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年年有余 年年有鱼
陈扬回到家里,叫醒全家,上船卸鱼。
没有收获时发愁,一下捞了这么多鱼更是发愁。
大家包括爷爷,都主张除了自家留点吃的,统统拿去卖掉。
陈扬想了个新办法,全部洗净晾干腌起来,存着慢慢吃。
腌干鱼并不新鲜,但那都是小鱼小虾,陈扬却不管大小全部留下。
元旦早上,陈扬亲自去供销社门市部买盐。
供销社卖什么都要凭票,唯独食盐除外。
温林县位于东海边,有一南一北两个盐场,啥都缺就是不缺盐。
陈扬一下子买了三十斤盐。
盐买回来了,开始给鱼分类。
那些小鱼共有二十来斤,去掉肚里的货,再洗得干干净净。
接着把小鱼放到装了盐的大木盆里,反复几次,待鱼身沾盐,再将鱼往菜坛里塞。
足足装了三个菜坛。坛口再洒把盐,用油布盖好,用细麻绳将油布扎好。
二十多斤鲫鱼,也是如法炮制,也装满整整三个菜坛。
剩下的鲤鱼、白莲鱼和胖头鱼,却是另一番腌法。
胖头鱼的鱼头营养好,腌了反而不好吃,统统割下来炖着鲜吃。
陈扬拿来两把刀子,都是父亲留下的。
一把尖刀,一把割刀。
爷爷拿尖刀,把鱼挂在木柱上,负责开膛破肚,再拿掉鱼肚里的脏货,把鱼放入水盆里。
陈扬将鱼洗干净,拿出来放在砧板上,拿着割刀,一刀一刀的割成肉片。
大妹把割好的肉片,放到装着盐的盆里,反反复复,让肉片尽量多的沾上盐花。
接着就与腌小鱼一样,把鱼片放入菜坛,装满了再把坛口扎好。
家里有十一个菜坛,都装满了还不够用。
陈扬抱来一个菜缸,后面的鱼片都往菜缸里放。
忙了整整一天,才把全部大鱼小鱼腌完。
陈扬吩咐大妹,腌了七到十天后,要把所有的鱼和鱼片拿出来,放在外面晒干晾干后,用油纸袋一包一包的装好封好。
以后食用时,吃多少拿多少,拿出来用水泡泡,倒点老酒,或炖或蒸或炒,熟后即可食用。
有了腌鱼,又有腌菜,还有鸡蛋鸭蛋,以及自留地里的各种青菜,今年上半年的吃菜问题解决了。
“金鱼群”出现以后,七湾的鱼类变少,陈扬几次过来,收获甚少。
陈扬决定,春节以前,不再下河。
因为陈扬已有方向,只是如何把握这个方向,他还没有明确的计划。
从王光荣那里拿来的产品目录,陈扬已经研究好久,现在他认为没有必要继续研究,就收起来搁进了衣服箱子里。
一月十九号,腊月初二,陈扬骑上自行车去县城。
本来是要昨天去的,可陈扬有点小迷信,俗话说初一和十五不出门,他这才推迟了一天。
到了县城,陈扬先去看望好朋友肖伟力。
肖伟力也已从《复读学校》退出。
现在的肖伟力,服从了父亲的安排,老老实实的在百货大楼当了一名百货销售员。
看到陈扬,肖伟力高兴。
“扬哥,谢谢你来看我。”
“呵呵……我除了来看你,主要是来买东西的。”
“真的?你买什么?”
“你这里所有的肥皂和香皂,每样都给我来两块。”
第151章 最喜欢的老师
肖伟力一边从柜台里拿肥皂香皂,一边问陈扬,“扬哥,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陈扬笑道:“我有新想法,也与你没有关系。”
“哎,我跟着你干啊。”
“我去。捧着铁饭碗,幸福万万年,伟力,你就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肖伟力一脸苦相,“扬哥,你快别说了。我每天待在这里,都快无聊死了。”
“伟力,我对你羡慕死了。”
肖伟力叹了一口气,“我女朋友跟我吹了。”
陈扬一脸诧异,“不会吧。伟力,你也是正式职工,你女朋友什么身份啊。”
“在县府机关工作,干部编制,她爸是局长。唉,门不当户不对嘛。”
陈扬手拍玻璃柜台,气道:“这娘们眼睛生在额头上,不是个好娘们。伟力,你吹了更好。要是娶回家去,肯定是娶回一个女祖宗。”
“扬哥,谢谢你,我现在已经想通了。”
“结帐。”陈扬指了指柜台上的肥皂香皂。
肖伟力拿过算盘,劈里啪啦的一阵拨拉,“一共四块七毛三分。”
陈扬一边掏钱一边问,“伟力,香皂不用凭票吧?”
“对嘞。”
百货公司的商品,就是这么讲究,肥皂凭票香皂不用,陈扬想不明白这是什么讲究。
陈扬又去别的柜台,买了两瓶四特酒,一条大前门香烟。
从百货大楼出来,陈扬骑上自行车,在人民路上骑行几百米,再一头扎进一条又窄又脏的小胡同。
这条小胡同的尽头,住着陈扬读初中时最喜欢的老师。
化学老师孙延清。
陈扬想想,孙老师已经退休五年,现在应该六十五岁了。
孙老师退休后,陈扬来看过他七次。
前四年,一年一次。
这一年多来,陈扬来过三次。
一次是扫煤渣的时候。
另两次,是想请孙老师出山,去《复读学校》教书,但都被孙老师拒绝。
孙老师拒绝的理由,是他一个初中教师,没有资格给高考生授课。
其实,孙老师大学本科毕业,而且是重点大学,浙江大学化学系。
毕业出来就教书,一直在县一中高中部任职,只是从七十年代初,受到排挤,才被贬到陈蔡中学。
孙老师已变成了孙老头。
孙老头现在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问世事,天天在家侍弄满院子的花花草草。
可其实,外面的世界他门清。
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该知道的新闻他都知道。
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单位或企业上班,每个星期来一次,该知道的事情一点不落。
陈扬的事情,孙老师就知道得很清楚。
孙老师的老伴,也是一名教师,吴老师,七年前就已经退休。
老两口坐在院子里,看着陈扬,一样一样礼物拿出来,搁在小木桌上。
除了两瓶四特酒,和一条大前门香烟,还有两包腌制的鱼干。
一包鲫鱼干,一包鲤鱼鱼片。
吴老师笑眯眯的说,“出手大方。有钱了,就是不一样了。”
陈扬把搁在纸箱里的肥皂香皂,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放在小木桌上。
“呵呵……老师,师母,这箱肥皂香皂可不是送给你们的。”
第152章 如何制作肥皂
孙老师指着陈扬说,“陈扬,你是无事不登我的三宝殿。”
“知我者,老师也。”
“什么事?”
“如何制作肥皂。”
孙老师眯着双眼说,“当年上化学课,我给你们讲如何制作肥皂,你是学得最好的。”
陈扬手挠脑袋,不好意思的说,“我给忘了。”
孙老师嗯了一声,起身朝屋里走,“你等等。”
吴老师问,“陈扬,你想做肥皂卖?”
陈扬点了点头,“我想试试。反正我有时间,手头也有点闲钱。”
“生产肥皂,那就是创办工厂,你个人能被允许吗?”
“我也不知道,但改革开放了,我想应该允许的。”
吴老师说,“上面的政策传达下来,要有一个过程。陈扬,你要小心一点,最好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师母,你有什么好办法?”
“挂靠,挂靠呀。你创办的《复读学校》,虽然是在教育局的名下,实际上就是挂靠么。”
陈扬点头应是。
“我记得,你们陈蔡公社有个化工厂,就是生产肥皂的,你就可以挂靠在它的名下嘛。”
陈扬笑道:“师母,我要是生产肥皂,就绝对的不与公社化工厂发生关系,那怕一丝一毫的关系。”
吴老师点着头说,“我明白了。但挂靠绝对可行,你们的建筑工程队,实际上就是挂靠在县建筑公司名下的。”
“师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啊?”
孙老师拿着一本书,从屋里出来,“陈扬,我女婿在社队企业局上班,你师母是听他说的。”
吴老师笑笑,“你们谈,我烧菜烧饭去。”起身去了厨房。
孙老师坐下翻开书,重新给陈扬上了一课。
“第一步,将适量的碱倒入容器,再倒入适量的蒸馏水,按重量计算,比例大概为一比三,用筷子快速搅拌,浑浊的液体会渐渐澄清。”
“第二步,按比例拿六倍于蒸馏水的橄榄油,倒在大桶里。将橄榄油泡在热水里升温到四十℃。碱水泡到凉水里降温到四十℃。温度计放在里面,随时观察温度。”
“温度大约都在四十℃左右时,让碱水慢慢地细细地流到橄榄油里,同时迅速搅拌溶液。搅拌中,会发现颜色会渐渐变浅,搅拌四十分钟,使其充分均匀地混合能保证皂化反应更迅速成功。”
“完成后用保鲜膜封起来,隔几个小时搅拌一次,让分离的油水一次次再融合。会慢慢发现,溶液越来越稠,油水分离的现象越来越小。”
“第三步,等到缓慢流下的粘稠液体能在表面画画的程度,就可以倒入模具了。如果要添加精油,可在倒入模具之前滴入,搅拌2分钟就行。把放好皂液的模具放到泡末箱子里,盖好盖,大约二十四小时,就会凝固成型。”
“然后再拿出来,放置大约二十四小时。这时候形状已经固定,但是还没有很硬,就可以切了。切的时候不要前后拉,一定要轻轻慢慢向下压。”
“第四步,切好以后,铺上厚纸巾放在纸盒盖上,在避光通风的地方,放一个月就可以用了。最好不要提前用,没有最后反应完成的肥皂,还是会烧皮肤的。”
陈扬认真的听完,“老师,有时候做出来的肥皂会很臭吗?”
第153章 解决三个问题
孙老师笑了,“陈扬,你指的是你们公社化工厂生产的臭肥皂吧。”
陈扬笑着点头,“实在臭,太臭了。但居然还能用,洗衣效果还真不错,而且衣服晾干后就不臭了。”
孙老师说,“两个原因。一是温度掌握不好。二是偷工减料,橄榄油和精油放少了。”
“那该如何避免呢?”
“除了上述两点,可以在加入精油的同时,放点香精进去,做出来的肥皂肯定不会臭了。”
“老师,我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孙老师两手一摊,“做肥皂最简单,多做几次,熟能生巧。而你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哪三个问题?”
“首先是原料。你要买得到,质量稳定,价格稳定,供应稳定。”
“其次呢?”
“成本核复。做肥皂就是搞工业,你得进行成本核复。给自己预留利润空间,你才能进行正式生产。”
“还有呢?”
“还有就是销售。做产品不难,难在做出产品后能卖出去。让产品变成商品,你的生产才有意义,才能有利可图。”
陈扬听罢,细想一下,“老师,你还懂做生意诶。”
孙老师笑笑,“书上看来的,纸上谈兵而已。”
孙老师家书多。
“老师,借我几本书看看。”
孙老师摇头,“不借。你可别忘了,你借了我的《三国演义》,两年了还没还呢。”
陈扬涎皮赖脸,“呵呵……老师,我今天可没空着手来。”
在孙老师家吃午饭,陪他喝酒,让孙老师高兴。
孙老师允许陈扬借书。
孙老师藏书千册,虽比不上省城的范欣怡,但也是全县数一数二。
挑了十本,都是经济类书籍,够陈扬看一两个月的。
从孙老师家出来,陈扬直接回家。
县城没什么好玩的地方,陈扬也不喜欢玩,不如回家琢磨肥皂去。
老范真的调走了。
方玉婷医生结婚了。
肖伟力那里刚去过。
顾卫军那里,陈扬是不会去的。
接下来,要与路桥那边的王光荣商量。
不是当面商量,是通过电话联系。
整个陈蔡公社,共有四门电话。
公社有一门,卫生院一门,供销社一门,邮电所一门。
邮电所的电话对外营业,收费服务。
上午九点多,陈扬估计王光荣正在上班,便来到了邮电所。
陈扬很少来邮电所,但邮电所的两个工作人员,他都认识。
俩人都是女的,一大一小。
大的叫陈宝珍,曾经是陈扬的邻居,女的叫何玉玲,是陈扬的初中同学。
陈宝珍是个寡妇,老公死后,搬回南塘街娘家去住。自从当了公社邮电所所长,以所为家,已很少回陈家村去。
何玉玲就是南塘街人,她父亲是南塘村支书。三年前,公社邮电所成立,她靠父亲的关系,成了邮电所员工。
小时候的陈扬,是陈宝珍的取笑对象。
“扬,你怎么来了?咯咯,是不是想你宝珍姐了?”
对陈宝珍,陈扬已经习惯,“宝珍姐,我不是想你,我是想你家的杮子树和栗子树。”
陈宝珍娇笑不已。
陈宝珍家的后门外,种着几棵杮子树和栗子树,那杮子和栗子,总在没成熟前就被陈扬消灭干净。
“咯咯……你个臭小子,你宝珍姐还不如杮子树和栗子树呀。”
第154章 老天鹅肉不好吃
“宝珍姐,我不敢想你呀。”
“为啥不敢想,你宝珍姐不够漂亮吗?”
“呵呵……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天鹅太老,老天鹅的肉不好吃哟。”
“臭小子。”
陈宝珍笑嗔一声,将手里的半截铅笔,扔到了陈扬的身上。
陈扬呵呵一笑。
“哎,我说扬,有对象了吗?”陈宝珍关心的问。
陈扬摇头,一本正经道:“宝珍姐,我还不满二十周岁,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还早着呢。”
“傻小子,你不懂。走路趁早凉,上山得趁早。讨老婆好比上街买菜,买得早的菜才新鲜,晩了的都是人家挑剩下的。”
“呵呵,宝珍姐,我也想早点,可没人给我做媒啊。”
“你的事,包在你宝珍姐身上。”
陈宝珍拍着胸脯保证,再指指旁边一直没说话的何玉玲,“哎,这个怎么样?老同学老熟人哦。”
何玉玲的小脸蛋,刷的红了起来。
“宝珍姐,你不要胡说么。”
看着何玉玲一脸窘迫,陈扬想笑,但勉强忍住。
如果说,陈宝珍算得上是一朵花,那何玉玲就是长歪的一朵花。
长相平平,个子也不高,何玉玲的先天条件不好。
在这方面,陈扬心气很高,何玉玲没有达到他的审美标准。
“宝珍姐,我有自知之明。对我的何玉玲老同学,我是不敢惦记的。”
“为啥?为啥?”陈宝珍连声追问。
陈扬两手一摊,一脸无奈,“我是一个农民,何玉玲同学已经不是农民,这门不当来户不对。再说了,何玉玲他爸厉害,我怕他揍我啊。”
说到何玉玲他爸厉害,不仅陈扬笑了,陈宝珍笑了,就连何玉玲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有一次,一个小青年拿话撩何玉玲,不巧被何玉玲他爸看见。
好个何玉玲他爸,竟然拿着锄头,要砍那个小青年。
虽然没有砍着,后来也不了了之,但那小青年吓得尿了裤子,小半年才被大队赤脚医生治好。
玩笑过后,陈扬坐进狭窄的通话室,给王光荣打电话。
“王哥,你好,我是温林县陈蔡公社的陈扬。”
“知道知道,听出来了。小陈,你好,你是不是有想法了?”
“对,我有想法了。王哥,我想做肥皂,再卖给你们贸易公司。”
“哦,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我认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肥皂的使用肯定会大大提升。现在咱们国家的化工水平,还落后于实际需要。所以在三五年内,做肥皂卖肥皂,不仅有市场,而且还有利可图。”
“可是据我所知,制作肥皂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一个小作坊就能完成。小陈,我怕你做不长啊。”
“这你大可放心。王哥,我有高人指点,新配方,新工艺,保证能领先现有的大部分企业。”
“那行啊。你可以试试,我也陪着你试试。”
“那这样。过两天,我要去路桥街的化工市场转转。到时候我找你去,详情面谈。”
“好啊。我等你,你来吧。”
打完电话,陈扬一阵轻松。
过了两天,陈扬真的去了路桥街。
第155章 准备工作
这一次去路桥,陈扬带上了自行车,但是乘客货班船去的。
来往于温林县与路桥街之间的班船,一共有两只,分别属于温林运输公司和路桥运输公司。
一条机动船,一条拖船,组成每一趟班船。
凌晨四点,两趟班船分别从城关镇和路桥镇出发,相向而行。
早上七点二十分,两趟班船抵达目的地。
七点三十分,换人不换船,两趟班船踏上归途。
十一点差十分,两趟班船回到凌晨的起点。
十一点,再次换人不换船,两趟班船再次出发。
下午十四点二十分,两趟班船到达对方出发地。
下午十四点三十分,又一次换人不换船,两趟班船再次踏上归途。
黄昏十八点差十分,两趟班船回到凌晨的出发地,完成今天的运输任务。
这是写在驾驶舱内的班船时刻表。
陈扬拿着钢笔,认真的记在本子上。
其中还包括,每趟班船经过陈蔡码头的时间。
陈扬知道,班船永远没有准点,只有迟到而没有早到。
陈扬已与船长说好,他以后有货要运,先约定好合作意向。
从陈蔡码头上船去路桥,每人每票三毛,自行车每辆每票一毛五。
至于货物,船长告诉陈扬,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货物的大小和重量,是定价的基础。
这只是陈扬的准备工作之一。
其实,除了公家的船,还有私人的船,来往于各集市之间。
私人船分两种,一种手摇的,俗称老大船。
另一种机动船,也叫挂桨船,因为无需人工摇桨。
私人船的优点是运输便宜。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更不准点。人家跑一趟,不可能单送一家货,总要等船装满货才会走。
反正是两条腿走路,陈扬打定主意,以后真的需要运输,就视实际情况而定。
早上七点三十五分,班船靠岸。
陈扬骑上自行车,直奔天州贸易公司所在地。
到了天州贸易公司,还不到八点,陈扬才想起来,人家还没有上班。
那是一个旧楼,四层的,门口挂了不少牌子,其中就有天州贸易公司。
陈扬推着自行车,来到街对面的小吃摊,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等待。
八点半,才开始有人前来上班。
陈扬心道,吃公家饭真是好。明明是八点半上班的,却是八点半才来。
快九点,陈扬才看到王光荣骑着自行车出现。
陈扬喊了一声。
王光荣一边停车,一边回头,冲着陈扬招手。
陈扬推着自行车小跑过去,把自行车停在王光荣的自行车旁边。
“王哥,我来麻烦你了。”
“说什么哪,做生意,没有麻烦不麻烦的。”
陈扬跟着王光荣上楼。
三楼,王光荣办公室。
“小陈,你说吧。”
“王哥,我要做的肥皂,它既不是肥皂,也不是香皂,而是一种介于肥皂和香皂之间的新皂。”
“这个头开得好。”王光荣问道:“小陈,你有这样的配方吗?”
“有。”陈扬点着头说道:“我有一个老师,正是这方面的行家。只要我能买到原料,我老师就能在半个月之内搞出新皂。”
“好样的。现在你说,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第156章 挂靠及其深刻含义
陈扬向王光荣提出要求,他成立一个加工厂,直接挂靠在天州贸易公司名下。
王光荣稍稍一想,不得不对陈扬刮目相看。
陈扬这样要求,对他的好处实在太多。
国营公司的挂靠厂,一般人和单位不敢前来干扰。
各项费用包括税务可以减免。
有国营公司撑腰,产品就有方方面面的保障。
还有,有了这块牌子,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原料。
陈扬已经打听过了,单位去买原料,可享受平价甚至优惠。
私人去买,人家倒是愿卖,但价格是私价,而且质量和供应都不能保障。
“小陈,你真是想得周到啊。”
陈扬解释说,“王哥,我也是没有办法。我们公社叫我去公社化工厂上班,我已经拒绝。我现在自己搞加工厂,如果你们不替我撑着,我是没办法搞下去的。”
“理解理解。”王光荣笑着点头,“小陈你等着,我去向我们经理和书记请示请示。”
王光荣出去了。
过了大约十五分钟,王光荣回来了。
“小陈,我们经理和书记原则上同意了。但是,我们也是有要求的。”
陈扬掏出钢笔和笔记本,正襟危坐,“王哥,你说。”
“作为天州贸易公司的挂靠厂,只能生产指定产品,如果生产其他产品,必须获得天州贸易公司的同意。”
陈扬一边点头一边记录。
“作为天州贸易公司的挂靠厂,所生产的产品,要全部卖给天州贸易公司,不得另销,除非获得批准。”
陈扬又是点头。
“作为天州贸易公司的挂靠厂,每个月都要交纳管理费,管理费的额度,以产品的出厂价计算,目前暂定百分之一。”
陈扬迅速心算,觉得还行,便又点了点头。
“小陈,关于其他要求,我们会出具书面说明。我只补充一点,采购的原料,不得转卖,不得用于其他生产……”
“王哥,你的这些要求,我全部接受。”
“好,我现在给你开介绍信,你可以去化工原料公司门市部了。”
陈扬有点疑问,“王哥,你不帮我当面介绍一下?”
“我待会给你打个电话。”王光荣笑了笑,说道:“那个化工原料公司门市部的经理,是我的大妹夫,你去就行了,用不着我亲自出面。”
“那太好了。”陈扬起身说道:“王哥,我争取在半个月之内,把样品给你送过来。”
“行,我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陈扬拿着王光荣开的介绍信,出了天州贸易公司,骑车去了化工原料公司门市部。
一切顺利,陈扬买到了他要买的东西。
因为接下来是试验阶段,陈扬买得不多。
下午,陈扬搭班船回温林。
陈扬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孙老师家里。
为了帮助陈扬,孙老师专门辟出一个房间,做试制肥皂的实验室。
师生二人连夜就开始试制。
上次陈扬买来的各种肥皂和香皂,已让孙老师切成块块碎碎,被研究了个遍。
经过七天六夜的辛苦,新皂样品试制成功。
吴老师拿了一条试洗,评价优良。
还有十一条新皂,陈扬捎上,准备先回家,然后再去路桥。
第157章 样品做出来了
家里的衣裳,都是大妹在洗。
陈扬拿出三条肥皂,让大妹试洗。
刚做出的肥皂,软绵绵的,本应存放至少半个月才能使用。
大妹拿来菜刀,小心翼翼的把肥皂切开,三条变成了六块。
那时候洗衣服,因为没有洗衣粉,或是洗衣粉还没在农村使用,所以肥皂是唯一的洗涤用品。
大妹只留一块,把其他五块送给她的小姐妹们。
试过以后,大家纷纷赞好。
特别是与公社化工厂的臭肥皂比较,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陈扬放心了。
陈扬先给王光荣打电话,告知肥皂研制成功,并让他明天派人去码头,接收他寄去的样品。
接着,陈扬带着六条肥皂,用布袋包好,送到南塘街河埠码头。
待班船抵头,陈扬匆匆上船,把样品交给船长。付了船费,再委托他,明天交给天州贸易公司来拿货的人。
船长一一答应。
陈扬扔给船长一包新安江牌香烟,道声谢谢,再跳上岸去,目送班船驶离。
晚上吃饭时,爷爷提醒陈扬,“扬,你不亲自去送样品,就不怕路上被人偷了去?”
陈扬摇头,“不会的。我委托船长,也正是要试试他的责任心。”
“还有,我听说肥皂的配方很简单。那边的公司试过之后,让别人加工怎么办?”
陈扬笑笑,“这更好办了。正好,我直接拿到街上去卖。爷爷,我正后悔,我只答应卖给他们一家呢。”
爷爷看了大孙子一眼,不再说话。
大孙子心大,心也很野,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哩。
隔了一天,爷爷摇着小渔船,去温峤街赶集。
根据陈扬的交待,爷爷买了一些木材。
这些木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硬木。
公社化工厂的模具,都是塑料做的。
陈扬另辟蹊径,用硬木做模具。
陈扬的模具结构,也与化工厂的不同。
陈扬画出图纸,给出尺寸,及其他技术要求。
爷爷当过木工,看得懂。
陈扬准备腾出一间房子,以及前院的三分之一,用来制作肥皂的场地。
陈扬交待爷爷,模具暂做六套。
陈扬还要求,在院子里制作并安装四个模具架子。
爷爷不愧是老把式,会做木匠活,还会点石匠活。
家里有旧房子拆下来的石板,爷爷将四块石板固定架好,离地五十厘米,方便工作时可坐可站。
再在石板上量好尺寸画好线,然后凿好,正好能放下模具。
这些活,包括在院子里搭棚子,爷爷不让陈扬插手,都是他亲自动手。
现在,陈扬最关心的是王光荣那边的消息。
腊月已过一半,陈扬希望,能在春节前敲定合作,春节后立即投入生产。
王光荣也挺绝的,知道陈扬这边没有电话,干脆给陈扬发了一份电报。
“接电速来。”
就四个字,对陈扬来说已经足够。
腊月十七上午,陈扬急急忙忙的赶到路桥。
王光荣给陈扬一份合同草案。
面对合同,陈扬有点怵了。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面对合同。
合同就是契约,一旦签字画押,就意味着约束和规矩。
“王哥,这我得好好的琢磨琢磨。”
“哈哈……你应该琢磨,必须琢磨。”
第158章 学习合同 修改合同
陈扬不懂合同方面的知识,那时候,也没有《合同法》。
陈扬跑出去,找新华书店,想买几本有关书籍,准备现学现用。
不料,陈扬大失所望。偌大的新华书店,硬是找不到他想买的书。
倒是有几本法律书,但都与合同无关。
那时候还没有律师事务所,想找个人请教都找不到。
陈扬在街上吃了午饭,回到王光荣的办公室。
“怎么样,整明白了没?”王光荣笑着问。
陈扬大摇其头,“王哥,这正是傻和尚念经,愣是不认识。”
王光荣哈哈大笑。
陈扬有一点点尴尬。
笑过之后,王光荣说,“抱歉,小陈。关于这方面,我也不太懂。但我以前是跑业务的,所以或多或少的也了解一些。”
“那么,王哥,我该如何研究这份合同呢?”
“你逐条逐条的看,认为哪一条对你不利,你就提出来,提出你的主张。”
“我就在你这里研究?”
王光荣起身说,“我去开会。两个小时后我回来,希望你的研究能有结论。”
王光荣走后。
陈扬盘腿坐在王光荣的办公椅上,对着《合同草案》,再次认真的翻阅起来。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认认真真的看进去了,陈扬才明白合同里的问题太多,庆幸自己看进去了。
下午两点半,王光荣回来了。
“怎么样?小陈,有什么问题吗?”
“有问题,问题还很多。”
“好,现在你说我记。”王光荣拿出钢笔和笔记本。
“第一,合同期五年太长,我要求缩短为三年。第二,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我没法履行合同,我不用负责任。王哥,比方说像上次黄金沙买卖那样的情况。”
王光荣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第三,每月固定的产量,固定的供应,我恐怕难以做到。万一我买不到原料,我就做不到了。第四,固定的价格,我也做不到。万一原材料涨价,我的肥皂肯定也要涨价。”
王光荣笑着点头,“好一个陈扬,你真是个精明人。”
“……最后一个要求。我的肥皂,不能只供应你们一家。这一条应该改为,在满足贵公司的前提下,允许我卖给别人。”
一共提了九条,王光荣一一记下,“小陈,你稍等,我去向经理汇报。”
过了半个小时,王光荣回来。
“小陈,新的合同文本正在修改和打印,你的九点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陈扬道了声谢,再抬腕看表,“王哥,天不早了,请你抓紧时间。”
王光荣笑了,“你还打算今天回去?”
“对啊。”
“你带钱了没有?”
“带了,带了一千多块。”
王光荣摆了摆手,“你今晚在这里住下。明天上午先签合同,接着你把原材料买回去。”
“这么急啊。”
“哈哈……我说兄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公司希望,过了年就能看到大批的新皂。”
陈扬听从王光荣的安排。
没带介绍信住不了旅馆,王光荣直接办妥,还送给陈扬五张空白介绍信。
第二天陈扬醒来,已快八点钟,因为身上带着一千块钱,陈扬整晚几乎没睡。
第159章 买到了原料
签了合同后,王光荣陪同陈扬,去化工公司门市部采购原料。
肥皂的原料很简单,片碱、橄榄油和精油。
此外,还要购买劳保防护工具,陈扬一共买了两套。
还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肥皂的包装纸,也要同时买好。
另一个是外包装用的纸箱,由王光荣的公司设计,春节后送到陈扬家里。
陈扬也真够大气的,带来的一千块钱,都被他花出去买了原料。
雇了三辆手拉车,将货送到河埠码头。
王光荣也是尽责,看着全部的货上了班船,才与陈扬道别后离开。
二人约定,以后有事联系,不是很紧急的,就通过班船船长进行。
船长也乐意,班船生意好,他的奖金就多。
再说了,陈扬也是客气。跟上次一样,见面就给烟,而且是整整一包。
这位船长姓郑,来自温林城关镇,人很热情。
温林方言里,陈郑同音,陈扬也觉得郑船长格外的亲。
郑船长告诉陈扬,运输公司做了新安排,以后就是他专门负责走这条线。
陈扬明白,与郑船长搞好关系,以后运输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郑船长还送了一个大人情。
陈家村也有一个河埠码头,是专门装卸农用拖拉机的,就在陈扬家附近。
郑船长答应,凡是陈扬的货,就在陈家河埠码头装卸。
这大大方便了陈扬。如果在南塘街码头装卸,再运到陈扬家,一趟来回就是三里半路,现在只需两百多米。
果然,郑船长说到做到。
下午班船抵达陈家村附近时,放慢速度,直接在陈家河埠码头靠岸。
班船上还有售票员和机修员,郑船长让二人帮着陈扬卸货。
陈扬包里还有香烟,卸完货,陈扬给了二人各一包香烟。
待班船远去,陈扬冲着家的方向,撕开嗓子发出一声长啸。
大妹熟悉大哥的声音,跑到路口朝河边张望。
“手拉车。”陈扬再喊。
不一会,大妹拉着手拉车来到河边。
爷爷也闻讯赶来。
全家三人一齐搬运,在天黑之前,把原料都运到了家里。
正好,吃晚饭时,二弟回家来了。
前段时间,二弟在他师傅那里当徒弟,据说当得老老实实的。
也是,口袋里一分钱也没,哪有资格去不老实。
人也变得敦实,让大哥比较满意。
“老三,你那边放假了?”
“大哥,你让我加入你的生产?”
陈扬笑笑,“如果你愿意,我举双手欢迎。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大哥,你让我白干,我宁愿坐着晒太阳数脚毛。你要给我钱,我肯定努力奋斗。”
“呵呵,你要钱干什么?最近你身无分文,不是挺好的么。”
二弟哭丧着脸说,“我的好大哥,我求求你了。你再这样对我,我可就没法活了。”
全家人都哄笑起来。
陈扬说,“好吧。老三,我看你的表现。你要是表现好,上次扣你的私房钱,我逐步的还给你。”
“谢谢大哥,谢谢大哥。”
“哎,做肥皂的活,你不能偷懒哦。”
“我保证不偷懒。”
也就在这时,陈扬做肥皂的事,传到了好朋友蔡朝阳那里。
第160章 扯虎皮做大旗
蔡朝阳做梦也不会想到,陈扬的新方向,居然是制作肥皂。
现在的蔡朝阳,是公社日用品厂副厂长,兼厂业务科科长。
原来的公社化工厂,已经合并到日用化工厂,臭肥皂已不再生产。
厂长是一个老头,很少来厂里上班,蔡朝阳实际上就是日用品厂的老大。
公社于万青主任大胆用人,蔡朝阳不到二十岁就担当此任,让他相当的踌躇满志。
可陈扬此举,让蔡朝阳觉得自己太失败。
蔡朝阳跑到于万青那里,报告了陈扬的情况。
于万青也颇感意外,陈扬这样做,简直是不给他面子。
于万青有点生气。
于万青找童四平谈话。
童四平一边劝慰,一边自告奋勇,去找陈扬了解情况。
童四平来到陈扬家时,陈扬正在院子是忙碌。
陈扬做了一块牌子,白底黑字,上书十一个大字。
天州贸易公司第一加工厂。
牌子搁在一边,没挂起来。
陈扬早想好了,扯虎皮做大旗,没人干扰,牌子不挂。
要是有人生事,这块牌子说不定能派上大用场。
温林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至今还有四分之三的公社没有通电。
没有央企,没有省企,没有地区级企业,整个温林县只有几家县属国营企业。
天州贸易公司,堂堂的地区级企业,属于它的加工厂,能唬住不少人。
童四平就被唬住了。
“我的天……扬,你越来越拽了。上次是县里的《复读学校》,现在都跑到地区去了。”
“呵呵,童叔,你不会是来干扰我的吧。”
“不敢,不敢。扬,你要是做肥皂,何必舍近求远呢。”
“童叔,你这话怎么讲?”
“你可以与咱们公社化工厂合作啊。”
陈扬笑道:“童叔,你这是南瓜长在了西瓜上。”
“啥意思?”
“强扭的瓜不甜呗。”
童四平笑着点头,“扬,于主任有一点点不高兴。”
陈扬也点了点头,“我知道。但我已经说过了,我不可能去公社化工厂上班。”
“嗯,于主任会想通的,你也别太在意。”
陈扬说,“童叔,请你转告于主任。他是前程似锦的人,没必要计较我一个小农民。我的命运已经注定,我注定进不了你们的圈子。我注定是个在社会上游荡的人,还是让我在社会上瞎逛吧。”
“扬,我会对于主任说的。”
送走童四平,陈扬继续干活。
做肥皂的模具,分上下两个部分,可以拆开,可以合并。
一套模具,可以生产十六条肥皂,每条肥皂由两块组成。
每块肥皂的正反两面,都要有文字图型。
已经与天州贸易公司商定,正面的文字图型是“天州贸易”四个字,反面的文字图型是“陈扬制造”四个字。
陈扬在模具板上或画或写,确定好花纹和文字图型后,再由爷爷负责进行雕刻。
这是细活,只能是戴着老花镜的爷爷上。
原定做六套模具,现在加了,陈扬要做十二套。
还是爷爷决心大,他买的硬木,可以做十六套。
陈扬是多多益善。
腊月事多,但陈扬家就一件事,做肥皂。
为此,陈扬挑了一个好日子。
第161章 好日子 试生产
腊月廿二。
这个日子是爷爷奶奶联合挑选,二老严肃认真,郑重其事。
搞得陈扬与大妹二弟不得不紧张,小小翼翼的,怕打了彩头。
腊月廿二上午七点至九点,最好是过八点动工。
兄妹仨严阵以待。
刚过八点,爷爷大手一挥,“开工。”
一公斤片碱,被陈扬倒入缸里,再倒入四公斤的热水。
热水早就烧好,大概只有六七十度。
二弟戴着防护眼罩和防护手套,拿着一根木棍,对片碱和热水进行搅拌。
这只缸较小,放置在木桶里,缸上有绳箍,绑着两根木棍。
爷爷提着一桶凉水,一舀一舀的,往木桶里倒凉水,用来降低碱水的温度。
陈扬来到另一只缸边,倒入十公斤橄榄油。
这只水缸也放在一只大木桶里。
大妹也拿着一根木棍,开始搅拌橄榄油。
二妹提来一桶刚烧开的热水,往木桶里舀热水,不断提高橄榄油的温度。
陈扬戴着手套,一手拿着一根温度计,两边来回,不断测量碱水和橄榄油的温度。
碱水温度降到了四十一度,橄榄油温度升到了三十九度半,双双接近四十度。
“老三,倒碱水。”陈扬喊道。
二弟和爷爷一起,四只手拿着缸边的两根木棍,扛起水缸,抬到这边,将水缸里的碱水,慢慢的倒入橄榄油里。
大妹加快搅拌的速度。
过了几分钟,陈扬冲着二弟喊,“老三,你接替你大姐。”
二弟不敢怠慢,接过木棍,继续快速搅拌。
“大哥,要搅拌多少时间?”二弟问道。
“看着闹钟,不停的搅拌半个小时。”
“我的天。”
陈扬拿过塑料油纸,递给爷爷,“爷爷,搅拌完成后,用油纸封好。”
大妹问,“大哥,接下来呢?”
“接下来,每隔一个半小时打开搅拌一次,每次十分钟,搅拌好后再用油纸封好。这种搅拌,至少需要两次。”
二弟一边干,一边叫苦,“大哥,这活不好干啊。”
陈扬踹了二弟一脚,“小子,这就是劳动,这就是生活。”
上午阳光明媚。
全家人都出来,坐在院子里,看着大哥他们制作肥皂。
完成搅拌封好油纸,等一个半小时再搅拌十分钟。
又等一个半小时,再搅拌十分钟。
陈扬过来,拿着一双筷子,沾了点已经皂化的溶液,滴在旧报纸上。
还行。
陈扬拿来一瓶精油,打开后,往溶液里滴了十滴。
“老三,再搅拌两分钟就成了。”
“好嘞。”二弟精神,又开始搅拌。
约两分钟后。
陈扬挥手高喊,“行了,现在开始倒模。”
爷爷拿来一只铁桶,用舀子将皂化溶液舀到铁桶里。
陈扬提着铁桶,来到院子里的模具边。
每套模具都有两个入口。
大妹和二弟各拿一个舀子,将皂化溶液倒入模具中。
另一边,爷爷已把剩下的皂化溶液舀入另一只铁桶。
陈扬提着铁桶,来到另一套模具前,像大妹和二弟一样,一舀一舀的,将皂化溶液倒入模具。
一公斤片碱,四公斤水,十公斤橄榄油,只能灌满两套模具。
两套模具,每次能做六十四条肥皂。
第162章 请孙老师做客
两套模具被两条破被子盖上。
“老二,老三,你们记住了。至少要等十二个小时,才能拿掉被子。然后再等至少十二个小时,才能把模子打开。”
二弟点点头,“现在是中午十二点,也就是说,至少要等到明天十二点。”
大妹又问,“大哥,那接下来呢?”
“到时候我亲自检查。如果成了,就可以拿刀切割。然后,一条一条的用纸包好,放在避光通风的地方。等十五天到二十天,肥皂就可以使用了。”
二弟不好意思的问,“大哥,能不能告诉我们,咱们这一把能赚多少钱?”
“毛利六块。”
“啥叫毛利?”
“毛利不等于纯利,就是不是净赚。我说的能赚的六块钱里,不包括咱们的工资,也不包括其他支出,是按原料算出来的。”
大妹说,“毛利能赚六块,已经很不错了。”
二弟也会算帐,“那咱们多干点啊。大哥,下午咱们再来一把,晚上又来一把,咱们一天就能赚十八块了。”
陈扬笑了,“你急什么。这只是试生产,做出来的是不是肥皂,我都不知道呢。”
爷爷说,“今天就这样了,等成功了再大干快上。”
陈扬制作肥皂的配方和过程,与教科书上不太一样。
这是孙老师的功劳。
孙老师经过多次实验,简化了制作过程,也对原料配比进行了调整。
孙老师说,这套新配方和新流程,虽然比不上正规厂家,但能甩公社化工厂十八条大街。
陈扬是对的,试产成功后,才能扩大生产,才能进行各项工艺改进。
这是工业生产,不是下河捕鱼和办《复读学校》。
陈扬打电话,邀请孙老师和吴老师两口子来家里做客。
目的有二。
一是请孙老师现场指导。
二是给两口子做手工年糕和麻糍。
老两口好吃年糕和麻糍,但牙口不好,只喜欢吃手工的年糕和麻糍。
现在有了一种机器,做米面的,后来经过改进,可以做年糕和麻糍,俗称机器糕。
机器糕压得太实,渗水性差,嚼在嘴里太硬,也失去了手工年糕的香味。
陈扬答应孙老师,只要他来做客,就给他做手工年糕和麻糍。
孙老师平时几乎不出门,但为了陈扬和肥皂,他和老伴一起来了。
陈扬到南塘街河埠码头迎接。
陪着老两口逛了逛百来十米长的南塘街,陈扬才领着回自己家。
全家出门迎接老两口。
孙老师惦记肥皂,直接去了“车间”。
奶奶和母亲,负责陪着吴老师说话。
“陈扬,什么时候能揭模?”
“中午十二点以后。”
陈扬汇报了整个试产过程。
“陈扬,你已经够严格的了。有的工艺,并不需要精益求精。比如说碱水的温度和橄榄油的温度,在三十五度到四十五度之间,都是允许的。”
陈扬笑道:“老师,我还是第一次听你说不需要精益求精。”
“这没办法。对手工作坊来说,生存第一,赚钱第一。如果精益求精,就没法生产了。”
下午一点多,两套模具打开。
孙老师检查一番,肥皂试产成功,各项指标基本符合要求。
第163章 生产顺利
每套模具三十二条肥皂,是粘在一起的,需要切开。
孙老师拿着刀亲自示范,从上到下,慢慢的切开。
切好的肥皂,一条一条的,用纸包好,再送到屋里搁好。
肥皂的整个制作流程,就算基本上完成了。
孙老师要求正式生产。
陈扬一声令下,全家总动员。
这一次,产量是试产的两倍。投入的原料,片碱两公斤,蒸馏水八公斤,橄榄油二十公斤。
孙老师在旁边观察,放蒸馏水时,他亲自操作,多加了一公斤。
搅拌的动作,孙老师也认为不对,撕着嗓子,对大妹和二弟不断纠正。
看着手痒,孙老师还亲自动手,拦都拦不住。
这主要是爷爷,干活像年轻人似的,极大的鼓舞了孙老师。
四个架子上,四套模具都灌满了皂化溶液。
老哥俩晚上喝酒,喝得那叫一个嗨。
喝的是爷爷新酿的米酒。
爷爷向孙老顾露了底,说他今年酿了三十多坛米酒。
孙老师讨酒,开口就要十坛。
爷爷拍着胸脯答应。
老哥俩都喝倒了。
陈扬晚上下河,捕了一些鱼虾,用来招待孙老师和吴老师。
腊月廿四,全家上阵做年糕和麻糍。
陈扬家有稻舀和蒸笼,人手又多,做手工年糕和麻糍不在话下。
两百二十斤年糕和六十斤麻糍,让全家人忙碌了一整天。
做年糕不忘做肥皂,与此同时,今天又做了三十公斤的肥皂。
陈扬给王光荣写了封信,通报了生产情况,确定春节前能生产至少两千条肥皂。
陈扬要求,纸质包装箱必须在春节后及时到位,他保证能在春节后交货。
孙老师和吴老师两口子也回家去了。
五十斤年糕,三十斤麻糍,还有十坛米酒,通过班船运往城关镇,再由老两口自己雇车运往家里。
经过孙老师的指导,工艺和工具都做了不少改进。
特别是放置原料的水缸,实在太过笨重,孙老师建议使用塑料桶。
在那个时候,塑料桶是个稀罕物,即使看得见也买不到。
王光荣给陈扬回了信。
信也是通过班船的郑船长转递的。
王光荣建议,春节前陈扬去一趟路桥。一方面,把纸质包装箱运回来。另一方面,多买点原料,保障春节期间的生产。
陈扬带了整整两千块钱,还有自行车,还有二弟陈兵,在腊月廿七那天去了路桥。
经过一天的忙碌奔波,陈扬不仅买到了原料,也拿到了纸质包装箱,以及六只塑料桶。
王光荣特别关照陈扬,虽然知道陈扬有钱,资金上能周转过来,但还是预付了两千块钱。
陈扬豁得出去,王光荣预付的两千块,加上自己带的两千块,全部买了原料。
班船的货船上,几乎一半装了陈扬的原料。
因为装卸陈扬的原料,班船延误半个小时。
班船到达陈家村码头,陈扬让大妹叫来几个发小帮忙,又耽误班船十几分钟。
陈扬不好意思,付清运费后,又多给了五块钱,以及六包香烟。
这边,除了自己家的手拉车,又让童小龙和童二子二人,把他们的手拉车也拉来。
三辆手拉车,七八个人,忙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所有原料拉回家。
晚上,陈扬请帮忙的发小们吃饭喝酒。
第164章 雇人要雇老实人
童小龙和童二子已从工程队回来,两个人在省城见了世面,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
陈仁军、陈福明和蔡晓晖三个,喝着米酒,吃着肉干,大赞陈扬家的米酒和肉干。
陈扬问童小龙和童二子,“我说,你俩在那里干活,一天给多少工资?”
童小龙说,“一天一块,一日三餐。”
“一天干几个小时?”
童二子说,“十二个小时。要是加班,还另给加班费。”
陈扬笑笑,“你俩给我干。一天一块五,一天干十个小时,怎么样?”
童小龙和童二子互相看了看,没有马上接话。
旁边陈福明说,“扬哥,说好了的,我给你干。”
陈福明和父亲陈耀平一起,早已找过陈扬。
陈扬点着头说,“福子,你算一个。”
童小龙和童二子却没有马上答应。
童小龙要回去跟他大伯童老贵商量。
童二子要回去跟他对象商量。
二童还真逗,酒不喝了,回家“请示”去了。
陈仁军、陈福明和蔡晓晖三个都笑了。
陈扬也笑了。
二童脑子不够使,也不会使,那是大大有名的。
陈仁军问,“扬哥,你真想要他们两个?”
陈扬说,“我要两个人。一个是福子,所以再要一个就够了。”
蔡晓晖问,“扬哥,那你干吗同时邀请他们两个?”
陈扬反问,“晖子,你认为他俩会来吗?”
陈仁军笑着说,“我看他俩一个也不会来。童二子的对象,正恨着扬哥,她肯定不会同意的。至于童小龙,童老贵认为他去工程队干活,将来有出息,也是不会同意的。”
蔡晓晖点了点头,“噢,我明白了。扬哥明知道俩货都不会来,所以故意这么说,是拿话堵他俩的嘴。”
陈扬笑而不语。
招好朋友当工人,这是傻人才会干得出来的傻事。
陈福明是个例外。他忒老实,他父亲及其全家人都老实。
陈扬相信,就是把什么都教给陈福明,他也不会学着去做肥皂卖。
就是把配方交给陈福明,他也不会拿去卖钱。
童小龙和童二子却不一样。
二人老实,但背后替他俩当家做主的人却不老实。
童小龙的背后是童老贵,说童老贵老实,傻瓜都会发笑。
童二子的对象,现在看来,肯定也是一个精明的娘们。
招两个工人,除了陈福明,另一个是蔡晓晖的弟弟蔡晓明。
蔡晓明与陈扬的二弟陈兵是好朋友,才刚满十六岁,也是二弟陈兵竭力推荐。
陈扬说出来后,蔡晓晖有些意外。
“扬哥,你真的看上我家晓明了?”
陈扬点点头,“不过,我有话在先。福子我当壮劳力使,每天一块五。你家晓明还是半劳力,每天只拿一块二。”
“够了,够了。”蔡晓晖拍着大腿说,“我爸妈正愁这小子没事做,要学坏呢。扬哥,就这么定了,我马上回家告诉我爸妈去。”
说罢,蔡晓晖起身跑着走了。
陈福明喝得有点多,晃荡着身子也走了。
还剩下陈仁军陪着陈扬喝酒。
陈扬知道,陈仁军是心里能装事的人,他肯定有话说。
“军子,你我不是外人,有啥就说吧。”
“扬哥,我不想当通讯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