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前秦书TXT下载前秦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前秦书全文阅读

作者:张仕一     前秦书txt下载     前秦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秦书 卷八 穆宗本纪第八

    穆宗讳宪,字德则,光宗第三子,母李贵妃。少好犬马,性情洒脱,每与人交游,记善而忘恶。不喜书史,以诗歌为乐。

    初封楚公。永庆九年四月,献文太子薨。时光宗有四子,李贵妃生帝与东莱公栾,高贵妃生中山郡公欢,冯贵妃生南阳公胤。光宗以高贵妃家藩岳青州,冯贵妃家河北门阀,恐有外戚之患,而李贵妃家虽富而位卑,将无外戚专权之危,又帝有弟,可以为兄弟之援,遂以帝正位元良,领雍州刺史,镇长安。

    十一年五月廿九,光宗崩。

    六月初二,帝即位,复冯贵妃皇后位(注曰:冯贵妃免皇后在《光宗本纪》),尊为太后。尊生母李贵妃为太妃。

    八月,诏改明年元为高隆。

    十一月,以皇嫡长子陈留王苻为太子,领雍州刺史,镇长安。

    高隆元年正月,改元,大赦天下。诏往岁逋租概不再追。

    三月,瓦剌寇犯代郡。太守郎觉力战死之,郡尉羊广设伏于诸处破之,瓦剌遂退,掳掠子女二千余口。诏免代郡民今年租税。

    四月,鞑靼寇犯辽东,为太守肖果所破,斩首八百余级。是月,吐谷浑欲寇犯凉州,刺史何缜晓喻退之。

    六月,瓦剌复寇凉州,刺史何缜遣参军俞雀诡道袭之,大破斩首一千九百四十五级。

    九月,帝亲至廷尉决案,覆查今年断审。

    十月,诏免今年战死士卒家租税三代,使本郡抚慰劳赏。

    二年二月,瓦剌遣使贡献请罪,帝原之,以其可汗托海可为河西王。

    四月,兖州刺史任景殁,以其子任恭为兖州刺史。

    五月,以朱詹为尚书台令,杨运为中书台令,邓灼为祕书台令,冉垕为御史台令,薛楚为吏部尚书,薛臻为户部尚书,严南为礼部尚书,王峤为工部尚书,冯兰为刑部尚书,任灌为兵部尚书,刘震为司隶校尉。朱詹者,河北人;杨运者,济阴人,并非高第,显擢为宰辅,当时异之,多有议论。有谏帝者,帝每与欢谈,顾左右而言他。

    九月,诏修运河以疏通淮、洛之间。

    三年正月,鞑靼寇乐浪,太守关海击之,不利,鞑靼掳掠子女数千口而还。诏复乐浪今年租税。

    二月,诏幽州刺史王韬将兵四万讨鞑靼,遇之于劳鲁山,鞑靼众散不可击,王韬深入山中,鞑靼可汗莫佩他奇兵截其后,韬大败,死者十四五,退还幽州。莫佩他追之,为辽西太守公孙赫所要,斩首六千余级。诏责免王韬,以为胶东太守。擢辽西太守公孙赫为幽州刺史,手诏慰劳边塞将士。

    六月,鞑靼遣使求婚,帝责其侵扰,不许,鞑靼遂谋再犯。

    八月,鞑靼复寇北平,为幽州刺史公孙赫所败,斩首七百二十三级,北平郡丞栾隽死之,诏赠扶风太守。

    十一月,雁门大雪。

    四年三月,鞑靼寇雁门,为并州刺史虞晃所破,斩首二千级。

    五月,江汉大水,诏发兵调粮赈济之。

    六月,鞑靼寇掠代郡,杀害男女八百余口,掳掠子女二百户。诏复代郡今年租税。

    八月,并州刺史虞晃率骑兵万人奇袭鞑靼于阴山南,斩首四千余级,鞑靼可汗莫佩他坠马折一臂。

    九月,晃越山逐击,鞑靼不料,复为晃所破,斩虏万人,莫佩他单骑遁逃,赖其弟撒武发救免。晃遂轻骑缘山而进,所至莫不克破,莫佩他每战败北,遂北逃避之。

    十二月,遣使巡慰北塞,因功行赏。

    五年正月,御史台令冉垕以虞晃擅为调兵,弹之。尚书台令朱詹以为将帅者,君命有所不受,可临时变机。垕执曰:“彼若在外,自可随时制宜,然其发兵出师,始定谋于州府,非决机乎戎场,岂刺史可以断征伐邪?”垕子河东太守由尝于河东圈山水而为己业,晃执而收之,故垕有此劾。帝下朝堂议,多赞合垕者,于是免晃。

    二月,以河东太守冉由为并州刺史,实冉垕讽群臣荐之。

    六月,尚书台令朱詹上策以为当于边地广开屯田,移民实塞,密置烽火,多调强兵。户部尚书薛臻驳之,以为鞑靼不足为患,瓦剌常怀教化,边疆无忧。

    九月,朱詹乞骸骨,帝优诏不许。

    十二月,诏修泰乐宫、静心宫于长安,规模宏浩,征发司隶、关中民数十万以事。

    六年二月,礼部尚书严南上书称尚书台令朱詹尸位素餐,乞免之。御史台令冉垕又以其多失法度于堂上,劾之。

    三月,诏免尚书台令朱詹,以秘书台令邓灼为尚书台令,秘书丞林绛为秘书台令。是月,弘农民怨役,杀吏攻诸县,为太守所平。

    六月,鞑靼复寇雁门,杀太守江月,抢掠五日乃反,州不能制。诏复雁门今年租税。

    九月,杨运坐事免,以廷尉刘苌为中书台令。

    十一月,荆州刺史刘鹄病卒,嫡长子刘织嗣。

    七年正月,诏改定律令,中书台令刘苌上律令一千二百四十条,以为定律,合前律,下秘书台纂定。

    四月,吐谷浑寇益州,长史张锋退之。

    六月,修仓八十五于江河,以储余粮。

    七月,河北大水,诏赈济之。

    十一月,辽西大雪,死者百计。

    八年正月,秘书台上《皇秦正律》二千一百五十条,帝亲为总序,以为正典。

    四月,发丁十万修万岁宫于洛阳,发丁八万修望凤台于邺城。

    五月,帝幸邺城。

    七月,帝幸临淄。是月,濮阳、陈留大水,诏开仓赈之。

    八月,帝至自临淄,沿途大作仪仗,郡县为供奉材物,空山竭河。

    十月,鞑靼寇乐浪,遇大雪,退,乐浪太守张北截其后,斩首三千余级。是月,陈留人元胡、汪富反,聚众数千,为州郡所平。

    十二月,改明年元为泰盛。

    泰盛元年正月,改元,大赦天下。搜括江淮间美女二千余送洛阳。诏征发益州民十万,修成都天福宫,备明年冬幸。

    三月,东缘海巡幸。

    六月,至自徐州。是月,西南獠帅田震反于犍为,众号十万,太守孙臧死之。

    八月,诏荆州、益州、交州兵讨田震于犍为。

    十月,斩田震于牂牁。

    二年三月,河南大旱。

    五月,田震子田条复反于建宁,为郡所平。是月,太后崩。

    六月,帝幸长安。

    九月,至自长安。是月,帝不豫,遂罢幸成都事。

    十二月,帝始療。

    是岁夏,山东大疫,死者万计。明年春方绝。

    三年二月,冀州刺史萧忆卒,以其子萧豹为冀州刺史。凉州刺史何缜坐事免,以凉州长史简拓为刺史。颍川民屠疾反,煽动兖、豫,相结入司隶,发禁军讨破之。汝南民晁或亦教唆数千口反于汝南之北,转入扬州,刺史陆增林遣守令破斩之。

    四月,吐谷浑寇凉州,刺史简拓悉众与战,为吐谷浑所破,身死之,折损兵卒万余人,吐谷浑掳掠五千余户而还,河西受其荼毒。诏以天水太守梁准为凉州刺史,修整边备。

    八月,瓦剌寇北地,为太守武昭帝所破,斩首三百级。

    十一月,扬州刺史陆增林卒,以卫尉、新乡侯秦炽为扬州刺史。

    四年三月,淮汝大旱。

    七月,帝幸邺城。诏令诸州郡发检民夫三十余万,修邺九台,曰升龙台、待凤台、斗虎台、观雀台、跃马台、逐鹿台、落雁台、射狼台、猎鹰台,所用民力资物,不可胜计,以是征发税役,河北苦之,杀吏者数,并为郡县所平。

    是岁,山东大蝗。

    五年二月,帝幸长安。

    四月,帝不豫,诏修坛洛南,以祈福求消疾。

    五月,鞑靼寇北平,无获而反。是月,太妃薨,帝哀,病日笃。

    六月,帝崩于长安盛乐宫,时年五十,谥曰成皇帝,庙曰穆宗。

    初,帝既位光宗第三子,不虞能奉国本,以是鲜留心于典章治术,惟耽溺乎声色犬马。始即位,尚励精图治,察门阀势盛,遂擢用朱詹、杨运之属,欲修政理。后雄心日损,遂不复属意朝堂,亶歌舞巡游于内外,委万机于宰臣耳。

    史臣曰:穆宗未意奉纂,苍卒南面,纵心琴瑟之中,肆意山水之外,门阀朋党于庙堂,土木兴作乎郊野。于是百姓叹怨于道涂,黔首遘逆乎郡县,纲纪陵夷于洛京,胡狄扬尘乎北塞……皇朝中衰之衅,萌兆在兹矣!

秦书 卷九 熹宗本纪第九

    熹宗讳苻,字荣英,穆宗嫡长子,母穆宗冉皇后。初为陈留王,永庆十一年十一月,为太子,领雍州刺史,镇长安。

    泰盛五年七月践阼。

    八月,尊穆宗皇后为太后,以皇嫡长子燿为太子。

    十月,改明年元为天正。是月,幽州刺史公孙赫病卒,以礼部郎中薛正为幽州刺史。

    天正元年正月,改元,大赦。是月鞑靼寇乐浪,杀乐浪太守邢内,掳掠子女七八千口。诏复乐浪今年租税。

    二月,以冉垕为尚书台令,薛臻为中书台令,邓灼为祕书台令,严登为御史台令,冯较为吏部尚书,刘讲为户部尚书,薛工为礼部尚书,姚正为工部尚书,刘骏为刑部尚书,高途为兵部尚书,任元为司隶校尉。

    四月,吐谷浑侵河西,为刺史梁准所破。

    七月,鞑靼可汗莫佩他并鞑靼诸部,奄有阴山以东。

    八月,帝幸邺城。诏修魏宫于邺。

    十一月,鞑靼寇辽东,掳掠而反。

    三年正月,齐鲁大雪。

    三月,诏开渠通淮泗。

    四月,开辟直道以通邺洛。

    六月,扬州刺史秦炽坐事免,以豫章太守耿他为扬州刺史。

    十月,鞑靼寇掠雁门。

    四年二月,诏开巫巴山道。

    三月,帝至自邺城。

    六月,幸奉节。是月,淮南大水。

    九月,丹阳郡阚荡以妖术惑民,自号天龙仙人,众有八九千,为州郡所破。

    十二月,帝至自奉节。

    五年正月,鞑靼寇北平,太守乐江死之,大略人口。

    五月,山东大水,诏遣使赈济。

    六月,兖州刺史任恭殁,以其嫡长子任眷为兖州刺史。

    八月,鞑靼大寇北平、辽东、辽西、代、雁门,各郡不能制,折损将士万余,太守死三,县令死七,略走人口无算。

    十一月,帝诏发山东诸军集于洛阳,欲亲征鞑靼。初,帝谋亲征,群臣颇谏,帝曰:“昔太宗皇帝能亲讨鲜卑,朕何以不能亲征鞑靼乎?”遂决意亲讨鞑靼。

    六年二月,诸州兵马集于洛阳者三十万。

    三月,帝亲以大军始发洛阳,尚书台令冉垕、中书台令薛臻等公卿从。

    六月,先锋至于代郡。

    八月,大军出阴山,车马前后连接数十里,旌旗蔽天,光甲耀日。

    九月,大军至于蓝银山,鞑靼远遁不与战。帝率大军追之,参军高纂固谏曰:“今大军深入绝域,不宜远逐。”帝曰:“我有众三十万,彼能奈我何?”遂不听。

    十一月,大军不遇胡,冻死十一二,粮草见尽,人困马疲,遂班师。

    七年正月,大军至于阴山,为鞑靼伏于寒雁岭。鞑靼以轻骑缘山而进,莫佩他亲率大众要击之。王师前后连缀,首尾不能接,又辎重甚众,行速颇缓,故莫佩他骑兵将至乃觉,急结阵而不能,大为莫佩他所破。鞑靼轻骑四面合之,杀伤兵士万计。胡骑围帝营帐,使使说帝使降,帝大怒,斥其使曰:“去!朕华夏天子,可死社稷,安得降虏?朕今败此,材略不足耳,不能亏先皇之德。”悉众与战,遂崩于阵中,将士死战冻饿者无算,生还者不能十一。尚书台令冉垕、中书台令薛臻等公卿同没于阵。

    二月,问至洛阳,朝野大震。众议以太子燿奉位,追先帝为熹宗,谥号曰灵皇帝。使尚书左仆射杨远为尚书台令监国,京师戒严。时北地太守武昭帝尚未起兵,故《熹宗本纪》录事至于武昭帝起兵。

    是月,鞑靼三路大举南寇:至于五月时,东路左贤王果木连陷辽西、辽东、乐浪、带方;西路右贤王歇杂寇破云中、五原、定襄;莫佩他中军连下雁门、太原、上党。

    三月,诏发关中兵马赴山东。调河南诸军北发,图益河内,以卫京师。

    四月,调江南诸军北发。吐谷浑连寇凉州、益州,为刺史所沮。

    六月,渔阳太守匡兹死于胡,渔阳陷。上谷太守郑佐受围二月,力尽降胡。

    七月,北地太守武昭帝起兵,将兵万余直趣朔方,拔之,斩胡四千余级。

    史臣曰:熹宗皇帝潦草北征,崩殂行伍,遂速鞑靼之侵掠,致神洲之陆沉。然其斥责胡使,斗殉社稷,亦可谓不失血气也。

秦书 卷十上 北地太守、追赠烈宗、武昭帝本纪第十上

    先是,臣奉敕为《秦书》,本纪凡立十卷,高帝、太宗、孝宗、恭宗,一脉相承;光宗、穆宗、熹宗,中兴再续。此则无可争议,内外许同。至于圣王、明王,或曰不当置于本纪,然二王协辅高帝龙兴,仪同天子,共享太庙,虽身非万岁,亦当入本纪,此虽有牴牾,盖诸臣大略皆以为可。

    然则《北地太守、追赠烈宗、武昭帝本纪》之立,人口纷纭,或以不当立烈宗而当立中宗,或以不当立中宗而当立烈宗,或以中宗、烈宗当并立。

    言宜立中宗而不立烈宗者,以为永皇之朝,中宗南面,烈宗驱驰,自宜立中宗之本纪而不立烈宗。

    言宜立烈宗而不立中宗者,以为中宗永皇三年既焚宫,其事乃绝,而鞑靼之乱犹弥,若不立烈宗之本纪以始末其事,则不能成东都一代之典,若鞑靼之乱未平之貌,恐非宜,故以为当立烈宗本纪。而烈宗本纪既立,若再立中宗,史事叠覆,烦滥冗杂,不如惟立烈宗本纪,以全叙永皇、万平之事。

    言两者皆宜立者,欲拟高帝与圣王、明王之事。

    臣昼夜思索,穷心竭诚,以为中宗既焚洛阳,今上大圣皇帝登极长安,东都事确当结兹。然鞑靼犹肆虐于河外(注曰:东都在河南,以河北为外),燕赵仍罹毒乎北狄,若亡究述其始末,则人何以知胡患之起平焉?故依臣钝念,当立烈宗之本纪。而中宗在朝,事决杨远、邓兆,又与烈宗时事相重,故委中宗本纪而不立。然《秦书》既述东都之事,故万平中四年之事,虽录乎烈宗本纪,而不载于通纪,匪编于列传,以明《秦书》之断限也。此惟臣昧识愚见耳,自以为是,诚惶诚恐,顿首死罪。

    (注曰:臣以为,杨氏之所以立《北地太守追赠烈宗武昭帝本纪》者,非惟以此也。然事系先帝,臣若发辞,恐犯陛下龙颜;臣若不语,则隐然覆尘,后人终不能明。臣辗转反侧,穷虑权衡,以为为史之人,以直为则,岂惮倾族而杜口乎?故斗胆言曰:

    先帝世祖皇帝既本非储贰,逢洛都焚沦,为烈宗所立,因入奉纂,自然望立烈宗之本纪,以明奉统;欲黜中宗之篇章,以示顺承。以是不立中宗之本纪而立烈宗之本纪者,恐有斯意也。不然,何以惟立烈宗而不立中宗乎?若言其史事叠冗,则《高帝本纪》与《圣王本纪》无复出之事乎?

    然此皆臣斗胆昏狂,揣测圣意,恐有误解先皇,错会帝心,伏思陛下能贷狷宥愚,许臣张齿,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北地太守、追赠烈宗、武昭帝讳绎,字奉渊,孝宗孙,巴国公玉次子。帝少好弓马,能奔驰骑射,力足扛鼎,人言有太宗风。

    稍长,高隆三年,以公子起家为益州长史(注曰:益州郡之长史),封郫侯。七年为太守,在境讨抚蛮獠,编户万口。

    泰盛二年,以北鄙多事,请效力于北塞诸郡,遂转之为北地太守。既下车,修障筑亭,量置要塞,鞑靼之属数来寇,悉为帝所破,遂不敢犯北地境。

    天正七年,熹宗既北崩于阴山,鞑靼寇虐,荼毒河北。七月,帝起兵,将众万余直趣朔方,拔之,斩胡四千余级。

    八月,莫佩他亲将大众十万叩河内,杨远将河南、关中诸军十五万与鞑靼对垒于河内北。是月,涿郡太守李增以城降。广阳太守伍柏死战,城破自尽,广阳陷。

    九月,王师与鞑靼战于河内北涝河村,莫佩他分道奇袭王师,王师不利,退还河内,未有大损。

    十月,青州刺史高望率军北往至勃海,与鞑靼战,设伏斩首四千级,鞑靼援军至,各退,垒于章武。是月,莫佩他连攻河内,不克,折损士马万余。帝散家财,招募关中及并州勇士。

    十一月,兖州刺史任眷诡道袭鞑靼于河内,失利,退还。是月,常山陷,中山太守马明英以全郡降。

    十二月,任眷移军于巨鹿。

    永皇元年正月,中宗大赦,改元。是月,高望率军与鞑靼战于勃海,不利,稍退,至于南皮。

    二月,莫佩他悉众攻河内,不能克,乃解河内围。鞑靼复转掠巨鹿、河间,为冀州刺史萧豹子萧劳败于柏乡。先是,冀州刺史萧豹病卒,洛阳疲于抗胡虏,未暇更至,至是,以萧劳为冀州刺史。

    三月,莫佩他立谭飞为伪主于涿郡,国号曰燕,暑置百官,以书招帝,帝斩其使。

    五月,武昭帝将兵四万余东进,遇虏于五原,克之,斩首八千余级,次于五原,与胡对垒。是月,以武昭帝为雍州刺史,加征讨大都督,都督关中诸军事,进爵为赵王,帝不受,犹自称“北地太守”。

    六月,鞑靼夜袭青州刺史高望于南皮,高望不利,匹马南奔。折损将士一万三千余,退守乐陵,鞑靼遂陷勃海。是月,涿郡人范款举义,连接诸坞堡,幽燕响应,屡破鞑靼,莫佩他亲往击之。是月,杨远将兵八万次巨鹿。

    七月,镇北将军柳专将兵光复上党。以江南诸军益冀州刺史萧劳、兖州刺史任眷。

    八月,杨远与冀州刺史萧劳合兵巨鹿,莫佩他潜还巨鹿,袭之,杨远、萧劳不利,崩溃百里,巨鹿陷。赵郡太守枣竿以郡降胡,赵郡陷。

    是月,雍州司马元则言于武昭帝曰:“今胡虏肆虐魏齐之间,不以我为忧,若我偏师诡道,袭击定襄,直捣雁门,绝虏归道,则大事可定。”武昭帝曰:“善。”遂自将偏师八千,电趋定襄,与虏战于武成县,斩首四千余级,拔定襄。莫佩他大惊,急召军赴雁门。武昭帝闻之,乃使参军郎转将兵发五原,乡云中,武昭帝回师云中,合击破胡,克复云中。

    九月,莫佩他集大兵于雁门,乡武进县,武昭帝北迂大漠,迳袭其尾,别将江辰将兵合击,大破之,斩首七千。莫佩他退还雁门。是月,豫州刺史李越轻兵袭鞑靼左贤王果木于曲周,于阵中斩之,王师大振。

    十月,鞑靼寇乐陵,为青州刺史高望所破。是月,任眷、李越合兵七万薄赵郡,为鞑靼右贤王歇杂所沮。

    十一月,青州刺史高望病卒,以其弟高鸾为青州刺史。杨远、萧劳将兵击巨鹿,鞑靼稍却,持于任县。是月,鞑靼左贤王百托来陷河间,屠害人口数万。

    十二月,莫佩他袭武昭帝于云中,武昭帝逆击,莫佩他不利,少却,仍持于云中、雁门,帝数破之。

    二年正月,鞑靼寇清河,萧劳往沮,不利,鞑靼亦折损士马颇多,各退还。是月,吐谷浑复寇益州,为边军所摧。

    二月,免并州刺史冉由,以雍州司马元则为并州刺史。

    四月,武昭帝连攻雁门,虽多杀伤而不能克。勃海民王登举义,响应者数万人,杀鞑靼兵三千余人,西依萧劳。

    五月,莫佩他潜还巨鹿,阳使巨鹿兵北归,杨远信之,无备。十九日,莫佩他精骑三万袭杨远于任县,王师折损四万余人,杨远死国于阵中。莫佩他复乘锋全拔巨鹿,南偪邺城,京师大震。

    六月,任眷、李越援邺,为歇杂追击于武安,死者七八千,退至河内。是月,武昭帝击雁门,拔数县。

    七月,莫佩他围邺,昼夜攻之,城陷,屠戮居民,死者万计。是月魏郡陷。

    八月,莫佩他拔汤阴。帝以中书台令邓兆为都督内外诸军事(注曰:此帝谓中宗,中宗在时,武昭帝皆书“武昭帝”),率军七万,防御河内。

    九月,汤阴陷。邓兆将兵至于朝歌,与莫佩他相持。是月,武昭帝光复雁门。谭飞所置伪太原太守王凤良寇雁门,为武昭帝所破。

    十月,上党太守杨成以郡降胡。鞑靼左贤王百托来将大兵赴太原,与武昭帝相持,帝称其方至,使强弩沮击,杀其三千人。是月,太原民司马邦起义,为百托来所杀,追赠晋阳侯。

    十一月,鞑靼右贤王歇杂攻安平,为萧劳所挫。邓兆、李越、任眷合兵十万余,与莫佩他垒于朝歌。

    十二月,青州刺史高鸾悉兵北乡,克复勃海。鞑靼右贤王歇杂往寇之,各有折损,然勃海犹在我。

    三年正月,武昭帝攻太原,不克。百托来阳欲与武昭帝战,实合兵上党。

    二月,鞑靼左贤王百托来寇河内,破林虑,至朝歌,与莫佩他合兵击邓兆,兆大败,死者十四五,退还修武。武昭帝闻讯悉全军攻太原,敌有备,光复数县而不能全拔。

    三月,百托来转寇山阳、野王,皆陷,邓兆弃修武,退至温县。

    四月,百托来反太原与武昭帝相持。是月,歇杂屡攻安平,频为萧劳所沮。

    五月,莫佩他阳攻温县,奇兵拔成皋,缘河西进。十三日屯于芒山,京师大震。十四日,邓兆回救京师,为鞑靼名王卡柯冷率军五万所伏截,死者五万余,任眷匹马东逃归兖州,邓兆死之。余众四散,豫州长史吕章收合散卒二万余人北经河东,往依武昭帝。是日,莫佩他进围洛阳。卡柯冷率军与莫佩他合围洛阳,昼夜攻之,公卿百姓皆上城负板。

    六月,武昭帝率军乡洛,欲勤王,未至,七月,洛阳失守。帝焚宫自尽,公卿在洛者或为囚虏,或死战火,百姓子女死者十余万。武昭帝闻讯,使郎转将兵归雁门,自急赴长安,立帝弟秦王炟为帝,是为今上大圣皇帝,追先帝为中宗,谥号曰怀皇帝。改明年元为万平。按臣《自序》,东都事当终于此,然鞑靼未平,下毕述之。

秦书 卷十下 北地太守、追赠烈宗、武昭帝本纪第十下

    八月,武昭帝至雁门。莫佩他劫掠河南,兖州刺史任眷发兵击之,为莫佩他所破。

    九月,卡柯冷寇东郡,为任眷挫于濮阳。

    十月,武昭帝克复太原,莫佩他还屯上党,以抗武昭帝。是月,以武昭帝为尚书台令、都督内外诸军事、雍州刺史,加九锡,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帝让而不受。

    十一月,武昭帝夜袭莫佩他于上党,莫佩他兵多频战,劳苦不堪,帝尽锐突击之,遂大溃,帝亲冲战阵,摧锋斩旗,莫佩他奔逃至河内,上党克复。

    十二月,卡柯冷陷东郡。萧劳、高鸾合军击歇杂于河间,歇杂坠马死,鞑靼大败,河间光复。

    万平元年正月,萧劳、高鸾合兵六万,图复巨鹿,为鞑靼所败,死者十三四。

    二月,武昭帝以元则留守雁门,亲往河东。是月,百托来寇陷陈留,任眷距之不利。

    三月,武昭帝至河东,集兵四万余,南偪孟津。是月,百托来频寇兖州,任眷悉兵距之,相持于济阴成阳。

    四月,李越发豫州兵合扬州援军计五万人间袭百托来,鞑靼大溃,退至陈留。武昭帝拔孟津,莫佩他亲将大众至于洛阳。武昭帝与莫佩他战于北邙山,帝将轻骑五百,先据山,亲率轻骑,躬当矢石,悉众缘山而击之,大破莫佩他,追斩万余级。莫佩他弃洛阳,缘洛水以距武昭帝。上发诏慰劳帝(注曰:此帝谓武昭帝),加帝司隶校尉,让不受。

    五月,武昭帝与莫佩他夹河对垒。

    六月,卡柯冷寇安平,为萧劳所破。

    七月,莫佩他粮尽,弃河南而北走,归中山,武昭帝遣军分进,克复河南。

    八月,元则自上党袭中山,为莫佩他所败,元则死于阵,莫佩他乘胜推寇,雁门失守,河东大震。武昭帝闻讯北反,莫佩他南寇太原,与武昭帝遇于榆次,对垒相持。

    九月,上调发关中兵卒五万与武昭帝。

    十月,武昭帝与莫佩他战于榆次,帝不利,稍却,莫佩他轻骑要击,折损士马八千余,帝收阵回击,莫佩他遂走。

    十一月,武昭帝粮尽,退还西河,太原陷。是月,上以郎转为并州刺史。

    十二月,莫佩他南寇上党,郎转将兵击之,不利而还。

    二年正月,莫佩他围上党逾月不能克,粮尽北还,郎转逐破之,斩首一千余级。

    二月,卡柯冷大众寇安平,萧劳不利,高鸾将兵援之,与鞑靼战于安平,卡柯冷大败。

    三月,武昭帝使雍州司马蒋赞守西河,自将兵击雁门。莫佩他以兵守雁门,亲将偏军昼夜倍道袭西河,蒋赞欲以逸破劳,出与战,失利,赞死于阵中,莫佩他破离石。武昭帝闻讯急回军,为莫佩他所拦,退守美稷。是月,上党陷,郎转单骑遁逃。

    四月,百托来复寇济阴,李越、任眷合兵与之相持。

    五月,西河民梁云、王甫,雁门民莫冠、太原民章骆各举义于郡,武昭帝击西河以与响应。

    七月,莫佩他与武昭帝战于西河,莫佩他稍却,王师复振。

    八月,梁云、王甫、莫冠各将众往依章骆,光复太原。

    九月,武昭帝大军偪西河,令郎转间道击雁门,梁云、莫冠率义军自南击雁门,合军破鞑靼,雁门光复。

    十月,莫佩他弃西河,由上党去。王甫义军截击之,斩首五千余,甫子邀死之,追赠中阳侯。

    十二月,郎转将兵与梁云克复上党。

    三年正月,上嘉各义军帅,诏武昭帝依功赏拜。

    三月,任眷夜袭卡柯冷,大破之,与李越合军西进,连战告捷,光克陈留,偪东郡。

    四月,卡柯冷与任眷、李越战于东郡寿张,李越身披甲戈,亲入战阵,百骑陷敌,斩卡柯冷于阵,鞑靼大溃,兖豫乘锋而进,拔东郡,追斩胡虏三万余级,报捷长安,上大嘉之,封赏依次。

    五月,李越率豫州军并荆州援军与武昭帝会于河内。任眷率兖州军并扬州援军与萧劳会于馆陶。

    六月,武昭帝与莫佩他战于河内,莫佩他兵久经战,粮实不继,频战大溃,北奔冀州。伪河内太守郑丹以郡降。

    七月,萧劳、任眷、高鸾合军十万进偪魏郡,光之。遂与武昭帝合兵于列人,诸军合计二十六万人。

    八月,伪赵郡太守耿詹以郡降,莫佩他北奔涿郡。

    九月,武昭帝击巨鹿,下之。是月,郎转以并州军三万余人击常山。

    十月,伪常山太守季朴以郡降。

    十二月,武昭帝于巨鹿誓师,全军北发。

    四年正月,莫佩他至中山与武昭帝相持。

    二月,王师拔新市,莫佩他与王师战于仅昌,武昭帝使李越、萧劳为前锋,萃击鞑靼左翼,大破之,莫佩他退守安熹。

    三月,涿郡人卢欢、代郡人平绾、代郡人柳横、上谷人燕阁一、广阳人邓轩等各举义于郡,幽燕响应,郎转进军,克复数郡,莫佩他急北奔,武昭帝追击之,鞑靼巨溃,斩首五万余级,莫佩他仅以身免。是月,郎转禽伪燕主谭飞,押送长安,上令凌迟之。

    五月,莫佩他退至北平,求割渔阳、北平以求和,诏不许。

    六月,王师光复渔阳,莫佩他集全军会于无终。

    七月,武昭帝与莫佩他战于无终,武昭帝亲将精兵,临箭捣阵,萧劳、李越各率骑袭胡左右,高鸾将甲士掩其侧,大破之,莫佩他单骑走,追斩于燕山。

    八月,辽西、辽东、带方、乐浪人各举义以逐伪守令与鞑靼兵卒,吏民相继举郡县来降。

    先是,武昭帝受寒风于无终,八月疾笃。九月,帝崩于海阳。临终谓左右曰:“孤自乾坤危难以来,沥血戎马,已七岁矣。今巨寇已斩,四海平定,孤夙愿固竟,虽死无憾。孤自北地太守而起,可奉表圣上,惟求以北地太守为赠,则所愿足矣。”上闻问大悲,涕泣不能止,曰:“皇兄执金戈卫社稷于倾覆,芟夷大难,实赖于斯。而今已功毕,乃先弃世,呜呼哀哉,天其妒也!”尊帝为武昭皇帝,立庙曰烈宗,追赠北地太守。自是人间复不设北地太守,北地设都督以行郡事。

    武昭帝三子:齐、章、莱,皆至公卿,事见西京。

    武昭帝自起兵以来,夙兴夜寐,每以光复为怀,常叹:“鞑靼未灭,寝食不能安息。”待人接物,皆以诚款,虽贩夫走卒,莫不尊礼,贤才良士,更行优待。身偿节俭,所食未尝有珍味,衣装颇坏,人劝其易,帝曰:“此非戎服,今鞑靼肆虐,万事以战为先,待匡清四海,再易此服。”而竟未易之,此服至今犹在国库。

    帝临戎御军,号令严明,士卒秋毫不能犯民,违者未尝不斩于村市以徇。能与将卒同甘共苦,故上下齐心,靡不死力。每与虏战,喜将轻骑略阵,所至捣殄如风,无堪敌手,左右常谏以轻脱,帝以是颇减之,然犹数躬为斥候侦骑。至于大战,则必斗兵冲登在先,蒙犯弓石,亡存畏惮。

    史臣曰:烈宗属匈奴肆暴虐于河北,熏鬻流祸毒乎山东,奋忠贞而拔泰阿,洒血汗以挠狄虏。戎马驱驰,关山颠沛,躬同卒伍,亲冲战阵,以是挽澜即倒,扶厦将倾,匡复残破,重光神洲,功业拟圣、明,景勋侔晋、宋。奈何盛业垂成,先弃烝庶,呜呼哀哉,岂非天妒乎!?

秦书 卷二十一 告凌 管恪传第一

    告凌,字志飞。河南密县人,本郜氏,先世于梁坐事,乃为宗族所除,易姓告氏。至凌,家道稍靡,以市贾为业。游于京师,与圣王相友。凌少有大志,每见飞马奔腾,则捶胸慨然(注曰:知有志乎戎马功业)。梁崇宁七年,直圣王南归,凌随从。

    及逢高帝,共投郝应,每战随从高帝、圣王,多先登破敌,摧锋捣锐,敌虏望之莫不生畏惮之心,以凌有巨耳,常呼曰“象将”。嘉鱼之战,手斩数十级,刀为之阙,帝见而嘉之曰:“睹志飞之刃,知破敌之首功何在也。”赏金百两,赐帛五十匹。从攻汉沔,拔夏口、华容。平南郡之战,告凌突入敌中军,陈斩主将何衍,拔敌旗,敌遂奔溃。

    江陵之战,圣王令凌与管恪各领精骑五百自左右北渡,一骑一帜,掩袭向敌。敌既半渡而受击,军乱,死甚数,又见左右骑至,声势浩弘,大惧,更相北逃,阻不能沮,军遂溃,凌跃马破陈,馘斩数千。

    帝既西蜀,凌克城拔寨,所向降伏。帝使凌镇剑阁,以御北患。直帝称王,拜凌前将军(注曰:前后左右四将军者,前为首矣),南郑侯。从郭孝成北徇汉中地。帝称尊号,拜雍州牧、都督雍州诸军事,将军如故,邑一千户。

    从帝拔潼关,略河南,常与士卒同进退,百战克胜,未尝折戟。至本郡,郜芝携宗族奉迎,凌于马上俯望之,问曰:“卿我同氏否?”郜芝叩首曰:“草民阶下,未敢与将军同氏。”凌策马而走(注曰:前郜氏不以告凌为意,今其叩首俯躬,凌不以郜氏为意,何其戏谑乎)。转并州牧、都督并州诸军事(注曰:时并州不在秦),加邑五百户。

    开阳六年夏,从征淮北,大雨泞涂,帝內韩丰计,诱贼将袁品,语在《通纪》。凌与韩丰潜骑缘丘阴至敌背,居高临下,乘锋斗入,敌遂腹背受敌,大奔溃,凌策马转斗于两陈之间,斩将擎旗,敌虏披靡,临刃挺进,大破贼军。追北,为流矢伤,殁,时年三十一,帝大悲,亲为执丧,临发往视三番,追赠为威武侯,后改赠威武公,太宗章表旧勋,加赠征东大将军,配飨太庙。

    初,既克河南,帝欲改凌姓,使入河南郜氏族谱,凌固辞曰:“臣姓祖宗所易,不敢革也;郜氏天下之冠,不敢辱也。”遂寝,评论多之,郜芝闻而大惭。时郜芝虽为典军校尉,而文笔才学当世为冠,又凌勇武天下无敌,河南士民以一郡并有文武,甚以此为荣。

    二子:越、宸,越早夭,宸袭,卒。子染袭,卒。子耀袭,坐事免。

    管恪,字明孝,圣王从弟。少善弓,百步以外,箭发落灯。跟从圣王入京,同侮左右。与圣王南归,共高帝投郝应。

    每战常随从圣王左右,枭敌灭寇,震慑两军。嘉鱼之战,手斩敌帅莫仁,帝多之曰:“万军斩将,卿有盖世之勇也。”平南郡之战,恪斗破入陈,枭首无计,手斩敌卒五十余人。江陵之战,与告凌共力破敌,语在《凌传》。从征入蜀,破宣汉、宕渠,降武阳,恪悉有力也。

    帝称王,为后将军,封昆明侯。帝既出关东征,代告凌留镇汉中。帝称尊号,拜益州牧、都督益州诸军事,将军如故,邑一千户。

    开阳二年秋,郭孝成以川畔,恪随圣王与之战于南郑,将三千兵为右部。两军既交,恪先登入陈,直乡中军,奋戟而前,所向皆披靡,孝成不能御。然身被数创,遂殁身于陈。圣王闻,恸哭不能止,几于昏,久而乃复,曰:“吾早丧父母,长坂又失妻子(注曰:事见《通纪》卷二),血亲惟余明孝,今亦殒,何其悲矣!”帝闻亦甚哀,追恪壮勇侯,后改赠壮勇公,太宗章表旧勋,加赠征南大将军,配飨太庙。

    恪无子。

    史臣曰:辗转戎马之际,扬威两陈之间,摧锋破敌,夺旗斩将,骁将之所能也。告征东、管征南皆戮力于沙场,所向捣破,莫敢争锋,开国之重勋,奠基之良将也!而告征东捐躯淮北,管征南殉国南郑,悉为国献身,忠勇之谓,实在斯也!

秦书 卷二十二 冉季 郑谈 冯涤传第二

    冉季,字良木,京兆霸陵人。曾祖显,梁司隶校尉,祖恩,雍州刺史。

    季少孤,好学蚤立,经传无不该览。时多灾,咸阳民李福反于三辅,煽诱流民,扰动关中,季携母南入剑关,居于涪。高帝入蜀,久慕其名,征之,以为侍中、祕书郎,文书拟写,皆因之。

    帝既入洛,诏季来京,擢祕书令,仍使掌撰写。季之为令,清孑不与物所恩仇,时论以为嘉也。

    开阳六年,以所事为优,加散骑常侍。十年,诏令理整京师所藏旧书,乃著《集述》十卷,献于高帝,帝嘉之。十五年,除扬州牧,都督扬州诸兵事,建邺留守,封庐陵侯。

    十八年,乞骸骨,不许,特赠车马,征为祕书令,许其乘驾来朝,独开一坐。太宗既入洛,以其旧贵,改授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加开府仪同三司,礼之甚重,以其次女为嫔。

    昌武二年,逝于家,时年六十四,帝亲为发哀,诏赠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谥曰明。

    七子,嫡三:澄、清、洗。清早夭。

    澄,字世净,少无大才,季每以为叹,及长,博览经史,下笔每有典辞,季每曰:“吾所不如也。”澄拜曰:“如儿不如孙也。”圣王辟为太尉记室,后转尚书,擢为礼部侍郎。丁父尤,起为司徒长史。昌武十年,病卒。

    洗,字民净,幼好学,及长,略不如其兄,而犹为良才。征为祕书出示,出为济阴太守,转汝南、南阳太守,历三郡,每有声名。卒于任。

    郑谈,字合菊,蜀郡人。家少有资财,谈不以为产业,每散之以结豪侠。言谈待物每倾心而侍,人皆乐之。帝既称王,以为内府参谋。既称尊号,出为牂牁太守,绥抚恩怀,甚得夏蛮之情。直孝成之畔,诸郡望风不敢抗,谈独移章骂之。既平乱,征为河南尹。

    十五年,除徐州牧,都督徐州诸兵事,下邳留守,封泗水侯。所在怀纳布德,清洗恶豪,一州为之安乐。

    昌武三年,卒于任,时年七十,赠徐州牧,谥曰庄。

    冯涤,字宁清,魏郡人,世为大族。少有志向,每以为当至公辅,族人哂之。涤不以为意,常自读史传,每至显达人物,则抚胸叹而不已。

    高帝既称王,冯涤闻之来投,高帝嘉之,以为尚书郎,涤不悦,曰:“我来自为公辅之位,傥不如是,尚可为令丞也。”帝异之,以为尚书左仆射,条决政务,断定如流,号为平允,人皆服之,凡诸大事,不能决者,咸来问请。

    帝称尊号,以为司隶校尉。帝东征,涤留守成都,辅佐郭孝成。孝成之阴图二志,涤每觉异,而不敢确然,乃假他事运粮草兵仗于关中。直孝成作逆,粮草兵仗不足,故急于圣王战,败于南郑。帝既都洛,召为司隶校尉。

    九年,擢为尚书仆射,总典尚书事宜(注曰:时圣王为尚书台令,然王在西京,故东都尚书事宜,皆受涤典),政国决策,咸有参豫。时圣王在西京,帝于东都,文事决于冯涤,兵谋赖于郜芝,时以为双璧。

    十五年春,兼领将作大匠,都督河北诸渠坝仓器修造,甚有干才。十五年秋,召入京师,督修太学,集书寻生,皆其力也。

    十七年,参定律令,多所驳立。赞置考功黜陟之法,封济阳侯。

    十九年,病笃,求致仕,累表不许,优诏答之,车马迎其朝会。二十年夏卒,时年六十一,诏赠尚书右仆射、司隶校尉,谥曰明。

    独子继。涤每以其独子,常加宠爱,凡事随其恣意,故其常贪污掠虐,时论以此少之。

    史臣曰:夫高帝初创龙业,庙多武夫,有金戈之利,乏朝堂之才。冉季、郑谈、冯涤来助至尊,佐佑文令,内外之事,始得畅然,虽无生死之绩,而有治世之功也。

秦书 卷二十三 郜芝传第三

    郜芝者,字玉兰,河南密县人,世为中原大姓。祖节,梁兖州刺史;父护,早亡,故芝少孤。颇好学,遍客诸同宗,惟求该览其书。每借而抄写,再日乃毕,其勤勉如此。

    梁崇宁元年,荐补本县记室,机敏速算,功每倍于共事。三年,为本县典库,明年为令,守正执法,不以私情为扰。有同宗者,所乘马惊误撞杀一人,亲戚皆劝免之,芝固执不许,颇为族人所言(注曰:嫌其不以宗族动情)。而每有俸禄,常分于宗亲,事长老如父母,恭敬毕尽,时之所高。

    七年,行本郡事,人荣之。既行本郡,劝奖农桑,招揽户口,以无主之田租之,等分其谷。以郡府购牛,贷民为用,借者初岁年成分其四归官,余年分其三归官。时灾荒频发,民有饥忧,故郡县赖之。

    开阳二年夏,帝师至河南,芝以郡归诚。高帝久闻其名,见之甚喜,以为司州长史。四年,迁户部侍郎。六年,求转兵部,高帝疑其不知兵,乃问以近世胜败之所由,皆知其始末,乃转之兵部侍郎,兼典军校尉。

    七年夏,吴魏连兵四十万乡洛,帝议与群臣,芝言曰:“今敌虽众,而吴魏不能合,可乘其劳顿,以我之精卒,要彼弱处,一战威发,挫其锋锐,则其自行瓦解,不战可退。”御史令方从益言曰:“不然。臣以为,敌势众,我不能卒败,可坚壁清野,待敌深入,敌既远来,内隙而粮远,一战可禽。”郜芝又言曰:“方御史之策,必使敌终临洛下,不可御也。”帝谓曰:“今其锋锐,未必可挫,亦坚壁以待。”芝乃言曰:“事大,亦召圣王来距。”帝虽然之,未发书。

    后果如芝所料,吴虽回兵,魏承威徇克,直抵洛南,帝急召河南诸军于洛,复书圣王,使将关中兵来援。语芝曰:“恨不听卿计,使东西劳顿。”自此常参机密,军国大略,多有谋谟。

    十五年,拜司隶校尉,封荥阳侯,在政清和,京畿歌颂。十七年,白衣鲜卑十余万大压辽西,帝诏群臣议讨鲜卑。圣王进曰:“臣弟以为,末梁以降,索虏猖獗,荼毒百姓。今皇兄以神威席卷四海、囊括宇宙,关内尽已大定,宜帅师亲征,一清戎狄,绝百年之患,无使为子孙累也。”芝驳曰:“索虏虽猖獗,不过一部之寇。陛下万金之身,天下之所赖,不宜躬临征伐,应另择大将,授以兵甲,剑指东北,囚虏自灭。”圣王固执,芝固谏,帝遂稍寝其议。出,芝拜圣王曰:“方庭争之事,为国家计耳,非敢冲犯九千岁。”圣王对曰:“君与在下同为社稷谋也,知卿心也。”后帝托于大将,并不亲征。

    十七年,加将作大匠,督办两京宫殿。十八年夏,加兵部尚书,司隶校尉如故,芝位兼文武,当时以为荣。

    二十一年五月,太宗发兵南乡。废太子引芝问曰:“当何如?”芝对曰:“以小狼王之勇,凭河而守,传檄四境,此上计;派遣大将,阻于河北,此中计;人心未稳,兴师北讨,此下计。”废太子用其中计,竟为太宗所败。

    太宗既践阼,加芝特进。昌武元年秋,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二年二月,议伐西域,人多以路遥兵老,不能克之,芝独曰:“西域孤县已久,今中土已定,若假陛下之威,凭关右之众,王师西乡,当可摧枯拉朽,未有不克之理。”帝从之,终克西域。

    七月,殁于洛阳。帝闻而叹息,曰:“此天夺柱国。”时年六十七,谥曰文襄。

    初,芝每读前史,常有纵横之志,乃自荐于兵部,遂常居帷幄之任。高帝圣王之征,兵马粮草、军用调度,多出其手。凡戎马之事,咸有参预。又博览群书,著《典论》辩考十卷、《先梁河南实录》四十卷、《名门录》二十五卷,文赋百计。时人谓其文武全才,旷世不出。

    三子:长子路,文有父风,好诗,终不仕,有诗集三十五卷存于世,溺水死。次子蹈,早卒。幼子跡,官至工部尚书,罹赵氏难。

    路四子,名并不显,惟第二子陆,以祖荫为清河太守。跡三子,长次并同死于赵氏,幼子俊时随从兄在琅琊,故免,官至济阴太守,以祖之显,特赐持节,太守有持节,自其方有故事。

    俊长子昌,有才华,善算术,至于工部侍郎。次子彻,西京司空也,事近不录。

    史臣曰:文者经纶,武者定邦。笔筹并举,惟我文襄。

秦书 卷二十四 刘提 王平 张骁传第四

    刘提,桂阳人,家世为小贩。直梁末动荡,荆土多寇贼,提为人所劫,手杀二贼,以是扬名。会郝应起义,提往投之,以为营将。高帝投郝应,提观帝非常人,倾心结交,遂为情好。华容之战,从圣王破阵有功。

    崇宁八年九月,从帝入川,每战陷阵,频为帝所称。帝既称王,以为涪陵侯,平西将军。开阳元年,帝东出函谷,以提佐李柯良守汉中。

    二年秋,郭孝成畔于川中,圣王将兵至汉中以距之。孝成既至,圣王部署诸将,以刘提将兵千余留城中。圣王临出城,阴与提曰:“待两陈交兵不可分,君擂鼓发兵,大作声势,似帝来援之形,胜负之分,悉在君矣。”

    圣王出击,乃大挫孝成军,刘提见势,命雷鼓,发城中军,阳大军势,乡陈,大呼帝援已达。孝成军既受袭为挫,又以为帝将兵至,遂慌乱,惧而奔逃,相践踏者众,降者亦多,于是大破畔军,枭首孝成。以功擢为益州刺史。后兼护蛮校尉。

    刘提在益州,绥抚蛮爨,开诚布公,以是境内称治,华蛮安居。

    八年,益州郡人(注曰:益州下有益州郡)高桓挑动蛮獠,作逆于南中,提传檄蛮中,晓谕降下,同逆者往往幡然醒悟。提遂乘势与高桓战,大破之,高桓南遁,盘踞永昌。

    九年春,提急遣大兵二万,拔越山岭,入永昌,迳指洱海。桓大惊,勒兵距提。提使人立栅于洱海东,持沮高桓,自领精兵八千,渡自兰仓水,潜行袭不韦(注曰:永昌郡治所在不韦县)。桓后闻之,乃撤兵西回,直提围不韦未下,提所部诸将皆言可距高桓于城外,提曰:“非也,今我围不韦,彼城内已势疲粮尽,若放高桓入城,正可瓦解其冀望,耗消其粮草。”于是撤围,高桓得入城,提复围之,召集诸郡兵马续至,有众三万余。

    九年冬,桓果粮尽,欲突围,提深沟长壑,桓击之不能破,遂夜将亲兵,使人伪击官军于南,而自于北门逃遁,冲围得以身免。南奔闽濮、鸠僚(注曰:闽濮、鸠僚者,南中族类),假二部之兵,北入益州郡,益州郡多桓旧党,于是皆畔反入桓。

    十年春,提略定永昌,遂东还,欲剿高桓于益州郡。三月,提将众三万,自即水(注曰:即水,南中一河矣)东渡,迳趋连然(注曰:连然县,在滇池西)。高桓悉发华蛮同之者四五万人,前来距之。提悉兵与战,不利,退屯十五里以持之。高桓屡挑战,提皆不应,惟距之而已,诸将皆言欲战,提独曰:“我,天子命官;彼,一虏寇耳。名不正,言不顺,作逆不忠,而诸族同逆之人,盖为势所胁矣。今我若久持之,彼人自当明于形势,相与降散也。”

    至于秋,果如提所料,同高桓者见其难成,以同逆为大罪,纷然弃走,日去者千计,高桓众日益离散。提于是悉众来攻,大破之,禽高桓于陈,枭首送洛阳。帝嘉提功,擢拜益州牧,护蛮校尉如故。

    高帝混一九州,十五年春,以刘提为益州牧,都督益州诸兵事,成都留守,护蛮校尉,封巴西侯。

    二十年秋,西南夷獠复动,掠犯益州,提攻抚相兼,降破诸獠,遂宁南中。昌武元年冬,设剑南军镇,以提为剑南节度使。四年六月,卒,时年六十八,谥曰德,追赠征南将军、益州牧、都督益州诸兵事、剑南节度使、护蛮校尉。

    诸子名并不显。

    王平,字世恭,冯翊万年人。高帝平关中,平往投行伍。

    圣王平孝成之役,平在陈奋戈,所向无敌,手斩郭孝成骁将蒋产,圣王奇之,置在左右,以功使其为营将,每参谋帷幄,协佐圣王,圣王益爱之,以为亲近之人,常与谈论,累迁圣王雍州长史。

    从圣王破郝应于洛南,斩马隆于凉陇,每战部署诸军,人称干办。随王征河北,与尚和对峙于汤阴,百日不能下,平建言曰:“尚和自恃兵强,可示弱以诱之。”王用其计,阳粮乏,伪退,伏破之。

    床山之战,圣王大败,匹马与诸将南奔,既至河(注曰:河言黄河),王泣对诸将,惭愧万分,欲自刎,王平与赵之扬沮之曰:“人言胜败乃兵家常事,王自起兵以来,以郭孝成之强,送死汉中;郝应之盛,折戟洛南。何以今日一败,尽弃前功焉?今日虽败,河南仍为国有,关中犹在王化,卷土重来,尚未可知,何故在此轻生乎?窃为王思之。”王意乃稍解。

    却狼山之战,从王破尚和有功,复随王克定河北。平荆、扬之役,平亦多预。

    开阳十六年,以王平为太尉参军,兼雍州长史。平随圣王驱驰,常在左右,辅佐谋谟,无不参预,以是虽官职不显,而名实皆备,人多重之,圣王益以其为可托付之人。

    二十年,凉公李柯良薨,以王平为凉州牧、都督凉州诸兵事、武威留守。

    高帝崩,废太子秘不发丧,太宗讨不孝,废太子惧,召圣王入洛,平谏王曰:“皇家内事,太子不发丧,于礼有亏,小狼王又骁勇,王盍如此?”王虽不听,而太宗闻之,稍喜。

    昌武元年冬,以王平为姑臧节度使,封雍侯。

    二年四月,圣王兵八万发自长安,欲伐西域,以王平为锋,先乡酒泉、张掖。平按陈迳趋,方轨而前,至于五月,连拔二郡。王遂悉军乘锋而进,连拔龟兹、疏勒、莎车、于阗,使平偏师破车师、乌孙。七月,平卷甲倍道而偪车师,昼夜攻破之。遂列陈缓进,乡道乌孙,乌孙闻讯大惧,请降,平遂平乌孙。

    九年春正月,诏王平与益州牧李忠、交州牧迟然将卒十万伐南诏,平、忠步步为营,应锋推进,连拔城垒。南诏大惧乞降,平虽许之,而忠乘其不备,衔枚夜进,卷甲兼行,直捣大理,南诏大惧,仓皇出战,遂大为忠所破,忠虏其国王,录其府库。迟然将兵驱扫,遂克定南中。平后责李忠曰:“我已许彼降,君何击之?”忠对曰:“彼累年扰动永昌、牂牁,不可使为后患。”平叹曰:“此恐非信义者宜为。”

    延昌元年八月,吐谷浑寇凉州南境,王平初不以为虞,潦草与战,不利。平遂知吐谷浑不可小觑,乃整甲励兵,寻道诡发,再战克之,斩虏万级,追获牛马万余头。

    二年七月,吐谷浑复寇边,平距之于洮阳,斩首三千级。八月,王平入京献捷,因请军饷二千万钱,时杨零秉持朝政,不许,惟与五百万钱,平因是叹曰:“观彼大厦,当过五百万也。”先是,零于洛北筑大厦、园林,耗费巨众,皆取于公家户部,平乃有此言。平在京城二旬,观零党贪赃谄媚,深恶之。后赵默杀杨零,平闻之,大喜,曰:“除其毒瘤矣。”(注曰:然方除杨零,又来赵默矣)

    四年,赵默既杀杨零,秉持朝纲,以王平军中勋望,欲尊拢之。九月,遥授平为司空,平屡辞,曰:“老奴何能至三公?”优诏不许,平乃受司空,犹留镇凉州。

    登丰元年七月,回纥寇西域,为西域长史马镜击走之。八月复来,乃诏王平要之,平按甲潜行,出其不意,大破之,回纥遂远遁,累年不敢再犯边塞。

    三年五月,卒,时年八十一。谥曰武庄,追赠司空、凉州牧、都督凉州诸兵事、姑臧节度使。

    四子:征、虞、封、登。虞最知名,光宗中兴,以为散骑常侍。

    初,赵献阴有不轨,欲为篡逆,惟以王平犹在,不敢发事。王平既卒,登丰三年六月,赵献即僭逆篡位。

    张骁,字伏虎,庐江寻阳人。少果勇,每以仗义为怀,常欲展志于沙场。士尚举义,骁欲往投之,直士尚阬降卒于九江,骁闻而恶之,遂西投郝应。

    直高帝在应军中,骁隶属帝军,从帝转战,每役搏杀斗陈,飞步无沮,军中号曰:“飞虎将”。

    从帝入川,频战有功。帝北征关中,骁从明王拔陈仓,又从帝克长安,开阳元年,拜安北将军。又随帝拔潼关,陷弘农,略地于河南。

    二年八月,帝使骁将兵一万,攻东郡,骁缘河拔白马、濮阳,与梁军隔河对垒。梁东郡太守邹昕固垒于河北,欲阻骁。骁擂鼓张旗,扬声欲绝河攻垒,阴使人于别地潜运小舟,骁亲将骁勇之士二百人,乘小舟渡河。既渡,昕来攻,骁挺戈舞戟,奋战距之,河南诸军遂尽渡,大破梁兵,骁手斩昕,乘锋北平东郡。遂与帝会师于东平,围之,骁率军先登拔城,以功为东郡太守。后任成为兖州刺史,骁兼兖州长史。

    圣王床山之败,尚和欲绝河南乡,兵偪白马,骁陈兵擂鼓,大张旗帜,严甲以待之,和望而却步,还河北。圣王伐士尚,任成使张骁率众与高岁合兵南乡,略定下邳、广陵。

    帝混一九州,以功受骁寻阳侯,拜会稽太守,兼扬州长史。时刺史冉季,文士也,惟垂心政化,扬州军戎之事,悉委于骁。

    皇秦虽取扬州,然会稽、丹阳、吴郡之地,山越盘踞,其跋扈者往往结寨,每劫掠百姓,杀害令长。骁推诚绥抚,编户良夷,以孤作逆之人。

    十七年五月,越人孙畅煽动奸恶,聚众万人,偪山阴(注曰:会稽治所在山阴)。骁遂结陈距畅,六战皆破之,畅越会稽山而南遁,逃窜越夷之中。骁遂推锋而下,传檄诸郡县,招抚良善,寻寨除逆。畅迥蹙无计,西奔丹阳,教唆华夷,结栅沮骁。骁率轻兵开山辟谷,推锋突进,次第拔其寨垒,畅计无所出,遂降,骁械送之于洛阳。复抚慰山越,內之入籍,以长吏治之。

    十八年,以功除扬州牧,建邺留守。二十一年,加都督扬州诸兵事。

    昌武四年,病卒,时年六十六,谥曰壮武,追赠征东将军、扬州牧、都督扬州诸兵事。诸子名不显。

    史臣曰:刘提、王平、张骁之辈,悉高帝创业之时,戎马驱驰之虎将。其或戮力于沙场,或镇守于一方,建功立绩,章威扬名,以是位至岳牧,显荣封疆,英雄男儿,当如是也!

秦书 卷二十五 刘祁 刘艺 邓光传第五

    刘祁,字风嶷,河南荥阳人。祖陈,梁兖州刺史,父虑,梁司徒。祁幼好学,博通文典,广读诗书,每与父同僚论道,情理条晰,声茂颜正,人以为非常。

    梁灵帝凤玉元年,起家修武令,在职以清净为名。灵帝瑞祥三年,擢为河内太守。六年,以在官得政,右迁河南尹。梁废帝崇宁元年,征为侍中。四年,为秘书令。在职整理文典,以博洽为人士所称。

    十年,为中书令。十五年,拜司空。开阳二年(注曰:即崇宁十七年),乞骸骨,反乡。是岁,高帝克荥阳,以其名望,征拜之为侍中。开阳七年,除光禄大夫。开阳十年,兼礼部尚书,诸宗庙祀祭,悉厘定之。

    十六年,拜司徒。在职以敦农利地为纲,四海受其利矣。十九年,卒,时年六十九。

    三子:杜、曲、礼,杜、曲并不知名,礼官至御史台令。

    刘艺,字宁德,清河甘陵人。祖阮,梁司空,父注,隐居于家,不出仕,而声名闻于四海,来求教者甚多。

    崇宁四年,艺应郡荐举,起家为柏人令。八年,迁赵郡太守。十年,转本郡太守,时论以为荣。十二年,征为散骑常侍,十五年,复出为本郡太守。开阳三年,为冀州司马。八年,拜冀州刺史。艺在州,革旧时弊政,以求宽俭,然时战争相属,梁廷频以军事征调,艺不能救其势。

    十一年,圣王破尚和,冀州郡县拜表降伏,艺遂还本郡,说太守以清河降圣王,圣王承制以艺为冀州治中。

    时赵政临冀州,以军务为怀,民事庶政,咸委于艺,艺政理清整,士民称之。

    十四年,为冀州长史。十九年,征为工部尚书。昌武元年,求致仕,优诏不许。

    四年,转户部尚书。五年,卒,时年六十三。

    七子:浑、翦、赞、腾、环、谷、计,浑、腾知名。浑以文学显于当时,后进者咸归仰之。腾历魏郡太守、梁郡太守、河南尹,悉有良名。

    艺为官清正,死后家无余财,然独好兔,喜畜美兔,时论以此为谈。

    邓光,字文弘,东郡濮阳人。祖正,梁冀州刺史,父余,梁中书令。光少名不显,既长,折节好学。梁崇宁六年,起家为本郡计吏。

    八年,拜濮阳令,既临本县,乡里以为优荣。十二年,东郡民仓敷起义,围濮阳,光率乡人距之,连战连败,光乃降于敷。十五年,梁廷复濮阳,光以降敷,免官在家。

    开阳二年,高帝东乡,使张骁拔东郡,以光名望,征光为中书侍郎。五年,拜尚书丞。九年,擢刑部侍郎,在职以干办知名。

    十三年,为刑部尚书。十七年,擢光禄大夫。屡请还乡,帝优诏不许。二十一年,卒,时年六十八。

    三子:长子甫,别有传;次子兰,官至户部员外郎;少子涂,历二千石。

    史臣曰:荥阳刘氏、清河刘氏、濮阳邓氏者,悉前梁之大族。至于本朝,犹优荣显贵,何也?以奉顺天道,赞佐高祖也。其人何在焉?刘风嶷、刘宁德、邓文弘者也。斯人岂徒为己谋功名乎?亦增荣于其门矣。

秦书 卷二十六 耿靖 薛辅 薛宽 严豫传第六

    耿靖,字休宁,渔阳人。家世为郡中豪门,祖岚,梁冀州刺史;父骅,梁幽州刺史。父祖皆为北宇刺史,以是其家门生故吏,遍布河北。

    崇宁元年,起家秘书佐郎。二年,为秘书郎。四年,擢为通直散骑常侍。六年,拜侍中。靖之在官,以无为清静为怀,秉中庸处世之道,常与人谈笑欢论,以是人多友之。

    九年,出冀州刺史。十五年,征为御史令。开阳二年,尚和立梁末帝,以靖为司空。八年,为太尉。圣王扫河北,梁末帝自焚,靖率蓟城旧梁文武出降,圣王承制表靖为御史大夫。

    十四年,为御史令。十六年,拜为司空。十九年,薨。

    七子,嫡长子亘最知名,官至太宗朝御史令。

    薛辅,字君赞,鲁郡薛县人。祖眺,梁太尉;父贞,梁司隶校尉。辅幼有文采,游学京师,官宦子弟每推之为文豪。

    瑞祥五年,起家为卞县令。崇宁三年,征为中书侍郎。五年,出为东平太守。八年,征为散骑常侍。十一年,拔至秘书令。开阳元年,出为兖州刺史。二年,复征为秘书令。七年,拜中书令。九年,为司徒。

    圣王扫河北,辅随耿靖降圣王于蓟,王承制表辅为光禄勋。十六年,拜户部侍郎。十八年,升为工部尚书。昌武元年,转刑部尚书。三年,卒。

    六子,次子永,颇知名,别有传。

    薛宽,字体仁,河东襄陵人。祖舆,梁并州刺史;父节,梁礼部尚书。

    崇宁五年,起家为汾阴令。时汾阴华胡扰动,盗贼频行,宽剿绥并用,境内宴如。

    十年,升为河东太守。开阳三年,为并州刺史。赵政略并州,至于晋阳,宽结阵与战,不能敌,遂举城降。圣王承制以宽为并州司马。

    十六年,征为工部侍郎。昌武元年,升为工部尚书。六年,卒。

    严豫,字弘通,鲁郡卞县人。祖窦,梁吏部尚书;父尧,梁青州刺史。豫起家为著作佐郎。崇宁六年,出为肥城令。十年,擢为济北太守。十四年,征为廷尉平。开阳三年,升廷尉。

    九年,出为青州刺史,镇勃海(注曰:时青州在皇秦,故梁徒置刺史府,寄在勃海)。圣王扫河北,分遣兵击勃海,豫与战不利,以郡降。王承制表豫为勃海太守。十九年,升豫州刺史。

    二十二年,卒于任上。子靖,闻名,别有传。

    史臣曰:耿严二薛诸门,虽不能同义于龙兴,而知奉顺于既章,故能荫门阀之资,为重任之臣。

秦书 卷二十七 孟甫 伊建 廖期 于诚 左玄传第七

    孟甫,牂牁人。少明敏,郡内称为神通。思虑缜密,临事往往速决,郡举为牂牁长史。高帝下牂牁,引为幕僚,赏罚判断,悉委其决,人称得法。帝称秦王,甫参定律令。

    开阳元年,为中书令,文书机密,咸经其手。帝征山东,随军。十四年,转廷尉。昌武二年,卒。

    伊建,子名立,蜀郡人。颇喜礼法,谙熟典故,讲学于本郡。高帝平蜀,引为左右,每有事关礼法,常咨询采问。帝称王、帝,礼法仪轨,多出于建。开阳元年,拜御史中丞。七年,转礼部尚书。十六年,病卒于洛阳。

    廖期,字弘冀,巴郡人。家世有名于巴地。高帝入巴,期举家财以给义军,帝大喜,使为参军。帝称秦王,修《秦律典》,其中生杀刑罚,多定于期手。

    开阳元年,为廷尉,在职以平正为称。四年,转刑部尚书。十三年,为侍中。十五年,拜光禄大夫。二十年,卒于洛阳。

    于诚,汉中人。少仕郡为吏,以才办为推,为人骁果刚毅。崇宁三年,升为宕渠县尉,在县训练武卒,邻县称为精兵。

    八年,帝西乡入巴蜀,至于宕渠,攻之,诚距守,帝不能克,乃使明王督兵围之。帝既定巴西,还军攻宕渠,诚据城而抗,帝率军昼夜强攻,百日方下。诚遂降帝,帝喜而抚之曰:“此能士也,我不喜得宕渠,喜得卿也。”使为巴郡太守。

    开阳二年,郭孝成以蜀畔,巴郡县多望风披靡,孝成遂使军围于诚。于诚凭城固守,至于圣王枭孝成,遂以功擢为益州长史。刘提征南中,使诚留守成都,调发兵粮,颇得合畅。

    十五年,兼巴郡太守。十九年,征为卫尉。昌武四年,卒,时年六十一。

    左玄,桂阳人。郝应举义,玄往投之,效力任成帐下,为司马。玄为人善谋,任成每有不决,多往询问,玄剖析利害,为之定断。

    十年二月,帝称秦王,书拜任成为右将军、兖州牧,封韩国公。时任成亦得郝应官爵,不知何从,问于左玄,玄曰:“将军今居四战之地,宜按而不动,报书二王,莫为倾倒,静待以时变也。”成从之,如其计。

    高帝东乡出关,书与任成,使自上庸北出。成得书,不能决,又问于左玄:“今何于二帝?”左玄曰:“夫荆襄可与关中比险乎?”成曰:“非也。”又曰:“魏帝可与秦帝、管恒比智乎?”成曰:“非也。”曰:“将军自为也。”成乃拜曰:“受教先生。”乃麾军助王师。

    七年,魏吴共寇河南,事闻于任成,成问左玄曰:“今魏吴大兵寇秦,何为之?”玄对曰:“魏吴虽至,必不协,待关中兵至,以圣王之材、五州之力,郝应必不为敌,将军今宜先师如洛,以立功勋。”成然之,将军发洛。

    任成既临兖州,左玄为别驾,辅佐民务,条理军政,甚得其和。

    十九年,卒。

    史臣曰:高帝之有天下,岂惟赖奋戈之勇士,与播化之岳牧乎?干办之文吏,参谋之能士,亦不可阙也。孟伊之伦,正如此也。

秦书 卷二十八 陈瑞 公孙禾 何超 胡珍 马境传第八

    陈瑞,字征祥,颍川人。少有勇力,能骑马驰射。仕郡为卒,后转付并州守塞,在阵骁勇,为太宗所重,每置在左右。时汾绛之间,有稽胡扰动,瑞寻聚摧破,莫不崩溃,以功拜雁门太守。

    开阳十五年冬,太宗组练“八百阎罗”,以瑞领一阵。十六年秋,汾胡骚动西河,聚众万余,太宗使瑞拣选精兵二千,衔枚突趋,直捣其落,斩首三千余级,余皆降伏。

    屡随太宗破鲜卑。十八年,从破铁甲鲜卑与雁代,阵斩彼左贤王莫罗汉。太宗讨不孝,瑞从征,以功为中领军。先是,皇秦不设中领军、中护军,至是,始以陈瑞为中领军,总督中军。封临汾侯。

    昌武九年,卒于洛京,时年五十一,谥曰桓武。追赠本官,加特进。

    公孙禾,北平徐无人。少为鲜卑所掠为奴,开阳十五年,赵政如并州,鲜卑图伺机侵略,大众至于并北,禾在鲜卑中,遂南逃,从并州军。

    以骁勇果胆,为太宗所识,使领一阵“八百阎罗”。频从太宗征讨,往往舍马步斗,太宗尝诫之曰:“何以屡弃马乎?彼骑冲锋,卿不可不戒也。”禾对曰:“我穿行阵中,彼虽万骑,焉可当我?”

    太宗讨不孝,禾为先锋,颇有战绩,以功拜并州牧、都督并州诸兵事、太原留守,封马邑侯。临行,太宗语之曰:“并州,朕举义地,卿务为朕善守之。”禾曰:“必不负陛下,臣当捍卫并土,扫荡胡虏,以报陛下之恩。”寻加雁门节度使。

    禾在并州,讨捕胡寇,辟荒垦土,境内称之为贤良。鲜卑余部频寇扰边境,禾施方略,往往破剿。

    延昌四年,卒于晋阳,时年五十五,谥曰壮。追赠本官,加持节。

    何超,字荣越,太原晋阳人。少好弓马,无人能敌。太宗临并州,以之为持戟郎中。超在军中,勇力超凡,特为人重。

    太宗建“八百阎罗”,使何超领一阵。屡从太宗扫荡鲜卑,箭无虚发,胡虏号为“鹰将”。太宗每使之随左右。

    讨不孝,超从征,以功拜雍州司马,封广武侯。寻加朔方镇节度使。时朔方多戎胡,屡掠劫居民,超遂相机设伏,讨斩戎胡凡万计。

    圣王崩,以超为雍州牧、雍州刺史、都督雍州诸兵事。延昌六年卒于长安,时年五十,谥曰壮桓。追赠本官,加持节。

    胡珍,字国宝,雁门人。太宗临并州,珍从军,以勇猛善战,且能书文,为太宗大重,使为参谋。太宗建“阎罗”,珍领一阵。

    鲜卑寇边,太宗征讨,军中细务庶事,往往任付于珍,珍处滞断难,每每得当,太宗称之曰:“吾一臂也。”

    太宗讨不孝,珍从征,以功为兵部侍郎,封武成侯。昌武四年,帝伐高句丽,使珍持节监赵之扬军事。赵之扬围玄菟,珍建言开地道攻之,高丽不能备,遂破城。

    既平高句丽,以马訾水为界,辽东郡以东,至于白山之西,北为玄菟郡,南为乐浪郡。二郡置地千里,辽比一州,遂设乐浪玄菟都督以统之,乃以珍为乐浪玄菟都督,加护东夷校尉。

    时扶余、新罗偶犯边域,珍每迎锋破之,以方略绥抚,东夷往往感怀,相誓不犯皇朝。珍开诚推公,调理诸夷,东北夷夏德之,每曰:“胡都督真我父也。”

    登丰元年,卒于任,时年五十七,辽东夷夏闻之,皆白衣举哀,痛哭连日,联表求佳赠,遂追赠使持节、特进、乐浪玄菟都督、护东夷校尉,谥曰明武,百姓为之立碑,歌颂至于今日。

    马境,云中原阳人。从军,以勇气闻于军中,太宗擢之为营将。“阎罗”建,使之领一阵。随从征讨鲜卑,屡建功绩。

    太宗讨不孝,马境从军。禽明王役,境独将锐卒随太宗冲明王中阵。入洛,以功拜中护军,总督内军。封原阳侯。

    时太宗每欲再临戎场,境常常谏言,太宗亦多听。然帝亦偶亲征,境每随从防卫,不离左右。

    昌武十年卒,时年四十七,追赠本官,加特进,谥曰忠。

    别有费徐、姜萃、羌登者,亦骁勇果毅,各领一阵“阎罗”,屡随太宗征讨有功。费徐阵亡于讨不孝之役,追受平城侯。姜萃随从入洛,以功为卫将军,封强阴侯,寻病逝。羌登亦随入洛,以功为并州司马,封汾阳侯,佐公孙禾镇并州,到任不期年,卒。

    史臣曰:陈瑞、公孙禾、何超、胡珍、马境、费徐、姜萃、羌登者,悉太宗创业开辟所赖之虎勇。终皆建功立绩,或展才于边塞,或章忠乎京城。然观其所来,尽原并州之军士也,何也?察本朝之元勋,圣王、明王、告征南、管征东者,亦皆苍梧之人士,岂季梁之末,皇朝之初,天下之才尽在苍梧邪?盖缘其从龙高帝,得逢皇兴,恰得机遇,遂展才略也。人皆言英雄造时势,固其然也;然时势造英雄,亦可知矣。

秦书 卷二十九 邓甫 冯奥 冉芸 郜棠传第九

    邓甫,字士美,东郡濮阳人。父光,东都朝光禄大夫。甫少有才辩,每与人论事,声清气正,满座无不侧耳倾听,以为善谈人士。

    开阳十四年,起家濮阳令。十六年,为礼部员外郎。十九年,为通直散骑常侍。时战争方歇,帝初留心文典,以天下书籍散佚,乃使甫督办求购天下遗书事,加使持节,巡行宇内。

    二十一年,甫反洛阳,献所得遗书不重者二万余卷,帝大喜,以为秘书令。是年丁父尤。

    昌武二年,起为御史令。六年,转侍中。八年,拜司空,屡辞不就。九年,复拜司空,又辞不就。

    十年,帝临崩,以邓甫预托孤,曰:“卿当朝名门,德高望重,当教导新帝,使其能怀纳万民,福泽苍生,此朕之遗愿也。”甫叩头再拜。孝宗即位,遂以为司空、特进、侍中、假节钺。甫屡辞,孝宗与之曰:“先帝使卿辅朕,位自当如此,不然不安天下心。”甫乃受。

    邓甫临事,惟调和而已。时杨零掌权,多为不法,甫每劝之,零不尝改正,复私言憾甫,人或告甫,甫闻之,遂不敢言。

    延昌三年卒,追赠司空、特进、侍中、假节钺、开府仪同三司。四子,次子纯最知名,位至中书令,赵氏之难,畔附赵氏,光宗中兴,免其家为民。

    冯奥,字太玄,魏郡魏县人。父桓,梁司隶校尉。圣王扫河北,桓乃隐居于乡而不仕。开阳十六年,郡举其为贤良,帝亦欲重之,遂征为秘书郎,固辞不就,十九年卒。

    昌武元年,太宗复征奥,使为秘书郎,奥曰:“臣父不为秘书郎,臣亦不为。”太宗闻其言,大喜,征为著作郎,奥遂应之。三年,为员外散骑常侍。八年,擢为散骑常侍。奥每于朝堂以礼法匡太宗,太宗虽颇不悦,然知其明忠。

    十年,拜侍中。太宗崩,丧礼仪器尽定于奥。延昌元年,拜礼部尚书。五年卒。凡六子,跃、哙知名,仕为司州二千石,赵氏之乱,皆弃郡还乡。

    冉芸,字静然,京兆霸陵人,叔父季,开府仪同三司。芸幼少言,而甚知体度,为季所爱。

    开阳十七年,季荐之于高帝,高帝用为中书令史。开阳二十年,擢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内外文书之收发,多经中书通事舍人,以是其位虽不显,而控制机要,人莫敢不重,人言:“宁惹尚书令,不敢犯舍人。”

    昌武元年,升为中书侍郎。四年,拜行中书令事(注曰:时赵政遥领中书令,录在《通纪》,故使芸行中书令事,以总司中书之事)。芸在中书累年,断理机要,拟写令折,每得事理,人莫敢欺,以为智比天神。

    九年,卒于洛。三子,涛最知名,别有传。

    郜棠,字荣秀,河南密县人。伯父芝,开府仪同三司。未冠之时,颇好典籍,加冠之后,情钟更笃,往往读书废寝,讼典望食。

    开阳十七年,起家为荥阳主簿。二十一年,征为著作郎。昌武元年,为秘书丞。四年,擢为秘书令。先是,高帝诏督办修《梁书》,广集文典,已分门类,未成而帝崩,太宗讨不孝,其事遂罢。五年,太宗复使棠纂《梁书》。七年,棠上《梁书•通纪》七十卷,太宗览而嘉之,加其侍中。

    延昌元年卒,四子并不名显。

    史臣曰:邓冯冉郜既为名家,当出正士,观其所为,亦不负名。然邓甫之受托孤,可谓帝情诚推,而其不能制驳杨零,惟以中调为务,盖辜先帝之心矣。

秦书 卷三十 刘布 薛廉 薛永 严靖 邓觉传第十

    刘布,字芙柔,清河甘陵人。祖晗,梁侍中;父闰,皇秦侍中。布幼不敏,父以其为痴。稍长,醉心文典,以知不敏,力往往倍于常人。人一遍能诵,布咏讼十遍,以是虽钝而识广。

    开阳十七年,起家为中书主书。二十二年,擢为中书舍人。昌武元年,丁父尤,四年,起为中书侍郎。七年,升拔为侍中。布父祖三代,咸居侍中官,天下荣之。

    十年,转吏部尚书。延昌五年,拜为司徒。登丰元年卒。五子,彪最知名,别有传。

    薛廉,字正清,河东襄陵人。祖涣,梁徐州司马;父保,隐居河东,名德闻于河北。开阳十四年,廉起家为濮阳令。

    十七年,丁父尤。二十年,起为东郡主簿。昌武元年,擢为弘农太守。三年,征为尚书郎。五年,擢尚书丞。八年,擢为尚书左仆射。廉为人逢源,多与交游,以是官运畅达。

    延昌三年,为司空。四年,时赵默执政,欲拢王平,使其为司空,遂阴使人言于廉曰:“位已至三公,无再上之官也,其乐安如耕耘桑麻于本郡乎?”廉悟之,遂乞骸骨,许之。

    六年,卒于家。子简知名,别有传。

    薛永,字常弘,鲁郡薛县人,父辅,皇朝刑部尚书。永富于文采,达于辞令,为京城所宗,每一文出,争风临摹。

    开阳十七年,起家秘书佐郎。二十一年,擢秘书丞。昌武元年,为秘书令。二年,转户部尚书。三年,丁父尤。六年,起为户部尚书。九年卒。诸子并不显。

    严靖,字达和,鲁郡卞县人。父豫,豫州牧。靖少读经史,每以天下为怀,常思建功业。开阳十五年,起家为丰令。十九年,拔为沛郡太守。二十二年,丁父尤。

    昌武三年,起家为豫州牧。靖以豫州犯父讳,固辞。太宗语之曰:“卿父尝当此职,不以为讳,卿可无虑矣。且卿本即豫人(注曰:鲁郡在豫州),岂以此易乡乎?”靖乃受,然每自称“乡州牧靖”,不尝言“豫州”。延昌元年,改刺史。

    二年,兖州民黄福生反,刺史任渊讨之,不利,殁于军,贼遂大盛,席卷司兖,扰动京畿。靖与之战于阳城,伪不利,设伏要之,破贼,斩福生,搜讨余寇,河南清净。

    登丰三年六月,赵献僭位,天下震撼。扬州刺史宋国公秦宁举义于州,邀诸州刺史。靖与荆州刺史刘傥、兖州刺史任澜、青州刺史高冰、交州刺史迟正烈并同心举义,推宋国公为盟主。

    七月,伪司隶校尉赵勰率大兵七万攻豫州,颍川太守薛芳降勰,勰遂鼓噪尽锐,直捣陈郡,靖往援之,既至,陈县已失,靖退屯苦县。勰攻靖,靖与战,勰军多锐卒,豫州久无战事,操练生疏,与战不利,靖遂退还谯(注曰:豫州治所在谯)。

    七月廿一日,勰推军至谯县,围之,蚁聚偪城,百道并攻。靖躬披甲胄,督战城墙,身当刀剑,巡卫隍郭。勰军昼夜攻之,城墙数处颇坏,几与地平,靖则率军立栅以距之。勰使冲车偪城,靖则以火箭破之。勰复地道捣城,靖命人横堑以拦之。勰遂使人射箭至城上,系纸书曰:“生募严靖者,万户侯;募严靖首者,五千户侯。”靖取之,于其纸背书曰:“生募赵勰者,封国公;募赵勰首者,万户侯;能得赵献者,可封异姓王。”射回勰阵中。

    勰计无所出,深沟高垒以围之。时战事仓促,靖未预之,以是谯内储粟不多,至于八月,已食马饮尿,甚至绞粪取汁,拆屋为柴。九月廿六日,守军力尽,城遂为勰所破,靖乃举家自尽,临终语旁人曰:“尔等已为国显忠,分已尽矣,可降;我受国家大恩,临牧乡州,不可降矣,今贼既至,且以死殉国。”旁人泣愤,遂持戈与勰军战于城中,尽数殉国。

    光宗登基,追赠靖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豫州刺史,赐汝南郡公,谥曰忠烈。

    邓觉,字道悟,东郡濮阳人。从兄甫,司空。父曲,扶风太守。觉早孤,养于伯父光家。觉少好武艺,光每劝之曰:“我家名门,当好文书,何以刀枪干圣贤事乎?”觉对曰:“无刀枪,圣贤不能免灾于贼寇也,侄习刀枪,正为御圣贤矣。”光颇奇之。

    开阳十六年,起家为临晋令。二十年,擢为冯翊太守。昌武二年,为京兆尹。七年,坐失职左迁凉州司马。

    延昌元年,升凉州别驾。是年,吐谷浑寇陇西郡,觉随州牧王平击破之。二年,朝廷征之,其曰:“凉州边塞,正合我展武功。”固辞不就,仍在凉州。是年,吐谷浑复寇陇西,觉又随王平击破之。

    四年,兼领金城太守。登丰三年五月,王平卒,遂以邓觉为凉州刺史。六月,宋国公举义,亦送书于觉,道为赵氏所劫,书不至,而觉亦传檄州境,罪责赵氏,不附于赵献。

    七月,赵献使伪雍州刺史赵清乡凉州,觉距之于陇县,连战不利,退守榆中。八月,清偪榆中,觉夜袭清营,清初至未稳,遂大为觉所破,觉军斩首三千二百级,禽清弟流,枭首以徇。

    清收合诸军,集兵七万以趣觉。时凉州诸郡兵至于榆中,合有五万余,两军遂对垒于榆中。清扬声与度河北,觉信之,夜袭其营,反为清所伏破,清诸军遂攀城,觉乃北走。收合散卒,尚有三万,欲往金城,闻金城郡尉袁笃已害太守而降伪燕,觉乃退守姑臧。

    九月十八,清推至苍松,时觉招募兵马,众已有六万余,与清均势,乃距战之于苍松南。两军初交锋,各有不利,于是皆退保营垒,相持对峙。翌日再与清战,觉命步卒挺戈在前,轻骑击其两翼,清遂不利,退屯二十里。廿一日,觉尽锐攻清,清募精兵,贯穿觉阵,觉不能敌,遂为清所破,还保苍松。

    廿四日,清攻苍松,觉出与战,新募士卒多逃散,军遂溃,为清所乘,觉大败,匹马北奔姑臧。路招萃余众,会集县卒,犹有兵卒近二万。

    清蹑觉至于姑臧,重垒围之,觉愤然,曰:“我不能做困兽也,诸将愿降者,今日可降;愿与我死战者,今同我出城殉国也!”军士遂皆愤慨踊跃,激昂欲战,觉乃悉军出与清战,觉奋戈舞刃,蹈锋陷敌,刀戈为之斫烂,然寡不敌众,终为敌所禽。

    清卒缚之,立之于清前,清左右使其跪,觉不为所屈,曰:“我跪天子,不跪畔臣。”清曰:“卿弟染,在皇朝为户部侍郎,卿不如弃暗投明,上可顺奉天意,下可团圆至亲,何如?”觉啐之,怒喝之曰:“狗奴,凉州但有断头死义之刺史,不有屈膝同恶之刺史也。”清愤然,遂害之。

    光宗即位,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凉州刺史,赐武威郡公,谥曰武烈。诸子皆死其难。

    史臣曰:臣旧以为,门阀世家,坐治经纶也,未必能有赴汤蹈义之士,然观严忠烈、邓武烈者,知臣之谬也。夫严、邓直巨逆僭越,大军压城,能仗义奋忠,戮血搏战,殉国于戎场,显节乎危难,实我华夏之正气,皇朝之脊骨也!虽未能克捷,而其牺牲国难,显章忠心,烈节彪扬史册,事迹永颂汗青!臣纂其传,不禁默然垂泪,叩首以敬二公也。

秦书 卷三十一 尤德传第十一

    尤德,字齐贤,陇西狄道人,后以威名功德,字行于世。齐贤少便弓马,能左右持戈,后仕郡为卒。郡临边陲,频受吐谷浑、回纥寇掠,齐贤每从军征讨,屡立战功,稍转郡贼曹。

    延昌二年,吐谷浑寇陇西,齐贤随王平击之,以功进为郡尉。延昌六年,擢为太守。登丰三年,赵献篡位,天下震撼。刺史邓觉传檄州境,罪责赵氏,齐贤响应之,将郡兵六千赴陇县,未至,直陇县失守,刺史邓觉率大众退守榆中,齐贤乃往会之。

    邓觉为伪雍州刺史赵清所败,齐贤军亦溃,遂欲西奔金城,路闻金城郡尉袁笃已害太守而降伪燕,乃还陇西。时襄武、临洮二县已失,齐贤遂招合义勇,收纳散卒,有众五千。时赵清自以为所向无前,无需虞后,留众在襄武、临洮者少,齐贤乃尽军攻之,至于三年九月,连匡二县。

    齐贤既光复陇西,传檄金城,罪状袁笃(注曰:伪燕以袁笃为伪金城太守),金城、枝阳、临湟诸县望风顺从,余县举义应齐贤者不胜数,齐贤遂将兵迳趋允吾(注曰:金城郡治所在于允吾),袁笃出与战,齐贤跃马挺枪,冲锋破阵,斩笃于乱军中,遂破允吾,乘锋降下诸畔县,全光金城。

    十月,齐贤闻邓觉殉国,乃集众大哭,为觉发丧。众推齐贤为凉州刺史,齐贤距曰:“我何德何能,堪当州史?”众将曰:“今天下倒悬,微君,不能救凉陇也,君何至让乎?”齐贤不能距,遂受推为凉州刺史,传檄州境,使举旗从义,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遥应之。

    赵清既拔武威,遂南下来犯齐贤。十一月,清攻令居、允街(注曰:二县皆在金城境)。齐贤伪不利,阳退,清先是屡战克捷,至是自骄,于是追逐,齐贤伏兵大发,回军与斗,大破清军,斩四千余级,降逆军三千人。清整阵固营,遂次令居,召集兵马,集众有五万余,欲与齐贤相持,齐贤避其锋芒,退居湟南。

    宏长元年正月,清进至湟北,立足未稳,齐贤与诸将曰:“今赵清百里蹑我,其众老而初至,我若尽锋斗战,可破彼于不虞,诸将谁愿与我冲阵?”将士皆欢呼振臂,齐贤遂将兵潜自别津暗度,夜袭清寨,清大溃,单骑北奔,齐贤扬鞭语逆军曰:“赵氏遘逆,天理不容,必贻灭族之祸,汝等何不弃暗投明乎?”于是倒戈者千计。

    清北逃乎令居,合集亡北,尚有众三万,清乃固垒扎寨于令居。时齐贤所有兵众不足二万,难与之战,遂声言欲缘河取榆中,清信之,稍移南偪,齐贤遂将锐来战,大破清,清遂东走。齐贤乃复令居、榆中。

    四月,清再将众五万来攻,齐贤整顿部伍,招募义士,已有众四万,遂与之战于榆中,齐贤不利,清遂陷榆中,齐贤西却金城。

    五月,清偪金城,初至之日,以为齐贤不当出。齐贤料其如此,遂夜将兵举火袭之,清军大溃。须臾,清整顿将兵,与齐贤搏战,齐贤复败,还守金城,然清攻具营寨颇遭烧毁,乃退屯十五里。

    六月,清粮尽,还守榆中。时山东义军渐盛,赵献调西军以东援,以是清兵资日乏。而齐贤仗义举旗,越郡来应之者多,民亦多送粮,以是兵卒日广。齐贤乃总众东进,与清持于榆中。

    八月,清粮尽,出与齐贤战,为齐贤所破,清乃匹马东奔。齐贤留置二郡太守(注曰:金城、陇西二郡),自将兵乘机北取武威郡南。张掖太守辛川见势,与酒泉太守李政、敦煌太守宋北合军一万,东偪武威,齐贤乃尽锐北扫,会于姑臧,拔之,乃光复武威。

    十一月,赵清又集众六万,偪围榆中。尤齐贤将众五万赴之,旗鼓连缀,呼吼动天,逆军甚惮之。清乃撤围,与之对垒榆中城东七十里许。

    二年正月,清夜袭齐贤,齐贤治军严整,每临敌,必有警备,以是清不利,齐贤遂反军攻之,大破清,斩首万余,降者五六千。清东走,诸将欲穷追,齐贤止之曰:“彼虽袭我不利而败,犹有大众,我军方经苦斗,所募新卒不堪再战,稍息以俟后图也。”遂增固榆中城墙。

    三月,清知榆中难攻,遂尽锐偪襄武,尤齐贤急帅兵自金城南救,比至,襄武已失,齐贤遂壁于首阳(注曰:亦在陇西),会集兵马,至者四万余。四月,清请援于关中、洛阳,悉众六万,会于首阳,欲与齐贤决胜,遂连日挑战,齐贤皆不应。诸将不能忍,皆愤慨欲战,齐贤喻之曰:“彼千里会众,远来图我,正欲与我决胜耳,我若出战,中其下怀也。若与之相持,其军久必失锐,我可一战破之。”遂至于六月。

    清重军深入,粮草不继,且士卒多远来新集,颇怀动摇,以是日有逃散,人无斗心。七月十日,齐贤遂尽锐出战,三道冲之,大破其众,清单马奔逃,齐贤遂复襄武,又乘胜拔平襄、冀县(注曰:皆在汉阳郡)。

    九月,齐贤进平成纪、阿阳、显亲、西县(注曰:皆在汉阳),使别将梁处将轻兵入武都,自氐道迳偪下辩(注曰:武都治所),大张旗鼓,阳作重军,伪武都太守杨枫惧,遂举郡降。

    十月,齐贤进至略阳,赵清在略阳,与之相持对垒。齐贤尽锐攻城,不能克,遂开沟渊壑,重围守之。

    时益州刺史李晚成拜表光宗,发兵偪关中。齐贤得与行台通信(注曰:光宗行台在临淄,先是,李晚成持兵,以是信使不达,至是,李晚成举义,齐贤信使可自益州至于荆州,再至扬州、徐州,达青州临淄),上书称臣,光宗遂以之为持节、凉州刺史、都督凉州诸兵事,封上邽侯。

    齐贤既大破赵清于首阳,乘锋克复,三年,连取数县。晚成亦兵偪秦川,以是赵献大惧,使赵涌为伪雍州刺史(注曰:以赵清为伪太宰),将大众七万至关中。

    四年正月,赵涌使别将赵涣将兵三万救赵清于略阳。时清有众近二万于城中,尤齐贤萃众六万围城,涣既至,屯于城东,尤齐贤使别将程库将众三万距之,涣遂坚壁与之对峙。

    二月,城破,清东奔,涣攻程库以迎之,清遂往洛,赵献以涣为伪凉州刺史。赵涣既不能制齐贤,遂退守陇县。齐贤遂光复汉阳诸县,三月,进围陇县。

    时陇县城内有逆军三万,齐贤集大众六万余,昼夜攻之,冲楼巨车,地道石机,连围二百日,至十月,涣粮尽,遂出与齐贤战,齐贤将锐卒亲战,交兵城外,齐贤横戈勒马,迳冲敌阵,转斗无沮,手斩赵涣,逆军遂崩溃逃降,陇县克。

    十二月,尤齐贤遂北乡安定。五年二月,安定光复。三月,尤齐贤复指北地,至于五月,北地尽数光复。至是,凉州悉平。是月,李晚成拔陈仓,齐贤遂与李晚成合兵,乡长安。

    六月,齐贤以为当分道并趋,使无固守之资,遂定以李晚成下扶风,己下冯翊。七月,齐贤将大众六万推至云阳。云阳守将华泰据力冯城,负隅顽抗,齐贤重围攻之,别遣偏将徇粟邑、衙县、频阳(注曰:皆在冯翊)。九月,陷其城。十月,齐贤进偪池阳,别使部将王超拔万年。伪兵部尚书赵协集众二万,固守池阳,齐贤地道冲车,飞石楼硾,昼夜攻之。十一月四日,破城,协率余众在城中与齐贤军巷战,为齐贤士卒所斩,齐贤乃整军数日,进捣阳陵(注曰:阳陵已在京兆尹内)。

    十二月,齐贤将锐卒攻阳陵,三日拔之。是月,伪凉州刺史赵雪率军三万自关东至于渭北,与尤齐贤军相持。初一交战,齐贤士卒久历苦战,颇老,不利稍退,齐贤亲将劲卒距雪军,扎营以距之。

    六年正月,齐贤军既休整,再与雪战,大破之,斩雪于阵中,伪冯翊太守郑图以渭桥降齐贤,齐贤遂度渭水。二月,进至长安西北,直伪雍州刺史涌大挫李晚成于长安西,晚成西走,涌轻锐追之,齐贤闻讯横截之,涌与战不利,退保长安,齐贤遂与李晚成合军,共围长安,昼夜攀攻,而赵涌负隅距守,久不能拔,二军遂重围待之(注曰:二军,尤齐贤凉州军,李晚成益州军)。

    七月,逆军粮尽,伪雍州刺史涌将大众图突围,为齐贤、晚成所破,晚成士卒生获之,斩于长安城下,传首王师,城内崩溃,晚成遂与齐贤乘胜叩城,拔长安,推锋西进,冯翊、京兆诸县多拜表降伏,二军遂出潼关,推至弘农,至于渑池(注曰:渑池在弘农境内),赵献使伪兖州刺史乾将兵三万守渑池。

    八月,晚成部先登破渑池,二军合力,破斩伪兖州刺史乾,传首王师。时晋王将王师次成皋,齐贤奉表来成皋营,称功致美于晋王,王谢曰:“公言过奖,光复凉土,扫定关中,公勋大矣!”优辞抚慰,赠齐贤以爱马,承制以齐贤、晚成为使持节,齐贤遂还营。

    十月二十五日,齐贤与晚成会王师于洛阳,二军凡八万人,督攻洛西门。

    七年元月四日卯时,姚徙所部先登,午时,齐贤所部与晚成所部破西门,遂鱼贯而入,光复洛京。二月,诏使持节、凉州刺史、都督凉州诸兵事、上邽侯尤齐贤进为曹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

    永弘三年秋冬,有氐寇武都,尤齐贤亲将兵降下之。五年,吐蕃掠陇西,齐贤追击不及,遂还。七年,吐蕃再犯,齐贤要其后,吐蕃遂溃还。

    八年五月,吐蕃大举寇川,尤齐贤遣武都太守傅阮将兵二万赴川,与李晚成并力克之,二军凡斩首二万余级,吐蕃以是累年不复敢来侵犯。八月,帝转齐贤为使持节、雍州刺史、都督雍州诸兵事,镇长安,以凉州长史杨玉为凉州刺史。

    九年八月,帝大不豫,诏使齐贤入京,欲以之托辅,与之言曰:“曹公忠臣宿将,前赵氏篡逆,公举义凉土,光复关中,社稷之功臣,朝廷之股肱也。今欲以储君相付,公务自勉奋励,尽心以佐新帝矣。”齐贤感激流涕,叩首曰:“臣蒙皇朝大恩,得拜岳牧,必竭死报恩,不负陛下。”十二月,帝療,齐贤遂还长安。

    永庆元年十月,使持节、雍州刺史、都督雍州诸兵事、曹国公尤齐贤薨,时年六十四,帝闻讯大悲,亲书文吊丧,手敕谥之曰忠宣公。

    齐贤二子:奉、顺,奉嗣位,鞑靼之难,二子皆在洛京。洛京失陷,皆罹难。

    史臣曰:尤公直巨寇作逆,刺史殉国,乃不畏强敌,仗节举义,转战于凉土,搏斗乎关中,于是克复秦陇,重光长安,中兴之功绩,其为大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6157/ 第一时间欣赏前秦书最新章节! 作者:张仕一所写的《前秦书》为转载作品,前秦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前秦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前秦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前秦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前秦书介绍:
本作以文言形式书写,内容为历史架空。
全书分“通纪”与“本纪、世家、列传、类林、典志”两部分,“通纪”部分以时间为顺序,按年代前后依次成文。“本纪、世家、列传、类林、典志”部分以具体人物及相关制度为线索。
本书讲述了在小说所创建的架空历史中,自秦高祖起义开始,历经太宗、孝宗、恭宗、光宗、穆宗、熹宗等朝的故事。由于暂时缺乏“志”的部分,因此以军事、朝政、人物相关情节为主要内容,以经济、文化、制度相关情节为补充内容。
PS:小说中所有地名基本以谭其骧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东汉部分为参考;官职名称或有参考,或为自创;有时会化用历史典故。前秦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前秦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前秦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