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永不下车TXT下载永不下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永不下车全文阅读

作者:阳电     永不下车txt下载     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章 天顶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物理,又还能走多远……

第**二章 密闭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三章 分道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四章 封闭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五章 量子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六章 死活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七章 坍缩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八章 蹊径

    要营造一个人类眼中的“天堂”,钢筋水泥,显然并不足够,此外还要有自然环境。

    在“表世界”,有些物种,譬如家猫、野兔这些人畜无害的萌系动物,十分常见,壁虎、蜘蛛等会让某些人不适的物种,就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对其感兴趣的民众才会见到。

    至于苍蝇、蚊子、老鼠、臭虫,

    这些纯粹的有害物种,则只在生命科学研究所里,才有少量**。

    这世上是否会有喜欢苍蝇、蚊子乃至老鼠的人呢,肯定有,至少在旧时代,人类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千奇百怪,将苍蝇、蜘蛛乃至snake豢养在家中充当宠物,

    这行为也并非十分罕见。

    snake,蜘蛛,蝎子,蜈蚣,喜欢这些玩意的人,是什么心态,方然并不甚了了。

    但,基于“自我意识是历史路径之积分”的基本原理,他倒并不难理解,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爱好、偏执背后,是极其复杂的思维与意识经历。

    在今天的净土世界,没有人,会喜欢这些行为模式简单粗暴、脑如单片机般简陋的生物,即便研究者对其兴趣十足,也是出于科学探索,而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一门心思觅食、除此之外并不似活物的东西。

    说白了,行为类似的人造之物,控制器很简单,

    所以,不论在“里世界”还是现实,任凭怎样行动,净土世界里都找不到这些令人憎恶、嫌弃的物种。

    “最近几十年,我们都没躬身于学术,是吧,方然?

    即便如此,凭借过去的一些积累,以及最近的工作,我总归还是比你更了解基础物理一些,所以今天的谈话,并非讨论,而是来向我请教,我们之间并无法谈论那些高深、且也着实繁冗的理论,

    你一定能理解吧。”

    斯蒂芬*霍肯的话,听起来,十分直率、甚至有点自负;

    方然,则很随意的点了点头。

    在净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尽可以畅所欲言,对原本就不擅于拐弯抹角、察言观色的自己,这样的相处反而最轻松。

    “那么,霍肯教授,你认为人类的基础物理研究,要怎样才会有突破?”

    “说来话长,哦……

    还是先从加速器谈起吧。”

    远处,是大片茂密森林,放任马匹驮载着自己,在一大片青草地缓慢游荡,斯蒂芬*霍肯首先向方然解释,为什么人类如今的物理学研究,不能太指望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唔,你肯定多少知道一些,总之是赋予带电粒子极高的能量,然后轰击目标,或者对撞,借此观察高能状态下的基本粒子行为,探究那些在寻常能级下很不明显、甚而根本无从表现的客观规律。

    大概从一百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有了这种设想和手段,其后物理学取得的诸多成就,都少不了例子加速器的贡献。

    不过,科学探索领域,单凭经验主义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这情况,就是如此,由于‘夸克禁闭’效应的存在,在探寻物质深层次奥秘的过程中,粒子加速器已远不如过去那样有效。”

    “这我略有所知,

    即便动用‘深空粒子加速器’,看起来,人类也无法将质子、中子分解成夸克。”

    “夸克禁闭”效应,表述,方然是知道的,他很多年前就在资料里见到过,而资料的撰写者,也在行文中不厌其烦的说明,这并不是基本粒子无法进一步分解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人类没办法分解基本粒子,才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夸克禁闭”。

    理论上的解释,到今天,与几十年前也没有多大区别,一种解释是夸克之间的力,不随距离而变化,甚而随距离增加而提升(匪夷所思)。

    另外的解释,细节,大同小异,认为将夸克——组成强子的基本部分束缚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导致任何试图贯能以将其分离的操作,都会以能量转换的形式,产生出新的夸克,

    其直接效应,就是人类无法得到单独的夸克,这种现象被称为“夸克禁闭”。

    说白了,“夸克禁闭”并不是成熟理论,甚至不算是理论,而只是一种实验现象的初步归纳与命名。

    “分裂强子肯定办不到,至于其他成果,我们先不讨论。

    强子,譬如质子、中子,由三个夸克组合在一起的基本粒子,看起来‘不可分解’,这对人类探索的物理学而言,意味深长。

    甚至于,我也可以这样问,quark,据说被囚锢在强子中的‘更基本的粒子’,

    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如果存在,那么,按照‘物质可分、且会一直可分’的思路,这神秘莫测的夸克,又会由什么样的更更基本之例子构成呢。”

    “可是,霍肯教授,说夸克存在、或者不存在,实践上都是一样的啊。”

    “啊,当然是这样。”

    发生在新时代的对话,参与双方,都有起码的自然科学素养,这一点让斯蒂芬*霍肯挺受用,这样就无须再解释那些一望而知、默认常识的东西,直达问题的核心:

    “夸克也好,物理规律也罢,本身都不是现实,甚至,不算是现实的粗糙近似,而只不过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归纳,总结,陈述,得出一些经得起检验的精炼描述。

    从这一角度,我们肯定都会承认:

    夸克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早年间探索质子内部构造的实验结果,显示其内部有散在质点的实验现象,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客观上,必然有这样的存在,叫‘夸克’也好,叫‘奶油曲奇’也罢,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人类发现了它存在的迹象、甚至证据,

    进而,才会有物理学界的诸多假说、乃至理论。

    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

    如果说,夸克这样的东西,始终呈‘夸克禁闭’而被囚锢于强子内的状态,非但无法被分离,更遑论探寻其内部的更微观结构,

    那么在这一方向上……()

第**九章 远方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〇章 延迟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一章 远行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二章 探索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三章 超距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四章 重生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五章 世界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1457/ 第一时间欣赏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作者:阳电所写的《永不下车》为转载作品,永不下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永不下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永不下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永不下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永不下车介绍:
时间就像一趟列车,每经过一个站点,都会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
西历1453年,方然坐上了时间的列车。
从此永不下车。
永不下车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永不下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永不下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