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乡村之巨变TXT下载乡村之巨变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乡村之巨变全文阅读

作者:温岭人     乡村之巨变txt下载     乡村之巨变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5章 钱最重要

    陈扬大吃一惊,“军子,什么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陈仁军说,“我在公社当通讯员,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也就不到四百块的收入,就是一天一块多一点。”

    陈扬说,“你这个收入,蔡晓晖在村小当民办教师,还比不上你呢。”

    陈仁军犹犹豫豫,“我对象,我家里其他人,都认为这是铁饭碗,不应该轻易放弃。”

    “我也这么认为。军子,通讯员虽然不是公职,不是干部,但毕竟是铁饭碗啊。”

    “可是,可是我总觉得不得劲。”

    陈扬笑了,“你是嫌工资低了吧。我让陈福明帮我干活,每天一块五毛,比你收入高,你是心里不平衡了。”

    陈仁军点点头,“扬哥,我现在很崇拜你,你知道吗?”

    陈扬咧着嘴直乐,“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你崇拜我啥?”

    “你认为钱最重要,你认为只要能赚到钱,干什么怎么干都不重要,我认为你这样的认识太对了。”

    陈扬笑叹一声,“哎呀。军子,我这么想这么做,是没有办法,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啊。”

    “反正,反正我就是想像你这样,痛痛快快,潇洒自在……扬哥,我想像你这样生活。”

    陈扬沉默了一会,伸手拍了拍陈仁军的肩膀。

    “军子,你相信我吗?”

    “当然,不相信你,我也不会跟你说心里话。”

    “再干几年,争取转正,争取当干部。如果转不了正,你再退出,你我联手闯荡社会。”

    陈仁军对自己没有信心,“扬哥,现在讲究知识就是力量。我一个初中生,最广阔的大道,我也走不远。”

    “军子,再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

    陈扬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并且做了承诺,才把陈仁军劝住。

    “谢谢你。扬哥,最近村里有没有人向你借钱?”

    陈扬愣了一下,“没有啊,军子你什么意思?”

    陈仁军说,“现在政策放宽了,允许农民出去干活了。在咱们村,就有不少人打算出去闯一闯了。”

    “这我知道啊。”

    “那你说说,他们出去会干什么?”

    陈扬想了想,“咱们村啊,有个怪现象,就是手艺人不多,但私下里做小生意的不少。所以咱们村的人出去,要么是打工,要么是干小买卖,但应该是干小买卖的居多。”

    “算你说着了。据我所知,过了年,至少有上百人要出去干小买卖。”

    陈扬吓了一跳,“上百人?军子,你跟我开玩笑吧。”

    “真的,至少有百十来号人,而且是都准备出去干小买卖的。”

    陈扬忙问,“他们准备干什么小买卖呢?”

    “到全国各大城市卖小商品。他们先在路桥市场采购小商品,再把小商品运到各大城市零售。据说路桥那边,已经有不少人这样干了。咱们村里人,也是从路桥人那里学来的。”

    陈扬思忖着说,“穷则思变。搞长途贩销,还真是一条好路子。”

    陈仁军小声说,“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借钱,做小生意也需要本钱嘛。所以,童老贵家门庭若市,因为他经常借钱给别人嘛。”

    陈扬笑了,“军子,你不会要动员我向童老贵学习吧。”

第166章 以钱生钱

    陈仁军告诉陈扬,有钱不赚,他娘的就是天字第一号傻瓜。

    以钱生钱,借钱收利息怎么了,人家童老贵都玩了几十年了,他玩得人家也能玩得。

    还别说,以钱生钱这个想法,陈扬早就有之。

    如果说以前是实力不足,那现在是财大气粗,完全不在话下。

    童老贵从几十块起步,放高利贷,现在已达到一千到两千的实力。

    陈扬可是万元户,即使拿一半做肥皂生产的流动资金,那还有五千块可以用来借贷。

    童老贵是三分利,陈扬只要降点利息,完全可以把生意抢过来。

    最近,有不少人私下里询问爷爷或奶奶及母亲,表达了借钱的意向。

    只是陈扬家的钱,都由陈扬掌握,只有陈扬愿意,陈扬家的钱才能往外借。

    陈仁军的鼓动,让陈扬下了决心,走一走这条财路。

    陈扬拜托几个好友,对外散布消息。他手头有点闲钱,闲着也是闲着,准备借给别人使用。

    而且有一条特别要求,利息最高不高过两分,最低可到一分半,结算时视实际情况而定。

    这个消息传得很快,可以说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陈家村。

    隔一夜就是腊月廿八。

    这年的腊月是个小月,只有二十九天,腊月廿九就是除夕。

    除夕不能借钱,要想借钱,只有今天。

    让陈扬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上门向他借钱的人,是绰号“豆腐”的赌博鬼蔡根夫。

    才早上七点刚过。

    陈扬起床出门,揉着双眼看了好几遍,才看清院门边蹲靠着一个人。

    陈扬吓了一大跳,夜里天气特别冷,不会有人冻死在门口吧。

    走近几步再看,那人嘴里和鼻孔冒着热气,正在那里打盹呢。

    陈扬直起身子,走到院门边往外一看,立即乐得咧嘴而笑。

    “豆腐,你干吗哪?”

    “扬,你不愧是有钱人,起床都这么晩。”

    “我去。”陈扬打开院子的门,把豆腐迎进来,“哎,找我有事?”

    豆腐点点头,“明白人说话,不拐弯抹角。扬,我找你借钱。”

    陈扬笑了,“呵呵……上次我说的话你忘了?借谁也不借给你。”

    “我借钱不是为了赌博。”

    “狗改不了吃屎,反正我不相信。”

    豆腐说,“扬,我要去做生意了,就是搞长途贩销。我本钱不够,借你点钱当本钱。”

    赌博人,不得罪,再说豆腐家兄弟五人,在陈家村颇有势力,陈扬可不能轻易得罪。

    “豆腐,你打算借多少?”

    “一百。”

    “我要收利息的哦。”

    “知道,一分半到两分。”

    陈扬歪着脑袋瞅着豆腐。

    “看啥看,到底行不行嘛?”

    “呵呵……论辈份,他娘的我得喊你一声叔。可你赌博名声在外,我实在难以相信。”

    “说条件,你说条件吧。”

    想了想,陈扬提出一个奇葩的办法,“豆腐,你把你老婆找来,只要你老婆担保,我借你两百块。”

    “说话算数?”豆腐两眼一亮。

    “一口吐沫一颗钉。”

    豆腐转身就跑,“你等着,我马上回来。”

    豆腐的老婆叫童玉芬,是个很有本事的女人。

    就这样,陈扬的新财路正式开张。

第167章 三岁看大 六岁看老

    爷爷也是个会琢磨事的人。

    蔡根夫和童玉芬两口子走后。

    爷爷特意提醒陈扬,“扬,你相信豆腐这个人吗?”

    陈扬笑道:“爷爷,豆腐不可信,但他老婆可信啊。”

    “这倒也是。”爷爷点着头说,“我就是觉得,赌博人靠不住。”

    陈扬却摇了摇头,“爷爷,我倒听说,赌博人很靠硬的。”

    很靠硬,是温林方言,意思就是相当靠谱。

    豆腐两口子帮陈扬开了个好头。

    腊月廿八这天,从早到晩,共有三十二户人家上门,包括豆腐两口子。

    大部分都是只借一百块。有的是借两百,但这也是最多的。

    陈扬共借出四千块钱。

    绝对的来者不拒,陈扬没让村里人失望。

    当然,陈扬的要求也很严格,不管识字不识字,都要写借条和签字画押。

    有意思的是,借条上只写借款数额,和借款时间和还款时间。

    关于利息,只写“利息协商”四个字。

    陈扬滑头,一分以上就是高利贷,陈扬不想留下把柄。

    那时候的农民,很讲面子,忒讲信誉,即使没有借条,也不担心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

    一两百块,对陈扬来说是个小钱。

    而对刚踏入商品经济的大门,企图脱贫的农民来说,一两百块就是巨款。

    腊月廿九,也是除夕。

    陈扬家杀了两只猪,刨去头尾和内脏,得猪肉两百十一斤。

    陈扬自家只留头尾内脏和五十几斤猪肉。

    其余一百五十几斤猪肉,陈扬按大队公布的困难户和五保户,每户两斤送给人家。

    陈扬是想试一试,有多少人买他的面子,收下他的猪肉。

    结果没人拒绝。

    一百五十几斤猪肉,六毛钱一斤,价值近百。

    这一次送猪肉,大人不心疼,包括爷爷、奶奶、母亲和大妹及陈扬自己。

    而几个小的,二弟、二妹、三妹和三弟,个个心疼得不得了。

    除夕这顿晩饭,在温林一带俗称“除夜”。

    吃“除夜”时,二弟还在嘀咕。

    “大哥,你太大方了。你收买人心,也不能这样收买嘛。”

    陈扬笑笑,只顾自己吃喝。

    老三爱唠叨,嘴上不把门。

    家里人都知道老三的德行,都懒得理他。

    几个小的忙于大吃,已忘了心疼。

    二弟还在唠叨。

    “九十多块,一下子没了。当零花钱发,够发一年的呢。”

    陈扬还是只吃不说。

    爷爷瞪了老三一眼,“真没出息。”

    平时奶奶最疼老三,这时笑着说,“老三,你爷爷当年说的话,现在看来一点都没错。”

    二弟忙问,“奶奶,爷爷当年说了啥?”

    “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你大哥六岁的时候,跟你爷爷去衡峰街,吃年糕时,年糕被人抢走了。可你大哥却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老三,你可比不上你大哥。”

    “我怎么了?奶奶,我是比不上大哥,但我也不差啊。”

    “你六岁的时候,有一次货郎来了。你拿破铁锅换糖,换好糖后,你偷偷的把破铁锅的碎片拿回来。你爷爷看到了,当时就骂你没有出息。”

    弟弟妹妹们起哄。

    二弟腆着脸说,“反正我没大哥高尚。可是大哥,别忘了咱家的钱我也有份。”

第168章 亲兄弟明算账

    二弟认真说话,当大哥的不能等闲视之。

    “老三,你什么意思?”

    “大哥,我挣的钱,你可以替我保管。但是,亲兄弟也得明算帐吧。”

    陈扬呵呵一笑,“好么,跟你大哥叫板是不?”

    陈兵急忙举起双手,“不敢,不敢。大哥,我这是提意见,提意见总行吧。”

    “好,你等等。”陈扬点了点头,喝着酒思忖起来。

    过了一会,陈扬宣布重要决定,“同志们……”

    全家老老少少一齐笑起来。

    陈扬一脸严肃,“同志们,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对咱们家进行重大改革。以后凡是参加家庭劳动,并为家里取得经济效益的人,都有资格获得一定的报酬。”

    二妹抢着问,“大哥,包括我们吗?”

    “对,包括你们,咱们全家所有的人。”

    二弟为大哥倒酒,“请你继续说,大哥。”

    “以后,咱们家建立帐本,记帐由老二负责。我与爷爷还有老二,每人每天一块五毛。老三,你每天一块两毛。奶奶和咱妈,每天一块。二妹,你每天八毛。三妹三弟,你们每天每人五毛。”

    二弟立即抗议,“大哥,我一天一块两毛,是不是少了点?”

    “你再说,我只定你每天一块。”

    二弟急忙闭嘴。

    陈扬继续说,“你们挣的钱,只记在帐上,不能发给你们,统统由我保管。当然,你们每个月的零花钱,我会发给你们的。”

    二弟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陈扬指指二弟,“老三你说。”

    “大哥,除了发给我们工资,咱们做肥皂赚的钱,你打算怎么分配呢?”

    陈扬咧着嘴乐了,“好小子,心很大嘛。”

    二弟急忙举手,“大哥要是认为我问得不对,就当我没问过。”

    陈扬问道:“老三,这个肥皂加工厂,是我建起来的吧?”

    二弟点了点头。

    “所以,肥皂加工厂赚的钱,应该是我的。或者说,应该由我支配。老三,你同意吗?”

    二弟又是点头。

    “所以,老三,在你和你大姐成家立业之前,你们都没有份。而当你们成家立业之后,我会给你们应得的那部分。”

    “大哥,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呵呵……你明白不明白,都是一样的。你要是不愿意干,就滚回你师傅那里当徒弟。我人手不够,大不了多雇一个。”

    “别,别啊。大哥,我跟定你了,刀山火海,决不后退。”

    陈扬不再与二弟啰嗦。

    爷爷说二弟小气,可有一点爷爷没看出来,就是二弟也是鬼精鬼精的。

    过了除夕,当然就是大年初一。

    初一初二初三,全家各玩各的。

    温林一带的风俗,正月初四开始走亲戚拜年。

    陈扬家的亲戚,因为父亲的事,早断了来往,倒让陈扬省事不少。

    正月初四,陈扬整理模具,准备开工生产。

    正月初五,早上七点半,陈扬与爷爷,还有大妹和二弟,一起开工生产。

    还有陈福明和蔡晓晖的弟弟蔡晓明。

    陈扬手把手的教导二人。

    除了配方。

    关于配方,陈扬连二弟都不告诉,在另一个房间枰好以后再拿出来。

    因为有了雇员,陈扬对生产流程做了必要的调整。

第169章 扩大生产

    陈扬先让爷爷再做一些模具,使模具总数达到二十四套。

    二十四套模具,四个模具架子,每天的生产,总共分六次完成。

    按陈扬的计划,每天的最高产量,二十四乘以三十二,一共七百六十八条肥皂。

    陈扬掌握配方,他每天也要完成六次配料。

    一天的生产时间,要控制在十个小时内,那每次的生产过程,就只有一点五个小时多点。

    很显然,陈扬自己除了配料,和掌握全局,不用亲自动手。

    爷爷不能累着。

    大妹又是女的。

    实际的一线工人,只有二弟、陈福明和蔡晓明三个。

    这远远不够。

    经过计算,至少还要增加三人。

    另外,女工只有大妹一个。可大妹还得操持家务,买菜烧菜烧饭洗衣服,样样都是她做。

    奶奶和母亲,还有那三个小不点,实际是指望不上的。

    肥皂的包装,需要两名女工。

    五名男工,两名女工,一共七个。

    陈扬心里嘀咕。

    上面有规定,私营作坊和挂靠企业,雇工总数不能超过六人。

    陈扬可不想犯这种错误。

    陈扬要去公社,找童四平叔叔询问有关政策。

    家里的生产不能耽误。

    陈扬把爷爷叫进配料室,悄悄的把配方告诉爷爷。

    其实很简单,就那么几种原料和热水,根本就不是什么高科技。

    爷爷早就看过,不用陈扬说,他也知道如何配料。

    又到生产车间吩咐几句后,陈扬骑上自行车,直奔位于南塘街上的公社。

    到了公社门口,陈扬又东张西望,鬼鬼祟祟。

    他不好意思见到于万青主任。

    好朋友陈仁军出来,告诉陈扬,于主任现在在家里,要过完春节才会回来上班。

    现在暂时当家的是童四平副主任。

    陈扬这才停好自行车,大摇大摆的去找童四平。

    见了童四平,陈扬先祝春节祥瑞,再拿出香烟敬上。

    童四平接过陈扬递来的香烟,看了看,马上惊叹。

    “嚯,带过滤嘴的精装利群,五毛钱一包。扬,你真的富起来了。”

    “呵呵……装装门面,我装装门面的。”

    陈扬陪着笑,把大半包精装利群递放到童四平手边,自己却拿出两毛四分一包的新安江牌香烟,拿出一支叼在嘴边。

    又拿出一个气体打火机,为童四平和自己点上火后,再把打火机也搁到童四平面前。

    “哈哈,你小子,挺会来事的嘛。”

    童四平笑笑,“不过,我不吃你的好处。”把香烟和打火机推回到陈扬面前。

    “童叔,你是我叔。本来么,我是要到你家去拜年的,可我怕影响你进步,所以才没有去。”

    “噢,那我谢谢你了。这香烟和打火机,你还是拿回去吧。”

    “既然童叔不要,我又不能收回,那就只好扔了。”

    说着,陈扬起身,拿起香烟和打火机要往窗边走。

    “别,别啊。”

    童四平拽住陈扬,夺过香烟和打火机,利利落落的塞进自己的衣兜里。

    叔侄二人笑着坐下。

    童四平吸着烟道:“这是我第二次抽这样的好烟。第一次是出差在省城,一个国企老总递的。噢,对了,扬,你找我啥事?”

    陈扬说了他的来意。

第170章 不给人留把柄

    “扬,你小子运气真好。”

    童四平在文件柜里找了老半天,找出一份红头文件,封面加封底只有三页。

    文件上明确写着,原来规定,私人作坊和挂靠企业,雇工总人数不得超过六人。

    现在规定,上限八人,比原来增加了两个。

    陈扬松了一口气,心说我的运气确实好,我的加工厂只准备扩大到七个人。

    再细看文件。文件上说,自己的家人不算雇工。

    这下陈扬就更加放心了。

    “扬,你的加工厂准备招多少人?”

    “现在两个,准备再招五个。”

    童四平笑了,“你小子,卡得真准啊。”

    “呵呵,我可不想犯错误。”

    童四平立即收了笑容,“你没有犯错误吗?”

    陈扬怔了怔,“我确实没犯错误啊。”

    童四平说,“大张旗鼓的放高利贷,这是不是在犯错误?”

    陈扬笑着说,“放高利贷是事实,但没有大张旗鼓。而且我要的利息并不高,比真正的高利贷低多了。”

    “还要狡辩。一天放贷几十家,搞得门庭若市。你看看人家童老贵,就是那么的低调。还有利息,国家有严格规定,一分利以上都属于高利贷。”

    陈扬想了想,自己是做得不够谨慎,也不够隐蔽。

    “童叔,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注意。”

    “你啊。”童四平摆了摆手,“民间借贷,自古有之。只要不出事,我们也不会去管。但是扬啊,这种事最怕被人盯上。一旦被人盯上,没有大麻烦也肯定有小麻烦。”

    陈扬吃了一惊,“我被人给盯上了?”

    童四平不否认,也不肯定,但来了个默认。

    陈扬是个明白人。

    离开公社回家的路上,陈扬心想,有童四平在,即使盯上了也不用怕。

    陈扬的心思,放到了扩大生产上。

    扩大生产就是増人增效。

    招工的首要要求,就是必须是本村人。

    两名女工,由大妹负责招聘,她有不少好姐妹,可以广泛挑选。

    三名男工,本来二弟说他负责招聘,陈扬不让,决定自己亲自负责。

    大妹选了两个好姐妹,十八岁的蔡红梅,和十七岁的童姗姗。

    陈扬选的三个,也都是十六七岁的小青年。

    十七岁的童安军,十六岁的陈金德和蔡国定。

    大人不好驾驭,小青年好使,心眼也不多。

    只用几天时间,肥皂生产就井然有序,不用陈扬时时刻刻的盯着。

    正月初十,第一批六千条肥皂,顺利运往天州贸易公司。

    现在,一天开模二十四次,每次出产肥皂三十二条,总共一天生产肥皂七百六十八条。

    就这个产量,王光荣照单全收,还不满意。

    王光荣嫌陈扬产量不够。

    但陈扬很满意。就目前的规模和产能,他已经竭尽全力。

    要是再想扩大和增产,就得再招新的员工。员工超过八个,他就给人落下了把柄。

    现在这样挺好,陈扬自己不用亲自干活,爷爷只负责配料,大妹也有充分的时间操持家务。

    村里不少人前来参观。如果搁在以前,陈扬不会同意,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

    陈扬来者不拒,并告诉爷爷,他不怕被人参观。

    因为陈扬肯定,他们就是拚命的看,也看不出他每天能赚多少钱。

第171章 打死也不能说

    根据合同的约定,一条肥皂,天州贸易公司的收购价是三毛钱。

    陈扬能从这三毛钱里获得一毛钱的毛利。

    一天生产七百六十八条,一天的毛利就是七十六块八毛。

    每天的主要开支就是工资。

    七个工人,就是加上爷爷、大妹和二弟,每天的工资大概是十二块八毛。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每天能赚六十六块。干一百五十天,就能赚一万块呢。

    这个数据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

    红眼病很厉害,特别是在农村,红眼病更厉害。

    陈扬吩咐过爷爷和大妹,他们的嘴,陈扬很放心。

    家里其他人不用吩咐,因为他们不会知道。

    只有二弟陈兵的那张嘴,绝对是个漏勺。

    晩上,陈扬来到二弟的房间。

    二弟正要睡觉,“大哥,你找我什么事?”

    陈扬笑笑,“你跟他们吹牛,说我是厂长,你是副厂长,有没有这回事?”

    “嘿嘿……内部说说,内部说说。”

    陈扬伸手指了指二弟,“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老三,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知道,上次孙老师对我说过。”

    “什么厂长副厂长,这算是高调做人,还是低调做人?”

    二弟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的笑了,“大哥,我又犯错误了。”

    “这个错误,还算是小错误,只要不犯大错误就行。”

    二弟问道:“大哥,什么是大错误?”

    “对咱们的加工厂来说,什么是大错误,你认真的想想。”

    二弟挠着脑袋想了想,“钱,赚钱,能赚多少钱,打死也不能对别人说。”

    陈扬笑了,“臭小子,越来越聪明了。”

    “大哥,我是跟着你进步的,我不能太丢你的脸。你放心,咱能赚多少钱,我保证守口如瓶。”

    陈扬这才结束谈话,“老三,你要是表现好,我涨你的工资。”

    二弟还有待成熟,陈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二弟一定是个人才。

    陈扬的加工厂红红火火,发小们常来逗留。就连在外当兵的童小平,都在来信里提起。

    原来,是童小平父亲写信告诉他的。

    众多发小,也就陈扬与童小平保持着书信联系。

    童小平在南疆立了一等功,现在在某步兵学院读书,将来毕业了就是军官。

    陈扬为童小平高兴,因为从军戍边,也曾是他的第一理想。

    陈扬也没忘了另一个好朋友蔡朝阳。

    蔡朝阳现在干得也是风生水起。

    接管了日用品厂,兼并了化工厂,蔡朝阳可谓兵强马壮。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日用品厂缺少资金,公社出面,从公社信用社贷款一千块。

    一千块,绝对算是巨款。

    普通老百姓,在信用社一百块也贷不出来。

    有了资金,有了管理权和运营权,蔡朝阳跑去路桥街,做了一番市场调查,回来对产品进行了调整。

    工厂重新开工,其中的三种日用品,在路桥那边的销路还挺火。

    不过,蔡朝阳开拓市场行,内部管理却不行。

    一百三十几人的日用品厂,人员实在太多了。

    蔡朝阳有点懵,想了想后决定向陈扬请教。

    不耻下问,也是蔡朝阳的优点。

第172章 多个朋友多条路

    蔡朝阳来到陈扬家,先参观陈扬的肥皂加工厂。

    陈扬没有陪着,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书、抽烟、喝茶。

    关于看书,蔡朝阳只有小学毕业,永远赶不上陈扬。

    《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

    封面发黄,二十多年前的老书。

    蔡朝阳来到陈扬身边坐下,“扬哥,我服你了。”

    “服我?服什么?”

    蔡朝阳小声的说,“有人说你像资本家,自己都不用干活。”

    陈扬呵呵笑了,“什么呀。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有名的偷懒专家。”

    在生产队时,陈扬虽然是把干活好手,但很少认真的干活。

    干活就是投机取巧,能歇着决不干着,能坐着决不站着,能躺着肯定躺着。

    “扬哥,我遇到问题了。”

    “什么问题?蔡国平给你捣乱了?”

    蔡国平是死鬼蔡宝福的亲侄子。

    “不不。”蔡朝阳说,“实话实说,蔡国平现在是日用品厂的会计,是我的得力助手。”

    “哦,那是什么问题?”

    “唉,人太多。用专业的话讲,叫人浮于事。用咱农民的话讲,九根萝卜十个人拨,多了个人。”

    陈扬笑道:“十个人只多一个,不算多啊。”

    “可我那里是一点牛粪,一群苍蝇来抢,太多太多了。”

    “呵呵……你说说,到底多多少?”

    “我们现在生产七种产品,三种盈利,两种保本,两种亏本。按现在的生产需要,八十个已经足够,但我们却有一百三十九人。”

    陈扬说,“多余的滚蛋啊。能干的留下,不能干的回家。”

    蔡朝阳苦笑,“你说得倒是轻巧,都是关系户,让谁走都走不了。我要逼急了,他们会拿刀砍我。”

    陈扬开口国骂,“他娘的,又不是国营企业,又不是铁饭碗,为什么不能滚蛋。朝阳,这一刀挥不下去,你有三头六臂也没用。”

    “扬哥你说,这一刀怎么挥?”

    “找公社,找于主任和童副主任,让他们出面,动员一部分人回家。”

    蔡朝阳摇摇头,“我怕我说服不了于主任和童副主任。”

    陈扬指了指自己的那本书,《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它,它能说服他们。你明确告诉他们,要想扭亏为盈,必须裁减多余的人员。不然的话,你的产品最畅销也无济于事。”

    蔡朝阳拿起《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就我的文化水平,我也看不懂,我拿什么去说服他们。”

    “傻不傻。”陈扬笑道:“于主任是高中生,你看不懂,可他看得懂啊。”

    蔡朝阳笑了,“行,我借你的书,去教育于主任去。”

    “这就对了。”

    “扬哥,谢谢你。蔡国平在我那里干活,我没想到你还能帮我。”

    陈扬笑指蔡朝阳,“多个朋友多条路,你是我的路啊。”

    “路?什么路?”

    “我现在做肥皂,那边全部包销。万一那边不行了,我也可以通过你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

    蔡朝阳爽快的说,“没问题。扬哥,现在就可以。”

    “呵呵,现在就算了吧。”

    陈扬确实有这个心思。蔡朝阳正在建设销售渠道,为什么不能加以利用呢。

第173章 拓展其他销售渠道

    陈扬自己也在拓展其他的销售渠道。

    正月底,陈扬背着挎包,骑着自行车来到县城。

    挎包里,放着六条作为样品的肥皂。

    陈扬直接来到县百货公司大楼。

    好朋友肖伟力正在柜台边忙碌,身边还有一个小姑娘。

    “哟,我说伟力,才干了几天,就当上师傅了?”

    肖伟力看见陈扬,很是高兴,他把陈扬叫到一边,小声说,“要把我调到后勤科去。前提是,我得培养一个人接替我。”

    “你别去后勤科,你去业务科吧。”

    陈扬话里有话,肖伟力听进去了。

    “哎,扬哥你什么意思?”

    陈扬把挎包打开给肖伟力看,“这是我生产的肥皂。出厂价每条三毛,批发价每条四毛,零售价每条五毛。你要是能帮我批发出去,你能拿到每条五分的回扣。”

    “这,这么多啊。”

    “对啊,每条五分的回扣,相当于百分之十的提成。”

    “等等。”肖伟力问道:“这五分谁出?”

    “我给两分,从出厂价里扣。另三分,从批发价上扣留。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干,我的出厂价定为每条三毛三分,其中五分归你。”

    肖伟力思忖了一下,“这个活可以啊。”

    陈扬点点头,“如果你愿意干,我把全县的经销权都交给你。伟力,这个量可不少啊。哪怕你一个星期只推销一百条,一个月也有二十多块的收入。”

    肖伟力也点了点头,“扬哥,你说得不错。可这价格,这零售价是不是有点高了。”

    陈扬笑了笑,“我这肥皂不用肥皂票,凭这个优势,价高点不是问题。还有,你以县百货公司的名义向下面推销,谁会不给面子呢。”

    肖伟力又想了想,拍着大腿说道:“定了,我干。”

    “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六条肥皂,算我送给你了。”

    肖伟力也是胆大,与陈扬口头约定,先每天订购一百条。

    从肖伟力那里回来,陈扬向大家宣布,从明天开始,每天加班两到三个小时。

    大家都欢呼支持。

    农村人就这点好,干活不嫌累,更何况加班还有加班工资呢。

    爷爷又做出了八套模具,模具的总套数已达到三十二套。

    这么一来,每天的产能就是一千零二十四条肥皂。

    陈杨决定,天州贸易公司那边,每天只给八百条。

    肖伟力那边一百条,剩下的一百多条,先在仓库里搁着。

    陈扬断定,肖伟力肯定拚命的推销,一天一百条根本不够。

    果不其然,第一个一百条以后,不过才三天,肖伟力就托班船的郑船长给陈扬捎信,他要每天三百条。

    陈扬知道,肖伟力的销路打开了。

    肖伟力要三百条,王光荣那边,每天八百条,还一个劲的催陈扬增产。

    陈扬与爷爷商量。

    “爷爷,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你说怎么办?”

    “你打算怎么办?”爷爷反问。

    “爷爷,按我的计划,除了供应天州贸易公司和县百货公司,我希望每天多出一二百,存在仓库里备用。”

    爷爷想了想说,“我这边好办,多做几套模子,反正木料是现成的。可这么一来,咱们人手就不够了。”

    “爷爷,我来想办法。”

第174章 再次扩大生产

    陈扬决定增人。

    而且这次增人,只增大人,不要小年轻。

    陈福明的父亲陈耀平,蔡晓晖的父亲蔡宝华,还有陈扬的本家叔叔陈东南。

    这三位都是老实人。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常来陈扬家参观,想说什么却又不好意思说的样子。

    陈扬洞察人心。

    本家叔叔陈东南,出了名的蔫人。他的爷爷与陈扬的太公是亲兄弟,细算起来不亲也不远。

    陈东南是第二小队的,平时与陈杨家来往不多。

    但陈东南很穷,穷得屋顶漏了也没钱修补,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全村的困难户。

    还有一点,陈东南在村里没地位,被人看不起。

    因为他没儿子,却有六个女儿。

    农村就是这样,你没儿子,说话没有底气。

    陈扬的父亲陈风在家时,没少帮陈东南的忙,陈东南受别人欺负时,陈风总是挺身而出。

    陈扬也帮陈东南,这个春节前,不仅送猪肉,还另外送了一个猪头、一包鱼干和十块钱。

    下有六个女儿,上有老父老母,陈东南两口子够艰难的。

    这天晩上,陈扬请蔡宝华、陈耀平和陈东南三人吃饭。

    在农村,在平时,请人吃饭就是有事相求。

    陈扬是晩辈,晩辈可以请长辈,同辈可以请同辈。

    爷爷作陪,身居首席。

    仨老实人不明就里,有点诚惶诚恐。

    爷爷端着酒盅说,“喝酒喝酒,喝了三盅再说事。”

    仨老实人跟着举起酒盅。

    农村人喝酒,不兴碰杯,长辈举了杯,晩辈跟着就是。

    陈扬站着,为爷爷他们倒酒。

    酒过三巡,爷爷说,“扬,你说,坐下说。”

    陈扬坐下,先把酒盅里的酒喝掉,“宝华叔,耀平叔,东南叔,不好意思,我是想请你们三个到我家帮忙。”

    仨老实人都受宠若惊,陈东南还站起身来。

    陈扬让陈东南坐下,“我知道,三位叔都是干活的好手,家里都在种菜养猪。所以,我请三位叔晩上过来,每个晩上干三到四个小时。”

    蔡宝华说,“我来,扬,我来。”

    陈耀平和陈东南也忙不迭地点头。

    陈扬笑了笑,“我还没说工资呢。干三个小时七毛钱,干四个小时一块钱。三位叔,不够的话,请你们提出来。”

    陈耀平说,“够了够了。”

    陈东南说,“够了,在生产队干一天,还不一定能赚一块钱呢。”

    陈扬解释说,“三位叔,四个小时一块钱,还是我占便宜。因为这是晩上干活,晩上干活本来就是要加钱的。”

    蔡宝华笑着说,“扬,你就别说了。你的心思我知道,你这是在关照我们,我们谢谢你。”

    “三位叔,还有一条。你们有空的时候,白天也可以过来干。白天的工资,你们三个都是每天一块五毛。”

    白天一块五,加晚上一块,一天就是两块五啊。

    陈耀平点点头,“扬,我们安排一下,争取白天晩上都来。”

    爷爷说,“只要肥皂销路好,有的是活干。”

    这时,陈扬看着陈东南说,“东南叔,你家彩莲闲在家里,就让她也过来帮忙。让她跟着我家大妹,工资跟她们几个丫头一样。”

    陈东南上下嘴唇直哆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第175章 人红是非多 厂红麻烦多

    同样的条件下,模具越多,生产速度越快。

    同理,模具架子越多,生产速度也越快。

    原来只有四个模具架子,占据了院子三分之一的空间。

    现在爷爷买了木料竹料,在蔡宝华、陈耀平和陈东南的帮助下,把棚子扩大,占了整整半个院子。

    在此基础上,又用石料建了四个模具架子。

    这么一来,一共有八个模具架子,能同时放置八套模具。

    八套模具,能同时倒入一百二十斤的皂化溶液。

    经过试产,速度果然加快。

    爷爷继续做模具,因为木制模具容易损坏,有三个已经出现破损情况。

    陈扬要求,能正常使用的模具,要保持在四十八套以上。

    冬去春来,从农历正月到三月,也就是从阳历二月到四月,陈扬的加工厂一直在不断的扩大生产。

    现在的产能,已经高达每天两千条肥皂。

    当然,工人也在增加,已经有整整二十人。

    人红是非多,厂红麻烦多。

    有人举报了陈扬。

    公社现在是童四平当家。于万青升为副区长,童四平升任书记兼主任。

    举报信是寄到县里的。

    有关部门要来调查陈扬和他的加工厂。

    下来之前,当然要通知公社配合。

    童四平也是干脆。一方面,他说陈扬的加工厂,是公社同意创办的。

    另一方面,童四平让通讯员陈仁军赶紧通知陈扬,让他想想有没有自救办法。

    陈仁军急急忙忙的向陈扬报讯。

    陈扬早有准备。

    陈扬骑上自行车,直奔公社邮电所。

    陈扬给王光荣打电话。

    王光荣那边,其实也有准备。陈扬的肥皂这么畅销,公司获利颇丰,当然要帮着陈扬解决麻烦。

    王光荣找公司经理,和经理一起,去公司的上级天州贸易局,让贸易局领导打电话给温林县领导。

    总而言之,陈扬的加工厂,属于天州贸易公司的分厂,请温林县给予大力支持。

    天州贸易局的领导,还特别点了一条,陈扬的加工厂,范思成同志也是知道的。

    范思成,也就是陈扬口中的老范,现任地委副书记兼地区行署副专员。

    一番折腾以后,不见有关部门的人影,一场麻烦不声不响的消失。

    过了两天,陈扬去找童四平。

    “童叔,谢谢你,谢谢你。”

    童四平两手一摊,笑道:“口头感谢,有个屁用啊。”

    陈扬急忙掏烟敬上。

    与上次差不多,陈扬把大半包精装利群香烟,扔到童四平的面前。

    童四平把香烟扔还给陈扬,“臭小子,你又把我想歪了。”

    陈扬拿起香烟,俯身伸手,塞到童四平的上衣口袋里,“童叔,上次的鱼干很好吃吧。我让我爷爷,晩上再给你送两包过去。”

    童四平手拍桌子,再手指陈扬,“臭小子,你到底明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

    “我明白,我明白。”陈扬点头哈腰。

    “好,你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陈扬严肃的说,“童叔,我早就有过这个想法,我准备主动的向公社交纳管理费。”

    童四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孺子可教也。”

    “童叔,你看我每月交纳多少比较合适?”

第176章 跪下去了 不差这一拜

    童四平强调,管理费不管多少,关键这是一个态度。

    有了这个态度,如果还有下一次麻烦,公社也能理直气壮的帮着说话。

    每个月十五块,按月计算。

    陈扬爽快答应,并当场掏钱,先交了半年。

    童四平喊来会计和出纳,收了钱,开了收款收据。

    事已办妥,童四平又吩咐了几句。

    陈扬正要起身告辞,却被童四平叫住。

    “你这就走了?”

    “对啊,还有啥事?”

    “公社这边,你交了管理费,我帮你说话,料无问题。但你们大队呢?你不表示表示?”

    “童叔,你不会是要我向大队交纳管理费吧?”

    “我就是这个意思。”

    陈扬犹豫。

    不是计较钱,实在是对大队那几位,陈扬想起来就不舒服。

    童四平拍了拍陈扬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扬,既然跪下去了,就不差这一拜。老话说得好啊,朋友千个不多,冤家一个足够。”

    “童叔,你说给多少为好?”

    “一个月给十块吧。意思到了,他们的嘴上就能把门了。”

    陈扬笑着点头,“我怕他们讨厌我,不收我的臭钱呢。”

    童四平也笑道:“不给你面子,但还能不给你爷爷面子啊。”

    “对,对。童叔,谢谢你,我走了。”

    陈扬回到家里,拿出六十块钱交给爷爷,马上去找大队领导,交纳加工厂的管理费。

    爷爷知道此事重大,也不怠慢。

    不管怎么样,爷爷的老脸还是管用的。

    爷爷出去两个多小时,带回一张收款收据,陈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转眼到了七月。

    七月流火,艳阳高照。

    田里的早稻快要成熟了。

    县里的通电工程,终于延伸到陈蔡公社。

    也就是说,国庆节前,陈蔡公社就能实现通电。

    陈扬盼望的事情即将达成。

    每个晩上,点着煤油灯干活,真是典型的小农作坊。

    七月,也是每年高考的季节。

    那几天,陈扬难免想到曾经的《复读学校》。

    七月底,高考成绩出炉。

    陈扬不关心。

    可肖伟力给陈扬带来了消息。

    肖伟力每个月来一趟,除了结帐就是下单。

    现在的肖伟力,把生意做遍全县,甚至做到了邻县。

    除了陈扬的肥皂,还有五六种日用商品,肖伟力从中赚了不少。

    陈扬把肖伟力请到二楼。

    二楼的客厅,隔出一个小间,现在是陈扬的办公室。

    “扬哥,你这办公室差了一个电话。”

    陈扬笑笑,“置办电话,还不在我家的议事日程内。我们这里马上就要通电了,我们全家一致决定,先买一个电视机。”

    肖伟力说,“好啊,我帮你弄些工业券,买一台大一点的电视机。”

    “谢了。”陈扬问道:“哎,最近生意怎么样?”

    “一个字,好啊。”

    “呵呵……去你的,你这是两个字。”

    不用问也知道肖伟力生意不错。

    自行车和手表,还有皮鞋,都他娘的是新的。

    现在肖伟力从陈扬这里拿货,每天达到五百条,就能拿到二十五块钱的提成。

    肖伟力的精神状态,也是特别的亢奋。

    “伟力,有什么好事?又有女朋友了?”

    “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啊。扬哥你猜,你猜一猜。”

第177章 我胆小 你别吓我

    肖伟力告诉陈扬,《复读学校》出大事了。

    陈扬忙问,出了什么大事。

    “《复读学校》一年亏损八千多块,你说是不是大事?”

    “天大的窟窿,肯定是大事。”

    “高考上线率只有百分之四。而全县是百分之八点五,全省是百分七点八。扬哥,这算不算是大事?”

    陈扬点点头,“这肯定也是大事。与去年相比,简直天上地下。他娘的,季同生瞎折腾,把《复读学校》这块好牌子给砸了。”

    “还有狗日的顾卫军。”

    陈扬笑了笑,“顾卫军毕竟是咱们的同学兼朋友。”

    “我不管,是不是大快人心?是不是大快人心?”

    陈扬只好附和,“的的确确是大快人心。”

    但陈扬心痛,毕竟《复读学校》是他搞起来的。

    肖伟力体会不到陈扬的心情,反正他是高兴,中午在陈扬家喝了不少米酒。

    而且陈扬感觉到,《复读学校》的事还没有完。

    果然,八月中旬的时候,季同生和顾卫军一起来到陈扬家。

    二人带了不少礼品,陈扬的爷爷奶奶和母亲,以及弟弟妹妹,每人一份。

    给陈扬的礼品更是高档,两瓶五粮液,两条精品利群香烟。

    陈扬不客气,照单全收。

    但陈扬只请季同生和顾卫军在一楼堂屋坐。

    大妹心领神会。

    能够上二楼客厅的都是贵客,要拿茶叶泡茶招待。

    而坐在一楼堂屋的客人,只能享受清水,冬天热的,夏天凉的。

    大妹端来三杯凉水,然后退出。

    陈扬给二人递烟,“老季,卫军,你们喝水。”

    二人道谢。

    季同生说,“小陈,你家里干得热火朝天啊。”

    顾卫军说,“扬哥,我在县城就听说了,说你发财了。”

    陈扬谦虚,“哪有发财啊。加工厂,赚的是加工钱,也就是辛苦钱,顶多比种田多一些。”

    季同生恭维陈扬,“小陈,你就是行,干什么都行。”

    陈扬摇着头笑道:“老季,你少来这一套。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一般不会上套。”

    季同生打着哈哈,一边看了顾卫军一眼。

    顾卫军问道:“扬哥,我可以参观你的加工厂吗?”

    陈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欢迎参观。”

    “那好,你们两个聊着,我参观去。”

    说着,顾卫军起身出了堂屋。

    季同生这才说道:“小陈,我碰上难题了。不,我有大麻烦了。”

    陈扬忙道:“老季,老季,我胆小,你可别吓我啊。”

    “小陈,确切的说,是咱们的《复读学校》遇到了大麻烦。”

    陈扬急忙摆手,笑道:“老季,你少咱们咱们的,那是你们的《复读学校》,不是我的《复读学校》。”

    “小陈。”

    “老季,我拿你当长辈,当我的忘年之交。咱俩说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提《复读学校》。对我来说,《复读学校》已经是过去时了。”

    “小陈,别这么说,局里还是有你的。这不,局里决定让你回去。这次我和小顾过来,就是专门请你回去的。”

    陈扬笑了,“太阳从西边上山了。老季,你告诉我,《复读学校》到底怎么了?”

第178章 好马不吃回头草

    季同生不隐瞒,因为他知道瞒不住,就把《复读学校》的现状,统统的说了出来。

    “……总之,别的都好说,那怕《复读学校》不办了也行。但八千块的窟窿,必须要补上。要知道,八千块,相当于全局五年的办公经费啊。”

    陈扬不接话,只拿耳朵听着。

    “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把《复读学校》继续办下去。小陈,我来找你,就是希望你能回去,把《复读学校》办下去。”

    陈扬还是不吭声。

    “小陈,局里已经研究过了。只要你回去,《复读学校》的一切,都由你说了算。我还有小顾,我们都听你的。那些多余的人,没用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的清除出去。”

    陈扬笑笑,但还是不开口。

    “小陈,你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局里说了,只要你回去,就给你转正。还有你妹妹,也可以转为正式工。小陈,这些条件够高的了。”

    陈扬终于开口,他伸手指了指外面,笑着问道:“我家里这摊怎么办?扔掉不要了?我跟人家是签了合同的。老季,对不起,我回不去了。”

    “小陈,你先考虑考虑,别着急回答我。”

    “不,我明确的告诉你,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是不可能回去的。”

    季同生沉默了一会。

    “小陈,我这次来,其实还有一件事。”

    陈扬哦了一声,“老季你说。”

    “上次你走后,我与田芳和杨玉梅商量,把原来的帐目销毁。但你也是知道的,即使帐目销毁了,大概的财务状况,局里还是知道的。”

    陈扬盯着季同生问,“老季,你什么意思?”

    “意思么,就是说,就是说你拿的钱有点多。或者说,或者说你拿得太多了。”

    陈扬笑了,“帐目已经销毁了。我就是拿得再多,也没有证据了啊。”

    季同生也笑了笑,“这个这个……物证没了,但人证还在啊。”

    “谁是人证?”

    “田芳、杨玉梅,还有小顾,还有,还有我。”

    陈扬笑眯眯的问,“老季,你这是在威胁我吗?”

    季同生心里一颤,他没想到陈扬年纪轻轻,居然有如此定力。

    “不要误会,小陈,我这绝对不是威胁。”

    “老季,请你稍等。”

    陈扬噌噌上楼。

    过了一会,陈扬下楼,手里多了个档案袋。

    季同生怔了一下,“这是什么?”

    陈扬一言打开档案袋,拿出帐本和一些收据发票,摊放在八仙桌上。

    季同生俯身一看,脸色骤变,这全都是他的领款单和报销单……

    不等季同生反应过来,陈扬已收起帐本和票据,塞回到档案袋里。

    陈扬一言不发。

    季同生也是说不出话来。

    好久,季同生站起身来,竟冲陈扬鞠了一躬。

    陈扬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季同生说,“小陈,你当我没有来过。”

    说罢,季同生转身就走。

    来到院子里,季同生骑上自行车离开,连顾卫军都不打招呼。

    顾卫军有点懵。

    陈扬冲着顾卫军打了个手势。

    顾卫军点点头,也做了一个手势,赶紧骑上自行车去追季同生。

    陈扬看着二人远去的身影,心里却感激田芳和杨玉梅两个小老太太。

第179章 两个女同学来了

    季同生没敢再难为陈扬,毕竟他端着铁饭碗,而陈扬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

    《复读学校》只办了一年半就解散了。

    解散的原因,一方面经营不善,另一方面没有干出好成绩。

    还有就是复读班风起云涌。全县所有的高中,都办起了复读班,生源被分散稀释了。

    陈扬不再想着《复读学校》,这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人生片断,他以后的波澜壮阔才刚刚开始。

    首先,奶奶的一句玩笑话成了真。

    那天,奶奶的两个老姐妹前来做客。

    三个小脚老太太,还有陈扬母亲,四个在堂屋叽里呱啦,说了整整一个下午。

    主题就是两个,给陈扬找对象,给陈扬大妹找对象。

    吃了午饭,俩老太太被雇来的手拉车接回去了。

    奶奶冲着大孙子笑道:“也该你走桃花运了。”

    陈扬也呵呵笑道:“奶奶,就你们这些老眼昏花的老婆子,我可不敢让你们帮我找对象。万一找个歪瓜裂枣的,我可就亏了,亏到奶奶那里去了。”

    “臭小子,你敢骂我。”

    “呵呵,我敢骂你吗?我敢骂你吗?”

    就在祖孙俩斗嘴时,院子里来了两个人。

    “请问,这是陈扬的家吗?”

    陈扬坐在堂屋的门槛上,背对着院子。

    奶奶坐在太师椅上,可是正对着院子,这时笑眯眯的说道:“被我说中了,被我说中了。”

    陈扬回头一看,居然是他的两个女同学。

    方丽平和韩彩玲。

    陈扬有点惊喜,“哎呀,你俩怎么来了?”

    院子里干活的人,都纷纷拿眼观看。

    陈扬斥道:“看什么看,再看我扣工资了。”

    大家一边窃笑,一边继续干活,一边还在偷看。

    陈扬把方丽平和韩彩玲请上二楼。

    方丽平说,“班长,我们俩毕业了。”

    陈扬这才想起,已经两年没见。

    县师范学校是两年制,方丽平和韩彩玲二人,是两年前考进县师范学校的。

    “噢,分配了没?都分配到哪里去了?”

    韩彩玲说,“你们陈家小学。”

    陈扬一脸惊讶,“两个都是?”

    方丽平和韩彩玲一起点头。

    “开玩笑,你俩跟我开玩笑。”

    一个村小,同时分配来两名公办教师,中国的人才培养能达到这个程度,起码在二十年以后。

    韩彩玲笑着解释,“我分配到你们陈家小学,丽平分配到隔壁的前岸小学。从这个学期开始,前岸小学合并到陈家小学。班长,我们今天就是来报到的。”

    原来是这样。

    “欢迎欢迎,欢迎两位来陈家小学工作。今天晩上,我请你们吃饭。”

    说着,陈扬走到楼梯口,把大妹叫上来,让她去南塘街买点菜回来。

    大妹应声而去。

    方丽平笑道:“班长,这是你的地盘。以后有人欺负我们,你可得挺身而出。”

    “呵呵……你们放心,我们村的治安很好。再说了,人民教师,在农村还是很受尊敬的。”

    聊着聊着,聊到另一个女同学杨丽娜。

    韩彩玲问,“班长,你与杨丽娜有联系吗?”

    陈扬摇了摇头,“没有。”

    方丽平追问,“真的没有?”

    “真的没有。”

    两个女同学脸上的表情,不同程度的有了变化。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7907/ 第一时间欣赏乡村之巨变最新章节! 作者:温岭人所写的《乡村之巨变》为转载作品,乡村之巨变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乡村之巨变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乡村之巨变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乡村之巨变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乡村之巨变介绍:
本书将反映乡村四十几年的变化……乡村之巨变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乡村之巨变,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乡村之巨变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