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几个科室来齐
辛妍君有预感,今天这场小儿外支援任务对他们呼吸内太重要了。不说改变不改变心胸外的对他们呼吸内的观点,好歹是在志气上不能认输。
前面是见到患童了,五岁大的孩子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应该是术前打了阿托品和氯胺酮,安安静静的,小眼皮昏昏欲睡,只有小眼角处有点眼泪冒了出来。
生病的孩子是看起来可怜兮兮,倍觉得叫人心疼。
支气管异物对孩子来说,窒息的风险太大,属于生死劫,会让孩子在鬼门关游荡的。偏偏,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所有支气管异物患者中五岁以下儿童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占比数值惊人。究其原因,无非是儿童气管细,加上不懂事,发生卡顿的机率比成人高太多。
临床医生经常为患童尝试取支气管异物。从一开始感叹孩子父母家长看孩子如此不小心不注意,到做的病例多了,发现这种情况为普遍现象,抱怨孩子父母没用处。
孩子是小精灵鬼,意外事故始终防不胜防。
麻醉医生给患童开放了静脉通道。等待临床医生们商量好了取异物的手术方式,再进一步决定麻醉方式。
如果是用纤支镜,可以采用短效麻醉药来解决。如果是最终讨论过后没法用纤支镜需要动外科手术,只能是按照心胸外手术的麻醉方式来进行了。
见他们呼吸内带了东西过来,麻醉医生说:“不用,我们给你们准备好了。”
纤支镜给儿童取异物的话,通常是在手术室里进行。因为儿童年纪小没法控制自己无法配合医生操作,只能是采取短效静脉麻醉的方式。在手术室做这样的麻醉和手术是最安全的。手术室这边早备有一套相应的设备。
这套设备以前肯定是心胸外用的,所以,当时想的是不知道来了能不能用心胸外的东西,辛妍君才带了自己科的设备过来。既然人家准备好了,辛妍君把自家的东西先放一边。
再走近,看见了一群医生是紧张围在手术间内的灯板面前。亮着灯的灯板上,悬挂了张儿童胸片。
医生们对着胸片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聂加敏是站在了中间,低眉,修长的手捉文静的下巴,静穆的一双眸里独特的气质风范加上今天这个事是他主导,令他显得鹤立鸡群。
在聂加敏左侧边,屹立的男医生身材俊高,手拿听诊器,眉宇间带着一抹很严的气息。
跟在辛老师的谢婉莹,一下子认出来这张熟悉的面孔,是在心内科见过的靳师兄靳天宇。
后面再传来人进来的脚步声。
回头,谢婉莹见到了心胸外像玉面狐狸有着桃花面容的周前辈,至于前面带人走的人是傅老师了。再有昨天刚认识的李医生跟在了后头进来。
可见,聂老师是叫了好几个科的老师来给患童做急会诊。
外头观望的其他科医生眼瞧着这个情况很有趣,纷纷打趣小儿外的人,说:“他们大概是想着既然每个科的医生都打算叫一遍,干脆一起叫来更快。”
【1202】多科尝试
外科老师们很爱开玩笑的。谢婉莹听着,知道聂老师不可能随随便便叫其它科医生一块过来,肯定是有根有据再这么做。毕竟,其它科的同事一样需要自己忙碌的工作。
譬如,大家都知道心胸外的和呼吸内的都会用纤支镜因此被叫过来,那么为什么叫心内科的医生过来呢?靳师兄是赫赫有名的心血管介入专家。聂老师叫靳师兄来,必定是想利用心血管介入来解决患童的问题。
这要说到一个冷知识了,支气管取异物除了常听见的纤支镜和不得已的心胸外科手术以外,大家见得少听得少的应该是用心血管科的介入方式来取支气管异物。
至于心血管介入技术怎么做到,可以说都是取异物,原理差不多。
纤支镜用的是镜身带微型器械进去取异物,用的灯和摄像头拍摄指导医生操作。
同理,心血管介入技术用的导管带导丝进入支气管,同样可以带捕捞器取物钳等微型器械来抓取异物,没有摄像头,可以用x光指引。
既然好像和纤支镜差不多,为什么要考虑用介入手术来处理?
原因是有些异物卡的支气管位置太深,但是纤支镜长度是做不到三四级气道的检查和治疗的,不像介入的导丝可以放得更长些。
儿童纤支镜的直径是在2.2到4.9mm。根据儿童纤支镜的直径做参照,临床医生可以很方便地采取介入需要的导管尺寸。
现在从患童的x光片上来看,这个异物在孩童的左下肺叶,有支气管扩张的迹象,而且有炎症,卡顿的位置是比较深。
按照常规,先叫呼吸内的下来试试纤支镜,不行再上心血管介入科的技术,再不行,让心胸外的开刀切除肺叶了。基本上纤支镜和介入都取不出来的异物,只有一种可能,这个东西怕是和气管黏在一起,只能手术刀切。
聂加敏叫这几个科的医生一块下来的决策没有错,患童这种情况哪能再一个科一个科的叫,赶紧大家一块儿商量着把技术法宝全贡献出来吧。
救孩子的命要紧。
几个科的医生凑着脑袋,开始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不如让心胸外的人自己尝试纤支镜,他们有这个手感。他们下去试探如果是黏紧了,不用我们介入科的做尝试了,可以直接开刀。”靳天宇望着灯板上的片子,沉思半天,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话,是实事求是。
医院里的人谁都知道,做这个操作心胸外的比呼吸内的牛。也不清楚为什么聂加敏叫了呼吸内的过来。可能是聂加敏刚来不久,对这家医院各科室的信息了解不够充分。这样的话,他身边的人应该提醒他。
被心内科的人望一眼,跟随聂加敏的罗景明显得非常静默。人家猜的对,他们作为聂加敏身边的人肯定会提醒教授一些注意事项,但最终做决定的只能是教授本人。因此,真不是他没和聂加敏提过呼吸内没有心胸外强这个话。
【1203】均不好做
聂加敏是叫呼吸内的人来吗?显而易见不是。不要问他怎么知道,因为他自己一样很好奇昨天那个心胸外被呼吸内打脸的事情。
罗师兄的目光突然向她望过来,谢婉莹疑惑地眨下眼。
听到心内科发表的意见,聂加敏想必自身也有了些结论,抬起眉眼,转过脸,对着谢婉莹的方向:“莹莹,你过来。”
被聂老师叫了声,谢婉莹来不及反应,是发现周围其他老师全望着聂老师。
主要是聂加敏那张肃穆肃穆的脸,笑了。
聂加敏实际上不爱笑的。所有同事全知道他刚来这家医院两个月,露出来的笑容次数屈指可数,说明他是个做任何事都非常态度严谨的医生。
现在当着众人的面,聂加敏竟然主动笑着对一个实习生打招呼?
傅昕恒和靳天宇两双眼睛眯着。
在外围观望的江医生摇头眯一眯眼,是想到在交流会上,小儿外的人流露出的对谁感兴趣。
他们这些人可以猜出来了,小儿外和大家所想的不同选择呼叫呼吸内,不是聂加敏不清楚哪个科可能技术水平更强,而是他考虑到了谢婉莹在呼吸内科的因素。
昨天心胸外的事情看来对全院震动很大,包括对小儿外。
靳天宇瞄了眼对面的机器人。
傅昕恒那一脸子缄默,好像很沉得住气。
也对,如果呼吸内真有百分百把握了,聂加敏不会再叫心胸外过来。最后这场技术竞争是鹿死谁手不好说。
谢婉莹这边望着聂老师的招手,想着辛老师没有开口肯定是不能勾搭其它科的老师,于是只是点了下头回应。
见着她没有马上过来,聂加敏脸上没有失望,只是微笑了下,仿佛是一直在等着她。
其他医生见状,却迫不及待了。
“让她过去。”李承元对同学辛妍君说,“她不是跟你来的吗?你带她来不是要听她的意见吗?”
辛妍君想对这人抽嘴角:怎么,她给我这个老师的意见你想听?我自己的人给我的意见凭什么给你听?
“过去过去。”周俊鹏走到了谢婉莹身后,推着谢婉莹的肩膀往前走,“给你辛老师多提点宝贵意见,知道不?”
“对,让她说。”傅昕恒发话。
其他人只听他这句话,说明了在心胸外眼里,估计这个患童的纤支镜一样是不好做了。
手术间围观的外科医生越来越多。
朱会苍到了,有了老同学曹勇的提醒,他这回站在边上,双手抱胸,静待事情进展。
准备下班的柳静云听见风声,匆匆赶过来瞧瞧小师妹的状况。来到门口见里里外外围着好几层人全是外科医生,把她给吓到外头站着:哎呀,麻烦了。
手术间向来是外科医生的领地,现在一个内科的过来,外科的人内心大概会想着:内科的会在我们的领地里翻出什么花样来吗?
小师妹这是要变成夹心饼干了?
学生被这些人硬逼着说话压力该多大,哪能行,护犊子的辛妍君清了声嗓子不让他们问了,主动问小儿外:“是要让我们先试试纤支镜对不对?”
【1204】探查先
其他人望着她这张脸,记起了她这人是李主任的得意门徒,问她:“你想怎么给这孩子做纤支镜?”
俨然个个心知他们呼吸内的技术水平有差距。
关于这个问题,路上辛妍君已经凭自己的经验琢磨过了,说:“要进去检查以后才能知道结果。现在怎么想没什么用。x光片只能拍出一些大概的情况。”
她这话的大方向没什么错。好比他们外科医生做手术,总得探查完结果才能最终决定这个手术能不能做,或是需要采取其它方式来做。
一方面赞成她的话,一方面,一帮人的目光继续瞄着谢婉莹。
谢婉莹站在了灯板面前,清亮的大眸子在x光片那孩子的肺上来回观察和琢磨。
她寂静思考的时候仿若四周无人,让人不禁跟着肃然起敬。
是早听普外二和肝胆外的人传言,这人的专注度若是无人能比。
现场医生们一片出乎寻常的安静,让麻醉医生看着害怕:哎呀,手术医生不说话,岂不代表这个事很麻烦。赶紧准备短效麻醉药以外,预备麻醉机,真就生怕呼吸内的不行。
患者的时间是不能拖的。
麻醉医生把患童麻醉好,高频率呼吸机接在纤支镜上给患童在术中增加氧气量。
辛妍君戴上口罩和手套,站在手术床床头,准备好先做查探。
奉命给老师打下手,谢婉莹与之前辅助老师一样,站在侧边位置,全神贯注于患童和老师的手。
镜身进入患童鼻腔。由于麻醉医生提早给患童给予了镇定剂以及在声门等处喷药了,纤支镜经过会厌等关卡变得相对容易许多。
很快的,纤支镜顺利进入患童的气道。
做操作的医生,在旁观看的医生,屏住声气,目不转睛。
纤支镜再往下探,根据之前的x光片,努力往患童左下肺叶支气管做探查寻找那个不知为甚么东西的异物。
终于是找到了异物所在的位置,连接的监视器画面出现浓厚白色分泌物的影像,这个情况说明患童的支气管炎症。
操作到这里的医生需要非常细致小心。儿童气管管径很小,再有发炎了,容易碰出血。辛妍君戴手套里的两只掌心全给汗黏着。
周围的医生望着她操作,似乎跟着有丝着急和焦虑,眉头一个个打皱。
显然,这个探查的结果不太好。
只见嵌顿在患童支气管内的那个异物露出了部分真面目。
异物看来是被层白白厚厚的炎症物质给包裹着,最怕的是有点纤维化了,相当于会像所有医生所最忌惮的情况——异物质地会变得很硬很韧。这样的话,如果用纤支镜或是心内科的介入,唯恐都难以把这个东西给穿破撬动。异物不松动,是没法用微型器械打捞抓取出来的。
对纤支镜来说,更糟糕的是,镜身末端似乎离这个东西有点儿距离感。
“探一下,看能不能穿破外层。”靳天宇对这个探查结果当机立断道,“如果能,长度够不到没关系,我们介入来做。”
【1205】稳住
如果能探到干嘛给他们介入做,他们呼吸内自己用纤支镜取了。
其他人听靳天宇这话,知道靳天宇想说的是,呼吸内的医生怕没有这个操作能力把异物拿出来。
探查相对容易,只要镜子到位一照照出来完事。异物取出是另一回事了。每个医生的手上技巧有自己的极限的。
也不能说心内科有意看低呼吸内,今病例存在的客观事实摆在这里,纤支镜是可能不够长。
围观的医生默默赞同靳天宇的话,等待呼吸内的医生做决定。
辛妍君心头是犹豫了。以她的经验来看,考虑到的问题和其它科医生是差不多的。此时不说什么科室之间的意气之争。瞧瞧心胸外都没有趁此冲出来说我来试试,足以说明人家一样认为这个东西不好用纤支镜取出来,心胸外的人估计是一块跟着她准备举手投降。
现在的问题只剩下一个。如果她就此放弃了,她这里不行,心内科的介入百分之八九十概率一样行不通。病童要多受苦了。最好最好,还是她这里能有法子解决掉这个异物。
可能是这个原因,心内科的非要说跟着尝试下。其它科室的医生没说话,大概一样在等待有没有转机的可能性。
奇迹有可能发生吗?
刚这样想,辛妍君感觉到了自己扶镜身的手被学生按了按。瞬间,她的内心世界好像被点燃了道火光。
“可以试试。”谢婉莹对老师说,“患童炎症是慢性的,说明这个东西其实不是一开始卡死在支气管里头。是能根据气流一步步移动的,只是刚好到后来气流推不动了。气流推其不动的原因,不一定是粘死的问题。从我们目前可以探视到的情况分析,异物和气管壁没有完全粘在一块,因为暂时可以分得清两者之间较为明显的界限。”
辛妍君和其他医生听着她这话,认为有些道理的同时,但是好像没有提及到最现实的怎么解决这个取出异物的问题。
大家的脑子里想的也只是怎么取出这个异物。
“尝试改变下支气管内气流的方向。”谢婉莹正式说出自己的方法。
哎?
“她说的什么?”旁边有人坦言自己完全听不懂她的策略。
人的支气管内部气流要怎么改变?如何改变?医生的操作能改变患者的支气管气流要如何进行?医生要怎样的改变气流才能把这个异物取出?一连串的疑问在很多人脑海里冒出来。
“我有点懂她的想法。”李承元站在傅昕恒身后紧着两道锋眉,说,“但是这个好像做不到。”
“别小瞧她。”周俊鹏直接先帮谢婉莹拍拍他的脸。
她有何本事,像傅昕恒他们这样的大佬最清楚了,瞧瞧大佬们没有一个人冲出来说她不行不行。
要说她不行,需要等到她真的不行,不然真得翻车。这是傅昕恒他们的心得了。
做大佬,是有比其他人稳得住的心态。
辛妍君此刻领悟到学生话里的含义了。
【1206】伯乐眼
她手拿的纤支镜是连接着高频呼吸机打气,问题接下来要怎么利用这个呼吸机灌入到患童支气管内的气流。
说来呼吸内是有研究肺研究肺里气流的情况,只是具体到这个急诊病例上,是能让呼吸内的医生脑袋直接发疼。
这是一道怎样的物理学难题?
辛妍君没有把握自己能很快推演出来结果,但是,她这个老师对自己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把握。
于是,周围所有医生发现到了这个女老师的一面:人家直接躺平了让学生带。
傅昕恒、聂加敏等人的眸子里露出了惊色,比起谢婉莹能不能叫他们吃惊,现在是这位新出现的辛老师叫他们要忧愁了。
记得这人只带了谢婉莹两天吧,就这样,已经全盘信任了?这是多恐怖的带教目光。
临床上常见有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临床老师们一般对此心态很好,乐观其成。医学如此艰苦的一项事业,有更多有才华的人出现是好事情,大佬更是如此期待着。但是,这个学生究竟能不能被看出有才华,才华到了哪个地步,这个是考验带教老师的伯乐眼了。
想当初,谭克林一开始翻翻车,显然伯乐眼一开始没开上。谭克林也好,他们也好,哪怕陶智杰这个自称好好说话的带教先生,在谢婉莹去他肝胆外的时候,他一开初也不敢对她放手。
这个辛老师是怎么回事?莫非因为同是女医生,女医生特别信任女医生吗?
肯定不是。妇科那边女医生带女徒弟最多,没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呼吸内科作为内科科室,女学生一样不少的,也同样没听过这样的。
只能说,辛老师对谢同学打开别具一格的伯乐眼了?
究竟是谁安排这个辛老师带谢同学的!傅昕恒等人的心头闪现出这抹沉重的思考。
(老顽童:是在下没错了。)
旁观的医生们视线变得像针型摄像机,对接下来的纤支镜操作全程重点暗中录像,争取每一秒钟的变化画面都不放过,技术可能全在这了。
呼呼呼,是人们的耳朵听见了吗?没有,是在脑海里想象出来的画面,根据辛妍君手上的动作联想出来的。监视器画面上先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样子,毕竟是气流,气流是空气,眼睛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其它物体对气流的反应来观察气流。因此,医生们的目光锁定在了异物和气管壁上。
思路是没错的,错在于,变化发生的太快,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大家原想如同谢婉莹说的可以用气流可以推动异物,绝对不可能快速见效。高频呼吸机的气流不大,不可能变大,会伤害患童脆弱的气管的。
麻醉医生没有接到辛妍君要求调节呼吸机气流的指示,麻醉医生自己不可能这样做,甚至如果手术医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会直接反对。
气流冲击力没法调整的情况下,如此微细的力道怎么去撼动一块像卡死在通道中的异物?
【1207】融会贯通
好比河道里淤泥堵塞,总得有上流大量的河水冲下来才可能冲散。
可人家真的做到了。监视器画面中,呼的下,突然间异物动,不是微细的动,是好像阿基米德真的拿到了根杆杠撬动地球的感觉,异物慢慢地旋转了下,噗,滚动。说时迟那时快,微型捕捉器抛了出去,抓住了异物,被纤支镜拖着从气道内缓缓撤出来。
足足有一分钟,周围安静到没有任何人冒出声气。
麻醉医生目瞪口呆:这样行了?!
怎么办到的?为什么他看不懂?
要看懂这个操作其实需要再回顾谢婉莹之前说的话,她说了,炎症是慢性的,是一步一步演变到这个地步的。等于说这个异物实际上不是体积大到真的要在这里卡死。卡死的原因更多在于患者支气管内气流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在异物在这里来回折腾摩擦气管壁产生慢性炎症,到最终有点粘所以卡在这不动了。
医生如果能推演出之前患者病情是怎么演变到这种情况的话,大致可以推测到这个物体卡在这里被卡死的点最可能是哪个角。只要气流在这个卡死的点上往其最脆弱的方向推,是很容易达到撬动异物的目的。
四周一帮外科大佬,个个沉眸思考,只清楚一点:这种反向推演的计算力,恐怕只有她和宋学霖能做到。因为之前这两人在肝胆外科听说做过类似的神操作。
可见谢婉莹是把肝胆外所学到练就出来的知识技术,给直接应用到呼吸内的纤支镜上了。她的这种融会贯通能力是让人耳目一新。
傅昕恒他们开始怀疑陶智杰知道不知道她的这种情况。
那尊佛向来笑笑,不多言,要问,佛会说不可告知。
不过陶智杰是透露过一点信息的,之前在小师妹出科时他说过了:她是谭克林带出来的,谭克林最擅长分离钳分离。她现学现卖,用到了肝胆外,所以陶智杰赞她在肝胆外分离剖层这点做的很好,其实在说她偷师成功。
谢婉莹肯定听不出陶师兄的厚黑学话语。
普外二的人是能听出来的,所以现在听到一大帮人在议论谢婉莹把肝胆外练出来的技术放在了呼吸内时,内心哼哼:你们肝胆外也逃不掉。
陶智杰那天问她说留不留肝胆外,见她没回答貌似放了她。
只要了解这尊佛的人都知道,陶智杰心里是像佛一样淡定:没到时间抢人,放大招做什么,这时候最该做的事是忽悠人。因此何光佑那晚在饭局笑笑不说下去。
异物取出,病童顺利返回病房。
洗完手,辛妍君在找自己的学生。再看,原来是海外来的小儿外教授把自己学生叫过去了。
“之后有没有再去看看小儿外的手术图谱。”聂加敏关心地过问谢同学的功课,希望上次义诊经历过儿科手术后她有进一步复习学习小儿外的课程。
“有去图书馆借过相关的书,复盘了下那天的手术过程。”
【1208】新的安排
谢婉莹告诉聂老师。暂未去小儿科实习,但这些功课是可以提前做做的。
听见她这个回答,聂加敏很满意,直接对她说:“下次我给你带些英文书籍来。”
海外的教科书版本和国内应该有区别,多读一些书可以扩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谢婉莹立马感谢聂老师。
其他路过的医生听见聂加敏的话,眼眯眯:眼前这个从国外来的,脸皮比呼吸内的更厚。人家没有去你科室学习,你先这样使劲儿拐了。
谢婉莹回到辛老师身边。
“走,时间太晚了,饭堂大概没什么好吃的。我带你去外面吃,想吃什么你说。”辛妍君把手搭上学生的肩头,亲切地说。
辛老师体贴人又爽快,是女中豪杰的风范儿。
她们师生俩走的时候,一帮人在后面再瞅瞅辛妍君的背影,心头继续思索着:这人怎来的伯乐眼?
这要说到两人都是女医生,辛妍君是比男医生更深知女医生学习医学的难点。恰好谢婉莹表现出来的实力,是一般女医生所欠缺的那股优势,相当于拥有女性在这一行中出类拔萃的能力,水平可以达到顶层。
哪行哪业都一样,只要技术水平到了顶端,是不会再分男女了。因此,辛妍君自认是比男医生更看得清看得快眼前谢婉莹的技术潜力。
师生俩在外面一块吃了卤面,边吃边交流起了内科学。
“内科的话,不止呼吸内,有很多个科室。你只来我们科是学不到所有东西的。不过没关系。下个星期开始,我要被安排去急诊值班。是科室一早安排好的计划,让我下急诊的时候带你去,这样子内科学你可以学到更多。”辛妍君给谢同学笑笑,说说。
辛老师言外之意:像你如此优秀的人才,怎么可能让你乖乖呆在内科病房里虚度光阴。
如此安排,是出乎谢婉莹的意料。
本想内科病房清闲些,可以去借点医学书来读。没想到给她安排实习的那位神秘老师,根本没打算让她吃甜枣,是再次把她扔深水池里去挣扎学游泳。
内科急诊完全不能和病房以及门诊相提并论了,其惨烈程度和外科有的一比,可以从头忙到尾没得休息。
辛老师说的没错,在内科急诊值班可以广泛接触到呼吸内以外的内科科室病种,对内科学能有更全面的了解和体会。只待在哪个内科科室病房的话,内科学的是会相对局限些。
外科同理,但是,她是外科生迟早要去急诊外科值班。像去内科急诊这样的值班实习机会,对外科生来说太弥足珍贵。
接到这样的实习安排,谢婉莹心里是很高兴很期待。急诊比病房艰苦多了,但是,无疑学的东西会更多。
晚上和发小聊电话。吴丽璇得知她要去急诊的消息,谈到了殷奉春:“他说他这个星期要在急诊值夜班,岂不是说你们之后要一块在急诊了?这样,我晚上给你们两人一块送夜宵。”
【1209】普及下知识
发小和殷医生是在甜蜜期了,才有两人一块吃饭,发小经常给殷医生送夜宵。
谢婉莹笑了笑,说:“是,医院里安排医生要轮流下急诊的。”
“他不是病房的吗?你们医生怎么轮班的?他不是急诊科医生,怎么会去急诊上班?”吴丽璇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是搞不太懂医生的值班制度。
“急诊科自己的医生很少的,因为我们国内没有建立区域性急诊中心,是每家医院建立自己的急诊室。可能这样的话经济实惠一点。”谢婉莹说。
每个国家的医疗建设体系是不同的,各有千秋只能说适合各自的国情。国内人口基数大,建立区域性急诊中心怕是没法满足病人数太多的条件。现在这么多医院都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人多就医难问题,更别谈建一些急诊中心能满足老百姓需求了。
各医院自己建急诊科,如果专门招急诊科医生,相当于要再出一笔人工费用。国内经济条件暂且一般,没有这个资本,医院要低成本运行,算盘再次打在了医生身上。把平日里在各科室的医生抽调部分下来急诊轮班,省了人力费。一直以来国内如此运行的急诊制度,不见行不通,因此一路延续下来了。反正,急诊医生处理不了的病例,照样要让上面的专科医生下来会诊。
科室之间抢业务已经很厉害了,再来个急诊专设医生和其它科室抢业务?院领导是需要想想有没有必要。包括国协在内,一般医院现阶段不会考虑这个策略。
除非经济发展了,向发达国家靠近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用于花费医疗的费用愿意增加了,再谈不迟。
具体说回到国协急诊的人员情况,各科室派下急诊值班的医生为住院医师以及主治医师。
殷奉春是主治,不到副高都是逃不了要去急诊值班。
“你们是到了副高才不用上夜班。”吴丽璇第一次听说这个信息,问,“莹莹,你黄师兄呢?”
“黄师兄不是副高只是主治,一样。他今年住院总更忙。明年回科室,要继续轮病房夜班排急诊的班。”
“这样说,主治和住院没区别了是不是?”
当然不是。轮急诊的主力军应该是一年级以上需积累临床经验和锻炼的住院医师。但是无奈国协招进来的医学生大多数为博士,博士升主治很快,造成了在国协急诊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可以各占到值班人员一半的比例。
“你和他这样要多久轮一次急诊?”吴丽璇再问问。
多久轮一次,要看全院多少医生在排在急诊的班上。具体哪个科派出急诊值班人员,只能说,综合医院的国协急诊科和大多数综合医院一样,急诊只分大内科和大外科两块。大小科室,无论是谁只要符合条件,按公平原则,都要被要求下急诊值班。
具体排班情况是轮到的科室提前出好人员名单交给急诊科主任,由急诊科主任具体出值班表。
【1210】到急诊了
有些科室人员少,安排不过来的话,会干脆叫自己科室的进修医生帮忙值班。
“你们天天这样值夜班岂不是很累?”吴丽璇担心发小他们的身体,说。
医院和科室肯定要保证不能让自己的医生累死。
在国协,急诊值班制度比起有些24小时值班制的医院急诊算是要好太多,只是倒三班。
倒三班,是指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一个班,六点过后到晚上十二点是一个班,半夜十二点过后到早上八点是一个班。
“我有时候看他要上通宵的班?”吴丽璇再次提出疑问,觉得他们医生值班很神秘叫人捉摸不着。老百姓晚上去看急诊,好像有时候找不到医生或是只见一个医生,可发小刚说了,夜班有好几个医生的。
“上半夜这个班看似值班时间最短,实际上最忙最累。”谢婉莹给朋友讲讲,算是帮殷医生给女朋友解释工作情况,“白天有门诊可以分流病人的数量,晚上没了门诊,病人只能全部挤到急诊看病。国内的医院急诊不像国外急诊,不会说你病人病情不急不到急诊处理范围不给你看,是来者不拒。下半夜的话大多数人已经入睡,病人数量会相应变少,似乎会好一些。但是,急诊的夜班是这样排的,上半夜的值班医生中需留一人干到下半夜去,其他同事呆在医院不可以走,在下半夜一个医生忙不过来时要起床帮忙。”
听懂了发小的话,吴丽璇问她今晚夜宵想吃什么,给她带点提神醒脑的东西过去,让她好熬通宵。
谢婉莹没和朋友说白的是,医生不是怕熬夜班,是怕遇到抢救。
医生夜班没事的话可以睡的。
如此情形下,和病房值班医生一样,轮夜班的急诊医生心里会特别希望别遇到抢救。
和病房不一样的是,急诊遇到抢救的概率太高。
基本上,急诊365天,每天均有抢救上演。只是数目多或是少,只是在急诊这里死掉的病人有多少。
话很残酷却是事实。急诊轮班医生祈祷的是退一步,别死人,不敢奢望不用抢救。
据听谢同学在病房遇到过抢救死亡病例了,辛妍君想想,不用给谢同学打预防针了。
早早吃过晚饭,谢婉莹走到急诊和辛老师汇合。头一天跟辛老师到急诊工作,上的刚好是最忙碌的上半夜。
“这里是和病房一样的交接班制度。我们先去找白班的同事,问问他们有什么话要跟我们交代。”辛妍君告诉学生,领着谢婉莹去留观室找白天在内科急诊值班的医生了。
路上,遇到了今晚一块值夜班的内科同事,辛妍君打声招呼:“董医生,你好。”
董医生,心内科医生,年纪和林医生差不多,皮肤白白净净斯斯文文戴着眼镜,是个帅哥,只是近来人稍微发福了。大家说是因为他娶完媳妇生了个宝贝儿子,正处于人生最幸福的阶段。心宽体胖这话不会有错。
【1211】温水煮青蛙
好像提早得到消息辛妍君会带个厉害的小跟班来,董医生瞧瞧谢婉莹笑不拢嘴:“好,我们科老林说,有她在,啥事都不用怕。”
林老师这话夸张了,是调侃她的。谢婉莹笑了笑。
“不要给她压力。”辛妍君再次以护犊子的心态告诫同事。
董医生摆摆手:“哪敢。再说了,今晚值班的外科的人对她也熟悉。”
“谁?”
“李承元,殷奉春。”
这是今晚外科值班的两家伙?辛妍君的脑子里迸出两张硬邦邦的脸。
董医生是乐观派,哈哈笑道:“主任可能知道我们俩像温水,他们俩像青蛙王子,所以把我们四个凑一块了,温水煮青蛙。”
噗,辛妍君和谢婉莹师生俩是差点被董医生逗乐了。
拉拉董医生的白大褂,辛妍君不敢笑,望望四周幸好没见到那两位青蛙王子。
董老师是个风趣的人。谢婉莹笑着想。
“跟殷医生值夜班有个好处的。”只见董医生乐此不疲,继续说起青蛙王子,“上回我不巧和他一块值班,晚上,他那个女朋友给他送夜宵。只要是和殷医生一块值夜班的医务人员人人有份。是蟹黄面,超级美味。”
回忆起人家小女朋友送的舌尖美味,董医生啧啧赞叹着,舌头间是回味无穷。
“你可以让你媳妇给你送来夜宵的。”辛妍君笑呵呵说他。
“不可能。我媳妇哪会知道哪儿的东西好吃。殷医生这个女朋友不简单,卖的茶叶好吃,送来吃的东西一样很好吃。”说到这,董医生回个头问向谢婉莹,“她是你朋友对不对?你知道她今晚会送夜宵给殷医生吃吗?”
谢婉莹点头,发小是说要送夜宵过来,而且她并不怀疑发小会送所有急诊人员夜宵吃。发小从来是个很会做人的人。
至于吴丽璇能认识很多美食店铺,全是因为做生意的关系。经商的人会在圈子里互相介绍,搭人际关系。
“对,她特别会做人。”董医生竖起大拇指夸吴丽璇,“殷医生和她谈恋爱,是出乎我们意料。”
一个很会做人对人体贴入微的姑娘,另一个是一张脸总是硬硬的小伙子。在外人眼里,这两人能在一块似叫人有些不可思议。
只能说,爱情永远让人猜不着谜底。
三人找到了白天的同事,在留观室和抢救室把所有病人交接完。之后同事下班,他们的夜班正式开始。
内科医生要分别回到两个内科诊室坐诊。
这时候,门诊部的医生们下班了,没能在门诊挂上号看病的病人,一窝蜂地跑来急诊科了。其实国协白天的门诊号一样难挂,可问题一些老病号是可以挂上的,病情突然发作的情况下只能找急诊。加上白天急诊科可以叫病人去挂门诊,晚上是没法了。和谢婉莹说的一样,国内急诊对病人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医生也怕鲁莽拒了病人出事。几种情况叠加起来,急诊夜班的忙碌程度可以预见。
【1212】先吵起来了
和白天门诊一样的场景出现了,拿急诊号的病人将医生诊室先围成个水泄不通,一个个病人极其家属等医生等得万分焦急。
有些病人是在发作阶段,更是加重了这种焦虑感,比白天门诊病人更加没有耐心去等。在他们心里,等多一秒钟都怕没命。
病人病历在医生办公桌上堆成了小山高。
实际上,来急诊就医的患者均要在护士站那里先进行一个分诊的。分诊护士会判别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这个病人真是危急到需要医生马上处理的话,护士是不会让其按照门诊规矩去医生诊室排队的,直接呼叫医生出来。
不能说所有患者不理解这个规章制度,哪怕是理解的话,一旦自己或是家人生了病,心情难以控制。人在情绪昂奋中,是很容易爆发出矛盾。
诊室门口拥挤不堪,谢婉莹帮辛老师艰难开路,需要维持病人秩序了。
急诊护士忙,没空像门诊护士专职帮医生处理这些小问题。要么医生自己来,要么是跟班的医学生来做这个事。
有的病人及家属听见有医生来了,听话地先退到外头去了,等医生叫号。剩下几个人挤在医生办公桌前吵,一副谁也不让谁的样子,完全不顾医生有没有在。
“我先到的,你们不可以插队!”年纪看来有四十几岁的阿姨,摆出灭绝师太的气势说,手掌心压着自家人的病历放在其他病人病历上面,不准任何人动下手。
“你说是你先到的,绝对就是你吗?”和阿姨面对面站的三十多岁男人,争锋相对毫不示弱,举起手里护士手写的号数振振有词地摆证据,“你把护士给你写的号纸拿出来对一对,看谁的号更早。”
“这个号医生不认的。”阿姨翘着额头,一脸傲气地驳斥掉对方的证词,“谁知道你是拿了号跑去哪儿再跑回来看病,或是捡了人家丢了的号纸回来。医生要按放在这里的病历顺序给病人看病,这个是最准确的。”
“我挂急诊我能跑哪里去?我能偷拿人家的号纸?我刚才看见了,你先跑进来放病历再去找护士挂的号,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这样是强行插队!”男人越说越激动,手指在半空中乱舞。
所有旁观的都有些怕了,这两人会不会打起来。只见那位阿姨完全不怕那男人挥手像是要打拳,一个胸挺上去,说:“你哪只眼睛看见我这么做了?证据呢?凭你这张嘴,想叫人信你说的话?你以为你是谁?是领导都得遵从我说的这个原则做事。”
谁怕谁,这两人真就好比两只争斗的孔雀或是公鸡一样,不会相让的。
见状,医生脑袋是麻了。
不是都来看病的吗?结果情愿把时间全耗在谁第一个看病这事上。其实互相让一让不是更好吗?秩序井然的话,医生可以一个接一个病人尽快看完。
但是人的大脑很奇怪,有些人在这种情形下想冷静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1213】考验医生的能力
“你们两个,不要吵了,医生到了。”围观的人是在提醒这两人,可这两人压根听不进去周围人说的任何话。
阿姨对男人说:“你着什么急,我妈看完病轮到你家。你到外面坐下等等吧。”
“明明是我在你前面,我现在需要让着你吗?”男人大吼一声,实在是忍无可忍。明摆着是插队的人居然蹬鼻子上脸了,能有天理吗?
“不是,这男人在我们后面进来的。”后头有个奶奶,一样是病人家属,见到这个情况,跟着急了,拍大腿喊话。
完了。这些病人谁先谁后?没人知道的。不要想着去问急诊护士,急诊护士忙到团团转,不可能留意到这些细节事。
考验医生非医学技术的能力到跟前了。
“你们先出去。”辛妍君对所有挤在诊室里的病人及家属说,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肯定不能挤这么多人在这里的。
“医生,我们来看病的。”全部病人和家属异口同声,坚决不同意。一个个生怕谁先出去,会被其他人挤掉,沦为最后排上号看病的。
“不是,我先给你们看看病历,再把你们一个个叫进来看。”辛妍君试图缓和下现场快要爆炸了的气氛。
“你先说你看谁。”男人高举自己的号纸,“我排在最前面,你可以问护士。”
“医生,我带我妈先来的。我妈现在在外头那张床躺着,护士给她躺的床。她有高血压,现在头晕。医生,你赶紧先看看我妈。”阿姨跟着大声喊,声音一定要压过对面这个男的。
“你说你妈躺那是因为她进来时有床。我爸吐到整个人不行的,在椅子上坐不住。医生你不信的话,你到外头看看是不是我爸情况比她妈严重!”男人快气疯了。
“你们这样说,我家孩子怎么说。他高烧不退。医生,你可以听见外头的哭声,那是我家孩子在哭啊。”病童奶奶手摸着眼睛,好像自己孙子要病死了一样。
所以说,急诊病人比门诊病人难应付多了,是巴不得把一个医生撕成几个医生。
实事求是点说,分诊护士是会根据病人来时的症状先采取一些对应的措施。譬如,尚好的病人叫他坐椅子,实在是不行的,要先给她张床躺躺。
辛妍君心里头在考虑着。
今晚这个情况主要棘手在这些家属每个皆是硬脾气,属硬碰硬,让医生想在中间调和下很难。尤其现在事实真相陷入了一种罗生门的状态,真不知道这群人是谁先来看病的。
“老师,要不这样,我先去外面看看那个患儿的情况。看看孩子是不是需要通知小儿科医生下来帮忙会诊。”谢婉莹给老师提出建议。
辛妍君立即懂了她的意思,赞赏地给她一记目光:嗯,够冷静的,而且抓住分化的重点了。
现场是这三家人吵的最厉害。只要把这三家人安抚搞定,其他病人和家属不会跟着焦虑情绪上涨,尽快把矛盾进一步在这里爆发的机率降为零,这对医生来说太重要了。
【1214】这是个悲欢离合的地方
“行,你去。”辛妍君爽快地答应,让她单独去外面看病童,有事再进来及时汇报。
病童奶奶望着谢婉莹,只要有点眼光的家属能从她胸牌看出她只是个医学生,于是有点儿担心起来。“奶奶,你过来和我说,你孙子叫什么名字?是哪本病历?有情况我帮你联系小儿科医生。”看出家属的顾虑,谢婉莹主动向老人家招下手说。
听明白她这不是给她孙子看,是帮传达给上面的医生知道。病童奶奶放心了,匆匆忙忙走到办公桌边上了,报告:“我孙子叫做魏伟。”
好,找出病童魏伟的病历了。谢婉莹把病历拿在手里时,帮老师对争执得最厉害的阿姨和男患者家属说:“阿姨,外面躺着的奶奶可能需要先量个血压测个体温挂个点滴,我们安排护士先给奶奶抽血和打上针好不好?”
嗯嗯。这名高血压患者家属势必经常陪病人跑急诊室的,否则不会有男人指出的她们做的先放病历取巧排队的事。只有熟悉这里急诊门路的家属才知道要这么做。
谢婉莹这话无疑切到这位患者家属的心头所好了。只见阿姨不像之前急吼吼坚决说不要不要。
辛妍君知道,自己这个聪明绝顶的学生两句话再次抓到重点了。
在医生这里看完病只是第一步,后面要拿药等待护士打针上药,同样需要漫长等待。现在能几步治疗同时进行,不用每一项都排队,家属不反对了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你扶你爸进来。”立马抓住机会,辛妍君对最后的男性患者家属说。
围观的其他病人和家属,见到这里可以心安。只要前面病人搞清楚了怎么排队,后面会轮到他们看病的,不需要再焦虑。
接下来,大部分病人及家属退出去了。辛妍君翻了翻老太太的病历阅览病人的过往病史以及现测的血压值,喊来护士,开了医嘱让其去给外面躺着的老太太抽血打针。阿姨跟着护士出去了。
2号病人家属那个男性家属,把自己腹痛呕吐的父亲扶进诊室。
秋季呼吸道疾病多,许多呼吸道疾病属于传染病,谢婉莹戴上口罩和手套,让患童奶奶带路。
沿路可以听见急诊室里响起阵阵哭声。但是,绝不是这个奶奶说的只有她家孩子在哭,哭声此起彼伏,哭的人不止是孩子,有大人。
医院急诊科本就是一个人世间悲欢离合最集中的地方,哭声,很常见。
况且,患童奶奶说自己孙子哭,谢婉莹扫一眼病历封面上的病人年龄,这奶奶的孙子写着十岁大。十岁大的孩子哪可能来医院又哭又闹。只能说老人家是故意夸大孙子病情,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让医生重视,希望能早点看上病。
走过去,见急诊过道里的长板凳上一个小男孩歪坐着,脸色疲倦。穿的小学生蓝白相间的校服,领子里圈着红领巾,身边放了个蓝色书包。估计是放学后直接被奶奶带来看病的,没来得及换衣服。
【1215】常见病要一一排除
“他是我孙子。“病童奶奶给医生汇报事发经过,”学校的老师说他感冒发烧。我去接他的时候才从老师口里知道的。早上我们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他好好的,没发烧。不知道他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爸爸妈妈上班不方便,让我先带他来医院开药。”
听家属讲述情况,谢婉莹蹲下来,和孩子的头平齐,方便观察孩子的面色和呼吸。
男孩鼻孔里流出点鼻涕,好像有打喷嚏,眼红红的,声音沙哑,发着烧没什么力气,是像感冒。
对于发烧的病人,分诊护士肯定先给一根体温计量体温。谢婉莹转头问老人家:“体温计拿出来了吗?”
“体温计?哎呀,我忘了。”患童奶奶的手打了下自己的额头。
陪孩子来看病的老人家,年纪大容易忘事,记不住医生护士交代的细节。孩子腋下夹的这根体温计,预计时间早超过护士交代过的十分钟时限。
这个事不能抱怨护士。三甲医院的急诊护士是忙到,负责坐在分诊台的护士一有空需要帮其他同事去给患者打针,后者情况比盯着患者量体温这种事更急。反正到时候医生给孩子看病,会问及体温,不会完全忘掉这个事。
“没关系。”谢婉莹安慰下奶奶,自己伸手轻柔地从孩子腋下摸到那根夹着的体温计,取出,对着日光灯读取上面的水银度数:三十九度六。
可以重新再测一次,但数值应该偏差不了多少。总之千万不要烧到四十度以上。
三十九度六靠近四十度了,对人大脑的活动有影响。男孩因此有头疼,头昏脑胀的症状,不太能回答医生的问题。
没有问孩子,让孩子多休息,谢婉莹从口袋里掏出听诊器,给孩子听听肺,排除下肺炎。
病毒性感冒最怕的并发症是肺炎。一旦诊断肺炎,不用多说,肯定需要住院。住哪个科室,不一定是去小儿科。因为国协没有小儿内科,却是有可能被收进他们呼吸内科。好比当初她在普外二,在没有可以转过去小儿科治疗的条件下,这些科室会根据专科病收治范围收一些儿童病例入院。
给男孩听完肺,孩子的肺部情况尚好。孩子咳嗽不见很严重,没有气喘,没有胸痛。
谢婉莹从白大褂口袋里再掏出了医生看病的两样法宝:棉签以及手电筒。
“魏伟同学,来,张开你的嘴。”
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男孩抬起头,见到眼前医生姐姐笑吟吟漂亮的大眼睛,好像精神都得到了不少安慰。
十岁的孩子是能配合医生了,男孩张大嘴巴。
没有压舌板,谢婉莹用两根棉签代替压舌板,给孩子压压舌头,一根棉签压的面积是不太够,所以需要两根棉签。
另一只手举起手电筒,借助手电筒的光,察看孩子口腔内。
不要以为医生只是照喉咙,优秀的医生会顺便重点观察患者的口腔粘膜等情况。对于孩子来说,急性咽炎引起的发烧是比成人少见很多。儿童急性扁桃体炎在孩子群中是常见,需要重点排除。其余的,一些有可能会出现在现在社会里比较少见的疾病,同样需要医生警惕和留意,譬如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