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最后的三国TXT下载最后的三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925章 回援邺城

    “殿下,信都守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再强攻几日,必可拿下信都,如果此时撤兵的话,势必将前功尽弃。”文鸯并不同意撤围信都,为了拿下信都,晋军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旦撤围,先前的所有努力势必会付之东流。

    司马骏冷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本王愿意吗,但邺城要比信都重要的多,蜀人偷袭邺城,如果被其得手,我们的后路就都没了,如何能弃之不顾,孰轻孰重,还不是一目了然?”

    说实话,司马骏对文鸯还是抱着仇视的心理,毕竟他兄长司马师是因文鸯而亡的,尽管后来司马昭赦免了文鸯之罪,但对于司马家的人而言,还是无法做到平静面对,所以此次司马骏就任讨逆大都督,着实看手下的文鸯不顺眼,言辞之间总是冷冷淡淡。

    文鸯何尝不知司马骏的心思,但这些年他在洛阳受得最多的就是冷眼,早就习以为常了,这次受到起用和重视,文鸯还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的,每次打仗他都会亲临战阵,身先士卒,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努力,还是有机会获得重用的。

    “殿下,末将认为刘胤这次用的不过是围魏救赵之计,他真正的意图还是要解信都之围,如果我军撤回邺城,岂不是正中其计?”为了不让此次的行动虎头蛇尾,文鸯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司马骏冷冷地道:“文将军,本王也读过兵法,知道什么是围魏救赵,这一点也用不着你来教。虽然是计,但如果我们弃之不理的话,刘胤未必不会真的去攻打邺城,一旦邺城失守,那可就真的是弄假成真了。”

    文鸯道:“邺城城防坚固,远非一般城池可比,何况邺城尚有一万守军,蜀军轻骑而进,并无大型的攻城器械,想要拿下邺城绝非易事,只要邺城守军能坚持个三五日,等我军攻破信都之后,便可挥师西进,斩断蜀军归路,令其首尾不得相顾,一战可平冀州。”

    司马骏冷笑道:“文将军是不知道蜀军火器的厉害,当年长安城何其地坚固,弹指间墙倾城陷,邺城能挡得了蜀军的火器吗?如果邺城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啊!”

    司马骏对于蜀军的火器,那可是有着亲身的体验,那惊天动地的威力,让司马骏至今还心有余悸,所以司马骏丝毫不怀疑一旦蜀军动用火器,邺城的失守只不过是在须臾之间。想要保住邺城,指望那一万多的守军根本就不现实,司马骏必须率大军回援,在兵马的数量上,取得压倒性的多数,这样才能确保邺城的无虞。

    相反的,守信都的蜀军只有一万多人,却能抵敌得住晋军十余万的大军,同样的军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文鸯也只是听闻过火器的厉害,并未亲眼见识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司马骏自己亲眼所见,自然知晓其中的厉害,邺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如何也不容有失,所以司马骏没有采纳文鸯的建议,从信都前线撤下七万大军来,亲自率领,回援邺城。

    留给文鸯继续围困信都,只剩下了半数的军队,数量的锐减让晋军的气势也弱了许多,攻势自然也是大不如前,原本已近乎强弩之末的蜀军也赢得了一些**之机,让文鸯本来希望可以在几天之内拿下的信都城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这一点文鸯也特别地无奈,原本在他的计划中,只要一鼓作气地拿下信都,歼灭蜀军的阳安军,势必可以对蜀军造成一个沉重的打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管蜀军围魏救赵也罢,声东击西,只要能灭掉蜀军一个军,那就是一个决定的胜仗,现在晋军占据着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只有不断地蚕食蜀军,消灭蜀军,才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但司马骏身为三军主帅,自然有最高的决策权,他唯恐邺城有失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坐失歼灭蜀军一个军的机会,似乎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但事已至此,文鸯也无可挽回,不过他依然是没有放弃,继续地率军攻打信都城,希望可以凭借着最后的努力,能够拿下信都城,不致于前功尽弃。

    不过晋军只留下了一半的人马,攻击力自然下降了不少,赵卓在信都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晋军进攻的乏力,很显然晋军的那边一定是出了什么状况,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不过这对于守城的蜀军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原本蜀军已经是很困难了,但此刻晋军的攻势疲软,又给蜀军创造了机会,赵卓激励将士誓死而战,坚持就是胜利。

    在蜀军众志城的防守之下,晋军的进攻再次受阻,原本看起来残破不堪的城墙,战到此时,却如同是坚如磐石一般,让文鸯不禁叹息,和蜀军交战,难于上青天。

    司马骏回援邺城之后,蜀军围魏救赵的计划得以成功,罗宪抵达襄国之后,就接到了刘胤的命令,停止了向邺城的进军,转而折向东行,绕过大陆泽,对晋军的前线据点南宫城发起了攻击。

    另外的两路人马,一路由傅佥统率,从河间郡渡漳河直指武邑,另一路由刘胤率领,从下曲阳直指阜城、扶柳,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皆向信都杀来。

    文鸯闻讯之后,脸色顿时大变,很显然,这才是蜀军的真正意图所在,目的就是解信都之围,如今晋军中了刘胤的围魏救赵之计,一半的兵力回援邺城,信都一带,只有七万多人,与倾尽主力杀来的蜀军相比,兵力上的优势已经是荡然无存。

    更困难的是,现在晋军属于围攻信都的状态,在拿下信都之前,晋军没有城池可以依托,几乎是无险可守,兵力上也较为地分散,应对蜀军的里外夹击,三路围攻,自然是捉襟见肘。文鸯深深地陷入到了危机之中。(未完待续。)

第927章 变数

    文鸯承受着三个方向上的压力,确实是有些不堪重负,在兵力的对比上,也是蜀军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文鸯的想法是尽可能的采取守势,不让蜀军突破晋军的外围防线,等到司马骏大军回援之后,再对蜀军发起反击。

    但蜀军的攻势要比想象之中的更为地猛烈,晋军虽然竭尽全力地防守,也无法抵挡得住蜀军的疯狂攻势,西北南各条防线上,均是频繁地告急。

    而文鸯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手中兵力的不足,同时应付三条战线,确实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蜀军最先突破晋军防线的,还是最先投入战斗的虎骑军,虎骑军就如同是一把尖刀,依靠最为凶悍的冲击力,强行地撕裂了晋军的防线,在扶柳方向上,首先地完成了突破。

    听到这个讯息之后,文鸯脸色大变,现在晋军已经是倾尽全力地在外线进行防守,而内线,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马了,如果这条防线一旦被蜀军突破,那就意味着整个防线的彻底崩溃。

    果然,虎骑军的突破之后,虎步军和永安军也相继完成了突破,晋军的整个西面防线全部瓦解,扶柳守军在蜀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全线崩溃,死伤惨重,余部无力抵抗,纷纷溃逃。

    西线的失守,让整个信都的战局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也让整个晋军的防线面临被拦腰截断的风险,信都没有拿下,晋军的防线却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撤吧!”文鸯无可奈何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将西线和北线的两处的守军全部撤下来,与南线的守军汇合在一处,抱成一团,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蜀军分割歼灭的风险。

    虽然蜀军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一口气想吃掉七万多的晋军,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文鸯将扶柳和武邑的守军撤下来,但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信都,现在晋军的大营,就屯扎在信都以南,南宫以北的地方,在这儿,晋军早已是深壕高堑,壁垒森严的扎下了营盘,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

    刘胤也没有想到文鸯在外围防线已经崩溃的情况下,还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营盘,不禁暗忖,这文鸯果然是名不虚传,临危不惧,坚守营垒,这样的一种困境中也没有能彻底地将其击垮,确实是了不得。

    诸将都杀在兴头上,纷纷向刘胤请命,愿率本部人马前去攻打晋军的营寨,与文鸯决一死战。

    傅著、罗袭、张乐他们三个求战**最为强烈,晋军撤得相当地迅速,几乎没有同蜀军进行过多的纠缠,就已经向南撤离了,这让傅著、罗袭、张乐他们憋了的一口气都无处发泄。

    文鸯向南撤离,却没有撤出信都周围,依然还是利用信都南面晋军原有的营盘再行负隅抵抗。这正是文鸯的聪明之处,现在晋军的防线被突破,各军纷纷溃逃,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指挥官将这支军队进行收拢的话,很可能就会被蜀军分而围之,围而歼之。

    如果文鸯率军南逃的话,情况只能是更糟,现在南宫的南面,是蜀军的骑兵部队,晋军这么一支步骑混杂的溃逃之军想要突破蜀军骑兵的阵地,其困难可想而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晋军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信都一带地势地洼,一马平川,无险可依,这样的作战环境,对步兵是极为不利的。

    更何况,逃跑是一种耻辱,是文鸯绝不可接受的行为,所以文鸯只是让晋军从外围的防线上撤下来,全部集中到信都南面晋军大营之中,这儿有现成的营盘,早已挖回的深沟,早已立起来的寨栅,完全可以用来抵御蜀军骑兵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晋军大营距离三处防线都很近,各路晋军从前线撤下来之后,可以很快地得到营寨的辟护,避免遭到蜀军的猎杀。

    面对诸将的纷纷请战,刘胤却是轻轻地摇了摇了头,此一役只为解信都之围而来,想要一口气吃掉文鸯的数万大军,蜀军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突破晋军的防线,已经是重创了文鸯,解围信都的目标也已经是达成了。

    现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蜀军形势大优,但实际上,信都的局势依然是十分地微妙,文鸯坚守信都南面大营不退,而司马骏的人马此刻正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杀了回来,快则一日,慢则两日,就可以重新地逼近信都。

    当然如果仅仅是司马骏的这一路人马,刘胤倒也不惧,但除了司马骏之外,从青州而来的马隆听闻到了信都军情紧急,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几乎和司马骏这一路人马是并驾齐驱,估计他率军到达的时间,也不会晚于司马骏到达的时间。

    马隆的这十万人马,才是刘胤所真正忌惮的,如果没有马隆的入局,晋蜀双方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局面,甚至是蜀军稍稍地占优,毕竟刘胤略施小计让司马骏是疲于奔命,先前的战斗之中,也已经重创了文鸯的军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只要刘胤保持这种优势,赢下信都之战,还是大有希望的。

    但马隆的突然杀到,却让信都之战增添了许多的变数,面对晋军三路人马的围攻,蜀军的形势陡然间变得不乐观起来,甚至是危机重重。

    在这个时候,如果蜀军还一昧地对文鸯穷追猛打的话,反倒会被晋军给拖住,等一两天后,晋军的两路大军杀到,形势便会立刻逆转,蜀军反倒会有被包抄围剿的可能。

    战局如此的险恶,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与众将跃跃欲试的态度不同,刘胤一直是紧蹙眉头,思量着应敌之策。

    这一战关系重大,甚至将决定以后冀州之战的走向,刘胤自然得慎之又慎,必须要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来。

    不过显然留给刘胤的时间并不多了……(未完待续。)

第928章 撤离信都

    ps:稍后更正……………………………………………………………………………………………………………………………………………………………………………………………………………………………………………………………………再对蜀军发起反击。

    但蜀军的攻势要比想象之中的更为地猛烈,晋军虽然竭尽全力地防守,也无法抵挡得住蜀军的疯狂攻势,各条防线上,均是频繁地告急。

    而文鸯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手中兵力的不足,同时应付三条战线,确实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蜀军最先突破晋军防线的,还是最先投入战斗的虎骑军,虎骑军就如同是一把尖刀,依靠最为凶悍的冲击力,强行地撕裂了晋军的防线,在扶柳方向上,首先地完成了突破。

    听到这个讯息之后,文鸯脸色大变,现在晋军已经是倾尽全力地在外线进行防守,而内线,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马了,如果这条防线一旦被蜀军突破,那就意味着整个防线的彻底崩溃。

    果然,虎骑军的突破之后,虎步军和永安军也相继完成了突破,晋军的整个西面防线全部瓦解,扶柳守军在蜀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全线崩溃,死伤惨重,余部无力抵抗,纷纷溃逃。

    西线的失守,让整个信都的战局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也让整个晋军的防线面临被拦腰截断的风险,信都没有拿下,晋军的防线却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撤吧!”文鸯无可奈何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将西线和北线的两处的守军全部撤下来,与南线的守军汇合在一处,抱成一团,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蜀军分割歼灭的风险。

    虽然蜀军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一口气想吃掉七万多的晋军,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文鸯将扶柳和武邑的守军撤下来,但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信都,现在晋军的大营,就屯扎在信都以南,南宫以北的地方,在这儿,晋军早已是深壕高堑,壁垒森严的扎下了营盘,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

    刘胤也没有想到文鸯在外围防线已经崩溃的情况下,还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营盘,不禁暗忖,这文鸯果然是名不虚传,临危不惧,坚守营垒,这样的一种困境中也没有能彻底地将其击垮,确实是了不得。

    诸将都杀在兴头上,纷纷向刘胤请命,愿率本部人马前去攻打晋军的营寨,与文鸯决一死战。

    傅著、罗袭、张乐他们三个求战**最为强烈,晋军撤得相当地迅速,几乎没有同蜀军进行过多的纠缠,就已经向南撤离了,这让傅著、罗袭、张乐他们憋了的一口气都无处发泄。

    文鸯向南撤离,却没有撤出信都周围,依然还是利用信都南面晋军原有的营盘再行负隅抵抗。这正是文鸯的聪明之处,现在晋军的防线被突破,各军纷纷溃逃,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指挥官将这支军队进行收拢的话,很可能就会被蜀军分而围之,围而歼之。

    如果文鸯率军南逃的话,情况只能是更糟,现在南宫的南面,是蜀军的骑兵部队,晋军这么一支步骑混杂的溃逃之军想要突破蜀军骑兵的阵地,其困难可想而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晋军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信都一带地势地洼,一马平川,无险可依,这样的作战环境,对步兵是极为不利的。

    更何况,逃跑是一种耻辱,是文鸯绝不可接受的行为,所以文鸯只是让晋军从外围的防线上撤下来,全部集中到信都南面晋军大营之中,这儿有现成的营盘,早已挖回的深沟,早已立起来的寨栅,完全可以用来抵御蜀军骑兵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晋军大营距离三处防线都很近,晋军从前线撤下来之后,可以很快地得到营寨的辟护,避免遭到蜀军的猎杀。

    面对诸将的纷纷请战,刘胤却是轻轻地摇了摇了头,此一役只为解信都之围而来,想要一口气吃掉文鸯的数万大军,蜀军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突破晋军的防线,已经是重创了文鸯,解围信都的目标也已经是达成了。

    现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蜀军形势大优,但实际上,信都的局势依然是十分地微妙,文鸯坚守信都南面大营不退,而司马骏的人马此刻正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杀了回来,快则一日,慢则两日,就可以重新地逼近信都。

    当然如果仅仅是司马骏的这一路人马,刘胤倒也不惧,但除了司马骏之外,从青州而来的马隆听闻到了信都军情紧急,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几乎和司马骏这一路人马是并驾齐驱,估计他率军到达的时间,也不会晚于司马骏到达的时间。

    马隆的这十万人马,才是刘胤所真正忌惮的,如果没有马隆的入局,晋蜀双方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局面,甚至是蜀军稍稍地占优,毕竟刘胤略施小计让司马骏是疲于奔命,先前的战斗之中,也已经重创了文鸯的军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只要刘胤保持这种优势,赢下信都之战,还是大有希望的。

    但马隆的突然杀到,却让信都之战增添了许多的变数,面对晋军三路人马的围攻,蜀军的形势陡然间变得不乐观起来,甚至是危机重重。

    在这个时候,如果蜀军还一昧地对文鸯穷追猛打的话,反倒会被晋军给拖住,等一两天后,晋军的两路大军杀到,形势便会立刻逆转,蜀军反倒会有被包抄围剿的可能。

    战局如此的险恶,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与众将跃跃欲试的态度不同,刘胤一直是紧蹙眉头,思量着应敌之策。

    这一战关系重大,甚至将决定以后冀州之战的走向,刘胤自然得慎之又慎。

    不过显然留给刘胤的时间并不多了……(未完待续。)

第929章 捡了个大漏

    难道真的是中计了?

    文鸯也是悚然一惊,如果城外真的有蜀军的埋伏的话,那情况就不太妙了,毕竟这次文鸯进信都城来,也不过只带了一两千的骑兵。

    指望一两千的骑兵能守住信都城,那纯属扯淡!文鸯不敢怠慢,立刻率兵冲出城去,如果真的中了蜀军的埋伏,在空旷的野地上,骑兵还有逃跑的机会,但如果被堵死在城中,那可就真的要死了。

    刚一出城,就看到信都的东面,尘烟大作,铁骑隆隆,有扑天盖地之势,向着信都城席卷而至。

    文鸯定睛一看,尘烟之中隐约可以看到晋国的旗号,原来并不是蜀军的伏兵,而是晋国的青州军杀到了。

    既是自家人马,文鸯也就安心了,他吩咐手下骑兵亮出自己的旗号,列阵相迎。

    先前文鸯心中还有一个疑团,那就是蜀军为何会撤得如此匆忙,现在看来,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解释了,原来是青州的援兵已至,刘胤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所以才主动地撤走了。

    好个奸滑的刘胤!

    文鸯顿时生出一丝的无力感,刘胤的运兵之道果然异于常人,该打的时候,迅猛有力,不给对手任何的**之机,该守的时候,固若金汤,滴水不漏,不给对手任何的可趁之机,该撤的时候,却是雷厉风行,果决专断,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

    这样的对手,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冀州的州城,那可是重中之重的战略要地,说放弃就放弃了,没有半点的栈恋,拿得起放得下,如此的胸襟气魄绝非是一般人可比的。

    可以预见,刘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都必将成为晋国的大敌,如果天下真有人可以撼得动晋国基石的话,那必定也是刘胤无疑。

    文鸯这边胡思乱想,对面却是来如疾风,一彪人马很快就冲到了眼前,旗帜上赫然显现着大大的“马”字,毫无疑问,来者正是青州刺史马隆。

    马隆发迹于青州,在此之前,也不过是兖州的一个小小武官,此前从未在洛阳任过职,所以文鸯也是只闻其名,不识其人。

    显然对面的青州军也看到了晋军和文鸯的旗号,原本抱着的敌意顿时也消散了,人丛之中闪出一将,白马银甲,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整个人看起来很清瘦,颇有几分儒雅的气质,与寻常那些槐梧有力,威猛高大的武将全然不同。

    只见他在马上冲着文鸯这边拱手道:“敢问那位是文将军?”

    “在下便是,尊驾可是马将军?”文鸯回礼道。

    马隆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道:“久仰久仰。在青州,在下早就听闻文将军之大名,勇冠三军,名振天下,今日得见,真乃三生之幸也。”

    文鸯在朝中少有人缘,大多数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更别说对文鸯有所恭维了,此刻马隆一见面,就竭力地盛赞文鸯之名,文鸯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拱手道:“马将军客气了,素闻马将军声震青兖,今日有缘相见,果真英雄本色也。”

    马隆微微一笑,道:“文将军谬赞了,在下些许微末之功,又怎能与文将军相提并论,此番奉圣谕前来冀州讨伐蜀逆,某不敢怠慢,倍道而驰,希望可以助汝阴王和文将军一臂之力,不过看现在的情形,倒是我多虑了,文将军顺利拿下信都城,可喜可贺啊!”

    文鸯苦笑一声,如果说刘胤是被吓跑的,有人会信吗?但事实就是如此,信都这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司马骏和文鸯十五万大军的围困之下,坚守多日未失,现在蜀军大举反攻,文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却因为青州大军的来援,蜀军是弃城而走,反倒是文鸯未发一矢未损一兵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信都城。

    马隆远道而来,不知道信都之战的内情,看到文鸯已经拿下了信都城,自然要恭贺一番了。

    文鸯倒也不好再解释什么,当下便邀请马隆入城,再怎么说他也是冀州刺史,马隆前来,倒也不妨让他尽一尽地主之谊。

    马隆的青州军前脚刚到,司马骏率军后脚便赶来了,当他看到文鸯已经拿下了信都城,反倒是怏怏不快起来。

    虽然司马骏是讨逆大都督,全权指挥冀州战事,拿下信都这样的大功劳自然也不会少了他的那一份,但是此役司马骏打得并不光彩,中了刘胤围魏救赵之计,被人家调虎离山,在信都和邺城之间疲于奔命,无所作为。

    如果说文鸯这一战是经过全力厮杀浴血奋战拿下的信都,司马骏很可能心情会稍好一点,毕竟人家努力过,付出过,但现在的情形却是蜀军主动的撤走了,让文鸯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信都城,等于文鸯捡了一个大漏。

    这个走了****运的家伙!

    司马骏在心中暗暗地腹诽着,不过表面上他还得维持一份客套,现在冀州刺史和青州刺史都归于他的麾下,晋军兵力达到了近二十万人,再加上匈奴人的降兵十万,司马骏拥兵三十万众,又拿下了冀州的州城信都,一时是风光无二。

    司马骏立刻向洛阳朝廷报捷,同时秣兵厉马,准备挥师北进,一举消灭盘距在冀州北部的逆蜀军队。

    洛阳朝廷闻讯之后,也是一派欢欣鼓舞,首战旗开得胜,大涨晋国的士气,看来司马骏事先表示三个月之内消灭蜀军,绝非狂妄之言,晋军挟得胜之师北进,收复冀并二州,完全是指日可待。

    司马炎大喜之下,赏赐无数,同时给司马骏下令,要他即刻进军,不给蜀人以任何**之机,彻底地将他们全部歼灭。

    司马骏领命之后,不敢怠慢,立刻是兵分三路,西路由文鸯率领,从阜城出发,直取下曲阳,东路由马隆率领,从广川出发,直取南皮,中路由司马骏亲统,从信都出发,直取河间郡。

    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气吞如虎,杀向了冀北之地。

第930章 将战场变大

    放弃信都让许多的人都深感惋惜,毕竟仅仅是阳安军一支人马就已经挡住了十几万的晋军,蜀军主力到达信都之后,完全可以一战,保住信都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但刘胤却不这么想,拿十几万的蜀军和三十万的晋军在信都拼消耗,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这一战这么打下去,不论是胜是负,不论信都守得住守不住,蜀军肯定是输了,蜀军的底子薄,和人家拼消耗,决计是拼不过的。

    败的话自不用说,就算胜了也是惨胜,晋军有强大的后盾支持,死上再多的人也不惜,而蜀军不一样,拼光了就真的再也没有了。

    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避免与晋军打消耗战,尽可能地发挥蜀军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将战场变大,这样的话蜀军才有可能打得赢这场战争。

    “将战场变大?”当刘胤在议事会上提出这个最新理论的时候,包括傅佥、罗宪在内的蜀军将领都是一头的雾水。

    战场是死的,该是多大就是多大,如何个变法还真没听说过,众将除了疑惑之外,更多的是感到新鲜,同时也希望可以听到刘胤的详细说明。

    刘胤很有耐心地讲道:“将战场变大,简单地来说,就是扩大作战的范围和区域,比如此次的信都之战,如果条件有利,我们就可以与晋军硬拼,如果条件不利,就必须要主动地予以放弃,假如一昧地死守信都的话,我们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却未必能取得所希望的胜果。战场之上,利则战,不利则退,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重。有人说我们放弃信都很可惜,毕竟我们还没有处于下风,守住信都可能性还很大。但他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如果我们将战场只局限在信都,那结果就是必须要和晋军去拼消耗,而拼消耗我们是拼不过晋军的,这一点勿庸置疑。

    “死守信都就是缩小战场的一种表现,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扩大战场,尽可能地发挥我军机动能力强的特点,迂回包抄,纵深穿插,善于把握战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一口气灭掉晋军三十万人很不实现,但我们可以慢慢打歼灭战,将战线拖长漫延,寻找晋军的薄弱点对其进行打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尽可能的打歼灭战,一口一口地来蚕食敌人。

    “冀州之地,地域辽阔,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里的地形地势,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便可以一步步地扭转战局。目前敌强我弱形势险恶,诸位将军都必须要戒心浮气燥,不可急于求成,饭要一口口地吃,仗要一步步地打,目前晋军兵分三路而来,正是给我们一个各个击破的好机会,具体的作战方略稍后会公布。”

    诸将纷纷表示赞同,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刘胤的这一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将战场变大,首先便是要将眼界放宽,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仗一战的胜负,而是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一步步地将敌人蚕食掉。

    要实现这种目标,就必须要避免与敌人进行大决战,尽可能把作战的范围扩大化,将晋军引入到蜀军的作战区域之中去,化被动为主动,积小胜为大胜,只有这样,蜀军才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对于这一点,刘胤已经做了充分地考虑,也正是出于这种战略安排,刘胤才会主动地放弃信都。

    刘胤放弃的,仅仅是一座空城而已,刘胤不放弃的,是每一支蜀军队伍。阳安军在信都为了生存,打得十分艰苦,为了救援出阳安军来,刘胤思量出围魏救赵之计,随后又对文鸯的军队进行了猛攻,最终成功地解救出了阳安军,避免了一个军的损失。

    放弃掉信都虽然让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但刘胤不是毅然决然地连夜撤离了,这个结果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包括文鸯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信都乃是州城,是冀州的腹里要地,这样重中之重的城池,晋军早已是唾涎欲滴,集中兵力,不计代价地也要拿下,但最后文鸯进入信都城之后,却是一个啼笑皆飞的结果,不费一兵一卒,未发一矢一弩,文鸯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先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未曾拿下的信都城。

    刘胤之所以主动地放弃信都,除了基于晋军三路大军顷刻而至避免陷入到重重围困之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刘胤追求的是战场扩大化的效果,而不是将所有的军队都投入到信都来,进行一场豪赌。

    刘胤并不是好赌之人,在战斗之前,他已经是权衡利弊,重兵守御信都的话,这场赌博的代价也是太大了,大到刘胤根本就无法承受,所以刘胤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出。

    放弃信都并不意味着刘胤准备放弃掉整个儿的冀州,现在放弃,也并不等于刘胤对信都就无所求了,等到将来蜀军的力量超越晋军,刘胤还是会重新夺回信都来。

    那么在此前,刘胤就必须要学会隐忍,该放弃的就不能舍不得,舍得,舍得,没有舍,如何才会有得?

    接下来的战斗,又会进入到刘胤所熟悉的步调之中,司马骏为了追求效率,将晋军人马兵分三路,这样固然可以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但这同样也暴露出了晋军的弱点,太过急于求成了。

    只要蜀军能捉住机会,断其一路的话,必然可以给晋军以重创,从而彻底地扭转冀州的形势。

    冀州作战,那绝不是一场可以简单到几个月就能解决的战斗,司马骏狂言三个月内拿下整个冀州,在刘胤看来,那不过是一个笑话,冀州之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作战过程,不管是谁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都不会是简单轻松的事。

第931章 任尔三路来,我只一路去

    晋军得了信都之后,气势大涨,司马骏更是信心满满,为了实现自己三个月内击败蜀军的“豪言”,司马骏果断地兵分三路,出兵冀北,妄图一举歼灭从信都撤退后的蜀军。

    当然司马骏的行动,也得到了司马炎的鼎力支持,攻克信都,让整个的洛阳朝廷都沉浸在喜悦和幻想之中,这个胜利甚至要比消灭匈奴还令人欢欣鼓舞。

    在司马炎的内心深处,真正视为大敌的,也就只有蜀国这么一个敌人,尤其是刘胤,这几年来一直就是司马炎的梦魇所在,让司马炎如履薄冰,芒刺在背,寝食难安,司马炎头痛的顽疾,也是当年刘胤在洛阳城掀起腥风血雨后留下的。

    一提起刘胤在洛阳的所做所为,司马炎也不禁是为之心悸,如果不是司马攸手下容情,很可能司马炎就已经身首异处了,当然那个时候司马炎也不知道刘胤的真实身份,否则的话,也不会纵容他轻易地离开洛阳了。

    就算是匈奴人叛乱最猖狂的时候,司马炎也没有过度地担忧,在司马炎的眼中,那些胡人和盗匪流寇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他们烧杀劫掠,图得是财富和人口。

    而蜀国则不同,他们是魏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对手,彼此之间敌对的关系根深蒂固,是国仇邦恨,亡对方之心从来不死,蜀国所图的,是大晋的江山社稷,想篡夺的是他司马炎的皇权帝位,这可比那些胡人要命。

    所以司马炎才会不计一切代价的要消灭已经进入冀州和并州的蜀军,当羊祜提出暂缓进攻的建议之时,司马炎毫不留情地就把羊祜给撸了下去,就算羊祜功劳再大,也不可能纵容他与蜀人有些牵连勾结。

    洛阳事变之时,身为司马炎心腹重臣的裴秀都背叛了他,这让司马炎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抱着一份提防之心,所以司马炎才会重用宗室之人,毕竟也只有血脉相通的司马家族的人,才会让司马炎重用和信任。

    司马骏虽然在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让司马炎很放心,那就是他对司马炎言听计从,司马炎让他往东,他绝不敢说往西,其实对蜀军的所有战略层面的都东西,司马骏都不敢擅自做主,全凭司马炎来拿主意,他在前线只需要按着司马炎的方针战略行事即可。

    此次向冀北发起进攻,也是司马炎的安排,信都之战,让司马炎看到了的是灭掉蜀人的希望,他的野心极度地膨胀起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冀州的蜀军连锅给端了。

    司马骏自然得无条件地执行,当然他本人也是极为地乐意从命的,现在晋军无论是兵力上还是气势上,都明显地占据着上风,这样唾手可得的功劳,司马骏又如何肯轻易地错过?

    晋军兵分三路,除了在冀南留守了大约五万人左右之外,其余的二十五万人马,全部被派往了前线,东路的马隆率领十万青州兵攻打渤海郡,西路的文鸯率兵七万攻打常山郡,司马骏亲率八万大军进攻河间郡,三路人马各自渡过漳河,向目标挺进。

    冀北的这三个郡,正是蜀军所控制的区域,如果晋军此番进攻可以顺利地拿下这三个郡的话,就可以将蜀军彻底地歼灭在冀北,或者可以将他们逐出冀州境内,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司马骏觉得还是很轻松的。

    晋军在漳河上搭建了三处浮桥,以保证二十五万的晋军可以顺利而快速地渡过漳河,这次的军事行动堪称是魏晋历史上的用兵之最,景元四年魏国伐蜀之时,也不过才出动了十八万的军队。

    司马骏骑着高头骏马越过漳河,看着两岸川流不息的晋军人马,司马骏是踌躇满志,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指挥如此规模的军队,司马骏庆幸自己生得真是适逢其时,能够统率如此庞大的军队,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晋国光复的荣耀的就在他的肩头之上,真正那功成之日,司马骏在朝中的地位那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无人能与之比肩。

    渡过漳河之后,东西两路大军已按照既定的计划,向蜀军所占据的城池发起了进入,而司马骏中路军的目标,首先便是河间郡城乐成县。

    ┄┄┄┄┄┄┄┄┄┄┄┄┄┄┄┄┄┄┄┄┄┄┄┄┄┄┄┄┄┄┄

    “任尔三路来,我只一路去!”刘胤从容不迫地在议事会上道。

    晋军兵分三路,那可是正中刘胤的下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刘胤一贯的战术策略,如果司马骏将二十五万军队抱成一团的话,倒也是不好对付,但此刻司马骏将二十五万平分做三路,每一路都不超过十万人,这无疑给了刘胤一个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莫非是司马骏真的愚蠢至极,不知道分兵而进的危害?其实也不尽然,如果晋军抱团进攻的话,效率会很差,而且对围歼蜀军没有任何的帮助,蜀军可以轻易地脱身避战。

    而兵分三路围攻,不仅可以将蜀军分割包围,而且很轻易地就掐断蜀军的归路,对将蜀军彻底地歼灭在冀北地区创造机会。

    这种兵分几路的进攻方式,在三国时代似乎很流行,历史上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都是兵分几路而进的,魏灭蜀之战,魏军也是一样的兵分三路,晋灭吴之战,晋军更是达到了五路之多,最终是结果辉煌。因为所攻击的目标都是急所,所以守军也必须分兵多路来防御,至于想打集中兵力的战术,对手也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对手很难凑得起足够的兵力来打围歼之战。

    不过这对于刘胤来说,却不是什么难点,拥着后世先进的战略思维,刘胤的战略目光自然是远胜这个时代的人,司马骏必然会为他的狂傲恣意付出其应有的代价。(未完待续。)

第932章 选择打司马骏的理由

    ps:稍后更正…………………………………………………………………………………………………………………………………………………………………………………………………………………………………………………………………………………………………………………………………………………………………

    当然司马骏的行动,也得到了司马炎的鼎力支持,攻克信都,让整个的洛阳朝廷都沉浸在喜悦和幻想之中,这个胜利甚至要比消灭匈奴还令人欢欣鼓舞。

    在司马炎的内心深处,真正视为大敌的,也就只有蜀国这么一个敌人,尤其是刘胤,这几年来一直就是司马炎的梦魇所在,让司马炎如履薄冰,芒刺在背,寝食难安,司马炎头痛的顽疾,也是当年刘胤在洛阳城掀起腥风血雨后留下的。

    一提起刘胤在洛阳的所做所为,司马炎也不禁是为之心悸,如果不是司马攸手下容情,很可能司马炎就已经身首异处了,当然那个时候司马炎也不知道刘胤的真实身份,否则的话,也不会纵容他轻易地离开洛阳了。

    就算是匈奴人叛乱最猖狂的时候,司马炎也没有过度地担忧,在司马炎的眼中,那些胡人和盗匪流寇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他们烧杀劫掠,图得是财富和人口。

    而蜀国则不同,他们是魏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对手,彼此之间敌对的关系根深蒂固,是国仇邦恨,亡对方之心从来不死,蜀国所图的,是大晋的江山社稷,想篡夺的是他司马炎的皇权帝位,这可比那些胡人要命。

    所以司马炎才会不计一切代价的要消灭已经进入冀州和并州的蜀军,当羊祜提出暂缓进攻的建议之时,司马炎毫不留情地就把羊祜给撸了下去,就算羊祜功劳再大,也不可能纵容他与蜀人有些牵连勾结。

    洛阳事变之时,身为司马炎心腹重臣的裴秀都背叛了他,这让司马炎对身边的任何人都抱着一份提防之心,所以司马炎才会重用宗室之人,毕竟也只有血脉相通的司马家族的人,才会让司马炎重用和信任。

    司马骏虽然在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让司马炎很放心,那就是他对司马炎言听计从,司马炎让他往东,他绝不敢说往西,其实对蜀军的所有战略层面的都东西,司马骏都不敢擅自做主,全凭司马炎来拿主意,他在前线只需要按着司马炎的方针战略行事即可。

    此次向冀北发起进攻,也是司马炎的安排,信都之战,让司马炎看到了的是灭掉蜀人的希望,他的野心极度地膨胀起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冀州的蜀军连锅给端了。

    司马骏自然得无条件地执行,当然他本人也是极为地乐意从命的,现在晋军无论是兵力上还是气势上,都明显地占据着上风,这样唾手可得的功劳,司马骏又如何肯轻易地错过?

    晋军兵分三路,除了在冀南留守了大约五万人左右之外,其余的二十五万人马,全部被派往了前线,东路的马隆率领十万青州兵攻打渤海郡,西路的文鸯率兵七万攻打常山郡,司马骏亲率八万大军进攻河间郡,三路人马各自渡过漳河,向目标挺进。

    冀北的这三个郡,正是蜀军所控制的区域,如果晋军此番进攻可以顺利地拿下这三个郡的话,就可以将蜀军彻底地歼灭在冀北,或者可以将他们逐出冀州境内,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司马骏觉得还是很轻松的。

    晋军在漳河上搭建了三处浮桥,以保证二十五万的晋军可以顺利而快速地渡过漳河,这次的军事行动堪称是魏晋历史上的用兵之最,景元四年魏国伐蜀之时,也不过才出动了十八万的军队。

    司马骏骑着高头骏马越过漳河,看着两岸川流不息的晋军人马,司马骏是踌躇满志,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指挥如此规模的军队,司马骏庆幸自己生得真是适逢其时,能够统率如此庞大的军队,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晋国光复的荣耀的就在他的肩头之上,真正那功成之日,司马骏在朝中的地位那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无人能与之比肩。

    渡过漳河之后,东西两路大军已按照既定的计划,向蜀军所占据的城池发起了进入,而司马骏中路军的目标,首先便是河间郡城乐成县。

    ┄┄┄┄┄┄┄┄┄┄┄┄┄┄┄┄┄┄┄┄┄┄┄┄┄┄┄┄┄┄┄

    “任尔三路来,我只一路去!”刘胤从容不迫地在议事会上道。

    晋军兵分三路,那可是正中刘胤的下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刘胤一贯的战术策略,如果司马骏将二十五万军队抱成一团的话,倒也是不好对付,但此刻司马骏将二十五万平分做三路,每一路都不超过十万人,这无疑给了刘胤一个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莫非是司马骏真的愚蠢至极,不知道分兵而进的危害?其实也不尽然,如果晋军抱团进攻的话,效率会很差,而且对围歼蜀军没有任何的帮助,蜀军可以轻易地脱身避战。

    而兵分三路围攻,不仅可以将蜀军分割包围,而且很轻易地就掐断蜀军的归路,对将蜀军彻底地歼灭在冀北地区创造机会。

    这种兵分几路的进攻方式,在三国时代似乎很流行,历史上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都是兵分几路而进的,因为所攻击的目标都是急所,所以守军也必须分兵多路来防御,至于想打集中兵力的战术,对手也是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对手很难凑得起足够的兵力来打围歼之战。

    不过这对于刘胤来说,却不是什么难点,拥着后世先进的战略思维,刘胤的战略目光自然是远胜这个时代的人。(未完待续。)

第933章 诱饵

    晋军担任前锋的是扬烈将军解系,麾下两万骑兵,皆是精锐之师,解系当先一骑,率领着前锋营直扑乐成而来,欲抢这伐蜀第一功。

    距离乐成不足十里之时,晋军便迎头撞上了傅著的虎骑军,双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遭遇战,解系立功惦切,未等排好阵型就率先冲了上去。

    傅著久经惯战,虽然是遭遇战,但他也没有丝毫的慌乱,镇定自若地指挥虎骑军立住阵脚,与晋军厮杀在了一处。

    战场上的骑兵对战往往是最精彩纷呈的较量,与场面浩大的步兵对战不同,骑兵对战,讲究的更多的是速度与激情,尘烟滚滚,战马嘶鸣,双方的每一次碰撞都如火星四溅般激烈,参战的骑兵也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场面极为地火爆。

    平原地带是骑兵的最佳舞台,最适合骑兵打对攻战,骑兵在这里可以纵横驰骋,极度地张扬个性,尤其是这种万马奔腾的场面,极为震撼人心。

    傅著倒是想和晋军骑兵来一次全力地对决,展示一下蜀军骑兵的威力,但刘胤交待给他的使命却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现在他的角色是诱饵,要请君入瓮的,自然不能在乐成的战场上发力。

    看着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傅著果断地一声令下,让虎骑军撤出战斗。

    也许是傅著演戏演的过于逼真,或许是解系的自我感觉良好,他丝毫也没有觉得蜀军的撤退有什么猫腻,相反的,解系认为蜀军撤退完全是抵敌不住,毕竟自己的骑兵的数量是超过虎骑军的,两万人对阵一万五千人,这样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傅著率军一路狂退,望乐成而走,解系率军则是一路狂逐,紧追不舍,双方大军首尾相衔,相距不足半里。

    其实傅著是明显地压制住了速度,为了把溃逃之象表现的更加充分,一路之上,蜀军是丢盔弃甲,显得狼狈不堪。

    解系立功心切,如此追歼蜀军的好机会他如何舍得放弃,率军在蜀军的身后一路紧追,并及时地派人回禀了司马骏。

    司马骏闻讯之后,也是大为欣喜,没想到晋军一过河,就捉住了蜀军一条小尾巴,如果能顺利地全歼掉这支蜀军的话,势必对征伐整个冀州打一下好的开端,所以司马骏也挥军紧随其后。

    此处距离乐成并不太远,傅著向北回撤,很快地就接近了乐成,不过傅著压根儿就没有进城的意思,到了乐成城下,干脆就是绕城而走,折向西北而逃。

    起初解系见傅著逃往乐成,还以为傅著要逃回城中,如果蜀军逃回乐成城中的话,依托城墙防守,倒是给晋军带来一定的难题,毕竟攻城作战不同于野战,解系的前锋营骑兵还无法担当起攻城的任务。

    没想到傅著率军到达了乐成城下,却没有进城,绕城而走,向西北方向逃窜而去。

    这一意外的情况,着实让解系深感不解,蜀军放在坚固的城池不入,反而要在平原地带上一路狂逃,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很快解系就想明白了,乐成不过是一座孤城,蜀军一旦入城,就会被晋军团团围住,司马骏的大军就在身后,很快就会赶上来,八万大军若是攻打城池的话,凭一座小小的乐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与其困守孤城坐以待毙的话,倒还是不如继续逃窜,或许可以寻得一线生机。

    至于蜀军前面是不是有埋伏,解系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现在晋军三路大军进攻冀北,蜀军肯定要分兵抵御,就蜀军的那一点人马,三路分兵下来,中间这一路根本就剩不下多少人,晋军中路大军合在一块儿,那可是有八万之众,蜀军想要打围歼战,简直就是笑话,凭蜀军的那么一点人马,被晋军围歼还差不多。

    总而言之,既然咬住了蜀军的一支人马,解系就绝不肯松口了,如果不能狠狠地咬下一块肉来,解系如何肯善罢甘休。

    蜀军一路狂逃,渐渐地接近了安国,距离蜀军的设定的埋伏圈已经是不远了,傅著可以在路边轻易地发现蜀军所留下的记号。

    那些记号,都是一些特殊的标记,有时候是堆着一堆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石块,有时候是插着几根毫不起眼的树枝,不过能看懂这些记号的人却可以一眼就看出这些石块树枝所表达出来的含义。

    比如那一堆形似乱石的石块,最顶部有一块比较尖的石头,那尖端所指的方向,正是蜀军此行的目的地,而尖石底下衬垫着十三块形状不同的大小不一的石头,代表着距离目的地还有十三里的路程。

    再往前走不远,便会看到一堆大小差不多相同的石堆,尖石所指的方向依然是西北方向,地下所衬的石头则由十三块减少到了十块,代表距离目标还剩十里左右。

    至于那些树枝木棍,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含义,只不过在外人的眼中,丝毫不解其义,只不过是些破石头和几根枯枝烂木,直接就无视了。

    傅著读懂了这些暗号带来的讯息,嘴角之上浮现出了一丝的笑意,一路狂逃了上百里,现在总算是看到盼头,他回头看了一眼依然在身后紧追不舍的晋兵,冷笑了一声,暗自道:“让你们猖狂了半天,现在该是算后帐的时候了。”

    本来傅著就不乐意担当这个诱饵,一上来仗还没打就得诈败而走,其中的郁闷只有自己心理清楚,狂逃上百里,一路还得装出一付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模样,可谓是狼狈之极,现在总算是挨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了,傅著也着实吐了一口恶气。

    距离伏击圈越来越近,傅著丝毫没有加快速度的意识,依然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为了将最后的一程戏演得更为地逼真,虎骑军还故意地装出一付体力不支的模样,尽量引诱晋军更卖力地追赶。(未完待续。)

第934章 八面埋伏(上)

    ps:稍后更正………………………………………………………………………………………………………………………………………………………………………………………………………………………………………………………………解系立功惦切,未等排好阵型就率先冲了上去。

    傅著久经惯战,虽然是遭遇战,但他也没有丝毫的慌乱,镇定自若地指挥虎骑军立住阵脚,与晋军厮杀在了一处。

    战场上的骑兵对战往往是最精彩纷呈的较量,与场面浩大的步兵对战不同,骑兵对战,讲究的更多的是速度与激情,尘烟滚滚,战马嘶鸣,双方的每一次碰撞都如火星四溅般激烈,参战的骑兵也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场面极为地火爆。

    平原地带是骑兵的最佳舞台,最适合骑兵打对攻战,骑兵在这里可以纵横驰骋,极度地张扬个性,尤其是这种万马奔腾的场面,极为震撼人心。

    傅著倒是想和晋军骑兵来一次全力地对决,展示一下蜀军骑兵的威力,但刘胤交待给他的使命却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现在他的角色是诱饵,要请君入瓮的,自然不能在乐成的战场上发力。

    看着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傅著果断地一声令下,让虎骑军撤出战斗。

    也许是傅著演戏演的过于逼真,或许是解系的自我感觉良好,他丝毫也没有觉得蜀军的撤退有什么猫腻,相反的,解系认为蜀军撤退完全是抵敌不住,毕竟自己的骑兵的数量是超过虎骑军的,两万人对阵一万五千人,这样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傅著率军一路狂退,望乐成而走,解系率军则是一路狂逐,紧追不舍,双主首尾相衔,相距不足半里。

    其实傅著是明显地压制住了速度,为了把溃逃之象表现的更加充分,一路之上,蜀军是丢盔弃甲,显得狼狈不堪。

    解系立功心切,如此追歼蜀军的好机会他如何舍得放弃,率军在蜀军的身后一路紧追,并及时地派人回禀了司马骏。

    司马骏闻讯之后,也是大为欣喜,没想到晋军一过河,就捉住了蜀军一条小尾巴,如果能顺利地全歼掉这支蜀军的话,势必对征伐整个冀州打一下好的开端,所以司马骏也挥军紧随其后。

    此处距离乐成并不太远,傅著向北回撤,很快地就接近了乐成,不过傅著压根儿就没有进城的意思,到了乐成城下,干脆就是绕城而走,折向西北而逃。

    起初解系见傅著逃往乐成,还以为傅著要逃回城中,如果蜀军逃回乐成城中的话,依托城墙防守,倒是给晋军带来一定的难题,毕竟攻城作战不同于野战,解系的前锋营骑兵还无法担当起攻城的任务。

    没想到傅著率军到达了乐成城下,却没有进城,绕城而走,向西北方向逃窜而去。

    这一意外的情况,着实让解系深感不解,蜀军放在坚固的城池不入,反而要在平原地带上一路狂逃,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很快解系就想明白了,乐成不过是一座孤城,蜀军一旦入城,就会被晋军团团围住,司马骏的大军就在身后,很快就会赶上来,八万大军若是攻打城池的话,凭一座小小的乐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与其困守孤城坐以待毙的话,倒还是不如继续逃窜,或许可以寻得一线生机。

    至于蜀军前面是不是有埋伏,解系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现在晋军三路大军进攻冀北,蜀军肯定要分兵抵御,就蜀军的那一点人马,三路分兵下来,中间这一路根本就剩不下多少人,晋军中路大军合在一块儿,那可是有八万之众,蜀军想要打围歼战,简直就是笑话,凭蜀军的那么一点人马,被晋军围歼还差不多。

    总而言之,既然咬住了蜀军的一支人马,解系就绝不肯松口了,如果不能狠狠地咬下一块肉来,解系如何肯善罢甘休。

    蜀军一路狂逃,渐渐地接近了安国,距离蜀军的设定的埋伏圈已经是不远了,傅著可以在路边轻易地发现蜀军所留下的记号。

    那些记号,都是一些特殊的标记,有时候是堆着一堆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石块,有时候是插着几根毫不起眼的树枝,不过能看懂这些记号的人却可以一眼就看出这些石块树枝所表达出来的含义。

    比如那一堆形似乱石的石块,最顶部有一块比较尖的石头,那尖端所指的方向,正是蜀军此行的目的地,而尖石底下衬垫着十三块形状不同的大小不一的石头,代表着距离目的地还有十三里的路程。

    再往前走不远,便会看到一堆大小差不多相同的石堆,尖石所指的方向依然是西北方向,地下所衬的石头则由十三块减少到了十块,代表距离目标还剩十里。

    至于那些树枝木棍,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含义,只不过在外人的眼中,丝毫不解其义,只不过是些破石头和几根枯枝烂木,直接就无视了。

    傅著读懂了这些暗号带来的讯息,嘴角之上浮现出了一丝的笑意,一路狂逃了上百里,现在总算是看到盼头,他回头看了一眼依然在身后紧追不舍的晋兵,冷笑了一声,暗自道:“让你们猖狂了半天,现在该是算后帐的时候了。”

    本来傅著就不乐意担当这个诱饵,一上来仗还没打就得诈败而走,其中的郁闷只有自己心理清楚,狂逃上百里,一路还得装出一付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模样,可谓是狼狈之极,现在总算是挨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了,傅著也着实吐了一口恶气。

    距离伏击圈越来越近,傅著丝毫没有加快速度的意识,依然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为了将最后的一程戏演得更为地逼真,虎骑军还故意地装出一付体力不支的模样,经引诱晋军更卖力地追赶。

第935章 八面埋伏(中)

    就在此时,西叠山上号炮连响,旌旗遍野,不计其数的蜀兵从山后杀了出来。

    解系陡然一惊,没想到这儿果真有蜀军的埋伏,看架式,数量还不少,解系令晋军稍稍地后退,尽管遭遇到埋伏,但他也没有过多的慌乱,毕竟司马骏的大军就在身后,很快就可以给他提供强力的支援,解系现在所能做的,就是稳住阵脚,不让蜀军把晋军的阵型给击破了。

    与前锋营也仅仅是相隔了数里的司马骏也看到了前面的异常情况,微微一惊,却又旋即大喜,信都之战时司马骏就一直谋求着和蜀军进行一场大决战,最好是一战就那定胜负的那种,但刘胤的果断撤离让他的希望最终是落了空,这次本来以为只是咬住了一条小鱼,没想到居然在后面还能钓出一条大鱼来,这可是司马骏期待已久的机会,他立刻下令,晋军全线压上,与蜀军决战于西叠山。

    至于前面是否有埋伏之类的,司马骏才没有去考虑,单凭蜀军的那么一点兵力,想要围困住晋军八万大军,那不是白日做梦吗?

    司马骏唯恐前面的解系有失,蜀军吃不掉他的大军,但若是吃掉他的先锋营,还是绰绰有余的,司马骏立刻是挥军向前,与解系的人马兵合一处,只要晋军抱成一团,那就是铁板一块,任凭蜀军如何进攻,想要突破晋军的防线,试比登天。

    解系在有序地后退着,司马骏则是加快了速度向前赶来,晋军人马很快地就融为了一体,八万大军汇集一处,其势浩大。

    司马骏用嘲弄一般的目光看着西叠山方向上的蜀军,对身边诸人大笑道:“蜀人自不量力,蜉蚍撼树,想在这儿伏击我们,本王倒想要看看,刘胤他有没有这么大的胃口?”

    诸将皆是随声附和,现在晋军拥兵八万,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诸将都想争这第一功,纷纷向司马骏请命出战,与蜀军是决一死战。

    司马骏环视了一下,道:“此战解将军一路追击,功不可没,本王有成人之美,这破蜀军的第一功,还是让解将来来领吧。”

    解系大喜,有了司马骏的强力支援,蜀军人数再多,解系也是全然不惧,诸将纷纷请战,解系有些不乐意了,这不是摆明了要抢功吗,还好司马骏为他做主,没让他首功旁落,解系谢过司马骏,便立刻整点本部的人马,准备向蜀军发起反攻。

    虽然说蜀军大举杀出,但却没有主动地向晋军发动进攻,而是依山列阵,摆出一付防守的架式,解系直以为蜀军是看到了晋军的大队人马,故而不敢出战了,这更助长了他的骄狂之气,率军大举扑了上来。

    蜀军居高临下,占据着明显的地形优势,一看到晋军发起进攻,首先便是一波弓箭招呼,箭如雨下,覆盖了整个的西叠山。

    晋军是仰攻,还好西叠山的山势较为地平缓,解系的骑兵部队还可以发起攻击,假如山势再陡峭一些的话,那他就只能是弃马步战了。

    饶是如此,蜀军密集的箭雨还是对晋军造成了许多的伤害,晋军奋力地攻击着,试图依靠骑兵的速度冲上山坡,但雨点般的箭矢让突在前面的晋兵人仰马翻,伤亡累累。

    不过解系并没有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进攻的念头,他不断地指挥晋军骑兵发起强有力的攻势,前面倒下去一人,他马上就会多派出两人来参与到进攻之中,解系就是试图用这种强而有力的攻势撕开蜀军的防线。

    司马骏的表情很悠闲,虽然蜀军顽强地抵抗着,但他相信这种抵抗持续不了多久,在晋军的优势兵力之下,任何的顽抗都是一种徒劳,只要给解系一定的时间,拿下西叠山一点也没有问题。

    就在司马骏怡然自得,心情舒畅之时,一名晋兵步履匆匆地跑到了他的近前,神色慌张地道:“大王,大事……大事不好了……”

    司马骏脸色一沉,喝问道:“何事惊慌?”

    那名晋兵回身指向背后的东屏山,禀道:“大王,那边发现大量的蜀军踪迹……”

    司马骏悚然地一惊,这回他也不再淡定了,东屏山是他们来时的路,如果那边也出现蜀军的话,那就证明他们陷入到了蜀军的包围之中,看来蜀军的胃口确实很大,竟然想要将他的八万人马一口吞下。

    “陈将军,你速带一万骑兵去东屏山看看,究竟是什么状况?”司马骏回身吩咐陈元道。

    陈元立刻领命,引一万骑兵向东而去。

    东屏山的状况和西叠山的那边基本相差不大,蜀军突然地杀了出来,将东屏山占据了,同时也掐断了晋军的退路。

    陈元试着向蜀军的阵地发起了攻击,不过蜀军防守很严密,陈元讨不到半点的机会,反而是折损了不少的人马,看看无法拿下东屏山,陈元也只得退回去,禀明了司马骏。

    两面都出现了蜀军的伏兵,晋军的八万大军被堵在了东屏山和西叠山的狭长地带之间,很显然,这是蜀军早已图谋许久的行为,故意地让一支骑兵一路败退,将晋军大队人马引入到这儿。

    司马骏神色显得凝重起来,原先他一直对蜀军的伏击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蜀军就算是有心也是无力的,想吃掉他的八万大军,刘胤肯定没那么大的胃口。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刘胤果真是狂妄大胆,真的有吞掉他的心思。

    既然刘胤动了杀心,司马骏也就不敢大意了,现在晋军被蜀军两面包夹,腹背受敌,形势陡然间变得险恶起来,而解系那边强攻西叠山,也未能取得战果,败退了回来,这一下让晋军的处境变得极为地艰难。

    众将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到司马骏的身上,等待着他下达命令。

    司马骏神情严峻,用马鞭指向南面,用最坚决地口气道:“向南突围!”

第936章 八面埋伏(下)

    ps:稍后更正………………………………………………………………………………………………………………………………………………………………………………………………………尽管遭遇到埋伏,但他也没有过多的慌乱,毕竟司马骏的大军就在身后,很快就可以给他提供强力的支援,解系现在所能做的,就是稳住阵脚,不让蜀军把晋军的阵型给击破了。

    与前锋营也仅仅是相隔了数里的司马骏也看到了前面的异常情况,微微一惊,却又旋即大喜,信都之战时司马骏就一直谋求着和蜀军进行一场大决战,最好是一战就那定胜负的那种,但刘胤的果断撤离让他的希望最终是落了空,这次本来以为只是咬住了一条小鱼,没想到居然在后面还能钓出一条大鱼来,这可是司马骏期待已久的机会,他立刻下令,晋军全线压上,与蜀军决战于西叠山。

    至于前面是否有埋伏之类的,司马骏才没有去考虑,单凭蜀军的那么一点兵力,想要围困住晋军八万大军,那不是白日做梦吗?

    司马骏唯恐前面的解系有失,蜀军吃不掉他的大军,但若是吃掉他的先锋营,还是绰绰有余的,司马骏立刻是挥军向前,与解系的人马兵合一处,只要晋军抱成一团,那就是铁板一块,任凭蜀军如何进攻,想要突破晋军的防线,试比登天。

    解系在有序地后退着,司马骏则是加快了速度向前赶来,晋军人马很快地就融为了一体,八万大军汇集一处,其势浩大。

    司马骏用嘲弄一般的目光看着西叠山方向上的蜀军,对身边诸人大笑道:“蜀人自不量力,蜉蚍撼树,想在这儿伏击我们,本王倒想要看看,刘胤他有没有这么大的胃口?”

    诸将皆是随声附和,现在晋军拥兵八万,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底气,诸将都想争这第一功,纷纷向司马骏请命出战,与蜀军是决一死战。

    司马骏环视了一下,道:“此战解将军一路追击,功不可没,本王有成人之美,这破蜀军的第一功,还是让解将来来领吧。”

    解系大喜,有了司马骏的强力支援,蜀军人数再多,解系也是全然不惧,诸将纷纷请战,解系有些不乐意了,这不是摆明了要抢功吗,还好司马骏为他做主,没让他首功旁落,解系谢过司马骏,便立刻整点本部的人马,准备向蜀军发起反攻。

    虽然说蜀军大举杀出,但却没有主动地向晋军发动进攻,而是依山列阵,摆出一付防守的架式,解系直以为蜀军是看到了晋军的大队人马,故而不敢出战了,这更助长了他的骄狂之气,率军大举扑了上来。

    蜀军居高临下,占据着明显的地形优势,一看到晋军发起进攻,首先便是一波弓箭招呼,箭如雨下,覆盖了整个的西叠山。

    晋军是仰攻,还好西叠山的山势较为地平缓,解系的骑兵部队还可以发起攻击,假如山势再陡峭一些的话,那他就只能是弃马步战了。

    饶是如此,蜀军密集的箭雨还是对晋军造成了许多的伤害,晋军奋力地攻击着,试图依靠骑兵的速度冲上山坡,但雨点般的箭矢让突在前面的晋兵人仰马翻,伤亡累累。

    不过解系并没有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进攻的念头,他不断地指挥晋军骑兵发起强有力的攻势,前面倒下去一人,他马上就会多派出两人来参与到进攻之中,解系就是试图用这种强而有力的攻势撕开蜀军的防线。

    司马骏的表情很悠闲,虽然蜀军顽强地抵抗着,但他相信这种抵抗持续不了多久,在晋军的优势兵力之下,任何的顽抗都是一种徒劳,只要给解系一定的时间,拿下西叠山一点也没有问题。

    就在司马骏怡然自得,心情舒畅之时,一名晋兵步履匆匆地跑到了他的近前,神色慌张地道:“大王,大事……大事不好了……”

    司马骏脸色一沉,喝问道:“何事惊慌?”

    那名晋兵回身指向背后的东屏山,禀道:“大王,那边发现大量的蜀军踪迹……”

    司马骏悚然地一惊,这回他也不再淡定了,东屏山是他们来时的路,如果那边也出现蜀军的话,那就证明他们陷入到了蜀军的包围之中,看来蜀军的胃口确实很大,竟然想要将他的八万人马一口吞下。

    “陈将军,你速带一万骑兵去东屏山看看,究竟是什么状况?”司马骏回身吩咐陈元道。

    陈元立刻领命,引一万骑兵向东而去。

    东屏山的状况和西叠山的那边基本相差不大,蜀军突然地杀了出来,将东屏山占据了,同时也掐断了晋军的退路。

    陈元试着向蜀军的阵地发起了攻击,不过蜀军防守很严密,陈元讨不到半点的机会,反而是折损了不少的人马,看看无法拿下东屏山,陈元也只得退回去,禀明了司马骏。

    两面都出现了蜀军的伏兵,晋军的八万大军被堵在了东屏山和西叠山的狭长地带之间,很显然,这是蜀军早已图谋许久的行为,故意地让一支骑兵一路败退,将晋军大队人马引入到这儿。

    司马骏神色显得凝重起来,原先他一直对蜀军的伏击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蜀军就算是有心也是无力的,想吃掉他的八万大军,刘胤肯定没那么大的胃口。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刘胤果真是狂妄大胆,真的有吞掉他的心思。

    既然刘胤动了杀心,司马骏也就不敢大意了,现在晋军被蜀军两面包夹,腹背受敌,形势陡然间变得险恶起来,而解系那边强攻西叠山,也未能取得战果,败退了回来,这一下让晋军的处境变得极为地艰难。

    众将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到司马骏的身上,等待着他下达命令。

    司马骏神情严峻,用马鞭指向南面,道:“向南突围!”

第937章 拼死突围

    夜幕降临了,安国境内的晋国营地一片的死寂,死寂的原因当然不会和死人有什么关系,尽管白天的交战让晋军有不少的损失,但那种损失远还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现在晋军的将士上至高层的司马骏,下至底层的马前卒,都沉浸在一种悲怆黯然的情绪中。

    一种绝望的气息在晋军之中弥漫着,那是一种陷入死地悲凉的感觉,曾经踌躇满志信心爆棚的司马骏,呆坐在一堆篝火的前面,熊熊的火焰驱走了冬日的严寒,但却无法驱散司马骏心中的阴霾。

    通红的火光映照着的,是司马骏那张木然而憔悴的脸,才仅仅一天的时间,司马骏就经历了从波峰到浪谷之间的跌宕,本来以为逮到了一条大鱼,但没想到自己却成了人家的网中之鱼,这样的转换让司马骏是始料未及的。

    直到现在,司马骏还摸索清蜀军究竟从出动了多少的人马,但蜀军八面包围,几乎是围了一个水泄不通,晋军虽然是屡次地想要冲破桎梏,但却是有心无力,蜀军的防守滴水不漏,司马骏找不到任何的破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却依然被困在这里。

    现在晋军的情况相当的不乐观,七八万的大军被困在这个狭长的地带上,根本就没有多少可以回旋的余地,更糟糕的是,由于是轻装追击,全军只随身带了三天的口粮,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草,全指望后面辎重部队的补充,现在大军被围困在了安国,粮道断绝,如果不能在三日之内突出重围,这七八万人不被蜀军围歼掉,也会活活地给困死饿死。

    如果粮草充裕的话,司马骏倒也不会太担心,毕竟左右两路还有马隆和文鸯的十七万大军,他们闻讯之后,也肯定会赶来救援的,只要晋军里应外合,打破蜀军的包围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时间紧迫,七八万人七八万张嘴,没有了粮草,军心必散必乱,不用蜀军来攻,晋军自己就崩溃掉了。

    司马骏枯坐了一夜,一宿都未曾合眼,天色微明的时候,他就下令军队集结,准备再拼一把,杀出一条血路来。

    今天晋军的主攻的目标,是北面的恒水和东面的东屏山,同时,也向南面的瓜水和西面的西叠山持续地保持着进攻的压力,从凌晨开始,晋军就朝着四个方向发起了突围之战。

    司马骏始终不相信蜀军有足够的兵力来打围困战,蜀军四面八方的包围着晋军,肯定存在着兵力薄弱处,他四面出击的意图就是要混淆视听,让蜀军无法掌握晋军真正的突围方向,只要攻击对了方向,找出蜀军的薄弱点,突破围困并不是什么难事。

    司马骏继续地派兵进攻瓜水和西叠山,目的就是一个,尽可能拖住这个方向的蜀军,不让他们有机会向北面和东面进行增援,而晋军的主攻目标,锁定了昨天没有打过的恒水和只进行了初次试探性进攻的东屏山。

    西叠山和瓜水的防御,已经让晋军吃尽了苦头,屡次进攻,都始终未能拿下,司马骏自然不再抱什么希望了,不过北面的恒水晋军还未打过,司马骏很是期待着可以从这儿突破成功。

    在司马骏看来,蜀军对恒水的防御应该是松懈一些的,毕竟即使被晋军成功地突破,也只会进入到蜀军的腹地之中,依然难逃围困。

    但方一交战,司马骏就很清楚自己想错了,恒水的防御一点也不逊色于瓜水,蜀军在恒水北岸派出的,是虎骑军和陇西军,蜀军依然动用了偏厢车封锁了恒水北岸,在河面上交织出一道箭网,彻底地封死了晋军的渡河之路。

    与瓜水相比,恒水的水流速度较缓,但河面却要比瓜水宽上两到三倍,恒水的水深状况和瓜水也差不多,不过由于河面较宽,想在恒水找出一条可以横渡的路线,几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晋军即使最普通的士兵,也明白现在军队所处于的困境,如果不能杀出一条血路的话,他们所有的人,都会埋骨在此地。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死亡的面前,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保留,就算是恒水的水很深很刺骨,那些晋兵也都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几十丈宽的河面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

    但他们刚一落水,就遭到了蜀军密集的箭雨招呼,虎骑军装备着的元戎弩箭直就是大发神威,一发十矢,都可以射中九个目标了,几百具元戎弩同时射击,场面极为地壮观。

    惨叫声不断地恒水之中发了出来,许多的晋军沉入到了河中,再也没有机会站得起来,整个宽阔的河面上,飘浮着的,全部都是晋军的尸体,河水都被鲜血染成了赤红色。

    傅著很是悠闲地呆在北岸上,这次引晋军八万人马入包围圈,傅著是居于首功的,相对于在恒水的北岸阻击,后者这个任务更轻松简单,只要守住恒水大堤,就可以彻底将晋军困死在此处。

    做傅著下手的是陇西军的邓忠,相比傅著一脸轻松的样子,邓忠还是稍微有些紧重,他神情凝重地注视着正在渡河晋军,沉重地达命令,命令陇西军死守北岸,严加防范,阻击一切企图的渡河之敌。

    “邓将军,放轻松点吧,晋人现在插翅也难逃了,别看恒水瓜水并非是大江大川,但晋军想越过,却是痴人做梦,看吧,今天的恒水,就是他们葬身之地!”傅著哈哈一笑,劝邓忠不必太紧张了,这仗这么打怎么有。

    邓忠抱之以微笑,没人没理由会相信晋军还有机会,在蜀军严密的防守下,他们根本就是无路可走了。

    晋军投入的兵力再多,似乎也满足不了恒水的胃口,吞掉这些晋兵,对于宽阔的河水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浮尸越来越多,几乎要将河道淤塞了,但晋军还没有一个人可以踏上北岸。(未完待续。)

第938章 看不到任何的出路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的司马骏,下至底层的马前卒,都沉浸在一种悲怆黯然的情绪中。

    一种绝望的气息在晋军之中弥漫着,那是一种陷入死地悲凉的感觉,曾经踌躇满志信心爆棚的司马骏,呆坐在一堆篝火的前面,熊熊的火焰驱走了冬日的严寒,但却无法驱散司马骏心中的阴霾。

    通红的火光映照着的,是司马骏那张木然而憔悴的脸,才仅仅一天的时间,司马骏就经历了从波峰到浪谷之间的跌宕,本来以为逮到了一条大鱼,但没想到自己却成了人家的网中之鱼,这样的转换让司马骏是始料未及的。

    直到现在,司马骏还摸索清蜀军究竟从出动了多少的人马,但蜀军八面包围,几乎是围了一个水泄不通,晋军虽然是屡次地想要冲破桎梏,但却是有心无力,蜀军的防守滴水不漏,司马骏找不到任何的破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却依然被困在这里。

    现在晋军的情况相当的不乐观,七八万的大军被困在这个狭长的地带上,根本就没有多少可以回旋的余地,更糟糕的是,由于是轻装追击,全军只随身带了三天的口粮,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草,全指望后面辎重部队的补充,现在大军被围困在了安国,粮道断绝,如果不能在三日之内突出重围,这七八万人不被蜀军围歼掉,也会活活地给困死饿死。

    如果粮草充裕的话,司马骏倒也不会太担心,毕竟左右两路还有马隆和文鸯的十七万大军,他们闻讯之后,也肯定会赶来救援的,只要晋军里应外合,打破蜀军的包围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时间紧迫,七八万人七八万张嘴,没有了粮草,军心必散必乱,不用蜀军来攻,晋军自己就崩溃掉了。

    司马骏枯坐了一夜,一宿都未曾合眼,天色微明的时候,他就下令军队集结,准备再拼一把,杀出一条血路来。

    今天晋军的主攻的目标,是北面的恒水和东面的东屏山,同时,也向南面的瓜水和西面的西叠山持续地保持着进攻的压力,从凌晨开始,晋军就朝着四个方向发起了突围之战。

    司马骏始终不相信蜀军有足够的兵力来打围困战,蜀军四面八方的包围着晋军,肯定存在着兵力薄弱处,他四面出击的意图就是要混淆视听,让蜀军无法掌握晋军真正的突围方向,只要攻击对了方向,找出蜀军的薄弱点,突破围困并不是什么难事。

    司马骏继续地派兵进攻瓜水和西叠山,目的就是一个,尽可能拖住这个方向的蜀军,不让他们有机会向北面和东面进行增援,而晋军的主攻目标,锁定了昨天没有打过的恒水和只进行了初次试探性进攻的东屏山。

    西叠山和瓜水的防御,已经让晋军吃尽了苦头,屡次进攻,都始终未能拿下,司马骏自然不再抱什么希望了,不过北面的恒水晋军还未打过,司马骏很是期待着可以从这儿突破成功。

    在司马骏看来,蜀军对恒水的防御应该是松懈一些的,毕竟即使被晋军成功地突破,也只会进入到蜀军的腹地之中,依然难逃围困。

    但方一交战,司马骏就很清楚自己想错了,恒水的防御一点也不逊色于瓜水,蜀军在恒水北岸派出的,是虎骑军和陇西军,蜀军依然动用了偏厢车封锁了恒水北岸,在河面上交织出一道箭网,彻底地封死了晋军的渡河之路。

    与瓜水相比,恒水的水流速度较缓,但河面却要比瓜水宽上两到三倍,恒水的水深状况和瓜水也差不多,不过由于河面较宽,想在恒水找出一条可以横渡的路线,几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晋军即使最普通的士兵,也明白现在军队所处于的困境,如果不能杀出一条血路的话,他们所有的人,都会埋骨在此地。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死亡的面前,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保留,就算是恒水的水很深很刺骨,那些晋兵也都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几十丈宽的河面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

    但他们刚一落水,就遭到了蜀军密集的箭雨招呼,虎骑军装备着的元戎弩箭直就是大发神威,一发十矢,都可以射中九个目标了,几百具元戎弩同时射击,场面极为地壮观。

    惨叫声不断地恒水之中发了出来,许多的晋军沉入到了河中,再也没有机会站得起来,整个宽阔的河面上,飘浮着的,全部都是晋军的尸体,河水都被鲜血染成了赤红色。

    傅著很是悠闲地呆在北岸上,这次引晋军八万人马入包围圈,傅著是居于首功的,相对于在恒水的北岸阻击,后者这个任务更轻松简单,只要守住恒水大堤,就可以彻底将晋军困死在此处。

    做傅著下手的是陇西军的邓忠,相比傅著一脸轻松的样子,邓忠还是稍微有些紧重,他神情凝重地注视着正在渡河晋军,沉重地达命令,命令陇西军死守北岸,严加防范,阻击一切企图的渡河之敌。

    “邓将军,放轻松点吧,晋人现在插翅也难逃了,别看恒水瓜水并非是大江大川,但晋军想越过,却是痴人做梦,看吧,今天的恒水,就是他们葬身之地!”傅著哈哈一笑,劝邓忠道。

    邓忠抱之以微笑,没人没理由会相信晋军还有机会,在蜀军严密的防守下,他们根本就是无路可走了。

    晋军投入的兵力再多,似乎也满足不了恒水的胃口,吞掉这些晋兵,对于宽阔的河水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浮尸越来越多,几乎要将河道淤塞了,但晋军还没有一个人可以踏上北岸。(未完待续。)

第939章 等待援兵

    到了第三天,不甘心束手就擒的司马骏再次发起了突围之战,不过结局依然没有什么改变,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黄河心不死的司马骏这回是撞得灰头土脸,折损了一万多人之后,不得不哀叹突围无望。

    更惨的是,晋军所携带的粮草已经吃光了,军无粮必乱,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当晋军断炊的消息传来,全军一片哗然,让本来已经是身陷绝境的晋军雪上加霜。

    被围三天以来,晋军将士们最初还是抱着极大的信心来参与到突围之战中,背水一战,众志成城,晋兵们的表现还是相当地出色,士气高昂,信心十足,没有人认为突围会失败。

    但三天的突围战打下来,再有信心的人现在都动摇了,士气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寒流席卷而至,晋军的士气也随之跌落到了冰点。

    现在司马骏再想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已经是相当地困难了,天气寒冷,口无果腹之粮,身无御寒之衣,饥寒交迫之下,晋军的战力可想而之,更重要的是,上至带兵将领下至普通士卒,都对突围行动彻底地绝望了,许多的士兵竟开起了小差,连夜弃营而逃,投奔蜀军去了。

    这一夜正巧是解系在巡营,看到几名晋兵鬼鬼崇崇地溜出了营地,当即上前盘问,那几名士兵支支唔唔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解系便将他们带回营中,交给了司马骏处置。

    司马骏是勃然大怒,立刻将这几名士兵推出营门斩首,并将其首级悬挂于营门之上示众,并下令任何胆敢叛逃者,一律斩首示众,绝不轻恕。

    但严刑峻法,却未必能挡得住求生的**,在明知突围无望极有可能战死沙场的时候,这样的人头示众威言恐吓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反而让那些心怀二志的士兵萌生了逃亡的念头,在司马骏处斩掉逃兵的当天晚上,诸营之中又连续地发生了好几起的士兵逃亡事件。

    少数几个运气不佳的士兵被解系给擒住了,营门处又多了几颗悬挂着的人头,但大多数的逃兵还是幸运地逃出了晋军大营,逃到了蜀军的那边。

    司马骏暴跳如雷,但却也无济于事,现在他总算体会到了什么叫树倒胡狲散,墙倒众人人推了。

    那些个零散的逃兵逃亡成功之后,更是助长了晋军的逃亡风气,在接下来的时间,晋军的逃亡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整队整曲的人马弃营而逃,解系是奉命行事,捉回来的逃兵他杀得都手软了,但却也无法禁止住晋兵的逃亡之势。

    司马骏脸色苍白,无力地瘫坐了席上,晋军的军心散了,败亡之势已经是无可挽回,司马骏想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突出重围,已经成为了泡影,现在他已经是无力回天,将突围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了另外的两路大军身上。

    尽管司马骏的军队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现在司马骏就算是想派出一个送集的给文鸯或马隆,都是一种奢望。不过司马骏倒不用太担心文鸯和马隆得不到消息,毕竟司马骏的大军只是轻兵突进,没有带多少粮草,整个八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全部指望周旨的后勤辎重营来支持,按照事先的约定,周旨每隔两天都会向大军运送一批粮草,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周旨一定会在前两天就得到了消息,并派人通知了文鸯和马隆。

    而文鸯和马隆一旦接到消息之后,势必会派兵来救援,谁都可以不救,唯独司马骏不一样,他是当朝皇上的叔父,位高权重的汝阴王,又是统御三军的主帅,讨逆大都督,一旦司马骏有失,文鸯和马隆都是难辞其咎。

    现在司马骏两眼一抹黑,被蜀军困在安国,外面的情形完全不知道,现在他除了等待之外,也只能是等待……

    ┄┄┄┄┄┄┄┄┄┄┄┄┄┄┄┄┄┄┄┄┄┄┄┄┄┄┄┄┄┄┄

    “愚蠢之极!”周旨暗暗地嘀咕了一声。

    不过周旨可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说这话,只能是暗暗地在心中腹诽,毕竟司马骏的地位摆在那儿,一言不慎,他恐怕就得人头落地。

    不过周旨虽然不敢明说,但肚子里却把司马骏给骂烂了,周旨在羊祜都督冀州的时候,那是当值无愧的正印先锋,颇得羊祜的器重,但司马骏一来,却把周旨调去押运粮草,这样的落差,让周旨不禁是心生怨愤。

    但权大一级压死人,周旨惹不起司马骏,只能是乖乖地去做押粮官,负责给司马骏的大军提供粮草及后勤物资保障。

    司马骏过了漳河之后,进军的速度也是极快的,让司旨明显地有些跟不上节奏,毕竟辎重营全是运输大宗物资的辎重车,行动缓慢,想要追上司马骏的大军很是困难。

    不过周旨倒不是太担心,根据约定,周旨必须要隔一日向前线的晋军运送一次粮草,周旨只要按照时间完成任务,就没他什么事。

    但这一次还是发生了一些小意外,周旨的运粮队在通过漳河浮桥的时候,浮桥突然地垮塌,导致运粮队的几十辆粮草掉入了漳河,而且由于浮桥断裂无法通行,周旨的粮队前行受到了耽搁。

    抢修浮桥,打捞辎重车,整整地忙乎了一天,总算才将意外给排除了,不过时间上也耽搁了一天。

    周旨有些忐忑起来,要知道司马骏本来就和自己不铆,这回运送粮草耽搁,如果司马骏要按军法处置的话,周旨便要倒大霉了。

    负责浮桥的偏将何均道:“周将军勿须担心,事出意外,相信汝阴王也不会追责的,在下也可以为周将军证明,耽误粮草运送的,是浮桥出了故障,怨不得将军。”

    周旨闻言,点了点头,拱手谢过了何均,立刻是押解着粮草辎重,奔北面而去,误了一日已经是大罪,倘若再耽搁了,那可就是死罪了。(未完待续。)

第940章 援兵难至

        刚过乐成,距离安国还有几十里的路程之时,周旨就得到了司马骏大军被围的消息,周旨起初还有些犯蒙,不过在了解到了详情之后,暗暗地流露出一丝的鄙夷之气,暗骂司马骏愚蠢,蜀人的诡计其实并不高明,只是司马骏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才会中了蜀人的圈套,如果现在还是羊祜做大都督的话,断然不会栽在这儿。

    不过腹诽归腹诽,周旨还是不敢耽搁,毕竟救兵如救火,多耽搁一天,被围困的司马骏大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周旨只率领着少部分的押运粮草的部队,这么一点的人马如果去救司马骏的话,也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周旨虽然也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虎将,但他也能分得清形势,现在能解司马骏危急的,只有文鸯和马隆两位副都督。

    周旨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派快马去给文鸯和马隆传信,让他们尽快地派出兵马,给司马骏解围。

    晋军三路大军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的距离相隔一两百里开外,如果没有必要的话,他们也无须保持日日的通信,三路大军的信息传递,大多也是间隔十天半月左右,所以中路大军被蜀军围困在安国的事,左路的文鸯和右路的马隆竟然是毫不知情。

    当然,在这个信息欠发达的时代,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很正常的,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每天接到的来自各地州郡的奏报,也不过是相隔了三天五天十来八天的“旧闻”,而那些来自极远边疆的奏报,甚至会延迟到一个月乃至数月之久,这边皇帝读着最新的报告,那边其实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文鸯和马隆渡过漳河之后,进展地非常顺利,顺利地连他们都感觉到比较地意外,连续地攻克了好几座的城池,蜀军溃败地异常迅速,丝毫没有给他们的进攻带来什么阻碍。

    文鸯和马隆自是心情大好,尽管他们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彼此之间完全联系不上,但他们所取得的战果却是惊人的相同的,一路狂歌猛进,似乎胜利就在眼前。

    但周旨突然送来的急报却如一道睛天霹雳,雷得二人皆是外焦里嫩,他们这边打得顺风顺水,却不知道司马骏那边居然出事了,看来事出反常必为妖,蜀军在东西两线上不抵抗并不意味着蜀军示弱,而是他们集中力量打了中路的司马骏。

    根据周旨的急报,现在司马骏被十余万蜀军围困在安国一带,无法突出重围,只能是依靠其他的救兵来援救了。

    文鸯和马隆自然不敢怠慢,也完全顾不上东西两线的战果了,立刻是点起本部大军,望安国方向杀来。

    此次救援,文鸯当然是选择距离最近的这条道路,而且在路上丝毫不敢耽搁,救兵如救火,文鸯可不敢马虎大意,迟上一日和早上一日,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种紧急救援,往往一日之内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文鸯心里很清楚,司马骏可是当朝皇叔,位高权重,深得天子的器重,如果司马骏真的遇难的话,司马炎必然会震怒,甚至会追究文鸯马隆他们救援不利的责任。

    所以文鸯率军是倍道而驰,甚至一反行军时需要谨慎扎营预防敌人偷袭的军事要求,星夜兼程地赶往安国。

    文鸯从下曲阳出发,走到南深泽的时候,却突然地遭到了蜀军阻击。

    从下曲阳到安国,南深泽正是必经之路,当然,也有别的路可以通往安国,但会绕比较远的路,所以张乐在考虑阻击路线的时候,将南深泽列为了首选。

    围点阻援的关键是阻援,只有阻止了敌人的援兵,围点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如果被敌人突破了阻击,那么先前为了围困敌军所做的大量努力都将会付之东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阻援才是整个战役上最为重要的一环。

    西线整个儿的阻援任务,就落到了无当飞军的肩上,最多还有永安军在后面支援一下,可三万军队面对晋军的六七万军队,这仗并不会很轻松。

    尤其是无当飞军擅长于山地作战,在这种平原地带打仗,并不是无当飞军的强项,但阻援这么艰巨的任务,若非是无当飞军这样的主力部队,一般的军队还真是接不下来。

    张乐领命之后,立刻在下曲阳和安国之间的地段上认真地布起防来,首先是要确定文鸯会走那条路,毫无疑问,救援如救火,文鸯肯定会选择走最近的一条路,所以张乐选择了南深泽做为主要的阻击战场,同时他也不敢太大意,在另外的两条路上,也让阳安军的赵卓做了协防,就是防止文鸯会绕道前行,万一文鸯不走南深泽,自己的计划岂不落空了。

    不过实际的情况还不错,文鸯并非是那种足智多谋的将领,他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近的一条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到安国,将司马骏给解救出来。

    至于路上有没有蜀军的阻击人马,文鸯不是很确定,时间紧迫,也无法派出斥侯进行地毯似搜索,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至于其他的路径,文鸯倒不是没有考虑,主要的原因就是路途太远,很可能会耽搁到救援任务,而且谁又能保证蜀军只会在主路上设伏。而不会在另外的路线上出现。

    既然要打,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简尽结束,将路上耽搁了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

    得知南深泽一带有蜀军进行活动,文鸯并没有感到意外,毕竟想要突破蜀军事的防线,就必须地要打上一仗,即使不在南深泽打,也会换作是其他的必经之路,这一仗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过去的,反正是要打,在那儿打并没有什么不同。

    文鸯果然是雷厉风行,没有进行排兵布阵,直接就率军冲了上来,与无当飞军战在了一处。(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565/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介绍: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历史的车轮滑入了公元263年,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悄然地落下了帷幕。三国究竟结束在哪一年,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是司马篡魏的265年还是西晋灭吴的28o年?但无人可以否认,从263年蜀汉灭亡的那一刻,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已经是终结了。
一名现代的特警因公殉职却意外地魂穿了安平王刘胤的身上,原本想跟着刘禅去洛阳
最后的三国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