉机,没一台报告故障的。
陈扬坐在自家院子里,除了唉声叹气,就是骂骂咧咧。
骂的是那些下乡的技术人员,他娘的搞什么检修,害得老子没了收入。
陈仁军坐在旁边,笑个不停。
“军子,你帮我一起骂几句。”
陈仁军笑道:“骂没用啊。”
“哼,不够朋友。”
“扬哥,公社说了,不管有没有拖拉机坏了,都按十五天算,给你三十块钱。”
“记着,军子,这三十块钱,你赶紧帮我领出来。”
“哈哈,那你别骂了。”
陈扬又是一声叹息,“建了房子亏了钱。就下半年剩下的日子,我要不挣个一百块,我家就没法过年喽。”
“哎哎,我早说过了,我跟我妈说了,借你一百块。”
“以后再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会开口的。”
陈仁军想起事来,忙问道:“对了,童小平马上就要去部队了,咱们准备怎么表示?”
陈扬想了想,“每人五块,最少也得三块。临走那天,咱们都去送送他。”
“好嘞,到时候我叫你。”
二人正说着,路口的大喇叭响了起来。
“陈家大队的陈扬,请你听到广播后,立即赶到衡峰公社前陈大队,那里有拖拉机需要马上进行修理。”
“陈家大队的陈扬……”
广播还没结束,陈仁军已骑着自行车,载着陈扬飞快的出发。
半个小时到位,再用十分钟,陈扬已出现在田头,在那台趴了窝的拖拉机旁。
陈仁军在旁边累得跟孙子似的。
陈扬却像个老师傅,接过递来的香烟,还连接两根。
一根塞在左耳朵上,另一根叼在嘴上。
拖拉机手忙着帮陈扬点火,“小陈师傅,就看你的了。”
陈扬点点头,“摇起来,我听听看。”
拖拉机响了,陈扬一边抽烟一边听响。
听了一会,陈扬示意熄火。
“我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了。”
话这么说,陈扬却坐在田梗上,屁股一动不动。
人家也不傻,知道陈扬是什么意思,赶紧送上两块五毛钱。
陈扬笑笑,接过钱往兜里一塞,爬到拖拉机下忙碌起来。
只拿着一把螺丝刀,就拧了几下,陈扬说“好了”。
拖拉机手试了试。
拖拉机突突的响着,跑得那叫一个欢。
另一个拖拉机手说,“小陈师傅,你真厉害啊。”
陈扬拍着胸脯打保票,“放心吧,我保证三天内不出毛病。还有,冬种期间再出毛病,我只收一半维修费用。”
这是陈扬的规矩,在一个季节内,第一次收费两块五,第二次收费减半。
运气来了,他娘的还真是挡不住。
陈扬刚喝了几口水,这边的广播响了起来。
通知说,渭川公社高洋大队和湾头大队,各有一辆拖拉机发生故障,请陈扬立即前往修理。
陈仁军又在乡间小路上飞驰起来。
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陈扬,得意洋洋的唱起了民间小调。
第82章 兴修水利
冬种时间不长,但足够陈扬赚钱还债。
公社发了三十块。
去另两个公社修理二十三次,得五十七块五毛,除去给陈仁军的十一块五毛,陈扬也赚了四十六块。
三十块加四十六块,足够陈扬还债了。
想都不想,陈扬先把债给还了。
无债一身轻。
天气转凉,秋收冬种也已经过去。
水利部门开始放水,河水的水位下降得很快。
上面的通知也下来了。
全县要展开百日大会战,清理和疏浚全县的主要河道。
有河道通过的公社的全体社员,十八岁到六十岁的男劳力,都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义务劳动。
劳动光荣,陈扬乐意参与。
反正河里的水快已放完,哪还有鱼可捞。
河道里,河床裸露,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滩,也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陈扬的小渔船,就搁在河滩上,孤零零的。
这天晚上,大队开兴修水利动员大会。
三姓祠堂前的晒谷场,黑压压的起码坐了一千人。
陈扬没往人堆里扎,他懒洋洋的靠在晒谷场边的樟树上,抽着童老贵队长给他的香烟。
生活真他娘的是一锅粥。
明知道抽烟不好,还忒费钱,可陈扬已经戒不了了。
童小龙、陈福明、童二子和蔡朝阳四个发小,站没站相的挤在陈扬身旁。
童小平当兵去了。
陈仁军在公社上班,蔡晓晖在村小教书,都不用参加义务劳动。
开会开得有模有样,还搭了个主席台。
两盏大汽灯,高挂在主席台两侧,瓦亮瓦亮的。
陈蔡公社还没有通电,没有电灯。
村支书蔡钊,大队长童冬春,副支书陈生梅,副大队长蔡宝玉,都坐在主席台上。
村民们都知道,他们在等公社的人。
陈扬瞄了一眼台上的四个人,心情有些复杂。
蔡宝玉就不用说了,他是仇人蔡宝福的亲弟弟。
蔡钊和童冬春,都是五十几岁,与陈扬爷爷是好朋友。
陈生梅,不仅与陈扬家是没出五服的同姓同族,还是陈扬父亲的发小和好朋友,也是同一年的兵。
就这三位,自陈扬父亲出事后,对陈扬一家是避之不及。
有时候在路上碰见,他们都会转过脸赶紧走,好似遇上了瘟神。
陈扬爷爷在村里算得上德高望重,可他们对他老人家也没了尊重。
公社的人来了。
一男两女,男的是于副主任。
两个女的,一个是大队妇女主任陈玉花。
另一个女的,是公社团高官蔡美丽,蔡宝福的女儿。
蔡钊宣布开会,请于副主任讲话。
于副主任以前常驻陈家大队,与大家都熟,村民们认为他人不错,就纷纷的鼓掌。
于副主任说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宣布蔡美丽为陈家大队的驻村干部。
童小龙嘿嘿憨笑,“美女啊。”
童二子也是憨笑,“反正我不想。”
陈福明也是老实人,但有时候蔫坏,“癞蛤蟆能吃到天鹅肉吗?”
蔡朝阳怪声怪气的说,“咱五个,四个是癞蛤蟆,但扬哥不是。”
大家有意取笑陈扬。
陈扬不为所动。
童小龙还说,“扬哥,把她拿下,你们两家的恩怨就消了。”
陈扬没吭声,但狠狠的踢了童小龙一脚。
这时,于副主任说,“下面,我讲第二件事……”
第83章 任务艰巨
于副主任说的第二件事,是关于周济粮和周济款。
今年的周济粮,按每人十五斤的标准。陈家大队一千八百多人,总量达两万七千斤。
至于周济款,总共是一千八百块。平均分的话,每人一块,估计也是按人口计算的。
于副主任宣布,今年的周济范围要扩大。除了原来基本上固定的几十家困难户,还要增加五十户。
也就是说,大约一百户人家,这次能得到周济粮和周济款。
但谁能得到,谁又得不到,得由各小队上报,由大队最终决定。
陈扬对此一点都不关心,因为拨拉来拨拉去,怎么也轮不到他家。
于副主任接着宣布了第三件事。
自留地调整。
这可是个大事,陈扬竖起耳朵听。
原来的自留地,是十五年前分配的,一个人三厘。
十五年前,陈扬家只有六个人,除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陈扬和大妹陈平。
当时分得自留地一点八分。
据于副主任说,此次自留地调整,按现有人口分配,每人四厘。
陈扬父亲的户口已经注销,但还有九个人。按新的规定,将能获得三分六厘的自留地。
于副主任还说,这次调整以各小队为主。
陈扬暗暗的松了口气。
于副主任宣布的第四件事,是村小的扩建。
陈家村小,不仅是陈家大队的,也包括隔壁的高田大队和前洋大队。
原有的校舍不仅不够,还年久失修。所以这一次,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修和扩建村小。
台下前来开会的村民,顿时议论纷纷。
老百姓么,你发钱,我欢呼,你摊派,我没钱。
根据于副主任的说法,村小这次维修和扩建,大约需要五千块钱。
县里拨一千块,另外的四千块,由三个村筹集。
筹集的办法,就是按人口数计算,平均摊派。
三个大队的总人口,大约为四千人,刚好一人一块。
这不算多,陈扬心想。两个妹妹一个弟弟,都在村小读书。别说一人一块,一人五块他也愿意。
说了四件事,于副主任才说起水利百日大会战。
工程并不复杂,就是从主河道里挖泥,再把泥运到河岸上去。
但人工挖泥,既累又苦,还是在冬天,是义务劳动里大家最不愿干的事。
于副主任说,陈家大队分到的河段,包括两个部分,木城河一千米,和月河五百米,有一大半在陈家大队的地面上。
这说起来,实际上也是自己为自己干活。
可这一千五百米,如果按河道的两岸计算,就是整整三千米。
三千米分摊到九个生产队,就是三百三十三点三米。
以第九生产队为例,十八岁到六十岁的男劳力,共有五十二人,平均分下去,每个人就是六点四米。
按照于副主任的说法,陈扬吓得不轻。六点四米的地段,每米要挖三立方泥土,总计十九点二立方。
不仅要挖出来,还要通过五六十度的十几米长的斜坡,运到岸上堆放好。
陈扬叹道:“完了完了,要累死不少人了。”
童老贵斥道:“臭小子,别说怪话,小心办你的学习班。”
第84章 第九队开会
大队开了会,第二天上午,小队接着开会。
小队开会,没公社和大队的人压着,就比较搞笑。
特别是第九队,童老贵当队长,从来就没有把会开好过。
祠堂里,童老贵好不容易把大家召集起来。
童老贵先拿出三包雄狮牌香烟,每个人分了一支。
五十多人开会,三包香烟分一遍,剩下的不到半包。
陈扬坐在角落里,分香烟他是最后一个。
童老贵刚要掏烟,陈扬眼快手快,把半包香烟全抢了去。
“臭小子,给我留几根。”童老贵跺脚喊道。
众人哄笑起来。
陈扬一本正经,高声喊道:“开完了,开会了。谁再喧哗,谁就滚蛋。”
祠堂里顿时寂静下来。
陈扬虽然没多大面子,但当陈扬发威时,大家还是有点怵的。
因为陈扬不仅是陈扬,他还有一帮小伙伴。
童小龙、陈福明、童二子和蔡朝阳他们,也装模作样的跟着喊道:“谁再喧哗,谁就滚蛋。”
又是一阵哄笑。
终于,大家又静了下来。
童老贵这才左手叉腰,右手挥舞,开始他的演讲。
当了这么多年队长,童老贵没多少长进,再加上没文化,是队里日常的取笑对象。
但童老贵有个特长,连陈扬都佩服,那就是他的记忆力。
每次开会回来,童老贵给队里社员们传达,总能说出个一二三,而且八、九不离十。
这次也差不多,于副主任昨晚说的,童老贵重复一遍,重要的基本上没有漏掉。
大家还都老老实实的听着,让徐老贵尽情的发挥。
说得口干舌燥,童老贵才结束演讲。
“好了,好了。大家说说,咱们怎么干?三百三十三米,是大家伙一轰而上,还是分段到人,大家各干各干的。”
童老贵这个队长,有的时候,还真有点特立独行。
比方说,别的生产队干活,都是大锅饭的方式,要干一起干,不干就都歇着。
可童老贵搞的却是承包的方式。
像这次举修水利,第九队分了三百三十三米的河段,童老贵就敢分到个人。
一个男劳力六点四米,划分好之后,抓阄定顺序,童叟无欺。
大家也乐意这么干。
当然,这么做也不算太公平。
某户人家要是有两个劳力,一下子就要分到两个六点四米,够喝几壶的。
而像陈扬,他就能占大便宜。他爷爷去年就已六十,他家只有他一个男劳力,怎么分也只有六点四米。
童老贵也有解决办法。
“老少爷们,我先把话撂这里。这次分到咱们队的周济粮和周济款,除了分给几个老户一点,其余的都集中起来,奖给这次兴修水利的先进家庭。”
这叫奖励,也是激励,很有实用性。
大家鼓掌同意。
童老贵还让陈扬出主意,因为这小子主意多。
“扬,你补充补充。”
陈扬也不客气,“老童,像童小平家,童小平当兵去了,他爸四十多岁,应该减少一米。还有陈福明家,他爸身体不好,应该减一到两米。像我们家,我愿意多加两米……”
陈扬的意见,也得到大家的同意。
陈扬是把干活的好手。上午开完会,分好地段,下午他就干活去了。
第85章 全家总动员
在河道里挖泥运泥,除了蛮力,还需人手搭配,单干是最慢的。
童老贵把任务分配下去后,大家还是各找伙伴,或两家合伙,或三家一起。
陈扬却坚持单干。
这时候,就显示出家里人多的好处了。
除了小脚奶奶和患病母亲,陈扬是全家总动员。
爷爷身体硬朗,让他不干都不行。
大妹陈平虽然是个女的,但也能顶半个男劳力。
二弟陈兵的师傅刘仲平,关系挂靠在公社木器社,木器社临时放假,参加水利建设,陈兵当然要回家干活。
十一岁的二妹、九岁的三妹和九岁的三弟,因为村小临时放假,也被陈扬拉出来干活。
分工也很明确,爷爷带着二妹三妹三弟,在河道里挖泥。陈扬与大妹和二弟三人,往岸上运泥。
爷爷使用铁锹,挖出一块一块的泥,二妹三妹三弟三人,往畚箕里装泥。
陈扬使用的是大畚箕,他力气大,能挑一百五十斤以上。
大妹和二弟力气小,用的是小畚箕,每趟重量不超七十斤。
四个大畚箕,八个小畚箕,轮着使用,节省时间。
难的不是挑担,而是河床有坡度,还是五六十度。
陈扬和爷爷一起,先在河坡上铲土,造出一条临时性的阶梯,共四十级台阶。
开始干活了,陈扬不说不笑,全身心的投入。
毕竟是大人,陈扬干得起劲,也干得忒快。他上下三趟,大妹和二弟顶多只有两趟。
一家人齐心协力,从午后干到黄昏。吃过晚饭,挑灯夜战,又干了三个小时。
爷爷对陈扬说,“至少挖了一方土。扬,这个速度够快的了。一个月,肯定能按时完成。”
八点四米的地段,需要挖运泥土二十五个立方,照这个速度,是用不了一个月。
陈扬笑道:“爷爷,这是第一天啊。再干两天,这帮小东西准得趴下。”
爷爷摇了摇头,“你也坚持不了多久。照你这个猛劲,也扛不了三五天。”
“那怎么办?爷爷,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做个车轱辘,装在岸上,挖出来的土,搁在木板上,通过车轱辘拉上去……”
陈扬摇头否认,“这不行。那种车轱辘,能拉多少泥啊。二三百斤,就够咱们使劲的。”
爷爷笑了,“扬,你修拖拉机带回来的废件,可以派上大用场。特别是那几个齿轮,用在车轱辘上,摇起来很轻松的。”
陈扬眼前一亮,“滑轮?爷爷,你能做?”
“我试试吧。不过,我想做一个更好的东西……”
不愧是爷爷,不愧是当过木匠的人。
爷爷一头扎进后院的杂房,接连好几天“发明”他设想中的东西。
陈扬带着弟弟妹妹们,在河道里继续挖泥。
但大家越干越累,速度也越来越慢。
河道里的泥,表面是干的,但挖下去就是湿泥甚至是泥水。
一方湿泥或泥水,重量会增加一倍甚至两三倍。
弟弟妹妹们叫苦连天,干一会歇一会,干脆瘫在地上不起来了。
陈扬看看两边,人家的速度比他更慢,他不是落后分子,便批准弟弟妹妹们休息一天。
这时,爷爷的“发明成果”出炉了。
第86章 发明运泥机
爷爷发明的东西,不是什么新玩艺,实际就是水车的改进版。
上次挖沙洗沙,爷爷做了一台水车,后来一直搁在家里。
爷爷对原来的水车做了两点改造。
原来的水车只有五六米长,现在加长到十二米,而且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再加长三米。
老式的水车,靠的是人力车水。水车上有四个位置,最多同时可上四人,用脚踏的方式转动车盘。再由车盘带动车板带,车板带把水带上岸来。
泥比水重,长度又长,靠人的脚力,肯定难以把泥土带上岸来。
爷爷利用轴承和大小齿轮,做了一个齿轮箱,就安装在水车的车盘上。
人的脚力先传递到齿轮箱,由齿轮箱带动车盘,再由车盘带动履带,大大减轻了人力。
长长的履带也做了改进,履带上一块一块隔板,也用塑料代替。
陈扬把爷爷的这个“发明成果”命名为运泥机。
运泥机好使不好使,要通过实际运用来验证。
早上,陈扬叫来几个发小,把运泥机运到河边,并在爷爷的指导下进行安装。
安装好后,马上就进行了试验。
爷爷和大妹在车盘上使力,两个人就能让运泥机转动起来。
陈扬在河道里,拿着铁锹,往运泥机的履带上锹泥。
整条履带上布满了泥,还能轻松的转动,这说明运泥机成功了。
全家人欢呼。
队里的人也欢呼叫好。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试运营,陈扬确认,这两个半小时的运泥量,抵得上纯人工一天的工作量。
也就是说,用运泥机干一天,就能完成至少五天的任务。
老模范发明运泥机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全县的水利工地。
很多很多的人跑来参观。
还惊动了县区等各级领导。
大家纷纷请教。
爷爷与陈扬早就说好,把发明运泥机的功劳,全推给了陈扬。
爷爷对那些前来参观的人说,运泥机是陈扬设计的,他只是根据孙子的设计,制造了运泥机而已。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到两台水车,大家都有机会向人家爷孙俩学习。
陈扬很想以此赚钱。
但是,县里的老范同志来了。
老范一到,先与爷爷称兄道弟,一下子把辈份长上去了。
毕竟爷爷是地区级劳动模范,名气在外。
也架不住老范忽悠,把爷爷抬得更高,飘上去下不来了。
爷爷当众宣布,免费提供设备图纸,也毫无保留的教大家制造运泥机。
陈扬在心里笑话爷爷,还说什么姜是老的辣,这抵抗力也太差了。
那边,爷爷被一群人围着,正侃侃而谈。
这边,陈扬蹲坐在河坡上唉声叹气。
多好的赚钱机会啊。
老范沿着河坡下来,走到陈扬身边,直接蹲坐在地上。
“你好小陈。”
“老范同志,你好。”
老范再拿出半包飞马牌香烟,还有一个打火机。
老范先自己点上支烟,然后把香烟和打火机递给陈扬。
陈扬不客气,也点上一支烟吸起来。
“小陈,你不高兴了。”
“我,我没什么不高兴啊。”
“哈哈,朋友之间,实话实说嘛。”
陈扬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第87章 你有两个问题
老范说,“小陈,你说说吧。”
陈扬说,“我说啥,说你老范火眼金睛,洞若观火,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哈哈……我怎么听着是在骂我呢。”
“老范,我造了新房子,我没钱了。现在搞水利建设,把河水放完了,等再放鱼苗等鱼长大,起码一年以后。所以,我的财路也断了。”
“嗯,你说的都是实际情况。”
“因此,现在就是我赚钱的大好机会。可你一阵忽悠,我爷爷一阵激动,忘了自个是谁,把新财路也给断了。”
“哈哈,罪过罪过。你能不能对我说说,你本来打算怎么赚钱?”
“老范,赚钱很简单的。一个生产队造一台运泥机,我收费三块钱,帮助他们制造运泥机,这不算贵吧。”
“不贵不贵,一点都不贵。”
“我不说几百个上千个,就算一百个找我,我就能赚到三百块。老范,有了这三百块,我家就能过两三年好日子了。”
“那么,你不怕别人揪你的尾巴?”
“揪尾巴就揪尾巴,我不怕。我知道,现在形势变了,政策也有点松了。再说了,我这是为人民服务,我为人民服务赚点辛苦钱,我屁股上没有尾巴。”
老范又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老范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
“小陈,你有两个问题。一个心结问题,一个胸怀问题。”
“老范,说点我能听懂的话。”
老范说道:“你是你,你父亲是你父亲,你不能把这个包袱背在身上。你背不起,如果你硬要去背,会把你压垮的。”
陈扬点点头,“放不下,心里总是放不下。”
“这得你自己努力,别人帮不了你,我也只能提醒。如果你继续活在你父亲的阴影里,你就永远也出不来,你就不会是真正的男子汉。”
陈扬轻声一叹,“老范,我知道,我知道。”
“你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胸怀不够广,眼光不够远,格局不够大。你的问题就是,太着眼于眼前利益,也就是短期利益。”
陈扬觉得老范说得不对,立即反击,“老范,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或人类,必须首先学会生存,然后才能追求发展。也就是只有先追求眼前利益,才能更好的追求长期利益。”
老范咦了一声,“跟我较劲啊。”
陈扬还继续较劲,“老范,按哲学的观点说,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观点。你站在你的立场,你批评得对。但我有我的立场,小老百姓的立场。”
“好吧,算你说得有道理。”
陈扬苦笑着说,“说得有道理又有什么用。我的生意,已经被你给搅黄喽。”
老范笑了笑,“好吧,我纠正一下。相信我,你等着。”
拍了拍陈扬肩膀,老范起身离开。
“老范,你的香烟和打火机。”
“送你了。”
陈扬拿着打火机,心里说,一个破打火机,又有什么用,再说我也没地方给打火机充气啊。
可领导就是领导,人家老范说话算数。
几天以后,县里不仅给陈扬发了奖状,还给了一百块奖金。
原来是名利双收。
而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发生了一点意外,又让陈场成了救人英雄。
第88章 有人身陷泥潭
这些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爷爷成了义务讲解员,不仅讲解运泥机的制作,还讲解运泥机的使用。
陈扬没干活,也就是不用干活。
因为前来参观的人,都愿意亲自上阵,要求实际操作一下。
陈扬乐意配合。他冲着大妹和二弟嘀咕,如此这般的吩咐下去。
大妹和二弟心领神会,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河里,指挥那些参观者帮着干活。
陈扬坐在河坡上,一边抽烟,一边瞅着,乐得呲牙咧嘴。
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自家分到的八米四,眼看着就要完成了。
童老贵走过来,顺势踹了陈扬一脚。
“扬,这回你出名出大发了。”
陈扬索性躺下,一条腿翘得老高,“老童,这下知道我的实力了吧。老范同志,那可是大领导哦。”
“嗯,大领导,绝对的大领导。”
“哼哼,以后你要是欺负我和我家,我把你送去办学习班。”
童老贵哭丧着脸,“我敢欺负你吗?天地良心,我几时欺负过你?”
陈扬趁机笑着问道:“那几位怎么样?现在还想着欺负我吗?”
童老贵装糊涂,“哪那几位啊?”
“大队的那几位。”陈扬恶狠狠的说。
“不敢不敢。”童老贵摇着头说,“扬,说句良心话,他们也没有欺负你。”
这倒也是。
童老贵拿出两包雄狮牌香烟,塞到陈扬的怀里,“我说,你家快干完了。你的这台运泥机,借队里用用。”
“队里不是做了一台吗?”
“两台总比一台快嘛。”
“行,等我干完了,你拿去用好了。”
“这就对了么。扬,你的思想觉悟进步了嘛。”
“去,再说屁话我就反悔。”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人急喊。
“救命啊,救命啊。”
“快来人啊,有人掉河里了。”
“救命啊,公社干部掉河里了。”
陈扬和童老贵撒腿就跑。
河里的水已被放完,但在河坡与河床之间,还有河沟的存在。
河沟里有泥有水,充满泥水,就像沼泽地一样。
河沟有深有浅,浅的不过膝,而深的地方,三五米都有,有的甚至深不见底。
人一旦掉进河沟,会慢慢下沉,越挣扎下沉的越快,很难有自救的机会。
现在又是初冬,穿的衣服较多,衣服沾上泥水,让人更难摆脱。
陈扬跑得快,挤进人群,往河沟里一看,直勾勾的愣住了。
河沟里,有俩女的,是公社的妇女主任徐菊芳和团高官蔡美丽。
两个女人陷在泥水中,只剩下脑袋和脖子还露在外面,但好像还在下沉,情况非常危急。
离着沟沿的距离,至少有五米远,也不知道俩娘们是怎么掉下去的。
沟沿边已聚了几十人,但没人敢下去救人,因为太危险了。
老实讲,陈扬也不敢下,奋不顾身,拿自己命去救别人,陈扬肯定犹豫。
更何况,这个蔡美丽是蔡宝福的女儿。
童老贵跑来,推了陈扬一把,跺着脚吼道:“快救人啊。”
这一推让陈扬回魂,救命要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拿竹杆来,快去拿竹杆来。”
陈扬一边夺过旁边人的扁担,一边喊道。
第89章 救了仇人之女
听了陈扬的喊声,大家纷纷把扁担和竹杠集中起来。
还有人拿来了五六根竹杆。
再看徐菊芳和蔡美丽两个娘们,还在那里瞎挣扎,还在那里喊救命。
陈扬冲着俩娘们吼道:“你俩别乱动,也别瞎喊。听我的,把双臂展开,放在河面上。不要动,保存体力。”
接连喊了两遍,俩娘们照着做了。
陈扬观察到,俩娘们的脑袋一直在外面,所以他估计,她们身陷之处,应该已经见底。
陈扬松了一口气,喊来童小龙、童二子、陈福明和蔡朝阳四人,让他们各拿一根竹杆,分别伸向那两个娘们。
竹杆四五米长,还够不到。
“你们四个就下去吧。”陈扬喊道。
童二子先下,泥水刚过膝盖,这家伙就退了回来。
“扬哥,我脚底打滑,稳不住啊。”
陈扬二话不说,拿着几根扁担和竹杠跳入泥水之中。
陈扬用扁担和竹杠,在离岸两米处打桩。
“你们几个下来帮忙啊。”
几个发小也跳下来,和陈扬一起,往河沟里打桩。
“哥几个,待会你们站在桩边,就不会滑下去了。”
童二子问,“扬哥,接下来咋做?”
“你们四个,一人一根竹杆,两人一组。让那俩娘们,一手一根抓住竹杆,你们再把她们拽上来。”
陈扬在旁边指挥,童小龙、陈福明、童二子和蔡朝阳,一人拿一根竹杆,伸向了泥潭中的徐菊芳和蔡美丽。
陈扬冲着俩女的高喊,“你们,伸手抓住竹杆,牢牢的抓住。”
俩女的四只手,分别抓住了一根竹杆。
陈扬再对这边下令,“一,二三,用力拉啊。”
四个小伙伴一起发力。
不料,俩女的陷得太深,力气又太小,这边用力一拉,她俩就松开了手。
四个小伙伴一齐蹲坐在泥水中。
童二子说,“不行啊,扬哥,她们力气不够。”
陈扬想了想,想到一个办法,转身冲着岸上喊起来。
“老童,你,你们,给我扔四条腰带来。”
童老贵问道:“臭小子,你想干啥?”
“狗日的老童,要想救人,就赶快把腰带解下来,做个活套,再绑在竹杆上。”
说着,陈扬让四个小伙伴把竹杆转向岸上。
童老贵等四人解下了腰带。
农村人特别是三四十岁以上的,腰带都是用布条做的,还可以当做绳子使用。
做绳套,绑绳子,童老贵他们很快搞定。
四根竹杆绑着绳套,再次伸向泥潭中的两个女人。
陈扬又喊了起来。
“你们,把手放进绳套里,再拿手用力抓住绳子。”
俩女的照着做了。
这边四个小伙伴用力拉拽。
俩女的终于从泥潭中出来。
不一会,四个小伙伴已经把俩女的拽到了岸边。
童老贵有点抢功,这时他一边双手提着裤子,一边进行吆喝式指挥。
陈扬已经上岸,这时悄悄走到童老贵身后,蹲下来,双手抓住童老贵的裤子,突地用力下拽。
童老贵的裤子掉到了脚边。
围观的人顿时爆笑。
在童老贵的笑骂声中,陈扬早已跑远。
全县的水利建设百日大会战,提前三十天胜利完成。
陈扬闲下来了,全身都不得劲。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赚钱机会摆在了陈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