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玄而又玄,原是玄门客
见郭道真与墨非是旧识,在场众人心中多少有些讶异。
一位是翩翩年少、俊雅不凡,一身的风华气度迥异于俗流;一个是道骨仙风、鹤发童颜,广袖飘飞处似若采药壶公。
这两个人站在一起,强烈的反差之下,却又给人以一种奇异的和谐之感,似乎本就应该如此。
张仲景张老爷子皱了皱眉,细细端详一番,这才笑道:“怪不得你们二人能够相熟,便是这般气度就与我等俗人不同,颇有相似之处,难得墨小友小小年纪就能够这般纤尘不染,倒是令人佩服得紧。”
墨非听张仲景这般说,笑道:“张老,听您这么一说,我还真是愧不敢当,若是别人听到此言,怕是要笑话小子装腔作势了。”
“当得,当得,初次见你之时,便生出这般感觉。
当时我还在想,这是哪家的后生,这般风光霁月,只是平平淡淡地往那一站,便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卓然有翩翩君子之风姿,令人倾慕。
真不知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养就得这般超然世外的出尘与超逸。”
郭道真颔首道:“合该如此。墨道友养就本来圆明真灵之灵,尘心洗尽、圆融自在,自然现‘皎皎鸾凤之姿,飘飘神仙之气’,此乃是养性功夫深到了极致,方才有这般气度,非是等闲之人可以达到。”
张仲景张老爷子听老道士郭道真如此一说,面上显出好奇之色:“听道长之言,似乎是道家一脉修行秘要,难不成墨小友也是你们道门修行之人?”
说着上下打量墨非:“我观墨小友年纪尚轻,以你之意,却是性命之功颇为深湛,当真不可思议。”
“是否是玄门之人并不重要,太上道祖五千言云‘道法自然’,未尝就没有心性质朴、悟性非凡之人能够于万物自然之中领悟到至道妙理。”
郭道真也不点破,不过其言语之中,却是对墨非多有推崇之意。
张老爷子先是一愣,接着便是哑然失笑,道:“你们这些方外之人,竟说些个玄而又玄之言,好好的话不说,非要打些个机锋,要人似是而非,云里雾里。”
郭道真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张仲景和他也是老朋友了,多少也算有些了解,言语之中也略解其意,不过这些都是玄门之事,倒也不足为外人道,便一笑带过。
可是周围众人并不了解这些,虽然对两个人的交谈听得清清楚楚,却一个个云山雾罩,不由得有些面面相觑,这二位在说什么呢,怎么一句都听不懂?彼此对望间,俱都是满面疑惑之色。
墨非听郭道真之言,也不加否定,淡笑道:“道长过誉了,不过是后学末进之人而已。”
听墨非之言,似是肯定之意。张仲景不由得对墨非更加另眼相看。
别人不懂其话中含义,张仲景却是略知一二。原本以为是个医术高深的青年国手,这已经很是令人钦佩了,不想除却医术之外,还是个炼道有成的玄门之人。
不说其他,单单从老道士郭道真的态度来看,这个年轻人就不是个简单之辈。
别人不了解郭道真,只以为是个有些本事的道医,张仲景和老道士交往了十几年,却多少知道一点儿老道士的厉害之处,玄门异术并非是虚妄之言。以老道士的态度而论,这位墨小友定非寻常。
想到这,张仲景暗自高兴,没成想自己偶然结识的年轻人,原来是个不出世的世外高人,心中不禁有些自得。(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 交流会上,年少令人疑
在众多医疗工作者和与会专家的瞩目中,国际中西医交流会终于拉开了序幕。
这次医学峰会的主旨在于交流中西医在治病救人过程中各自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严谨、求实的精神,探索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一些疑难病例中,互为补充的可能性。
张仲景在会上发言道:“中西医之争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从中西医的相互比较而言,不难发现,两者形式虽然不同,但治病救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毋庸讳言,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与西医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两者都能治愈疾病,都是科学。
从总体来看,在整体医学模式、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活的辩证方法、特殊的治疗手段、科学的药物配伍等方面,中医中药至今仍具有西医西药所无法取代的优势。
实践证明,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中西医学,并无绝对的优劣高下之分,双方都各自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又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张仲景张老的一番话受到了中内外医学专家的普遍认可和赞同。作为一名享誉国际的中医专家,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公正的评价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不偏不倚,这种心胸和气度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也是殊为不易的。
不少西医学者就不能客观的看清事实,盲目的贬斥中医为伪科学,是封建迷信,甚至有个别极端者认为应该取缔中医中药,可谓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中医中药能够流传几千年,自然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岂非一句封建迷信就能概括的,从哲学的角度,中医的整体论,辩证论是走在西医前列的。
整个会议上,就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探讨,是热烈而积极的。在一些需要中西医充分合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疗效的治疗方案上,中西医专家大都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积极参与,以期得到更好的医疗效果。
例如在人体心脏疾病和脑部肿瘤方面,西医手术具有更直接的效果,但由于心脑手术的风险性,又使得病人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如果在手术中配以中医的针灸疗法,便能起到调节神经,减轻病痛,减小失血量,延长生命周期的作用。有时候,一点点的时间,便能抢救一条生命。
墨非作为被张仲景张老极为看好的中医人才,受长张老之托,不得不登台做了一场中医理论报告。张老爷子知道墨非之能,私下里告诫墨非莫要紧张,讲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就好。毕竟墨非虽然医术高超,但是终究年纪尚轻,老爷心中还是有几分不放心的。
既来之则安之,盛情难却之下墨非只得登台。
墨非的出场着实令人吃惊,尤其是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西医专家们。虽然对中医了解不多,却也知道中医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医师,而西医只需要几年就够了。
这个清俊的男青年是张老举荐的中医专家?开玩笑吧,这么年轻的后生,按理来说应该在校园里深造,或是跟在老中医师身边做学徒,他出师了吗?不少人面面相觑,神情诡异。
张老爷子捋着雪白的山羊胡,看着会场之上吃惊的众人,得意的笑了。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叫你们嘲笑中医人才凋零,这回倒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医界年青一代的厉害。
墨非稳稳地坐在主席台上。这样的场合虽然盛大隆重,下面就坐的都是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但是对于墨非这样的仙道中人来说毫无压力。
往日里交往的都是仙山中清修的隐者,是能够呼风唤雨的大神通之士,这个在凡俗中人看来如此高大上的学术峰会,对于墨非这样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场普通的聚会罢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 以道论医,遂收轻视心
中医针灸学闻名世界。
所谓针灸,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针法复杂,大体上分为毫针刺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火针刺法等等,根据病情的迥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多变。
虽然很多原理,用现代科学难以阐释清楚,但是其卓越的疗效,却使得这门神奇、神秘的古老医技得以流传于世,被世人所接受。
即便是对中医中药抱有成见的欧美国家,也对针灸学拥有浓厚的兴趣,不得不承认这门来自于古老的华夏之医技的神奇和不可思议之处。
墨非此番受周老力邀,盛情难却之下,只要登台,讲述的便是这门极富盛名的中医针技疗法。
自古来,便有十道九医之说。
很多方外之士,在中医药方面拥有极为高深的造诣,古来高僧高道多为名医。
墨非入玄门一脉日久,本身便是修为深厚的有道之人,对于人体的经络、气血等方面了解颇深,虽说于医道方面并没有专门研究,但其自身的见识、本领,却非世俗之人可以比较,正所谓一通百通,殊途而同归。
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微观结构与和运行原理和宇宙是一样的,《易经》的六十四卦是人体基因的运行原理的同时又是宇宙的运行原理,人体基因的运行原理与人体外的宇宙一模一样,这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学说。
以此为基,来阐释人体的经络、气血与各种应发疾病的关系,倒也令在场众人耳目一新。
道家是修真的,修真理大道而返本归真。宇宙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能顺应宇宙的规律就是老子所言的大顺,而对于人体疾病而言,就是因势利导,导顺人体内在之阴邪,使内气畅通,整个人体便呈现一种“顺”的状态,自然百病不生。而针灸疗法便是达到这一状态的辅助手段。
以道家修养之道来阐述中医治疗原理,玄奇新颖的同时,又给人原来如此之感。
现在很多中医专家在治病救人和医药研究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本宣科,以前人的医书药典为本,至于其中更进一步的中医原理,却是一知半解。这也正是中医式微的原因,自己对中医中药的药理都是一知半解,何谈要他人信服。
听了墨非的讲解,在场的很多中医专家都不由得豁然开朗,似乎一直笼罩在眼前的迷雾,突然间就被一阵风吹散了,一时间月明风清,整个人都清醒了不少。
虽说自身的医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但是却对日后的医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
原本有些人自视甚高,觉得自己从事医学事业一辈子了,这个小青年能有多大的本领,看其外表,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三四岁,便是从娘胎里就开始学习,又能有多高的水平?
对于张老如此兴师动众的邀请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很多人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心里面或多或少的都有些不以为然。
没想到,这个俊俏的小伙子一张嘴,便令人受益匪浅,遂都收起了轻视之心,开始正视起来,能够被张仲景张老所推崇,怎么可能只是样子货而没有真才实学呢。
众人心中无不暗自警醒。(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一章 由道而术,诸医心有感
墨非结合自身修道的体验,在会场演讲台上镇定自若,侃侃而谈。
对于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场面而已,以其现如今的的本事,应付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绰绰有余。
华夏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其间虽然也曾经因为经历过战火和硝烟,屡屡有断绝的危险,但都一一坚持下来,绵延不绝,中医便是这些灿烂的古老文化传承之一。
华夏文明博大而厚重,医学、书画,绘画、音乐、建筑、雕刻,甚至是养生之道上,虽然分属于不同的门类,但是其中却都蕴含了共同的特性,体现了一种无刻不在的华夏传统理念。
例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基本命题,它不仅是中医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国画者们的座右铭。
又如中医强调抽象的精气神,国画则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医看病要分虚实,基本治则是补虚泻实,而国画的基本结构重视实中求虚,虚中求实,相因而生,相比而显。
由此可见,虽然各类古文明五花八门,重彩纷呈,但是不同门类之间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即便表面看起来相去甚远,但是却有着贯穿始终的古老人文思想。
此一番,墨非以道论医,系统的阐述了古老中医的主要特点。
墨非言:“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言气脉,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而常失之于虚。
纵观华夏古代医学著作,离不开天干地支、气血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与道家哲学。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上是一致的,首先研究的是道,然后才是以道论医。
由道而术是中医的基本特色,这与西医的由人而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些言论虽然有前人偶尔提及,但是从未如墨非所言的这般深入细致。想要说清楚“由道而术”的中医特色本就十分艰难,泛泛而谈很不容易讲清楚,而中医理论本就微妙,这就更加剧了理解的难度。
墨非就这点,笑言:“以经络是怎样被中国古人发现的这个话题来说明,普遍的观点是经络穴脉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的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我认为有点牵强附会而失其本源。道祖老子认为,人认识世界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即外求和内求,也就是哲学上的理性和感性,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认为经络之说有可能是古时候的道医,通过修炼独有的内丹功法,内景反观,这才发现的呢!”
张仲景张老爷子笑道:“《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法则典籍,其书中对经络气血有了专门的论述和研究,观其成书年限,小墨的观点似乎比官方的普遍认知更具有可能性啊。
我在给学生讲课时,就有不少人问我,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之说的?
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却没有一种医学设备能够具现人体经络,那么古人是如何形成这样一整套系统而微的理论学说呢?
由此,长期的医疗实践实这一观点尤为显得苍白无力啊。”
在场的诸位中医大家闻听张老爷子之言,俱都大笑,实在是他们也曾经被学生这样追问过啊,经张老这么一提,莫名的戳中了诸位中医老专家们的笑点,想不笑场都难。(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章 人体宇宙,所言惊众人
墨非两世修道,对于人体经络气血的了解自然非旁人可比。
人体周身遍布穴道,便如同夜空中的星辰一般,有序地排列在人体的小宇宙之中。
人体中的气血的运行,均通过这些小小的驿站来输送。穴道主宰着人的体质、健康,以及耳聪目明和智力高低,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命运。
这种说法看似有些夸张,实则并非悠谬之言,若非对人体的深入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自是难以领会其中深意。
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它是宇宙形体对应人体的缩影,穴道与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体的演变直接影响到人的经络运行。
道家修仙炼道,讲究性命双修,对于人体随日月星辰的变化而发生的细微改变,有着令人难以企及的了解。正是基于此,墨非对于经络气血的研究可以说在当世众医、道两途中,无人能够出其右。
因此,此一番通过深入讲解人体经络与各种疾病的一一对应关系,配以中医针灸疗法,在国内外中西医专家面前,展开了一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人体经络画卷。
对于西医而言,这些观点虽然神异,但是因为平时了解不多,所知甚少,倒也说不上如何的惊世骇俗。而对于会场在座的诸多的中医专家而言,无异于洪钟大吕,令人振聋发聩。
中医学一向讲究天人合一,天便是宇宙天地,就是大自然,中医学认为人是宇宙间的万物之一,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休戚相关。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地域差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及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有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与膀胱,则为溺与气”便是此中道理。
但是无论前人典籍,还是在日常的医学研究中,从来未曾有过像墨非这般系统而又清晰明确的阐释。
经络血脉之说,本就不是直观的视觉可以观察感受的,需要在一点一滴的医疗实践中加以体会,虽然理论依据在中医诞生伊始便已被提出,但是很多研究上直到今天还处于似是而非的朦胧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说法,这对于中医的传承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而墨非根据不同的疾病配以针刺不同的穴道经络,并且详细的说明了所能达到的效果,这令与会的诸多中医专家欣喜之至。
如若墨非所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那么这无疑是中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中医的复兴和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听着墨非深入细致的讲解,在场的诸多老专家无不两眼放光,就好像饿了好久的乞丐,突然发现了美味佳肴,本来以为仅仅能填饱肚子,却惊喜的发现原来是一场饕餮盛宴,其中的惊讶、喜悦、激动,种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只有诸人自己才心中最为清楚不过。
张仲景张老爷子喜得眉飞色舞。古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老爷子一直对这话嗤之以鼻,今日闻听墨非之言,就好像久旱逢甘露,无意中却是对这句话领略颇深。
“小墨,你的这些言论可有实践佐证?”
晋省的中医老专家,师承火神派一脉的李可李老爷子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率先发问道。(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三章 诸人惊诧,却是道医传
李可李老爷子在中医界也算是名声远播,提到晋省名医火神李,知道的人无不挑起大拇指,赞叹一声年高有德。
如今大家都被墨非所谈论的中医理论所吸引,一些个在中医上卓有建树的大家甚至一边听墨非讲述,一边默默在心中对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加以比较、分析和论证。
这次的中西医研讨会,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华夏所有的国医高手,除了极个别人,有特殊原因不能赶来之外,诸多的老专家都齐齐汇聚京华城。
任何一门学科,想要取得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就,就必须有一副谦逊严禁的治学精神,不能闭门造车,不同的医学专家之间的交流探讨必不可少。
诸多的老专家们平时散居在华夏各地,除非参加一些个学术会议之外,甚少有机会这么齐全的聚在一起。
古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赶上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诸人自然不能错过,接到邀请后,都早早的赶来,相互之间探讨一番平素行医时遇到的疑难之处,随说于医术上看不出明显的进步,但是也为日后的研究,扫清了一些认知上的障碍。
听闻李老爷子发问,在场的诸人都齐齐望向墨非。
医学事业是极为严禁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正所谓是人命关天,杀人还是救人,本就是一线之间。
墨非闻听,微微一笑,清俊儒雅中更平添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华气度,仿佛追溯千年,又见到了那一派烟云水汽,而又风流自赏,几近仙姿的魏晋风流。
在场众人不由得晃了晃神,细细看去,站在前台的俊逸青年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多了一分令人仰望的东西。
一束细细的光线透过一侧被微风吹起的纱帘,细碎的光斑洒落在墨非的身上,映得他这么一笑,便如同秀竹展叶,清雅非常。
那一副风轻云淡的神情,挥洒自如的气度,在这坐满闻名世界的医学专家的会场中,更显得平淡清远,如同 水墨晕染的画面,令人心中瞬间变得一片平和。
与会的许多老专家看到这一幕,不禁有些微微恍惚,心中暗道:这年轻人气质干净清朗,只是这样安安静静的站在那里,便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这般风姿,卓然有翩翩君子之气度。
真不知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般超然世外的飘逸与出尘。
不说诸人心中作如何想,墨非听了李可李老的话后,笑道:“师父传我医道之时,便言经络气血乃是阐释病理变化的重要依据,疏忽不得。
其内属脏腑,外联体窍,诸多病症皆可通过循经辨证,判断病位。整个中医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型的。
在授我经络之学时,老师倾囊讲解,务求精准。诸多病症应对之法在老师早年行医时,便已经一一得以验证。
此次在来京城途中,偶遇一人突发心脏疾病,情急中,便采用掌击穴道,疏经导络,使得脏腑气血通畅,虽然没有根治,却也使得本处于垂危状态的病人得以脱险。如果当时配以针刺,一周之内,病痛便能够完全得以痊愈。
当时,张仲景张老正在现场,这才有缘得以结识他老人家,蒙老爷子赏识,有幸参与这次医学盛会。”
众人听墨非之言,齐齐望向张老,张老爷子笑着颔首道:“这个我可以证明,若非此事,我还不能结识墨小友这位华夏医学界的后起之秀哩!”
诸人闻言,俱都笑起来。既为中医界后继有人而欣喜,又为古老华夏医术得以再现而激动。
墨非等众人的声音渐渐平息,方言道:“我师从华夏道医一脉。
所谓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的心身医学体系。
既是道医,自然要修身修真,炼命修性,在行医救人的过程中,堪破悟道得慧之路,这乃道医之宗旨。
如今道医隐没,世人多以为奇,更有人言此乃神鬼之说,荒谬之言,不足与之论。
其实不言,道家养道修真之学由来已久,乃古今有道之士探索人体生命秘密而形成的经验成果。
通过自身内丹心法的修持,内景反观,了解人体经络气血、周身之秘,在行医之时,以真气引导,顺应天道自然,使得人体阴阳平衡,在佐以其他医道疗法,自然疾病消除。”
道医?
诸人听墨非之言,无不惊诧。
在场的无不是成名已久的中医专家,对于道医之说自是不陌生,只是道医多是黄冠道人,而其自身又多了一分宗教色彩,所以了解之人并不多。
虽说各地宫观偶有行医道人,但是以医术高超闻名,并为世人所知的,也不过一二人而已,此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京华城白云观的老观主郭道真郭老道。(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四章 道真生惑,不晓真人意
众人听墨非言自身所学医术,乃是道医一脉的传承,多少都有些惊讶,便是对墨非观感甚好的张仲景张老,都是脸上难掩惊异之色。
道医在华夏也算是历史悠远了,其根仍在中医,位属中医一份子。
从上古道家形成伊始,道医便相伴而生,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把道家文化与传统中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医学流派。
道医在古时候被称作“大医”。药王孙思邈曾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名堂疏注、十二经脉......等诸部经书。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由此可见道医虽是华夏中医一脉,却又与道家乃是道教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古话有云:凡学仙者,皆当知医。又说: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可以道医一脉传承的严谨与苛刻,非天资横溢者,不可学。
它并非简单的借助和使用中医医术,而是将中医药学与道教的思想主张、特殊修炼状态下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体悟进行的融合,这就使其产生了一种令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性。
张仲景张老不由得想到了在动车上墨非那看是简单却又甚有疗效的医治方法,自己自幼便拜师学习中医中药,虽说对各家各派的医技尚达不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却也很少有这般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时候。
现在想来,却是豁然醒悟。似这般神异的医治方法,或许也只有被喻为”大医”的道医一脉,才成达到吧。
心思流转,便对自己能够力排众议,邀请墨非前来参加这次医学交流会暗暗点了个赞。
如果不是自己坚持,怎么能够知道小墨的医道传承,进而学习到这么神奇的道医疗法呢。还是自己慧眼识人啊。
想到此处,张老不由得暗自得意,手捻着下巴上的雪白的胡须,心情爽朗的不得了。
与在座诸人的或兴奋或惊讶不同,郭道真心中却是暗暗疑惑:不知真人此番言语是何用意,莫非要道医一脉重现于世?
随着近代传统文化的日渐衰落,华夏许多古老的传承都面临着断绝的危险,甚至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明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而作为中医支脉的道医,更是由于其鲜明的宗教色彩而渐渐消弭。除了个别宫观中年长有德的老修行之外,已经甚少有人掌握这门悠久而神秘的医道传承了。
因此,作为道医传人的郭道真自是对墨非此举心中生惑,自从在桐柏山见识到墨非的本事之后,这位老修士便成了墨非的忠实崇拜者。
现如今正法衰微,修行着实不易,想郭老道自己苦修百年,才堪堪达到筑基后期,便已经算是修行界的大能之人了。在知晓墨非的修为境界后,立刻惊为天人,尤其是知晓这位墨真人还是前辈仙人道隐先生的弟子传世重修而来,心中更是佩服不已。
此一番,听闻墨非之言,心中暗道:“真人之语,定是内有深意,我且静观其变。”(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五章 求教医道,桃源化圣地
墨非在交流会上,公开宣讲传承于道医一脉神异医技,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中西医专家的注意。
近半世纪来,中医虽然日渐衰微,但是在一些特殊疾病的治愈方面,仍然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医传承日久,底蕴深厚,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就一蹶不振。又因为有着张仲景张老和晋省名家李可李老爷子这样的老一辈中医国手支撑着,却是虽衰而不败。
所以,即使近年来西医越发的兴旺,名医辈出,但是中医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中药制药也依旧在制药领域举足轻重。
而墨非所代表的道医一脉,在这次会议中崭露头角,更是令在场诸人看到了华夏医学的神奇之处。
很多人便生出了一探究竟的心思,尤其是这些在中医药领域苦心专研了数十年的老专家老教授们,更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张仲景张老爷子首先开口道:“小墨呀,你这么高明的医术可不能敝帚自珍啊,道医虽然位属方外,却也是咱中医的支脉余荫,理应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才是,日后我可是少不了要向你请教的。”
张仲景在中医界一向是德高望重,尤其是在伤寒派一脉,更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威望极盛。
听到他发问,其他参加交流会的各门各派的专家们都停下了彼此的交谈,静听墨非如何答复。
张老之言也正是他们心中所想,只不过其他人都和墨非不熟。
在场之人中。唯有张仲景张老和墨非略有些交情,再加上墨非能够参与此次医学交流会。也是由于张老力荐,这样的话由张老爷子说出。是再合适不过了。
墨非笑道:“这有何难,医学之途本就应该互通有无,截长补短方能够不断进步。如今我华夏医脉衰微,我们这些医道传承者,更是要当仁不让,肩负起文明延续之重任。”
墨非的话赢得了诸多专家的热烈掌声,在座之人都是心有同感,闻听墨非之言,都不禁有些欣喜、激动。
接下来的时间。墨非又回答了国内外中西医专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往往是寥寥数语,便令提问者茅塞顿开,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令许多老中医们赞叹不已,自认己所不如。
在中西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墨非也给予了一定的医疗方案,对于两种不同的医学如何在医疗过程中彼此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墨非并非对西医一窍不通。在古井村修炼之余,打发时光时,也曾翻阅了几本西医基础教材。
虽说与中医是两种各自独立的医学体系,但是架不住墨非修道以后。自身的记忆理解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些在旁人看来复杂的理论,在墨非眼中却是粗浅至极。
修道本就是人类的自我进化的过程。引天地灵气、日月精华锤炼自身**神识,从而达到脱胎换骨的全新境界。人体各方面的素质在静修过程中。都会得到一定的开发,至于程度如何。看的便是个人的悟性高低和所下功夫的深浅。
墨非本是转世重修,破而后立之后,对道的体悟较前世来说,更加深刻而通透。
正所谓一法通万法通,虽然没有真正接触过西医一脉,但是粗浅的翻阅之下,却也是掌握了不少,应付这些西医学专家却也是绰绰有余。
等墨非从前台回来落座之后,现场的诸多医学名家都有些不舍,这场讲座当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墨非在座位上坐好之后,众多中医专家们仍然不肯放过他,纷纷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向墨非请教医学上的问题。
李可李老爷子振振有词:“刚才在台上你可是答应的好好的,可要说话算数,不可失信于我等诸人,咱们中医能不能走出如今的境地,可就在于你了。”
李老爷子言语中还不忘给墨非戴了个高帽,令墨非哭笑不得。
这些个老爷子们来自全国各地,聚在一起实在是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交流请教的机会自是不肯放过,墨非无法,只得答应下来,并同白云观的老观主郭道真商量后决定,聚会的地点选在了白云观这处红尘之中的方外之所。
众人知道墨非在古井村这个偏远的山村隐居,更是知晓此处如今声名远扬,举世闻名的古井村系列药品所需的中草药,便是在这里种植培育出来的,因此对这个世外桃源极为好奇。
墨非作为道医一脉的传承之人,远离尘嚣,选择这里作为居所,定然有其不凡之处。一些个老专家们纷纷表示要时常去古井村拜访墨非,求教医术。
这些老人家研究中医一辈子了,把中医视若生命,再看到有医术更加高明的人出现后,自然生出求教之心。
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这些中医专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自身医术的提高更为重要,更有意义了。
墨非对这些人也是钦佩不已。医道本就有互同之处,看着这些或古稀、或耄耋的老人家殷切的目光,墨非只得点头答应下来。
不为别的,便是这一番良苦用心,就极为难得。
从此之后,时常有年迈的老者带着门下弟子,千里迢迢赶到古井村,到墨非家小住,谈医论道,每每都能尽兴而归。
古井村便也成了无数中医研究者们心中的圣地,而这些都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六章 曲终人散,再次临古观
整个医学交流会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了,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却刚刚开始。
后世的中医名家们普遍认为,这一天是华夏中医界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天,正是因为这次医学会议的召开,才开启了中医复兴的征程。
而对中医复兴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墨非,则被后人尊为医祖,古井村更是所有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医者们心中最为神圣和向往的圣地。
因为那里是一代先贤墨非的隐居之处。
现在,这些中医老专家们仍然沉浸在受益匪浅的巨大喜悦中,并没有想到这次会议所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提。
单说会后,墨非谢绝了老专家们一起进餐的邀请,和曾毅、欧冶平、墨青梧哥几个悠悠然,离开了京华大学的校园。
今天,这哥几个可算是大开了眼界,不但见识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医大家,更是亲眼目睹了自家的好兄弟墨非,在会场之上的淡定自若、侃侃而谈,那种沉稳大气,胸有成竹的风姿,使得这几位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学四年,哥几个不说是同进同出,却也是亲密无间,从没听过墨非有什么高明的医术。虽然这家伙沉默了点儿,内向了点儿,经常研究一些别人看不懂的深奥古籍,但是却也和中医毫不沾边,因此大家虽然朝夕相处,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墨非居然厉害到这种地步。
这还真是深藏不漏啊,哥几个俱都心中佩服不已。若是自己学有如此高明的医术,怕是早就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了吧。
想到此处,心中对墨非愈发的叹服。
以老四墨非的相貌、才学,旁人所追逐的名利,对他来说不过是垂手而得,轻而易举的事。
而他这样一位气质清华,俊雅出尘的人,却能够远离繁华都市,隐于田园,这种精神境界,哥几个自认为达不到,墨非在诸人心中的形象不由得又高大了几分。
相聚的日子是总是过得很快。
由于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几日之后,哥几个不得不再次面临离别。不过毕竟是年长了几岁,比之毕业时,少了几分怅然若失的离别愁绪。
真正的友谊是放在心上的,若是彼此相知,即便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眼前。
一杯清酒,数声珍重,便各自踏上了征程。
生活便是这种,聚散离别,周而复始,这次的分别便是下次相聚的开始。
而我们的主人公墨非,此时此刻却化作一阵清风,顷刻之间,便降落于一处古色清幽的道观中。
这一座古拙庄严的道观,在一片林立的高楼之中甚是显眼,建于闹市之中,却又独立于尘嚣之外,凸显了道家大隐隐于尘的清净自然之真意,在这滚滚的红尘浊世之中,颇有几分出尘雅静的意趣。
墨非刚刚现出身形,便听到一阵清朗的笑声从对面丹室内传出:
“早晨老道打拳之时,便听到门前松竹之上,有鹊鸣不绝,果然墨道兄便大驾来访,来来来,快入丹室落座,恕老道迎接不及。”
话音未决,但见帘栊一挑,一位须发皆白,却面现宝光的老道士快步走了出来,正是白云观老观主郭道真。
见竹影之下,一年轻男子,风姿隽永,分明是墨非无疑,老道士面上立刻露出喜色。(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七章 顺水推舟,真人有算计
墨非微微一笑:“郭兄太过客套了。
本想早日来访,却一直被俗事耽搁,想来郭兄怕是等得心焦了吧!
这才用了点儿小手段,却是没有经过道兄门下通报,直接登堂入室,惊扰之处,还望道兄海涵。”
松竹之下,墨非微笑施礼,愈发显得风流俊雅。
那飘飘然,仿若乘风而去的超凡气度,倒是与这座古意盎然,钟鼓之声不绝的拙朴道观极是相合。
远远望去,斗拱交错、鎏金铜瓦、檐牙高啄的古老庭院内,一位俊秀非凡的青年,一身素朴的衣着,站在苍松劲竹之下,正含笑而谈。
而丹室门前,身穿淡黄道衫,须发如雪的老道士,抱拳示意,秋风吹来,衣摆飘飘,显得仙风道骨,道气盎然。
这一场景,仿佛是一幅水墨润然的画卷。
秋阳下,被高楼环绕,身居红尘闹市的古老宫观,似乎也平添了几分悠然道意。
墨非见老道士郭道真迎了出来,也不与他客套,寒暄几句后,便步入丹室之中。
仔细算来,墨非与郭道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参加十年一次的玄门法会之上,正式进入了诸多修士的视野。
桐柏山传法于诸道,墨非在这道门衰微、玄风不振之时,广开方便之门,以自身的修为经验,引导仙道修士,算是奠定了他道隐真人一脉玉宵观二代祖师的身份和地位,被诸道所尊崇。
第二次便是在积翠山三清宫,许信友许真人的进阶庆典之上。正是在这一次,诸仙道修士才知晓了少为人知的天地秘闻。
第三次便是前不久,墨非刚到京华城之时,亲来拜访。然后便是京华大学召开的国际中西医医学交流会上。
满打满算,加上这一次,不过是第五次相见。虽则如此,二人却是一见如故。
如今天地有变,仙道一脉的修士在追寻长生之路上,愈发的艰辛不易,能够在末法时期,得遇这样的一位转世重修的前辈大能,在郭道真郭老道看来,是极为幸运的一件事情了。
二人相携,步入丹室之中,各自落座,早有身边伺候的小童子捧来香茶。
郭道真做了个请的动作,手上端着小巧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笑道:
“道兄,你在京华大学宣传我们道医传承,却把我白云观推了出去,你倒是躲了清闲,我这小观以后怕是不得消停喽。”
墨非笑道:“莫说你这白云古观,难不成你以为我在古井村隐修,便能得了清净不成?
像张仲景张老爷子这样痴迷于医术和中医振兴的老专家们说不定现在正琢磨着要前去见我呢,以后怕是没有安宁日子了。”
言罢,墨非叹息道:“我们玄门一脉沦落日久,再不所有表现,怕是要彻底消失于众人的视野之中了。我本来有所打算,希望能够扩大一些我道门的影响,赶上这次机会,也算是顺水推舟吧。”
听墨非之言,郭道真心中暗道:“墨兄乃是道隐前辈高足,道法微妙,有神鬼莫测的威能,一言一行都有深意。当时我还心生疑惑,今日听来,果然是别有用心。”
想到此处,正色道:“墨兄,可是事关我玄门一脉香火传承?”
也难怪郭道真对此事念念不忘。千年来,神州之上再未出现过能够飞升的仙道修士。
仙脉断绝,前行无路,神州之上,再不见驻世仙人。诸多修士每每修至筑基,便再无路可走,多少有志于仙道之人,青山埋骨,却不知此一番是否能够峰回路转。
心思流转,老道士不由得生出了几丝期盼,望向墨非的目光中满含热切。(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八章 真人相助,灵光入丹窍
且不说老道士听了墨非之言后内心如何激动。
仙道衰微自从李唐盛世,便已经显露端倪。随着隐迹在人迹罕至的名山古刹中的一批陆地真仙飞升之后,近千年来,都没有修士能够修炼到飞升的境界了。
究其原因,灵气日渐稀薄是一方面,而天道法则的压制却是更加棘手的问题。
这对于参悟天道,明悟道则的仙道修士而言,无异于从根本上断了飞升的可能。
尤其是近百年来,道家一脉虽然没有断了传承,却也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以京华城全真一脉的祖庭白云观为例,堂堂一脉之主的郭道真,仅仅才是筑基后期的修为。便是龙虎山天师府素来以天才著称的小天师张宇正,也同样不够如此,这种情况放在墨非尚未转世之前,是完全不可能的。
想当年,道家一脉何等兴盛,仅仅是天台山之中,以道隐真人和青莲剑仙李太白为首,便隐居了数位真仙。
更何况道家仙山福地众多,其中尤以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最为著名,在其中清修的仙道中人不知凡几,达到飞升境界的同样不在少数。
如今,这种仙道一脉曾经的辉煌的盛世,也仅仅存在于这些为数不多的,在修仙之路上苦苦挣扎的诸位修士的记忆中了。
像墨非这般经历过仙道一脉由盛而衰,并成功转世重修的大能之士,对于如今的修士而言,无异于引航的明灯,诸多道家真修无不把墨非当做自己的主心骨。
所以,当郭道真从墨非口中得知他在医学交流会上言论似有所深意后,自是激动无比。心中暗道:果真不愧是道隐真人的高足,一言一行皆有深意,实在是我仙道之兴。
见墨非不愿在这件事上多谈,郭老道便很有颜色的打住了话头儿。
“墨兄,前些时在积翠山商定,以我道门洞天福地为阵基,上对天罡地煞周天星斗,引动天地星辰之力,布下阵势,以应对天地之劫。
墨兄道法洪深,老道我虽远居在这红尘闹市之中,却也得观道兄手段,见天生异象、日月齐辉,举世哗然,这般神鬼莫测之能,实在是令人叹服,我辈后进修士真真是大开了眼界。”
郭道真捻了捻颌下雪白的长髯,感叹道。想到当日所见之天象,心中不禁悠然神往。
这般手段怕是已经数百年没有出现了吧。墨道兄以其元婴修为,便有这种撼动天地的神威,不知千年之前,如那道隐真人一般的陆地真仙,该是何等的仙姿凛凛。
墨非微微一笑,对郭道真的感叹不以为意。
郭老道生活在这仙道衰微的时代,自然不成得见真正的仙家手段。
想到自己刚刚拜入道隐真人门下,随同老师赶赴天台山玉宵观,一路上所见,当时也如郭老道这般欣羡吧。
遥想老师的道术通天,太白真人的仙剑纵横,自己这点儿小手段还真是不值一提。
想到这儿,墨非收敛心神,打量了一下郭道真,和前不久相比,郭老道的气质似乎更加淡然了,道气圆融,神光内敛,筑基后期的修为更加凝实。
虽说受到天地法则的限制,不能有所突破,离金丹之境却也不过是一线之隔。放在过去,也是一个实打实的准金丹修士了。
既然同是道家一脉,三清弟子,看在祖师爷的情面上,墨非说不得也要出手相助了。
心随意动,墨非口中默念真言,左手轻拍头顶,一片清凉如水的云光从泥丸宫冲出,在虚空中若隐若现,转瞬间,便隐没在郭道真丹田处,倏然不见。
此乃仙道中人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才能修出的本命灵光。有画师、工匠绘制或是雕琢仙佛圣像时,往往会在其头部描绘出一道明亮的光圈,便是此物。
受到本命灵光照耀,可以启智开慧,生发出清净道心,在这种时候修炼,更容易参悟天地法则,得以与大道游。
郭道真见墨非顶现清光,其色清凉如水,心中尚在惊诧。
但见这道清光转瞬间便隐没在自己丹田之中,福至心灵,连忙静心凝神,细细体悟。
一时间,整个丹室之内,寂然无声。(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九章 灵光悟道,得窥长生门
丹室之外,古树摇曳,竹影婆娑。虽是深秋时节,却枝叶繁茂,青翠欲滴。
这处小院落乃是郭道真的清修之所,虽然算不得洞天福地,却也是坐落在地脉之上,平日里地气氤氲,每到夜半子时,地气蒸腾,浮于地表,滋养万物。
作为全真龙门派祖庭的白云观,传承千载,各种法门不胜枚举。老道士郭道真又是个一心修道之人,自从进入筑基境界以后,便在这院内布下聚灵阵势,引动八方灵气,聚集于此地。
虽然时下天地灵气稀薄,但是年深日久,数十年的转变、积累,却也是非同小可,四时花木长春,当真是别有洞天。
这便是修道者的手段,逆转四时,造化生机。看似神奇,却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非百年的水磨工夫不可。
在老道士郭道真静心悟道之时,墨非便放出神识。
智慧眼下,整个白云观笼罩在一团紫气之中,翻翻滚滚,时而化作麒麟,时而化作彩凤,变幻出种种祥瑞,把这方都市净土与万丈红尘相隔离。
果然不愧是龙门祖庭,方寸之间,便见玄妙,墨非心中暗暗赞道。
不提白云古观如何神机莫测,单说墨非见郭道真百年修道,得窥金丹门径。然而假丹与金丹大道虽是一步之遥,这一步却迟迟不得迈出。
盖因天地法则逆转,修道人难以得窥大道之机。
不参玄妙,整日搬铅弄巩,也是枉然。白白把蒲团坐穿,终化白骨一堆。
老道士得遇墨非,数次听法,往日间晦涩之处豁然明朗,道行增进,然而金丹壁垒却迟迟不得打破。
墨非深感仙道修行不易,怜惜郭道真仙骨毓秀,却是生不逢时,有心助其一臂之力,这才把自己苦修而得的一丝本命灵光打住其丹田识海之中。
不要小看这一丝本命灵光,丹经有云:
一从识破鸿蒙窍,认得乾坤造化炉。
不用神功调水火,自然灵气透肌肤。
这本命灵光乃是修道之人悟通天地之秘,而生发出的智慧灵光,得之能照破鸿蒙,窥见乾坤造化,端的是神妙非常。
老道士郭道真得了墨非这一丝本命灵光,在这神通不显于世的末法时期,也算是天大的机缘。
知道妙法机缘难得,遂静下心来,运转龙门内丹法门,收敛神识,细细感悟。
这一丝本命灵光之中,内藏无穷玄妙,郭道真心神一沉入其中,只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无限的宇宙时空之中,似乎见证了天地初开,由混沌而清明。
经书常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悟道不是虚无缥缈的思想上的理解,而是真实可见的。只有心与道合,才能领悟大道玄机,乾坤造化,所以道家所言天人合一,便是此中道理,为悟道之不二法门。
道家修道,又叫金丹大道,一入金丹,便是长生之门。吕祖诗云: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可见金丹一道乃长生之根本。
郭道真在这一丝本命灵光中,得窥玄机,照见真我,终于知晓了金丹之秘。(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章 丹成异象,真人赐偈语
上回说到白云观的老观主郭道真,得墨非一丝本命灵光相助,得窥金丹之秘。
金丹乃修仙之人成道之基,玄妙非凡,只有悟通天地妙理、大道法则之人,才可被天道承认,成就此等道果。
金丹一成,便有异象生出。
整个丹室之内,天雨宝花,纷纷洒洒,如檐前滴水,络绎不绝;虚空之中,隐隐有仙乐之音破空传来,玄妙、逍遥、自然、清净,听闻者有如醍醐灌顶之感。
此等天地异象,乃是郭道真神与道合,丹田之内,结就一颗金丹,触动大道法则,引得天道相庆。
整个白云观之上,原本晴朗无云的万里碧空,突然之间显现出数道长虹,横贯南北东西。
又有朵朵五彩祥云凝聚,翻翻滚滚,变幻莫测,幻化成龙、凤、麒麟等诸般异兽祥瑞。
此时,白云观之内,往来游客信士不绝,见此奇观,俱都大呼奇迹,纷纷拿起相机拍摄下来这难得一见的景观。
有那道心深厚之人,见此异象,便一心认定是观中神灵显圣,纷纷跪倒,虔诚祈拜,一时间香火大盛。
这一天,在白云观中得见此等异象的诸多信众却是无意中得了天大的机缘。
修士进阶,引动异象,灵雨宝花,实乃天地间的精粹凝结而成。受此等灵气洗礼身心,使得很多陈年顽疾,不治而自消。
白云观之灵异,遂在京城中流传开来,平白多了许多信徒,求学、求子、求财、求健康......每天的香客,络绎不绝。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
感受到此等异象,观中后院一片沸腾,原本紧闭的丹室门户一一打开,诸多在丹室内清修的仙长们无不是一脸的惊诧莫名。
“咦,异象起于郭师兄的院子,莫非师兄突破了?”
梧桐树下,一位面色红润的白发白髯的老道士一脸的惊喜。
这老道乃是在场诸道之中,修为最为高深的,虽然不及郭道真,却也是到了筑基中期的境界。
前些时日,也曾参加桐柏法会,聆听墨非传道**。回到白云古观后,便闭门谢客,一心苦修,以求突破。
要不是有感天地异象,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破贯而出呢。见异象起于东北,正是郭道真丹室之上,心中欢喜。
若是师兄得以突破,是不是我等只要一心求道,勇猛精进,也能如此这般?
不说这老道士心中如何想,周围诸多黄冠道人听到老道士言语,俱都面现欢喜之色。
末法时期,修道不易,每一次进阶都是千难万难,郭道真的成功,无异于给很多有志于仙道的修士打了一剂强心剂。
随着白云观上空的异象缓缓消散,盘坐在蒲团之上的郭道真缓缓睁开了双目。
此时太阳已然西斜,一束金黄的光束透过雕花的窗子,倾洒进来,照在郭道真身上,为其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柔和而飘逸,仿佛神仙中人。
墨非心中暗赞:好一幅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
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与从前并无二致,实则不然。此时的郭道真真元饱满,周身道气冲和圆融,泥丸处隐隐有金光迸出。
此乃刚刚步入丹境,境界尚不稳固,自身丹气外逸之缘故。
郭道真从蒲团上站起身来,向墨非深施一礼,道:“墨道兄,此一番得你相助,这才侥幸结丹,实乃重生造化之恩,道真不才,有感涕零,当以师礼受之。”
言罢,便欲跪倒礼拜。
墨非连忙起身相扶,笑道:“郭道兄,你却是严重了。同道之友,理当相助,仙道兴盛,方显吾道不孤。”
老道士又是连连拱手。墨非虽不受礼,于郭道真而言,传道之恩有如师徒。
墨非摆摆手,笑言:“你今悟道结丹,实乃我道门之喜。
当年我于天台山玉宵观结丹时,我师道隐真人曾送我四句偈语。我今转送于你,日后仙道之途,当共勉之。
阴阳初会一声雷,灵芽吐细微。
玉人制造得玄机,烹时雪浪飞。
明道眼,醒昏迷,苦中甘最奇。
些儿真味你还知,烟霞独步归。”
郭道真闻听此偈,面向天台山玉宵观方向,拱手施礼,心中感叹道:
“末法时期,仙道不显于世,得玉宵一脉之助,使得传承不绝,实在道门之幸事。”(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一章 丹桂飘香,异人来相贺
上回说郭道真得墨非之助,证了金丹道果。
一入金丹,便是破了生死关窍,从此长生大道可期。
一时间,天道相庆,白云观上空异象迭起,倒是为这座传承千载的道家祖庭,平添了几分神异。
京华城中,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一位身着古朴唐装的白发老者,正坐在院中枝叶繁茂的桂花树下。
时下正是深秋时节,桂树飘香。花色淡雅,清可绝尘,芬芳馥郁,浓能远溢,堪称一绝。若是意兴生发,于院中把酒赏桂,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雅事。
老者对面是一位年约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面容俊美,神态安详。
两个人坐在树下石桌旁,丁丁敲棋,执子对弈。
午后的阳光透过满树的桂花,洒下了点点碎金。
秋风飒飒,桂树飘香,小院儿内的氛围宁静而安详,令人心神沉醉。
“小齐,这次京华大学举行的医学交流会倒也是热闹,我听老友说一贯隐居遁世的道医一脉居然在这次交流会上横空出世,实在是令人惊奇。”
“道医么?”
俊美的年轻人手执黑色棋子,顿了一下,方言道:“可是白云观的郭道长?”
“非也,非也。”
白发老者笑道:“是一个年纪与你相仿的青年男子。
据我那老朋友言,其人风姿俊逸,谈吐不凡,便是那郭老道见之,也是言语恭谨,令人称奇。”
“这倒是怪了,郭道长也算是道门中的泰山北斗,即便是在整个华夏修行,那也是顶尖儿的存在,莫非这人还是个道果有成的老怪不成?”
老者听青年所言,脸上现出疑惑之色,道:“说起这个,我倒是想到一桩奇事。
前几日,我闲来无事,便去了趟白云观。
本想着和郭老道探讨一番丹道所见。我等虽非道门一脉,但修行上却也多有共同之处。
哪想,有人先我一步。那郭道真居然亲自迎接出来,看他态度,恭敬之处有如面对如师门长辈。
我观那年轻人,气势雄浑,源深似海,巍峨如岳,实在是看不出其来历和修为。不知道道门一脉何时出现了这么一个高手。
只是不晓得,这二者是否是同一人?”
这二人尚在为不知为谁的道门青年高手费思量,突然感到天地间的异动。
白发老者和俊逸青年对望一眼,均从彼此眼中看到惊讶。
二人适才感受到了一阵强烈的灵气波动。京华城中大量的天地灵气、地脉精华,都向着一个方向蜂拥而去。
莫非是有大能之人要突破境界?
俊美青年正要开言,倏然之间,一股淡淡的威压在整个京城弥散开来。
紧接着天空中出现数道长虹,有五色祥云凝聚。隐隐中,似乎有天雨宝花飘飘洒洒。
“这是哪位道友突破境界,看这异象,绝非寻常筑基,莫非有人破入金丹境了?”
白发老者抬眼望向天空,脸上现出骇然之色:“看方向,似乎是白云观,不会是郭老道吧?”
俊美青年也被这异象所惊,推了棋盘,站起身道:“修为突破,乃是大事,既然得遇,焉有错过之理,我等应前去相贺。”
白发老者抚掌道:”正该如此。”
一阵清风拂过,古雅的四合院中,便不见了这二人的身影,只余满树的桂花,在飒飒秋风中含香摇曳。(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二章 依迹寻来,乍见金丹客
上回说到白云观老观主郭道真受墨非点化,得以顺利结丹。天降祥瑞,惊动了在京华城之内潜修的两位异人。
这二者也是修行界少见的大能之人,与郭道真也算是旧识。见异象之所在,心中猜想便确定了了七八分,欣然前往相贺,遂化风而去。
单说白云观后院丹室之中,郭道真初入丹境,心中之激动、喜欢之情难以言表。
郭道真天资横溢,少年时便入了道门,拜入全真龙门一脉。得老师青睐,传授龙门派祖师丘长春真人所创之全真丹法《大丹直指》。
百余年来,苦修不辍。每日里焚香静坐,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入黄房,寂然不动,以求神凝气聚、混融为一。
只是数百年来,玄门修士修为不过筑基,经典中许多玄奥之处难以尽数领会,道法不通透,自然进阶艰难。
即使以郭道真之道骨仙姿、钟灵毓秀,童身入道,一百余年苦心修持,也不过是筑基后期而已,金丹道果更是遥遥无期。
哪里能够想到,有生之年得遇道隐真人一派嫡派传人,受其点化之恩,以自身本命灵光助他破关。
多年所求,一朝得成,腹中养就的一口太乙含真之气结成一颗圆滚滚,毫光烁烁的大道金丹,自然是心中欢喜。
墨非闻郭道真心中肺腑之语,正要开言,忽而神情一动,却是笑道:“郭道兄,想必是你刚才结丹,异象生发,惊动了这京华城中隐修的世外高人。
这不,有两个筑起期的修士却是依迹寻来,已然到了你这白云古观之外。”
言语未尽,便听得丹室外有童儿秉道:“师祖,观外有二位居士求见,说是你的老友,特前来恭贺丹成之喜。”
郭道真忙道:“郭道兄,您且安坐,待我前去迎贵客临门。”
墨非笑道:“不妨,不妨,我便与你一同前往。
我久不出世,故人旧友早已不在,对如今华夏修行界尚有诸多陌生之处,既有道友前来,也当前去结识一番。”
郭道真心下暗道:“龙渊墨真人辈分既高,修为又深,偏又这般平易,其心境修为当真是令人钦佩。”
思及此处,也不在多言,二人在传话道童的引领下,来到前面客堂之内。
早有知客道人在堂内待客相陪。
那白发老者久居京城,无事时,也时常来这白云古观拜访郭道真,谈玄论道,倒也与这观中诸多道人相熟。
知客道人显然是识得这老者的,命道童前去传话后,便亲自坐在下首相陪。
半盏清茶尚未饮尽,便听得室外有脚步声传来。紧接着帘栊一挑,进来一老一少。
白发老者与俊美青年忙抬头观望,为首者正是老道士郭道真,后面跟着的却一位仿若降世谪仙的素衣青年。
老者心中暗惊,他自身修为与郭道真原本在伯仲之间,虽有些差距,却不远矣。
如今再看,这郭老道已然今非昔比,道气圆融冲和,神光湛湛,泥丸处似有金色毫光迸发。依祖辈传下的典籍所载,正是刚结金丹之征兆。
再看那素衣美青年,不是别人,正是前几日自己在白云观影壁下所见之人。
那般飒然飘逸之姿,怕是不会再有第二人了,是以印象极为深刻。又有郭老道亲自相迎,便是想要忘却都难。
只是其人虽然气质极佳,却是看不出一点儿修道之人的特异之处。想到郭道真对其的恭敬态度,白发老者更加的疑惑了。
乍见这二人相携而至,老者微愣片刻,方才反应过来,忙站起身,拱手道:“郭老友,你我才几日不见,你便给了我这么大的一个惊喜,真真是令老朽震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