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内科医生的小考题
她知道急救可以用到,但用不上。她上次下乡义诊时没见医生用上过。再说东西太多了,总需要有些东西压箱底。
出血的话,普通纱布压迫够了。其实在医院急诊压迫止血都很难用上这个,门诊换药用的多。估计人家国外来的,国外用的多。姚洁想。只能是敷衍下领导了,当着领导的面放上面,等领导走了,再放下面去吧。只要记得放在哪里行了。
聂教授强调这个应该有什么原因吧。谢婉莹想,于是在姚洁走开后拿了一盒凡士林纱布塞进另一个纸箱子侧表面间隙,比较容易找。
有时候医生和护士的习惯是有点相左的,尤其是从来没有搭配过的医生和护士会在各种操作习惯上产生矛盾,主要原因是各自积累的临床经验不太相同。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义诊正式开业了。
姜明珠和金医生率先在各自的医生位置上坐下,打开了血压计,拿出了听诊器挂脖子上。病历纸处方纸拿出来,笔在上面书写第一个病人的姓名了。
由于谢婉莹自己要跟聂加敏工作,跟她的耿凌飞和范芸芸是可以自由选择跟其他老师看看。反正其它科室的老师没有带实习生来。因此,范芸芸先站在了金医生后面,拿出笔记本学习了。
耿凌飞和戴南辉一块跟在了自己科室前辈何光佑和邱瑞云后头观摩。
“来,帮病人量个血压。”金医生让来学习的范芸芸锻炼动手能力。
范芸芸放下本子,走上来弯下腰,给个老大爷的胳膊上束缚血压计的绑带。
“你绑的位置低了。”见她操作的规范不太标准,金医生提醒她,“不知道绑哪里,看看旁边。”
范芸芸转头一眼看过去,先找自己的偶像:谢师姐是在给个五岁的小女孩量血压,换了血压计的袖带。让她这个新来的菜鸟长知识了,儿童量血压的袖带和成人的不一样,谁让儿童的个儿胳膊比成人短细。
“你看谁?”金医生发现她寻找的目标不对,让她转回头看二号通道。要学需要向同是内科给成人量血压的前辈学习。
内科医生向来认为自己比外科医生更重视手测血压,这种活儿干得比整天上手术台去了的外科医生多。所谓熟能生巧,积累的经验比外科医生足。
范芸芸只得先回个头,观察身边的姜明珠医生给病人量血压的步骤。
“肘窝这里的肱动脉先摸清楚在哪里,到时候好放准听诊器。袖带要绑到肱动脉上面,离肘弯大约2.5厘米处。打气的气袋要放到正面来。”对待女医生后辈,姜明珠耐心地边操作示范边讲解。
范芸芸有模有样地学着。
突然间,听姜明珠问:“你这个患者有糖尿病吗?”
“这?”范芸芸眼里打了个问号了,糖尿病和量血压的关系是?糖尿病的病人多有高血压历史,所以要多注意血压是不是高?
看来在这个小菜鸟口里得不到正确答题答案了,姜明珠向站远点的几名实习生询问:“你们谁帮她回答这个问题?”
【872】什么是真学霸
戴南辉和耿凌飞愣了下,在自己大脑里找了半天知识点。
可能他们是外科生,对这样的知识点不是非常留意。糖尿病病人通常属于在内科治疗的范畴,和高血压患者一样。到了需要手术治疗的时候,并发症症状非常明显,心脏病发作脑出血脑梗塞或是要截肢的糖尿病足了,这些日常的微妙变化指证压根顾不上了,先给病人做手术保命要紧了。因此平日里监护病人慢性病发展情况的内科医生会比外科医生更加注重这些细节。
“莹莹。”姜明珠叫小师妹了。叫她有点郁闷,一个两个来的说是高材生,结果貌似因为是外科生对内科知识点这般轻视。
准备给小患者量血压的谢婉莹只能是先转头,回答师姐说:“量立位血压。因为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看看吧,什么是真学霸。姜明珠给其他三名实习生一记训斥的目光。真正厉害的外科医生,人家掌握内科知识点同样是一级棒的。
接到前辈的教育了,其他三名实习生互相望望,反省中。
“她去过内科了吗?”戴南辉问旁边的耿凌飞。
耿凌飞摇摇头,谢婉莹轮过什么科室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没去过内科,她的知识点如此全面怎么来的。戴南辉和耿凌飞绞尽脑汁地想。背书吗?问题背完即忘是常见的事,所以医学生必须进临床,是为了联系实际加深书本上的知识点印象。有时候只要是一个病人身上的症状,能让医生牢记住了一辈子的知识点。
只能说,谢婉莹的脑子或许是另类了,属于记忆力非凡的特殊人才。
回答完师姐,谢婉莹的注意力回到了面前的小患者身上。
五岁的小朋友,有点儿流鼻涕咳嗽的症状。村里既然来了免费义诊的医生,孩子妈妈顺便带孩子来名医这里看小感冒了。如果没有义诊医生怎么办,等孩子情况严重些,妈妈会先带孩子去几个村共用的卫生室看赤脚医生。这是农村人一般的就医程序,不会说直奔大医院去。一是交通不方便二是大医院花费多。
“她高血压吗?”见医生给自己女儿量血压了,孩子妈妈问。
一般老百姓的意识里头,医生给患者量血压多数是因患者血压高。那是,常年低血压的患者是少见的,只有常年高血压的常见。
“不,是怕她血压有点低。好像小朋友胃口不是太好,睡眠也不大好是不是?”一面和小朋友妈妈交流,谢婉莹一边问问小朋友自己,“你中午吃了东西可以告诉姐姐吗?中午有睡午觉吗?”
医生问问小朋友自己,除了尊重小病患,更重要的是可以顺便观察确定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神志。
五岁的小小姑娘是脸蛋有点点的青白,精神疲倦,小手揉着小眼睛,一张小脸蛋好像蔫蔫的小太阳花,小嗓子时不时咳咳咳。俨然,这孩子其实病到好似是没精力听清楚医生姐姐的问话了。
【873】温柔口碑不是谁都能学到
两个医生对孩子这个状况感觉到了一丝严重性。
孩子妈妈却不以为然,催女儿:“人家医生问你话呢。”
很显然,这孩子妈妈不知道一个孩童真正大病病重的时候表现是萎靡不振而不是其它。
拿出压舌板,聂加敏准备给孩子先检查下喉咙。
孩子妈妈再拍了下女儿的小胳膊:“赶紧张嘴!”
谢婉莹见到绕过台子,站在了孩子另一边蹲下去,目光和小孩子的小眼睛平视着,说:“你说——啊。”紧接她张开自己的嘴给小朋友做示范。
模仿大人是这个年龄段小朋友的动作习性,五岁的小姑娘跟着谢婉莹张开了自己的小嘴巴。
周围一圈人看着,尤其是孩子妈妈有点儿看懵了:她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医生。之前她带女儿去看病,通常都是医生不耐烦地喊着她快,快让孩子配合好。
谢师姐好温柔。范芸芸的眼皮使劲儿眨着,拿着血压计看偶像又看傻了的姿态。
金医生和姜明珠互相对对眼:确实是很温柔啊。
看来大家全听闻过谢婉莹温柔的口碑了。
姚洁说道:“我老公经常说她很适合当心内科医生的。声音很柔,一点都不会吓到心脏病病人。”
这话立马博得在场一群外科的超级不满了,谁说只有内科医生可以温柔。外科医生一样很温柔的。
“温柔吗?我们也可以的。”常家伟说,边向面前来看骨科的老头子自认很帅呼呼地笑笑。
对面的老头子被他吓了跳:“医生,我的腿怎么了?”
“你的关节疼属于老年性关节炎,没大碍。我给你开点药,我们这回车上没带这个药。你拿处方纸去外面药店买,能买到的。”说着,常家伟帅气地把开完药的处方从本子上撕下来,交给老人家的家属。
“可医生我爸这条腿以前摔过的,摔完一直疼。”病人的儿子有点怀疑他的话说。
“摔了多久?”常家伟问。
“十几年了。他拿锄头翻土的时候摔了个大跟头。我妈说的。我妈说之前陪我爸去过县城医院,看了好几回,开了药,全说他是类风湿。”家属反映你这个诊断结果和县医院明显有出入。
这个花花公子不会要砸了他们国协的招牌吧?金医生和姜明珠再对下眼有点担心。只怕这家伙下乡来没打算怎么好好工作只想着拈花惹草。
对于家属说的情况,常家伟再次摞起患者的裤腿,摸摸那个膝盖头,边摸边点头:“如果是类风湿,也和十几年前摔跤没什么关系。真摔坏骨头了,这条腿早就不能走路了。你看我给他检查他这个膝盖,关节外形变形不严重,不像类风湿,红肿不明显,不是很僵硬。是不是平常走点路感觉还舒服点?”
老人家听他后面他这个问题,伸伸自己的膝盖,仔细感觉后发现他的话有道理,点了头:“是。”
看来这个花花公子是有两把刷子。金医生和姜明珠想。
“不是类风湿,那是什么?”家属担心了,“县医院的人之前全给我爸开的类风湿药。”
【874】老师各有擅长
类风湿是最常见的老年关节炎病种没错,如果不好好详细判断区分,真是有可能把病人的诊断下错了。当医生最怕遇到这种情况了,貌似需要帮其他医生收拾残局。
常家伟清两声嗓子:“不需要担心。我这不是给你开了处方吗?你拿着它去药店买点硫酸氨基葡萄糖给他吃,平日里注意补钙嗮太阳。”
“县医院开的药还给他吃吗?”
“先别给他吃了。”
“爸,我带你去找县医院退那个药膏什么的,让他们退钱。”这儿子架起老爸,跟着回头对常家伟说,“医生,如果县医院坚持说我爸的腿不是你说的这个病怎么办?”
“信他们还是信我,你们自己想。”常家伟没好气了,板起脸道。
姜明珠和金医生肚子里快笑死了,想着这家伙刚开始还想表演温柔,好好向人家学习点吧。
再看,谢婉莹的温柔表现,貌似很得刚来新领导的欢心。毕竟人家是小儿外科教授,对后辈提出的医生形象要求第一个词叫做要做天使。
温柔是天使的代名词。聂加敏望着学生对待患儿的表现,含低的下巴颏似是有认可的成分。
只看谢婉莹不止对小儿患者温柔,对家属也很温柔体贴,向在孩子边上站着的妈妈说:“我给你搬张椅子,你坐。”
哎呀,这女医生客气到叫人好像想怎么生气都生气不起来。本有些焦躁的孩子妈妈想。
聂加敏取了根压舌板放到了孩子张开小嘴巴的舌根上,轻轻压一压。
由于他动作很轻柔,孩子几乎没有任何感觉。
给家属搬椅子过来的谢婉莹瞧着老师的动作,在心里学习下:患儿向来难配合医生,聂老师给患儿看病不让患儿哭的这个技巧是真厉害。是谭老师估计办不到,光一张扑克脸能把雅智小朋友从一开始吓哭了。各个专科老师有自己的擅长之处。
另一只手拿的手电筒,聂加敏往孩子喉咙里仔细照了照,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
“她是不是喉咙发炎了?”孩子妈妈跟着医生张望,好比半个医生的样子问。
“不是。”对家属聂加敏是用严肃的声音回答,脸上的表情对着小朋友却是很细心温和,没让小孩子感到害怕。
小朋友看着他的脸好像目不转睛有点犯小花痴。
察觉到聂老师接下来要听诊了,谢婉莹将老师的听诊器迅速递给老师。
贴心的学生最能博得老师的好感了,接过她手里的听诊器,聂加敏满意地点下头,随口说了句英文:“Clinic
record。”
老师这是信任她要她准备先书写病历了,谢婉莹回到桌子边,拿出本新的病历本。
车上交流只是小试牛刀,安静环境下面对面有所准备的英语交流是较为简单的,让他保留意见。现在见她瞬间听懂了他说的临床常用英语,聂加敏眸里略有惊讶,再转头两耳戴上听诊器耳塞,听头放到了小朋友的后背上辨认孩子的肺部情况。
【875】老道的问诊
“她是感冒了对不对?”孩子妈妈始终存在着焦虑症,在旁说个不停,“你们赶紧给她开点感冒药吧。我不带她去卫生室拿药了。我要赶回家准备给全家人做饭的。”
不得不承认,家属在边上的叽叽喳喳是很影响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的思绪的。
聂加敏的眉簇了下。
老师给病人看病受干扰了,谢婉莹立马叫家属询问患儿的基础信息:“大姐,你女儿是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被她成功转移了注意力,孩子妈妈咕哝的声音终于知道停下来,转过头回答:“我女儿叫做王璐璐,今年五岁了。”
“她有药物过敏史吗?比如有没有打过青霉素?有没有医生告诉你们她青霉素过敏?”由于患儿年纪小回答不了这些专业问题,谢婉莹盘问家属。
“没有。”璐璐妈妈摇摇头,“我女儿之前有在卫生室打过针的。你们这是要给她看多久?我要是带她去卫生室,估计人家早开完药了。”
说着说着,璐璐妈妈又烦躁了,眼瞅着其它通道排队的患者一个接一个看完,她的女儿看了半天没有下文。
谢婉莹宛如没听见她后面的牢骚,不,必须让家属的思维跟着医生的思维转关注在病儿的病情上,问:“璐璐她什么时候打的针?”
“她打针的时间应该离现在蛮久了。”璐璐妈妈说。
她的答案和医生要问的问题是鸡同鸭讲了。好在当医生的,对这种现象是习以为常的。谢婉莹认真在病历记录下暂未发现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再问家属有关患儿的发病史:“她有这个症状几天了?”
“症状?”
“咳嗽。”
“她咳嗽几天了,越来越厉害。”
“一开始有没有喘气?”
“喘气?”
“就是你看她这样咳着咳着,胸口哪儿好像有点憋,剧烈地咳嗽,手指抓衣服类似的动作,然后哭也哭不太出来。”谢婉莹非常形象具体地描述孩童发病时可能的表现。
对待家属的问话尤其是带有焦虑情绪的家属,医生必须更耐心细致地去引导其回忆出来。这是老练的医生才能做到的。
这下,连何光佑和邱瑞云都感到吃惊了。想她来肝胆外一个月了,没跟人出过门诊,平常查房时间短,他们真不知道她原来在问诊方面已经有不熟的表现了。
经过谢婉莹这样一番引导性问话后,璐璐妈妈记起了女儿在家的一些特殊情况:“她在家里是有时候这样。所以,我觉得她好像感冒严重了带她来看医生。”
“鼻涕流得多吗?”谢婉莹在病历上继续书写。
“有时候比较多。”
“出血吗?”
“她喜欢拿手指抠鼻子,抠到有点儿血出来,我常批评她的。”璐璐妈妈说。
这边聂加敏给孩子听诊完了,侧过脸,俨然是比较认可了学生刚询问患儿病史的过程,于是对学生点了下头。
接到老师的示意,谢婉莹等老师回到位置,把写好的病人病历交给老师查阅。
【876】让大佬吃了惊
从口袋里掏出钢笔,聂加敏的双目放在了病历上,沉默的脸显然在思考什么。
海外来的老师和国内的老师定是有些不同之处的。谢婉莹在旁观察聂老师给她批改的门诊病历。和谭老师不一样,谭老师几乎不改她写的。国内的门诊病历书写本就相对简单些,把患者主要症状体现出来可以了。
说来她这人是公认的做事仔细了,写的通常是超出老师要求的。
没想到,聂老师拿起笔后,在她写的病历后面唰唰唰,下笔如神,加了一大堆上去。譬如她在患儿听诊记录上写了右下肺的呼吸音消失。人家聂老师补充上了患儿的肺视诊,肺叩诊,肺触诊,无论有没有异常均要写。
受教了。谢婉莹想起以前同事好似说过,说国外的医生很注重文书是因为海外医生一旦吃起官司,法律卡文书比国内更严。写患者正常的体征相当于医生是有给病人做这方面的排查的,不写可能没法证实医生自己有没有做,等于排查不仔细医生有不负责任的漏诊嫌疑。
国内情况和海外不太一样,在于国内病人多。国内门诊医生一天要看病人的数字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生不可想象的。谁让国内人口基数多,病人数目跟随是海量。
海外医生似乎是没有为了看完所有病人缩短没个病人看诊时间的概念。
瞧一个患儿,聂加敏慢慢慢慢看,慢慢慢慢琢磨。
国内再慢拍子的医生没敢像他这样干。
人家到底是医院专门聘请来的专家。
谢婉莹万万不敢催促聂老师加快速度,哪怕提醒下聂老师后面一队长长的排队家长和患儿。
看准一个病儿,好过潦草看了一堆病儿把病儿看错了病。估计聂老师心里是这么想的了。
最终,聂加敏的钢笔头敲下了患儿的初步诊断:右肺下气管异物待查。
自己普通话不太行,聂加敏让学生和家属沟通。对这点他似乎是不需要太担心的,因为看这个学生刚才的表现,是比较叫他放心的。不过,到底他这人做事十分细致,需要再问问这个学生的思路是怎么想的。
“你是什么时候怀疑她存在气管异物?”聂加敏沉稳的目光望向她,问。
谢婉莹回忆自己的思路过程:“患儿来时没咳嗽的时候,呼吸都有异常开始怀疑的。她胸廓伴随呼吸运动起伏时左右不对称,咳嗽时越发明显向右侧弯腰,说明右侧肺受到了堵塞。右肺支气管分为十段,异物约是卡在6号位和五号位口间段,异物可能较小,暂时没有完全堵住气管,但是再往下移动到七号位八号位那些细的支气管,危险很大了。”
她这番突如其来的一串详细答案,让聂加敏内心里吃了惊:她居然能判断到异物在哪段支气管里了?这不相当于她的眼睛或是脑子像能透视的x光机或ct机了?
“具体要看患者的ct检查结果。”谢婉莹谨慎地补充道。
【877】孩子年纪小容易误诊的
她这脑子是有点像异能好似能看穿人体那样判断病人的病位,但既然从黄师兄那里得知自己很可能不是具有异能,她现在对自己的每个推断尽可能做到十分严谨。
聂加敏的黑眸里闪过道光,好像是认为她后面加的那句话有点多余。
“你们医生究竟怎么说?究竟给不给我女儿开药啊。”璐璐妈妈催促医生。
聂老师不善普通话,谢婉莹代老师和家属沟通说明患儿情况:“聂教授给璐璐仔细查看了,璐璐可能不是普通感冒。”
“流鼻涕打喷嚏,还不是感冒吗?”
“她最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和喘气,流鼻涕是她手指硬抠鼻腔导致的结果。她抠鼻子是因为她觉得不舒服,呼吸不顺畅。小孩子年纪小语言表达不清晰,容易叫人误会。”谢婉莹说。
璐璐妈妈转身抓住女儿问:“你哪儿不舒服你给医生说清楚。”
被妈妈拉的璐璐,小喉咙噎泣,噎着噎着又咳嗽。
“她怎么又咳了?你给她开点止咳糖浆吧。”璐璐妈妈再催医生。
“不是我们不给她开,而是她咳嗽是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她的支气管被异物堵住了,异物产生的炎症刺激了她的气道让她咳嗽不停,甚至喘息呼吸不畅。她这个情况必须赶紧去医院处理。”
“什么?”璐璐妈妈好像听不懂医生的话了。她女儿一个感冒怎么变成气管异物了。
“璐璐之前有没有吃过西瓜或果冻之类的东西?”
“你说水果零食,哪个孩子不吃啊。我让她吃有错吗?”璐璐妈妈语气不满了。
“没说不能给孩子吃。但是无论孩子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大人要在旁仔细看着的,才能及时发现孩子吃东西不注意时食物误入气管的问题。像西瓜子果冻这些,进入孩子气管的话,不说孩子,成人都可能发生窒息,很容易致命。你回忆一下她是不是有吃过?”
璐璐妈妈的呼吸急促了,看着自己娃子的脸跟着发青,应该是听完医生说的这些话想起类似的新闻了,被吓到了,战战兢兢地说:“她现在能呼气不是吗?”
“要看异物堵在气管里的情况。她现在之所以还能呼吸,是异物可能没安全堵住气管里头。但是异物肯定是要往下移动的,人的气管越往下腔道越细,异物会完全堵住下面的气管的,到时候——”
“啊!”璐璐妈妈突然哇一声,要哭了,“我娃怎么办啊?”
四周的村民和李村长等村干部围过来了。
璐璐妈妈六神无主握住了李村长的说:“怎么办?医生说的话我快听不懂了。”
“别怕。人家是国协的大医生,你听她说什么照做就是了。”李村长对她说,反正他这个不是医生的村长也只会听医生怎么说怎么做。
“医生,要怎么办?”璐璐妈妈回头问。
看家属配合了,谢婉莹说:“支气管镜不清楚县医院有没有,可以先去县医院照ct,结果出来证实有气管异物的话,尽快把孩子送到首都大医院去。”
【878】感染
“去首都怎么去啊?”璐璐妈妈更慌了,完全没料到女儿情况会这么严重。
“你先别急,喊你老公过来。”李村长抓住她的手安慰说,“找辆车送你们先去县城医院。按照医生说的拍片,再让县城医院的救护车带你女儿去首都大医院。”说完,知道她这家人交通工具难,李村长帮她家找车了。
农村人淳朴善良,同个村的村风良好的,户户更是像一家子一样。
李村长一招呼,村里张老三开着辆小面包车来了。璐璐的爸爸接到通知风风火火赶来,同赶来的有家里的爷爷奶奶,一大家子一块带小孩子上医院去,带上了国协医生给孩子写的病历。
眼看小儿外科的领导看病人看出了个大毛病出来,其他义诊的医生们一个个提高警惕性了,避免给村民们看漏了大病。
戴南辉给个男患者量血压,突然双眼盯住了对方的脖子,对身边的何光佑说:“老师,他颈部淋巴结肿大。”
什么?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可能事大了。何光佑连忙回头去看看这个病人,手伸出去触诊患者颈部,问患者:“你是不是有大脖子病?”
“是。医生说我缺碘。”
戴南辉侧过脸去,感觉有点难以见人了。
何光佑没有批评他,知道他是菜鸟,甲状腺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判断错很正常。不正常的菜鸟可能是谢婉莹,一来临床啥都懂的样子。
小儿外这边再迎来了个特殊患者。
十岁的男孩被自己爷爷背过来看医生。
原来这孩子前两天爱玩,和其他小伙伴追跑时摔跤了,弄伤了条左腿。家里没想到把他送卫生室去处理,以为不重,自己家里搞了点跌打油给他伤口擦擦。
过了一天而已,孩子这腿肿成了大象腿似的,总算让家里留守看孩子的爷爷奶奶焦急了,才记起送孩子来看医生。
“放在这个床上。”李村长拍拍棚子后面临时搭设的木板床,让两个较为年轻的村干部帮老人抬孙子,把孩子放到床上让医生处理。
谢婉莹和聂加敏戴上手套走到患儿身边。
“这病人算不算你们骨科的?你用不用跟着去看看?”金医生提醒常家伟说。
常家伟站起身,更多是怀了点凑热闹的好奇心,走过去瞧瞧情况。
十岁的男童有发烧的迹象了,脸红红的。
谢婉莹拿了根体温计放孩子的腋下给夹着,量个体温,再摸摸这孩子的头部,回头请示老师:“是不是需要先打补液?”
“不。”聂加敏摇摇头,显然是不着急,很稳重。
海外来的聂老师看来比国内的老师们更加地不着不急的。
常家伟两只手插在白大褂口袋里站在边上,静等这外国来的专家准备怎么处理。
这孩子的情况其实不难诊断的。只要是医生,望到那孩子的伤口都能一眼判断出是伤口感染了。
左侧小腿部有局部弥漫性红肿,红肿界限不清,显而易见的中央凹陷性水肿,怕要形成溃疡了。
【879】不要漏诊
常家伟初步判断其可能为蜂窝组织炎。
蜂窝组织炎在临床上并不算少见。外露的伤口一旦开始没有处理好,细菌很容易继续向皮肤下侵入造成皮下脂肪组织大量感染甚至坏死。皮下脂肪组织形像蜂窝,因此蜂窝组织炎这个名字简单理解的话,可以想象成皮下脂肪组织发炎的形容词。
隔着无菌手套,聂加敏的手指轻轻按了按男童的伤口处,确定是凹陷性水肿,表皮里头有脓包,需要行外科切开,用生理盐水清洗和排脓。
转头,聂加敏对准备物品的护士说:“要做脓肿切开,请准备生理盐水。”
到时间了,谢婉莹从孩子腋下抽出体温计,对向日光观察刻度,眉头皱了皱后向老师汇报:“聂老师,患者体温现在是三十九度一,我预计他的体温会再烧上去。”
“嗯。”聂加敏照旧是不急。
有丰富行医经验的医生,看多了各式各样的病人以及大场面后,是很少会急的了。再有,谢婉莹发现了,聂老师似乎对患儿家属抱有不满。
患儿这样的情况根本不该拖到来看义诊,说明家里人好像没把孩子真正当回事儿。现在如果这里的医生帮着处理得差不多,义诊医生一走,这患儿家属会不会把患儿又随便扔家里去了。所以,最好是初期处理后让患儿家属负责任地把孩子继续送医院去处理。
瞧瞧这孩子的爷爷在继续撇清自己的责任:“哎,他天天跑,时常摔跤的。这次摔的都没有上次厉害,怎么变成这样我和他奶奶全想不通了。”
总之,这家属应该是需要反省反省的,哪能说孩子和平日里摔的跤一样可以不注意孩子的伤口了。
对这点,谢婉莹并不反对老师所想的,说:“聂老师,我想你可能需要先检查他的口腔,面颌部的情况一样严重。”
“口腔?”聂加敏对她提出的新提议警觉了。
常家伟也是愣了下,什么口腔?
“我看他左侧脸下颌有点肿大,估计他这个细菌感染发展迅猛是因为早有口腔感染了再加其它部位感染。”谢婉莹说。
常家伟凑到床头了,和聂加敏一块在掰开孩子嘴的口腔里张望,清楚地见到了左侧下方的后牙特别地肿。最糟糕的是,一样化脓了,而且如谢婉莹说的,导致脸肿了,未来再扩散要到颅内感染。
这孩子肯定有牙疼的,结果家属完全不在意。
孩子爷爷听完医生的话吃一惊:“这牙疼能比我孙子这条腿发炎还严重?”
“嗯。”医生肯定地回答他。
“牙疼我也有啊。”孩子爷爷说的时候自己也张张嘴给医生看自己的蛀牙。
这种患儿家属医生见一个只能无语一个。
“你们医生给他开药吃啊。”男童的爷爷和之前的璐璐妈妈说一样的话,只催医生开药。
问题病人一般到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去医院了,要挂瓶的了,避免变成颅内和全身感染,赶紧要用抗生素抑制住。口腔内切开排脓要让口腔科医生来处理,必要时需请神经外科医生会诊看看是不是有颅内感染。
【880】吃定了医生心软
“要去医院吗?”孩子爷爷听完这话摆摆手,“算了,我背他去卫生室。”
李村长拉住对方:“你要听国协大医生的。难道你不想要你孙子的命了吗?”
“谁说我不要我孙子命了?问题他们说的我听不懂。把牙疼说成那么大的事。”这孩子爷爷只差说你医生是想骗人骗钱了。
“他们今天来义诊半分钱都没收,骗你做什么?”
李村长为医生们说话,和老乡说凡事要讲道理的。
这种事情,最惨的永远是病人。尤其是这样一个经济上生活上只能依赖家长的患儿来讲,生死不是掌握在医生手里而是在自己的长辈手里了。
这孩子的爷爷蹲在地上了,摸着口袋里想掏条烟出来抽。儿子儿媳妇不在家,出外打工去了,几个孩子放他这里养,孩子父母给的钱根本不够孩子上医院治的。
“让他爸妈寄钱回来,我帮你联系他们。”作为村干部,李村长是比较了解这些村民的心态的,拍拍这爷爷的肩膀说。
村干部走进去办公室里打电话,孩子爷爷突然起身,像是要往哪里走。
“喂,你去哪里——”姜明珠激动地站了起来,喊人。
真就生怕这孩子家长把孩子丢在这儿不管了。这种事常有发生的,丢医院的,丢福利院门口的最多。这些家长是不怕医院或是福利院的人不收孩子的,吃定了医生这种群体心软。等孩子免费治好病再来带回去。
那孩子爷爷听见医生的叫声是反而加快了脚步。一群村民没人敢拦住。只剩下李村长带干部去追了,回头不忘安抚医生:“没事没事,我们知道他家在哪。”
这和患者他家在哪里有什么关系。姜明珠气得想跺脚了,很清楚这些家长的冷血程度的,这样的家长一般家里远不止一个孩子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少一个娃没有任何关系。再说这种人,怕是会跟你警察医生当场掀桌子,说我就是穷拿不出钱,孩子的命要不要你们看着办。
之前小师妹救的小姑娘马云莉是典型的例子了,至今,警察上马家去找人都解决不了问题。
这样的老头子警察更不可能去拘留了,拘留了老头子,老头子家里另外几个孩子没人照顾了。
“聂老师,给孩子先打上抗生素。”谢婉莹提议。
其他人唰的回头,想她怎能比前辈们冷静。
姚洁开声:“没有抗生素。”
来义诊怎么可能带抗生素。义诊只有一两天。抗生素一打一个疗程需要几天功夫的,给病人开抗生素的话疗程没法做完相当于无用。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只能积极要求家属送患者到医院去。
“我们可以联系卫生室,卫生室应该有抗生素。腿部的情况我们先给他处理完。”谢婉莹一字一句很冷静地说,最后补充道,“我相信李村长和村委会的智慧。”
临床一线医生不像后勤要直面社会问题,但靠医生单枪匹马肯定没法解决,需要靠大家靠社会。这是她之前从马云莉事件中体会到的。要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多。
【881】你来做
小师妹是头脑清楚到爆了。姜明珠心头的焦躁熄灭了,支持师妹:“对,她说的对。”
其他在场的医生想想是这个道理没错,社会问题该靠社会来解决,何必自己扛着。
谢姑娘绝顶聪明。常家伟眯眯眼,回想自己那个机器人老同学欣赏这个学生是许久了。
谢婉莹并没有松懈,知道这事最终需要领导拍板。
聂老师比陶师兄更谨慎,可能刚从国外来不熟悉国内的情况,对她的话抱有一丝质疑怕她是吹牛皮。加上聂加敏一张比谭老师更沉默是金的脸,叫人看着是更加紧张了。
“卫生室?”聂加敏低头若在思考这个词代表什么,他好像在什么资料上阅读过。
“聂老师。”走过去,谢婉莹给聂加敏仔细介绍村卫生室,“它是一个在我们农村最基层的卫生机构,里头驻有村医,有简单的诊室治疗室留观室处置间配备有一些基础用药等,设施可能比较简陋,但是可以处理村民们的常见病。有紧急情况可以在村卫生室先做初步处理再转去医院。”说着,她拿出笔记本在空白页上随手给老师画图了。
图画是更能直观说明问题。
其他前辈一瞧,莞尔了:她这是把医学课本介绍卫生机构上的图照搬过来画。
估计聂加敏也猜得到,不过很耐心地看她画,是由于发现她画画不错。画工不错的医学生是有点儿优势的,这点聂加敏清楚。
“ok。”给学生比了个手势,聂加敏这是被她说动了。
在场村干部跑去了九庄卫生室找驻村医生。十二庄和九庄相邻是共用一个村卫生室,设立在九庄的村头,需要这边派人去喊。
驻村医生带抗生素来之前,现场医生要准备先给孩子的腿切开排脓了。
此时李村长不负众望把那孩子爷爷拉回来了。
“你说说,你跑啥?不是不要孙子你想把他丢给谁?你敢这么做,全村的人骂死你,我带头骂死你。你要把全村的脸丢到哪里去?丢到首都去吗?你想让首都的大医生给你养孙子?你做什么梦,王八蛋。”李村长劈头盖脸地一顿骂后,再安抚群众,“有什么困难你可以说,没钱借给你钱让你给你孙子治病。”
“我家里欠很多钱了。”孩子爷爷满面愁苦。
“知道这是你救你孙子命的钱,谁说不借给你?不是要你现在还要你命。我先借你。”李村长说着先在自己口袋里掏钱。
“村长。这——”孩子爷爷不好意思。
患儿那边,姚洁准备好了物品,请示聂加敏:“教授,是您亲自做是不是?”
对于她的问题,聂加敏转个身,对准谢婉莹用手指了下学生:“You.”
其他医生全转回头了,姚洁更是愣到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个个吃惊地是在想:这位新领导适应得这么快的,居然直接叫刚认识半天的实习生上手了?
瞧瞧这洋领导和谢婉莹说话的口吻,完全自来熟一样了,随口飙飙飙英文短句。
【882】跟不上她节奏
对于这点聂加敏自己同样意外的,没想一个国内说文绉绉英文的学生能很快理解他的意思配合他。既然如此,给这学生更多机会试试。
So——谢婉莹对聂老师点点头,马上戴口罩和帽子手套,准备动手。
老师给她机会做,不做是白痴。因此她平日里必然是做好各种准备了。
患儿现在是要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消毒范围是从感染皮肤的外到内,不要搞错了,消毒范围大于手术区域,再铺上无菌洞巾。
第一次现场看她医学实操,常家伟的手摸起了下巴颏,再转头,见其他人过来围观了。
只见观望的人真不少。
村民们首当其冲,一个个如同好奇宝宝似的伸脖子踮脚尖的,对医生的操作充满了猎奇心。要不是碍着村干部在这里不敢围,而且在排队等着看其他医生,肯定一哄而上了。
戴南辉耿凌飞范芸芸他们,自不用说积极过来观摩学习了。
难得的是朱会苍,不是在车上说这个师妹“坏话”吗?这会儿扶着眼镜一秒三回头,看来是同好奇了。
肝胆外科的人相对冷静些。想想谢婉莹之前都能他们科的手术台上做助手了,何光佑和邱瑞云对她做这种小手术没有一点好担心的。
陶智杰安排她跟聂加敏,估计也是想让自家的优秀实习生在国外来的人面前露露实力,表现国内的医学人才不差。
放眼完周围这个环境,常家伟替谢婉莹感慨了。
在医院自己地盘上,医生操作被人围观都可能出点什么意外。这是到了人家的地盘上当众现场表演似的,一点点不小心,等于是实证被人抓。谢婉莹现在的压力该有多大。
回头再看,谢医生好像没有压力似的。常家伟的眼里怔了怔。
消毒,铺单,只是最简单的步骤,可以说没什么太大的技术难度,只要遵循无菌操作。谢婉莹哪里来的压力,所以她唰唰唰,动作很快的。
和她首次配合的姚洁差点儿跟不上她节奏,心里头直喘气了。
她是主管护师呢,都能被个实习生牵着鼻子走了?姚洁心头砰砰跳了,怎感觉自己反而变成实习的那个人了。
不对,是刚进临床的外科实习生里头压根没见过她这样的技术熟练度。这点她作为主管护师有丰富临床经验可以这样断定。
这人,真是后生可畏了。姚洁再次回想自己老公的话,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老公要看好这个人了。
消毒完,接下来的步骤有技术难度了。
首先要判断需患儿是否需要加局麻。
谢婉莹没像其他医生戴手套立马摸摸按按孩子的小腿确定脓肿深度,而是用眼睛去观察。因为一动患儿,孩子比大人敏感,医生的任何操作都会很容易不小心引起孩子的恐慌。
她要给孩子技术保护,是要用自己好比有异能透视的眼睛和大脑去实现了。
表皮,皮下脂肪,筋膜层,每一层,用自己的大脑先推测下。
【883】局麻自己做
最后她戴手套的手指只在一个点位上轻轻地按了按,感受里头脓肿即液体的波动,来对应自己的大脑有没有算错。
在旁观察她的常家伟,眸里精光一闪了,双眼视线直对着她尖锐:这家伙,判断竟然有一针见血的成效?刚进临床实习不久的人有谁能做到这点?
聂加敏双手放在白大褂口袋里了,偏着的头宛如注意力只在谢婉莹的那双手上了。
朱会苍站了起身,想看仔细点似的。
戴南辉和耿凌飞以及范芸芸,却是不太清楚发生什么事了。
确定好脓肿深浅。比较浅的话不需要上麻药了,医生轻轻用针尖或刀尖挑两下破了脓肿皮即可排脓,没必要让患者再挨一针。然而,眼前患儿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给家属给延误出来的病情,感染是来到筋膜了,不上麻药不行。
要上麻药了,没有麻醉师随行。不过这种外科小手术向来是不会配有麻醉师的。全国麻醉师数量少,况且这种局麻十分简单,是在患者神志清楚下进行,不需要麻醉师全程看护,通常只有医生自己给患者做局麻。局麻可以说是考验外科医生独立操作的一个技术门槛了。
局麻具体来说分为好几种呢,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及神经丛阻滞麻醉。
譬如做普通胃镜前患者被嘱托吞一口麻醉药,喉咙感觉被麻了,这是表面麻醉,主要起效于黏膜。门诊的小手术如常见的痔疮手术,医生在患者肛门周围神经注射一圈麻药是区域阻滞了肛周的神经。神经丛阻滞分好几个部位,如骨科的手和前臂手术用的上肢神经丛阻滞,这个不是在门诊做,是在手术室里由麻醉师操作,并且是儿童患者的话肯定要搭配全麻。
患儿是相较成年人而言非常不配合,容易动来动去,只有全麻能让患儿睡觉不影响医生操作。因此只要是比较大的手术,年纪越小的患儿做单独局麻少,一般加上全麻多。
好在这个患儿年纪有十岁了,现场也没有全麻条件,可以试一下。
综合判断完毕,谢婉莹当机立断,向护士伸出手:“注射器,利多卡因,生理盐水。”
谢师姐好威风。范芸芸在内心里想要模仿偶像的动作了。
戴南辉和耿凌飞却觉得谢婉莹勇气爆棚了,不可思议,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她居然一点怕都没有。
姚洁给她分别递上麻醉药和生理盐水敲开的安瓿,让她自己吸药。
拉开注射器推杆,稳稳重重把针头插入安瓿里吸药。其他人见她的手没有丝毫的抖动稳如泰山,又是一惊。
自己配好局部麻醉药,谢婉莹将针头朝向了患者感染的皮肤周围,扎入。
围观的人呼吸有些吃紧。
内行的医生知道,局部浸润麻醉不只是麻醉,而且是给等会儿的手术先做探查。这一针下去,可以探查到患者骨头的深度,可以探查到脓肿深度里头的范围。因此局部浸润麻醉是要一针将手术范围内的神经全麻了。也因而手术范围大的话,不止一针,要在伤口周围其它地方继续再打麻药,使前后左右全麻到位。
【884】脱胎换骨了
一群人看着看着,骤然意识到了为什么自己紧张了。
“哎呀。”姚洁惊呼声,自己怎么可以忘记这么重要的事情。
患儿会动的。赶紧跑过去按住患儿的四肢,再喊其他人帮忙按。
麻药一扎,毕竟有针头在,小孩子被扎针哪有不怕的。
等她把手放到了孩子的小手臂上时,姚洁发现了不对劲。这孩子不动的?不会是这孩子昏迷了吧?急急忙忙转过头再看看孩子的脸。
十岁男童的眼皮眨眨,显然不是昏迷不醒了,人家孩子只是没觉得半点疼。
有了姚洁这串动作的鲜明提醒,其他医生看向谢婉莹的目光里明明白白写着行吃惊了。
“哎,他打针不疼吗?”姜明珠站了起身,望向了小师妹。
“这技术厉害了喔。”金医生一边惊奇一边又觉得理所当然。因为她之前算是见过谢婉莹的惊人表现了。现在这个场面只让她越发感受到:“她进步超快啊。”
回忆几个月前,谢婉莹在外给一个气胸患者做急救穿刺。大家都说她勇气可嘉,但是,明显当时她在傅昕恒指导下做操作并没有今天这样强大的自信。
很显然,在普外三个月再加上在肝胆外一个月的升级训练,谢婉莹更加脱胎换骨了,从雏鸟不断地改变中。
局部浸润麻醉要领,要一针到深,边退边注药,一边要留意是否误入扎到血管里头去了。谢婉莹一点点地退针,一点点地推药,针尖时而在皮肤下方调整方向。
孩子不仅没觉得疼,好像感觉好舒服似的了。麻药可以减轻疼痛感,麻药打得好当然孩子先觉得舒服些了。
只看孩子脸上的表情,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医生厉害了。
村民们张望到眼珠子要瞪出来了。
孩子爷爷的头像大鹅一样伸着。
李村长拍下孩子爷爷的肩头:怎样,还让不让医生给你孙子治?
孩子爷爷猛点头:治,治,治。
可以说,穷人家的家长怕给孩子治有时真的不是因为有没有钱,其实是最怕治疗的花销无底洞。所以医生的技术起了关键作用,可以做到成为家长给孩子治病的定心丸。
她说要做一个保护孩子的天使。聂加敏望着这学生的黑眸里有了一抹光。
打好了麻药,放下注射器,谢婉莹再向护士伸出手:“刀。”
姚洁将手术刀递给她了。
谢师姐拿手术刀了。范芸芸内心忍不住激动,双脚在地上似乎跃跃欲试,好像要跳起来。耿凌飞和戴南辉转头望了下她这个见习生,皱住了眉。
手里持手术刀,谢婉莹熟练地转动拿刀的姿势,在患儿的伤口上划个十字切口,紧接把刀还给了护士,用手指进入切口部位挖出脓液和坏死组织。
注射器再吸入大量生理盐水,此时再有个人帮谢婉莹冲洗伤口更好。姚洁刚想拿着注射器上前帮忙,耿凌飞突然走上去了,对她说:“老师,我来。”
姚洁不知觉地看向了谢婉莹请示,后来她想自己是怎么了,怎么请示个实习生了而忽略了在旁的领导了。
【885】跟她学
“聂老师,让他帮忙可以吗?”谢婉莹却是没忘本分,转个头向聂加敏请示。
只是小小的操作,聂加敏当然首肯。
终于可以加入操作了,耿凌飞立马戴上手套和口罩,拿注射器站到了谢婉莹的对面当助手。
这人是傻了吗?为了做这样一点操作居然捧她为老师了?戴南辉摇着头,不知道怎么形容耿凌飞这样的举动了。
范芸芸的眉头忧愁地纠结着,是想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她自己当上谢师姐的助手。
清脓要非常仔细,只有一次彻底清理干净,患儿才不用再痛苦了。谢婉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手指上。
站在她对面的耿凌飞能近距离感受到她可怕的魄力,叫他要吞口水了。
不要以为这是用力掏可以掏出来的,外科医生不是用蛮力解决问题是要用脑子。因此其他人发现,谢婉莹的指头并没有在里头捅等剧烈动作,而是轻轻地动了动而已,不会儿,脓液连连不断从切口处流出来了一大滩,伴随而出的有坏死的部分组织。
邱瑞云和何光佑也感兴趣了,起身走过来瞧瞧她做的怎样了,然后遇到了站在前面看得不亦乐乎的常家伟和朱会苍。
“再在这个方向冲洗下。”谢婉莹对拿生理盐水的耿凌飞说。
耿凌飞一时好像没能理解到她的话。
谢婉莹只得亲手拿住他的注射器头,帮他调适好冲洗方向。
耿凌飞第一次亲身尝试到了“谢老师”的厉害,只见经过她稍微调整后,冲进去的生理盐水很快将伤口里头窝藏在边角上的脓液冲出来了。而之前他的眼睛再怎么仔细看,都没有发现端倪。
“继续冲。”谢婉莹对他说。
“是。”耿凌飞感觉自己主动申请帮忙是做对了。别看冲洗伤口这个操作看似容易,其实有技巧的,现在被她点拨了下后,他有点体会了。
“刘村医来了。”村干部从九庄把驻村医生带来到了现场。
提着个医药箱的刘姓村医生,年纪偏大,快五十岁了,因此行医经验可以说一样非常丰富的。从远处走来时他已经看到了谢婉莹他们的操作,啧啧赞许:“是国协的医生啊。”
小医生对大名医很崇拜的。谁不知道国协是块金字招牌,能在国协的医生个个不可否认都是名医。
放下医药箱,刘村医戴上老花眼镜,走近说:“我也想学学了。”
李村长听见他这话急忙先拉下他:“给老王的孙子治病需要抗生素。你带来没有?”
“带了带了。”刘村医回转身从里头拿出青霉素,对村民的情况都算是比较了解的,说,“他孙子以前打过青霉素,应该不会过敏。”
聂加敏谨慎,怕药物批号不同,对护士说:“做青霉素过敏试验。”
总算是冲洗完了伤口,谢婉莹再仔仔细细检查。最后当然是再请示下老师需要不需要再怎么进一步处理。
“有点出血,放凡士林纱布进去,可以压迫止血,而且可以作为一个引流的作用。”聂加敏指导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