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居然一步到位
与此呼应的是,唰,速写本上一道笔痕过去。冯一聪听见了潘同学说:“她找到了。”
找到什么了?冯一聪糊涂了,他这个内科生紧盯手术画面没看出任何名堂,外科同学居然说找到。
找到瘘口了吗?问题谢同学尚未开始加压,球囊未扩张,吻合口未扩开,一直在调导丝而已,怎么可能是找到。
“喂。”冯一聪直接拉了他这人的衣服,让他不要乱说话。这里站了太多老师了,说错了会给班上女学霸添乱的。
潘世华秀气的脸上浮现出抹淡淡的笑意,朦胧至极,同时口气很肯定,对冯同学说:“莹莹的手部动作有变化,她现在没有大幅度调试只是在微调角度,所以应该是找到瘘口了。”
谢同学的手动了几下动了多少微米幅度他能看出来?这人的视力是显微镜吗?冯一聪的手在“美人”同学肩膀上轻拍拍:不要幻想。
支持同学不该胡言乱语的。
只能说,医生在医学生的时候尤其是学霸的时候,学者的固执性格均初现雏形。潘同学和冯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要说明谁对只能等待最终结果出现。
旁边几位医生不是没有听见他们两个的议论声。
像刚才急着要吼吼的邵佳良,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愣住:是这样的吗?
放导丝的动作放哪个医生操作基本是该慢的,如他自己所说所强调的,都知道找准位置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动作更该慢更该细心吗?怎么可以因为对方是个实习生反而违反这点原则,张口苛责她毫无道理。专家遇到疑难病例一样会在这个步骤上很慢的。
明显,他这个急吼吼的人估计焦虑过度,刚失去正常的医生思维了。
邵佳良略显尴尬了。
再看于学贤和他在操作的学生,连他什么反应全无所谓了。
是,师生俩只关注病人和操作,哪有时间搭理这些失常的人和不理智的意见。
在场的医生们望着他们,不由想着:这家医院的人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是达到如此恐怖的冷静度了吗?
不会和人吵,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只做自己的。这个心态要很强大。老师能做到或许不奇怪,学生能跟随老师做到这点极其不容易,何况现在是学生独自一人操作。当然,有这样冷静超人的老师撑腰壮胆,是学生能稳得住的金牌保证。
谢婉莹记得听姜师姐提过,于师兄只要不遇上鲁老师的事会冷静到惊人,会给人种教科书硬邦邦样的感觉。再次说明给亲近的人治病是很能影响到医生自己的。
终于,导丝放稳了。一帮人静等球囊再慢慢扩张,没想到噗一下,球囊扩到了最大,现场的人无疑一个个受到了惊吓。
“她居然一步到位?”关主任惊道。
关主任是内镜专家,这个发言说明刚才画面显示出来的操作风险性极高。其他人跟着抓了下心头。邵佳良目光里再次显示出担忧,问关主任:“怎么回事?”
【1352】早知如此
“这种病人,本该三级扩张,慢慢来,一步压力不够再升级。”关主任给他解释。
对于关主任的话,邵佳良是信的。上回患者在他们医院之前做过的内镜手术,关主任在场,是非常知晓患者体内组织的薄弱性,易出血,加压压力陡然太大有可能没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变成对人体的二次伤害。
现在术者一次加到顶压,只恐怕是新手不太懂,胆子过大了。好像有些鲁莽的新手司机踩油门只会踩到底。
让人纳闷的是,先前谢婉莹放导丝慢到要命,现在突然快到要死了?
于学贤继续没吭声,邵佳良有过一次错不敢随意张声了,以如同坐过山车的心情等待后续。反正,球囊扩张后基本能知道能否找到瘘口的结果了。
画面上,撑开的吻合口若是一个大黑洞。其他人的眼睛寻找起小黑洞即瘘口的所在地。
“在这。”与胃镜连接的监控器距离最近的护士,喊了声。
所有人登时如同听见发现新大陆的新闻,一窝蜂冲到监控器面前查看。
“哪里,在哪里?”
人挤人,个个伸长脖子张大眼球。
“在这。”护士的手指了指画面上的点。
其他人定住了神,再伴随术者在患者体内调试好胃镜的角度。画面上是如同揭开最后那层神秘面纱,逐渐,一个瘘口越来越清楚地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里头。
关主任这个内行人第一个说不出话了,是脑子有点分不清东南西北。之前他质疑对方压力加到顶肯定做不到一步到位,结果——这?
他这个专家做不到的事实习生能做到?让他无以言喻了。
是他错了。人家不是速度过慢或是过快,没有信心不足的心虚也没有骄傲自满的鲁莽。人家只是思绪非常条理清晰,动作有条不紊,堪比老医生。
貌似这学生远不止是心理素质强稳得住如此简单。一个医生要稳住心态,没有技术如何可能。
关主任的视线啪一下,锁住谢婉莹的脸,他或许会一辈子记住这样一个学生了。因为在医生生涯中要遇到这样的人才不容易,太多是平庸之辈。
转头,关主任再瞟瞟于学贤。
于学贤的嘴角扬了扬,好像对这个结果早知如此。
关主任心头叹道:国协这些新起来的技术牛医生够强大的,对自己学生和对电子胃镜均是了解到透彻了,否则如何敢轻易放手并且最终真能等到这样一个好结果。
做老师的,对技术掌控不够深的话,是不敢放手让学生来做的。这是明明白白的道理。做老师要给学生操作兜底当后盾的,出什么事是老师负责不是学生负责。
同时,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同样十分重要。只见谢婉莹一心一意做,不怕,全是基于信赖后面的于师兄在现场。
于师兄有多厉害,谢婉莹知道,于师兄让她做之前早就猜到上次宣伍医生做第一次失败的原因。
要猜到同行失败的原因对于他于学贤是简单。
主任在场没夹准重要瘘口,可见球囊扩张没到位,因此没法从内镜视角上找到瘘口的准确位置。
为什么没找准位,是之前的医生眼神不够好吗?作为这方面的技术大牛,肯定懂得背后的深一步逻辑。因为患者主治医生第一句话强调的是患者的体质问题。患者伤口容易愈合不良,体内组织要么不停溃疡出血,要么不停增生僵硬,患者体内组织的容忍度太低,一点点大范围操作都可能穿孔。
【1353】经验学
明知道这种情况,试问内科的内镜医生内镜专家,包括关主任这样的领导,谁敢轻易来做大点的操作。风险太高,在不敢大幅度操作的情况下如何扩张到位找准位置。
要知道医生这行业有个职业特点,做得越多越滚瓜烂熟之余,越清楚风险在哪里越对那些要冒险的区域绝对要避开。好比上回宣伍的神经外科差点儿对国协的医务人员见死不救正因为知道自己做风险高。
不要纯粹去批判这种现象,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全是这样。像大酒店里的厨师,做得多知道鱼带腥,各种调料齐上,连把盐都不撒的话做鲜鱼肯定要翻车,没有厨师敢。
比起找不到位置夹错地方可能只是手术后效果不好,如果来个大冒险后并发症术中穿孔,要算是医疗事故了。
唐主任说的赶鸭子上架要医死人的,这话是对的。唯一叫人遗憾的地方是,当时在宣伍急诊科的宣伍医生没勇气突破自己的极限去尝试,对挖掘自己的技术极限没信心。
医生是需要勇气,医生是需要技术。比起前者后者更重要。只有技术可以支撑起勇气。
谢婉莹那晚上敢做,是对自己的技术有点儿信心,同时对国协老师的技术有信心。
这个道理放到眼前,即是他于学贤对她的技术有信心,清楚自己做不到的技术领域她能做到。
好比自己医院一帮外科医生居然惊诧他们内科的人比外科的对她更有信心,说他是莫名其妙。
他不是莫名其妙,综合三甲内科和外科每时每刻均在打交道。内科医生看外科医生,比起外科医生看自己肯定看得更清楚更了解。因此他知道,她一定能一步到位。
邵佳良在魏国远耳朵边说话,韩永年插入他们的讨论。
关主任站在边上思考问题。外科医生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和内科医生略有差别。因而关主任没法很快插进他们的思路里头。
“她或许没有做过内镜手术,但绝对是做过腹腔手术,做过胃肠道手术。”韩永年教授说。
教授是教授,一句话指出关键之处。
几位外科医生认为临床要以解剖为基础来分析,内科不一定。
关主任认为这个解剖学一样需要做得多有经验积累,医生越老越香靠的是经验,靠谱的解释应该是经验学。所以认为谢婉莹现在所能做到的程度叫前辈很困惑。
几个外科医生不赞同他的观点是基于外科手活儿多,有的外科医生在临床上多少年照样做不了什么大手术。可见经验学对外科手术不太见效,对诊断学药学见效估计较多,让内科医生认为经验最重要。
几名外科医生继续说起自己外科角度上的分析。
“她对人体解剖学有非常独到的才华。”韩永年再说。
魏国远回想第一次碰到谢婉莹的场景。可能如同韩教授说的,因为对解剖的独特才华让谢婉莹可以比别人容易判断出患者的问题所在。
【1354】可行不可行
这点,肖扬经历过那晚的打击比他们几个人体会更深,因此有那句不亲眼目睹你们可能绝对不信。说明谢婉莹的才华是超出常人想象和逻辑的。
“不管怎样。”关主任以自己的经验说出接下来的难点,“她或许可以像你们说的凭借自己的奇才找准位置。但是如何处理这个瘘口完全要凭经验。”
“钛夹找准位置后可以夹准了。”几个外科医生说。
“不行的。钛夹夹不了这个口。”关主任对他们几个人说,果然是经验第一啊。
钛夹是只能夹小口,一旦口子超出了钛夹张口的最大尺寸,让钛夹如何夹。内镜手术不像外科手术可以敞开来做。患者的管腔固定小,容许医生进去的医疗器械只有这么大,器械有使用范围。
关主任的话有点儿道理,几个外科医生问起他:“你认为该如何处理这个瘘口?”
“口子大。”关主任说起自己的经验之谈了,道,“第一考虑是上食管支架,把口子覆盖掉,不让它受刺激让它自己继续长好,增加患者营养。”
几名外科医生对他的意见愣眨眼,没法评论。
按照外科医生处理原则,口子溃疡了,赶紧冲洗赶紧清掉腐烂的部分,口子太大是自己长不好的,一定需要缝合,不然可以用填塞。
几个外科医生正这么想,术台上那位“没经验”的实习生貌似比他们有勇气,说出了同样的意见。谢婉莹和带教她的于师兄商量道:“可以用生物补片来填塞。”
生物补片被称之为细胞支架,在临床上用来填塞受损部位的缺失组织,作为一种支架存在很有效不会塌。同时它作为一种可吸收的生物材料,能引导出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原有的地方长出新组织,最后完成愈合。遵照生物补片使用的原理,在这地方用生物补片显然是可行的。
旁观的医生们内心惊讶她的思维反应之快,关主任没想到的法子她一下子冒出来了,或是之前她早有在心里全盘考虑过。只能说明她对手术器材的熟悉度颠覆了他们之前对她的第一印象,误以为她对医疗器材一窍不通是错了。
关主任的嘴闭了闭。不用他人说,他都知道对方的法子比他的法子好。其实邵佳良他们是觉得,关主任说的纯粹用食管支架来覆盖叫人感觉有种不爽,好像是把瘘口当作污点盖掉似的,实际上知道不是的。
“只是用生物补片的话——”对此关主任想为自己再解释下,口气略显迟疑,是变得谨慎到不行。为什么他有种感觉,千万别再乱说话,会再犯错的。
其他外科医生听出他的口气,他似乎没做过这样的尝试所以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究竟可行不可行呢?
谢婉莹加了句:“填完生物补片再覆盖食管支架。”
关主任立马抓住机会应声:“对,像她说的这样。”和他之前的建议差别不大嘛。
邵佳良等人望向他的目光却是:你用不用等她说完再应同?
【1355】快慢结合
周围的杂音谢婉莹听不见,继续和于师兄商讨:“不止有一个瘘口,另外的小瘘口同样需要特殊处理。”
其他人听完她这话再度挤在胃镜面前瞅了,想找到她说的另一个瘘口。奇怪的是,好像这个瘘口尚未暴露出来,反正在他们的眼里是看不见的。
既然胃镜上面是看不到的东西,为什么她说会有。
莫非她有双透视眼能看到其他人看不见的地方?
“你先把这个瘘口处理掉。”于学贤稳重地对她说。
于师兄的指示下来,谢婉莹照做。
其他医生望着她操作没有开初完全的质疑了。作为实习生能做到球囊扩张暴露瘘口很了不起的。
关主任对其他医生实话说道:“我没见过有实习生能做到她这种程度。她对胃镜有研究。”
前半句外科医生们赞同。后半句的老调经验谈,几名外科医生继续对关主任的话保留怀疑。
生物补片准备好,小心翼翼放入瘘口里头。由于食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谢婉莹没做过,一面做,一面她是要听身边于师兄的指挥。好在几个操作里头,于师兄有和现场护士充分沟通,协调护士尽可能给她提供方便。
于学贤只是告诉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同样不会告诉她放的精确点,因为这个她自己推算的话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说不定比他做的更好。
其他人很快再发现一点:她学的太快,老师边讲能边领悟到技术要点,不是他们之前想的现学现卖会不成功。人家真的只是操作速度该慢的时候慢。
“她这个操作习惯蛮好的,慢的时候很慢,快的时候很快。”
韩永年教授陆续发布高论。年轻有为的后辈容易触发前辈们内心深处的学术激情。作为教授,肯定是能抢先他人看出端倪。
国协的人听国陟教授总结的话,想到谢婉莹跟随过的两位外科老师刚好是两个极端,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
是哪个院领导如此厉害做出巧妙的安排。也亏了谢婉莹没有因为两个极端老师的带教方式变得脑子混乱,而是做到了精准判断,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该快。快的时候作风效仿谭老师闪电式的,慢的时候学习陶师兄的佛稳,要掌管乾坤的稳。
瘘口不好放上支架膜覆盖,如同给伤口做了两层处理,是叫人觉得稳当了。邵佳良缓缓松出口气,作为患者的主治医生能看到这个结果是最高兴不过了。要知道被患者和患者家属一再诘问手术问题,是让外科医生很难受的。再不行,再给患者开刀,说实话他对此没有什么信心,否则不会请外科的韩教授过来。吻合口瘘再手术继续瘘,或是患者在术后死亡都是常有的事。所以让第一个手术医生再给患者开刀会谨慎到不能再谨慎。
魏国远的手在他胳膊上拍拍,是安慰。现在只剩下谢婉莹刚说的其它小瘘口,会在哪里呢,严重不严重。
【1356】找的是专家了
说到之前关主任给患者做的第一次内镜手术放的钛夹,肯定不是说没见口子乱夹,于是衍生出一个可能性,这个患者体内不止一个瘘口。只是第二次暴露出来的瘘口大,让第一次夹小瘘口的治疗效果减半若是打了水漂。
小瘘口不是说可以不管了,最好是全部找出来进行处理。因为谁也不敢说小瘘口不管的情况下会是自己愈合或是变成大瘘口了。这个患者的身体是这样的,口子难愈合。
唰唰唰,笔记声再次在室内响起。
冯一聪不敢再对潘同学说你别乱记乱说。
刚才结果出来了,是他输,是潘同学对。
唰两下再唰两下。
冯一聪往旁边悄悄睨望,由于对方半掩着笔记本,他没法看清楚潘同学画的东西。
胃镜先退出之前扩张的球囊,放入第二个球囊导丝。
关主任见这样的奇怪操作只能再眨眼了,第一次扩张压力打到了最大,按理说口子张最大了应该全部暴露出来了。第二次再进球囊能起到什么作用?他有点想不到。
和第一次一样,第二个球囊导丝放的很慢很慢,一直在做调整。
现场的寂静和上回充斥着疑心的静是两回事了,个个对术者的操作有信心了,改变的目光带有些欣赏的味道,默默观望术者的操作。
几个外科汉子在内心里叹:这个实习生拿个内镜操作细细微微,有种形容不了的细微美。
不能说柔,因为眼前的谢同学不能说很柔,柔到不像话也不行的,医学操作本身需要力道。所以她的细微美体现在的地方是恰到好处。
十分精细精巧的技术,妙不可言的双手,应证了那句最夸外科医生的话:像绣花姑娘。
其实找瘘口补瘘口好比缝布一样,似如绣花。
男外科医生男内镜医生的技术目标同样是要做绣花姑娘的,所以技术要求是不分男女的。
旁边两位同学望着谢同学操作,心里在想作为男生要如何做到这个细如毛发的技术水平。
导丝总算是停下了游动,加压扩张,这回没有加到最大的压力反而用了柔和的小力度,所有人的眼球却伴随画面上的显示一个个瞪大起来。
“不是吧?”关主任喉咙里咂巴一声。
“一二三四五。”冯一聪数着画面上的小黑洞,有些小到给人感觉像黑点,全被谢同学揪出来。
小瘘口不可以完全忽视,瞧瞧这些小瘘口如果长得太靠近,会让一片区域变成筛子。
大瘘口如果难找,小瘘口无疑更难找。可见刚才人家两次加压方向是不同的,一次大力度扩大重点方向,一次小力度撑开脆弱的小边角好比捡漏。这种细微的差别可能光靠人眼很难从胃镜画面上辨认出来,只有操作的医生自己内心清楚自己在做的什么。
这位谢同学实在是冷静到不得了。一帮医生抽抽冷气。
魏国远想问问同学现在放心了吗。
找到问题其实是好事,找到了肯定有法子可以解决,如刚才的大瘘口。
邵佳良转过头,语速缓慢宛如在游魂中回答魏国远的问题:“我现在满脑子想的是我请了个专家。”
魏国远着急提醒他:“你请的外科专家在现场的。”
人家韩教授不介意,哈哈两声朗笑。要说谁第一个发现自己请的专家,不是他韩教授吗?他韩教授进来后第一个开口问的谢专家在哪里的。
【1357】收尾要专心
前辈笑成一团,让医学生们快捉不到头脑了。
医生是这样子的,只要能解决患者的问题,才不管是谁厉害。
大瘘口能解决,小瘘口更能解决了。钛夹一个个放进去,夹准了即可,当然有点小技术在里头。关主任突然上前,帮忙调整钛夹的方向,这个是他擅长的。
人家医院大主任很有经验的,谢婉莹顺便向人家学习学习。
关主任乐于和她交流,说:“你记住,小于一厘米的瘘口可以尝试用钛夹来夹,失败的话赶紧换法子。别逞强。像大于一厘米的话,肯定不能只用钛夹了,要加尼龙圈。总之,要善于利用吸引的力量,把黏膜给吸起来,再来夹或是套圈子,这样口子才能闭合紧密。钛夹旋转的角度,我估计你比我清楚。”
人家老师很可爱的,居然坦诚地对个实习生说你比我清楚。
谢婉莹听着脸要红了,连忙说:“不不不,老师,我需要向你学习的。”
“可以,你随时可以来找我,我找病例给你练手。操作讲究熟能生巧。”关主任爽快地邀请她来。
于学贤的眼角睨了睨对方,再瞧瞧小师妹,内心里眯起眼:果然如此,有人来拐了。然后这一根筋的,完全不知事儿。
“做完了,再检查检查。”于学贤清冷的低嗓门警醒学生。
现场其他人听着他这话,觉得他这人太冷漠了。学生做的好,老师该夸两句的。结果这位于老师摆出了张若是不近人情的臭脸。
关主任哎一声,想如果自己带,这会儿要高兴到请学生吃饭了。
邵佳良主动和魏国远商量:“十分感谢对方过来帮忙,事后我想请他们吃个饭。”
吃饭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可以在饭局上再交流交流技术。不过,魏国远想这位于医生不像辛医生是不好糊弄的。
不意外,听见他们对话的于学贤当场拒绝了,道:“不客气。魏医生说过,以后我们有什么事他要主动帮忙。”
“是,是。”魏国远应两声,表态这个话他肯定会说到做到。
前辈们说话,谢婉莹自己专心一个人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
做完以后,患者1个月后要再做造影检查和ct复查,再确定有没有成功,还有没有其它瘘口。若没有,见愈合良好的话,可以取出食管支架。在此之前,观察患者饮食是否通畅有无呛咳等一样很重要。这些,邵佳良作为主治医生走出去和患者家属说明了。
老奶奶是个聪明人,听医生说一大堆但是很快从医生愉快的表情上认出了重点:“谢医生成功了是不是?我知道她行的。”
有些患者家属好像比医生更料事如神。
邵佳良心里转了个念头,基于保护后辈说:“要先观察后续情况,别着急。”
老奶奶听出他的言外之意,笑道:“我求她过来给我儿子做手术的,怎么可能会去怨她。要错也是我的错,放心吧。很感谢你,邵医生。”
【1358】温柔的同学们
收拾行当准备回去。
晚上快八点钟了。一群人是饿极了。几个学生要回学校宿舍。于学贤没有拒绝宣伍的专车,带学生先回医院,做老师负责到底。
三位同学坐上小面包车,在车上等于师兄回来。
潘同学在自己带的书包里掏了掏,掏出了几块夹心饼干,分给车上的同学们:“先填下肚子吧,车开回去可能要一个钟头,这会儿继续塞车的。”
没和同学客气,冯一聪接过他手里的饼干,再看看他背的书包。还好,书包是黑色的,大书包,不是女孩子用的那种漂亮小包。不然他真怀疑对方是不是投错性别胎了。
谢婉莹觉得生活这方面潘同学比她这个女孩子温柔细心多了去,回头对潘同学道:“谢谢。”
“不用谢的。和你一块来学习了很多东西,是我该谢谢你。”潘世华道,把饼干塞到她手里,再从书包里掏出瓶牛奶给她,“你喝点这个吧。你今天最累了。”
冯一聪的双眼盯住他手里的牛奶:我的呢?
“只有一瓶,给女生喝吧。”潘世华对他说。
这种全方面温柔的男生,真的是像陈诚然说的,谁都想娶回家。女孩子的话,肯定是怦然心动。谢婉莹告诉潘同学:“谁要是做你女朋友,要幸福死了。”
冯一聪立马转过头,望着她的两眼写上:你别被一瓶牛奶给勾引了。我们平常没这么做吗?李启安和你一个科时知道你忙不是时常帮你打饭吗?
李启安同学是很斯文,和潘同学是有点不太一样的。因为李启安同学偶尔看起来不太可靠,需要靠着她。一个女孩子吧,都是想找个可靠点的男朋友。
潘同学那种观察上的细致,李启安同学没有的。
谢婉莹心里这么想,但是肯定不能当着几个男生的面说。平心而论,赵兆伟他们四个人真的对她很好。于是,她回答冯同学道:“我一直惦记着你们的好。”
“莹莹,你不用拍我马屁。”冯一聪宛如怕极了她的甜嘴,赶紧转回身去。
潘世华望着他们两个,眼里含笑,嘴角忍不住扬起一抹弧度。今天早上自从得知爷爷的消息后心情一路不好,幸好之后有同学陪伴着。
他们班,真幸运,同学大都是很好的人。尤其班里这个唯一的女生,不像一般女孩子娇气,平常若是没有什么女孩子样好像不讨人喜欢。可恰恰相反,几年相处下来,在所有男生心里头,莹莹好像是个女神一样,强大又可爱。
“莹莹,我想和你讨论下你今天的操作。”潘世华拿出了自己今天记的笔记。
潘同学要和她讨论学术问题,谢婉莹有直觉蛮重要的,走下一排坐在了潘同学身边的位置。
冯一聪回头,观望他们准备谈什么。
笔记本在潘同学的膝盖头上翻开,页面上是一只手的速写。
冯一聪的眼球瞪了瞪,冲着他:“你画谁的手?莹莹的吗?你画她干嘛?”
【1359】被同学画了
“不是,我是画她的动作。”潘世华解释下。
人家潘同学是一心在学术上,别搞错了。
再看谢同学这个一根筋的,肯定没有误会,拿过潘同学的笔记本饶有兴致地研究起自己的手。
真是奇妙。谢婉莹心里头想,她从不知道自己操作时自己的肢体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自己脑补下,应了那句话叫做当局者迷。
现代的录像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生想了解自己的技术操作是可以进行手术录像。但是,她肯定没有资格看自己的录像。这些珍贵手术录像据说全上交给了医院掌控在杨主任手里存档。她一个医学生哪敢去和医教科主任讨要自己的录像。
再说,一个手术录像录的东西多着了,真把医生的手当重点录的是寥寥无几,大部分画面事关操作过程和效果录的是手术视野,即患者的人体里头。好比刚才的胃镜,若做手术录像,录的是胃镜的画面,会录到医疗器械在管腔内如何操作。医生在外部操作的手很少录到。除非几台摄像机,一台录里头,一台录外头,再加一台专门录医生的手?手术录像不是电影,一般医生不是专业摄影师,不会费心思也没法组织全方位角度录像的。
其他人看她的操作,像老师,可能会给她一点专业的指导意见。老师口头说而已,可具体怎样,学生只能靠老师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总有偏差。所以说,有时候老师说了半天,学生一直改不过来。说明两者的理解偏差会很严重的。
最好是有画面记录,最直观。
录像哪怕有,有可能录的角度不对,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尽人意,没录到医生想要看的画面。
现在,有个人画她的手,是经过了人大脑的智力筛选,肯定比不是智能的录像机厉害多了。当然,大脑的智力筛选分水平层次的。可能有的画的不是她想要的,或是画的和录像机一样录的不对。
潘同学画的叫她眼前大亮。
乍看似一幅她的手部肖像画,被班里同学戏称为美术生的潘同学,处理画面特别有美感。真要发现这幅画的奇妙之处和深沉的背后含义,必须观察其细节。画面里头,除了美妙绝伦手部轮廓曲线,在手里头一束束细细描绘出来的笔画是肌肉群。
一下子,叫人感觉有点像在观赏达芬奇那样的美术传奇大师画的人体解剖图。
谢婉莹心头感慨一声:潘同学画的真棒。
冯一聪伸长脖子一样看出来了:潘同学真不是在画班上美女,是在画班上女学霸。
“你右手的小指头,总是给我感觉用力过度。”潘世华对谢同学说。
从这张图可以准确地看出来,她小指头的姿势是有些别扭。以前自己不知道有这个毛病的。可能老师看出来觉得无关紧要,只要操作效果对,也或许老师们没有像潘同学看出来。因为小指头藏在最末,一般用不上,很少人会关注到。
【1360】互相学习
谢婉莹的两道秀眉揪一揪了。
人是个整体和区域整体。像手,是一个区域整体,均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潘同学提醒的这点对她来说很重要。
冯一聪看着很感兴趣,向潘同学提议:“你什么时候画画我?”
潘世华老实回答冯同学:“我没见过你操作。”
冯一聪羞怒地转回身去。实际情况如此,临床上真正实习生动手的机会很少的,除非像谢婉莹这样老师们人见人爱的学霸。
见谢同学想仔细看,潘世华对她说:“莹莹,你把它拿回去,什么时候看完还给我都可以的。”
“这不是你的个人笔记吗?我拿走的话你怎么复习。”谢婉莹摇头,她是想拿回去研究下自己,潘同学画的东西如同对着她照的一面镜子,但不能因为她的事耽误人家的学习了。
“没关系。这是给你单独准备的笔记本。”潘世华说。
谢婉莹猛吃一惊,两手翻到笔记本后页,见真的是画的全是她,没有其它。
冯一聪伸出长臂,做出要拍潘同学头发的动作:你别拍莹莹的马屁。
“同学之间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潘世华认认真真地解释自己的行为,“我画谢同学,是在这个过程中向她学习了不少东西。”
冯一聪同学有点不甘心,拉着潘同学再问:“你说你画她你学到东西,你学到什么了?”
不信这家伙能看懂莹莹,他一样在现场没看懂能学到什么。莹莹的手活儿压根没人学得来,不然老师不会让莹莹自己动手了。
潘世华一本正经地再翻开给谢同学做的速写笔记本,翻到另外一页纸分析道:“莹莹两次球囊扩张有细微的角度距离差别,根据的是患者吻合口附近黏膜组织变化的趋势。她放导丝放得慢,实际上是在一路分析患者吻合口附近的黏膜组织是怎样的一个病变过程。人体的病变是从小扩展到大,不可能骤然产生最坏的结果。瘘口的产生同样有个过程。她要辨别出来,再做重点扩口。”
真的吗?冯一聪抢过速写笔记本寻找他说的话。
应该是真的,潘同学是画的妙,将她做的操作重点全画出来了。谢婉莹这个当事人最明白,觉得潘同学像福尔摩斯破案要把她看透了。有点怕潘同学是不是能推测出她重生前的记忆。
“问题她怎么懂得这些?”冯一聪好奇地问,若潘同学说的有道理,谢婉莹从哪里学来的。
“老师可能教过她要观察这些。”潘同学说。
说对了,谭老师给她上的最后一节课对她而言太有意义。这是她万分感激谭老师的地方。外科手术医生要做的首先,必然是先学会观察。要观察到什么程度,让眼睛所看到的人体信息和脑子分析形成链接反应,知道能用哪种医疗器械哪种方式来处理病灶。内科消化内镜的手术和外科手术原则是一样的。不先观察清楚如何给病人进行治疗。
【1361】她最想要这个
技术大牛厉害的地方是在这。若要达到大牛反应的熟练度,需要经验积累。谭老师提醒她要进行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关主任说的经验学并无错误。
这是其他人纳闷她的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的地方,按理来说她的临床经验很短的。
有人说是她的天赋所致。谢婉莹自己想想,其实不是。因为别人不知道,她是重生的。
重生前她玩了多年病理。病理在干什么活?天天醉心研究人家临床医生送来的各种人体组织标本。有健康的,有亚健康的,有病变的。天天看这个东西,能看不出这个黏膜是好是坏吗?能看不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界限吗?能看不出即将病变的趋势吗?这些全是病理的研究内容。她肯定在微观学上的观察力度比临床医生强。
在她的脑子里早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当基础了。所以在这点上她是占了重生的优势。
“莹莹好像有对人体的组织多年的研究经验。”潘世华皱皱清秀的眉头,似乎是遇到科学难以解释的不解难题发生在谢同学身上,让他这位福尔摩斯潘的思路走到了尽头,束手无策。
潘同学很厉害了,能解析她到这种地步。谢婉莹内心满是赞赏。
“你向她学了东西,报答她是画这个?”冯一聪拿起笔记本在潘同学脑袋上拍拍。
“给她反馈些有益的建议不是最好的报答吗?”潘世华说。
谢婉莹对此猛点头:对对对,自己最想要这个了。
你耍手段。冯同学继续瞪目看似温柔其实有点腹黑的潘同学。
几位同学说说笑笑间,发现车一直没开,意识到于师兄回来的有点迟了。估计师兄被什么事耽误了,叫他们多少有点担心。
生活细节帝潘同学提供了自己观察于师兄得出的线索:“于师兄好像要找国陟的医生谈话。”
谢婉莹想到了鲁老师,心头随之挂了抹担忧。
和潘同学说的一样,门口走出来两个人,是于师兄和国陟的韩永年教授并肩走着。
“他们没和你说吗?”韩永年教授宛如惊讶地问。
于学贤不太肯定他这话的意思:“你是说,我们医院有医生为这个事过去你们医院了?”
“肯定要的。患者不是原先在你们医院治吗?不得找找你们医院的医生亲自问清楚以前的治疗情况。患者是我们医院急诊科大主任张主任的母亲,谁敢怠慢下。”韩永年教授摇晃着头,笑笑说,觉得这些事情哪怕不知道猜也该猜出来的。
于学贤心想也是,主要是被陶智杰那尊佛说不知情给弄糊涂到了。不过那天陶智杰的表情不像是在撒谎。说明国陟找的人不是陶智杰。
鲁老师在陶智杰那里做的不是心脏外科手术,鲁老师要去国陟治疗的是心脏病。国陟那边的医生要找的人恐怕先是国协的心脏科医生,包括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
好家伙,等于说,他们医院心内科的人和心外科的人合伙瞒着所有人这件事情了。
【1362】师兄吵架
于学贤的眉宇耸了耸,心里琢磨着回去该找谁问话算账。
于师兄走回来了。车上三位同学瞅着师兄心情不悦,谁也不敢吱句声。
上了小面包车,于学贤回个头,对向学生:“张华耀如果再给你电话,你告诉我。”
“是。”谢婉莹应师兄。
“还有,我们医院里的心内科和心胸外科有谁联系你的话,你也告诉我。”于学贤对她再发出指示。
于师兄的语气冒着丝火药味。
另外两位同学望望谢同学,深深地感受到被所有老师们厚爱的谢同学有点“惨”,好像要变成夹心饼干了。
车开了,于学贤掉回头去。
潘世华小声在谢同学耳朵边说:“我估计你回去会接到类似的电话或是见到谁了。”
真希望潘同学这话别成真,问题潘同学有点料事如神。
国陟的专车把他们一行送回到始发地国协的急诊科。
一如既往,医院晚上的急诊科比白天忙得多了。三位同学下车时,见于师兄急匆匆走进医院里头貌似要找谁。
“我们自己去吃饭,一块去吃面。”冯一聪向另外两位同学倡议。
潘世华和谢婉莹刚要答应,前面急诊科的门口台阶上停下个人影。
“班长。”认出对方,冯一聪喊了声。
岳文同望着他们三个若在打量,说:“你们没吃晚饭,我给你们叫了饭。”
看来于师兄有先提前通知医院他们要回来的,岳班长得知消息怕他们饿着帮打饭了。
班长是个大好人。三同学感激不尽,走向急诊。见于师兄在急诊科没有走,叫人有点儿不安。冯一聪跳到班长身边,用嘴巴在班长的耳朵边叽叽咕咕。
岳文同边听边疑惑着,和其他同学再回头。
于学贤走到护士站前面,伸手搭住一个人的肩膀。几位同学仔细看,见是靳天宇师兄。
“靳师兄怎么下来急诊了?”冯一聪问。
“有个急性心梗病人在商量着要做介入手术,可能需要装支架,比较难,所以叫靳师兄下来看看。”岳文同说。
潘世华道了句:“预计要吵架了。”
冯一聪回头示意他闭嘴:别乌鸦嘴,要知道你自己说话十有八九准的。
“你们先去办公室吃饭。”岳文同对他们三个说,有啥事儿别怕,班长在这里兜着呢。
三位同学趁机先跑去办公室吃晚饭。
吃着吃着,由于办公室靠近护士站,几个人可以清楚地听见外面老师们对话的声音。
“你说,你瞒着我们做什么?”于学贤问。
“我没瞒着。”靳天宇说。
“你去了国陟没有?我今天遇到国陟的人了。问了他们,他们说请你们过去协商过了。”
“你不是带谢婉莹去宣伍会诊吗?遇到国陟的人?”
“你以为我会在这种事情上撒谎吗?没错,宣伍也请了国陟的人过去会诊。”
“什么情况?”
“没什么情况,最后由我们解决了。”
“谢婉莹解决的吗?”
“你不要转移话题!我问的是鲁老师的事。”
【1363】被指名了
“鲁老师不是要让她过去国陟帮忙看手术吗?我没有转移话题。”
两个师兄的对话不像在同一个物种里头,鸡同鸭讲,如同电闪雷鸣要爆火花了。三位吃饭的同学听得心惊胆颤。
“你们在说鲁老师的事吗?”董医生走来插句话。
“对,你不知道?你心内科的能不知道,他一样瞒着你吗?”于学贤质问他。
董医生坦言:“我肯定不知道。鲁老师这么重要的病人怎么可能让我参与。”
“他知道不?”于学贤望向了路过的李承元,是要心内科心外科一块算账。
李承元宛若没听见自顾往前走。
“哦,他知道的。”于学贤看清楚了这人闪避的行为,说。
“不,我不知道。”李承元听到这话掉过头澄清,“我和董医生一样,不可能知道的。”
“他们国陟的人怎么说鲁老师的病情的?叫你们过去问了什么?”于学贤回头,要靳天宇现在立马回答问题。
靳天宇仿佛没瞧见他的样子,转身就走。
“你去哪?”于学贤追着他。
医生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
三个吃饭的同学心头一梗:完了,逃不过去了。
莹莹。两男生担心她。
“谢婉莹,你吃完饭过来介入室。”靳天宇站在医生办公室门口,目光锁定埋头吃饭的谢同学说。
“你叫她做什么?”于学贤拉了下他衣服,铁青着脸。
“像你今天的病人一样,患者和患者家属更信任她。是不是该让她提前了解些情况避免到时候措手不及。”靳天宇说,“她没有见识过心内科的介入手术,这是不行的。”
本以为她这样的学生至少会到心内科这样第一大科实习,没想到医院把她调去了呼吸内。靳天宇的眉间划过一抹强硬的不满,内心里认定医院这个安排是不合理的。除非医院对她今后的学习计划再有其它安排。
于学贤和他争:“她现在跟着我学习的。”??“你别心胸狭窄。呼吸内的人不介意她跟你,你这种行为比起他们是小肚子心眼。”靳天宇回头,要拿指头指着他胸口了。
靳师兄比起于师兄的脾气更糟糕。这点,只要听去过心内科实习的同学介绍都知道。谢婉莹登时想起了李启安同学描述过师兄的话,心想是有可能会如潘同学预料的要吵架了。
于学贤听到对方这话差点儿火冒三丈。
只是这里是公众场合,真吵起来会让病人质疑的。
靳天宇转过脸,不理他,高傲得像只大公鸡,双目只对准吃饭的谢同学,宛如严厉的教鞭在抽:给我吃快一点!没听见我说的话吗?
这顿饭吃得是叫人大汗淋漓。一般情况下吃得很慢的谢婉莹只能狼吞虎咽了。人家急性心梗病人要做介入手术,不能耽搁的。
靳师兄毫无怜悯心的,对女孩子都这么凶。其他同学只觉得谢同学凶多吉少了。
岳文同记得自己要兜底的承诺,对靳师兄说:“要不老师你先去。我等会儿带她过去,不耽误老师的时间。”
【1364】病人病史
“也行。”靳天宇说,反正他性格偏暴躁,一分钟都难等。
其实,急诊病人早送进介入室了,不可能等到谁谁谁吃完饭再动手。病人病情真要急起来,哪有医生敢吃完饭再抢救。
靳师兄要带她去主要是观摩和了解心血管介入的基本操作。
同是心脏科专家。靳师兄和傅老师的性子似乎是南辕北辙。傅老师沉得好像块不说话的石头似的。靳师兄更像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孙悟空。
啪啪啪,靳天宇的脚步声离开急诊科,一步没停。
于学贤气得在现场揪领子透气。
谁说内科医生全是斯文人,像靳天宇绝对不是。正因为如此,八年班永远别想团结一致,历史上的聚会都没有过一次。个个是大牛,谁也看不惯谁。
“慢慢吃吧。”岳文同站在几个同学身边说,尤其对谢同学说,“手术没有那么快结束的。”
听班长这个说法,这个手术估计不太好做。谢婉莹和另外两位同学望着班长等待解释。
岳文同坐了下来,在他们吃饭的时候给他们边讲讲自己所了解到的病人情况:“是个五十六岁的男性患者,体型偏胖。大概几个月前刚做过一次PCI。”
PCI,学术名是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老百姓听医生说的通俗叫法是心血管介入手术。
“放支架了没有?放了支架几个月又狭窄?”冯一聪听着这个病史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岳文同沉着的目光望着他是要他别着急。不知道为什么,他班上貌似内科生比外科生性子急。瞧瞧现场两位外科生压根儿脸上没任何焦急的痕迹。
被班长教育一眼,冯一聪的手放到自己嘴巴上缝一缝,闭紧了。
继续听班长说:“据说是放了一条支架。病人送急诊很急,以前就诊的病历没带来。”
“是外地病人吗?”潘世华说。
福尔摩斯潘同学再次显示出神威,说中了。
“对,是自己经营一家公司的老板。家不在这边,在家乡本地医院做的介入手术,来首都谈生意时再次突发心梗。他自己也很惊讶。”岳文同说。
“在本地做,而且是公司老板不缺钱,说明之前做手术的那家医院应该名声也很大。”潘同学做出进一步推断。
岳文同的眼角瞄瞄他:哎,这同学怎么回事?以前只知道温柔出了名,不知道他说话好像预言帝。
“不是这样吗?”接到班长的眼神,潘世华说自己并不神奇,解说道,“有钱人一般会找到首都国陟做心血管介入。”
国陟这方面的技术在国内排名第一,多少病人闻名而至。有钱的话,买倒卖医院门诊号的黄牛票很容易的,而且不像打工人,能调出时间飞来首都治病,差旅费医疗费更不是问题。
除非如潘同学说的,当地大医院一样很出名,或许患者认识当地有名的医生不认为自己非要跑到国陟来。到外地就诊一般有人生地不熟的毛病,需要再搭人脉麻烦,之后再复诊同样麻烦。
【1365】手术特别的地方
“你说的对。”作为班长该爽的时候爽,岳文同现场宣布潘同学推测病人的基本情况正确,陆续说出患者自述的病史,“患者之前在仲山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做的介入手术。几个月前似乎情况不太严重,没经过急诊,只是胸口不太舒服到门诊就医,后经造影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狭窄程度按照患者自己转述当时医生说的话,是比较严重,因此在球囊扩张后放了支架。”
是她老家耶。谢婉莹想。
“至于为什么再狭窄?”岳文同说这话时再扫视了眼冯同学。
这个问题需要问吗?
支架内再狭窄太常见了。况且,他刚才有说患者是支架内再狭窄导致送来急诊吗?
冯一聪眨着眼望着天花板,恨自己说话不经脑袋的。班长是班里的学霸仅次于女学霸莹莹。
他怎么可以在患者没做冠状动脉造影之前一口怀疑的方向是支架内再狭窄。或许是其它动脉堵塞了,也或许是其它什么原因。
潘世华咽口饭,为冯同学说句公道话,道:“几个月后能送来急诊,而且几个月前刚做过造影其它血管暂时没问题,支架内再出事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高的。——莹莹你觉得呢?”
被同学问到自己的意见,谢婉莹回想到这年代药物支架尚未问世,裸支架是太容易再狭窄了,因此变成支架手术的一大阻碍。其实两个同学疑问的方向是对的。只是班长是个很谨慎的人,不会说在造影检查结果出来之前乱猜疑,班长是有什么话没说。可能是支架内再狭窄来急诊的病人很常见了,等于说这个原因不太可能是这个患者特别的地方需要靳师兄专门下来。
“班长没说完话。”谢婉莹道。
被她点出自己没说完,岳文同愣了下,目光对向她有丝意味深长了。班长两位同学似乎都有点儿料事如神。不一样的是,潘同学进行推测的逻辑是属于浅层次的,他们班上这位女学霸的推测逻辑是属于深层次的,有他人不知道的大脑秘密。
“老师们决定要给他做桡动脉穿刺。”岳文同说出重点。
“不经股动脉,要经桡动脉,为什么?”不怕被班长再次教育,冯一聪问。
PCI的手术入路一般是这三条,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三条动脉里头,别看股动脉离心脏最远,但是它最粗,最容易穿刺和放入导丝。桡动脉和肱动脉离心脏距离近些,无奈血管管径小,而且去到心脏冠状动脉的路径中有几道门槛要过,道路没有股动脉顺畅,要做成功不太容易。
临床医生基本上无特殊情况均会首选股动脉这条手术路径。选到桡动脉,必然是患者自身有特殊情况触发了股动脉入路的禁忌症。
“患者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吃抗凝药?”潘世华举出可能的原因。
潘同学的成绩在班里一样很优秀的,不然不会一样在提前批进入临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