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合伙做事
陈扬权衡再三,决定放弃挖泥做砖,专干挖沙卖沙的行当。
不过干这种行当,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有船。
生产队的船,临时用用还行,长期使用的话,给钱也做不到。
买船也不可能,一条水泥船就需三百块,陈扬既无这个财力,也没这个心思。
村里倒是有几条私人的船。但那几家,陈扬说不上话,也不想自讨没趣。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人的船,陈扬能够使用。
发小童二子。
童二子七岁丧母,父亲原来是摇船搞运输的。后来父亲也因病去世,家里剩下两个妹妹,还有爷爷奶奶。
船留给了童二子,但童二子没有子承父业,因为他是个老实人,干不了出门搞运输的活。
童二子的日子过得苦。
最近童二子也在扫煤渣,但他没有本钱。通过童小龙,他向童老贵借了三十块,光利息每个月就得支出七块五毛,哪还有利润可图。
陈扬决定与童二子合作。
童二子脑子差点,但能干活,人又老实,还有一条船,是最佳合作对象。
这天吃过晚饭,陈扬吩咐二弟陈兵,去把童二子叫来。
童二子屁颠屁颠而来。
众多发小,其实与陈扬关系最好的人,就是一脸憨憨的童二子。
“二子,生意怎么样?”
“亏了。”童二子苦着脸说。
陈扬不解,“怎么会亏啊?”
“生意是赚了一点点。但借了童老贵三十块钱,一个月的利息就是七块五毛。一进一出,我还亏了三块七毛呢。”
陈扬拿出五块钱,递到了童二子的手里,“拿去把窟窿补上。以后记住,打死也不能值高利贷。”
“扬哥,我……”
“什么都别说了。扫煤渣的生意不要做了,我看你也做不了。二子,咱们还是干点卖力气的活吧。”
童二子问,“干什么活啊?”
“咱们合伙,去木城河挖沙子,再把沙子卖给县建筑公司。”
童二子又苦起了脸,“扬哥,我没本钱。再说了,我不会干挖沙的活。”
“这些都不是问题。本钱我出,挖沙子的活我来干。把沙子卖给县建筑公司,也由我负责去联系。”
“可是,可是我出什么呢?就让我卖力气啊?”
“船,你有船,你出人出船就行。”
童二子想了老半天。
“扬哥,我有两个问题。”
“你说。”
“咱俩合伙,我的船拿出来,是不是就是公家的了?”
陈扬笑着摇头,“不是。咱俩合伙时,你的船得拿出来用。咱俩散伙的话,你的船你拿回去。”
童二子噢了一声,“还有,还有咱俩合伙赚了钱,你拿多少?我拿多少?”
“我七,你三。”
童二子又琢磨起来。
陈扬说道:“二子,我出本钱,沙子我挖,也由我负责卖。还有,除了我,我二弟也来干活。所以,你拿三成,已经不少了。”
童二子终于说“好”。
其实,童二子别无选择,他自己没有门路,唯有跟着明白人他才有希望。
别说三成,就是两成,童二子也会答应的。
就这么说定了。
可第二天早上,陈扬跟着童二子去看他那条船时,心里凉了大半截。
第31章 修船
童二子家的木船,大半条浸在水中,看着破败不堪。
“二子,这还是船吗?”
“嘿嘿……修修还能用,修修还能用。”
陈扬让童二子和二弟回家,各拿一个长柄木勺来。
拿来木勺后,陈扬先自己跳到船尾的桥板上。
木船多了一百来斤的负担,便吱吱的冒水,一边渐渐下沉。
陈扬下令干活。
童二子和二弟脱掉鞋子和袜子,拿着木勺跳到船上,开始往外勺水。
“快点,快点。”陈扬催促道。
往外勺水的速度,快于漏水的速度,船里的积水渐渐减少。
终于,船里的积水基本上没了。
“好了,你俩停止勺水,注意漏水的地方。老二,你看着前舱,二子,你看着中舱,我负责看着后舱。”
因为停止往外勺水,又多了三个人,木船又咕嘟咕嘟的开始漏水。
不一会,木船已大部分浸在水中。
三个人都很泄气,因为到处都是漏洞,几乎每一条船缝都在漏水。
陈扬叹了一口气,“二子,你他娘的,这是什么船啊。”
童二子还是憨笑,“修修还能用,修修还能用。”
陈扬点点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赶紧勺水吧,勺掉水后,咱们再把船拖上岸来。”
又一次开始勺水。不过这一次,是一边勺水,一边把船往岸上拖。
最终,木船被拖上了岸。
陈扬仔细检查。
木船的架子还在,除了部分钉子已经生锈,木板大多完好。
主要是船上的缝隙,几乎全部腐烂。
真如童二子所说,修修还能用。
生产队请修船师傅修船时,陈扬打过下手,大概的流程,以及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陈扬多少懂些。
陈扬决定自己修船。
上午十点,陈扬拉着手拉车去县城。
公社的供销社,没有修船的材料,只能去县供销社购买。
桐油、麻油、铁钉和络麻,是修船的四样必备材料。
到了县城,陈扬直接去县供销社找杨春生主任。
有了杨春生的帮忙,平时很难买到的桐油和麻油,陈扬各买了三十斤和二十斤。
铁钉买了十五斤,络麻买了二十五斤。
陈扬多了个心眼,还买了十五斤水泥和十斤石灰。
他看过修船师傅修理水泥船,而水泥船的修理,水泥和石灰是必备的材料。
陈扬也是灵机一动,想搞点创新,在木船上使用水泥和石灰。
拉着手拉车回到家里,已是撑灯时分。
堂屋的八仙桌上,放着不少木匠使用的工具。
陈扬恍然大悟,爷爷以前当过木匠,木匠工具还在。
修木船的师傅,大多是木匠,有爷爷的帮忙,陈扬心里更有底了。
修船花了八天时间,爷爷领头,陈扬辅之,童二子和二弟打下手。
一共花费十二块七毛钱。
船终于修好了。
又过了三天,修过的木船顺利下水。
船下水后还得试水。
陈扬与童二子和二弟一起,往船上堆放石头,看看还有没有漏水的地方。
反复试了几次,爷爷宣布,船修好了。
有了船,还得有挖沙工具,爷爷年轻时干过,少不了又对陈扬一番指导。
万事俱备,可以开始挖沙了。
第32章 挖沙
温林县的木城河,是全县最大最长的河流。
这条河从南至北,曲折绵延两百多公里。
这条河的最大特点,是沿着山势而走,左岸是山脉和丘陵,右岸是温黄平原的一部分。
左岸有七十多条溪流,从山里出来,再汇入木城河。
在每条溪流和木城河的交汇处,沉淀了大量的泥沙。
据爷爷说,在木城河挖沙的人并不多,大概有十几个。他们有的世代以挖沙为生,有的是后起之秀。
挖沙看似简单,是个力气活。但在爷爷看来,挖沙是个技术活,不聪明的人还干不了。
挖沙的工具也很重要。
而最主要的工具,是一个连着竹杆的畚箕,也就是簸箕。
这是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平时用来簸粮食或盛放东西。
长竹杆绑在畚箕的高处,可以旋转。还有两根绳子,一头绑在竹杆的顶端,另一头绑在畚箕敞口的两端。
陈扬带着童二子和二弟陈兵,摇着船,来到木城河一个叫三岔口的地方。
之所以叫三岔口,是因为在这里,有两条从山里出来的溪流汇入木城河。
据爷爷说,这里的沙最多。
但这里水深,河面离河床深达八米以上。这里虽然沙多,但不好挖,所以几乎没人到这里来挖沙。
陈扬知难而上,别人不来的地方,他偏偏要来。
木船在河中停下,童二子和陈兵一起,把一块宽三十五厘米的跳板,横放在船的中舱。
陈扬踏上跳板,拿着竹杆,说了句“好运”,再把畚箕往水里插去。
竹杆长达十米,比别人的至少长三米。
果然如爷爷所说,这里的水深在七八米。要知道现在还是冬季,是枯水期。要是到了夏天,雨水旺盛,水深恐怕在十米以上。
畚箕挖泥挖沙,也叫挖勺,一勺一勺的。
陈扬挖出了第一勺,倒在船的中舱里。
接着是第二勺第三勺。
陈扬停下来。
童二子和二弟陈兵过来察看。
“大哥,是泥不是沙啊。”二弟喊道。
童二子也说,“好像是没有沙诶。”
陈扬骂道:“两个笨蛋,看看有什么用?用手,用手抓一把试试。”
童二子和二弟各抓起一把河泥,再用另一只手,捏了捏河泥。
二弟喜道:“真有沙呢。”
童二子道:“有沙有沙。扬哥,沙在泥里呢。”
陈扬点了点头,“这就对了。咱们挖上来的不是沙,而是泥沙。”
二弟坏坏的一笑,“大哥,泥沙卖钱,一分不值啊。”
童二子也有点泄气,“咱们,咱们白忙乎了。”
“两个大笨蛋,一对糊涂虫。”
陈扬继续挖沙。
干了一个半小时多,船的中舱已装满了泥沙。
陈扬指了指船的尾舱,“知道我为什么带两把大筛子吗?现在你俩开始干活,一个洗沙,一个筛沙。洗出来的沙子倒在尾舱,洗出来的泥倒回河里。”
在陈扬的指点下,童二子和二弟开始干活。
洗沙很简单,往中舱灌水,再拿棍子搅拌,待把水搅浑后,再把水去掉。
这样循环往复,多次灌水,不断的把泥沙中的泥去掉。
剩下来的就是沙子了。
第33章 洗沙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洗沙是个力气活。把泥和沙分开,要先不断的灌水,连续的搅拌,再把浑水去掉。
整个上午,累得不行不行的,总共搞了两三百斤沙子。
这两三百斤还不是成品沙,运回去后,还要清洗几遍。
估计最后留下的成品沙,也就是一二百斤。
现在的河沙,每吨价格也就十块到十五块。
一二百斤的成品沙,满打满算,不过才一二块钱。
不过,与干农活比较还是划算的。
在生产队干活,一个正劳力,一天起早贪黑,也就是七毛钱。
现在搞沙子,仅仅一个上午,就赚到一二块钱,三个人平均每人七毛钱。
陈扬把帐算给童二子和二弟听,二人的信心又回来了。
“你们再想想。咱们还有下午和黄昏,还能搞几百斤沙子。这么算下来,咱们一天能赚五六块钱呢。”
童二子说,“扬哥,听你的,咱们继续干吧。”
陈扬说,“先吃午饭,吃饱了再干。”
童二子红起了脸,“这个,这个……”
童二子家穷,今天出来,根本就没带午饭。
陈扬早有准备,早上他带了六个蕃薯粉做的窝头,三个人每人两个。
童二子不好意思。
二弟把两个窝头塞到童二子手里,“二子哥,你就吃吧。”
陈扬也挥了挥手,“大家赶紧吃,吃好了继续干活。”
三个人吃着窝头,口渴了,就用手当勺,从河里勺水喝。
农村人就是这样,平时很少喝开水,一般都是走到哪里喝到哪里。
吃饱喝足,继续挖沙。
陈扬有力气干活,整个下午,他又挖了两舱泥沙。
童二子和二弟也卖力气,把两舱泥沙洗成沙子。
到快天黑时,前舱和后舱已装满了沙子,至少在六百斤以上。
还不算完,陈扬又一次挖沙,把中舱装满后,才让童二子摇船回家。
爷爷已在岸边等着,手里还提着一盏马灯。
陈扬让童二子和二弟先去吃饭,自己陪着爷爷。
爷爷上船,看了看那些洗好的沙子。
“好沙,好沙啊。”
“爷爷,你是说,咱这沙能卖个好价钱?”
“当然,这个沙是全县最好的沙,叫什么什么……对了,黄金沙。”
“黄金沙?”
“对,人家城里人,室内装潢都用这个黄金沙,市面上很难买到的。”
“这么说,咱们是发财了。”
“发财?哼,至少还得洗两到三遍,沙子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品沙。”
陈扬噢了一声,“接下来怎么洗呢?”
爷爷指着河滩说,“就在这里。把咱们家的那几个大缸,拿到这里来放好,一缸一缸的洗。”
陈扬点了点头,“行,我把那几个缸运过来。”
爷爷说,“这里洗沙,由我来干。”
“爷爷,这会累着你的。”
“这点活么,还累不着我。”
陈扬当然不会让爷爷一个人干活,他叫来大妹,给爷爷帮忙。
童二子来了一看,跑回家去,也把他爷爷童老九和大妹童玉仙叫来帮忙。
两个老头,两个女孩,花了半夜,把船上的沙全洗出来了。
加上中舱的泥沙,一共得到七八百斤成品沙。
爷爷周到,为了防止有人偷沙,他还和童老九一起守在河滩上。
第34章 卖沙
接连干了五天,成品沙已有四千多斤。
现在,该考虑卖沙的事了。
陈扬让童二子和二弟在家休息,自己背着十几斤沙子,大清早的去了县城。
陈扬先去县供销社找杨春生主任。
现在的陈扬,算是活得明白,盯着杨春生不放了。
这是陈扬自己悟出来的。
有关系就得用,使劲的用,不用白不用。
这一回,是在杨春生的办公室见的面。
杨春生大感好奇,“噢,你不干扫煤渣的活,干起挖沙的行当来了?”
“是的,是的。”陈扬放下布袋,搁在办公桌上,打开后给杨春生看。
“哈哈,给我看没用,我不懂沙子。”
陈扬实话实说,“杨叔,那县建筑公司,我没认识的人。我找你,是想请你帮忙。”
“我知道你的意思。”杨春生点了点头,沉吟着说,“还别说,建筑公司我有认识的人,他们的经理我就认识。”
陈扬忙说,“杨叔,那就麻烦你了。”
不料,杨春生苦笑起来。
“小陈,我不瞒你说。县建筑公司的经理赵正国,与我是死对头。当初,我和他竞争供销社主任一职。他输了我赢了,我当上了供销社主任,他才去了建筑公司。从此以后,他恨死了我,我和他老死不相往来。”
陈扬心里凉了一大截。
“杨叔,那我,那我再另外想办法。”
陈扬开口告辞,杨春生叫住了他。
“小陈,你等等。”
杨春生想了想,“对了,我想起来了。有一个人你认识,是你的女同学,她的舅舅在建筑公司工作,还是建筑公司的副经理。你可以去找找你的女同学,让她出面帮忙。”
陈扬忙问,“哪个女同学?”
“韩彩玲。”
“噢,那我这就去找韩彩玲。”
韩彩玲与杨丽娜和方丽平一起,正在县中旁边的高考复习班复读。
陈扬来到高复班,看到里面正在上课,便在外面等着。
下课铃响。
看大门的老头,这才放陈扬进去。
杨丽娜、方丽平和韩彩玲一起,从教室里出来,都看到了陈扬。
杨丽娜红着脸先走过来。
“班长,你,你是来找我的吗?”
陈扬指指韩彩玲,“对不起,我是来找韩彩玲同学的。”
杨丽娜有点失望,噢了一声,转身冲着韩彩玲说,“彩玲,班长找你呢。”
韩彩玲走过来,陈扬把她叫到一边。
“彩玲同学,你是不是有个舅舅,他在县建筑公司上班?”
韩彩玲点着头说,“是啊。是我二舅江卫平,他是县建筑公司副经理。”
陈扬说了说他的事。
韩彩玲爽快的答应,“没问题,班长。不过,要等我把下一节课上完,我才能带你去。”
“好的,我就在外面等你。”
陈扬在外面等了一个小时。
韩彩玲出来,“班长,咱们走吧,我带你去县建筑公司。”
“彩玲,麻烦你了。”
韩彩玲比较爽朗,笑着说,“你都找上门来了,还说什么客气话呢。”
陈扬不再说话,只跟着韩彩玲走。
“班长,我怕杨丽娜误会,把你的事告诉杨丽娜和方丽平了。”
陈扬不解的问,“什么误会呀?”
第35章 挺顺利的
韩彩玲笑着说,“班长,杨丽娜喜欢你,你是知道的。”
陈扬点点头,但不吭声。
“班长,你找我办事,但我可不想让杨丽娜误会。”
陈扬嗯了一声,“彩玲,我与杨丽娜是不可能的。她爸爸对我有要求,生意上可以帮我,但我不能打杨丽娜的主意。我已经答应了杨叔,还发了誓的。”
“噢,原来是这样。”
“彩玲,这事不要对杨丽娜说。”
“我知道。”韩彩玲点了点头,忽地笑道:“还有,其实方丽平也对你有意思。”
陈扬愣了一下,“不会吧?”
“她看到杨丽娜喜欢你,所以没有表现出来。但我看过她写的日记,她在日记里写得清清楚楚的。”
陈扬苦笑不已,“她们那都是单相思。彩玲,你们都是城里人,即使考不上大学,将来也会有铁饭碗。我一个乡下人,又要照顾一大家子人,哪敢奢望娶你们当老婆啊。”
韩彩玲说,“我看不一定。班长,你将来会有大好前途的。”
陈扬笑了,“好啊,我下定决心,努力拚搏,将来娶一个城里姑娘做老婆。”
韩彩玲也笑了,“那你准备娶杨丽娜,还是娶方丽平呀?”
陈扬坏坏的一笑,“我既不娶杨丽娜,也不娶方丽平,我要娶的是你韩彩玲。”
韩彩玲红着脸跺脚,“班长,你要开我的玩笑,我就不带你去了。”
“不开玩笑,彩玲同学,我向你道歉。”
这么一来,两个人都有点尴尬,都不说话了。
到了县建筑公司,陈扬在外面等着,韩彩玲进去找她二舅江卫平。
过了一会,韩彩玲出来,冲陈扬招手。
陈扬跟着韩彩玲,上了二楼,来到一个办公室门前。
这正是江卫平的办公室。
陈扬很有礼貌,进去后,先冲江卫平鞠了一躬。
恭恭敬敬,让江卫平很满意。
“小陈,你有沙子要卖?”江卫平开门见山的问道。
“是的,是的。”陈扬把布袋里的沙子给江卫平看。
江卫平看到沙子,两眼一亮,双手捧起一把沙子,反反复复的看了好久。
“不错,这是黄金沙。小陈,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你的黄金沙,是从木城河里挖上来的吧。”
陈扬点着头说,“江叔叔,你神了。”
江卫平微笑了一下,“我还知道,你的黄金沙,应该是从木城河的三岔口挖上来的。”
陈扬又是点头,“是的,是的。”
“你胆子够大啊。都说三岔口水深,一般人不敢去的。”
“江叔叔,我们乡下人,为了赚点钱,是愿意拚命的。”
江卫平倒也爽快,“小陈,你每天能挖多少沙子?”
“一天六七百斤,三天一吨吧。”
江卫平又问,“你能保证稳定的供应量吗?”
“能,能。”
“好,你说说,你准备卖多少钱一斤?”
陈扬不好意思的笑笑,“江叔叔,我不懂沙子的行情,还是你说。”
江卫平说,“十五块钱一吨,每五天送一次。但是有个条件,除了我们县建筑公司,你不能把沙子卖给任何其他人和其他单位。”
“没问题。江叔叔,我也有一个要求,我需要现钱,不能赊帐。”
“哈哈……咱们一言为定。”
第36章 赚了不少钱
陈扬没想到卖沙子生意会做得这么顺利。
从县建筑公司出来,陈扬先感谢韩彩玲,还说要请她吃饭。
韩彩玲婉言谢绝,说要回去上课,吃饭以后再说。
临走时,韩彩玲回头朝陈扬挥挥手,还留下嫣然一笑。
陈扬有点傻,也有点痴。
十八岁了,说不想姑娘,那就是傻子。
只是条件所限,陈扬不敢去想。
要说留在记忆里的姑娘,也就杨丽娜、方丽平和韩彩玲。
论长相,杨丽娜最漂亮,方丽平也美丽,也就韩彩玲长相平平。
三个女同学,都是城镇居民,陈扬知道自己高攀不起。
与其痴心妄想,还不如先过好自己的日子。
五天洗沙四千两百多斤,获利三十一块五毛,每天能赚六块多。
这真是一门好生意。
与童二子和二弟一起,把四千两百多斤沙子运到县建筑公司。
把沙子送进仓库,去财务室结帐,拿到了三十一块五毛钱。
回家的路上,二弟摇船,陈扬和童二子算帐。
修船花了十二块七毛,陈扬先收回这笔钱。
剩下十八块八毛。
童二子占百分之三十,获利五块六毛四分。
陈扬兄弟俩占百分七十,获利十三块一毛六分。
陈扬给了童二子六块。
上次陈扬借给童二子五块钱,童二子也还给了陈扬。
“二子,你只剩一块钱,你家够用吗?”
童二子憨憨的说,“够用了,够用了。咱们再干五天,不就有钱了吗?”
陈扬吩咐说,“还有一件事。二子,还有老二,你们千万不要跟别说,咱们赚了多少钱,对谁也不能说。”
童二子和二弟都点了点头。
能赚钱,又是赚现钱,钱数还不少,童二子和二弟更有干劲了。
起早贪黑,第二个四千多斤黄金沙,只用了四天半。
童二子家的木船,顶多只能装四千五百斤到五千斤。
所以,第五天下午,陈扬带着童二子和二弟,赶紧把沙子送往县建筑公司。
这一趟送去的是四千多斤,按四千斤算,多出来的几十斤,陈扬不收钱。
获利三十块,童二子得九块,陈扬兄弟俩得二十一块。
这样连着干了五趟,陈扬和童二子已赚了不少钱。
春耕快到了,陈扬不敢不去生产队干活。不去生产队而去搞副业,是要被叫去学习班学习的。他和童二子商量,再干一趟,暂时收手。
又干了四天,又洗了四千斤沙,陈扬与童二子和二弟一起,摇着船往县建筑公司送沙。
到了县城河埠码头,船靠岸,绳系好,陈扬先把手拉车推到岸上。
童二子和二弟往箩筐里装沙子,装满后,二人抬着上岸,往手拉车上装。
陈扬坐在船上歇息,这些日子他太累了。
四千斤沙子,装了十车,运了十趟。
仓库管理员开了票,陈扬拿着票,去财务室领了钱。
陈扬拿着钱,走出建筑公司,要回到船上去。
就在这时,有人从后面拍了拍陈扬的肩膀。
这是一个陌生的中年人。
陈扬警觉的问道:“同志,你是谁?你找我干什么?”
中年人笑了,“小同志,我是来帮你发大财的。”
第37章 想发大财吗?
看着中年人,陈扬充满疑惑。
中年人笑笑,掏出工作证和介绍信,递到了陈扬手上。
原来,中年人名叫王光荣,是天州地区外贸公司的业务科长。
“王科长,你认识我吗?”陈扬把工作证和介绍信还给王光荣。
王光荣笑着点头,“你叫陈扬,今年十八岁,温林县城北区陈童公社陈家大队第九生产队社员,黄金沙的生产者。”
“王科长,那你找我是?”
“帮你发财,发大财。”王光荣又笑了笑,“快到午饭时间了。小陈,我请你们吃饭,咱们边吃边谈,你看怎么样?”
陈扬犹豫。
王光荣哈哈一笑,“怎么,连吃饭也不敢吗?”
请将不如激将,陈扬接受邀请,叫上童二子和二弟,跟着王光荣来到附近的一家国营饭店。
饭店不大,吃饭的人也不多。
但对陈扬等三人来说,这是平生第一次进饭店吃饭。
找了一张桌子,王光荣让陈扬等三人坐下,他去买菜买饭。
“扬哥,他是谁?”童二子小声的问。
陈扬撒谎,“我以前认识的熟人,是天州那边来的。”
“大哥,他找你是什么事?”二弟也问大哥。
“不知道,他只是说,要带着咱们发财,发大财。”
二弟笑道:“咱们已经发财了,还会发什么大财啊。”
陈扬吩咐道:“听着,待会你俩只拿嘴吃饭吃菜,不要拿嘴说话。”
陈扬端着脸,童二子和二弟有点怵,急忙点头应是。
王光荣端着一个木制托盘过来。
托盘上,放着十个大馒头,一碗猪头肉,一碗红烧鲤鱼,一碗大蒜炒肉片,一碗炒青菜。
“吃吧,小伙子们。”王光荣热情招呼。
童二子和二弟不动手,都看着陈扬。
陈扬动手,一手拿起筷子,一手拿起一个大馒头。
童二子和二弟这才动手。
王光荣问道:“小陈,喝酒吗?”
陈扬忙道:“不喝不喝,我们不喝酒。”
“好,咱们边吃边说。”
“王科长,你找我到底是什么事?”
“小陈,你的沙子卖给县建筑公司,价格是多少?”
“每吨十五块钱。”
“你对这个价格满意吗?”
“满意啊。我打听过,现在温林县出产的沙子,最高价格就是每吨十五块。”
“那你知不知道,你卖给县建筑公司的沙子,他们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陈扬摇了摇头,“不知道。我听江副经理说,我卖的沙子是黄金沙,是最好的沙子,主要用在室内装潢上。”
王光荣笑了,“小陈,江副经理骗了你,他没有说实话。”
陈扬忙问,“那我的沙子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王光荣伸手,指了指自己,笑道:“你卖给县建筑公司的沙子,他们全都卖给了我,也就是卖给了我们天州地区外贸公司。”
陈扬愣了一下,“王科长,你们把沙子买去干什么?是出口吗?”
“这个等下再说。”王光荣问道:“你先猜猜,他们把沙子卖给我们,价格是多少?”
陈扬笑笑,“不知道,也猜不着。”
“每吨三十块。”
陈扬再次愣住,手里的半个馒头也掉到了地上。
“王,王科长,你在开玩笑吧?”
第38章 干不干?
陈扬不相信王光荣的话。
王光荣不慌不忙,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五六张发票给陈扬看。
这是收款收据,上面明白的写着,县建筑公司卖给天州外贸公司的沙子,价格是每吨三十块。
陈扬心道,真他娘的,黄金沙真是值钱啊。
继续想,我拚死拚活,每吨只卖十五块。可你们县建筑公司,左手右手一倒腾,毎吨竟然能赚十五块。
太黑了,陈扬愤愤不平的想道。
更让陈扬生气的是,他深深的感觉到,他们把他当成了傻瓜。
“王科长,现在能告诉我,你们买沙子是干什么用的吗?”
“出口。但是,我们不是直接把沙子买去出口,而是加工以后再出口。”
“怎么加工?”
“在东南亚一带,很流行一种枕头,用沙子做填充物的枕头,他们把这种枕头叫做沙枕。据说这种枕头,有助于人的健康,特别是有助于睡眠。但不是一般的沙子都能做沙枕,你生产的黄金沙,是最适合做沙枕的沙子。我们把黄金沙买去后,委托厂家加工成沙枕,再拿去出口……”
原来是这样。
王光荣继续说道:“小陈,我为什么找你,想必你已经知道。我们想与你们合作,合作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你们生产沙子,直接卖给我们。另一个是你们生产沙子,并加工成沙枕后卖给我们。”
陈扬只听不说。
王光荣说完了,陈扬还没开口。
童二子和二弟也听得明白,忍不住要开口说话。
陈扬拿眼瞪了二人一下,二人赶紧埋头吃菜。
王光荣笑着问,“怎么样,小陈,你愿意跟我们合作吗?”
陈扬已经想明白了,“王科长,我现在不能马上回答你,我得回去想想。再说了,春耕生产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要先参加春耕生产,等春耕生产结束,我们才能继续去河里挖沙。”
王光荣哦了一声,“你们这里的春耕生产,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我们这里的春耕生产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是十五天。第二个阶段,包括割麦子,大概需要二十天。两个阶段相隔的时间,大约是二十到二十五天。”
王光荣点了点头,“那这样,半个月以后,我直接到你家找你面谈。小陈,你看行不行?”
“好,就这么说定了。”
相谈甚欢,吃光吃饱。
王光荣看看桌上光光的碗,起身又去买了二十个馒头和一大包猪头肉,搁在了桌子上。
“小陈,我先走了,你们继续吃。记住,我半个月后去找你。”
王光荣走了。
陈扬看着童二子和二弟的两张嘴,嘴上满是油腥,忍不住骂道:“两个饿死鬼,吃没个吃相,简直丢死人了。”
二弟笑道:“大哥,是你说的,我们只吃不说。”
童二子也嘿嘿的笑,“扬哥,不瞒你说,这是我这辈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
陈扬指了指猪头肉和一堆馒头,“这些带回去,给咱们家里人吃,也让他们改善改善生活。”
二弟问,“咱们两家怎么分?”
“老规矩,咱们二,二子一。”
这一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以及意外之喜。
只不过又要去生产队干活了。
第39章 春耕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
天还没亮,队长童老贵的破嗓音,就在村里嘶叫起来。
童老贵还喜欢“点名”。
陈扬在生产队里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懒汉。
因此,童老贵常常把陈扬的名字挂在嘴边,把他当反面典型。
“大,大哥,童队长在叫你呢。”
早早起来做早饭的大妹陈平,在门外叫陈扬起床。
陈扬翻了个身,伸出一条腿,踢了踢另一张床上的二弟陈兵。
“老三,起床,起床。”
二弟睡得死,踢不醒,叫不醒。
大妹说,“大哥,你别叫了,二弟今天肯定起不来。”
“为啥?”
“昨天猪头肉吃多了,拉肚子了,昨晚至少去茅房十八次。”
陈扬坐起身来,咧着嘴乐,“哎,我怎么不知道呢?”
大妹笑说,“大哥,奶奶说你睡得像死嘴呢。”
陈扬起床,刷牙洗脸,吃了稀饭和窝头,扛着锄头和钉耙出门。
今天有雾,看不到十米外的东西。
陈扬骂骂咧咧,把童老贵的祖宗八代问候了一遍。
有人在暗中坏笑。
发小陈仁军、陈福明、童小平和蔡朝阳,四个也都是第九生产队的人。
四个家伙,正绻缩在村口墙角挤成一堆。
陈扬走过来看清了,“哎,咱们八大金刚少了三个么。”
陈仁军说,“扬哥你忘了?蔡晓晖当了民办老师,童小龙当了拖拉机手,他俩与咱们不是一个阶级啰。”
“童二子呢?”陈扬很是好奇。
蔡朝阳与童二子是门挨门的邻居,“扬哥,我听二子爷爷说,他昨晚拉肚子了,拉了一夜啊。”
陈扬捧腹大笑,童二子和二弟一样,都把肚子吃坏了。
陈扬也在墙角蹲下来。
天气还冷,天又没亮,真不是下田干活的时候。
陈福明问,“扬哥,童老贵这么早就叫人干活,是不是中邪了?”
“嗯,估计是他娘的中邪了。”
童小平说,“我知道。大队的拖拉机,今天轮到咱们小队用。就这会儿,童小龙他们正开着拖拉机,在帮咱们犂田呢。”
这时,童老贵走了过来,冲着陈扬发火。
“什么情况,什么情况?扬,今天你们八大金刚出工,由你负责,不干完不许收工。”
陈扬懒得起身,也不接话。
陈仁军陪着笑脸说,“队长,你搞错了,八大金刚只剩下六个了。童二子生病,我们只有五个人。”
“五个就五个,五个也得把活干完。扬,要是两天干不完,我拿你是问。”
陈扬问道:“老童,有拖拉机犂田,我们还用得着干活吗?”
童老贵吼道:“你傻呀。边边角角,拖拉机犂不到的地方,都归你们了。还有,田犂好后,要灌满水,这也归你们负责。”
陈扬说,“四十三亩田,我们五个人,两天肯定干不完。”
“哟,你小子学会讨价还价了。”童老贵踢了陈扬一脚。
陈杨不为所动。
“三天,三天够了吧,祖宗?”
陈扬这才起身。
陈仁军、陈福明、童小平和蔡朝阳四个,屁颠屁颠的跟着陈扬而去。
不料,到了田头,发现拖拉机抛锚。
三个拖拉机手,童小龙、陈老五和蔡宝生,正围着拖拉机一筹莫展。
第40章 拖拉机
拖拉机突突的响,却不管怎么折腾,就是不肯动弹。
一帮人在旁边看着,使劲的起哄。
陈扬坐在旁边的田梗上看热闹。
童小龙、陈老五和蔡宝生三个人,忙得满头大汗,也难让拖拉机挪动半米。
天也渐渐的亮了。
童老贵过来,急得直跳脚。
整个陈家大队,共有九个生产小队。就一台拖拉机,供九个生产小队使用。
为了公平,大队用抓阄的办法,决定使用顺序。
童老贵手气好,抓了个第一。
一个生产小队使用一天,下一回轮到,要在八天之后。
“会不会使啊。狗日的,老五,宝生,你们会不会使啊。”
童老贵连吼带问。
陈老五和蔡宝生一边苦笑,一边摊手。
陈老五是大队管水的,大队有个水泵站,他就住在那里。
蔡宝生是大队碾米厂的。
童老贵又冲着陈老五和蔡宝生吼叫,“去啊去啊。你们派个人,去公社农机站请人来。”
童小龙期期艾艾的说,“伯伯,公社农机站那两个人,不会修拖拉机。要请人的话,得去区农机站请。”
远水解不了近渴。
往年,没有拖拉机,春耕生产就得雇牛。
今年有了拖拉机,全大队没有一个小队雇牛的,全指望这台拖拉机了。
现在拖拉机趴了窝,如果不及时修好,肯定要耽误农时。
童老贵急得不行不行的。
忽地看到,陈扬坐在那里优哉游哉的,童老贵不禁心里一动。
当初想当拖拉机手,陈扬专门去县农场学过,这事童老贵知道。
再说陈扬有文化,头脑聪明,说不定他能修理拖拉机。
病急乱投医。
但陈扬吃软不吃硬,得哄着他,还得给他甜头。
“扬,你会修吗?”童老贵好声好气的问。
陈扬轻描淡写的说,“离合器没调好,小毛病。”
童老贵眼前一亮,“修修,那你去修修。”
陈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老童,我可不傻。我不是拖拉机手,我要动了,万一出问题,我可负不起这个责任。”
“你修不修?”
“不修,打死也不修。”
童老贵哼了一声,“你要不修,我让大队办你的学习班。”
陈扬乐呵呵的问,“我犯啥错误了?老童,我一没刨你家祖坟,二没勾引你宝贝女儿,你凭啥办我的学习班。”
硬的不行来软的。
“扬,修拖拉机,队里给你钱。”
“这还差不多。”陈扬翻了翻两眼,“老童,你打算给多少?”
“五毛。”
“一块。”
“六毛。”
“一块五。”
“八毛。”
“两块。”
童老贵跺脚说道:“祖宗,两块两块,两块就两块。”
陈扬伸出手,“拿钱来,我不赊帐。”
童老贵无奈,掏出两块钱给陈扬,咬牙切齿的说,“臭小子,你等着,你别落我手里。”
陈扬呵呵一笑,起身走到拖拉机旁,先把三个拖拉机手支到一边。
再熄火,从工具箱里拿出工具,在拖拉机上捣鼓起来。
仅仅两三分钟,陈扬拍拍手走开,“好了,修好了。”
果然,拖拉机好使了。
童老贵不得不佩服,陈扬这小子,不当拖拉机手可惜了。
第41章 贪便宜
说来也怪,崭新的拖拉机,天天都坏,说坏就坏。
接下来的几天,拖拉机每天趴窝一次。
陈扬会修,各小队都来请陈扬。
陈扬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先拿钱来。
两块一次,童叟无欺。
这个阶段,拖拉机在九个生产队工作九天,陈扬修了九次,赚了十八块钱。
但是,这样做也太明显了。
有人向大队反映,陈扬故意使坏,先把拖拉机搞坏,再从中牟利。
第一阶段春耕快完成时,公社来人,通知陈扬去一趟。
陈扬还正得意呢。
到了公社,陈扬才知道,他被人给举报了。
没人理陈扬,只通知他在一个小房间待着。
春耕期间,公社的人都下村去了。
只有看门的王老头在。
王老头可是公社的元老,听老人们说,解放初王老头就在公社上班了。
王老头没有家,就住在公社里,除了看大门,还管做饭。
王老头认识陈扬。
陈扬不慌,也不怕,反正不用干农活的目的是实现了。
小房间里有床有被子,床和被子比他家的好很多,他很满意。
还管饭,这待遇他以前还从没享受过。
就是王老头唠唠叨叨,让陈扬受不了。
中午,吃了王老头送来的饭,关上门蒙头大睡。
隐隐约约,有人在外面敲窗。
陈扬起来一看,是二弟陈兵。
“老三,你咋来了?”
“大哥,咱妈和爷爷奶奶叫我来看看,你有没有事。”
“呵呵……没事没事。白吃白喝白睡,还不用干活,我好着呢。”
“那,那你要待几天?”
“不知道啊。”
二弟提醒道:“大哥,你可别忘了,天州那个王科长,跟你说好了的,快要来找你了。”
陈扬拍拍自己脑袋,“哎呀,我把这茬给忘了。”
“大哥,你得想个法子出来。”
“嗯嗯,你让我想想,想想。”
想了一会,陈扬想到了一个绝妙好招。
他让二弟附耳过来,如此这般的吩咐了一会。
二弟听得差点笑出声来,听完了,撒开脚丫子跑了。
陈扬又睡,鼾声如雷。
这时,有人路过,高声询问。
“王老头,谁在学习室里啊?”
“于副主任,是陈家大队第九生产队的陈扬,后生娃子。”
于副主任名叫于万青,四十岁左右。
“噢,陈风的大儿子,老模范的大孙子,他怎么了?”
“有人举报他,杨主任就把他请来了。”
杨主任名叫杨元森,是公社一把手。
“王老头,我问的是为什么请他来?”
“听说,听说这小子破坏大队的拖拉机。还一天坏一次,还只有他能修。他修一次收费两块钱,连着九天,他收了十八块钱。”
于万青笑了,“这小子,他有这种本事?”
王老头说,“不知道,我是听说的。”
于万青说,“乱弹琴。春耕正忙,把人家叫来,不是浪费了一个好劳力嘛。”
王老头不再吭声,因为他知道,杨主任和于副主任矛盾深着呢。
下午四点多,公社的人逐渐从各大队回来。
陈扬被吵醒了,从床上下来,趴在窗边偷看。
忽然,陈扬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
冤家路窄,这小娘们也成公社干部了?
第42章 招忒损
陈扬看到的女孩,正是仇人蔡宝福的女儿蔡美丽。
陈扬记得,蔡美丽比他大三岁,也是高中毕业,三年前分配到陈蔡中学工作。
当老师的改行了?
回忆起来,陈扬不得不承认,蔡美丽是全村全大队全公社最漂亮的姑娘,对得起她的名字。
蔡美丽、杨丽娜、方丽平,是不是商量好了的,名字里都要有个丽。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可陈扬却大大的泄气,有这小娘们在公社里,自己以后的日子怕是好过不了。
说起来,陈扬从小就怵蔡美丽。
在村小读书时,他又瘦又小,没少受蔡美丽的欺负。
正胡思乱想着,武装部长童四平出现在院子里。
王老头冲着童四平一阵嘀咕。
童四平朝小房间这边走来。
陈扬心说,王老头好人啊。
童四平不避嫌,也不进屋,直接就站在窗外。
“扬,你小子也太不小心了。”
“童叔,王老头都告诉你了?”
童四平笑笑,“忒笨。”
陈扬嘿嘿一笑,“我是想,九个小队,每个小队两块钱。公平对待,公平对待。”
“你小子别乱来,老实待着,我找杨主任和于副主任说说去。”
童四平暂时离开。
过一会,响起了吵闹声。
陈扬侧耳细听,听到了童四平的声音,也听到了于万青的声音音,还有其他人的声音。
后来不吵了,院子里恢复了平静。
再过一会,一声轰响,公社的大门突然被推开。
陈扬趴窗而看,差点失笑。
走进公社院子的正是他家的人。
爷爷、奶奶、母亲、大妹、二弟、二妹、三妹和三弟,全家总动员。
其中母亲就坐在手拉车上。
全家人进入院子,共同做一件事,就是大哭特哭。
哭天喊地。
陈扬却咧嘴而乐,因为这正是他的主意。
但他不满意。
爷爷奶奶母亲三人哭得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都很投入。
可大妹二弟二妹三妹三弟他们,就是干嚎,却根本没有眼泪,哭得也太假了。
公社的人都懵了。
有人上来劝慰,却被大妹他们缠住,抱腿的抱腿,拦腰的拦腰,脱身不得。
有人躲开,退到食堂里。
大妹他们趁机追进了食堂。
食堂里,很快响起了叮呤咣啷的声音。
陈扬又偷着乐,因为这也是他的安排。
陈扬可以想象得出,就这会儿,弟弟妹妹们肯定正在吃饭。
公社的人,一人一个饭盒,放在蒸笼里蒸,这会儿正是饭熟的时候。
这招忒损,但确实有效。
公社的人都哭笑不得。
一帮小屁孩,把公社食堂搞得一片狼藉。十几个饭盒菜盒,连吃带撒,桌上地上,到处都是。
老人哭,小孩闹,公社的人束手无策。
还是王老头出的主意,让陈扬回去,他的事到此为止。
前来通知陈扬的人是童四平。
全家人浩浩荡荡的回家。
走在路上,二弟拽着陈扬落在后面。
“大哥你看。”
二弟撩开上衣,胸前是鼓鼓囊囊的东西,用旧报纸包着。
“什么呀?”
“腌猪肉。”
陈扬踹了二弟,“你敢偷公社的东西。”
“不是,是王老头塞给我的。”
“真的?”
“不信你问王老头去。”
陈扬又乐,乐得差点把腰闪了。
第43章 新合作
被举报这事,算是不了了之。
但陈扬不这么想。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不能就这么算了。
要是就这样算了,有第一回就有第二回、N回,这个道理陈扬门清。
可到底是谁举报的呢?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事以后再说。
第一阶段的春耕生产,花了十四天时间。第九小队的四十三亩水田,全部种上了早稻。
另外的四十亩小麦,还有二十天左右的成熟期,所以第二阶段的春耕生产还没到来。
这二十天的空档期,除了田间管理,不需要全部劳力出动。
公社和大队有规定,农闲时间,社员可以出去搞副业。
在第九小队,田间管理这种活,一般都交给年纪比较大的社员。
像陈扬他们那些小伙子,也不大愿意干田间管理之类的活。
对陈扬来说,巴不得生产队没活,好有更多的时间赚钱。
天州外贸公司的王光荣来找陈扬之前,陈扬带着童二子和二弟他们,已经干了好几天了。
王光荣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带了两个年轻人,仨人各骑着自行车。
王光荣到陈扬家时,陈扬正在三岔口挖泥沙。
爷爷陪着王光荣他们,让孙女陈平走路去三岔口报信。
等陈扬他们摇着船回来,爷爷和王光荣他们已站在河岸上。
王光荣给陈扬介绍两个同伴。一个是刘技术员,专门搞洗沙研究的。另一个是李驾驶员,不是开汽车,是开船的。
“小陈啊,你考虑好了没?”
陈扬点点头,“考虑好了。”
王光荣也点点头,“那你打算怎么干?”
陈扬说,“我只能干挖沙洗沙的活。你说的做沙子枕头,我恐怕干不了。”
“也好。你真要做沙子枕头,我一怕你做不好,二怕别人揪你的尾巴。”
“王科长,我也正是这么想的。”
王光荣笑笑,“现在,只剩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价格。”
陈扬也笑了笑。
“小陈,你先说。”
“王科长你先说。”
“每吨二十块。”
“不不,每吨二十五块。”
王光荣说,“小陈,我还给你两个优惠条件。一是我会派小李同志来运沙,直接开船到你这里来运,你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这倒是一个好条件。以前卖沙给县建筑公司,四五天送一趟,一趟就需要大半天时间。
“还有一个什么条件?”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啊。以后小李来运沙子,我会托他把钱也带来。小陈,怎么样,够有诚意的吧?”
陈扬点着头说,“那好,你我各让一步,每吨二十二块五毛。”
王光荣笑着说,“小陈,你挺会做生意的嘛。”
“王科长,这是体力活,赚的是辛苦钱。我是私人,赚一块就是一块。你是单位,是公家,一块两块的不算钱。”
王光荣摇头,“话不能这么讲。小陈,公家的钱,要求更为严格,一分一厘都有讲究的。”
陈扬咬紧牙关不松口,“每吨二十二块五,一分都不能少了。王科长,这个价格,比起你从县建筑公司那里转买,你节省了七块五,我多赚了七块五,是一个非常公平合理的价格。”
王光荣同意了。
陈扬这才松了口气,好奇的问,“王科长,这个刘技术员是干什么的?”
第44章 新洗沙法
王光荣告诉陈扬,刘技术员是专门搞洗沙的,是他特意请来指导陈扬洗沙的。
陈扬大喜,他正为洗沙效率低下发愁呢。
刘技术员先询问了陈扬现在的洗沙过程。
陈扬详细的说了一遍。
刘技术员建议,把两个阶段的洗沙,合成一个阶段。
就是把泥沙挖上来后,不要在船上洗,而是运回来再一起洗。
而整个洗沙过程,刘技术员也建议,改用他们洗沙厂的“五步法”。
关于什么叫五步法,刘技术员也做了详细说明。
陈扬聪明,刘技术员说一遍,他就基本上领会了。
所谓的五步洗沙法,是要充分利用河堤的斜坡,在斜坡上挖坑洗沙。
王光荣问陈扬搞懂了没有。
陈扬表示懂了。
王光荣他们起身告辞。
这时已近中午,陈扬很不好意思。
客人远道而来,又是来谈生意的,本来应该请人家吃饭。
再说了,陈扬现在也不缺钱。
可陈扬没有准备。
“王科长,真对不起,本来该留你们吃饭的。”
王光荣拍拍陈扬肩膀,笑着说,“咱们是朋友了,以后吃饭的机会多得是,这次就免了。等你赚了大钱,你不请我们吃大餐,我们一定不答应。”
客气一番,陈扬送走了王光荣他们。
双方约定,十天之后,李驾驶员带着钱,开着机动船来运沙。
陈扬这边,按照刘技术员教授的办法,在河堤的斜坡上挖坑。
五步洗沙法,需要沿着斜坡挖四个坑。从高处到低处,从大到小成一线排列。
难处有二。
从河里挖来的泥沙,要想办法装到最上面的大坑里去。落差两三米,距离至少五六米,怎样才能把泥沙运上去?
还有,洗沙的水,怎样才能运到坑里去?总不能一担一担的挑上去吧?
陈扬把两个难题抛给两位老人,自己爷爷和童二子的爷爷。
有句老话说,姜是老的辣。
还有一句老话,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更何况现在有两个宝。
在河边做个木台,再做一个木槽,船里的泥沙先倒到木台上,再让泥沙自己从木台流滑到一号坑里。
至于洗沙的水,也容易解决。沿着四个坑的坑边,做一架水车。通过人力转动水车,可以分别向四个坑供水。
解决办法有了,大家忙碌起来。
陈扬和童二子一起,拉着手拉车去公社木器社,买来制作水车和木台木槽的材料。
不过,陈扬没全听刘技术员的,他偷工减料,把四个坑的尺寸缩小了四分之一,深度更是从两米降到一米五。
还有,按刘技术员的设计,四个坑从高到低成一条线排列。陈扬也做了修改,他改成一号坑和二号坑并列,三号坑和四号坑并列,大大缩短了四个坑与河面的距离。
陈扬明白一个道理,反正不能都听别人的。
也就是说,农民有农民的干法,不能太专业了。
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需要解决。
陈家村到三岔口有五里远。现在只有一条船,泥沙挖上来后,运回来再卸船,三分之一时间浪费在路上了。
要借一条船或租一条船。
陈扬又想着打童老贵队长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