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六章 潮汐
任何天体,不论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造,在太阳系内都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只表现为绕圈公转,因天体并非一个点、而是有大小的实质,还会出现因距离远近而产生的引力差。
譬如盖亚,半径约六千三百公里的行星,在任一时刻,其正好面对太阳的表面,与正好背对太阳的表面,两处地壳所受的太阳引力就相差近万分之一。
这种微小的差异,除(部分)引发海洋的潮汐外,一时也没有显著的效应。
但是,若天体十分接近太阳,正如人类部署在近日轨道的“全产机”体系,潮汐效应则不能忽略。
在设计大型、超大型结构时,必须计入这一因素,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开始提出“引力潮汐效应”,任新民就点点头,接下来,就沿这话题说下去:
“为避免引力潮汐,加速器主体,应部署在较远的公转轨道上。
其实,也不止‘引力潮汐’这一点,对全长十万公里的超巨型结构而言,若抵近太阳,结构两端与中间的引力大小,也不一样;
这一点,方然,你有没有考虑过呢。”
一边讲解,一边调出资料,方然眼前的叠加显示布满算式,他很快明白了大概。
的确,对“深空粒子加速器”这样庞大的结构,想象成一根长杆,还是极其纤细的那种长杆,在接近太阳时,不论怎样调整姿态,都难免会出现杆两端与中心受力不均的情况。
简单测算,当公转轨道直径为一千万公里时,采取横躺姿态的“深空粒子加速器”,两端引力强度的差异会在万分之零点二五左右。
不到万分之一的差异,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细节。
但是,考虑到“深空粒子加速器”,本身是一规划长度十万公里的巨型长杆,加速器本身的重量,会高达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
那么这0.0025%的引力差,
积累起来,就会在长杆中部,形成少则百万牛、多则上千万牛的巨大应力。
分析到这里,任新民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想象在一根纤细长杆中间,挂上几十万吨、相当于好几艘巨型核动力航母的重量,
那么,这根设计来加速例子、而非专门受力的杆,
肯定会被一下子拗断。
太空中的庞大结构,仅仅由于引力,就会一下子扭曲、断裂,
这起初是让方然有一点难以想象,然而,若忽略其他天体的引力,巨大的加速器,在太空中的确只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
这的确只是一次很简单的受力分析。
“深空粒子加速器”,既然要加速粒子,可想而知必然需要极大的能量。
从这一角度,加速器的部署坐标,是距离太阳、或者说近日轨道换能站越近越好,但这样一来,加速器本身又无法承受太阳的引力撕扯。
若将其部署在半径一点五亿公里的盖亚公转轨道上,这种撕扯效应会小得多,能量获取则会成为另一个困难,至少,会加大近日轨道——盖亚的能量输送负担,即便这加速器的运行时间,可想而知不会太长。
除此之外,还有工程建设方面的考虑:
人类的产业体系,在今天,大部分都位于近日轨道,小部分位于月球基地。
要把一系列全重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的构造部署到太空,即便总账都一样(都是从行星表面到太空),从近日轨道出发,也要相对更容易一些。
关于“深空粒子加速器”,仅部署坐标,就如此大费周折。
相比之下,加速器的具体细节,反而比盖亚表面的同类系统更简单,一方面加速腔内无须要抽真空,另一方面,在寒冷之极的太空,超导线圈等超低温模块,也不需要庞大而繁杂的冷却与保温结构。
这两大技术点,在既往的加速器上,曾耗费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太空,顾名思义,一般民众也会有概念,知道其“空无一物”,非但如此,哪怕是在粒子相对“丰富”的太阳系内,每立方厘米空间,平均下来也只有寥寥几个基本粒子。
至于太阳系外,那近乎无限的宇宙空间,绝大多数甚至比这还要更空旷,
根本就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但是在盖亚表面,大气,是如此的无处不在,“尤洛浦大型强子加速器”的二十七公里长之管道,真空度也不过才1*10exp-13个大气压,
这意味着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会高达上百万个。
人类,动用各种手段,在盖亚表面制造出的真空环境,仍远远不及太空。
另一方面,太阳系内的空间,温度倒是和宇宙空间差不多,大概零下二百七十度,这一温度原则上可以保持氦——重要制冷介质的液态。
至于说,如此庞大的加速器,所需要的海量液氦从哪里来,指望盖亚表面的天然气井、或者从大气中那点可怜的丰度,并不太现实,何况净土的产业体系中,用到这一元素的场合还有很多,必须另找来源。
在这方面,和少数激进者的“日口夺氦”设想相比,
还是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前往木星,更经济也更靠谱得多。
氦,化学符号he,相对分子质量4.0026,是宇宙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作为恒星(一次)燃烧的产物,其丰度排在第一位的氢之后,是可以预料。
不过在盖亚表面,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为如何获取这种宇宙中“遍地都是”的元素而发愁。
早期用于科学实验时,倒还好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极低温的超导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
人们才注意到“氦”这种元素,太轻,很容易从大气层逃逸到太空之中,所以很难从盖亚大气中获得。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的氦源,来自于天然气,其中多少含有一些盖亚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氦,旧时代的联邦就有不少这种天然气田,含量高的,可以达到约百分之一,
也因此而几乎把持着全世界的氦市场。
不过,就算有这种来源,面对人类今天的宏伟规划,也是杯水车薪。
第八七七章 木星
任何天体,不论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造,在太阳系内都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只表现为绕圈公转,因天体并非一个点、而是有大小的实质,还会出现因距离远近而产生的引力差。
譬如盖亚,半径约六千三百公里的行星,在任一时刻,其正好面对太阳的表面,与正好背对太阳的表面,两处地壳所受的太阳引力就相差近万分之一。
这种微小的差异,除(部分)引发海洋的潮汐外,一时也没有显著的效应。
但是,若天体十分接近太阳,正如人类部署在近日轨道的“全产机”体系,潮汐效应则不能忽略。
在设计大型、超大型结构时,必须计入这一因素,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开始提出“引力潮汐效应”,任新民就点点头,接下来,就沿这话题说下去:
“为避免引力潮汐,加速器主体,应部署在较远的公转轨道上。
其实,也不止‘引力潮汐’这一点,对全长十万公里的超巨型结构而言,若抵近太阳,结构两端与中间的引力大小,也不一样;
这一点,方然,你有没有考虑过呢。”
一边讲解,一边调出资料,方然眼前的叠加显示布满算式,他很快明白了大概。
的确,对“深空粒子加速器”这样庞大的结构,想象成一根长杆,还是极其纤细的那种长杆,在接近太阳时,不论怎样调整姿态,都难免会出现杆两端与中心受力不均的情况。
简单测算,当公转轨道直径为一千万公里时,采取横躺姿态的“深空粒子加速器”,两端引力强度的差异会在万分之零点二五左右。
不到万分之一的差异,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细节。
但是,考虑到“深空粒子加速器”,本身是一规划长度十万公里的巨型长杆,加速器本身的重量,会高达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
那么这0.0025%的引力差,
积累起来,就会在长杆中部,形成少则百万牛、多则上千万牛的巨大应力。
分析到这里,任新民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想象在一根纤细长杆中间,挂上几十万吨、相当于好几艘巨型核动力航母的重量,
那么,这根设计来加速例子、而非专门受力的杆,
肯定会被一下子拗断。
太空中的庞大结构,仅仅由于引力,就会一下子扭曲、断裂,
这起初是让方然有一点难以想象,然而,若忽略其他天体的引力,巨大的加速器,在太空中的确只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
这的确只是一次很简单的受力分析。
“深空粒子加速器”,既然要加速粒子,可想而知必然需要极大的能量。
从这一角度,加速器的部署坐标,是距离太阳、或者说近日轨道换能站越近越好,但这样一来,加速器本身又无法承受太阳的引力撕扯。
若将其部署在半径一点五亿公里的盖亚公转轨道上,这种撕扯效应会小得多,能量获取则会成为另一个困难,至少,会加大近日轨道——盖亚的能量输送负担,即便这加速器的运行时间,可想而知不会太长。
除此之外,还有工程建设方面的考虑:
人类的产业体系,在今天,大部分都位于近日轨道,小部分位于月球基地。
要把一系列全重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的构造部署到太空,即便总账都一样(都是从行星表面到太空),从近日轨道出发,也要相对更容易一些。
关于“深空粒子加速器”,仅部署坐标,就如此大费周折。
相比之下,加速器的具体细节,反而比盖亚表面的同类系统更简单,一方面加速腔内无须要抽真空,另一方面,在寒冷之极的太空,超导线圈等超低温模块,也不需要庞大而繁杂的冷却与保温结构。
这两大技术点,在既往的加速器上,曾耗费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太空,顾名思义,一般民众也会有概念,知道其“空无一物”,非但如此,哪怕是在粒子相对“丰富”的太阳系内,每立方厘米空间,平均下来也只有寥寥几个基本粒子。
至于太阳系外,那近乎无限的宇宙空间,绝大多数甚至比这还要更空旷,
根本就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但是在盖亚表面,大气,是如此的无处不在,“尤洛浦大型强子加速器”的二十七公里长之管道,真空度也不过才1*10exp-13个大气压,
这意味着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会高达上百万个。
人类,动用各种手段,在盖亚表面制造出的真空环境,仍远远不及太空。
另一方面,太阳系内的空间,温度倒是和宇宙空间差不多,大概零下二百七十度,这一温度原则上可以保持氦——重要制冷介质的液态。
至于说,如此庞大的加速器,所需要的海量液氦从哪里来,指望盖亚表面的天然气井、或者从大气中那点可怜的丰度,并不太现实,何况净土的产业体系中,用到这一元素的场合还有很多,必须另找来源。
在这方面,和少数激进者的“日口夺氦”设想相比,
还是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前往木星,更经济也更靠谱得多。
氦,化学符号he,相对分子质量4.0026,是宇宙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作为恒星(一次)燃烧的产物,其丰度排在第一位的氢之后,是可以预料。
不过在盖亚表面,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为如何获取这种宇宙中“遍地都是”的元素而发愁。
早期用于科学实验时,倒还好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极低温的超导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
人们才注意到“氦”这种元素,太轻,很容易从大气层逃逸到太空之中,所以很难从盖亚大气中获得。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的氦源,来自于天然气,其中多少含有一些盖亚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氦,旧时代的联邦就有不少这种天然气田,含量高的,可以达到约百分之一,
也因此而几乎把持着全世界的氦市场。
不过,就算有这种来源,面对人类今天的宏伟规划……
第八七八章 分道
任何天体,不论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造,在太阳系内都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只表现为绕圈公转,因天体并非一个点、而是有大小的实质,还会出现因距离远近而产生的引力差。
譬如盖亚,半径约六千三百公里的行星,在任一时刻,其正好面对太阳的表面,与正好背对太阳的表面,两处地壳所受的太阳引力就相差近万分之一。
这种微小的差异,除(部分)引发海洋的潮汐外,一时也没有显著的效应。
但是,若天体十分接近太阳,正如人类部署在近日轨道的“全产机”体系,潮汐效应则不能忽略。
在设计大型、超大型结构时,必须计入这一因素,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开始提出“引力潮汐效应”,任新民就点点头,接下来,就沿这话题说下去:
“为避免引力潮汐,加速器主体,应部署在较远的公转轨道上。
其实,也不止‘引力潮汐’这一点,对全长十万公里的超巨型结构而言,若抵近太阳,结构两端与中间的引力大小,也不一样;
这一点,方然,你有没有考虑过呢。”
一边讲解,一边调出资料,方然眼前的叠加显示布满算式,他很快明白了大概。
的确,对“深空粒子加速器”这样庞大的结构,想象成一根长杆,还是极其纤细的那种长杆,在接近太阳时,不论怎样调整姿态,都难免会出现杆两端与中心受力不均的情况。
简单测算,当公转轨道直径为一千万公里时,采取横躺姿态的“深空粒子加速器”,两端引力强度的差异会在万分之零点二五左右。
不到万分之一的差异,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细节。
但是,考虑到“深空粒子加速器”,本身是一规划长度十万公里的巨型长杆,加速器本身的重量,会高达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
那么这0.0025%的引力差,
积累起来,就会在长杆中部,形成少则百万牛、多则上千万牛的巨大应力。
分析到这里,任新民用一句通俗的比喻,想象在一根纤细长杆中间,挂上几十万吨、相当于好几艘巨型核动力航母的重量,
那么,这根设计来加速例子、而非专门受力的杆,
肯定会被一下子拗断。
太空中的庞大结构,仅仅由于引力,就会一下子扭曲、断裂,
这起初是让方然有一点难以想象,然而,若忽略其他天体的引力,巨大的加速器,在太空中的确只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
这的确只是一次很简单的受力分析。
“深空粒子加速器”,既然要加速粒子,可想而知必然需要极大的能量。
从这一角度,加速器的部署坐标,是距离太阳、或者说近日轨道换能站越近越好,但这样一来,加速器本身又无法承受太阳的引力撕扯。
若将其部署在半径一点五亿公里的盖亚公转轨道上,这种撕扯效应会小得多,能量获取则会成为另一个困难,至少,会加大近日轨道——盖亚的能量输送负担,即便这加速器的运行时间,可想而知不会太长。
除此之外,还有工程建设方面的考虑:
人类的产业体系,在今天,大部分都位于近日轨道,小部分位于月球基地。
要把一系列全重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的构造部署到太空,即便总账都一样(都是从行星表面到太空),从近日轨道出发,也要相对更容易一些。
关于“深空粒子加速器”,仅部署坐标,就如此大费周折。
相比之下,加速器的具体细节,反而比盖亚表面的同类系统更简单,一方面加速腔内无须要抽真空,另一方面,在寒冷之极的太空,超导线圈等超低温模块,也不需要庞大而繁杂的冷却与保温结构。
这两大技术点,在既往的加速器上,曾耗费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太空,顾名思义,一般民众也会有概念,知道其“空无一物”,非但如此,哪怕是在粒子相对“丰富”的太阳系内,每立方厘米空间,平均下来也只有寥寥几个基本粒子。
至于太阳系外,那近乎无限的宇宙空间,绝大多数甚至比这还要更空旷,
根本就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但是在盖亚表面,大气,是如此的无处不在,“尤洛浦大型强子加速器”的二十七公里长之管道,真空度也不过才1*10exp-13个大气压,
这意味着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会高达上百万个。
人类,动用各种手段,在盖亚表面制造出的真空环境,仍远远不及太空。
另一方面,太阳系内的空间,温度倒是和宇宙空间差不多,大概零下二百七十度,这一温度原则上可以保持氦——重要制冷介质的液态。
至于说,如此庞大的加速器,所需要的海量液氦从哪里来,指望盖亚表面的天然气井、或者从大气中那点可怜的丰度,并不太现实,何况净土的产业体系中,用到这一元素的场合还有很多,必须另找来源。
在这方面,和少数激进者的“日口夺氦”设想相比,
还是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前往木星,更经济也更靠谱得多。
氦,化学符号he,相对分子质量4.0026,是宇宙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作为恒星(一次)燃烧的产物,其丰度排在第一位的氢之后,是可以预料。
不过在盖亚表面,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为如何获取这种宇宙中“遍地都是”的元素而发愁。
早期用于科学实验时,倒还好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极低温的超导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
人们才注意到“氦”这种元素,太轻,很容易从大气层逃逸到太空之中,所以很难从盖亚大气中获得。
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的氦源,来自于天然气,其中多少含有一些盖亚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氦,旧时代的联邦就有不少这种天然气田,含量高的,可以达到约百分之一,
也因此而几乎把持着全世界的氦市场。
不过,就算有这种来源……
第八七九章 现状
从这种角度考虑,方然完全理解,哪怕成本极高,从木星大气中获取氦元素,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桩划得来的买卖。
说的更直白点,在“〇三工程”的大框架内,从近日轨道换能站、“炮弹货柜”到电磁加速与捕获模块,都可以一步步扩建,而太阳辐射的能量,又近乎无穷,净土文明在现阶段可以动用的能量规模之大,
根本就不在乎一两亿吨、甚至一两百亿吨的工程能耗。
带着这样的想法,接下来,方然选择了沉浸式观看,这也是“里世界”的一项特色。
虚幻的“里世界”,在人类眼中,表面上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但也有如基础研究院中庭、或者许多娱乐设施里的虚拟场景。
说白了,既然大家都生活在“混沌”中枢,并在虚拟世界里度过每一天,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稍微利用“里世界”的虚拟特性,提升生活品质、拓展人生体验,这也是被“混沌”所允许的。
沉浸到任新民教授提供的资料中,霎那间,方然只觉眼前一花,
就感觉周围变成了一片漆黑。
等视线恢复清晰,一边左右张望,一边笨拙的用意念调整视角,身体的感觉,仿佛太空漫步,头顶是星光点缀的天幕,脚下则是大片荒凉的灰白色。
“木卫三”,视线里的文字叠加,给方然稍作介绍。
他现在的视角,是模拟在木卫三表面的前进基地外场,基地建筑群在下方的地壳深处,不远处的巨大“山脉”,是用来发射“集氦穿梭机”的电磁入轨设施,回收设施则高悬天际,部署在绕木卫三的公转轨道上。
一边介绍,视线逐渐切换到设施内,在这里,方然见到了“集氦穿梭机”。
说是“穿梭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像旧时代之航天飞机那样的外观,总之该有机身、机翼、垂尾和发动机。
但眼前的庞然大物,看上去,却采用升力体布局,不仅如此,对照视野中叠加的标尺,方然也真切的体会到,眼前被称为“穿梭机”的东西,更应该被称为一艘巨舰,或许叫“集氦巡天舰”更合适。
全长六百米,宽约三百米,整艘穿梭机的外形好似巨大箭头,
空重则接近惊人的一百万吨。
“一百万吨……教授,我们就要把这艘——穿梭机,发射到木星上去?”
“不是这艘,而是一连串的若干艘;
否则难以保证进度。”
身在虚拟场景,感觉,却是掺杂一丝异样的真实,不知何时,任新民教授的形象,出现在方然身边,但教授并没参与,这是强ai虚拟出来的辅助“道具”。
空重就接近一百万吨,这样的巨舰,沿几十公里的电磁加速轨道投射出去,速度想必快不到哪去,事实上也没必要太快,而是勉强抵达木卫三与木星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即可,接下来,穿梭机自己就会坠向木星,
并以极高的速度,掠过其表面的大气层上界。
这一过程,对人类而言是不可见,哪怕有朝一日真的用飞船将人类送往木卫三,也几乎没办法搭乘穿梭机亲临现场。
即便穿梭机本身,体积巨大,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抵抗木星的强烈电磁辐射,
乘客只能躲藏在屏蔽层后,什么也看不到。
但在“里世界”,显然,虚拟这一段过程,则并不困难。
追随“集氦穿梭机”的移动,从库房平稳移动到电磁入轨设施的起始点,一阵瘆人的电泳声响起,待在原地的方然目送穿梭机加速、远离,直到飞向太空,才迅速切换视角,避免直接的加速体验而导致眩晕。
一旦飞离木卫三表面,接下来,穿梭机会逐渐减速、直到飞进木星引力的优势区,再逐渐加速并以椭圆轨道掠过木星。
这时间,还是比较漫长,毕竟木卫三离木星表面恰约1,000,000公里,
飞船大约要一个盖亚日才能抵达。
既然是虚拟过程,可想而知,这段逐渐远离木卫三、接近木星的旅程,会被系统“快进”处理掉。
大概只过了几十秒,视线中,通体浅黄、密布赭石色横条纹,看起来甚至有些狰狞的木星,就从一开始的饼状,迅速接近、扩张,最终完全撑到一半视野那样大,而六百米长的穿梭机,就在这大片的浅黄之上,
疾速飞掠。
疾速,自然是这样,与盖亚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相比,木星表面的环绕速度高达每秒四十二点六公里。
如果穿梭机的速度低于42km/s,又没有额外的升力——就像现在这样,则必然逐渐坠向木星表面,尽管穿梭机的机体已经是飞翼布局,速度又很快,但在极端稀薄的木星大气顶层,也没有多少升力。
另一方面,要在成分极其稀薄的大气顶层,收集氦元素,速度当然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猴年马月也装不满货仓。
一边疾速掠袭,准确地讲,是沿设定好的近椭圆形轨道,穿过木星那寒冷的大气顶层,穿越距离、时间与作业过程,都经过一番权衡,待穿梭机脱离大气顶层时,
恰好可以装满容积约1,200,000立方米的货舱。
一百二十万立方米,数据,似乎很可观,不过氦在零摄氏度时,密度仅为每立方米178.6克,超低温状态下也不过每立方米一公斤左右,而在穿梭机上将其液化,并不现实,所以每次穿梭采集的氦,大概也就是1200吨。
1200吨氦,说多不多,却是旧时代之世界年产量的近百分之十。
而木卫三基地的“集氦穿梭机”,已经有几百架之多。
如果开足马力、全力采集,每天都能获得12,000至25,000吨的高纯度氦。
这样一种手段,即便考虑到穿梭机的损失率,和巨大的配套投资,也比人类在盖亚表面慢腾腾采集天然气,或者干脆用多级分馏法从空气中提纯氦,更加经济。
何况关于天然气,乃至其他一系列盖亚表面的自然资源,在第三、四次盖亚大战中,遭遇严重破坏,原联邦所在的北大陆……
第八八〇章 探索
从这种角度考虑,方然完全理解,哪怕成本极高,从木星大气中获取氦元素,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桩划得来的买卖。
说的更直白点,在“〇三工程”的大框架内,从近日轨道换能站、“炮弹货柜”到电磁加速与捕获模块,都可以一步步扩建,而太阳辐射的能量,又近乎无穷,净土文明在现阶段可以动用的能量规模之大,
根本就不在乎一两亿吨、甚至一两百亿吨的工程能耗。
带着这样的想法,接下来,方然选择了沉浸式观看,这也是“里世界”的一项特色。
虚幻的“里世界”,在人类眼中,表面上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但也有如基础研究院中庭、或者许多娱乐设施里的虚拟场景。
说白了,既然大家都生活在“混沌”中枢,并在虚拟世界里度过每一天,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稍微利用“里世界”的虚拟特性,提升生活品质、拓展人生体验,这也是被“混沌”所允许的。
沉浸到任新民教授提供的资料中,霎那间,方然只觉眼前一花,
就感觉周围变成了一片漆黑。
等视线恢复清晰,一边左右张望,一边笨拙的用意念调整视角,身体的感觉,仿佛太空漫步,头顶是星光点缀的天幕,脚下则是大片荒凉的灰白色。
“木卫三”,视线里的文字叠加,给方然稍作介绍。
他现在的视角,是模拟在木卫三表面的前进基地外场,基地建筑群在下方的地壳深处,不远处的巨大“山脉”,是用来发射“集氦穿梭机”的电磁入轨设施,回收设施则高悬天际,部署在绕木卫三的公转轨道上。
一边介绍,视线逐渐切换到设施内,在这里,方然见到了“集氦穿梭机”。
说是“穿梭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像旧时代之航天飞机那样的外观,总之该有机身、机翼、垂尾和发动机。
但眼前的庞然大物,看上去,却采用升力体布局,不仅如此,对照视野中叠加的标尺,方然也真切的体会到,眼前被称为“穿梭机”的东西,更应该被称为一艘巨舰,或许叫“集氦巡天舰”更合适。
全长六百米,宽约三百米,整艘穿梭机的外形好似巨大箭头,
空重则接近惊人的一百万吨。
“一百万吨……教授,我们就要把这艘——穿梭机,发射到木星上去?”
“不是这艘,而是一连串的若干艘;
否则难以保证进度。”
身在虚拟场景,感觉,却是掺杂一丝异样的真实,不知何时,任新民教授的形象,出现在方然身边,但教授并没参与,这是强ai虚拟出来的辅助“道具”。
空重就接近一百万吨,这样的巨舰,沿几十公里的电磁加速轨道投射出去,速度想必快不到哪去,事实上也没必要太快,而是勉强抵达木卫三与木星之间的拉格朗日点即可,接下来,穿梭机自己就会坠向木星,
并以极高的速度,掠过其表面的大气层上界。
这一过程,对人类而言是不可见,哪怕有朝一日真的用飞船将人类送往木卫三,也几乎没办法搭乘穿梭机亲临现场。
即便穿梭机本身,体积巨大,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抵抗木星的强烈电磁辐射,
乘客只能躲藏在屏蔽层后,什么也看不到。
但在“里世界”,显然,虚拟这一段过程,则并不困难。
追随“集氦穿梭机”的移动,从库房平稳移动到电磁入轨设施的起始点,一阵瘆人的电泳声响起,待在原地的方然目送穿梭机加速、远离,直到飞向太空,才迅速切换视角,避免直接的加速体验而导致眩晕。
一旦飞离木卫三表面,接下来,穿梭机会逐渐减速、直到飞进木星引力的优势区,再逐渐加速并以椭圆轨道掠过木星。
这时间,还是比较漫长,毕竟木卫三离木星表面恰约1,000,000公里,
飞船大约要一个盖亚日才能抵达。
既然是虚拟过程,可想而知,这段逐渐远离木卫三、接近木星的旅程,会被系统“快进”处理掉。
大概只过了几十秒,视线中,通体浅黄、密布赭石色横条纹,看起来甚至有些狰狞的木星,就从一开始的饼状,迅速接近、扩张,最终完全撑到一半视野那样大,而六百米长的穿梭机,就在这大片的浅黄之上,
疾速飞掠。
疾速,自然是这样,与盖亚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相比,木星表面的环绕速度高达每秒四十二点六公里。
如果穿梭机的速度低于42km/s,又没有额外的升力——就像现在这样,则必然逐渐坠向木星表面,尽管穿梭机的机体已经是飞翼布局,速度又很快,但在极端稀薄的木星大气顶层,也没有多少升力。
另一方面,要在成分极其稀薄的大气顶层,收集氦元素,速度当然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猴年马月也装不满货仓。
一边疾速掠袭,准确地讲,是沿设定好的近椭圆形轨道,穿过木星那寒冷的大气顶层,穿越距离、时间与作业过程,都经过一番权衡,待穿梭机脱离大气顶层时,
恰好可以装满容积约1,200,000立方米的货舱。
一百二十万立方米,数据,似乎很可观,不过氦在零摄氏度时,密度仅为每立方米178.6克,超低温状态下也不过每立方米一公斤左右,而在穿梭机上将其液化,并不现实,所以每次穿梭采集的氦,大概也就是1200吨。
1200吨氦,说多不多,却是旧时代之世界年产量的近百分之十。
而木卫三基地的“集氦穿梭机”,已经有几百架之多。
如果开足马力、全力采集,每天都能获得12,000至25,000吨的高纯度氦。
这样一种手段,即便考虑到穿梭机的损失率,和巨大的配套投资,也比人类在盖亚表面慢腾腾采集天然气,或者干脆用多级分馏法从空气中提纯氦,更加经济。
何况关于天然气,乃至其他一系列盖亚表面的自然资源,在第三、四次盖亚大战中,遭遇严重破坏……
第八八一章 坠落
“这么真实?
那、万一我不小心掉下去,或者,这直升机坠毁——好吧,这不可能,要是我一不小心掉下去了,岂不是会很惨。”
“您多虑了,rade-6724008,如果发生那种事,系统会第一时间进行判定、让您轻飘飘的安全落地,或者,直接刷新到直升机舱里,又或是其他任何奇遇,比如打穿地壳、一下子钻进地心?
都可以,全看您的意愿。”
回答还真是够劲爆,方然挠了挠头、想了一会儿,然后吩咐机器人:
“那我这就跳了,
但别让我真摔成饼,平稳落地,好吧。”
“好的。”
起身,吸一口气,真的从舱内来到呼啸的风中,几百米的坠落极其刺激,大地疾速接近、又忽然放缓速度,两脚轻飘飘踏上某栋建筑的阳台,回味一下刚才的感觉,方然才明白“蹦极”这种运动的乐趣何在,
然后才意识到,他的裤子分叉处已经湿透。
片刻后,“系统”将状态刷新,方然穿着宽松、干燥的长裤,推开门走进建筑三楼,看到一对穿戴体验装置、正手舞足蹈的男女,正在打游戏。
虚拟世界里玩“虚拟”游戏,这做法,他一时有些不知如何评价。
这时,女子一歪头看到了他,面露惊讶,但也没什么其他的举动,她扭身对男伴打声招呼“你还要打吗,我先去睡了”,就摘下体感装置,走过来打量了方然几眼,“你好,你是攀岩爱好者吗,爬上三楼来?”
“我是,从直升机跳下来的。”
有点别扭的回答,方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瓜。
进入“里世界”不久,直面陌生人时还有点拘束,方然看着身穿绸缎睡衣的女子在前面摇曳生姿,跟着下楼走进房间。
“已经不早了,要和我一起睡在卧室么?
马可还要打会儿游戏,我们约好了,明天一早去探访原始森林的,可他现在又想滑雪,山坡上白茫茫的,有点刺眼。”
“行,如果、马可不介意的话。”
“里世界”的一切,从建筑、家具到屋里的摆设,都完全共有,方然起初还有点忐忑,觉得好像是自己误打误撞闯进了别人的家,但他随即想起,这儿根本也没有“家”的概念,才大方的躺倒在床上。
“啊,你是、方然?
竟然在这见到,话说,你来‘里世界’的时间不长,一切感觉还好吧。”
“还好,大家都会很快习惯,我也一样的。”
大概要到什么时候,净土民众,才会对见到自己习以为常,忘记曾经的身份呢,方然讪讪的想着。
光线渐渐变得暗淡、柔和,忙了一天而有点倦,胡乱披上睡衣,和容貌柔美的卡尔菈钻在一个被窝里,方然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和这位刚结识的温柔女子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谈,交流彼此对“里世界”的看法。
场面如此嗳寐,此时此刻,心里的冲动总归还有,却没那么热望,正如人的其他一切欲-望那样,当俯拾即是、予取予求时,
内心深处迸发的渴望,就会渐渐消弭于无形。
交谈中,方然得知卡尔菈的“职业”,是形象设计,当然在“里世界”这种服饰、妆容随意刷新的地方,是无须再繁琐的上妆、盘头等操作。
取而代之的,则是针对异姓(是的主要就是异姓)的审美偏好,制定个人的外表方案,说投其所好也行,这一词汇在净土世界已成为褒义词,既然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相互取悦又有何妨。
专注于个人形象设计,看起来,卡尔菈的工作与自然科学相距甚远。
但,对于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乃至文明,这方面的研究又很重要,言谈中,聊到净土世界的未来规划,女子就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是的,在未来的‘表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有新的身体,自然也需要新的外表。
在现在的‘里世界’,接入时,你应该也自主选择了现在的外观,不过这种选择,一来比较仓促,二来原本就是用来过渡,大家也不太在乎,而是根据自己的既有认知和印象,比较仓促的做出选择,
进入‘里世界’后,还可以修改,这一选择就更显得随意。
可是今后,当我们远程连线、进入新的身体,就要在‘表世界’生活很多年——六十年,是这样吧?”
“恩,也就是一个‘甲子’。”
“那么在这六十年里,身体,多少总会衰老,人的样貌也无法随意更改,就算可以整容,也没有这样做必要呀,毕竟每一次‘精神注入’的身体,只使用六十年,不满意的话下一次设定时慎重点也就是了。
那么对这具身体,主要是样貌,按人类面部的典型特征,分组、编码,就可以有多达数十万种的变化……”
和卡尔菈讨论起未来“表世界”的人物形象,方然原以为,这女子和之前见到的净土民众一样,期待着不久之后的重返现实,他随口一问,却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
“期待当然有呀,可是,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太一样,我倒是觉得,
生活在‘里世界’也挺好。”
“哦?此话怎讲。”
是喜欢这里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吗,扪心自问,刚才从直升机上纵身一跃,感觉是很刺激,当然自己的裤子未必会同意,方然这样想着:
“你是不是觉得,在这里,一切生活都比现实更方便,更自由。”
“那倒没有,毕竟,如果‘表世界’真像文档里描述的那样,可以称为‘人间天堂’,这样讲,没问题罢,而且我们都知道,现在经历的这一切都不是现实,如果可以,还是生活在真正的世界里比较好。
可有时,我又会想,虚拟、还是真实,对一个沉浸其中的人,
真的会有很大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方然正想这样回答,却触碰到了一根“星辰大海”的弦,他没吭声。
而卡尔菈的话,还在继续:
“如果,仅仅是如果,要是一直和同伴们生活在‘里世界’,就算明知周围一切全都是虚幻,
似乎也可以接受。”
第八八二章 内外
“这么真实?
那、万一我不小心掉下去,或者,这直升机坠毁——好吧,这不可能,要是我一不小心掉下去了,岂不是会很惨。”
“您多虑了,rade-6724008,如果发生那种事,系统会第一时间进行判定、让您轻飘飘的安全落地,或者,直接刷新到直升机舱里,又或是其他任何奇遇,比如打穿地壳、一下子钻进地心?
都可以,全看您的意愿。”
回答还真是够劲爆,方然挠了挠头、想了一会儿,然后吩咐机器人:
“那我这就跳了,
但别让我真摔成饼,平稳落地,好吧。”
“好的。”
起身,吸一口气,真的从舱内来到呼啸的风中,几百米的坠落极其刺激,大地疾速接近、又忽然放缓速度,两脚轻飘飘踏上某栋建筑的阳台,回味一下刚才的感觉,方然才明白“蹦极”这种运动的乐趣何在,
然后才意识到,他的裤子分叉处已经湿透。
片刻后,“系统”将状态刷新,方然穿着宽松、干燥的长裤,推开门走进建筑三楼,看到一对穿戴体验装置、正手舞足蹈的男女,正在打游戏。
虚拟世界里玩“虚拟”游戏,这做法,他一时有些不知如何评价。
这时,女子一歪头看到了他,面露惊讶,但也没什么其他的举动,她扭身对男伴打声招呼“你还要打吗,我先去睡了”,就摘下体感装置,走过来打量了方然几眼,“你好,你是攀岩爱好者吗,爬上三楼来?”
“我是,从直升机跳下来的。”
有点别扭的回答,方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瓜。
进入“里世界”不久,直面陌生人时还有点拘束,方然看着身穿绸缎睡衣的女子在前面摇曳生姿,跟着下楼走进房间。
“已经不早了,要和我一起睡在卧室么?
马可还要打会儿游戏,我们约好了,明天一早去探访原始森林的,可他现在又想滑雪,山坡上白茫茫的,有点刺眼。”
“行,如果、马可不介意的话。”
“里世界”的一切,从建筑、家具到屋里的摆设,都完全共有,方然起初还有点忐忑,觉得好像是自己误打误撞闯进了别人的家,但他随即想起,这儿根本也没有“家”的概念,才大方的躺倒在床上。
“啊,你是、方然?
竟然在这见到,话说,你来‘里世界’的时间不长,一切感觉还好吧。”
“还好,大家都会很快习惯,我也一样的。”
大概要到什么时候,净土民众,才会对见到自己习以为常,忘记曾经的身份呢,方然讪讪的想着。
光线渐渐变得暗淡、柔和,忙了一天而有点倦,胡乱披上睡衣,和容貌柔美的卡尔菈钻在一个被窝里,方然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和这位刚结识的温柔女子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谈,交流彼此对“里世界”的看法。
场面如此嗳寐,此时此刻,心里的冲动总归还有,却没那么热望,正如人的其他一切欲-望那样,当俯拾即是、予取予求时,
内心深处迸发的渴望,就会渐渐消弭于无形。
交谈中,方然得知卡尔菈的“职业”,是形象设计,当然在“里世界”这种服饰、妆容随意刷新的地方,是无须再繁琐的上妆、盘头等操作。
取而代之的,则是针对异姓(是的主要就是异姓)的审美偏好,制定个人的外表方案,说投其所好也行,这一词汇在净土世界已成为褒义词,既然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相互取悦又有何妨。
专注于个人形象设计,看起来,卡尔菈的工作与自然科学相距甚远。
但,对于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乃至文明,这方面的研究又很重要,言谈中,聊到净土世界的未来规划,女子就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是的,在未来的‘表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有新的身体,自然也需要新的外表。
在现在的‘里世界’,接入时,你应该也自主选择了现在的外观,不过这种选择,一来比较仓促,二来原本就是用来过渡,大家也不太在乎,而是根据自己的既有认知和印象,比较仓促的做出选择,
进入‘里世界’后,还可以修改,这一选择就更显得随意。
可是今后,当我们远程连线、进入新的身体,就要在‘表世界’生活很多年——六十年,是这样吧?”
“恩,也就是一个‘甲子’。”
“那么在这六十年里,身体,多少总会衰老,人的样貌也无法随意更改,就算可以整容,也没有这样做必要呀,毕竟每一次‘精神注入’的身体,只使用六十年,不满意的话下一次设定时慎重点也就是了。
那么对这具身体,主要是样貌,按人类面部的典型特征,分组、编码,就可以有多达数十万种的变化……”
和卡尔菈讨论起未来“表世界”的人物形象,方然原以为,这女子和之前见到的净土民众一样,期待着不久之后的重返现实,他随口一问,却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
“期待当然有呀,可是,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太一样,我倒是觉得,
生活在‘里世界’也挺好。”
“哦?此话怎讲。”
是喜欢这里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吗,扪心自问,刚才从直升机上纵身一跃,感觉是很刺激,当然自己的裤子未必会同意,方然这样想着:
“你是不是觉得,在这里,一切生活都比现实更方便,更自由。”
“那倒没有,毕竟,如果‘表世界’真像文档里描述的那样,可以称为‘人间天堂’,这样讲,没问题罢,而且我们都知道,现在经历的这一切都不是现实,如果可以,还是生活在真正的世界里比较好。
可有时,我又会想,虚拟、还是真实,对一个沉浸其中的人,
真的会有很大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方然正想这样回答,却触碰到了一根“星辰大海”的弦,他没吭声。
而卡尔菈的话,还在继续:
“如果,仅仅是如果,要是一直和同伴们生活在‘里世界’,就算明知周围一切全都是虚幻……
第八八三章 纪念
在旧时代末年,克扎克先生用尽了后半生,在黑山劳作不辍,但工程量太大而一直没有完成,直到西历1453年才雕刻出“疯马”的面目,其间,联邦政府出于种种考虑,两次要拨款协助其完成,都被印第安人谢绝。
他们,想要凭自己的力量,纪念他们的英雄,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和一代代印第安后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时移世易,it大潮横扫世界,这座巨大雕塑直到联邦瓦解,还远没有完工。
盖亚净土建立后,大一统的人类世界百废待兴,与文明存续相比,其他一切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疯马”的未完成雕塑始终孤独伫立在黑山,直到1437年,净土开始大规模改造盖亚表面,“盘古”才注意到这一工程,
并在方然的授意下,调拨资源,在一个月时间内将其雕刻完成。
及至后来,选择封闭型城市的基址时,位于北大陆的“黑山”城,就将这座山峰包括在内,使其免受风雨侵蚀,
近乎万古长存。
在“疯马”巨型雕塑的不远处,另一座高耸山峰,则就地雕琢“人类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造型简朴、庄重,底座是四面生动浮雕,分别描绘印第安人抵抗殖民军、联邦军对战扶桑鬼军、天堂军对抗北大陆势力、与紅军鏖战伊甸军的波澜壮阔场景,昭示北大陆的漫长历史上,这仅有的四次正义之战。
至于其他大小无数冲突,从联邦独-立战争,到南北大战,乃至第三次盖亚大战,
都只是狗咬狗,根本没资格出现在纪念碑上。
第二座纪念碑,坐落于“钢铁”。
中大陆“钢铁”封闭城,得名于历史人物(你懂得),位于东尤洛浦平原、伏尔加河中游的英雄城市——钢铁城近郊。
二次大战时,从西历1397年至1398年,理联与束棒斧条顿在钢铁城爆发决战,这一战役也是整个第二次盖亚大战的战略转折点,是役,理联紅军投入三百万作战兵力,付出了超百万人的惨重伤亡代价。
一切为了祖国母亲,紅军的巨大伤亡,奠定了整个东线战场的胜局。
自那以后,千万紅军一路追打束棒斧匪徒,直到西历1500年,彻底杀进束棒斧条顿的老巢,将烈火般飘扬的镰锤星旗帜,
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门头。
一百八十三米高的英雄纪念碑,钢铁熔铸,坐落在伏尔加河畔,俯瞰着这片无数紅军官兵殊死奋战的染血大地,基座四壁,分别雕刻着描绘十月歌名与理罗内战、二战紅军反杀束棒斧条顿、旧时代灭亡前夕的沙罗大起义、紅军西进横扫十字军的浩荡战争场面。
塔基周围,陈列着一大片经历二次大战、四次大战的钢铁炮车,身管高扬,有如缄默列阵的重兵,时刻拱卫着巍峨的纪念碑。
钢铁的领袖已经逝去,
领袖的钢铁,将永远保卫任敏。
第三座纪念碑,坐落于“甘岭”。
西大陆“甘岭”封闭城,位于东半岛中部,背后是半岛著名地标——五圣山。
西历1407年,第二次盖亚大战刚结束不久,血与火中重生的西大陆列强就是在这里,顽强阻击了联邦纠集的所谓“un军”,狭小的三点七平方公里土地,弹片横飞、血流成河,却一举奠定了其未来几十年的国运。
人类,在整个旧时代,始终信奉强者的力量,这是一条曾经颠扑不破的铁律。
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办法在那样一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生存,要么忍气吞声、甘当列强的奴仆,要么亡国灭种、成为史书上的字。
但那一次战争,对彼时的赤色西大陆列强,意义又大不一样,
而是饱含着重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自豪感,与世界公社主义一盘棋的双重价值。
尽管这种自信、自豪,传递到几十年后,并无法阻止某些满脑袋s的easy_girl,白给乃至倒贴那些黝皂恶臭的表观劣种,但时至今日,所有智商欠费、心智缺陷的eg与皂,早已被时代大潮荡涤无踪,
甚而更一早被制成“肥皂”,穿肠过肚,最后都变为大地养料。
而英勇的战斗者,和他们所创造的千古传诵、催人泪下之丰功伟绩,却将寄托在这巍然矗立的花岗岩纪念碑上,
永远被民众景仰与铭记。
纪念碑基座上,四面巨幅浮雕,分别表现第二次盖亚大战的远东战场、西大陆列强的立国之战、东半岛对抗un军的阵地鏖战、幸存者于地下城殊死抵挡蚩尤军的惨烈战况,力透金石,令人动容。
这些历史的缔造者之一,李德生之百米塑像,
则布置在纪念碑前的597.9高地上,面朝东方、目光如炬,作势迈步向前进。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意识会随死亡而消散,信仰着共生主义的理想、精神、意志,
却将永远在盖亚的壮丽山河间,激荡奔流。
三座巨大的“人类英雄纪念碑”,落成之地,大致是净土民众的一致意愿。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标志性、纪念性的地点,分布在广袤的盖亚大地上,有些位于封闭城之内,其余的一些则修建单独的防护罩。
净土时间十一点刚过,位于南半球凹斯垂利亚大陆一隅、接近堪培拉旧城遗址的海边,则是一座通体透明、庞大如山的纪念碑揭幕,长、宽数百米,高接近一千米的巨大碑体上,密密麻麻,以肉眼不可见的缩微体,
尽可能记载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每一个体,哪怕只是无从考证、真伪难辨的名字。
这座纪念碑,没有放大的题字,净土民众则不约而同的将其称为“逝者之冢”,一座纪念全人类所有逝去者的,
墓碑。
人,从生到死,仿佛一个闭合的圆圈。
自古以来,不,自从有“人类”的概念以来,降生在这世上的每一个先行者,都遭遇了这无可逃避、无可更迭的宿命。
不论这些先行者,是高尚,还是卑劣,是奋斗,还是绝望,是盗取天火、射落九日的英雄,还是苟且偷生、寂然逝去的草芥,从降生走向死亡的这的一段路,却都一样,最终面对死神的镰刀时,
也并没有任何的不同。
第八八四章 逝去
在旧时代末年,克扎克先生用尽了后半生,在黑山劳作不辍,但工程量太大而一直没有完成,直到西历1453年才雕刻出“疯马”的面目,其间,联邦政府出于种种考虑,两次要拨款协助其完成,都被印第安人谢绝。
他们,想要凭自己的力量,纪念他们的英雄,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和一代代印第安后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时移世易,it大潮横扫世界,这座巨大雕塑直到联邦瓦解,还远没有完工。
盖亚净土建立后,大一统的人类世界百废待兴,与文明存续相比,其他一切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疯马”的未完成雕塑始终孤独伫立在黑山,直到1437年,净土开始大规模改造盖亚表面,“盘古”才注意到这一工程,
并在方然的授意下,调拨资源,在一个月时间内将其雕刻完成。
及至后来,选择封闭型城市的基址时,位于北大陆的“黑山”城,就将这座山峰包括在内,使其免受风雨侵蚀,
近乎万古长存。
在“疯马”巨型雕塑的不远处,另一座高耸山峰,则就地雕琢“人类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造型简朴、庄重,底座是四面生动浮雕,分别描绘印第安人抵抗殖民军、联邦军对战扶桑鬼军、天堂军对抗北大陆势力、与紅军鏖战伊甸军的波澜壮阔场景,昭示北大陆的漫长历史上,这仅有的四次正义之战。
至于其他大小无数冲突,从联邦独-立战争,到南北大战,乃至第三次盖亚大战,
都只是狗咬狗,根本没资格出现在纪念碑上。
第二座纪念碑,坐落于“钢铁”。
中大陆“钢铁”封闭城,得名于历史人物(你懂得),位于东尤洛浦平原、伏尔加河中游的英雄城市——钢铁城近郊。
二次大战时,从西历1397年至1398年,理联与束棒斧条顿在钢铁城爆发决战,这一战役也是整个第二次盖亚大战的战略转折点,是役,理联紅军投入三百万作战兵力,付出了超百万人的惨重伤亡代价。
一切为了祖国母亲,紅军的巨大伤亡,奠定了整个东线战场的胜局。
自那以后,千万紅军一路追打束棒斧匪徒,直到西历1500年,彻底杀进束棒斧条顿的老巢,将烈火般飘扬的镰锤星旗帜,
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的门头。
一百八十三米高的英雄纪念碑,钢铁熔铸,坐落在伏尔加河畔,俯瞰着这片无数紅军官兵殊死奋战的染血大地,基座四壁,分别雕刻着描绘十月歌名与理罗内战、二战紅军反杀束棒斧条顿、旧时代灭亡前夕的沙罗大起义、紅军西进横扫十字军的浩荡战争场面。
塔基周围,陈列着一大片经历二次大战、四次大战的钢铁炮车,身管高扬,有如缄默列阵的重兵,时刻拱卫着巍峨的纪念碑。
钢铁的领袖已经逝去,
领袖的钢铁,将永远保卫任敏。
第三座纪念碑,坐落于“甘岭”。
西大陆“甘岭”封闭城,位于东半岛中部,背后是半岛著名地标——五圣山。
西历1407年,第二次盖亚大战刚结束不久,血与火中重生的西大陆列强就是在这里,顽强阻击了联邦纠集的所谓“un军”,狭小的三点七平方公里土地,弹片横飞、血流成河,却一举奠定了其未来几十年的国运。
人类,在整个旧时代,始终信奉强者的力量,这是一条曾经颠扑不破的铁律。
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办法在那样一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生存,要么忍气吞声、甘当列强的奴仆,要么亡国灭种、成为史书上的字。
但那一次战争,对彼时的赤色西大陆列强,意义又大不一样,
而是饱含着重建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自豪感,与世界公社主义一盘棋的双重价值。
尽管这种自信、自豪,传递到几十年后,并无法阻止某些满脑袋s的easy_girl,白给乃至倒贴那些黝皂恶臭的表观劣种,但时至今日,所有智商欠费、心智缺陷的eg与皂,早已被时代大潮荡涤无踪,
甚而更一早被制成“肥皂”,穿肠过肚,最后都变为大地养料。
而英勇的战斗者,和他们所创造的千古传诵、催人泪下之丰功伟绩,却将寄托在这巍然矗立的花岗岩纪念碑上,
永远被民众景仰与铭记。
纪念碑基座上,四面巨幅浮雕,分别表现第二次盖亚大战的远东战场、西大陆列强的立国之战、东半岛对抗un军的阵地鏖战、幸存者于地下城殊死抵挡蚩尤军的惨烈战况,力透金石,令人动容。
这些历史的缔造者之一,李德生之百米塑像,
则布置在纪念碑前的597.9高地上,面朝东方、目光如炬,作势迈步向前进。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意识会随死亡而消散,信仰着共生主义的理想、精神、意志,
却将永远在盖亚的壮丽山河间,激荡奔流。
三座巨大的“人类英雄纪念碑”,落成之地,大致是净土民众的一致意愿。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标志性、纪念性的地点,分布在广袤的盖亚大地上,有些位于封闭城之内,其余的一些则修建单独的防护罩。
净土时间十一点刚过,位于南半球凹斯垂利亚大陆一隅、接近堪培拉旧城遗址的海边,则是一座通体透明、庞大如山的纪念碑揭幕,长、宽数百米,高接近一千米的巨大碑体上,密密麻麻,以肉眼不可见的缩微体,
尽可能记载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每一个体,哪怕只是无从考证、真伪难辨的名字。
这座纪念碑,没有放大的题字,净土民众则不约而同的将其称为“逝者之冢”,一座纪念全人类所有逝去者的,
墓碑。
人,从生到死,仿佛一个闭合的圆圈。
自古以来,不,自从有“人类”的概念以来,降生在这世上的每一个先行者,都遭遇了这无可逃避、无可更迭的宿命。
不论这些先行者,是高尚,还是卑劣,是奋斗,还是绝望,是盗取天火、射落九日的英雄,还是苟且偷生、寂然逝去的草芥,从降生走向死亡的这的一段路,却都一样……
第八八五章 穹顶
这种“不会”,并不是技术上无法实现,而是没有实现的必要。
毕竟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原则上,完全是过往经历与见闻、阅历的产物,倘若一下子回到幼年的状态,几乎就等同于“时光倒流”,甚而连自我都会迷失。
这种情形,无数幻想作品里,都曾经出现过,
细细想来却十分惊悚。
净土民众现在的情形,说“退化到幼年”,肯定不是,而是一种持续几十年的身体绑定,这方面,方然和在场观礼的同类们都没经历过,也并不甚了解。
相比于民众的状态,现在,他还是更关注“表世界”的庞大工程建设。
一项持续几十年的宏伟计划,以净土文明掌控的生产力水平,到今天还没有完成,显然“盘古”麾下的千亿机器大军,肯定不只是改造地貌、恢复植被、建成一百多座封闭型城市这样简单,
虽然这些城市的规模都不小,工程十分浩大。
封闭型城市,在净土,是一项始于几十年前的庞大工程,先后建成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座试验型城市。
在那之后,封闭型城市的总体设计在1531年确定,一百三十六座城市的基址也逐步确定,陆续开工,最后一座封闭型城的穹顶构造闭合于1559年,并在翌年完成所有内部设施,通过项目验收。
这些封闭型城市,其地上部分,规划、风格与旧时代的城市不太一样,但并无本质区别。
根本的区别,在于“保护罩”,包括城市周边的围挡与上空的穹顶,一起构成封闭结构,将城市及其所在的空间,与盖亚生物圈彻底隔离。
坐在长椅上,饶有兴致的温习这些资料,方然很早就看过,但现在,追随生化仿真人的视角,在西大陆“谷雨”封闭城中流连,所见的一切,仍然令他感到新奇,并在心里,生出几分对强ai的敬佩。
“谷雨”封闭城,与其他一百三十五座城市,有大致相同的总体构架。
在城内放眼眺望,就能见到远方天际线处,矗立的一根根细长巨柱,巨柱间的玻璃,因光照角度而时有反光,看起来宛若浮光幻景。
再抬眼看去,是一大片近乎无边无际的透明穹顶,整体上设计成两层,穹顶本体由大片玻璃、或复合材质镶嵌构成,叶脉般的支撑结构密布其间的,主干线条分明,好似一副雨滴溅落的简笔画。
这简洁的图案,在每一座封闭城的穹顶,各不相同,居民一抬头就能见到。
围挡,距城区约二十公里,围成直径五十公里的圆形,高度大约在一千米,其上的顶盖则呈平板状,主要依赖封闭腔内、外的气压差来支撑。
封闭城内的大气,比外界高出0.1个标准大气压,这样算来,每一平方米可承载一吨左右的重量,足以支持覆盖在城市上空的两层透明穹顶,层间隔为二十米,其间填充气压为内、外气压均值的氮气。
气压偏高,对人类而言或许会稍有不适,
但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身体都是“改进版”,完全可以适应。
上层穹顶之外,盖亚表面,从大地到天空的一切,都经过无数化学物质的地毯式轰炸、与无数作业机器人的多次清剿,确保微生物绝迹。
就在此刻,通透明亮的穹顶之外,无数微机械正附着其上、或者在附近大气中漂浮,
随时监控是否有异状。
封闭城的每一层穹顶,都由高强度夹胶玻璃拼装而成,可抵挡小口径火枪的近距离扫射,鸟类撞击更不在话下。
不过,这层厚120mm的复合玻璃,显然挡不住微小陨石的袭击,阻挡这些天外来客不是穹顶的设计目标之一,而是拦截系统的职责,除此之外,两层穹顶之间的二十米距离,也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在内外两层穹顶之间,还设置有一套紫外辐射、一套环氧乙烷消杀装置。
万一两层穹顶都意外碎裂,一方面,封闭区域内的气压更高,大气会向外流动,另一方面则依靠紫外辐射与环氧乙烷喷洒,微生物几乎没有侵入的可能。
最后,则是监测、抢修穹顶的机动力量。
出现险情时,有能力在一分钟内赶到现场,封堵缺口,并在几小时内将其彻底修复。
相比于封闭城的穹顶,上千米高的围挡、侧壁,结构也大致仿佛,同样承受内、外压力差的钢架——玻璃结构,整体上向内倾斜以抵消大气压力,侧壁玻璃则是相距二十米的三层构造,每层厚度也是120mm。
其中,位于城区视角地平线以下的二百米,则完全由金属建造,进出封闭城的若干气密闸门、应急通道等设施都建造在这里。
巨型防护罩的规模庞大,强度却一般,看起来完全是为了微生物,
其实并不是这样。
毕竟,将生活在这些封闭城里的“人类”,本质上只是一具具接受意识操控的“avatar”,平时的生活起居,没有微生物当然是一种便利,但即便微生物渗透进来、引发生化灾难这类极端事件,也无从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至不济,大不了将整座城市彻底消毒,回收被感染的身体,重新开放便是。
在人类借助“意识迁移”摆脱身体禁锢的今天,微生物,已不再是一种可能带来死亡的重大威胁,之所以仍要把城市建在保护罩里,
主要还是基于“天气控制”等一系列功能的便利性。
在诸如“谷雨”这样的封闭型城市,盖亚表面的气候变迁,对其一点影响也没,哪怕外面乌云满天、夜幕沉沉,布置在穹顶主干上的光照系统,也可以将城市里的部分区域亮如白昼,或者大范围的基本照明。
除此之外,更不用说天气模拟系统,可以拟真出风、雨、雪、雾等自然现象。
气温,湿度等一系列指标,由城市管理系统来控制,常年在18~25摄氏度的人体最舒适温区内波动,
如有需要,也可营造出大雪纷飞、或酷暑夏日的氛围。
第八八六章 联结
要实现这一切功能,显然,每座封闭型城市的构造,都不可能止于地面上的这一部分,城市的主要能源、物资、运作与应急处理体系,全都部署在地下,几乎不会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露面。
透明穹顶之下的大地,地形起伏,植被茂密,还会依当地条件,而包含山峦、湖泊甚至河流等要素。
尤其是河流,从保护罩外流入、又从另一边流出,这对水处理与微生物防控有极高要求,所以封闭城内的河流,主要还是作为景观,水流量并不大,只在一些特定河段才有鱼类等宏观生物存在。
气候适宜,虫豸绝迹,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些封闭型城市,
的确堪称盖亚表面的“人间天堂”。
“表世界”启用的第一天,十二座城市中,一千二百位重返现实的净土民众走出机构大门,三岁孩童的稚嫩面容上,满是惊讶与新奇。
经过两年多的意识连接过程,“混沌”中枢的自我意识,逐渐随身体的成长而连接到脑神经系统,这一过程,似乎是“意识迁移”的逆向操作,实则不然,其目的并不是要将“混沌”中枢里的自我意识,迁移到新的身体。
那样的话,原则上也是一种“永生”,却会承受意外致死的巨大风险,
对永生者而言,断然无法接受。
故这一次的意识扩张,乃至间隔六十年的重复操作,目的,是将意识与身体进行比较紧密的“绑定”。
当事者在意识清醒时,几乎完全从身体这一“接口”获取外界讯息,进而,认为自己正以“人”的传统模式,生活在现实中,从而兼具“保留传统生活形态”与“意识在系统中永存”的双重优势。
唯一的问题在于:
要活在现实,很显然,“混沌”中枢与身体之间,无法用光缆、或其他有线介质连接。
否则,想象这样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脑后插管”,拖着长长的线缆走来走去,互动交流,这简直就太惊悚。
取而代之的策略,技术上,并无创新,身体与自我意识之间的链路,主要走“可见光网络”,相对传统的微波网络则作为备份,这些网络体系的技术都十分成熟,带宽、延时等指标,在盖亚表面也还能接受。
盖亚,半径六千三百公里的行星,有限的尺寸让“混沌”中枢内的民众,得以灵活操控位于世界各地封闭城中的身体。
毕竟微波也好,激光也罢,一秒钟都可在介质内绕盖亚若干圈。
反映到系统延时,距离西大陆“混沌”地下城最远的地方——南大陆各地,一般都控制在70~75ms。
这样的延迟,不能说“毫无影响”,但习惯后也不太容易觉察。
为达到讯号的全覆盖,确保人类可畅通无阻的前往盖亚表面任何地点(不论是否有必要),“混沌”中枢的外链线路中,只有覆盖西大陆、中大陆、南方群岛的几条干线采用光纤,其余链路则一概经微波信道传输。
原因,十分简单,光虽然是宇宙中最快的物质,每秒299,7m/s的速度,却只能在真空中才能达到。
而在光纤中,由光纤玻璃的约1.55折射率,不难算得介质光速仅每秒二十万公里出头,
只接近真空光速的三分之二。
如果用光纤连接“混沌”与远方的封闭城管理系统,再经由无线信道连接到每一具身体,线路越长,信号在光纤中耽误的时间就越多。
从“混沌”到南方大陆的“秋分”,单光纤上的延时就超过120ms,
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用微波信道传输控制、反馈信号,可想而知,为缩短路径而不能用卫星(带宽也太差),现实中,“盘古”规划的是大规模sdma、空分复用体系,在广袤大陆乃至浩瀚大洋中,建立若干中继站。
规划的路径,保证从“混沌”地下城至世界任一角落,电磁波程不超过两万公里,才能保证信号延迟低于75ms。
即便如此,生活在邻近“混沌”的封闭城,与遥远南大陆的封闭城,延迟显然也不一样,前者甚至只有1ms左右,而后者,如果刻意进行一些操作,很容易发现这延迟的存在,为此,不少民众也提出,
是否可以将“混沌”分拆,在各大陆建立“意识模拟中心”,分别存储在各大陆生活的民众之自我意识,并快捷的连接到各封闭城。
这一方案,技术上完全可行,但经过民众的大范围讨论,还是被否决。
否决的原因,一方面,一旦分拆现有的“混沌”体系,并将大部分民众的自我意识迁移到别处,就必然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万一发生失误,则有可能危及民众的生命。
除此之外的更深层原因,则是将人类共有的“家园”,分拆成若干个,这一动作意味深长,或许就会埋下分离、分裂甚至分道扬镳的种子,对历尽艰辛才实现大同的人类而言,这种风险,绝对无法接受。
时移世易,岁月变迁,不论发生什么变故,无论遭遇怎样的事态,人类,都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这是今天净土民众的共识。
为此,在遥远的南大陆,乃至远离“混沌”中枢的其他封闭城,些许延迟并不妨事,毕竟民众随时可在盖亚表面,任意迁徙。
不喜欢轻微迟滞感,尽可以一直在邻近“混沌”的封闭城生活。
这一点,在制定总体规划时,方然并未想到,待“混沌”中枢大兴土木、热火朝天建设时,才意识到这选址的意义重大,未来净土的两千六百万民众,出于延迟的考虑,或许会有向“混沌”周边聚集的趋势。
也就是说,由于“混沌”的选址,民众也许会倾向于在西大陆、中大陆或南方群岛活动,
正如今天的,一千二百人都在这些区域“重返现实”。
不过,这其实也没什么;
一方面,考虑到信号延迟等因素,结合盖亚表面的大陆分布情况,封闭型城市的选址,本来就在北半球、尤其是中大陆与西大陆更密集。
除此之外,民众,在净土世界本就完全自-由,适度聚集也很寻常。
第八八七章 地壳
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与覆盖盖亚表面的“意识连接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为打造一个新世界,“盘古”进行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盖亚,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上千处“保留地”,这些地点,要么是历史遗迹,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保护与发掘价值,也一概被结构类似的穹顶笼罩。
既然有保护罩,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
不过,要从封闭城抵达这些地点,还需要交通工具,这一点,在“盘古”的工程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今天的盖亚表面,人类,只有一千两百位三岁小孩,未来至多也只有区区两千六百万,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看起来,并不需要旧时代的公路、铁路与水运,
全都由航空包办即可。
但,出于“体验人生”的动机,民众仍达成一致意见,要求“盘古”在盖亚表面建设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所谓“发达”,不是要覆盖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铁路、公路与航线连接各封闭城与保留地,不仅保障人员在各地来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让民众获得“旅行”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生体验。
从安全角度,所有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与盖亚生物圈隔离。
此外,“盘古”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针对盖亚本身、维持其表面——地壳基本稳定,而历时数十年打造的超级工程。
地壳,盖亚的最外层,厚度在几公里~几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温高压的流体地幔,盖亚的行星构造决定了这一最外层的薄壳“不会很稳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早有记载的现象。
至于如果应对,在大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这一词汇原本的意义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准确地讲,哪怕在盖亚净土建立后,对火山爆发、高烈度地震这样大的灾难,除消极防御、事后重建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一次火山喷发,或者里氏烈度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动辄上亿吨tnt,这且不算,其能量释放方式也很难干预,更不用说地震比火山更难缠,根本无从预报,只有事后评估其效应才能确定震级。
纵观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火山、地震频频发难,造无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联邦的洛杉矶大地震,西大陆列强的海湾大地震、盆地大地震,东离岛的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人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烙印。
这种记忆,直到1509年以后,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传来的震动时,仍令人心惊肉跳,方然自己就亲历过若干次,虽明知没有生命危险,脚下晃动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无从消散。
在无知无畏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不值一提,
这曾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常识。
但在今天,这断言却因“全产机”体系的发展,与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而成为了历史。
西历1562年,盖亚表面的地壳,宏观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在各大陆板块交界、及地壳薄弱地带展开。
几百米高的巨型机械,协同运作,将动辄以公里计的巨型构件安装到位,工程机器人来往穿梭,开掘岩层,暴露地壳断裂带,一根根无弱点钢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庞大如山之换能设施,周身昼夜闪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给盖亚套上笼头、将其彻底降服。
剧烈的地壳运动——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顶层的薄壳结构,因地幔流动而积聚应力的集中释放。
而火山,则是地壳薄弱点,因上地幔流动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并喷发。
不论哪一种灾害,根源,都在盖亚内部的液态地幔。
将地幔完全冷却、丧失流动性,看起来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对盖亚造成的影响,尚难以估量,担当阿达民时的方然,也没有批准如此激进的方案,而是设法在地壳边界以薄弱位置,对症处理。
首先,在板块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壳及下方的地幔流动情况,后者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更多依赖建模预测。
方案制定完毕后,现场施工,针对地壳的受力情况,进行广泛的结构补强,使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索与液力调节模组等装置,将原本逐渐集中于一线的地壳应力,分散在广大范围内。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与地幔流动,直接原因则是这种流动对地壳施加的力,会逐渐造成地壳薄弱带的形变,
应力传递的能量,逐渐转变为地壳的弹性形变。
这种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通过底层断裂、错位等方式,释放出来,
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策很简单,哪里的地壳薄弱、就采取措施将其补强。
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简单的补强措施,无非是将断裂带“迁移”到强化区域的边界,但是对人类而言,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毕竟净土的目标,并不是让地震在盖亚表面绝迹,
而是避免让其影响到人类世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盘古”驱策的庞大工程力量,在盖亚表面的几十条、总计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地壳薄弱带,大举施工,杜绝所有接近封闭城、保留地的地震隐患。
具体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贯穿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钢索阵列,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至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还采用预置到地下数千米处的巨型液压撑杆,来保持两侧地壳的微妙应力平衡。
这种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诱发地震,震级也很低,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
相对于广泛发生的地震,火山,处理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甚至被“盘古”建设成地热电站。
第八八八章 火山
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与覆盖盖亚表面的“意识连接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为打造一个新世界,“盘古”进行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盖亚,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上千处“保留地”,这些地点,要么是历史遗迹,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保护与发掘价值,也一概被结构类似的穹顶笼罩。
既然有保护罩,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
不过,要从封闭城抵达这些地点,还需要交通工具,这一点,在“盘古”的工程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今天的盖亚表面,人类,只有一千两百位三岁小孩,未来至多也只有区区两千六百万,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看起来,并不需要旧时代的公路、铁路与水运,
全都由航空包办即可。
但,出于“体验人生”的动机,民众仍达成一致意见,要求“盘古”在盖亚表面建设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所谓“发达”,不是要覆盖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铁路、公路与航线连接各封闭城与保留地,不仅保障人员在各地来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让民众获得“旅行”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生体验。
从安全角度,所有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与盖亚生物圈隔离。
此外,“盘古”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针对盖亚本身、维持其表面——地壳基本稳定,而历时数十年打造的超级工程。
地壳,盖亚的最外层,厚度在几公里~几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温高压的流体地幔,盖亚的行星构造决定了这一最外层的薄壳“不会很稳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早有记载的现象。
至于如果应对,在大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这一词汇原本的意义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准确地讲,哪怕在盖亚净土建立后,对火山爆发、高烈度地震这样大的灾难,除消极防御、事后重建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一次火山喷发,或者里氏烈度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动辄上亿吨tnt,这且不算,其能量释放方式也很难干预,更不用说地震比火山更难缠,根本无从预报,只有事后评估其效应才能确定震级。
纵观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火山、地震频频发难,造无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联邦的洛杉矶大地震,西大陆列强的海湾大地震、盆地大地震,东离岛的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人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烙印。
这种记忆,直到1509年以后,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传来的震动时,仍令人心惊肉跳,方然自己就亲历过若干次,虽明知没有生命危险,脚下晃动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无从消散。
在无知无畏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不值一提,
这曾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常识。
但在今天,这断言却因“全产机”体系的发展,与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而成为了历史。
西历1562年,盖亚表面的地壳,宏观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在各大陆板块交界、及地壳薄弱地带展开。
几百米高的巨型机械,协同运作,将动辄以公里计的巨型构件安装到位,工程机器人来往穿梭,开掘岩层,暴露地壳断裂带,一根根无弱点钢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庞大如山之换能设施,周身昼夜闪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给盖亚套上笼头、将其彻底降服。
剧烈的地壳运动——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顶层的薄壳结构,因地幔流动而积聚应力的集中释放。
而火山,则是地壳薄弱点,因上地幔流动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并喷发。
不论哪一种灾害,根源,都在盖亚内部的液态地幔。
将地幔完全冷却、丧失流动性,看起来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对盖亚造成的影响,尚难以估量,担当阿达民时的方然,也没有批准如此激进的方案,而是设法在地壳边界以薄弱位置,对症处理。
首先,在板块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壳及下方的地幔流动情况,后者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更多依赖建模预测。
方案制定完毕后,现场施工,针对地壳的受力情况,进行广泛的结构补强,使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索与液力调节模组等装置,将原本逐渐集中于一线的地壳应力,分散在广大范围内。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与地幔流动,直接原因则是这种流动对地壳施加的力,会逐渐造成地壳薄弱带的形变,
应力传递的能量,逐渐转变为地壳的弹性形变。
这种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通过底层断裂、错位等方式,释放出来,
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策很简单,哪里的地壳薄弱、就采取措施将其补强。
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简单的补强措施,无非是将断裂带“迁移”到强化区域的边界,但是对人类而言,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毕竟净土的目标,并不是让地震在盖亚表面绝迹,
而是避免让其影响到人类世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盘古”驱策的庞大工程力量,在盖亚表面的几十条、总计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地壳薄弱带,大举施工,杜绝所有接近封闭城、保留地的地震隐患。
具体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贯穿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钢索阵列,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至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还采用预置到地下数千米处的巨型液压撑杆,来保持两侧地壳的微妙应力平衡。
这种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诱发地震,震级也很低,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
相对于广泛发生的地震,火山的处理,对“盘古”而言会更简单一些……
第八**章 郊野
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与覆盖盖亚表面的“意识连接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为打造一个新世界,“盘古”进行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盖亚,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上千处“保留地”,这些地点,要么是历史遗迹,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保护与发掘价值,也一概被结构类似的穹顶笼罩。
既然有保护罩,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
不过,要从封闭城抵达这些地点,还需要交通工具,这一点,在“盘古”的工程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今天的盖亚表面,人类,只有一千两百位三岁小孩,未来至多也只有区区两千六百万,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看起来,并不需要旧时代的公路、铁路与水运,
全都由航空包办即可。
但,出于“体验人生”的动机,民众仍达成一致意见,要求“盘古”在盖亚表面建设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所谓“发达”,不是要覆盖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铁路、公路与航线连接各封闭城与保留地,不仅保障人员在各地来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让民众获得“旅行”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生体验。
从安全角度,所有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与盖亚生物圈隔离。
此外,“盘古”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针对盖亚本身、维持其表面——地壳基本稳定,而历时数十年打造的超级工程。
地壳,盖亚的最外层,厚度在几公里~几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温高压的流体地幔,盖亚的行星构造决定了这一最外层的薄壳“不会很稳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早有记载的现象。
至于如果应对,在大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这一词汇原本的意义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准确地讲,哪怕在盖亚净土建立后,对火山爆发、高烈度地震这样大的灾难,除消极防御、事后重建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一次火山喷发,或者里氏烈度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动辄上亿吨tnt,这且不算,其能量释放方式也很难干预,更不用说地震比火山更难缠,根本无从预报,只有事后评估其效应才能确定震级。
纵观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火山、地震频频发难,造无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联邦的洛杉矶大地震,西大陆列强的海湾大地震、盆地大地震,东离岛的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人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烙印。
这种记忆,直到1509年以后,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传来的震动时,仍令人心惊肉跳,方然自己就亲历过若干次,虽明知没有生命危险,脚下晃动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无从消散。
在无知无畏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不值一提,
这曾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常识。
但在今天,这断言却因“全产机”体系的发展,与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而成为了历史。
西历1562年,盖亚表面的地壳,宏观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在各大陆板块交界、及地壳薄弱地带展开。
几百米高的巨型机械,协同运作,将动辄以公里计的巨型构件安装到位,工程机器人来往穿梭,开掘岩层,暴露地壳断裂带,一根根无弱点钢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庞大如山之换能设施,周身昼夜闪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给盖亚套上笼头、将其彻底降服。
剧烈的地壳运动——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顶层的薄壳结构,因地幔流动而积聚应力的集中释放。
而火山,则是地壳薄弱点,因上地幔流动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并喷发。
不论哪一种灾害,根源,都在盖亚内部的液态地幔。
将地幔完全冷却、丧失流动性,看起来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对盖亚造成的影响,尚难以估量,担当阿达民时的方然,也没有批准如此激进的方案,而是设法在地壳边界以薄弱位置,对症处理。
首先,在板块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壳及下方的地幔流动情况,后者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更多依赖建模预测。
方案制定完毕后,现场施工,针对地壳的受力情况,进行广泛的结构补强,使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索与液力调节模组等装置,将原本逐渐集中于一线的地壳应力,分散在广大范围内。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与地幔流动,直接原因则是这种流动对地壳施加的力,会逐渐造成地壳薄弱带的形变,
应力传递的能量,逐渐转变为地壳的弹性形变。
这种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通过底层断裂、错位等方式,释放出来,
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策很简单,哪里的地壳薄弱、就采取措施将其补强。
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简单的补强措施,无非是将断裂带“迁移”到强化区域的边界,但是对人类而言,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毕竟净土的目标,并不是让地震在盖亚表面绝迹,
而是避免让其影响到人类世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盘古”驱策的庞大工程力量,在盖亚表面的几十条、总计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地壳薄弱带,大举施工,杜绝所有接近封闭城、保留地的地震隐患。
具体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贯穿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钢索阵列,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至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还采用预置到地下数千米处的巨型液压撑杆,来保持两侧地壳的微妙应力平衡。
这种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诱发地震,震级也很低,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
相对于广泛发生的地震,火山的处理……
第**〇章 内禀
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与覆盖盖亚表面的“意识连接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为打造一个新世界,“盘古”进行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盖亚,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闭型城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上千处“保留地”,这些地点,要么是历史遗迹,要么是风景名胜,要么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保护与发掘价值,也一概被结构类似的穹顶笼罩。
既然有保护罩,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
不过,要从封闭城抵达这些地点,还需要交通工具,这一点,在“盘古”的工程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今天的盖亚表面,人类,只有一千两百位三岁小孩,未来至多也只有区区两千六百万,且分布在世界各地,看起来,并不需要旧时代的公路、铁路与水运,
全都由航空包办即可。
但,出于“体验人生”的动机,民众仍达成一致意见,要求“盘古”在盖亚表面建设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所谓“发达”,不是要覆盖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铁路、公路与航线连接各封闭城与保留地,不仅保障人员在各地来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让民众获得“旅行”及与之相关的诸多人生体验。
从安全角度,所有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与盖亚生物圈隔离。
此外,“盘古”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针对盖亚本身、维持其表面——地壳基本稳定,而历时数十年打造的超级工程。
地壳,盖亚的最外层,厚度在几公里~几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温高压的流体地幔,盖亚的行星构造决定了这一最外层的薄壳“不会很稳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历史上早有记载的现象。
至于如果应对,在大自然的绝对力量面前,这一词汇原本的意义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准确地讲,哪怕在盖亚净土建立后,对火山爆发、高烈度地震这样大的灾难,除消极防御、事后重建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一次火山喷发,或者里氏烈度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动辄上亿吨tnt,这且不算,其能量释放方式也很难干预,更不用说地震比火山更难缠,根本无从预报,只有事后评估其效应才能确定震级。
纵观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火山、地震频频发难,造无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联邦的洛杉矶大地震,西大陆列强的海湾大地震、盆地大地震,东离岛的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人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烙印。
这种记忆,直到1509年以后,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传来的震动时,仍令人心惊肉跳,方然自己就亲历过若干次,虽明知没有生命危险,脚下晃动时,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无从消散。
在无知无畏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不值一提,
这曾是生而为人的一种常识。
但在今天,这断言却因“全产机”体系的发展,与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极大提升,而成为了历史。
西历1562年,盖亚表面的地壳,宏观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在各大陆板块交界、及地壳薄弱地带展开。
几百米高的巨型机械,协同运作,将动辄以公里计的巨型构件安装到位,工程机器人来往穿梭,开掘岩层,暴露地壳断裂带,一根根无弱点钢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庞大如山之换能设施,周身昼夜闪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类,要用自己的力量,给盖亚套上笼头、将其彻底降服。
剧烈的地壳运动——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顶层的薄壳结构,因地幔流动而积聚应力的集中释放。
而火山,则是地壳薄弱点,因上地幔流动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并喷发。
不论哪一种灾害,根源,都在盖亚内部的液态地幔。
将地幔完全冷却、丧失流动性,看起来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对盖亚造成的影响,尚难以估量,担当阿达民时的方然,也没有批准如此激进的方案,而是设法在地壳边界以薄弱位置,对症处理。
首先,在板块交界处,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壳及下方的地幔流动情况,后者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更多依赖建模预测。
方案制定完毕后,现场施工,针对地壳的受力情况,进行广泛的结构补强,使用钢构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索与液力调节模组等装置,将原本逐渐集中于一线的地壳应力,分散在广大范围内。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与地幔流动,直接原因则是这种流动对地壳施加的力,会逐渐造成地壳薄弱带的形变,
应力传递的能量,逐渐转变为地壳的弹性形变。
这种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下子通过底层断裂、错位等方式,释放出来,
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策很简单,哪里的地壳薄弱、就采取措施将其补强。
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复杂性,简单的补强措施,无非是将断裂带“迁移”到强化区域的边界,但是对人类而言,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毕竟净土的目标,并不是让地震在盖亚表面绝迹,
而是避免让其影响到人类世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盘古”驱策的庞大工程力量,在盖亚表面的几十条、总计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地壳薄弱带,大举施工,杜绝所有接近封闭城、保留地的地震隐患。
具体的施工方式,多种多样,贯穿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钢索阵列,是比较简单的做法,至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还采用预置到地下数千米处的巨型液压撑杆,来保持两侧地壳的微妙应力平衡。
这种手段,即便哪一天失效而诱发地震,震级也很低,并不会造成多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