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农TXT下载大农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农全文阅读

作者:又尽     大农txt下载     大农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750章

    谢楠这才意识到,祁轩这次的官升得不好,他整个人都不好了起来。

    他确实说了不该说的话。

    “如果麻烦,那暂时先停了吧。保住祁大人比什么都重要,他如今已经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了,再努力努力也就到总兵了。”

    陈春燕算是听出来了,谢楠对官场上那一套根本不了解。

    三品是一个坎儿,迈过去了,就是封疆大吏,但很多官员一辈子都被这道坎儿挡着,跨不过去,可见这道坎儿不是那么好过的。

    而且总兵人数无定制,官阶也无定制,是需要打仗时,才派出来临时掌帅印的。

    近些年来,战事频繁,放出来的总兵,就再也没有能召回京城的,朝廷为了颜面,也当不知道。

    是以宣同总兵,是三品,但广宁卫这位却是二品。

    想斗倒一个二品大员,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她觉得这事儿她跟谢楠说不着,“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总之,最近大家都小心些,盐引的话,世子爷那边能弄到就弄,弄不到……咱们也不能催。”

    谢楠凝重地点点头,“是这个道理。”

    他心里还有些惋惜,这才刚开始赚钱呢!

    不过想想,也就算了,反正也快到冬天了,冬天跑盐引也麻烦,还不如卖棉花,听说今年棉花丰产了。

    他话音一转,就说起了棉花的生意,“我觉得还行,今年冬天冷得很,卖棉花也能赚钱。”

    陈春燕觉得谢楠算是干了一件正事了,真是瞌睡来了,有人给她递枕头。

    “你要去收棉花?”

    谢楠:“之前没这想法,总觉得挣的是辛苦钱,但既然盐引不容易弄到了,棉花就不能放过。听说今年棉花丰产,在当地反而买不上价,我琢磨着把棉花运出来,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北直隶有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土地,加起来大概有十多万公顷,一公顷土地大概能产几百公斤棉花,加上又丰收了,一公顷地能不能收六百公斤?

    谢楠却说:“我问过了,有的地方十五亩地收了一千六百斤棉桃。”

    这就非常多了。

    难怪会烂市。

    这些作物价格过高,伤农,过低,也伤农。

    捆绑在土地上,一辈子都别想过好日子。

    不过一公顷土地收了八百公斤棉桃的毕竟是少数,有的地方恐怕也就四五百公斤,如此算下来,平均一公顷地也就是六百公斤,跟她估计的差不多。

    陈春燕:“既然多,我搭着你买一些棉花,想来也不算违了规矩吧。”

    谢楠刚在她面前说了这门生意,她转过头就派了人去买棉花,这是很不厚道的行为,所以得特地跟谢楠提一句。

    谢楠是怕陈春燕没事儿麻烦他,有事儿麻烦他,两人的关系才能剪不断。

    他当然高兴,“既然如此,我立刻派了谢与人去收棉桃,你要收多少?”

    陈春燕:“我只要处理好的棉花。”

    棉花里面有棉籽,如果拿回来是棉桃,还得多一步掏棉籽的工序,她还是要净棉花好了。

    谢楠却十分不解,“棉籽可以榨油,你果真不要吗?”

    谁吃棉籽榨的油!

    陈春燕:“……”

第1751章

    陈春燕吃过菜籽油,吃过花生油,吃过玉米油,吃过芝麻油,吃过茶籽油,就是没有吃过棉籽油,也不知道吃了会不会中毒。

    她身体里的系统,突然发出了声音。

    【有研究表明,曾有产棉区的农民因长期多量食用粗制棉籽油后,导致gao丸萎缩,而造成不育。棉酚对肝、血管、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较大。游离棉酚还能造成大多数男性的兴趣减退。】

    陈春燕:“……”

    她无语了半晌。

    这个小可爱,不发声就不发声,一发声,真是吓人一跳。

    她心中一动,忽然问:“你该不会吃过棉籽油吧?”

    这话多新鲜啊!

    花生产量低,一颗花生就那么一点大,能产出多少油?

    很多人家根本就舍不得吃花生油,要么用猪肉皮擦一下锅,就炒菜,要么熬一点猪油、鸡油什么的,炒菜的时候加一点点。

    谢楠:“不吃棉籽油,还能吃什么?”

    其实也不是,他现在也不怎么吃棉籽油了。

    他爹去得早,他的宗主之位坐得不稳当,便想烧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节俭,他带头不仅在吃食上节俭,在穿着上也节俭。

    而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他就把花生油改成了棉籽油。

    当然了,他坐稳宗主之位后,就不再吃了。

    不过这种话,他当然不好说出口。

    他们家公中提供的还是棉籽油,要想吃好的,也可以,自己贴钱买去。

    苛待族人可不是好名声,能做不能说。

    陈春燕:“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到现在都还没有子嗣了。”

    谢楠心口一跳。

    他联想了一下陈春燕前后的话,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你是说吃了棉籽油会绝嗣?”

    陈春燕点头。

    谢楠:“真的假的?那么多人吃,怎么别人没事?”

    陈春燕:“我是大夫,还是你是大夫?棉籽油根本不能吃。”

    谢楠:“那余姨娘怎么怀上身孕的?”

    陈春燕看着谢楠不说话,这些话也不是她一个外人该说,能说的了。

    谢楠一句话出口,他自己也怔住了。

    是啊,如果是因为他吃了棉籽油,导致他不能有子嗣,那么余秋谷是怎么有孕的?

    他顿觉膈应得慌。

    膈应完了,他还得问:“像我这种情况还有得治吗?”

    陈春燕同情地看着谢楠。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也不可能将萎缩的某器官复原,更别说现在了。

    不过棉籽油有毒,可以吃点药排排毒。

    谢楠看懂了陈春燕的眼神,顿时如遭雷击。

    他这算不算是因小失大?

    陈春燕安慰他,“也不是说一定不行。万一你运气好,就行呢?”

    吃棉籽油造成不育,那是最严重的后果,不过看谢楠那表情,应该没吃几年,或许只是让生育困难些罢了。

    谢楠:“我心里有数,你不用安慰我了。”

    陈春燕:“也说不上是安慰,这还得看你吃了多长时间的棉籽油。这样吧,反正你来都来了,去我师父那里去瞧瞧病,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他,之后该怎么调理,都听他的。”

    谢楠觉得陈春燕这个建议很靠谱,师父肯定比徒弟的医术厉害呀!

第1752章

    谢楠不再耽误,起身告辞。

    他回头就安排谢与人与三井村的人商量,该怎么去买棉花,买多少棉花,车马费怎么算等等,他自己却撂开手不管了。

    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子嗣。

    如果……余秋谷肚子里那个真不是他的,他又该怎么安排将来的事情,这都得好好想想。

    他直奔医馆,见到了许大夫,一股脑把事情说了。

    许大夫很是诧异,他知道有不少人吃棉籽油,特别是产棉区,吃的人就更多了,却不知道棉籽油吃了有这种危害。

    他知道陈春燕学医的天赋,既然陈春燕开口说了,他便意识到可能确有其事。

    他觉得还不算,得亲自走访一次才行。

    他心里刚刚起意,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来他年纪大了,最近的产棉区在北直隶,路途太过遥远,他受不了这样的颠簸,二来梁县也就他这么一个让人信服的大夫,如果他不在,有的人会慌张,本来没多大的病,准备扛一扛就过去的,也会慌着找大夫。

    这就很不好了。

    他左右一思量,便决定让许京墨去。

    许京墨编的书,已经有几十页了,还需要更多的内容充实,不如就让他去看看棉籽油是怎么回事。

    他心里有了计较,便道:“你这个情况只能先吃点药调理调理,具体怎么回事,我们还得派人去产棉区看看。”

    谢楠听了十分感动,“还要因为我的事情劳烦您跑一趟外地,来往的费用我出了。”

    许大夫想也没想地拒绝,“医者父母心,这本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先生不必如此客气。”

    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以阿墨那性格,肯定是要去看看的,反正也是要去看的,用了别人的钱,总归不大好。

    谢楠却觉得许大夫人品高洁,是值得一交的朋友,说什么都要出银子。

    许大夫一阵无语,见谢楠并不勉强,知道谢楠有钱,便接受了谢楠的好意。

    “到时候无论有什么结果,我都第一时间通知先生。”

    谢楠更高兴了,“此去路途遥远,我为先生请个镖局的人护送吧?”

    许大夫摇头,“不必了,我让我儿子去。”

    谢楠骇了一大跳,陈春燕和许京墨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两个人就差过庚帖、下定了,两家人心里都有数。

    要是让许京墨出去出了点事情,陈春燕还不剥了他的皮呀。

    他赶紧道:“小许大夫是做学问的人,还是留在城里的好,您说需要知道些什么事情,我派人去打探好了。”

    许大夫十分坚持,“有的事情,还得医家亲自看了才知道,你们是外行人,看不明白。”

    谢楠心知闯了祸,领了药,赶紧回三井村去了。

    有的事情从他嘴里说出来,比陈春燕从别人那里听到更好些。

    陈春燕听到有人禀报谢楠又来了,她还诧异了一瞬。

    谢楠一天天的,这么闲的吗?

    她还是让人请了谢楠进来。

    谢楠就把事情说了。

    陈春燕显得很是平静,“这算什么大事,也值得这样急巴巴地跑到我面前来说?”

    谢楠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第1753章

    陈春燕笑着说:“还是要多谢你,有心了。不过,好男儿志在四方,天下哪里去不得,不能要求男子和女子一样,成天待在院子里,那像什么样子,那样还怎么能指望他们顶门立户,你说,对吗?”

    这话太有道理了。

    谢楠明白了陈春燕的意思。

    可行船走马三分险,谁能保证好生生的人出门去了,还能好生生地回来?

    她就不担心吗?

    他这么想也就这么问了。

    陈春燕:“只要事先做好准备,即便不能做到万无一失,也得保证如果遇到万一,也能有一线生机即可。如果因为害怕遇到事情,就这也不做,那也不做,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话也对。

    谢楠对陈春燕更加佩服了,只觉得这个小姑娘巾帼不让须眉,胸襟气度非普通女子可比。

    他更觉得跟着陈春燕混是对的决定。

    有这样的人挡在前面,后面的人跟着看怎么行事就成了。

    陈春燕:“没什么事了吧?”

    谢楠愣了愣,忽然意识到,陈春燕可能有事,他便起身告辞,“大姐还没有去过望江吧?得闲了,去望江坐坐,我带您去我们那里最有名的景点逛逛。”

    谢楠号称谢半城,他有自信,只要陈春燕去了,不管提了什么要求,他都能满足。

    陈春燕还没有去过望江,心里想着,每天这样守在这里,其实也无聊,出去见见这个时代的风景也好。

    她便没有拒绝。

    谢楠很高兴,自认为跟陈春燕的关系又好了些。

    琢磨着安排招待陈春燕的事情了。

    陈春燕确实准备出门。

    她之前是准备去围墙外面逛一圈的,但现在是去仓库那边。

    小王子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回来了。

    这些人一人三骑,跑死了几匹马,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到了三井村。

    那些马都是他们骑来的,消耗的不是陈春燕的马,陈春燕倒是不心疼。

    陈春燕让人蒙了那几个鞑靼人的眼睛,带到了另外的仓库里。

    那几个住人的仓库臭气熏天的,小子们乖觉得很,知道把陈春燕带进这样的仓库,他们一准要吃董明春的排头,一早便收拾了个干净才仓库出来,还安置了座椅,点亮了马灯。

    陈春燕对这些小子的办事能力,更加满意了。

    她安然坐下,看着对面的两个人,“消息打听到了?”

    两个鞑靼人点头,“大王子的人分散成好几个小队,在周边打草谷,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从这里往西十天就能找到他们。”

    陈春燕:“一共有多少人,他们往哪个方向移动,是只抢了东西,还是劫掠了妇孺?”

    鞑靼人心里有些失望,他们原本想着这毕竟是个小姑娘,很多事情不懂,不问他们,他们就不说,就算陈春燕的人被坑死了,也怪不到他们。

    谁知道这小姑娘心里门儿清,他们却是不敢乱说的,他们的主子还在陈春燕手上。

    “那一小股人有一千多人,分成了十个小队,一边打草谷,一边朝东边移动。移动的速度不快,不过估计顶多再有一个月就会抵达这边,抢一大笔东西后,会立刻撤离。”

第1754章

    至于妇孺……

    两个鞑靼人小心地打量着陈春燕的神情。

    中原人最反感的就是他们劫掠妇孺了,他们要是老老实实说了,也不知道小王子会不会被打。

    他们的脑海中便不可抑制地出现小王子被虐待的画面,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陈春燕瞪大了眼睛,大王子的人到底有多丧心病狂?干出来的事情竟然连同为鞑靼人的他们都看不下去了。

    她一掌拍在了桌子上,“说。”

    老老实实站在旁边翻译的通译被吓了一大跳,翻译得就慢了些。

    鞑靼人不知道陈春燕说了什么,茫然地看着通译。

    通译回神,立刻翻译了。

    鞑靼人才说:“还是老规矩,男人杀掉,女人带回去生孩子。”

    鞑靼人没那么多讲究,只要是女人就带回去,生的孩子,只要勇猛的,他们一样喜欢。

    不像中原人,觉得是异族人,如果生下混血儿,混血儿多半会被人瞧不起。

    陈春燕就蹙了蹙眉头,“我到不知道还有这样的老规矩。”

    鞑靼人心里就一凛,他们的主子果然要挨打了吧!

    现在说那么多,也白搭,生气也白气,陈春燕也抓不到大王子。

    “那些被抓的女人通常什么时候会被送回鞑靼?还是说抓一批立刻送一批?”

    那两个鞑靼人就有些迟疑,“这些倒是不一定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每次出来,都会选择一地安营扎寨,那些女人多半是要统一送到那里去的。

    “至于在那里待多长时间才会被送回王庭,这就说不准了。”

    陈春燕:“你们可探到他们抓了多少女人?”

    那两个鞑靼人面面相觑。

    这些中原人不是最看不起没有清白的女人吗?

    怎么这个小姑娘的口气像是要去救人的样子?

    他迟疑着道:“具体数量我不清楚,我在旁边看着,大概有二百多个了吧。”

    已经很多了!

    陈春燕想着这件事情得尽快去办,要不然那些女人有了身孕,更加不好安置。

    她心里着急,面上却一点不显,“如果事情真如你们所说,我给你们记一功,到时候在你们小王子面前说说。”

    那两个鞑靼人并没有觉得多开心。

    他们俩再立功也不是帮鞑靼立的,是帮中原人立的,有什么好开心的。

    不过陈春燕觉得,他们的小王子应该会开心,他们立的功劳越大,就意味着小王子越早可以离开三井村。

    没有人喜欢性命被别人掌握在手里的感觉。

    那当然是越早离开越好了。

    只不过有一点陈春燕没明说,她虽然说只要有大功劳就放人,但她需要用坑鞑靼其他王子将小王子绑在她这条船上,那肯定不是只坑一个大王子就算了的。

    至少也得将每个王子都坑一遍。

    她还算有良心的,至少把二王子阿尔斯楞给撇开了。

    这样一来,小王子就算想下船,他也下不了了,将兄弟们全都得罪完了,就只能跟着陈春燕干了。

    至于阿尔斯楞……不听话的时候,就用小王子再坑他一把也不迟,但人家现在跟三井村配合得很好,坑他干嘛。

第1755章

    陈春燕离开了仓库,就叫了盛小冬,“找几个机灵的小子,去广宁卫通知世子爷一声,我们查到了鞑靼大王子麾下的踪迹,打不打,让他回我个话。”

    她转头就找了周八一。

    护送那几个账房先生,周八一并没有把所有人都派出去,剩下的人还带着村子里天赋比较好的孩子习武,就当是练兵了。

    账房先生坐的车,一看车辙印,就知道不是运的财货,那些个山贼眼睛亮着呢,这种没有油水又有人护送的队伍,他们根本不会动。

    周八一便只派了三十人去。

    陈春燕在演武场这边找到了周八一,“你们有没有谁会做斥候?”

    做斥候的要求可比做其他兵种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那就是送羊入虎口,有去无回的。

    那几个鞑靼人也就是仗着是鞑靼人,才能在大王子麾下那边打探消息。

    大王子只要是不想撕破脸,就不会杀弟弟的人。

    周八一他们就不一样了,鞑靼人杀起中原人来,从来都不会手软。

    周八一一惊,“发生什么事情了?竟然需要斥候?”

    陈春燕:“是这样的……”她把事情说了,“消息毕竟是鞑靼人给的,我们不能尽信,我准备让人去看看消息的真假,等确定了,才知道该怎么办。”

    周八一摩拳擦掌的。

    陈春燕看了好笑。

    上次有青皮混进村子,准备偷东西,被逮住了狠打了一顿。

    出力最多的人,陈春燕给了打赏,其他人也都包了一包糖,给了一袋子面粉。

    大家都很高兴。

    周八一他们这些人平时维持村子里的秩序,没有建树,每个月都拿着死工钱,他们当然想赚点外快啦。

    更何况,周八一的媳妇好像有了身孕,他就更需要钱了。

    之所以说是好像,是因为月份还浅,不敢确诊,等过了一个月,脉象明显了,才知道。

    陈春燕也去摸过脉,觉得是,话却没有说死,怕周八一失望。

    周八一也觉得是,最近卯足了劲踅摸东西,就怕媳妇想吃而没有吃的。

    而买那些东西都是需要银子的,他又卯足了劲赚银子,闲暇之余,哪里需要人手,他就往哪里去,反正三井村是按劳分配,只要干了活,最后都有银子拿,不会白帮忙。

    这是平常的时候,但有仗打就不一样了,打了胜仗,陈春燕是特别的大方,有团队奖励,也有个人奖励,团队奖励少些,一人得个一二两银子就不错了,个人奖励就多了去了,勇猛杀敌的有奖励,获取了重要情报的有奖励,抢救受伤同伴也有奖励,这个奖励可就多了,打底五两银子。

    除了钱,陈春燕还会给东西,布匹、首饰不在话下,有媳妇的,让他们拿回去给媳妇,没媳妇的说是让他们拿着,好哄个媳妇回来,大家听了都很高兴。

    周八一暗暗握拳,他这回又能大赚一笔了!

    说着就准备亲自去做伺候。

    盛小冬:“你可稳当些!你媳妇肚子里还揣着一个,你去做斥候不合适,再说了,你总得让其他人挣个表现,博个前程吧。”

第1756章

    不是说盛小冬觉得周八一的命是命,别人的命就不是命了。

    他是觉得打探消息这种事情,让周八一这个明显等于是“主将”的人亲自去,怪怪的。

    说书先生说的故事里,哪个大将不是坐镇中军,指挥若定的,谁还冲锋在最前面呀!

    周八一却不是很乐意,“这些事情我不盯着,心里不踏实。”

    盛小冬:“你跑了,剩下的人谁来指挥,你还指望着大小姐亲自上阵指挥不成?”

    周八一想想也是。

    他要是就这么跑了,大小姐要用人的时候找不到人,他肯定要被训斥。

    大小姐虽然不算深闺女子,但很少亲自出来做事情,有什么吩咐,都是让手下的人来传话,就跟大将军似的。

    这么一联想,他也觉得冲锋在前非常不合适了。

    “派二十个人出去怎么样?都派好手。”

    盛小冬也搞不懂,“你安排吧,我也不懂。”

    周八一就去点了二十个人,好生嘱咐了一番,把他们撒了出去。

    陈春燕也没闲着,她正忙着傻大哥和牛大花的婚事。

    她也没有主持古代婚礼的经验,燕儿娘就更指望不上了,还是董明春问她:如果没有大雁,准备锦鸡行不行?

    她一脸懵,要大雁干嘛的呀?

    董明春这才告诉她,成婚需要三书六礼,前面的流程走得差不多了,还差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征原本应该在正日子前一个月,至少也得提前十来天进行。

    董明春见陈春燕忙忙叨叨的,也不知道在忙个啥,没敢打扰,时间一晃,这就只剩下十天就到正日子了。

    最好今明两天,陈家就应该把聘书和礼书送到牛家去。

    还得邀请全福人和媒人,带着聘金、礼金和聘礼到女方家中。

    女方回礼了,这个流程就算走完了。

    而聘礼中很重要的一样就是大雁。

    董明春才那样问陈春燕的。

    大雁犯了什么错,成个亲也要打它。

    陈春燕摇头,“算了,就用锦**。”

    董明春在心里叹气。

    陈春燕:“怎么了?”

    董明春:“用大雁更体面,显得陈家更重视新娘子。”

    陈春燕:“重视不在这上头。”

    她依旧不愿意伤害那些野生动物。

    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都有同样的生存权力,又不是吃不饱肚子了,为了活命,不得不打一只来吃。

    纳征嘛,办漂亮些有办漂亮些的办法。

    无外乎金银绫绢,金银好说,绫绢的话库房也有。

    再把之前让匠人做的玛瑙首饰拿几套出来,就很体面了。

    原本她准备按照之前说的用粮食什么的作为聘礼,但她现在赚了这么多钱,牛一松和牛大花就算不说,心里其实都是清楚的,再按照之前承诺的办,就显得小气了。

    但是又不能太多。

    男方出了多少聘礼,女方得比照着还一半的礼。

    要不然就有卖女儿的嫌疑。

    她这边倒是可以一出手就是一万两银子的聘礼,那也得牛大花那边能还得起五千两才行。

    陈春燕:“我这边出一百两银子的聘金,另外再拿一百两银子置办绫绢、瓷器等物,库里有的就用库里的,总价一百两,你控制。”

第1757章

    董明春一听就明白了陈春燕的意思。

    陈春燕这边出了二百两银子的礼,牛大花和牛一松两个在酒楼做了半年了,手里肯定有余钱,而余钱应该可以还得起礼。

    这样办这个婚事,就很体面了。

    村子里还没有谁家嫁女儿得了这么多聘礼的。

    如果女方再讲究一点,就会将男方给的聘礼一并陪送给女儿,这么一来一回,牛大花就有了三百两银子的陪嫁。

    在村子里算得上头一份了。

    再买个几十亩地,佃给别人种,日子很快就能过起来。

    董明春就笑着说:“那好,这事儿就交给我去办吧。”

    陈春燕转身去了书房。

    一百两银子,如果用银票,轻飘飘一张,不好看。

    如果用现银,好看是好看了,但是也会被贼看到了,万一被惦记上,可就不太妙了。

    陈春燕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底用银票还是现银。

    她思考了一会儿,还是决定用现银,打开匣子,雪亮亮的排着几排银锭子,多好看啊。

    匣子上再缠一朵红花,就更好看了。

    到时候再让巡城的卫兵多去后街那边巡巡就好了,应该问题不大。

    她思量已定,就叫了周文严来,给了一张一百两的银票,“你去兑成五两一锭的银锭,用这么大的匣子装了,拿回来。这事儿做得有些显眼,你叫两个兵士陪你去吧。”

    古人讲究好事成双,一百两银子兑成五两的银锭,刚好二十个,摆出来,又好看又吉利。

    周文严见陈春燕一改往日低调的做法,虽然摸不着头脑,却还是照办了。

    平日里,陈春燕去兑银子,生怕别人知道了,不仅仅在马车里做了夹层,可以藏金银,就是周文严也按照陈春燕的吩咐,装成了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让人家误以为车上装的是南北货,别打马车的主意。

    如今却是要用匣子装了……

    既如此,在梁县兑银子也就行了,不用再跑到远地方去掩耳盗铃了。

    他的脑子飞快转着,去了城里。

    陈春燕让于玲玲去后街看了看。

    燕儿爹和燕儿娘中秋节的第二天就回了后街。

    于玲玲去看看后街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

    于玲玲比周文严还先回来。

    “太太大概是忘记了,后街的宅子好像一点没有准备似的,都没有布置。”

    陈春燕能气死。

    燕儿娘和燕儿爹成天啥也不干,就在家里吃吃喝喝,竟然也能连儿子的婚事都不记得!

    陈春燕没准备依靠燕儿娘主持中馈,可基本的态度,得有吧,一副大撒手的模样,弄得陈春燕都不想管了。

    她还只是个没有出阁的姑娘!

    于玲玲看出陈春燕的脸色不好,就笑着说:“太太有您这个女儿,可见是有福气的,有您管着,她不也能放心吗?”

    陈春燕的脸色更难看了,呵呵,这种放心,她不想要。

    “你再跑一趟,问问我娘,如果新人成亲,是拜我,我就在这边布置新房,如果是拜他们,请他们赶紧收拾起来。”

    还指望着她忙里抽闲去城里帮着披红挂绿不成!

    哪有这样的道理。

第1758章

    人就是这样的,哪怕本来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只要知道那边也是上了心的,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谁知道于玲玲给出的答案竟然是,那边竟然连红绸都没有准备。

    陈春燕每个月给爹娘五十两银子的月例,这是比照大户人家主持中馈的主母给的,就算前几个月给的少些,这两个月他们手里总该存了几百两银子了吧。

    吃住毕竟都是她的。

    这俩倒好,儿子结婚,黑不提白不提的,就等着女儿出银子。

    陈春燕就想起了之前燕儿爹和燕儿娘让她招赘的事情,招赘,她不管赚了多少银子,都是家里的。

    可要是嫁出去了,银子就带到别人家去了。

    所以……爹娘才会想着从她手里多抠点银子出去呢?

    她摇摇头,不能这么想下去了,再想就要生出怨怼来了。

    她吐出一口气,凭窗而站,忽然就有些意兴阑珊的。

    董明春又回来了,“大小姐,有卖炭的进村了,要买点吗?”

    炭啊。

    得银霜炭才行,不然别的炭烟火气大,很呛人。

    陈春燕摇摇头,“我这边不要他们运来的炭,等忙完这一阵,去买点银霜炭回来,存在库房里,冬天点火盆。

    “不过也别将卖炭的人赶走了,告诉宿舍的人,愿意买炭的可以买,不过用的时候得注意安全。

    “如果有人买了炭,告诉宿管,得在宿舍每层楼都备水缸,还要督促每户人家都备水缸,以防走水。

    “而且水缸里的水,得经常检查,不能被冻住了。”

    她林林总总交代了很多。

    董明春就知道了,陈春燕的意思就是一个,注意安全。

    她点点头,出去将陈春燕的意思吩咐了下去。

    丫头小子们都眼巴巴地等着董明春。

    没有大小姐发话,他们也不敢买炭。

    董明春站在拉炭的板车前,把陈春燕的意思说了。

    丫头小子们都欢呼一声,这个说要一斤,那个说要两斤的。

    董明春摇摇头,心说就这一斤两斤的炭,恐怕连三五天都撑不过去。

    还是得另外想办法保暖才行。

    她转身去了绣坊那边。

    三井村所有的绣品都出自绣坊,不管是身上穿的,还是脚上穿的,无一例外。

    绣坊几次添人,但因为带她们的人刺绣的水平本就一般,带出来的徒弟就更不行了。

    整个绣坊的东西都显得有些粗犷。

    不过胜在便宜,好多普通人家四时八节的,都愿意买一两件的。

    后来,廖敏柔的商队从南边回来,带回来了几个绣娘,交给了陈春燕,陈春燕的绣坊这才像点样子了。

    绣娘里,有蜀绣师傅也有苏绣师傅,学徒就分成了两拨,分别有几位绣娘带着。

    蜀绣师傅只有一个,带的徒弟明显少些。

    苏绣那边苏绣师傅已经能撑起门面,做一些大型绣品了,毕竟她们可以换着带徒弟,有时候就能丢开手做点别的。

    而蜀绣那边蜀绣师傅还在带着徒弟们练习绣锦鲤。

    陈春燕在后世时,也接触过蜀绣,听人说,徒弟们学会走针后,最先学习的就是绣锦鲤,好多人得绣两三年锦鲤,师傅才会满意,开始教别的。

第1759章

    陈春燕亲自见过蜀绣师傅一次,跟她谈了话,她说有的事情急不来,陈春燕也就不急了。

    既然是练习,就不能用太好的布料和线,就算绣得不大好,也能便宜卖出去。

    陈春燕这边也能稍稍回点本。

    她到底还是平衡了学徒那边的收支,没让自己吃亏。

    绣坊这边是一间正院带两个跨院的格局。

    正院给师傅们办公和休息用,而两个跨院,一个跨院用来做苏绣,一个用来做蜀绣。

    如果可以,陈春燕还想请廖家商队的人帮着请来湘绣、粤绣和苗绣的师傅。

    只有这边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

    陈春燕想让这里成为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的地方。

    只要底子打好了,弄出这么一个地方来不难。

    更何况,她已经迈出去一步了,太平镇或者说承县的人不都知道可以在她这里买东西了么。

    董明春知道陈春燕的心意,她对这些被网罗来的人才都很客气。

    她去了苏绣师傅那里。

    李师傅当值,正在教学徒,看到董明春,主动迎了上来。

    “春姐!”很是客气的样子,随了丫头小子们的称呼。

    董明春呵呵笑,“眼看着天气开始凉了,大小姐交代做的衣裳鞋袜,可做好了?”

    李师傅有些为难,“做倒是做了,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大小姐说的那样,我们还准备多做几种给大小姐挑选呢。”

    董明春:“拿来看看。”

    李师傅便领着董明春往正院里走,她去摆样品的房间,拿出了一双靴子来。

    “照着大小姐的意思做的,鞋子用了牛皮做鞋面,里面加了一层厚厚的兔毛。

    “鞋垫用了三层,下面的是布垫,最上面垫的也是绒垫,还是用的兔绒做的。

    “鞋底子按照要求,做的千层底,还浸泡过桐油,可以防水。

    “鞋帮子……按照要求打了孔,锁了边,让编织作坊那边帮着编了这种圆滚滚的鞋带,也不知道合用不合用。”

    鞋子是长筒靴,这个时代的靴子都是脚塞进去,再扯出来的那种。

    陈春燕偏偏不喜欢。

    没有拉链,她就想着用鞋带,后世也有很多靴子是用鞋带的,她就画了鞋子的样式,说了具体的要求,让绣坊的人做。

    不过这靴子可就没有那么多好看的颜色了,不是黑的就是白的。

    绣坊正在想办法染颜色,或者给鞋子绣花。

    在牛皮上绣花显然不现实,她们就想到了点鞋子的绒垫,琢磨着如果给鞋面加一层绒,不就能染出其他颜色了么,最近正在试。

    她们想着东家好歹是个姑娘,喜欢漂亮的东西,既然让做了这么一双鞋子,总要让鞋子漂亮些才行。

    董明春伸手进去摸,鞋子软软呵呵的,冬天穿着肯定很舒服。

    “我待会儿带回去给大小姐看,如果合用,你们就得加紧做出来了。”

    这个当然没问题!

    刚进来的学徒,连针都那不好,纳的鞋垫丑得不能见人,不过却好歹能用。

    这些天一直让她们在用做鞋垫做袜子练习针法,鞋垫做得堆了一箱子,拿来就能做最下面一层鞋垫,很是省事。

第1760章

    李师傅每天都会检查一遍小姑娘们的绣活,感觉针脚密实平整了,就会把人掉到另外一个房间去,纳中间那一层鞋垫。

    而最上面那一层鞋垫,不考验绣技,却也还是个技术活。

    陈春燕要求他们像做毡垫那样,把毛压严实了,这就得要求她们会挑毛、洗毛、压毛,之前一直不得要领,陈春燕还专门让人去问了鞑靼人,知道有会做毡垫的,还把她们送过去学习。

    但到底不是从小做的,做得没人家好。

    陈春燕现在把做最上面那一层鞋垫的活计交给了鞑靼人,同时也派了人去学着做。

    她按照后世的鞋子尺码,画了几个鞋样,从三十三码开始到四十三码为止,拿回来的鞋垫子都是这么大的。

    每天都有很多鞋垫子送回来。

    刚开始的时候,鞋垫子都是兔毛的,后来兔毛用完了,就用的是羊毛。

    秋天正是薅羊毛的季节,羊毛倒是不缺的。

    李师傅算是发现了,以前她们都是一个人既做鞋面,又做鞋底,很费工夫,速度却不快,这么分工一下,速度一下子提了上来。

    她这才敢这么干脆地应承董明春的话。

    董明春:“衣服做得怎么样了?”

    李师傅:“衣服倒是做出来了,就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陈春燕让她们做羽绒服,可那羽毛有一段是硬的,总是要从里面钻出来,她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董明春去看了衣服,她其实觉得衣服挺好的,摸上去软软的,就是穿在身上可能会显得有些臃肿。

    可冬天嘛,谁穿得又不臃肿呢?

    “这衣服有什么问题?”

    李师傅:“这衣服跑毛。你看。”

    她说着就往衣服上压了一下,立刻便有细细的绒毛飞了出来。

    董明春:“……”

    这样是不行。

    “另外一种衣服呢?做得怎么样了?”

    李师傅:“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谁用木棉的棉毛做衣服的,大家不都是用来做枕头么。但我还是试了试,做出来是那个样子的,您看看。”

    她说着就递上来了一件圆领衣服,很轻很薄,拿在手里却可以摸得出来,是用两层布叠在一起缝制出来的。

    董明春翻过来看了看里面的针脚,针脚缝得很密。

    木棉的棉毛只有南方有,他们用的棉毛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只不过南方做枕头的材料多,这种棉毛反倒是很不值钱,运过来,做成一件衣服,成本也不算太高。

    棉毛先纺成线,是很细很细的那种线,按照陈春燕的要求,纺得跟头发丝一般细。

    再织成布,布匹竟然看不出经纬来。

    大家看了都觉得很是稀罕。

    董明春:“我就把这两样东西带走了,羽绒服你再斟酌斟酌。”

    李师傅就松了一口气,至少,还有两样东西是春姐满意的。

    春姐是大小姐身边的人,最是知道大小姐的心意,春姐满意了,大小姐基本就满意了。

    董明春拿着东西回了新宅,跟陈春燕说起这件事情,“你看看东西行不行,行的话,得抓紧做了。”

    陈春燕便拿出鞋子来看。

第1761章

    鞋子的样式不如后世的好看,却是十足十的真皮,而且毛很厚实,穿起来肯定又暖又软。

    这双鞋是按照她的尺码做的,她试穿了一下,很舒服。

    就是不知道冬天会不会出汗,会不会湿脚,最好还是准备两到三双换着穿,也有个晾晒的时间。

    陈春燕走了两步,“鞋子不错,可以开始大批量做了。”

    她又拿起了衣服,衣服没有染色,就是纯白的,她在身上比划了一下,大小合适,这才转身去了屏风后面,换上了保暖衣。

    衣服柔和贴身,比穿中衣暖和多了。

    中衣不贴身,怎么着都感觉会漏风进去。

    这种苦,陈春燕已经在上半年吃过了,她可不想再吃。

    她脱了衣服,重新穿好夏衫,“衣服也不错,就照着这样的,再给我做几件。如果棉毛不够……先紧着我身边的这些人吧。”

    董明春呵呵笑,“真这么好啊?”

    陈春燕:“还不错,不过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们如今棉毛不够,就暂时将就了吧,等明年,我们早一点去收棉毛。

    “或者干脆让人去南方建个作坊,收了棉毛就直接在南边加工成布匹运回来,这样就省事很多了。

    “棉毛蓬松得很,很占地方,用车运,看起来好大一堆,运回来纺成布其实没多少。”

    董明春就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

    陈春燕趁机提要求,“如果她们能纺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线就好了,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肯定更舒服。”

    董明春微讶,那样的线吗?

    如果要费心纺那样的线,为什么不直接用丝绸呢?

    她这么想也就这么问了。

    陈春燕:“丝绸是滑的,不贴身,穿着不舒服。”

    这当然是借口。

    这个时代的丝绸跟后世的不一样,后世的丝绸不知道是怎么处理过的,坠性很好,穿在身上不会走形,而且也不容易起皱。

    而现在就不一样的,现在的丝绸坐一下,再起来,坐过的地方全是褶皱,根本不能看。

    她虽然没有穿过这个时代的丝绸,但是只看谢楠的衣服就知道了。

    人出门在外,又不可能一直不坐,一坐就是个麻烦事儿。

    董明春却惊呆了。

    她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嫌弃丝绸太滑的。

    这究竟是怎么个道理啊?

    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癖好,就当不喜欢丝绸是陈春燕的小癖好吧。

    两个人正说着话,盛小冬来了。

    盛小冬一脸为难地看着董明春。

    董明春脸上却不好看了,“你想说什么便说,作什么怪!”

    盛小冬能冤死,他哪里是作怪啊,他这是有话不好说出口,想让董明春拿个主意啊。

    陈春燕看出了盛小冬的意思,“你有事就说,难不成我还会吃了你?”

    盛小冬:“……那个,后街那边没有备红绸,红灯笼倒是有几个,时间这样紧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请你拿个主意。”

    董明春也不自在起来。

    她也不能确定那两口子是真的拿不了主意,还是想占女儿便宜了。

    这话明显就是在说,让女儿拿钱把事情办了嘛。

第1762章

    董明春小心地打量着陈春燕的神情,生怕陈春燕急怒之下,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来。

    陈春燕的自我控制力比董明春想象的要好。

    她听到结果,反而没有发火。

    跟这样的父母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不管他们是怎么考虑的。

    这事儿是当初陈春燕和牛大花说好了的,她虽然跟父母的话说得重,但绝不会让牛大花丢脸。

    这事儿她还得往下办。

    她吐了口气,说:“亲兄弟明算账,没有妹妹帮哥哥办婚礼的道理,三书六礼花了多少钱,我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到时候从哥哥应得的家产里面扣。”

    盛小冬在心里哀嚎,不是吧,又是他传话?

    他这下算是被夹在中间,两面难做人了。

    陈春燕看着他没有动弹。

    盛小冬拱拱手,只好认命地走了。

    他去了城里,照着陈春燕的话跟燕儿娘那么一说。

    燕儿娘心里就不是很高兴了,“她哥哥的脑子没那么好使,是个不够数的,而她又是个会赚钱的,干什么要和自己的哥哥算得那么清楚。

    “她少了那么几个钱,又不会缺吃少穿,她哥哥少了那么几个钱,日子就会过得十分艰难。”

    意思还是让陈春燕出了傻大哥成亲的钱。

    盛小冬只想捂了耳朵,不想听了。

    他要是把这话带了回去,少不得又要挨春姐的白眼。

    “大小姐说了,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大小姐赚的钱也并不都是她的,还有一大部分是世子爷的,咱们说白了,还是靠着世子爷在过活。”

    燕儿娘听了心里并不很舒服,“都是我们家燕儿做得多,世子爷怎么能得了大头?”

    呃!

    盛小冬只想钻进地缝里去。

    没有世子爷的本钱,没有世子爷作为靠山,陈春燕置办下那么一副家当,早就引来青皮的骚扰,官家的觊觎了。

    哪有现在的清泰平安?

    燕儿娘这样说话也忒没见识了点,难怪陈春燕一竿子把人支到城里来,就不让回去了。

    回去看到些什么不该看的,又是这样一张嘴巴,再说出点不该说的,整个三井村的人搞不好都得陪葬。

    他冷汗都要下来了。

    他赶紧劝:“话不是那样说的,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如果不是世子爷,大小姐也不可能安安心心赚那么多钱,是不是?”

    燕儿娘的心态跟从前又不一样了。

    她被人伺候着,也有了当太太的感觉。

    再加上怀了身孕,总觉得谁都该让着她,心里不免骄纵些。

    “就算世子爷拿了大头,燕儿也没少赚,她怎么就不能贴补兄弟点?做丈夫的还没有做媳妇的会挣钱,以后怎么能在媳妇面前抬得起头来?”

    盛小冬急得一头热汗。

    当谁不认识傻大哥似的,就他那样的,哪里知道什么在媳妇面前抬不抬得起头来?!

    “您的意思就是不愿意出钱呗?”

    燕儿娘紧闭上嘴。

    意思很明显了,让她出钱,她就不配合。

    不让她出钱,她就很乐意。

    盛小冬拱拱手,匆匆回了三井村。

    他把燕儿娘的意思委婉地说了。

    陈春燕知道,燕儿娘的老毛病又犯了。

第1763章

    燕儿娘的娘家来人时,她也是这样的态度,觉得陈春燕反正有钱,让人家沾点便宜又如何?

    她也不想想,陈春燕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她这边能挣钱,也能花钱,养着那么多人,可不是吃风屙屁就行的,一年四季最基本的衣裳鞋袜和最基本的餐饭,她得给他们准备着。

    虽然三井村只给最低生活保障,要吃好的穿好的,鼓励大家自己置办,可陈春燕自己一个人养几百个人,那花钱真是跟流水似的。

    偏偏家里人还觉得她的钱来得容易,每天坐在家里,钱就自动送上门了似的。

    陈春燕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她觉得她错了,她总觉得是家人,她多照顾照顾,其实没什么,她毕竟占了原主的身体。

    有的事情,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就像父母兄弟如今嚼用的都是她的,给父母兄弟的月例银子,也都是她的。

    这些她都没说什么。

    也任由他们存起来。

    但是到了办事的时候,就算是不愿意出钱,也总该摆出个态度吧,让大家面子上过得去。

    像这样摆明了态度,觉得就该陈春燕管到底,陈春燕心里就很不舒服了。

    她沉默了一会儿,道:“去把账册拿来。”

    董明春一句话都不敢多说,赶紧出去,去司房把账册取了过来。

    司房管着府里的账册,与外面的账册是分开的。

    董明春将两本账册放到陈春燕的面前。

    一份是陈春燕自己的产业,一份是陈家的产业。

    陈家的产业说白了,大半部分都是她置办的,后来又由她管着。

    她现在不想管了。

    “我记得徐方那个村子有人卖地是不是?”

    徐方每个月都会跑一趟三井村。

    陈春燕成了他的大主顾,他有什么好地,都会先来问过陈春燕的意见。

    陈春燕之前没有太在意那一块地,主要是觉得太小了,连不成片,管理起来很是麻烦。

    特别是遇到灾年的时候,争水可不是闹着玩的。

    但现在……她觉得那一片地还不错。

    虽然只有五十亩,却是上好的良田。

    “盛小冬,你拿钱去把那块地买下来,要快,别到时候去了,地却卖给别人了。”

    盛小冬不敢耽搁,支了银子就去找徐方去了。

    董明春却知道了陈春燕的心意。

    陈春燕多半是想用那一片良田换,这二百亩的荒地吧。

    要说起来,这一片荒地统共才值二百两,而那五十亩良田就值二百两,陈春燕又吃了一次亏,但能用这一次亏,把大家的产业分清楚,其实也不错。

    陈春燕合上了账册,“走,进城。”

    燕儿娘完全没有想到陈春燕会来城里。

    她倒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陈春燕:“我来,是来说说账目的事情。”

    燕儿娘的脸涨得通红。

    陈春燕却没有理会她,“眼看着您的肚子一天天大了,有的事情还是说清楚的好。省得肚子里的孩子吃亏。来,蔡大丫,你来念念账册。”

    蔡大丫看了燕儿娘一眼,便道:“说是账册,实际上,只记录了那二百亩荒地的收益,家里的房产和铺子,咱们没有沾手……”

第1764章

    燕儿娘听着这话音好像有点不大对,扭了扭身子。

    蔡大丫继续说:“今年秋粮收……”

    她不疾不徐地念完,不仅说了秋粮收成的总数,连每亩田具体收了多少都有记录,这是陈春燕要求的。

    想看看每年粮食产量的变化。

    荒地就是荒地,平均下来,一亩地差不多只收了一旦粮食,这还是今年照顾得细心。

    毕竟是第一年嘛,等田成了熟田,收成自然会提高上去。

    燕儿娘:“你跟我说这些做什么,我又听不懂。”

    陈春燕的心又凉了半截,想帮扶的心思更淡了。

    她直接说:“那二百亩荒地的收成这样低,我寻思着索性干点别的算了,种粮食不合算。我最近听徐方说,他们村有五十亩良田要卖。

    “您也说了,哥哥成亲了,花销大,那点出产养不了家,索性我买下那五十亩良田,和哥哥们换了那二百亩荒地算了。

    “就当我送给哥哥的新婚贺礼了,您觉得如何?”

    燕儿娘再糊涂,也知道五十亩良田的价值比二百亩荒地高。

    荒地至少得养三年才能养熟了,这三年的收成可是一直很低的,而且就算养熟了,也比不上良田。

    她心里就有几分乐意了。

    陈春燕看着燕儿娘脸上的表情,心就更凉了。

    帮着儿子算计女儿的东西,这种事情陈春燕听说得不少,却还是第一次在她自己的身上发生。

    她有个女同事,非常能干,评职称评先进,从来都落不下她,奋斗了几年,年薪就超过了二十万,再加上她私底下接的私活,一年的收入能有三十来万。

    她父母知道后,今天说家里需要这个,明天说需要那个,要不然就是身体不舒服让她打钱。

    每回都打三万五万的。

    她想着父母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根本没有在意。

    后来她父母又说她哥哥要结婚了,还没有婚房,女方如何如何嫌弃,让她补贴她哥一点。

    她真的帮她哥付了首付。

    结果她哥结婚的时候,根本没请她。

    她有一年过年不忙,有空回老家,才发现,她父母用她打回去的钱,给她哥哥和弟弟分别买了一套房子,而她父母原本的房子也过户到了她大哥的名下。

    她气得不行。

    再后来,她要结婚了,她父母就开始装傻了,说她哥哥和弟弟没本事,帮不上她什么忙,让她不要怨怪他们。

    她就跟吃了苍蝇似的,恶心得不行。

    她父母那样做还不是觉得她是闺女,再多的钱也是带到别人家去,还不如哄一点出来算一点。

    哄出来的钱给了儿子,也没给外人,将来还是孙子的。

    自那以后,她跟家里的关系就淡了,谁这样被亲人算计,只要不是脑子瓦特了的,都会敬而远之。

    最多等二老老了之后,生了病,她去陪陪床也就是了。

    陈春燕想起这些事情,就是一阵烦躁,“娘觉得如何?”

    燕儿娘:“二百亩荒地的收益这样少,你大概也看不上,何不直接将良田给了你哥哥。”

    呃!

    陈春燕震惊了。

    她唇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容。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1586/ 第一时间欣赏大农最新章节! 作者:又尽所写的《大农》为转载作品,大农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农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农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农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农介绍:
有一个傻子哥哥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那是天崩地裂的感觉。
有两个傻子哥哥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那是注孤生的感觉。
傻子的妹妹难嫁,谁都不敢赌,她们的后代是不是傻子。
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
我家有的是地,有的是钱,养得起老姑娘!大农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农,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农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