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永不下车TXT下载永不下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永不下车全文阅读

作者:阳电     永不下车txt下载     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〇六章 连接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七章 新生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八章 天下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〇九章 无尽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一〇章 远行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一一章 降临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一二章 新生

    人,降生在那样的时代,遍寻天下而不得一方寸,无从寻觅那资产主义之外的桃源,这是一中莫大的痛苦。

    然身在其中,竟似茅厕中的苍蝇,面对惨淡的血色现实,非但不觉恶臭、反而大呼“真香”,这就是神智不健全的典型特质,不论先天脑残,还是被人洗脑,这些家伙的短暂人生,都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他们,或者因智力堪忧,或者因眼界局限,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也绝不相信的共生主义之世界,现在便呈现在眼前;

    曾无法想象的所谓“资源稀缺、人人渴望”之分配矛盾,在今天的净土世界,

    也根本就一点都不存在。

    存在的,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文明2.0时代,在这时代里,人的诉求完全发自内心,任何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将得到满足。

    至于那些旧时代的所谓“稀缺资源”,热带海岛的度假别墅,冰封雪原的山顶城堡,一切都遵循平等、共享的原则,合理分配,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任何民众的日常生活,都远远胜过旧时代的所有人,

    远比旧时代的任何国王、皇帝、苏丹与沙皇,都更接近天堂。

    驱策缓行,一边热烈的讨论,一边不自觉的纵马驰奔,方然与霍肯教授在马上颠簸前行,马蹄声疾,开阔草原被不断抛在身后,此时此刻,自己,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忧虑,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

    甚至忘却了自己正在替身机器之中。

    一阵发力狂奔,不多时,两人纵马踏过潺潺溪流,来到“芒种”的边界,视线中的围墙般保护罩侧壁,也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大。

    高出地面约两百米,绵延到远方、一眼看不见尽头的金属墙壁,遮蔽了些许阳光。

    在高耸的金属墙壁之上,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直径约五米,远远看去并不觉得粗壮、坚固,反而在巨大玻璃幕墙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纤细。

    封闭城的玻璃保护罩,巨大穹顶由内外气压差来支持,侧壁也一样,每平方米等效约一吨的压力,支撑着向内倾斜的侧壁,站在围墙脚下,抬头看去,只见一根根巨柱逐渐接近、变细,在阳光沐浴中并真不真切。

    三层玻璃幕墙,间距二十米,方然意识到自己所站之处,已很接近外面的世界。

    尽管如此,三道坚固、厚重的金属围墙,却将两个世界完全隔离。

    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终其一生,都会在一座座保护罩内的空间,来往迁徙,毕生也不会踏出一步,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好似笼中鸟般呢,他下意识的想到。

    “在想什么,阿达民阁下?

    你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心生好奇,我们可以到高处去看一看,如何。”

    “行,正有此意。”

    两人乘马抵达的围墙脚下,只见光滑、泛亮的一体式金属墙体,和游走在这墙体上、来往巡梭的检修机器人,按指示,方然随霍肯教授沿墙壁前进,走出几百米后,就见到一部依附在围墙上的透明电梯。

    观景,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大概是这些电梯的唯一用途,毕竟机器人自己就能在保护罩上移动,并无须借助此类设备。

    走进电梯,大概半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天桥,来到紧贴玻璃幕墙的观景台上。

    “看,这就是‘芒种’所在之地;

    周围都是山,不过,如果我们再往高处去,就像今天这样晴朗无云的好天气,也能眺望到遥远南方的海洋。”

    外面的世界,是吗,第一次借助生化仿真人进入“表世界”,同时,也是用这种方式“暂时”重返现实,抬手触摸略带凉意的厚重玻璃,外面的世界,在三层玻璃的阻隔之下,稍显暗淡、隐有重影,平添了几分神秘。

    就在此时此刻,幕墙外的广袤大地上,会有多少人类掌控之外的生物,

    正在一刻不停的生生不息。

    物种,经历过几十年的“大清洗”,在第四次盖亚大战接近尾声的今天,盖亚生物圈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物种,已经野外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微生物。

    但,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累及种类繁多的宏观物种。

    一个物种,或曰,人为分类的某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在今天的盖亚生物圈留存下来,标准,其实是很宽松,并不像封闭城内那样,将一切令人反感、厌恶,乃至危害到人类正常生活的物种完全剿灭。

    然而在一场针对微生物,将其赶尽杀绝的浩荡战争中,宏观生物,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第四次盖亚大战发动之初,gmc、净土管理委员会就有过动议,在盖亚表面开辟若干处“生物保留地”,以人工干预的方式,尽可能在其中保留盖亚生物圈的一切物种。

    多年来,这一工作进行的卓有成效,但在野外,物种多样性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并不是以直接灭失为主要形式,事实上“盘古”掌控的机器大军,始终在尽量保护宏观生物,更没有针对其进行任何清剿。

    而是一旦微生物绝迹,基本上,盖亚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就会完全中断。

    这一过程的进展,且很迅速,并无法完全以人工干预替代。

    不论过程如何,时至今日,西历1577年的盖亚表面,从陆地、海洋到天空,生物的种类都大大减少,至于究竟损失了多少物种,

    则将会是一个永远的谜。

    代价如此巨大,收获,相对而言还算值得票价,至少在今天,哪怕笼罩在各封闭城、保留地之上的保护罩,出现严重破损,或者发生泄露事故,人类也无须担心微生物趁机而入,卷土重来,甚至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是,一边回忆这些事,一边抚摸微凉的幕墙玻璃,方然却得承认,

    外面的世界,哪怕理论上已将微生物一扫而空,仍不适合人类踏足,更遑论生活其中()

第九一三章 稳定

    一方面,盖亚生物的演化,并不存在事实上的“撤回重选”能力,现存的所有生命体,其分子层面的结构都极其相似,哪怕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病毒,也主要以rna的形式保存其内在信息。

    另一方面,更直白的道理则是,倘若dna长链的稳定性大大提升,

    突变发生的频率,则随之骤降。

    这第二方面的理由,看起来,无非是在说:

    “倘若dna的稳定性超乎寻常,那么,今天盖亚表面的生命必然很原始,也许还要过上百亿、上千亿年,才能演化出人类”。

    但实际则不然,须知生命的演化,本质上,完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竞争,考虑到突变的频率,以及突变对个体环境适应性的影响,任何化学稳定性远胜dna的遗传物质,即便在演化中偶然出现,

    也必然因其掌控的物种,演化太慢,跟不上环境的变迁,而最终在残酷竞争中消亡。

    漫长的演化,冷酷无情的自然选择,塑造出盖亚生物圈的每一个物种,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类,而所有这些物种的遗传信息,

    无一例外,全都以dna/rna为载体。

    但,这当然不等于说,只有dna/rna这样的双螺旋长链,才能担当遗传信息载体的职责。

    在旧时代末年,对dna,研究不断深入,一边试图探寻现存物种的奥秘,同时,也有一些相对而言非主流的研究,在认真探讨另外的可能性,即,以其他更稳定、更不易突变的大分子结构,组建完全崭新的生命。

    这方面的工作,在第三次盖亚大战后的世界,一度被管理员打入冷宫。

    在“永不下车”的目标面前,血肉之躯,触碰到的希望极其渺茫,对此,管理员们全都看得明白,自然吝于投入资源。

    直到西历1509年,盖亚净土建立,在确立净土文明的未来方略之前,方然也好,研究机构的白大褂们也好,都不确定这样的技术,是否“真正有用”,毕竟要追寻永生,路,是明摆着,再长久的血肉之躯,

    也绝对无法一直捱到无限远的未来。

    摆脱身体的禁锢,才能永生,既然身体只是暂时的、必将丢弃的居所,其设计寿命,也就没有花费时间去大费周折的必要。

    待到后来,确定了一条“重返现实”的路,“抑制突变的体质”就更没有研究的必要。

    身体,血肉之躯,对人类而言曾极其宝贵,只有照顾好这些软弱、脆弱而终将衰败的血肉,才能将栖居其中的意识,暂时苟活,

    否则,就将掉到车外,被无尽的黑暗永远吞噬。

    这样的战战兢兢,一旦摆脱,当然不会再有人在乎身体,

    更不会为其脆弱而提心吊胆。

    当身体,从赖以维持意识存续的容器,变为手纸般的消耗品,其是否罹患坎瑟,委实无谓,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净土文明虽然还在进行“替代dna之大分子”的研究,却无意将其应用于现实中。

    重返现实的净土民众,其“替身”的遗传物质,也还是那熟悉的dna双螺旋。

    只不过在组装配子时,会将一切基因缺陷尽数筛除。

    这样的身体,在盖亚表面的环境中,罹患坎瑟的概率会远低于旧时代的人类,一切不利于抑制坎瑟的基因,都被清除,即便如此,以净土文明的两千六百万民众、以及近乎无穷的六十年人生之轮回,坎瑟的发生,看来仍然是难以避免。

    但那也没什么大不了,能治则治,这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如果情况复杂、难以根除,大不了也就是提前接入新的“替身”,继而轮回。

    关于未来“替身”的凡此种种,长期以来,方然陆续都有所了解。

    而意识连接过程,一时半刻,也不会占用自己太多时间,在逐渐推进进度的过程中,他的消遣之一,就是将整个过程记录到日记里,

    毕竟这还是自己第一次“重返现实”。

    将成年人的自我意识,连接到胚胎,继而在未来三年中,一点点的完成连接,当事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如何,是让方然很好奇,不过,这种涉及到自我意识本人的操作,注定难以形容,现在总算可以亲身体验,并记录下来。

    说起来,自从多少年前,从脑神经系统迁移到“混沌”,自己的“自我”就已经改变,至少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但从血肉之躯到意识模拟器,毕竟只是一种“平移”,现在的意识连接,

    则仿佛是将意识的一部分,存至“替身”。

    按方然的理解,“我”,正在思考的自己,毫无疑问,正在、并将长久存在于“混沌”的模拟器中,相比之下,不论“里世界”里的id:6724008,还是“女娲”机构里的即将降生之人,在自己看来,

    皆为以自我之身份,临时、暂时登录的某一“替身”。

    里世界与表世界,一个是虚幻,一个则是现实,但,对此时此刻的自己而言,这两个世界委实并无区别。

    随着“意识连接”的推进,渐渐的,方然的意识逐渐融入另一个世界,

    也因此而开始经历,那每一个人都曾切身体验、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的,

    幼年时光。

    幼年,从呱呱坠地(或者更早一些),到三岁左右的自我意识之形成,这段时间,在计算年龄时,必定会被算进任何一个人的人生。

    然而任凭怎样回忆,绝大多数人,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这一点,按净土文明的研究,部分归因于人脑的迅速发育,对长期记忆的形成及保持不利,另一部分则归结于语言的形成,让幼儿的大量早期记忆,因“指针丢失”而沉睡在意识深处,终生无从唤醒。

    只有极少数人,或者,普通人在极少数情况下,

    才会以怪异的形式,回忆起一些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片段。

    可是这一次,以完全成型的自我意识,与“替身”连接,方然就如所有已经历过这一流程的民众,对这段时期的经历,感到新奇。

第九一四章 培育

    一方面,盖亚生物的演化,并不存在事实上的“撤回重选”能力,现存的所有生命体,其分子层面的结构都极其相似,哪怕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病毒,也主要以rna的形式保存其内在信息。

    另一方面,更直白的道理则是,倘若dna长链的稳定性大大提升,

    突变发生的频率,则随之骤降。

    这第二方面的理由,看起来,无非是在说:

    “倘若dna的稳定性超乎寻常,那么,今天盖亚表面的生命必然很原始,也许还要过上百亿、上千亿年,才能演化出人类”。

    但实际则不然,须知生命的演化,本质上,完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竞争,考虑到突变的频率,以及突变对个体环境适应性的影响,任何化学稳定性远胜dna的遗传物质,即便在演化中偶然出现,

    也必然因其掌控的物种,演化太慢,跟不上环境的变迁,而最终在残酷竞争中消亡。

    漫长的演化,冷酷无情的自然选择,塑造出盖亚生物圈的每一个物种,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类,而所有这些物种的遗传信息,

    无一例外,全都以dna/rna为载体。

    但,这当然不等于说,只有dna/rna这样的双螺旋长链,才能担当遗传信息载体的职责。

    在旧时代末年,对dna,研究不断深入,一边试图探寻现存物种的奥秘,同时,也有一些相对而言非主流的研究,在认真探讨另外的可能性,即,以其他更稳定、更不易突变的大分子结构,组建完全崭新的生命。

    这方面的工作,在第三次盖亚大战后的世界,一度被管理员打入冷宫。

    在“永不下车”的目标面前,血肉之躯,触碰到的希望极其渺茫,对此,管理员们全都看得明白,自然吝于投入资源。

    直到西历1509年,盖亚净土建立,在确立净土文明的未来方略之前,方然也好,研究机构的白大褂们也好,都不确定这样的技术,是否“真正有用”,毕竟要追寻永生,路,是明摆着,再长久的血肉之躯,

    也绝对无法一直捱到无限远的未来。

    摆脱身体的禁锢,才能永生,既然身体只是暂时的、必将丢弃的居所,其设计寿命,也就没有花费时间去大费周折的必要。

    待到后来,确定了一条“重返现实”的路,“抑制突变的体质”就更没有研究的必要。

    身体,血肉之躯,对人类而言曾极其宝贵,只有照顾好这些软弱、脆弱而终将衰败的血肉,才能将栖居其中的意识,暂时苟活,

    否则,就将掉到车外,被无尽的黑暗永远吞噬。

    这样的战战兢兢,一旦摆脱,当然不会再有人在乎身体,

    更不会为其脆弱而提心吊胆。

    当身体,从赖以维持意识存续的容器,变为手纸般的消耗品,其是否罹患坎瑟,委实无谓,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净土文明虽然还在进行“替代dna之大分子”的研究,却无意将其应用于现实中。

    重返现实的净土民众,其“替身”的遗传物质,也还是那熟悉的dna双螺旋。

    只不过在组装配子时,会将一切基因缺陷尽数筛除。

    这样的身体,在盖亚表面的环境中,罹患坎瑟的概率会远低于旧时代的人类,一切不利于抑制坎瑟的基因,都被清除,即便如此,以净土文明的两千六百万民众、以及近乎无穷的六十年人生之轮回,坎瑟的发生,看来仍然是难以避免。

    但那也没什么大不了,能治则治,这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如果情况复杂、难以根除,大不了也就是提前接入新的“替身”,继而轮回。

    关于未来“替身”的凡此种种,长期以来,方然陆续都有所了解。

    而意识连接过程,一时半刻,也不会占用自己太多时间,在逐渐推进进度的过程中,他的消遣之一,就是将整个过程记录到日记里,

    毕竟这还是自己第一次“重返现实”。

    将成年人的自我意识,连接到胚胎,继而在未来三年中,一点点的完成连接,当事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如何,是让方然很好奇,不过,这种涉及到自我意识本人的操作,注定难以形容,现在总算可以亲身体验,并记录下来。

    说起来,自从多少年前,从脑神经系统迁移到“混沌”,自己的“自我”就已经改变,至少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但从血肉之躯到意识模拟器,毕竟只是一种“平移”,现在的意识连接,

    则仿佛是将意识的一部分,存至“替身”。

    按方然的理解,“我”,正在思考的自己,毫无疑问,正在、并将长久存在于“混沌”的模拟器中,相比之下,不论“里世界”里的id:6724008,还是“女娲”机构里的即将降生之人,在自己看来,

    皆为以自我之身份,临时、暂时登录的某一“替身”。

    里世界与表世界,一个是虚幻,一个则是现实,但,对此时此刻的自己而言,这两个世界委实并无区别。

    随着“意识连接”的推进,渐渐的,方然的意识逐渐融入另一个世界,

    也因此而开始经历,那每一个人都曾切身体验、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的,

    幼年时光。

    幼年,从呱呱坠地(或者更早一些),到三岁左右的自我意识之形成,这段时间,在计算年龄时,必定会被算进任何一个人的人生。

    然而任凭怎样回忆,绝大多数人,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这一点,按净土文明的研究,部分归因于人脑的迅速发育,对长期记忆的形成及保持不利,另一部分则归结于语言的形成,让幼儿的大量早期记忆,因“指针丢失”而沉睡在意识深处,终生无从唤醒。

    只有极少数人,或者,普通人在极少数情况下,

    才会以怪异的形式,回忆起一些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片段。

    可是这一次,以完全成型的自我意识,与“替身”连接,方然就如所有已经历过这一流程的民众,对这段时期的经历,感到新奇……

第九一五章 矛盾

    在探索量子力学时,头脑的思辨,有时候与实验几乎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这判断,离经叛道,几乎是对“一切基于实践”之现代物理的否定,然而面对现实,在诸多反映物质深层次奥秘的量子实验里,

    这,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的事实。

    在1578年深秋,得到资深人士对困惑的若干解答,方然确乎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他在分析“薛定谔的猫”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并给他发来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蕴含着的某种分歧,却引人深思。

    虚构出的“薛定谔的猫”之实验,其中,猫仔的死活,是讨论者们辩论的焦点。

    在之前提交的报告里,方然则提出、或者说假想出一种这样的情形:

    当实验进行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装置内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经衰变、或者尚未衰变,这时,按量子力学法则,装置内的猫仔正处于某种“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但现在,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实验者甲窥看时,在他、或者她的认知范畴内,会产生一个“猫仔还活着/猫仔已死亡”的确定之判断。

    不论量子态如何叠加,甚至于,以方然现在的认知,即便在观察者窥看装置内时,猫仔的叠加态也不会坍缩,但在观察者甲的脑海中,他、或者她的认识,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量子态之“绑定”,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但是,假想这样的观察者乙,其一开始位于极其遥远,事实上,来自于遥远到与现存宇宙没有任何关联,与整个实验装置、或实验者甲都毫无关系的某地,

    那么此时此刻,在甲窥看装置之后,对乙而言,

    事实上则并未发生任何事。

    传统的“量子态坍缩”之认识,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量子力学研究者摈弃,取而代之的解释,则是量子态的绑定。

    随之而来的结论也很寻常,显然,实验者甲的窥看,乃至于发现的猫仔之死活,

    都应该与观察者乙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接下来,假如说,观察者乙也来到实验装置边,或者,采用某种手段,将实验装置运送到自己身旁,打开观察窗窥看时,

    又将会看到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此前的实验者甲,已经在窥看时发现了猫仔的死亡,而观察者乙窥看时,却发现猫仔仍然存活,的确,按量子力学的描述,事态的确就有可能会是这样,那么对这只无辜的猫仔而言,

    岂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了吗。

    想法略带惊悚,不过,在获得永生、至少是接近永生时,方然的思绪并不会一味聚焦在生与死上,

    毕竟这都只是量子态。

    只是量子态……

    是吗。

    心念微动,暂时把这想法放在心底,方然继续思考。

    各自独立的两个观察者,对猫仔的死活,完全可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量子态,进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到这里,事情似乎还好。

    但倘若他们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发现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甲和乙看到的猫仔之状态不尽一致:

    譬如甲发现猫仔存活,而乙发现猫仔死亡,这也还好,恐怕双方都会认为,猫仔是在两次观察之间的时段内死掉的,继而,可以达成共识。

    但如果是恰恰相反的情形,甲发现猫仔死亡,而乙发现猫仔存活,

    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观察,不仅如此,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可以保证这一点,

    那么“死而复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就会脱离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量子世界,一下子成为眼睁睁的现实。

    从众所周知的实验假想出发,一步步推进,在否定“量子坍缩”的基础上,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于矛盾,但基于对量子力学的信仰——哪怕还很浅薄,他也不会轻易的否定“死而复生”。

    对这一显然的矛盾,或者说,匪夷所思之情形,白大褂们又怎么说呢。

    “……

    ‘死而复生’,看起来很惊悚,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稍加讨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核心在于:

    乙,假想中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没有任何‘绑定’的观察者,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

    根本就不存在。

    方然,注意这里是‘我们的认知范畴’,这里首先涉及一似乎不那么客观的条件,那就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知范畴内的物理学,才有意义,而你想必已经知道,‘自我意识’只是构成自我的物质之量子叠加态的一态。

    客观存在的物质,量子态,可以有无数种,但只有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绑定’,也和这与自我意识绑定之宇宙现态‘绑定’的那一态,

    才能被我们观察到,继而,也才有意义。

    言归正传,针对‘薛定谔的猫’,如果真有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量子纠缠的观察者甲和乙,先后去窥视装置中的猫仔,那么,我们则必须承认,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所见确有可能迥异,不仅如此,

    对他们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而言,这所见,都是确切的现实。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量子态’的定义,‘既死又活的猫仔’,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在某观察者眼里,已死去的猫仔,在另一个观察者眼里,却还活着,这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那一种矛盾,即‘物质的状态非此即彼’。

    而是以量子力学的视角,很寻常的叠加之量子态,不论死亡,还是存活,同一时刻都存在于猫仔身上,观察者自身的量子态,依据某种目前我们仍知之甚少的机理,绑定于哪一态,他、或者她就会见到哪一态。

    对观察者甲而言,猫仔,的确已死,其他量子态事实上并不存在;

    对观察者乙,也有同样性质的判断,

    而他们都是对的。”

第九一六章 新生

    在探索量子力学时,头脑的思辨,有时候与实验几乎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这判断,离经叛道,几乎是对“一切基于实践”之现代物理的否定,然而面对现实,在诸多反映物质深层次奥秘的量子实验里,

    这,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的事实。

    在1578年深秋,得到资深人士对困惑的若干解答,方然确乎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他在分析“薛定谔的猫”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并给他发来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蕴含着的某种分歧,却引人深思。

    虚构出的“薛定谔的猫”之实验,其中,猫仔的死活,是讨论者们辩论的焦点。

    在之前提交的报告里,方然则提出、或者说假想出一种这样的情形:

    当实验进行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装置内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经衰变、或者尚未衰变,这时,按量子力学法则,装置内的猫仔正处于某种“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但现在,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实验者甲窥看时,在他、或者她的认知范畴内,会产生一个“猫仔还活着/猫仔已死亡”的确定之判断。

    不论量子态如何叠加,甚至于,以方然现在的认知,即便在观察者窥看装置内时,猫仔的叠加态也不会坍缩,但在观察者甲的脑海中,他、或者她的认识,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量子态之“绑定”,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但是,假想这样的观察者乙,其一开始位于极其遥远,事实上,来自于遥远到与现存宇宙没有任何关联,与整个实验装置、或实验者甲都毫无关系的某地,

    那么此时此刻,在甲窥看装置之后,对乙而言,

    事实上则并未发生任何事。

    传统的“量子态坍缩”之认识,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量子力学研究者摈弃,取而代之的解释,则是量子态的绑定。

    随之而来的结论也很寻常,显然,实验者甲的窥看,乃至于发现的猫仔之死活,

    都应该与观察者乙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接下来,假如说,观察者乙也来到实验装置边,或者,采用某种手段,将实验装置运送到自己身旁,打开观察窗窥看时,

    又将会看到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此前的实验者甲,已经在窥看时发现了猫仔的死亡,而观察者乙窥看时,却发现猫仔仍然存活,的确,按量子力学的描述,事态的确就有可能会是这样,那么对这只无辜的猫仔而言,

    岂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了吗。

    想法略带惊悚,不过,在获得永生、至少是接近永生时,方然的思绪并不会一味聚焦在生与死上,

    毕竟这都只是量子态。

    只是量子态……

    是吗。

    心念微动,暂时把这想法放在心底,方然继续思考。

    各自独立的两个观察者,对猫仔的死活,完全可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量子态,进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到这里,事情似乎还好。

    但倘若他们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发现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甲和乙看到的猫仔之状态不尽一致:

    譬如甲发现猫仔存活,而乙发现猫仔死亡,这也还好,恐怕双方都会认为,猫仔是在两次观察之间的时段内死掉的,继而,可以达成共识。

    但如果是恰恰相反的情形,甲发现猫仔死亡,而乙发现猫仔存活,

    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观察,不仅如此,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可以保证这一点,

    那么“死而复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就会脱离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量子世界,一下子成为眼睁睁的现实。

    从众所周知的实验假想出发,一步步推进,在否定“量子坍缩”的基础上,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于矛盾,但基于对量子力学的信仰——哪怕还很浅薄,他也不会轻易的否定“死而复生”。

    对这一显然的矛盾,或者说,匪夷所思之情形,白大褂们又怎么说呢。

    “……

    ‘死而复生’,看起来很惊悚,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稍加讨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核心在于:

    乙,假想中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没有任何‘绑定’的观察者,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

    根本就不存在。

    方然,注意这里是‘我们的认知范畴’,这里首先涉及一似乎不那么客观的条件,那就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知范畴内的物理学,才有意义,而你想必已经知道,‘自我意识’只是构成自我的物质之量子叠加态的一态。

    客观存在的物质,量子态,可以有无数种,但只有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绑定’,也和这与自我意识绑定之宇宙现态‘绑定’的那一态,

    才能被我们观察到,继而,也才有意义。

    言归正传,针对‘薛定谔的猫’,如果真有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量子纠缠的观察者甲和乙,先后去窥视装置中的猫仔,那么,我们则必须承认,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所见确有可能迥异,不仅如此,

    对他们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而言,这所见,都是确切的现实。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量子态’的定义,‘既死又活的猫仔’,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在某观察者眼里,已死去的猫仔,在另一个观察者眼里,却还活着,这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那一种矛盾,即‘物质的状态非此即彼’。

    而是以量子力学的视角,很寻常的叠加之量子态,不论死亡,还是存活,同一时刻都存在于猫仔身上,观察者自身的量子态,依据某种目前我们仍知之甚少的机理,绑定于哪一态,他、或者她就会见到哪一态。

    对观察者甲而言,猫仔,的确已死,其他量子态事实上并不存在;

    对观察者乙,也有同样性质的判断,

    而他们都是对的……

第九一七章 生活

    在探索量子力学时,头脑的思辨,有时候与实验几乎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这判断,离经叛道,几乎是对“一切基于实践”之现代物理的否定,然而面对现实,在诸多反映物质深层次奥秘的量子实验里,

    这,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的事实。

    在1578年深秋,得到资深人士对困惑的若干解答,方然确乎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他在分析“薛定谔的猫”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并给他发来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蕴含着的某种分歧,却引人深思。

    虚构出的“薛定谔的猫”之实验,其中,猫仔的死活,是讨论者们辩论的焦点。

    在之前提交的报告里,方然则提出、或者说假想出一种这样的情形:

    当实验进行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装置内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经衰变、或者尚未衰变,这时,按量子力学法则,装置内的猫仔正处于某种“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但现在,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实验者甲窥看时,在他、或者她的认知范畴内,会产生一个“猫仔还活着/猫仔已死亡”的确定之判断。

    不论量子态如何叠加,甚至于,以方然现在的认知,即便在观察者窥看装置内时,猫仔的叠加态也不会坍缩,但在观察者甲的脑海中,他、或者她的认识,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量子态之“绑定”,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但是,假想这样的观察者乙,其一开始位于极其遥远,事实上,来自于遥远到与现存宇宙没有任何关联,与整个实验装置、或实验者甲都毫无关系的某地,

    那么此时此刻,在甲窥看装置之后,对乙而言,

    事实上则并未发生任何事。

    传统的“量子态坍缩”之认识,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量子力学研究者摈弃,取而代之的解释,则是量子态的绑定。

    随之而来的结论也很寻常,显然,实验者甲的窥看,乃至于发现的猫仔之死活,

    都应该与观察者乙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接下来,假如说,观察者乙也来到实验装置边,或者,采用某种手段,将实验装置运送到自己身旁,打开观察窗窥看时,

    又将会看到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此前的实验者甲,已经在窥看时发现了猫仔的死亡,而观察者乙窥看时,却发现猫仔仍然存活,的确,按量子力学的描述,事态的确就有可能会是这样,那么对这只无辜的猫仔而言,

    岂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了吗。

    想法略带惊悚,不过,在获得永生、至少是接近永生时,方然的思绪并不会一味聚焦在生与死上,

    毕竟这都只是量子态。

    只是量子态……

    是吗。

    心念微动,暂时把这想法放在心底,方然继续思考。

    各自独立的两个观察者,对猫仔的死活,完全可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量子态,进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到这里,事情似乎还好。

    但倘若他们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发现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甲和乙看到的猫仔之状态不尽一致:

    譬如甲发现猫仔存活,而乙发现猫仔死亡,这也还好,恐怕双方都会认为,猫仔是在两次观察之间的时段内死掉的,继而,可以达成共识。

    但如果是恰恰相反的情形,甲发现猫仔死亡,而乙发现猫仔存活,

    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观察,不仅如此,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可以保证这一点,

    那么“死而复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就会脱离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量子世界,一下子成为眼睁睁的现实。

    从众所周知的实验假想出发,一步步推进,在否定“量子坍缩”的基础上,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于矛盾,但基于对量子力学的信仰——哪怕还很浅薄,他也不会轻易的否定“死而复生”。

    对这一显然的矛盾,或者说,匪夷所思之情形,白大褂们又怎么说呢。

    “……

    ‘死而复生’,看起来很惊悚,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稍加讨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核心在于:

    乙,假想中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没有任何‘绑定’的观察者,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

    根本就不存在。

    方然,注意这里是‘我们的认知范畴’,这里首先涉及一似乎不那么客观的条件,那就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知范畴内的物理学,才有意义,而你想必已经知道,‘自我意识’只是构成自我的物质之量子叠加态的一态。

    客观存在的物质,量子态,可以有无数种,但只有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绑定’,也和这与自我意识绑定之宇宙现态‘绑定’的那一态,

    才能被我们观察到,继而,也才有意义。

    言归正传,针对‘薛定谔的猫’,如果真有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量子纠缠的观察者甲和乙,先后去窥视装置中的猫仔,那么,我们则必须承认,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所见确有可能迥异,不仅如此,

    对他们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而言,这所见,都是确切的现实。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量子态’的定义,‘既死又活的猫仔’,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在某观察者眼里,已死去的猫仔,在另一个观察者眼里,却还活着,这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那一种矛盾,即‘物质的状态非此即彼’。

    而是以量子力学的视角,很寻常的叠加之量子态,不论死亡,还是存活,同一时刻都存在于猫仔身上,观察者自身的量子态,依据某种目前我们仍知之甚少的机理,绑定于哪一态,他、或者她就会见到哪一态。

    对观察者甲而言,猫仔,的确已死,其他量子态事实上并不存在;

    对观察者乙,也有同样性质的判断,

    而他们都是(20.3.8.1)

第九一八章 成长

    在探索量子力学时,头脑的思辨,有时候与实验几乎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这判断,离经叛道,几乎是对“一切基于实践”之现代物理的否定,然而面对现实,在诸多反映物质深层次奥秘的量子实验里,

    这,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的事实。

    在1578年深秋,得到资深人士对困惑的若干解答,方然确乎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他在分析“薛定谔的猫”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并给他发来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蕴含着的某种分歧,却引人深思。

    虚构出的“薛定谔的猫”之实验,其中,猫仔的死活,是讨论者们辩论的焦点。

    在之前提交的报告里,方然则提出、或者说假想出一种这样的情形:

    当实验进行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装置内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经衰变、或者尚未衰变,这时,按量子力学法则,装置内的猫仔正处于某种“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但现在,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实验者甲窥看时,在他、或者她的认知范畴内,会产生一个“猫仔还活着/猫仔已死亡”的确定之判断。

    不论量子态如何叠加,甚至于,以方然现在的认知,即便在观察者窥看装置内时,猫仔的叠加态也不会坍缩,但在观察者甲的脑海中,他、或者她的认识,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量子态之“绑定”,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但是,假想这样的观察者乙,其一开始位于极其遥远,事实上,来自于遥远到与现存宇宙没有任何关联,与整个实验装置、或实验者甲都毫无关系的某地,

    那么此时此刻,在甲窥看装置之后,对乙而言,

    事实上则并未发生任何事。

    传统的“量子态坍缩”之认识,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量子力学研究者摈弃,取而代之的解释,则是量子态的绑定。

    随之而来的结论也很寻常,显然,实验者甲的窥看,乃至于发现的猫仔之死活,

    都应该与观察者乙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接下来,假如说,观察者乙也来到实验装置边,或者,采用某种手段,将实验装置运送到自己身旁,打开观察窗窥看时,

    又将会看到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此前的实验者甲,已经在窥看时发现了猫仔的死亡,而观察者乙窥看时,却发现猫仔仍然存活,的确,按量子力学的描述,事态的确就有可能会是这样,那么对这只无辜的猫仔而言,

    岂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了吗。

    想法略带惊悚,不过,在获得永生、至少是接近永生时,方然的思绪并不会一味聚焦在生与死上,

    毕竟这都只是量子态。

    只是量子态……

    是吗。

    心念微动,暂时把这想法放在心底,方然继续思考。

    各自独立的两个观察者,对猫仔的死活,完全可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量子态,进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到这里,事情似乎还好。

    但倘若他们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发现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甲和乙看到的猫仔之状态不尽一致:

    譬如甲发现猫仔存活,而乙发现猫仔死亡,这也还好,恐怕双方都会认为,猫仔是在两次观察之间的时段内死掉的,继而,可以达成共识。

    但如果是恰恰相反的情形,甲发现猫仔死亡,而乙发现猫仔存活,

    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观察,不仅如此,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可以保证这一点,

    那么“死而复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就会脱离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量子世界,一下子成为眼睁睁的现实。

    从众所周知的实验假想出发,一步步推进,在否定“量子坍缩”的基础上,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于矛盾,但基于对量子力学的信仰——哪怕还很浅薄,他也不会轻易的否定“死而复生”。

    对这一显然的矛盾,或者说,匪夷所思之情形,白大褂们又怎么说呢。

    “……

    ‘死而复生’,看起来很惊悚,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稍加讨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核心在于:

    乙,假想中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没有任何‘绑定’的观察者,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

    根本就不存在。

    方然,注意这里是‘我们的认知范畴’,这里首先涉及一似乎不那么客观的条件,那就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知范畴内的物理学,才有意义,而你想必已经知道,‘自我意识’只是构成自我的物质之量子叠加态的一态。

    客观存在的物质,量子态,可以有无数种,但只有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绑定’,也和这与自我意识绑定之宇宙现态‘绑定’的那一态,

    才能被我们观察到,继而,也才有意义。

    言归正传,针对‘薛定谔的猫’,如果真有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量子纠缠的观察者甲和乙,先后去窥视装置中的猫仔,那么,我们则必须承认,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所见确有可能迥异,不仅如此,

    对他们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而言,这所见,都是确切的现实。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量子态’的定义,‘既死又活的猫仔’,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在某观察者眼里,已死去的猫仔,在另一个观察者眼里,却还活着,这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那一种矛盾,即‘物质的状态非此即彼’。

    而是以量子力学的视角,很寻常的叠加之量子态,不论死亡,还是存活,同一时刻都存在于猫仔身上,观察者自身的量子态,依据某种目前我们仍知之甚少的机理,绑定于哪一态,他、或者她就会见到哪一态。

    对观察者甲而言,猫仔,的确已死,其他量子态事实上并不存在;

    对观察者乙,也有同样性质的判断,

    而他们都是(20.3.8.2)

第九一九章 延续

    在探索量子力学时,头脑的思辨,有时候与实验几乎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这判断,离经叛道,几乎是对“一切基于实践”之现代物理的否定,然而面对现实,在诸多反映物质深层次奥秘的量子实验里,

    这,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的事实。

    在1578年深秋,得到资深人士对困惑的若干解答,方然确乎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他在分析“薛定谔的猫”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并给他发来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蕴含着的某种分歧,却引人深思。

    虚构出的“薛定谔的猫”之实验,其中,猫仔的死活,是讨论者们辩论的焦点。

    在之前提交的报告里,方然则提出、或者说假想出一种这样的情形:

    当实验进行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装置内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经衰变、或者尚未衰变,这时,按量子力学法则,装置内的猫仔正处于某种“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但现在,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实验者甲窥看时,在他、或者她的认知范畴内,会产生一个“猫仔还活着/猫仔已死亡”的确定之判断。

    不论量子态如何叠加,甚至于,以方然现在的认知,即便在观察者窥看装置内时,猫仔的叠加态也不会坍缩,但在观察者甲的脑海中,他、或者她的认识,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量子态之“绑定”,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但是,假想这样的观察者乙,其一开始位于极其遥远,事实上,来自于遥远到与现存宇宙没有任何关联,与整个实验装置、或实验者甲都毫无关系的某地,

    那么此时此刻,在甲窥看装置之后,对乙而言,

    事实上则并未发生任何事。

    传统的“量子态坍缩”之认识,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量子力学研究者摈弃,取而代之的解释,则是量子态的绑定。

    随之而来的结论也很寻常,显然,实验者甲的窥看,乃至于发现的猫仔之死活,

    都应该与观察者乙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接下来,假如说,观察者乙也来到实验装置边,或者,采用某种手段,将实验装置运送到自己身旁,打开观察窗窥看时,

    又将会看到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此前的实验者甲,已经在窥看时发现了猫仔的死亡,而观察者乙窥看时,却发现猫仔仍然存活,的确,按量子力学的描述,事态的确就有可能会是这样,那么对这只无辜的猫仔而言,

    岂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了吗。

    想法略带惊悚,不过,在获得永生、至少是接近永生时,方然的思绪并不会一味聚焦在生与死上,

    毕竟这都只是量子态。

    只是量子态……

    是吗。

    心念微动,暂时把这想法放在心底,方然继续思考。

    各自独立的两个观察者,对猫仔的死活,完全可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量子态,进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到这里,事情似乎还好。

    但倘若他们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发现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甲和乙看到的猫仔之状态不尽一致:

    譬如甲发现猫仔存活,而乙发现猫仔死亡,这也还好,恐怕双方都会认为,猫仔是在两次观察之间的时段内死掉的,继而,可以达成共识。

    但如果是恰恰相反的情形,甲发现猫仔死亡,而乙发现猫仔存活,

    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观察,不仅如此,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可以保证这一点,

    那么“死而复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就会脱离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量子世界,一下子成为眼睁睁的现实。

    从众所周知的实验假想出发,一步步推进,在否定“量子坍缩”的基础上,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于矛盾,但基于对量子力学的信仰——哪怕还很浅薄,他也不会轻易的否定“死而复生”。

    对这一显然的矛盾,或者说,匪夷所思之情形,白大褂们又怎么说呢。

    “……

    ‘死而复生’,看起来很惊悚,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稍加讨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核心在于:

    乙,假想中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没有任何‘绑定’的观察者,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

    根本就不存在。

    方然,注意这里是‘我们的认知范畴’,这里首先涉及一似乎不那么客观的条件,那就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知范畴内的物理学,才有意义,而你想必已经知道,‘自我意识’只是构成自我的物质之量子叠加态的一态。

    客观存在的物质,量子态,可以有无数种,但只有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绑定’,也和这与自我意识绑定之宇宙现态‘绑定’的那一态,

    才能被我们观察到,继而,也才有意义。

    言归正传,针对‘薛定谔的猫’,如果真有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量子纠缠的观察者甲和乙,先后去窥视装置中的猫仔,那么,我们则必须承认,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所见确有可能迥异,不仅如此,

    对他们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而言,这所见,都是确切的现实。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量子态’的定义,‘既死又活的猫仔’,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在某观察者眼里,已死去的猫仔,在另一个观察者眼里,却还活着,这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那一种矛盾,即‘物质的状态非此即彼’。

    而是以量子力学的视角,很寻常的叠加之量子态,不论死亡,还是存活,同一时刻都存在于猫仔身上,观察者自身的量子态,依据某种目前我们仍知之甚少的机理,绑定于哪一态,他、或者她就会见到哪一态。

    对观察者甲而言,猫仔,的确已死,其他量子态事实上并不存在;

    对观察者乙,也有同样性质的判断,

    而他们都是(20.3.9.1)

第九二〇章 再叙

    在探索量子力学时,头脑的思辨,有时候与实验几乎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这判断,离经叛道,几乎是对“一切基于实践”之现代物理的否定,然而面对现实,在诸多反映物质深层次奥秘的量子实验里,

    这,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浑身战栗的事实。

    在1578年深秋,得到资深人士对困惑的若干解答,方然确乎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他在分析“薛定谔的猫”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并给他发来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蕴含着的某种分歧,却引人深思。

    虚构出的“薛定谔的猫”之实验,其中,猫仔的死活,是讨论者们辩论的焦点。

    在之前提交的报告里,方然则提出、或者说假想出一种这样的情形:

    当实验进行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装置内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经衰变、或者尚未衰变,这时,按量子力学法则,装置内的猫仔正处于某种“既死又活”的量子叠加态——但现在,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实验者甲窥看时,在他、或者她的认知范畴内,会产生一个“猫仔还活着/猫仔已死亡”的确定之判断。

    不论量子态如何叠加,甚至于,以方然现在的认知,即便在观察者窥看装置内时,猫仔的叠加态也不会坍缩,但在观察者甲的脑海中,他、或者她的认识,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量子态之“绑定”,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

    但是,假想这样的观察者乙,其一开始位于极其遥远,事实上,来自于遥远到与现存宇宙没有任何关联,与整个实验装置、或实验者甲都毫无关系的某地,

    那么此时此刻,在甲窥看装置之后,对乙而言,

    事实上则并未发生任何事。

    传统的“量子态坍缩”之认识,在今天,已经被大多数量子力学研究者摈弃,取而代之的解释,则是量子态的绑定。

    随之而来的结论也很寻常,显然,实验者甲的窥看,乃至于发现的猫仔之死活,

    都应该与观察者乙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接下来,假如说,观察者乙也来到实验装置边,或者,采用某种手段,将实验装置运送到自己身旁,打开观察窗窥看时,

    又将会看到什么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此前的实验者甲,已经在窥看时发现了猫仔的死亡,而观察者乙窥看时,却发现猫仔仍然存活,的确,按量子力学的描述,事态的确就有可能会是这样,那么对这只无辜的猫仔而言,

    岂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死而复生了吗。

    想法略带惊悚,不过,在获得永生、至少是接近永生时,方然的思绪并不会一味聚焦在生与死上,

    毕竟这都只是量子态。

    只是量子态……

    是吗。

    心念微动,暂时把这想法放在心底,方然继续思考。

    各自独立的两个观察者,对猫仔的死活,完全可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量子态,进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到这里,事情似乎还好。

    但倘若他们碰到一起,交流彼此的发现呢;

    如果,仅仅是如果,甲和乙看到的猫仔之状态不尽一致:

    譬如甲发现猫仔存活,而乙发现猫仔死亡,这也还好,恐怕双方都会认为,猫仔是在两次观察之间的时段内死掉的,继而,可以达成共识。

    但如果是恰恰相反的情形,甲发现猫仔死亡,而乙发现猫仔存活,

    那又会怎样呢。

    如果双方都相信对方的观察,不仅如此,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可以保证这一点,

    那么“死而复生”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就会脱离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量子世界,一下子成为眼睁睁的现实。

    从众所周知的实验假想出发,一步步推进,在否定“量子坍缩”的基础上,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于矛盾,但基于对量子力学的信仰——哪怕还很浅薄,他也不会轻易的否定“死而复生”。

    对这一显然的矛盾,或者说,匪夷所思之情形,白大褂们又怎么说呢。

    “……

    ‘死而复生’,看起来很惊悚,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稍加讨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问题的核心在于:

    乙,假想中与现实世界毫无联系,没有任何‘绑定’的观察者,在我们的认知范畴里,

    根本就不存在。

    方然,注意这里是‘我们的认知范畴’,这里首先涉及一似乎不那么客观的条件,那就是,对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知范畴内的物理学,才有意义,而你想必已经知道,‘自我意识’只是构成自我的物质之量子叠加态的一态。

    客观存在的物质,量子态,可以有无数种,但只有与我们的自我意识‘绑定’,也和这与自我意识绑定之宇宙现态‘绑定’的那一态,

    才能被我们观察到,继而,也才有意义。

    言归正传,针对‘薛定谔的猫’,如果真有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量子纠缠的观察者甲和乙,先后去窥视装置中的猫仔,那么,我们则必须承认,按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所见确有可能迥异,不仅如此,

    对他们两人之中的任何一个而言,这所见,都是确切的现实。

    其实,稍微思考一下‘量子态’的定义,‘既死又活的猫仔’,这不是太正常了吗?

    在某观察者眼里,已死去的猫仔,在另一个观察者眼里,却还活着,这并不是日常生活里的那一种矛盾,即‘物质的状态非此即彼’。

    而是以量子力学的视角,很寻常的叠加之量子态,不论死亡,还是存活,同一时刻都存在于猫仔身上,观察者自身的量子态,依据某种目前我们仍知之甚少的机理,绑定于哪一态,他、或者她就会见到哪一态。

    对观察者甲而言,猫仔,的确已死,其他量子态事实上并不存在;

    对观察者乙,也有同样性质的判断,

    而他们都是(20.3.9.2)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1457/ 第一时间欣赏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作者:阳电所写的《永不下车》为转载作品,永不下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永不下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永不下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永不下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永不下车介绍:
时间就像一趟列车,每经过一个站点,都会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
西历1453年,方然坐上了时间的列车。
从此永不下车。
永不下车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永不下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永不下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