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有没有
医学同科学,有些是实践中直接发现真理。有些是需要科学家(医学家)自己提出个构想,再去验证构想真伪。
于是会发现在临床医学上,很多技术手术是临床医生边自己在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想法再付诸于行动中:哎,也行了~
人体是个很多复杂到没法解释的东西,即便人体的器官组织被科学家反反复复地解剖意图能进行彻底解析,结果只能揭开神秘一角而已。
为此李医生跟崔医生他们说:我也不知道行不行,有人做成了放在研究论文上。其中的原理,说真的,你我都清楚上面说的人体之神秘谁都搞不明白终极目标这回事儿。
按理说肺的“枝丫”是联通的,好比人的血管四处联通旁支一大把,只堵上哪支支气管理应是行不通的。
医学最考验勇气,这是前文说过多少遍的。临床医生为了拯救患者是绝对不轻易死心的。
是不是真的肺的“枝丫”完全联通,全部肺里面跑的气会通到单独的胸膜瘘口去?临床医生认为,既然前辈医学家提出了肺能分段,说明肺不一定真是全部“枝丫”联通的,不是所有肺的“枝丫”能全跑去那个漏气点。
如何证明临床医生的这个构想?尝试堵一下知道了。堵住那条支气管,看有没有效果阻止到漏气,即可知道上述构想是否成立。
堵哪条支气管尝试?
遵循上述构想的前人理论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术前影像学资料做辅助确诊的话,可以在影像学资料找到线索寻找到胸膜瘘口对应的肺段,堵那片肺段对应的支气管。
若没线索,只能是再次按照肺的解剖学分类,先上叶下叶中叶摸索,不行可再分肺段来摸索。
堵肯定是堵上级支气管(即“大枝丫”)而不需要去探索亚段支气管“小枝丫”。因为到了亚段过多旁支四处联通到处可能跑气,堵其中一支亚段变成毫无意义。
以上的话用形容句来套,如发洪水要堵上游大河一堵见效,而不是四处去堵下游的小河小川。
用什么器具堵?
前面说的器具要可撤,最好是容易拿到手而非特殊器械不设门槛应用更广泛。
现场高手大佬们听完描述,很快联想到许多内科外科手术常用的一种工具是几乎所有医生过于耳熟的:球囊导管。
这工具说白了是护士麻醉医生都熟悉。
导尿管气管插管等,不都用类似的球囊导管打个水或者气来堵做固定的作用。
球囊导管哪只有上述使用方式,应该说医生们太擅长于把一个工具玩成万花筒的百花样,这全是基于数学物理学。
发展到至今,球囊管式医疗器械在许多临床医学科室均有作用,发展出各种适应临床各自专科用途造型,都是临床医生们自己根据手术需要琢磨出来的构想。
例如前面我们刚讲完的介入手术病例,其中提到球囊导管用来做血管扩张,它的造型结构必定比导尿管复杂许多。
熟悉这一切的崔医生他们询问重点:李医生,你意思是这工具只见诸于论文中,没有现成的?
李医生:应该是暂时没有,就不知谢卷王自己有没有,或是谢卷王有没有想到上哪儿找到替代品。
众人:……
【546】专业
谢卷王的经典行为准则:无论有多高的医学高山需要逾越,直接冲上高峰。
上面这句话带来的画面想象闪过所有人脑海,随之各位目望向身在现场的谢卷王:真是如此了。
摸索完新机器的功能,谢婉莹医生的面部表板着医者清秀冷峻的一面,秉持着与同行进行学术交谈时必须正正经经的学术端正态度。
在此基础上,所有人能听见谢医生说话用词和李医生用词有着天壤之别。
刚李医生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专科事物。
谢婉莹医生一开口是:“SBO治疗。”
当地医院的患者主治团队包括心胸外科的方主任一群人和不可能缺席的呼吸内科团队尚主任带的一群人,听到这个词的刹那:脑袋要崩了。
“S、B、O治疗是什么?”用力咬着字母复述谢同学话的冯一聪同学,转头问其他人。
面对冯同学的耍宝,这回不用岳班长亲自出手,申魔王一巴掌拍到自己属下脑袋上:你说什么呢你这小子?你忘了你在哪里工作的吗?
国陟有呼吸内科的好不好!
即便你不是国陟的呼吸内科专科医生,呆在这样一家专科医院里你这样耍宝是显得自己多无知。
冯同学不敢绝不敢了。
话说回来,申魔王知道SBO治疗不?
申友焕医生的表情是严肃的,万倍之严肃面对其他人的众目睽睽:嗯,不知道咱也不能说出来不知道啊。
李医生点着头:对对对,SBO治疗。
好家伙,众人听出来了,连李医生都是需要谢卷王提示下方记起这个专业名词。
其他人的心理登时平衡,李医生况且如此,别提他们了。
为挽回自己的专业颜面,李医生赶紧解释:这SBO治疗的过程正是我刚刚和你们讲过的。
再听谢婉莹医生下一句再飙专业词汇:责任引流支气管。
周围一帮听众只能是听众:真的很努力地在听谢卷王讲课。
李医生继续做现场专科翻译:责任引流支气管,正是我上面说过的那条需要堵的支气管。
归结下来,李医生说过的话换做谢医生的专业词汇,是变成以下今晚的支气管镜手术流程和目的:定位责任引流支气管,为第一步,第二步做到责任引流支气管的暂时性封堵。
方主任和尚主任让下面的人提笔唰唰唰,必须一字不漏把谢医生的话记下来。
谢婉莹医生简单明了介绍完术前介绍和动员会,开工。
方主任拿起帕子,再擦擦额头的汗,是汗颜地想起自己不久前是多么狗眼看人低。
才来不久的尚主任四处问着人:谢医生是哪家医院的呼吸内科专家?
不好意思,下午谢卷王不是那个病例的时候不出现的,隐身在大队伍中没人知道她是谁。
“国协心外科专家,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MDT副主任。“向副院长回答这话时已经对谢医生的名头背到滚瓜烂熟了。
尚主任的眼直直地瞪了瞪:对方这名头高大上啊,为何自己以前未听闻过。
终究是不是徒有虚名的一位新区副主任,当地同行终于有机会看下谢医生真正露一手她自己的本行西医技术了。
不像中医需要跟焦老师学,谢医生这回是绝对的主刀。
以为这样结束了吗?
谢卷王是谢卷王别忘了。
首都团队的人望着拿笔只记笔记的当地同行们,心有戚戚然提前同情一把先。
果然是,谢医生对尚主任他们说:等会儿我做完第一个病例,第二个病例你们自己来尝试下。
方主任尚主任:啊?!
难治性气胸在临床上并不属于罕见病,因此别怪谢卷王下午巡科过程中火眼金睛早给你们找出第二个病例。
【547】哇下
麻醉医生准备好给第一病人打麻药,问谢主刀:时间多久,给你预备半小时左右够吗?
静脉短效麻醉时间不可能长的,长时间的话要插管的。
谢婉莹医生:十五分钟左右可以搞定。
李医生准备上去给谢医生做助手,因为现场应该没有比她更能配合谢医生的人了。
没想到,上去时发现助手位置被人占了。
大家看清楚了,天生懒惰的宋学霖医生俨然今晚打算把杂工的活儿干到底了。
与谢医生能久违搭档一次,宋医生想想,反正路上睡了一天,可以活动下顺便满足下自己的欲望。
李医生无奈往旁边站一站。
谢医生边做要变教学的,引述李医生的话:“前面李老师给你们讲课了,你们认真听了应该大致知道这个手术怎么做了。”
卷王永远是最聪明伶俐的卷,多费口舌的话有人愿意代替,卷王当然不打岔。
腹黑谢同学。——一帮人学谭医生再眯眯眼。
李老师没讲到的,谢老师来补充下知识要点:“封堵材料分为封堵剂和封堵器。封堵剂是能被人体自然吸收的,一般要我们自己提前给患者调配好,今日不用先不说其配方,你们回头自己查资料。”
谢老师明显比李老师苛刻多了:你们不是小孩子,自己学习学习吧!
方主任尚主任他们如小朋友低头写字,不敢吭半句音。
“用来探索责任引流支气管的方法有好几种,这里我们先用最常用最快捷的方法来进行,是李老师讲过的填塞球囊,如果能确定的话同时用它来进行手术第二个步骤,至此完成手术。”说到这里,谢老师给现场学生们提出第一个考题,“你们说说如何用球囊管来判定是否为责任引流支气管?”
众位学生的目光立马望向李老师。
李老师已察觉自己教学方面过于温柔,急忙转向跟谢老师对标,摇头表示让学生们思考。
“你先说。”方主任让位给尚主任。
尚主任回个白眼给对方:这病人不是你们科的吗?
学生们没回答出来之前,谢主刀呼一下,把支气管镜送入患者的呼吸道内。
哇!当地没见过谢卷王操作的同行们,一个个惊得飞起了。
强烈对比之下,这些人发现:早上谢医生的那点中医技术操作对谢医生而言真是太小儿科了。
支气管镜技术以前案例讲过,一条软管中间要顺利通过几个关卡不容易的,论操作曲折度定比中医的硬针针刺难。
焦大佬也是被震了一把。
其他西医大佬终于可以笑笑焦大佬:瞧吧,早说了,她老本行是我们西医的不是你们中医的,你偏不信。
焦教授不会认输的:我早说了,她多学一门手艺有益无害。
支气管镜进入患者呼吸道之后,我们说过支气管镜有操作口可以放入取物钳等医疗器械,现在是要把能通过这个操作口径的球囊导管放进去到达患者呼吸道内。
前面说到球囊管可能不太好找,结果一助宋医生帮谢医生早找妥了。
周围众人包括李医生,内心必须“哇”一下:卷王卷起来,把北都天才一块卷,真是要命。
李医生再次庆幸自己早让贤给宋一助。
由于手术时间有限,第二助手李医生已在配合谢主刀蹲下身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衔接的引流瓶。
尚主任他们受到李老师的动作启发找到谢老师的答案:如果是堵到责任引流管上,引流瓶一定有变化,即是说漏气少了或者没了,引流瓶里头的气泡减少或没了。
肉眼观察很考验医生的眼力,在国外先进机构采用电子数字化监测这个项目。暂时国内没有,只能靠李助手这双眼。
李医生宛如用尽全身力气在眼睛上,所有人感觉她双眼要瞪到发红。
事实上,李医生很快意识到自己错了,根本不需要她如何费力观察。
谢主刀第一堵:对了!
这样说,谢主刀不用十五分钟完成手术的,其他人仰望墙上时钟手术时间:五分钟。
谢卷王始终没忘记自己下来教学的。
到了此刻不用他人提醒,方主任尚主任身心颤抖到如岌岌可危的落叶,知道了谢卷王留的时间是给他们的。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548】再攥口气
这里是地狱,恐怖片现场,一场可怕的卷王追杀。
方主任尚主任这一刹那间心头的感受如上。
“尚主任。”方主任清下嗓子间没能咽下的口水,有意先把位子让对尚主任说,点明这是你们科要的器械不是我们科要的,我只是来凑个热闹烘托气氛的。
这件事说回来,是有可能为尚主任自己找来的“麻烦”。
软镜是尚主任他们呼吸内科想要的医疗器械并无任何错。
有点条件的医院呼吸内科,快全是快标配支气管软镜了,而不是再拿着把有使用局限性属于落后技术的支气管硬镜来做手术。
为此,尚主任同张教授许医生白医生他们那般去年早就被送去上级单位学习完相关技术归来,等新器械一来马上能用。
国协大方直接说送东西给他们,不用他们买。谢医生作为国协代表人之一考考他们新技术学的怎样,有没有辜负国协送来宝物的那份期待是应该的。
也说明谢医生之前是有了解完这些情况再敢给当地学生发出考卷。
卷王不是不讲科学的卷,卷的是叫做合法合规让你没法逃。
想到这儿的尚主任挺一挺胸,固然脑门上流的汗越多了。
手术间门内门外挤来越来越多的围观人士。
昨晚做过学生的张教授许医生白医生他们到场,见到面前的尚主任他们这幕,心头猛叹着:哎呦,幸好昨晚不是谁谁谁做他们的指导老师。
对比今日的谢老师,他们的老师们即使脾气凶点都比谢老师温柔多去了。
谢老师拿起鞭子这个抽,不是如其他老师们仅抽你的手快点干活,是直接抽到你的脑子像陀螺转晕过去。
沉默是金的首都团队望着现场当地同行们的一片青白脸,显然这些人是全被谢卷王的鞭子吓到没一个能抽声气的。
咳咳,申魔王偷偷清两嗓子:小师妹是可怕咧~
再看李二助李医生,屁股快坐到地上不动了,是蹲在引流瓶边先一步想破了脑袋。
李医生是想不透:谢医生不是呼吸内科的,按理说平常一直熟练使用的是外科器械,不是他们呼吸内科的器械,做的这类手术更应该是少,怎能一堵能堵到位?
意思是这样的技术她李医生这个国都来的呼吸内科专家也办不到。
问谢医生自己的话,谢医生会老实告诉对方:自从完成呼吸内科实习离开呼吸内科,她谢医生没再摸过这类器械。
再套用谢医生说过的话:但这完全不妨碍她和宋医生玩这个东西能玩得溜,因各科使用的软镜大同小异。
这一堵能行,实际上和软镜操作是否玩得溜关系不大吧?到底李医生是这方面的专家,一句话点出重点。
尚主任方主任他们跟着点点头,他们很用心努力在学习了,但是如李老师看太不懂谢老师的第一步操作。
怎整?
当老师必然智商要高过学生一等,要能预判学生是否能完成你教导的功课方能衬得上位一名合格高明的老师。好比焦教授之前一口笃定谢同学能做到证实了自己是大佬老师。
同理能推测出谢老师早就帮现场学生们想到这点。
谢老师“温柔”地对学生们说:这问题不用问的,我知道你们的眼睛是没我眼睛这个本事。
谢老师的三维眼一眼能从患者术前检查的片子上去判定准确的病灶位置,是谢老师的天赋本事,学生做不到情有可原。
听完谢老师的话,李老师和学生们懂了,不用再追着谢老师自己无能力学到的东西,好好按照谢老师安排的课程去学对了。
然而,接下来学生们则不知该松口气或是该再攥紧口气。
谢老师对学生们说没关系,其实说明谢老师是有让他们学生解决问题的妙方,因而如果他们学生就此都没能学好做好的话……
尚主任方主任胸口上那口气再往上提到嗓子眼,感觉需要提前感受下窒息状。
【549】必须看
向副院长立马给自己人鼓鼓劲儿:加油加油!
学习终究不是一口吃成大胖子,饭要一口一口吃,学习要脚踏实地一踩一个结实的脚印来。
尚主任方主任蹲下去,紧随李老师再复习好第一步:肉眼观察引流瓶变化。
“刚谢医生第一步操作效果很显著,你看她现在挪开下,气泡多了。”现场指导学生的李老师告诉学生实际上教你们的还是谢医生。
尚主任方主任等学生们记记记。
“谢医生接下来要教你们的是——”李老师提回自己开初担心自己费眼观察不出来的问题。
这里说到无关谢医生是否有天才眼了,临床上有些病例确实是不可能如此简单能一堵则成的,因而谢老师方才强调说学生们需要学会的是标准技术操作方法而不是她的天才眼。
因此,面前这个手术病例是属于病情没那么复杂,尚好较易解决的那种呢。
嗯,再次说明谢医生的火眼金睛很厉害,能提前看出病例的难易本质。
尚主任方主任这口气,一会儿往下降一会儿往上提的。
仔细的话,会见到李老师其实自个儿的身体伴随有一阵哆哆嗦嗦的:幸亏幸亏今天谢卷王不是逮着她李医生考试。
周围的大佬们个个想笑不敢笑,同李医生一样老庆幸了自己没被谢卷王逮。
焦教授暗中摸摸两把汗:如今看来,他白天给谢同学升级的考题难度相比谢同学当老师给学生抬高的考题难度是小巫见大巫。
什么叫做给学生当场升级考试难度,必得看谢老师。
说下来是,谢老师给学生们安排的第二个病例绝对会比第一个病例难,病情更复杂。
李老师继续帮在操作中没空给学生唠叨的谢老师同步翻译:你我知道,这个病的特点叫做难治,医学上的难治前文说过多遍了首要是诊断难,总结句话是这病最让医生们头疼的当然是连病灶处胸膜瘘口都不能辨清。
上高精端影像学检查仪器不行吗?
真不行。
基础物理学没完全突破呢,没突破到世界万物包括人体无限最微细的都能拍出来。
再重申,辅助科室永远是辅助科室不可能代替临床主治医生做主。
放回到这个病身上是有些病例会表现为瘘口十分之小,最糟糕的是这种病例可能往往会有多个小瘘口成群存在,导致影像学检查难以把所有微小瘘口一个不漏全部检出。而只要存在瘘口始终会跑气,使得这些病例的普通治疗方案终究通通失效。
说到这里可以懂了,为什么之前谢医生身为外科医生但不像方主任说随随便便建议这样的病人去做外科手术,是同个缘故。
重生的谢医生早就清楚这样的病例,由于有上述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性存在,用外科手术光靠术前影像学检查是难以一次摸清所有瘘口于是有极大可能手术失败,需要加上支气管镜内堵,不如一开始先尝试用支气管镜内堵。
支气管镜在这个病有其它技术难以媲美的优点,是能精准诊断,尤其存在有多条责任引流支气管的病例上越发体现。
【550】最美
医学技术的百花齐放,对应的正是人体疾病的花式百样,可以说没有一项现存的医学技术是绝对比其它技术均劣势的,总有它最独特的优势所在。
学生们马上再在笔记本上马不停蹄地记着老师讲课的重点。
这种再复杂的病例,光靠谢老师演示的第一种探测方法能行得通吗?
回想下上面说的病例特征想也知道不可能。
只用球囊导管试探到其中一个责任引流支气管,其它责任引流支气管会继续跑气的,继而助手观察的引流瓶里头表现会是继续跑气,致使无法辨别失败。
尚主任方主任等学生们面皮绷紧,知道最紧要的知识点要来了。
谢老师给学生们进行下一步演示操作。
完美的宋一助宋学霖医生,拿出早早帮谢主刀预备好的重要器械,从麻醉医生那儿借来的EtCO2探测仪。
EtCO2探测仪常规上是应用在手术麻醉医生手里的,用途是帮助麻醉医生监测手术麻醉过程中患者呼吸道通路中是否存在有漏气点。
根据这个机器的这点原理,可想而知它同样可以用到这个手术里头来检查哪条支气管存在漏气。
谢老师把连接EtCO2探测仪的导管通过支气管镜操作孔,和放球囊导管一个样,放进去后直至把前段探头伸到患者的支气管里,探头一般要伸出到支气管镜前端的前一厘米方便让探头监测。
再同放球囊导管的试探顺序,逐一监测和试验。
如何判断哪条是责任引流支气管,同样是看对比,只不过这次有仪器帮忙,看的是仪器显示值,即EtCO2值。
对比这机器平常检测到漏气表现为EtCO2值降低,同理,在这里检查出有问题的地方是要比没问题的地方为EtCO2对比值低。
全部检查完,记住所有漏气点,放满封堵器。
谢老师之前交代过麻醉医生,十五分钟要结束手术。所以谢老师做这个手术操作不可能说变慢,慢吞吞的影响到病人身体。
同样的,主刀医生给学生们演示这第二种检测方案,是为了复核之前的球囊导管探测结果是否正确,相当于给病人上双层保险栓。
总归是临床老师绝无可能让教学影响到患者的医疗质量。
做临床学生必须心中牢记这点,埋头苦学,提前心里有所准备,不可能说让老师授课演示慢点。
只有苦了临床学生们了。
围观的人能见到方主任尚主任大汗淋漓。
在这么个情况下,当学生不能无法再低头记笔记,只有抓紧时间用眼睛和脑子如摄像机抓住老师的每一秒手操:是要老命。
医生这行当苦就苦在这儿。
年轻时的医生由于自身筹备的知识库不够导致学习时听着老师讲课可能一头雾水,学了个寂寞。
到了老的时候知识库有一定储备,医生们学习苦的是可能体力脑力跟不上。
问题医学新技术不断更新,医学需要学到老的。尚主任方主任这样的老人唯有把自己鞭策上梁山像年轻人狂奔。
倘若没有对医学从头到尾的兴趣早就会放弃,医学最讲究从业者对这个行业的爱有多深。
别看谢医生很年轻,大家能看出来,谢卷王对医学有多么深爱,才有这样孜孜不倦地研习各种医学技术不会局限于自己专科,才有领导的认可当之无愧成为新区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MDT的学术领头人,才有如今这样子让所有人望着赏心悦目的操作画面:
即使是按部就班的操作,整个过程如鱼得水,不会说有半个蹉跎或是浪费。
可知医学标准化操作可以是最美,先把这一步做好了足矣。这是谢医生给学生们所展示的。
尚主任方主任:接下来轮到我们了……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551】对比强烈
夏日的早上,太阳公公是早起的。
五点钟,山里的晨曦透着白亮,城里的第一束日光已欣然抵达。
可以说未到六点钟,天几乎全亮了。
昨天接受完任务的裴教授,离开向副院长的单位之后,立马出发去安排车辆和司机等配套人员,未留下。
直到今日早上六点左右返回到会覃市第一人民医院找到老友向副院长,因为出远门是需要早出发的。
“昨天你走了之后发生了些事情。”向副院长向对方解释可能需要缓点团队再能出发。
裴教授听到了没能亲眼见识的大佬技术,很是惋惜。幸好再听说今早上会有“复制大佬”的手术诞生。
“谢医生他们会在看完手术再和你一起走。”向副院长边说边领着老友来到手术间。
给学生们演示完,需要给些时间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可见得谢老师早就发现这群学生的大脑学习路径是这样的:脑子需要自己再转转弯儿,不是一记就会。
于是在昨晚上,尚主任等学生们在老师离开后努力拿新机器来练手。
学生们要在老师指导下做的第二个病例就此推迟到今早上。再由于谢老师他们很忙马上要出发去其它地方执行任务,手术时间安排在早上六点半钟开始。
尚主任等呼吸内科医生们组成的手术团队早早到位。
可能是不想给学生们制造太多紧张,今天谢婉莹医生他们一反常态没有提早来到现场,到六点半钟手术开始再进场。
手术一开始是常规操作,先把支气管软镜伸入患者呼吸道指定位置。
不是谢老师主刀,围观手术的众人望着今早上另一组人马的操作,方能体会到昨日谢老师的技术之高超和恐怖。
手术医生在一些地方磕磕碰碰下再能完全把支气管镜送入是常态了,谢老师那呼的一下全进是非常态。
如此缘故,到场的首都团队老师们见着没个吭声的:行吧,已经做的很好了,别想着去追求谢卷王那种非常人动作。
操作器械作为主刀的尚主任是很奋斗,全神贯注,俨然没有察觉周旁的动静。
应该说谢婉莹医生他们到场后也不准备打招呼。
老师不该随随便便开口去干扰打断学生们正常运行的操作思维。
尤其尚主任这种学生不能叫做医学生,人家是正儿八经行医多年的老医生,有丰富的医学经验,缺的无非是大脑里对于新技术的一点通。
老医生学习新技术自然而然,是比零经验实习生要快手一点。行医经验的积累同时是对医生医学思维的锻炼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实践上,真没有说一片空白的新手对新技术的接受有优势这个说法。
固然前文讲过老医生可能有些对新技术难以接受得了,而事实上是大部分应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临床老医生反而是对新技术接受度最高最快的人群。
尚主任现在的积极表现正是在体现自己身为医学人永远不老的精神。
按照谢老师昨晚教的,尚主任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一定要做标准了。
好学生均是这样的,只要把标准答案背在心头上对应着去做,老师也说了,基本上不会有错。
哎,只是这刚一开始做,怎回事?
【552】姗姗来迟
“哎呀。”看见这个情况,李老师在旁边先无语了。
学生吧,像尚主任这种都能做到主任位置上的,可想而知是有多聪明的人。
聪明,代表着脑子能习惯性耍滑头走捷径,这向来是聪明学生伶俐超越差生们的优势。
只是,耍滑头这种事儿,一耍不对,当翻车来了的时候:有够尴尬的。
围观的看客们为此议论起来尚主刀他们这群学生究竟记住了谢老师昨晚的教学点没有。
“昨晚上,谢医生不是先做的球囊导管探查吗?”
“据说那是比较简单的病例,今天这个病例据说比较复杂。”
尚主任他们这群聪明学生想到这里,打算踩着谢老师的脑袋往上做飞跃性动作:
既然说复杂病例用球囊导管探查不行,直接采用EtCO2探查可以省时省力一举两得,在谢老师面前展现亮眼考试成绩单。说到此是不是得夸这群学生真的是很聪明。
噗噗,这回是脸上肃来最古板的焦教授先一个打破冰脸,笑一个给谢老师看:你这家伙,看来昨晚上是先给学生们挖好坑了。
临床病例各有各的样,这是基于人体永远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普遍临床真理。
学生第一步要学会标准操作没错,按着标准操作去做没错,问题不要耍滑头,自动省略掉老师教的标准操作步骤好不好。学生们想一想,昨晚上谢老师好像没对他们说过可以省略掉前面的球囊导管探查步骤?
越复杂的病例说明医生越难判断,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例情况医生们都知道,更需要多种手段去协助判断。为此,谢老师从一开始没有教学生有捷径走,是把最常规最常用的方法一步步教给学生。
尚主刀他们这是典型的自己搬石头砸脚,聪明反被聪明误。
据此而言,怎能说谢老师给学生挖坑了?
问问教育学家她表妹徐老师,这在学校里能叫做给学生们挖坑吗?
当然焦大佬他们认为,以你谢卷王的火眼金睛,怎会看不出这群学生的滑头滑脑性质,不给他们提前唠叨两句先?
这推论其实并不能完全站住脚,真正很聪明的人更应该知道在这种事上不能耍滑头的。
说明一点,常耍滑头的人一定不是擅长耍滑头的人,甚至可以说常耍滑头的人智商只比普通人高明一半。
尚主刀听着看客们的言论早已面色大红大燥,赶紧撤出来,喊:重来重来,重新按照谢老师教的规范答题。
问题解决了没有呢?
谢老师在旁纹丝不动。
手术室门口,其余一些大佬姗姗来迟,像申魔王宋天才这些,一定是只赶着来看高潮的,不着急来可以晚睡一点。
到场后,申友焕医生问他人:现在剧情发展到什么阶段?谢医生的教鞭下到哪儿了?
他人告诉申医生:今天谢医生不用教鞭,因为昨天给学生们挖好坑了。
学生们翻车之后,乖乖现在返回起点重新开车做作业。
谢老师有无挖坑挖什么坑的事儿,应该昨晚上的宋一助是最清楚的。
只见宋学霖医生两只猫眼褐眸圆了圆,大概率流露出的是一抹类似猫的吃惊表情。
谢同学的同学们见到宋猫这表情最容易悟到是什么情况。
赵兆伟同学他们在内心里骂了:这宋猫应是在想,天啊,怎遇到和他们这班同学一样的蠢人~
【553】最大佬
谢医生究竟挖坑没有?
问宋学霖医生的话,宋学霖医生会眯眯眼:你们说什么呢?说夸我是天下最温柔的人的谢医生,会给人挖坑?
那是,如果说宋猫给人挖坑,没人会怀疑的。
事实上宋医生从来懒得给人挖坑。
天才不爱给人挖坑的原因只有一个:遇到蠢人,蠢人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啊。
以上为宋学霖医生的名言。
没挖坑,真的没挖坑。
这回所有人看清楚了,谢医生真的不做这种事。
真如宋医生的猫眼瞪的,这是一群自己给自己挖坑的。
说操作“错了”撤出来,总得好好想想为什么错吧。
昨晚上谢老师教的时候,有说这两项操作必须做一再做二吗?也没有啊。
如果真是这样的硬性规定,早在你们第一步做错的时候,谢老师作为老师必须拦着你们。
李老师气到不行了,叉着腰对着尚主刀他们说:“你们没看吗?眼睛没看吗?”
眼睛?眼睛一直在看啊。
EtCO2探查仪没测出东西?
所以学生们方才慌慌张张吸取看客们的提醒和建议准备返回起点重做。
“喂,你们不思考下为什么吗?”李老师举起教鞭抽打学生的脑子。
“在检查。”学生们努力做答,在叫熟悉这个机器的麻醉医生帮着检查机器是不是出问题了。
机器有无问题?操作前肯定所有机器要先做一番自我运行检查没问题再能给病人做。机器突然出问题的概率低到没法说。麻醉医生当场再检查完机器表示没问题。
这一幕究竟是什么个情况了?
回到脑科学。教育学家徐老师最懂了,给学生们授课,要留足时间给学生们去温习功课,这正是谢老师昨晚做的事情。
这是基于大脑科学的原理。
人的大脑像一台复录机,不停地记忆外面涌进来的信息,信息量一多,提取过去信息的功能会变慢。
尤其在习得新知识之后,大脑的注意力全在刻录新知识上面,会不知觉中把旧知识给刷掉。这种现象叫做倒摄干扰,属于负面效应。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老师给学生们回去整理新信息与旧信息整合的时间,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时强调要把过去的知识点拿出来再复习下。
这是大脑的正向效应途径,叫做正迁移。即旧信息其实可以有利于记忆新信息,两者融合之后,会避免忘记旧信息。
尚主任他们去其它单位学习支气管软镜的时候,学的是支气管软镜最常用的技术,而不是谢老师临时教他们的高难度技术。
支气管软镜最常用的技术是常规呼吸道检查和吸取呼吸道分泌物。
说到这里可以明白为什么李老师气到要吐血,昨晚让学生们复习功课,结果学生们复习方向出偏差。
EtCO2探查仪没测出东西是因为患者呼吸道有分泌物堵住了探头。所以不管你下一步是不是要回归到球囊导管探查,必须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再进行。
相比李老师的过分着急和焦虑,谢老师始终一言不发。
不要忘,他们老师是要走人的,以后靠学生自己摸路子,需要给学生们留点时间。
临床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当保险栓,轻易跳脚会让学生更慌张,况且医学是个团队。团队意味着彼此可以成为老师。
眼角望到谢老师那张严肃的面孔,李老师把要脱口而出的答案吞回肚子里去。
“机器没问题,但是探头上好像有分泌物。”麻醉医生提醒主刀。
谢医生预言的团队作用起效了。
尚主刀恍悟旧知识点:“对,先要清除分泌物。”
自己纠正完自己错的学生们偷偷望向谢老师:谢老师的神色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掌管乾坤。谢老师与其他老师表现不太同,然而无疑最大佬。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554】十圈
八点钟,团队预备好按时出发。
裴教授再三低头望望表,是在开头万万没想到结尾。
本以为可以看到大佬亲自炫技术,没有。
本以为可能需要延迟出发时间,为此他已做好准备,一样没有。
可惜可惜,真大佬真不会说随便给你露一手的,人家有的是本事指挥人家干活。
想到这里的裴教授,深感自己莫名其妙地伸手再摸下心口,可能脑子里突然想到谢医生望着他的目光有多尖锐。
向副院长正式把人交接给他,介绍给他说:“谢老师吃不惯辣,她是孕妇。”
医生是孕妇不奇怪,孕妇医生很勇,临床上随处可见,女大佬更牛逼。
站在车边的裴教授和向副院长对话的时候,其他团队成员拎着行装排队上车。
打头阵的顾鸿年医生负责给谢同学当小二,左手拎自己的包,右手要拎谢同学的包。
两个行装哪个重,其他人可能想到又想不到,是谢同学的双肩背包比他的背包体积大了重量重了,拎到他有力的右手有些指节发白。
只能说女同学出门的行装向来比男同学多,可能是女性需要导致七七八八的东西多。——顾鸿年医生如此揣测和理解。
之后当顾医生转头发现后面的段医生同样两手拎了两个包时,不由疑问:段医生是在帮范芸芸医生拎包?
段三宝医生回答顾医生的眼神写着:同抹问号。
两人这对上眼一块怔住。
顾同学要扇自己脑袋两巴掌了,想什么谢同学能拎女孩子的东西,人家是医学卷王,行李包里头带的应该全是医学硬货了方是如此之多。
“她里头装多少东西?”跟在后面的曹昭医生发觉异常,问他们两人。
相比之下,众人见到曹昭医生浑身完全轻装上阵的状态,短袖衬衫加运动裤一双名牌运动鞋,是老帅的偶像剧男配角少爷姿。他肩头上挂一个相机包似的小肩包,更彰显神仙哥哥的神仙态。
曹昭医生不是特意打扮,素来如此,想着视察地点全是医疗机构必定不用多带东西,即使是最基础的医疗机构应该有基础医疗器械用品,不可能说没听诊器。
大伙儿没等来谢医生回答问题前,瞧望见了后面慢吞吞走来的宋学霖医生。
曹昭医生心头被吓了个大跳。
谢医生是太有名的积极分子,带东西多其他人不觉奇怪。
宋医生截然相反,懒人一枚,怎这次带了个大行李包?
“这,这是要去哪里?”号称自小最聪明的曹昭医生平生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智商。
只瞧这里的人当中变成他神仙哥哥一个人是另类?眼瞅着那位傻憨憨的常家伟医生同样带了个大包。
范芸芸医生的东西是要代表国能集团继续一路捐赠,由现场工作人员帮她把几箱捐赠物全放到车子的后备箱里塞满。
转回头见着这场面,裴教授惊讶着,心思:幸好自己没有配小车过来。
团队一共几个人而已,裴教授叫的是辆中巴,而不是足以配齐团队成员数的小面包车,向副院长原先也想着他叫的车超配了。
裴教授搞大车,本意并没有想到首都团队的人,只是方便多装点自己的东西,未曾料到首都大佬里有的是人跟他一样打算摆阔。
听到这里的曹昭医生,不需再问,拔腿往回跑带多点东西上路。否则去到人家地方做客,只他一个人两手空空的,羞死人。
“不用的——”裴教授明白情况,对着曹昭医生的背后喊话,想说我帮着你们准备好下去的礼物。
说来说去,越底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绝对是越穷的,穷到几乎空无一物。
谢婉莹医生是在最后面到的。
没辙,手术结束之后,一堆学生追着谢老师跑巴不得谢老师能再批评他们几下,不然心里不踏实,不踏实没能被大佬骂几句。
要知道,真正的顶尖大佬愿意骂你一个字都是值万两黄金。
谢老师转回身,从容不迫地向各位同学说:先这样吧,我还有事。
林晨容医生等听见这话笑了。
早在谢同学当学生时他们这些老师早有所料会有这样的时刻,当真正发生时场面依旧叫人震撼。
你说谢老师这身边围的学生至少有十圈。
【555】难题所在
出发了。
车子启动的时刻,崔领队带着其他人在车后面追喊话车上的队友们:一路小心,安全第一,有事打电话。
如同爸爸妈妈在唠叨孩子们的场景。
医生的性格不管是不是魔王或是老小孩或是其它,到底有一样是共同性:有点儿爸爸妈妈样。
离开大团队的小队,个个心情随之涌起一番波澜,前面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不清楚。
先听听知悉的裴教授给他们如何介绍。
裴教授在讲课之前数到车里人数比原计划多了两人。
谢婉莹医生解释情况:“江老师是本地人,想亲自下去看望同乡。肖扬医生说要给江老师做帮手,两人都是普外科医生,因此一块来。”
江医生要去探访的同乡是保医生。
保医生非江医生的母校国西医学院毕业生,是江医生的小学同学,为当年从小一块读书的邻居发小,只不过后来一样立志医学事业。
医生的人生和大多数人没差别,一波三折,朋友不断来不断去,聚聚散散的。
江医生是上述很典型的例子,自小搬了几次家。
这边说是他老家,可实际上他上中学时已跟着父母移居到省会,与保医生分开,再到后来由于在首都工作结婚定居,整家人搬到首都变首都人。
肖扬医生的求学人生经历和江医生有相似性,和江医生在路上聊天时一拍即合。
本质上,江医生肖扬医生的求学路是不像他人所想的一帆风顺,蛮辛苦的。
这造成他们对医生这份求之不易的饭碗万般珍惜,更是一路不敢停下来奋斗。肖扬医生的刺头劲儿是这缘故了。
这是一群奋斗逼,和谢卷王一个阵营的。
车内另一群“躺平党”,宋医生曹昭医生等,打瞌睡的打瞌睡,看风景的看风景。
难得出远门一趟,万万不能浪费途中的免费旅游啊。——被曹奶奶说中了这群孩子心思。
夹在这两群人中间的顾鸿年医生,左看看右看看:自己该学谁?
常家伟医生乐呵呵地指着自己说:“莹莹最了解我,知道我和她是一样的。”
这话把宋医生都给吓醒了:你说你是什么?
花花公子爷如果敢说自己是奋斗逼,让其他躺平党和奋斗党全都内心不服气。
裴教授自己,谁都能看出来,是很热血青年的奋斗逼:一心求的非大富大贵,而是纯粹美好的医学梦想。
给大家讲说具体的路程表,裴教授道:“根据谢医生你们的想法,我给各位安排了这样几个视察单位。第一个是先去我们市里的社区医院,最近。上午视察完,中午吃完饭后再出发,前往第一个村。
你们来的时候见到了,本地的三甲综合医院的条件如此而已,社区医院必定更简陋些。”
首都的社区医院说是有配备x光机等设备了。
国家对落后地区对医疗扶持向来不计成本的,这里的社区医院同样开始配套先进检查设备。
问题是,配套人员呢?
江医生有话说了:“昨晚上我和发小通过电话,了解到他们社区医院现在使用的x光机是他在兼职,招聘的影像学专科医生不知道何时到位,所以暂时不太敢用机器。”
不要说小地方,大城市里头,稍微留心点能注意到有些社区医院里有比较齐全设备的,x光机B超机等使用时医生居然是同一个人。
行业内人众所周知,B超医生的紧缺程度有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太出圈。
主要是因培养一个专科医生是长周期,而医学器械每年推陈出新,B超机引入国内历史并不长,造成机器先到位而人员无法配套到位。
社区医院里的影像学医生也是这个特点:机器容易到位人员难以到位。
别以为在社区医院看病是小事,这里代表的是全科,相当于什么病都要会先看看。
钱不多,要干的活儿却比大家想象中多的多,要求高的高,有这个本事的早就跑去大医院被应聘,导致所需人才难以招到。
裴教授说路近是真近,半个小时车程多一点,抵达目的地。
没有人在门口迎接贵客们,是听说刚来个小孩子要抢救,社区医院里仅有的几位医务人员全奔过去。
【556】什么情况
老百姓爱凑热闹的。于是今时今刻,从来相比大医院门可罗雀的社区医院门口围堵上一批看客。
“医死人吗?”
“不知道。”
“看的人真多,不是医死人吗?”
有时候有些人说话口无遮拦,反而把内心的真谛说出口。
医生医院天天救人,老百姓习以为常。死个人的话变成惊天动地,不是该有的事儿。
用数据说话,也要承认老百姓的认知是有根据的。
一天医院内统计的死亡人数铁定比救活人数少得太多,否则没有开医院的意义。
“让开下!”江医生用家乡话喊话老乡们,让让路让来的医生们过去帮着救人。
门口的看客们让开条缝,回头望这来的是一批人,个个的脸上表情更是写道:那小孩子必定完了,来这么多人应该是来负责善后工作的。
没时间解释,江医生一马当先,冲进去找老乡保医生。
其他医生尾随而上。
大家以为这孩子在抢救室内被按压小心脏?
抢救室内没有人?
抓到走出来的护士问,才知道那孩子现在是在x光检查室内做检查。
“怀疑是急腹症。”护士说。
小儿急腹症以前文里讲过,也讲过常见病之一肠套叠。
通过以前的病例可以知道,孩子的病例有很鲜明的特点,简单来说是:
孩子身体器官发育未成熟,组织偏弱,导致自我纠差能力比大人弱。
如一有错儿发生,成人的器官组织自我纠差能力强不至于一下子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而孩子相反。因而临床上形容孩子的病情变化叫做急危重。
一急,短时间内很容易变危重。
当前这孩子的情况是属于哪个病?
急腹症是临床上公认难以辨认诊断的一类病,有仪器可以辅助诊断一定要上的。
为什么这孩子家长不抱着孩子上大医院去?往常患者家属们的共识,小病或许可以在社区医院里看看,大病一定得上大医院去。
说到这孩子被抱来社区医院看病时,并无需要抢救的情况发生的。
原来门口这群看客是以讹传讹。
社区医院的护士对此一言难尽:不知道那些人怎么口口相传的谣言。
能说明这个情况的理由,只能是个个清楚社区医院只看小病,突然说到社区医院好像能看个大病,大伙儿的脑子里马上能联想到的是:完蛋了,这非得是很紧要要死的转不了大医院的方需要留在这里看病的。
“我们医院保医生人缘不错。”护士解释。
不要再说社区医院医生一无是处,好医生无论在哪儿工作,一样会受到老百姓的认可。
孩子家长见到孩子好像有点儿不舒服,来找保医生看能不能给孩子开点保健药。
保医生给孩子查体后说,好像孩子身体内部有点儿毛病,我们社区医院里来了台机器,要不顺便做下检查,反正比大医院便宜。
社区医院里平日里值班仅两名医生,另外一名医生有空帮着保医生去给孩子做检查。这诚然是看客们口里说的“抢救”。
听完,江医生和同事们并没觉得能完全松口气。
检查没能一下子结束,说明真是在小患者身上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了。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557】难能可贵
家属在检查室的外面焦急等待。
一群人走来,难免会像在门口把不明情况的看客们吓到一样。果然如此,家属们见着立马站起身,面色略显慌张。
见状,其他医生正想着要怎么办。只见谢婉莹医生一步上前,跟家属打声招呼:“我们来找老乡的。”
大伙儿向江医生望过去:台词被谢卷王秒抢感受如何?
能怎么办?江医生手捂扶脑门,只能说是他自找的,谁让他反应速度没有卷王快。
卷王在这方面的反射神经是超一流的,为飓风王。
家属可能在显犹豫时,护士配合着进到检查仪器控制室里,对保医生说:“说是你老乡来找你。”
这下,家属放下心坐回板凳上了。
昨晚与老乡通过电话的保医生,知道应该是谁到了,高兴地和同事赖医生说:“是从首都来的专家团。”
赖医生之前有闻这消息,听着一样高兴,走到门口先探出脑袋张望来人。
专家团是不一样,走路的姿势都非常的优秀,如模特儿似的,一个个专业范儿十足,自带股游刃有余的潇洒风。
“你们好,你们好,老师!”赖医生主动伸出手迎接贵宾们。
裴教授是小队带头人,由于有家属在外面,让赖医生进去室内再把门关上,再给赖医生他们一一介绍。
对裴教授,赖医生他们是见过的,可以想见裴教授是不知奉命在基层做过多少次工作了。
“这位是谢老师,从国协来的心外科专家。”裴教授开始介绍嘉宾工作。
大佬是大佬,真就能第一时间学乖。单从早上是谁最被众星捧月的程度,都知该第一位介绍的嘉宾是那位了。
反而是谢婉莹医生自己有点儿不适应了,赶紧加一句:“我们来是来和你们互相学习的。”
首都的专家老师为人好,是谦虚。赖医生脸上笑开花似的。
保医生和老友见上面,激动时刻,两位发小先来个彼此大大的拥抱。
“你好,阿宝。”
保医生小名阿宝,对应的是刚好姓保。
其他人趁机得知江医生的小名是阿牛。
江医生不姓牛,名字里没有一个牛字,全名是江德治。被人喊阿牛,是由于从小倔脾气像头小牛犊子。
岁月是能磨砺人的。谢婉莹医生记得第一次见到江老师时没觉得江老师像头牛,论倔脾气,江老师可能还不及斯文的林晨容老师。
寒暄两句知道彼此是谁之后,医生们不敢浪费任何时间,赶紧回到正经事儿上。
患儿年纪很小,因此在没开始做检查前仪器未开的检查室内有妈妈和护士陪伴着。在检查室外头坐着的是患儿的奶奶和姑姑。
“检查开始没有?”江医生问老友。
赖医生介绍:“刚在商量着怎么给这孩子做检查。”
医生们是希望能一次把检查做到位。毕竟孩子年纪小,受不了折腾。孩子一旦受折腾,孩子家属必定投诉。
当前患儿六个月大,是个女婴,属于婴幼儿。
临床上无论大人小孩子急腹症做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是否需要外科干预,如果病情不急不重,一般疾病以观察用药为主。
如何判断患儿病情是否急重是要医生专业判断,而不是以谁的感觉说了算。
前文病例讲过患儿哭闹不止或是与平日的精神状态大相径庭等,均提示患儿的身体健康突然变危急的信号。
这里无疑会明显存在一个判断的盲区,有些病等到患儿严重再显现出来症状时再来医学干预很可能迟了。
无数家属抱患儿来就医,这病例的家属和前文讲过的患儿家属们无区别,无非是希望高明的医生能再提前判断患儿身上是否有大病存在,能提前做干预最好。
而是否能准确地进行提前预判太考验一个医生的技术能力,最厉害的大佬都办不到,何况是区区的社区医院医生。
保医生坦诚心迹:“我心里是犹豫的,主要是家属好说话,我才建议的。”
医生要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同样的,患者和家属也需要取得医生的信任。否则医生永远是想着少一事好过多一事。
国家提倡的分级诊疗建立社区全科医生相当于希望给老百姓们建成家庭医生制度的好处体现在这里。
由于全科医生是不分科看病,老百姓不像去到大医院是分科的需要每次换医生,固定一个医生可以让患者与医生之间关系更亲密而更有利于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
对此重生归来的谢婉莹医生知道,这条改革路对国内来说太长太难。
像保医生说的,这种患儿家属是难能可贵。
【558】好医生
患儿家属信赖保医生到哪种程度呢。
原来患儿个把月前被家属抱过去市内另一家大医院检查过,医院医生没说患儿有事儿。
被大医院检查过证实没事的患儿,如今一个社区医院医生说要慎重其事给患儿做进一步检查,嗯,绝对可以说句这个社区医院医生是不是有种胆大包天?
保医生摸摸心口:“我这胆子快到心这里了——”
江医生抬手拍拍发小的肩膀,道:没事没事,做医生哪有不翻车的时刻,总不能怕翻车不顾患者的性命安危吧。再说,人家家属相信你!
谢婉莹医生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跟江老师第一次出车。
很显然,当时江老师是心里笃定她有可能翻车的,但是江老师最终决定让她护送患者是这个原因。
江医生认为,要让学生保持着这股被患者信赖的勇气去面对可能的翻车,这对她未来如何成为一个更有为的医生至关重要。
必须说,她谢婉莹重生有幸,遇到的老师们每一位都是十分之优秀,在她谢婉莹医生再次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路上点亮了无数的灯塔为她照航。
保医生给各位专家老师说出自己的专业考虑:
其一,ct等检查机器检查费太贵,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做的,尤其在小地方。
事实正是患儿没做过ct。
x光这样的影像学检查要出精确结果是很难的,造成在检查结果的精准度上打折扣是必然的。
其二,大医院一天检查病人的数量是很多的,很多时候需要急着出结果。
如果这个病人并非大病,病情较为复杂表象轻微,在大医院里造成检查结果疏漏的可能性是有的。
这要说到影像学医生是要根据临床医生递交的申请检查单里描述的患者症状来给患者做侧重点检查做针对性的结果报告,否则一天检查的片子看都看不完。
完全不是外行人所想的,影像学医生靠自己给患者做全面检查,不可能的事儿。
各种因素叠加,临床上出检查结果偏差的事儿常见。为此临床医生经常喊患者不适回诊或是过段时间再来做检查。
“患儿没有病情加重的征兆出现。”保医生承认自己胆子大在这儿。
病情无加重表现无需回大医院回诊。保医生为什么建议家属再给患儿在他这里做检查。
“家属的心头一直放不下。”保医生说。
好医生是不止给人治身体,UU看书www.et也给人治心。临床上往往其实治心更重要。
其他医生纷纷点头,保医生是个好医生的表现。
谢婉莹医生则对保医生说道:“我相信你作为一个医生的专业直觉。”
保医生的脸色蓦然一红:首都来的谢老师太会夸人。
江医生他们面面相觑:卷王真是万事都能走到大家前面去,如果追溯到医学的学术根底,其实谢卷王这句话是对的。
保医生不可能说单独考虑给家属治心来给孩子做检查。
因而说回到前面讲的当前病例要讨论的重点话题,可见保医生是判断这孩子可能需要外科干预。
急腹症的外科干预指标通常来说为两个:一个穿孔,一个梗阻。
穿孔的话,肯定事儿比梗阻更大。病情显现更为急重,不可能说在临床上拖延这么久时间没爆发出来。医生们的关注点放在梗阻上。
【559】有别
“儿科的腹部平片不好做,年龄越小越不好做。”江医生作为普外科医生,十分熟悉这种情况说。
以前讲过的,国协的普外科偶尔收治儿科病患。
这里恰有一个儿普外实习医生范芸芸医生。范芸芸医生拿出笔记本现场向各位老师继续学习。
江医生想起这事儿,回头问学生:“你觉得要怎样做?”
范芸芸医生知道谢师姐在场,更万万不敢乱答,咬着嘴巴想了想:“有可能不是肠梗阻呢?”
哦。一帮老师们回想并感受到范芸芸医生在这次出行路上的表现,是与她往日差生形象有所不同。
只要有谢师姐在的地方,范芸芸医生认为自己插上了翅膀必须飞起来,越说越大胆:“女婴,应该考虑下妇科问题。”
她的话一落地,立马惹来一帮老师们错愕的目光。
紧接着,江医生快言快语问:“是谢医生教过你的话吗?”
范芸芸医生这个小粉丝哪敢把锅给师姐戴上。
没想到,谢师姐主动帮她说:“我是和她说过类似的话。”
这种经验谢婉莹医生也不是乱说的,在首儿实习时见过女婴病例时,儿科老师有讲过性别考虑要害。
男女患者就医时,医生是无论年龄大小均要考虑性别差异的。原因在于医学最基础的解剖学告诉你了,人体结构最大的区别划分为两大类,一男一女。
医生考虑医学问题从解剖学出发,不得男女区分?这可无关什么是否男女歧视。
反之,不注意这点考虑的医生才叫做不合格不科学。
老百姓不学医的,加上一些不科学的传统观念,让国人在谈及男女人体结构差异的问题上总要避讳,在医学上来讲不是好事。
对待孩子是同样需要男女区分对待的,好在这种专业儿童抚养意识正在国内节节高升,是好事儿。
回顾起这点,在场所有医生豁然开朗。
“你们说的是对的。”保医生有点激动有点后悔地说道,“我之前该早留心到。”
保医生是承认自己可能差点和大医院儿科医生一样疏忽了某种病。
这要说到有些病会由于临床看起来不常见医学文献统计学偏差等因素,导致受此影响的临床医生跟着疏忽掉。
是什么女婴的“妇科病”可能让医生疏忽掉?
妇科病不至于是,谢医生对范师妹答案有纠正的,为“类似”。
男女人体结构上某些差异只是导致妇科病男科病的区别吗?不止是。
“究竟是什么?”赖医生自认水平不够,当场不耻下问。
“也有可能是小儿腹股沟斜疝。”保医生答。
啊?!赖医生转身向谢医生范医生竖起大拇指。
范医生急忙摆摆手:不不不,我答错了说是妇科病,是谢师姐说的对。
关于什么是腹股沟斜疝,前文有讲过疝,疝分类多,其中斜疝是特指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儿科病有孩子发病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孩子刚出生身体组织基础薄弱,是这个地方往往没发育完全导致与成人不同。
临床上由此能见部分比例孩童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有这个病,等孩子身体这部分发育成熟后能自愈。
然而前提是,期间不发生其它事儿或是自己能长好,否则如前面讲的需要外科干预了,称之为外科干预指征。
这病的外科干预指征是:是否发生嵌顿。
为此要说到这个病让大多数人第一联想到的是男婴而不是女婴。
归结于有些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男婴此病发病率比女婴高。
这是由女婴和男婴的人体结构差异决定的。
女婴腹股沟管远较男性狭小,UU看书ww.uuksu.t令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和嵌顿率显著低于男婴,而后者代表着症状是否轻微和严重以及需要手术的病例数。
让所有人可能没想到的是,这并不代表女婴实际发病数小,另一些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发病率其实男女相差不多的。
是大多数女婴病例症状轻微导致女婴被发现病例数被显著压低的数据偏差。
这样说,是否代表女婴相比男婴不严重不需要注意?
相反,女婴由于以上问题被临床发现时往往太晚,病情会比男婴重。
上述话通俗点翻译是:女婴的“某管小随之口”窄,不容易发生腹腔内脏器通过“口”跑进腹股沟管里发生斜疝,然而一旦发生,口小管小容易卡死脏器绞死脏器(对应专业名词叫嵌
顿)。
“嗯。”江医生是普外科医生,面色严肃地表示。一如谢医生点出的,这是需要很多临床医生反思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