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史事讲将TXT下载史事讲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史事讲将全文阅读

作者: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txt下载     史事讲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章 高阳郡王——朱高燧

    朱高燧,明太祖孙,明成祖第三子,生于北平,为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

    朱棣,一生只有四个儿子,除了幼子朱高爔早亡外,其余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徐皇后生的嫡子,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而他也是兄弟三人中,被历史被评价为品行最恶劣的人。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在南京篡位称帝,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不过对于兄长朱高炽做太子这件事,朱高煦与朱高燧都不甘心,朱高煦是因为朱棣曾想要立他为太子,但最终未立所以不甘心只做一个王爷;而朱高燧是本身的野心太强,觉得自己比朱高炽有能力做太子。

    而且朱棣当年在册封朱高燧为赵王之后,便将留守北平的重任交给了他,从此朱高燧就有了独断专行的权力,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护卫军,实力非常强大。朱高燧当时还仗着自己颇受朱棣的喜爱,与同被朱棣喜爱的朱高煦合谋夺嫡,两人联手诬告太子朱高炽,让朱棣对朱高炽越来越生厌。

    后来朱高燧的奸计曝光后,令朱棣大怒,不仅褫夺他的冠服,还下令诛杀其长史顾晟,幸而有朱高炽站出来为他说话,朱棣才放过了他,给了他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奈何朱高燧并不领情,觉得朱高炽是在演戏,对他的恨意更深了,对储君之位的执念也更深了,但在被朱棣厌恶后,朱高燧还是安静了几年的。直到朱棣卧病在床,许久没有上朝,朱高燧便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一边下毒毒杀父皇朱棣,另一边则伪造遗诏废太子朱高炽,宣布朱高燧即位称帝。

    但他的计划被总旗王瑜知晓,他便立马告诉了朱棣,朱棣得知后大怒,将孟贤诛杀,还当面质问朱高燧:“你做的吗?”,朱高燧吓得说不出话来。这时朱高炽再度站出来为弟弟说话:“这是下人的所为,弟弟一定不知道的”。因为朱高炽的解围,朱高燧才得以脱身,不过之后他的行为举止非常收敛。后来朱棣驾崩,朱高炽即位后还对朱高燧非常好,可惜朱高炽即位才8个月就驾崩了,太子朱瞻基即位之后,不久就遭到汉王朱高煦谋反。朱高煦是与朱高燧一起合谋谋反的,但朱高燧最后没有做谋反的事,所以在朱高燧被抓之时,朱瞻基并未对朱高燧下令惩罚。

    朱高燧也没想到自己会平安无事,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和仪卫司官校,朱瞻基见朱高燧识趣,便将护卫收回,但未收回仪卫司,保留了朱高燧亲王的威仪。就这样,原本应该因谋反而被赐死的朱高燧,安分的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据传朱高燧不惜重金修建了豪宅赵王府,民国时期,赵王府内的建筑纷纷倾圮,只剩下一座大士阁,据说这是赵王召见下属的宫殿,现存的大士阁是明成化六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今,这座大士阁被称作高阁寺。

    相传“紫酥肉”就是根据赵王朱高燧改编而来的河南历史名菜,它用猪肋条肉制作,经烤、煮、蒸、炸,然后装盘上桌,色美而油亮,外酥里嫩,肥而不腻,若配以甜面酱及葱段佐食,味道更佳。

第四十六章 《高祖实录》——茹瑺

    茹瑺,字良玉,号恕庵,明湖广衡山藻江人。少怀大志,聪颖好学。年十六,由贡生拔入国子监,改授承敕郎,历通政使,累迁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

    茹瑺,面骨深峻,身长八尺,相者谓封侯而不令终,少怀大志,聪颖好学,唐诗宋词过目不忘,六岁能背千家诗,十岁已熟读《大学》《中庸》。茹瑺年十六岁即由贡生拔入国子监,入太学,伴读当朝太子,皇亲国戚,王孙亲王。

    朱元璋有次批阅奏折,夜宿正阳宫,躺在龙床上,一合眼,只见香风阵阵,清音声声,灯光下,一青年书生,伟貌修髯,俯伏在床前阶下,朱元璋一惊,问道:“卿是何人?”书生抬头翘首,面对皇帝:“臣南岳神也,来辅佐陛下。”次日,明太祖驾巡国子监听讲,见人群中一青年相貌酷似昨夜梦中神相肖,奇之,遂命见驾,询其籍,此青年正是茹瑺。拜俯在御驾前,茹瑺回答:“臣南岳衡山人也。”这就是梦中青年,乃天赐良臣。

    惠帝即位,改任吏部尚书,因与太常卿黄子澄政见不合,刑部尚书暴昭发其赃罪,出掌河南布政使,寻复召为兵部尚书。燕兵至龙潭,帝遣瑺及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诣燕军议和。茹瑺等见成祖,伏地流汗,不能发一言,成祖曰:“公等言即言耳,何惧至是。”乃言奉诏割地讲和,成祖笑曰:“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藩。”茹瑺等唯唯顿首还。燕王入京师,召问茹瑺安邦大计,茹瑺首劝燕王继统大位,以定天下,燕王纳之。

    茹瑺,为官三十三年,辅佐朝政,宵衣旰食,勤于职守,慎于言行,深得明太祖、明成祖信赖。明太祖每称茹瑺为贤人君子,并颁“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铁券丹书,免其田塘园林赋税,赐“绳愆纠缪”图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门外建贡元坊一座。明成祖更是恩渥有加,登基后的一个半月内,连颁两道诰敕,封茹瑺之子茹鉴为中奉大夫,将秦王次女长安郡主许配茹鉴为妻,赐“贤人君子”图章一枚。

    朱棣封茹瑺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特进荣禄大夫,终其身,仍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于衡山开云楼下敕建宫保牌坊一座,赞誉茹瑺“威仪山立,气宇渊深,品物咸熙,令闻昭著于四方”外,还特赐御诗一首,诗中称道:“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勋。”

    茹瑺生前,有关系南岳神降生的传说即已在湘衡间流传,贩夫走卒,僧人老妪,皆有口碑。后编入《二十四史》,注有《忠诚集》。茹瑺有三子:长子茹鉴、次子茹铨、幼子茹镛。二女:长适府军卫佥事王昭、次适神策卫指挥史黄隽。

第二章 永乐将领——沐春、王宁、王友等

    沐春,字景春,黔宁王沐英长子,安徽定远人,明朝著名军事人物。袭封西平侯镇守云南。

    王宁,明太祖朱元璋女婿,驸马,明朝初期政治人物,永春侯。其因为与怀庆公主婚事,升任后军都督府事。建文年间因为其涉嫌泄露朝中事情给燕王朱棣,后下锦衣卫狱。明成祖即位后,称王宁孝于明太祖、忠于国家,刚正不阿,封永春侯。其擅长诗歌,喜欢佛教。后因事连坐下狱,被释出狱后不久病死。其有两子王贞亮和王贞庆,王贞庆为景泰十才子之一。

    王友,荆州人。袭父职为燕山护卫百户。从起兵,定京师。论功当侯,以骄纵,授都指挥佥事。及邱福等议上,乃封清远伯。明年充总兵官,帅舟师沿海捕倭。倭数掠海上,友无功,帝切责之。已,大破倭。帝喜,降敕褒劳,寻召还。

    王忠,与莒国公李远同降于蔚州。每战,帅精骑为奇兵,多斩获。累迁都督佥事,封靖安侯,禄千石。出塞战殁,年五十一,爵除。

    王聪,巴河镇人,明代将军。出身农民,臂力过人。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福与本雅失里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聪战死,时年58岁。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谥号武毅,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王真,咸宁人,明朝军事将领。洪武年间,其由士兵起家,后累功至燕山右护卫百户。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起兵,王真参与攻打北京九门,后战永平、真定,攻下广昌,袭击雁门。之后跟随大军攻破沧州,追赶中央军到滑口,俘虏七千余人。后累任都指挥使。淝河之战,王真与白义、刘江各帅百骑诱平安军,并伏击,之后因援兵不继而被困重伤,大呼“我义不死敌手”,遂自杀。朱棣即位后,追封其为金乡侯,谥忠壮。成祖每追悼之曰:“奋武如王真,何功不成!不死,功当冠诸将。”明仁宗时,追封其为宁国公,加号效忠。与东平王朱能、河间王张玉、荣国公姚广孝一起配享成祖庙廷。有一子王通,官至都督同知。

    胡观,字明远,安徽凤阳人。明都指挥佥事。幼时随曾祖父迁居万全右卫,“土木之变”前后,曾随杨洪镇守芦沟、紫荆等地,屡有战功。

    李濬,和州人,明朝将领。洪武年间李濬袭父职为燕山左护卫副千户,随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北平九门。之后转战山东,为前锋。累升都指挥使,封襄城伯,禄千石,出镇江西。

    李远,明初军事将领。在靖难之役中投降了燕王朱棣,之后为燕军战胜南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与丘福出兵北伐鞑靼中伏而死,年四十六。追封莒国公,谥忠壮。

    张武,浏阳人。力气很大,看的书比较少,曾任燕王朱棣护卫。与诸将败耿炳文于真定,战胜。夹河之战,帅壮士为前锋,突阵,佯败走。南军追之,武还击,南军遂溃。攻西水寨,前军夜失道,南军来追。武引兵伏要路,击却之。战小河,陈文殁于阵。武帅敢死士自林间突出,与骑兵合,大破南军,斩首二万级,溺死无算。累授都督同知。成祖即位,论功封成阳侯,禄千五百石,位次朱能下。是时侯者,陈珪、郑亨、孟善、火真、顾成、王忠、王聪、徐忠、张信、李远、郭亮、房宽十三人,武为第一,还守北平。

    张兴,寿州人。起卒伍,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从起兵,功多,累迁都指挥同知。从子勇,有力敢战,从兴行阵为肘腋。兴尝单骑追敌,被数十创,伤重不任战。以勇嗣指挥使,代将其兵。再论功,兴封安乡伯。

    金玉,江浦人。袭父官为羽林卫百户,调燕山护卫。从起兵有功,累迁河南都指挥使,进都督佥事。至长秀川,收敌所弃牛羊杂畜亘数十里,讨平山西妖贼刘子进。论前后功,封惠安伯,禄九百石。

    陈亨,寿州人。元末扬州万户。从太祖于濠,为铁甲长,擢千户。从大将军北征,守东昌。敌数万奄至,亨固守,出奇兵诱败之。复从徇未下诸城,守大同。积功至燕山左卫指挥佥事。数从出塞,迁北平都指挥使。及惠帝即位,擢都督佥事。燕师起,亨与刘真、卜万守大宁。移兵出松亭关,驻沙河,谋攻遵化。燕兵至,退保关。当是时,李景隆帅五十万众将攻北平。北平势弱,而大宁行都司所领兴州、营州二十余卫,皆西北精锐;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元降将所统番骑彍卒,尤骁勇。卜万将与景隆军合。成祖惧,以计绐亨囚万,遂从刘家口间道疾攻大宁。亨及刘真自松亭回救,中道闻大宁破,乃与指挥徐理、陈文等谋降燕。夜二鼓,袭刘真营。真单骑走广宁,亨等帅众降。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亨、理既降,累从破南军。白沟河之战,亨中创几死。已,攻济南,与平安战铧山,大败。创甚,舆还北平。进都督同知。成祖还军,亲诣亨第劳问。其年十月卒。成祖自为文以祭。比即位,追封泾国公,谥襄敏。长子恭,嗣都督同知。

    徐理,河南西平县人,明朝将领,武康伯。洪武年间,徐理担任永清中护卫指挥佥事,改营州卫。靖难之役时,投降燕军,并任右军副将,屡出战功。朱棣袭击沧州的时候,徐理与陈旭在直沽造浮桥,以援助燕军。之后累任都指挥佥事。永乐年间,封武康伯,守卫北平。

    徐祥,大冶人,明朝将领。元朝末年跟从陈友谅,后在江州归顺朱元璋,积功至至燕山右护卫副千户。随朱棣起兵,累任至都指挥使。成祖即位,论功封兴安伯,为十四位封伯爵之首。

    徐亨,兴安伯徐祥孙,大冶人,嗣伯。从北征,为中军副将,至土剌河,获马三千。还守开平,将轻骑往来兴和、大同备边。后屡从出塞。以右副将征交址,无功,夺爵。英宗即位,复之。征兀良哈,出界岭口、河北川,进侯。出镇陕西,召还。天顺初卒,谥武襄。子贤嗣伯。

    陈旭,扬州路滁州全椒县人,明朝军事将领、靖难之役人物。陈旭父亲为陈彬,跟从朱元璋,任指挥佥事。之后陈旭嗣官,为会州卫指挥同知。靖难之役时,举城降燕。之后从朱棣战滦河、真定。守卫德州时,盛庸兵抵达后,其弃城而逃,朱棣不问其罪。之后跟随朱棣攻入南京,封云阳伯,禄千石。从英国公张辅征交阯,担任右参将,并与丰城侯李彬攻破西都。后平定陈季扩叛变,与张辅平定。之后担任沐晟副将,后因病死于军中。

    陈贤,历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燕师起,从诸将转战,常突阵陷坚。军中称其骁勇。累迁都督佥事。成祖虑功臣封有遗阙,令邱福等议。福等言都督佥事李彬功不在房宽下,泾国公子懋、金乡侯子通俱未袭爵,而陈贤、张兴、陈志、王友功与刘才等。于是封彬丰城侯,懋、通与贤等四人并封伯,禄皆千石。贤封荣昌伯,充神机将军,从北征。

    陈志,巴县人。洪武中,为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从起兵,累迁都指挥同知,封遂安伯。志素以恭谨受知,戮力戎行,始终不懈。

    陈珪,泰州人。从大将军徐达平中原,授龙虎卫百户,改燕山中护卫。建文朝历任副千户、指挥同知、都督佥事。永乐朝从成祖出塞为前锋,积功至指挥同知,累迁都督佥事,封泰宁侯,禄千二百石。改建北京城及宫殿,泰宁侯陈珪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董治其事”。陈珪计划周密、条理分明,在建都工程中尽心尽力,深得皇帝器重和信任。

    薛绶,原名薛寿童,薛斌之子,蒙古族,北京顺天府昌平县人,明朝军事将领,永顺伯。薛斌去世时,薛寿童年仅五岁。其伯父薛贵引见给明仁宗时,立命嗣伯,赐名绶。其长大后骁勇善战。

    刘才,元末为元帅,明兴归附,历营州中护卫指挥佥事。燕师袭大宁,才降。从战有功,封广恩伯,禄九百石,世指挥同知。从北征,督右掖。失律议罪,既而宥之;偕隆平侯张信理永平、山海边务;复从北征,至怀来,以疾还。才悃愊无华,不为苟合,亦不轻訾毁人,甚为仁宗所重。

    刘江,江苏江宁籍,江西安福人。李骐榜进士第二人,刘江厉志古学,性恬淡。应天府乡试中举,第二年又得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升修撰,声名日起。但他以侍奉父母为理由,向朝廷提出在地方上任职,朝廷便任命他为九江教授。后又升任王府长史。作品很少流传。

    郭亮,为永平卫千户。燕兵至永平,与指挥赵彝以城降,即命为守。时燕师初起,先略定旁郡邑。既克居庸、怀来,山后诸州皆下。而永平地接山海关,障隔辽东。既降,北平益无患,成祖遂南败耿炳文于真定。既而辽东镇将江阴侯吴高、都督杨文等围永平,亮拒守甚固。援师至,内外合击,高退走。未几,高中谗罢,杨文代将,复率众来攻。亮及刘江合击,大败之。累进都督佥事。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成安侯,禄千二百石,世伯爵。

    郭义,济宁人。洪武时,累功为燕山千户。从成祖入京师,累迁左都督。坐旷职谪交阯,立功,已而宥之。数从出塞,有功,封安阳侯,禄千一百石,授奉天靖难武臣号。时义在南京,疾革,闻命而卒。

    宋礼,字大本,明朝著名水利官员,侍奉过明朝四个皇帝。河南永宁人。洪武年间,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永乐时,担任工部尚书、太子太保。

    陈瑛,滁人。洪武中,以人才贡入太学。擢御史,出为山东按察使。善书法。

    吴高,明朝军事将领,吴良之子。其早年在山西、北平、河南等地练兵,率部队征讨百夷,后因为获罪而调任广西,去征讨土司赵宗寿。当时燕王朱棣起兵,吴高镇守辽东,与杨文数次进攻永平。朱棣说“吴高虽然胆小,但是做事基本缜密。杨文则有勇无谋,除掉吴高,杨文就无能为力了。”于是采用离间计,制作两封信,其中盛赞吴高、贬低杨文,并故意调换信函送去。建文帝知道后生疑,把吴高削爵并贬到广西,独自让杨文镇守辽东,后来就失败了。永乐年间,其再次被启用镇守大同,上言守卫边疆的策略。永乐八年,朱棣北征回师,吴高称病不上朝,被弹劾并废为平民。仁宗看到他的名字,说道:“这个人过去经常对我无礼,贬他去海南吧。”当时吴高已死,其家人被迫迁徙,后遇到大赦得释。

    周缙,字伯绅,武昌人。以贡入太学,授永清典史,摄令事。成祖举兵,守令相率迎降。

    火真,原名火里火真,蒙古人,明朝军事人物,同安侯。洪武年间,火真归顺明朝,任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之役时,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攻打真定,并以先驰突耿炳文阵营,获大胜。之后袭击大宁,战郑村坝。此后累任都督佥事,封同安侯,禄千五石。永乐年间,跟随丘福北征出塞,后兵败战死。爵位被除。子孙世袭观海卫千户。子孙中有火斌为武举出身,并与倭寇交战。

    房宽,陈州人。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从徐达练兵北平,遂为北平都指挥同知,移守大宁。宽在边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然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战白沟河,将右军,失利。从克广昌、彰德,进都督佥事。以旧臣,略其过。封思恩侯,禄八百石,世指挥使。永乐七年卒。

    袁容,明朝政治人物,驸马,广平侯。其早年为燕王朱棣仪宾,后娶朱棣的长女永安郡主朱玉英,在作战中有功。朱棣称帝后,朱玉英封为永安公主。袁容升任驸马。后因论功,封广平侯。当时,都指挥款台乘马过容门,袁容因其未下马,把款台捶打几乎致死。朱棣听闻后,给赵王朱高燧写信说:“自从洪武年间以来,往来驸马门的,都未曾有命令必须下马。以前晋王敦为驸马的时候,骄横暴戾,后来就被杀死。你把这封信给袁容看,并把殴打侮辱款台的人押送到北平。”袁容由此做事收敛。后去世,赠沂国公,谥忠穆。

    史彬,字惟中,明初直隶溧阳人,官至河南郑州知州。甲申科曾棨榜三甲进士,选庶吉士,改任广东乐昌县知县。任内“政举民和,兴教劝学”,重修城郭,并在学宫泮池上建希圣亭,聚集当地贤才,在亭中讲授六艺。当时山贼为患,史彬率主簿吴政率兵征讨,将山贼平定。宣德年后,史彬改迁郑州,任知州。

    孙岩,凤阳人,明朝武将。孙岩早年跟从朱元璋渡江,官至燕山中护卫千户,后致仕。朱棣起兵靖难,通州守将房胜降,朱棣请孙岩出仕协守通州。累升都指挥佥事,封应城伯,禄千石。后因私杀人,夺爵安置交阯。

    高士文,咸阳人。洪武中,以小校从征云南及金山有功,为燕山左护卫百户。质直刚果,善骑谢。从成祖起兵,累官都督佥事。从张辅征交阯。黎既擒,余党窜山谷中,出没为寇。五年八月,士文帅所部败之广源,进围其寨。昼夜急攻,垂破,贼突走。士文追与战,中飞石死。所部复追贼,贼失巢溃散,遂为指挥程瑒所灭。朝廷念士文功,追封建平伯,令其子福嗣,禄千三百石,予世券。三传至孙,无子,以义子为嗣。事觉,爵除。

    赵彝,虹县人,明朝武将。

    房胜,景陵人。初从陈友谅。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胜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禄千石,世指挥使。永乐四年卒。

    谭渊,清流人。承袭父职任燕山右护卫副千户。燕王起兵,从夺取九门。攻破雄县。潘忠、杨松从郑州前来救援,谭渊率领壮士一千多人,在月漾桥水中,每人拿一束茭草,蒙着头通鼻子呼吸。南方军队已过,即从占据桥。潘忠等人战败,跑到桥不能渡过,于是被擒。多次进升为都指挥同知。谭渊骁勇善战,拉开两石的弓,不射不中。然而性情好杀。攻破沧州,成祖命令给凭证遣散投降的士兵。没有派遣的三干多人,等到明天给碟。谭渊一夜之间全部杀了他们。燕王愤怒。谭渊说:“这些都是壮士,他成为后患。”燕王说:“如果你说的话,当全部杀死敌人。敌人可以尽吗?“谭渊惭愧而退。夹河之战,南军阵动尘土飞扬。谭渊立即上前迎战,马撅被庄得所杀。成祖感到可惜。即位后,追赠他为都指挥使,追封崇安侯,谧号壮节,立祠祭祀他。

    蒋廷瓒,明朝贵州建省第一任布政使,河南滑县人。洪武时期任嘉兴通判。永乐初年,参予镇压思南土司。任工部右侍郎。在治理会通河的同时,与金纯、工部侍郎徐亨疏浚黄河故道,使这里的人民免遭洪灾的侵害。设贵州布政使司,首任贵州布政使。

    俞士吉,字周贞,号栎庵,晚号大瀛海客,浙江象山人。明初,举为贤良方正。宣德初,授南京刑部侍郎,越五年致仕。史传称其“仪表修洁,举止清雅,文采蔚然,谀之不喜,犯之不怒,伟度洪量汪如”。著有《栎庵自怡稿》。据石浦《武氏家谱》载,曾与郑和率船队下过西洋。《明史》有传。建文中,上疏言时政得失,为朝议所允,晋监察御史,出按凤阳、徽州、湖广。

    成祖即位之后,进佥都御史。时浙西大水,命偕户部尚书夏元吉,往督农政。湖州灾,奏捐粮六十万石赈民,浙西大饥,又随夏元吉发粟三十万石往赈,命以礼部侍郎衔出使日本,封其国山为“寿安镇国之山”。时仁宗在东宫,闻士吉善诗,询以古诗唐律,命作《圣节》诗各一体,援笔立成。

第二十六章 镇守边陲——何福

    何福,濠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宁远侯。

    洪武初年,何福累功至金吾后卫指挥同知,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有功,升为前军都督府督佥事;跟从蓝玉出塞攻击北元,在捕鱼儿海之役中取得大胜,江阴侯吴高帅北降的兵众南征,在抵达沅江时,众人叛变,由思州逃出荆州、樊州,通过渭河,准备进入沙漠。次年正月,何福与都督聂纬追击并消灭该部叛军,之后移兵讨平都匀蛮,俘虏斩杀敌军达万人。

    讨伐越州叛蛮阿资,何福择地立栅安置其众,并设置宁越堡,随后平定九名、九姓等蛮族,后与都督茅鼎会兵,准备攻占五开。未行之时,而毕节诸蛮复叛,大掠屯堡、杀戮吏士。何福命毕节部队戒严备战,命都督陶文等跟从茅鼎直捣其巢,并擒杀叛酋,随后分兵尽捕诸蛮,建堡设戍,逼近五开。

    水西蛮居宗必登等作乱,何福会同顾成讨伐平定,该年冬天,拜为征虏左将军,作为副将辅佐西平侯沐春讨伐麓川叛蛮刀干孟。次年,何福与都督瞿能越过高良公山,直捣南甸、擒拿其酋长刀名孟,后回军攻打景罕寨却未曾攻下,随后沐春率领精兵进入,敌军惊溃,而其酋长干孟亦恐惧乞降。

    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明惠帝遂拜何福为征虏将军,何福继而攻破敌寨并擒拿刀干孟,招降敌军七万余人,进而分兵平定各山寨,麓川等地得以平定。何福被召还南京,论功升为都督同知,此后在德州练兵,晋升为左都督。之后率部增兵援助盛庸、平安在小河战役的中央军。

    何福欲用持久战耗损燕军,于是移营灵璧并挖深堑筑高垒以自固,然而其粮运却并燕军所断,计不能成。平安于是分兵进攻,燕王朱棣派精锐骑兵使其部队一份为二,何福不得不开壁来援,却被朱高煦所败。诸将计谋移军淮河以解决粮草问题,密命部队晚上听三声炮声即走。次日,燕军偷袭并发三炮,中央军以为是己方号令,于是争先撤退,遂大乱,燕军趁乱进攻,何福单骑撤退,而平安与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位将领都被捕。

    燕王朱棣即位后,认为何福乃知兵宿将,于是推诚任用他为将领,并聘其侄女徐氏为赵王妃。之后,命何福佩征虏将军印,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管制山西、陕西、河南等部队。何福到任后,宣布德意,招徕远民众,塞外个部队纷纷求降。边陲无事,于是他请求设置驿馆、进行屯田与积粮,并定明赏罚法律,为长久计谋,当时有官员进谗言,而朱棣不听,且下诏进行褒慰。

    何福治军严格,属下多有不便者,于是朱棣派遣使者告诫何福,须要保护自己,不要被小人离间。次年,何福上书请派遣京师中的蕃将将到北方招降民众,朱棣对其说:“你长期带领蕃、汉兵,恐怕招致很多人的谗言,你是老将,我非常倚重,请不要顾虑。”此外,何福上书请用丝布换马,选其良种进行培养,并设置官至专门进行管理,此后马种繁殖昌盛,此亦是永昌苑牧的起点。

    本雅失里纠阿鲁台一同入寇,而被瓦剌击败,在胪朐河逃走,准备收复各溃散部队并窥视河西走廊,朱棣下诏命何福进行备战,当时迤北王子、国公、司徒以下十余人帅所部都驻扎到亦集乃,乞求依附明朝。何福上报朝廷,朱棣命右庶子杨荣前往,辅助处理甘肃管理军务,使得该民众均求降于明,何福亲自到亦集乃巡抚,并送其酋长到京城。朱棣嘉奖其功劳,命杨荣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千石禄,并下诏何福在军中有先行后奏的权力。

    朱棣亲自北征,并命何福跟从一同出塞,起初明成祖以何福有才能,宠任其超过其他诸位将领,何福以善于规避嫉嫌,有事不敢专断。当时,尝请取西平侯沐英封地进行蓄马,以求繁殖牧养,明成祖则以此非对待功勋国戚的方法,以回绝何福请求,此外何福的各种请求,只要提出就一并批准。当时跟从出征时,屡次违背节度,诸位大臣有称其罪的,何福听后都有怨言,明成祖班师后,左都御史陈瑛再次弹劾何福,何福大惧,随后自缢而亡,爵位被除。

第十五章 锦衣卫——纪纲

    纪纲,明成祖朝锦衣卫指挥使。

    朱棣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附近几十里内人民惨遭蹂躏,几乎灭绝人迹。临邑自古有宿安店,燕王朱棣路过此地时,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朱棣绕道攻破南京继皇帝位,下令搜捕高贤宁,高贤宁被逮捕以后,燕王想封他官职,高贤宁宁死不屈,燕王派纪纲前去劝降。纪纲与高贤宁在一起读书时,两个人相处很友善,纪纲被老师逐回家后,两个人一直有书信来往,纪纲好言相劝高贤宁接受官职,高贤宁说道:“君被学校驱逐,造反故应尔,我食朝庭俸禄多年,决不能负义投降。”纪纲知无法改变其志向,婉言回复燕王,燕王遂将高贤宁释放回家。

    朱棣即位,升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时建文旧臣被诛数十族,亲属受株连被杀者达数万人,其事多由其亲行。明成祖以为忠,视为心腹,曾矫旨下盐场取盐数百万斤,夺官船运输,尽入私囊,构陷富商上百家,夺其资为己有,还曾阉割良家幼童数百人,服侍左右。纪纲桀骜不训,诡计多端,他善于迎合明成祖旨意,受到成祖格外宠爱,很快又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兼掌锦衣卫。

    纪纲一时成为权焰熏天的权臣,更加卖力地替成祖铲除异已,阳武侯薛禄跟纪纲争夺一名美色女道士,被纪纲用铁瓜打破脑裂几乎死掉。徐皇后病故,朱棣下诏全国选美,各地送来的美人到达京师后,纪纲挑出绝色美人藏于自己家中私纳;纪纲查抄到已故吴王的冠服后,私自隐藏在家中,有时还穿在身上,命令左右饮酒祝贺,高呼万岁,没有一个人敢告发,纪纲家中私养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刀枪、盔甲和弓箭。

    朱棣北征时,解缙私谒太子,被汉王检举揭发,解缙被囚禁死牢中,汉王买通纪纲,派人将解缙灌醉后拖到雪地里活活冻死;浙江按察使周新受到纪纲诬陷,以谋反罪被处死,种种不法得逞后,使纪纲更加胆大妄为起来。

    朱棣亲自主持射柳比赛,纪纲想学秦代的赵高指鹿为马,他对锦衣卫镇抚庞英说:“我故意射不准,你把柳枝折下来,大声呼喊说我射中了,看看众人有没有敢出来纠正的。”庞英按照纪纲的话做了,在场的人竟无一个人敢出面纠正,纪纲高兴地说:“没有人敢难为我了。”纪纲加紧了逆谋活动,后多蓄亡命,造兵器万计,欲图不轨。

    朱棣对如何处置纪纲的问题上下定了决心,纪纲专权已经明显危害到他的大明天下,太监出头告发纪纲种种图谋不轨,这显然是皇帝亲自授意的,由于太监们对纪纲的所作所为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指控的罪行也颇多莫须有的成分,但皇帝对罪状本身并不感兴趣,因而没有作任何调查就立即将他逮捕,送交都察院审讯,同时命令负责监察的给事中和御史集中揭发他的罪行。

    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对纪纲的审讯仅仅进行了不到一天就草草结束,纪纲在当天就以“谋大逆”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如此迅速的处理不仅不符合当时的法律程序,而且在整个明代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纪纲被处决后,他的家属不论老幼都被流放戍边,其爪牙庄敬等人大多也被处死,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察院才整理出纪纲的罪状公布出来。其中除假传圣旨、滥杀无辜、贪污索贿等等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其家蓄养亡命之徒,私造铁甲弓弩数以万计,”以暗示纪纲有起兵造反的阴谋。

第二十章 征夷副将——韩观

    韩观,字彦宾,凤阳虹县人,高阳忠壮侯韩成之子,明朝将领。韩观初以舍人之职宿卫禁宫,忠诚谨慎,深为明太祖朱元璋所知,授任桂林右卫指挥佥事。

    韩观讨平柳州、融县各地蛮人,累升为广西都指挥使。捕捉宜山等县蛮人,斩杀其伪王和万户以下共二千八百余人。以征南左副将军身份跟随都督杨文讨伐龙州土官赵宗寿,赵宗寿服罪。移师征讨南丹、奉议以及都康、向武、富劳、上林、思恩、都亮等地蛮人,先后斩获一万余人。韩观在军队中成长,有勇气和谋略。他性格凶狠,该杀该罚的毫不宽容。他令下如山,没有人敢违犯。当初,蛮人到处起事,抢掠郡县,杀害守官,势力很大。将士们害怕韩观的法令,争相拼死杀敌。韩观对抓获的贼人一定要处以极刑。偶尔放过一两个人,是让他们回去告诉各地蛮人,因此蛮人都丧胆,境内因此得以安宁,韩观被召回京城,升任都督同知。后随杨文讨平吉州和五开反叛的苗人,与顾成讨平水西各个蛮人堡垒,回来后他掌管左军都督府事务。

    建文年间,韩观在德州练兵,抵御燕王朱棣部队无功,朱棣即位后,对他委任如故,奉命前往江西练兵守城,兼节制广东、福建、湖广三个都司。庐陵百姓啸聚山泽起事,皇上不想用兵,派行人许子谟带着敕书前往招谕,命韩观也去安抚。韩观到后,众人都复业了,皇上赐给玺书褒奖慰劳他,命他佩征南将军印,镇守广西,节制两广官军。皇上知道韩观嗜杀,赐玺书告诫他,说:“蛮民易于反叛,难以臣服,杀得越多就越难治,爱卿前往镇守,务必要安抚他们,不要专用杀戮。”正好群蛮又反叛,皇上派员外郎李宗辅带着敕书去招抚他们,韩观大规模陈兵,做出要出发的样子,然后派使者与李宗辅一同去招抚。桂林蛮人有六千家复业,只有思恩蛮人没有归附,而庆远、柳州、浔州等地蛮人又在杀掠官民,韩观于是上奏请求征讨。

    永乐年间,韩观与指挥葛森等人击杀理定等县山贼一千一百八十多人,擒获其首领五十多人,将他们斩首示众,将被掠去的男女还给各家,而安抚逃散的百姓。派都指挥朱辉招谕劝降宜山、忻城等地山寨。荔波瑶人非常害怕,请求做编户之民,皇上嘱咐韩观招抚他们,八十余洞全都归附。浔州、桂林、柳州三府蛮人作乱,受招抚后再次反叛,韩观派朱辉率偏师击破他们,蛮人非常害怕,正好朝廷派郎中徐子良来到,蛮人于是来投降,归还所掠去的人畜器械。

    朝廷大发兵征讨安南,诏令韩观策划出兵方略,转运粮饷二十万石供给部队,命韩观与大理寺卿陈洽挑选士兵三万人会合于太平府,仍令韩观侦察安南贼人动静。不久,随大兵从凭祥出发,抵达坡垒关,以所部扎营在关下,伐木架桥,为部队供应粮饷,安南平定后,命他计划设置交趾沿途各堡,而柳州、浔州各蛮人乘韩观出去,再次反叛。

    韩观回师抵达柳州,贼人望风逃避躲藏,韩观请待秋后天气凉了再深入,并请增派部队,皇上派使者发湖广、广东、贵州三个都司的部队,并敕令新城侯张辅派都督朱广、方政以征讨交趾的部队协同进讨。各军全部会集,分道进剿,韩观自己以贵州、两广的部队从柳州进攻马平、来宾、迁江、宾州、上林、罗城、融县,全部击破他们。会师象州,并进军武宣、东乡、桂平、贵县、永福。斩首一万余级,俘获一万三千余人,群蛮再被平定,捷报传到朝廷,皇上嘉奖慰劳于他,担任征夷副将军,仍佩原印,总领部队镇守交趾。

    朝廷命韩观转运粮食供给张辅的部队,张辅两次出兵平定交趾,韩观都主管运送粮饷,不领兵作战,所以功劳不著。韩观在广西岁久,威震南中,蛮人惴惴不安,都奉他的号令,继任的除山云外,无人能及。

    韩观去世,没有儿子,保定伯梁铭上奏求韩观在南京的旧宅,皇上答应。过后听说韩观的妻子住在里面,便说:“韩观是功臣,他虽然死了,岂能夺他的家?”遂不批准,令有关官员以别的房子赐给梁铭。

第二十五章 恭顺伯——吴允诚

    吴允诚,蒙古人,原名把都帖木儿,归降明朝后,朱棣赐其汉名,早期居住甘肃塞外一个名叫塔沟的地方,官任到平章,后守备凉州,多有战功。官至左都督,封恭顺伯。死后被追封为忠壮,子孙后代多有战死。

    在蒙古族人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对明朝怀有敌意的,吴允诚早年居住在甘肃塞外一个叫塔沟的小地方,他原来的名字是把都帖木儿,官至平章。把都帖木儿与自己的朋友伦都儿灰率领着妻儿以及部落5000人、还带着16000只马驼,受官府宋晟的招安前来归附明朝。在当时因为蒙古人大多同名,朱棣还赐给他们汉人的姓名来表示恩遇,朝廷尚书刘俊请求按照太祖时期的规矩,把他们编为用兵符来调遣的队伍。

    于是,把都帖木儿被皇上赐名为吴允诚,还授予了右军都督佥事,伦都儿灰也被赐名为柴秉诚,授予了后军都督佥事。其的他人有人被授官,有的人被赐衣带,还有的人被赐给家畜、田地、房屋等不一,皇上让他们统领着自己的部下,居住在凉州地区从事游牧,而宋晟也凭借着招徕之功,被封为西宁侯。此后前来降附的人更多,边境也日益安宁,这都是从吴允诚归附开始的。

    吴允诚往亦集乃窥察敌情,回来时他还擒获了哈剌等二十多人,凭借者战功而进升为都督同知。吴允诚跟从皇上出塞,打败了本雅失里,又进升为右都督,不久后他又被提拔为左都督。他与宦官王安共同追击阔脱赤,在把力河这个地方时抓住了他,皇上听闻后十分高兴,下令封他为恭顺伯,食禄一千二百石,还给予他世袭凭证。

    吴允诚有三个儿子:答兰、管者、吴克勤。吴允诚和他的两个儿子从军,留下妻子和管者住在了凉州城,异域人虎保等想要引诱威胁吴允诚的部下,发动反叛,吴允诚的妻子和管者商量之后,把部将都指挥保住、卜颜不花等人召来,擒住了虎保的党羽,并将他们全部诛杀。

    朱棣知道以后,特意颁布敕令予以嘉奖,还赐给他们大量丝绢品、银票、牛羊、粮食等,还让管者担任指挥佥事,保住被赐名为杨效诚,也授予了指挥佥事。鞑靼可汗鬼力赤被人杀害,他的部下也大多溃散,吴答兰与别立哥请求出去收纳这些人,立下了功劳,别立哥是柴秉诚的儿子。

    朱棣讨伐瓦次之时,吴允诚父子都随军出征,军队班师回朝后,皇帝仍命他居住在凉州城,以防备边境。后来,吴允诚为官期间去世,被皇帝追赠国公,谥号为忠壮,皇上让吴允诚的儿子吴答兰袭承了爵位,还特意给他改名为吴忠,以示殊荣。

    吴允诚虽然是蒙古人,又投靠了明朝,但却凭借自己的忠诚,赢得了皇帝的信任,除此之外,他还帮助自己族人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反观其他部落那些游牧的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但他的族人却有朝廷的帮助,生存自然也不成问题。

    总的来说,吴允诚之所以能够被委以重任,又被加官进爵,和他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又在朱棣面前表现的勇猛忠诚,因此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第二十三章 保定侯——孟善

    孟善,字伯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人,明朝开国将领、滕国公。亚圣孟子的五十五代孙。

    元朝统治走向没落,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孟善“弃元投明”,随朱元璋起兵造反,屡立战功,明太祖朱元璋曾钦赐世袭铁券,可免世代死罪。

    建文帝朱允炆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了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朝廷,发动“靖难之役”。孟善起初随徐达北征,随傅友德南征,为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在靖难之役时,果断投靠朱棣,令朱棣没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和南军作战,后在保定之战中以几千人防御几万人守住了保定,为朱棣能够造反成功作出了一定贡献。

    孟善随燕王左右,骁勇善战,攻破明朝京城南京。同年,燕王朱棣即位,因孟善战功显赫,被明成祖朱棣封为“保定侯”,赠“滕国公”,谥“忠勇”。从明初朱元璋时起,被皇帝钦赐世袭铁券者,孟善是第七十七位,七年后,他须发皆白,朱棣怜其精忠保国,让他退养,儿子孟瑛袭得爵位。

    孟善的儿子孟瑛,大智大勇、能文能武,为朱棣起兵“靖难”及“北伐”屡建功勋,升任指挥使,袭封“保定侯”。孟瑛年青时即随父征战,连续建功,北征瓦剌,任左掖军副将,回京后,负责操练京师卫戍部队,还要他掌管五军都督府的印信,深受朱棣的信任和赏识。但天有不测风云,孟瑛有个大哥孟贤,也做朝官,曾伙同他人拥赵王做皇帝,朱棣去世后,仁宗即位,遂打击报复。孟瑛无辜,但那时实行近亲连坐,他受到牵连,爵位被削,世袭铁券也被毁掉,发配云南戍边。

    好在仁宗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宣宗即位,将其诏回,因工作勤勉,又逐步晋升到了京卫指挥使的大官儿。英宗即位后,孟瑛病休,申请儿子孟俊袭任了指挥使。孟俊在任时,又将原来世袭爵位的事提出来,皇帝照准,孟家就又光耀了起来,家里的几代夫人也都封赠了正三品的诰命夫人,孟俊去世,儿子孟昂承嗣指挥使的爵位,孟昂去世,儿子孟达又世袭了爵位。

第十四章 抗击倭寇——刘荣

    刘荣,宿迁人,冒称父亲刘江,洪武年间多处征战,后进入燕王朱棣府邸,随朱棣起兵。朱棣称帝后,镇守辽东,重创当地倭寇,使得倭寇不敢再入辽东,官至游击将军、广宁伯。

    刘荣曾用名刘江,因冒父名从军,最初开始战争生活时,他跟从的统帅是开国功臣魏国公,随其多次出战灰山、黑松林等地,后来出于他为人勇猛多谋,被任命为总旗。刘荣身材高大健硕,智勇双全,进入燕王府后,极其受到燕王的重用,被封为密云百位户,随后刘荣跟随燕王四处起兵出征,担任其军队前锋,屡次立下战功。

    明初年间,正值日本南北封建诸侯混战时期,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海盗、走私商人,携带武器,成百上千来我沿海各地骚扰,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北至辽宁、山东,南抵浙江、福建、广东,凡是濒海地区,无不常受其祸,因称之为倭寇。洪武初年虽已对此加强防务,都督耿忠亦曾于此建筑土堡工事,但却未能遏制倭寇犯境,刘荣为了保卫祖国边疆,打击外来侵略,不断到各地观察地形,据险设守,以固国防。

    刘荣以步兵迎战,佯装退却,引其深入,倭寇窜入堡中,发现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心疑中计,急欲出堡,突然堝后旗举炮鸣,伏兵尽起,两翼夹击,杀得倭寇鬼哭狼嗥,尸骸遍地。残寇见势不妙,纷向柳树园空堡中逃遁,刘部将士斗志昂扬,正欲逼寇入堡聚歼,刘荣不许,亲率官兵三面围住空堡,故留西北不围以纵之。残寇以为有隙可乘,争相逃命,正当残寇拥挤奔向堡外逃命时,刘军一拥而上,残寇几被一网打尽,有少数先出空堡故纵逃命者,都为姜隆所率潜焚寇船的壮丁尽数逮捉,无一幸免。

    这一仗,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荣令以军车50辆载俘报捷,胜利结束了望海堝战斗,明廷诏封刘荣为广宁伯,食禄1200石,赐予世券,世代荫袭,享受爵禄,所有从征作战有功将士294名,均分别奖赏,继续派遣刘荣镇守辽东。望海埚之役,是明初对倭作战最大胜利,威慑敌胆,不敢再犯辽东,边疆获得保障,辽东人民赖以安宁,海上交通也得以安全。

    从此,移居辽东汉族人民日益增多,对于发展辽东经济,特别是开发金、复二州一带,尤起更大作用。辽东人民为纪念刘荣,战后未久,即在望海埚附近金顶山上,为其立祠奉祀,并勒石纪功,流传后世,迄今庙貌依然,近更整修,供人瞻礼。刘荣死后归葬宿城,葬于当时旧治之北马陵山麓的北山刘氏祖茔,刘荣的儿子也是英年早逝,曾击退京城侵兵,效力于国土统一,死后也受到追封。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记录,称刘荣所向披靡,统兵军中纪律严明,赏罚公正,对下属、百姓慷慨施恩,所到之处均给予安抚稳定,恪尽职守,忠于岗位,一心以国土为上,智勇双全。清代末年,邑人纵观历史,以魏胜、刘荣、杨泗洪为宿迁三杰。

第一章 力推立长——金忠

    金忠,鄞[yin]人,早年赴通州省亲,入北平燕王府谋事。燕王朱棣遭削藩起兵“靖难”,金忠以谋士随军征伐,屡献良策,朱棣称帝后官升工部右侍郎,一年后升任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朱棣在立皇储问题上犹豫不决时,金忠力推立储立长,后竭力保护太子及其他东宫官员。金忠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为朱棣治理国家,为太子朱高炽监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金忠,据《明史》中记载,金忠少时读书,擅长《易》且精通占卜之术。金忠有一兄长,在驻守通州时不幸离世,金忠要接替兄长的工作,但无奈因家中贫困而不能上路,后得到看相的术士袁珙相助,才得以启程。金忠到达通州之后,被编入了卒伍,常在北平市摆摊占卜,因时常能够算准,被当地的市民传为神人。燕王朱棣的谋士道衍和尚听说之后,告知了朱棣,并称赞了金忠。

    朱棣要起兵之时,召金忠问卜,金忠算出朱棣这卦贵不可言,遂时常出入朱棣府中,并规劝朱棣起事,而朱棣对此也深信不疑,重用了金忠。朱棣在战事上有所不顺,便找金忠询问,金忠的占卜之术愈加灵验,又常进献计谋,就此成为了谋臣。

    朱棣称帝之后,金忠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不久升兵部尚书。金忠当兵部尚书时五十多岁了,无儿无女,家里就一个男侍仆,侍女、小妾均无,平时老夫人自己操持家务,居住、生活都很简朴,有余钱多用来赈灾济贫。金忠借续香火的名义,请朱棣帮忙开豁一个侄子的军匠籍回南京充当儿子,开豁军匠籍归兵部管,本是件很容易办的事情,金忠“徇私”走的是正门,这让朱棣很感慨,便又让金忠纳妾。金忠与老夫人共历苦难,先前皇上顾问此事都没有执行,这次朱棣写了一份函命一定要他纳妾,金忠只好遵旨,找了个贤淑很会持家的赵氏做偏房,直到金忠去世前几个月,赵氏为他生了个儿子金达,所以金忠后人与朱棣很有缘,说“没有朱棣就没有金忠后人”一点也不夸张。

    北征蒙古回京的朱棣到达驻跸地沙河,皇太子遣金忠引送銮表稍缓,朱棣与金忠共历过“靖难”艰难险阻,对此也没有太过计较,一同回到了北京,因少夫人已近临产,朱棣让金忠早点南归。朱棣没安排朱高煦同征蒙古,高煦借故回了趟京师,找准机会谮太子图谋不轨,盼老爹早死,朱棣听了暴跳如雷,立即以“引驾迟缓,奏书不当,此东宫辅导官失职”,命将在京师的蹇义、杨士奇、黄淮等人押送至北京,又派人急追南归的金忠。

    归途中被截回的金忠一头雾水,心急如焚,金忠已年过六十,到沙河送銮表已属不易,此时更是心力交瘁。朱高炽监国期间金忠常在其父皇面前为他艰难护佑,此次让老臣再辛苦一趟也属无奈。金忠回到北京,朱棣向他讲述了听闻的太子不轨之事,要他回京师后秘密调查,金忠毫不犹豫地跟朱棣说“绝无此事,无用调查。”朱棣大怒,金忠顿首流涕,声泪俱下地说:“太子忠孝仁义,臣愿连坐担保”,直劝朱棣不要偏听偏信高煦,以免国家陷入危险境地,话语情真意切,忠心可表,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颇为感动,从而太子的位子得到了保全。

    金忠又力保共在京师的蹇义、杨士奇等无他事,以故蹇义于半途就得释而归,到京后也力挺太子的杨士奇最终也得以特宥,唯黄淮、杨溥等人或因正字金问“证词”不当未能获释,直到十年后太子继位才重见天日。金忠力保太子不倒,很可能为此保全了他们的性命,杨士奇等日后追忆颂赞金忠“忠公不常,伟公之忠”、“斥邪去佞,务引当道”,这是个最为典型的事例。等到在北京事情落定,金忠匆匆返回京师,结果赵氏夫人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终于有后。历经气急攻心,悲喜交加,疲于奔命的金忠没过多久就突疾而逝了。

    金忠从一名小小的卒伍升到高位,深得皇帝的亲信与倚重,但他从不恃宠而骄,皇帝向其询问时他也知无不言,事后很是慎密,从未将谈话内容泄露出去。而在同僚与朋友之中,金忠也总是保持谦让,所以金忠去世之后,朱棣将其厚葬,并免除了他家的徭役与赋税,朱高炽即位之后将其追赠为荣禄大夫、少师,上谥号曰忠襄。

    金忠视酷吏为鬼魅,敢于同他们作斗争,身居要位,同列论事,不持两端,但为人谦虚低调,常推桓功劳与他人。金忠廉谨自持,心慈人善,体恤百姓疾苦,俸赐有余,必赈济需要帮助的人。金忠去世时,上至明成祖朱棣、太子朱高炽,下至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均深悼之。金忠死时没有什么积蓄,朱棣命有司治丧,为其建坟,建祠堂,复其韩岭老家。

    金忠的一生历经坎坷,富有传奇,他高尚的人品,为国操劳的精神,邦国载宁的诸多业绩,赢得了当朝和后世的普遍赞誉及高度评价。

第十二章 茂国公——李彬

    李彬,字质文,凤阳人,早期承袭父职成为武将,明成祖朱棣起兵时归附,并为其前锋。后率军平定各地贼寇,战功累累,官至征夷将军、丰城侯,镇守交趾,交趾贼寇尚未平定就病死任上,朱棣追赠其为茂国公,谥刚毅。

    在丘福的建议下,朱棣封李彬为丰城侯,食禄一千石,给予世袭诰券。襄城伯李浚征讨永新叛寇,命李彬率兵策应,李彬尚未到时,贼寇已被平定,朱棣命他以所率的军队镇守广东。

    朱棣召回李彬捉拿南阳秔君山贼寇,李彬以左参将的身份携征夷副将军印授予沐晟,进兵讨伐安南,李彬和云阳伯陈旭攻破安南西都,又在木丸江大败贼兵。安南平定后,论功,他与陈旭都因临敌迟缓,不给加封,加禄米五百石。不久,李彬充任总兵官,防备倭寇于海上,后移师征伐并擒获了长沙贼人李法良,又率浙江、福建之兵捕拿海寇。

    朱棣命李彬前往甘肃,与西宁侯宋琥安置投降的酋长,李彬与柳升严兵布在边境上,而令土官李英防守野马川。凉州酋长老的罕反叛,都指挥何铭战死,李英追踪,全部俘获了老的罕的部众,老的罕逃到赤斤蒙古,朱棣想发兵,李彬说道路遥远,粮饷难继,应慢慢谋取。

    李彬取代宋琥镇守甘肃,赤斤蒙古捆老的罕来献给他,朱棣嘉奖李彬的功劳,给他的赏赐很丰厚。李彬随从朱棣北征,指挥右哨,在忽失温击破敌人,追击到土剌河,回师后,他受到上赏,移镇陕西;李彬受命佩征夷将军印,镇守交趾,他到达后即击破并擒获了陆那县贼人阮贞,派都督朱广等人平定顺州和北昼等寨。清化府土巡检黎利反叛,李彬派朱广攻破了他,黎利逃走。

    李彬派都督同知方政在可蓝栅袭击黎利,抓获其将军阮个立等人。黎利逃到老挝。部队回来后,他又出来为寇。都指挥黄诚将他击退,因有暴雨而回师。当时,交趾人到处起来反抗,李彬派遣将领分道前往征讨,方政讨伐嘉兴的车绵子等人,以及南策的郑公证、大湾的丁宗老、朱广讨伐谭兴邦等别部、都指挥徐謜原讨伐俄乐的范钦、指挥陈原瑰讨伐恶江的陈直诚、都指挥王忠讨伐峡山的杨恭。

    他们都先后报捷,而贼人势力最大的,李彬便亲自率兵前往攻打。潘僚是乂安土知府,遭宦官马骐的欺凌,在衙仪造反。李彬将他击败,追到玉麻州,擒获了其首领,再推进焚烧了他的寨栅。潘僚窜到老挝,李彬派都指挥师佑率师前往。潘僚以老挝兵迎战,师佑在农巴林将其击败,全部降服了他的部众。范玉是涂山寺僧人,在东潮州造反。李彬前往征讨,将他击败在江中。范玉逃脱,官军追到东潮抓住了他。而郑公证的党羽黎侄又作乱,都指挥陈忠等多次在小黄江将其击败,李彬亲自率兵追捕,将其部众全部抓获。于是各支贼人全被平定,只有黎利一再出没,聚众于磊江,屡次被徐讠原、方政击败后,又逃走。

    李彬因粮饷供应不上,请令官军与土军参错屯田,并将拟定的屯田军、驻守军和征战军的数量报告朝廷,朱棣批准。李彬将要发兵入老挝索取黎利,老挝害怕了,请自捕黎利献上,正好李彬疾病发作,只好罢兵。

    李彬去世后,继任的孟瑛、陈智、李安、方政等人,都无能讨贼,王通取代镇守交趾之职后,贼势更盛,交趾终于无法守住,朱棣追赠李彬为茂国公,谥刚毅。

第十一章 制定钱粮——郁新

    郁新,敦本,临淮人,洪武年间官至户部度支主事。明成祖朱棣成帝后让郁新管户部事务,制定钱粮的法律。永乐三年病死,朱棣为此废朝一天。

    洪武年间,郁新以人才被征召入京,授予户部度支主事,后升为郎中,过了一年,升为本部右侍郎。皇上曾问他天下户口田赋的数据,以及地理险易情况,郁新都应答无遗,皇上称赞他的才华,不久他进升为尚书。

    当时亲王每年的禄米是五万石。郁新建议减去五分之四,并规定了郡王以下宗室的禄米数额。又因边务粮饷不继,郁新制定招商开中法,令商人输运粮食到塞下,然后发出凭据,根据凭据支给食盐,边防粮储因此而充足。夏原吉任户部主事时,郁新很敬重他,各部门的事务都委任给他处理。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召郁新掌管户部事务,以古朴为侍郎辅佐他。河南发生蝗灾,有关官员不上报朝廷,郁新弹劾处治了他们。当初,粮食由运河转运到北京,郁新说:“从淮河到黄河,多是浅滩跌坡,运船非常艰难。请另用可装载三百石的浅船,从淮河、沙河运到陈州颍溪口跌坡下,再用可载二百石的浅船运到跌坡上,然后用大船运入黄河。到八柳树等处后,令河南的车夫由陆路运入卫河,转输到北京。”皇上听从了。郁新又说:“湖广屯田所产的东西不一,请允许他们都可以输运给国家。粟谷、糜黍、荞郘两石,准许当大米一石。稻谷、高粱二石五斗,禾参稗三石,各准许当大米一石。黄豆、小麦、芝麻与米相等。”这一条被定为法令。

    郁新建议公、侯、伯、驸马、仪宾这些俸禄达到二百石以上的人,请照文武官员之例,米和钱钞兼给。因士卒劳困,郁新建议将每年收成达不到原定产量的屯田的课税减去十分之四五,又建议改纳米到北京赎罪为纳米入南京仓。皇上都批准执行。

    后来,郁新病死于任上,皇帝朱棣叹道:“郁新处理国家财赋十三年,计算出入,现在谁能替代他呢?”朱棣为此废朝一日,赐给葬祭,而召夏原吉回来处理户部事务。

第三十九章 内阁首辅——黄淮

    黄淮,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永嘉人,明朝首辅,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著有《省愆集》等。

    黄淮的父亲为了避祸,隐居山中,用心教导黄淮读书,黄淮少年聪颖,5岁就能写诗。31岁的黄淮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朱元璋看了黄淮的试卷后,对名将耿炳文说:“黄淮的才华,恐怕不在他的老乡宋濂之下。”因此,赐黄淮为中书舍人,时常让黄淮发表自己的政见。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黄子澄建议削藩,黄淮认为不妥,建文帝最终选择重用黄子澄而冷落黄淮。朱棣登基,听闻黄淮早年曾反对削藩,因此召黄淮入朝,当时朱棣刚登基不久,靖难之役后国家出现很多问题,黄淮针对这些问题给朱棣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每条建议都非常合适,朱棣经常邀请黄淮入宫问政,二人时常聊到深夜。

    朱棣成立内阁,第一批进入内阁的大臣有7个,分别是:解缙、杨士奇、杨荣、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这7人都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平时帮朱棣处理日常的政务,他们类似于宰相,和宰相不同的是,内阁只有议政的权力,最后的决策还是得皇帝批准。这7人中,朱棣虽然欣赏解缙的才华,欣赏杨士奇的睿智,但缺让黄淮任首辅。

    黄淮虽然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但他在首辅任上只干了3个多月,不久就被调到翰林院编修。朱棣登基后,面临最大的困扰就是太子人选,因为嫡长子朱高炽身材肥胖,而且略有残疾,次子朱高煦和朱棣非常相像,并且在“靖难”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朱棣非常犹豫,黄淮和解缙等都是传统的儒生,他们都支持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在朱棣询问二人的意见时,黄淮和解缙不约而同的建议“立长”,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黄淮也成了太子党的核心成员,但这遭到了汉王朱高煦的记恨。

    朱棣亲征回京,太子朱高炽迎驾来迟,朱高煦向朱棣进谗言,说朱高炽和支持太子的大臣们,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朱棣龙颜大怒,将黄淮、杨溥、蹇义三位太子党核心成员全部问罪,关押到锦衣卫诏狱,狱中他赋诗表爱君念亲,忧郁自适之怀,后整理成集,名为《省愆集》,其间与杨士奇奉敕编修而成《历代名臣奏议》350卷。

    这一关,就是10年,在明朝,进了诏狱的人,能够活着出来的可能性极小,但这三人都扛了过来,黄淮在受刑的过程中,没有说太子一句坏话,让朱棣非常佩服,朱棣下令善待黄淮,因为朱棣隐约觉得,自己百年之后,黄淮定能成为太子的心腹大臣。

    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黄淮终于出狱,官复原职。黄淮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夙兴夜寐,为明朝操碎了心,是“仁宣之治”的主要功臣之一。

    黄淮晚年居住在茶山南柳“寿征庵”中达二十来年,放情田园之间,怡然自乐,在其《首夏述怀》诗中曰:“杖策田塍间,歌咏聊自娱。”《介庵集》之《归田稿》六卷,计173篇,即是该时段所著述。

    黄淮生于元朝末年,从洪武三十年入朝,到明英宗时期病逝,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他治事果断,为人通达,为一代名臣。

第八章 《永乐大典》——解缙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时吉水人,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解缙自幼颖悟绝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善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解缙,出生在吉水县城东门的一个书香人家,吉水自隋末建县以来,文风蔚然,俊杰代挺,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和“一门三鼎甲”的人文盛况,被誉为“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解缙的高祖解昭子于南宋成淳年间人太学,被誉为“江右八龙”之一;父亲解开为元朝末年国子监生,明灭元后,朱元璋安排他当官,被他推辞,后来回到吉水当教师;母亲高妙莹出身书香门第,不仅经史、传记、天文、地理、医学之书皆能论析,而且善小楷、晓音律。可以说解缙一出生,就在一个祥和的家庭中接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

    解缙“幼颖敏”,五岁就会吟诗作对。一日早晨,母亲要他扫地,然后把鸡放出来,他一边学着做事,一边随口吟道:“打扫庭前地,放出笼中鸡。”母亲说:“做事就做事,不要去念诗。”小解缙回答说:“明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出口成章,让解母听了又欢又喜。18岁的解缙来到洪都参加乡试,他蘸墨挥毫,三下五除二就答完试卷,只等发了黄榜,圆了宿愿,再打道回府,谁料想偏偏祸从天降,就在放榜的前一天,解缙被押入大牢。

    解缙很莫名其妙,不知祸从何来,主考来探监时告诉他:“你在考卷上诽谤皇上,按大明律法理应是死罪,我念你年轻,明天放你回家。”听了主考官的话,解缙如坠入雾里般摸不着头脑。原来此次科考,兵部尚书沈溍出面向主考官打了招呼,要让他的外甥中头名举人,试卷改完之后,第一名非解缙不可,但兵部尚书又得罪不起,主考官左右为难之时,有一位考官硬是在解缙的试卷里鸡蛋里挑骨头,于是解缙便莫名其妙地入了狱。解缙自持有理,大胆地问道:“各位大人、主考官,你们说我在考卷里诽谤皇上,请问是哪里诽谤?”主考官故作镇静,装腔作势地说:“考题是《颂君》,可你却写‘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哪里是颂君,分明是诽谤。”解缙一听,觉得可笑,说:“现在听我读给你听:‘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句句是颂君,怎么是诽谤呢?”古人作文,文不加点,断句断错,句意就变。解缙写的是四字句,主考却念成三字句,词意当然迥然不同,听罢缙缙的吟诵,众人一致称赞他不愧为江南第一才子。

    解缙19岁这一年对解家来说是喜事连绵,会考时解家“一门三进士”,解缙、解缙的哥哥解伦、解缙的妹夫黄金华三人同科考取进士。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把解缙召到御花园,刚见面就以《垂柳》、《春风》为题要解缙赋诗二首,解缙吟道:“御柳青青近绿池,近来攫秀不违时。皇恩天地同生育,雨露无私亦共知。”“慢慢春风入舜韶,绿柳舒叶乱莺调。君王不肯误声色,何用辛勤学舞腰。”这两首诗迎合了朱元璋极力推崇的诗文风格:明白好懂、通道术、达时务。解缙诗中借柳说风雨,既歌颂了当今的“舜韶”盛世,又赞美了“不肯娱声色”的“君王”。朱元璋听罢自然是满心喜欢,当即让解缙把这两首诗写在白绢上,因解缙又写得一手好字,朱元璋对他更是爱惜。

    《明史》记载,朱元璋对解缙“甚见爱重”,见他年纪还小,尚须慢慢历练,便授予解缙中书庶吉士,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是给新科进士练习办事的一种称呼,因“常侍帝前”,身份显要,其权力有多大就不言而喻,更有甚者,朱元璋曾对解缙说:“朕与尔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历史上能够和皇帝以父子相称的大臣恐怕只有解缙一个了。从此,解缙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当天,解缙就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政治宣言——《万言书》,也称《大庖西室封事》。

    《万言书》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战斗檄文,全篇以“封事”的形式出现,用一代政治家独特的眼光,阐述了自己的施政新理念,实际上字字句句直指朱元璋。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暴君,杀人如麻,解缙这般赤裸裸地批判朱元璋不是送肉上砧吗?可解缙并没有因为《万言书》而获罪,《明史解缙列传》记载:“奏后,帝称其才。”日后更加重用他。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胆大心直的解缙尔后做了三件事,让朱元璋对他大为不满。

    第一件事是语嫚兵部官员:解缙的矮在朝中是出了名的,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解缙矮子”。解缙刚到朝廷不久,有一次到兵部去要几个羞役,兵部的官员见解缙矮小,便口出污间说:“你个子那么矮还用得着保镖吗?”解缙听了很不高兴,双方遂对骂起来,解缙的“世人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有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一诗应是这时的作品。兵部尚书沈溍知道这件事后,大肆渲染,添油加醋地把此事报告给皇上朱元璋。朱元璋听了沈溍的告状,觉得解缙确实有点性格散漫、狂傲,因为一点小事竟和同僚争吵,不仅有失体统,也不懂官场潜规则,于是调解缙到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

    第二件事是为李善长白冤: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大臣、朱元璋的亲家,官爵封为韩国公,享受自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殊待遇。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胡惟庸做宰相又是李善长推荐。胡惟庸谋反案事发,5年后有人告李善长为同党,李被罢官,10年后有人再告,77岁的李善长被诛。当时很多大臣想为李善长鸣冤,但又人人自危,没有一个人敢出头,这时,虞部郎中王国用想到了解缙,王国用找到解缙,请他代写为李善长平反的奏疏。解缙血气方刚,原本就认为李善长是冤死,于是应邀疾笔写下《论韩国公冤事状》,状中阐述了几条理由,如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已没有谋反的功利动机,李善长年事已高,没有去冒这个险的必要,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驸马,谋反没有外在动力等。朱元璋看了《论韩国公冤死状》后,大发雷霆,大骂解缙多事。

    第三件事是弹劾御史袁泰:解缙在江西洪都做监察御史时尽职尽责,解缙的上司、督察院左都御史袁泰是个奸黠小人,经常窃听、告密、诬害与他意见相左的官吏。一次上朝,朱元璋问御史夏长文昨晚为何长叹,有何不满?夏长文大汗淋漓,只得将昨晚与妻子发生口角,独坐饮酒叹息之事照实禀告,朱元璋见他说的与告密的画像相符,才未加罪。御史夏长文将这件被袁泰陷害的事告知解缙后,解缙甚是生气,对袁泰深恶痛绝,于是代夏长文草疏《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朱元璋见奏疏激昂,令有司核实后,把袁泰作了调职处罚。从此,袁泰对解缙怀恨在心。

    朱元璋后来得知弹劾奏疏是解缙所为,觉得解缙过于锋芒毕露,城府不深,容易被人利用,于是想让他经受些挫折,让他反思一下。朱元璋在朝中办了个千叟宴,解缙的父亲解开也在邀请之列,谈到解缙时,朱元璋对解开说:“解缙才学虽好,可性格太直,容易吃亏,不如你带他回去,带职进修,这孩子大器早成,十年后再来朝廷大用未晚。”就这样,一个朝气勃勃的解缙,一个血气方刚的解缙,一个充满政治幻想的解缙,一个刚正不阿的解缙,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解缙,随老父回到了吉水老家。

    朱元璋驾崩,这一消息对于解缙来讲,不亚于晴天霹雳,从政治上讲,朱元璋许下解缙带薪进修十年后必有重用的诺言,怎么兑现?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还会重用解缙这位前朝宠臣吗?从礼数上讲,这个时候,解缙的母亲去世才一年,服孝期未满,遵礼不能离开。解缙为这事左右为难,但他还是决定赴京奔国丧,其原因为:一来朱元璋的遗诏中有令,“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自己应该出来工作,辅佐新天子;二来朱元璋在世时曾经说过“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夫子”之语,世上哪里有父亲去世,儿子不去吊孝之理?因此,阔别朝廷8年的解缙匆忙赶赴南京。

    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当皇帝后,他又官复原职,深得建文帝的信任,此时袁泰得知解缙回到京都,深感不安,忙上书说:“解缙母亲新丧未厝,服丧未满就离家远行,这是不孝,太祖在世,曾令解缙回乡攻读,十年后才能进京,现今只在家八年就上京,违了诏旨,这是不忠。”其实,他是想利用手中职权对解缙打击报复,更要置其于死地。这时,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董伦出来为解缙辩解说:“太祖驾崩,解缙能置家事于不顾,来京祭奠,遵旨进京辅政,实属难能可贵,不能杀。”迫于压力,建文帝下令将解缙派到河州去做了个卫吏。

    解缙就这样泪流满面、步履匆匆地来到了河州,可怜解缙一个南方人哪里抵得住北方的寒冷,不久便水土不服,高烧不退,一病不起。后来得知董伦曾在皇帝面前力保自己,如梦初醒的解缙就像在大海中捡到一根稻草,不管有用没用,都得把它拼命抓到手,他奋笔疾书写了封长信,派人转交给董伦。董伦收到解缙的书信后甚是同情,把书信拿给朱允蚊看。朱允蚊此时正在为他的叔叔们伤脑筋,看到解缙写的“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昊濞之虞”之句蓦然想起,当年解缙在《太平十策》里也曾写道:“帝王的封国太大,甲兵卫士太多,军权过重,恐怕数年以后酿成大祸。”这些都正合自己全力削藩的意图,于是皇帝立即把解缙召为翰林待诏。

    朱棣攻破南京,希望文臣之首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遭到拒绝后朱棣大开杀戒,灭了方孝孺十族,最后,解缙接下了“开国诏书”这门子生意,招来了一片非议,拟完诏书后,解缙被封为侍读,官阶七品。

    解缙34岁到38岁这段时间,是解缙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为大明王朝、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朱棣赞扬他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太祖实录》在建文二年由方孝儒、王艮修编过一次,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建文帝把朱棣的生身母亲定为原来元朝皇帝的妃子。解缙在修编《太祖实录》时更正了这一明显错误,据实记载朱棣为马皇后所生,是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这一重要更正在当时当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太平时代皇帝的继承人更讲究血统和长幼,朱棣被澄清为马皇后所生,他当皇帝就顺理成章,符合当时的法则,而不是所谓的反贼了,解缙也因此得以入值文渊阁。

    明朝自胡惟庸案后,就不设丞相一职,文渊阁实际代替了丞相的职务,这在明朝后期更为明显,朱棣不仅给了解缙很高的待遇,赐五品服、金绮衣,“与尚书埒”,还对解缙说:“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意思是说,讨论国家大事、起草诏文是一项绝密性工作,你们天天和我在一起工作,其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尚书。

    朱棣来到文渊阁视察工作,问及文渊阁藏书情况,解缙回答:“尚多有阙略。”朱棣说:“士庶家倘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便要解缙开出书单送礼部购买。解缙回答:“有些经典早已在战乱中散失,皆难以寻觅。不如编纂一部文献大成,以惠百世。”朱棣一听解缙的建言,大呼道:“好啊,这个工作就交给你去完成。”解缙受命监修《永乐大典》后,深知要完成这样一部典籍,绝非少数人力所能办到,于是他汇集全国英华,组成一支2169人的编纂队伍,历时5年,终于在永乐五年十一月完成,初稿名为《文献大成》,后用了朱棣的年号,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作为这部巨著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解缙提出的“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纠悉靡遗”的指导思想,对《永乐大典》的修纂起了明确的指导作用。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永乐大典》的庆功会上,却没有才高八斗、功勋卓著的解缙的身影。因为就在9个月前,解缙被贬到了广西做布政司参议。

    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这三个儿子各有其特点,朱高炽仁慈,朱高煦暴戾,朱高燧骄横,三人背后都有一批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支持他们,但在朱棣的天平上权衡的主要是: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有四张王牌:第一,他是长子,在封建社会“立子为长”的年代,他占有绝对优势;第二,有一批像解缙一样的正统文官支持他,应该说,文渊阁的七人领导小组都投了他的赞成票;第三,他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棣认为孙子朱瞻基像他;第四,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梦见朱元璋将一块宝玉传给他,宝玉上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

    朱高煦也有四张王牌:第一,他长得帅气,朱高炽肥胖,眼睛也不好,没有做皇帝的样子,朱高煦却身体强壮、一表人才;第二,有一批像丘福、王宁这样的王公贵族以及武将支持他;第三,在靖难之役中他屡立奇功;第四,朱棣曾对他说:“勉力,世子多疾。”等于说,“你努力吧,你哥多病,活不长,将来太子之位是你的。”

    朱棣征求群臣的意见,为立王储作准备,他先问手下的武将以及驸马王宁、淇国公丘福等人,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朱棣再问手下的文臣,得到的答案也很统一——立长子朱高炽。犹豫不决的朱棣,最后想到了内阁参谋部的一把手——文渊阁首辅解缙。朱棣把解缙独自叫到了书房,推心置腹说出了心里话,慎重征求意见,解缙阐述了四点意见:第一,朱高炽仁厚,天下归心。在燕京保卫战中,妇女、儿童都能为他而战,保住了朱棣的根据地北平,使他安心在外征战而无后顾之忧;第二,自古立子为长,若弃长立次,必兴争端,天下不得太平;第三,朱元璋说过“得天下靠武将,治国平天下却不能单凭勇武”;第四,皇长子且不计,难道不顾及好皇孙吗?这可是朱棣的软肋,这可是代代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啊。

    解缙说的四点意见句句在理,字字打到朱棣的心坎上,于是朱棣作出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同时任命解缙为右春坊大学士,但朱高煦的支持者对解缙却非常不满,甚至充满仇恨,千方百计想着陷害他,如汉王朱高煦因立太子之事,对解缙恨之入骨,常给解缙小鞋穿,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刺廷臣阴事,以希上指,帝以为忠,被残杀者不可胜数”,解缙多次弹劾他贪得无厌,专告阴状,因此颇受纪纲忌恨;左都御史陈瑛“天性残忍,以讦发为能,受帝宠任”,解缙对陈瑛“奸险、苛刻”十分不满,亦多次向朱棣弹劾他,引起陈瑛的极度不满。

    由于有这么一群人联合起来处处针对解缙,解缙不但工作难以施展,性命也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在讨论是否在安南设郡县的会议上,解缙的意见和朱棣相左,奸臣抓住时机群起而攻之,把解缙赶出了朝廷,将他贬到西部的广西当布政司参议。被贬广西后,解缙的心凉到了极点。广西当地的百姓、官员对他分外尊敬,在百姓的热情中,解缙终于抛弃了不快,接受了现实,不仅在广西认真工作,还畅游了当地的名胜古迹。

    解缙在西部辛辛苦苦工作,而无事生非的在朝小人却落井下石,又向朱棣奏上一本,说解缙在广西游山玩水,作诗题词不算,还经常发牢骚说自己冤枉,朱棣信以为真,解缙于是又被改贬为交趾布政司右参议,督饷化州。

    朱棣要解缙进京汇报在交趾的工作情况,解缙从遥远的南方一路劳顿回到南京,不巧的是,朱棣却在前几天亲率50万大军前往北方打仗去了,朱棣这一战就是近一年时间,解缙这一等就是十个多月。历史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朱棣早些回朝,如果解缙再多等一下,不去见太子,那么,他的人生命运将会出现奇迹般的改变。解缙没有见到朱棣,等了近一年,等到觉得不能再等的情况下,他决定向监国太子朱高炽作工作汇报,随后便返回交趾。

    朱高煦无时无刻不在盯着太子朱高炽,现在纪纲差人来报,说解缙去向太子汇报工作,这一消息让他欣喜若狂,这个机会他哪舍得放弃,于是一场大的阴谋开始了。朱棣回京后,朱高煦立刻向朱棣报告,说解缙私见东宫太子,北归的朱棣此时心情很坏,虽然这次亲征打了胜仗,可宠幸的爱妃却在归途中死去了,这股怨气正无处发泄,听得朱高煦状告解缙私结太子,图谋不轨,便气不打一处来,于是立即诏令逮捕解缙入狱,解缙被捕入狱后,在天牢里一坐就是五年多。

    纪纲照例向朱棣呈上囚在天牢中的罪犯花名册,朱棣无意中翻看时,“解缙”两个字映入他的眼帘,朱棣不禁说了句:“缙犹在耶?”朱棣这句摸不着头脑的话,是希望解缙死,还是希望解缙活呢?此时,朱高煦已被朱棣强迫去封地青州,太子朱高炽的危情已趋于平稳,太子党已开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没有杀解缙的必要。但纪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把朱棣的“缙犹在耶”当成了杀无赦的金口玉言,汉王朱高煦密嘱他见机行事,更坚定了纪纲要害死解缙的决心。但怎样才能让解缙死掉,纪纲怔怔地望着窗外下着的大雪,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关于解缙的死,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解缙是被纪纲用毒酒毒死的,也有的学者认为,解缙是被纪纲用酒灌醉后,掩埋在积雪中而死,因为《明史》中载:“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第四章 仁孝皇后——徐皇后

    徐皇后,明成祖朱棣嫡后,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谢氏。自幼天资聪颖,贞洁娴静,喜欢读书,人称“女诸生”。朱元璋了解到徐皇后的情况后,便直截了当给其父徐达说:“朕与你本来就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叩头拜谢。就这样,徐皇后与17岁的朱棣成婚,被册封为燕王妃,她待人处事温馨谨慎,深受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朱棣被封为藩王,徐皇后随丈夫一同移居封地北平。

    太子朱标病逝,年仅十岁的嫡皇长孙朱允炆,顺理成章成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六年后朱元璋去世,遗诏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继位后大力削藩。削藩引起了内乱,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时,建文帝诏令李景隆乘机率朝廷军进围空虚的朱棣老窝北平。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以世子身份负责留守北平,但因年青无经验难以承担此大任,部署防御之事均由徐皇后指挥。

    十万朝廷军猛烈攻城,城中连老病孱弱全算上还不足一万人,城池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徐皇后临危不惧,悉心作好安排部署后,亲自上前线作战,并将铠甲兵器发给将士、老百姓的妻子儿女,动员他们登城协同拒守。时值农历十月,徐皇后令众人向城墙及城下泼水,天气寒冷,水很快就结成了冰,大大增加了攻城的难度,就这样,徐皇后率将士老百姓坚守到朱棣成功收编宁王部队后,回师救援北平。

    朱棣登基为帝,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徐皇后对朱棣说:“每年南北征战不止,兵民都已疲惫不堪,现在应当让他们休养生息。”又说:“当今贤才都是高皇帝所留,陛下不应当以新疏旧。”又说:“尧帝施行仁治是从自己的亲人开始的。”朱棣对她的进言总是给予嘉奖并且采纳。

    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常常将国家的情报送到燕地,因此被朱允炆所杀,现在朱棣想追赠爵位给他,徐皇后极力表示不能这样做。朱棣不听,还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然后才告诉徐皇后,徐皇后说:“这并非臣妾的意愿啊。”终归没有表示感谢。

    徐皇后曾说汉、赵二王品性不良,应当选择廷臣兼任其官属僚臣。有一天,徐皇后问道:“陛下与什么人一起治理国家?”朱棣回答说:“六卿管理政务,翰林的职责是研究问题、草拟文告。”徐皇后因此请求召见所有这些人的夫人,赐给她们冠服及钱币,并对她们说:“妻子侍奉丈夫,哪里只是为他准备饭菜、衣服而已,应该还有别的帮助。朋友的话,可以依从,也可以违背,而夫妇之间的话,则委婉顺耳,容易听进去。我朝夕侍奉皇上,惟以百姓生计为念,你们也要鼓励你们的丈夫。”徐皇后还摘录《女宪》、《女诫》,写成《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徐皇后与朱棣育有三子,即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徐皇后因材施教,实践证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既对国家有利,也避免了“煮豆燃豆箕之事”发生。嫡长子朱高炽,自幼体弱多病,性格温和,沉静好文,按惯例是把嫡长子立为太子后继承皇位,徐皇后从小就培养他处事果断,大智大勇的能力,并教育他要待人宽厚、体恤老百姓。朱棣性格刚毅,不喜欢被礼法拘束,因此不看好与他性格相悖的大儿子朱高炽,多次想改立颇有才干的二儿子朱高煦为太子,以后继承皇位。

    知子莫若母,徐皇后多次向朱棣进言,朱高煦性格过于刚烈,若是当了皇帝以后必成暴君,要危害百姓和社稷,立朱高炽为太子为宜。史载,朱棣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命令朱高炽与秦王、晋王、周王等分别检阅皇城驻军。那三王很快就回来复命了,唯独不见朱高炽,等朱高炽回来后,朱棣问他为啥耽搁这么久?朱高炽说,今天天气很寒冷,我去时士兵们正在吃饭,我等他们吃完饭后才检阅的。朱棣感到很高兴,又故意问他:发生了自然灾害,老百姓靠什么生活?朱高炽说:靠圣贤君王的恤民政策,朱棣不由得对大儿子另眼相看了。对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徐皇后同样极为关心体贴,针对他们暴躁专横的性格,苦口婆心教育他们要顾全大局,兄弟间要互相帮助不能任意胡为。

    徐皇后病重,仍不忘劝告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对宗室要以恩礼相待,不要骄养外戚。又告诫皇太子朱高炽说:“以往北平将校之妻为我负戈守城,我很遗憾没有机会随皇帝北巡,去对她们一一加以慰劳了。”当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朱棣十分悲痛,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大斋,接受群臣的祭祀,由光禄寺准备祭奠物品,朱棣封其谥号为仁孝皇后。

    面对徐皇后的去世,朱棣可以说是非常的伤心了,而在徐皇后去世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不管大臣们如何劝说,朱棣都没有再立过皇后了。或许在朱棣的眼里,终究没有能够比得上徐皇后了,她的不离不弃,她的聪明睿智,已经深深的刻在朱棣的心里,没有人能够代替徐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2356/ 第一时间欣赏史事讲将最新章节! 作者:徐夏半生所写的《史事讲将》为转载作品,史事讲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史事讲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史事讲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史事讲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史事讲将介绍:
新书《史事讲将2》隋唐系列来袭!这里有你所不熟悉的历史人物传记!史事讲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史事讲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史事讲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