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去镀金
或许是今天容贵妃太过卖力的缘故,圣上心一软,“成吧,他想去就让他去,只是那毕竟是战场,刀剑无眼,想捡功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容贵妃大喜:“多谢圣上,多谢圣上!”
她弟弟这一去,功劳是肯定有的,只看功劳大小了,要是运气好,说不定还能封个爵位,那可就太美了。
第二天,容顶就收拾东西,拿着吏部的文书,带着护卫出发了。
走了半个月,到了前线面见国公爷。
国公爷看了看吏部的文书,心里很清楚,容顶能在这个时候加塞,只能是圣上的意思。
圣上愿意给他一点功劳作为晋身之资。
国公爷先晾了他两天,见这容顶倒也不十分讨嫌,没有任务给他,他就老老实实的呆在营帐里。
正在此时,国公爷收到了江澈那边的消息。
原本国公爷命佑儿带领五千人攻下一座叫鹤城的小城,但是江澈让人送了信过来,鹤城的护城壕沟异常宽广,城墙通体又是花岗岩砌成,只怕拿下这座城还需要更多人手,原计划的二十天时间估计也不够用。
一座小城有这样的防御是国公爷事先不曾料到的。
佑儿先前带兵出发的时候,只带了二十天左右的粮草,算上路上的时间,粮草必定不够用。
国公爷左思右想,便将送粮草的任务交给了容顶,毕竟圣上的面子不能不给,但是容顶又不会打仗,也就只能给他派点轻省的活计了。
只是佑儿需要增援,他实在分不出兵力,如今这边一座大城的攻城战也到了最要紧的时候。
于是除了押送粮草的民夫,国公爷还给了容顶一支五百人的步兵队伍护送粮草,防范可能遭遇的小股晋军。
容顶带着自己的护卫,和这支送粮的队伍便出发了。
江澈带领士兵攻这座城已经十多天了。
这边守城的士兵不多,估计在两千人左右,但是这座城池修建得异常坚固。
本地产花岗石,因此城墙通体都是用花岗岩砌成。
更不用说,护城壕沟极其宽且深,架桥很难,这十几天,士兵们用些许伤亡的代价,顶着箭雨用填壕车将壕沟填出了一条一丈来宽的路。
与此同时,还在从壕沟往前挖地道。
挖地道并非想要通过地道进城,只不过是想挖松城墙的地基,再坚固的城墙没有了地基支撑,也只有倒塌的份。
江澈并不打算现在就攻城。
攻城其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强攻的话一般都是用人头堆。
这并非江澈心慈手软,为将者心软是大忌,该狠的时候,他自然会狠。
如今攻城的任务并不迫切,他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江澈坐在地上,环视四周。
现在已经是深夜,除了巡逻的士兵,其余的人都睡了,营地里十分安静。
他看了看不远处的一座很大的营帐,那里面放的全都是军粮。
只是军粮已经不多了,还能支撑两三天,他派出去给国公爷送信的斥候早已回转,并带回了国公爷的话。
第1127章如何选择
国公爷说,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支援了,不过立即会派人送足够的粮草过来,让他不要浮躁,攻城多花点时间不要紧,争取以最小的伤亡拿下这座城。
这与江澈如今让人挖地道的策略不谋而合。
按理,这粮草今天就该到了。
毕竟,这边离国公爷那边的主战场只有五百里地左右,就是几天的路程。
估计明天会到吧。
江澈也没有想太多,看着远处高高的城墙,继续思索攻城之策。
按理,这粮草今天就该到了。
第二天,江澈指挥一部分士兵掩护,一部分士兵继续挖地道。
地道已经挖到了城墙根下面,再给他几天的时间,那一段城墙的地基就会彻底松动,到时候城墙或许会倾斜或许会垮塌,就是攻城的时机。
到了太阳落山,江澈预料中早该来的送粮队伍还没有来。
江澈感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这场战争的大元帅总指挥是他的亲爷爷,若是别人,江澈会怀疑,这是有意在坑他,他早听人说过,军队里这种坑人的事情不少,但是祖父绝不可能坑他!
而且,国公爷那边也并不缺粮草。
不说大楚一直在为打仗做准备,粮草充足,这一路,他们每打下一座城,城里的粮草必定全部带走。
在不缺粮,祖父又不可能坑自己的情况下,只能是送粮的队伍出了什么意外了。
江澈想明白后,立即派了几个斥候让他们沿路探查,若是没有发现补给队伍,得立即让国公爷再补送粮草过来。
斥候派出去,江澈并未心安。
粮草要是不能到尽快送到,那两天之后,军中便要断粮了。
国公爷的大本营离这里五百里左右,斥候过去即便是快马也需要两三天,再等粮草过来,那就是七八天之后了。
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形就是他们至少要断粮五六天。
五六天,人也该饿得差不多了。
江澈眉头紧锁,现在有几种选择。
第一,粮草省着用,一天吃一顿,带领五千士兵撤往大本营方向,后方的城池都打了下来,这一路基本没什么危险,也就是稍微挨饿。
第二,立即攻城,在两天之内,拿下城池,城里自然会有粮草。
第三,延续之前的攻城计划,继续挖地道,粮草说不定明后天就到了。
现在不好判断的就是粮草到底在哪里,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到。
十六岁的江澈看着沉沉的夜色,一时无法做决定。
他的决定将左右这五千人的生死,他必须慎之又慎。
第二天,江澈发到每个营队的口粮已经稍微减少了一些,他不得不做一些准备。
吃过早饭,他下令继续挖地道。
他决定还等一天,如果今天太阳落山之前,粮草还未到,那他就必须在一二选项里面选一个了。
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依旧不见粮草的踪影。
江澈知道,不能再等了,他必须立即做出决定。
撤退自然是最稳妥的方案,粮食省着吃,他们会挨饿,但肯定不会饿死。
第1128章必不可少的牺牲
斥候给国公爷传了消息,他们应该在回大本营的半路上,就能遇到送粮的队伍。
只是,这么一来,五千士兵来回奔袭千里,填了十几天的壕沟,挖了十几天的地道,却是无功而返,叫人怎么甘心。
攻城的话有些冒险,不过,也不是不能一试。
十六岁的江澈终于在这一刻做了决定,攻城!
他立即召集军中的百夫长千夫长议事。
江澈没有丝毫隐瞒的将补给出问题的事情说了,接着说了自己的决定,“攻城!”
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这座城,唯有这样才能解决粮草的问题。
不能等真的断粮之后再攻城,那士兵连战斗的力气都没有了。
所有的将领没有一个人反对江澈的决定。
他们跟随江澈也有快一年了,这一年里,他们跟着这个少年打了大大小小的仗,每次都是以最小的伤亡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事实证明,他的每一次决定都正确无比。
还有什么说的,自然是他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很快,江澈就和将领们制定了详细的攻城计划。
第二天一早,士兵们埋锅造饭。
江澈没有再克扣口粮,将营地里仅剩的一点口粮全部发了下去。
并且要求士兵吃过早餐之后,将剩余的口粮做成干粮带在身上,他们要攻城了。
城头上的晋国士兵一边射箭,一边看着下面的大楚军队继续在护城壕沟那边挖土。
大楚军队的意图很明显,挖松地基,弄垮城墙,趁机攻城。
晋国士兵明知如此,除了用箭雨滚木擂石对付大楚士兵,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每天挖地道。
很多士兵心里都明白,战争打了两年,大晋的大部分国土都已经丢失,鹤城破城也是迟早的事。
只是,城一日未破,他们便要坚守一日。
兴许会宁那边会有援军也说不定,人活着,总还是要有一线希望的。
城墙上的晋军没有发现,今天大楚士兵地道挖的跟以往不一样,根本就没有一担一担的土被送出来。
江澈没有再让士兵挖土,而是在让人在挖空的一小段墙根下安放炸药。
之所以选择将炸药安放在地道里,而不是去炸城门,是因为士兵早已探知,鹤城的四个城门,已经全部被大大小小的石头堵死了。
炸了也白炸。
而江澈手里的炸药,究竟够不够分量炸塌城墙下的地基,引起城墙垮塌,这就只能赌一把了。
好几个炸药包被集中在了一起,安置在地道的尽头。
这已经是江澈手里全部的存货了。
安置好炸药,所有人都撤出了地道,只留下了最后一个点燃引线的士兵。
即便这炸药的引线够长,但是作为留下来点燃引信的人,基本上是有来无回。
点引线的士兵叫王二,今早江澈选点炸药的死士的时候,他自己站了出来。
他本来是定京人,定京城破的时候,母亲被晋国士兵糟蹋之后,跳井了,之后父亲又被作为劳动里掳到晋国。
他那时候才六岁,活下来之后,辗转到了湘城,报名参军。
第1129章攻城
江澈选死士的时候,王二主动站出来,“我跑的快。”
“以我的速度,兴许有活下来的可能。”
“便是活不下来也无妨,我本来就是孤儿,我在这个世界上也没什么好牵挂的了,也不会有父母为我伤心。”
当时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江澈郑重的向他行礼,“那就交给您了。”
王二一个人站在地道中,计算着时间。
直到他觉得时间足够战友们撤到安全的地方之后,他才取下洞壁上的火把,颤抖的点燃了那根长长的引线。
接着,他拿起火把开始在地道中狂奔。
跑了一截,他猛然丢掉手中的火把。
他已经看到了地道出口的那一抹亮光。
就在这时,他的身后传来一声闷响,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掀翻在地。
王二的手朝着那一抹亮光伸着,无数泥块瞬间淹没了他。
江澈听到闷响的同时,死死的注视那一片城墙。
只见大地震动,地上的泥土被炸得四处爆开。
他没有选择炸城墙,他知道这点炸药对花岗石作用不大,他选择的是炸城墙下面的土基。
成与不成,他心里没底。
他看到烟尘四起,滚滚烟尘中,只见那坚固的花岗石城墙,晃荡了几下,接着仿佛猛然往下垮塌。
城墙的垮塌带起更大的烟尘,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
这一阵声响过去,烟尘渐渐落下,就见大约几丈长的一段城墙成了一堆乱石。
四周城墙上的晋国士兵惊慌失措。
就在此时,江澈军中战鼓擂响。
士兵们沿着壕沟上铺好的道路往垮塌的城墙那边冲过去。
这近乎是一条直线。
而垮塌的城墙这边,晋国士兵根本就无法防守。
没有箭垛,没有掩体,在这一段城墙垮塌的石头堆上,他们没有防守的优势,和大楚的士兵处于同等地位。
而大楚的士兵是他们的两倍多!
江澈也随着战鼓往那乱石堆那便冲了过去。
情急之下,晋国士兵在乱石堆匆忙寻找掩体,朝着大楚士兵射箭。
江澈冲在最前面。
他身上穿着轻便的皮甲,面上带着一张银质面具,很快就冲到了乱石堆上。
他手中一柄长剑,长剑过处,必定要带起一片血光。
他身后是跟随他多年的亲卫,同样勇不可当。
几人仿佛一支利剑,撕开了一道口子,后面的士兵随即顺着这口子涌上来,从乱石堆杀进了城里,接着登上了城墙。
这一场厮杀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
五千兵马,以死伤极小的代价攻破了鹤城。
而直到此刻,送补给的队伍还没有到。
攻下鹤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粮库,让士兵饱餐一顿,接着将车又派出斥候给国公爷送信,然后才开始处理后续的事情。
国公爷此刻刚见到江澈派出来的第一批斥候。
听到粮草并未送到鹤城,国公爷简直不敢置信。
不到五百里的路程,快一点五天差不多该到,慢一点顶多也就是六天,这么点距离,粮草竟然还没到!
关键是,斥候一路过来,并没有发现这一支运送粮草的队伍。
那这一支押送粮草的队伍去哪里了?
第1130章终于找到了
难道遭遇了流窜的小股晋军,全军覆没了?
国公爷现在没时间去想这个问题,佑儿那边要断粮了!
他立即让人连夜打包粮草,再次上路了。
这支队伍才出发一天,就与江澈派出的第二批斥候迎面撞上了。
这次派出的送粮官是国公爷的亲兵,亲兵听说江澈已经带人拿下了鹤城,立即带着粮草与士兵打转了。
国公爷得了消息大喜,佑儿这次攻城虽说冒险了一些,好在是成功了。
他派斥候传令给佑儿,指示下一步的行动,同时又撒了不少斥候出去,寻找那支送粮食的队伍。
即便是这支队伍遭遇了晋军全军覆没,也该留下痕迹,尸首,粮食,车马,这些都不可能凭空消失。
十多个经验丰富的斥候,扩大范围寻找,在找了好几天之后,终于有一个斥候发现了送粮的队伍。
这支队伍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全军覆灭,而是,迷路了。
晋国这边地广人稀,并不像大楚那边一样,城池与城池之间有官道,宽阔的旷野随便你跑。
这支队伍在荒郊野地里行走,就靠着容顶手里一份简单的舆图还有一块指北罗盘。
但是容顶他不会看舆图。
容顶带的五百人队伍里面,几个百夫长倒是会看简单的舆图,也能辨认基本的方向,只是他们暂时没有看舆图的机会。
也不知道是谁给容顶的自信,或许是立功心切,容顶连蒙带猜拿着舆图看了看,确定了鹤城的位置,便拿着罗盘往他认为正确的方向走。
期间几个百夫长都提出意见,觉得方向错了,但是容顶根本就不听他们的。
在他看来,这只是几个连字都不认得的莽夫,他打心眼里瞧不上他们。
容顶是上官,几个百夫长必须听从他的命令,在他的一意孤行下,他们偏离鹤城越来越远。
眼看过了五六天,鹤城连个影子都没有,容顶这才慌了,让几个百夫长想办法。
百夫长们到此时也没办法可想。
关键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哪。
大晋这边地广人稀,很多地方都是茫茫旷野,没有城池,没有标志性的建筑物,谁知道自己在哪。
而且,这鬼地方,连个路人都找不到,问路也没办法问。
不知道自己的方位,就无法判断去鹤城该往哪个方向走,几位百夫长讨论之下,决定暂时停止前进,不然有可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横竖他们现在不缺粮草,便是呆上几个月也不怕。
这几天,几个百夫长天天在研究舆图,也指望有个把路人经过,好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位置。
等来等去,等到了斥候。
队伍跟着斥候打转回营地。
回了营地,国公爷弄清楚原委,便让人将容顶绑了。
容顶拼命挣扎,“为什么绑我?我不过是迷路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国公爷淡淡的道:“你要是故意的,现在就是人头落地了。”
这次幸亏是佑儿当机立断,所以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国公爷的怒气也没那么重。
不然,管他是不是故意,管他是不是贵妃的兄弟,国公爷必定将人砍了。
如今国公爷也懒得动他,亲自写了封奏折,便让人押着容顶回京了。
第1131章孤城
奏折呈到圣上跟前,圣上看了说不出的恼火。
他那天也是一时脑抽,答应了贵妃的请求,让容顶去捡功劳。
没想到这个蠢货,连送粮草都能迷路!
是他让容顶过去的,这等于是丢她的脸!
让圣上丢脸,容顶哪里还有什么好果子吃,被圣上臭骂一顿,他身上本来有个四品的官衔,也被撸了。
容顶彻底成了无官无职的庶民。
容贵妃除了暗骂容顶不争气,也不敢跟圣上火头上求情。
容顶回来不到一个月,前线再次传来战报。
几路大军,已经在会宁城下会师,大楚对大晋的最后一战,即将开始。
朝堂上欢欣鼓舞的氛围只仅次于收回定京。
此时的会宁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绝望的情绪仿佛乌云一般笼罩在会宁上空。
当年的大楚被围困尚且可以期盼援军,但是会宁连援军都不可能有了。
在国公爷坚壁清野的徐徐推进之下,晋国的城池几乎全部被攻占,晋国军队一部分投降大楚,一部分被歼灭。
整个大晋如今只剩下,守卫都城的三万官兵。
而国公爷与林烁的二十万大军将会宁围得水泄不通。
国公爷倒也没急着动手攻城。
他先让人往城里射了几封信,信都是一样的内容,让晋国皇帝三日之内,带领百官出城投降。
大楚发动战争之初,晋国皇帝就病重,战争开打没多久,病重的皇帝得了消息,雪上加霜,一命呜呼。
几位皇子身后各有势力支持,一番争夺之后,又几番妥协,最后年纪只有七岁的六皇子继位。
选年纪最小的皇子,自然也是因为好拿捏。
国公爷的信上说得清楚,如果三日之后,晋国皇帝不带领皇室成员与百官出城投降,破城之后,将血洗会宁。
这信国公爷让人射了不止一封进城。
消息很快便走漏了,会宁城里的百姓,都在私下里流传着这个消息。
朝堂之上,百官也是吵得不可开交。
一部分人要投降,免得将来大楚军队屠城。
有的说不能投降,会宁城无比坚固,哪怕大楚士兵攻上一年,也未必能破城。
刚满九岁的小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听谁的,坐在龙椅上,茫然的看着下面的臣子们吵成一团。
垂帘听政的太后更是拿不定主意。
晋国的几位王爷,想起了当年定京破城的时候,大楚的皇室和大臣们投降之后的惨状,知道大楚是绝对不会放过他们的,因此态度异常坚决,不投降,一定要坚守到底,要战斗到会宁最后一个人为止。
几位王爷在朝堂之中都是掌握实权的人物,因此,朝廷最后做出了不投降的决定。
消息传到民间,有的百姓在家痛骂大臣和皇室,有的百姓则是赞扬皇室有气节。
城外大楚的军营里,却是一片宁静祥和。
人为鱼肉,我为刀俎,自然可以从容不迫。
几军会师的当晚,国公爷就给祺儿放了三天假,让他去看父亲。
国公爷和林烁的军队,一南一北围住了会宁。
第1132章父子终相见
会宁城不小,从国公爷的帅帐所在地绕着城墙到林烁驻扎的营地那边足有几十里路,祺儿当晚便骑着马儿去见父亲了。
奔驰一个多时辰,远远看到了一片营帐,祺儿朝着那片营帐之中,最大的那一顶疾奔过去。
跟巡逻的士兵对过口令,祺儿进了军营。
站在林烁的营帐之外,他的脚步忽然踟躇起来,父子俩已经多年未见,父亲会不会认不出他了。
林烁就在这时掀开营帐的帘子走了出来。
营帐外高大的年轻人吸引了他的目光。
下一瞬,林烁大步上前,一把将祺儿紧紧的抱在怀里。
“儿子······”
这个怀抱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宽阔,祺儿却在一瞬间泪盈于睫。
“爹——”
饶是林烁这样的汉子也止不住红了眼眶。
他抱在怀里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他血脉相连的亲人,也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自己才会努力去拼杀,只为给他一个更好的世界。
父子俩拥抱良久,林烁松开祺儿,拍拍他的肩,欣慰的道:“长高了。”
祺儿的身高现在已经超过林烁了。
林烁有些费力的勾着儿子的肩膀,“走,咱们进去说话。”
这么多年没见,父子俩想说的想问的,都说不完。
父子俩在一起过了几天惬意的时光。
第三天傍晚,林烁便催着儿子回营。
直到此刻,还没有传来晋国投降的消息,估计明天便要开始攻城了。
祺儿快马回了军营,回营之后,便跟上官销假。
这天夜里,国公爷早早的睡下了。
大战来临之前,他必须养好精神。
睡到半夜,国公爷被亲兵叫醒,“元帅,晋国来人,要与元帅商议投降事宜。”
国公爷缓缓坐起,不紧不慢的穿衣,很快想明白了其中关节。
半夜来人说投降的事情,这必定是守城的将领私下里想要投降。
晋国的朝廷要投降倒也不用这么麻烦,只需要明天打开城门,皇帝带着百官出来投降就是。
国公爷想了想,既然起来了,还是亲自见了两个晋国副将。
果然不出国公爷所料,朝廷不想投降,但是,守城的将士们,已经人心惶惶,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
就算城外大楚二十万大军不攻城,光是围城都能将他们困死。
国公爷往会宁推进的过程中坚壁清野,以至于,一些地区很久都没有往会宁运粮食了。
几十万人口的会宁,存粮已经不多,很多百姓都在挨饿。
只需围困上一个月,这座城里的人能活活饿死。
来的是晋军两位副将,是他们的上官让他们来的。
他们一开始还试图跟国公爷谈条件,国公爷冷冷的打断他们,“没有任何条件可以讲。”
“明日一早,大军便要开始攻城,你等若是真心投降,便在大军攻城之时,放下吊桥,打开城门,然后扔掉武器,跪伏在地,自有你们一条生路。”
国公爷说完也不听他们的回答,便让人将这两个晋国副将完好无损的送走了。
第1133章踏破会宁
第二日一早,国公爷便传令三军,巳时正南城门与北城门,同时开始攻城。
巳时正,战鼓擂响。
几门大炮很快被推到了合适的位置,炮弹装填好,接着第一发炮弹便打了出去。
这发炮弹落在了城墙之上,威力不算大,只炸塌两个箭垛,炸死了几个士兵。
晋国将士早已经听说大楚有新的攻城利器叫大炮,但那只是听说,他们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东西的威力。
这威力其实并不大,但是开炮之时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却叫他们肝胆俱裂。
还准备再观望观望的几位晋国将领,立即下令,放下吊桥,打开城门!
城门打开的速度之快,超出了国公爷的预期。
吊桥放下,一万重骑兵携带着雷霆之势冲入了会宁城。
沿途的晋国士兵扔掉武器,抱着脑袋跪伏在地。
也有抵抗的士兵,只一个照面就被骑兵的马刀砍成了两段。
重骑兵开路,接着轻骑兵步兵鱼贯入城。
会宁四座城门大开,大楚士兵在城中见人就杀。
三万会宁守军,一多半人跪在地上投降,不降的全都成了刀下亡魂。
国公爷还稳稳在城外的帅营之中没有动,城里的消息不断往这边传过来。
江澈带兵控制了皇宫,抓住了大部分皇室成员。
林梓祺捉住了想要从密道逃走的太后和小皇帝。
现在将领们带着士兵在搜查晋国贵族大臣的府邸。
会宁的百姓,关门闭户躲在家中的,暂时无人去管。
这个时候,胆敢在街上乱窜的,一律杀无赦。
连着几天士兵们满城搜捕那些隐匿起来的贵族和官员。
百姓但凡有举报的,举报一个赏银二十两。
一些躲起来的晋国官员贵族很快被找了出来。
国公爷让人拿着鱼鳞册一个一个核对。
花了半个月,将晋国所有的贵族大臣全都找了出来。
国公爷也没有兴趣去侮辱他们,一品以下官员,包括六岁以上男丁全部就地处死。
六岁以上男丁登记在册,全部打入奴籍。
寻常官员家的女眷赏给手下将领,至于皇室公主,太后,太妃,王妃,宗室女子,以及一品以上诰命夫人,跟皇帝和王爷还有重臣们一起,全都看管了起来,不日将押往大楚。
从前,晋国对大楚所作的一切,大楚全都成倍奉还。
一箱又一箱的金银珠宝被打包封存,等着运往定京,其中有不少都是昔日从大楚抢掠而来的,林烁看到一件眼熟的古董,拿过来看了下,果然是从前武安侯府的。
这些没有生命的金银珠宝古董,许多人都误以为这些东西属于自己。
可是拂去历史的尘埃,金银古董依旧在,而很多人却早就化成了灰。
到头来,金银古董笑看风云,人只不过是这些物件身边的匆匆过客,曾经短暂的拥有它们的保管权。
会宁还有大量的楚国女子。
她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被掳掠到此,如今十几年过去,有的已经化作了尘土,有的变得老迈不堪。
林烁让手底下的士兵暗中留意查找冯淑珍的消息。
当年,她必定是被掳到了会宁城。
第1134章只当做了一场梦
林烁本来不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这天他的亲兵来报,说是找到了冯淑珍。
她如今跟那些一品官的女眷们关在一起,等着押往定京。
是冯淑珍主动告诉看守的士兵,她是楚国的女子,从前被掳掠来此的。
十几年过去,冯淑珍的定京话已经说得不那么顺畅了,士兵负责任的询问她的身份,她没说自己是曾经的武安侯世子夫人,只说了自己的姓名,说家里父亲从前也是做官的。
正好林烁的亲兵过去查探,知道了这个消息。
林烁听到冯淑珍还活着,心里还是高兴的。
他虽然对这个女子没有什么感情,可她终归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是他儿子的母亲,往后,祺儿也有娘疼了。
亲兵见林烁似乎面有喜色,结结巴巴的道:“林将军,那个,还有一事。”
“冯夫人是晋国太师的妾室,还为太师生下了一儿一女。”
林烁沉默半晌。
冯淑珍一个女子,被掳掠到晋国,清白是肯定不在了,这个他早有心理准备,他也不打算去计较这些,毕竟,这也不是她的错。
只是生下了晋国人的孩子——
“带她过来吧。”林烁思虑良久还是出声道。
他如今歇息在一处晋国官员的府邸里,亲兵很快将冯淑珍带了过来。
冯淑珍十分忐忑,士兵带她过来并没说什么,她不知道,等着自己的是否又是跟十几年前差不多的命运。
她低着头踏进门。
林烁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
她身上穿着一袭蜀锦的袍子,面容白皙秀美,只是明显十分憔悴。
林烁记得冯淑珍从前就是一个十分知礼且害羞的姑娘。
这么多年过去,她那种少女的羞涩感,竟还依稀保留了几分。
冯淑珍缓缓的抬头,看到林烁的第一眼,她满脸疑惑,接着她的脸色变了,浑身开始轻颤起来,“你,你——”
林烁朝她缓缓点头,“是我,坐吧。”
冯淑珍刹那间眼泪奔涌而出。
年少的时候,曾经真心真意爱过的人,她从前的丈夫,她本以为他们今生不会再有机会相见,没想到,竟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重逢了。
他的面容有着说不出的沧桑,他的眼神沉静到深不见底。
他身上的气质依旧那样的叫人动容,他似乎还是从前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男子,可她却不再是昔日的少女了。
林烁与冯淑珍也并无什么别后之情可以诉说,他斟酌了一下,才缓缓道:“你暂时就住在这里,这边院子多,一会儿我叫人收拾一个空院子给你。”
“过段时间,我会随着国公爷一起回定京,到时候,你也一起回去。”
冯淑珍猛地抬起头,脸颊上涕泪双流,她更咽着,“我,我——”
林烁摆摆手,“从前的事,都不必提了,只当是做了一场噩梦。”
冯淑珍低着头抽泣良久,忽然起身,朝着林烁跪下,“求,求林将军将我两个孩儿带过来与我同住。”
屋子里陷入沉默。
冯淑珍跪在地上,心里七上八下,她知道,自己的要求有点过分,那两个孩子毕竟是自己跟后来的丈夫晋国太师生的孩子,而林烁是她的前夫。
第1135章孩子跟孩子不一样
可是,冯淑珍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舍下她的孩子。
她的女儿不过十二岁,儿子才八岁。
当时她被掳到会宁之后,被赏赐给了太师。
她容貌秀美,性情又温婉,服侍太师也尽心尽力。
从定京到会宁的一路上,她屡次被那些押送她们的将士侮辱,第一次的时候,她是打算死的。
只是当时没有勇气了断自己。
第一次没有死,后面,也就渐渐的麻木了,就这么一路到了会宁。
她知道连公主都被送进了浣衣院,她很怕自己也是那样的结局,因此她竭力讨好太师,只求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太师年纪不小了,对年轻貌美又性格温顺的她渐渐有几分喜爱,后来她又给太师生下一双儿女,在府里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前几年,太师原配夫人一病没了,太师没有再娶,但也没有将她扶正,只是将府里的中馈交给她打理,府里上下都称她做夫人。
她对太师是感激的,如果没有太师,她不知道会落到什么境地。
她的一双儿女,这些年都是她亲自教养,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
她可以放弃一切,但是她不能放弃她的孩子。
林烁沉默良久,站起身,缓缓的道:“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你。”
冯淑珍跪在地上,仰头一双泪眼看着他,“我求你,算我求你行吗?”
“看在我们曾经夫妻一场的份上,答应我好么?”
林烁依旧沉默。
冯淑珍痛哭道:“我知道,我给人做妾丢了你的脸,我可以不回定京。”
“只要你将两个孩子还给我,我跟他们就在会宁生活下去,永远都不会再打扰你。”
林烁看了她许久,缓缓的道:“除了你后来生的两个孩子,你还有过一个孩子,你不记得了么?”
从始至终,她都没有问起过祺儿,她似乎忘了她也是祺儿的母亲。
林烁替祺儿感到不平。
冯淑珍眼里闪过一丝茫然,接着恍然大悟道:“记得,我怎么会不记得,那个孩子叫祺儿,他生得——”
“行了!”林烁打断了冯淑珍,闭了闭眼。
她提起祺儿的口吻,就仿佛是一个久违的熟人,跟提起那两个孩子完全不一样。
或许是祺儿生下来没多久,他们就母子分离了,没有亲手抚养过的孩子,没什么感情。
祺儿需要的不是这样的母亲!
至于冯淑珍的孩子······
圣上的旨意是一品以上官员和皇室的孩子无论多大,就地处决,是斩草除根的意思。
旨意刚刚到,处决的时间应该在明天。
林烁脑子里瞬间想了很多,良久才走到门口,低声吩咐了亲兵几句,亲兵点点头快步离开了。
冯淑珍还跪在屋里的地上,满心惶恐,她不知道,林烁到底会不会答应她的要求。
过了一会儿,林烁从门外进来,垂着眸子缓缓的道:“记得你的话,一辈子不要回定京。”
“还有,从今往后,你要隐姓埋名。”
“也不许再跟任何人说起你曾经在定京的身份。”
第1136章成全
林烁还是决定成全冯淑珍。
她的所作所为,无关对错,只是人为了生存下去不得已的选择。
至于她对两个孩子的疼爱,并不能叫林烁动容,反而让林烁心里升起对祺儿的不值。
他可以放她一马,将两个孩子还给她,相信国公爷也不会说什么。
不过,他不会让祺儿知道这一切。
就让祺儿当母亲已经死了吧,这样,他心里总还是有一份念想,有时候,不知道也是一种幸福。
冯淑珍跪在地上给林烁连连磕头,“我会的,多谢林大人的大恩大德。”
林烁淡淡的道:“我会让人去将你的儿女带过来,你们可以暂时住在这处宅子里。”
“你要是有什么可以去的地方,现在就走也行。”
冯淑珍连连摇头,“不不不,我们就住在这里。”
外面兵荒马乱的,还是这里更安全。
林烁没再说什么,让人将冯淑珍带到这所宅子里最偏僻的一处院子住下了。
就在士兵和将领们都忙碌的当口,国公爷带着亲兵挖开了会宁城外两座几乎快要踏平的坟茔。
他出征之前就详细的问过彩屏,乌夫人的埋骨之处。
攻下会宁之后,他便派出亲兵寻找乌夫人的坟茔。
亲兵们花了点时间,总算是找到了。
两座坟茔多年无人打理,已经只剩下低矮的土包。
当年彩屏立下的两块石碑已经倒塌,仔细辨认还能看到,上面刻了乌夫人之墓,大丫之墓。
国公爷在坟墓便站立片刻,沉声道:“挖!”
亲兵们拿着锄头开挖了。
没多久坟茔挖开,接着棺木也被打开。
十几年过去,里面的人已经成了枯骨。
国公爷闭了闭眼,下去亲自将骨头一块块捡起包好。
另一座打开的坟茔里,大丫的骨头也被捡了起来。
国公爷提着包袱回营。
一整天,他没有见任何人,就只是将自己关在营帐里,第二天,他才从营帐里出来,发号施令。
大军在会宁停留了一两个月,之后便押着无数金银珠宝,以及晋国的皇室贵族往定京而去。
临行之前,林烁让人送了个包袱给冯淑珍。
里面是一些寻常的布衣,一张铺面的地契,还有一百两金子。
冯淑珍捧着这些东西哭了一场,和两个孩子换了衣裳,从后门走了。
大军到达定京的时候是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
大军进城这天,定京百姓几乎是倾巢而出,站立在道路两边,迎接大军进城。
国公爷身着盔甲,骑在马上,神情淡然。
他的身后是两千骑兵。
骑兵之后,便是步兵押送着晋国的贵族和重臣。
圣上没打算搞什么献俘仪式,到了现在,羞辱晋国皇室没有太多的意义。
这些人全都要直接押到法场砍头。
包括晋国皇室的公主王妃。
圣上是下定决定对晋国的皇室贵族斩草除根。
也唯有这样,晋国这个国家才会在百姓心中慢慢的消失,大楚拿下的大片晋国领土,才会渐渐的融入大楚。
百姓是健忘的,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日子过得下去,他们才不会管谁做皇帝。
这也是国公爷在会宁就将一品以下官员杀尽了的缘故。
第1137章人头滚滚
法场设在玄武门外。
圣上带领百官早已端坐在此,金吾卫围成人墙,护卫法场。
人墙之外,是密密麻麻等着看杀头的百姓。
随着远处马蹄声传来,所有人知道,来了!
国公爷骑马走在最前面,身后是林烁,元统领,还有一些军中将领们。
似乎是被将领和士兵们身上的煞气镇住了,长街安静得仿若没有人一般。
所有人都注视着骑着骏马缓缓从街中走过的那些身影。
国公爷行到离法场不远处下马,他身后的将士也都全部下马。
国公爷带着将领们上前跪下,他缓缓道:“托陛下洪福庇佑,臣幸不辱命,已将晋国覆灭,晋国全境,并入大楚版图。”
“如今带回一干俘虏,请陛下圣裁。”
圣上身子微微前倾,“国公爷请起,国公爷一路辛苦了。”
“将士们辛苦了。”
接着圣上站起身,“我大楚昔日的耻辱,必须要用鲜血才能洗刷。”
“传令下去,即刻当街斩杀晋国俘虏,以慰昔日死于晋人之手的将士百姓之灵。”
围观的百姓们忽然欢呼起来,“斩!”“斩!”“斩!”
囚笼之中的晋国贵族们,面对这排山倒海的民意,早已死寂的心,也难免产生一些恐惧。
这一路,他们不知遭受了多少折磨,只觉得生不如死,可到了此刻,却又无比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
士兵们解出囚犯,一个个押到场中跪好。
当囚车中拉出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时,士兵一脚踹在他膝窝,让他跪下,谁知道这男子挺直背脊,倔强的将打弯的膝盖又伸直了。
国公爷很快认出这是晋国的一个王爷。
他招手叫来亲兵,低低吩咐一句,亲兵大步走过去,一脚踹在这王爷的膝盖上,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晋国王爷惨叫一声,往前栽倒。
接着士兵将他拉起按在地上跪下,一个士兵扯着他的头发往前拉,露出一段光溜溜的脖颈。
监斩官看一排十个人都跪好了,呼喝一声“开斩!”便扔下令签。
刽子手们齐齐挥刀。
人头滚落,很快又有下一批囚犯被押上来跪好。
刽子手们利用押人的间隙,抓紧换刀,磨刀。
往往砍不了几个人,刀子就钝了,钝刀子砍人比较费力。
一排又一排的人被推上来砍头,法场真个是人头滚滚,死了的人,尸身被随意堆叠在一旁。
滚在地上的脑袋一时还无人收拾。
足足杀了一个时辰左右,才将俘虏全部杀完。
法场中央的泥土早已染成了红色。
杀完最后一人,圣上起驾回宫。
衙门的衙役们忙着将尸体搬送上车,一会儿要在城外集中焚烧。
围观的人群久久没有散去。
国公爷回家脱下盔甲,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虚席卷了他。
这十几年,他都是为了覆灭晋国这个目标而活着,而现在,目标达成,他忽然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了。
他一个人在书房里想了很久,然后写了一封奏折。
奏折写完,已是深夜。
第1138章论功行赏
第二天早上,国公爷穿好朝服进宫了。
今日大朝。
平日里上朝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大朝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全都要到。
一般是有大事才会大朝,或者是新年第一天才会大朝。
国公爷缓步前行,所过之处,宫门外等候的百官无不恭恭敬敬低头行礼。
卯时正,百官已在宫门外站好。
随着朝鼓敲响,宫门打开,百官排成两列往里走。
文官一列,武官一列。
国公爷在武官之首,江宥之在文官之首。
六品以下官员没有资格进大殿,只能立在殿外。
百官在大殿两侧站好,圣上进来在龙椅上坐下,执鞭太监啪啪啪抽了三鞭,早朝开始。
所有人都清楚,今天的早朝主要就是论功行赏。
这一场战争打下来的疆土,比原本大楚的领土还要大。
这样的功劳,等于重新打了个天下,已经到了很难封赏的程度了。
国公爷先出列,交出帅印。
帅印可以调度天下兵马,战争结束,自然要交给圣上,这是规矩。
太监接过帅印,小心的呈给圣上,圣上没有过多关注,只是点点头。
接着圣上便道:“此次覆灭大晋,用时两年之久,令我大楚的疆土翻了一倍,开疆拓土国公爷居功至伟,林将军亦是功不可没。”
“诸位将士也都有功,理当论功行赏。”
说完,圣上示意梅翰林。
梅翰林捧着早就拟好的旨意,站在丹陛之下,大声宣读。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赖师武臣力······”
“封英国公江仲行为大楚齐王,世袭罔替,赏金万两······”
“封骠骑大将军林烁为大楚燕王,世袭罔替······”
底下站着的百官心里多少有数,国公爷和林将军这么大的功劳,封王是一定的了,不过,大楚不是分封制,便是封王也没有封地,爵位更多的只是身份的高贵,当然俸禄也会更多。
正常来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比如江仲行封了齐王,那江宥之将来承袭爵位便要降等袭爵,为齐郡王,到佑儿袭爵便是齐国公,再往下是侯爵,伯爵。
五代之后,爵位便不再往下承袭。
百官们尤其羡慕的是封王之后的那四个字,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便是只要大楚存在一天,江仲行的子孙可以世代袭爵,而且永远都是齐王。
荫蔽子孙后代,这才是最好的封赏。
接下来是一众将领的封赏,人人加官进爵,赏赐金银珠宝。
江澈和林梓祺也被封为正四品的归德将军和云麾将军。
朝堂之上一片恭喜之声,人人看着两位年轻的小将军眼热不已。
这两小子现在是将军,将来是王爷,这关键两人都还不满二十岁,这要是抢到一个做女婿可就赚大了啊!
待到梅翰林念完,新晋齐王江仲行出列,“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臣征战几年,风餐露宿,身体落下多处暗疾,恐需长时间休养,求圣上恩准,准许臣辞去去禁军大统领一职。“
他双手拿着一份奏折,太监立即接过呈给了圣上。
第1139章太子人选
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新晋齐王这年纪还不大啊,不到六十,这就要退了?
不解的人有不少,齐王辞去大统领的职务,手里就没了实权,没有实权吗,光有爵位,那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谢太傅却是暗自点头,江仲行急流勇退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功劳太大了,儿子江宥之又身居高位,还不赶紧退下去,圣上屁股底下的椅子坐不稳啊!
圣上没有表态,便退朝了。
退朝之后,江仲行正要离开,于公公急急忙忙跑过来:“齐王爷,圣上请您去御书房。”
江仲行随着于公公走了。
御书房里,圣上正在和六岁的七皇子说话,见江仲行进来,七皇子规规矩矩在一旁站好,给江仲行行礼。
圣上笑道,“齐王免礼,快坐。”
江仲行掀袍子要跪,圣上快步过来,一把扶住他,“表哥,你这也太多礼了。”
江仲行认真道:“礼不可废。”
他心里十分清楚,越是功高,越是要小心谨慎,不然被帝王猜忌,就是取死之道。
圣上拉他坐下,“今儿本是封赏的好日子,怎么突然就上了辞官的折子?”
江仲行垂着眸子,“当年,臣做这个大统领的时候就说了,做大统领不为别的,只为了打晋国。”
“如今晋国已灭,臣想做的事也做完了,只想回家颐养天年。”
圣上拍拍江仲行的肩,“朕看爱卿还年轻,再干十年都不成问题。”
江仲行摇头,“臣真的干不动了,身体吃不消,只求陛下恩准臣回家养老。”
圣上长叹一声,“一直以来,朕最信任的就是爱卿,爱卿回家养老,朕又要头疼了。”
江仲行笑笑,看着不远处的七皇子扯开话题,“这是老几?”
圣上的目光也落在七皇子身上,“是老七。”
“这孩子还算聪慧,朕如今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如今看着倒还是个可造之材。”
江仲行明白了,圣上应该是对几个成年的皇子都不满意,打算自己手把手的教出一个明君。
横竖圣上如今才四十多岁,春秋鼎盛,培养一个合心意的储君完全来得及。
他拱手,“愿陛下得偿所愿,愿我大楚国运绵长。”
圣上感叹一声,“还是齐王懂我。”
两人又闲聊一阵,江仲行这才出宫回家。
顾云娇这几天都没去仁心堂,等佑儿下朝回来,她欣喜的迎上去,往他身后看了看,却又立即变了脸色,“祺儿呢?不是跟你说,让他过来一趟,我都几年没见他了!”
佑儿嘿嘿一笑,这时门边忽然一个人影闪出来,林梓祺大步踏出。
顾云娇仰头看着高大的孩子,眼泪一下涌了出来,“黑了。”
在外面风餐露宿两年多,不到二十的林梓祺脸上也有了风霜之色。
他看着顾云娇,眼底也是泪光闪烁。
顾云娇上前抓住他的手,“你来,给你做了两双鞋,也不知道合脚不合脚。”
“鞋底都是你杨姨纳的,她手比我有劲儿,我也就是裁样子,上鞋面子。”
第1140章也该说亲了
顾云娇将祺儿拉到厅里坐着,丫鬟拿来了几双鞋。
一双是青色缎子的布料,上面沿着鞋口用深蓝色的绣线绣了一圈卍字纹,一双是玄色缎子,鞋口包了银边,鞋子两侧绣着银色云纹。
顾云娇一边示意祺儿脱鞋一边絮絮叨叨的道:“我这里只有你从前的鞋样子,我估摸着你这两年还得长点,就放了些尺寸,也不知道是大是小。”
祺儿有些不好意思的脱下鞋子,换上新鞋。
顾云娇看他拉上鞋子倒是不费力,心里一松,总算是没做小。
祺儿换好鞋子,在屋里走了几圈,笑道:“挺好,很合脚,还是顾姨做的鞋子舒服。”
说着,他又将鞋子脱下,珍重的放在包袱皮里包好。
顾云娇道:“你这孩子,还包上干啥,鞋子做了就是穿的,就这么穿着多好。”
祺儿摇头,“我要和父亲去西北了,这往后,要穿上顾姨做的鞋就难了,这两双鞋我留着,往后慢慢穿。”
顾云娇还不知道朝堂上的事,忙问,“这不是打完仗了吗?怎么还要去西北?”
祺儿道:“圣上封父亲为燕王,命他镇守西北。”
他顿了下,“估计爹一辈子,还有我这一辈子,都在西北了。”
顾云娇一下忍不住眼泪出来了,祺儿就相当于是她的养子,这才刚见面,跟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便又要长久的分离,这一别,就真不知道哪年哪月再见了。
她背过身去抹干泪,“什么时候走?”
来得及的话,她再给他做几双鞋子。
祺儿道:“三天之后便要出发。”
“草原还不算完全的安宁,一些部落每到过冬之前,会四处劫掠,如今秋天,正是他们出动的时候,因此得赶紧过去。”
祺儿见顾云娇神情伤感,强忍着泪水,笑道:“父亲说,如今大晋也没了,东北方都不用管,往后王庭就驻扎在河西走廊附近。”
“等得了空我去看顾川舅舅。”
“便是回定京看您,也不是很远。”
顾云娇强笑道:“好。”
她忽然又道:“你这过了年就二十了,你娶亲的事,你爹怎么打算的?”
祺儿脸微微一红,摸摸后脑勺,“这,我爹没跟我说过这事。”
顾云娇叹口气,“你爹一个大男人哪里能想到这些。”
“你记得提醒他给你寻个好姑娘,也不用害羞,到了这个年纪了,也该成家了。”
这时佑儿在旁边轻咳一声,顾云娇斜睨他一眼,“你急什么,你才十八。”
佑儿一下闹了个大红脸,“我不是说这个,是方才小丫头来报,祖父回来了。”
顾云娇忙起身迎到院子里。
江仲行大步流星,一边走一边摆手,“你忙你的,不用伺候我,我回院子。”
等江仲行走了,佑儿这才道:“对了娘,忘了告诉你,祖父封齐王了,世袭罔替。”
顾云娇也差不多猜到了,点点头,接着笑盈盈的对祺儿道:“我去炒几个菜,中午留下吃饭。”
祺儿笑道:“顾姨,我就不留下吃饭了,爹还在府里等我,还有些事要紧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