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兄弟 你的手伸得太长了
陈扬笑了。
“呵呵……我说伟力,你想哪儿去了?当初办《复读学校》,我压根就没想进教育局当正式职工?”
肖伟力看了一眼陈扬,“真,真的?”
陈扬点了点头,“真的。伟力,我有自知之明。我一个农业户口,怎么可能一下子变成居民户口。再说了,即使方方面面都能通过,因为我父亲的关系,政审关也过不了。”
“你不是有老范能够帮忙吗?”
陈扬苦笑两声,“伟力啊,有些事情,老范也无能为力。我是杀人犯的儿子,这个身份,我是要背一辈子的啊。”
肖伟力点了点头,“扬哥,你比我惨。”
“我惨,你他娘的惨什么惨。”
“我想进教育局工作。扬哥,这是我的理想,我的奋斗目标。”
“我去。你爸是县百货公司副经理,你想当正式工,那就是一句话的事。”
“不一样。进了教育局,我就是干部。而进百货公司,我就只是工人,就是站柜台的售货员。”
陈扬既理解肖伟力,也不理解肖伟力。
身在福中不知福,陈扬心想,能有个铁饭碗还嫌不够,肖伟力在想什么哪。
“伟力,我反正是不想了。你继续努力,说不定能进去,”
其实,关于铁饭碗,陈扬原来是想的。
但出现了两个变故,让陈扬彻底死了心。
一方面,顾卫军的舅舅赵重阳,副局长的副字没有去掉。
赵重阳认为陈扬没有帮他在老范面前说话,已经很不待见陈扬。
另一方面,新局长上任后,一心一意的要把《复读学校》收回,也已开始不待见陈扬。
季同生大概受了新局长和赵重阳的影响,明显的改变了态度,开始对陈扬不冷不热。
季同生更多的是从陈扬手里抢权。
但好在田芳和杨玉梅两位小老太太,支持陈扬的力度,明显大于对季同生的支持。
这其中有个原因,就是两位小老太太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现在属于返聘。
两位小老太太不怕季同生打击报复。
肖伟力和顾卫军二人也有变化。
经过陈扬的一番提醒,肖伟力明白自己的处境,更加的谨慎小心了。
而顾卫军变化更大,与过去换了个人似的。
最大的变化,是顾卫军与陈扬疏远,却与季同生走得很近。
顾卫军也抢陈扬的权。
“扬哥,有几个事跟你商量商量。”
陈扬笑笑,“咱哥俩还商量什么,你说就是了。”
“你大妹离职后,食堂人手不够,需要增招两个人,你看?”
陈扬爽快的挥了挥手,“你负责吧。”
“谢扬哥。”顾卫军得寸进尺,“扬哥,你爷爷和你二弟不来了,学校急需木匠,可现在……”
陈扬摆手,打断顾卫军的话,“你去招聘吧,一个或两个,都由你定。”
“好嘞。”
顾卫军还不肯走。
陈扬好奇的瞅着顾卫军,“还有什么事?”
顾卫军不好意思,“还有,还有……”
陈扬咧嘴一乐,“你要说不出口,就把嘴闭上。”
“扬哥,每两个星期去省城拿模拟试卷,这个活能不能交给我?”
陈扬心里咯噔,兄弟,你的手伸得太长了。
第136章 我是不是出局了?
陈扬装出犹豫不决的样子。
出差就是美差,有补贴还能玩,谁都想去。
顾卫军急忙解释,不是他抢陈扬的美差,是他那个女朋友爱玩。
这个解释,居然让陈扬爽快的答应了。
就这样,陈扬的主要工作也被抢走了。
国庆节刚过,季同生又出难题。
《复读学校》又多了八个临时工。
陈扬一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
再过了一个来月,季同生再塞进来七个临时工。
总共已有二十五个临时工了。
陈扬已经死心,来一百个临时工他都不反对。
与此同时,陈扬也开始他的小动作,并且有意让季同生知道。
最大的小动作,就是给自己涨工资加福利增补贴。
季同生找陈扬谈话。
“小陈,你上个月是不是多领了一百块钱?”
陈扬点点头,笑道:“我现在是搞明白了。我是领导,与肖伟力和顾卫军领同样的工资,我明显是吃亏了。”
这个理由让季同生无语。
陈扬又说,“我还认为,我多领一百不算多呢。”
过了好一会,季同生说,“小陈,我要向局里报告。”
陈扬不同意,“按照规定和约定,咱们《复读学校》的事,不用向局里汇报吧。”
“那是以前。局里有新指示,以后《复读学校》的事情,都要向局里汇报。”
“老季,我怎么不知道有什么新指示?”
“这个这个……有的东西,你不必知道。”
陈扬盯着季同生看,“老季,给句明白话,我是不是出局了?”
季同生不接话。
默认。
陈扬很冷静,“老季,我也同意我自己退出。”
季同生假惺惺的,“小陈,别这么说,我舍不得你走。”
“老季,很简单。给我补偿,我立马就走。”
季同生立即问,“你要多少?”
陈扬做了个请的手势,“你先说。”
季同生略作思忖,其实早有准备。
“小陈,这个学年还有七个多月,就算八个月。以前你是每个月工资加补贴等等,平均三百块,所以给你两千四百块。”
陈扬面无表情,“还有吗?”
“还有就是分红。我问过顾卫军,去年你的分红是两千八百块。今年收费降了,咱们收入肯定少了。所以,今年给你分红三千六百块,你看怎么样?”
“一共六千块?”
“对,一共六千块。”
陈扬沉吟了一下,“就这么定了。”
季同生点点头,“小陈,你随时可以办理离职手续。”
陈扬伸手,指了指另一边的田芳和杨玉梅,微笑道:“我马上办理。”
还真是说办就办。
陈扬当天就拿到了六千块钱。
工作证和空白介绍信,还有两个公章,陈扬交给季同生,并让他打了收条。
作为朋友,陈扬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肖伟力。
可肖伟力还不想马上就走,他告诉陈扬,他父亲正在帮他努力,争取成为教育局的正式员工。
下午,陈扬收拾行李,绑在自行车上。
这是一辆二手自行车,陈扬花了八十块,向局里一个职工买的。
宿舍的钥匙挂在门上。
静悄悄的,没人前来送行。
跳上自行车,陈扬头也不回的走了。
第137章 灰头土脸的回了家
轰轰烈烈的创办《复读学校》,现在灰头土脸的卷铺盖回家,毕竟是丢人的事。
所以陈扬找黄昏的时候回家,尽量不遇上熟人,特别是村里人。
晚上吃饭,气氛有点压抑。
大家看陈扬脸色不好,都赶紧吃饱走开,只有爷爷还陪着陈扬。
爷爷给大孙子倒酒。
自家酿的米酒早已喝光,这酒是黄酒,也叫老酒,是拿酒票去供销社门市部买的。
陈扬不习惯喝老酒,几口入嘴,咳嗽不止。
爷爷笑呵呵的瞅着大孙子。
“扬,你还得练啊。”
陈扬也笑着说,“现在好了。我有钱了,也有时间了,我慢慢的练,狠狠的练。”
爷爷点点头,“咱家也得安排一下,大丫头在家操持,二小子还是去当木匠。”
“爷爷,田里的活,我帮你弄。”
“我还准备养猪。以前只准每家养六只,现在政策放宽了,可以多养几只,我准备先养十只。”
陈扬说,“爷爷,老三不愿去当徒弟,我看就别去了。就让他留在家里帮你,除了多养猪,咱还可以多养鸡多养鸭么。”
“也行,也行。”爷爷问陈扬,“扬,你接下来打算干点啥?”
陈扬想了想,“重操旧业,下河捕鱼,爷爷你看看行不?”
“也好,你下河捕鱼,我帮你卖鱼。”
接连两天,陈扬都在自家的四亩田里干活。
晚稻被破坏,颗粒无收,全部种上小麦,是为了弥补损失。
小麦种子刚刚撒下,不仔细看,难见踪影。
陈扬要干两个大活,先给麦田开排水沟,再给小麦种子盖上一层稻杆,确保小麦保暖过冬。
爷爷带着二弟陈平,拉着手拉车,接连几天赶集,一共买回十二只猪崽。
后院的猪舍,爷爷早已拾掇好了。
陈扬在田里干活,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
议论的结果,是陈扬在城里待不下去,终于被赶回来了。
好在议论是背后的,谁都知道陈扬的脾气,谁也不敢当面讥笑陈扬。
再说了,现在的陈扬,基本上已经练出来了。
虽然心里有点过不去,但脸皮厚得很,经得起一般的风吹雨打。
这段时间,村里变化不小,尤其是搞副业的人多了起来。
公社有个建筑工程队,在外地搞了几个小项目,在全公社招收了三四十个民工。
童小龙和童二子双双去了建筑工程队。
蔡朝阳也有大变化,他与蔡宝福的儿子蔡国平一起,进了公社化工厂当工人。
在家老老实实务农的好朋友,就只剩下陈福明。
生产队不干活,陈福明跑来帮陈扬的忙。
干累了,俩人坐在田梗上抽烟。
“扬哥,你真不在城里干了?”
“不干了。这不,回来修地球了。”
“赚了不少吧?”
陈扬不说实话,“不多。加上我爷爷的大妹的二弟的,总共千把块吧。”
就是这千把块,也让陈福明发呆,嘴巴张开了合不回来。
“扬,扬哥,这么多啊。”
“说少不少,说多不多。”
“羡慕啊。”
陈扬笑笑,“现在没得赚了,你的羡慕请到此为止。”
“那你接下来想干什么说?”
陈扬反问,“福子,我倒是想问问你,你为什么既不去工程队,也不去公社化工厂?”
第138章 城里的水太深
陈福明告诉陈扬,是他父亲陈耀平,不同意他去工程队和化工厂。
“扬哥,我爸算过了。化工厂上班,一个月工资才十八块,一天才六毛钱,太不划算。”
陈扬点点头,心里佩服陈福明他爸。
什么化工厂,不过是手工制作肥皂,几十个老娘们,做出来的肥皂不是香的,供销社的门市部都不愿意卖。
“工程队那边,工资倒是每月三十块,还管吃管住。但我爸说不安全,就这三年,公社工程队就死了两个残了三个。所以我爸说,宁愿在家喝稀饭,也不去工程队吃馒头。”
“福子,你爸还是很有想法的,听他的没错。”
陈福明说,“我家现在除了养猪就是种菜,我爸是行家,倒是得心应手。可我总觉得,不如搞其他副业赚钱快,也不如搞副业轻松。”
“可是,福子,在家自己干踏实啊。”
陈福明问,“你呢?扬哥,说说你,你准备干什么?”
陈扬指了指不远处的木城河。
“我啊,我打算重操旧业,下河捕鱼去。”
陈扬不是说说而已。
过了两天,干完农活,陈扬就与爷爷和二弟一起,把小渔船从河里拖上来。
船和房子一样,好久不用,反而易坏。
小渔船有不少漏洞需要修补。
这是爷爷和二弟的活。
两天修船,三天晒船,第六天,经过修补后的小渔船顺利下水。
陈扬真的回到了小渔船上。
早上六点,刚把小渔船摇到七个河湾的头湾,就看到有人已经捷足先登。
看清那人的背影,陈扬呵呵大笑。
那人是陈扬的老同学兼好朋友叶正方。
叶正方回过头来,看到陈扬,放下渔网也大笑起来。
两条小渔船合在一起,两个人盘腿坐在船头。
陈扬拿过两瓶白酒,还有两条飞马牌香烟,递放到叶正方的小渔船上。
“叶子,谢谢你,谢谢你帮我守住这七个河湾。”
“哈哈,那是你自己的乌鸦嘴,说要回来捕鱼。扬哥,你被自己给说中了。”
还真是的,当初去县城办《复读学校》,陈扬对叶正方说,说不定他会回来捕鱼。
一语成谶。
“哎,扬哥,听说你干得好好的,怎么就被蹶回来了。”
“城里的水太深。他娘的,比这七湾的水还要深。”
叶正方笑道:“扬哥,你都待不住,那我就更不敢去了。我要是去了,人家把我卖了,我还帮人家数钱呢。”
“不说倒霉事了。叶子,现在行情咋样?”
叶正方轻轻的叹了一声,“总的来说,鱼比以前少了,捕鱼的人比以前多了。价格倒是没有多少变化,但吃鱼的人多起来了。”
陈扬笑了,“总结得挺到位。叶子,照你这么说,咱这行还很有干头。”
“反正是吃不饱饿不死,努力努力,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那还是够的。”
说罢,叶正方起身,摇着小渔船离开了。
“叶子,谢谢你啊。”
“也谢谢你的酒和烟。”
陈扬将船摇到头湾的弯头,拿过渔网正要下网。
突然,有人沿着河岸飞奔而来。
陈扬定睛一看,是村里的蔡根夫。
“扬,救救我。快,快把船撑过来。”
第139章 大路朝天 各走一边
陈扬不慌不忙,冲着岸上笑道:“豆腐,不愧是当过兵的,跑得健步如飞啊。”
蔡根夫不到三十,当过六年兵,有个“豆腐”的外号。
岸上的蔡根夫气喘吁吁,回头看一眼,再跺脚喊道:“快点啊,扬。”
陈扬一边撑船,一边明知故问,“豆腐,你干什么坏事了?”
豆腐是这一带有名的赌棍和赌头,不仅聚赌还参赌。
在荒郊野外赌博,特别是河边和船上,就是豆腐的创造发明。
船没靠岸,豆腐就跳上船来。
小渔船急剧摇晃,差点没被翻了。
豆腐熟练敏捷,一下就钻进了舱里,拉过被子把自己盖起来。
陈扬将船撑离河岸,稳定下来,拿起渔网装出要下网的样子。
几个民兵追了过来。
陈扬认得,那是高田大队的武装民兵,其中两个手里还拿着真家伙。
有个民兵认得陈扬,“陈扬,看见你们村的蔡根夫吗?”
“看见了,落荒而逃。”
“躲哪儿了,你看见没?”
陈扬指指自己的小渔船,笑道:“就躲在我船上。”
“少开玩笑。你快说,他往哪个方向跑了?”
“往东,往那几个稻杆堆跑了。你们快去,我估计他钻进了稻杆堆里。”
民兵们照着陈扬指的方向飞奔。
“哎,你们要抓住了,就狠狠揍他的豆腐屁股,揍得他一个月下不了床。”
豆腐从船舱里爬出来,笑骂道:“狗日的,你也忒狠了吧。”
“呵呵……我听说,你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可一天不玩牌。我想看看,你能不能在床上躺三十天。”
豆腐还真是个人物,不抽烟,不喝酒,不下田干活,就玩牌一个爱好,已达废寝忘食的程度。
陈扬把船撑到另一岸边,可豆腐坐在鱼舱盖上,不想马上走人的意思。
“扬,在县城一年,赚了不少钱吧?”
陈扬不承认,但也不否认,“赚了点饭钱,赚了点饭钱。”
豆腐哈哈一笑,“放心,我不会向你借钱的。”
陈扬也呵呵一笑,“你也放心,我是不会借钱给你的。”
“为什么?”
“你老婆挨家挨户的说了,让全村人都不借钱给你,谁借了就咒死谁。”
“这个败家娘们。”笑骂一句,豆腐问道:“扬,你赌过博吗?”
陈扬摇摇头,“没有。”
豆腐说,“遗憾啊。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男人,一种是不赌博的男人,一种是赌博的男人。”
陈扬说,“然后呢?”
“不赌博的男人,人生并不完美。只有赌博的男人,或赌过博的男人,那才是真正的男人。”
陈扬看了看豆腐,不禁肃然起敬。
但猛的想到,豆腐不仅当了六年兵,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高中生,就不奇怪豆腐能说出一番人生道理。
“豆腐哥,我叫你一声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就别想着拉我下水了。”
“哈哈……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说得好,说得太好了。”
豆腐起身,跳上岸去,刚走几步又停了下来。
“扬,不是我多嘴。为了感谢你这次帮了我,我给你说个事。你家的老三,你该管管了。”
说罢,豆腐扬长而去。
陈扬愣了一会,摇着小渔船回家,赶紧去找二弟陈兵。
第140章 大哥不高兴 有人要倒霉
二弟不在家。
直到晚饭时分,全家都吃上了,二弟才匆匆回家。
陈扬一直黑着脸。
爷爷奶奶和母亲,都是只吃饭不说话。
二妹问大妹,“大姐,出啥事了?”
大妹白了二妹一眼。
三妹说,“大哥不高兴,有人要倒霉。”
三弟伸手指向二弟,“大哥不高兴,二哥要倒霉。”
二弟吃着饭笑了,“老幺,你敢咒我。”
二妹一本正经的说,“二哥,之所以说你要倒霉,是因为咱们家,你是个落后分子。”
二弟看向大哥,“大哥,你看你看,他们老冤枉我。”
陈扬嗯了一声,“那你最近到底有没有犯错误?”
二弟信誓旦旦,“没有犯错,绝对没有犯错。”
“哼。放下饭碗,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
二弟一阵心虚,脸色有变,“大,大哥。”
陈扬拿手拍桌,“伸出右手大拇指和食指。”
二弟吓了一跳,赶紧放下饭碗,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
陈扬拿起二弟的大拇指和食指,先用力一掰。
“哎哟。”二弟杀猪般的嚎叫起来,“手下留情,大哥。哎哟,掰断了。”
奶奶急忙劝说,“扬,你轻点。”
陈扬拿起二弟的大拇指和食指,凑到煤油灯下看起来。
反复的看,长久的看,还拿手又摸又擦。
然后,陈扬冷冷的说,“老三,你玩牌了,而且不只一次,时间不短了。”
二弟脸色大变,说话也更结巴,“这,这也能看出来?”
陈扬拿脚轻踢爷爷的脚。
爷爷心领神会,也凑过来看了看摸了摸,“常玩牌的人,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会磨得很薄。老三,你还是坦白从宽吧。”
二弟立即哭丧着脸,“大哥,我就玩过一次啊。”
“几次?”
“两次,不,三次,就三次。”
“几次?”
“大概,大概四次。”
陈扬拿起半碗菜汤,全泼到二弟脸上,继续喝问道:“几次?”
“忘,忘了。反正,反正不少次。”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真的忘了。”
陈扬站起身来,飞起一脚,将二弟连凳子一起踹倒在地。
“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哥,你就饶了我吧。奶奶,姆妈,帮我说说话呀。老四,老五,老六,我对你们不错呀。爷爷,大姐,你们说话呀。”
没人开口,除了奶奶。
“扬,老三是初犯,你就饶他一次吧。”
陈扬平生第一次冲着奶奶怒吼,“都是你惯的。”
奶奶伸手掩嘴,不敢再吭声了。
陈扬吩咐起来,“老四老五老六,你们去老三房间,把他的私房钱全部搜出来。不管搜出来多少,我给你们奖励。”
三妹三弟欢呼雀跃。
二妹问道:“大哥,可以挖地三尺吗?”
“挖地八尺也行。噢对了,床边挂蚊帐的四根竹杆,是老三最喜欢藏钱的地方,你们要搜仔细了。”
二妹三妹三弟飞奔而去。
二弟趴在地上,拿手捶地,快要哭出声来,“大哥,你也太狠了吧。”
陈扬上前,一脚踏在二弟的大腿肚上。
“大妹,把咱家那根竹扁担拿来。”
第141章 两个不速之客
当着全家人的面,陈扬扒掉二弟的裤子,拿着竹扁担狠揍二弟的臀部。
这就是家法。
全家没人敢开口阻拦。
直到二弟被打晕过去,臀部早已皮开肉绽,开始出血。
陈扬扔掉竹扁担,指着二妹三妹三弟说,“以后你们敢学你们二哥的样,我保证一定也是这个下场。”
说罢,陈扬出门,跳到石桌上蹲下,掏出香烟点上火,闷头猛吸起来。
爷爷跟着出来。
陈扬递给爷爷一支烟,再帮着点上火,“爷爷,不能让老三在家闲着。”
爷爷嗯了一声,“你把他屁股打烂了,十天半月好不了。等他好了,我把他送到他师傅那里去,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个木匠吧。”
“就这么定了。”
爷爷回屋睡觉去了。
二妹三妹三弟一齐出来,老老实实的,把战利品统统上交。
二弟的私房钱被一窝端掉。
一共五十一块三毛七分。
三个小家伙,每人获得两块奖励。
“大哥,再给点呗。”二妹央求道。
陈扬再给每人五毛,“好了,不能再得寸进尺了。”
仨弟妹高高兴兴而去。
一顿毒打,能管三年。
后来,二弟伤好后,爷爷把他送回到他师傅刘仲平那里。他师傅严厉,算是消停了几年。
陈扬还是捕鱼,不管有赚没赚,干得挺欢。
用陈扬自己的话讲,这叫干一行爱一行。
不管有鱼没鱼,一天四趟,一趟两三个小时。
陈扬也是执着,除了七个河湾,哪儿也不去。
累了,躺在中舱,看看那几本与做生意有关的书。
看书累了,闭眼就睡,不管外面刮风下雨。
这样的小日子也挺不错的。
眼看着一九七九年就要过去了。
让陈扬没有想到的是,田芳和杨玉梅两位小老太太突然来访。
二人是乘汽船来的。
汽船是个俗称,其实就是柴油机驱动的客货两用船。
木城河是温林县的主要河道,从城关镇起,至温林县最北的泽国镇止。
每天有两只汽船,城关镇和泽国镇对开,上午下午两个来回。
木城河穿过陈蔡公社,在南塘街有个固定码头。
俩老太太赶早班,南塘码头上岸后,再打听陈家大队陈家自然村。
一路走来,找到陈扬家,才刚过八点半。
陈扬不在家,还在河里捕鱼。
爷爷和大妹都认识二老,热情的把二老迎进门去。
俩老太太带着不少礼物,先去看望陈扬的奶奶和母亲。
二弟也从屋里出来,臀伤未好,走路一拐一拐的。
俩老太太忙问怎么受的伤。
二弟尴尬。
大妹帮着打掩护,说下田干活时,不小心摔到了沟里。
爷爷赶紧吩咐大妹,去河边叫大哥马上回来,再骑自行车去南塘街上买菜。
陈扬正赶完早上这趟,摇着小渔船回家。
不速之客,陈扬心里直犯嘀咕,田芳和杨玉梅干啥来了?
难道临走时拿的钱有问题?
陈扬把俩老太太请到二楼。
一楼有堂屋,二楼有客厅,陈扬讲究。
只有重要的客人,才会被请到二楼客厅。
“田阿姨,杨阿姨,你们怎么来了?是不是《复读学校》那边出事了?”
第142章 防人之心不可无
原来,田芳和杨玉梅也已离开了《复读学校》。
田芳说,“小陈,我们没法再干下去了。现在的《复读学校》,工作人员已增加到三十八个人。还都是关系户,大部分是只拿工资不干活的主。现在是人多了,工作反而乱套了。”
陈扬笑着点头,“这个局面,我离开时就已经想到了。如果我算得没错的话,到明年高考结束,《复读学校》肯定亏钱。”
杨玉梅说,“这个结果,我们也想到了。”
陈扬好奇的问,“那两位阿姨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呢?”
杨玉梅笑笑,“不离开,留下来担责任啊。他们乱开支,什么纸条都拿来报销。我和田姐办了,将来是要负责任的。”
田芳也说,“无事一身轻。反正我们已经退休了,离开《复读学校》很方便,季同生管不了我们俩。”
陈扬终于问到,“那两位阿姨找我是什么事?”
田芳手里还拿着一个包,装得鼓鼓的,这时她打开包,拿出三个装满东西的公文袋。
田芳说,“小陈,按照季同生的要求,我和玉梅离开前,销毁了所有的帐目。”
陈扬点点头,“季同生太精了。他的那些开支和报销,很多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真的要查起来,他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田芳指了指三个公文袋,“在销毁帐本前,我和玉梅一起,把与季同生和顾卫军有关的都留下来了。”
陈扬有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呢?”
田芳笑了笑,“这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杨玉梅说,“小陈,我们知道你是个好人。但有的时候,好人是很难做的。”
“田阿姨,杨阿姨,我谢谢你们,太谢谢你们了。”
田芳做进一步分析,“小陈,我们是这样想的。到明年七月,高考结束,《复读学校》算帐。据我们估计,肯定要亏钱。以季同生的性格,他肯定会让你背锅。”
杨玉梅补充,“小陈,有了这三袋东西,季同生就不敢跟你翻脸。这个锅最大,他也不敢让你去背。”
陈扬彻底明白,又冲着两位老阿姨一阵感谢。
中午,田芳和杨玉梅在陈扬家吃饭。
下午一点半,陈扬把两个老阿姨送到河埠码头,再送上回城关镇的班船。
人家送了礼,还是大礼,陈扬得回点礼。
乡下人送礼,特别是还礼,都是顺手人情。
陈扬捕了不少鱼,除了中午吃的,剩下的权当礼物,全部送给两个老阿姨。
两个老阿姨不简单,她们送给陈扬的三个公文袋,后来不仅帮了两个老阿姨自己,更帮了陈扬。
但是,陈扬尽管赚了不少钱,还是认为自己很失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不是天地的天。
回到现实,这个天就是老范,老范给了他一个平台,却不能保障。
陈扬现在才明白,不是他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是他的贵人老范成就了他。
他没有失败,他抓住了机会,其实他是成功了的。
平台,贵人,机会,缺一不可。
这一次暂时画上了句号。
下一次呢?
下一次机会来了,是好朋友蔡朝阳带来的。
第143章 去路桥街逛逛
蔡朝阳来找陈扬。
陈扬正坐在小渔船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补渔网。
“扬哥,你还真把自己当渔民啊。”
“呵呵,我就是渔民,如假包换,货真价实。”
蔡朝阳在船帮上坐下,掏出一包五一牌香烟,摸出两支,递给陈扬一支,自己嘴边也叼了一支。
陈扬很是好奇,“咦,你不是坚决不抽烟的么。”
“没法子。我不适应环境,环境就得把我淘汰。”
这么有哲理的话,居然出自蔡朝阳之口,让陈扬不得不重新审视他。
“朝阳,你怎么想到去公社化工厂上班的?那里就一帮老娘们,做出的肥皂又臭又洗不了衣服,能有什么前途么。”
“扬哥,我想锻炼锻炼自己。”
“哦,这怎么讲?”
蔡朝阳说,“我现在是公社化工厂的业务科科长,就是负责想办法把肥皂卖出去。”
陈扬点了点头,“你这么一说,我倒是能理解了。你还别说,当业务员,是最能锻炼人的。”
“怎么样?过来跟我一起干吧。”蔡朝阳终于说明来意。
蔡朝阳的话,让陈扬听着不舒服,作为曾经的《复读学校》创办者,跟你去东跑西颠的当业务员?
“我?”陈扬笑道:“朝阳,你搞错了吧?让我去与仇人的侄子搭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陈扬指的是蔡宝玉的儿子蔡国平。
蔡国平在化工厂上班,陈扬就是被打死也不会去的。
“扬哥,你可以不用上班,只要能把肥皂卖出去,你天天在家睡大觉都行。”
“不扯淡了。”陈扬问道:“朝阳,你们都把肥皂卖到什么地方?”
“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卖给那些单位和企业。另一方面,是卖给集市上的那些摊主。”
“去过路桥吗?”
“去过啊,但无功而返。”
路桥镇的集市,是整个天州地区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集市。
在义乌尚未开发之前,路桥也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说来也是好笑,陈扬快二十岁了,却从来没有去过路桥街。
陈扬很想去路桥街走走看看。
这次与蔡朝阳聊到路桥,陈扬一下子有了冲动。
“朝阳,我要去路桥转转,你去不去?”陈扬没去过路桥,想找个伴。
“好啊。路桥的集市日,是二七四九,明天就是农历十一月初七。”
“择日不如撞日,就明天。”
从温林县陈蔡公社到黄岩县路桥镇,要么走陆路,要么走水路。
走水路四十里,起码要五个小时。
走陆路也有近四十里,步行五六个小时,骑自行车要三四个小时。
陈扬和蔡朝阳是凌晨三点多出发的。
一个人一辆自行车。
蔡朝阳不忘本职工作,车上绑了不少臭肥皂。
四十里陆路,一半小路,一半公路。
两个人年轻力壮,到达路桥是早上六点四十分。
蔡朝阳来过几趟,算是熟门熟路,他带着陈扬,先在路边摊吃早餐。
馒头油条豆浆,路边摊的标配,还不用粮票。
这不用粮票,让陈扬大感新奇,他是第一次不用粮票就能买到吃的。
“扬哥,咱俩接下来怎么走?”
第144章 他乡遇上故知
陈扬实在受不了肥皂的臭味。
蔡朝阳不怕臭,背着一袋臭肥皂。
“扬哥,我要去跑门店,你要去看市场。咱俩先各走各的,约个时间再在这里碰头。”
陈扬求之不得,“好,就这么定了。下午两点,咱们在这里碰头,不见不散。”
说走就走。
蔡朝阳背着一袋臭肥皂,去那些销售百货的门店,求爷爷告奶奶,希望他们能同意寄卖臭肥皂。
这就是跑业务,也叫接业务。
蔡朝阳够聪明,也很精明,而且勤奋。
但某些方面,蔡朝阳确实不如陈扬。
陈扬心道,如果我进了化工厂,哪怕也当业务员,我也会先对臭肥皂下手。
搞点技术小革新,想办法先去掉臭肥皂的臭味,然后再设法把肥皂卖出去。
背着臭肥皂找客户,好比六月份找棉袄,不是那么回事。
陈扬一个人在路桥街上闲逛。
路桥很大。
陈扬走来走去,每一条主要老街都走了一遍。
尤其是那条沿河长街,古色古香,足有三里多长,陈扬走了一个来回。
路桥给陈扬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小商品特多,小商小贩也特别的多。
中午,陈扬推着自行车站在卖芝桥上,忘了吃饭。
“嗨。”
有人走过来,拍了一下陈扬的肩膀。
陈扬回头一看,惊喜的喊出声来,“老王。”
“哈哈,还记得我啊。”
“王光荣,天州外贸公司业务科长。向我高价收购黄金沙,但实际上却没买走一粒沙子。”
陈扬高兴,他没有想到,会在路桥街上遇上熟人。
王光荣也是高兴,“吃了没?”
陈扬摇头,“没呢。”
“好,你已到了我的地盘,我请你吃饭喝酒。”
王光荣带着陈扬,进了卖芝桥边上的一家小吃店。
年糕、麻糍、青团、鱼干、鱿鱼丝……都是陈扬喜欢吃的。
还有小笼包子,陈扬的最爱。
王光荣要了三笼屉的小龙包子,陈扬两笼,自己一笼。
再要了两壶老酒,加过热的。
“小陈,今天难得遇上,你一定要喝几盅。”
“呵呵……老王,我还有事要向你请教,你可不能把我整迷糊了。”
“放心,先喝三盅,再说你我的故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小陈,你先说。”
陈扬汇报了这一年多来的情况。
“了不起,了不起。”王光荣冲着陈扬直竖大拇指,“乡下小子,跑到城里,搞了个《复读学校》。太了不起了,我就做不到。”
“惭愧惭愧。我没守住,被人给赶回来了。”
王光荣说,“这不奇怪,小陈。是你所处的平台不行,你在这样的平台上,只能是一个匆匆过客。”
“我心态还行。人家把我赶出来了,我并不是很生气。”
“哈哈……”王光荣笑着问,“这么说,钱是赚了不老少了?”
陈扬不说实话,“全家一起努力,有个四千块吧。”
王光荣又是一阵惊叹,“……老弟,你发财了,你赚到了人生真正的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
“对,从此你有了赚更多钱的资本。兄弟,这就是说,你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老王,说说你吧,你现在怎么样?”
第145章 经济就是做生意
王光荣告诉陈扬,他已经调离天州外贸公司,现在是天州贸易公司的副经理。
外贸与贸易,一字之差,陈扬不懂。
“外贸就是对外贸易,贸易既包括国内贸易,也包括对外贸易。”
听了王光荣的解释,陈扬还不满足,“王哥,你给我说说贸易是怎么回事。”
王光荣笑笑,“你应该知道什么叫做生意吧?”
陈扬点点头,“做生意就是经济,经济就是做生意。把东西卖出去,把东西买进来再卖出去,都是做生意。买卖之间有个差价,就是利润或负利润。”
“着啊,兄弟,你在理论上也大有进步啊。”
“我瞎说,我瞎说的。”
王光荣说,“关于贸易,最直观的就是集市。你们温林县有十大集市,集市的作用,就是让大家把东西拿出来卖,被另一部分人买走。买走的东西,或自己使用,或拿到别的集市出售。这个集市的作用和过程,就是通常说的贸易。”
陈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为王光荣倒酒。
“路桥也是一个集市。但路桥集市有悠久的历史,交通又十分发达,所以它是一个大集市,能把周边的小集市串联起来。最重要的是,路桥能吸引外来商贩,路桥市场上的商品,有三分之二是往外运的。”
“老王,商品是从哪里来的?”
“是周边百姓生产的啊。”
“政策允许吗?”
王光荣笑了,“我的兄弟,你的思想太落伍了。这里的商品,也就是产品,与你拿着一篮鸡蛋上街卖是一样的,自己生产,自己销售,一点问题都没有。”
陈扬噢了一声,“打个比方,我看到街上有卖各种鞋刷的。如果我在家制作鞋刷,然后运到路桥来卖,是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王光荣点点头,“是的。你可以卖,只需缴纳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如果你与商贩直接交易,甚至都无需缴纳市场管理费和摊位费。”
“哦,不花一点费用?”
“对。我也给你打个比方。我现在工作的天州贸易公司,就是从路桥市场收购各种商品,一边派业务员出去推销,设法把收购的商品卖到全国各地区。如果你有合适的产品,就可以直接卖给我们。”
“噢,就像上次你要买黄金沙那样。”
王光荣喝酒,“小陈,你是聪明人,一点就通,就不用我多说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王,我敬你。”
王光荣拿出一张名片。
“小陈,你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随时来找我。我们天州贸易公司,就在路桥街上。”
陈扬收好名片思忖起来。
“老王,你能不能给我一份资料,你们公司的资料。”
“你想要什么样的资料?”
“就是你们收购商品的目录,哪些比较好卖,哪些利润比较丰厚,等等,等等。”
王光荣笑了,“小陈,你果然是块做生意的料。”
王光荣从包里拿出一份材料,“拿去吧。但有两点说明,一是保密,二是仅供参考。”
“谢谢。”陈扬如获至宝,收好材料,塞进上衣里面那个口袋。
王光荣还有事,结了帐先走了。
第146章 悟出了一个道理
陈扬把餐桌上的小吃小菜统统消灭干净。
要走时想到家里人,陈扬又折回店里,买了三块钱多的小吃。
快一点半时,陈扬骑上自行车,来到他与蔡朝阳约定的地方。
蔡朝阳还没出现。
陈扬蹲在路边晒太阳,一边抽烟,一边琢磨王光荣的指点。
跟王光荣合作,可以发展成一条不错的财路。
但现在的陈扬,在琢磨事情的时候,会更多的想到问题。
与王光荣一个人合作,万一他是另一个季同生,干着干着被踢了怎么办?
陈家大队离路桥街太远,即使有东西拿到路桥街去卖,那运输怎么解决。即使是机动船,来回一趟也需要六个小时以上呢。
还有政策问题。毕竟在家里生产工业产品,不同于养猪养鸡养鸭,是需要县属部门批准才行的。
做产品再销售,那就是工业生产。做什么产品?原材料从哪来?生产技术又怎么解决?
头绪太多太乱,越想越乱。
想不明白,不如停下来不想。
蔡朝阳出现了。
陈扬看到,蔡朝阳有些疲惫,而且一袋臭肥皂不见了。
陈扬坏坏一笑,“朝阳,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那些臭肥皂是被你扔掉的。”
“真准。”蔡朝阳苦笑着说,“扬哥,你说得对。除非是傻瓜,才会买我的臭肥皂。”
陈扬给蔡朝阳一支香烟,“歇一会再走吧。”
蔡朝阳坐下吸烟,“不过,扬哥,这趟来路桥,我还是有收获的。”
“哦,什么收获?”
蔡朝阳说,“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而不是工厂生产什么,再强行向市场推销什么。”
“朝阳,你说得太有道理了。”陈扬赞道。
“扬哥,你支持我的这个想法?”
“我支持,因为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蔡朝阳踌躇满志,“我回去就打报告,化工厂停止生产肥皂,改为生产路桥市场上畅销的产品。”
陈扬不置可否的笑笑。
“怎么,扬哥你又不支持我的想法了?”
“朝阳,你的想法很美好,但是,你不一定作得了主啊。”
蔡朝阳愣了一下。
陈扬拍拍蔡朝阳的肩膀,“咱们走吧。”
两个人骑上自行车,三个小时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家。
已是天黑,家里人都已吃了晚饭。
陈扬把一大包小吃递给大妹。
被小吃香味吸引,二妹三妹三弟跑上来,夺过小吃抢分。
爷爷坐到餐桌边,“扬,今天公社派陈仁军来找你。”
陈扬咦了一声,“什么情况?我没犯什么事啊。”
爷爷笑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事,但我估计是好事。”
“爷爷,你咋知道是好事?”
爷爷小声说道:“杨元森主任调走了,于万青副主任当上了正主任,你童四平叔叔也当上了副主任。你说,这算不算好事?”
“好事是好事。”陈扬点了点头,“可是,爷爷,最好的事,对咱们家也不是什么事啊。”
爷爷点着头嗯了一声,“你去看看吧。不管怎么样,人家于主任是个好人,还帮过咱们呢。”
吃好晚饭,陈扬骑上自行车去了公社。
第147章 陈扬受宠若惊
公社院子里正灯火通明。
陈蔡公社全境没有通电,但公社有一台发电机,晚上发电三四个小时。
陈扬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停好。
公社正在开会。
陈扬凑在玻璃窗上,往会议室里瞅了几眼。
于主任正在讲话,听众是十来个公社干部。
陈扬不敢多听,退到院子中间,跳上石桌蹲坐下来。
过了约半个小时,会议结束。
先出来的人看到陈扬,没说什么。
于万青和童四平最后出来。
看到陈扬,于万青冲他招招手。
陈扬跟着于万青和童四平上二楼。
公社有几间两层的老房子,一楼办公,二楼宿舍。
于万青住最东边一间,童四平住他对面,隔一条内廊。
陈扬跟着进了于万青的房间。
童四平拿着热水瓶和一包香烟一个茶缸,从他的房间过来。
一张单人板床,一张写字台,一张旧木椅。木质楼板,不仅吱吱响,还一晃一晃的。
“小陈啊,你就坐我床上。”
陈扬应了一声,学着于万青的样子,脱了解放鞋,盘腿坐到了床上。
童四平坐在椅子上,往三个茶缸上搁了点茶叶,再拿热水瓶往三个茶缸里倒水。
于万青递烟给陈扬,还用打火机帮他点火。
陈扬有点懵,实在是受宠若惊。
于万青微笑道:“小陈,你先猜猜,我找你干什么。”
陈扬想了想。
刚才在楼下,陈扬听到三个词,社办企业,改变思路,扭亏为盈。
“于主任,是为了公社的几家社办企业吧。”
“果然厉害。”于万青笑着点头。
童四平哈哈笑道:“我说么,人才难得。”
陈蔡公社共有六家社办企业。
建筑工程队,化工厂,日用品厂,砖窑,木器社,食品站。
陈扬听说过,六家社办企业,赚钱的只有建筑工程队,不赔不赚的有砖窑、木器社和食品站。
亏损的企业是化工厂和日用品厂。
这些年,赚钱的建筑工程队,与亏损的化工厂和日用品厂,二者相抵,勉强刚好。
在陈扬看来,社办企业不赔不赚,其实也挺好的。
公社是不赚钱,但起码有个好处,就是实现了近三百人的就业。
“于主任,你找我是什么事?”
于万青说,“你是个聪明人,稍稍一想就明白了。”
陈扬说,“就今天,我与化工厂的蔡朝阳一起,去了一趟路桥街。”
于万青哦了一声,“你们去干什么?”
“他去推销化工厂的肥皂。我呢,闲着没事,在路桥街上瞎逛。”
于万青点点头,“小陈,你认为这个蔡朝阳怎么样?”
陈扬沉吟了一下,“是个做生意的好手,在很多方面,他比我还强。就在下午,他对我说过他的想法……”
童四平也点了点头,“我听人说过,这是一个人精。”
陈扬继续说,“我认为他的想法是对的,很值得支持。肥皂不要生产了,改为生产其他产品,再拿到路桥市场上去卖,化工厂就能起死回生。”
童四平说,“小陈,你别忘了,咱们已经有日用品厂了。”
“那就合二为一,把俩厂合并呗。”
于万青问,“小陈,让你到厂里来干,你来不来?”
第148章 四个理由婉谢好意
童四平告诉陈扬,于万青主任决心整顿社办企业,急取尽快实现扭亏为盈。
如果陈扬愿意进厂,就把管理和经营都交给他,给他以最大的支持。
于万青的好意,陈扬不能轻易拒绝。
但是,陈扬不想进厂。
办《复读学校》,现在已为他人做嫁衣裳,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于主任,谢谢你的信任。可就目前来说,我还不想去社办企业工作。”
于万青似乎早有所料,微笑着问道:“能说说理由吗?”
“于主任,你能让我当厂长吗?真能让我说了算吗?”
“嗯……目前看来,还不能这样。”
陈扬点点头,“这是第一个理由。我要进厂,就得我说了算。既然不能我说了算,我当然不会进厂。”
“第二个理由呢?”
“要是我说了算,我就会把化工厂和日用品厂合并。与此同时,我顶多只会留下一半的工人。另一半工人,必须卷铺盖走人。于主任,这能做到吗?”
于万青摇摇头,“恐怕难以做到。”
童四平说,“小陈,你大概是知道的。化工厂和日用品厂,一共有约一百四十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各大队干部的家属。除非全部解雇,否则的话,让谁走都不好说话。”
陈扬继续陈述理由,“第三个理由,化工厂和日用品厂,都是蔡宝福那个死鬼办起来的。我现在进去,感觉上太别扭。”
于万青笑了,“这算什么理由嘛。”
“第四个理由,那两个工厂,蔡宝福安排不了不少人。就在最近,蔡宝福的侄子蔡国平进了化工厂。所以,有那些人在,我是不会去的。”
童四平冲着于万青说,“小陈说得有道理,我也认为,他暂时不要进去,以免产生其他矛盾。”
于万青又嗯了一声,“小陈,你认为那个蔡朝阳能行?”
“我看能行。”
“小陈,那你还有什么建议?”
陈扬笑道:“建议么,首先停止生产那个臭肥皂。太臭了,没人愿意用的,还是赶紧停产的好。”
于万青和童四平都笑着点头。
“其次,就是两个工厂合并,这很重要。还有,就是给蔡朝阳实权,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至少给他半年时间去试一试……”
虽说陈扬没有答应于万青,去社办企业上班,但于万青反而更加欣赏陈扬。
如果陈扬痛痛快快的答应,倒会让于万青看不起他。
于万青看重独立思考的年轻人。
陈扬临走时,于万青送给他一个日历牌,“小陈,祝你在一九八零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陈扬这才想起,今天是一九七九年的最后一天,明天就将是一九八零年的开始。
新的一年,是干新的行当,还是坚守现在的阵地。
金钱的力量叫诱惑,陈扬喜欢钱,喜欢赚钱。
但现在的陈扬,境界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不会再盲目的去赚钱。
陈扬没在家里睡,他提着马灯,背着手电筒,扛着船桨上了小渔船。
小渔船慢慢悠悠的在河里漂着。
穿过木城河,前面不远处就是头湾。
突然,附近有人喊了起来。
“哎哟喂……金鱼群要来啰。”
陈扬大喜,好兆头啊。
第149章 一九八零年
喊话声并不响亮。
喊话的人,是陈扬的老同学兼好朋友叶正方。
金鱼群不是一群金鱼,温黄平原的水网地带,有上百种淡水鱼类,就是没有叫金鱼的鱼类。
这个金鱼群的金,是钱,是财富。
传说每年的某一天晚上,会有成千上万的鱼儿,不知道为了什么,会聚集在某一个水域。
这些聚集在一起的鱼儿就叫金鱼群。
至于具体是哪一个晚上,具体在哪一个水域,谁也不知道,全凭经验和运气。
陈扬定睛一看,河面上不只叶正方一条渔船,而是几十条无数条。
今晚是渔民的节日,不管往日恩怨,今晚都在一起共享。
叶正方把渔船撑过来,靠着陈扬的渔船停下,悄无声息的。
“扬哥,今晚肯定发财了。”
陈扬看了看手表,深夜十一点半。
“叶子,金鱼群在什么地方?”
“三湾和四湾。”
“你们怎么发现的?”
“我不知道,是他们几个老前辈发现的。至于怎么发现的,估计刀架脖子上,他们也不会说的。”
“什么时候可以下网了?”
“还要等等。他们借了两口大网,分别从头湾和七湾下网,慢慢的把鱼往三湾和四湾赶。”
“然后呢?”
“然后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各下各的网。谁手气好,能捕多少是多少。”
“痛快。”
“走吧,扬哥,咱们去三湾等着。”
两条小渔船并肩而行。
叶正方告诉陈扬,今晩大约有六十条渔船汇集于此。
到了三湾,渔船停下。
附近已有不少渔船,大家都不说话,三湾的河面静悄悄的。
陈扬也是耐心等待。
终于,有人轻轻的唱起来。
“哎哟喂……船帮船,水帮水,摇船老大帮水鬼。鱼找鱼,虾找虾,大江小河是我家。”
有人唱罢,有人轻喊。
“下网啰,下网啰。”
很快,几十条渔船纷纷亮起渔竿上的马灯。
陈扬又一次看表,零点二十二分。
不知不觉,一九八零年到了。
叶正方起身撑船,“扬哥,咱们快动手吧。”
陈扬也是干脆利落,叶正方刚把渔船撑开,他就拿起渔网撒了出去。
收网时格外沉重。
网收一半,鱼儿撒欢,水波扑腾。
满满一网,少说也有二十来斤,三十多条。
就这一网,鱼舱已占去一半。
陈扬精神大振,接二连三,连下五网。
网网丰收,鱼舱和两个鱼篓已经装满。
那边,叶正方也干得正欢。
“叶子,我没地方放鱼了。”
“随便放啊。噢对了,你下了几网了?”
“五网。”
“扬哥,这里有讲究,一船八网,不能超过。”
“这是什么讲究?”
“年年有余,年年有鱼。”
“懂嘞。”
陈扬遵守规矩,再下三网,结束捕捞。
叶正方让陈扬别走。
两口大网合围,收获更多。
大网收获的鱼儿更多更大,要分给今晚的六十三位“好汉”。
陈扬不懂其中的道道。
叶正方懂,他替陈扬出头。七湾是陈扬的地盘,他能多分一份。
这多出的一份,是三条大鲤鱼,加在一起足有二十斤。
其他大鱼小鱼大家均分,陈扬也分了二十几斤。
这一夜,真的是满舱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