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七)
这一幕映入张苞和关兴的眼中,反而给他俩带来了疑惑与不解。望著几千餘名夷族叛军不战自乱阵脚,使他们更加jǐng惕,不过却并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因為张苞和关兴立功正名之心实在是已经迫不及待了。
很快,一场诡异的屠杀在森林外展开,区区三百蜀汉兵士不断追逐杀戮著上千名夷族叛军。
本来这三百汉兵是抱著必死之心出征的,尤其是看到敌人数倍於己,更是如此,可是走得近了,这才发现情况颇有些古怪,这些夷族人仿佛都中了邪一般,对自己的到来避之不及,似乎像看到了死神一样。刚开始汉兵还有些畏惧,担心对方会反击,没想到这些夷族人最好的情形也只是一面挥动兵器朝四周乱砍,一面鬼哭狼嚎般乱叫。这让汉兵们定下心神来,纷纷取出弓箭来,站在远处shè向叛军,那些叛军士卒根本没有丝毫的反抗,就纷纷中箭倒地。
汉军见状,当即是士气大振,在张苞和关兴的带领下齐齐掩杀过去,一路有如砍瓜切菜般容易得让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远处,永昌郡城下的战斗已经进入到了尾声,汉军大获全胜,只有少许叛军还在负隅顽抗,而城头上的旗帜也早已改弦更张,旗面上高书著一个大大的“汉”字。
不知何时,司马英已经悄然回到了诸葛亮的身边,毕竟这汉军中还是有不少识得他的老将,司马英并不想被人认出,因此汉军奠定胜势后,他便独自回到了大营处。此时司马英与诸葛亮二人并肩而立,遥望著远方英姿颯爽的两名驍勇小将,两人的脸上竟是不约而同的生出了几分希嘘之sè。
“那便是云长的儿子吧。”司马英望著关兴,轻声叹道。
“没错。”诸葛亮亦是叹了口气,说道。
“真像啊。”望著关兴手持大刀在人群中上下翻飞,击杀敌人,司马英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当初与关羽并肩作战的时候,眼中竟是生出几分湿润之意,口中轻声喃喃道。
“是啊。”诸葛亮沉默了片刻,指著张苞缓缓道,“那是翼德之子。”
这次司马英没有开口,只是顺著诸葛亮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微微点了点头。从内心中讲,他对关羽和张飞之死都是内心有愧,关羽自不消说了,司马英一直都觉得是自己逼死了这位义薄云天的无双猛将,而张飞若不是為关羽报仇心切,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都已经过去了,你也不必太过纠结,人之生死皆是有天定,岂会因人力而更改。”诸葛亮知晓司马英所思,温言道,“何况你也不过是為上命所驱使,行的违心之举,所以也不必太过伤心了。”
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八)
“多谢先生。”司马英知道诸葛亮是在安慰自己,道了声谢,也让自己从回忆中回到现实。看著张苞和关兴带著三百汉军大杀四方,司马英嘴角却是闪过一丝笑意,开口道,“先生你以激将法促他俩出征,却暗中以八阵图辅之,使那贼军惶惶而无丝毫战力,只怕这二人至今还蒙在鼓里,心中纳闷吧。”
“初次上阵杀敌,获胜了便是好事,年轻人失了什麼也不能失了锐气。”诸葛亮亦是笑著道,“你可千万莫要将八阵图之事告诉这两个小子。”
若是张苞与关兴二人在此,听到诸葛亮和司马英这番对话或许便会明白过来,自己能如此轻易的以少胜多,原因不在己方有多强也不在对方有多弱,而是因為这八阵图的缘故。
“这我自然省得。”司马英点头道,“不过先生你又如何知道那雍闓会分兵设伏,让我提前往那森林外补下八阵图呢?”
“呵呵,你觉得我军实力与叛军相比,孰强孰弱?”闻言,诸葛亮并不著急回答,反而开口问道。
“当然是汉军强。”司马英想也不想的开口答道,“首先这叛军兵员不足,可战之兵远逊我方;其次永昌郡城城池不大,内无存粮,外无补给,城墙更是矮小,不利坚守;最后雍闓不得人心,南疆百姓并不信服他。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叛军都远非汉军的对手。”
“既是如此,那雍闓又不是傻子,如何还敢在这永昌与我军决战?”诸葛亮轻摇羽扇,徐徐道来,“他大可以避而不战,退往建寧、越嶲等地,凭藉地利与我军周旋。而他偏不,就要纠集兵力在此地与我军决战,此中若是没有诈术,你相信麼?”
“可若这雍闓当真是不通兵法的鲁莽之人,那...”司马英笑著说道。
“那便是有备无患,战事如火,无论如何也不可掉以轻心,毕竟身為三军统帅,我的每一个决定都与将士们的xìng命息息相关,又岂敢儿戏。”诸葛亮淡淡的说道。
听到这里,司马英不由郑重的点了点头,他也是带过兵的将领,对於诸葛亮此番说法,不禁深以為然。
司马英缓缓将目光投向远方的战场,关注的焦点自然还是那关兴。眼见关兴在战场上英姿颯爽、奋勇杀敌的模样,司马英的脸上不禁微微闪过一抹笑意......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两面的战斗也终於结束,叛军首领雍闓和高定皆是战死在了乱军之中,蒋琬带领著兵士收拾这战场,而诸葛亮则与司马英一道进到永昌郡城内,还未找地方休息一下,便有人来稟报另两路大军的军情。
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九)
另两路大军中,一路的统帅是赵云,进军越嶲郡,作為五虎上将中硕果仅存的一位,由他独自率领一路大军并无任何争议,而赵云也不负诸葛亮所托,轻易的平定了越嶲郡的叛乱;但另外一路大军的统领,诸葛亮却是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李恢。
诸葛亮南征之前,李恢不过是位有名无实的刺史,当初刘备任命他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可是此时的交州乃是在东吴的治下,李恢根本无法到任,只能驻扎在平夷县。
可就是这麼一个不在zhōng yāng的外吏,诸葛亮竟然是放心将一路大军交予他指挥,这让许多蜀汉将领都大為不解,甚至有些人还愤愤不平。
然而李恢的表现却是让这些看轻自己的人大吃了一惊,他运用智谋,以少胜多,大败了建寧的叛军,不但平定了叛乱,还遵诸葛亮之命,生擒了蛮王孟获。
蜀汉三路大军皆是大胜,南疆遂平。
诸葛亮下定三军就地休整,明令士卒不得sāo扰百姓,同时从成都请命调来jīng通蛮族事务的干吏,準备让他们在建寧、越嶲、永昌三郡任职,以维持这些地方的长治久安。
当然最重要的决定还是命李恢派人将孟获押解送来永昌。同时派士卒散佈将在永昌处死此次叛军首领的消息······
夜凉如水,一条建寧通往永昌的小道上隐隐传来一阵轔轔的车声,只是那马车的样式有些特别,若是离得近了,便能一眼看出,这原来是一部囚车,木制的栅栏被厚重的铁链紧紧锁住,防止车上的犯人逃脱。
囚车上关著一名中年男子,看他的体格健硕、孔武有力,想必定非普通人,然而此刻他却是披头散髮、颓然而坐,垂头丧气的模样,显然是最近受过不小的打击。
“夫人,那就是大王吧?”在远处的高坡上,一个幽幽的声音传来,而且用的是南蛮的土语。
“应该就是了。”
“那我们是否现在就动手?”问话的人是一男子,头戴一顶rì月狼须帽,身材魁梧,鼻高眉重,眼目中微露光芒,看似莽撞。
“不急,待我再确认一下,究竟那囚车上是否真的是大王本人。”答话的是位女子,五官还算jīng緻,皮肤黝黑,身材纤廋,看似与常人无异,唯独一头长髮异于常人,竟是如火焰一般赤红。
问话的男子乃是孟获手下大将阿会喃,而為他尊称為夫人的女子自然便是孟获之妻祝融夫人。
听祝融夫人如此说,阿会喃只能暂且按捺住躁动的情绪,攥紧手中的骨矛,与祝融夫人一起目不转睛的望著那辆囚车缓缓驶过。
可是让他俩失望的是,从始至终囚车上的那名男子都没有抬起头来过,披散的头髮将他的容顏完全挡住,夜sè中极难分辨清楚。
“怎麼办?”眼见押送囚车的队伍渐行渐远,阿会喃面上不由闪过一抹急sè,皱眉问道,
“罢了,无论是不是大王,现将这些人拦下再说。”祝融夫人沉吟片刻,亦是心知此时再不出手就来不及了,当即快步冲下山坡。
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十)
阿会喃亦步亦趋的跟在她身后,二人一路小跑冲到那囚车之前,拦住对方的去路,阿会喃用生涩的汉人语言高喝一声:“站住!”
押送囚车的人数并不多,不过寥寥十餘人而已,但面对这区区两人,还是有足够的人数优势,何况对方还有一女子。因而站在囚车前面,看服饰是百夫长的士卒轻蔑的瞥了眼祝融夫人和阿会喃,开口道:“尔等是何人,竟敢拦我们的去路?”
“速速将车上的人放了,便放你们一条去路...”祝融夫人冷声说道。
“哈哈...”她话还没有说完,一干汉军士卒当即笑了起来,那百夫长边笑边说,“你二人若是速速闪到一边去,我便放你们一条生路!”
闻言,祝融夫人柳眉一竖,眼中闪过一丝怒意。只见她轻舞了一下右手,那百夫长衣角突兀的凭空迸出一颗火苗,一瞬间他的整只袖子就全被点燃了。
“妖术啊!妖术!这贼女人会妖术!”诸人见状,顿时大惊失sè,仓皇的叫唤起来。
那阿会喃则没祝融夫人如此好的脾气,他怒喝一声,手执骨矛冲向囚车,那些守卫的士兵见他面目狰狞可怕,如何还敢阻挡他,纷纷做鸟兽消散,一溜烟的不知跑哪儿去了。
祝融夫人没想到此番劫囚如此容易,想来必定是这些汉人因為节节获胜的缘故,太过鬆懈大意。
“不用追了,先救大王。”祝融夫人见阿会喃还yù追击,赶紧将他唤住。
阿会喃恨恨的看了那十来个四散而逃的汉军士卒,不屑的说道:“懦夫!我家大王如何会败在这些人手中!”
说罢,他转身来到囚车前,将骨矛插在身后,伸手拾起囚车栅栏上的铁链,用力一拉,铁链便断开成两截,囚车也就这样被打开来。
然而,就在此时,祝融夫人心中却是闪过一丝不安,抬头望向囚车内的男子,驀然想起,若此人当真是自己的夫君蛮王孟获,那為什麼自己二人来了这麼久,他却一直一言不发,甚至连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呢?
这其中必定有诈,祝融夫人张开嘴,正待出言,阿会喃已经迫不及待的钻进囚车里,伸手去推那男子,开口道:“大王,我们来救你了!”
“谁是你家大王?”想不到那男子抬起头来,却是诡异的一笑,开口说道。
此刻,祝融夫人和阿会喃都看清了对方的模样,他们“救”的这个男子根本就不是孟获。祝融夫人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心中暗叫不妙,而阿会喃则是大怒,当即抽出骨矛就想要击杀囚车内的男子。
那男子却是在狭小的囚车内轻盈的闪身躲过他的攻击,同时随手抓住骨矛,翻滚跃起之时,略一用力,阿会喃只觉一股大力朝自己袭来,双手忍不住微微一松,那骨矛已经脱手而去。
男子长笑一声,骨矛如电,急刺而出!
阿会喃没想到对方的武艺竟是如此高强,不但轻易的躲过自己的攻击,还能就势发起反击,而他已然来不及躲闪,只能眼睁睁望著骨矛刺向自己的身体,根本无力反抗。
然而,眼见那骨矛就要在阿会喃身上刺穿个窟窿之时,男子却是手腕轻轻一抖,矛尖划出一道弧线,将将贴著阿会喃的肩膀划过,将他的衣服划出一条长长的口子。
劫后餘生的阿会喃不可思议的望著面前的男子,他自然知道在最后那千钧一髮的时刻,对方留了手饶了自己一命,却不知其用意何在。
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十一)
“阿会喃,闪开!”祝融夫人眼见阿会喃吃了大亏,高喝一声,双手捏了个法诀,口中念念有词。须臾,一股异样的火苗从她指尖shè出,阿会喃见状,赶紧飞身跳下囚车,他是知道祝融夫人这招的厉害。
只见,那股火苗迅疾的离开祝融夫人的之间,极速飞向囚车,而在飞行的过程中,火苗越变越大,一刹那的时间里,由一颗小小的火苗变成了一束耀眼的火焰。
眼见著大火就要吞没整个囚车,但那男子却依旧端坐在囚车内,一动不动,面sè镇定自若。
祝融夫人眼中闪过一抹异sè,手中暗捏了个法诀,因為刚才对方放过阿会喃,因此她也準备放此人一马。
俄而,祝融夫人却发现自己这想法不过是杞人忧天,对方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自然是因為另有凭仗。
黑暗中,缓步走出了一名男子,火光将他的面容照亮,此人一幅白面书生的打扮,羽扇纶巾、剑眉星目、气度非凡。只见他迎著祝融夫人召唤出来的大火缓步走了过去,然后轻轻摇动手中的羽扇,大火竟然就在他这一扇之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眼见此幕,阿会喃看得目瞪口呆,而祝融夫人却是紧紧的皱起了眉头,显然她心中明白此人本领绝不在自己之下。
祝融夫人目光示意阿会喃回到自己身边,囚车中的男子也走了出来。
“你究竟是何人?”祝融夫人目视著来人,缓声问道。
“你先祖避居南中,曾立下族规,不得轻易涉足世俗之事,祝融夫人莫不是要坏了先祖的规矩不成?”白衣书生并不回答,却是微笑著反问道。
“若不是你等擒了我夫君,我如何会违反先祖定下的族规...”闻言,祝融夫人想也不想的答道,然而话说了一半,眼角的余光发现对方脸上的笑意颇有些玩味,忽然像是想起了什麼,出言道,“你到底是何人,如何知道我族隐秘?”
“当初你我两家先祖曾共事一君,而后又因同一事,一人北避海外,一人藏身南中...”白衣书生缓缓说道。
他话还未说完,祝融夫人面sè又是一变,急切的追问道:“卢生是你...”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不若我们寻一处僻静之地再说。”那白衣书生手指向不远处的山坡,缓缓说道,正是刚才祝融夫人二人藏身之处。
“好!”祝融夫人想也不想的应道,倒是阿会喃皱眉道,“夫人,我随你一块前去。”
“不用了,他们不是敌人。”祝融夫人摇头道。
此时,那两人已是缓步往那山坡走去。三人一路来到山坡上,祝融夫人狐疑的看了跟在白衣书生后的男子,yù言又止。
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十二)
“你放心,他与你我二人的家族有莫大的干系。”白衣书生笑著说道。
“你当真是卢生前辈的后裔?”祝融夫人点点头,开口道。
“没错,在下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白衣书生朝祝融夫人问礼道。
“诸葛亮,诸葛...亮!”祝融夫人轻声将对方的名字念了两边,忽然sè变道,“你便是如今大汉朝的丞相诸葛孔明?”
“不错。”诸葛亮点头道。
“想不到你乃是卢生前辈后裔。”祝融夫人摇头叹道,须臾,她却是抬头直视著诸葛亮,皱眉道,“既是如此,為何你又率大军来犯我南疆呢?”
“夫人,早在西汉时起,南中便归附我大汉朝,如今虽然小人得势,但先皇昭烈帝已在成都继承汉祚,南中诸族更应与我等汉臣同心协力匡扶汉室,然而尔等却听信那雍闓小人之言,妄兴叛逆,我不过奉旨平叛,如何叫进犯你南疆呢?”诸葛亮正sè说道。
“那我家大王呢?你该不会...”祝融夫人紧张的问道。
“你且放心,孟获大王不过是受人蛊惑,我自然不会加害於他。”诸葛亮又笑了,开口道,“非但如此,我还打算奏请陛下,让孟获大王入朝為官。”
“此话当真?”闻言,祝融夫人急声问道。
“自然是当真,我奉旨是平定南疆,而非赶尽杀绝,孟获大王在南疆颇有声望,若是他肯入朝為官,南疆自然是不战而定,我又何尝不愿呢?”诸葛亮顿了顿,接著道,“何况以你我两家先人之关系,我如何敢对孟获大王不敬?”
“如此便有劳诸葛丞相了。”祝融夫人顿时转忧為喜,朝诸葛亮拱手道。
“其实今rì我二人前来还為了一件事。”诸葛亮朝祝融夫人摆摆手,开口道。
“何事?诸葛丞相你但说无妨。”祝融夫人当即说道。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开口道:“敢问贵族所保存的梁玉何在?”
“诸葛丞相,你问这个做什麼?”祝融夫人并不著急回答,却是jǐng惕的反问道。
“呵呵。”诸葛亮知道自然知道自己此问必定会让她有如此反应,闪身让身后的男子走到前头来,缓缓道,“你可知他是何人?”
“他是?”祝融夫人忽然想起刚才诸葛亮说过,此人与自己家族有莫大干系,脑海中似乎想到了什麼,面sè不禁微微一变,开口道,“难道他便是当世...”
“若是我没猜错,梁玉必定是在夫人您的身上吧。”男子不待她说完,却是先开了口。
“你怎麼知道?”祝融夫人眉梢微微一样,开口道。她自然知道对方没有说错,毕竟这梁玉乃是其家族世代相传的重宝,无论放在哪里都没有带在自己身上安心,但祝融夫人却从未对他人说起过此事,如今此人想也不想的就道出了这一点,使得她又肯定了几分。
“自然因為我身上的磐龙壁感应到了梁玉就在附近。”那男子缓缓从怀中取出一物,此刻在夜幕中散发著微光,正是那磐龙神壁,此时这男子的身份也呼之yù出了,不是司马英又是何人?
第九十七章 失落的火族(十三)
“磐龙神壁?你果然是玉使大人!”眼见磐龙壁出现,祝融夫人疑心尽去,竟是双膝跪地,给司马英行了一礼。
“夫人你这是何故,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见状,倒是把司马英和诸葛亮吓了一跳,赶紧扶她起来。
“先祖曾留有遗命,见玉使大人便如见先祖本人,族内子弟决不可冒犯。”祝融夫人急促的说道。
“想不到侯生前辈竟是留下如此遗命。”诸葛亮笑著摇了摇头,望向司马英,开口道。
“夫人无需如此,我司马英如何担待得起,夫人你还是唤我名字即可。”司马英连忙说道。
“此乃先祖之命,我岂敢逾越。”说著,祝融夫人从怀中取出一物来,此物一出现,磐龙壁上的光芒更盛,司马英知道这便是梁玉了。
“这便是梁玉,先祖说过,玉使大人乃是救世之人,只要族中有人寻到玉使大人您,那便势要追随大人。”祝融夫人无比认真的说道。
看祝融夫人的模样,司马英知道她必定是要一丝不苟的遵从侯生的遗命,因而也不再多说什麼,只是道了声谢,然后接过了梁玉。
“好了,我知道夫人您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不若随我们一道先往永昌,到了那儿再详谈。”诸葛亮笑著说道,“何况孟获大王如今也在永昌。”
“如此最好。”祝融夫人点头道。
有了祝融夫人的协助,接下来的事情便简单了很多,在她的劝说下,孟获入成都任御史中丞,在孟获的带领下,许多南疆蛮族人都愿意与汉人合作,自此,南疆数十年再无大的叛乱。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一)
甫一回到成都,司马英便领著刘嫣来到诸葛亮的丞相府。毕竟如今九颗星玉已得其七,司马英自然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最后两颗星玉的下落,见到诸葛亮,他便当即开口问道:“先生,另两颗星玉如今在何处呢?”
却不想,诸葛亮沉默了许久,轻叹道:“其实另两颗星玉我也不知道下落何在。”
“什麼!”诸葛亮此言犹如一盆凉水浇在司马英头上,让他因為得到梁玉而產生的喜悦心情瞬间消散,讶声道,“怎麼会如此?”
“如今还只剩下徐玉和青玉两颗星玉你没有得到。”诸葛亮缓缓开口说道,“其中徐玉与梁玉、扬玉及兗玉一样,当初為秦始皇所得,然而自秦始皇之后,徐玉便失去了下落,再无一人见过。”
“那徐玉会去哪裡了呢?”司马英皱眉道。
“若是我没有猜错,徐玉最有可能在两个地方。”诸葛亮沉吟片刻,这才说道。
“那两处?”司马英赶紧追问道。
“其一便是司马氏家族之中,当初秦朝覆灭,嬴氏一族几乎被全部剿灭,只有部分后裔逃了出来,改姓司马,这司马氏乃是始皇帝嫡系后裔,自然是带走了秦宫中所有的珍宝,这徐玉便是极有可能在其中。”诸葛亮开口道。
听到这里,司马英面sè一黯,想了许久,缓缓道:“这个可能xìng不大,若是在司马氏家族中,父亲必然会和兗玉一样,将徐玉也交给我。”
闻言,诸葛亮微微摇了摇头,许久没有继续说下去。
“先生,你刚才说徐玉可能在两个地方,那第二处又在哪儿呢?”后来还是司马英先出言追问道。
“若是徐玉当真不在司马氏家族中,那便是被始皇帝带入了自己的陵寝中。”
“陵寝?”司马英眉梢微微一挑,开口道,“莫不是始皇陵中?”
“没错,正是如此,只是...”诸葛亮yù言又止。
“只是什麼?”司马英脸sè又是一变。
“只是这不过都是我的猜测而已,那秦始皇下葬之时,胡亥下令将修建秦始皇陵寝的工匠全部坑杀在其中,并将所有知道陵寝真正所在位置的人全部為始皇帝殉葬。”诸葛亮缓缓道,“因此现如今只怕世间已没有人知道始皇陵具体位置究竟在哪,所以即便是徐玉当真在始皇陵中,我们也取不到。”
闻言,司马英脸sè愈发黯淡,许久亦是默然不语。
一旁的刘嫣见司马英垂头丧气的模样,当即出言宽慰道:“大哥,既然你是上天註定的玉使,那麼必然会找到所有九颗星玉的。”
司马英深呼吸了一口气,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望著刘嫣点点头。
“对了,当初我们去北海回来时,那王修给了大哥你一件古物,你不是说要请教先生上面都说了些什麼吗?”刘嫣见屋内的气氛多少有些沉闷,又开了口。
“古物?是什麼?”诸葛亮疑惑的问道。
“是一本古书,上面的文字似乎与《古文尚书》出自一脉,我并不识得,所以就从北海带回来了,想请先生您看看,上面所言是否与星玉有关。”司马英这才想起那本从北海带回来的古籍,这些rì子忙著随诸葛亮南征平叛,倒是把此物给忘了。
“快给我看看。”一听司马英如此说,诸葛亮顿时开口道。
司马英赶紧取出那本古籍,小心翼翼的交到诸葛亮手中,然后便死死望著诸葛亮的一举一动,等待他的下文。
诸葛亮打开竹简,只看了一眼,面sè便是一变,再也无法移动自己的目光,仿佛為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吃了一惊。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二)
“先生,这上面到底记载了些什麼?”司马英见状,知道这古籍记录的东西绝非寻常,因此迫不及待的问道。
“童英你先不要著急。”诸葛亮摇了摇头,缓缓将古籍合起,却是开口唤来一名下人,对他吩咐道,“你速速去请祝融夫人来我府中一叙。”
司马英诧异的望著诸葛亮,显然是对他的行為分外疑惑,但诸葛亮只是让他稍安勿躁,然后便再次打开手中的古籍,从头到尾再仔细看了一遍。
过了约莫一主香的工夫,祝融夫人匆匆赶来,眼见诸葛亮和司马英都在,当即行礼道:“见过卧龙先生、玉使大人。”
“你来得正好,你快来看看此物。”诸葛亮一见到祝融夫人,也来不及管那些虚礼,立刻招手让她来到身边,将司马英从北海带回来的古籍递给她,说道,“你可识得此物?”
祝融夫人还不知道诸葛亮為何如此火急火燎的将自己召唤来,眼见他递给自己一卷古朴的竹简,便接过展开来看了看。
“先生,这...这是何物?”祝融夫人翻来覆去将那竹简看了一遍,发现上面的文字自己根本不认识,只好疑惑的反问道。
“你不识得上面的东西麼?”诸葛亮不答,接著追问道。
祝融夫人摇了摇头,诸葛亮见她如此,不自觉的喃喃道:“不应该呀...”
“先生,这古籍难道和祝融一族有关?”司马英看出了些许端倪,出言道。
“这册古籍名為《五德密卷》,而且...”诸葛亮顿了顿,望了祝融夫人一眼,开口道,“这乃是侯生前辈所留。”
“这是先祖所留?”闻言,祝融夫人显然是吃了一惊,再从头到尾将手中的《五德密卷》看了一卷,终究还是摇了摇头,说道,“我在族内从未见过此物。”
“这就怪了,侯生前辈既然将星玉都传与了后人,如何会不传此物呢?”诸葛亮一脸迷惑。
“这是玉使大人寻得的?”祝融夫人将目光投向司马英,司马英对她点点头,将《五德密卷》的来歷说了一遍。
“即便这是先祖所留,又怎会出现在北海呢?”当听到司马英说此物是他从北海带回来的,祝融夫人不禁开口道。
“先不管这些吧,不知这《五德密卷》上有没有记载有关剩下两颗星玉的线索呢。”还是刘嫣先开口道,其实从刚才诸葛亮面上的反应她大抵已猜出《五德密卷》上必然有与星玉有关。
诸葛亮沉默了许久,终是望著司马英急切的眼神道:“没错,这《五德密卷》上确实记载了徐玉与青玉所在。”
诸葛亮此言一出,司马英顿时大喜,连忙问道:“那徐玉在何处?”
“正如刚才我与你分析的一般,徐玉正是在秦始皇陵之中。”诸葛亮慢慢的将徐玉的来龙去脉说与眾人,“当初女媧大神所佈置用来吸取共工龙气的九颗星玉因共工一族攻入九恨天而散落於天下,这徐玉便落於湖北断蛇丘,為西周随侯所得,随侯得此神物后分外喜爱,从不离身,并将其称作‘随侯珠’。而又因其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可以烛室,故又称作‘夜明珠’。在当时与和氏璧齐名,并称為‘chūn秋二宝’。《淮南子》中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玉,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东汉张衡《西京赋》中也曾有言:‘缀随侯以為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其与其他六国珍宝一同收入阿房宫中。”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三)
顿了顿,诸葛亮接著说道:“后来梁玉与扬玉為侯生二人所盗,始皇因而提高了jǐng惕,将这‘随侯珠’随身携带、从不离身,后来他在沙丘驾崩,临死前留下遗命,让人将其带入自己的皇陵中陪葬,以照墓室长年如白昼。”
“原来如此。”听闻了诸葛亮的说明,司马英眼底的喜意更盛,毕竟只要知道了剩下两颗星玉的具体位置,那麼不论千难万险总能够取得到,这样一来,离救活师妹便又进了一步。
“不过刚才先生你不是说秦始皇下葬之时,胡亥下令将修建秦始皇陵寝的工匠全部坑杀在其中,并将所有知道陵寝真正所在位置的人全部為始皇帝殉葬。那我们又如何进得了皇陵呢?”刘嫣皱眉道。
“怪就怪在这《五德密卷》上竟然还记载了始皇陵墓的具体位置和入口。”诸葛亮面sè的神sè颇為复杂,“始皇帝下葬之时,侯生前辈已经避难逃往南疆了,他如何会知道始皇陵的情况。”
“或许侯生前辈在建造始皇陵的时候就曾进到工程内部的呢?”刘嫣想了想,开口道。
“或许吧。”诸葛亮沉默片刻,说道,“总而言之,我觉得这《五德密卷》出现的时机太过巧合...”
“无论如何,我先往始皇陵一行,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便绝不会放弃的。”
最后,还是司马英给自己做了决定,诸葛亮望著他坚毅的表情,点了点头,开口道:“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我也不拦你,今夜我按这《五德密卷》中对始皇陵的记载画一副地图出来,方便你行事。”
“那就多谢先生了。”司马英感激的朝诸葛亮抱拳行礼,他是知道身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每rì公务有多麼繁重的。
“无需多礼了,我也希望能早rì让玲儿姑娘活过来。”诸葛亮虽是这麼说,但眼中依旧有一抹异样的神sè一闪而过。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四)
驪山,位於秦岭之北,东西绵延40餘里,层峦迭章、山林葱郁、风景秀丽,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驪山。自西周时起,驪山就成為帝王游乐宝地,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是发生在此处。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以驪山作為自己死后的安葬之所,并不单单是看重了驪山此处的风景秀丽,更重要的是受了战国时期“依山造陵”风气的影响,葬在此处,南倚驪山,北临渭水,山水环绕,而且驪山之北多產金,南面又多產玉,当真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司马英与刘嫣二人从成都出发,一路往北,穿子午谷入关内,一路急行,短短数rì便来到了驪山脚下。数十里外便是大汉朝故都长安,刘嫣知道司马英对长安之地感情很深,但当她问起是否要先往长安一行时,却為司马英拒绝了,只说入夜了便前往秦始皇陵中取徐玉。
夜sè深沉,白rì里还分外喧闹的山谷陷入了平静,显得特别幽深。随著司马英和刘嫣二人如鬼魅一般的身影在山谷中路径上飘荡,那黑幕下的世界也渐渐显露了出来。
司马英二人顺著一条羊肠小径前行,显然这条道路绝少有人来过,道路两边杂草分外茂盛,若不仔细辨别,根本找不到前路在何方。走到后面,几乎已无下脚之处,夜风吹来,在天际那轮幽月光辉之下,到处是树影婆娑,看去像是什麼妖魔乱舞一般,透露著一丝诡异。
若非这条路是诸葛亮画的图中所标记,司马英都快怀疑自己走的方向到底正不正确。再往前走了约莫半柱香的工夫,不知怎麼,小径虽然还是一样弯弯曲曲向前延伸,但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却明显稀少了许多。先是地面上的青草逐渐消失,然后是低矮的灌木,最后连两旁本来茂密的树木也渐渐变得稀疏。即便是剩下的几棵树,树身枝头竟也是变得一片枯黄,处处露著诡异的气氛。
“应该就是这里了。”眼见此幕,司马英反而松了一口气,因為诸葛亮说过,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以水银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秦始皇在墓室中用水银做了河川与大海的模型,因水银是有毒的,所以陵墓封土上的花草树木几乎不能生长。如今看来,果真如此,这也意味著自己二人已经进入到了陵墓的范围内。
既然走对了方向,司马英二人顿时jīng神一振,赶紧加快脚步,一路往前来到诸葛亮在地图上标注的秦始皇陵入口处,然而面前的景象却让他俩都是吃了一惊,原来所谓的入口处竟然是一条流水滔滔的河流,河面虽不算太宽广,而如今天sè昏暗,也根本看不起这条河究竟有多深。
“怎麼会这样?莫不是先生图上的地点画错了。”刘嫣望著面前的河水忍不住出言到。
“不会,先生一向谨小慎微,绝不会在这种地方犯错。”司马英沉吟片刻,篤定的说道。
“那麼...”刘嫣努了努嘴,似乎想要说点什麼,但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她明白既然诸葛亮不会错,就只有可能是《五德密卷》上出错了,可是想起司马英听闻《五德密卷》与剩餘两颗星玉有关时的模样,她又无法将内心所想说出来,因為她知道即便是说出来,司马英也不会这麼轻易放弃的,毕竟这大抵是救活童玲唯一的希望了。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五)
“嫣妹你在这里等我片刻,我下水去探查一番。”司马英果然是不肯放弃,当即便要下水去寻找。
“我和你一起去。”刘嫣想也不想的开口说道。
“不用,我先看看,有没有什麼线索。”司马英摇了摇头,开口道,“你在岸上等我片刻就是。”
说罢,司马英便跳入河中,水并不算深,只是冷得有些刺骨,他仔仔细细的将水底探寻了一遍,然而什麼线索都没有发现,正当司马英灰心丧气準备钻出水面之时,手掌不经意间触及到河面下的河岸却感觉到一丝异样的凉意,他面上闪过一抹异sè,当即剥开河岸的砂石,一个硕大的铜环赫然出现在他眼前。
司马英伸手握住那铜环微微用力,只感觉四周的泥土都在鬆动,顿时心中一喜:“找到了!”
然后他迅速的伸手在旁边摸索起来,不多时便在不远处发现了另一个铜环,很明显这是一道门。
“嫣妹,我找到地宫的入口了!”司马英从水面上露出脑袋,朝刘嫣喊道。
闻言,刘嫣亦是面sè一喜,也不顾河水冰凉,径直跳到水中,司马英握著她的手触碰到那铜环,刘嫣当即开口道:“大哥,我俩一人拉一个,将地宫门打开。”
“好!”司马英点点头,两人同时用力,下一刻河岸微微震动,发出沉闷的声音,须臾水面下的河岸凭空多出了一条裂缝,冰冷的河水仿若找到了发洩的出口般,拼命的朝那缝隙倒灌而入。
司马英小心翼翼的将缝隙拉开到足够一个人通过,然后朝刘嫣点头示意让她先进到里面,旋即自己也跟著进去,进到内里后,赶紧把石门拉拢来,不再让水流入。
里面的空间并不算太大,勉强能供两人并肩而行,此时司马英和刘嫣全身衣物都已被水浸湿,冰冷的河水不断沿著衣角往下掉,脚下的土因為水的缘故分外泥泞。
司马英从怀中掏出一个油布包裹的袋子,里面是火折和几个小的火把,他早猜到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毕竟始皇陵的地宫已经有数百年没有打开过,里面情况复杂,必须要做好万全的準备。
“冷麼?”点燃了火把,昏黄的亮光中,司马英注意到身边刘嫣额头上不断还有水滴留下,不由温言问道。
刘嫣微微摇了摇头,示意自己不冷,司马英却还是将火把交到另一隻手中,然后轻轻将她拦入自己宽广的臂弯中,轻声道:“走吧,这样暖和些。”
“嗯。”二人肌肤相亲,刘嫣感受到司马英坚实的臂膀传来的男儿气息,面颊微红,早已忘却了寒冷。
司马英一手拿著火把,一手搂著刘嫣,一步步慢慢沿著小径前进,这条道路很长,两人一直走了大半个时辰,还没有走到尽头,只是内里的空间倒是渐渐开朗起来。
“大哥你看前面有亮光。”就在司马英都有些疲倦的时候,眼见的刘嫣却是驀然发现前头道路似乎有点点亮sè,赶紧出言道。
闻言,司马英一口吹熄了手中的火把,果不其然当火把的亮光都消散后,前头依旧还有光芒在闪耀。
“我们走吧。”司马英揽著刘嫣一起循著光亮走去。
就在他俩转过了最后一道弯。突然,定力如司马英竟然也不禁身子為之一震,在他面前出现的是一大块的空地,空地四周的石壁上点著无数盏宫灯,而正zhōng yāng赫然是一座巨大圆形的建筑,底部悬空,七根硕大的白玉石柱构成的高达数仗的巨大石柱支撑起整座建筑。其中边缘共有六根白玉石柱,每一根都有十人合抱之粗,呈环形围绕著明台中间那根最粗大的白玉石柱,而zhōng yāng的石柱至少要二三十人才能合抱起来。
而在建筑的zhōng yāng,耸立著一座高大的殿堂,不知用的何种石材建筑,在宫灯的照耀下整座殿堂竟是闪耀著一种莫名的金sè光芒,无比雄伟壮丽,让人几乎无法直视,司马英和刘嫣站在这个巨大的宫殿之下,几乎如螻蚁一般,渺小之极。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六)
司马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气,眼前的这个建筑物实在惊人,鬼斧神工这四个字,只怕放在这里也是当之无愧。
“这是什麼?”望著面前这浩大建筑,刘嫣忍不住出口问道。
“明台。”司马英眼中闪过一抹异sè,篤定的说道,“我们果然没有寻错,这里便是始皇陵地宫的入口。”
“明台,什麼是明台?”刘嫣抬头不解的望著司马英,开口问道。
“明台乃是轩辕黄帝听政、问政之所,《管子·桓公问》曾记载:‘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於贤也。’我听父亲说过,始皇帝对自己横扫**一统天下之举自视甚高,自认‘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创立‘皇帝’一词作為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同时始皇帝是位分外勤政之人,所以他下令在自己陵寝入口比照轩辕黄帝当初的样式,建造了这样一座明台,以示自己死后还能执掌天下权柄。”顿了顿,司马英接著道,“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了这座明台便等於已经来到了地宫的入口了。”
“原来如此。”刘嫣点点头,轻叹道,“想不到这秦始皇竟是将自己的陵墓入口设在了水下,难怪这麼多年没有人寻到过。”
“是啊,当初项羽攻入咸阳城,為了报家仇、雪国恨,曾发三十万士卒掘秦始皇陵,却始终没有找到入口,最后只能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和皇陵的地上建筑洩愤。”司马英亦是感叹道。
说罢,他仰头看了眼那明台殿的高度,沉吟片刻,忽然面sè微微一变,失声道:“我明白了!”
“大哥你想到了什麼?”刘嫣看他一脸激动的模样,当即问道。
“嫣妹,你知道我们现在在哪儿麼?”司马英不答却是反问道。
“驪山啊。”刘嫣不解的答道。
“不单单是这样,你想想我们进入石门后,走了这麼远现在应该是在何处?”司马英摇头道。
“大哥你的意思是...”聪慧如刘嫣当即明白了司马英话里的含义。
“没错,我们现在便是在驪山的山腹之中!”司马英说道,“所谓的始皇陵在驪山的北麓,不过是个谎言或者说是迷惑盗墓者的衣冠塚,其实始皇帝是将整个驪山挖空了,在山腹中修建了自己真正的陵寝!”
“难怪史书中记载,这座陵墓从始皇帝十三岁登基即位之rì起便开始兴建,前后共徵发近百万民夫修建,歷时三十七年之久,但也没有完工,也只有此等浩大的工程才会如此!”司马英越说越兴奋,眼神中也开始闪烁起异样的光彩来,“生前执掌天下权柄,死后亦是能使天下人瞩目,始皇帝不愧為千古一帝。”
“可是大哥,為了自己死后的陵墓而使得天下百姓劳民伤财,如此行為当真是有益天下麼?”眼见司马英有些狂热的模样,刘嫣不由轻声道,“圣人有言: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轻。当初父皇也曾对我说过,若是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百姓,如此皇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七)
听到刘嫣一席话,司马英沉默了许久,眼中的神彩也渐渐黯淡下来,许久,他才幽幽开口道:“嫣妹你说的没错,yù要為人上之人,就应胸怀天下百姓社稷,所以虽然始皇帝灭六国平天下,但安於享乐,不顾天下战乱多年,人民希望休养生息的愿望,而一意孤行大量徵发民夫為自己修建生前享乐之所阿房宫以及这秦皇陵,终究使得民怨沸腾,强大如斯的秦朝也二世而亡。父亲说大秦亡于小人,其实大秦是亡於自己。”
“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英雄并不在於在沙场上击杀多少敌人,而是在於他能给多少百姓带来福祉。”刘嫣目光盈盈的望著司马英,字斟句酌的说道,“大哥,嫣儿希望在天下人传颂你的时候并不像始皇帝一般讚誉参半,而是成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英雄!”
“嫣妹,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刘嫣说得如此恳切,司马英心中亦是分外感动。
“我们先找找地宫的入口所在吧。”两人相视一笑,刘嫣四下看了看,并没有入口,发现开口道。
“入口应该是在明台之内。”司马英亦是环顾四周,山壁到处都是明晃晃的一片,看不到通道,那麼想来地宫的入口只能在明台内了。
司马英二人缓步走到明台之内,里面是一个极大的殿堂,高达数丈的空间,分外开阔。整个殿堂呈现圆形,白玉墙壁上掛著几盏硕大的宫灯,却没有任何的雕刻装饰,看似朴实无华,但在这种巨大空间的背景下,竟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壮观威势,让人觉得,只有这种平实,才是建筑的至高境界。
宫殿的另一头是一座高臺,高臺上放著一张黑sè的方案,而在墙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图画,画的是一位身著黑袍、容貌殊伟的男子,他目光从容淡定的俯视著整座大殿,浑身上下散发著雍容大度的气质,让人有些不敢直视。
望著男子的面容,司马英觉得有几分熟悉,细细想来,这才想起画中男子的面貌与父亲司马懿颇有几分相似,莫不是这便是始皇帝的真容?
“大哥你看,入口是在那里麼?”刘嫣忽然指著前方开口道。
司马英顺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掛著画像的那面墙的一侧有扇关闭著的石门。他领著刘嫣走过去,细细探查了一番,石门后是空的应该有道路通向他方,然而如今石门紧闭,用推是推不开的,只能另想他法。
“仔细找找,肯定有机关开门。”司马英对刘嫣说道,刘嫣点点头,两人在附近搜寻了一番,便很轻易的在另一侧的墙上发现了一盏活动的宫灯。
司马英轻轻拨动宫灯,须臾便听到一阵沉闷的机括响声,回头望去,只见沉重的石门慢慢的开啟,一条阶梯通道渐渐显现出来。
司马英朝刘嫣点点头,当先一步跨进臺阶中,用自己的身体将刘嫣护在身后,毕竟据史书中记载始皇帝在修建的地宫之时為了防备后来的盗墓者,在其中设计了许多机关和暗器,為了安全起见,司马英甚至取下了背负的长枪,小心翼翼的一步步往下迈。
这个臺阶,向下三十六级,转了个弯,又继续往下延伸。司马英深深呼吸,儘量使自己沉静下来,慢慢向下走去。周围的栏杆石壁如刚才殿堂一般,依旧都是平实无华,没有任何雕饰,尤显古朴。
越往下,光线越发昏暗,臺阶两侧虽也有宫灯,但不如明台大殿闪耀。忽然司马英脚下传来一个怪异的“喀嚓”声,仿佛是踩碎了什麼东西,刘嫣循声望去,然而只看了一眼却是忽然惊呼了一样,连忙从后面抱紧司马英。
司马英亦是低头看了看脚下,这才发现使刘嫣异样的原因,原来往下的臺阶上密密麻麻满是灰白sè的骨头,几乎将整个阶梯都覆盖了。昏黄的光线照耀在那些骨头上,散发著一股惨白的sè泽,让人有些不寒而慄,而且不难看出,这些骨头全部都是人骨!
第九十八章 盗皇陵(八)
司马英回身轻拍了几下刘嫣的肩膀,轻声道:“不用担心,有我在这里。”
而他心中念想百转千回,很快便想到了这些森森白骨的来歷。卧龙先生说过,秦始皇下葬之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以及修建陵墓的工匠一道殉葬在墓中,以防止始皇陵的秘密洩露出去,想必这些白骨的主人就是那冤死的宫女和工匠了吧。
思虑及此,司马英不禁又叹了口气,当初在许都和司马懿一起生活的时候,司马懿一直给他灌输著一个思想,始皇帝乃是古往今来的帝王中最杰出的一人,他不但终结了数百年的chūn秋战国乱世,而且统一了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平蛮越,华夏开疆辟土第一人,如此多的功绩,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现在司马家族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為了恢复始皇帝时的荣光,让自己的家族重新成為华夏九州的主宰。
因此司马英对於这位先祖亦是分外崇敬,可是刚才刘嫣的一席话点醒了他。是啊,真正的英雄并不在於在沙场上击杀多少敌人,而是在於他能给多少百姓带来福祉,功过与否,百姓心中自然有桿秤。
固然,煊赫一时的秦帝国短短数十载便灭亡的原因主要在於秦二世胡亥和赵高两人,但始皇帝就真的没有一点责任麼?若是始皇帝如汉高祖一般以百姓為重,轻徭役、免赋税,那麼秦朝当真会如此之快的灭亡麼?须知动摇秦朝根基的不是心存怨恨的六国遗族,而是身為普通百姓的陈胜与吴广。
之所以这两个人会举兵起义,原因只不过是因為天降大雨而无法按时赶到鱼阳加入秦军戍边。而在秦法中,徵发的士卒,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是要一律处斩。就是这如此严苛的法令使得陈胜、吴广二人不得不反——毕竟不反必死,若是造反成功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若是始皇帝当真雄才大略,那麼他如何不将这些严酷的律法修改一下,為百姓多著想一些。那麼或许秦朝也能成為大汉一样绵延数百年的朝代了。
如今看到这些斑斑白骨,司马英这样的感受再次浮上脑海里,心中对始皇帝的崇敬又减少了几分。
“大哥,我没事了,我们继续往前吧。”也不知过了多久,刘嫣终於适应了周遭的环境,主动开口道。
“那好。”司马英点点头。
两人继续往前,走完了阶梯,浮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长长的甬道,司马英拿出卧龙先生给自己的图纸,上面不单标注了始皇陵的入口,还对陵墓中的一些情况作了介绍。
整座秦皇陵分為三个部分,皇陵的核心自然便是地宫,也是司马英和刘嫣今次的目的地,相当於秦始皇生前主要生活的“宫城”;其次是内城,内城主要由寝殿及存放天子出巡的车马仪仗等建筑构成;最后便是外城,外城主要是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
司马英估算著如今自己二人已经进入了内城的范围,只要沿著甬道往前,就必定能前往地宫。
甬道内的烛光明亮了许多,长长的甬道内铺满了白骨,司马英和刘嫣二人小心翼翼的往前走,想要儘量不踩踏到这些骸骨,可惜实在是太难,因為实在是无空地可以下脚,司马英粗略估算,只怕这甬道中的骸骨超过了千具,这还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想必内城其他地方亦是如这里一般,满是数百年前那些冤死的宫女和工匠的尸体。如此看来,只怕这座始皇陵中飘荡的冤魂有上万之多。
司马英轻叹了一声,内心分外沉重,甚至不自觉闪过一丝负罪感。
这让他下意识的的加快了脚步,甬道两边不时会有岔道出现,但司马英并没有閒暇四处张望,而只是一路往前。
终於,甬道的尽头出现在了他俩面前,还是一扇巨大的石门,挡住了去路。司马英二人照例在甬道两侧的墙上寻找机关。
“大哥,在这里。”片刻,在另一面搜寻的刘嫣忽然开口唤道。
“找到了麼。”司马英来到刘嫣旁边,眼见她指著一盏宫灯,伸手摇了摇那宫灯,果然是活动的,想必这便是打开石门的机关了。
“咦,这里还有字。”刘嫣又指向那宫灯的一旁,司马英循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面sè却是微微一变,因為那墙上刻著几个大字——
非嬴氏后裔,擅入皇陵地宫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