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五章 重逢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
第七二六章 变迁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
第七二七章 岗位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需要应付……
第七二八章 自律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
第七二九章 消亡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无法处理……
第七三〇章 兴衰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需要考虑……
第七三一章 人文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需要考虑……(占位i)
第七三二章 消亡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需要考虑……(占位ii)
第七三三章 职业
(临时占位,很快恢复)
在一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也将会比旧时代好上一千倍,一万倍。
前者与后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是彼此互为前提。
难以想象一个精神卑劣,只会内斗的物种,会突破文明的蒙昧时代,跨越奇点,进入崭新的新时代,同样也无法想象,一个空有道德,却无技术的物种,能够在极低的物质水平上,实现真正的世界大同。
但互为前提,岂非蕴含着一个悖论,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究竟哪一个先出现。
在盖亚,这问题的回答,事实上便是阿达民多年来走过的路,从it大潮席卷世界、盖亚大战如火如荼的时代,到大一统的盖亚净土,以绝对的暴力支持绝对的威权,进而,一手建立起全人类的自由王国。
没有这样的过程,没有这样的手段,“物质极大丰富”与“精神极大升华”的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永远也无法结出“新世界”这一果实。
念及至此,依旧待在地下世界的阿达民,尤为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乃至全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
完全是铁一般客观规律,作用于文明、世界之变迁之上的具现。
不过,一旦抵达自由王国,建立在空前强大物质基础上的人类世界,便可以极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按人类自己的意图去运转。
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旧时代的“职业”,在自由王国里依然会存在呢。
其一,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科学家,学者与工程师。
即便他们的工作,原则上,是可以由“强人工智能”代劳,放手让ai研发科技,风险也不容忽视,人类最好还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以防万一。
其二,则是人文领域的研究、实践者。
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这一领域显然更强调“以人为本”,似乎是文明所不可或缺,但与旧时代相比,“自然科学的贯彻性”是区分两者的根本特征,新时代的人文领域,一切以自然科学原则为准绳,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自以为是与肮脏低俗。
人文领域,即便一切以人的主观认知为准,同样要遵循客观规律,要讲科学,
而这正是旧时代文化、艺术、影视乃至文学领域,长期缺乏,不被重视,甚至还会被诋毁的原则之一。
其三,在探索科学、人文领域之外,“社会服务”也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人类文明,建立在先进科技之上的自由王国,一切皆可由机器代劳,甚至连科学研究、人文创造也是如此,这样看来,似乎根本无须什么“服务行业”。
旧时代的服务业,或曰,听起来更高大上的所谓“第三产业”,不论在各资产主义国家的gdp统计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其所做的,也无非便是“剥夺底层劳动力尊严”与“掠夺实体部门产出”这两桩生意。
一个第三产业劳动者,不事生产,不从事任何直接面对大自然、直接产出物质资料的工作,而是为其他人、其他组织提供服务,这本来无可厚非。
然而人的劣根性,却往往将这种耗费同类时间的“服务”,尽可能的进行泛化,
并美其名曰“生活品质”。
这一点,在人类文明的古代时期,表现尤其明显,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历史上无数国王、皇帝、沙皇与苏丹,实际生活水平甚至不如现代社会中的一介平民,但是有一点却是今天的平民、甚至顶层难以企及,
那便是为其提供“服务”的同类之数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便是古代统治阶层的某种宣示。
既然“天下莫非王土”,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一切平民,边都是自己的奴仆,不论开路架桥,还是充实后,驱使平民做这些事,也理所应当,非但没有任何愧疚,反而还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颐指气使,自命不凡。
待到文明进入近、现代,这一现象倒逐步有所收敛。
毕竟,在旧时代的联邦,高高在上的总统阁下也没几个仆人,在公墓发表演说时,让身后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撑伞,都会被媒体嘲讽多时。
但这却并非因为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良心发现,而是在社会进步、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环境下,驱使大量仆从的代价,高到无法承受,有产者的资产,绝大部分终究还是要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而不能都拿去穷奢极欲。
即便如此,多少阳光找不见的地方,与旧时代一模一样、甚而更不堪的事,
也不知曾上演过多少次。
生而为人,其中的一小撮,坐享同类耗费时间、精力、健康乃至尊严才提供的服务;
其余的一大片,则每日埋头辛劳,不仅无暇也无力雇佣他人,更时刻有陷入经济危机,不得不为他人充当仆从的忐忑之中;
更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起来,似乎劳动很有所得,身为保姆,管家,保镖乃至晴人,每月到手可观的马克,这点报酬,相比于其雇主从其身上所攫取的,雇主所节约的时间、精力,乃至所满足的邪恶欲-望,
也根本只是九牛一毛。
除此之外,另有一部分服务业者,表面上光鲜亮丽,收入也令人羡慕,
则是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为虎作伥,充当抽水机套筒或者白手套,才能获利颇丰。
旧时代的金融产业,便是如此,一向自我标榜为“经济润滑剂”的金融业,实质上,不过是玩弄数学把戏、文字游戏,将实体经济部门从劳动者身上抽取的利润,转手鲸吞,且永远贪得无厌的怪兽。
弱小国家的金融机构,危机来临时,更经常被迫、或自愿的,成为超级大国的掠夺工具。
每次想到这里,阿达民眼前,都会浮现出一部还算小有名气的电影,《窃听风云ii》里关于金融业的某片段。
记不得自己何时看过,但,印象却挺深刻……
第七三四章 规划
(临时占位,很快恢复)
在一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也将会比旧时代好上一千倍,一万倍。
前者与后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是彼此互为前提。
难以想象一个精神卑劣,只会内斗的物种,会突破文明的蒙昧时代,跨越奇点,进入崭新的新时代,同样也无法想象,一个空有道德,却无技术的物种,能够在极低的物质水平上,实现真正的世界大同。
但互为前提,岂非蕴含着一个悖论,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究竟哪一个先出现。
在盖亚,这问题的回答,事实上便是阿达民多年来走过的路,从it大潮席卷世界、盖亚大战如火如荼的时代,到大一统的盖亚净土,以绝对的暴力支持绝对的威权,进而,一手建立起全人类的自由王国。
没有这样的过程,没有这样的手段,“物质极大丰富”与“精神极大升华”的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永远也无法结出“新世界”这一果实。
念及至此,依旧待在地下世界的阿达民,尤为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乃至全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
完全是铁一般客观规律,作用于文明、世界之变迁之上的具现。
不过,一旦抵达自由王国,建立在空前强大物质基础上的人类世界,便可以极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按人类自己的意图去运转。
什么样的“角色”,或者旧时代的“职业”,在自由王国里依然会存在呢。
其一,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科学家,学者与工程师。
即便他们的工作,原则上,是可以由“强人工智能”代劳,放手让ai研发科技,风险也不容忽视,人类最好还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以防万一。
其二,则是人文领域的研究、实践者。
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这一领域显然更强调“以人为本”,似乎是文明所不可或缺,但与旧时代相比,“自然科学的贯彻性”是区分两者的根本特征,新时代的人文领域,一切以自然科学原则为准绳,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自以为是与肮脏低俗。
人文领域,即便一切以人的主观认知为准,同样要遵循客观规律,要讲科学,
而这正是旧时代文化、艺术、影视乃至文学领域,长期缺乏,不被重视,甚至还会被诋毁的原则之一。
其三,在探索科学、人文领域之外,“社会服务”也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未来的人类文明,建立在先进科技之上的自由王国,一切皆可由机器代劳,甚至连科学研究、人文创造也是如此,这样看来,似乎根本无须什么“服务行业”。
旧时代的服务业,或曰,听起来更高大上的所谓“第三产业”,不论在各资产主义国家的gdp统计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其所做的,也无非便是“剥夺底层劳动力尊严”与“掠夺实体部门产出”这两桩生意。
一个第三产业劳动者,不事生产,不从事任何直接面对大自然、直接产出物质资料的工作,而是为其他人、其他组织提供服务,这本来无可厚非。
然而人的劣根性,却往往将这种耗费同类时间的“服务”,尽可能的进行泛化,
并美其名曰“生活品质”。
这一点,在人类文明的古代时期,表现尤其明显,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历史上无数国王、皇帝、沙皇与苏丹,实际生活水平甚至不如现代社会中的一介平民,但是有一点却是今天的平民、甚至顶层难以企及,
那便是为其提供“服务”的同类之数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理解,便是古代统治阶层的某种宣示。
既然“天下莫非王土”,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一切平民,边都是自己的奴仆,不论开路架桥,还是充实后,驱使平民做这些事,也理所应当,非但没有任何愧疚,反而还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颐指气使,自命不凡。
待到文明进入近、现代,这一现象倒逐步有所收敛。
毕竟,在旧时代的联邦,高高在上的总统阁下也没几个仆人,在公墓发表演说时,让身后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撑伞,都会被媒体嘲讽多时。
但这却并非因为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良心发现,而是在社会进步、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环境下,驱使大量仆从的代价,高到无法承受,有产者的资产,绝大部分终究还是要投入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而不能都拿去穷奢极欲。
即便如此,多少阳光找不见的地方,与旧时代一模一样、甚而更不堪的事,
也不知曾上演过多少次。
生而为人,其中的一小撮,坐享同类耗费时间、精力、健康乃至尊严才提供的服务;
其余的一大片,则每日埋头辛劳,不仅无暇也无力雇佣他人,更时刻有陷入经济危机,不得不为他人充当仆从的忐忑之中;
更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起来,似乎劳动很有所得,身为保姆,管家,保镖乃至晴人,每月到手可观的马克,这点报酬,相比于其雇主从其身上所攫取的,雇主所节约的时间、精力,乃至所满足的邪恶欲-望,
也根本只是九牛一毛。
除此之外,另有一部分服务业者,表面上光鲜亮丽,收入也令人羡慕,
则是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为虎作伥,充当抽水机套筒或者白手套,才能获利颇丰。
旧时代的金融产业,便是如此,一向自我标榜为“经济润滑剂”的金融业,实质上,不过是玩弄数学把戏、文字游戏,将实体经济部门从劳动者身上抽取的利润,转手鲸吞,且永远贪得无厌的怪兽。
弱小国家的金融机构,危机来临时,更经常被迫、或自愿的,成为超级大国的掠夺工具。
每次想到这里,阿达民眼前,都会浮现出一部还算小有名气的电影,《窃听风云ii》里关于金融业的某片段。
记不得自己何时看过,但……
第七三五章 少年
尤其在当下,一切由“盘古”掌控的ai体系裁夺,系统管理员更超脱于民众的利益之外,不论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不存在被冤杀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依然叫嚣“废死”、“废酷”的家伙,
根本就是脑白质缺乏症。
这种人,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并不存在,如果刨除一小撮被甄别之“蠢材”的话。
而在过去的1510年,盖亚净土全境也并未真的发生哪怕一起严重伤害案件,没有一个人在冲突中丧生,民众安全感简直爆棚。
既然无人犯下重罪,再怎样严酷的法条,也只是一柄高悬头顶、时刻警醒着文明的利剑,无须落下,便可以提醒所有人,就在不久前,人类,还是一种深陷自相残杀、互相掠夺的动物,现如今脱离这种s坑,
又是一种多么宝贵,值得用严刑峻砝去捍卫的成就。
近三千万民众,遍布盖亚表面的一千多座定居点,一年内的案件仅有几十起,
这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奇迹。
不过,在1511年的春天,坐在书房浏览“净土”上一年度的事件记录,阿达民也看到,如果以旧时代的法条去衡量,民众在过去一年内所犯的事,可并不只有寥寥几十件,而是精确到43,741件之多。
四万多桩案件,与寥寥二十几桩相比,差距显然太大。
那么盖亚净土的良好治安状况,只是因标准不同,而衍生出的一种幻觉吗,
当然不是。
时间有限,躺椅上的阿达民权作消遣,他一开始对多达几万起“案件”很惊讶,无法想象这是1510年的数据。
如果是在几年前,gpl大区正与强敌鏖战,民众生活水平跌落至谷底的时候,前途未卜,定居点内的监控和安保措施,也没有今天这般完善,冲突与纠纷频发倒还可以理解,即便如此,有胆量在高斯步枪下搞事的家伙,也只能是些莽夫。
但是在今天,人类文明,眼看就要迈进2.0时代,定居点内的一切设施与服务,都应有尽有,还会有人满身戾气吗。
带着这种疑问,一页页浏览,方然才很快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数量众多的记录案件,没有呈报,原因很简单,这些都是在新时代之gpl基本砝的框架内,民众的一些不适当之言论或行动。
在这其中,又以年龄尚小,思维与心态尚不成熟的少年,最为频发,记录在数据库里的也大多都是些琐碎事件,譬如未经允许、拿走公共物品,譬如辩论中情绪失控、口出恶言,譬如将“食用肥皂”扔进垃圾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行为,放在旧时代的社会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即便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性质比较恶劣,诸如校内小群体的bully行径,头脑发热对异姓进行骚扰,乃至在网络平台上出言不逊,
在旧时代,哪怕所谓砝制完善的列强,也根本无暇应付一切。
拜多年来的一股邪流所赐,少年,在旧时代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事实上游离于砝制体系之外,即便犯下严重罪行,也根本无法有效制裁,
更遑论实现鼓吹者们所幻想的,通过惩戒与教育,迷途知返,
这根本就是在白日做梦。
一个少年,哪怕年龄未满十八岁,是否便没有作恶的能力、甚至没有作恶的动机呢,答案,简直一望可知,旧时代的圣母女表们却视而不见。
有能力犯下罪行,却没能力接受制裁,这,
正是旧时代之法条体系里,一条令人扼腕、甚而咬牙切齿的冷漠玩笑。
对这一点,身在旧时代的人类文明之中,生活多年,方然并无须刻意查阅资料,也能想起那些令人愤懑的往事。
“因未成年,故不制裁”,这种做法的荒谬之处,在于直接否认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简单粗暴的认为,哪怕这社会并没有什么“父母资格测试”,所有降临的新生儿,都能健康茁壮、快乐无忧的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一份子。
然而事实又如何呢;
在资产主义的大环境下,成长顺利与否,完全是一种投胎的碰运气。
对于那些时运不济、机缘太差的新生儿,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对其本人而言,当然是极大的悲剧。
然而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却不会受制裁,反而让毫无准入机制的社会来“兜底”,不仅不去惩戒、乃至消灭那些不合格的次品废品危险品,反而用未成年做借口,将其源源不断的注入社会肌体。
荒谬而愚蠢的陈年往事,现在想起,阿达民仍不免一声叹息。
“因未成年,不负责任”,这种做法的荒谬之处在于,从根本上混淆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犯下的不同性质之错误。
将成长过程中的意外犯错、无心之失,与心理阴暗扭曲的蓄谋已久、预谋作恶,混为一谈,将寻常少年一时冲动的不当言行,与危险废品有恃无恐的累累恶行,等量齐观,放在同一个体系之中评判。
进而,出于理论上正确的“保护少年”之动机,
却保护不了法条最该保护的老实孩子,而平白让一撮人间恶魔,借故开脱。
这种愚蠢之极的行为,可想而知,令阿达民十分愤懑,也决不允许这一切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大地上重演。
解决的办法,当然,决不能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不能把普通少年的无心犯错,与罕见孽畜的蓄谋作恶混为一谈,对后者,要无视其年龄、进行严厉打击,而对前者,
则体现出社会本应有的,对少年的宽容。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漫长岁月。
对其他高等动物而言,十几年,甚至已堪称“一生”,家养猫狗的寿命不过十几年,在人类,却只是人生刚刚开始的第一段旅途。
漫长旅途中,生而为人,所要认识、理解、学习、运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一个自然个体蜕变为社会成员的过程,需要教育体系的长期投入,需要家长、亲友等社会成员的长期付出,
至于本人,更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观察、学习与实践,
才能够逐渐的“长大成人”。
第七三六章 折衷
尤其在当下,一切由“盘古”掌控的ai体系裁夺,系统管理员更超脱于民众的利益之外,不论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不存在被冤杀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依然叫嚣“废死”、“废酷”的家伙,
根本就是脑白质缺乏症。
这种人,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并不存在,如果刨除一小撮被甄别之“蠢材”的话。
而在过去的1510年,盖亚净土全境也并未真的发生哪怕一起严重伤害案件,没有一个人在冲突中丧生,民众安全感简直爆棚。
既然无人犯下重罪,再怎样严酷的法条,也只是一柄高悬头顶、时刻警醒着文明的利剑,无须落下,便可以提醒所有人,就在不久前,人类,还是一种深陷自相残杀、互相掠夺的动物,现如今脱离这种s坑,
又是一种多么宝贵,值得用严刑峻砝去捍卫的成就。
近三千万民众,遍布盖亚表面的一千多座定居点,一年内的案件仅有几十起,
这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奇迹。
不过,在1511年的春天,坐在书房浏览“净土”上一年度的事件记录,阿达民也看到,如果以旧时代的法条去衡量,民众在过去一年内所犯的事,可并不只有寥寥几十件,而是精确到43,741件之多。
四万多桩案件,与寥寥二十几桩相比,差距显然太大。
那么盖亚净土的良好治安状况,只是因标准不同,而衍生出的一种幻觉吗,
当然不是。
时间有限,躺椅上的阿达民权作消遣,他一开始对多达几万起“案件”很惊讶,无法想象这是1510年的数据。
如果是在几年前,gpl大区正与强敌鏖战,民众生活水平跌落至谷底的时候,前途未卜,定居点内的监控和安保措施,也没有今天这般完善,冲突与纠纷频发倒还可以理解,即便如此,有胆量在高斯步枪下搞事的家伙,也只能是些莽夫。
但是在今天,人类文明,眼看就要迈进2.0时代,定居点内的一切设施与服务,都应有尽有,还会有人满身戾气吗。
带着这种疑问,一页页浏览,方然才很快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
数量众多的记录案件,没有呈报,原因很简单,这些都是在新时代之gpl基本砝的框架内,民众的一些不适当之言论或行动。
在这其中,又以年龄尚小,思维与心态尚不成熟的少年,最为频发,记录在数据库里的也大多都是些琐碎事件,譬如未经允许、拿走公共物品,譬如辩论中情绪失控、口出恶言,譬如将“食用肥皂”扔进垃圾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行为,放在旧时代的社会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即便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性质比较恶劣,诸如校内小群体的bully行径,头脑发热对异姓进行骚扰,乃至在网络平台上出言不逊,
在旧时代,哪怕所谓砝制完善的列强,也根本无暇应付一切。
拜多年来的一股邪流所赐,少年,在旧时代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事实上游离于砝制体系之外,即便犯下严重罪行,也根本无法有效制裁,
更遑论实现鼓吹者们所幻想的,通过惩戒与教育,迷途知返,
这根本就是在白日做梦。
一个少年,哪怕年龄未满十八岁,是否便没有作恶的能力、甚至没有作恶的动机呢,答案,简直一望可知,旧时代的圣母女表们却视而不见。
有能力犯下罪行,却没能力接受制裁,这,
正是旧时代之法条体系里,一条令人扼腕、甚而咬牙切齿的冷漠玩笑。
对这一点,身在旧时代的人类文明之中,生活多年,方然并无须刻意查阅资料,也能想起那些令人愤懑的往事。
“因未成年,故不制裁”,这种做法的荒谬之处,在于直接否认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简单粗暴的认为,哪怕这社会并没有什么“父母资格测试”,所有降临的新生儿,都能健康茁壮、快乐无忧的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一份子。
然而事实又如何呢;
在资产主义的大环境下,成长顺利与否,完全是一种投胎的碰运气。
对于那些时运不济、机缘太差的新生儿,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对其本人而言,当然是极大的悲剧。
然而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却不会受制裁,反而让毫无准入机制的社会来“兜底”,不仅不去惩戒、乃至消灭那些不合格的次品废品危险品,反而用未成年做借口,将其源源不断的注入社会肌体。
荒谬而愚蠢的陈年往事,现在想起,阿达民仍不免一声叹息。
“因未成年,不负责任”,这种做法的荒谬之处在于,从根本上混淆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犯下的不同性质之错误。
将成长过程中的意外犯错、无心之失,与心理阴暗扭曲的蓄谋已久、预谋作恶,混为一谈,将寻常少年一时冲动的不当言行,与危险废品有恃无恐的累累恶行,等量齐观,放在同一个体系之中评判。
进而,出于理论上正确的“保护少年”之动机,
却保护不了法条最该保护的老实孩子,而平白让一撮人间恶魔,借故开脱。
这种愚蠢之极的行为,可想而知,令阿达民十分愤懑,也决不允许这一切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大地上重演。
解决的办法,当然,决不能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不能把普通少年的无心犯错,与罕见孽畜的蓄谋作恶混为一谈,对后者,要无视其年龄、进行严厉打击,而对前者,
则体现出社会本应有的,对少年的宽容。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漫长岁月。
对其他高等动物而言,十几年,甚至已堪称“一生”,家养猫狗的寿命不过十几年,在人类,却只是人生刚刚开始的第一段旅途。
漫长旅途中,生而为人,所要认识、理解、学习、运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一个自然个体蜕变为社会成员的过程,需要教育体系的长期投入,需要家长、亲友等社会成员的长期付出,
至于本人,更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观察、学习与实践……
第七三七章 物性
窘迫的经济条件,一方面,让底层民众无力为子女提供完善的教育条件,甚至自己整日为生活奔波,连亲自看管、教育都做不到,另一方面,这些民众的子女,稍有成长后,也不难看到自己的暗淡未来,心怀懊丧。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乃至头脑思维,
很容易与社会性割裂,进而,退化到一切全凭暴力说话的动物之丛林状态。
需要吃穿,就去不择手段得到,需要快意,就去恣意欺凌异性,凡此种种恶行,在成年与少年犯罪者的眼中,性质并不一样。
成年犯往往是意志不坚、或权衡利弊后为之,很多少年犯则根本未曾思考,全凭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去行动,突出例证,就是即便在犯下罪行后,仍表现的若无其事,正恍若猎杀羚羊的野狼,不会呆在原地抱头痛哭那样,
它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所做的一切,已彻底自绝于人类社会。
这种突出而惊悚的特质,事实上,广泛存在于因各种原因,而缺乏教养的少年身上,至于说其中的一小部分,因重罪而进入民众实现,被口诛笔伐,
其实只是因为其余的一大部分,目前暂时的,还没有犯下严重罪行的机会和条件。
要么是自认可以脱罪,要么对惩罚浑浑噩噩,不论哪一种情形,对旧时代的联邦社会而言,任何事后惩戒的手段,都无法将这些少年从犯罪深渊中解救出来,也无法让社会摆脱少年犯罪的阴霾。
唯一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手段,只能是像盖亚净土这样,从源头上解决“经济地位不平等”的根本问题。
在1510年的盖亚净土,或者,更早年间的东北太平洋大区,一切就已是如此,当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经济地位,完全相仿,既不会有父母因糊口而无暇照管子女,也不会有父母自恃权财而放纵后代。
进一步的,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也一扫过去的阴暗污浊。
在这种环境下,哪怕是某些人谈之色变的“xyy基因携带者”,没有一定的外界影响与刺激,也不会对他人构成威胁。
一旦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杜绝少年严重犯罪,在今天的盖亚净土,便可以真正贯彻实施“宽容未成年”的法条,在“保护少年学习成长”与“维护社会成员利益”之间,取得一种相对理想的平衡。
当然震慑的法条,仍然存在,动机确切的重罪一律严惩,根本不看年龄。
而对于asa递交报告中所记述的,那些后果轻微、容易纠正的不当行为,整个惩戒体系则宽容的多,甚而并不认为这些是犯-罪。
譬如拿取他人、或公共物品,对成年人,毫无疑问是“盗-窃”,对少年而言,则往往是一种物权规则的认识模糊所致,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定居点内,这一行为的后果也很有限,且完全可以弥补。
再譬如一时冲动,骚-扰异-性,看似性质十分恶劣,其实也不过是本性使然,需要掐灭的不是这种本性,而是经过适当教育,使其明白在现代社会之中,一个人要如何行动,才能在不伤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这方面需求。
凡此种种的教育、纠正,看起来,内容似乎十分繁杂,
本质却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判据。
在现代社会,或者,在即将到来的文明2.0时代,一个人,首先要能正确评估自身利益、他人利益与整体利益,
并在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句话怎样理解呢,是不是说,一个人绝对不能损害他人、或整体利益,才有资格去追求自身的利益;
旧时代的顶层,很喜欢这种恐吓性的说辞,方然却对这种双标嗤之以鼻。
坐拥庞大财富、至高权力的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自身利益早已满溢横流,出于资产增殖、追逐利益的贪婪,却最喜欢用这一套来束缚底层的手脚。
实际又怎样呢,一个人,但凡在现代社会,要不伤及他人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
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
一个人,要想存活下去,起码要呼吸清新空气,而这便要求适当的环境管制,进而必定损及周边污染性工厂的生产利益。
反过来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岗位,倘若在污染性工厂中,其利益的实现,便必定损及周边所有人呼吸清新空气的利益,在既有技术条件下,不污染大气,他的工作便没有着落,他的工作有着落,其他人呼吸清新空气的诉求就会落空。
至于吃饭,穿衣,同样如此,除非如鲁滨逊那样,一个人在荒岛上自给自足,否则,一个人的穿衣吃饭,就需要粮食、布匹生产者的辛劳。
这样描述社会运转的方方面面,角度,似乎是很奇怪。
每一天都在发生的事,剖析其本质,居然是持续不断的利益之彼此妨害,人类社会难道就是这样的病态吗,
当然不。
而是只要损害他人利益的人,会给利益受损者一定的补偿,原则上,补偿力度大于其利益的损失,那么这种行为,就与社会运转的大方向相符。
社会的整体利益,相形之下,在今天的盖亚净土倒很容易理解,
无非是净土全体民众的利益之总合。
至于每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如何实现,途径其实有两种,不过在今天,第一种、也就是直接向大自然索取,已经被“全产机”体系占据。
那么定居点内的所有人,要实现自身利益,便只能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式,彼此交换。
这种交换,在旧时代的人类文明中,司空见惯,买卖粮食、布匹,政府税收、福利,乃至某些不宜言说的贝才-色交易,
一切皆属此类。
社会中,一个人要追逐自身利益,又无法取代“全产机”去从客观世界发掘,便只有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而必然给予其一定补偿,这就是人类社会纷繁芜杂、熙熙攘攘之表象下的本质。
至于这种损害与补偿,或者,统称为“交易”,
一切当然要以“等价交换”为底线,当然,彼此都认为“所得大于付出”更好。
第七三八章 规划
但凡能认清社会的这一根本原则,不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都可以在一个经济地位平等、不公荡然无存的社会中,很好的生活下去。
就连在旧时代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生理需求,也是一样。
这方面的规则,论述,超出眼前的范畴,阿达民没有再思绪畅游,他关闭了页面。
总之,今天的盖亚净土,不论采用了什么样的具体措施,的确杜绝了曾经令无数人咬牙切齿、愤愤不平的未成年脱罪之问题。
这一表象之后,更是“如何保护少年成长”之困局的破解。
相比于前者,这才是盖亚净土区别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与伦比的社会体制之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表面上,来自于阿达民的全盘规划,甚或超脱个人利益的全局考量,实际上却完全是建立在发达科技的基础上,没有从监控体系、“全产机”到定居点的所有这些硬件,任何美好的理想都是空中楼阁。
当然,在一切硬件基础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永不下车”的即将实现。
西历1511年四、五月间,前后经历一个多月的评估,“盘古”根据阿达民的指示,提交调查报告。
报告认为,经过历时近两年的武装清扫,以及战后重建,今天的盖亚净土,已基本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足以维持人类文明的良性运转,并,为今后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较为坚实的保障。
表现在生产力水平上,1511年的盖亚净土,能源总产出有望突破三百亿吨标准煤大关。
按旧时代常用的计量方式,平均到每一个盖亚净土民众头上,接近1,200吨标准煤,换算热值约35,000,000,000焦耳。
这样的生产力水平,究竟怎样呢,如果折算为旧时代的联邦马克,单看人均,将盖亚净土视为一个国家,则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似乎可认为是120,000马克,这相当于旧时代联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
但是这一比较,显而易见,是严重偏离客观现实的。
1511年的盖亚净土,倘若将其视为国家,则其“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以标准煤的旧报价计,大约是三万亿联邦马克。
这一数据,看起来还挺可观,却比几十年前的西历1476年差了太多,须知今天的盖亚净土,可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领土实打实覆盖全世界,理论上也应该涵盖lunar表面的,幅员空前的ssp、“超超级大国”。
而西历1476年,第三次盖亚大战还未见端倪,彼时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加起来一度接近一百万亿联邦马克。
相比之下,盖亚净土的年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几十年前全世界之和的3%。
然而,又有谁会相信这一判断呢。
今天的盖亚净土,人口,只有不到三千万,经济规模却完全与人口无关,而仅仅取决于一个参量:阿达民的意愿。
而身为阿达民,方然肯定很清楚自己的想法,他可没有束缚“盘古”、“全产机”的手脚,而是在大战结束前夕的1509年,就将“强人工智能”转向非战争领域,任其尽可能发展人类文明的生产力。
退一步讲,哪怕在战争如火如荼的150x年,哪怕只统计gpl、甚至北大陆的nep,表征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可能只有区区三万亿联邦马克。
那么是哪里出了错呢;
是盖亚净土的数据偏低,还是旧时代的数据偏高,甚或兼而有之,
一切其实都是阿达民说了算,方然更倾向于,将这一对比解读为“水分太大”。
如“国民生产总值”这类指标,在当今时代,根本无法准确度量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力水平,也无法用来衡量经济体中的人,生活水平究竟如何。
旧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行榜,排在前面的国家,一般而言,其生产力规模与质量的确更高,民众生活水平也往往更好,却也存在大量的反例。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统计口径”,本质上则是经济体制的差异。
如理联那样的国家,实行公社主义,从底到顶的经济体系都和实行资产主义的西方列强不一样,统计国民生产总值的方式也大有区别,最终所得的数据往往比西方列强低一大截,却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在资产主义大框架内,并非每一项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活动,
都能增进当事者、乃至全人类的利益。
这种情况,在旧时代的联邦,达到资产主义体制的顶峰,社会生活中的一连串流程,虽然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却无任何实际价值,从专利官司,到资产重组,大量经济活动无非是当事者彼此扯皮,案值上天,却不产生任何实际的价值。
再譬如说叶子,相关产业看似不会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从运蠹入境、到隐君子住院治疗的各个环节,必定都会一一被计入。
最终,国民生产总值会膨胀,民众的日常生活却深受其害。
西历1470年代的联邦,乃至其北方邻国,据统计,竟然有超过百分之十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沾染过蠹品,即便蠹犯的生意本身,并不会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其从生活到“工作”的每一次支出,却都会被计入其中。
但这些家伙,从蠹犯、到隐君子的所有人,其一系列行为又对联邦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呢,
除制造大量交通意外、刑事案件与送医不治的乱象外,
根本什么也没有。
将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的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完全是一种(被迫)注水的行径。
试想一下,倘若有某种黑科技,能准确识别联邦大地上的隐君子与蠹犯,并瞬间让其人间蒸发,接下来的联邦,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不是很清楚的吗。
因而,诸如此类的活动,计入其中,
当然就会极大贬损国民生产总值的表征度,使其愈加偏离现实。
第七三九章 人均
今日之盖亚净土,与旧时代的联邦,国民生产总值差异甚大,究竟是盖亚净土的总值被严重低估,还是联邦的数据大有水分;
方然一点也不关心。
国内生产总值,这看似高大上的指标,其实,也就只有在一切社会活动无法被彻底监控,统计工作异常困难的旧时代,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其他获取经济运行讯息的手段更不靠谱,才凸显出其地位。
而作为阿达民,要了解盖亚净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利用的渠道,实在比一个笼统而可疑的“国民生产总值”强得多。
不过,完全是作为消遣,方然也承认自己的好奇心,
他的确想知道,西历1511年的盖亚净土,与旧时代的联邦、乃至全世界相比,生产力水平究竟孰高孰低,民众的生活水平,又会比人类忙于内斗、无暇他顾的旧时代,产生多么巨大的落差。
这种事,既然只是消遣,当然没有动用“盘古”的道理,强人工智能的算力很紧张。
借助次一级的asa,在前几天,人工智能系统就着手建立经济运行模型,并按阿达民的吩咐,尽量客观、准确的做出判断。
即便如此,对asa给出数据的准确度,也用不着太较真。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项诞生不过百余年的指标,用来作为衡量国家等实体的经济规模,作用只能说“聊胜于无”,更难以适应今天的实际情况。
衡量,比较,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效果却不尽人意,不论以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其他的任何指标去作比较,总归无法得出与所有人印象相符的结论,旧时代的联邦,也未见得会因为六万马克的人均gdp,就比其他列强好到哪去。
今天的盖亚净土,不论考察哪一个方面,都远远优于旧时代的联邦,
这判断,并无须统计数字,只消观察社会运转的现实情形,便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直白的结论。
至于asa最后核算的数字,处理十分繁复,大概是将今天的盖亚净土之社会,与旧时代的社会相比拟,以“等效效率”来反推国内生产总值。
换句话说,就是以联邦gdp对社会生产、民众生活的贡献度,作为参照。
在这一换算框架下,果不其然,盖亚净土大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一下子提升了很多倍,预计西历1511年的“等效gdp”将高达三百万亿联邦马克。
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会一下子暴增到12,000,000,一千两百万马克。
人均gdp一千两百万联邦联邦马克,这种数字,方然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计算机是不是出了什么错”。
毕竟在他的印象里,旧时代盖亚表面的各发达国家,哪一个也不曾有过如此恐怖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便最富庶的卢森伯格、撕苇子地这种弹丸小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过十万联邦马克上下。
人均一千两百万,想象中,盖亚净土的所有民众,都应该过上天堂一般的生活,
甚至远比旧时代的中东神-棍诸国,里面那一群酒池肉林、醉生梦死的王爷公子们,都更挥金如土才是。
但,无须驱使“替身”外出考察,方然也知道这不可能。
今天的盖亚净土,定居点内的两千多万民众,不仅没有庄园、游艇、私人喷气机这些耗费甚巨的东西,也没有独栋房、奢侈品、bba豪华轿车这些“中产标配”。
甚至于,别说这些身外之物,民众现在连一个最起码的愿望到盖亚表面晒晒太阳、走动走动,都很难得到满足,必须穿着厚重防护服,才能在防御体系的庇护下,到面目全非的大地上短暂逗留。
这样的生活,岂但难理解为“一千两百万的人均gdp”,
甚至与旧时代的最不发达国家,
似乎也比不上。
毕竟,旧时代的一个人,哪怕生在盖亚上最贫穷的国度,总归还有在大地上行走,沐浴阳光、感受微风,接近大自然的权力。
两相比较,盖亚净土民众的现有生活,似乎让12,000,000的人均gdp变作笑谈,
方然却绝不这样认为。
他反而觉得,
这一千两百万联邦马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完全遵循了“等效效率”的原则,才会比较准确的估计出来。
这样讲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难理解:
意思就是,如果让一个人,在旧时代的盖亚表面,达到今天盖亚净土民众所享有的生活水平,就需要有12,000,000联邦马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今天的盖亚净土,民众,在很多方面的境遇,尚不尽人意,一方面禁止繁衍,另一方面也无法前往地面,这些限制无疑会降低其生活质量,换算时,也会对asa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型造成显著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生活在今天的盖亚净土,也会获得许多此前难得、甚至无望的好处。
作为盖亚净土的一介民众,首先,会有完全意义上的安全保障,在定居点内的每一天,都绝对无须担心从入室盗窃、到恐怖袭击的所有威胁。
不仅如此,这种完全的安全,还会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空前严密的监控网络,配合机器保安与大量工程、服务机器人,为民众提供全方位、无死角的保障,杜绝从被铁钉扎手、到死于自然灾害的左右威胁。
一言蔽之,在盖亚净土的定居点内,民众的精神,可以完全放松而专注,既无须担心被心怀不轨的同类袭击,也无需担心被危机四伏的环境伤害。
出门上街,在下楼梯时摔倒,
不,安保机器人会迅速一把拉住当事者,或经过评估,在其倒地前释放气囊。
在地下城市活动,被携带狂犬病毒的野狗袭击,
不,地下城市里,时刻有成千上万机器人巡梭警戒,别说野狗这种玩意,就连一只蚊子也不会有。
女性独自一人在家,刚洗完澡,身披浴袍,开门后被歹徒袭击,
不,首先对方不会有此动机,其次,即便对方头脑发热,也无须担心,家政机器人会迅疾出手,将其击倒、拖走,实施为期一到三个月的劳动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