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回京(四)
赵力回京与李思哲相聚打听了京城的情况,就去见了赵老爹和妹妹赵花,赵老爹和赵花早己知道赵力要回京,早早地在家里等着他。
兄妹两个已经有六年未见,赵花一见赵力就眼泪汪汪,后面梳着妇人发髻的果儿也激动得热泪盈眶,饭刚吃完,赵花便迫不及待的和哥哥说起了这些年他交代她的事情。
赵力交待赵花一定要照看好贾琏的三个孩子,赵花将这话放在了心里面,平儿在府里面帮着赵花管家,每年赵花都会给她一段时日让她去和贾琏相会,巧姐儿到了年岁,赵花给她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嫁妆去了刘姥姥家做外孙媳妇儿。
“平儿姐姐这些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巧姐是个好姑娘性子虽然像以前的二奶奶,但比二奶奶要温柔些,不像二奶奶风风火火事事张扬,嫁到姥姥家之后日子过得顺遂,是村里面人人都夸的巧手媳妇儿”。
赵花在荣国功府当下等的丫头,听说过琏二奶奶的威风,巧姐出嫁很是担心了一段时间,悄悄的去村里面瞧见夫妻两个日子顺遂也就放下了心,刘姥姥本就心疼巧姐儿国公府的千金遭遇了那样的劫难,成为她的外孙媳妇之后更加的心疼她。
赵花的夫君是个读书人,虽一生未有功名但以读书人自称,赵花给他生的一双儿女都当成男孩子来教养,贾琏的两个孩子住在他家里面读书,他教孩子的兴致更浓了。赵力品茶低笑,当日他将赵花许配给自己的妹夫就是相中了他人品,他将两个孩子视为己出,两个孩子就算将来不振兴贾家,做个风雅人士也总比一辈子稀里糊涂的好。
“平儿姐姐要给琏二爷守一辈子我瞧着都心疼,不过也亏了平儿姐姐琏二爷在那个地方才有个盼头”,赵花说起平儿心里是敬佩,贾家抄家平儿还年轻还可以另外择一个人家,却心甘情愿的替贾琏守着,这样的贞洁怎能不让人敬佩。
贾惜春生完孩子以后就随着平儿去了边关瞧哥哥,亏她起了这样的心思不然的话会抱憾终身,贾珍父子得了贾惜春的东西心中温暖,还是没有躲过自己的劫难,他们的身子在他们还未抄家时就已经掏空了,不同贾琏时刻注意着,兄妹俩见了一面没过多长时间父子两个就相继病逝,尤氏在慈善堂领养了一个孩子充当自己的儿子养在膝下。
“四姑娘嘴硬心软很是伤心了一阵子,我也去李将军府上瞧过了病歪歪的躺着,休养了好段时日才好些,亏的平儿姐姐说了一嘴不然的话四姑娘岂不是得抱憾终身”。
赵力一边喝茶一边听赵花跟他唠叨他都己经知道的事,赵花还得再跟他唠叨一遍也不知道是不是到了岁数了,他记得以前的妹妹不是这个样子,还是很长时间没有跟自己见面了,想要找一件事情出来与自己絮叨絮叨,赵力见赵花妇人的装扮忽然之间想起了她小的时候,扎着头绳跟在自己的后面到林子里去打猎,顿时有种岁月催人老之感。
第四百三十四章回京(五)
赵花说着说着就想起平儿托她问哥哥一件事情,“哥哥此次回京有没有听到什么信儿,平儿姐姐托我问哥哥一声,京中人人都在传圣上的身体不好太子要登基,若是太子登基的话会不会大赦天下”。
启元帝忽然病倒虽没有病危的信息传出来,京中人人都在猜测太子会不会借着这次登基为帝,太子帮着启元帝处理国事已有多年,京中的百姓才有如此大胆的猜测。
“贾府的人被关在牢里面已经有这么多年了,平儿姐姐得空也会去瞧一瞧,按照以往的惯例新帝登基必有大赦,若是太子登基为帝的话,在牢里的贾家人会不会被放出来”。
赵力摇头,“圣上虽然病重但没有传出病危的消息,我突然被召回京城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可若太子登基为帝贾家的人十有八九都会被放出来,太子心地仁慈之前就在朝堂上替贾家的人求情,按照我朝的惯例,新帝登基就会有一些人得到赦免,圣上若真的想要传位给太子,贾家的人十有八九会在赦免的人当中”。
启元帝到底病得如何,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知道,赵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之间被召回京城,若是启元帝真的病危瞧着也不像,可若说启元帝的病情只是小病并没有什么大碍,为什么会突然之间让自己回到京城,当今的圣上到底想做什么。
贾雨村得知赵力回京心里面咯噔一下,想要来拜访让赵力给拒绝了,贾家出事儿贾雨村可是帮了不少忙,他是真的没了兴趣和这样的人相谈甚欢。
“贾雨村在京城里可得罪了不少人,贾家出事儿他可帮了不少忙,你就不怕他来找你的麻烦”,李思哲轻笑问道。
“若他想来找我的麻烦就来吧,我真的没了和这种人相谈甚欢的兴趣”,李思哲这些年棋艺见长,赵力与他下棋感受到了他这些年的成长,“以前是不想给你和李大将军有什么不必要的麻烦,现在我已经自立门户了能够应付得了这样的人,没有了虚与委蛇的兴趣”。
“圣上自卧病在床之后这个贾雨村就四处活动,也不知道宁王到底想做什么”。
赵力啪的一声落下一个黑子,“无论宁王和贾雨村想做什么那都是徒劳,圣上才是下那个大棋的人,我们不过是圣上捏在手里的棋子罢了,好好的听话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赵力回京之后实在想不明白,启元帝为什么要将他召回京城,索性不想无论启元帝做什么他都是启元帝捏在手里的一枚棋子,启元帝让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就算他不想做启元帝手上的棋子他也没有反抗的筹码,最重要的是启元帝没有想要他的命,那他乖乖听话就是。
三皇子宁王越来越急躁贾雨村劝都劝不住,贾雨村疲惫不堪地从三皇子的府邸回府,第二天早上就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连同府上的所有女眷全都进了大楼,好巧不巧的是他也进了狱神庙,赵力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贾家的人看到他会是什么反应。
第四百三十五章回京(六)
贾宝玉看到贾雨村狂笑不止,狱卒们看到狂笑不止的贾宝玉,心里面隐隐的生出了一丝怯意,其他的贾家人看到贾雨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狱卒们见贾家众人对新进来的这个大官儿如此态度,猛地咳嗽一声提醒他们,注意一下他们现在是在什么地方。
贾雨村掩面来到自己的牢房,心里长叹一声悔恨交加,三皇子在自己的王府听闻贾雨村进了狱神庙更加的烦躁,依附与他的人这些年被启元帝拔掉了十之八九,只剩一个贾雨村还在他的身旁,三皇子颓废的往椅子上一躺,就算贾雨村没有进狱神庙他又能如何呢,一个没有实权的亲王他还能怎么样。
三皇子心灰意冷呆在自己的王府,等着启元帝哪一天下一道圣旨将他也送到狱神庙去,他的这一举动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让京中早已准备好瓜子和茶水的官员们,忽然觉得无戏可看了。
赵力回京已经有十几天了,依然闹不明白启元帝为什么将他从西南召回京城,自从他回京启元帝一次都没有召见过他,别说他闹不明白太子也不明白,父皇好端端的将西南之地的一个官招回京城是为什么。
深夜从床上被拽起的太子,心情忐忑地跟在来叫自己的小太监身后,他认识这个小太监是启元帝身旁首领大太监的干儿子,心脏怦怦直跳的太子跟在他的身后来到了启元帝的寝宫。
启元帝躺在床上朝太子挥了挥手,太子连忙走到启元帝的床边,启元帝让太子抬起头来,将站在他旁边男人的脸给记清了。
杨修在四年前突然离开了西南卫所,赵力也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赵力并不想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像他这种人的行踪自己最好别清楚,这才是保命的绝窍,知道太清楚了反倒对自己不利。
太子微微张了张嘴,杨修冲着太子磕了三个响头算是认主了,随后启元帝让杨修站了起来。
“太子你不是一直很好奇,朕为什么突然之间让西南的一个官儿回到京城,杨修的手上有一本名册,是朕花尽心思才创建的西南卫所人员名册,朕为了西南卫所花尽了心思,可有的人还是背叛了朕”。
杨修的眼里闪过了一丝诡异的光很快消失不见,启元帝登基之后为了摆脱他父亲的控制,就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真正只听命于自己的队伍,他花尽了心思才创建了西南卫所,准确的来说西南卫所只是启元帝的一个试验点,试验成功启元帝才会去创建别的卫所,多年过去发生了很多事情,杨修成了为数不多还活下来且深得启元帝器重的人之一。
赵力第一次看到杨修就觉得这个人天生就是干这行的料,启元常第一次看到杨修也有同样的感觉,杨修也没有辜负启元帝对他的期望,启元帝将杨修召回京就是想让太子知道,他的身旁有这样的一群人,太子在启元帝有意无意的安排之下,就像突然之间开了窍一样,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不是光讲道理就可以解决的。
第四百三十六章回京(七)
杨修将手中的名册交给太子,太子翻阅了一下见赵力的名字赫然在列,启元帝对太子解释道朝堂上的众多官员,除了赵力是卫所的人以外,其他的人都不在卫所的人员名单当中,当日西南卫所出了一些事儿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人来代替,启元帝想到赵力想着这个小子能力不错,就让他顶上原来官员的位置。
赵力去西南为官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卫所刚刚发生了一场暴乱,启元帝一时之间找不到人来凑数,就让赵力给顶了上去,“赵力在京城官员中有些特殊,若是他以后还对你忠心耿耿,你将一些好处给他就是,若是他在外面胡说八道就不用对他心慈手软”。
太子点头称是,杨修的嘴角浮出一抹微笑和赵力共事只有两年的时间,依着他对他的了解,赵力一定对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他那种聪明人才不会做糊涂事情,圣上完全是多虑了。
启元帝将赵力召回京城,就是想告诉太子一声朝堂上有个身份复杂的官员,让太子密切注意着他,卫所的创建有些违背天下百姓和读书人天下一家的心愿,若是赵力哪一天到外面去胡说八道,将卫所的秘密给说了出来,天下百姓和读书人要怎么看这个朝堂。
赵力是真的没有想到他能在京城碰到杨修,杨修秘密出宫之后就找上了赵力,在酒楼好心的提醒赵力回到西南之后要谨言慎行,赵力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既荒唐又好笑,自己在朝为官等于吃了公家饭,他得有多闲才会到外面胡说八道,他又不是嫌自己的命太长了。
“多谢杨兄的提醒这件事情我会注意,请杨兄放心我领着朝廷的俸禄,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我还想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儿孙嬉戏于自己的膝下”。
杨修长的很普通即使笑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约赵兄在酒楼一聚,只是想提醒赵兄一句并没有其他的念头赵兄切莫误会了,我在西南之地与赵兄共事两年对赵兄甚是敬佩,只是赵兄在朝堂上的身份有些特殊,当日圣上也实属无奈才让赵兄去了卫所,太子与圣上虽是父子但性情却完全不同,只有赵兄对朝廷忠心耿耿太子很快就会将这件事情给忘记”。
赵力一摸自己额头上出的汗,权力这个东西有多迷人就有多可怕,太子他可不信,心中不禁暗骂当年领头叛乱的官员,人生在世多不容易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要,偏要去叛变难道外面的世界就很美吗。
杨修的身份比他还特殊,赵力不想跟他有过多的牵扯,举杯对杨修说道,“杨兄的恩情我铭记于心,杨兄的提醒即使在睡梦之中我也不会忘记,在这里先敬杨兄一杯”。
“感谢的话赵兄就不必再说,赵兄只要将我今日的话记在心里面,这辈子就可以安安心心的与夫人白头偕老”。
赵力闷闷地喝了一口酒,不管杨修告诉他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但这份恩情他记住了,金子银子想必他不稀罕,安分守己估计才是杨修想要的。
第四百三十七章回京(八)
沉闷的钟声响起,赵力在自己的府邸双手插在袖子里面,闭着眼听着钟声京中挂丧举国哀悼。
天子守孝以日带月,刚刚守完孝成为新帝的启明帝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大赦天下,这是新帝登基普遍都会做的第一件事情,但当启明帝说要放了关押在自己的王府的弟弟时群臣反对。
三皇子在自己的宁王府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启元帝在临终之前下了一道圣旨,将三皇子永远关在自己的王府,启明帝想着三皇子宁王是自己的弟弟,虽然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终究没有给大明朝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就想着大赦天下之时将自己的弟弟给放出来。
群臣反对,宁王之所以没有举兵叛乱,那是因为先皇将兵权握在自己的手里,若是先帝是个昏庸之君或者是宁王手上握了皇权,以宁王处事狠辣的做法,皇权交替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平静无波,还真是两说。
陈尚书第一个站了出来,反对启明帝这样宅心仁厚的做法,有了领头羊其他的文臣也就不怕会遭到责罚都站了出来,刚刚登基为帝的启明帝,见群臣都反对自己的想法心里面委屈。
心里面很委屈的启明帝下了朝就去他母后的宫殿,皇权的交替很顺利的进行,启明帝的生母也很顺利的坐上了太后的宝座。
荣升为太后的皇后牢记启元帝在病重之时对她说的话,让她时刻注意突厥和亲的公主,为了防止突厥和亲的公主,心里面始终惦念她的家乡对大明生出了叛乱之心,太后将她的女儿接到了太后所住的昭阳殿。
成了太后的皇后心情更加的好了,一脸慈爱的看着启元帝最小的女儿和宫人们编花篮,小公主手脚灵活的将花篮给编好,恰巧启明帝来给他的母后请安,小公主便将花篮送给了她的皇帝哥哥。
“圣上有颗仁慈的心这是好事,但你的慈爱却不能用在这件事情上”,太后坐在凤位上轻轻的抿了一口茶对儿子说道。
“圣上想想,先帝为何宁可背负着骂名也要与突厥开战,圣上可想过这是为何”,太后简明扼要的告诉启明帝,他可以仁慈但在宁王的这件事情他绝对不可以。
“儿子自是知道父皇的用意,父皇雄才大略早就已经看出大明诸多积病,所以宁可背负着骂名也要让我大明重发生机,可宁王是我的弟弟,他被父皇一道圣旨圈禁在府,儿子觉得这个惩罚还是太重了一些”。
“宁王做的那些事情你我母子皆知,他连你我母子都不能瞒过怎么能瞒得过圣上的慧眼,先帝只是将他圈禁在王府,没有将他贬为庶民或者是处死已经是看在父子的情分上,圣上心慈可宁王的这件事情还是要听先帝的旨意”。
太后摇头自己生的这个儿子也不知道是随了谁,宅心仁厚的让她有些头疼,也难怪先帝在临终之时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儿子,让她时刻将皇后叫到自己的宫里来将孙子给教好了。
第四百三十八章回京(九)
“宁王为了皇位犯下了多少不可饶恕的错误,别的不说就说他不惜骨肉相残这种做法就让人齿寒,先帝也是看在他病逝的生母身上将他圈禁,也是为了告诫那些不安分的皇子们让他们想想后果”。
三皇子的生母自贾元春病逝之后身体也不大好,她在后宫之中听闻儿子在前朝做的那些事情,屡次告诫儿子不要生出那些痴心妄想的心思,老实本分的做一个王爷,她也老实本分的做一个太妃,比做圣上太后要好奈何三皇子听不进去,就算是听进去了也不认可自己母亲说的话,三皇子的生母见儿子屡教不改心灰意冷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病逝。
在启明帝的印象中三皇子的生母是个老实本分的女人,在自己的宫里面总是不争不抢等着先帝的临幸,太后微不可闻的叹息一声说道,“老实本分不争不抢了一辈子,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儿子不能寿终正寝,若不是看在生母的份上就凭宁王做的那些事情,以先帝的性子怎会轻易饶了他,圣上宽容想要放了宁王,可圣上想过没有若是圣上放了宁王,朝臣们固然会说圣上心慈,可他们会怎样想先帝,会不会认为先帝是个暴虐之君不顾父子之情”。
启明帝心中一顿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官员和百姓当中都不是一个好的君王,特别是天下的文臣自己的父亲在他们的口中可没有什么好的词。
“先帝雄才大略是个有抱负的君王,只是手段过于坚硬,在文臣的心里可不是什么好的君王,宁王这件事情还是要听先帝的”。
宁王的事情不了了之,启明帝没有再说要放了宁王的事情,群臣也不会自讨没趣拿这件事情来说嘴。
贾雨村作为宁王的左膀右臂,主子被圈禁了起来他自然也不会落得什么好的下场,启元帝生病京城的文武百官都都心思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没有人想到贾雨村,皇权顺利的交替刚正不阿的御史们才想起牢里还有一个贾雨村。
弹劾贾雨村的折子像雪花一样飞进了御书房,启明帝看都没有看,贾雨村于他而言那是再熟悉不过了。
北静王对贾雨村也是痛恨不已,贾家被抄家固然是罪有应得,可若是没有贾雨村这种小人落井下石,也不会连救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身陷牢狱的贾雨村万念俱灰,对大赦这样的事情不抱任何期待,在牢里的这段时日他想起了很多事情,幼时贫苦的艰难读书时的勤奋,中榜后的喜悦为官时的步步为营,到最后身陷牢狱。
许是天意弄人贾宝玉与贾雨村呆在牢房恰巧是面对面,甲雨村起先以为贾宝玉会对自己破口大骂,不想贾宝玉竟然是不悲不喜神色无波无澜的看向他,这种感觉让贾雨村更加的难受,若是贾宝玉对他破口大骂兴许贾雨村的心里还好受一些,可除了刚见时的狂笑不止之外,贾宝玉都始终用一种不悲不喜的眼神看向贾雨村,让贾雨村羞愤的几度想自杀。
第四百三十九章回京(十)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北静王替贾家的人求情,除了在边关服役的贾琏之外,在牢中坐牢的贾家人都受到了特赦,北静王喜不自禁替贾宝玉谢恩。
北静王府的台阶太高赵力攀附不起他也不想去攀附,除了在围场给北静王行礼时见过北静王本人之外,有关于北静王赵力听的最多的是,李思哲与贾宝玉在与他闲聊时说起北静王的种种事情。
赵力跟着管事儿的经过重重叠叠的院子,在北静王的书房见到了北静王先是给他行了一个礼,随后便落座饮茶。
北静王开门见山说明将他叫到王府来的用意,贾家的人得到了特色贾宝玉即将重获自由,但他现在的身份不便去接这位曾经的密友,他想让赵力帮他一个小忙安置好贾宝玉,不至于让他没有一个住处。
启元帝让儿子启明帝多注意赵力这个人,新帝登基之后赵力没有立即返回西南,启明帝以想要跟他聊一聊西南的军务为由将他留在了京城,赵力心知肚明装聋作哑与启明帝聊起了西南的军务。
六年的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事情,启元帝秉着绝不浪费的这个原则,将宁荣两府重新一番改造成了好几个官员的府邸,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也让启元帝分成好几块卖了出去。
北静王担心贾宝玉从牢里出来之后无处可去,贾宝玉是罪臣之后他深得两代帝王信任一举一动都在京城御史的眼中,想要拜托赵力照顾好贾宝玉。
赵力的官位也不允许他将贾宝玉放在自己的宅子里面,但他的妹夫却是个闲散雅士,他让贾宝玉住在自己的妹夫家里京城的御史也不会啰嗦。
赵力不曾想到北静王对贾宝玉会这样的挂怀,叫自己到王府来就是嘱托自己要好好照顾贾宝玉,北静王在书房说了几句感谢的话之后,赵力就回了自己的府邸,李思哲很好奇北静王叫赵力到自己的王府去做什么,听完之后感慨道。
“都说锦上添花容易,落井下石更容易,可这雪中送炭还在这么多年之后给人送上一把炭火的人不多见了”。
赵力有同感,北静王在六年之前为贾府的事情着急,甚至求到了启明帝的事面前,六年之后又嘱托自己将贾宝玉安顿好,这份情谊实属难得,但对贾宝玉有这份情谊的何止是北静王一个人,被撵出府的晴雯,袭人同样将人情拖到了赵花的面前,“我还真的好奇那位姓贾的公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赵力想了一下对李思哲说道,“你相不相信这世上有的人前身并不是这里的人,他们或许来自天界或者来自别的人间,到这个人世间来就是看一出悲欢离合的戏,或者是演一出悲欢离合的戏”。
李思哲被赵力说的有些发征随后笑道,“你这话说的怎么像老和尚打禅机一样让人听不懂,莫非是想告诉我贾家的那位公子是来自天上”。
赵力见李思哲不相信摊了一下手心里想道,我已经将贾宝玉和我的来处告诉你了,你若不信那就算了。
第四百四十章大梦一场(一)
李思哲对贾宝玉很好奇,与赵力打听了贾宝玉的所件事情,得出了一个结论贾宝玉是个很聪明的公子哥,若是不出生在贾家将来必定有一番大作为,赵力不以为意的笑了笑算是肯定了他的话。
贾宝玉走出牢房的大门,刺眼的目光让他下意识的挡了一下眼,随后便看见赵力在不远处与他对视。
六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也可以改变很多人,换上一袭青衫的贾宝玉让赵力有些恍惚,“赵兄为何这样看着我”。
赵力回过神来对贾宝玉说道,“我与宝兄弟已有六年的时间未见,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跟宝兄弟说什么,只是觉得宝兄弟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想来定是有一番自己的人生感悟”。
“我在狱中六年确实明白了许多事情心里面十分的惭愧,只是没有想到赵兄会来见我这个犯官之后,难道赵兄就不怕连累自己”。
得知自己被圣上赦免贾宝玉的心里无波无澜,也没有操心与自己一同被赦免的贾家众人将来该怎么生活,他着实没有想到赵力竟然会来见他这个犯官之后,并且把他安顿在了他妹夫家里。
“北静王托我照顾好你,但即使没有北静王的托付,我还是会来看宝兄弟你”,赵力如实地对贾宝玉说,贾宝玉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不同于其他贾府的众人,他自由在祖母和母亲的手掌心中长大,赵力不太关心贾府的其他人该如何生存,想来他们一定会找到各自的生存方式,但贾宝玉未必有那个能力。
“宝兄弟或许不知被你母亲赶出府的丫头晴雯,现在日子过得可好了,还有那个叫袭人的丫头日子过得也不错,她们两个人很是担心你,说情说到了我妹妹的面前”。
晴雯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在赵力的将军府住了很长的一段时日,后来赵力见她的绣工着实出色就安排她到镇子的绣坊去做一名绣娘,赵花见她能力出众嫁人生子之后做了一名女管事儿。
贾宝玉听赵力说到了晴雯无波无澜的眼里终于有一丝波动,“当日你将人送到我的府上来原本只是想给她个栖身之所,我也没有想到她竟然有一身的本事说起来惭愧,她现在的日子过得甚好,宝兄弟大可安心”。
晴雯做起了女管事带领着一帮小绣娘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袭人的日子就没有她那么好了,被王夫人撵出府后她的哥哥就匆匆地将她嫁了出去。
“袭人嫁的是何人赵兄可知道,细想起来也是我对不起她,若不是我年幼无知的话她早已经嫁人生子了,而不是在府上白白浪费了那些光阴”。
“我并不知道她嫁的是何人,但隐约的听见她好像过得也不甚如意,听说嫁的是一个戏子好像还是个名角儿”。
袭人有没有嫁给蒋玉函,赵力没有兴趣探听这样的事情,赵花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这件事情,与赵力闲扯的时候说了一嘴,赵力只知道袭人与晴雯这两个贾宝玉曾经的大丫头如今住在一条街上。
第四百四十一章大梦一场(二)
两个人不但住在一条街上,邻里之间也只隔了几户而已,但日子过得却是天差地别。
贾宝玉的心里很是惦念替他说情的晴雯和袭人,赵力便将她们两人现在住在何处告诉了贾宝玉。
袭人拿着刚绣好的帕子带着一个小丫头去了赵氏绣坊,不经意间的一抬眼就看到一个很像贾宝玉的男子站在街角,以为自己看错了的袭人用手中的帕子擦了一下自己的眼,在放眼看去不见了人影。
袭人失魂落魄地进了赵氏绣房,晴雯见她神色不对以为出了事就将她拉进了内院。
“我刚才看见街角有个很像宝儿爷的男人,你说会不会是宝二爷来瞧我们呢”,袭人忐忑不安的问道。
“若那个人真的是宝二爷,他为何不来瞧瞧我们,你都说你瞧见他了难道二爷不会瞧见你不成,你如今嫁了人了别在惦念宝二爷了”。
晴雯心如明镜,在大观园做丫头的时候就已经瞧出袭人和宝玉两个人关系不清不楚,自己那个时候也是存了一点小心思在里面难免吃醋,现在想想真心觉得可笑。
晴雯的日子现在是过的很好,想起以前的那些日子也只会一笑置之,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总以为什么关系都会长长久久的,王夫人将她撵出大观园时她是抱了死志的,如今想起来只觉得大梦一场,如梦初醒。
“我自是知道这辈子是与二爷无缘了”,袭人同样被王夫人撵走却不如晴雯那样通透,偶尔从梦中醒来还是会想到以前在大观园的那段日子。
“只是不知道二爷如今过得如何了,那位赵将军心虽善可二爷毕竟是罪臣之子,他会不会待二爷不好”。
“二爷是个男子,难道还不如我们这些妇人不成,我们尚且能在这人世间找到一条出路何况二爷,二爷已经不是养在深闺里的娃娃了,他会好好照顾好自己的”。
袭人带着小丫头回家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走到刚才贾宝玉站的街角来回的张望,看了许久都没有见到贾宝玉的影子,她自嘲的一笑纵使再相见又能如何呢,二爷不是以前的二爷,如今她也不是曾经的那个袭人了。
袭人回到家就将小丫头撵出屋将帕子捂在脸上,忍不住哭了一场,她仔细的回想刚才见到的那个人绝对是二爷无疑,她伺候了二爷这么多年,若是连二爷都认不出来浪费了她那么多年的情谊,可二爷为什么不肯来见她一面,二爷的心里终究还是恨着她的。
贾宝玉天未亮就站在了街角赵氏绣坊在对面,他站的处置很好的将来来往往的人看得一清二楚,晴雯出现在他眼前时他神色一动,想要去问她这些年过得好不好,又止住了脚步晴雯现在像个寻常的妇人那样招呼往来的客人,贾宝玉似乎想明白了什么现在的晴雯已经不是当年的晴雯了,见她过得很好这一点足以让贾宝玉感到欣慰。
招呼客人的晴雯没有看到贾宝玉,贾宝玉在街角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梳着妇人发髻的袭人,看到袭人看向他贾宝玉毫不犹豫的转身就走。
第四百四十二章大梦一场(三)
贾宝玉不恨袭人,他只是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他见袭人梳着妇人的发髻,头上戴着一个金簪子衣裳也是用绸缎做的也就放下心来。
袭人哭累了用帕子擦了擦眼便做起了绣活,等她觉得这个身体不适时抬起头,一看金乌西垂连忙站起身准备今天晚上的晚饭。
贾宝玉见到了自己想见的人心中忽然迷茫了起来,天地那么大他似乎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街上的人来来往往贾宝玉很迷茫自己不知该伸左脚还是右脚,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站在他的身后。
在一个处小茶馆贾宝玉与一僧一道临窗而坐,如弥勒佛的和尚对贾宝玉说道,“仙童贪恋凡俗之情到这人世间来走一遭,富贵已完结劫难也过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早早的回归自己的本位才是正事”。
贾宝玉和当年的赵力一样听一僧一道说完了整个故事,心里面怅然若失又好似得到了解脱一样。
“多谢两位大师替我开解,只是我还有未完成的心愿,希望两位大师再给我一段时日,等我心愿一毕定会随着两位大师四处修行,绝对不会再贪恋凡俗之情”。
一僧一道相视而笑,两个人都已经看出贾宝玉还有未完的心愿,三个人便约定好在冬日的第一场雪来时在码头相见。
赵力收到帖子去赴约,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府邸,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道该作何想,宁荣两府经过启元帝改造过之后赐给了一些朝廷重臣,陈尚书的儿子今日大婚赵力居然也收到了他们家的帖子,不好推辞的他只好随李思哲一起来从前的荣国府。
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又那么陌生,赵力站在门口盯着门口的两个红灯笼发呆,李思哲一拍他的后背,“你在发什么呆呢,这以前就是荣国公府,六年的时间没回京难道连这都忘了”。
李思哲的玩笑话让赵力回归了现实,他最后一次登荣国公府的门还是因为贾宝玉娶亲,尚书之子娶亲也是热热闹闹的,一样的红灯笼比贾宝玉成亲的时候显得要喜庆,大概是因为新郎笑得格外开怀的原因。
喝完喜酒的两个人一起骑着马回各自的府邸,“你这一晚上都是在出神,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事情”。
来赴约喝喜酒赵力大部分时间在发呆,李思哲暗中踢了他好几脚才没有让他出丑,“我只是想起当日宝兄弟娶亲的时候,那是我最后一次来荣国公府,只是没有想到才几年的时间,荣国公府就成了别人的府邸,而我之前见过的那些事情好像不存在一样,有的时候想想真的是可怕,你明明经历了那些事情,却只能存在你的记忆里”。
“这还是我记忆中那个说到边关来就是来砍人的,而不是来逛窑子的赵力吗”,李思哲取笑道,“一个大老爷们儿别跟个娘们儿似的,每天只知道悲伤秋月,你以前不是时常说人各有命,这宁国公府和荣国公府大概就像你之前说的寿命到了尽头,你在悲伤秋月感慨良多也是无用,还不如想着尽快给贾家的那个公子找一份正经的活计干”。
第四百四十三章大梦一场(四)
被李思哲教育了一番的赵力,很快就将心中的那股愁绪赶出身体之外,李思哲说得对与其在那悲伤秋月,还不如想着给贾宝玉找个正经的事情来做,好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不然他总是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情。
贾宝玉是犯官之后人识文断字,给他找读书方面的事情在好不过了,但像他如今的身份教书是不行的,公家上的事情也不可以,但若是给他开个书肆也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赵力见贾宝玉这几日神色比出大牢的时候要好,试探性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贾宝玉,贾宝玉则告诉赵力让他无需费心,他会在冬日第一场雪来临之时离开京城,随着一僧一道去修行。
“当日我遇见两位大师,两位大师已经将我的前生之事告知于我,两位大师还与我说赵兄是知道我的来历的,虽不知道赵兄为何没有将这件事情告知于我,但我仍然很感激赵兄对我这段时日照顾,之后的事赵兄就不必费心了”。
赵力连忙喝口茶压压惊心中想道,好险,好险,一僧一道只是将那段往事告知于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来历告诉他,现在的日子过得挺安稳他不想再起什么波澜。
赵力正色的说道,“我与那一僧一道的确是见过,也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了你和林姑娘,宝钗前生的往事,我之所以不告诉你一是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你,二是觉得时机未到宝兄弟的前身乃是天上的仙人,因贪恋人世间的富贵起了凡尘之心才来到这人间,我不过是得了一段仙缘才知道了这个故事,泄露天机的事是万万不敢做的”。
赵力有些心虚地替自己辩解,这泄露天机的事情他也没少做,却发现没有什么用干脆就不说。
贾宝玉笑道,“泄露天机的事情赵兄好像也没少做,就像当日赵兄提醒我和林妹妹必定不是能够长久的走下去的,也只怪我当时被富贵迷住了眼,没有将自己的心意给看清楚”。
“宝兄弟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林姑娘的前世只是受了你几滴甘露之恩,她到这世上来是将恩情给还清的却不是来与你长相厮守的”,赵力也不管贾宝玉受得了还是受不了直接将实话说了出去。
“林姑娘到这个世上来是为了还你的恩情,你与她有恩,她将这个恩情还清才能无牵无挂,若是林姑娘在这个人世间与你有了牵绊,岂不是与她当日的意愿产生了分歧”。
贾宝玉的心受到了重重的一击,“赵兄多年未见,说起话来还是这样不留情面”。
赵力坦言说道,“刚才那的几句话只是我的拙见,若是宝兄弟觉得我说的不对听过就算,切莫将它放在心上”。
贾宝玉和林黛玉赵力从来就没有看好过,虽然他们之间的感情的确是很凄美,但就是因为这样赵力才不看好,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上的仙人,林黛玉到人间来只是为了还贾宝玉的一段恩情,但没有说过要与他长相厮守,按照因果论来说人到这个世间来一定是有原因的,可林黛玉不是因为情而是因为恩才来到这个世上的。
第四百四十四章大梦一场(五)
赵力的话给贾宝玉重重的一击,贾宝玉夜不能寐对着天上的明月发了一整夜的呆。
薛家在薛蟠和薛蝌的打理之下渐渐的有了起色,余姑娘也明白自己的弟弟不是为官作宰读书的料,还是好好的和自己的弟媳妇儿好好的过日子,找一份正经的活计来做总比这样虚度光阴来的好,薛蟠便将自己的小舅子带在身边和他一起做生意,不想这一走竟然走对了路子,这倒让贾迎春和余姑娘又惊又喜。
贾宝玉从大牢出来不久,薛家在京城的第一个铺面马上就要也开张了,忙碌了一番之后余姑娘的弟弟作为掌柜的带着贾迎春一起回到了京城,贾迎春心思细腻除了性子过于软弱之外,并不比贾探春和贾惜春差在哪儿,贾母在世时对三个孙女儿都是用尽了心思的,奈何贾迎春的性子实在是过于软弱,这才让服侍的下人敢轻慢于她。
贾迎春和余姑娘的弟弟一块回到京城,第一件事情就是来找贾宝玉,她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见到这个弟弟了,一见到贾宝玉就忍不住眼泪婆娑,贾宝玉耐着性子劝了她好几次才将眼泪给收住。
姐弟两个一相见就到李将军府去找贾惜春,贾惜春从贾迎春给她的信中,知道他们夫妻两个人即将要回京每日翘首以盼,盼望着能够早点见到姐姐。
姐弟三人相聚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贾探春的身上,贾探春自出嫁以后就一心一意的帮着夫君,她的夫君在任上口碑极好,贾惜春推测过不了几年贾探春就会回到京城。
贾惜春盈盈一笑对贾宝玉与贾迎春说道,“三姐姐自小就是个女中丈夫,想起我们姐妹几个在闺阁中时,三妹妹的为人做派哪个不称赞,等到时候我们又能在京城团聚了”。
贾宝玉接着说道,“三妹妹自小就是我们姐弟几个中最得老爷疼的,老爷和太太若是在天之灵看到三妹妹和三妹夫有了前程心里一定高兴”。
三个人神色皆是一暗,贾家是在南边发的家老太太也是葬在南边,抄家之时御赐的牌匾被夺走,象征着贾家的身份也被夺走,他们沦落成了罪臣之后,有罪的人是没有资格进祖坟的,贾珍贾赦王夫人死后重新找了个地方下葬。
贾宝玉出狱贾惜春领着他看了一下王夫人贾政的下葬之处,贾宝玉嚎啕大哭却又无计可施,江南是国公后人最后的栖身之地,朝廷是不会允许罪臣以及他的妻儿在那里长眠。
林中的红叶将山头给染红,赵力骑在马上本想一箭射杀地上那只肥美的灰兔子,想了想放下了手中的弓箭。
李思哲嗤笑一声,“你这小子年纪越大越来越心慈仁厚,你近来没有什么事儿吧,我见你近来总是神思不属,整个人是灵魂就像出鞘了一样,还是在为自己为何不能回西南之地而焦急”。
赵力是在夏日回到京城现在都快冬日了,启明帝还没有放他走的意思,不免有些焦急起来,想不通启明帝这个老板究竟是对他不满意,还是有什么别的念头。
第四百四十五章大梦一场(六)
赵力无奈的一笑,李思哲安慰道,“你别整天胡思乱想,我与你说过了当今圣上对你可满意的很,你哪里想得出来那些赚钱的点出来”。
在这个遍地是商机的大明朝赚钱还用的着想点子,丝绸,茶叶,还有瓷器哪一样不是暴利,若不是朝堂上的那些读书人以大明是天朝上国,这个完美的借口来麻痹自己不肯落实到一些实处当中去,国库也不至于空虚那么多年。
打仗是要花钱的,启元帝在位时发动了那么多场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与突厥你来我往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一举将他们消灭在草原之上,一是群臣反对二是突厥送了公主来和亲,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国库没银子了。
“人的眼界只要足够的开阔,肯去吸纳别人的优点,你就会发现这世上的许多事情并非你眼睛能够看清的”,赵力似是而非的说了一句话听的李思哲云里雾里,一拍马屁股自己去打猎去了。
启明帝将赵力留在京城这么长的时间,并非是对赵力起了疑心而是对赵力起了好奇之,他很好奇赵力怎么会跟一个皇商之女结亲,更好奇的是赵力一个武将怎么会那么看重银子。
赵力有些疲惫地回到自己的府邸,匆匆洗漱后一头倒在了枕头上面,迷迷糊糊之中好像听到有人在叫他,睁开眼一看叫他的人竟然是贾宝玉,自己躺在一艘小船上十月的天气里哪来的荷花,赵力正疑惑就见一僧一道踏水而来,小船也变成了画舫。
一僧一道笑着对赵力说道,“许久未见将军了,将军还是和以前一样丝毫未变”。
“两位仙长也是丝毫未变,只是不知道今日两位仙长带着宝兄弟为何会闯入我的梦中”,赵力用手抚摸了满湖的荷花嗅了一下它的香气,“两位仙长的仙法真是出神入化让人赞叹”。
赵力欣赏完满湖的美景就对一僧一道说道,“不知道两位仙长今日有何事,莫不是还想劝我出家不成”。
道士笑道,“即使我们有心想劝将军舍了这红尘,只怕将军也不乐意,今日入将军的梦中只因为有一个有缘人,一直想对将军道一声谢却无缘相见,故而入了将军的梦中,还望将军勿怪”。
有缘人赵力奇了,他在这个世上竟然还有一位没有见过的有缘人,就是不知道是哪一位了,还未等赵力想明白,岸上就有两个穿着道袍的人在向他们招手,赵力古怪地看了一眼贾宝玉再看看岸上的人,两个人长得可真像。
贾宝玉的神色也和赵力一样有些不自然,他也看见了岸上的人,年长的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而那个年轻的跟自己长得相差无几,若不是自己穿着青衫而他穿着道服,恐怕连自己也分不清楚到底谁是谁了。
一僧一道将两个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冲着湖面挥了挥手,一道浪花出现在岸边之人的脚下,两个也不怕双脚踩在浪花上,随着浪花来到画舫前。
第四百四十六章大梦一场(七)
赵力艰难地咽了咽口水,若将这一僧一道放在他那个年代,国家还需要什么科研人士直接修仙得了。
“将军恐怕还不认识这位”,道士用手一指年长的穿着道袍的道士,“他就是名册上苦香菱的父亲,你们两位从来没有见过面,甄道友却对将军十分的感激,你让她的女儿免了苦肉之苦,还给了好一个好的归宿,今日特地来感谢你”。
赵力连忙摆手对一僧一道以及甄士隐说道,“当时我只是随口说了几句话,着实没有想到潘弟竟然将我的话放在了心里面”,赵力见甄士隐看自己的神色不对眼中时而感激时而愤怒,也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惹得对方不高兴,连忙替自己辩解,作为一个现代人但凡受过九年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看到男人打女人多少都会拦一下,苦香菱的身世那么可怜赵力生了恻隐之心,他那个时候也着实没有想到薛蟠竟然那么听他的话,将自己的话记在了心里面。
和尚对甄士隐说道,“道友不必耿耿于怀自从赵将军来到这之后,许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这或许是天意,你的女儿自有她的一番际遇,你只要好好的修行父女二人还有再见的那一日”。
赵力短暂的蒙了一会儿就想明白了,苦香菱的来历估计也是不凡,自己的到来改变了她的结局却没有改变她的来历,按照书中对她的判词该早早的魂归离恨天才是,然而自己的到来却推迟了她回归离恨天的日子。
甄士隐听完道士的话对赵力行了一礼,赵力赶紧回礼,随后一僧一道对贾宝玉说道,“道兄可对这位甄家公子有印象”。
贾宝玉摇摇头道士轻轻一笑,在贾宝玉的眉间一点贾宝玉恍然大悟,他跟这位甄家公子还真有点缘分,若不是前世的那点缘分他这一生也不会来到贾家成为贾宝玉。
弥勒佛似的和尚见赵力困惑对赵力说道,“将军已经知道贾宝玉是赤霞宫的仙童,因为起了思凡之心才会到这凡俗中来,可将军不知道的是赤瑕宫的仙童为何起了思凡之心,这件事情还得从这位甄家公子的前世说起”。
一件事情可以当成故事来说,那么这件事情就得花很长的时间来说,贾宝玉和甄宝玉的故事也得一样。
那个时候的甄宝玉还不是江南甄家的公子,只是这俗世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读书人,连个秀才都不是的他靠给人写书信来维持生计,而贾宝玉的前世赤霞宫的仙童却因为顽皮不小心让甄宝玉和他过门就病逝的妻子有了一段小小的奇遇,可当时两个人身份上的差距让故事以一个悲剧来收场。
赵力听到这儿看了一眼坐在他旁边的贾宝玉心中想道,没有想到啊你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仙童,好好的待在自己的赤霞宫不就行了,不经意间创造了一对怨偶出来,让他们两个两世都饱受相思之苦。
第四百四十七章大梦一场(八)
贾宝玉歉意地对甄宝玉笑笑行礼说道,“甄兄真的是对不住了,没有想到因为我的一时不慎,竟然让你受尽了相思之苦”。
甄宝玉却颇为豪爽地笑笑,“若没有仙童当时你的不慎,我不会受尽两世的相思之苦,可若没有受尽两世的相思之苦,我又怎会得到一点点的机缘,这么说起来贾兄才是我的指路人才对”。
穷小子与富家千金相恋的故事了,若是到酒楼茶馆不知道会听到多少版本的故事,前世的甄宝玉不过是一个连秀才都不是的读书人,却恋上了一个富户人家的小姐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赤霞宫仙童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面不知怎的生出了一丝叹息之意,就是因为这丝叹息之意导致了他的思凡之心,赤霞宫主看出了他的思凡之心,就想给他一个教训,让他涨涨记性以后做事不要那么莽撞调皮捣蛋”。
甄宝玉与他的前身恋人再续前缘仍然以悲剧收场,两世的痛苦加在一起让他看破了红尘,一僧一道颇有些同情他的遭遇就点化了他几句,不想甄宝玉竟然和甄士隐一样出家了。
赵力听完整个故事感慨了一句天意弄人,贾宝玉因为调皮捣蛋让甄宝玉受尽了两世的相思之苦,却也因此得道了成仙的机缘真是天意难测。
“天意是这世上最玄妙不过的东西机缘亦是如此”,如弥勒佛的胖和尚突然之间打起了禅语,“将军应该没有想到会与我们同船泛舟看尽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这世上的痴男怨女”。
赵力点头笑道,“我确实没有想到会与各位有一日在梦中同船泛舟,将几位的机缘听到耳朵里面”,赵力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也是惶恐不安了一阵子,陌生的大明朝陌生的家人,纵使他心智坚硬偶尔涌出来的不安还是会困扰他的心智,更没有想到会遇到一僧一道,还有贾宝玉,薛宝钗,薛潘这些人。
一僧一道笑着对他说道,“将军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一番奇遇,我们俩人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日会碰到将军,我们初次察觉到出现了变故心里也着实吃惊了一会儿,好在将军是个明事理的人并没有强行干涉许多的事情,这才让我们两个安心了一些”。
赵力不懂那些高深的佛法也不懂那些如同天书般的经书,但他明白一件事情许多事情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前提在那儿,赵力没有自作多情的认为自己的出现可以改变许多人的结局,薛潘和香菱结局的改变貌似是赵力起到了作用其实并不是,如果薛蟠是个十恶不赦贪花好色唯利是图的人,即使赵力在他的耳边不停的劝依然改变不了的结局。
“两位仙长的话我并不认可,时至今日我也不知为何我会来到这儿,或许就像两位仙长说的我有了这个机缘,许多事情看似因我而变就像甄家小姐香菱,薛蟠不学无术可他的本性要比许多人善良多,若不是他的本性在哪儿,甄家小姐也不会因为我的一句话而改变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