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节:病后羿弹弓打老鹰,老侯爷拄拐说旧事。
说起小黄鼠狼给鸡拜年,三杆子又想起了一件,在流民队伍里和老母鸡有关的传说,不过三杆子猜测,这应该和妖怪增多的关系,应该不大。
三杆子顿了顿,拄着龙头拐杖又继续对我说,其实这个传说,在流民队伍里,从早就有,甚至是三杆子,刚被流民裹挟夹带的时候,三杆子都听过这个传说。
不过那个时候,流民说的比较离奇,三杆子现在想想,倒是有些可笑的,至于笑什么?或许三杆子在笑自己的无知吧。
三杆子自嘲地对我说,三杆子年轻的时候很傻,竟然稀里糊涂地就相信了,其实也不能怪当时三杆子的年龄小,毕竟当时,就连许多大人们都相信了。
三杆子说当时裹挟他们的,哪一方的方帅,就是这病后羿统辖的六方帅的,其中一方帅。
至于这病后羿朱大壮,就是和老母鸡传说有关的。
三杆子对我说,其实这病后羿朱大壮,也并没啥稀奇的,也是陈家庄的,虽然是陈家庄的,但和黄王弟兄仨,起初到没啥交集。
一个住村东头,一个住村西头。
不过按理说大家都在一个庄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应该有所交集的,或许是因为朱大壮的脑子不大好使,黄王弟兄几个不大乐意,带朱大壮一起玩,因为朱大壮还有个外号,叫朱大呆子。
至于以后的病后羿,都是后来流民给起的外号。
当然这一切,也只是三杆子的猜测,三杆子说他不论是在流民队伍里,还是以后归顺了官家,三杆子压根都没见过,这个朱大呆子,他只是听说过,流民队伍里,有这么一号人。
三杆子说他记得,流民的小队长,曾吆五喝六的对乡亲们说,他们的头头儿,就是病后羿,朱大呆子。
说别看朱大呆子长的病恹恹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脑袋还不大好使,甚至说话,都有些不太利索,所以朱大呆子自小就没上学,学堂里不收,也没人给他玩,甚至还有的小伙伴欺负嘲笑他,当然朱大呆子,也不和同村的人玩。
朱大呆子别看脑袋不大灵光,可自幼就孝顺,帮着自己的父母干些农活,这在农村家的孩子哪里,倒不算什么。
朱大呆子的父母,也并不讨厌这个孩子,只是担心自家的孩子,被同村人欺负。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是朱大呆子自己向父亲要的,还是朱大呆子父亲自己给做的,朱大呆子的父亲,给了朱大呆子做了一个弹弓。
也不知道具体的年岁,只依稀记得是冬日里的某天,朱大呆子正在帮母亲喂鸡,这时从天空里,突然飞来一个老鹰,瞅准地上的小鸡就抓,老母鸡护着小鸡,看到天上的老鹰,吓的原地乱跑。
朱大呆子见了,也不知怎么了?抄起腰上的弹弓,就朝天上的老鹰打去,还别说也不知巧合,还是咋地?天上的老鹰还真被打下来了,这在当时农村,被说成了奇事。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就连孔半仙孔献策听了,也不拍手称赞说,这人好箭法,和古代的后羿差不多,又因为这朱大壮看起来病恹恹的,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先说,就把朱大壮称呼为病后羿。
当然这就是流民私下里的说法,至于具体的,就不太清楚了。
第七十七节:张大胖抡起石磙砸碾盘,都说巨灵神转世。
三杆子说提起病后羿,就不得不说,巨灵神张大胖子。
这张大胖子在流民队伍里的地位,听人说要比病后羿的地位还要高。
不过,也有的流民俘虏交代,这张大胖子和病后羿的实力不相上下,二人都位列流民五大天将。
之所以这张大胖子比病后羿出名,是因为病后羿不怎么在人前显摆,为人比较低调。
而这张大胖子,为人比较实诚,除去黄王貌似他谁也不服,有时候就连军师孔献策,都指挥不动这张大胖子。
不过自从那件事以后,张大胖子就对军师孔献策服服帖帖了,至于是什么事?我们以后再说,这里我们先说张大胖子。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这张大胖子也是陈家庄的,和黄王弟兄是一个庄的,相比较病后羿朱大壮的脑袋不大灵光,这张大胖子也是脑袋不大好使。而这朱大壮和张大胖子二人,又有明显不同,据接触过他们二人,抓获的俘虏交代。
这朱大壮有种内敛的木讷,反应也比较迟钝,而这张大胖子则不同,这张大胖子,虽然脑袋不大灵光,是憨直的笨,可人并不呆。
孔献策曾说过,这二人朱大壮看着呆,张大胖子看着笨,可都是辅佐黄王的栋梁之才,是上天赐给黄王的天将,是黄王的左膀右臂。
就连天朝的史官,也曾在丹青上,不得不公正地记录着张大胖子,人送绰号巨灵神。又因其身体肥胖,村民戏称张大胖子。在流民军中是先锋,又是流民的五大天将之首,憨直忠于黄王,曾和军师孔献策不睦,后因琐事折服于孔献策,在流民军中唯黄王和孔献策能指挥的动其人,就连黄王的两个弟弟,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也指挥不动其人,是黄王的心腹爱将。
话说这巨灵神,一路上冲锋陷阵,曾为黄王夜闯三关,日夺八县,朝夕之间山东之境,大半已陷入贼手。此贼罪状书之丹青,难言其罪,倾尽天河难记其恶。
后又替黄王逆贼,一路先锋,斩关夺将,破潼关,陷京师,人言为流民军中第一悍将也,后因掩护黄王走长安,战死京师正阳门前,人言此贼战死许久,天朝将士和边军,尚不敢近其身前,虽是逆贼,但其忠勇之举,足可在丹青上,留下笔墨以记其忠勇之举,倘天朝将士,皆似张大胖子忠勇之辈,又何愁逆贼不除?山河不平?
当然这只是,天朝的史书记载,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这张大胖子自幼丧父,黄王的父亲看其母子可怜,就尝尝去其家中,接济其母子二人,母子二人皆对黄王一家感恩戴德,其母曾言黄王一家是大善人,我儿若以后有出息,不可忘本,对待黄王的父亲,要向对待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孝顺。
所以自打小,黄王又称呼张大胖子为四弟,张大胖子认黄王的父亲为干爹。
流民传说,这张大胖子,身高丈二,故此又有人唤为丈二金刚。别看张大胖子人吃得胖,可肥肉少,瘦肉多尤其是肌肉健硕,这张大胖子一较力,浑身肌肉乱响如爆豆子般,啪啪作响,声势好不吓人。
至于其力气有多大?则没人考究,据陈家庄的父老乡亲交代,有一次张大胖子的母亲,让张大胖子去推石磙碾麦子磨面,夏日炎炎,这张大胖子推磨没几圈,就急眼了,抡起石磙砸碾盘,不大功夫,就把面砸好了,其母见了,就气的怒道,你这呆子,这是你干爹,刚给咱家弄得磨盘,你再给砸坏了!累着没?快喝口水,以后可不能这么用蛮力了……
张大胖子听了,只是咧嘴憨笑。
第七十八节:老程因拿不出彩礼钱,扎个纸人做老婆。
三杆子对我说,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人。
关于他的流言传得很多,说起来也比较杂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就连抓获的俘虏,对此人的说法,大多是模糊不清的,没人知道此人的真实姓名,甭管认识不认识的,都喜欢叫此人为老程。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这老程早年父母双亡,被裱糊店的老板好心收留了,让其在裱糊店里当学徒。
只因这裱糊店的老板姓程,所以大家才这么小程地叫着,可后来随着一晃几年过去了,小程也被人喊成了老程,小程也到了该娶妻婚配的年龄,而裱糊店的老板,早在几年前就不幸染病去世了。
黄王的父亲,眼看着裱糊店的老板死了,连买棺材的钱都没,就施舍了银钱,打发料理了裱糊店老板的后事。
黄王的父亲看小程一个人,在陈家庄怪可怜的,就吩咐村里的乡里乡亲,不要欺负老程这个外乡人,毕竟老程还是个孩子,黄王的父亲不但施舍了些银钱,让老程衣食勉强过活,而且还隔仨差五的光顾老程的裱糊店,时不时地照顾老程的生意,至于黄王的父亲,是怎么照顾裱糊店老程的生意?
卷宗上俘虏的供词,也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啥的都有,不过大多都是不可信的。
在黄王父亲的资助下,老程的裱糊店虽然没了师傅,不过还能勉强地维持下去,有时候甚至还有些盈余,这也得说老程肯下苦工,把裱糊的手艺全学会了,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
当然陈家庄,附近村民传的就更邪乎了。
尤其是孔献策到了陈家庄以后,这老程被传得更神了。
有一天老程,从陈县批发倒腾纸彩回来,因为老程家里穷没骑马,步行腿脚走累了,夏日炎炎的,这老程灵机一动,干脆坐在原地,用县城刚买回来的纸彩,扎了个纸马,听说这老程用朱砂笔,照着,扎好纸马的眼睛一点,这纸马竟然,撒欢似地活了起来。
驮着老程还有他倒腾的纸彩,就回到了陈家庄,这事好巧不巧,刚好被外出有事的,孔献策孔半仙看到了,只见孔半仙眉飞色舞的,向陈家庄的乡里乡亲描绘着,老程也是咧嘴点头说是,有这么回事。
他老程就是被纸马驮回来的,只是不知咋回事?在老程说话的时候,不但嘴打哆嗦,腿还一直在打哆嗦。
由于陈家庄的村民,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越传越跟真的似的,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这老程是天将下凡,是来拯救苦难村民的,所以这老程的裱糊店,生意也就更好了,不但白事要扎纸草,裱糊亭台楼阁。
就连嫁娶也找老程扎些灯笼,喜字贴在门前家具上,图个喜庆吉利。
这一来二去,就有好心的媒婆,把主意打在了老程身上。
问老程多大了?也该到了婚配的年龄,有没有看对眼的,他们好上女方家提亲,包老程满意。
要高的有高的,要瘦的有瘦的,要不肥不瘦的也有。
可老程听了,就面有难色的对媒婆说,多谢大婶好意,可是老程没钱拿不出彩礼,谁家的女娃又肯嫁给他老程?
哎,这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媒婆听了就对老程说,嗨,老婆子当什么事呢?你有这手艺,你随手叠几个金元宝,再用你那个朱砂笔一点,不就要多少钱,有多少钱,守着金山银山,谁家的女娃会不嫁你?
怕是你老程到时候,会挑花眼嘞。
老程听了刚想说些什么,可又想到了什么,就想张口解释些什么?
只见恰巧孔半仙孔献策,从门外走进老程的裱糊店,对媒婆说,还用叠元宝这么麻烦?我们家的老程,干脆扎个纸人做老婆不就好了,连彩礼钱都省了,媒婆听了愕然。
老程听了也好久才回过神来,自言自语地说,是啊,谁让我老程没钱,拿不出彩礼钱呢,干脆我扎个纸人做老婆,这样也不会受……
老程话没说完,仿佛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什么,声音戛然而止。
第七十九节:老程娶亲不讲排场,月老说媒阎王知客。
还别说老程这性格,还真是务实的主。
孔半仙孔献策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
老程当天晚上,就把纸人给扎好了,孔半仙孔献策黄王等人见了,无不瞠目结舌。
这老程扎的纸人,还真跟活的一样,鼻子是鼻子,腿是腿的。尤其是纸人乌黑的秀发,和真人的头发差不多。
不过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老程用的就是真人的头发。
还是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老程也不是比阔气的人,为人比较低调,就连结婚也不讲排场,只是请了些邻里乡亲,在老程的裱糊店门前,摆了几桌酒席,权当答谢父老乡亲的照顾。
不过,附近十里八村的人,可就炸了锅传开了。
说陈家庄有一个做裱糊店的,手艺可真好,竟然扎纸人做老婆。
听人说扎的纸人还会说话,还会拜天地呢,还会向宾客敬喜酒呢。
当然老程结婚的当天,就传的更神了,说啥的都有,尤其是在流民当中就传的更邪乎了,还有的流民交代,在流民队伍里,除去军师孔献策孔半仙,就数这个裱糊店的老程最神奇,还有的人说孔献策只是半仙,老程可是真正的仙人下凡,来辅佐黄王打天下的。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老程娶亲那天,听人说连月老都来了,有人会好奇,月老为什么会来?难不成是给老程贺喜来了?
这时抓获的俘虏,就会吐沫星子横飞的解释说,月老能不来么?月老敢不来么?老程可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辅佐黄王真主的,再说月老可是老程的媒人,月老能不来道贺么?
别说月老了,你看知客的是谁,竟然是阎王老爷,只见阎王老爷热情地,招呼着陈家庄的父老乡亲,阎王老爷看见张家的老哥说,呀,张老哥你咋才来?欢迎欢迎快里边请,婚礼马上就开始了,接亲的人还在路上。
又看见陈家的大嫂,带着孩子也来了,阎王老爷慌忙,从怀里掏出一把糖球,递给流着口水的孩子。
陈家大嫂见是阎王老爷,在给她家孩子糖吃,陈家大嫂还假客套地说,孩子还小不会吃糖,阎王老爷满脸堆笑地说,吃吧,孩子吃糖是好事,这糖也是海外进口的不粘牙,这是喜糖,小孩子吃是好的,陈家大嫂你也尝尝倍甜儿。
不大会儿,迎亲的队伍就回来了,也怪老程不讲排场,迎亲的队伍还真没几个人,说实话有些寒酸的,只见钟馗走在前面敲着锣,闹海的夜叉在前边开道,黑白无常捧着礼盒走在后边,吹唢呐的是老寿星,别看老寿星的门牙少了几颗,可吹起唢呐来,也不上头。
托塔天王一只手也能拉弦子,另一只手还在托着玲珑宝塔,看看周围有没有妖魔鬼怪,紧跟在托塔天王后边的是孟婆,只见这孟婆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筷子在敲的当当响。
四大天王抬着轿子往前走,牛头马面把着轿杆在后送。
东南西北四海龙王是娘家客,土地城隍见了,连忙招呼着往里迎。
待到新娘子下了轿,老程和扎的纸人拜过天地,众人掀起新娘子的盖头来,黄王的父亲才老眼昏花地说,咦?这不是我大姨家的,大表侄子家的明丫头么?她啥时候成了纸人了?
众乡亲们听了,有些冷场,老程也有些傻眼,还是孔半仙聪明的接口说,咋样,老太爷?看着是不是有些眼熟,老程就是按着你大姨家的,大表侄子家的明丫头的模样扎的,怎么样老太爷?看着像吧?要不怎么说老程扎纸人的手艺好呢?
众人听了纷纷愕然,就连黄王的父亲也在夸赞,老程的扎活手艺好,扎的纸人跟真的似的,只是细心的人,会发现老程尴尬的脸上,有些汗,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高兴的。
不但老程脸上有些汗,孔献策老脸上,也是有些汗,只见孔献策使劲擦了一把脸上的汗,大声喊着,礼成,送入洞房。
各位乡亲父老,赶快入席,老太爷,你就别流着口水,往新娘子脸上看了,马上就要开饭了啊,您请上座。
第八十节:老程和纸人结婚没几天,黄家就出事了。
其实也不能说是黄家出事了,是黄王家出事了。
因为据抓获的俘虏交代,他们也不敢确定黄王家姓黄。
可俘虏们众口一词的是,就在老程和纸人结婚没几天,黄王家就出事了。
先是黄王的父亲,见了黄王就说黄王败家,还说现在连亲戚都要和他们断亲。
黄王的父亲有时候,还胡言乱语地说,黄王这样装神弄鬼的糊弄神灵,就不怕神灵怪罪么?当心天上打雷,会照着黄王的脑门劈,还有说偌大的一个家业,黄王父亲的爷爷,传给了黄王父亲的爹,黄王父亲的爹,又把家业传给了黄王父亲,结果好端端的一个家业,就这么败走黄王手里了。
家里的金子也少了几千两,黄王的父亲越说越激动,不过说也奇怪,孔献策孔半仙,在黄王父亲的耳边小声嘀咕着什么,黄王父亲先说这样不行,这样会作死,会被砍头的。
孔献策又在黄王父亲,耳边说了些什么,黄王父亲忽然就哈哈笑了起来,然后胡言乱语的就更严重了,不过孔献策孔半仙则对外宣称,黄王父亲是上边的老天爷附身,来下届救苦救难拯救难民来了。
黄王父亲的病,仿佛是一天天的严重了。
有一天黄王父亲,去后山看竹子,就走在上次挖出黄金甲的地方没多远,整个陈家庄的人就看到,黄王家的后山突然霞光万丈,紧接说黄王家的家丁仆人,一个个都在传说,救苦救难的老天爷,在黄王家后山显灵了。
大家听了就好奇地跑去看,只见黄王的父亲穿黄袍,身上坐着车辇,黄王的父亲,手里拄着龙头拐杖,对陈家庄的老百姓说,黄王的父亲,他是天上的老天爷下凡,来拯救普天下的,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黄王的父亲用手拄着黄金的龙头拐杖,朝众人一挥说道,既然能看到他,就是缘分。
黄王的父亲,是不会让大伙挨饿的,天地无情,说明苍天已死,可他老天爷有情,完事后每人上黄家领半袋小米,十斤肉,十两银子。
陈家庄的父老乡亲听了,无不朝黄王的父亲叩拜,说是感谢黄王父亲的大恩大德,不过孔献策率先纠正道,感谢老天爷显灵,下来救苦救难来了,众乡亲听了,又是纷纷附和。
不过不知咋地,坐在车辇上的黄王父亲,总是有种肉疼的感觉,就像谁拿刀,割他肉的表情,黄王的父亲嘴上,还轻生嘟囔着说,真是败家啊,不过说的声音很小,生怕别人听到似的。
老程刚结婚没三天,黄王的父亲就认了,老程扎的那个纸人,为远方亲戚,说老程和老程扎的纸人,都是天上的大仙下凡,都是他们家亲戚。
不过这到让黄王父亲,再也不说断亲的事了,只是黄王大姨二姨家很少走动了,这也难怪一辈亲,二辈表,这些老百姓都懂,也是没法子上的事,谁也没往老程结婚娶纸人的事上想。
不过说也奇怪,老程扎纸人娶亲的那天,黄王的父亲来了,孔献策孔半仙也来了,可一向和老程较好的黄王弟兄仨,村东头的朱大壮,张大胖子都没来,不知道咋回事?他们都没来。
不过据抓获的俘虏交代,其实黄王他们都来了,只是大家没看到,听说阎王老爷都是黄王的二弟给假扮的,也有可能是附身的,东海龙王是黄王的三弟假扮的。
总之说啥的都有,我见三杆子手里的龙头拐杖,我不知咋地,看着三杆子向我眉飞色舞的朝我解释着,我想起了黄王父亲手里的龙头拐杖。
听三杆子对我说,黄王父亲手里的龙头拐杖是纯金的,我看三杆子的龙头拐杖,也是纯金打造的。
第八十一节:猛夸父千里追私盐,勇黄王贩粮下江南。
三杆子对我说,偏巧黄王家倒霉,也该出事了。
陈州陈县地界,大半年没下雨。
地上的庄稼颗粒无收,陈家庄的老百姓,好歹有黄王的父亲,时不时地就说,老天爷附身开仓放粮,日子过的清苦,到也让陈家庄的村民没饿死人。
反正黄王的父亲,每次附身可都是时候,几乎都是到,家家快断粮了。
黄王的父亲,就要说老天爷附身,然后就是开仓放粮,发几斤肉,有时候还发猪头,羊腿大家时不时的,还能喝个羊汤,吃个牛肉拉面什么的打打牙祭。
也兴许黄王的父亲,玩附身玩上瘾了,黄王的父亲,有事没事就附身一次,隔仨差五的附身一次,陈家庄的老百姓,不但在灾年没饿瘦,有的还倒胖了许多。
可像黄王和孔半仙孔献策,反倒坐不住了,黄王家的粮食也是有数的,黄王的父亲这么弄下去,也是坐吃山空,粮食撑不了几个月,大家就都得吃草根树皮,挖野菜刨田鼠吃。
要不还是黄王和孔献策有头脑呢,两人关在小黑屋里,商量来商量去,最后一拍大腿黄王决定了,他们要去江南买粮食救济灾民。
三杆子没对我说,黄王是如何买粮的。
三杆子只对我说,他要提的是一个绰号叫猛夸父的捕快,抓获的俘虏交代,这猛夸父据说在山东地面,黑白两道都有面儿,因其人行走如飞,就像古时候传说的,夸父大神追太阳似的,跑得比贼都快,所以道上的人,送他一个绰号叫猛夸父。
说他夸父是夸他跑的快,说他猛,是说此人善使一条紫金棍,打架的时候,专朝下三路招呼,又因为此人跑的快,跳得高,专爱朝人后脑勺招呼,道上的朋友说这人不地道,专爱打闷棍,还有的人传说此人,还有一个黄金砖,也爱从背后拍人板砖。
反正道上的人,可没少吃他的亏,所以被唤作猛夸父。
再加上这人也会来事,虽然打架爱使阴招,专朝背后招呼,可为人还是比较仗义的。
谁家山头若是被犯了事,给他使些银两,猛夸父嘴上虽说是不要,可每次都能把事给铲平,犯事的当家的,也能平安地被放出来,所以各个山头,也都乐意拿钱请猛夸父帮忙。
再说官府上,有啥江洋大盗,绿林豪杰犯案了,再难的逃犯,只要交给这猛夸父,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譬如官府要让猛夸父抓谁,猛夸父刚接到逮捕文书,犯事的山头,就把罪犯给送过来了。
然后犯事的山头,又花银子请猛夸父给上下打点,猛夸父一脸正色地说不要,为朋友两肋插刀,一方面又说官府要上下打点,有的时候还要堵悠悠众口,不过没几天,猛夸父总能把人给放出来,也算是花钱买平安吧,官府没事,老百姓也没事,各个山头的也知道分寸,所以还算相安无事。
道上的朋友也乐意夸赞猛夸父,说猛夸父一条紫金棍,打遍山东山西无对手,黄金板砖,砸得八府六十三县有太平。
不过,这一次猛夸父倒犯难了,上边官府衙门说,从山东地界流窜一伙贩私盐的,官府问是不是自己人干的?猛夸父说没听说过,哪家贩私盐的没给他报备过啊,他们地界贩私盐的,都是有官府证件的,都是记录在册的。
既然不是自己人,官府也没啥客气的,就命猛夸父抓捕这伙贩私盐的,听小道消息说这伙贩私盐的,这趟拉的私盐还不少。
猛夸父一听就急眼了,差人传信各个山头的,结果地面上三十八家山头,竟然没截住这伙贩私盐的,这下猛夸父可不干了,一口气从山东府追到了陈州府,这可真是千里追私盐,只为吃穿。
第八十二节:猛夸父单骑查盐庄,不是私盐就是皇粮。
话说这猛夸父,一路上从山东追到陈州陈县陈家庄。
忽然发现马车的车辙,突然就消失了。
猛夸父又一抬头,刚好看见一群下人,在从马车上搬东西,大袋背,小袋扛的。
猛夸父又抬头一看门上的匾额,正是陈县陈家庄盐庄,这下可把猛夸父给高兴坏了,猛夸父心想,还好我跑得快,这下可抓个正着。
看这帮贩私盐的,还有何话说?
只见这猛夸父,在枣红马上清了清嗓子,朝正忙活的下人喊道,好啊,你们这些小商小贩,敢贩卖私盐,不知道是贩私盐是违法的吗?这下被我逮了个正着,看你们还有何话说?
三杆子对我说,据抓获的俘虏交代,当时他们正忙着卸货呢,累得满头大汗,谁还顾得上搭理猛夸父,直到猛夸父耐不住性子,连吼了几遍,这时才有下人不耐烦的说,谁啊?这么不长眼,没看到哥几个,正忙着卸货呢,没时间给你打岔,哪凉快哪呆着去。
猛夸父听了,好家伙暴脾气蹭的一下,血压火气全上来了,策马就朝,刚说话的下人打去,就听怕的一下,众人以为刚说话的哪下人,会被揍一巴掌。可没想到这猛夸父没按套路出牌,直接打得脑瓜崩,刚说话的哪下人,连个架都没翻就被打倒在地。
这下忙着卸货的,伙计下人不干了,纷纷捋了捋袖子,准备抄家伙。
猛夸父见了,连忙说道,我是朝廷命官手下的捕快,奉上命查抄,你们盐庄贩私盐的,我看你们那个敢动,谁敢动一下,统统把你们抓监狱里法办。
还别说,猛夸父这一嗓子,还真把众下人给吼住了,吓得众下人没一个敢动的。
许久,才见一个管事模样的,开口解释着对猛夸父说,官爷想必是误会了,这是我们大少爷从南方拉过来的粮食,不是私盐,不信官爷您看,说着只见管事的,还打开一布袋,让猛夸父瞧瞧,猛夸父一看,还真是一袋大米。
不过猛夸父,多精明的一个人啊,马上又朝众人说道,我看你们那个敢动?从南方拉的粮食,怎么拉来的?莫不是从南方偷来的?再说了,现在天下大旱快一年多了,哪还有粮食?还从南方拉过来的?莫不是抢的皇粮?
好啊,我,你们竟敢倒卖皇粮?管事的见状,连忙额头冒汗地说,青天大老爷误会了,我们少爷有买卖凭证,这些粮食,是我们少爷从南方买的商品粮,不是皇粮。
猛夸父又是呵斥地说,就算你们是合法手续购买的粮食,现在是旱年,你们购买粮食囤积居奇,倒卖生产物资已触犯律法了,再说了你们开着盐庄在倒腾粮食,属于非法销售,你们有官府发的售粮凭证么?没收了没收了,统统没收了,来人啊,快贴封条查封了。
猛夸父喊了半天,才想起原来自己就一个人。
这时管事的,已经浑身湿透了,吓得如筛糠的又朝猛夸父解释说,官老爷误会了,我们少爷从江南买的粮食,不是用来买卖牟利的,是为了救济受灾的老百姓的。
猛夸父一听,就更来气地打断下人说的话,又是嚷道,我看你们是不想活了,你们还想加工粮食,你们有官府颁发卫生凭证么?你们有官府发的健康凭证么?你们有官府颁发的垃圾处理凭证么?你们不但无证经营,还占用街道,把马车停在街道上,乱停乱放,来人啊,贴条查封了。
把这些马车上的粮食,连马带马上的粮食统统拉走,这些人也全部带走,把这些人统统缉拿归案,我看你们那个敢跑?来人啊,猛夸父又是喊了半天,这才尴尬地想起来,今天出门急了,没带几个帮手,现在就他一个人在查盐庄。
这就好比,小蚂蚁叼着大肘子。
第八十三节:糊涂捕快错办糊涂案,指着大米说私盐。
三杆子对我说,据抓获的俘虏交代。
猛夸父查封了陈家庄的盐庄,连蒙带唬的,把正在卸货的家丁仆人,身体吓得如筛糠一般,各个趴在地上不敢动,管事的见越解释越解释不清楚,管事吓得跪在地上只知道磕头,也早有机灵点的仆人跑步告诉了黄王。
黄王和孔献策正关在小黑屋里写春联呢,这不快过年了么?听了下人的禀报,黄王和孔献策也顾不上写春联了。
黄王和孔献策五步迈三步,一路小跑的赶到猛夸父面前。
黄王刚想解释些什么?猛夸父就大手一挥说,你就是那个劳什子公子少爷是吧?你贩卖私盐你被捕了,你无证加工销售粮食,你什么话也甭说了,你被捕了。
黄王还想解释些什么,孔献策连忙扯了扯黄王的衣角,黄王到嘴边的话,又憋回了肚子里。
说也凑巧,经过猛夸父这一闹腾,陈家庄村的父老乡亲,也都过来了,黄王的父亲拉着猛夸父的手,朝猛夸父解释说,青天大老爷啊,您老人家误会了,我家那个不成器的犬子,从南方买来粮食,不是皇粮更不是为了牟利,这不是快过年了么?
我们这闹了饥荒,我们一家出于好心,才想着买些粮食,分给父老乡亲,匀给老少爷们让他们过个好年,过年好吃顿猪肉大葱馅的饺子,再说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求青天大老爷,您老人家法外开恩,别和犬子一般见识,您老人家就高抬贵手。
猛夸父一听黄王父亲的话,猛夸父就更不乐意地说,好么?还过年吃顿猪肉大葱馅的饺子,你不知道么?别说是你们了?就是我们当今的圣上,闻听今年遭了旱灾,一年多没下雨,天下百姓颗粒无收,我们当今的圣上,都带头吃了棒子面的窝窝头了,我们县的知府老爷,更是天天窝窝头就辣椒,已经吃上膘几斤了,你们还带头敢吃饺子?你们违法了懂不?
还吃顿猪肉大葱馅的饺子,我身为捕快,已经半年没吃到小麦面了,再说了你家娃娃,去南方买的大米,小老儿,你给我解释解释,这大米怎么能包猪肉大葱馅的饺子?
再说我怎么错了,我说这大米就是私盐,你莫非想欺瞒官府,欺瞒朝廷不成?我看你们是反了天啦,敢对抗朝廷,你们再无理取闹,阻碍执法,我就带人连你们一块抓了,到时候统统杀头。
这时众乡亲父老,也纷纷解释,说猛夸父误会了,这黄王一家都是好人,大善人。
也求猛夸父,别和他们乡野村夫一般见识,更恳求猛夸父,这位青天大老爷,高抬贵手别拉走他们的粮食,这是他们过年准备活命的粮食,假如猛夸父要是拉走这几车粮食,他们别说过年吃猪肉大葱馅的饺子,估计会家家都得断粮,活活得饿死。
猛夸父听了,更趾高气昂地说,我管你们饿不饿死?这是罪证你们懂不?这是赃物懂不懂?这些都得统统上缴官府,交给县老爷知府老爷处理?抓捕逃犯,缉拿不法商贩,查出违规违章,乱停乱放是我捕快的职责和使命。
猛夸父说他是奉了皇命在公干,无关人等速速回避,若是阻挠执法,统统和罪犯同罪,一律拉去砍头,砍完头再坐牢,就问你们怕不怕?怕了还不速速让开。
第八十四节:孔半仙小年送灶王,猛夸父封锁陈家庄。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见猛夸父越说越激动。
大有想把在场的众人,一股脑的全抓去送官的冲动。
孔半仙终于安奈不住躁动的心,孔半仙满脸堆笑的,对猛夸父说,青天大老爷,您瞧瞧,您老人家这话说的,也忒义正言辞了,这不是赶上快过年了么?我们老爷少爷就想着,让父老乡亲过个好年,再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您老人家这是干啥啊?大家都是自己人。
只见孔半仙边笑着解释,一只手还往猛夸父怀里,塞了些什么东西?猛夸父见孔半仙还是刚才众人那副嘴脸,就刚想发怒,可也不知咋地?看见孔半仙朝自己塞东西,猛夸父好像火气消了不少,不过还是怒着呵斥说,我看这整个村,还就你这一个明白人。
实话给你说吧,我也不想难为你们,更不想不让大家过个好年,只是我也是奉皇命办差捉拿凶犯,我也想网开一面,可是律法不行啊,天朝讲究的就是法不容情,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你们买卖私盐,现在已经被我人赃俱获,就是我想通融也是不行啊,这事没得商量。
也不是我想和你们为难,我也是公事公办,你瞧官府的衙门已经来人了,你们在场的众人一个都跑不了,统统都要被抓去杀头,杀完头还得去坐牢,天朝的律法就是这样的,还请各位乡亲父老,多多见谅,抓你也不是我的本意,请各位乡亲父老,多多配合,等你们砍完头坐完牢就没事了。
黄王众乡亲,一见猛夸父说的,衙役捕快来了一大堆,有些胆小的,就噗嗤嗤瘫软坐在一地,有的吓得目瞪口呆,还有的连声跪地求饶,说他们是冤枉的。
反倒是孔半仙比较镇定的,又继续满脸堆笑的对猛夸父说。
青天大老爷说的在理,我等草民秒懂,我等草民也会积极配合青天大老爷办案,我等草民绝不让青天大老爷为难,只是青天大老爷,您老人家也是知道的,这不快过年了么?明天就是小年,请晴天大老爷法外开恩,容我等草民现在送走灶王爷爷。
恳求青天大老爷,不看我等草民的面子,请您老人家,看在灶王爷爷的面子,让我等送走灶王,再被您老人家抓走,到时候要杀要剐,我等也决无二言。
说着孔半仙,又朝猛夸父怀里塞了些什么?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这孔半仙不知道,是往猛夸父的怀里塞了些什么?只是有些俘虏貌似看着这次塞的,比上次塞的又多又重了些,具体的是什么?他们也就不太清楚了。
还有的俘虏交代,他们只是看到孔半仙,在猛夸父耳朵旁边,小声嘀咕了些什么,还有的俘虏说的就更不靠谱了,他们说孔半仙只是轻轻一念咒,小手那么一施法,猛夸父就乖乖的听话了,也甭管怎么说吧,猛夸父反正是让大家伙回家送灶王去了,毕竟明天是小年么?谁家还不送个灶王爷爷呢?
只是他们或许不知道的是,猛夸父还朝身后赶来的,官兵衙役挥了挥手,貌似整个陈家庄都被封了,就是连个苍蝇也飞不出去。
第八十五节:腊月二十三是小年,黄王买粮被说贩盐。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黄王一家是守法的良民。
上到黄王的父亲母亲,下到黄王的两个兄弟,再到管家仆人家丁丫鬟,还有孔半仙孔献策总共整整几十口子,在黄王的父亲率领下,众人祭过灶神,吃完饺子。
只听黄王的父亲在满天神佛,列祖列宗的排位面前,黄王的父亲呜咽地祭告天地祖宗,说他管教不严,阖府上下都要被砍头坐牢了,今年就不能再,孝敬各位神佛列祖列宗了。
然后黄王的父亲,又携带着黄王的弟兄,朝管家下人老妈子们磕头跪下,说是他们家连累了各位乡亲,诸位仆人下人管家一年多辛辛苦苦,为黄王他们家辛苦操劳,却没想到,哎,是他们连累大伙了。
黄王的父亲话没说完,只见一众的管家仆人丫鬟婆子,纷纷说他们不后悔跟着老爷,说老爷一家都是大善人之类的,有些情商低的,早已哭成了泪人。
黄王的父亲,又对陈家庄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纷纷作揖磕头说,是他小老儿教子无方,是他们家连累了众位乡亲父老,让陈家庄的一些乡亲,也跟着他们家被抓,实在是对不住,陈家庄的各位父老乡亲了,他们家欠的债,也只能下辈子做牛做马的还了,陈家庄的父老乡亲,也纷纷哭成了泪人,尤其是平日里受黄王父亲小恩小惠的,就更是连声说,黄王一家都是好人啊。
此时黄王,也是满怀歉意地说,是黄王对不住大家,连累大家一起被砍头了,黄王又愧疚地对父老乡亲说,是黄王对不起大家,黄王本想着今年大旱了大半年,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黄王原本想着去江南买了些粮食,准备在腊月二十三,今天是小年,刚好可以把粮食发给父老乡亲,让大家吃顿猪肉大葱馅的饺子,让各位父老乡亲过个好年,没想到,哎,是黄王连累大家了。
这时黄王,又是朝父老乡亲纷纷作揖叩头,各位乡亲父老,连说黄王的好心,大伙儿都明白,不就是个死么?他们陈家庄的人不怕死。
这时,猛夸父已经命令,手下的衙役兵丁,把黄王一家几十口人,还有陈家庄的父老乡亲,一个个像捆粽子似的,反手绑了起来,又用一根粗长的麻绳穿了起来,就像穿糖葫芦一样。
父老乡亲又朝黄王说,没事咱们庄的人,一起上路还有个伴,陈家庄的老少爷们不怕死。
这时张大胖子抡着大石油锤,也不知从哪冒了出来,一锤就把几个衙役砸成了肉泥,老程带领着他扎的纸人天兵天将,纷纷朝衙役杀了过去。
衙役见无数个纸人,挥舞着刀剑朝他们杀来,衙役们吓得六神无主了,还是猛夸父比较镇定,只见猛夸父在枣红马上,大吼一声朝众人说,你们这群下等人,你们想造反不成?来人啊,把他们统统抓起来,就地正法。
猛夸父的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个小石子,啪嗒一下就把,猛夸父的枣红马打翻在地,猛夸父也摔了一个狗啃泥。
刚好张大胖子的大石油锤,朝猛夸父兜头砸来,要不说还是猛夸父机灵,只见猛夸父,一个懒驴打滚,滚地十八翻了出去,只是猛夸父的枣红马,被砸成了肉泥,猛夸父有些蒙圈地听到,有人朝他喊道,什么被你抓着就地正法,被你抓去砍头也是死,没有粮食我们会被饿死,反正左右都是死,杀你这个贪官为民除害,让你不再祸害老百姓,我死了也值了。
说完又是一石子,朝猛夸父打去,猛夸父这次没那么幸运,没躲过去,只见猛夸父额头上啪的一下,鼓起了个大包,猛夸父也被砸蒙了,猛夸父见了,哪还敢停留,只见猛夸父呼啦啦的跑开了,还别说猛夸父跑的真快。
只是跟着猛夸父的,衙役兵丁可倒了霉啦。
只听孔半仙在人群大吼道,父老乡亲们,被抓去也是被砍头杀死,就是不被抓去没粮食也会饿死,被他们打死就地正法也是死,父老乡亲们,我们陈家庄的老少爷们不怕死,和他们拼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杀祸害老百姓的贪官啊。
这时黄王也是振臂高呼说,反正左右都是死,我们陈家庄的老少爷们不怕死,死就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杀啊,杀贪官,分粮食,做个饱死鬼,再上路。
三杆子不无感慨的对我说,轰轰烈烈的流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而他和许多人的命运,甚至整个天朝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了。
第八十六节:乱世未乱心先乱,天下已平心未平。
三杆子对我说,据抓获的俘虏交代。
那些俘虏为什么造反,有些是像三杆子那样,是被流民裹挟的。
流民每到一个村庄,粮食能抢走的抢走,鸡鸭牛羊就地埋锅做饭,顿顿吃香的喝辣的。
村民老少,统统带走打乱,编入流民的队伍,实在不愿意走的,敢负隅反抗的就地杀了,不听话的杀了,剩下的就是听话的了,也就只好跟着流民去下一个村庄,而流民在去下一个村之前,还不忘放把火,把村里烧成了无人区。
然后就到了下一个村,这时或许被裹挟的父老乡亲,还不愿意去,抢夺下一个村的粮食财物,这时流民小队长,就呵斥着被裹挟的村民,强迫他们抢夺村民的财物,说是入伙的投名状,就算有些实在,不愿意抢劫的,也好办。
继续像上个村的一样,粮食财物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鸡鸭鱼肉一锅炖,这时流民的小队长,会把抢来的财物,分给被裹挟的村民,说是论成分金银,大家一起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被裹挟的一是,好长时间没吃过肉了,二是有的已经好几天没喝过一碗粥了,三是被裹挟的村民大多,都剩下听话老实的了,不听话不怕死,敢反抗的早就杀死了。
被裹挟的村民吃了肉喝了酒,分了钱财,流民小队长,就会给村民们说,大家以后都是兄弟了,大家以后就跟着黄王打天下了。
这是客气的,不客气的小队长会说,吃了锅里的肉,拿了村里的钱财粮食,你们就是和流民是一家人了,就算不是流民也是流民了,上边追查下来,你拿了钱财粮食没?既然是拿了,你说硬塞给你的,上边的人得信啊?上边抓住流民可就是要杀头的,死都不怕?大家还害怕什么?
人早晚都得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凭什么那些贪官要吃香的喝辣的,我们要饿死,就算饿死我们也要做个饱死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杆子对我说,后来天朝的许多上位者反思,不得不承认,黄王和孔献策,鼓动人心还是有一套的,不过也有御史衙门的人说,是贪官贪墨压迫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严重造成的,再加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吃不饱饭才铤而走险造成的。
也有饱学圣贤经典的国学之士,说之所以乱世,先乱的是人心。
天下大旱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人心乱了。
上位者的心乱了,本应选贤任能的场所,却成了贪官污吏,的升官发财的黄金场。
贪官污吏的心变黑了,就想着盘剥压榨民脂民膏,这些在丰年,老百姓有余粮还能勉强过活,可偏巧遇上了,天下大旱民不聊生,贪官污吏的搜刮,甭说平民百姓了,就连地主家都没余粮了,人饿死也是死,活不下去总得找条出路,这时候再加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既然左右都是死,此也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杆子又对我说,尽管后来人做的总结,千头万绪,说啥的都有,不过大多还是比较中肯的,圣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平民老百姓的梦想,有吃的有喝的,穿得暖吃得饱,平民老百姓就知足。
谁没事吃饱了撑的,跟着黄王一起去杀头啊?我听了三杆子的话,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叹了口气,算是做了回应……
第八十七节:猛夸父一打陈家庄,病后羿弹弓拒强敌
三杆子对我说,猛夸父头上被打了个大包,一溜烟地跑出了陈家庄。
还别说,这猛夸父真不是白叫的,跑起来比兔子都快,三步并两步地跑到了陈县。
说来也巧,山东地盘的三十八家当家的,还有捕快都来了,再加上从陈家庄逃出来的捕快。
陈县的知县老爷,听说猛夸父吃了败仗,慌得连忙前来慰问,据抓获的俘虏交代,听说知县老爷,拉扯的牛头猪头,肘子牛肉,包子大葱等等就拉了几车,还有的人交代,听说黄金就拉了几车。
猛夸父包扎好额头的伤口,三十八位大当家的,听说猛夸父在陈家庄吃了亏,不但额头被打了个包,就连坐下的枣红马,也被砸成了肉泥,就纷纷言道,要为猛夸父出这口恶气,剿灭这群乱民。
知县大老爷,听了就更是拍着胸脯保证说,钦差请放心,就陈家庄的几个乱民,何须钦差动手,知县大老爷再命令些捕快,把陈家庄的乱民统统抓起来,听凭上差发落,是杀头还是枭首。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最后也不知道,猛夸父怎么安排的?太阳刚下山,猛夸父就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朝陈家庄杀去了,而陈家庄,因为白天打跑了猛夸父,陈家庄的村民,又是杀猪又是宰羊,还有的吃着猪肉大葱馅的饺子。
陈家庄的大伙儿,正在聚餐喝的伶仃大醉,在陈家庄黄王家里,庆贺着白天的打劫呢,甭说别人了,就连黄王和孔半仙,都喝的两眼冒金星了,而陈家庄的父老乡亲,更是喝的东倒西歪的,陈家的村民,浑然不知的是,一场杀身之祸,正在朝着他们杀来。
三杆子对我说,据抓获的俘虏交代。
也合该陈家庄的人命不该绝,也或许是冥冥之中的自有天意,陈家庄的父老乡亲,喝的酩酊大醉。估计就连猛夸父都没想到,当然陈家庄的父老乡亲,也没想到猛夸父,会黑喽大半夜的,杀个回马枪,估计就连黄王和孔献策都没想的到。
总之说啥的都有,流民交代的也是乱七八糟的,竟然还有的流民,认为这是天意,是上边保佑,黄王是天选之人,黄王是老天爷的儿子,下凡来帮助受苦受难老百姓的。
三杆子解释着,说出了他的看法,其实也没啥好解释的,据抓获的俘虏交代,村里的人都去喝庆功酒,喝黄王的感谢酒了,唯独病后羿不合群,病后羿平时都不爱,和村里的人,唠个家长里短,病后羿属于大半天,说不出来一句话的人,就甭提让病后羿参加宴席,在哪寒暄客套了。
所以病后羿就揣了一个烧鸡,一个人去村庄的路口躲清静去了。
还真巧,病后羿在村口的树上,正在大快朵颐地啃烧鸡呢,病后羿猛然发现了不远处的,猛夸父带着一群人,鬼鬼祟祟地朝陈家庄赶来。
病后羿见了,也没声张。
只见病后羿从怀里扯出弹弓,病后羿就是嗖嗖的几个石子,只见猛夸父脸上又多了几个大包,猛夸父疼得哎呦一下,跌下了马来。
众官兵和三十八个大当家的,见状纷纷去搀扶猛夸父,可是又听嗖嗖几下,三十八个大当家的,也许多应声倒地,猛夸父见状,连忙说了句,不好弟兄们,我们中埋伏了,风紧扯呼,快跑啊。
病后羿见猛夸父第一个跑了,众官兵撤了,病后羿在树上,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说了句好险。
第八十八节:猛夸父二打陈家庄,张大胖子一救黄王。
三杆子对我说,据抓获的俘虏交代。
猛夸父跑了大半夜,三十六路当家的,也是各个满头大包,别提有多憋屈了。
说也凑巧,陈县的知县大老爷,怕猛夸父有什么闪失,就带着城防军,前来接应猛夸父等人了,两厢见面,自是少不了寒暄客套,这里自是不讲。
我们单说病后羿在树上蹲了一夜,生怕出什么岔子,待到天亮黄王和孔献策,醒过酒来,找到在树上睡着的病后羿,病后羿迷迷糊糊的,把昨夜的前因后果,告诉了黄王和孔献策。
黄王一听就惊了一身冷汗,孔献策也是一拍大腿连忙说,是他这个狗头军师大意了。
然后黄王和孔献策又是感谢了,病后羿一番,夸赞说病后羿是黄王的心腹爱将,是病后羿救了陈家庄的父老乡亲,要不是病后羿吓退了猛夸父,若真被猛夸父闯了进来,后果当真真的是不敢想象。
病后羿也实在是困了,病后羿整整一夜没合眼,瞧着天快亮了,鸡都打鸣了,病后羿想来猛夸父不会再过来,就在树上眯瞪会儿,没想就这还被黄王和孔献策看到了,就别提多尴尬了。
黄王和孔献策,也是心疼病后羿,病后羿本身就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又是一夜没睡,好不容易刚睡着,又被黄王和孔献策叫醒了,就可想而知,病后羿有多么的憔悴虚弱了,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带走似的。
黄王和孔献策就好心的,安抚病后羿,让病后羿回家补个回笼觉,有他黄王和孔献策在,猛夸父就打不进陈家庄。
病后羿见黄王和孔献策拍着胸脯如此说,不善言辞的病后羿就也没多想,病后羿真的回家睡觉去了。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病后羿刚到家洗把脸,还没躺到床上呢,就听见孔献策扯着公鸭嗓子,大喊的说着,老少爷们啊,父老乡亲们啊,快别睡了,猛夸父又带着官兵杀过来了,黄王一个人正在村口和他们血战呢。
听到孔献策的呼喊,病后羿又一下子激灵地坐了起来,顾不得穿戴整齐,就朝村口杀出去了。
陈家庄的村民,甭管昨夜喝醉没喝醉的,闻听孔半仙呼喊,说猛夸父,又带着官兵杀过来了。
就呼啦啦的,抄起扁担,斧头,钢叉镰刀,菜刀搬砖朝村口杀去,边杀边喊着说,老少爷们啊,快去救黄王啊,猛夸父又带着官府的兵,杀进村了,大家快救黄王啊。
这其中,还数黄王的父亲和母亲嗓门最大,尤其是黄王的母亲,手里拎着绣花针,就朝村口杀了过去。
待到张大胖子赶到村口,有跑得快的陈家庄的父老乡亲,已经和猛夸父所率领的官兵厮杀在了一起。
而黄王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被官府的人五花大绑地压着,孔献策还在村子里喊人还没回来,张大胖子,见平时待自己,如亲兄弟般的大哥被人打的血渍烂青的,而平日里经常去自己家串门的干爹黄王的父亲,也是哭的跟个泪人似的。
张大胖子头脑一发热,什么也不顾了,抡着大油锤就朝猛夸父杀来,猛夸父见了魂都吓没了,哪还敢和张大胖子比划,有几个不长眼的官兵,三个官兵愣是没挡得住张大胖子的一锤,直接被砸成了肉泥。
陈县的知县大老爷,平时都是养尊处优的,哪见过这场面,吓的魂都没了。
还是猛夸父一看情形不对,拽起知县大老爷就跑,手下的官兵见了,也早跑的没影了。
第八十九节:猛夸父三打陈家庄,小黄王败走陈家镇。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大年二十九陈家庄的父老乡亲。
背井离乡的逃到陈家集,就别提心里有多憋屈了。
陈家庄的父老乡亲,就算要逃走,怎么着也得过了年再走啊,那差这一天两天的,可形势比人强。
孔半仙在动员父老乡亲时说得明白,此时不走,等过了年,老少爷们想走也走不了啦。
最快今天夜里,最早明天早上,这猛夸父和陈县的县太爷,会率领朝廷的精锐大部队杀来。
第一次猛夸父只是带的衙役捕快,第二次猛夸父带的也只是县太爷率领的城防军,这第三次可不一样,据派出去的乡亲打听,这次猛夸父和县太爷调遣的可是军队的人,可是天朝真正的将士,就凭陈家庄的这点人马,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大家伙别犹豫,也别等过了年再走了,大家伙再不走,就都走不了。
此时黄王也大声地劝着说,老少爷们,父老乡亲们,不是小黄王我说得不好听,大家赶快转移,陈家庄我们根本守不住,第一次就甭说了,第二次猛夸父打来,我们陈家庄的父老乡亲,为救我小黄王,就折了十几个弟兄叔伯,据我三弟打探的消息,这次猛夸父和县太爷,是从大营里调遣的军队,这些天朝的军队,可是杀人不眨眼的主,我也知道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大家都想过年,我小黄王也想过年。
可说来说去,还是我小黄王,连累各位乡亲父老了,可衙门里的人,已经认定我们陈家庄的村民,是反贼流寇了,尤其是猛夸父,扬言抓住我们陈家庄的人,可是要打断腿再杀头的,要把我们陈家庄的人鸡犬不留的。
小黄王的父亲,也是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说着,老少爷们快走,大家带着家伙快跑,吃得干粮什么都别带了,什么鸡鸭鹅还带不?我们俩干粮都不带,我们还带鸡鸭鹅干啥?我们是去逃命,不是过年走亲戚,什么老黄牛要不要牵走?骑着老黄牛走太慢,再说也没草料喂老黄牛啊。
大家听我说,大家什么都别带,老少爷们带着手里的兵器快跑,听我三小子说,猛夸父和县太爷率领的大军,离我们陈家庄只剩下七八里路了,大家快跟着孔半仙,快跑。
父老乡亲们保命要紧。
老少爷们大家快走,破破罐罐的就别带了,我们是去逃命,又不是去出门要饭的,你带什么破碗啊?记着除去镰刀斧头,扁担钢叉,菜刀锤子什么都别带,大家伙快跑啊。
来人啊,二小子,你带着几个父老乡亲们,架把火把我们老宅还有盐庄统统烧了,还有把我们陈家庄也烧了,我们宁愿烧了,也不能便宜猛夸父这帮贪官,还有你大哥从南方带过来的几车大米,也统统烧了。
二小子你带着乡亲父老手脚利索点,听你三弟说猛夸父率领的军队,离我们陈家庄没几里路了。猛夸父带领着军队,气势汹汹的朝陈家庄杀来,尤其是县太爷,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县太爷从早就听说,咱们陈家庄有一个富户老爷,家里的粮食银钱堆积如山,光养的骡子马就有上百头。
县太爷还听手下的说,陈家庄的富户老爷,可是开了几十家的盐庄号子,每年的银钱都是用车拉的,这下可好被他一锅端了,抄家得来的钱财估计,最保守也能捐个知府当当,从知县到知府,县太爷想想都乐开了花。
可是待到猛夸父和县太爷率领军队来到陈家庄,猛夸父和县太爷他们傻眼了。
第九十节:黄王发迹于陈家镇,流民陈家镇闹起义。
三杆子对我说,据抓获的俘虏交代。
要论黄王真正的弄成事,也是从陈家镇说起。、
不过也有抓获的俘虏交代,不是陈家镇是陈家集,就连三杆子也闹不明白,黄王在哪里整顿的兵马,不管是陈家镇也好,陈家集也好,反正黄王和陈家庄的乡亲们,经此一整顿,黄王和流民队伍也就变了模样,黄王也不叫小黄王,孔献策也正式称为军师了。
总的说就是,流民队伍更像流民了,而流民大起义,也是从陈家镇或者陈家集开始了,当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猛夸父和县太爷没有追到陈家集或者陈家镇,这才让黄王他们钻了空子,弄成了事儿。
也有抓获的俘虏说,陈家集是有黄王的亲戚在,说是黄王的姨姥姥家在哪,不过也有的俘虏说陈家镇也有黄王的亲戚,就是前文所说的,黄王父亲大姨家也是在陈家镇。
具体在哪?抓获的俘虏也没搞明白。
不过实际情况就是,黄王率领陈家庄的父老乡亲,逃命到陈家镇或者陈家集,然后经过一两天的休整,黄王率领的陈家庄的父老乡亲大变样,从逃命的父老乡亲,一下变成了起义的流民。
而附近的几个庄,也纷纷响应黄王的起义,流民们则传的更神,说黄王是天命之主,率领天下的穷困百姓,来救苦救难脱离苦海的。
不过据抓获的俘虏交代,黄王队伍里还是有能人的。
有的百姓传说,黄王率领陈家庄的父老乡亲,刚到黄王的亲戚家,黄王的亲戚家就热情款待,还连忙招待大伙儿说,今天是大年三十,大家一起过年热闹,也图个喜庆,什么官府不官府的,他家的亲戚可不怕。
不过也有的俘虏说,黄王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大年三十,黄王就把他家亲戚杀了,至于什么原因?据抓获的俘虏交代,他们也不知道为啥。
直到后来抓到孔半仙的姐夫,据孔半仙的姐夫交代,哪一日黄王率领众乡亲,来到黄王亲戚家,黄王亲戚见了,就对黄王父亲说,大家亲戚一场,今年大年三十,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过个好年。
可谁曾想黄王去茅草,听到了磨刀声,还有的人准备绳子,别让跑了,黄王一怒就把他亲戚杀了,后来黄王才晓得,原来是黄王的亲戚在杀猪宰羊,是准备为黄王做好吃的。
黄王见杀错了,黄王也是狠人,索性就全杀了,黄王的父亲劝都劝不住,黄王的父亲哭得跟个泪人似的,直呼是他造的孽,生了这么个逆子,不但连累了全家,还连累了父老乡亲,更连累了自家的亲戚。
孔献策见事已至此,孔献策索性就心一狠,找来几个心腹,就把陈家镇或者陈家集的村民全都抓来,孔半仙说跟着黄王混,有肉吃有酒喝有金银分,不听话的就是死。
陈家镇或者陈家集的村民,有些人早已没粮食,吃糠咽菜好几天了,见粮食猪肉金银钱财,就像饿狼见了绵羊似的,纷纷抢了钱财粮食衣物,跟着黄王成为了流民。
原本有些不听话的,孔半仙准备杀了,黄王就大手一挥说,让那些不愿意走的,用绳子捆着也得带走,不是流民裹挟着也是流民了。
孔半仙还想说些什么,黄王就打断了孔半仙的话,说等下他们商量好了再说。
这或许就是陈家镇或者陈家集,流民大起义的详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