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雍州鼎,原铜光
这个石台上,“九星石柱”四周是有空闲的,吴夺以为化肥想在石台上多看一会儿,便将他放到了石台的一处“空地”上。
结果,化肥站稳之后,接着就探头探脑走到了九根石柱之间,同时抬起了一个爪子,对着其中一根石柱就拍了下去。
大家都没想到会是这样,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吴大志在化肥拍下去的瞬间,也注意到了,化肥拍的,正是“文曲星”石柱!
于是他也松了口气。
只是,化肥拍下去之后,石柱居然不动!
化肥的爪子被弹了一下,就此也没有继续再动。
吴夺反应过来,探身又抱起了化肥。
“爷爷,化肥的‘意见’和咱们一样,可问题是,难道咱们都错了?”吴夺抱稳化肥之后,问向吴大志。
化肥却发出了‘嚏’的一声,好似对吴夺的质疑表示反对。
吴大志轻轻摇头,“可能是方式不对。”
说着,吴大志便伸出了手,以掌心按住石柱的顶面,而后手指抓住石柱,尝试按压。
之前在吴夺和宁霜去寻找化肥、遇上蜈蚣的时候,他们研究过,对代表九星的石柱的处理方式,不是“拔”。因为石柱底部和石台表面之间的圆洞,贴合并不是很紧密,缝隙比较明显;再结合石台的整体结构,不应该是“拔”。
而现在确定了只动一根石柱,那就更不应该是“拔”了。
所以,即便化肥一拍失利,吴大志仍是尝试按压。
不过,化肥的发力有点儿“楞”,仍是带着动物突然来一下子的习惯性动作,吴大志却是缓缓加力。
石柱动了!
吴大志的加力方式,除了是渐进式的,也微微带了一些旋转。
看来,按是对的,但像化肥那样,直接用力拍一下子的方式,是不对的。
吴大志手上的感觉,有点儿像推一个很紧的针管,虽然慢,但总是在动的,而且越“推”越觉得“顺溜”了。
终于,代表“文曲星”的石柱,被按压到了和石台持平。
持平的同时,石台内部隐隐传出了类似齿轮转动的声响。
吴大志撤手的同时,也喊道,“大家后撤!”
众人迅速后撤,同时自觉分成了两队,后撤到了石室中间石碑的两侧。
站到了石碑的两侧之后,石台内部依然有声响发出,但是所有的地方,都未出现异常。
声响在持续。
持续了足有五分钟左右······
五分钟换做平常,或许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但在此刻,盯着石台的众人,却都已经有些焦灼。
声响突然加大了。
最后,一声清脆的、如同断裂的声音响起。
紧接着,随着“轰隆隆”“哗啦啦”的连续响起,石台靠着的后面的石壁,居然崩塌了!
尘土飞扬。
而石台的后方的石壁,也变成了一道碎石和灰土形成的长土堆。
待到尘埃落定,大家看到,石台背后,赫然又出现了一间石室。
原来,这个机关,是直接塌掉石台后面的“墙”!
这道“墙”看似是石壁,其实是“夹心”的;两层石板中间,是看到的这种灰土。从灰土碎渣的结构来看,原先应该是类似凝固成一个整体,现在爆碎了。
这有点儿像水泥,但是比水泥要更加酥脆蓬松。
众人无心去过多研究机关情况,直接来到了后方的石室。
成功了!
这次没有别的机关了,甚至连“箱子”都没有,一尊三足圆鼎,就这么立在石室中央!
只在鼎的底部,垫了一块厚重的黄石板。
吴夺一看,这尊三足圆鼎的形制,和豫州鼎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小了一些。
豫州鼎的鼎腹直径在一米四左右,高度在一米八左右;这尊鼎的鼎腹直径在一米二左右,高度在一米五左右。
这尊鼎是圆鼎,而之前在罗布泊发现的冀州鼎是阴鼎,冀州鼎是正方的,边长大概在一米左右。
三足圆鼎上的纹饰,亦是山川河流。
非常精美。
这就应该是雍州鼎了!
直接看到雍州鼎的喜悦,让大家发出了惊呼;但在凑近之后,却又是一声惊呼。
因为,这尊雍州鼎通体金黄,熠熠生辉!
这就是所谓的“原铜光”!
青铜器,是铜和锡、铅的合金,虽然因为锡铅的比例不同,颜色会稍有差别,但刚铸成之时,基本就是金黄色的,被称之为“原铜光”。
而古代的青铜器流传到今天,只要有一定年份,不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往往都很难见到“原铜光”了。
出土的青铜器,大多会有锈色,而且以绿色调的锈迹为主。
为什么叫青铜器?主要就是从绿色调的锈来的。
当然,青铜器的锈有很多种,不止绿色调的,红锈也挺常见;另外。什么“黑漆古”“水银古”的皮壳也有。
而传世的青铜器,“原铜光”不在,主要是因为氧化层。即便没有锈迹,没有被盘玩,单纯氧化层的皮壳,也不会是原本的金黄色了。
经过盘玩的传世青铜器,还会有包浆层皮壳。
但是,众人眼前的雍州鼎,却如同新铸成一般,保留着“原铜光”!
而且就这么放在石室之中,并没有经过任何包裹和处理!
就连中央阳鼎豫州鼎,也出现了一层皮壳,而不是“原铜光”。
大家围观细赏,啧啧称奇。
“雍州鼎是九鼎之中,唯一具备阳金属性的。或许,正是因为阳金属性,能让它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铜光。”吴大志一边欣赏,一边开口道。
“阳鼎都是加了金的,而这尊雍州鼎,貌似加的金不少啊!”权浩然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强光手电,细细审视雍州鼎的表面。
“加金最多的,应该是豫州鼎吧?”吴夺在旁边问了一句。
“那肯定。但是,雍州鼎的加金方式,可能比较特别,也可能还有其他金属;那豫州鼎的氧化层,还是很明显的。”权浩然感叹,“这种处理方式,我一时也研究不明白,能保持两千多年没有形成明显的氧化层,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实际上,权浩然起码发现了一点,雍州鼎并不是没有氧化层,而是氧化层不明显,而且形成之后,颜色和光泽基本上没有改变。
大家的心情无疑是极好的。
而此时,化肥居然也趴在了雍州鼎下面的黄石板上,眯着眼睛仿佛很享受的样子。
第510章 大功告成,八卦香炉
不仅化肥好像很享受,大家也都感觉到了微微的暖融融的感觉。
可能是雍州鼎的阳金属性所致;之前取出的阴鼎冀州鼎,确实要“冷”一些。
吴夺又仔细看了看鼎腹上山川河流的纹饰,金黄色光泽之下,仿佛比先前看到的鼎要更清晰一些。
而就在鼎腹之中,同样有一颗乒乓球大小的球体。
这颗球体是纯白色的,对应的是“金”的五行之色。
吴大志入手之后,感觉却比较轻,比石质的东西要轻。但是,从质地上感觉,又像是石质的。
仔细再看,虽然有一定石性,但是上面的纹路却又不是石材纹路。
类似象牙的纹路。
类似,那就不是一样。
而且,如果是象牙制成,这么多年,肯定就带“笑”了。
“象牙化石?”吴夺站在吴大志身边开了口。
“嗯,应该是象牙化石制成的。而且比一般的象牙化石要白,许是加了什么药剂泡制,可能还有防裂的作用。”吴大志点点头。
象牙化石基本也是猛犸牙的基础,但和市面上常见的猛犸牙不同。
猛犸牙出自冻土之中,并没有形成化石,质地变化不大。因为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象牙买卖是违法的,但是猛犸牙却是从冻土中“开采”出来的,成为了目前合法化的象牙制品。
而象牙化石,质地相比猛犸牙,已经发生了变化,带有石性。
化石球,黄玉球,陨铁球,从目前得手的三颗球体来看,八颗球的材质应该各有不同;材质不同,重量就不同;这也说明,秘藏青州鼎之地的“八球机关”,不同的球体对应不同的孔洞,设置是很严密的。
整个过程中,权浩然一直没放下放大镜,他的研究自是比其他人更为专业。
今天主要就是“临门一脚”,所以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大家也都没有着急,比欣赏冀州鼎的时间可充裕多了。
······
大功告成。
连对面的山谷都没去。
取出雍州鼎如此顺利,让庞统笑得更像一个弥勒佛了。
安排取鼎之事不用吴大志他们行动组操心,而且雍州鼎因为阳金属性,不惧氧气,只要不发生磕碰就行,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太多保养,所以权浩然这次也不用参加运送了。
不过,权浩然提了个小要求,就是等到以后的“化验结果”出来,他想知道这尊鼎的金属配比。
这个要求不过分,用庞统的话说,到时候不仅可以告诉他,而且会在博物馆的说明中大白天下。
庞统和李山留下负责运送事宜,同时庞统拍板,安排他们行动组六人可以先回长安,放松几天。
长安的条件,肯定比西县要好多了。
六人回到长安,休息一晚之后,第二天恰逢周六,一早吴夺就和宁霜悄悄约好,两人逛古玩市场去了。
长安的古玩市场很多,上次权浩然带着吴夺去“交易”青铜器,去的市场就算比较大的,但是以店铺区为主。
所以,吴夺和宁霜这次去了一个周末地摊区最热闹的市场。
这个古玩市场的地摊区,实际上在古玩城大楼的后面,类似一个大广场;同时,“大广场”周边辐射出的几条小路上,两侧也有摊位设置,规模可算是不小了。
因为出来的时候不想“惊动”其他人,所以他俩早饭都没吃;到了古玩城,先在附近的饭馆里吃了早饭,肉夹馍配羊汤。
刚进地摊区没多久,就见一个比较大的摊子前围了不少人。
两人也过去看了看。原来是摊子前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中年男子,正拿着一个白釉香薰炉在看,看的时候还不时点评两句。
这个白釉香薰炉的高度大概有十五厘米。造型有点儿特别,不是三足四足,就是炉子的圆肚下面接了一个圈足;最有特色的,还是炉盖,上面的开孔是“八卦符号”。
白釉比较厚,釉色稍稍有些发黄。
而此时,旁边有几个人,对大胡子一口一个“郭老师”叫着。
因为吴夺和宁霜是站在最外围看,所以也听到了旁边的人低声议论。这个姓郭的大胡子,原来是搞摄影的,而且专长于古玩摄影,同时也是当地名气不小的藏家,经常来这个市场,所以认识他的人和请教他的人也不少。
郭大胡子也是刚来,一来就看到了这个摊子中央摆的这只白釉八卦炉。
他看的时候,很多人就围上来了。
吴夺远远也看了看,他此时在瓷器上的眼力,已经远非一般玩家可比,这么一看,他就觉得造型有点儿别扭。这个别扭说的不是不好看,是不符合时代特征。
因为从釉光和胎的色泽来看,远看虽说看不太清,也能感觉有一定的年份,而且大致得往明代上靠。
这东西有点儿意思。
吴夺不由看了宁霜一眼,宁霜笑了笑,“感兴趣就看会儿吧。”
此时,郭大胡子和摊主开始了“交流”。
守摊的不是一个人,是俩人。都是三十多岁的男子,和郭大胡子交流的,留着圆寸头,长得比较壮。另一个男子则在归置摊子上的东西。
“这是明代的东西,郭老师您的眼力我就不用多说了,想要的话,必定给您最低价。”圆寸头摊主说道。
“明代的?”郭大胡子不紧不慢跟了一句。
摊主笑了笑,点头不接话。
“啥窑口?”郭大胡子问道。
“景德镇的民窑呗,我也不能糊弄您是官窑。”
“你这么直接,我也不含糊了。这东西,是景德镇民窑出来的不假,但肯定到不了明,差不多是十八、十九世纪吧,清末。”郭大胡充满自信地微笑。
吴夺听了之后,也不知这个郭大胡子是没看懂,还是故意杀价。这东西,就算到不了明,那也应该是清初,肯定不是清末的。
“得,我也不跟您比划断代了,您就说能出多少钱吧?”
“你是摊主,你报价。”
摊主略略沉吟,“今儿我还没开张,您给五万块钱,行么?”
“去个零还差不多。”郭大胡子应道。
“说笑了。”
“不说笑!”
也不知道是因为郭大胡子的口气太硬,还是表情太拽,圆寸头摊主昂了昂头,接着便很脆地说道:
“您这砍刀实在太长。这么着,我也不玩虚的了,对您说,也对这么多顾客一起说了,这东西,三万,一口价了!周末这两天不会再降,卖不出去我还不卖了!”
说完,他又对围观人群拱了拱手。
郭大胡子没有立即放弃,又和摊主磨叽了一会儿,但是这个圆寸头摊主还真就咬死三万块了。
郭大胡子最后放下这只白釉八卦炉走了。他走了之后,围观人群也就渐渐散了,只有一个人又拿起看了看,但是也不问话,只看了一会儿也是放下走了。
吴夺在他走后,蹲在了摊子前,拿起了这只白釉八卦炉。
第511章 高丽瓷,这么巧
宁霜也在一旁跟着看了看。
圆寸头摊主眼挺尖,“兄弟,你一直在盯着这炉子吧?”
“我确实比较感兴趣。”吴夺一边看,一边笑着应道。
一听这话,摊主不由愣了一下。
因为一般在古玩摊子上,越是喜欢的东西,越不能表现出喜欢。倘若摊主说吴夺感兴趣,吴夺糊弄两句才算正常;越是糊弄,越说明摊主是看准了、说对了。
但是吴夺居然直接说他感兴趣,摊主就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了。要么,这是个直肠子或者生瓜蛋子;要么,就是只想看不想买。
吴夺先是仔细看了一遍。确实,从胎釉的老化程度来看,应该能到明代。
不过,这胎釉用料和形制,却又不太符合明代的特征。
再者,按说八卦这种开孔方式,嘉靖时期最多,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多见道教纹饰的瓷器。但是,这香薰炉的修足方式和嘉靖时期又对不上。
吴夺确实是看不懂了。
只好听一听了。
听完之后,吴夺不由哭笑不得,合着是这么回事儿啊!
“怎么样?”摊主见吴夺好似看完了,出口问道。
“这东西确实是明代的,而且能到明早期。”吴夺冲他点了点头。
摊主一听,心说彻底凉凉。
本来吴夺说感兴趣就不对劲儿,现在居然还给“提前”断代,这摆明了不会买啊!
还是那句话,褒贬真买家,喝彩是闲人;要是想买,哪能把年份说得比摊主介绍的还早?
吴夺确实觉得这东西意思不大,意思不大也不是不能买,但照着摊主说的三万肯定不行。
“兄弟,看来东西虽然有年份,但是你不喜欢?”
“也不是不喜欢,得看价儿,你报的三万,我不会买。”吴夺笑了笑。
“兄弟你挺有意思,看你应该不是新手,但是你的路子我还真摸不透。”
“没什么路子,就是合适的价儿买合适的东西。”吴夺淡然道。
摊主挠了挠圆寸头,“你多少能拿?”
“肯定到不了三万啊,你不是少了三万不卖么?我再报价就没有意义了。”吴夺今天和宁霜出来,本就没有抱着捡漏的心,主要是放松,所以说话也就随意了一些。
“嗐!我给你说实话。”摊主左右看了看,“我就是看不惯郭大胡子在市场里好为人师的样子!这玩意儿,你要喜欢,我可以便宜给你。”
听他这么说,吴夺便大致报了一口,“千数你能卖么?”
“啊?”摊主一听,连连摇头,“千数肯定不行。”
“那不就得了。”吴夺站起身来。
“兄弟,就算是千数,也有大千和小千啊,你最高能给多少?”摊主好像还不死心。
其实,这炉子,别看他对郭大胡子报三万,而且还咬死价儿,其实就是三万去个零——三千收的。但是古玩生意,它就这样,有些东西,它不能赚少了。
“呵呵,你报三万,我只能给三千。”
嘿!摊主心说,你是知道收货价还是怎么着?!
“这样,兄弟,我说个办法,你看行不行。”摊主伸出了一个巴掌,“我赔钱,八千给你!但是,你得告诉我这东西的细路。”
他说的“细路”,就是详细的鉴定。
摊主此时确实渴望搞清楚,也有点儿冲动了。
吴夺却断然摇头,“你就是三千给我,我也说不明白。”
开玩笑!这件东西吴夺可要可不要,又不是心仪的东西。这鉴定上的东西,岂能是随便就能指点你的?
“得,那你再看看其他东西吧。”摊主一看,知道遇上高人了,这东西还是自己再想办法找人详细看看吧。
没多会儿,吴夺和宁霜就离开了这个摊子。
走远之后,宁霜笑问,“吴大师,给我讲讲呗,这个白釉八卦炉,到底什么细路?”
“这东西啊,说明早期其实不准确。”吴夺对宁霜肯定是毫不藏私,“其实,是高丽王朝的瓷器。”
“啊?”宁霜确实也是没想到。
“这是高丽王朝后期的瓷器,基本上对应华夏的明早期······”吴夺接着便详细介绍了一下。
高丽王朝又称王氏高丽;公元918年,王建称王建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掉百济,实现“三韩统一”。
高丽王朝灭亡的时间是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让王自立,建立李氏王朝,又称朝鲜王朝。
高丽王朝的瓷器,比起同时期华夏的瓷器,肯定是不如。不过也有些精品,比如“高丽秘色”的青瓷,再比如一些色彩和花纹比较独特的瓷器。
同时,高丽瓷器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在瓷器上运用浮雕、阴刻、镂空等等技术。这件八卦炉盖子上的八卦符号,就是镂空的。
这件白釉八卦炉,是一件非常普通的高丽瓷器,大抵相当于华夏明清时期的普通民窑,所以吴夺肯定是兴趣不大。
宁霜听完吴夺的介绍,不由有些吃惊,“你对高丽瓷器还有研究?”
“艺多不压身嘛!”
“一点儿都不圆润。”宁霜白了他一眼。
两人继续逛。
结果逛着逛着,又碰到了郭大胡子,他的身边似乎还不缺追捧的人。
这次他是在一个摊子前,拿着一个青花笔筒在看。
吴夺本想错身而过,但是一瞅他手上的笔筒,还真有一眼。
笔筒是常规形制,青花山水画片;在阳光照射之下,釉色如玉,青花发色竟有“翠毛蓝”的感觉。
虽然没有底款,但越看越像康熙官窑!
宁霜也注意到了。两人对视一眼,便一起往前凑了凑。
康熙官窑“翠毛蓝”发色的青花笔筒,那可真真是好东西!
康熙官窑青花的地位自不必说,而且“翠毛蓝”发色,是康熙官窑青花中的精品,青翠亮丽,采用云南珠明料,比之同朝的浙料青花要高上一个档次。
不过,这样的东西,肯定得上手细看才能定论。
可惜,吴夺和宁霜算是来晚了,郭大胡子不多会儿便让摊主装起来,说他要了。
八十万。
虽说如果是真品康熙青花官窑笔筒,这个价钱并不高;但是在地摊上,出现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价格,还是引发了此起彼伏的议论。
郭大胡子和中年摊主带着东西一起走了,说是找个地方交易,留下一个小伙子继续看摊。
没能上手细看,吴夺稍有遗憾,正准备离开这个摊子,忽听身旁有人招呼:“小吴先生,这么巧?”
第512章 玩套路,玉步摇
吴夺扭头一看,居然是素金阁的金老板。
“哎呦,金老板,您这是来抓货啊?”
“嗯,抓点儿瓷器啥的点缀点缀。”金老板笑道,“我来了有一会儿了,看你看那个青花笔筒挺专心,就没打招呼。”
开古玩店的,到地摊上抓货是常有的事儿。
“噢,远着一看,貌似康熙翠毛蓝;这样的东西,在地摊上可不容易出现。”
金老板此时看了看摊主,又冲吴夺使了个眼色,便自顾往前走了两步。
吴夺一看,他这是没注意到自己是和宁霜一起的?这也有可能,因为吴夺和宁霜虽然靠得近,但看得时候没有说话,而且摊子前的人比较多,都挨着。
吴夺毕竟有“公务”在身,也不想多事,便在金老板前走之后,也给宁霜使了个眼色,宁霜微笑点头,自顾顺着摊位看了起来。
吴夺跟上了金老板。
离开那个摊子稍远,金老板才低声道,“那个笔筒不真,但也是一流高仿。”
“噢?您见过?”
“那就是郭大胡子的东西,不过今天放到市场里过一手,公示公示,你懂的。”
“原来如此。”
古玩行里的一些个手段,吴夺大多耳熟能详。
郭大胡子拿着一件高仿,玩了这么一手套路。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
比如,广而告之,想买的会去找他,自己推介容易让人起戒心;再比如,不必再编排来路,以免露出破绽,“地摊上来的”一句话够了;还比如,容易控制价格,我都八十万收了,你说得卖多少?或者后头说出了什么事儿,急等钱,亏钱七十五万卖给你,有出处让人信。
等等。
“金老板,您在这长安古玩行里,手眼通天哪!”吴夺接着笑道。
“嗐!赶巧了而已。这种事儿,我也就是对你说说,不是怕你还想买嘛!对长安古玩行里的人,那可就不能多嘴了,断人财路,可是容易招大祸。”
“那真得谢谢金老板了。”
“客气。对了,将哥最近忙什么呢?你们一直没有离开长安?”
“没,前几天我们出去旅游了一趟才回来落脚,也待不久。”
“噢,在长安有啥需要帮忙的,别客气,尽管开口。”金老板说着便拱了拱手,“你有佳人相伴,我就不邀请你一起逛了,哈哈。”
吴夺心说,嗐,原来他注意到自己和宁霜一起了啊!只不过他处事那是相当圆润,吴夺不主动介绍,他就不多事。
和金老板分开,吴夺又去找了宁霜。
此时,宁霜正在一个摊子前看一件东西,吴夺便在旁边跟着一起看了。
宁霜正在看的是一件白玉步摇,折枝花卉纹饰。总体呈叶片状,有个六七厘米长。
步摇这个名字很形象,它是一种头饰,得配合发簪使用,“行步则动摇”。
这件白玉步摇的玉质白润,个别地方微微受淡褐色的沁;做工不错,多处镂空,折枝花卉疏密有度,枝叶和花瓣的美感表现得很生动。
“怎么样?”宁霜看完,问向吴夺。
“像是新玩意儿,不过你要是喜欢,玩玩也可以。”吴夺一本正经地说道。
宁霜会意。当着摊主的面儿,肯定不能说好;重点是后面的“可以”。
“哎?小伙子,什么叫像是新玩意儿?”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声如洪钟,“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那您说是什么时候的?”吴夺笑着反问。
“唐末!”
吴夺一听,好家伙,这摊主是个古玉行家啊!
东西能到唐,吴夺肯定看得没问题;但要是不“听”只“看”,他粗粗也只能断定不是唐早期。结果摊主给断代这么准确。
当然,吴夺不过是看了这么一会儿,说不定摊主研究不短时间了。
“我们也不跟您争年份了,您就先报个价听听吧!”宁霜开了口。
“一万八。”摊主倒是干脆。
这个价儿,实话实说真不贵,一件唐宋时期的白玉步摇,能有这个完整度,虽然只是个小“玉片子”,但要是上个拍,三万的价儿不难出。
摊主能报这个价儿,有可能收来不高;同时,估计他怕是也很难再落价了。
尽管如此,该讲价还是得讲。
宁霜先讲。
吴夺便拿在手里进一步“听”了会儿。
不过这摊主还真是不落价了,最多只肯送一个竹雕工艺品小盒子。
“确实是高了,要是有一对,一万八加一万八还差不多。”吴夺攥着玉步摇开了口。
“小伙子,哪有那么多成对的东西啊?”摊主摆摆手。
吴夺笑呵呵应道,“这玉步摇,当年还真有可能是成对造的。”
“噢?你倒说来听听!”摊主自顾掏出一支烟点上,眯着眼睛看吴夺。
“您手里不会有另一只吧?”这才是吴夺关注的重点。
吴夺是“听”出来原先有一对的。
不过,唐末的东西,流传过程中“劳燕分飞”甚至另一只已经毁了,那也正常。
可万一要真是一对流传至今,又恰恰都在摊主手里······
“这话说的!”摊主皱眉。
正在这时候,一个中年妇女匆匆跑到了摊子前,“老李,那一对玉步摇,我找到一个好买主······”
说到这里停了,因为她发现吴夺手里攥着的,似乎就是一只白玉步摇,虽然只露出了一部分。
“咳咳咳咳!”摊主很尴尬。他顺手灭了烟,“这烟好像受潮了,真呛!”
吴夺和宁霜一看,好嘛,原来摊主手里真有一对!
他这是想一鱼两吃啊!
“一鱼两吃”这种伎俩,是把成对的东西或者一件东西的两个部件先卖一只,而后当着买家的面儿再拿出另一只,还卖给这个买家。
就比如眼下的一对玉步摇。但是,当摊主拿出这另一只的价格,肯定就不只是一万八了。
怪不得他要价偏低。
摊主此时有点儿紧张。因为他被吴夺和宁霜知道了想算计“一鱼两吃”,而且眼下这一只的价钱已经谈好,如果他俩“反攻倒算”,一万八买下一只,故意放弃另一只,那么“好买主”那边就泡汤了。
之所以说是“好买主”,肯定是出的价钱很给力啊,那就不用费力“一鱼两吃”了。
第513章 时大彬,水太浑
而且,摊主看吴夺仿佛是个行家,居然没看另一只玉步摇,就问是不是有一对?
摊主在紧张之余,脑子也在急转,想着对策,比如改口说“一万八是美金”之类的。
中年妇女应该是摊主的老婆,此时虽然不知道已经谈好价钱了,但是看摊主的神情,她也有点儿忐忑了,没有作声。
气氛有些微妙。
此时,宁霜温婉一笑,“老板,这玉步摇我不要了,但我看看另一只可以吧?”
摊主一听“不要了”,直接松了口气。这话一说,那这笔买卖就算结束了,再说要,一万八的价儿那就可以改口了。
吴夺看了看宁霜,没说话。这东西他兴趣不大,主要看宁霜的。
摊主冲着宁霜竖起了大拇指,“一看就是大家闺秀啊!”
接着,摊主便拿出了另一只玉步摇,拿出的同时也看了看中年妇女,“以后别那么急躁,东西还都在呢!”
中年妇女尴尬地笑笑,“行了,回头再说。”
另一只玉步摇也是白玉的,大小、形制、纹饰和眼下这一只几乎一模一样。
吴夺跟着宁霜一起看了看,年份确实也一致。
宁霜看完后,将一对白玉步摇一起还给摊主,“收好吧。”
摊主拿稳之后,忽而看向中年妇女,“你说找了好买家,什么价儿?”
中年妇女微微一怔,“这······”
“说就行,反正都要卖了。”
“十二万!”
一般来说,成对的东西价格是要翻倍的。比如一只白玉步摇就算一万八,那么一对可就不是三万六了,得照着七万二左右来算。而且这单只白玉步摇的行情,也不是一万八,两万到三万的行情差不多。
如此算来,十二万应该是最高点了。
摊主听了,接着看向宁霜,“姑娘你也别怪我,这行里的水太浑,我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也没办法。这么着,这一对,你如果真想要,我优先给你!”
宁霜摆摆手,“能出十二万买这一对白玉步摇的,肯定比我更喜欢。”
说完,宁霜便迈开了步子。
“你忙你的吧!”吴夺说了一声,便和宁霜一起走了。
走得稍远,宁霜拍了拍吴夺的肩膀,“小伙儿可以啊!你怎么看出是有一对的?玉步摇又不常见成对的东西。”
“我就这么一猜,结果蒙对了!”吴夺哈哈大笑。
······
两人接着又逛了半个来点儿,也没碰上啥合意的东西。
如今这古玩市场里,好东西不是没有,但是好东西往往都有特定的渠道出手,就像金老板卖青铜器那样。地摊上想捡漏是越来越难了。
不过,也不是碰不上,这也得看运气。而且地摊上捡漏的几率,肯定比店铺里大得多。
两人走到一个相对较偏的摊子前,正看到摊主和一个顾客好像在呛呛。
顾客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收拾得挺清爽;摊主年纪也不大,估摸着顶多四十,看着也挺干净利索的。
顾客拿着个锦盒,这会儿盖儿是扣着的,嘴里嘟囔着,“这都装盒了,你又说三万不行。”
摊主连连摇头,“哎?装盒的时候我说的是:不磨叽了,三万五拿走!你说了装盒吧,我才给你装了!装了之后,你拿过去又说三万,这哪能行?”
顾客接口,“我是说三万装盒吧。得了,你也不差那五千块钱,收来估计仨瓜俩枣的,就给我吧!”
吴夺也看不到锦盒里是啥东西,不过看这个顾客一边和摊主呛呛一边东张西望的样子,根据吴夺的经验,像是在等人。
要等的人,可能是一起来的,也可能是临时叫来的,八成就是让他来看看东西掌掌眼的。要是东西能十拿九稳,那么或许添钱也能买。
吴夺正要继续往前走,摊主此时又接了顾客一句,“啥仨瓜俩枣啊?这是‘紫砂剔红’,我收来价儿就不低!”
吴夺一听,兴趣顿时起来了,紫砂剔红?这种东西可不多见啊。是紫砂壶的胎,外面堆漆剔红,工艺复杂,兼带紫砂器和漆器的双重艺术。
吴夺便就挺想看看。但是现在这东西在那顾客手里呢,总不能不讲规矩对摊主说我也看看。
“两位,啥好东西啊?我能不能开开眼?就只为了开眼,没别的意思,也不多嘴。”吴夺还是开口了,但是先说明白了,无意掺和两人的生意。
“每一个顾客都是上帝,我没意见。”摊主一摊手。
那位顾客一听,也不好绷着了,看了看吴夺,“得,不过丑话说前头,不带玩花样的。”
“放心,就是爱学习而已。”吴夺笑道。
结果,吴夺打开一看,这把紫砂剔红的壶一入眼就差点儿意思;再翻底,底是髹了黑漆的,有些老化斑驳了,但却不那么自然,像是做旧的。
壶底还有款儿:时大彬制。
时大彬是什么人?是明末的一代紫砂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
时大彬是紫砂壶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紫砂宝玩,乃掷重金,自大彬始。
时大彬所制紫砂壶,宫廷都有过收藏。
要是时大彬做的紫砂堆漆剔红壶,不要说三万了,三百万也买不着啊!
吴夺接着便毫不犹豫重新将壶装进锦盒,稳稳双手捧住让那个顾客自己拿,“多谢!受累!”
这玩意儿,妥妥的一件仿品,而且还算不上什么顶级高仿。
这时候,摊主又对吴夺开口了,“兄弟,你要是想要,你就拿上,甭理他!”
顾客一听,皱眉高声,“哎?这什么话?这不正在谈价么?”
“是正在谈价,三万五你要不要?你不要,我卖给这位兄弟。”摊主低头点了一支烟,“这都是规矩里头的,我现在问你,三万五要不要?你说要,还是先给你,没毛病吧?”
“我还真不要了!”顾客一跺脚,接着冲吴夺叫道,“兄弟,你要真想买我不拦着,但是三万五真的高了!”
摊主一听这话,正要开口,吴夺却抬抬手,“我还有事儿,两位老兄再见!”
说完,吴夺拔脚就走。宁霜一直也没上手摊上的东西,就这么简单看着,接着便跟上了吴夺。
吴夺已经完全明白了,原来这两人在演戏做套儿呢!弄了一只高仿的时大彬紫砂剔红壶,配合着就等着套人哩。
那个顾客东张西望,根本不是吴夺当时想的那样,等人来帮忙掌眼,是在观察谁能上套呢!这种仿品的程度,很难糊弄得了老手,许是见吴夺年轻,才顺势成为两人的“目标”。
嗐!今儿到了古玩市场里,好东西没见多少,套路倒是接二连三。
就像之前那个卖玉步摇的摊主说的,没办法,这行里的水太浑。
第514章 丹书铁券
不过吴夺和宁霜也都知道就这么个情况,所以情绪也没受太多影响。
只是吴夺虽然没有抱着一定捡漏的心,但肯定也不想老遇上这种事儿。
这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做局在古玩行里是常有的事儿,只是地摊上很难有大局,都是小局。
像刚才一个“摊主”一个“顾客”,稍稍简单配合一下就行。
继续逛。
在一个东西挺杂的摊子上,吴夺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玩意儿。
这也不是吴夺主动发现的,他和宁霜到的时候,有一个老者正拿着看呢,还时不时和摊主掰扯两句。
乍一看,这是一个长铁块。
长度在十几厘米,宽度在三厘米左右,厚度有个两厘米。而且竖着看微微有点儿弧形。
整体上不太规则,像是什么器物上的残片。
要只是这么一个长铁块,哪怕看着很老,也是不会有人感兴趣的。
关键是上面有金字。
因为是“残片”,所以字不全,只有这么十一个字:“卿恕二死或犯常刑有司不”。
字是繁体楷书,介于魏碑和唐楷之间,更像唐楷。
铁质,金字,还有“恕二死”的内容,那这东西,很可能是丹书铁券的残片啊!
这上面不全的字,如果加上标点和补充成句,大致应该是:卿恕二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所谓丹书铁券,就是民间常说的“免死牌”。
一般是帝王赐给有功之臣或者股肱重臣的“特权”,说白了就是犯了死罪可免。
丹书铁券在历史上是一直存在的,很多史料都有记载。
最起码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有了,当时叫“丹书铁契”。虽然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丹书铁契”都有免死功能,但毕竟是出现了。
质地是铁的,形状带弧,所以叫“铁券”;上面的字是丹砂所写,所以叫“丹书”。
有名的魏孝文帝,也发过不少丹书铁券。这时候,就是实打实的全都带有免死功能的“护身符”了。
到了隋代,丹书铁券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颁发丹书铁券成为常制,开国和中兴的功臣,必发丹书铁券,就连宦官也不列外。
第二,丹书铁券不再是“丹书”,改为“金书”;铁券上的字,逐渐变成了“镶金”。
所以,隋代之后,丹书铁券已经变成了“金书铁券”。如此,后来才有了“免死金牌”的说法。
不过,丹书铁券这个称呼,已经成为固定用法了,称呼“金书铁券”为丹书铁券,字面上虽然不对,但也不是错。
而唐代延续了隋代的做法,同时,免死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唐代之前到唐初,免死次数一般是三次以下,比如这残片上的“恕二死”。而到了唐代后期,九次都有了,而且有的子孙也能跟着免死。
宋代依然有丹书铁券。比如《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里面所说柴家后人有丹书铁券,也是史实。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里得了皇权,出于种种考虑,确实下旨赐给了柴家丹书铁券。
明代的丹书铁券制度,那就更加完善了,朱元璋将其“法制化”,明确了颁授对象和不同铁券的等级。
明代的丹书铁券还有个显著特点是,有一种死罪是不能免的,那就是“谋逆”。
综合种种,这一个长铁块,如果真是丹书铁券的残片,那么肯定是隋代之后的。
再结合类似唐楷的字体和金字表达的内容,则更像是唐初。
目前,华夏现存的历史最早的丹书铁券文物,是“钱镠金书铁券”,是在唐乾宁四年、唐昭宗李晔赐给吴越王钱镠的。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
“钱镠金书铁券”是唐末的;如果这个长铁块为真,那就比它早得多。
虽然只是铁券残片,但真真有点儿噱头,特别巧的是附带的金字恰恰有“恕二死”,所以这样的东西肯定是有人愿意收藏的。
可问题也就在这里。
要是有人专门高仿铁券残片,肯定也会选这样的字,好卖啊。
而且,丹书铁券这种东西,要是整体高仿,难度实在太大。一般都会有半米多长,几百个金字,稍有差池就会露出马脚。
还是仿残片简单,容易仿、难鉴定,利润也不低,而且可以大量仿制,分期分批分散出货。
老者拿着这件铁券残片,研究了不短时间,最后又问摊主,“你手里里就这一件么?”
摊主是个有点儿油腻的中年汉子,本来和老者的交流也算融洽,可一听老者这话,脸就拉耷下来了,“老爷子,您这话说的!什么真东西不都是只有一件啊?有两件一模一样的,那不带假了?”
老者摆摆手,“你误会了,我是说还有其他的残片么?”
“嗐!要是有,我不就一起摆出来了么?”摊主搓了搓鼻翼,“老爷子,要是喜欢就拿上吧,要您八千块,真不贵!”
吴夺在边上一听,要是真品,八千块对有心收藏的人来说是不算贵,好歹是唐代的“金书铁券”残片。
可问题如果是高仿,不要说八千了,八百它也不值。
最关键的是,这东西,没头没尾的,特别难鉴定。
没有相关文物能加以对比,毕竟存世最早的“金书铁券”才是唐末的;而且,铁和金的做旧,那可比瓷器玉器容易多了。
最终,老者还是放弃了。
他看不明白是一方面,同时从逻辑上判断,高仿的可能性也远大于真品的可能性。
老者一放手,吴夺就拿了起来。
老者临走前还看了吴夺一眼,欲言又止,才轻轻摇头走了。或许在他看来,他都搞不明白,吴夺这样的小年轻,更不可能搞明白。
实际上,摊主今天把这铁券残片摆出来之后,看的人是不少,而且如老者这般,还看了挺长时间,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出手。
宁霜挨着吴夺蹲下,和他一起看。
吴夺这么看着,看不出毛病来;而在手感上,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
吴夺决定抓紧时间听听,因为宁霜似乎也很感兴趣,听完了好让她上手。
没想到这一听,听的时间还不算太短。
第515章 铁券原主,未能保命
吴夺不仅听到了这件残片所在的“金书铁券”的质地、工艺、来路,还听到了原有的完整的“金字”。
如此,便也就知道了,这件残片所在的“金书铁券”颁赐的时间和对象。
真是唐初的,初的不能再初了。
因为时间是武德元年。
说唐,不讲武德是不行的。
武德是唐代的第一个年号。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首用“武德”,用了八年。武德元年的时候,唐朝并未完成统一,当时还有十几个政权割据呢;而武德年号停用时,唐朝也基本上一统华夏了。
也就是说,这件残片居然是真的!
它所在的“金书铁券”,是武德元年李渊颁赐给刘文静的。
刘文静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文静,其实本人特别能打仗。
刘文静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曾官高至相,受封过鲁国公。
本来,刘文静是隋朝的官儿,晋阳县令。这个地方有点儿特殊,因为李渊就是从晋阳起兵的。
刘文静和李世民的关系非同一般,力挺李渊起兵,也立下了大功。
唐朝建立之后,他自然是高官厚禄,武德元年就被颁赐了“金书铁券”。
刘文静在唐朝建立之前,曾经击败虎牙郎将桑显和、河东通守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又跟着李世民平定西秦薛氏;可谓战功赫赫。
不过,这“金书铁券”并没有保住刘文静的命。
而且,刘文静是死在武德二年。
此“金书铁券”,有效期一年。
刘文静之死,主要和一个叫裴寂的人有关。
裴寂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地位上始终压刘文静一头。
唐朝建立之后,刘文静老觉得自己的文才武功都在裴寂之上,可为什么地位就不如裴寂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李渊更喜欢裴寂。
皇上喜欢一个人,是不能纯粹从才能和功劳上来看的,估计刘文静也明白,但就是心中不平。
心中不平,就得有个突破口,于是乎,刘文静就开始和裴寂作对。比如在议政之时,刘文静就公开和裴寂唱反调。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有一天晚上,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起在家里喝酒,可能喝得有点儿高,居然拔出刀来,砍在了厅柱上,说一定要斩了裴寂。
刘文起一看,我哥不会中邪了吧?而且想到最近一段日子,家里好像是发生过一些不太正常的事儿。
于是,刘文起便请了巫师到府上作法。巫师作法,史料上记载的是“披发衔刀”。
前后事件看起来似乎也没啥,但是,架不住有人会琢磨。
刘文静有一个小妾,当时正处于失宠状态,正恨着刘文静呢,她就把这件事儿告诉了兄长,让他向皇上告发,说刘文静在家里秘密策划谋反呢!
你看他又要斩了裴寂,又请巫师“披发衔刀”的。
这事儿其实很好查,但是,李渊接到举报后,却将刘文静交给了裴寂审讯。
当然,不可能是裴寂一个人审,当时还有萧瑀和李纲。
萧瑀和李纲的结论是,刘文静不是谋反。
于此同时,李世民也在全力周旋,对他爹李渊反复陈述,说刘文静虽对裴寂有不满情绪,但绝不可能有谋反之心。
但是裴寂逮住这个机会,岂能轻易放过?
他对李渊说,刘文静才能谋略出众,但是这个人很阴险;酒后显露的,正是他的本性;如今天下未定,万一以后刘文静勾结外敌,那可是后患无穷啊!
最终结果是,李渊下旨,将刘文静、刘文起兄弟处斩并抄家。
刘文静临死之前,有没有提“金书铁券”的事儿不知道,但是他却长叹一声: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
“金书铁券”未能保住刘文静的命,是因为铁券是李渊给的,人也是李渊要杀。
实际上,在历史上,获颁了丹书铁券,却依然被杀的,并不止刘文静一个。比如朱元璋,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啊?
不过,刘文静后来还是被平冤昭雪了。
因为李世民当上了皇帝。
刘文静的“金书铁券”,当年是一分为二的,一半自己拿着,一半朝廷收着。需要查验的时候,很轻松就搞定了。当然,这玩意儿在唐朝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伪造的,上面带着名字呢。
吴夺手上的这件残片,是刘文静手上的那一半当中的残片。
吴夺还听到了,刘文静被抄家之时,那一半“金书铁券”被收走了。
而且是被一个人偷偷收走。
这个人姓甚名谁,吴夺没有听到,肯定不是什么重要角色,可能只是个小兵。
上头追没追查,吴夺也没有听到。不过,此人昧下“金属铁券”,不敢完整留存,而是偷偷切割了。
而他偷偷切割之后,居然拿来“炼金”了。
这一件残片,当时是被遗漏了。
后来怎么流传至今的,吴夺还是没有听到。
不过,这上面的“金字”内容,估计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卿恕二死”,起码让人觉得心里“踏实”,故此一直被收纳,以至于流传下来,倒也有可能。
······
“八千是有点儿高了。”吴夺一边将这件铁券残片递给宁霜,一边对摊主说道。
这都是习惯性砍价,吴夺也没指望砍下来。八千块钱对他来说,实在是毛毛雨,而这件“金书铁券”的残片,他肯定是要了。
结果,还真的砍下了一点儿。
摊主最后说可以让五百。
货款两清。走人。
“这东西你真看懂了?”走远之后,宁霜问道。
“你看年份没问题吧?”吴夺反问。
“问题不大。只是铁器和金字的做旧,相对比较容易。想真正确定,得做检测。”
“小玩意儿,不用那么麻烦。我也看年份没问题,这就行了。丹书铁券,玩个噱头吧。”吴夺也是没法儿解释原主是谁,实在是编排不了。
不过宁霜也不是很在意,接着也没有多说。
逛到中午,很多摊主已经开始在摊子上吃饭了,两人也没再发现什么合意的东西,便就此出了古玩市场,也吃饭去了。
饭后还真有点儿乏,两人商量之后,没有再去古玩市场,而是去看了一场电影,换一个放松方式。
第516章 四象镇守三指山
吴夺和宁霜出来一天,中间倒是没有人给他俩打电话,不过晚饭他俩也没在外面吃,又回到了“大本营”。
庞统不在,他还在忙雍州鼎的善后之事;李山留在“大本营”。
这次他们并没有休整太久。
只过了两天,便开赴下一个目的地。
苏省连州。
连州的南台山山群区域,是秘藏东方阳鼎徐州鼎之地。
连州是一个滨海城市,而南台山却并不是很出名,而且在郊区;山群所在的地盘,原先叫海成县,现在叫海成区。
如今南台山的一部分,是划归到海成区的海滨景区里的,包括几个临海的山头。
不过,秘藏徐州鼎之处,根据“地理模型”的提示,应是“三峰并立”,并不在海滨景区的范围内。
之前权浩然提过一个三指山。
三指山并不临海,位于南台山山群的西北方位,距离海边还得有二三十里路。
一行八人这次入住的,是海成区临海景区附近的一个度假村。
仿佛没有前两次那么私密,不过,这个度假村里,有几处独立的院落,规格高,是专门接待领导用的。
他们就住在后门附近最安静的一处院落,这处院落距离其他居住区和活动区相对较远,出入也走的是后门。
后门平常不开,而且他们入住之后,换了“门岗”。
院子里有一栋二层小楼,虽然层数不高,但是这小楼的面积不小,二楼就有六个独立的套间,一楼还有四个。
一楼还有客厅和餐厅;客厅被安排成了会议室。
到这个院落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入住之后,庞统提议,不如先去那个三指山看一眼,顺便熟熟路。
两辆越野车载了八个人,全去了。
三指山,居然就在一条盘山路边上。
这个“边上”,并非盘山路边就是;盘山路在此处大致呈南北走向,有东西两边;东边,是一处山体;而西边,则是斜下的山坡;山坡底部是山谷,而三指山,是在这处山谷的边缘。
而站在盘山路上看三指山,却感觉很近的样子,如同在“边上”。
但俗话说“望山跑死马”,要想从盘山路这里走到三指山脚下,就算这处山坡不算很陡,山谷不算很宽,也且得耗费不少时间。
大家这次也没打算特别“亲近”,就站在盘山路的护栏边上,先这么看了看。
三指山的实际高度并不高,海拔不足五百米,植被相当茂密,看起来郁郁葱葱。
正如权浩然之前介绍的那样,三指山其实是一座山,并不是真正的“三峰并立”。
之所以叫三指山,是因为从山体的顶部往下大概百余米,有两道很明显的裂隙,将山体分成了三部分,从某个角度看,如同三指并拢竖立。
三指山虽然没有盘山路所在的这座山高,但却很陡峭,甚至有点儿直上直下的感觉。
根据吴夺之前查到的资料,三指山的山腰,有一处突出的“平台”;不过这处“平台”在三指山的西面,他们在此处正好看不到。而且这么远看,就算从西面看,也未必能看清楚。
“老爷子,看来,差不多就是这三指山了?”看了一会儿之后,庞统问向吴大志。
“我确定的范围,大概是整个南台山区的三分之一,三指山的确在这个范围里。但是,目前还不能百分百确定。”
“那就先沿路大概走一走吧。”庞统点头。
“再就是,三指山的另一边,也得落实下什么路径能到山脚下。”吴大志接口。
“您看,三指山和周围的几个山头,基本上属于‘荒山野岭’,起码没有咱们走的这样的大路。”庞统应道,“这样,今天不是刚来么,先看看,今晚咱们开个会。如果确定了首攻目标就是三指山,各种具体地形和路径,明天我会联系落实的。”
······
又看了一会儿,吴夺忽而笑道,“这不光‘三指山’,还有点儿像五指山呢!”
就在三指山的南侧,还有一座小山;而在北侧,则有一处“体型”比较大、比较趴的山体;如果分别看成小指和拇指,还真有点儿“五指山”的意思。
不过,距离确实远了点儿,而且这一小一大两座山,也不像手指,还是比较牵强。
恰在此时,吴大志忽而捏了捏下巴,“南有朱雀,北有玄武,这三指山,还真是一个风水宝地。”
他这么一说,大家带着“概念”再看,哎?有点儿意思!
南侧的小山,形状略显奇怪,山顶是有点儿像鸟头,山体一侧,也有点儿像翅膀;而而“体型”比较大、感觉像“趴着”的山,因为山顶还比较圆润,也确实有点儿像龟背。
等到他们上了车,继续往前开,出现了一个隧道,隧道上方是刷了红漆的大字:青龙山隧道。
而这座山,恰巧就在三指山的东边,东有青龙。
青龙山是当地的称呼,估计全国叫青龙山的地方,肯定不少。
“三指山的西边,莫非还有‘白虎’?如此一来,三指山四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就齐了。”葛亮在隧道中的车上开了口。
吴大志点点头,“不一定有这个名字,但怕是能找到对应。这座山既然叫青龙山,可能就是某些地方能找出龙形。”
隧道很短,出了隧道,继续往北走了一段,盘山路下了青龙山,在另一处山体的边缘转向西。
转向西之后,一直向前,而这条路就没有拐弯的地方了;而远方的尽头,则连通了一条省道。
就在向西走的过程中,吴大志一直在观察三指山西侧的方位。
“停车!”
下车之后,吴大志站在路边,发现三指山的西侧,有一处类似丘陵地貌的“简缩版”。
确切地说,算是一处高地,高地顶部凹凸不平,如同小山头林立。从现在的角度看,这处高地,还真的有点儿像一个“虎头”。特别是构成两只“虎耳”的两处位于边缘的小山头,尤为形象。
“果然如此啊!”吴大志眯起了眼睛。
······
回到度假村他们所住的院落,稍稍安顿,也到了晚饭时间。
饭后开会。
“三指山,四象镇守,风水极佳,若在南台山区选一藏鼎之地,必是首选。”吴大志在会上给定了性。
第517章 海岛偶遇登山人
“既然是风水上的首选,那自然也是我们的首选。”庞统补充解释了一句之后,作出了安排,“这样,这两天马不停蹄,大家都累了,明天休整一天。”
庞统说到这里,笑了笑,“主要是我也得利用明天,全面了解下三指山的一些详细情况和咱们前往的路径。”
这个会时间不长,会后大家也都各自休息了。
第二天大家也都没出去,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就是在一起聊天。
先后取出了冀州鼎和雍州鼎,行动组的六个人已经磨合得很好了,实际上,也就是梅小梅算是素不相识,其他人本来关系也都不错。梅小梅呢,性格又比较开朗,甚至带着几分豪气,用吴大志的话说,“不像个娘们”。
庞统和李山都是出去了一天,晚饭后又开会,庞统却依然让大家明天再休整一天,解释说三指山的情况收集得还不够完整。
吴夺有些纳闷儿,不就是一座山么?即便是平时人迹罕至的荒山,了解相关情况有这么难么?何况特调局还不是一般单位。
不过确实只过了一天,吴夺也就没多问。
第二天庞统和李山又要出门,临走时告诉大家,可以出去到景区走走,注意安全就行。
吴大志肯定是不出去,葛亮也比较好静,最大的爱好就是请教吴大志。
权浩然自从取出冀州鼎之后,就不断地在整理笔记,这些日子,他又在研究雍州鼎的金属配比,虽然实物不在他手上,但毕竟详细观察过色泽和性状。
梅小梅其实挺想出去的,但是这次庞统和李山都出去了,所以安排她做好后勤工作,她就得守在院里。
只有吴夺和宁霜出去了。他俩也没远走,先是从度假村溜达到了海滨景区。
海滨景区里有个广场,广场一侧有快艇码头,可以乘坐快艇前往距离海岸线不远的石梁岛。
石梁岛上有一道山脊,位于岛的西侧,正与西边的大陆相对,如同一道天然屏障,也挺像个“梁”,故此得名。
石梁岛面积不大,只有两平方公里,岛距海岸线不足十公里,坐快艇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
吴夺和宁霜一商量,干脆去游览游览吧。
乘坐快艇登岛之后,两人先是去爬了西山。西山就是“石梁”,山道建设得很好,不少地方还有观景台和凉亭,山顶还有一座白色的灯塔。
而且,西山还有一个活动区,结合悬崖地势,设置了攀岩、蹦极、悬崖跳水等一些项目。
两人就是爬山和游览,没去凑这个热闹。
爬到山顶溜达了一圈之后,他俩又坐在了灯塔旁边的石凳上看了会儿海。
这里的石凳是长条形的,最多能坐三个人,同时有一长溜,每隔一米一个。吴夺和宁霜坐下之后不多会儿,旁边石凳上又来了两个男子坐下了。
一个是中年人,一个是青年人,看起来眉眼相似,可能是父子。
果然,开口说话之时,青年人叫中年人“爸”。
这父子俩看着身体都是匀称结实,很矫健的样子。
本来吴夺和宁霜的聊天内容,还有些关于九鼎的事儿,他俩一来,两人便一时安静了。不过他俩倒是不避讳,继续说话。
吴夺一看,觉得还是走吧,自己没法聊了,听人家聊也不好。
正在此时,青年人却突然对中年人说道,“爸,咱们明天去三指山,今晚还在岛上住?”
“不住了,吃过午饭咱就离岛。”中年人应道,“昨天来晚了,没想到这个岛上攀岩项目这么没意思。”
闻听此言,吴夺和宁霜不由对视一眼。
随后吴夺便起了身,走到他们面前,“不好意思打扰了两位,刚才无意中听到三指山,我和女朋友昨天从盘山路经过看到,正好琢磨着也想去爬一爬。”
“小伙子,看你不像是经常野外登山的啊?”中年人笑呵呵说道,目光却十分犀利。
“大叔,我挺喜欢爬山的,不过野山确实爬得少。”
“你没有专业装备吧?”中年人又问。
“是没有。”吴夺挠了挠头,这方面他确实是门外汉。
中年人笑了笑,“那你去了也没法爬啊。三指山陡峭险峻,攀爬难度很大的。”
“您之前爬过么?”
“到过山脚下,但是没爬过,上次准备不足,就当是前期考察了。”
“除了从盘山路那边的山坡下去,还有别的路么?”
“有。三指山西边,有个虎头岭;虎头岭南边,有个山村叫小角村。从附近的围山镇到小角村有路,从小角村到三指山下,也有山路,不过大多是羊肠小道,开不了车。”中年人倒是介绍得挺详细。
吴夺听了,暗暗心道,果然是“白虎”啊,那处高地原来叫虎头岭。
中年人见吴夺沉吟,接着说道,“小伙子,你想知道的我都可以回答你,但是肯定不能让你跟我们一起去。倒不是提防,你一看就不是坏人,只是野外登山十分危险,出了事儿说不清责任的。”
“明白,明白。这就很感谢您了。”吴夺拱拱手,“我要是爬,也得先考察下。”
“小伙子,术业有专攻,你要是以前野山爬得少,我建议你先在一些不那么陡峭的山上练练。三指山在我们的登山群里,也没多少人爬上去的。”
“登山群?我能加入么?”吴夺接了话茬。
“这个登山群都是连州市人,我们现实中也都认识的······”
吴夺一听,“那我能加您个微么?您放心,没别的,除了三指山,别的我一概不多问您,您把朋友圈对我关闭就行。因为我是外省来旅游的,想爬三指山,也得再找时间。”
中年人哈哈大笑,“小伙子,你是非要征服三指山啊?”
“嗯,昨天一见,我就觉得有缘。”
换做平时,吴夺肯定不会这么主动地去加一个萍水相逢的人。可是,这父子俩明天要去爬三指山······
“好!加一个。”中年人接着说道。
两人互加了微,吴夺也没有再多问中年人的情况。
这个过程中,宁霜和青年人也都没有说话。
而吴夺和宁霜离开之后,青年人才低声说道,“这个人好像有点儿看不透啊!”
第518章 三指山外三方面
中年人看向海面,“看透与看不透,又有什么关系呢?记住,我们是来爬山的。”
“爸,现在不少人知道我们要爬三指山了。”
“这样才自然嘛!”中年人微微一笑。
青年人四下打量一番,压低声音,“您说,倭国人会不会卸磨杀驴?”
中年人瞪了青年人一眼,“自己说自己是驴?!”
“咳咳!”青年人干咳两声,没有说话。
“这种事儿,他们能自己行动么?”中年人接口反问。
“自是不能。”
“既然行动都不能,如何动得了我们?你太高看倭国人了!我想,他们现在,应该比我们还要担心!”
青年人点了点头,“其实我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这三指山中,到底藏了什么宝贝。”
“不管藏了什么,对我们来说,都不如钱来得有用!”
“爸。”青年人又露出几分忧虑之色,“要是东西真的是非同一般的文物,我们岂不是成了······”
“汉奸?”中年人目光逼视青年人。
“我没这么说,但不知道究竟藏了什么,总是有些不踏实。”
“我们的任务,只是探明,并不包含取走。”中年人摆摆手,“探明之后,我们的路,其实还是很宽的,并不是没得挑······”
······
于此同时,台岛某市的一处别墅中,土蜘蛛长健刚从院中的游泳池出水。
他一边接过一旁的一个泳装美女递上的毛巾,一边看着等在一边的白鸟次郎,用倭语说道,“白鸟先生,您好像有些急躁。”
白鸟次郎看了看美女,“书房说吧。”
土蜘蛛长健笑笑:“等我先去冲个澡,您刚来,也先喝一杯咖啡,休息一下。”
白鸟次郎眉头皱起,“好吧。”
十几分钟后,两人坐在了书房的书桌两侧,土蜘蛛长健熟练地操作完一支雪茄,而后递给白鸟次郎,“白鸟先生,莫不是不放心去往连州的老乌小乌父子搭档?”
“他俩是行里的高手,而且常年以登山爱好者的身份为掩护,这次任务最合适不过。而且我们只是让他们探明,还留了后手。”白鸟次郎的节奏也缓了下来,徐徐吸了一口烟。
土蜘蛛长健却坐直了身子,“那您?”
“我刚得到一个消息,特调局组织人手去过罗布泊!”
“嗯?消息从哪里得来的?”
白鸟次郎放下雪茄,胳膊平压书桌,详细说道:
“我最近,和华夏盗墓行当里的人接触比较多。之前,曾经有一个高手想去罗布泊盗取一座汉墓,结果,碰上了特调局的人!
这个高手还是个女的,带着一个外籍男友做掩护。碰上特调局的人之后,安全起见,他们立即撤了。
而且,据说在罗布泊,不止有特调局的人,还有几个民间人士,其中有一个,很可能是吴夺!”
“吴夺?”土蜘蛛长健深深吸了一口烟,“这么说,罗布泊,有可能暗藏九鼎之一?”
白鸟次郎点点头,却又道,“本来不应该啊?”
“您是说这地方本身不应该藏鼎?还是他们不应该这么快就确定了藏鼎之处?”土蜘蛛长健追问。
“都不应该!”白鸟次郎应道,“罗布泊在华夏的战国末期,并不在古九州的范围内,而且距离太过遥远,怎么可能把鼎藏在那里?”
土蜘蛛长健微微颔首。
“还有,就算他们也掌握了天象图和地理图,但是想参研出九个地点,难度极大!同时,罗布泊若真是藏鼎地点之一,‘死亡之海’这般所在,肯定会放到最后取鼎!他们要是去取鼎,那就应该其他的地方都取完了,怎么可能这么快?”
土蜘蛛长健摆摆手,“这一点,不能这么理解;先难后易,也未尝不可。不过,罗布泊不可能藏鼎,是符合逻辑的。”
白鸟次郎叹了口气,“本来我们就是在夹缝中求得一线希望,若是再让他们捷足先登······”
“咱们国内的参研,还是没有新进展么?”土蜘蛛长健转而问道。
“没有,尚未有第二处藏鼎地点确定。”白鸟次郎又拿起了雪茄,“你这个决定是对的,先取一个是一个!”
土蜘蛛长健笑了笑,“现在您想通了?”
白鸟次郎叹了口气,“现在看来,若不是咱们得到的唐仿徐州鼎上,带有真正的徐州鼎秘藏之地的关联提示,咱们才据此先行确定了三指山,怕是连取一个的机会都很渺茫。”
“取三指山的徐州鼎,现在机会依然很渺茫。”土蜘蛛长健淡淡说道。
白鸟次郎微微一怔。
“首先,老乌小乌能不能找到;其次,找到之后,第二队伍能不能顺利取出;第三,取出之后,能不能顺利出境。三大环节,稍有差池,鸡飞蛋打。”
“我会进一步完善方案。”
“嗯,若真能取出,必须先在华夏找个稳妥的地方秘藏一年以上,再考虑出境的事情,这一点务须记住。”
白鸟次郎看了看土蜘蛛长健,“至于事成之后,对老乌小乌的······”
说话之间,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这个我都安排好了,您且放心。而且善后也不难做,经常登山的人,失足难免嘛!”
白鸟次郎点点头,却又露出警觉的表情看了看书房的窗户,“长健啊,你说,特调局会不会已经监控到我们来台岛了?”
“若是咱们到了大陆,即便用了另一个身份的护照,或许会。现在嘛,如此隐秘地辗转才到了台岛,他们应该觉得我们还在本国。”
······
因为得知了明天有“登山专业人士”要攀登三指山的事儿,吴夺和宁霜下了西山之后,旋即离开了石梁岛,回到了度假村。
他们回去的时候,庞统和李山还没回来,便先召集大家坐在一起,说了说情况。
“这么巧?还出来一段‘插曲’?”吴大志看向吴夺,“你有没有给他们悄悄拍个照?”
“我拍了。”宁霜拿起手机,“吴夺当时一直在和他们聊天呢,不方便。”
吴大志点点头,“我看一眼。”
看了宁霜手机上的照片之后,吴大志放下手机,捻动手指,“登山专业人士······”
第519章 挂掉了还是进去了
“怎么了爷爷?”吴夺见吴大志表情有异,不由问道。
“这两个人的脸色有点儿不太对······”吴大志沉吟,“好像阴气很重。”
吴夺没接话,心下却道,看照片还能看出这个?这么说的话,这俩人是打着登山的幌子?
“难道命不久矣?”梅小梅却忍不住插了嘴,可惜插的方向不对。
吴大志笑了笑,“总之,这两个人需要盯一盯,未必就是真登山来的。”
说话之间,庞统和李山回来了。
正好讨论了一番此事。
庞统听后,非常重视。不管是不是真正的登山者,如今这个节骨眼儿上,都得格外小心。
同时,到山脚的位置,庞统能确定的,最方便的确实也只有两条路。
一条就是从盘山路下山坡、过山谷;这条路严格来说不是现成的,只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是可行的。
而另一条,就是吴夺从中年人那里听到的,从围山镇再到小角村,然后走山路。这条路到山脚下,正好就在那处山腰平台的下方点位。
“这两个人说自己是要爬三指山,说不定还真是个幌子。”庞统敲了敲桌子,“如此一来,不如让他们先动。”
“我们能监控他们的行动么?”吴大志问道。
“这点儿准备时间,地形陌生复杂,肯定不能具体监控,至多掌握进山出山的时间和基本情况。不过,我觉得反而不需要监控,而且他们若是很专业,也容易打草惊蛇。”
吴大志点点头,“我就是多嘴问一句,这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该你这样的领导操心。”
“哈哈哈哈。”庞统摆摆手,“我本来也想安排从小角村进山,正好他们走一遍之后,可以沿路探查,也算给咱们打个底子。明天咱们本来也得再休整一天,有些装备还没到位。”
······
第二天大家都没出去,上午主要是讨论一些准备事宜;下午装备到了,又都试了试装备。
爬山这种事儿,还真都没有太擅长的。但是,确定要攻下三指山之后,具体装备总得备好;而且山腰那处平台,也基本上确定是要上去探查的。
不过到底怎么行动,需要先实地研究之后再做安排。实在不行,特调局也能进一步想办法。
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三指山的一些基本情况,近年来并没有大中型野兽出没的记录,毒蛇毒虫也很少见;总体来说,还不错。
上午庞统就收到了消息,确实有两名男子在早晨七时三十分抵达了小角村,不仅派去盯守的人看到了,也有不少村民看到了,一中年一青年。
就是吴夺在石梁岛遇上的两人。
之前也不是没有来爬过三指山的登山爱好者,所以小角村村民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而且,其实也有不少村民到过三指山脚下,山路也是长时间形成的,只是村民很少爬山的,到山脚下和稍微爬爬坡,主要是采集一些野生中草药。
不过,直到晚上十点多,庞统得到的消息是,早晨进山的两人此时还没有出山,至少没有回到小角村。
而与三指山隔着山谷和山坡的盘山路是有监控的,庞统也是早就派人去协调了。通过监控显示,自从他们进山后,没有人从山谷上山坡到盘山路边。
除非这两个人通过其他路径离开了,否则此时还在三指山。
总不能在山上过夜吧?
而其他路径,没有现成的,只能开辟山间野地,崎岖不说,现在是夏天,杂树灌木也不利于行进。
庞统此时毫无睡意,想了想,起身披衣,敲开了吴大志的房门。
吴大志也没睡,人老觉少。
两人坐下之后,庞统简单说了说情况。
吴大志听完之后,先是点了一支烟,抽了一口之后才缓缓说道,“如果他俩还在三指山上,怕是只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受伤甚至挂掉了。”庞统接口。
“嗯。还有一个,他们进去了。”吴大志眯了眯眼睛。
“进去了······”庞统重复沉吟,也眯了眯眼睛。
吴大志点明,“三指山中,可能存在的人为开凿的空间。”
“也就是秘藏徐州鼎的空间!”庞统站了起来。
吴大志冲他压了压手,“未必是秘藏徐州鼎的空间。此处风水宝地,也极有可能暗藏陵墓。”
庞统想了想,“就算是他们进入了秘藏徐州鼎的空间,就凭两个人,也不可能带走徐州鼎。”
确实,徐州鼎的大小,应该和同为阳鼎的雍州鼎的大小一致,几乎是成吨的重量;还是在山中这样的地理条件,两个人弄走是不现实的。
吴大志笑了,“莫说带走,咱们又不是头一回了,哪一回没有机关?想破机关,也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完成。”
庞统点点头,“不过,正如您所说,三指山中,还可能会有陵墓,而且他们知道徐州鼎的可能性也不如知道陵墓的可能性大。若是他们进入的是一处与徐州鼎不相干的陵墓······既然碰上了,也不能让他们从我们眼皮子底下拿走好处啊!”
“庞局,你不会想马上安排封山吧?”
庞统看了看时间,“有这个想法,但是不必如此着急。我先联系监控周边道路,天亮之后,再进山排查不迟。”
吴大志竖起了大拇指,“领导就是领导啊,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
“老爷子又调笑我。您说。”
“明天一早,我们行动小组干脆一起进山算了,顺带你也想个面对村民方面的理由。”
“嗯······近日突然发现有大型野狼的行踪,而且不只一头。如此,既能解释封山排查的行动,又能让村民们避而远之。”
“三指山这么多年也没出现过野狼,庞局你这个理由有点儿随意啊!”
“本来就是随意想出来的嘛,正好有两个登山者‘失踪’了,结合使用。”
吴大志微微叹了口气,“宁可结果是他们进去了,也比挂掉了强。总归是两条人命。”
“我也是这么想的。”庞统点了一支烟,“还有,如果他们真是为了徐州鼎而来,说不定还能揪出幕后的人······”
第520章 红毛山魈
吴大志和庞统两人聊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边吃早饭边开会。
很多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主要是强调出发和现场的一些注意要点。
而出发时,李山跟随行动组一起,他需要和有关部门到现场的人接洽。
庞统则留在了院里,因为他要协调各路监控,收集和传达各种消息。
两辆越野车从度假村出发,先到了围山镇。
在围山镇的镇郊,吴大志突然发现了路边有一处山神庙,而且面积还不算小,便叫停了车子,下车看了看。
李山着急赶去现场,但是吴大志要看山神庙,也不是完全跟三指山没关系,毕竟他们要探查的事情,总有可能和周边关联。
于是,简单一商量,李山先和权浩然、葛亮一起先用一辆车走了,留下四个人一辆车也够用。
这座山神庙坐北朝南,两进院。
前院正北有大殿三间,正殿塑有山神像,左右两殿分别是土地神和财神。
东西两边各有平房三间,西边正中一间是车马房,就是带有人牵马的塑像。
而东边的平房门脸没什么特别的,关着门。应该是工作用房。
后院则主要是一座带有戏台的建筑,据说这里有每年一度的庙会,围山镇和各个村的村民会组织演戏和看戏。
这座山神庙虽然面积不算小,但是并没有严格遵从古制。
吴大志供奉了香火,就此向山神庙的值守人员打听事情就顺畅多了。
现在看到的山神庙,是十几年前在残破不堪的原址上重新建造的,而原址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据说当时是因为有山神除掉了附近山中的“怪兽”,故此兴建供奉。
吴大志一听这个,又问值守人员:光绪年间兴建,应该有碑吧?
值守人员说有,但是后来毁掉了,现在连个拓片也不曾留下。但是老县志有记载,始建于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不过老县志上没记载除掉“怪兽”的事儿。
这事儿,只是一个传说。
吴大志又问,那在传说中,当时是除掉了什么“怪兽”?
值守人员听说的,是一只红毛山魈,每天夜里到村里掳走小孩吃掉。突然有一天夜间,电闪雷鸣,有村民看到在一座山上,手持巨斧的山神将红毛山魈的脑袋劈开了。
从此以后,附近村落再也没有小孩子失踪过。
而建立山神庙之后,周围的山中,甚至连凶猛的野兽也见不到了。
除此之外,值守人员也不知道别的了。
关于什么妖魔鬼怪吃小孩、神仙除掉妖魔鬼怪这种传说,千百年来不知道流传了多少个,本来是可以一笑了之的。
但是一听“红毛”,大家都不由想到了一点。
如果三指山中真的秘藏了徐州鼎,徐州鼎是阳木属性,木生火,火的五行之色为赤,也就是红。
徐州鼎若是改变了山中地气,还真容易产生变异的情况。
所谓传说,往往都是捕风捉影,但有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当时的山中,很可能真出现了什么怪异的红毛野兽。
把能了解到的都了解了之后,众人也没多耽搁,立即驱车前往小角村。
“他说的红毛山魈,应该不是鬼狒狒。”吴夺所知道的“山魈”,有两种。
一种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俗称鬼狒狒,动物园里一般也都有,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目动物。山魈的最大特点就是脸上色彩斑斓鲜艳;加之脸部形成图案也有点儿诡异,所以才被称之为鬼狒狒。
另一种,就是华夏志怪故事中的了,比如葛洪的《抱朴子》里说是一种独脚怪物,“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也有的说法像是在描述野人:身长体黑,跑得比豹子还快,力大能徒手撕裂虎狼。
“既然是传说,有可能是综合性的。”吴大志接口道,“大致来看,应该是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
吴夺点点头,“这东西如果真的存在,那应该在光绪年间就灭绝了。”
“但愿如此。”
······
当他们的越野车赶到小角村的村东空地时,发现除了相关工作人员,还有很多村民聚在一起。
小角村里,平时主要就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青壮年大多都出去打工了。
有一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已经对村民宣讲过了。
说有两名登山爱好者昨天进山之后失踪了,同时,也有人报警说,发现山中有类似野狼、尚未明确的野兽爪印,所以请村民们近期不要进山,等待调查结果的通知。
而不远处进山的山路路口,两侧也各立上了一块标示牌。
六名行动组人员聚齐,李山还给一人发了个“通行证”,因为已经有“搜救人员”进山了,关键的山路路口也有人“把守”,他们这六个“野生动物专家”需要凭证说明。
六人就此踏上了进山的山路,李山则负责在外围策应和协调相关人员。
山路其实是有分岔的,不光有通往三指山脚下的路,还有通往其他山头的路。
而通往三指山脚下的这条山路,尽头处,正好就在那处山腰平台的下方。
从这个地方仰望三指山,平台以下虽然也陡峭,但是比平台以上好多了。平台以上就是完全垂直的绝壁,而平台以下,肯定不是垂直的,而且有不少小棱台的山势,可以助力攀爬。
山腰的那处平台,从下往上自是看不明白具体状况;但大致来说,像个斧头的形状,边缘是圆弧形,两侧也是弧形内收。
估摸着面积能有个几十平米。
虽然看起来能爬上去,但是吴大志观察之后摇了摇头,“不行,这个情况,以我的身体条件,上不去。”
“老爷子,我没问题!”梅小梅摩拳擦掌。
“小梅姐,让吴爷爷上去才是最关键的。”宁霜想了想,“不行的话,就得让庞局安排专业人士先上去,然后固定登山专用绳索垂下来,这样吴爷爷应该就没问题了。”
吴大志点点头,“如果想不出更加简单有效的办法,那就只能这样了。不过,既然已经来了,向庞局说明情况的同时,有人先上去看看也好,但不能让小梅一个人,太危险。”
第521章 草尽符文现
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让梅小梅、吴夺、葛亮先上去探一探。
梅小梅别看是个女的,但是身手好,以前还玩过攀岩;吴夺的作用,则主要是能在发现什么东西之后,立即鉴定;而葛亮,在风水玄术方面最在行。
三人组,搭配合理。而且他们三个年轻人的体力和灵活度也都不错。
其实他们带了一些绳子,但是肯定不够长;同时,要想做出从山腰平台到山脚下的固定攀援绳,他们也不够专业。
不过,若是他们上去之后,能够完全确定并无特殊之处,吴大志也可能就不用上去了。
吴大志、宁霜、权浩然就守在下面,各自拉开了一定距离,分成三处观察他们上行,并随时准备着,起到守护作用。
之所以当场拍板可以让他们三个先爬爬试试,是因为从山脚爬上山腰处的平台,其实比攀岩比赛选定的那种山体难度要小得多,若是让那些徒手攀岩的专业选手来,不说小菜一碟,起码不难。
而对他们三个来说,特别是对吴夺和葛亮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完不成。
而且也不算太高。
他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以小心求稳、避免失足为主,不追求速度。
最终,顺利爬上了平台,用了不到一个小时。
这处平台位于三指山的“中指”。
吴夺站在平台上发现,这处平台,确实像一个斧形,平台里侧的山壁底部,还有一条长长的裂隙,恰如斧柄。
吴夺先拿起手电,对着裂隙照射,就是一条不深的裂隙而已。只不过,好像还挺均匀,如同认为修整过一般。
这个平台,大致看来,除了站在上面看风景挺合适,也确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山石的底子,有些地方长有杂草,而里侧就是竖立的绝壁。
面积和在下面估算的差不多,有个五六十平方米。
“咱们再细看一遍,也多拍点儿视频和照片。”葛亮提议。
三人分头开始细看各处。
吴夺和细看了之后,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而梅小梅最后观察起了平台后的绝壁,仿佛有点儿也想爬上去的想法。
而葛亮,却研究起了那些个杂草区域,最终蹲在一处杂草区域旁边,看得有些入神。
“有新发现?”吴夺凑上前去。
“你发现没有,这个平台面上的杂草,长得好像很没有规律。”葛亮就此站起身来,抬手指了指。
“没有规律才叫杂草······”吴夺话说一半,忽而有点儿明白了,“对啊!这个地方,要么长满,要么应该长得有规律才对!”
“这个平台面应该是山石的底子,有的地方有薄土层,有的地方却露着山石。”葛亮接口道,“有草的地方,可能是土层最厚的地方,不如我们除除草看看。”
吴夺点点头,接着又招呼了梅小梅。
梅小梅听他们一说,也没二话。
三人拿出随身带的小工兵铲,开始干活儿。
这处平台上的杂草分布,可以说是东一块,西一块,也没有形成什么特殊的图案,也没有什么方位上的规律。
数了一遍,有草的区域,一共有十处。没想到没有规律的分布,数量上还凑了个整儿。
除草之后,他们发现,草下面的土层也并不是很厚,但是,把表面薄薄的土层铲掉,下面却有了新发现!
“原来有草的地方,下面都有缝隙!”吴夺看着清理出来的“光面”,不由微微一怔,“这些缝隙,好像字一样!”
这些缝隙,“开口”宽度确实比较均匀,大概是饮料瓶盖的宽度,边缘处有“收尾”,而不是自然延伸。
而且,每一处“缝隙组合”,都如同是各种笔划拼凑成的。
好像字,却又不是字。
十处有草的区域,就有十个“缝隙组合”,类似十个“字”。
“这不是天然形成的,这是人为的!”葛亮一一细看一遍,“这些,应该是符文!”
“符文?”吴夺接口问道,“葛大师,你认得?”
“不认得。”葛亮抬手指了指,“怪不得没什么规律,这符文的位置,是根据控制什么来设置的!”
“在这个平台上,刻下了符文······”吴夺蹲在一处符文前,随手又用小刀剔了剔符文“笔划”里的泥土,“不会很深吧?”
“试试看!”葛亮说着便也上前了。
两人一起剔。
这十个符文“笔划”不同,大小也不同,所以杂草区域的面积也不同,但是差别也不算太大;如果从结构边缘选取最大距离来看,大的应该在一尺左右,小的也有二十厘米左右。
他俩剔的是最大的。
积土不算深,但也不浅,有十厘米左右。不过,可能是因为当时凿刻符文震动的缘故,“笔划”底部还有向下延伸的细纹裂。能长草,这样的细纹裂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俩剔这个最大的符文的时候,梅小梅也挑了一个看起来最小的符文来剔。
剔土之后,最小的符文“笔划”深度要浅,只有六七厘米。
“干脆,咱们都给收拾干净了,拍好视频和图片,下去让吴组长看看!”吴夺开口。
葛亮和梅小梅一听,都不由看了他一眼。
“你叫自己爷爷叫吴组长,听着咋那么别扭呢?”梅小梅旋即哈哈一笑。
“这不是对你俩说嘛!而且说的是公事!”吴夺刚才其实真就是从公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你这么一说,好像显得你公私分明啊!”葛亮也哈哈一笑,接着抬抬手,“抓紧时间吧!”
杂草去了,浮土去了,符文“笔划”里的积土也去了,整个平台看起来好像也“空旷”了一些。
同时,这些符文,越大的,“笔划”就越深。而且,符文的大小和“笔划”深浅之间,好像都是成比例的。
葛亮站在一角,又整体打量了一下,忽而指了指平台里侧底部的那条长长的裂隙,“它,不会也是符文内容的一部分吧?”
“你都搞不懂,我更搞不懂。”吴夺一边拍照,一边说道。
葛亮接口道,“不过,有符文,就说明有机关,这平台,就很有可能和秘藏徐州鼎有关!”
吴夺此时却轻轻摇了摇头:“不一定。”
第522章 封禁,清淤
“嗯?”闻听此言,葛亮看向吴夺。
吴夺应道,“这些符文的刻凿时间,不一定是战国末期。”
“啊?”葛亮不由一愣,他确实判定不了刻凿时间。
不要说葛亮了,吴夺也判定不了符文的刻凿时间,特别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刻痕的年份变化。
但,吴夺却能听。
只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虽然听到了内容,却并没有听到刻凿时间。
实际上他听到的内容也很少。
而且比较模糊。
大致只能听出一部分意思,这些符文,是“封禁”用的,至于封禁的是什么,封禁区域的具体位置,吴夺就听不到了。
可能因为符文本来就和寻常之物不同,有点儿玄。
不过,即便如此,吴夺也觉得不应该是封禁徐州鼎,徐州鼎是要被取出的,可能会机关隐藏保护,但是封禁······
这些符文,未必是战国末期那帮奇人异士刻凿的。
当然,这里头很多东西一时搞不清楚,也不能完全笃定就不是他们所为。
所以,吴夺才说“不一定”。
此时葛亮点点头,“不管是不是战国末期的奇人异士所刻,咱们总得先弄明白。”
三人拍好视频和图片,便就从平台上下去了。
······
而吴大志看了视频和图片之后,“这不是道教的符文,很可能是一种巫术符文。巫术符文流派繁多,往往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我也不认得。”
顿了顿,吴大志又道,“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综合符文特点和已知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更像是封禁符文。”
吴夺暗暗点头,他听到的也是如此,既然爷爷看出来了,自己正好不用多嘴了。
葛亮接口问道,“吴爷爷,那条平台里侧和绝壁相交的长长裂隙,到底是符文的一部分?还是封禁区域的边界线?”
“不好说。虽然我没见过这种符文,但是也可以研究研究,说不定能发现什么,小葛你也一起试试吧。”
视频和图片很全很清晰,吴大志便决定,他自己不用着急上去了。
吴夺让化肥也看了看视频和图片,但是化肥却没什么反应。
吴夺心想,若是再上去,应该想办法把化肥也弄上去,化肥在实地,肯定比看视频和图片的感觉要好。
午饭他们就是在山脚下吃的。
午饭后简单一商量,先不用着急回去,暂且兵分两路。
吴大志和葛亮就留在原地,进一步研究一下这些符文。就在符文所在的大环境下研究,可能“灵感”会多一些。
而吴夺、宁霜、权浩然、梅小梅四人结伴,带着化肥,环绕三指山的山脚下走一圈,整体探查探查,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四人在过程中还碰上了一次“搜救人员”,昨天进山的中年人和青年人的行踪,至今没有发现。
当四人走到一处缓坡的时候,化肥停了步,抬头看了看缓坡,接着居然开始往上爬。
这处缓坡不高,坡度大概只有三十度左右。山脚部位,这样的缓坡是比较多的,到了一定高度山体才会陡峭,类似于地面和山体的“结合部”。
不过,这处缓坡确实挺有特点,因为远远看上去,缓坡的顶部,也就是贴近开始陡峭的山体部位,有一处狭长的区域,是“平地”。吴夺一见化肥上坡,便就跟上了。其他人也跟在了吴夺身后
缓坡顶部的狭长平地,如同缓坡和相接的陡峭山体之间的一道“折痕”。
长度大概有个三十来米,最宽度处三米左右。
就在狭长平地的中央位置,也就是最宽处,还有一块大致是圆形的区域,居然是下洼的,像是个“窝子”。
直径大概有一米半。
深度大概有一尺。
这个“窝子”周围长满了野草,但是窝子里却寸草不生,里面,则是淤泥。淤泥的颜色和周围的土色一致,大致是黄褐色。
气味不太好闻,不过不是臭气,是一种微微发苦近似烧糊了的味道。
化肥站在“窝子”边上,叫了两声。
“啥意思?这下面有东西?”吴夺蹲在了它旁边。
化肥用一只前爪做了个刨挖的动作。
这个窝子的边缘,和周围地面并不是持平的,微微高出十厘米左右,还有点儿火山口的感觉。
“挖?”吴夺接着看了看其他三人。
“这么点儿地方,既然化肥提示了,挖挖也不费力。”权浩然应道。
宁霜和梅小梅也都点了点头。
“行啊。”吴夺取出工兵铲,随手一扔,插在了圆形“窝子”里的淤泥中,接着搓了搓手,准备拿起工兵铲干活儿。
其他三人也都拿起了工兵铲。
“我去!”
吴夺此时却惊叫一声。
因为,他插在淤泥中的工兵铲,居然迅速地沉了下去,虽然说不上是秒沉,但工兵铲很快就彻底沉没不见了!
“嚏!”化肥对着吴夺发出了鄙视的声音,好像是你也太随意了。
“肥哥啊,这个窝子有点儿诡异啊,你居然让我们挖?”吴夺冲着化肥说道。
权浩然压了压手,“我来试试。”
随后,权浩然稳稳站在窝子边缘,用手牢牢抓住工兵铲的尾柄,将工兵铲的铲头插入了淤泥。
“确实有吸力,工兵铲的铲头这么薄,我都能明显感觉到,要是和淤泥接触面比较大的东西,肯定吸力更大。”
权浩然说着,又用工兵铲在淤泥里翻动几下,“挖的时候用点儿巧劲儿,也不算很吃力。”
“好。”吴夺从宁霜手中拿过工兵铲,“我和权叔挖挖看,两位美女就在旁边策应一下吧。”
······
挖淤泥的时候,吴夺确实也感觉到了“吸力”,不过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技巧“反抗”。
挖出来的淤泥,就培在“窝子”边缘,好似在修建“井台”一般。
“这么快?”吴夺接着就发现,挖出来的淤泥,离开窝子之后,居然很快就变得干燥起来。
“淤泥下面,看来真有什么特殊情况!”权浩然接口。
吴夺点点头,继续挖。
这个“窝子”的深度大概有一尺,又挖走约莫半米深的淤泥之后,吴夺和权浩然站在边上操作,还得小心提防,就已经很费劲了。
两人稍稍停手喘了口气。
就在此时,底部的淤泥面,出现了变化!
第523章 一只手套,深入探查
淤泥面上,有小气泡冒了出来,于此同时,淤泥开始变得稀薄。
同时,随着气泡的冒出,原本的黄褐色,也变成了红褐色!
最终,原来感觉像“芝麻酱”的淤泥,变成了“米汤”一般,有点儿水井的感觉了。
气泡不再冒出,而“水”的颜色,最终也变成了赤红色。
吴夺和权浩然停了手,宁霜和梅小梅也围了上来。
“这,原来难道是一口井?”吴夺想了想,离开“窝子”,就近找来了几根树枝。
吴夺简易折了折、编了编,将几根树枝做成了一个“筏子”,随后小心地轻轻地平着放了进去。
“筏子”只是微微一滞,接着便沉了下去。
“这‘红米汤’,看来吸力很大啊,但是之前上面堆积的淤泥,怎么没有被吸下去?”梅小梅开口。
“可能是淤泥的结构和这种红色液体比较相似,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混合浮层。”权浩然想了想之后应道。
“这个地方,难道一直没有被村民注意到?”梅小梅又道。
“按说是不应该,因为毕竟是一个下洼的窝子,又不是平的,只要来过,就可能引起注意。”吴夺皱了皱眉,“回头也可以问问村民。”
“有些事情不好说的。”权浩然接口道,“这样,咱们先记下这处地方,继续探查,待在这里也研究不出什么来。”
“这里有点儿危险,咱们插上两根树枝,再写个提示吧!”吴夺提议。
大家都点了点头。
吴夺拿起了工兵铲,从窝子旁边铲了一些淤泥——现在干燥的已经可以说是黄土了,准备铺在旁边、在上面划出“危险”两个字。
就在铲了一次土之后,吴夺忽然发现,培在“窝子”旁边的土堆中,露出了一点儿黑色的东西。
吴夺连忙蹲下身来,用手拨拉了几下······
最终,吴夺从土堆里,扯出了一只手套。
这手套很新,是半指手套,也很轻。
看到这只手套,吴夺和宁霜不由对视一眼。
因为,在石梁岛上,那个中年人就带着这样一副手套。材质看着很轻薄也很结实,关键是黑灰相间的颜色图案让人记忆深刻。
这种半指手套,很利于攀登。露出手指,不易打滑;同时,手掌和虎口又被保护起来,有利于垂降时避免因绳索剧烈摩擦受伤。
对视的同时,吴夺和宁霜均是心想,中年人和青年人,不会掉进这怪井里面了吧?
“这手套······”权浩然不由看向他俩。
吴夺便简单说了说。
“不是没有可能啊!”梅小梅听完之后说道,“昨天一早进山,今天这都下午了,本来就凶多吉少。”
“如果是这样,他俩可能没有先去爬上平台,而是整体探查,结果失足掉进了窝子,又被吸进去了。”权浩然皱了皱眉头,“如此看来,这俩人就真的不是来登山这么简单!”
“对!”吴夺点头,“来登山的话,目标会很明确,不可能绕到这个地方,而且还会掉进去。”
梅小梅此时忽而拍了拍吴夺的肩膀,“我说,你也是运气不错!要是你没有先脱手把工兵铲插在淤泥里,而是直接开挖,没准儿一不小心,也会掉进去!掉进去之后,我们也会慌了,说不定还得再拉一个垫背的。”
“小梅姐,你这话听着咋这么别扭呢!”吴夺苦笑,“你直接形容他俩不完了?”
“有了新情况,咱们先别走了。”权浩然摆摆手打断对话,“我现在就给老爷子打电话。”
······
吴大志和葛亮在接到电话后,来到了现场。
“这应该本来是一眼泉,但是因为这种地形,常年有山上的碎石泥土滑落,导致比较浑浊,最终慢慢又形成了被淤泥掩盖的状态。”
吴大志详细观察一番之后说道:“至于呈现红色,说不定就是徐州鼎改变地气所导致的!”
“那吸力是怎么回事儿?”吴夺问道。
“这我也看不明白,说不定,下面有什么特殊结构。”
“那这下面,有没有可能连通秘藏徐州鼎之处?”吴夺又问。
“有可能。”吴大志又看了看那只手套,“这地方,必须得加大探查力度了!”
说完,吴大志又指挥道,“这样,你们四个,已经探查了不少地方了,继续绕着山脚下探查,完整走一圈,再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和小葛先回去,告诉李组长这个情况,让他安排检测水质和深入探查下面。”
于是,继续兵分两路。
临走前,吴夺继续完成了“危险”提示。
三指山虽然陡峭,但是山脚下的地形还不算难走,过程倒是比较顺利。
除了那口怪井,环绕探查的吴夺他们,还发现了一个特殊之处。
这个特殊之处不是某一个地方,而是他们见到的动物,大多带点儿红。
比如飞鸟,多有红色的羽毛;绿色的蚂蚱身上,也带着红色的花纹;甚至吴夺还看到了一只红毛野兔,虽然红得不是那么鲜艳,基本算是红褐色。
这个特殊之处,他们自然会和徐州鼎的阳木属性结合起来,木生火,“红化”现象,很可能是徐州鼎带来的。
总的来说,三指山秘藏徐州鼎的可能性已经极大了。
植物倒是都比较正常,有可能是植物都是木性,和徐州鼎的阳木属性一致,故此没有受到影响。
······
当天晚上,八人开会。
庞统告诉大家,都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一早会检测怪井里的红色水质,同时也做好了深入探测的准备。
同时,平台上的符文是一个重中之重,很可能和徐州鼎的秘藏之地有所关联;就算和徐州鼎没什么关联,也可能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须得攻克。
吴大志和葛亮参研这种符文,当天并没有什么进展。庞统便建议,明天不要进山了,继续参研,其他人一起待命。
庞统也会将符文发回局里,帮忙找寻能够破解的高人。
最后,庞统还特别强调了一下,大家不用着急,慢慢来,心态一定要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