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双雄战文鸯
文鸯的军队是步骑混杂,而且是步兵居多,所以无当飞军也就没有排出偏厢车阵来,而是以纯粹的步兵战阵迎敌。
无当飞军擅长于山地作战,那就说明无当飞军对寻常的那些步兵战阵是并不熟悉的,对于一支大部分由羌族士兵组成的组成的军队,单兵作战能力是优势于其他军队,个人素质之高,在蜀军之中那是拨尖的,同理,在步兵协同作战阵型阵法方面,自然也稍逊一筹。
文鸯骁果善战,悍勇无双,他所统率的军队无疑也深受其影响,文鸯率军作战,也是勇字当头,他也不并擅长布阵列阵,而且文鸯着急着进军,根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列阵,然后再交战,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快速地突破蜀军的阻截,赶往安国。
所以晋军的进攻完全没有什么阵型可言,好似打野战一般,一窝蜂的便冲了上来,不过那悍猛的气势,倒是比排好阵型按步就班的进攻气势强多了。
张乐一看就乐了,这调调不错,文鸯采用混战的方式,完全正中他的下怀,无当飞军不擅长战阵,混战却是它的强项,张乐精神大震,大叫一声:“来得正好!”拍马绰枪,迎着晋军就冲了上去。
身后的无当飞军更是个个热血沸腾,奋力争先,跟随着张乐冲上去,和晋兵混战在了一处。
张乐是暴喝连连,一人一骑,好似旋风一般,如入无人之境,手中的钢枪如疾风暴雨,挡者必死,张乐杀得性起,冲入了晋军阵中,杀挑带刺,力斩晋军数将于马下。
文鸯见状大怒,天下谁人不知文鸯乃是第一勇将,居然有人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是可忍孰不可忍,文鸯当即拍马挺枪,冲了上去,拦在张乐的面前,喝道:“蜀军休得猖狂,文某在此,还不授首纳命。”
张乐呵呵一笑道:“原来你就是文鸯,十五年前或许还算得上一条好汉,不过现在恐怕是过时背气了,司马骏已经为我哥所擒,你不下马受降,还待何时?”
文鸯不禁怒道:“信口开河!汝阴王统率八万大军,皆是吾国精锐,如何又会轻易被尔等所擒,如此妖言惑众,不过是想动摇我军心,今日不斩你于此,文某誓不罢休!看枪!”
一枪疾如闪电,刺向了张乐的胸口。
张乐确实也不太清楚安国那边的战况,刘胤是否擒了司马骏,他当然不知道,不过张乐如此说,就是想要激怒文鸯,这一招果然有效,文鸯看起来是怒不可遏,含愤出手,使得正是夺命杀招。
张乐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就是要激怒文鸯,人在盛怒之下,是很难保持理智的,乱中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至于和文鸯交手,张乐倒是不惧,正如张乐所说的,十五年之前,文鸯或许称得上是英雄,但十五年之后,英雄也会有迟暮之时,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时代,终究是更年轻一辈的舞台。
文鸯的枪,轻灵而快逾闪电,枪法刁钻百变,舞动如灵蛇,而张乐的枪,却是厚重有力,古朴无华,虽然招式简单,却是实用的很,往往势沉力大的一枪,就能迫使文鸯撤枪应对。
两人是旗逢对手,将遇良材,连斗了三四十回合,也未分胜败。
不过场面上看,却是文鸯占据着主动,他的枪法精妙,招招致命,一条长枪在他的手中,使得如八方风雨,直接将张乐罩着了枪雨之中。
张乐却是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虽然看起来险象环生,张乐却是一无惧意。
和文鸯战得正酣之际,斜刺里冲出一骑,一将大喝道:“文鸯休得猖狂,常山赵某来会会你!”一枪如影而至,向文鸯刺来。
文鸯不慌不忙地接架相还,呵呵一笑道:“常山赵子龙是你何人?”
赵卓沉声道:“那是我爷爷!怎么,怕了吗?现在下马早降,还来得及。”
文鸯曾在淮南单骑匹马,魏军阵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如此卓绝的战绩,也只有赵云在长坂坡的神勇能与之相媲美,世人也有把文鸯称着“小赵云”的,如今这位“小赵云”在战场之上偶遇真赵云的后人,自然比较关注,才会有此一问。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鸯对于自己屈居于赵云之下颇为不服,不过赵云乃是几十年前的人物,早已作古,文鸯就算是有心与一较长短,也是无法实现,现在能在战场上遭遇赵云的后人,倒是激发起了文鸯年轻之时的那股豪气。
文鸯冷笑道:“赵子龙一世英雄,却生出了赵统赵广两个窝囊废,今天能遇着他的孙子,不会让我失望才是。”
赵卓一听,双目皆赤,其实赵统赵广在蜀军诸将之中,也绝非是无名之辈,也算得上是跤跤者,只是赵云的光辉太耀眼了,人们对他的后人期望值比较高,赵统赵广皆非那种百万军中可以取上将首级的猛将,世人才难免对他们有失偏颇。赵卓的父亲赵统死的比较早,也没有机会在军前效命,至于赵广,战死疆川口,堪称一个壮烈。现在文鸯用窝囊废来侮辱赵卓死去的父亲叔父,怎不令他怒火中烧,欲生啖其肉。
“好贼子,纳命来!”赵卓将全身的力气都贯注到长枪之中,然后一枪爆发出来,直取文鸯的要害。
“还不错!”文鸯轻易地化解了赵卓的攻势,以一敌二,他全然无惧,舞动长枪,与张乐赵卓二人战在一处。
文鸯方才的话确实是激怒了赵卓,赵卓势如疯虎,一枪枪刺了过去,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简直就是同归于尽的拼命打法。
看得张乐直皱眉,方才他试图激怒文鸯,现在反倒被文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法泡制地奉还在了赵卓的身上,让一向沉稳坚定的赵卓乱了方寸,张乐不禁是暗暗心急。(未完待续。)
第942章 马隆的智谋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成的组成的军队,单兵作战能力是优势于其他军队,个人素质之高,在蜀军之中那是拨尖的,同理,在步兵协同作战阵型阵法方面,自然也稍逊一筹。
文鸯骁果善战,悍勇无双,他所统率的军队无疑也深受其影响,文鸯率军作战,也是勇字当头,他也不并擅长布阵列阵,而且文鸯着急着进军,根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列阵,然后再交战,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快速地突破蜀军的阻截,赶往安国。
所以晋军的进攻完全没有什么阵型可言,好似打野战一般,一窝蜂的便冲了上来,不过那悍猛的气势,倒是比排好阵型按步就班的进攻气势强多了。
张乐一看就乐了,这调调不错,文鸯采用混战的方式,完全正中他的下怀,无当飞军不擅长战阵,混战却是它的强项,张乐精神大震,大叫一声:“来得正好!”拍马绰枪,迎着晋军就冲了上去。
身后的无当飞军更是个个热血沸腾,奋力争先,跟随着张乐冲上去,和晋兵混战在了一处。
张乐是暴喝连连,一人一骑,好似旋风一般,如入无人之境,手中的钢枪如疾风暴雨,挡者必死,张乐杀得性起,冲入了晋军阵中,杀挑带刺,力斩晋军数将于马下。
文鸯见状大怒,天下谁人不知文鸯乃是第一勇将,居然有人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是可忍孰不可忍,文鸯当即拍马挺枪,冲了上去,拦在张乐的面前,喝道:“蜀军休得猖狂,文某在此,还不授首纳命。”
张乐呵呵一笑道:“原来你就是文鸯,十五年前或许还算得上一条好汉,不过现在恐怕是过时背气了,司马骏已经为我哥所擒,你不下马受降,还待何时?”
文鸯不禁怒道:“信口开河!汝阴王统率八万大军,皆是吾国精锐,如何又会轻易被尔等所擒,如此妖言惑众,不过是想动摇我军心,今日不斩你于此,文某誓不罢休!看枪!”
一枪疾如闪电,刺向了张乐的胸口。
张乐确实也不太清楚安国那边的战况,刘胤是否擒了司马骏,他当然不知道,不过张乐如此说,就是想要激怒文鸯,这一招果然有效,文鸯看起来是怒不可遏,含愤出手,使得正是夺命杀招。
张乐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就是要激怒文鸯,人在盛怒之下,是很难保持理智的,乱中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至于和文鸯交手,张乐倒是不惧,正如张乐所说的,十五年之前,文鸯或许称得上是英雄,但十五年之后,英雄也会有迟暮之时,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时代,终究是更年轻一辈的舞台。
文鸯的枪,轻灵而快逾闪电,枪法刁钻百变,舞动如灵蛇,而张乐的枪,却是厚重有力,古朴无华,虽然招式简单,却是实用的很,往往势沉力大的一枪,就能迫使文鸯撤枪应对。
两人是旗逢对手,将遇良材,连斗了三四十回合,也未分胜败。
不过场面上看,却是文鸯占据着主动,他的枪法精妙,招招致命,一条长枪在他的手中,使得如八方风雨,直接将张乐罩着了枪雨之中。
张乐却是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虽然看起来险象环生,张乐却是一无惧意。
和文鸯战得正酣之际,斜刺里冲出一骑,一将大喝道:“文鸯休得猖狂,常山赵某来会会你!”一枪如影而至,向文鸯刺来。
文鸯不慌不忙地接架相还,呵呵一笑道:“常山赵子龙是你何人?”
赵卓沉声道:“那是我爷爷!怎么,怕了吗?现在下马早降,还来得及。”
文鸯曾在淮南单骑匹马,魏军阵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如此卓绝的战绩,也只有赵云在长坂坡的神勇能与之相媲美,世人也有把文鸯称着“小赵云”的,如今这位“小赵云”在战场之上偶遇真赵云的后人,自然比较关注,才会有此一问。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鸯对于自己屈居于赵云之下颇为不服,不过赵云乃是几十年前的人物,早已作古,文鸯就算是有心与一较长短,也是无法实现,现在能在战场上遭遇赵云的后人,倒是激发起了文鸯年轻之时的那股豪气。
文鸯冷笑道:“赵子龙一世英雄,却生出了赵统赵广两个窝囊废,今天能遇着他的孙子,不会让我失望才是。”
赵卓一听,双目皆赤,其实赵统赵广在蜀军诸将之中,也绝非是无名之辈,也算得上是跤跤者,只是赵云的光辉太耀眼了,人们对他的后人期望值比较高,赵统赵广皆非那种百万军中可以取上将首级的猛将,世人才难免对他们有失偏颇。赵卓的父亲赵统死的比较早,也没有机会在军前效命,至于赵广,战死疆川口,堪称一个壮烈。现在文鸯用窝囊废来侮辱赵卓死去的父亲叔父,怎不令他怒火中烧,欲生啖其肉。
“好贼子,纳命来!”赵卓将全身的力气都贯注到长枪之中,然后一枪爆发出来,直取文鸯的要害。
“还不错!”文鸯轻易地化解了赵卓的攻势,以一敌二,他全然无惧,舞动长枪,与张乐赵卓站在一处。
文鸯方才的话确实是激怒了赵卓,赵卓势如疯虎,一枪枪刺了过去,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简直就是同归于尽的拼命打法。
看得张乐直皱眉,方才他试图激怒文鸯,现在反倒被文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法泡制地奉还在了赵卓的身上,让一向沉稳坚定的赵卓乱了方寸,张乐不禁是暗暗心急。(未完待续。)
第943章 发起总攻
“哦,马隆在乐成突然地折向北行?”刘胤接到禀报之后,目光转向了桌案上的地图,若有所思的思量起来。
“是的,虎步军和永安军认为马隆会从乐成进军,故而一直布署在饶阳一带准备拒敌,同时也防备着马隆会出下博迂回而进,在饶阳南侧也布署了一部分的兵力,只是没想到马隆会折向北行,直取武垣,从武垣到安国,我军只有数千人在驻防,根本就无法挡得住马隆的十万大军。”傅佥面有忧色地道。
刘胤凝视着地图良久,这才缓缓地抬起头来,道:“出奇不意,攻其不备,这个马隆,果非善辈。”
“我已命令高远和罗袭移师饶北城,阻击马隆,不过我军仓促立阵,与数倍之敌交战,恐怕是很难挡得住的马隆了,文宣,你看是不是需要再调一两个骑军过去?”
刘胤轻轻地摇了摇头,包围司马骏的军队其实已经是极限了,如果再撤掉一两个军的话,那么整个安国外围的防线就会薄弱许多。
“马隆绕道北行,势必要多走一天的路程,我想这个时间应该是足够了。”
“文宣你的意思……是要对司马骏发起总攻?”
刘胤点点头,道:“敌强我弱,这样的伏击战本来就是如火中取栗,应当速战速决,迟则生变。”
傅佥脸上略带一些遗憾地道:“现在晋军基本上粮尽,如能够再困上其三五日,其军不战自乱,如果现在发起总攻的话,晋军必然会拼死而战,若想要全歼,恐怕不易。”
刘胤呵呵一笑道:“岳父的胃口到是不小,司马骏可是有着八万人马,你一口就想全吞掉,这让司马炎情何以堪?”
傅佥亦笑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送上门的买卖,不干他一票大的,也对不起咱这位大晋国皇帝不是。”
随后刘胤很快地下达了命令,传令围困安国的九个军同时发起总攻,要求各军务必干净彻底地消灭包围圈内的所有晋军,不使一人漏网。
收网的命令很快地下达到了各军各营,先前蜀军围困晋军,采用的是围而不打的策略,蜀军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晋军的一次次突围之战都被蜀军给打退了,但蜀军也仅仅是防守而已,从未进行过主动的反击。
晋军经过前几天疯狂的攻击之后,显然是进入了疲惫期,这两天晋军那边攻势明显地减弱了不少,只是一些零星的试探性地攻击,大规模的进攻似乎已经是停止了,反倒是那些逃亡的晋兵越来越多,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晋兵向蜀军投诚。
蜀军自然是来者不拒,所有投诚的晋兵无论官衔高低,一律都受到了优待。
蜀军这边对投诚的晋军士兵大开绿灯,晋军那边叛逃的人就越多,不用说,由粮荒所带来的危机已经是深深地笼罩着晋军大营,如果再看不到援兵的话,晋军整体的崩溃也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蜀军诸将都对这最后一战跃跃欲试,奈何上面没有命令下来,谁都不敢擅自行事,等刘胤发起总攻的命令下达到各军之后,全军都在欢呼雀跃,终于是等到了这一刻。
各军各营立刻地行动起来,为发起总攻做最后的准备。
总攻的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傅佥到达了西叠山,担任这次总攻的西线指挥官,罗宪到达了东屏山,担任此次总攻的东线指挥官,此次总攻,蜀军将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同时地对包围圈内的晋军发起进攻,骑兵的六个军将担任主攻任务,而陇西、关中、白帝三个步兵军则担任辅攻的任务。
这一日风和日丽,冬日的暖阳晒得人很舒服,选择这个不错的天气发起进攻,蜀军诸将的心情都很不错。
无须誓师,傅佥和罗宪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战前的布署,用骑兵担任主攻,就是要利用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撕开晋军的防线,摧垮晋军残存的防御意识。连日的交战,已经让八万晋军人马折损到了六万左右,现在包围圈内的晋军已经是疲惫不堪,无论是战力和士气都已经下降得很低了,这一场大战,胜负已经没有任何的悬念了,唯一的看点就是蜀军能不能全歼晋军,生擒司马骏。
傅佥抬头看了看了太阳,日头已经是移向了正中央,他沉着地挥动着右手,下令道:“全线攻击!”
蜀军骑兵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势如破竹地冲向了晋军的营地。
这两日来司马骏几乎都未曾合眼,每日向东瞧瞧,向西望望,翘首以盼,期待着文鸯和马隆的援兵可以尽早地到达,这两路人马中,那怕只有一路能抢先赶来,都可以令司马骏心安。
司马骏因此都患上了精神焦虑症,在这种痛苦之中煎熬着,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漫长的等待,司马骏的精神都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骏被巨大的绝望攫取着灵魂,心神俱疲的他的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了,这天午时,司马骏正准备小憩一会,突然听到营外鼓声隆隆,战马嘶鸣,司马骏当即清醒了过来,欣喜地道:“援兵……是援兵来了吗?”
中军慌慌张张地入帐禀报道:“启禀大王,大事不好,蜀人……蜀人发起进攻了……”
“什么?”司马骏脸色陡然一变,立刻是翻身坐了起来,原本他还以为是晋军的援兵到来了,但没想到却是蜀军抢先一步发起了总攻。
司马骏这两天来担心最多的,就是蜀军会趁势发起进攻,以现在晋军的状况,根本就是一盘的散沙,无力抵御蜀军的进攻,一旦蜀军来进攻,晋军的崩溃只会在顷刻之间。
司马骏紧张地推开亲兵,径直地来到帐外,他抬头一看,不禁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东西两边黑云阵阵,如平地之间起了飓风,正呼啸着向他这边扑面而来,气势沛然。(未完待续。)
第944章 一败涂地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左右……………………………………………………………………………………………………………………………………………………………………………………………………………………………………………………………………………………………………………………………………………………………军只有数千人在驻防,根本就无法挡得住马隆的十万大军。”傅佥面有忧色地道。
刘胤凝视着地图良久,这才缓缓地抬起头来,道:“出奇不意,攻其不备,这个马隆,果非善辈。”
“我已命令高远和罗袭移师饶北城,阻击马隆,不过我军仓促立阵,与数倍之敌交战,恐怕是很难挡得住的马隆了,文宣,你看是不是需要再调一两个骑军过去?”
刘胤轻轻地摇了摇头,包围司马骏的军队其实已经是极限了,如果再撤掉一两个军的话,那么整个安国外围的防线就会薄弱许多。
“马隆绕道北行,势必要多走一天的路程,我想这个时间应该是足够了。”
“文宣你的意思……是要对司马骏发起总攻?”
刘胤点点头,道:“敌强我弱,这样的伏击战本来就是如火中取栗,应当速战速决,迟则生变。”
傅佥脸上略带一些遗憾地道:“现在晋军基本上粮尽,如能够再困上其三五日,其军不战自乱,如果现在发起总攻的话,晋军必然会拼死而战,若想要全歼,恐怕不易。”
刘胤呵呵一笑道:“岳父的胃口到是不小,司马骏可是有着八万人马,你一口就想全吞掉,这让司马炎情何以堪?”
傅佥亦笑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送上门的买卖,不干他一票大的,也对不起咱这位大晋国皇帝不是。”
随后刘胤很快地下达了命令,传令围困安国的九个军同时发起总攻,要求各军务必干净彻底地消灭包围圈内的所有晋军,不使一人漏网。
收网的命令很快地下达到了各军各营,先前蜀军围困晋军,采用的是围而不打的策略,蜀军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晋军的一次次突围之战都被蜀军给打退了,但蜀军也仅仅是防守而已,从未进行过主动的反击。
晋军经过前几天疯狂的攻击之后,显然是进入了疲惫期,这两天晋军那边攻势明显地减弱了不少,只是一些零星的试探性地攻击,大规模的进攻似乎已经是停止了,反倒是那些逃亡的晋兵越来越多,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晋兵向蜀军投诚。
蜀军自然是来者不拒,所有投诚的晋兵无论官衔高低,一律都受到了优待。
蜀军这边对投诚的晋军士兵大开绿灯,晋军那边叛逃的人就越多,不用说,由粮荒所带来的危机已经是深深地笼罩着晋军大营,如果再看不到援兵的话,晋军整体的崩溃也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蜀军诸将都对这最后一战跃跃欲试,奈何上面没有命令下来,谁都不敢擅自行事,等刘胤发起总攻的命令下达到各军之后,全军都在欢呼雀跃,终于是等到了这一刻。
各军各营立刻地行动起来,为发起总攻做最后的准备。
总攻的时间定在了正午时刻,傅佥到达了西叠山,担任这次总攻的西线指挥官,罗宪到达了东屏山,担任此次总攻的东线指挥官,此次总攻,蜀军将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同时地对包围圈内的晋军发起进攻,骑兵的六个军将担任主攻任务,而陇西、关中、白帝三个步兵军则担任辅攻的任务。
这一日风和日丽,冬日的暖阳晒得人很舒服,选择这个不错的天气发起进攻,蜀军诸将的心情都很不错。
无须誓师,傅佥和罗宪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战前的布署,用骑兵担任主攻,就是要利用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撕开晋军的防线,摧垮晋军残存的防御意识。连日的交战,已经让八万晋军人马折损到了六万左右,现在包围圈内的晋军已经是疲惫不堪,无论是战力和士气都已经下降得很低了,这一场大战,胜负已经没有任何的悬念了,唯一的看点就是蜀军能不能全歼晋军,生擒司马骏。
傅佥抬头看了看了太阳,日头已经是移向了正中央,他沉着地挥动着右手,下令道:“全线攻击!”
蜀军骑兵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势如破竹地冲向了晋军的营地。
这两日来司马骏几乎都未曾合眼,每日向东瞧瞧,向西望望,翘首以盼,期待着文鸯和马隆的援兵可以尽早地到达,这两路人马中,那怕只有一路能抢先赶来,都可以令司马骏心安。
司马骏因此都患上了精神焦虑症,在这种痛苦之中煎熬着,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漫长的等待,司马骏的精神都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骏被巨大的绝望攫取着灵魂,心神俱疲的他的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了,这天午时,司马骏正准备小憩一会,突然听到营外鼓声隆隆,战马嘶鸣,司马骏当即清醒了过来,欣喜地道:“援兵……是援兵来了吗?”
中军慌慌张张地入帐禀报道:“启禀大王,大事不好,蜀人……蜀人发起进攻了……”
“什么?”司马骏脸色陡然一变,立刻是翻身坐了起来,原本他还以为是晋军的援兵到来了,但没想到却是蜀军抢先一步发起了总攻。
司马骏这两天来担心最多的,就是蜀军会趁势发起进攻,以现在晋军的状况,根本就是一盘的散沙,无力抵御蜀军的进攻,一旦蜀军来进攻,晋军的崩溃只会在顷刻之间。
司马骏紧张地推开亲兵,径直地来到帐外,他抬头一看,不禁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东西两边黑云阵阵,如平地之间起了飓风,正呼啸着向他这边扑面而来,气势沛然。(未完待续。)
第945章 劫后余生
就在此时,东面突然地一阵大乱,一彪人马在蜀军阵中横冲直撞,向着这边杀来。
解系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那高高飘扬的晋军旗号,激动地对司马骏道:“大王,援兵!是援兵到了!”
司马骏顿时也是热泪盈眶,不容易啊,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是盼来了援兵,尤其是司马骏身陷绝境,九死一生之际,这支援兵真如及时雨一般,来得正是时候,本来司马骏已经是万念俱灰,此刻陡然间重获新生,激动地他都手舞足蹈起来。
“是马将军的援兵吗?太……太好了,真是皇天保佑,我司马骏命不该绝!”援兵自东而来,除了马援的军队还能有其他人吗?司马骏这个时候如同是汪洋大海之中捞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般,自然要死死地攥着不放,他下令残存的亲兵卫队立刻向马隆那边靠拢过去。
本来已经斗志全无的晋军此刻又重新燃起了斗志,在生的希望面前,谁也不会轻易地放弃,司马骏的亲兵卫队此刻如有神助,个个以一挡十,拼命地冲出一条血路,向援军方向汇合而去。
马隆在绕道武垣之后,便轻易地突破了蜀军的防线,星夜兼程倍道而行,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时辰到达了东屏山,这个时候蜀军的总攻已经开始了,战场之上一片混乱,马隆挂念司马骏的安危,便立刻从东屏山的方向掩杀而来,加入了战团。
马隆为了加快行军的速度,将部队一分二,骑兵和轻装步兵先行,重装步兵和辎重部队后续而进,这样就可以保证以最快地速度到达安国战场上。
由于马隆大军的加入,整个战场的形势陡然间发生了变化,本来蜀军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马隆到来之后,将形势迅速地逆转了过来,双方又陷入到了新的混战之中。
马隆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战场之上寻找司马骏,司马骏的旗号自然是没了,想在这纵横十几里的战场上寻一个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不过马隆还是有主意的,寻常的晋军,此刻早就在蜀军的骑兵的攻势下被冲了一个七零八落,宛如一盘散沙,但司马骏好歹身边还有一些亲卫死士,这些人必定会竭尽全力地保护司马骏,所以那边的战斗最激烈,马隆就往那边冲。
马隆的这一手果然奏效,他很快就锁定了前方大约一里左右战斗最为激烈的所在,果然在那儿发现了司马骏的踪迹,看到司马骏安然无恙,马隆微微地松了一口气,这场战役晋军输局已定,但能将司马骏救下来,总算是挽回了一些颜面。
“末将救援来迟,还请汝阴王恕罪。”马隆赶到司马骏的面前躬身行礼道。
“不迟不迟,马刺史来得正好,”司马骏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连声地道,“此次若非马刺史相救,本王恐怕已经是身首异处了,大恩不敢言谢,回京之后,本王自当在陛下面前表奏马刺史的功劳,以为嘉奖。”
马隆道:“蒙汝阴王错爱,在下愧不敢当,今日我军惨败,诸军将士皆难辞其咎,何言有功?”
司马骏面带嘉许之色,道:“马刺史居功不傲,胸怀坦荡,如此高风亮节,真乃社稷之幸也。”
由于马隆大军卷入战场之上,蜀军的围剿行动也就难以为继了,不过此役蜀军已经是大获全胜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未能斩获晋军主帅司马骏,双方进入均势之后,蜀军似乎也不恋战,徐缓而退。
马隆也没有追击的念头,双方很有默契地将这场战斗给结束掉了。
如果没有马隆的加入,包围圈内的晋军很有全军覆灭的可能,所幸马隆来得及时,除了救下司马骏之外,还有两三万的晋军幸免于难。
不过这场安国之战,却是晋军自开战以后损失最大的一次惨败了,五万多的将士殉国,中路军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收拢残兵败将之后,司马骏下令撤向了信都,这一命令不光是下达给中路军右路军的,同时也传达给了左路军副都督文鸯。
文鸯被蜀军拦阻在南深泽,第一战进攻受挫,还未等文鸯发起第二波的进攻,右路军的马隆已经是捷足先登,赶到了安国,救下了司马骏,文鸯最终还是迟了一步。
“时不予我呀!”文鸯在接到撤军的命令之时,长长地叹息了一声,本来这一次救援司马骏是文鸯的一个最好的机会,但他却非常遗憾地失之交臂了,最终的结果是成全了马隆,想必现在司马骏对马隆是感恩戴德,而对自己则会更加地疏远了。
两位副都督平行设置,互不隶属,咋看起来双方似乎没有什么利益纠葛,但文鸯很清楚,所谓的讨逆大都督司马骏不过是挂一个名号,真正行军打仗还得靠两位副都督,两人表面上一团和气,但背后的竞争却是十分地激烈,谁能抢得头功,将来在朝中的地位就会压对方一头,对于文鸯而言,他过惯了那种压抑的日子,更渴望着出人头地,对名利的追逐已经到了非常偏执的地步。
司马骏看不起文鸯,甚至给他穿小鞋,这一切文鸯都能忍,谁让司马骏是一位权势滔天的郡王,在天子司马炎那儿有着极高的地位,文鸯自然不敢得罪,只能通过建功立业的机会表现自己了。
本来这次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要能救下司马骏,立马就可以缓和二人的关系,但天不遂人愿,文鸯未能抢先一步赶到安国,将到手的功劳白白地让给了马隆。
司马骏的退兵命令自然在情理之中,这一次中路军遭受了重创,已经没有余力再进攻了,只能是选择退兵,如果退兵的话,文鸯的左路军自然也不能呆在冀北了,孤军深入的话,势必将会成为蜀军的下一个打击目标。
文鸯接令之后,不敢抗命,立刻整点军队,拨营起寨,返回了信都。(未完待续。)
第946章 替罪羊
文鸯回到信都之后,将大军屯扎在信都城外,自己只身入城,去见司马骏。
信都城被水淹过之后,城内十分地残破,直到晋军拿下信都之后,信都原籍的百姓才陆续地迁了回来,信都城也才算是恢复了一些生气。
司马骏的讨逆大都督府暂时地安置在原来冀州的州署之中,经过了简单的修缮,倒也有些旧日模样。
文鸯在府门口停住马,刚翻身下马,就瞧见从府里出了一行人,看装束,是司马骏的亲兵卫队,他们正将一五花大绑的人推搡着出了府门,嘴里还骂骂咧咧个不停。
尽管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但文鸯还是多看了一眼,这一瞧不打紧,却让文鸯大吃了一惊,原来那五花大绑绑住的,却是熟人,现在司职押粮官的周旨。
几日前正是接到了周旨的急报,文鸯和马隆才会火速地赶往安国去救援,按理说,正是周旨的报信及时,才会让司马骏免于遇难,若是论功行赏,周旨至少也有一份功劳的。
但没想到几天后周旨却沦为了阶下囚,不光是阶下囚,看这架式,分明是要推出辕门去斩首,这不禁让文鸯心生疑惑,这周旨究竟是犯了何罪,要遭此极刑?
文鸯上前一步,将那队卫兵给拦了下来,道:“周将军所犯何事?你们这是准备将他押往那儿?”
尽管司马骏的亲兵卫队平日骄纵的很,一般寻常的官吏他们都不放在眼里,不过文鸯好歹是冀州刺史、讨逆副都督,在军中也是仅次于司马骏的地位,那几名亲卫倒也不敢怠慢,拱手道:“文副都督,小的们是奉了汝阴王之令,将周旨推出府门斩首示众的。”
文鸯大惊,道:“周将军究竟是犯了何罪,要遭此极刑?”
为首的亲卫头统领道:“这个小的就不知道了,文副都督要想知道详情,那得去问汝阴王,小的们只是奉命行事。”
这时,周旨抬头看向文鸯,神色凄惶地道:“文刺史救我!”
文鸯上前道:“周将军,你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究竟是何缘故。”
周旨叹了一口气,向文鸯具述详情。
原来司马骏退回信都之后,变得喜怒无常,他没有从自身总结这次惨败的原因,反而是迁怒于大量的晋军将领,凡是在安国之战中畏惧怯战,没有作为的将领,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斩首处决,有好几位在一线上指挥作战的将领被司马骏给处决了,整个晋军之中,是人心惶惶。
周旨倒是没有担心,毕竟救援司马骏的消息,是他最先传递出去的,论功行赏,周旨自然是有功无过。不过,很快有人向司马骏检举揭发,说周旨包藏祸心,故意地隐瞒和拖延消息,将中路军被围的消息延迟了一天才送出去的,正是这一天的时间,让司马骏差点就没有命了,让晋军折损了大半的人马。
司马骏盛怒之下,立刻将周旨抓了起来,派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按规定周旨的运粮队必须两天向中路军提供一次粮草辎重,也就是说如果周旨按时运送粮草的话,是完全有可能早一天得到中路军被围的消息,然而事实上却是周旨未能及时地将粮草送出,耽搁了一天的时间,也致使中路军被围的消息晚了一天才传递到左右两路军之中。
在这救兵如救火的宝贵时刻,一天的意思那可是非同凡响的,司马骏大怒,欲治周旨的延误之罪。
周旨赶紧辩解,称运粮之所以耽搁,那是因为在过漳河浮桥的时候,浮桥突然地断裂,导致粮草落水,所以才耽搁了一天的时间,这一点,负责浮桥的偏将何均可以证明。
当司马骏传唤何均到场之后,何均却矢口否认浮桥曾出现断裂的情况,只是说当时由于辎重营的负载过重,浮桥出了一点小状况,但很快就得到了修复,一点也没有耽搁辎重营的过河。
司马骏接连处决了多名将领让何均心里直发毛,赶紧地推卸责任,如果被司马骏怪罪到他的头上,那他的人头可真就保不住了,尽管这样做周旨难逃一死,但别人死终归好过自己死,何均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是昧了良心了。
本来司马骏就对羊祜的这些旧将心怀芥蒂,这下罪名坐实了,周旨百口莫辩,司马骏毫不客气地就下令将周旨推出府门斩首,以泄心头之恨。
文鸯听来,不禁是大皱眉头,周旨可是晋军中少有的猛将,冲锋陷阵可是一把好手,现在司马骏听信何均之言,怒斩周旨,简直就是自毁长城。
“你们切莫动手,某自去向汝阴王求情。”文鸯向那几名亲卫道。
鉴于文鸯的地位,那几位亲卫自然得答应下来,周旨的一颗项上人头,暂保无虞,但最终能不能保住,还得看司马骏的态度了。
文鸯径直入内,拜见司马骏。
“文将军回来了。”司马骏态度很是冷淡,当然这也是看在文鸯接到消息之后,积极主动救援的份上,否则的话,司马骏又怎么会纵容文鸯坐到这里来。
文鸯也没有过多地关注司马骏的态度,直接了当地道:“汝阴王欲斩周旨,不知他所犯何之罪?”
司马骏冷哼一声,道:“周旨故意地隐匿军情,构陷本王,如此罪大恶极,依律当诛。”
文鸯道:“据末将所知,周旨并非是有意地隐瞒军情,而是由于浮桥断裂导致耽搁,更何况周旨在得到大王被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即向末将及马将军传达急报,依末将看来,周旨非但无过而且有功,希望汝阴王可以收回成命。”
司马骏冷笑道:“本王得以生还,不过是侥幸而已,可惜五万大晋儿郎,却没有本王的运气,全部战死在了疆场,这一切皆是盖因周旨贻误军机所致,如果周旨能早一日传递军情的话,何至于是今日之局?假如本王不诛周旨,何以平民愤?如何对得起死难的五万大晋儿郎?”(未完待续。)
第947章 处决
文鸯道:“周旨传信延迟,确系另有原因,汝阴王不可听信何均一面之辞,可以传唤当时在场之人,进行对质,孰是孰非,自然清楚的很。”
司马骏冷漠地道:“不必了,就算何均之言略有出入,周旨身为押粮官,却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粮草运抵,已经是失职了,本王按军法处治,并无不妥。”
文鸯脸色发白,看来司马骏要杀周旨之心非常地坚决,这也不难理解,晋军此次如此重大的失败,必须有人要站出来承担责任,司马骏不想担全责,自然得寻找一个替罪羊,这个时候,选周旨来背锅,倒也在情理之中了。
“周旨在军前颇有战功,乃我军不可夺得的一位猛将,此时乃是用人之际,还请大王念在周旨往日功劳的份上,恕他一死,许他在阵前戴罪立功。”文鸯言徉恳切地求情道。
司马骏迟疑了一下,晋军这次确实是损失惨重,大将陈元等数十位将领殁于阵前,司马骏回信都之后,盛怒之下,也处决了不少的将领,但象周旨这样的高级将领倒是没有,毕竟接下来的仗还得打,损失的大将越多,仗肯定越难打。
司马骏向身边的马隆看了一眼,似乎有意向他征询一下意见。
马隆此前一直没有开口,此刻淡然地道:“赏罚不明,令行不止,乃主帅之大忌也,大王如要服众,又岂可偏私?”
司马骏哈哈大笑,道:“孝兴之言,深得我心,周旨纵然有功,却也无法掩其罪。来人,立刻将周旨斩首,人头悬于信都城上,示众三日,以慰安国阵亡将士之英魂。”
文鸯深深地看了马隆一眼,按理说马隆和周旨并无过节,而且以前两人也从未有过交集,但此刻马隆的一句话,却将周旨陷入死地,文鸯不知道马隆是如何想的,不过看马隆一脸平静淡定的模样,似乎周旨的生死与他浑然无关。
文鸯默然地叹了一口气,他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但对依然无法挽回周旨的性命,不禁让他觉得有些愧对羊祜,周旨不仅是羊祜的心腹爱将,而且还是羊祜的姑舅兄弟,而文鸯当年深受羊祜的提携之恩才坐到了如今的这个位置上,没想到居然无法保全周旨的性命,不知将来再见到羊祜之时,又如何面对?
司马骏既斩周旨,心情大好,乃上表司马炎,将安国战败的责任都推卸到了周旨及那几位被杀的将领身上,对于自己应付的责任,却以几句偏听妄信,用人失察的理由搪塞敷衍过去了。
司马炎得到禀报之后,虽然哀叹于安国的惨败,但也无意追究司马骏的责任,只是下令司马骏退守信都邺城,秣兵厉马,积极备战,准备来年再战。
安国之战结束之后,已经是临近数九寒天了,冀州的冬天特别的寒冷,滴水成冰,这样的气侯条件下,已经是无法再用兵了,只能暂时地休战,等到来年春天再行交兵。
┄┄┄┄┄┄┄┄┄┄┄┄┄┄┄┄┄┄┄┄┄┄┄┄┄┄┄┄┄┄┄┄
安国之战后,蜀军则是趁胜收复了乐成、南皮和下曲阳,重新地控制了冀北地区。
此役蜀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共歼敌五万余人,其中俘虏和投诚的晋军就达到了两万余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让司马骏给逃了,如果能将司马骏生擒或击杀,那么这一战便堪称是完美之战。
对此,刘胤只是付之一笑,其实擒不擒杀司马骏并不打紧,对于这样一位二世祖,刘胤还是很欢迎的,最起码在他领军统兵的时候,是晋军最好对付的时候,如果司马骏战死,晋军统帅换一个精明强悍的人,未必能让刘胤有安国之战这样的大收获。
接下来的冬歇期,刘胤可没有歇着,除了每日的操练之外,筹备粮饷,修缮兵甲,补充兵员,安抚百姓等等事务,还是忙得刘胤焦头烂额。
冀州和并州地区饱经战乱,十室九空,虽然战乱平息,大部分的百姓又可以从深山老林之中迁回旧日的家园,但饱受蹂躏的这些百姓民生凋蔽,困苦不堪,刘胤非但无法向这些百姓征税,还得拿出一部分的钱粮救赈他们。
现在蜀军所需的军粮,大部分是从关中运来的,千里迢迢,消耗甚大,不过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或许过一两年并州冀州局势稳定,生产恢复之后,蜀军的粮草可以实现自给,那时候,这条千里运输线才会结束它的使命。
兵员的补充倒是比较充足,晋军投诚和归降的俘虏,冀州本地招募来的壮丁以及关中运送来的兵源,基本上可以保证辊军的需求。
为了应付下一阶段战争的需求,蜀军的规模也是相应地扩大了,虽然原有的三个军团十三个军的大编制依然保持未动,但每军下辖营的数量却有所不同,比如虎骑军就下设有三个营,而青龙军则只有两个营,此次的扩编,将两个营的军都扩充到了三个营的编制,仅此一项,蜀军就增加了六、七万人,总兵力近二十万人。
刘胤一直以来都奉行的是精兵路线,强调兵不在多而在精,如果军队过于的冗杂,战斗力并不一定会提高多少,反而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毕竟人越多,要张的嘴也多,刘胤感到,能支应二十万大的后勤保障,已经是极限了,如果继续地无限度的增加兵力,关中后方必将会不堪重负。
安国之战让晋军损失惨重,但却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冬季歇兵之后,可以预贝多芬的是晋军的报复将来来得更加地猛烈。
所以备战是蜀军的头等目标大事,是压到一切的重中之重,刘胤及全体蜀将皆不敢有所懈怠,充分地利用冬歇期的每一天,做好战备任务。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战火也随之重燃,不过战争的重心却从冀州移向了并州。(未完待续。)
第948章 再起波澜的晋阳城
自从平定匈奴之乱后,晋阳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依照晋蜀两国达成的协议,晋阳城被一分为二,城东由晋军来控制,城西由蜀军来控制,双方的分界线就是晋阳城的中轴线唐明街。
唐明街是一条贯穿于南门和北门之间的大街,为了便于管理,晋阳城只留了东门和西门,方便晋蜀两军各自进出,南门和北门,则被完全地用沙袋土包给封死了。
进入晋阳城驻防的晋兵和蜀兵并不多,每方只有一千人,整整的一千人,既没有多一个,也没有少一个,这个数目是经过刘胤和当时的晋军大都督羊祜口头上商榷的。
一部的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维持城内的治安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交兵打仗的话,却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晋蜀两国的主力大军进军冀州之后,晋阳这边倒是平静了下来,双方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倒也没有什么交集,一直以来相安无事。
统帅蜀军这一千人马的是别部司马王庆,王庆雍凉人,出身于金城郡,当年蜀军在金城募兵时,将王庆招入了军中,王庆弓马纯熟,武艺不错,后来积功升至别部司马,被调到晋阳担任守备。
履职一年多来,王庆的任务相当地轻松,每天就是在城中巡游一番,各处走动走动,基本上没有别的什么事。
唐明大街是王庆每日必来之所,这一条长达数里的大街是晋蜀两军的分界线,处于敌对双方的晋兵和蜀兵临街而立,各自守着并不太宽的这条大街的两边。
唐明大街如今已是禁区,禁止一切商贾百姓通行,城西的百姓想到城东去,也只有从西门出城,再从东门进城,兜一个大圈子才能成行,本来是对门而居的两家人,现在想见上一面,却也得绕上很远的一段路才行。
这让城中的百姓颇多怨言,但一看到守唐明大街的两边士兵明晃晃的刀枪,阴森森的脸,就算是再大胆的百姓也不敢向前了,禁令就是禁令,不管任何人违反,都会被格杀勿论,这些平民百姓可不敢拿自己的项上人头开玩笑。
唐明大街的路中央,堆放着一些拒马和栅栏,似乎有意地将两国的领地给分割开,但这障碍物也不全都有,许多的路段上,还是一片空白,但就算没有障碍物,也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王庆却是少数几个可以越过红线的人,几个月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庆意外地发现,统领晋军的校尉居然是他的本家兄弟王应,王应原本也是金城郡人,幼时随父母迁居河东郡,成年后应募入伍,担任了军中校尉,此次调任到晋阳来,连他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可以在这儿看到幼时的玩伴王庆。
意外地重逢让兄弟两个很兴奋,全然地忘了他们之间敌对的关系,只要有机会,两个人总要聚到一起,闲聊一下旧事,互道下离情。
秋天晋蜀两军在冀州爆发大战的时候,晋阳城的局势也一度变得紧张起来,双方剑拨弩张,似乎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冀州那边打得如火如荼,晋阳这边却仿佛是一座被遗忘的城池,驻守着晋阳的晋军和蜀军,一直没有接到开战的命令,既然上头没有命令,双方也只能是暂时维持着这样的关系,僵持着,对峙着。
不过这似乎并不能妨碍王庆和王应兄弟二人来叙旧,每日茶余饭后,有闲瑕的时候,王庆总会巡视到唐明大街,如果正巧可以遇到王应,王庆定然会与他多说一会儿的话或者送他一件东西。
转眼之间冬去春来,晋阳城一切如旧,平静的没有一点的波澜。
这日王庆拎了一坛酒,兴冲冲地去找王应,这壶酒可是回家探亲的老兵给他稍回来的家乡酒,是王庆的老父老母闻听找到王应之后特意酿出来的一坛好酒,饱含着浓浓的乡情,王庆特意地准备与王应分享这坛美酒。
正巧今天也是王应当值,两人在十字街头碰了面,王庆哈哈大笑道:“兄弟,今天你可有口福了,看,这是什么?”
王应疑惑地看了一眼,不就是一坛酒吗,自从兄弟俩相逢之后,可是没少喝酒,这有什么稀奇的?
王庆看到王应疑惑的神情,故作神秘地一笑,打开了酒坛的盖子,将坛口朝向了王应,道:“兄弟,你来闻闻?”
王应伸鼻一闻,恍然地道:“好熟悉的味道,难道是金城老家的酒?”
王庆得意地笑道:“这么多年了,难得你还能记得这酒的味道。”
王应轻叹一声道:“记得小时候,我俩还一起到地窖里偷酒喝,喝得醉得不行,出都出不了地窖,被你爹回来逮个正着,好一顿熊揍,不过那酒的味道,可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王庆道:“那以后你们就举家搬迁了,我爹一直后悔打你的那一顿,这不听到你的消息,特意地酿了一坛酒,让人捎到晋阳来,以表当年的歉意。”
王应道:“难得他老人家还记得这么一件小事,只可惜……不说了,今天难得高兴,你们兄弟共饮这坛酒如何?”
“好!老规矩,你一口我一口!”
两人轮流地喝了起来,不时地开怀大笑,很快地一坛子酒就见底了,看到只剩最后的一口酒,王庆将坛子递给了王应,道:“兄弟,这最后一口归你。”
但王应动了,却没有接坛子,王庆很是纳闷,正欲将酒坛子递过去,只觉得小腹一阵冰凉,他吃了一惊,低头一看,一把雪亮的匕首插在了他的小腹之上,王应正是从坛子底下动的手,王庆丝毫没有察觉。
酒坛子掉到了地上,碎了一地,酒香在夜空中弥漫着。
“为什么?”王庆手捂着伤口,直直地瞪着王应,满眼都是不可思议的目光。
王应面色苍白,后退了一步,在月光之下,他的脸变得狰狞恐怖起来。
“不为什么,错就错在你我各为其主!”(未完待续。)
第949章 张良计,过墙梯
晋军的突然进攻确实打了蜀军的一个措手不及,别部司马王庆遭人暗算,死在了唐明大街上,随后晋军很快地控制了唐明大街,并开始向晋阳西城发起进攻。
这显然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行动,平静了大半年的晋阳城突然之间就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在晋军犀利的进攻之下,蜀军是节节败退,晋军一路狂攻,向着晋阳城的纵深挺进。
王应的城府很深,虽然王庆对他很不错,但为了爬上更高的阶位,王应还是选择了牺牲掉王庆,在王应看来,亲情神马的都是浮云,只有官阶富贵才是最真实的东西,用王庆的命来换这些东西,简直就是超值大划算。
王庆是晋阳城中蜀军的统领,只要能杀掉他,蜀军群龙无首,不战自溃。从接到上峰的命令之后,王应就开始谋划着如何来刺杀掉王庆,一个有心,一个无备,这样的结局,就不会令人奇怪了。
随后的进展就变得十分地顺利,晋军搬开拒马,拆毁大街中心的障碍物,对蜀军所占据的西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蜀军猝不及防,再加上指挥官的缺失,很快就溃不成军,城中的要塞之处连连失守,败兵一齐地涌向了太守府。
蜀国派驻晋阳的最高长官是太原太守杜绩,不仅管着半个晋阳城,晋阳以西太原郡辖区之内的地盘都归他署理,这一段时间来晋蜀关系极为紧张,处于最前沿的晋阳城虽然是相安无事,但私底下暗流涌动,杜绩一直是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每晚杜绩都睡的很晚,出事之夜他也没有安寝,正在油灯下写东西。
忽然之间,外面喊杀声响了起来,杜绩皱了皱眉,搁下了笔,问下人道:“城中出了何事,如此地喧闹?”
下人刚要出府去打探,就见一浑身浴血的蜀军军官闯了进来,向杜绩急报道:“启禀杜太守,晋军突然地向我军发起进攻,目前已经接连攻占了好几条大街,正向太守府杀来。”
“别部司马王庆何在?“陆绩倒是没有太过慌乱,沉声地喝问道。
“王司马遭遇敌人暗算,当场身死。”
“哦?”杜绩这才略感诧异,王庆有一个本家兄弟在晋军之中任职,这事杜绩也是知道的,为此杜绩还劝说过王庆,就算是儿时关系亲密的发小,这么多年未见,也不代表他不会有所改变,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提防一二才是。
王庆当时还笑着对杜绩说,他兄弟与他有着过命的交情,就算是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那也抹杀不掉。
结果王庆最终还是枉送了性命,死在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变心的亲人手中。王庆的死,给蜀军的防守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蜀军这位曲长拼死抵抗,却也难挡晋军的进攻,他自认为能力不足,不足以服众,故而跑到太守府来,请杜太守出面主持大局。
“杜太守,晋军攻势太猛了,我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再这么下去,晋阳城恐怕是守不住了。”
杜绩倒是挺从容地道:“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晋人以为靠着突然偷袭就可以拿得下晋阳城,那么他们就是大错特错了,武曲长,你下去速带人扼守粮库和武备库,确保这些要害据点落不到晋军的手中,剩下的,自有本官来安排。”
“诺!”那位武曲长拱手称诺,退了下去。
杜绩轻轻地击了一下掌,一位身材有些佝偻的老管事来到了杜绩的面前,杜绩对他道:“一切按原定计划行事!”
那位老管事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神顿时涣发出了异样的光彩,他拱手称诺,立刻转身而去,原本佝偻的背此刻也挺拨起来了,迟缓的脚步似乎也变得轻盈了许多……
┄┄┄┄┄┄┄┄┄┄┄┄┄┄┄┄┄┄┄┄┄┄┄┄┄┄┄┄┄┄┄┄
王应指挥着晋军快速地向西城进前进,在准备充分,攻击有力的晋军面前,蜀军明显地不是对手,王庆的死带给蜀军的指挥混乱,是无人可以弥补的,从发起突袭到现在,时间才仅仅过去了半个多时辰,晋军已经横跨了好几道街,抢占了西城的不少地方,下一个进攻的目标,王应已经锁定在了蜀国晋阳太守府。
晋阳的太守府,与别处不同,在东城和西城各有一个,东城的自然是晋国自己的太原太守,而西城的,则是逆蜀派驻的太原太守,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一城两太守的局面居然能维持了大半年的时间,确实是一个奇迹。
不过今天以后,晋阳城就不会再有两位太守了,只要王应率军攻入蜀国太守府,将蜀国太守给擒拿下,晋阳城就会成为晋国一家独有的城池了。
王应丝毫不怀疑拿下蜀国太守府有什么难度,现在晋军气势如潮,攻势迅猛有力,蜀军根本就抵挡不住,估计用了到天亮,晋军便可以顺利地控制整座的晋阳城了。
但前面攻打太守府的晋军信乎有些迟滞,进攻的速度明显地降了下来,王应比较纳闷,按理说蜀军的主力已经被他所击垮了,根本就无力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拿下太守府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
“怎么回事?前面是何状况?”王应亲自上前询问道。
有兵士向王应禀报道:“逆蜀太守府的四周,突然出现大量的平民百姓,皆是穿着普通百姓或工匠的衣服,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守卫在太守府的四周,阻挡我军的进攻。”
王应不禁是好生疑惑,战场上之上利用老百姓来打仗的事,倒是一点也不新鲜,但普通的平民百姓战斗力很弱的,就算是人数再多,也不可能挡得住正规军队的攻击,如今王应可是投入了驻守晋阳晋军大半的兵力来攻打太守府的,居然会被平民百姓给挡住了,看来这其中另有隐情不成?
想到这里,王应不禁暗暗地唾骂了一句:“卑鄙!”(未完待续。)
第950章 谁更卑鄙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这两天感冒了,头昏昏沉沉的,速度快不了,抱歉…………………………………………………………………………………………………………………………………………………………………………………………………………………………………………………………………………………………………………………………
蜀军是节节败退,晋军一路狂攻,向着晋阳城的纵深挺进。
王应的城府很深,虽然王庆对他很不错,但为了爬上更高的阶位,王应还是选择了牺牲掉王庆,在王应看来,亲情神马的都是浮云,只有官阶富贵才是最真实的东西,用王庆的命来换这些东西,简直就是超值大划算。
王庆是晋阳城中蜀军的统领,只要能杀掉他,蜀军群龙无首,不战自溃。从接到上峰的命令之后,王应就开始谋划着如何来刺杀掉王庆,一个有心,一个无备,这样的结局,就不会令人奇怪了。
随后的进展就变得十分地顺利,晋军搬开拒马,拆毁大街中心的障碍物,对蜀军所占据的西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蜀军猝不及防,再加上指挥官的缺失,很快就溃不成军,城中的要塞之处连连失守,败兵一齐地涌向了太守府。
蜀国派驻晋阳的最高长官是太原太守杜绩,不仅管着半个晋阳城,晋阳以西太原郡辖区之内的地盘都归他署理,这一段时间来晋蜀关系极为紧张,处于最前沿的晋阳城虽然是相安无事,但私底下暗流涌动,杜绩一直是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每晚杜绩都睡的很晚,出事之夜他也没有安寝,正在油灯下写东西。
忽然之间,外面喊杀声响了起来,杜绩皱了皱眉,搁下了笔,问下人道:“城中出了何事,如此地喧闹?”
下人刚要出府去打探,就见一浑身浴血的蜀军军官闯了进来,向杜绩急报道:“启禀杜太守,晋军突然地向我军发起进攻,目前已经接连攻占了好几条大街,正向太守府杀来。”
“别部司马王庆何在?“陆绩倒是没有太过慌乱,沉声地喝问道。
“王司马遭遇敌人暗算,当场身死。”
“哦?”杜绩这才略感诧异,王庆有一个本家兄弟在晋军之中任职,这事杜绩也是知道的,为此杜绩还劝说过王庆,就算是儿时关系亲密的发小,这么多年未见,也不代表他不会有所改变,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管是什么人,都得提防一二才是。
王庆当时还笑着对杜绩说,他兄弟与他有着过命的交情,就算是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那也抹杀不掉。
结果王庆最终还是枉送了性命,死在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变心的亲人手中。王庆的死,给蜀军的防守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蜀军这位曲长拼死抵抗,却也难挡晋军的进攻,他自认为能力不足,不足以服众,故而跑到太守府来,请杜太守出面主持大局。
“杜太守,晋军攻势太猛了,我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再这么下去,晋阳城恐怕是守不住了。”
杜绩倒是挺从容地道:“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晋人以为靠着突然偷袭就可以拿得下晋阳城,那么他们就是大错特错了,武曲长,你下去速带人扼守粮库和武备库,确保这些要害据点落不到晋军的手中,剩下的,自有本官来安排。”
“诺!”那位武曲长拱手称诺,退了下去。
杜绩轻轻地击了一下掌,一位身材有些佝偻的老管事来到了杜绩的面前,杜绩对他道:“一切按原定计划行事!”
那位老管事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神顿时涣发出了异样的光彩,他拱手称诺,立刻转身而去,原本佝偻的背此刻也挺拨起来了,迟缓的脚步似乎也变得轻盈了许多……
┄┄┄┄┄┄┄┄┄┄┄┄┄┄┄┄┄┄┄┄┄┄┄┄┄┄┄┄┄┄┄┄
王应指挥着晋军快速地向西城进前进,在准备充分,攻击有力的晋军面前,蜀军明显地不是对手,王庆的死带给蜀军的指挥混乱,是无人可以弥补的,从发起突袭到现在,时间才仅仅过去了半个多时辰,晋军已经横跨了好几道街,抢占了西城的不少地方,下一个进攻的目标,王应已经锁定在了蜀国晋阳太守府。
晋阳的太守府,与别处不同,在东城和西城各有一个,东城的自然是晋国自己的太原太守,而西城的,则是逆蜀派驻的太原太守,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这一城两太守的局面居然能维持了大半年的时间,确实是一个奇迹。
不过今天以后,晋阳城就不会再有两位太守了,只要王应率军攻入蜀国太守府,将蜀国太守给擒拿下,晋阳城就会成为晋国一家独有的城池了。
王应丝毫不怀疑拿下蜀国太守府有什么难度,现在晋军气势如潮,攻势迅猛有力,蜀军根本就抵挡不住,估计用了到天亮,晋军便可以顺利地控制整座的晋阳城了。
但前面攻打太守府的晋军信乎有些迟滞,进攻的速度明显地降了下来,王应比较纳闷,按理说蜀军的主力已经被他所击垮了,根本就无力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拿下太守府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
“怎么回事?前面是何状况?”王应亲自上前询问道。
有兵士向王应禀报道:“逆蜀太守府的四周,突然出现大量的平民百姓,皆是穿着普通百姓或工匠的衣服,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守卫在太守府的四周,阻挡我军的进攻。”
王应不禁是好生疑惑,战场上之上利用老百姓来打仗的事,倒是一点也不新鲜,但普通的平民百姓战斗力很弱的,就算是人数再多,也不可能挡得住正规军队的攻击。
想到这里,王应不禁暗暗地唾骂了一句:“卑鄙!”(未完待续。)
第951章 不可有失的补给线
其实晋阳城的动荡也仅仅只是并州战乱的冰山一角,泰始九年刚进正月,晋*队就突然地发难,向着蜀军控制着的区域发起了进攻。
并州的形势,一直是犬牙交错的,蜀军控制着并州的北部和西部以及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晋国则控制着并州中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区域,双方的控制区域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线,在许多的地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
这种局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对匈奴作战后形成的,那时候晋蜀双方虽然没有结盟,但为了共同对付匈奴人,双方一直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那时候谁攻破匈奴人抢下来的地盘和城池,一般默认就是归谁所有,另一方也不来相争。
唯一的例外就是晋阳城,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还是妥协了,一家一半,晋国占据东城,蜀国占据西城。
而晋中一带,蜀国占据着九泽湖以西的中阳、兹氏、大陵、梗阳,而晋国则控制着中都、祁县、阳邑、榆次,在双方主力大军离开并州之后,晋阳一带,则一直是相安无事的。
冀州之战爆发后,并州的局势自然也变得敏感了许多,双方剑拨弩张,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
并州的局势是晋轻蜀重,因为蜀军有一条漫长的补给线,西起蒲津关东到苇泽关,绵延数百里,横贯了整个儿的并州。
这条补给线对蜀军而言极为地重要,二十万的蜀军在冀州作战,绝大部分的粮草辎重物资给养都必须要通过这条补给线来运输,而这条补给线一旦发生断裂的话,那对于前线的蜀军而言,必将是致命的。
整个并州一带的守备军都是从关中调来的,大约两三万人,尽管两三万人看起来不算少,但真正分配驻守到各地,确实是少得可怜,只能是勉强担负起维持这条补给线的作用,如果晋国一旦发起攻击,蜀军的防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
最初晋国对蜀开战之后,并没有将进攻并州列为首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司马骏认为蜀军的主力在冀州,只要击败冀州的蜀军,并州自然是不攻自破,根本就不用多费脑筋。
所以晋军在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了冀州,试图通过一场决战,在三个月之内就消灭蜀军。
结果事与愿违,蜀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安国一战中,晋军损失惨重,彻底地消灭冀州的蜀军,变得遥不可及起来。
安国之战的失利,在晋国朝堂上的震动不亚于一次大地震,晋国君臣一片悚然,哀鸿遍野,一些朝中的大臣开始考虑新的策略,以应对冀州的不利局面。
贾充上书称,冀州蜀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短时内想要消灭几无可能,而蜀军所需的粮草给养,都要从关中运送,如果晋军能掐断蜀军的这条运输线的话,冀州蜀军必然会陷入到粮荒之中,不战自乱。所以贾充认为,冀州之战的关键并不在冀州,而是在并州,只要拿下并州,所有一切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司马炎对贾充的策略大为赞赏,便给司马骏下令,要他分兵去取并州,斩断蜀人的归路。
晋阳之战也只是一个开端,做为并州的州治,晋阳城在并州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联结并州东西和南北的交通枢纽,自然会成为晋军首先要拿下的目标,不过晋阳之战开始后,晋军全面进攻并州的帷幕也就拉开了,司马骏集中重兵,东攻苇泽关,西取临晋关,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掐头去尾,一举地拿下整个并州。
对于这条补给线,刘胤当然不可能掉以轻心,虽然蜀军的战略目标东移到了冀州,但对于并州这一块,刘胤始终密切地关注着,尤其是象晋阳城、苇泽关、临晋关这样的要点地区,刘胤更是亲自布署防御体系,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这条补给线对于蜀军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了,可以说它维系着进入冀州的二十万大军的存亡,它的得失,可是生死攸关的。
但同时这条补给线也是相当地脆弱,绵延数百里,任何一个节点上出现问题,这条补给线就有断裂的可能,而这无疑是致命的。
并州方面的守备军基本上都是从关中调来的,两三万人要守备这么一条长达数百里的运输线,确实难度不小。
剿灭匈奴之后,紧接着晋蜀之中的大战就爆发了,刘胤几乎腾不出手来处理并州的事,不过好在晋军的主攻目标也在冀州,并州那边倒也相安无事,这让刘胤暂无后顾之忧。
安国之战后,双方暂时地休兵罢战,进入了冬歇期,整一个冬天,通过并州补给线运送到冀州前线的粮草辎重军需物资不计其数,同时也让刘胤产生了一些隐忧,晋蜀之间的进入了相持阶段,战争短期之内不会结束,那战争必然会向纵深地带延伸,而蜀军这条补给线,无疑也将会成为晋军首选的攻击目标。
果然不出刘胤的预料,情报显示,进入正月之后,晋军的调动频繁,原来驻守在赵国、广平一带的晋军文鸯兵团,已经抽调出了不少的人马,秘密地向并州上党郡一带移动。而驻守在弘农的另外一支晋军在安北将军王浚的率领下,悄然地渡过黄河,进入到了河东郡。
所有的迹象表明,晋军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并州,一场争夺并州的大战已经是悄然地拉开了帷幕。
有鉴于此,刘胤决定调动一部分的军队返回并州,以应对晋军新的攻势。
张乐的无当飞军和赵卓的阳安军成为了首批返回并州作战的部队,无当飞军协防的地点是晋冀之间的咽喉要隘苇泽关,赵卓则是前往晋阳援助太原太守杜绩。
蜀军进军速度不慢,不过晋军的进攻势头也很猛,张乐尚未到达苇泽关的时候,晋军的大队人马已经从乐平扑了过来,向苇泽关发起来进攻。(未完待续。)
第952章 激战苇泽关(上)
ps:稍后更正………………………………………………………………………………………………………………………………………………………………………………………………………………………………………………………………………………………………………………没有什么明确的界线,在许多的地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
这种局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对匈奴作战后形成的,那时候晋蜀双方虽然没有结盟,但为了共同对付匈奴人,双方一直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那时候谁攻破匈奴人抢下来的地盘和城池,一般默认就是归谁所有,另一方也不来相争。
唯一的例外就是晋阳城,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还是妥协了,一家一半,晋国占据东城,蜀国占据西城。
而晋中一带,蜀国占据着九泽湖以西的中阳、兹氏、大陵、梗阳,而晋国则控制着中都、祁县、阳邑、榆次,在双方主力大军离开并州之后,晋阳一带,则一直是相安无事的。
冀州之战爆发后,并州的局势自然也变得敏感了许多,双方剑拨弩张,大战似有一触即发之势。
并州的局势是晋轻蜀重,因为蜀军有一条漫长的补给线,西起蒲津关东到苇泽关,绵延数百里,横贯了整个儿的并州。
这条补给线对蜀军而言极为地重要,二十万的蜀军在冀州作战,绝大部分的粮草辎重物资给养都必须要通过这条补给线来运输,而这条补给线一旦发生断裂的话,那对于前线的蜀军而言,必将是致命的。
整个并州一带的守备军都是从关中调来的,大约两三万人,尽管两三万人看起来不算少,但真正分配驻守到各地,确实是少得可怜,只能是勉强担负起维持这条补给线的作用,如果晋国一旦发起攻击,蜀军的防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可能。
最初晋国对蜀开战之后,并没有将进攻并州列为首选,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司马骏认为蜀军的主力在冀州,只要击败冀州的蜀军,并州自然是不攻自破,根本就不用多费脑筋。
所以晋军在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了冀州,试图通过一场决战,在三个月之内就消灭蜀军。
结果事与愿违,蜀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安国一战中,晋军损失惨重,彻底地消灭冀州的蜀军,变得遥不可及起来。
安国之战的失利,在晋国朝堂上的震动不亚于一次大地震,晋国君臣一片悚然,哀鸿遍野,一些朝中的大臣开始考虑新的策略,以应对冀州的不利局面。
贾充上书称,冀州蜀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短时内想要消灭几无可能,而蜀军所需的粮草给养,都要从关中运送,如果晋军能掐断蜀军的这条运输线的话,冀州蜀军必然会陷入到粮荒之中,不战自乱。所以贾充认为,冀州之战的关键并不在冀州,而是在并州,只要拿下并州,所有一切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司马炎对贾充的策略大为赞赏,便给司马骏下令,要他分兵去取并州,斩断蜀人的归路。
晋阳之战也只是一个开端,做为并州的州治,晋阳城在并州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联结并州东西和南北的交通枢纽,自然会成为晋军首先要拿下的目标,不过晋阳之战开始后,晋军全面进攻并州的帷幕也就拉开了,司马骏集中重兵,东攻苇泽关,西取临晋关,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掐头去尾,一举地拿下整个并州。
对于这条补给线,刘胤当然不可能掉以轻心,虽然蜀军的战略目标东移到了冀州,但对于并州这一块,刘胤始终密切地关注着,尤其是象晋阳城、苇泽关、临晋关这样的要点地区,刘胤更是亲自布署防御体系,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这条补给线对于蜀军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了,可以说它维系着进入冀州的二十万大军的存亡,它的得失,可是生死攸关的。
但同时这条补给线也是相当地脆弱,绵延数百里,任何一个节点上出现问题,这条补给线就有断裂的可能,而这无疑是致命的。
并州方面的守备军基本上都是从关中调来的,两三万人要守备这么一条长达数百里的运输线,确实难度不小。
剿灭匈奴之后,紧接着晋蜀之中的大战就爆发了,刘胤几乎腾不出手来处理并州的事,不过好在晋军的主攻目标也在冀州,并州那边倒也相安无事,这让刘胤暂无后顾之忧。
安国之战后,双方暂时地休兵罢战,进入了冬歇期,整一个冬天,通过并州补给线运送到冀州前线的粮草辎重军需物资不计其数,同时也让刘胤产生了一些隐忧,晋蜀之间的进入了相持阶段,战争短期之内不会结束,那战争必然会向纵深地带延伸,而蜀军这条补给线,无疑也将会成为晋军首选的攻击目标。
果然不出刘胤的预料,情报显示,进入正月之后,晋军的调动频繁,原来驻守在赵国、广平一带的晋军文鸯兵团,已经抽调出了不少的人马,秘密地向并州上党郡一带移动。而驻守在弘农的另外一支晋军在安北将军王浚的率领下,悄然地渡过黄河,进入到了河东郡。
所有的迹象表明,晋军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并州,一场争夺并州的大战已经是悄然地拉开了帷幕。
有鉴于此,刘胤决定调动一部分的军队返回并州,以应对晋军新的攻势。
张乐的无当飞军和赵卓的阳安军成为了首批返回并州作战的部队,无当飞军协防的地点是晋冀之间的咽喉要隘苇泽关,赵卓则是前往晋阳援助太原太守杜绩。
蜀军进军速度不慢,不过晋军的进攻势头也很猛,张乐尚未到达苇泽关的时候,晋军的大队人马已经从乐平扑了过来,向苇泽关发起来进攻。(未完待续。)
第953章 激战苇泽关(中)
苇泽关的守将是来自益州的冯冲,这位出身于虎骑军的蜀军军官可以说是刘胤的嫡系,早年就曾追随刘胤南征北战,不过在那时,他还只是虎骑营之中的一名曲长。后来随军征战,也是累立战功,积功而升至偏将,此番更是被刘胤任命为苇泽关的守将,将联结晋冀之间的重要关隘交给他来把守。
冯冲到任之后,自不敢有半分地懈怠,他很清楚苇泽关对于蜀军的重要性,自然明白自己肩头上的担子有多重,恪尽职守,严密布防,就是在这种寒冬腊月,冰霜如刀的日子里,冯冲都要求守城的蜀军处于一级战备的状态,并派出多路的巡哨,密切地注视着苇泽关周边的情况,谨防晋军的偷袭。
苇泽关地形险要,如果正面强攻的话,不管对方有多少的人马,也只是能望关兴叹,因为这儿的地形狭隘,大部队根本就无法施展开,而坚固的关城,没有犀利的攻城武器,是很难敲开苇泽关大门的。
唯一担忧的就是敌人会采用偷袭的方式攻打苇泽关,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晋军前来偷袭的,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反倒是有希望拿下苇泽关。
冯冲自然不会给晋军留下这样的机会,整个苇泽关,防备极其地严密,可以说冯冲就算是睡觉也睁着一只眼睛。
当尖锐的哨声响起来的时候,冯冲不禁打了一个激灵,不过他丝毫没有显得慌乱,即刻地下达了全城作战命令,并在第一时间内就赶到了城头之上。
“怎么回事?”冯冲一身的戎装,手按着剑柄,刚踏上城头,就冲着刚才示警的李都伯道。
李都伯手指城外的晋军道:“启禀将军,城外发现了大量的晋军,试图偷袭苇泽关。”
冯冲从城头上的垛口处看下去,果然看到了在雪地之中有着无数的白色人影,正在向苇泽关下聚集而来,虽然那些人影是白色的,整个天地之间的背景也是白色的,但冯冲还是可以从移动着的身影大致的判断出敌人的数量——至少也有上万人。
这显然是一场恶战,冯冲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晋军既然敢在这种冰天雪地情况下就突然地发起偷袭,可以肯定地说,来者不善。
冯冲下令蜀军立刻全部投入战斗,按照既定的防御位置,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祁宏顺利地抵达了苇泽关的城下,这一路的长途跋涉,已经让晋军精疲力竭,疲惫不堪,毕竟在大冬天行军,付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数倍于平常的,按理说,这个时候晋军急需要休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为接下来的攻城作战积蓄能量。
但时间紧迫,逼人的形势根本就不容许晋军有任何休息的时间,本来祁宏还试图想通偷袭的手段拿下苇泽关,但到了苇泽关下才发现,蜀军的守备要无比想象之中的还要严密,偷袭显然是不成立的。
不过祁宏也没有指望能够轻易地就拿下苇泽关,否则也用不着带两万大军来攻打了,唯一有利的条件就是苇泽关只有两千的守军,现在晋军十倍于敌,就算是强攻,也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必须要速战速决才行,否则从苇泽关到冀州,快马传递消息只需要两天时间,一旦冀州的蜀军得知晋军袭取苇泽关,定然会派援兵前来,到那时再想取苇泽关,就不是轻松的事了。
祁宏下令晋军立刻发起进攻。此番进军,晋军走的是羊肠小道而且是偃旗息鼓,所以根本就没有带大型的攻城器械,现在唯一拥有的攻城器械,就是比较简陋的云梯。
进攻的命令下达之后,晋军便是蜂拥而上,向着苇泽关的城墙冲了过去。
地上的积雪很厚,踩上去很滑,许多的晋兵刚跑出几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而且可供进攻的的山路极为地狭隘,充其量也只能容纳三四架云梯并排而行,这显然严重地迟滞了晋军的进攻,大量的军队,也根本就无法施展开,只能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冯冲非常冷静地立在城头上,他并没有急于地进行防守作战,而是等待着晋军慢慢地靠上前来,接近到一箭之地的射程之内,冯冲才冷静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箭似飞蝗一般地飞向了晋军阵容之中,由于地势狭窄,晋军中箭者不计其数,洁白的雪面上,顿时被染红了很多片,宛如在雪地之中盛开了一朵朵娇艳无比的红色花朵。
死亡,不会让这些晋兵产生畏惧,战场上的生死见得越多,越容易让人麻木,冲在最前面的士卒死亡率是最高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生还的几率,现在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生存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射来的箭矢并不会长眼,运气好的就可以擦着头皮飞过去,运气差的就只能死于流矢之下。
这种情形下,拼死向前,冲出一条血路几乎成为了每个晋兵的期冀,后退那就是临阵畏敌,是会受到军法的处治,往前冲,则可能会建功立业,得到优厚的赏赐,两相对比,还是进攻得到实惠较多,所以再多的袍泽倒地,也没有让晋军的攻势有所迟滞,反而是更加地激发起了斗志和热血,玩命一样地向着苇泽关冲去。
蜀军的弓弩手在这一刻成为了最为忙碌的人,他们不停地换箭射击,城下那白茫茫一片,根本就无须他们去瞄准,只需要将箭投射到晋军的人群之中即可,这样无须精度的射箭速度是极快的,掂弓搭箭到射击,也不过才是几息的时间。
弓弩手频繁地换箭射击,却依然也无法阻止晋军的攻势狂潮,他们终于是冲到了苇泽关的城下,开始架设起云梯,奋力地向着关墙上攀爬而来。
双方的战斗,这才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整个苇泽关的城上城下,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争夺得你死我活。(未完待续。)
第954章 激战苇泽关(下)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交给他来把守。
冯冲到任之后,自不敢有半分地懈怠,他很清楚苇泽关对于蜀军的重要性,自然明白自己肩头上的担子有多重,恪尽职守,严密布防,就是在这种寒冬腊月,冰霜如刀的日子里,冯冲都要求守城的蜀军处于一级战备的状态,并派出多路的巡哨,密切地注视着苇泽关周边的情况,谨防晋军的偷袭。
苇泽关地形险要,如果正面强攻的话,不管对方有多少的人马,也只是能望关兴叹,因为这儿的地形狭隘,大部队根本就无法施展开,而坚固的关城,没有犀利的攻城武器,是很难敲开苇泽关大门的。
唯一担忧的就是敌人会采用偷袭的方式攻打苇泽关,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晋军前来偷袭的,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反倒是有希望拿下苇泽关。
冯冲自然不会给晋军留下这样的机会,整个苇泽关,防备极其地严密,可以说冯冲就算是睡觉也睁着一只眼睛。
当尖锐的哨声响起来的时候,冯冲不禁打了一个激灵,不过他丝毫没有显得慌乱,即刻地下达了全城作战命令,并在第一时间内就赶到了城头之上。
“怎么回事?”冯冲一身的戎装,手按着剑柄,刚踏上城头,就冲着刚才示警的李都伯道。
李都伯手指城外的晋军道:“启禀将军,城外发现了大量的晋军,试图偷袭苇泽关。”
冯冲从城头上的垛口处看下去,果然看到了在雪地之中有着无数的白色人影,正在向苇泽关下聚集而来,虽然那些人影是白色的,整个天地之间的背景也是白色的,但冯冲还是可以从移动着的身影大致的判断出敌人的数量——至少也有上万人。
这显然是一场恶战,冯冲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晋军既然敢在这种冰天雪地情况下就突然地发起偷袭,可以肯定地说,来者不善。
冯冲下令蜀军立刻全部投入战斗,按照既定的防御位置,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祁宏顺利地抵达了苇泽关的城下,这一路的长途跋涉,已经让晋军精疲力竭,疲惫不堪,毕竟在大冬天行军,付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数倍于平常的,按理说,这个时候晋军急需要休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为接下来的攻城作战积蓄能量。
但时间紧迫,逼人的形势根本就不容许晋军有任何休息的时间,本来祁宏还试图想通偷袭的手段拿下苇泽关,但到了苇泽关下才发现,蜀军的守备要无比想象之中的还要严密,偷袭显然是不成立的。
不过祁宏也没有指望能够轻易地就拿下苇泽关,否则也用不着带两万大军来攻打了,唯一有利的条件就是苇泽关只有两千的守军,现在晋军十倍于敌,就算是强攻,也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必须要速战速决才行,否则从苇泽关到冀州,快马传递消息只需要两天时间,一旦冀州的蜀军得知晋军袭取苇泽关,定然会派援兵前来,到那时再想取苇泽关,就不是轻松的事了。
祁宏下令晋军立刻发起进攻。此番进军,晋军走的是羊肠小道而且是偃旗息鼓,所以根本就没有带大型的攻城器械,现在唯一拥有的攻城器械,就是比较简陋的云梯。
进攻的命令下达之后,晋军便是蜂拥而上,向着苇泽关的城墙冲了过去。
地上的积雪很厚,踩上去很滑,许多的晋兵刚跑出几步,就摔了个四脚朝天,而且可供进攻的的山路极为地狭隘,充其量也只能容纳三四架云梯并排而行,这显然严重地迟滞了晋军的进攻,大量的军队,也根本就无法施展开,只能是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冯冲非常冷静地立在城头上,他并没有急于地进行防守作战,而是等待着晋军慢慢地靠上前来,接近到一箭之地的射程之内,冯冲才冷静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箭似飞蝗一般地飞向了晋军阵容之中,由于地势狭窄,晋军中箭者不计其数,洁白的雪面上,顿时被染红了很多片,宛如在雪地之中盛开了一朵朵娇艳无比的红色花朵。
死亡,不会让这些晋兵产生畏惧,战场上的生死见得越多,越容易让人麻木,冲在最前面的士卒死亡率是最高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生还的几率,现在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生存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射来的箭矢并不会长眼,运气好的就可以擦着头皮飞过去,运气差的就只能死于流矢之下。
这种情形下,拼死向前,冲出一条血路几乎成为了每个晋兵的期冀,后退那就是临阵畏敌,是会受到军法的处治,往前冲,则可能会建功立业,得到优厚的赏赐,两相对比,还是进攻得到实惠较多,所以再多的袍泽倒地,也没有让晋军的攻势有所迟滞,反而是更加地激发起了斗志和热血,玩命一样地向着苇泽关冲去。
蜀军的弓弩手在这一刻成为了最为忙碌的人,他们不停地换箭射击,城下那白茫茫一片,根本就无须他们去瞄准,只需要将箭投射到晋军的人群之中即可,这样无须精度的射箭速度是极快的,掂弓搭箭到射击,也不过才是几息的时间。
弓弩手频繁地换箭射击,却依然也无法阻止晋军的攻势狂潮,他们终于是冲到了苇泽关的城下,开始架设起云梯,奋力地向着关墙上攀爬而来。
双方的战斗,这才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整个苇泽关的城上城下,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争夺得你死我活。(未完待续。)
第955章 出手
苇泽关的形势,也确实到了芨芨可危的地步,由于晋军不计代价地疯狂进攻,苇泽关的守军伤亡泰半,再加上连续一天一夜的高强度作战,剩余的军队也是极度地疲惫,后续战力严重匮乏,想要守住苇泽关,已经是很困难了。
“这家伙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冯冲暗暗地骂了一句。
尽管不知是谁在统领这支晋军,但毫无疑问这家伙相当地疯狂,这么不计代价的狂攻,晋军伤亡人数至少也在蜀军三倍以上。
不过这样的伤亡代价,显然是晋军完全可以承受的,晋军这种拼消耗的打法对人数占据劣势的蜀军来说,确实压力很大,蜀军每伤亡一人,苇泽关的城防便会减弱一分,而晋军十倍于守军的兵力,死上多少人,也不会在乎,总而言之,祁宏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尽快地拿下苇泽关来。
就在此时,突然有兵士向祁宏禀报道:“祁将军,右翼发现蜀军的踪迹,正向这边杀来。”
祁宏轻哦了一声,并没有在意,唤过副将齐鹏来,道:“这不过是蜀军的小伎俩,想从侧翼干扰我军行动,齐副将,你带一千人速速赶往右翼,收拾一下!”
齐鹏奉命,立刻带兵赶往了右翼。
祁宏既派人出击了,右翼那边他自然没有放在心上,他所有的注意力依然还是放在苇泽关这边,晋军的攻势很猛,祁宏希望在今天结束的时候,就可以拿下苇泽关来,只有拿下苇泽关,才可能盘活全局。
很快祁宏就又接到了兵士的禀报:“祁将军,齐副将军战死了,派出去的一千人全军覆灭,无一生还。”
祁宏悚然一惊,怎么可能,齐鹏带出去的可是一千多人,就算苇泽关的守军倾巢而出,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口气将齐鹏的这一部人马给全歼掉,难道是蜀军的援军到来了?
但他想想,似乎又觉得不可能,这次的进军行动极为地隐秘,攻到了苇泽关城下的时候,才被蜀军发现了,如果这个时候苇泽关的守军向冀州的刘胤报信的话,估计也得一两天时间才能将情报送达冀州,而冀州就算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人马来,那也得三四天以后的事,现在苇泽关的右翼出现一支规模不小的蜀军,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祁宏正待派人去搞清楚具体的状况时,晋军的右翼阵地一阵大乱,蜀军已经是掩杀而至。
杀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乐所率的无当飞军。张乐奉刘胤之令后,便从冀州赶往了苇泽关,刚走到井陉口,就遇到了冯冲派出求援的信使,张乐简单地问询了一下,得知晋军突然袭击了苇泽关,很是吃了一惊,没想到刘胤料算如神,晋军果然派兵前来偷袭苇泽关了。
救兵如救火,张乐可不敢有所耽搁,立刻是倍道而行,火速地赶往了苇泽关。
赶到苇泽关东的时候,得知苇泽关激战正酣,守将冯冲正带兵坚守关隘,张乐这才暗暗地放心下来。
如果此时张乐入关的话,必定可以增加苇泽关的防守力量,确保苇泽关万无一失,但如此一来,晋军便会知难而退,再想消灭他们,反倒是不容易了。
张乐可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仅仅保住苇泽关,未免太小器了一点,张乐决心玩一票大的,就算不能把晋军给全歼了,至少也得给他们一点苦头尝尝。
张乐没有进关,而是绕到了苇泽关的侧翼,从这儿向晋军的阵地发起袭击。
苇泽关侧翼,完全是崇山峻岭,一般人根本就无法逾越,但这却难不倒无当飞军,这样的山地,无当飞军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如覆平地,轻易地就穿山而过。
晋军派出来的游哨发现了无当飞军的踪迹,不过他们本能的认为是从苇泽关杀出来的一支偏师,禀报给祁宏时,也未曾探明蜀军究竟有多少的人马。
祁宏浑然不在意,仅仅派了齐鹏带一千人来对付蜀军,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蜀军这次派来的,可是山地战的最精锐之师——无当飞军,齐鹏这一部人马过去,完全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张乐毫不客气地就将这支晋军给笑纳了,齐鹏率领的那一千人,在无当飞军面前,根本没有任何的招架之力,就连逃跑,都是一种奢望。
无当飞军风卷残云似地吞掉了这一部晋军,很快地就又将触手伸向了祁宏的大军。
祁宏带来的一共是两万人,不过在攻城作战之中,已经折损了三四千人,此番又被无当飞军吃掉了一千人,现在剩下的能战部队,也就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了,和无当飞军的兵力大体相当。
不过一个是疲惫之师,一个却是养精蓄锐,而且无当飞军是山地之战的王者,祁宏所率的晋军又如何是它的对手,果然双方一交手,高下立判,祁宏的部队全无还手之力,被无当飞军打得是抱头鼠窜。
祁宏一看抵敌不住,便引军后退,向乐平方向逃去。
张乐可不是那种见好就收的主,为了更大的利益,一路狂追猛赶,斩获无数,偏偏张乐还是不满意,恨不得一口将祁宏所所率的晋军全部吞下去。
祁宏好生地郁闷,按理说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晋军都做了详尽的布署,目的就是尽可能不被蜀军所查觉,能拿做到一战而拿下苇泽关。
但蜀军援兵来得竟然是如此地神速,完全出乎了祁宏的意料,除非是蜀军早有行动,否则的话,就算他们胁生双翅,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赶到了苇泽关。
看来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点也假不了。
祁宏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为了保命,他也就无法再计较到底损失了多少的人马,只是率着这一支残兵败旅,仓皇地逃向了乐平城,希望可以借助乐平城的城墙,挡得住蜀军的进攻之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