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〇章 建设
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在不同管理员的脑海中,差异之大,让阿达民沉默了片刻。
而肯*汤普森,则在说完这一番话后,挺倨傲的站在房间里,双眼直视对方,那气势,就仿佛自己才是兵临城下的一方。
不认同托马斯*安生的理想,继而,也不会认同现实;
汤普森心中没有绝望,只有厌倦。
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清醒的意识到,管理员与管理员之间的关系,注定是你死我活,不但无法奢求对方放过自己,退一步讲,倘若双方位置倒换,自己也会毫不犹豫的消灭对方,抹除这莫大的威胁。
既然永生是虚妄,为生存,一个人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这道理,管理员都明白。
既然这样想,今天,操纵钢筋铁骨的“替身”来与阿达民交谈,便也是一种无稽,区区人质又怎能让对方改变主意。
自知必死的觉悟,到现在,由不得汤普森接受、还是不接受,一切已成定局。
那要不要现在就下令,把集中营里的人,统统清除;
这算不算是一种殉葬……
“你的质疑很有力;
但,在我看来,却都是一些妄念。”
面对目光有一点直愣愣的肯*汤普森,方然并没有回避,他片刻后沉稳的道出了一句话。
“猜疑链,囚徒困境,熵恒增定律,这些道理都很直白。
人,人类,人类文明,至少以目前掌握的科技水平,还看不到真正‘永生’的希望,毕竟,热力学第二定律仍颠扑不破,如果没有取得划时代的进展,那么,在宇宙不断膨胀、熵值不断增加的趋势下,一切都将走向消亡。
眼前无须多虑,但,如果将眼光投向遥远的未来,这的确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
“用不着那样久,早在熵达到、或者接近极大值之前,人类文明便将无以为继。
而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很久,人类中的某些个体,便会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想存活的更久,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节约每一点宝贵的资源,
而不是出于恻隐之心,供养几千万毫无价值、徒然让熵增加的垃圾。”
“这是在暗讽我吗,汤普森先生。”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想一想看,就算文明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化解未来的诸多危机,太阳的寿命,却至多还有四十几亿年。
而太阳系外的恒星,寿命,也不会太长久,至多一两百亿年之后,宇宙中便不会再存在这种方便而巨大的能量来源,这样想来,身为管理员,你难道不应该从现在开始,精打细算,为未来未雨绸缪?
盖亚表面的资源,太阳系的资源,说不定,要支持你接下来几十亿年的人生,
又哪有资源去供养垃圾。”
“话说的很难听,虽然我不在意,但,下面的对话里,不要再把民众称为‘垃圾’,这一点也不符合事实。
但,我也并不否认,你所预想的未来图景,的确有可能出现;
倘若技术上没有飞跃,人类,长久困在盖亚表面,在太阳系范围内进行一切活动,那么几十亿年后,文明便将无以为继。
自己一个人独活,相比维系文明,会更节省,
但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想清楚什么?”
“追寻了这么多年永生,憧憬无限长的生命,这一目标,当真值得付出任何代价去追求吗。”
“……”
感觉在各说各话,有那么一瞬间,肯*汤普森甚至会以为,眼前的男人根本不是一个以“永不下车”为目标的追寻者,然后才意识到这想法大错特错,如果托马斯*安生的目标不是永存,眼前的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
“你这样讲,是什么意思,我以为对这一目标,身为管理员是会有绝对的共识。”
“共识当然是有的。
可是刚才,你不是还在假设,熵恒增加定律会灭绝一切,让所有‘永不下车’的愿望都彻底落空吗?
不论这是事实,还是假设,不论在多么久远的未来,这一判断还是否正确,对我的理念,你完全是站在‘一切终将被热力学第二定律碾碎’的假设之上,在那种情况下,的确不可能有什么永生,最终……
所有人都会死,无一例外。”
一边这样讲,一边从椅子上起身,方然没有盯着眼前的“替身”,他慢慢走到窗边,眺望远处的苍茫地平线。
道理,自己早就想过,盘踞南大陆的肯*汤普森却没想到,
那就讲给他听一听也罢。
“在那种情况下,汤普森先生,你认为,文明中的所有人,都会因企图尽可能的延长生命,而争夺注定有限的资源。
这样一来,文明顷刻解体,人类自相残杀,便是定局。
然而,这设想的错误之处在哪里?
‘为永生,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不论到什么时候,都完全正确,不仅对我们这些管理员,对人类文明中的每一个体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在遥远的未来,我们人类穷尽了所有方法,仍无法突破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禁锢,时间流逝终将击败一切,所有人,注意是所有人最终都难免一死,到那时,文明中的每一个人所要权衡的,
便是一起直面死亡,还是屠戮同类之后,独自一人去面对狰狞的死神。”
阿达民的话,宛如一支疾飞的利箭,击中肯*汤普森的灵魂,让他不自觉的在“替身机器”里战栗。
是的,正像他说的那样,到那时……
“所以说,即便未来的某一天,人类文明到了不得不做出抉择的时候,不仅是文明中的每一个体,也是作为整体的文明,必须直面资源有限、命不久长的现实,
所需要权衡的不同选择里,也根本不会有‘永生’这种至高无上的东西。”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但是!
生而为人,唯一的目标就是活下去,活的尽可能长久,我们这些人,多少年来,藐视一切人间法则,犯下无数滔天罪孽,不就是为了争取这一点,争取让自己的意识,延续到时间的尽头吗?
哪怕没办法永生,只要能续命,一切都可以毫不犹豫的丢弃掉,这才是我的信条……”
第七一一章 规划
取而代之的策略,则是“功能重定义”,将军事斗争这一领域作为分支,
重塑“盘古”的思维与决策核心。
为人类服务,让人类文明发展壮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运作的强人工智能,其实并无须严格区分“战争”与“和平”。
不论用什么手段,是开战,还是攀科技树,总之是向目标前进,这一点上,强人工智能的灵活性超出想象,经过几个月的逐渐调整,“盘古”系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和平建设”上,根据阿达民的决策解析、行动。
强人工吹能,迄今为止的工作领域,一般而言还到不了战略决策的层面。
并不是说“盘古”没这种能力,而是作为人,方然并不打算、也很畏惧将这种事交给强人工智能去打理,这是人类自己的工作。
赤塔附近的地下建筑内,长桌边,汇集了gpl大区的若干顶尖科学家,聆听阿达民的规划。
对这些人,方然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威胁甚至控制的基础上,而是在局势明朗化的今天,盖亚净土大区将要走的路,在座专家、学者们一眼就能看透,也必然会抱有百分之百的认同。
但凡不是脑残,智障,一旦理解自己规划的文明之未来,都会明白自己该怎样做。
所以,在讨论盖亚净土大区的行动规划时,方然就介绍的很坦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知道,眼前的这些专家、学者们,也和自己一样,仍对这种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感到新奇,甚至会有些轻微的不适应。
但随着文明的演进,假以时日,人迟早会适应这一切。
迟早会适应,这是理想,眼前的做法仍必须契合现实,这一点,方然是清楚的。
在研讨会的现场,长桌旁,的确坐着几位来自滨海边疆、乌拉尔区的专家、学者,身在北大陆、南大陆与西大陆的顶尖人才则远程参与,即便在场的真人,彼此之间,也隔着相当远的距离,身后还有荷枪实弹的机器人看护。
安保措施十分严密,这一切,并不是为阿达民的安全,在这里的只是“替身”。
而是要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同类,迈过生与死的门槛、走向永生之前,杜绝一切不可挽回的意外或蓄意事故。
人死,不能复生,不论今后的科学研究,是否能突破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至少在眼前,如果盖亚净土大区的任何一个民众,因任何原因而死掉,这种倒在黎明前黑暗的悲剧,都会令阿达民难以接受。
这种事,在民众近三千万的gpl,时不时还会发生,穷尽一切医疗手段也无法挽留的弥留老者,让方然心头发紧,他不想让自己面对这一切。
无法拯救所有人,是的,但生命的逝去,在“永不下车”即将实现的前夕,
分明更平添浓重的血色,令人艰于呼吸。
死神,镰刀何其锋利,收割一些行将就木、药石罔顾的耄耋,还则罢了,但倘若原本可以迈过永生门槛的民众,包括眼前的专家学者们,因一时疏忽而丧命,不论出于什么状况,都将是更大的悲剧。
方然拒绝接受这一切,所以,对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就格外上心。
在刚刚过去的1509年,确认盖亚净土大区必定胜出后,投入军事领域的资源量就逐渐降低,因而,gpl大区才有能力逐步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安保”也是重要的投入领域。
盖亚净土大区的民众定居点,数量、规模始终在变,里面的民众总人数也起起落落,但不论在哪一个年头,从北大陆到尤洛浦,总归有两千多万人在其中生活,继而产生无数安全隐患与冲突风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民众之间发生暴力案件,就会造成伤亡。
在很多年前,对民众,阿达民还会持中立态度,只要定居点能为nep大区提供足够的人才,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但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人一旦死掉,就无可挽回,站在永生追寻者的立场上,他很反感这种事的发生,因此而提升安保水平,将定居点内的监控设备提升到每平方公里50,000个以上,安保机器人的数量则高于1,000台/万人。
所谓安保机器人,并不都是持有高斯步枪,随时准备向行凶者开火的t800。
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看护型人工智能设备,功能各异,有一些可以快如闪电的释放气囊,让周围二十五米内的不甚摔跤着免于重伤,有一些则可以实施从心脏除颤到伤口止血的多种医疗急救手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与增加安保力量对应,定居点的设施,也一直在进行检查、维护与升级,主要目标是确保民众的安全。
最后,既然在战争时期,也不排除少数弹药会打到定居点,防空设施也必不可少。
一整套策略执行下去,效果很明显,西历1507年的gpl大区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到约0.07%。
死亡率万分之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应该”在1%左右,否则无法对应当前的平均年龄。
但是在一系列医疗、安保等措施的庇护下,在方然看来,万分之七的比例还是太高。
到西历1509年,果不其然,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匪夷所思的0.00012%,百万分之一点二的历史新低。
说白了,这数据等于是在说,盖亚净土大区在过去一年里,总共只死了三十三个人。
供养近三千万人口,男女老幼皆有,一年下来却只死掉区区几十个人,在旧时代,这是根本无法达成,连想也不敢想的成就。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
第七一二章 工程
取而代之的策略,则是“功能重定义”,将军事斗争这一领域作为分支,
重塑“盘古”的思维与决策核心。
为人类服务,让人类文明发展壮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运作的强人工智能,其实并无须严格区分“战争”与“和平”。
不论用什么手段,是开战,还是攀科技树,总之是向目标前进,这一点上,强人工智能的灵活性超出想象,经过几个月的逐渐调整,“盘古”系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和平建设”上,根据阿达民的决策解析、行动。
强人工吹能,迄今为止的工作领域,一般而言还到不了战略决策的层面。
并不是说“盘古”没这种能力,而是作为人,方然并不打算、也很畏惧将这种事交给强人工智能去打理,这是人类自己的工作。
赤塔附近的地下建筑内,长桌边,汇集了gpl大区的若干顶尖科学家,聆听阿达民的规划。
对这些人,方然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威胁甚至控制的基础上,而是在局势明朗化的今天,盖亚净土大区将要走的路,在座专家、学者们一眼就能看透,也必然会抱有百分之百的认同。
但凡不是脑残,智障,一旦理解自己规划的文明之未来,都会明白自己该怎样做。
所以,在讨论盖亚净土大区的行动规划时,方然就介绍的很坦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知道,眼前的这些专家、学者们,也和自己一样,仍对这种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感到新奇,甚至会有些轻微的不适应。
但随着文明的演进,假以时日,人迟早会适应这一切。
迟早会适应,这是理想,眼前的做法仍必须契合现实,这一点,方然是清楚的。
在研讨会的现场,长桌旁,的确坐着几位来自滨海边疆、乌拉尔区的专家、学者,身在北大陆、南大陆与西大陆的顶尖人才则远程参与,即便在场的真人,彼此之间,也隔着相当远的距离,身后还有荷枪实弹的机器人看护。
安保措施十分严密,这一切,并不是为阿达民的安全,在这里的只是“替身”。
而是要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同类,迈过生与死的门槛、走向永生之前,杜绝一切不可挽回的意外或蓄意事故。
人死,不能复生,不论今后的科学研究,是否能突破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至少在眼前,如果盖亚净土大区的任何一个民众,因任何原因而死掉,这种倒在黎明前黑暗的悲剧,都会令阿达民难以接受。
这种事,在民众近三千万的gpl,时不时还会发生,穷尽一切医疗手段也无法挽留的弥留老者,让方然心头发紧,他不想让自己面对这一切。
无法拯救所有人,是的,但生命的逝去,在“永不下车”即将实现的前夕,
分明更平添浓重的血色,令人艰于呼吸。
死神,镰刀何其锋利,收割一些行将就木、药石罔顾的耄耋,还则罢了,但倘若原本可以迈过永生门槛的民众,包括眼前的专家学者们,因一时疏忽而丧命,不论出于什么状况,都将是更大的悲剧。
方然拒绝接受这一切,所以,对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就格外上心。
在刚刚过去的1509年,确认盖亚净土大区必定胜出后,投入军事领域的资源量就逐渐降低,因而,gpl大区才有能力逐步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安保”也是重要的投入领域。
盖亚净土大区的民众定居点,数量、规模始终在变,里面的民众总人数也起起落落,但不论在哪一个年头,从北大陆到尤洛浦,总归有两千多万人在其中生活,继而产生无数安全隐患与冲突风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民众之间发生暴力案件,就会造成伤亡。
在很多年前,对民众,阿达民还会持中立态度,只要定居点能为nep大区提供足够的人才,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但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人一旦死掉,就无可挽回,站在永生追寻者的立场上,他很反感这种事的发生,因此而提升安保水平,将定居点内的监控设备提升到每平方公里50,000个以上,安保机器人的数量则高于1,000台/万人。
所谓安保机器人,并不都是持有高斯步枪,随时准备向行凶者开火的t800。
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看护型人工智能设备,功能各异,有一些可以快如闪电的释放气囊,让周围二十五米内的不甚摔跤着免于重伤,有一些则可以实施从心脏除颤到伤口止血的多种医疗急救手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与增加安保力量对应,定居点的设施,也一直在进行检查、维护与升级,主要目标是确保民众的安全。
最后,既然在战争时期,也不排除少数弹药会打到定居点,防空设施也必不可少。
一整套策略执行下去,效果很明显,西历1507年的gpl大区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到约0.07%。
死亡率万分之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应该”在1%左右,否则无法对应当前的平均年龄。
但是在一系列医疗、安保等措施的庇护下,在方然看来,万分之七的比例还是太高。
到西历1509年,果不其然,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匪夷所思的0.00012%,百万分之一点二的历史新低。
说白了,这数据等于是在说,盖亚净土大区在过去一年里,总共只死了三十三个人。
供养近三千万人口,男女老幼皆有,一年下来却只死掉区区几十个人,在旧时代,这是根本无法达成,连想也不敢想的成就。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
第七一三章 防御
取而代之的策略,则是“功能重定义”,将军事斗争这一领域作为分支,
重塑“盘古”的思维与决策核心。
为人类服务,让人类文明发展壮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运作的强人工智能,其实并无须严格区分“战争”与“和平”。
不论用什么手段,是开战,还是攀科技树,总之是向目标前进,这一点上,强人工智能的灵活性超出想象,经过几个月的逐渐调整,“盘古”系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和平建设”上,根据阿达民的决策解析、行动。
强人工吹能,迄今为止的工作领域,一般而言还到不了战略决策的层面。
并不是说“盘古”没这种能力,而是作为人,方然并不打算、也很畏惧将这种事交给强人工智能去打理,这是人类自己的工作。
赤塔附近的地下建筑内,长桌边,汇集了gpl大区的若干顶尖科学家,聆听阿达民的规划。
对这些人,方然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威胁甚至控制的基础上,而是在局势明朗化的今天,盖亚净土大区将要走的路,在座专家、学者们一眼就能看透,也必然会抱有百分之百的认同。
但凡不是脑残,智障,一旦理解自己规划的文明之未来,都会明白自己该怎样做。
所以,在讨论盖亚净土大区的行动规划时,方然就介绍的很坦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知道,眼前的这些专家、学者们,也和自己一样,仍对这种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感到新奇,甚至会有些轻微的不适应。
但随着文明的演进,假以时日,人迟早会适应这一切。
迟早会适应,这是理想,眼前的做法仍必须契合现实,这一点,方然是清楚的。
在研讨会的现场,长桌旁,的确坐着几位来自滨海边疆、乌拉尔区的专家、学者,身在北大陆、南大陆与西大陆的顶尖人才则远程参与,即便在场的真人,彼此之间,也隔着相当远的距离,身后还有荷枪实弹的机器人看护。
安保措施十分严密,这一切,并不是为阿达民的安全,在这里的只是“替身”。
而是要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同类,迈过生与死的门槛、走向永生之前,杜绝一切不可挽回的意外或蓄意事故。
人死,不能复生,不论今后的科学研究,是否能突破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至少在眼前,如果盖亚净土大区的任何一个民众,因任何原因而死掉,这种倒在黎明前黑暗的悲剧,都会令阿达民难以接受。
这种事,在民众近三千万的gpl,时不时还会发生,穷尽一切医疗手段也无法挽留的弥留老者,让方然心头发紧,他不想让自己面对这一切。
无法拯救所有人,是的,但生命的逝去,在“永不下车”即将实现的前夕,
分明更平添浓重的血色,令人艰于呼吸。
死神,镰刀何其锋利,收割一些行将就木、药石罔顾的耄耋,还则罢了,但倘若原本可以迈过永生门槛的民众,包括眼前的专家学者们,因一时疏忽而丧命,不论出于什么状况,都将是更大的悲剧。
方然拒绝接受这一切,所以,对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就格外上心。
在刚刚过去的1509年,确认盖亚净土大区必定胜出后,投入军事领域的资源量就逐渐降低,因而,gpl大区才有能力逐步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安保”也是重要的投入领域。
盖亚净土大区的民众定居点,数量、规模始终在变,里面的民众总人数也起起落落,但不论在哪一个年头,从北大陆到尤洛浦,总归有两千多万人在其中生活,继而产生无数安全隐患与冲突风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民众之间发生暴力案件,就会造成伤亡。
在很多年前,对民众,阿达民还会持中立态度,只要定居点能为nep大区提供足够的人才,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但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人一旦死掉,就无可挽回,站在永生追寻者的立场上,他很反感这种事的发生,因此而提升安保水平,将定居点内的监控设备提升到每平方公里50,000个以上,安保机器人的数量则高于1,000台/万人。
所谓安保机器人,并不都是持有高斯步枪,随时准备向行凶者开火的t800。
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看护型人工智能设备,功能各异,有一些可以快如闪电的释放气囊,让周围二十五米内的不甚摔跤着免于重伤,有一些则可以实施从心脏除颤到伤口止血的多种医疗急救手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与增加安保力量对应,定居点的设施,也一直在进行检查、维护与升级,主要目标是确保民众的安全。
最后,既然在战争时期,也不排除少数弹药会打到定居点,防空设施也必不可少。
一整套策略执行下去,效果很明显,西历1507年的gpl大区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到约0.07%。
死亡率万分之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应该”在1%左右,否则无法对应当前的平均年龄。
但是在一系列医疗、安保等措施的庇护下,在方然看来,万分之七的比例还是太高。
到西历1509年,果不其然,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匪夷所思的0.00012%,百万分之一点二的历史新低。
说白了,这数据等于是在说,盖亚净土大区在过去一年里,总共只死了三十三个人。
供养近三千万人口,男女老幼皆有,一年下来却只死掉区区几十个人,在旧时代,这是根本无法达成,连想也不敢想的成就。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等等……
第七一四章 工程
取而代之的策略,则是“功能重定义”,将军事斗争这一领域作为分支,
重塑“盘古”的思维与决策核心。
为人类服务,让人类文明发展壮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而运作的强人工智能,其实并无须严格区分“战争”与“和平”。
不论用什么手段,是开战,还是攀科技树,总之是向目标前进,这一点上,强人工智能的灵活性超出想象,经过几个月的逐渐调整,“盘古”系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和平建设”上,根据阿达民的决策解析、行动。
强人工吹能,迄今为止的工作领域,一般而言还到不了战略决策的层面。
并不是说“盘古”没这种能力,而是作为人,方然并不打算、也很畏惧将这种事交给强人工智能去打理,这是人类自己的工作。
赤塔附近的地下建筑内,长桌边,汇集了gpl大区的若干顶尖科学家,聆听阿达民的规划。
对这些人,方然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威胁甚至控制的基础上,而是在局势明朗化的今天,盖亚净土大区将要走的路,在座专家、学者们一眼就能看透,也必然会抱有百分之百的认同。
但凡不是脑残,智障,一旦理解自己规划的文明之未来,都会明白自己该怎样做。
所以,在讨论盖亚净土大区的行动规划时,方然就介绍的很坦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知道,眼前的这些专家、学者们,也和自己一样,仍对这种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式感到新奇,甚至会有些轻微的不适应。
但随着文明的演进,假以时日,人迟早会适应这一切。
迟早会适应,这是理想,眼前的做法仍必须契合现实,这一点,方然是清楚的。
在研讨会的现场,长桌旁,的确坐着几位来自滨海边疆、乌拉尔区的专家、学者,身在北大陆、南大陆与西大陆的顶尖人才则远程参与,即便在场的真人,彼此之间,也隔着相当远的距离,身后还有荷枪实弹的机器人看护。
安保措施十分严密,这一切,并不是为阿达民的安全,在这里的只是“替身”。
而是要在所有符合条件的同类,迈过生与死的门槛、走向永生之前,杜绝一切不可挽回的意外或蓄意事故。
人死,不能复生,不论今后的科学研究,是否能突破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至少在眼前,如果盖亚净土大区的任何一个民众,因任何原因而死掉,这种倒在黎明前黑暗的悲剧,都会令阿达民难以接受。
这种事,在民众近三千万的gpl,时不时还会发生,穷尽一切医疗手段也无法挽留的弥留老者,让方然心头发紧,他不想让自己面对这一切。
无法拯救所有人,是的,但生命的逝去,在“永不下车”即将实现的前夕,
分明更平添浓重的血色,令人艰于呼吸。
死神,镰刀何其锋利,收割一些行将就木、药石罔顾的耄耋,还则罢了,但倘若原本可以迈过永生门槛的民众,包括眼前的专家学者们,因一时疏忽而丧命,不论出于什么状况,都将是更大的悲剧。
方然拒绝接受这一切,所以,对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就格外上心。
在刚刚过去的1509年,确认盖亚净土大区必定胜出后,投入军事领域的资源量就逐渐降低,因而,gpl大区才有能力逐步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除此之外,“安保”也是重要的投入领域。
盖亚净土大区的民众定居点,数量、规模始终在变,里面的民众总人数也起起落落,但不论在哪一个年头,从北大陆到尤洛浦,总归有两千多万人在其中生活,继而产生无数安全隐患与冲突风险。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者,民众之间发生暴力案件,就会造成伤亡。
在很多年前,对民众,阿达民还会持中立态度,只要定居点能为nep大区提供足够的人才,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
但现在情况则大不一样,人一旦死掉,就无可挽回,站在永生追寻者的立场上,他很反感这种事的发生,因此而提升安保水平,将定居点内的监控设备提升到每平方公里50,000个以上,安保机器人的数量则高于1,000台/万人。
所谓安保机器人,并不都是持有高斯步枪,随时准备向行凶者开火的t800。
其中的大多数,都是看护型人工智能设备,功能各异,有一些可以快如闪电的释放气囊,让周围二十五米内的不甚摔跤着免于重伤,有一些则可以实施从心脏除颤到伤口止血的多种医疗急救手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与增加安保力量对应,定居点的设施,也一直在进行检查、维护与升级,主要目标是确保民众的安全。
最后,既然在战争时期,也不排除少数弹药会打到定居点,防空设施也必不可少。
一整套策略执行下去,效果很明显,西历1507年的gpl大区人口死亡率,就下降到约0.07%。
死亡率万分之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人,正常情况下,人口死亡率“应该”在1%左右,否则无法对应当前的平均年龄。
但是在一系列医疗、安保等措施的庇护下,在方然看来,万分之七的比例还是太高。
到西历1509年,果不其然,人口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匪夷所思的0.00012%,百万分之一点二的历史新低。
说白了,这数据等于是在说,盖亚净土大区在过去一年里,总共只死了三十三个人。
供养近三千万人口,男女老幼皆有,一年下来却只死掉区区几十个人,在旧时代,这是根本无法达成,连想也不敢想的成就。
须知盖亚净土大区的人口,并不都是年轻人,还有相当数量psk区的耄耋老者,以及年龄逐渐增长的中、老年……
第七一五章 神怪
“无法拯救所有人”,放在这里,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误解,阿达民所想的,是风险,一旦甄别出思维混乱、信奉神明的家伙,经过测试,也没有纠正的可能,那么这些人就必须被放弃,甩给死神去处理。
方然原本设想,对这些信神信鬼的家伙,都关进一个没有续命设施的定居点,等着死神来收割即可。
但现在,既然缺乏“材料”,是否可以将这些注定没未来的人……
“挪作他用”呢。
冷漠,绝对理性,即便身居这样的特质,方然还是被自己的这念头吓了一跳。
甄别不适合在新世界生活的人,这项工作,开展的比上述几大工程都早,这基本上是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
人,分为两种,信仰科学与不信仰科学,下场理应不同。
既然信奉神明,相信莫须有的怪力乱神之胡说八道,就没资格享有现代科技的成果,更遑论搭上时间列车,奔向永生,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盖亚净土大区的这近三千万人口当中,究竟有多少冥顽不灵、负隅顽抗的信徒,这一点似乎很容易辨明,事实上,却需要设计精妙的检测程序,动用asa甚至强ai,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论。
至于大致的估计数,方然所见,这一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二。
近三千万人,走过一条浸透血与火的路,到今天还有百分之二左右的个体,信奉虚无缥缈的“神明”;
这,岂但令人困惑,简直令人愤慨。
神究竟是否存在,早在巨山孤儿院,五岁孩童都能一眼看穿的事实,却有无数历尽艰险、劫后余生的家伙,依然深信不疑,阿达民并非对这些人抱有愤慨,而是真切的意识到,这种现象,正是混乱之旧时代的残迹。
人,不论现在怎样,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
是哪些人,是哪样的环境,将这些呱呱坠地的文明延续之希望,推进神怪的肮脏泥淖,即便今天这一切已成往事,仍不禁令人感慨,
这种伴随文明至今,如蛆附骨的存在,究竟体现着怎样的客观规律,
又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
“神明,是原始人面对大自然时,自然而然产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卡奥*海因里希的话,一针见血,道出神明的本质,即便堕入此道的无数迷途羔羊,对此咬牙切齿,这论断也还是比《巴尔伯》之类絮絮叨叨的神棍口述日记,更能描述原始文明早期的风貌。
按这一断言,原则上,当人类文明发展到空前的高度,科技、经济、文化取得极大进步,神明这种东西,便应该从盖亚表面消失,成为历史陈迹。
然而现实又怎样呢,在联邦,乃至全世界,信奉神明的民众数量起起落落,
却始终没有一个下降的长期趋势。
这种现象,看似是文明发展与精神世界的背离,
其实却暗指隐晦的现实。
在资产主义大环境下,除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的一小撮人之外,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事实上都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
劳碌在资产主义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个普通民众,除眼前的苟且,并没机会去看什么“诗和远方”,更遑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即便工作再怎样努力,生活再怎样节俭,也无法穿越阶层之间的铁壁,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朝失业,一夕重病,招惹了上一阶层的同类,甚至只是因自身特质而变作猎物,
人生就顷刻间被颠覆,甚至被毁灭。
这方面的例证,出于种种顾虑,阿达民并无法详细列举,总之,一旦感觉命运不受自己掌控,不论发达、还是落魄,似乎(且事实上)完全取决于出身和运气,人,就会迷惘,失落,痛苦,绝望,
然后就是神怪腋下夹带《巴尔伯》来敲门的时候。
眼前的生活,并不受自己的掌控,遥远的未来,更不知会是什么样,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
信奉神明,不就是太寻常了吗。
身处这样的世界,体味这样的人生,能大彻大悟,走上海因里希指明的道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从这种视角出发,便不难理解盖亚表面的无数信徒,究竟是怎样一代代绵延不绝,泛滥至今。
可是今天,一切已成往事,这种行为就完全不合时宜,
必须被彻底铲除。
“铲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无须动用暴力,且等这些人自己下车即可。
一个人,倘若在出生之后,出于种种原因而信奉各种神明,也还是有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的可能,但也正是这点,使得甄别难度大大提升。
站在阿达民的立场上,一方面,自己极端厌恶风险,绝不想让任何一个信奉神明的家伙,混进新时代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明白人的思维具可塑性,根据某一个体的当前状态,决定其未来的命运,也似乎并不妥当。
但其实,要解决这种矛盾,是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简单策略。
西历1510年,盖亚表面的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gmc颁布的no.0002号令也正式实施。
通过遍布全世界的监控网络,收集讯息,并结合asa体系的盖亚文明数据库,全面挖掘历史资料,阿达民并不讳言这一行动的目标,就是从盖亚净土的近三千万民众中,识别出信奉神明者,
然后让他们变得更虔诚些。
信奉神明,迹象,或者说明显的证据,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搜罗一大堆,对照当事者的现状,大部分民众的甄别工作很简单,无须动用强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的一小部分,比例,略微低于估计,也就是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1.7%,
是被asa筛选出来,需要强ai进一步甄别的“疑似麻瓜”。
疑似,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这些家伙的现态,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人工智能三大工具的组合,早已给出结论,他们都是《巴尔伯》等口述日记的信奉者,这一点并无须怀疑,只是立场是否顽固,还尚未有定论。
第七一六章 辩论
“无法拯救所有人”,放在这里,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误解,阿达民所想的,是风险,一旦甄别出思维混乱、信奉神明的家伙,经过测试,也没有纠正的可能,那么这些人就必须被放弃,甩给死神去处理。
方然原本设想,对这些信神信鬼的家伙,都关进一个没有续命设施的定居点,等着死神来收割即可。
但现在,既然缺乏“材料”,是否可以将这些注定没未来的人……
“挪作他用”呢。
冷漠,绝对理性,即便身居这样的特质,方然还是被自己的这念头吓了一跳。
甄别不适合在新世界生活的人,这项工作,开展的比上述几大工程都早,这基本上是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
人,分为两种,信仰科学与不信仰科学,下场理应不同。
既然信奉神明,相信莫须有的怪力乱神之胡说八道,就没资格享有现代科技的成果,更遑论搭上时间列车,奔向永生,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盖亚净土大区的这近三千万人口当中,究竟有多少冥顽不灵、负隅顽抗的信徒,这一点似乎很容易辨明,事实上,却需要设计精妙的检测程序,动用asa甚至强ai,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论。
至于大致的估计数,方然所见,这一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二。
近三千万人,走过一条浸透血与火的路,到今天还有百分之二左右的个体,信奉虚无缥缈的“神明”;
这,岂但令人困惑,简直令人愤慨。
神究竟是否存在,早在巨山孤儿院,五岁孩童都能一眼看穿的事实,却有无数历尽艰险、劫后余生的家伙,依然深信不疑,阿达民并非对这些人抱有愤慨,而是真切的意识到,这种现象,正是混乱之旧时代的残迹。
人,不论现在怎样,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
是哪些人,,是哪样的环境,将这些呱呱坠地的文明延续之希望,推向教义的泥潭,即便今天这一切已成往事,仍不禁令人感慨,
这种伴随文明至今,如蛆附骨的存在,究竟体现着怎样的客观规律,
又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
“神明,是原始人面对大自然时,自然而然产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卡奥*海因里希的话,一针见血,道出神明的本质,即便堕入此道的无数迷途羔羊,对此咬牙切齿,这论断也还是比《巴尔伯》之类絮絮叨叨的神棍口述日记,更能描述原始文明早期的风貌。
按这一断言,原则上,当人类文明发展到空前的高度,科技、经济、文化取得极大进步,神明这种东西,便应该从盖亚表面消失,成为历史陈迹。
然而现实又怎样呢,在联邦,乃至全世界,信奉神明的民众数量起起落落,
却始终没有一个下降的长期趋势。
这种现象,看似是文明发展与精神世界的背离,其实却暗指隐晦的现实:
在资产主义大环境下,除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的一小撮人之外,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事实上都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
劳碌在资产主义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个普通民众,除眼前的苟且,并没机会去看什么“诗和远方”,更遑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即便工作再怎样努力,生活再怎样节俭,也无法穿越阶层之间的铁壁,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朝失业,一夕重病,招惹了上一阶层的同类,甚至只是因自身特质而变作猎物,
人生就顷刻间被颠覆,甚至被毁灭。
这方面的例证,出于种种顾虑,阿达民并无法详细列举,总之,一旦感觉命运不受自己掌控,不论发达、还是落魄,似乎(且事实上)完全取决于出身和运气,人的自我意识,就会迷惘,失落,痛苦,绝望,
然后就是神明腋下夹带《巴尔伯》来敲门的时候。
眼前的生活,并不受自己的掌控,遥远的未来,更不知会是什么样,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
信奉神明,不就是太寻常了吗。
身处这样的世界,体味这样的人生,能大彻大悟,走上海因里希指明的道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从这种视角出发,便不难理解盖亚表面的无数信徒,究竟是怎样一代代绵延不绝,泛滥至今。
可是今天,一切已成往事,这种行为就完全不合时宜,
必须被彻底铲除。
“铲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无须动用暴力,且等这些人自己下车即可。
一个人,倘若在出生之后,出于种种原因而信奉各种神明,也还是有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的可能,但也正是这点,使得甄别难度大大提升。
站在阿达民的立场上,一方面,自己极端厌恶风险,绝不想让任何一个信奉神明的家伙,混进新时代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明白人的思维具可塑性,根据某一个体的当前状态,决定其未来的命运,也似乎并不妥当。
但其实,要解决这种矛盾,是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简单策略。
西历1510年,盖亚表面的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gmc颁布的no.0002号令也正式实施。
通过遍布全世界的监控网络,收集讯息,并结合asa体系的盖亚文明数据库,全面挖掘历史资料,阿达民并不讳言这一行动的目标,就是从盖亚净土的近三千万民众中,识别出信奉神明者,
然后让他们变得更虔诚些。
信奉神明,迹象,或者说明显的证据,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搜罗一大堆,对照当事者的现状,大部分民众的甄别工作很简单,无须动用强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的一小部分,比例,略微低于估计,也就是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1.7%,
是被asa筛选出来,需要强ai进一步甄别的“疑似麻瓜”。
疑似,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这些家伙的现态,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人工智能三大工具的组合,早已给出结论,他们都是《巴尔伯》等口述日记的信奉者,这一点并无须怀疑,只是立场是否顽固……
第七一七章 蔑视
“无法拯救所有人”,放在这里,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误解,阿达民所想的,是风险,一旦甄别出思维混乱、信奉神明的家伙,经过测试,也没有纠正的可能,那么这些人就必须被放弃,甩给死神去处理。
方然原本设想,对这些信神信鬼的家伙,都关进一个没有续命设施的定居点,等着死神来收割即可。
但现在,既然缺乏“材料”,是否可以将这些注定没未来的人……
“挪作他用”呢。
冷漠,绝对理性,即便身居这样的特质,方然还是被自己的这念头吓了一跳。
甄别不适合在新世界生活的人,这项工作,开展的比上述几大工程都早,这基本上是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
人,分为两种,信仰科学与不信仰科学,下场理应不同。
既然信奉神明,相信莫须有的怪力乱神之胡说八道,就没资格享有现代科技的成果,更遑论搭上时间列车,奔向永生,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盖亚净土大区的这近三千万人口当中,究竟有多少冥顽不灵、负隅顽抗的信徒,这一点似乎很容易辨明,事实上,却需要设计精妙的检测程序,动用asa甚至强ai,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论。
至于大致的估计数,方然所见,这一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二。
近三千万人,走过一条浸透血与火的路,到今天还有百分之二左右的个体,信奉虚无缥缈的“神明”;
这,岂但令人困惑,简直令人愤慨。
神究竟是否存在,早在巨山孤儿院,五岁孩童都能一眼看穿的事实,却有无数历尽艰险、劫后余生的家伙,依然深信不疑,阿达民并非对这些人抱有愤慨,而是真切的意识到,这种现象,正是混乱之旧时代的残迹。
人,不论现在怎样,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
是哪些人,,是哪样的环境,将这些呱呱坠地的文明延续之希望,推向教义的泥潭,即便今天这一切已成往事,仍不禁令人感慨,
这种伴随文明至今,如蛆附骨的存在,究竟体现着怎样的客观规律,
又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
“神明,是原始人面对大自然时,自然而然产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卡奥*海因里希的话,一针见血,道出神明的本质,即便堕入此道的无数迷途羔羊,对此咬牙切齿,这论断也还是比《巴尔伯》之类絮絮叨叨的神棍口述日记,更能描述原始文明早期的风貌。
按这一断言,原则上,当人类文明发展到空前的高度,科技、经济、文化取得极大进步,神明这种东西,便应该从盖亚表面消失,成为历史陈迹。
然而现实又怎样呢,在联邦,乃至全世界,信奉神明的民众数量起起落落,
却始终没有一个下降的长期趋势。
这种现象,看似是文明发展与精神世界的背离,其实却暗指隐晦的现实:
在资产主义大环境下,除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的一小撮人之外,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事实上都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
劳碌在资产主义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个普通民众,除眼前的苟且,并没机会去看什么“诗和远方”,更遑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即便工作再怎样努力,生活再怎样节俭,也无法穿越阶层之间的铁壁,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朝失业,一夕重病,招惹了上一阶层的同类,甚至只是因自身特质而变作猎物,
人生就顷刻间被颠覆,甚至被毁灭。
这方面的例证,出于种种顾虑,阿达民并无法详细列举,总之,一旦感觉命运不受自己掌控,不论发达、还是落魄,似乎(且事实上)完全取决于出身和运气,人的自我意识,就会迷惘,失落,痛苦,绝望,
然后就是神明腋下夹带《巴尔伯》来敲门的时候。
眼前的生活,并不受自己的掌控,遥远的未来,更不知会是什么样,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
信奉神明,不就是太寻常了吗。
身处这样的世界,体味这样的人生,能大彻大悟,走上海因里希指明的道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从这种视角出发,便不难理解盖亚表面的无数信徒,究竟是怎样一代代绵延不绝,泛滥至今。
可是今天,一切已成往事,这种行为就完全不合时宜,
必须被彻底铲除。
“铲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无须动用暴力,且等这些人自己下车即可。
一个人,倘若在出生之后,出于种种原因而信奉各种神明,也还是有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的可能,但也正是这点,使得甄别难度大大提升。
站在阿达民的立场上,一方面,自己极端厌恶风险,绝不想让任何一个信奉神明的家伙,混进新时代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明白人的思维具可塑性,根据某一个体的当前状态,决定其未来的命运,也似乎并不妥当。
但其实,要解决这种矛盾,是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简单策略。
西历1510年,盖亚表面的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gmc颁布的no.0002号令也正式实施。
通过遍布全世界的监控网络,收集讯息,并结合asa体系的盖亚文明数据库,全面挖掘历史资料,阿达民并不讳言这一行动的目标,就是从盖亚净土的近三千万民众中,识别出信奉神明者,
然后让他们变得更虔诚些。
信奉神明,迹象,或者说明显的证据,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搜罗一大堆,对照当事者的现状,大部分民众的甄别工作很简单,无须动用强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的一小部分,比例,略微低于估计,也就是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1.7%,
是被asa筛选出来,需要强ai进一步甄别的“疑似麻瓜”。
疑似,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这些家伙的现态,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人工智能三大工具的组合,早已给出结论,他们都是《巴尔伯》等口述日记的信奉者,这一点并无须怀疑,只是立场是否顽固的区别……
第七一八章 节约
“无法拯救所有人”,放在这里,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误解,阿达民所想的,是风险,一旦甄别出思维混乱、信奉神明的家伙,经过测试,也没有纠正的可能,那么这些人就必须被放弃,甩给死神去处理。
方然原本设想,对这些信神信鬼的家伙,都关进一个没有续命设施的定居点,等着死神来收割即可。
但现在,既然缺乏“材料”,是否可以将这些注定没未来的人……
“挪作他用”呢。
冷漠,绝对理性,即便身居这样的特质,方然还是被自己的这念头吓了一跳。
甄别不适合在新世界生活的人,这项工作,开展的比上述几大工程都早,这基本上是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
人,分为两种,信仰科学与不信仰科学,下场理应不同。
既然信奉神明,相信莫须有的怪力乱神之胡说八道,就没资格享有现代科技的成果,更遑论搭上时间列车,奔向永生,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盖亚净土大区的这近三千万人口当中,究竟有多少冥顽不灵、负隅顽抗的信徒,这一点似乎很容易辨明,事实上,却需要设计精妙的检测程序,动用asa甚至强ai,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论。
至于大致的估计数,方然所见,这一比例大约为百分之二。
近三千万人,走过一条浸透血与火的路,到今天还有百分之二左右的个体,信奉虚无缥缈的“神明”;
这,岂但令人困惑,简直令人愤慨。
神究竟是否存在,早在巨山孤儿院,五岁孩童都能一眼看穿的事实,却有无数历尽艰险、劫后余生的家伙,依然深信不疑,阿达民并非对这些人抱有愤慨,而是真切的意识到,这种现象,正是混乱之旧时代的残迹。
人,不论现在怎样,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
是哪些人,,是哪样的环境,将这些呱呱坠地的文明延续之希望,推向教义的泥潭,即便今天这一切已成往事,仍不禁令人感慨,
这种伴随文明至今,如蛆附骨的存在,究竟体现着怎样的客观规律,
又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悲剧。
“神明,是原始人面对大自然时,自然而然产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卡奥*海因里希的话,一针见血,道出神明的本质,即便堕入此道的无数迷途羔羊,对此咬牙切齿,这论断也还是比《巴尔伯》之类絮絮叨叨的神棍口述日记,更能描述原始文明早期的风貌。
按这一断言,原则上,当人类文明发展到空前的高度,科技、经济、文化取得极大进步,神明这种东西,便应该从盖亚表面消失,成为历史陈迹。
然而现实又怎样呢,在联邦,乃至全世界,信奉神明的民众数量起起落落,
却始终没有一个下降的长期趋势。
这种现象,看似是文明发展与精神世界的背离,其实却暗指隐晦的现实:
在资产主义大环境下,除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的一小撮人之外,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事实上都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
劳碌在资产主义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个普通民众,除眼前的苟且,并没机会去看什么“诗和远方”,更遑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即便工作再怎样努力,生活再怎样节俭,也无法穿越阶层之间的铁壁,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朝失业,一夕重病,招惹了上一阶层的同类,甚至只是因自身特质而变作猎物,
人生就顷刻间被颠覆,甚至被毁灭。
这方面的例证,出于种种顾虑,阿达民并无法详细列举,总之,一旦感觉命运不受自己掌控,不论发达、还是落魄,似乎(且事实上)完全取决于出身和运气,人的自我意识,就会迷惘,失落,痛苦,绝望,
然后就是神明腋下夹带《巴尔伯》来敲门的时候。
眼前的生活,并不受自己的掌控,遥远的未来,更不知会是什么样,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
信奉神明,不就是太寻常了吗。
身处这样的世界,体味这样的人生,能大彻大悟,走上海因里希指明的道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从这种视角出发,便不难理解盖亚表面的无数信徒,究竟是怎样一代代绵延不绝,泛滥至今。
可是今天,一切已成往事,这种行为就完全不合时宜,
必须被彻底铲除。
“铲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无须动用暴力,且等这些人自己下车即可。
一个人,倘若在出生之后,出于种种原因而信奉各种神明,也还是有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的可能,但也正是这点,使得甄别难度大大提升。
站在阿达民的立场上,一方面,自己极端厌恶风险,绝不想让任何一个信奉神明的家伙,混进新时代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明白人的思维具可塑性,根据某一个体的当前状态,决定其未来的命运,也似乎并不妥当。
但其实,要解决这种矛盾,是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简单策略。
西历1510年,盖亚表面的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gmc颁布的no.0002号令也正式实施。
通过遍布全世界的监控网络,收集讯息,并结合asa体系的盖亚文明数据库,全面挖掘历史资料,阿达民并不讳言这一行动的目标,就是从盖亚净土的近三千万民众中,识别出信奉神明者,
然后让他们变得更虔诚些。
信奉神明,迹象,或者说明显的证据,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搜罗一大堆,对照当事者的现状,大部分民众的甄别工作很简单,无须动用强人工智能。
除此之外的一小部分,比例,略微低于估计,也就是占人口总量的百分之1.7%,
是被asa筛选出来,需要强ai进一步甄别的“疑似麻瓜”。
疑似,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这些家伙的现态,计算机、通讯网络与人工智能三大工具的组合,早已给出结论,他们都是《巴尔伯》等口述日记的信奉者,这一点并无须怀疑,只是立场是否顽固的……
第七一九章 病患
在盖亚净土全境禁绝繁衍后,可想而知,这一系列技术也因此而无用。
在gpl大区的现存人口中,由于岁月的坎坷,与各大区管理员有意无意的筛选,清除,到今天,人口中的精神/神经病患数量,已经十分稀少。
总计约1,100人的病患规模,相比旧时代的1%~1.7%,简直就已经低的不像话。
但如何“处理”这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却是摆在阿达民面前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精神病患,不论病情程度怎样,神经系统状况如何,一般而言,都可以归于两类:要么是无法正确感知外界,要么是无法正常进行思维。
在i型,病患的自我思维,往往还存在逻辑、基本正常,却因“幻视”、“幻听”、“妄想”等因素而遭受刺激,进而呈发病状。
而在ii型,一般认为其感知能力正常(谁知道呢),却思维混乱,因而无法正常生活。
对待不同类型的精神/神经病患,治疗、干预的手段,各不一样,对i类型的精神病患,在找到感知异常的原因后,适当干预,基本都能治愈,而对ii类型的病患,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手段。
想一想也是无奈,譬如21三体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畸形,从中诞生的自我意识也随之而混乱不堪。
要想纠正,简直仿佛要用一柄螺丝刀、一台万用表,去纠正跑飞了的芯片程序,
以现有手段根本无法实现。
如果是在旧时代,这一群体,最终的结局就是“仓促下车”。
但方然却还不想放弃,这方面,他愿意相信专家、学者的判断,认为在这些先天畸形者的神经系统中,依然存在活生生的人类意识。
即便这种意识,由于“硬件”基础不佳,必然带有瑕疵、甚至严重缺陷,也不宜简单的将其剔除出“人类”的行列,如果条件允许,在其躯体老迈而不堪重负时,也可以考虑迁移到“意识模拟器”中,或许更能有转机。
但凡生而为人,哪怕神经系统存在缺陷,对死亡的感知多多少少总是有一点。
能拯救一个算一个,哪怕自己并无法拯救所有人,也不应放弃努力,这是阿达民的真实想法,虽然他也明白,能不能拯救所有人,并不取决于自己的决心,而取决于gpl何时才能真正掌握长生的技术。
拖延的时间越久,需要意识迁移的人口越多,近三千万人一齐住进icu的场景,恐怕并非盖亚净土大区所能负担。
对待“疯汉”,态度十分仁慈,最后考量的则是“蠢材”。
对诸如贾斯汀*土豆这样的人,一言以蔽之,只要其思维状态没有改变,便是文明的威胁。
究其本质,“蠢材”们之所以令阿达民生厌,甚而心生警惕,其是否会遵循群体的公共规范,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其思维意识的混乱,使其无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也无法准确评估自身的利益。
信奉怪力乱神,不论本人怎样看待这一状态,在旁观察的人都不难明白,
这事实上就相当于ii型精神病患。
“蠢材”们的感知,一般而言,还是基本可靠,知冷知热,被打了也知道会痛,甚而也有心理层面的荣辱感受。
但是,这些相对而言还算准确、客观的感知,却无法在他们的头脑中,演化出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而也无法推导出正确的决断,其一言一行,完全建立在虚假的幻想之上,不仅未必有利于他人,甚至也未必有利于自己。
贾斯汀*土豆,在那一天的短暂交谈后,方然又观察过几次,他的情况就很典型。
在盖亚净土大区,不用说,自从建立的第一天起,除刻意营造的教义氛围之外,在没有其他怪力乱神的栖居之所,土豆的应对策略,则是私下里浪费时间去搞仪式。
每天持之以恒,一早一晚都会站定、闭目,口中念念有词,这样算下来,现年五十九岁的贾斯汀*土豆先生,自从记事时起,就是虔诚麻瓜的铁头信奉者,在这一桩事情上就耗费了9,000小时,
相当于一天八小时、正常放假制的五年光阴。
耗费这么多宝贵的时间,顺便,总归还要吃些东西、才有力气站在那里嘀嘀咕咕,这一切的收益又是什么呢,
根本就是null。
没有收益,自己浪费资源,这似乎是贾斯汀*土豆自己的问题,
其实却不尽然,而是在浪费盖亚表面的资源,间接对他人、群体造成负面影响。
假以时日,倘若这样的家伙,居然会在新时代的人类文明之中,无限期的存在下去,其每天十五分钟的上神活动,就会消耗趋近于无穷大的资源。
不仅如此,这种愚蠢的行为,让文明中的其他成员看在眼里,也会心生负面情绪,影响所有目击者的幸福指数,一边摇头叹气,一边还要担心这种脑袋构造与常人有别的品种,会脑袋抽筋,遵从幻想中的神旨意,对同类挥刀相向。
对待“蠢材”,不需要怜悯,也不需要讲太多道理,
一切全看自身的造化。
既然直到今天,人类仍未掌握直接读写意识的技术,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研发出来,方然就只能寄希望于“蠢材”自己醒悟。
但如何判断一个“蠢材”,经过教育,真正摈弃了怪力乱神,皈依科学呢;
须知如贾斯汀*土豆这样的铁杆麻瓜,是的确有可能为自己的一介信仰,假装信仰科学,实际上却自认为卧底在“邪恶的文明”之中,只待获得永生,就被脑海中的神怪思维驱使,做出不知什么事来。
风险,一定要严格杜绝,办法只能是求助于“强人工智能”。
将甄别人类思想,作为一项严肃而迫切的研究任务,吩咐给转向民用领域的“盘古”,在那之后,阿达民就没再过问此事。
百废待兴的文明,待处理的事务堆积如山,自己没空一直未“蠢材”们劳神费力。
如果有时间,就像gpl一统全世界之前的时光,那时,方然还能在地下世界的人工花园里徜徉,稍事休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日理万机。
第七二〇章 秋分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体系连续施工半年,才推进到1%的主要原因。
第七二一章 故人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体系连续施工半年,才推进到1%……
第七二二章 课堂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体系连续施工半年……
第七二三章 规划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体系连续施工……
第七二四章 备战
(暂时占位,尽早恢复)
即便有“强人工智能”辅助,终究也只是干活的,一切权衡、决策,都要自己去应付。
越是到这种时候,时间流逝的感觉,越是强烈,也不知是因为身体与脑神经系统的衰老,让时间感变差,还是每一天的日程安排的太密集,总之,方然的确能觉察到,与年轻时相比,现在的一天,一星期,乃至一个月,似乎都快了很多。
随年龄的增长,时间流逝感会越来越弱,一转眼,就会觉得时间飞快,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生活中一旦觉察到这点,对普通人,多少就会心生感慨与几分紧迫,站在永生的门槛前,方然则没有惴惴不安的感觉,他只是偶尔回忆起过去,想起很多年前,那站在冰冷冷院子里,看着烟囱里滚滚黑烟的孩童。
从五岁时起,一转眼,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
人的一生,倘若拘囿于旧时代的条件,至此已是黄昏,一些人或许忐忑不安、因死亡临近而恐惧。
另有一些人,则沉浸在工作、家庭与爱好之中,拒绝凝视那宿命般的未来。
不论对前景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一点是不会变,
该来的结局总是会来,
谁也逃不脱。
但是身为阿达民,或者,身为这时代的一个普通人类,同样感受时间流逝,岁月如梭,当死亡的冰冷气息被阻挡,乃至于有可能就此消弭,五十七岁的男人就有一点迷惘,不知道、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这漫长,且,或许将会没有尽头的人生路。
五十七岁,年过半百的年纪,这怎么说也不算是一种高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不过,想象那必将经历的未来,稍微摹想一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一千年那样久,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便呈现在眼前。
那景象,比疾驰的时间列车更震撼,
更让人意识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是一种怎样神奇、又多么宝贵的经历。
列车疾驰,永远不会停歇,而现在,身为盖亚管理员的自己,应该已站在了长长列车的第一节,或许就站在列车最前端的位置,透过车窗,向前眺望,却只能看到无边无际的灰蒙蒙,与氤氲弥漫的光亮。
未来,的确是存在的,但身在此时此刻,
却永远都无法看清那一切。
所以人生就是这样了吗,在挣脱死亡阴影的笼罩之后,漫长的人生中,唯一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便是探寻未知,追寻人类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
向着茫茫宇宙,向着广阔浩渺的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才是死亡画皮下,那人生一世的本相。
想法,每次回忆过去,大抵总会在天马行空中结束,继而投入工作。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摹想,有时候,方然也会想起那些具体的人生经历,回忆起某段时期,回想起某个画面,甚而,
回忆起曾经历过,并在心头留下些许痕迹的一切。
正由于这种回忆,让阿达民在忙碌之余,仍然抽出时间,在西历1510年秋季的某一天,驱使“替身”前往南大陆某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单看名字,会让人想起风光秀丽的海岸线。
但今天,和盖亚表面的类似地点一样,原先分布着建筑物的ama_470研发机构,已被废弃,工程机械与工程机器人时而出没,寻找可用之物,并在距离旧址不到十公里的内陆,建设崭新的地下城市。
ama_470的代号,也被更新为g_541,
象形文名称“秋分”。
动用大批工程机械,与“盘古”麾下的南大陆apos_ai,“秋分”地下城的规模与总体规划,与其他定位类似的城市一致,设计容量约200,000。
二十万人,单看人口规模,并不是一座大型城市,至少在人口密集的旧时代是这样,但“秋分”城的规划面积却十分庞大,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换算人口密度仅为两百左右,仅相当于旧时代城区人口密度均值的十分之一。
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城市的居住舒适性越好,在新时代科技的加持下就更是如此。
不过,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从零开始、崭新规划,显然是浩大的工程,即便以全自动体系来完成,到1510年秋,总体施工进度也仅完成约1%。
考虑到迄今为止,施工已连续进行了六个月,抵达此地的阿达民一算便知,
这座城市恐怕要五十年后,才能竣工。
五十年,倘若没有永生的手段,“秋分”等于就和自己、乃至这时代的大多数人没什么关系了,他这样想。
一边思索,一边驱使“替身”走下旋翼机,搭乘隆隆作响的工程车辆穿过隧道入口,进入正在施工的地下部分,眼前所见的,完全是庞大而略显粗糙的支持结构,百分之一的施工进度意味着“秋分”的地上部分还未开工,到处都还是毛坯。
在“替身机器”内,asa为阿达民呈现出设计图,方然对照着看了几眼。
浩劫后的盖亚,百废待兴的人类文明,资源、能源乃至科技人才,都很宝贵,如何分配各项工程是一桩慎重的决策。
所以对“秋分”这样的新城市,方然的设想,是按“不计成本的高标准”,而在建设时,则充分考虑到轻重缓急,目前只在南大陆、北大陆、西大陆与南方大陆开工四座,一边建设、一边完善规划设计。
很显然,不论“秋分”城,还是其他三座新城市,都不为解决眼前的民众安置。
统一盖亚已接近一年,现在,盖亚表面的近三千万民众,已百分之百被迁入安全系数更高的地下城市内,地面定居点几乎完全废弃,以杜绝各类意外与事故。
而全新设计的“秋分”,则在庞大的地下结构之上,构筑城市主体,
在“行星防御体系”建成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座占地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工程量很大,但这并不是a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