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重振中医TXT下载重振中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振中医全文阅读

作者:蜀都小侯爷     重振中医txt下载     重振中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四十三章 三棱

    钟医这一句话,像是一锤定音,又像是开启了什么其他的方式。

    “所以,我能够理解你们现在正在往提纯的道路上走吗?”刘教授问道。

    刘教授这话问的也不错,从刚刚刘良朋和钟医的阐述上来看,的确会让人以为钟医两人走上了那条路。

    “不同的。”

    “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别。”

    钟医和刘良朋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差别在哪儿?”刘教授问道。

    “三棱。”刘良朋抢先一步答道。

    三棱?

    什么意思?

    “三棱是一种中药。我拿出来的十三味解郁胶囊的中的一味药。”刘良朋回答道。

    “我当然知道它是什么。”刘教授说道。

    三棱嘛,最早载于唐代《本草拾遗》,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

    该药主产于我国浙磐安、东阳等地。

    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与莪术配伍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等症。

    经过很多人研究发现,三棱中含有挥发油类、有机酸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皂苷类、甾醇类、糖类、生物碱类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但是,目前1998年版《华夏药典》三棱药材项下尚无明确的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标准

    “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的不完善,故为完善三棱的质量控制方法,我和钟医院长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归纳三棱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同时,结合该药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概况,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五原则从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以及临床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三棱的Q-marker,以期为其药材、饮片及相应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刘良朋说道。

    杨光等人也不说话,就等着刘良朋继续说。

    “我们现在已知的三棱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芳香酚酸及酯类、有机脂肪酸及其酯类、环肽类、三萜和甾体类及挥发油类等,且药理活性多样。

    第一类,苯丙素类三棱以阿魏酸、p-香豆酸以及二者蔗糖酯、甘油酯的衍生物为主要成分。

    目前,我们共发现21个阿魏酸蔗糖酯衍生物和5个阿魏酸及p-香豆酸甘油酯衍生物,其具体化合物名称,部分成分化学结构式。

    由以上观点由可见,阿魏酰基常连在果糖的3、6位上,糖基上有不同程度的乙酰化基团取代。

    C6-C3部位的双键既有反式又有顺式结构,其中反式双键较稳定且更为常见。此外,还有学者分离鉴定出了4个异香豆类化合物,包括8、三棱内酯B、三棱双苯内酯。

    还有,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以及1个简单苯丙酸类化合物,即咖啡酸。

    阿魏酸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辐射和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王新胜等认为,三棱中的p-香豆酸和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与三棱活血化瘀功效相符。

    此外,有文献指出,三棱内酯B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抑制巨噬细胞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多种活性。

    其次,我和钟院长从三棱中,分离鉴定出3个黄酮醇及其苷类、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山柰酚]、芦丁、2个异黄酮:芒柄花素和鸡豆黄素、1个二氢黄酮——5,7,3′,5′-四羟基双氢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和3个双苯吡酮类化合物。

    我们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法进行研究,发现三棱总黄酮具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

    还参考了京城那边的医疗专家的意见。

    我们采用小鼠体内凝血实验、体内血栓形成实验以及热板法、醋酸扭体法两种疼痛模型,评价不同三棱提取物的药理作用,认为三棱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和镇痛作用。”

    刘良朋一边说,一边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此时,窗外的雨越来越大了,颇有种大雨澎湃要淹没整个城市的感觉。

    林婉岚靠在窗边,看在令刘良朋——背后站着的钟医。

    狗~男人,就把别人这么推上前了?

    林婉岚当然能够感觉出来现在在场众人的情绪。

    怎么说了,林婉岚有种感觉:钟医的目的快达到了!

    “同样,芦丁早已三棱中部分阿魏酸蔗糖酯类成分的化学结构式编号糖基被证实具有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抑制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生成的活性,对心脑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芳香酚酸及酯类从三棱中分离鉴定出的芳香酚酸及酯类包括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三棱二苯乙炔、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醛、原儿茶酸、香兰素、等。

    体内研究发现,香草酸10、30、100毫克/千克对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降至百分之18.5和百分之10.1。

    此外,香草酸100毫克/千克能显著降低大鼠纤维蛋白原水平、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但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无明显影响,与阿司匹林100毫克/千克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一致。

    同时,香草酸可以通过激活磷酸腺苷激酶、增加核转录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加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保护线粒体功能。

    香草酸还可以减轻高脂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为保护心血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刘良朋一字一句的介绍道。

    他说完之后,眼睛一动不动的看着杨光,想要从杨光的眼中看出什么来?

    疑惑或者反对!

    不论什么,你们放马过来就好!

    刘良朋自信地想道。

第八百四十四章 十三味解郁胶囊(2)

    外面的雨还在一直下着。

    淅淅沥沥的,也不让人烦躁,同样的,也没有让人平静。

    中医院的事情进行到了这儿,药物的事情也走到了这儿,不论是中医院的众人,还是省上调查组,也显得极为的疲惫了。

    这已经从一场学术上面的较量,彻底的往精神上面的较量演变了。

    谁能够坚持下去,谁能够支撑下去,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彼此双方都是人中龙凤,当然都明白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平静、细心、以及保持着十足的专注力。

    刘良朋此刻,搞死自己要平静下来。

    他开口说道。

    “三棱中,还含有其他的物质。”

    “首当其冲的是脂肪酸及其酯类从三棱中分离出的脂肪酸及其酯类包括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壬二酸、二十二烷酸、丁二酸、三棱酸、正十六烷酸、三棱酸甲酯、10-十八碳二烯酸。

    以及,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正丁酸、反丁烯二酸、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棕榈酸、棕榈酸单甘油酯、富马酸等。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如反丁烯二酸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通常认为可增加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还可被用于诱导建立大鼠肝BRL3A细胞脂肪变性模型。

    这一点是可以验证的。”

    刘良朋继续说道。

    “三棱中,还有环肽类。

    实验的时候,钟院长从三棱醇提液中分离得到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共3种环二肽类成分。

    并且,发现其均具有很好的抗凝活性,以环-苯丙氨酸-酪氨酸的抗凝效果最为显著。

    至于,三萜及甾体类。

    我们从三棱中分离出的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包括:5-胆酸甲酯-葡萄糖醛酸鼠李糖苷、胆酸甲酯葡萄糖苷、胆酸甲酯-鼠李糖--吡喃葡萄糖苷。

    谷甾醇-吡喃葡萄糖醛酸苷、谷甾醇棕榈酸酯、胡萝卜苷棕榈酸酯、桦木酸、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过氧化麦角甾醇、谷甾醇、胡萝卜苷和豆甾醇等。

    以上的效果三棱总皂苷有明显的减少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栓形成等作用。

    其中,豆甾醇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可用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还有挥发油类的物质。

    利用三棱中挥发油的提取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得油率为百分之0.04%~0.05。我们也有采用乙醚冷浸或同时蒸馏萃取法,其中同时蒸馏萃取法得油率较高,可达百分之3.19。

    经气质联用技术鉴定,三棱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芳香族含氧衍生物和脂肪酸类成分,其中8α-六氢,8α-二甲基-1-甲基乙烯基-萘酮、8α-六氢-黄酮、棕榈酸、亚油酸等含量较高。

    与大多数植物挥发油通常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有所区别。

    同样,三棱和莪术配伍药对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三棱和莪术单药挥发油,并且三棱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亚油酸和2-羟基十六烷酸在上述药对中未检出。”

    众人看着刘良朋,不由心生惊讶。

    要知道,刘良朋是一个中医啊。

    让一个中医去背诵8-六氢,二甲基-1-甲基乙烯基-萘酮、8-六氢-黄酮?这跟直接背诵全文有什么差别?

    甚至有人敢打赌,在场众人,能够听懂刘良朋到底在说什么的。

    肯定不会超过五人!

    但是,刘良朋还是说了,并且做的很好,他敢肯定自己,一定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三棱中肯定还有其他三棱。包括含有生物碱类、蒽醌类、二苯类乙烯以及糖类等化合物。

    目前已报道的5种生物碱包括:异喹啉类生物碱、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阿扑芬类生物碱、原小蘖碱类生物碱。

    以及从抗宫颈癌细胞活性最佳部位分离得到的一个铝络合黑三棱碱三糖苷。

    3个蒽醌类即: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游离型大黄蒽醌对多种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素甲醚被开发成新型植物源杀虫剂。

    2个二苯乙烯类。

    此外,三棱中已报道的化合物还包括羟甲基糠醛、腺苷、羟基酪醇醋酸酯、羟基酪醇、正丁基吡喃果糖苷、正丁基果糖苷和正丁基呋喃果糖苷、吡喃葡萄糖、甘露醇、赤藓醇。

    其中,甘露醇具有镇痛和抑制脑血栓形成的作用,被认为是三棱的活性成分之一。

    特定状态的微量元素是维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必要条件之一,汪洪武等[48]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法检测,发现三棱中钙、钾、镁、钠、锌、铁、锰和镍含量丰富,其中钾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最高。”

    刘良朋说完,还和钟医两人相互点了点头。

    像是在交换什么意见。

    “其次,我还想提出一个概念:预测分析中药Q-marker。”钟医说道。

    “预测分析中药Q-marker?”杨光惊讶的问道。

    这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可是,钟医却没有详细的说。

    他接着说道:“三棱所含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然而,1998年版《华夏药典》三棱药材项下仅有性状、显微观察和薄层鉴定,尚无明确的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标准。

    为完善三棱的质量控制方法,本研究在归纳三棱活性成分及活性的基础上,结合三棱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文献,基于五原则分析、预测其Q-marker。”

    刘良朋接着钟医的话说道。

    “成分有效性分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抗炎、镇痛、影响血液流变学、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均与其活血化瘀、消积止痛的功效相关联。

    发挥相应作用的活性部位有苯丙素类、总黄酮类、总皂苷类、有机酸类、环肽类、挥发油类,具体活性成分,包括阿魏酸、p-香豆酸、三棱内酯B、芦丁、香草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甘露醇、豆甾醇。

    此外,利用我们攻邪刘家的数据信息挖掘和分析功能,预测三棱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如山柰酚、三棱酸等。

    以上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来源。”

第八百四十五章 十三味解郁胶囊(3)

    刘良朋并没有停下。

    他继续说道:

    “还有,我们依据刚刚所说的刚发吗,进行了成分特有性分析。

    发现三棱中含有较多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的衍生物,此外还有自然界少见的异香豆素类成分。

    在三棱众多活性成分中可体现出一定的专属性,加之这些特征性成分分别具有抗凝、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这个发现,虽然不能够说是开创性的,但是也的确是有奠基的作用的。

    在没有发现之前,人们对三棱全部集中在使用上面。

    而现在,人们可以把更多的精神用在探索上面。

    “人们可以把更多的精神用在探索上面。

    比如说,成分可测性分析。

    最近,有关三棱成分分析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我们利用比色法测总黄酮、总皂苷、总酚和总多糖的含量,采用滴定法测定甘露醇的含量。

    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对照药材探索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游离阿魏酸和总黄酮含量,采用气质联用法分析三棱挥发油和脂肪酸类成分,利用HPLC进行三棱指纹图谱研究等。

    目前,已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的三棱指标性成分有很多。

    包括p-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芦丁、山柰酚、芒柄花素、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异阿魏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

    这些成分除5-羟甲基糠醛外均具有苯环结构,紫外检测波长通常为254~320nm。

    但是嘛,现有研究尚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现在业内了解,也从大家的含量测定结果来看,以上指标性成分在三棱中的含量总体偏低,除p-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5-羟甲基糠醛外,其余成分在绝大多数药材中的含量低于百分之0.01。

    所以,我们建议对含量较低活性成分的检测采用灵敏度更高方法比如液质联用法。

    第二点,缺乏对三棱中特征性成分,比如苯丙酸蔗糖酯、甘油酯类成分以及生物碱的定量分析研究。

    第三点,对于三棱挥发性成分主要集中于MS定性检测,需加强对其主要成分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

    刘良朋想了想之后,继续说道。

    “在很多方面,中药配伍环境分析临床上三棱与莪术两者常相须合用。”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三棱-莪术相须配伍的功效物质发现,三棱中的芒柄花素、β-谷甾醇、豆甾醇为活性成分。

    钟院长在建立了同时测定三棱-莪术药对中p-香豆酸、阿魏酸含量的HPLC法,且当三棱-莪术质量比为2∶1时,p-香豆酸、阿魏酸含量最高。

    我们用石油醚提取药对莪术三棱和两单味药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衍生化处理后进行GC-MS分析,发现药对脂溶性成分与单味药存在明显差异。

    除了在三棱与药对中共存的亚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外,三棱中其余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比如如油酸甲酯在药对中未检测到,而且药对中共有23个新脂溶性成分产生,包括β-榄烯酮等。

    说明三棱与莪术配伍后并不是成分和药效的简单相加,需要深入探讨与配伍前后药效变化相关的活性成分,为三棱Q-marker提供有益的参考。”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

    “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分析加工炮制直接影响着药材的成分及药效。”

    “三棱的历代加工炮制方法包括去皮须、去毛、去芦、切片、捣碎、火炮、纸煨、炒炭、醋炙、醋煮、米煮、酒煮、酒炒、乌头炒、干漆炒、面裹煨等,现代临床上三棱一般经净制、切制或醋炙后入药。”

    “当然,我们与麸炒比较,醋炒三棱对家兔血小板体外聚集抑制率最高。”

    “钟院长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的含量,结果醋炒三棱的含量最高,比生品增加约40%。麸炒三棱的含量最低,比生品减少约50%。

    而另外医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棱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的含量,发现减压冷浸后切制和醋炒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与清蒸、麸炒相比更高。

    最后,我们采用GC-MS法分析发现,三棱经醋炙、醋蒸后的挥发油含量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具体成分种类也有所差异,产生了2个新组分即1,7,7-三甲基-[2,2,1]-2-庚醇乙酸酯和亚油酸乙酯。

    由此可见,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较大的是黄酮类、皂苷类和挥发油类成分,因此可考虑为Q-marker的候选。”

    “还有,可入血化学成分分析。

    我们采用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灌胃三棱后大鼠血清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含量的方法,认为该检测方法能够同时、快速、准确测定三棱4种有效成分在血清中的含量。

    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即是三棱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

    当然,这也是血中移行成分,口服药物通常要经过胃肠吸收入血再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组织器官后方可发挥药效。

    故而能在血液中检测的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结语:三棱中含有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环二肽类、甾体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油等多种类型的活性成分。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凝、抗炎、抗肿瘤、镇痛以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有关三棱的研究文献中已报道作为含量测定指标的成分。

    其中,包括部分苯丙素类比如p-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

    黄酮类比如如芦丁、山柰酚、芒柄花素。

    有机酸类比如如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原儿茶酸。

    环二肽类[如环-比如酪氨酸-亮氨酸和环-比如苯丙氨酸-苯丙氨酸。”

    刘良朋最后说道:“从有效性、可测性、配伍、传递与溯源比如加工与炮制、入血分析,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成分为三棱Q-marker的必定之选。

    从特有性来看,阿魏酸、芦丁和香草酸的专属性不强,比如阿魏酸、芦丁分别在药材当归、槐米中亦有较高的含量。

    然而,在三棱中首次发现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类、异香豆素类以及生物碱类成分尚无相关定量分析,故后续有待着重对三棱上述特征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

    由于三棱木化程度较高,所含成分含量通常较低[2],应注意结合其各种活性成分的性质特点,优选可靠且灵敏高的分析方法,从而建立药物使用者对十三味解郁胶囊的信任。”

第八百四十六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1)

    就在众人还在沉默,还陷入了在刘良朋的话语之中的时候。

    一个人突然开口了。

    他说话,让在场其他人都紧张,压力瞬间突增,让人呼吸都慢了半拍。

    “什么是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陈浩然问道。

    陈浩然一开口,刘良朋身体不受控制的退后了几步,眼神茫然的在场上晃了一圈,终于落在了钟医的身上。

    “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钟医也没有回避,回答道。

    “哦?”陈浩然反问道。

    他怎么不知道,还有什么新概念?

    “当前中药质量控制的思路是控制中药中一种或者几种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的量,以此作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以确保这些成分在样品检验时的质量可控性和稳定性。

    但是,通过分析已发表的研究和评述性文章,发现许多大量有关中药质量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评价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值得借鉴和参考。

    所以,我在这儿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华夏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要求。

    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明了方向。

    为提升我国中药及其产品质量,本文在研究现有质量评价方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以期与同行们共同讨论,引起共鸣。”

    钟医慷慨激昂的说道。

    陈浩然脸上淡漠的看着他,不置可否。

    “具体说说?”陈浩然做出了一副又洗耳恭听,又毫不在意地模样说道。

    “比如说,想阶段我们一些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钟医说道。

    质量是一切产品的生命线,更是中药质量的生命线,但因其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保证中药的质量,把好中药质量关。

    只有加强药材市场的品种、栽培、加工、运输、储存的监督管理。

    确保用药安全极其重要。

    “比如说,这其中有品种因素的影响。”

    中药的品种真伪、质量优劣均能影响临床疗效,有的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各地用药习惯、自然条件等不同,使中药一药多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十分常见。

    “比如说如白附子,历代本草都以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入药,而有的地方则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根作白附子用,两者疗效明显不同。

    五加科的人参功能大补元气、强心固脱、生津安神,但市场上发现有用商陆科的商陆根冒充。历代本草贯众的记载不尽相同。

    我们可以在市场随机抽样1436份药材样品,DNA条形码鉴定揭示4.2%为混伪品。

    存在混伪品的物种主要集中在人参、降香、石菖蒲、旋覆花、金银花、五加皮和柴胡等。

    又如红景天药材及饮片样品仅40%为《华夏药典》规定的大花红景天正品药材,大部分为混伪品”

    钟医举例子说道。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都别在谁身上说聊斋。

    “再比如说……”钟医正准备继续开口。

    “在比如说,栽培种植及产地生态条件因素,对这方面也有影响。”一个女人的声音传来,打断了钟医的话术。

    大家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竟然是林婉岚。

    也对,在场敢于在这个时候打断钟医的,出了肖长命以外,就只有这一位了。

    “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我国许多常用中药为栽培品。

    目前我国许多栽培的中药材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技术指导,造成种质不佳、品种特性退化等问题,如牛膝的种质退化引起牛膝的根越种越小,黄芪的木化变异,防风根的分枝变异等。

    再加上栽培中滥施农药、化肥、刺激生长物质等,造成中药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其质量受到影响,难以符合药用标准。

    产地因气候、土壤、水质等生态条件不同,成为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性从地变,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中药的道地性。甘草中的甘草酸量因产地不同5~6倍的差异。所以,不同中药选择其适合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质优效佳。”

    林婉岚开口,陈浩然的目光终于落在了林婉岚的身上。

    之前也是林婉岚打断了陈浩然,让众人去吃饭的。不过,这只是小孩子手段,陈浩然不会去计较。

    但是,现在林婉岚再开口,陈浩然这才真正的把目光落在了林婉岚的身上。

    “不管是这样两个原因,更多的还有采收加工因素这方面的原因。”林婉岚说道。

    “中药的采收通常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最大化为原则,但有时这两个指标是不一致的。

    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采收时期和加工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临床疗效。

    很简单,比如说柴胡总皂苷的量一年生者高于两年生者,虽然后者根的长度直径和分支数目高于前者,但由于柴胡皂苷主要存在于皮层的厚角组织中,随着根的增粗,皮层所占比例下降。

    茵陈多为春季采收高6~10cm的幼苗,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拔来当柴烧”的说法,说明采收期的重要性。

    在很多研究中发现,茵陈4个主要利胆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对羟基苯乙酮和茵陈香豆酸A、B,以秋季花前期至花果期的量高。薄荷在花开末期收割也是因为这时挥发油中薄荷脑的量比其他时间都高。

    另外,当归、川芎的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其切片的薄厚在干燥时会对其挥发性成分的散失造成影响。”

    林婉岚侃侃而谈,声音不大,但是其中充满了力量,并且十分的肯定。

    她举的例子也十分的生动,信手拈来,并不是什么什么生搬硬套。

    同样自信切强大的陈浩然对这种感觉特别熟悉,他瞬间在心里对林婉岚就有一个判断:这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第八百四十七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2)

    即便是这么被陈浩然这么盯着。

    林婉岚也没有害怕,没有认怂,她对上了陈浩然的双眼,语气中带着几分飞扬跋扈。

    “其中,肯定还是有炮制加工因素,您是老中医,您当然知道吧。

    中药根据制剂生产工艺和临床应用的需要,通常需要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处理。炮制的目的包括减毒、增效、缓和药性、有利成分的煎出。

    比如说,乌头炮制后,将二萜双酯类生物碱转化为低毒的二萜单酯类生物碱,达到减毒的目的。

    大黄的炮制从生大黄、醋炒、酒炒、炒制、熟大黄到大黄炭,化学成分从二蒽酮、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到蒽醌类消失,药性从峻泻、缓泻到止泻,起到改变药性的效果。

    含生物碱的药材如延胡索醋制后延胡索乙素、去氢紫堇碱等成盐,提高了其水溶性。许多药材酒制后,有利于物质迁移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羊藿洋油炙后,溶解了叶片表皮的蜡质,增加羊藿苷的溶出。还有的炮制起到稳定药性的作用,如槐花炮制避免鼠李糖转化酶对芸香苷的转化。

    中药加工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影药效和有效物质的量。

    再比如说,当归、川芎、前胡、大黄诸类需水润切片的中药材,浸润过程可以使有效成分随水流失而使药效下降。

    如种皮厚、质地坚硬的药材,生品不得入药需炒制后应用。

    炒制时的火候不同其药性也有不同。还有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说完,林婉岚看了看陈浩然,想要从陈浩然脸上看出什么东西来。

    不过嘛,陈浩然也只是轻微的点了点头,其他没有任何表情。

    所以,林婉岚给了钟医一个眼神,让钟医接受了。

    “还有提取纯化过程对质量的影响。

    我们中药的提取纯化过程是中药质量传递的关键环节,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等工艺环节。

    中药的提取过程是对中药化学物质群的重新获取和纯化,其中包含对目标成分的取、舍和成分的变化,在中药的提取纯化方案的设计时。

    很多情况下,我们应有一些认识。

    比如说,中药的药性、传统疗效是中药所有活性成分的综合效应的体现,即所谓中药的“系统质”。

    再比如说,提取纯化工艺设计时要有对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性成分、未知成分的基本判断。

    以及,提取和纯化工艺的设计是基于药材所含成分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的差异,包括分子大小、熔点、沸点、极性、溶解性、挥发性、酸碱性、色谱行为等。

    还有,单煎与合煎的效果不同,成分之间存在助溶、拮抗、分解、沉淀、络合、化合等物理化学变化。

    最后,中药及其方剂的传统用法是提取纯化工艺选择的重要依据。和提取纯化工艺是中药、中成药质量再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然,工艺规程对药物制剂疗效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取舍有效成分的种类、数量及存在形式。

    其二嘛,控制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

    最后,是直接控制药物的吸收速度。构成制剂工艺的粉碎、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及制备方法、工艺条件等,必须通过不断实验来确定。

    其中,低温提取、超临界提取、微囊、微球、脂质体技术、离心分离技术、超滤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是提高中药制剂水平的关键。

    因此,中药剂型和工艺规程的改革应尽可能吸取现代科学技术。”

    钟医看了一眼杨光,意思是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这样的发言权。

    杨光也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钟医的眼神。

    “还有嘛,两个方面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说运输贮藏条件因素和药物传输途径对质量的影响。”钟医说道。

    他等了两分钟,都没有人接他的话,于是他只有再一次自说自话道。

    “运输贮藏因素是指:中药在储存保管运输的过程中易受空气、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比如,丹皮主要有效成分丹皮酚贮藏一年后含量仅为原来的一半,贮藏4年后再下降一半。又如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储藏半年后则无镇咳作用。

    而药物传输了。

    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角度认识和评价中药质量,就不能孤立的评价药物自身的原型成分,还要进一步分析药物成分的传输途径、体内过程,了解药物最终的“效应成分”。

    当然了,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物成分存在以下多种种情况。

    其一嘛,是药物成分以原型直接入血或直接作用于靶点。

    其二是药物成分仅是前体药物,经口服给药后,经过胃肠道微生物代谢及肝脏代谢产生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发挥作用,如多数苷类药物。

    其三是药物成分不是直接的活性成分,而是通过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的分泌来调节人体疾病的“内稳”失衡状态而发挥“中介治疗”作用。

    第四是药物成分不对人体病理过程发挥作用,而是干预体内微生态,并通过改善肠内菌群来增加其他原型药物代谢成有效成分而发挥治疗作用。

    第五点是指中药体内过程中,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与代谢产物,原型成分、代谢产物与受体分子之间存在复杂的多种模式的相互作用。”

    “当然了,仅仅是这些还不注意说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

    我们还有各种复方及各成分之间交互作用对质量的影响,

    因为我们中药的有效性多以复方的形式在临证配伍中体现。

    中药的有效性也可拆分为药性和药效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药性和药效是药材整体化学物质群综合生物效应的体现,是整个药材的化学物质群总体属性的综合体现,即系统论中的“整体取性”“系统质”,而绝非某单一化学成分的单独作用。

    单一成分不能代替原药材的药性和药效,并且整体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事实上,药物化学成分对人体病理过程的干预存在功效网络,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模式的交互作用、

    因此,中药质量也是中药化学物质群的综合生物效应的综合体现。

    中药有效性最终是针对疾病也就是我们所属的证的病理过程的干预效果。

    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中药在临床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复方的形式应用,主体中药复方及客体均是两个复杂体系,中药组方更具有系统质效应,中药组方的系统质具有非加和性,复方中药的质量评价时,应有与组方配伍理论相关的整体思路。”

第八百四十八章 捅破天

    “不仅仅如此。”

    钟医继续开口说道。

    还有?

    众人的目光落在钟医的身上,一时间,大家都摸不清楚钟医到底想要说些什么,或者他想要做些什么?

    就连陈浩然也是如此,他一双鹰眼看着钟医,想听听钟医到底要说些什么出来。

    “我下面要说的是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钟医说道。

    “就像是曾经在美新医药集团的招待会上说的?”陈浩然打量道。

    钟医顿了顿,然后说道:“比那更严重。毕竟使我们自己的问题,怎么可能告诉别人……”

    “哼。”陈浩然轻哼一声。

    也不知道这冷哼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说我们现在中药市场产品质量堪忧。

    我看了你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1990年1~3月公布的因质量问题不合格的药品百分之80以上是中药。

    公布的5次通报的结果,总计714批药品,其中中药不合格的占648批,特别中药材问题较大,说明质量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整顿治理。

    更有甚者,部分中成药中添加多种化学合成药物。

    还有,很多地方把“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的品种问题。

    由于很多原因,相当多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的品种被《华夏药典》收载。

    但是,地方标准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低,产品成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由于品种保密原因,或申报新药时工艺保密或质量保密,一些中成药的各味药的剂量不公开,有明确药材或药用植物来源的药用植物提取物不公开其来源。

    由于是前几版药典延续下来的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是错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也不能改,给质量监管和优劣检验带来困难。”

    听到这儿,陈浩然挑了挑眉毛。

    怎么,这是直接质疑起他的工作来了?

    钟医说得这些问题,他当然明白,但是明白,不代表现在就能够做。

    可接下来钟医说的话,就更加令人紧张了。

    “还有,我们华夏药典标准制定的科学性。

    从经典方或现代临床名方衍生而来的中成药处方,有的药味加减,有的配伍改变。

    因此除考虑药材饮片因素外,这类药味加减或配伍变化会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会影响成药的质量标准的制定。

    这就是选择何种与疗效有关的物质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并建立质量标准的问题。

    我通过阅读分析《华夏药典》近期的几个版本,发现有3个问题难以用于上市产品的质量管控。

    其一,是原料与成药质量关联性,中成药制剂所含有效成分的量与所用药材(饮片)或提取物的量不配备。

    其二是根据中药复方配伍原则,同一药材在不同制剂中的地位不同,有的制剂选用的定量指标违背配伍原则,只选用好测定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控制。

    比如说,在多个制剂中,不论芍药在方中的地位,用赤芍还是白芍,均选用芍药苷的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甚至在多味药组成的复方中采用“使”药的甘草成分的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有的根本不将“君”药成分作为质控指标。

    其三是同名品种的质量可比性与可替代性。

    在《华夏药典》中发现相同处方的复方制剂制成不同剂型的产品,在剂量相同、给药途径相同时,同名药物的不同剂型之间是具有可替代性。

    可是由于收载的中成药同名不同剂型的品种,由于所定标准不一致,质量控制指标不一致,很难说明不同剂型之间的可替代性。

    《华夏药典》1990年版中有3种以上剂型的同名中成药63个,形成了222个品种。

    相当多不同剂型的同名品种存在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成分数目和定量测定指标存在较大差别。”

    钟医说完,陈浩然直接笑了。

    这可是捅了痛处了。

    最开始,陈浩然已经把钟医的危险程度从小打小闹提升成翻江倒海了,可没有想到的事情是,钟医这是直接要把天捅破啊!

    可钟医还没有停下来。

    “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过程。

    质量是疗效的保证,是工艺的体现,质量标准是药品质量优劣的指标。

    也是,中药生产现代化和质量标准科学化是中药发展的关键,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复杂、疗效多,根据传统经验的积累,作用于人体多强调整体性、互补性、协调性,而且目前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如何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与传统鉴定经验相结合制定出能指导生产操作和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的均一性、有效性、稳定性、重现性的多元化可控指标是提高中药制剂质量,促进中药现代化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规范化执行中,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也是重要因素。

    中药制剂产品质量取决于中药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中药学研究、技术工程、生产以及贮存、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他们提供服务。

    其中决策者的作用尤为重要,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对各类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还有一个就是医生个体化处方的问题。

    处方是中药制剂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是影响中药制剂疗效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古方、验方还是医院协定处方。

    也是,在制备制剂前都必须进行处方中药味、各药味间用量比例及日服剂量的筛选,以使处方尽量精炼、严谨,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原则。

    医生处方是中医根据中医治则治法开出个体化治疗处方,其疗效与处方药味增减的配伍应用关系密切。

    但是,由于中医派系众多,对证认识不同以及治则、治法差异,遣药组方不同,对于同一病人同一病症,可以10个医生开出10张处方——组方不同、剂量不同。

    常会出现有的医院将方药开发成医院制剂成为内部产品用于临床治疗。

    由于各个医院条件的差别,所购进饮片的质量差异,对这些医院制剂如何保证质量和进行质量管控存在盲区。

    而有的医院开设中药煎制业务,由于人员和条件差异,如何保证煎制质量,达到处方个体治疗的目的也值得从质量角度予以重视。

    比如说如煎煮时间、温度、水量、次数的控制是否严格执行。

    否则,煎制成的汤药看无颜色,闻无气味,喝无药味。”

    钟医说完,在场的其他人,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了。

第八百四十九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3)

    钟医的话停下了,但是现场的人呆呆的看着他。

    是啊,钟医的这些话,是直接又把天捅破了吧?

    在来之前,在认识钟医之前,有很多人已经听说了钟医的事情,觉得钟医就是一个胆大妄为的投机客。

    但是在认识钟医之后,又觉得钟医是一个心思细腻的谦谦君子,不会做出以上的事情。

    而直到这一刻。

    隐藏的狼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他终于开始舞动,终于开始再一次向着世界,向在场的人输出他的观点了。

    这让人恐惧和害怕,因为他说的对。

    而更让人恐惧和害怕的事情是。

    在场的绝大部分人,甚至觉得钟医说得对,现状就是现在这个现状,应该怎么办了?应该怎么解决?

    这是一个大问题啊!

    这些人中,甚至包括了陈浩然。

    但,陈浩然还是那么风轻云淡,还是那么沉得住气,他说道:“既然你的了这么多问题,那么怎么解决?”

    “就是我说的中药质量标志物!”钟医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用力的话来说:怎么证明它?”陈浩然将问题重新扔给了钟医。

    “那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及质量标志物也就是Q-markers的提出依据。”钟医回答道。

    他们两人一唱一和。

    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钟医和陈浩然两人是一边的。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的复杂性。

    做了这么多实验,我首先想到的是中药含有多类化学成分,它们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

    而当具备了一定条件,中药成分就能成为反映中药质量的标志物。

    中药或称呼它们为药用植物的生物学因素或非生物学因素所形成的次生代谢物是其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和发现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以及发现新药的重要来源。

    许多次生代谢物是由初生代谢物衍生而来,其结构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常见的次生代谢物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化合物。

    而且不同类型化合物具有类群,比如科、属、种、亚种、变种等的特异性,也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和医疗用途。”

    “第二点是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生源途径是化学生物学基础和亲缘学的依据。

    如前所述,常见的次生代谢物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

    而且不同类型化合物具有类群的差异,形成不同骨架的亚结构,从而奠定了受多种因素比如,生物遗传因素、生长发育分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而形成存在于不同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体内通过乙酸-丙二酸途径、异戊二烯途径、莽草酸途径、氨基酸途径等复杂的生成过程和生物合成机制。

    形成具有千变万化的分子结构的化合物,并赋予其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治疗用途。

    根据不同结构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黄酮醇、黄烷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橙酮、双苯吡酮类、黄烷和黄烷醇、黄烷-3,4-二醇、花色素、双黄酮等。

    另外,还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很复杂,形成榕碱及异榕碱等生物碱型黄酮。

    存在于中药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有11种基本骨架结构。

    根据其结构的基本特点,发现有不同类型的骨架结构,而在骨架结构不同位置被羟基或糖取代形成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而分布在不同中药或药用植物中。

    槲皮素是最典型的黄酮类化合物。

    柑橘属的多种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橘红素和川陈皮素。

    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异黄酮,茶叶中的茶多酚是由没食子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儿茶酚组成。

    中药中的植物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功能复杂,一些特定结构的化合物量差异极大而且量极低。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生物合成的产物,通常在中药生长的一定时间、在特定组织或器官或细胞中形成。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从其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将次生物质的质和量与药用植物的种、亚种或变种密切关联起来。

    针对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中药的道地性、个体、品系、年龄、采样部位、采样时期、样品贮存时间等差异因素对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产生影响。

    从分子水平认识对中药化学物质形成的影响,可以反映在基因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的不同步骤、不同合成方式等复杂过程的植物内在因素的影响。”

    钟医说道。

    “这些说请来抽象,我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比如,黄酮类化合物均由基本的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而形成的,即从苯丙氨酸-酪氨酸为起始物质在不同酶作用下生成一系列黄酮类化合物。

    以苯丙氨酸-酪氨酸为起始物质的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可见,查耳酮合成酶催化该途径的第1步。

    查耳酮异构酶催化分子内的环化反应。异黄酮合成酶催化CHI催化合成的(2S)-黄烷酮或(2S)-5-脱氧黄烷酮的B环从C-2位转移到C-3位,进而通过异黄酮脱水酶使杂环C-2,3位形成双键。

    而黄烷酮-3β-羟化酶将CHI催化合成的(2S)-黄烷酮或(2S)-5-脱氧黄烷酮的C-3位羟基化,生成二氢黄酮醇。黄酮醇合成酶催化黄酮结构中的C-3位羟基化,从而形成各种黄酮醇类物质。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是花青素和鞣质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点。

    黄酮类化合物应用十分广泛,它存在于药用植物中,如银杏、红花、黄芩、陈皮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使之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治疗价值,如调血脂、扩张冠脉、止血、镇咳、祛痰、降低血管脆性、抗菌、保肝、解毒、治疗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作用。

    通过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推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的发展,可为提高中药材的品质、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第八百五十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4)

    钟医见众人还有些在惊讶之中,他继续说道。

    “当然我们还可以以小檗碱的生物合成为例,从存在植物中的酪氨酸开始,经酪胺生成多巴胺。然后再经过2个阶段生成小檗碱。

    在小檗碱合成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中,在去甲乌药碱合成酶的作用下,使多巴胺和4-羟苯乙醛缩合形成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去甲乌药碱。

    去甲乌药碱接受来自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经几次甲基化作用转化为番荔枝碱。

    在第2阶段,番荔枝碱经特殊的载体转运进入内质网的囊泡内,在成环作用下形成小檗碱桥,进一步形成原小檗碱的基本骨架——金黄紫堇碱。

    金黄紫堇碱从腺苷甲硫氨酸处获取甲基形成四氢防己碱,在氢化小檗碱合成酶的催化下,形成亚甲基双氧环结构,转化为氢化小檗碱。

    小檗碱合成的最后步骤由四氢小檗碱氧化酶催化,利用氢化小檗碱为底物氧化脱氢,最终形成小檗碱。

    而以酪氨酸起始的生物碱生物合成和调控途径。

    则是酪氨酸起始的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形成的几个中间产物去甲乌药碱存在于日本乌头、莲子、小叶买麻藤中。

    番荔枝碱存在于番荔枝科植物香荔枝、番荔枝、莲子、荷叶、厚朴中。

    金黄紫堇碱存在于罂粟科植物地丁紫等多种植物中。

    四氢防己碱存在于掌叶防己和黄连根中。

    氢化小檗碱存在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中药中。

    小檗碱和黄连碱是来源于黄连的生物碱,血根碱是主要存在于白屈菜、紫堇、博落回、血水草中的生物碱。

    虽然,在黄柏和黄连中均含有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而黄连碱是黄连特有的生物,黄柏碱是黄柏的特有生物碱。因此从这些差异可以区分其生物碱的来源。”

    钟医说完,目光看着陈浩然,也看着杨光。

    现在的其他人,包括刘教授,包括吴院长、贾青,甚至中医院的其他人,都不敢在这个时候说话,有种彻底被震慑的感觉。

    大口都不敢喘。

    说得就是这个时候。

    “说说你的中药Q-marker的基本概念,或者它在质量评价中的意义吧。你这么说,我们也完全没有头绪。”杨光说道。

    毕竟,现场现在的氛围,彻底的被钟医掌握在手中了。

    “要说基本概念,我们得知道中药Q-marker提出的背景。

    中药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研究和制定标准存在不同方法和不同意见。目前被业界认同的系统的质量标准都在研究或争议之中。

    在《华夏药典》中以一种或几种指标成分的量高低去评价中药的优劣的颇多,但是中药的临床疗效并不一定就是某一种或几种成分的作用。

    目前建立中药的评价标准是建立中药真假、优劣的质量标准的基本出发点。这就与基原的鉴别和确定直接有关。

    建立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获得具有多个特征成分分析方法、指纹图谱,使之具有特异性和可控性,是质量标准的基础。

    我们应该考虑中药传统理论、遣药组方、成药制备、剂型和用法等复杂性,提出中药Q-marker的概念为规范中药质量研究和标准建立奠定基础。

    以克服现现有质量标准多种不足,提高质量一致性、可控性和朔源性,有利于中药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管。”

    钟医也很真诚的回答道。

    “那么你直接回答我中药Q-marker的定义。”杨光显得有些着急了。

    “好。我认为,中药Q-marker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比如中药饮片、中药煎剂、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制剂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作为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示性物质进行质量控制。

    而不是它们经过生物体内过程被吸收的化学物质和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如人体内代谢物、消化道酶或微生物转化的化学物质,需要经过结构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并可进行定性定量的特有的化学成分。

    所以,我总结的Q-marker的基本条件分为三个。

    其一,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存在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化学物质。

    其二,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有明确的化学结构。

    其三。可以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物质。

    其四是按中医配伍组成的方剂君药首选原则,兼顾臣、佐使药的代表性物质。”、

    钟医也回答的十分坦然。

    “那么,在你认为的影响中药Q-marker的因素有什么?”杨光继续问道。

    “首先是生物合成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在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次生代谢物合成的相关代谢酶和底物,这类酶和底物在不同细胞和器官完成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比如说,千里光茎皮中的吡咯烷类生物碱的量较高,是与外表皮细胞的高分布有关。

    又如莨菪中的莨菪生物碱是经天仙子胺的环氧化在根部的中柱稍完成后转运到地上部分而存在的。这些作为Q-marker的特异化学物质与植物所用部分有关。

    其次,是生物合成的器官特异性。

    植物器官是由细胞组织构成的,在特定器官中的细胞组织内合成并积累特异的次生代谢物,也因其酶的差异表现出合成的物质类别和量的差异。

    比如说,青蒿素在青蒿的腺毛中生成和积累。又如长春花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特异性地分布在叶和茎中。

    还有,生物合成的发育特异性。

    在植物发育过程中,通过次生代谢物合成的积累而引起细胞分化和植物器官的形成,并随之在其器官积累次生代谢物。

    在此过程中,植物器官中的合成酶调控基因、蛋白水平和限制次生代谢物生成。

    第四点,中药材生长过程的外在因素。

    从遗传学角度看,道地药材的遗传本质在居群水平通常是量变的过程,它与种内其他非道地药材区别主要表现为居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在个体水平上表现多基因控制遗传因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很重要,它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

    植物的生理调节、自身保护、生存竞争、协调与环境关系等生命活动的许多方面均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各种生态环境等外在因素,如光照、温度、土壤、水分、空气以及生物和微生物的因素均影响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过程。”

第八百五十一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5)

    雨越下越大了。

    钟医的声音也越来越低沉。

    什么是压迫感?

    在今天之前,众人还没有感受到绝对的压迫感是什么。但是在今天之后,众人都明白了绝对的压迫感。

    十足的实力!

    绝对的科研力!

    以及无比的经验。

    都是钟医言语中带来的绝对压迫感。

    “我们等分析了生态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并阐述了植物生态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系统生物学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

    指出因多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系统研究,系统整合多种组学技术,深入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规律及关键调控机制、代谢产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有利于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当然,我们在实验中有人发现认为气候是决定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热立地条件的主要生态因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药用植物的生长、代谢、繁衍的影响表现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认为CO2等温室气体增加引起气候变暖,高温对药用植物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均有影响。

    我还认为通过研究环境对植物体内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

    这里可以证实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除去遗传因素外,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盐、土壤状况等因子影响药用植物三萜皂苷合成。”

    钟医淡然地说道。

    “当然,还有中药标准汤剂或中成药制剂因素。

    随着中药产业和中医临床用药的发展,多种形式如饮片、精制饮片、颗粒饮片、破壁饮片和配方颗粒等均已出现。

    我们认为,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参考现代提取方法。

    饮片经水煎煮后,经适当浓缩而得的液体制剂,能够适应当前临床用药特点,标化临床不同用药形式,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由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临床直接的服用形式。

    标准汤剂应体现提取工艺的影响、没有辅料的干扰、能够调配成所需剂量。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遵循传统汤剂的煎煮原则,其制备流程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个体化特点,能够保证工艺的统一和质量的稳定。

    对于中成药产业来说,由于其工艺过程增加了不少现代产业元素和技术,很多产品不是以汤剂为基础制备中成药产品,如采用全方药材粉粹成药粉制成某一固体剂型或多种剂型。

    或者,采用部分药材提前浓缩与部分药材的药粉混合制成某一固体剂型或多种剂型,或采用水提醇沉浓缩制成某一固体剂型或多种剂型。

    更或者,采用提取部位入药制成某一固体剂型或多种剂型。

    当然,还有炮制方法的规范性因素等的影响。

    由于制药原料来源不同、工艺不同、剂型不同,使制剂中的活性物质数目和量波动较大,而增大了质量标准建立的复杂性和控制质量的复杂性,更为临床使用同名中成药不同剂型的可替代性判断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制剂的实际状况开展质量可控性研究,才能准确建立样品的指纹图谱、判别Q-marker及确定其定量的上下限。”

    “说到底,你还是没有确切的说出你的中药Q-marker的确定和研究方法!”杨光说道。

    “好。”钟医淡淡的回应道。

    这一声好,在全场鸦雀无声之中,显得格外的敞亮。

    “中药Q-marker是中药质量的标示性物质,必须与中药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而中药饮片标准汤剂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标准形式,是中药有效性溯源的核心环节。

    根据中药Q-marker的定义,提出以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为核心样本进行质量研究,确定中药Q-marker,并向药材和饮片溯源,并向复方制剂和中成药延伸。

    我提出如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中药Q-marker研究过程。”

    “其一,我们必须保证样品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这种保证还得参照《华夏药典》药材及饮片研究的相关要求,样品的鉴定应确定到种,推荐采用传统鉴别和DNA条形码鉴别相结合。

    其二,还有饮片炮制。

    我们得依据《华夏药典》1990年版相关规定进行炮制,或依据道地产区或主产区地方炮制方法。

    第三方面,煎制前饮片质量检测。

    应依据《华夏药典》中相关规定,对其含量、外观、检测、水分等进行饮片的检测。

    第四方面,样品用量。

    我推荐饮片的用量为100克用于标准汤剂制备,样品应不少于10批次,以避免因样品过少引起系统误差。

    第五方面,溶剂及溶剂用量。

    依据临床煎煮常用纯化水。

    而方法了,则是选用传统方剂的方式煎煮。

    但是加水量随意性和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细化。煎煮加水量及煎取药液量可采用加水量为饮片量的6到8倍计算。

    其六,是浸泡和煎煮时间与次数。

    煎煮前浸泡药材有利于成分溶出,建议浸泡时间推荐采用30分钟。

    各饮片均推荐煎煮2次,对于一般药物,头煎时间为30分钟,二煎时间为20分钟。也可以根据特定要求延长或缩短煎煮时间。

    第七部分是浓缩方法的确定。

    我本人推荐使用减压浓缩,浓缩温度推荐不超过50摄氏度,考虑到质量控制的需要,建议体积浓缩至药材质量的5倍。浓缩液冷冻避光保存。

    第八部分是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建立。

    我在这里的建议是,采用液相或气相质联用方法建立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分辨出指纹图谱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数目和化学结构。

    选择该汤剂特有的与活性、疗效和安全性有关物质为Q-marker,并以标准对照药材或对照品比对,进行质量控制。”

第八百五十二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6)

    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人们的心……

    说不清楚大家现在的心情到底是什么,可能是激动,毕竟见证了历史的诞生。也可能是惊讶,惊讶钟医的脑子到底怎么长得,更可能是嫉妒,怎么这个不是自己想出来了。还有更多的是茫然……

    他在说什么?

    我听了什么?为什么他说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我就不懂了!

    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我们以后也要按照这个来进行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他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以后就有自己行为的一套标准了?不可置信,这是人想出来的吗?

    现场的人,更多的陷入了这样的沉静之中,沉静得让人觉得可怕。

    可这就是完全了吗?

    当然不是了。

    钟医看了看现场的氛围,内心小小的窃喜了一番,他知道,他的初个目标差不多达成了。

    于是,钟医淡然地继续说道。

    “关于,标准物质的定量方法,我一般建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用于Q-marker的定量。

    当然,过两个月,我准备建立并发表了有关“一测多评法”的文章。

    准备完成过药材和制剂的有效成分测定,让这些已被《华夏药典》认可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作为Q-marker定量的方法。

    为了鉴别不同厂家和不同剂型的差异,需要先制备其标准提取物,获得标准指纹图谱。

    鉴别确定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结构,明确是否与生物活性相关,遴选Q-marker。

    根据需要确定存在的化学物质中进行定量测定的Q-marker。

    比较本医院同剂型产品批间的Q-marker的量差异,确定上下限。

    比较不同医院或者个人诊所之间不同剂型产品的Q-marker的量差异,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是否等效的结论。”

    钟医说完,淡定的看了看四周。

    他的话,让众人莫名的倒吸一口冷气。

    不仅仅是要对比自己医院里面的药物,不仅仅是观察药物,还要观察每个医院的药物?

    那么这和自己制定了一套标准评价体系有什么区别?

    别小看自己制定评价体系这件事情。初期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阻止,但是只要一旦成功。

    一旦成功,这已经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了,而是地位的问题了。

    “那么你所谓的中药Q-marker的确定原则是什么?”陈浩然问道。

    “确定原则也很简单。

    其一,由于中药Q-marker是存在于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单方制剂或复方制剂中的,与功效有关质量的标志性物质。

    经研究分析后确定这类物质具有生物学特异性。

    因此其Q-marker是体现中药材、饮片、单方制剂或复方制剂质量的化学物质。

    其二,就是在在Q-marker研究中,必须使用标准方法制备样品。

    当然,这里的样品必须是符合中医临床应用标准汤剂或标准工艺制备单方或复方中药制剂的标准,提取物或全药材入药的标准提取物来确证用于定性和定量的Q-marker。

    其三,就这更加简单了。

    为保证Q-marker具有溯源性,应在药材或饮片或提取物的Q-marker基础上确定制剂的质量标志物。

    其四,必须严格按照配比进行。

    这里为体现中药制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组方配伍的原理,所确定的制剂Q-marker应注意遵循具有组方配伍特点的,以君药为主,臣、佐、使兼顾的原则。

    通过以上规范研究形成以Q-marker为基础的中药质量管理体系。”

    钟医回答道。

    “那这样会不会破坏本来已经存在药方?或者说破坏本来已经有的机动性?民间的东西要不得?中医几千年的东西就扔掉一部分了?”陈浩然默然地问道。

    “总是要有所牺牲的。”钟医说道:“物竞天择,总是有些东西要消失的。”

    物竞天择!

    华夏几千年,消失的东西,被淘汰的东西,何至于中医?

    今天的放弃一部分,就是为了明天的更好。

    钟医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哼。”陈浩然难得的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既不是认可,也不是反对,可能只是单纯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我在这儿,就举个研究案例就好了。

    比如说,复方丹参制剂的Q-marker测定。

    复方丹参制剂是由丹参、三七和冰片3味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华夏药典》收载了该品种的7种剂型,是国内销量大、生产厂家多的大品种。

    而经鉴定丹参药材中主要存在丹酚酸和丹参酮2类活性成分。

    丹酚酸类包括丹酚酸A、B、D,丹参素,咖啡酸,肉桂酸,阿魏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B。

    丹参酮类包括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和隐丹参酮。

    丹参的化学指纹图谱,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均能获得同样的丹参化学指纹特征。

    三七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主要有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氨基酸、多糖、淀粉、蛋白质以及部分无机元素如氮、磷、钾、钴、钼、铯等。迄今为止。

    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54种单体皂苷类成分,如人参皂苷Ra3、Rb1、Rd、Re、Rg1及三七皂苷R1、G。

    这些单体皂苷成分大多数为达玛烷型的20(S)-原人参二醇型和20(S)-原人参三醇型。三七的地下部分既有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也含20(S)-原人参三醇型皂苷。

    三七的地上部分以20(S)-原人参二醇型皂苷为主。黄酮类化合物有三七黄酮A和三七黄酮B。

    在复方丹参片中,对于丹参一般确定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

    根据我们所做出的指纹图谱,对于三七主要成分为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b1。

    因此,认定复方丹参片用于定性鉴别的Q-marker为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三七皂苷R1、三七皂苷G、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b19个化学成分。

    这儿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丹参素、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量,从而对复方丹参片的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第八百五十三章 中药质量标志物和未来

    钟医说完,看了一眼众人。

    见没有人反对,继续说道。

    “当然,我们炮制中药的Q-marker的过程也是有记录的。

    我们以有毒中药马钱子为例分析标志物的确定过程。

    马钱子一般经炮制后入药使用。

    未炮制的马钱子中含多达14种以上的生物碱,可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正系列生物碱:士的宁,又叫番木鳖碱、马钱子碱、异番木鳖碱、异马钱子碱、番木鳖碱N-氧化物、马钱子碱N-氧化物、β-可鲁勃林、16-羟基-β-可鲁勃林、16-羟基-α-可鲁勃林。

    第二种类型是伪系列生物碱:伪番木鳖碱、伪马钱子碱。

    第三种类型则更是重要的N-甲基伪系列生物碱:N-甲基-断-伪番木鳖碱、番木鳖次碱、N-甲基-断-伪马钱子碱。

    这里,我们还以痹祺胶囊来举例。

    它的处方来源于汉代名医华佗传世验方一粒仙丹,是治疗风湿类常见病和关节炎等慢性病的代表药方,其临床疗效确切。

    该复方是君、臣、佐、使各味药在方中明确体现的一个名方,此方中君药马钱子为炮制后的调制粉,党参、白术、茯苓和丹参为臣药,三七、川芎、牛膝和地龙为佐药,加之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充分体现了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药效研究揭示了痹祺胶囊复方配伍的增效减毒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对痹祺胶囊进行拆方配伍的药动学研究表明,臣药组和佐药组均能显著延长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达峰时间,延缓吸收,避免过快吸收产生毒副作用,继续将臣、佐药拆方的单味药组与君药配伍,未见明显的药动学差异。

    该研究揭示了臣、佐、使药相互作用对君药药动学的影响,体现痹祺胶囊复方配伍的科学性。

    当然,我们还可以讨论,臣、佐、使药对君药中士的宁血药浓度的影响。

    以及,臣、佐、使药对君药中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而在痹祺胶囊中,马钱子是经过炮制调制后用药的,炮制后主要生物碱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其他生物碱的量已经显著降低。而且用辅料调制后,可使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量控制到所需水平。

    因此,在制定该产品的质量标准时,将君药这2种生物碱的量确定为定量测定指标。

    在此研究中,痹祺胶囊君药的这2种生物碱的量为定量测定指标,不但是Q-marker,也是药代标志物,更是药效的重要有效成分。”

    钟医一边说,外面的雨就像是老天爷用不同的工具,往外面泼雨。

    一会儿像是用筛子往地面下筛,一会二分类又像是喷雾器,在那儿不慌不忙的喷洒——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又大一阵子,交错着,持续着进行着。

    而这些雨,就仿佛像是钟医的话,落在每个人的心里面一样。

    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让人七上八下的,不知所措。

    “那么你说这些,不过是想要动《华夏药典》而已。”陈浩然一针见血地说道。

    “健全以《华夏药典》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是提高中药质量的基础。”钟医回答道。

    要不怎么说陈浩然是老狐狸了。

    钟医话一落下,就已经知道了钟医最后的落点在那里了。

    陈浩然就像是站在时代的肩膀上,像是一只看着远方的老鹰。既能给盯着猎物,又能够看清对手最后的落点。

    “建设以《华夏药典》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是中药质量研究和制定国家质量标准的基础,是从国家层面应该重视的大问题。

    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计的今年前3个月因质量问题不合格产品90%以上是中药,中药质量问题应引起重视。

    更有甚者,从发表的论文中发现,在中成药中添加多种化学合成药物。

    如在治疗糖尿病的中药胶囊中非法加入二甲双胍、苯乙双胍、格列吡嗪、格列本脲、匹格列酮或罗格列酮。

    其中发现某降糖中药胶囊,每粒胶囊加入2.6毫克苯乙双胍和2.0毫克格列本脲。

    正如后面我们彭林医生会说道的药物一样。

    我们表示当前中药质量很令人担忧,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

    他还会指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面研究,但可以从加强监管做起。

    不管是天然植物药材还是中成药,其质量都应由第3方来检测,加强第3方监督,这是改变的方向。

    从《华夏药典》1998年版一部的内容来看,在内容、标准、科学性等方面比前几版有很大提高。

    但是,《华夏药典》是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典,是公开的执法标准。

    因此必须在命名、处方组成和剂量、检测项目和含量测定、君臣佐药的成分选择、同名复方产品的不同制剂的质量可比性和可替代性以及方剂中药的质量标准中从原料到成品的朔源性等问题进行规范处理。

    这一点,毋庸置疑。

    中药是传统中医药一部分,其品种发展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处方和制法密切相关,但作为药物,其质量标准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才能成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产品

    我们必须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华夏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

    这样才能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推动基本药物、高风险药品、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及基础性、通用性和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升级。

    也才能完善中药、民族药的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从中更认识到《华夏药典》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必须确了《华夏药典》放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审、药检三者关系中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是上层建筑,药审和药检的审评和质量检验必须符合《华夏药典》的法定要求,才能有利于建设以《华夏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

    钟医说完,看着陈浩然。

    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是要动陈浩然的蛋糕了!

    也是要拔除那些外人在我们内部埋藏的钉子。

第八百五十四章 两个未来的提议

    “那么,关于你的标志物怎么理解?”陈浩然诚然问道。

    “我认为,关于标志物的理解,要从几分方面来看。”钟医说道。

    “哪几个方面?”陈浩然进一步追问道。

    “首先,我们得知道标志物是一个热词。

    并且了解道,与药物和治疗有关的生物标志物是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的改变的生物学或生物化学指标,它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遗传标志物本身是没有生物学功能的,其变异无致病作用。

    而基因是有功能的,其序列或结构的改变常引起功能改变并导致疾病。

    遗传标志物常用于分子诊断,用来标记某重要癌基因附近的基因组区,追踪家族中是否遗传该癌基因或肿瘤细胞,是否丢失该基因。植物标志物也称植物生物标志物,是植物在其生命期中形成的次生代谢物,其研究是发现植物发育分化生长过程中有代表物种特征的物质。

    由此,我们可以衍生出中药Q-marker。

    因其研究是从次生代谢物的化学本质出发的,所以也可称之为质量化学标志物。

    并且,用于发现代表某一中药的特有次生代谢物与其种属关系,确定代表某种中药的特征的标志物以及其与相关物质的功效和医学用途。

    为提高中药质量,国内研究者提出过多种研究中药Q-marker的概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中药产品临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指标,包括生物活性值或效价、生物活性标志物、生物效应表达谱等。

    生物效价可以较好地反映中药产品的整体活性或功效,特别适用于化学物质基础不清楚,常规理化方法难以评价其质量的中药产品。

    生物效应表达谱不仅可以评价中药质量优劣,由于其指纹性或特征性,也可以用于中药质量真伪鉴别或质量波动监测。

    从长远来看。

    中药质量综合标志物是将与中药内在质量关联的多种指标综合并量化加权形成的质量评价指标,如道地品质指数、效应成分指数、效应当量等。

    所以,基于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对评价中药质量具有较强的质量区分力体上评价中药质量,中药质量综合标志物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可量化的优势,在中药质量综合评价方面具有优势。”

    外面的雨淅淅沥沥。

    可风越来越大,甚至有几滴雨水,滴落在了陈浩然的肩头。

    “那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了,你提出的中药Q-marker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区别在哪里?”杨光老辣地问道。

    “中药药效物质就是你说的有效成分,既可以原型形式发挥药效。

    当然,它也可以是一种至数种或众多种代谢产物的形式发挥药效,还可以二者均发挥药效。

    为此,将所有可能在体内直接发挥药效的物质形式称为显效形式,进而提出显效形式在一个靶点上的叠加作用的假说,以期可以通过系统研究来证明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及其叠加作用的作用机制。

    多成分或/和多代谢产物在各个靶点上的叠加作用,再加上各个靶点之间多成分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中药发挥药效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重要内涵。

    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及其作用机制叠加作用及协同作用的阐明,必将为中药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而中药Q-marker是药物制剂中固有存在的化学物质,并不分析这些物质的体内复杂过程,不考虑多种成分和多种代谢产物对质量控制的贡献。”

    “原来如此,能够懂大部分了。”杨光继续发问道:“那你提出的中药Q-marker与PK-marker的区别在哪里?”

    PK-marker既是认为在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以原型或代谢物形式存在于体液或组织或排~泄~物中。

    并且,能在体内转运和测定到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这类物质称之为PK-markers。

    说白了,就是代谢完毕的成分分析。

    “中医中有复方制剂多成分药动学研究中提出中药PK-markers主要用来反映给药后中药体内物质暴露及影响因素。重视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更有利于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钟医回答道。

    “哦?”杨光似笑非笑地说道。

    “所以,我认为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用不同类别的标志物反映其体内物质暴露、质量、药效、安全性等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

    这类具有适当的药动学性质的物质与发挥药效有关,或与在作用靶点并维持一定浓度发挥药效有关。

    对复方丹参制剂而言,其Q-marker应该是客观存在于制剂中与生物活性有关的固有物质,并不考虑体内代谢产物存在和与活性及作用机制的关系。”

    钟医回答道。

    “直接说你的目的吧,不必绕着圈子来聊天。”陈浩然说道。

    “我的目的很简单,建立两个系统。”钟医说道。

    “哪两个系统?”陈浩然目光瞬间如同火把,燃烧了起来。

    “其一,是中药Q-marker的提出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

    我国长期以来,中药质量控制手段、质量评价指标及质量标准与中药的有效性关联性不强,缺少能反映中药有效性的核心质量概念的统领。

    在药材、饮片、中成药质量研究中存在碎片化的倾向。

    而我的中药Q-marker概念的提出,针对中药生物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自身医药体系的特点,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出核心质量概念,以此统领中药质量研究,进一步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

    其二,是中药Q-marker的提出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因为中药Q-marker源自中药基原生物体内的生物合成,经历采收加工、炮制及制药工艺过程的物质传递及化学变化,最终以复方制剂的形式通过药物传输过程发挥临床疗效,其以物质-功能为核心贯穿中药形成及生产全过程。

    并且,以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为研究的核心范本进行质量研究,确定Q-marker,并向药材和饮片及炮制品溯源,向复方制剂和中成药延伸。

    所建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着眼于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第八百五十五章 转变1

    钟医说完,全场持续的沉默。

    就是那种克制的沉默。在刚刚过去的几个小时中,人们一直没有怎么说话,但并不代表人们没有怎么听钟医说话。

    不,钟医的一字一句,一字不漏的进入了众人的耳朵之中。

    这就是钟医!

    不知道是谁,率先想到了这个句子,然后这个句子像是病毒一样,在众人的脑子中,在众人的心里,在众人的信念之中来回的传播了,逐渐的根深蒂固,逐渐的扎根,逐渐的开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而现场,最受到震撼的人,不是十三世家,不是药厂的人,不是省上调查组,不是医院的医生护士或者工作人员,不是钟医亲近的人。

    而是——八大门派。

    他们在世间流浪十几年了,到处行医,但是的确过的不好。不要说什么跟进医术了,就连以前的医术能够保存下来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们也不是被派来对付钟医,或者被钟医折服的,而是被邀请来的。

    一直以来,他们知道钟医厉害,知道钟医牛,知道钟医医术很不错,也知道钟医的手段绝对不简单。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没有想到钟医的手段竟然这么牛。

    钟医一出手,直接是要端了陈浩然的老巢啊!

    而且,钟医并不是在做某个事情,而是在立一个规则,在重塑一个道理,把所有笼统的、不明白的、归于神秘或者归于传统的东西,重新的归于规则!

    这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什么?八大门派代表着传统?代表着古老?代表着守旧?

    是,大把门派代表着传统中的传统,代表着古老中的古老,也是守旧之中的守旧。

    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是傻子。

    他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们好,他们也知道什么规则对他们有利,他们也知道钟医是他们这一边的人。

    人嘛……在利益面前,总是容易抛弃一些观念的,特别是腐朽的管理。

    可能八大门派自己都没有差距,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已经完成了两个转变,从只有信念没有规则到有信念有规则的转变。从不追求利益只追求爽快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转变。

    这两种转变,全部都依托着一个人的存在,那个人就是钟医。

    此刻,不论是杨广中也好,也不论是张国富还有张巧、刘成败、吴东西、钱孙李、朱阳明、周江浙还是木心意等人,已经完完全全的站在了钟医这一边。

    而这种站在一起,是观念上的站在一起,是利益上的站在一起,是人情选择上的站在一起。

    这就很不简单了。

    这种关系将是特别牢固的,不容易打破的,因为他们很多方面都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经是不可能打破的存在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钟医!

    观念上的转变是因为他,心态上的转变是因为他,甚至经济上的转变也是因为他。

    什么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这就是了。

    当然,有这种转变的不仅仅是八大门派!

第八百五十六章 改变2

    改变的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八大门派。

    如果说,大把门派的改变是冠冕堂皇,是随其自然的改变,那么十三世家的改变就可以分成两部分了。

    一部分轰轰烈烈如同惊雷,另外一部分不动声色,十分的低调镇静。

    轰轰烈烈的那一部分就很明显都。

    他们医术比另外一部分人更高,手段比另外一部分人更强大,甚至所思所想都比另外一部分人都要远,都要更加宽广。所以他们更加快的加入了钟医的这一边。

    这一部分人,他们在家里说话的地位不低,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家里的意思。

    他们还年轻,还可以错,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做了这些事情。

    即便家里面的人不同意,那又怎么样了?

    并不是什么大事。

    而另外一部分人了,他们就很奇怪了。

    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在家族里面,并没有要投靠钟医的意思,自己的思想和家族,和陈浩然更加的接近,更加的趋近于现在很好。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十分羡慕激进的这一边。

    激进的这一方,触手可得的金钱,马上就要功成名就或者遗臭万年,还有那埋在内心的反抗的种子。

    是人都想要进步。是人都需要更像前面走一步,是人都想要金钱、名誉或者其他一点什么东西。

    而这一切的外在,又在嫉妒中越演越烈,就像是干柴碰上了烈火,就像是炸药碰上了火柴。

    砰!

    就这么轻轻一推,没有人扛得住这种诱惑。

    那几乎麻木的心,那些不可言语的沉默,还有那些说不清楚的冷静,都是十三世家这一派的人在做的抗争。

    谁不想在医术上更近一步了?

    谁不想更加触摸到事物的根本了?

    谁不想动不动就甩出一套让旁人震惊的理论了?

    谁不想要金钱和名誉了?

    更何况这些都还建立在治病救人的基础上,既能给悬壶济世,又能够腰缠万贯,这种好事谁又不喜欢了?

    所以,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声音。

    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一种不是黑也不是白,也不是观望,就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钟医会拒绝这种态度吗?

    如果是其他小说,可能就是虎躯一震:你们信我崇拜我,或者,给我死。

    而现在了,仅仅一段时间的洗礼,已经足够对抗二十多年三十年的家庭教育了,这已经是钟医意想不到的结局了。

    在现场,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屏气凝神,互相的在对方的沉默中交流着什么。

    外面的雨,已经有些许大了。

    天色也暗沉了下来。

    这时候,还又是林婉岚站了出来。

    “天色还是晚了,要不,今天这样了?”林婉岚难得用商量的语气跟钟医说道。

    “好。”钟医好奇的看了一眼林婉岚,答应道。

    甚至,钟医还扛了一眼林婉岚,今天这是怎么一回事?还跟我讲上了礼貌?

    这不科学啊!

第八百五十七章 改变3

    一场暴雨已经降临,人心散或者离,所有的无言和话语都全部藏在了里面。

    钟医带着一部分去吃东西。

    他悄悄的在林婉岚耳边说道:“刚刚你怎么了?跟我说话都有点颤颤惊惊,不会被我的气势给吓倒了吧?”

    “嗯嗯。”林婉岚嘴巴上应承道。

    而她手上的动作,却是狠狠的给了钟医一拳头,这一拳头直接就把钟医打得蹲在了地上。

    家~暴啊!

    要不是很多人还在钟医的背后,钟医都想要这么大喊一声了。

    不过,话在嘴边,最后还是给咽了回去。

    “师傅,师傅,你怎么样了?怎么突然蹲下来了?”白兴腾一脸关心的跑过来问道,他看见钟医煞白着脸,更加关心了,恨不得上手给钟医号个脉才放心。

    “没事,我系鞋带了。”钟医打哈哈过去了。他不要面子吗?

    白兴腾看了一眼钟医的皮鞋,以及一旁老神在在的师娘,识时务者的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一样。

    送了一部分人回去休息,钟医带着剩下的一部分去了医院食堂。

    林婉岚早就叫人准备好了食物,就等着众人去吃了。

    先不说其中有人今天耗费了太多的经历,钟医也的的确确需要安抚住这些辛苦的人。更还有那些中立的人,也想要看看钟医和这些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才好做出自己下一步的准备。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那些远道而来的药厂众人,是钟医今天需要重点照顾的人。

    感觉钟医还没有说话,药厂的人就又一次找上了钟医。

    “钟院长,我们名人就不说昂话了,我也是最早认识你的人,你知道我的为人,我也知道你的为人,这么说吧,我们药厂就准备和你们医院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你们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哈市的纪建同率先走过来说道,带着东北人的豪爽。

    “这事,我劝纪厂长还是多想一想,毕竟你们依靠的外面的药不少啊……”一旁的杜德辉说道:“这里面的水太深,我劝你还是多思考思考。”

    “是吗?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啊?杜书~记这么说,自己就一定能够拿下了?”大连药厂的章乐英补充道。

    “你们东北那边依靠着给外面代工,不也做的风生水起吗?何必来趟这趟水了?哈哈哈哈哈。还是把机会留给我们吧!哈哈哈哈。”沪市的范乐生笑着说道。

    这还没有怎么样,就已经交锋上了?

    当然,不止是他们,还有人开口。

    “我们这边的渠道很好,只要钟院长愿意给我们,我们保证,能够在两个月之类,在我国大大江南北铺上……”浙药厂的侯风雪说道。

    “要说渠道,我们虽然差一点,但是我们运输方便啊!是不是?”湖~南的邓奇文碰了碰旁边湖北的温学义说道。

    “耶。你们这要么说,那我们也要给自己争取争取了,那我们云~南和四~川的的药厂的药物保证是最好的。最好的药材才能够制作出最好的药!”张秋笑着说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2285/ 第一时间欣赏重振中医最新章节! 作者:蜀都小侯爷所写的《重振中医》为转载作品,重振中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振中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振中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振中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振中医介绍:
这是一个利用中医治病的故事。
钟医从国外知名学府毕业,回国后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外公教他的中医来治病,让众人大跌眼镜。
可更让人吃惊的是,钟医竟然成功了。
中药、中医、不是巫术,而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孤单。重振中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振中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振中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