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具体细则
考试总好过其它方式,相较而言比较公平。
谢医生的提议很好,个个要,那么考试嘛。
高智商的医务人员们,学霸一大把,谁会怕考试是不是?
“你们想好了?”吴院长提醒众位。
考试后要承担起重任的。
众位听着这话想的却是:首先该考虑的是能不能通过谢医生的考试关。
摸到下面人的心思,吴院长是颇感意外的。
本和谢婉莹医生一样觉得这活儿辛苦,院领导是准备鼓励青年大佬来参与,没预备让年纪大的大佬们凑热闹的。
现在的局面形成了不管年少年老,个个兴趣盎然,老的势在必得的斗志一点不逊色于年轻人。
“什么样的考试?”众科室问。
“考试前首先主张是个人自愿参加。”杨科长代替吴院长详细说明医院拟定的计划。
主体计划不用想也知道,大有可能全是出自谢婉莹医生的建议。
劳累的工作如果不愿意来做的,肯定是做不好的。这是其一。其二,按照谢婉莹医生诠释的MDT理论,固定化的团队组合这样的管理模式意味着参与人员要有坚定不移的耐心,如同学医第一靠的是个人对医学的兴趣,否则一个任意退出影响的将是全部人,后果严重。
充分的事前说明好比医生对患者的术前告知,是尽可能地劝退。在场的医务人员听这话的味儿太懂了,纷纷回应:“我们明白的。”
不管大家表态明白不,杨科长真把自己当成医生对患者说话继续解说完毕:“每个科室要两人。”
想好了,如果一个科室里太多人高分也只要其中两人的,别以为凑这个热闹好玩。
看来这考试不是和其它科室竞争,是和自己科室的人竞争。现场有些默,大佬们可能想到考试重点或许不限于考题。
“谁答题更有优势,我们也不清楚。”杨科长再点名这个题目可能会很出乎所有人的想法。
“新区是怎么样的?”终于现场有人不盲目追求考试了,现实点提到具体的新区建设问题,“我们听说会在新外科楼二楼辟一个区。”
当年医院对新外科楼的建设是有所保留的,是扩建多面积留出多余空间,等待以后有需要时启动。
现新外科楼二楼是一大片空地,适合开荒。
杨科长不隐瞒:“新设区域在二楼左侧,试点床位先期为二十个,如果以后有发展会陆续增加床位。”
众人听完,这眼睛要全亮了。
如果新区扩到整个二楼区域相当于是一个大中心,可以比拟国都平怀扩建的心脏中心即现在更名的心肺血管医疗中心,床位要达到上百个以上,将成为全院的第一大技术标杆能享誉到全世界去。
“新区领导?”追问再追问。
“新区主任暂定为心外科主任傅昕恒医生兼任。”杨科长答。
与张大佬什么时候担任院长一职一个样,上级更着重顾虑的是年纪问题。有些正职并不干事儿的,多是挂名,多是帮干事的副职做“后勤”工作,这样方便年纪轻的副职往前技术冲关。
可见院领导认为傅医生在心外科做主任时为谢婉莹医生干活提供了很好的“后勤”工作,让傅医生继续再干这事儿应该很靠谱。
现场响起一片片低笑声。
在座的傅昕恒医生端出正职的大气派,表明机器人医生稳坐第一位老百姓和领导均信得过。
副职领导不用杨科长多介绍了,是谢婉莹医生。
【441】懵了
今日大会恰好谢婉莹医生没到场,估计是要避嫌,避免漏题给任何人,避免被他人怀疑与谁私下沾亲带故。
杨科长说完下面的话:“考场明日看人数设立几个容纳所有考试人员,考题一致。”
“值班来不了参加考试的呢?”大家问。
“不可能。”杨科长说。
MDT模式是专家团,毕业没多久没足够临床经验的小年轻估计进不来,一线值班人员基本为小年轻。
考试时间设置在晚上七八点钟,如果这时哪位大佬还搞不定自己的病人无法下班,说明其能力一般般不用来考了。
众位大佬面面相觑,瞧瞧第一道过滤人的门槛儿是高,而且足以笃定是最高明的谢医生设立的。
别说,国协里头哪怕是业务最落后的科室,积攒的大佬一个一个,人才多的是,只能是设高门槛。
“没什么其它要问的问题,我们散会。”杨科长简洁明了结束会议。
个个要争着考试,好事儿,帮他们院领导省去本来预报半个会来动员的口水。
必须说,他们院领导同样认为谢医生是手段太太太厉害。
参会的人员晃神回来,急喊:等等,有问题要再问的——
吴院长憋不住了,对这帮人说:“想套话套题的,算了吧,你们。”
也是,现在继续问想问?多的是人抢的东西,不用问好处当然是只为套话。
领导明察秋毫,各位努着嘴巴学张大佬嘴硬不成,好糟心。经过今天的会议,大家的心里是对谢医生的题目更加没谱。
会议结束后一个两个拉住曹勇医生:你老婆跟你说了什么没有?
曹勇医生眉头皱起:我怎么可能提前从我老婆口里套到题目。说考题划分的大纲提示,谢医生是一早标明:MDT区。
一群高智商人需要他曹勇医生再来重复吗?
不管如何,考前仅一天复习时间,大家是没可能做准备,是考的所有人平日的积累。
有的人第二天休息,跑去图书馆再查查MDT的资料。这动作是属多余,谢医生绝无可能叫考生背写MDT,并且早说了国外的一套MDT不照搬于国内用。
到第二天晚上,医院把所有能用的公用大会议厅打开做考场,招待密密麻麻的考试人员。
考试时间二十分钟,仅一道题目。
众位考生低头望考题纸,题目两句话:你有五个苹果给五个人分,怎么分最科学合理?要求答题者把答案的理由中心点明。
所有考生至少脑袋懵了有五分钟。
上述所言绝对不夸张。
据当天进入某考场答题的鲁瑜医生描述,自己周围正好坐了许多位大佬,观察一圈下来,每个考生的表情无不对着考题纸先发呆出神。这里头包括坐在他前排的宋猫,仿佛一样被谢同学的考题震出魂去了。
对大佬们如考医学生考医学题目?不可能的。
今天考场各位大佬们的表情再次演绎出什么叫做谢医生打蛇打七寸。
医生是高智商人群,如宋医生个个免不了骨子里很傲的。
MDT是合作模式,合作不是简单地说几个人凑一块心平气和合伙工作叫合作。
谢医生这个考题算是让所有同行明白要先理解合作的科学应用含义。
【442】人仰马翻
考试时间很短。
铃铃铃响,收考题。
众位大龄考生只觉得恍然一梦仿佛回到高考时期。问题他们高考听着考试结束铃时,心头都没此刻这样慌。
“快点把答题纸收上来。”来回在几个考场指挥的杨科长命令负责监考的部下们。
鲁瑜医生看着就近的师兄师姐们有的在耍赖。
姜师姐拉着老公于医生的袖子:“你的答案给我看下。”
“要交上去了,给你看什么?没时间改。”于医生跟老婆强调作弊太晚没意义。
姜明珠医生一个白眼给老公:什么呀,我只是想知道你的答案是不是比我差要被我刷下去了,谁让我知道你肯定会事后故弄玄虚不让我知道。
比的是自己人,自己人要斗死自己人。——鲁瑜医生懂了,于是在同科室人员来扯他考题纸时赶紧捂紧。
最终多少人离开考场心怀不甘,多少人骂骂咧咧谢医生效仿大魔王变成鬼才,最多的群体是默默无言:嗯,怕的是被人套话。
鲁瑜医生和张德胜同学一块走出考场,紧接张同学接到国陟同学打来的问候电话。
“你们考什么我们知道。”冯一聪同学对他们得意表示国协秘密以后捂不住,“你们知道莹莹的考题答案不?莹莹和我们张副院长一样是出脑筋急转弯题,答案肯定是五个苹果给五个人平分。”
张德胜同学一口呸出去:你们这叫做打探到国协和谢同学的秘密?不就是一群傻子。
不出两天,听说谢医生考题传遍几乎全国医学圈不仅是首都圈,因为杨科长接到外地同行打来问标准答案的电话。
杨科长摇头表示不知。
问谢医生本人的话,谢婉莹医生在考试结束后是挺忙的,在傅领导的办公室里关起门和傅领导一起批改考卷。
改完所有考卷得出“成绩”,公布各科第一批甄选后进入新区的专家。
此时大家对考题答案好像有些眉目。
可以说这场考试把很多大佬干到人仰马翻,让好多人傻眼。
例如于医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老婆干下去。
新区消化内科专家组,姜明珠医生成绩名列第一位,另外一位也不是于学贤医生。
“我说过很多遍了,你是没我懂莹莹当医生的心。”姜明珠医生感叹终于能扳赢回老公。
“你写了什么?”于医生问。
“我那天看了你写的,五个苹果五个人分可以有多少种组合方式,比如一个人分到五个,另外的人分到零个——”回想老公的数学题解答方式,姜明珠医生哭笑不得,没想到有一天老公突然蠢成这样。
姜医生的答案是这样的,五个苹果先要区分品种,五个人要区分是什么人是不是患者,五个人口味各怎样等等。
“哦——”于医生拍额头恍然大悟,老婆和小师妹是典型的细心女医生。
此题其实属开放题,答题内容没标准化,所以姜医生的答案不是唯一。
如肝胆外科陶医生差点被自己人挤下去,成绩名列肝胆外科组第二,放在其他人眼里不敢想象。
如果苹果品种和五个人口味不匹配不均分,怎么办。借用肝胆外科邱医生的答案:我会尝试打成果泥掺合了再来分。
这种答案体现思维的灵活度和开放性,新模式试点工作急需更多不受约束的跨界灵感俗称逆向思维。
神经外科组爆大冷门,曹勇医生被爱妻拒之门外。宋医生跌落第二,展现出神经外科果然是最恐怖至极的脑斗场。
位列第一位的是神经外科退休大佬萧老师。
众位哭死:年老大佬也好拼啊。
说起来,神经外科组里像姜医生邱医生这样的答案有的是,只可惜这是场内斗。
非要问最佳答案,机器人傅领导的是:规则先定下,其它再来排。
傅领导这答案若为标准算好,很多考生能答个擦边。
谢医生的答案:把大家的答案集合起来画成一张图。
所有人方才悟了:原来考的是思维导图。
医学人最常备的素质凡事形成科学理性全面充分的逻辑分析思维是合作的基础,合作要用到适宜的工具。
谢婉莹医生也只是举了个例子。
如果真的卡严了,在谢医生眼里应是所有考生都不及格~
众位:……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43】规模
当医生的难,在于知识真的要十分全面。
张大魔王听完此事之后开怀大笑,笑的是自己的毒舌总是命中率百分之百,这下好了,谢医生将变成比他魔性的大魔王可能性再加一。
考试过后,新区初步建成,新床新设备陆续进场,医院给新区匹配一个全新的护理组,挑选不少护理精英进驻。
新区护士长为原心外科主管护师姚洁,没错了,是林晨容医生的太太,与傅主任谢副主任关系十分之好。
这样说来,护士组是不是大多为心外科人?不是,主要来自鼎鼎大名的国协急诊科护士组。
对于从原单位被调到新区,大家感受如何呢。
不像医生组是兼职拿两份薪资,护士组是不可能兼职的,因此比医生组更看重福利。
心外科和急诊科的护士待遇在全院不差的,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院内宣传部为此特意采访了新区的护士们,他们积极踊跃地回答:嗯,有谢医生在,肯定有福吃。
心外科的人对谢医生太了解,急诊科的人以前与谢医生熟悉对谢医生的为人也十分懂。众人皆知谢医生不抠门儿是个大方人,福利分配向来讲究公平,活谁干的多谁干的出色谁拿最多,绝不会亏待。
与其担心薪水待遇,护理组的人与医生组的人一样,唯恐的是水平不够要被谢医生踢走。
现实里谢医生是把自己老公都踢了的人。
在万众期待中,那天早上,国协新区静悄悄挂牌营业了。
没有轰轰烈烈的剪彩模式,讲究一个低调为先。
开张第一天,护理组先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工作。由于医生组有在自己科室开早会的特性,新区科室开会时间通常安排到每天上午九点钟,比其它科室晚一个钟头。
所有人到齐之后,大家惊觉,这个科室的成员之多应是在全院排名第一。
平常众人没留心,没仔细数过国协究竟有多少个临床科室服务病人,现在一看,至少三四十个科室。
每个科室抽两人集合起来是不得了的数字,肯定超过任何一个科室的正式医生组。
由于召集的是专家组,大佬集中度算得上同样是全院第一。
新科室新气象,本来国协每年的实习生见习生是多到安排不进地方的。现在有了一个新科室成立,实习生见习生跟着被安排进来了。无论是医生组或是护理组,根本不差学习的小跟班和下手。
轮科培训的青年医生的也要安排进来学习。
放眼会议室,人挤人,没有一个科室像这个新区恐怖。这是所有来新区开会的人第一天第一眼的感受。
就这样拥挤的状态,外面没被招的人想挤也挤不进来,只得眼巴巴地张望着。
来了后有没有让人失望?
第一天会议开场,傅领导一如既往的机器调调强调各位要遵守院规科室规章制度等法律条文行事。
做个好医生,第一条,别犯法。
接下来由干实事的谢婉莹医生安排工作。
“已提前通知各组,安排其中一名人员参与今早的联合门诊,一共是三十个病人,时间紧,没有问题,我们马上出发。”
一早上三个钟头左右联合专家组要看三十个病人?外面的人先替组里的人吓死。
【444】尝鲜
“小宋,今天我先来。”神经外科组老大佬萧老师立马转头对宋医生说,自己是老将先给小将打个前哨。
懒猫宋医生不争的~
其它科室组基本同样是老将给小将摸路。
有些组是比较特别的,如消化内科组,姜明珠医生做好了全副身心不准备礼让自己科的退休返场大佬明老师非要争取第一天的尝鲜。
没人敢磨磨蹭蹭,众人只看谢婉莹医生身先士卒走出去,赶紧跟上脚步。
联合门诊区挨着新区住院区,几步路可到。
提前挂好号的病人们早在外头候诊区排好队,里面有直接挂门诊号来求医的病人,也有院内其它科室求诊想转科到新区治疗的病人。
是的,和其它科室平日的会诊转科申请不同,新区转科会诊一样是走联合门诊路。
三十个候诊病人多不多?回顾当年谭老师的门诊病人,数量上是少了一个等级左右。
主要问题在于联合专家团第一天工作,处于磨合期,不知能不能达到单人门诊效果量有待观察。
第一天老师们自己都没有搞好,因此不让实习生见习生跟班了。
三十几个医生进入诊室只服务一个病人的壮观场面,是让病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顶级vip服务。
只听第一位病人和家属显得异常激动,现场先向医生们诉苦平常挂国协一个号的困难度,而且有时看完一个科室医生再挂另一个科室医生看病,来回折腾,导致一个病光看初次门诊要看完明确诊断经常是半个月以上属于常态。
时间对于有些病人和家属是非常宝贵的,与其支付时间不如支付金钱。
联合门诊是贵些,可仔细算起时间成本和其它是患者和家属赚了。
当然,医生不会建议所有患者来求医于联合门诊,大部分病人并不需要联合门诊的。因此联合门诊的号不能直接挂到,是要经过其它科室医生的第一次门诊后进行病例初筛。
这种模式是和分级诊疗相呼应的,确立的是最顶尖医疗要为患者做最后的兜底,门槛必然要够高不能浪费宝贵资源。
取到病人病历谢婉莹医生翻开第一页,病人过往病史写的病人主要症状是消化道疾病。
就此消化内科组的姜医生与普外一科的赵医生走上来作为这病人的主问诊医生。
第一个病人之所以需要联合门诊是由于除了常年被消化道疾病所困挠,有贫血营养不良甚至眼睛出现问题等其它毛病。
之前被谢医生考题虐过一遍的众位专家团医生们,这回很快学乖,拿起工具思维导图进行现场病例分析。
邱医生在专家组中属最年轻,由他负责写小白板记录大家的思路。
病人症状:曾经便血,有消化道出血史,查过胃镜,只有胃炎。消化道出血引起贫血算是常见因果关系,这里要值得警惕的是,消化道出血量不多,和患者贫血程度不相符。
各科室专家纷纷献策。
血液科: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是否存在血液病。
营养科:要辨别清楚是血液病或是纯粹的营养不足导致的贫血。
眼科:病人的视物不清要分辨是单独眼疾或是与其它专科病有关,可以做专项的眼科检查。
耳鼻喉科:对于患者耳鸣头晕的事儿要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再商量下。
神经内科:鉴于这病人年龄介于更年期,耳鸣有可能倾向于耳鼻喉科耳石症。
邱医生记录到这,众专家组成员:哦,更年期患者——
以上各科室医生们的思维,可见有时候不是专科病能被专科医生看出来,经常被患者跑错科室求医的科室医生反而能更快看出来,充分诠释出医生一样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45】开局
原以为多个医生看病会很慢,结果发现更快些?
这首先不是医生自己的感触,是患者和家属的感触。
以前要奔各个科室医生去问诊开各科检查单,现在众科室医生给病人一块开了。
病人和家属谢天谢地终于不用在医院内做来回跑步项目。
第一个病人从诊室出去后,萧老师看下表:第一个病人没经验,看了约十分钟,这记录明显太好。
说明联合门诊对医生们也很有益,各科室的思维碰撞起来是潜能被激发如火山爆发,最终显示大幅度缩短问诊时间。
这和普通的传统科室会诊还不一样。传统科室会诊是难以请来医院内所有科室会诊的。
疑难患者有福。医生们也有福,不再为找哪个科室帮忙大伤脑筋。
“这里好,以后我都在这里待下去。”萧老师当即拍板自己最后的医生生涯要在哪里渡过。
萧大佬是神经外科大佬号称医生中脑力最聪明的群体,其它科医生更不用想了,追着萧大佬的决定走没错。
第二个病人是被轮椅推进来的,一个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鼻孔必须带着吸氧管的孩子,八九岁。
医生们一看,知道新区第一张病床大概率是这位儿童患者。由于新区病床只有二十张,每张病床堪称黄金中的黄金,傅领导早上开会时一再重申,收病人标准要严格,最严的。
医生们不敢违背傅领导的旨意,个个小心谨慎地看诊。
翻开患者病历本,见患者之前是在国协神经内科住院,神经内科组医生出来解释病人的情况。
此时谢婉莹医生接到了一通来电。
先要说到新区挂牌时,谢医生的同班同学们以及部分师弟师妹们毕业就业了,为此任老师如愿以偿卸任大学辅导员工作并且以后不用再担任了。
不做辅导员的任老师轻松了吗?
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做人老师犹如做人父母,做了就别想能脱掉这个责任。
任崇达对做谢同学班上的老师是既骄傲又害怕,谁让谢同学所在班是最强八年班,这个老师太难做了。
有多难做,你看不是自己班的事都得“管”了。
“任老师,什么事?”
“我给你介绍个病人,是我们医学院的学生,虽然不是我们八年班的。”
“任老师,如果是在我们医院求医过的话,可以在我们医院科室申请转新区会诊。”
谢同学是对他任老师一视同仁。
任崇达乐了乐,道:“不是,我想说的是,他毕业了,回家乡工作,现在在他们医院先就医。”
看来是师兄。
自愿回家乡医疗事业做贡献的医学生,本身很叫人值得敬佩。因为一般来说,国协毕业的学生再不济都能在大城市的医院里找到一份工作,国协的金字招牌不是说着玩的。
说来自从国家决定大力发展基层医疗事业,说干就干,对基层医疗投资更大,让基层医疗机构招聘高等人才的福利大大提升,可以说待遇相比大城市部分差的医院有优势的。
尤其这家医院据说靠近首都圈,业务量不错。
这位姓余的师兄被这家医院招聘进去后,果然被重用连续升职,应该前途无限。
只可惜,余师兄于前段日子突然身体不适,在医院里一做检查,结果很惊人。
“多处发现肿瘤,现在不清楚哪里是原发哪里是转移,所以希望直接从县级转诊到你们新区治疗。”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46】专业
国内分级诊疗制度属于自愿原则。
强调自愿原则是因患者向医院求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关系真就好比恋人,“合缘”则顺,“不合缘”则一拍而散。
这里的合不合缘指的当然是医生护士的技术思维刚好和患者的病符合不符合。
坐落在医疗金字塔顶端的技术医生是万人迷,但不代表一定人人爱。
患者自愿原则必须放在首位,为此在分级诊疗中只能是倡导患者往基层医院就医,要提高基层医院对患者的吸引力,杀手锏是让顶尖医疗专家为基层医院兜底,于是有了一些新的名词叫做医联体医共体专家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等,本质上都是上述目的。
余师兄所在县医院王家坡县医院,作为多种医疗改革的前沿试点单位,自身是王家坡县区域性医疗医共体的核心医院,其次是与首都的国大附属医院勤安医院进行了医联体合作。
首都医学圈远不止前文所讲的三大系,国大医学部名气不小的,只是三大系太厉害了难以与其较劲。
莫怪说首都医学圈是全国的医学中心,全国患者慕名而来。
国大医学部的附属医院不少,其中勤安医院并不差,是三甲(说明首都圈三甲医院多如牛毛放到其它地方难以想象)。在技术上,勤安医院作为县域医院的技术指导单位是绰绰有余。
这里顺便提到医联体和医共体的简要区分:
医联体,如勤安指导县医院,是不插手人家的管理工作等只做技术帮扶。
医共体,如王家坡县医院要整合区域内的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一整体的医疗组织,除技术指导,是要插手下面的人事财政等机构管理。
按照分级诊疗试点单位原则,余师兄是应该尽可能在县医院治疗,尽可能做到大病不出县。
若县医院技术实在无法支撑,可以联系医联体单位勤安医院求助。
遵循前面两条求医路线的好处在于求诊转院均很方便,届时患者的医疗结算也便捷。
两条路均走不通或是不想走,没关系,患者自愿原则,可以直接去其它医院求医。
国家给患者家属安排的福利要如何解析?
谢婉莹医生问:“余医生对自己的病是什么想法?”
任崇达老师想,谢同学总是能很快抓到重点。
说了自愿原则,国家的福利患者拿不拿,是要看患者自己如何想自己的病。
很显然,只要病患者觉得自身的病无需求助于最顶级的医疗专家,拿走国家给的福利最有利。反之亦然。
“勤安医院专家有联系过,初步看起来情况不好。他也怕自己是恶性肿瘤。”任崇达说。
此话意即任老师之前对患者病情的描述是有勤安专家背书的:多处肿瘤怀疑恶性,暂时判别不出哪儿原发哪儿转移。
倘若是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现有医学手段来国协求医一样是徒劳无功的,不如走国家福利渠道,啥都方便经济实惠。
可以见得行业内人的想法和行业外人有些区别的。
行业外人想的是治不好的病越要找顶尖专家看,行业内的人是知道这病看不好,求的是舒适和方便不折腾病人自己。
行业内外信息打通的地方,其实越来越多行外人的选择是和行业内人一样。
国家的福利是真有用的。
谢婉莹医生听到这明白了:“我相信余师兄和任老师的专业直觉,可以让他先到我们新区联合门诊看看,如果是新区收治范围会立马收他入院。”
是自己医学院自甘奉献的人,只要当事人有需要母校定伸出援手。
前提是谢医生说的“专业”两个大字。
任崇达老师不禁身子哆嗦两下:谢同学点明了如果他专业直觉错了也得背锅的。
谢医生:任老师,不用这么没自信。
【447】不骗人
挂完电话,谢婉莹医生的注意力回到诊室内的就医病人。
来的这第二个患者情况比较重,看诊颇为费时,专家团们心中浮现出焦躁。
看完三十个病人今天上午有可能不?各位猛烈再打个问号。
感情是,第一天上班中人高昂的兴致随即被泼了桶冰凉的冷水。
有的人心中是得抱怨起神经内科的,弄这样一个病人在他们头一天开业分明是来找茬儿的。
“一次感冒发烧后导致的症状?脑膜炎?脑瘫?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无需脑科的人说,这些儿童病常识其它科室的医生一样有。
在各位专家看来,这儿童患者是这样了,接下来医生能做的事十分有限。
康复科上,营养科上,如果患者因并发症产生其它科室专科病问题,其它科室再上,如呛咳引发支气管炎肺炎呼吸内科来解决了。
说这个病人吧,看起来是需要多个科室合作来治,另一方面众专家仔细想想,真把病人收到新区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小孩子生病又叫人觉得好可怜的。医生们难免会有恻隐之心发作。
“要不收进来吧?”
众位仰头一看,发现居然不是日常印象中给人心软女医生说的,是泌尿外科的韦教授。
“谢医生说两句。”萧老师代表其他人提议。
第一天工作,各位确实没摸着领导的标准在哪里。
谢婉莹医生问:“儿科的老师是什么想法?”
问儿科挺正常,这摆明是个儿科患者。
只是国协的儿科是小儿外,准确的话叫做小儿普外科。
在场的小儿普外科入选专家组的韩教授表情为难,若是暗示着:这不是我技术专科范围内的病啊。
韩教授不是聂教授和谢医生接触少是不太了解谢婉莹医生的问法,由姜医生帮谢医生补充:“她问的是有没有可能为遗传病。你们儿科看诊不是从来需要重点在这方面考虑下吗?”
有个行外人和行内人经常会踩的坑在这了。
儿科患者感冒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以为只是病毒性脑炎后遗症问题。
病毒性脑炎引起严重后遗症乃至康复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患儿并不多见的,认真探究的话会发现这些患儿中不乏有遗传基因病刚好发病时间和感冒重叠在一块。
为什么以前没有这个认知,是由于以前国内医疗的先进检测手段并不方便快捷。现在这样的优越条件逐渐有了,各大医院给孩子和父母做基因检测越来越方便。
如果确诊是遗传病的好处在哪里。
首先能提醒孩子父母再要孩子的巨大风险。
其二,人患病要求死个明白是个人和医学的利益所在,知道是哪个恶魔干的对自己对他人都很有意义。
其三,不同病的治疗方式有不同之处的。
谢婉莹医生:标准在这里,麻烦各位专家拿出最专业的专科技术精神来对待联合门诊患者。
韩教授脸红耳热,怪不得之前他拿到入选资格后聂加敏教授告诫他:千万别得意。
虽然聂教授是和他一块入选了儿科专家组的。
患儿为此被打回神经内科,做完基因检测再说。
各科室心头儿需要抖一抖了,机器人傅医生是没骗人,有谢医生把关的联合门诊收病人标准是很严,人家谢医生不求业务量不怕没业务量,只怕乱来。
【448】三个
速度即使加快,联合门诊第一天早上开业当全部收工时为中午一点半钟。
姚洁护士长提前帮医生同行们打好饭盒送到新区办公室。
大佬们啃着饭盒,趁谢副主任出去的间隙热议早上的会诊。
“三十个病人没收一个到我们新区吗?”姚护士长询问医生们,语气略显焦虑。
新区开业第一天,怎可没业务?这是开业不吉。
众位医生立即摆摆手:不关我们事。
谢医生傅医生标准高是一回事,从侧面可以看出,院内其他医生对新区判断有误。
以为需要几个科室一块看的病送到新区门诊来会诊转科是错的。
新区要的病人是转到新区的病人必须有多学科联合协同诊疗的意义。
上面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筛选技术,独立专科思考或全方位思考均不足以应付。
姚护士长如坠云雾,只想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新区能正式收治第一个病人。
此时谢医生从外面回来,是和傅领导沟通完电话,随即通知护士组预备病床收病人:“可能有三个新收。”
听到终于正式开张,姚护士长一蹦如蹦床冠军老高,激动地重复问:“一下子收三个吗?”
护士组俨然对新区的雄心壮志远超医生组,说到底护士组不拿两份薪资,饭碗全系在这个新区。
对此谢医生安慰护士伙伴们:“不用着急,接下来几天陆续病床会全部收满的。”
在座各位啃饭盒的专家组医生们,仰头望向谢医生:是你在做梦或是我们在梦见你在说大话?
早上看三十个病人没一个没收进来,联合门诊一星期只开两个上午,现在说一星期内收满病床怎能不是做梦。
“是什么样的三个病人?”姚护士长问具体病人信息,要指示底下员工们做好充分准备。
谢婉莹医生道:“两个是傅主任介绍的,另外一个是我们医学院以前的毕业生余医生生病了想从县医院转到我们科,是医学院任老师联系我后介绍其病情。”
三个病人病情的话,先说说她谢医生手头上余医生的情况。余医生已坐上私家车,预计傍晚抵达国协。
余医生为非长期卧床病人,自己手脚能动行动自如,貌似病情不重?
在场均是经验老道的医务人员,清楚这表明的非病情不重,相反可能很重不过是患者暂时症状较轻。
傅领导收的病人据说同样为两位转院病人。
前面说到医联体,在城市里大多数采用的是医联体方式而不是医共体建立大医院帮扶小医院计划。
今早国协在区域性医疗内负责帮扶的某社区医院突发病人“意外”,有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情况危急需要抢救,于是紧急联系合作单位国协转往国协急诊科就诊。
由于患者属于不明原因导致的急性休克,与其喊各科下来会诊不如联系最新的联合诊疗中心新区。急诊科医生就此联系新区傅医生下来会诊。
看来这位患者病情说起来算是符合新区收治病人标准。
可在座众位专家医生听完:是谢医生没看过的病人,不知傅领导会不会被打脸。
另外一位病人是老对手张大佬介绍来的,有闻张大佬将亲自陪同患者转院过来。
三位病人是否正式收入新区,是同上午的患者们一样需要经过联合门诊会诊后方能决定。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49】疑心
吃完午饭,众人准备下去急诊科看要转科的病人。
病人急诊病历提前送到新区办公室供专家团阅读。
邱医生再次站在办公室的小黑板前,帮所有人做会议记录提示牌。
其他之前没参加早上会诊的专家组成员,如果自己科室没任务,可以过来一块凑个热闹。
懒猫宋医生悠哉悠哉走过来,瞧瞧自己家老师萧老师的战绩如何。
面对自家科室小将巡视的目光,萧老师摸个鼻梁表示:我已尽力而为,未来是小辈们称王的世界。
接着不免问起曹勇医生的心情怎样了。
曹勇医生心情挺好的,毕竟谁能像他在工作后时时刻刻可以独占老婆谢医生。
输,不见得真输一辈子输。新区床位增多专家团有可能进行第二轮扩员,既有专家团成员是一年一约有可能被踢出去,对没在首轮胜出的人来说都是机会。
除宋医生有点儿懒以外,积极分子陶医生靳医生等必到。
要特别提一下普外一普外二这对冤家。普外一是赵医生被录取,普外二不是谭老师而是高师兄被录入专家团。
赵医生和高师兄是冤家中的冤家,这是后来谢医生才了解到的情况。
高师兄是跟着沈主任干活的,在维护自己科室利益各方面比喜欢置身事外的谭老师踊跃多。(从这里可见,谭老师纯粹是不想争活干比宋猫更爱懒因而没参加考试没被录取。)
一到场,高医生质问赵医生:你作为我们普外科专家组代表,早上干出些什么成果?
不像萧老师等是牺牲自己给同伴探路,赵医生另外一部分人是抢来的先出场位置,没干出成绩自然要被质疑。
赵医生昂着脖子回答:“我们一个上午能看完三十个病人,如果是你来肯定看不完。”
再有是我们的标准高导致一个病人没收入科。
不信,等会儿瞧,新病人在这了,要不你来试试?
这回不用谁抢谁,在场的均要发表意见,是工作任务。干了一上午组织活动的邱医生如今娴熟老练,帮傅主任和谢副主任干传达这些指示滚瓜烂熟,在小黑板上刷提示语后示意安静,等会场寂静后立马逐个科点名发言。
见状,有人当场调侃起实际身份是邱医生上级的陶医生:“你一上午不在,这家伙爬到你脑袋上去了。”
陶智杰医生不在意,全副精神在病例上。
此时哪有闲空开乐子,搞不好第一天干完活有人要被小师妹踢出去了。
正式科室人员集中在办公室内,办公室门口围起了一堆探头探脑的,里头少不了见习生实习生和其它科室医生乃至偷偷来巡逻的院领导。
病例概要被邱医生写在黑板上:
感冒病人,五日前在社区医院求诊,做完初步查血显示有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
输液前做过药物皮试阴性,而且抗生素打完三天已经停止,这两天顺便在打氨基酸补充下营养。
说是抗生素严重迟发性过敏反应有点儿超常规临床现象了?
临床常用抗生素如这位患者使用的头孢一般在人体内药量巅峰是在第二至第四天。
说患者是因静滴氨基酸过敏?首先患者不是第一次使用氨基酸,因而这患者不是在社区医院第一次求诊。
社区医院对这个患者病史是比较熟悉的,既往这患者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史,身体是比较健康的,日常到社区医院求医都是因感冒等流行性呼吸道疾病。
这次突发意外是发生的很莫名其妙?
【450】不甘示弱
只知道,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自己早就吓去半条命了。
不查明原因,分分钟钟患者家属找上门肯定说是他们的错。
社区医院求助国协,国协医生如何破局。
邱医生代领导点名:“呼吸内科要不先讲讲?”
患者之前求诊主病因是呼吸道疾病,是该由呼吸内科先提点意见。
呼吸内科入选专家组的是温老师和华医生,一堆非常有料的中老年组合。
(所以说谢医生的考试是十分公平的,且看以前的带教辛医生都没能被录取。)
温老师擅长临床经验谈,华医生擅长呼吸内科的新技术操作。于是先是由温老师发表见解。
“我个人认为,病人这个情况可能和呼吸道疾病没有太大关系。”
抗生素滴完三天,患者的呼吸道疾病情况明显好转,再说是呼吸道问题有点儿说不过去。
邱医生记录到小黑板上,接下去点名: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组两名专家成员也是很有意思的组合,一个是俞师姐来自NICU,一个是来自ICU的郝医生。
病人这种状况其实可以转去ICU的,不知如果接收的ICU会如何处理这个病例。
患者非儿科患者,郝医生回答:“先做全面检查,支持其生命体征。”
这是ICU的常规处理程序,四平八稳显然不会大错的样子。
“什么样的全面检查?”其它科室医生给ICU挑刺儿。
“血查做全套。”郝医生张口就来,“重新全面查体,重新再反复询问病人过往病史,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其它科医生:感觉你这说的像废话,这些事儿能说急诊科没在做吗?
两个科室回答下来,给人一种错觉:这患者越来越叫医生糊涂了,完全没摸到方向。
场内有个人举出手要回答。
邱医生点头:“请姚护士长回答。”
姚护士长说:“要不先查查是不是热原反应。”
护士天天干输液的活儿,对输液反应最清楚,追查输液反应的第一条原因是指狭义的输液反应即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简单说来就是指输液器具和药物本身存在污染,因此每次发生输液反应后药物和输液器具要立即封存并且送往检验室检查有无内毒素(证实有无被污染)。
邱医生再画出病历重点:整个输液室只有一个患者有这个“意外”发生。
热原反应是比较好鉴别的,通常会显示出不止一个患者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有污染通常不会只发生一例。
姚护士长不甘示弱,再举手:“输的氨基酸吗?会不会和肝病有关?”
氨基酸很多时候发生的输液反应和肝病或胃肠道疾病患者有关,因为氨基酸有可能诱发肝昏迷。
很多医生望向了在座的林晨容医生:你老婆挺厉害的嘛。
林晨容医生:这先得说说谢医生。
谢医生自到心外科工作,对护士的要求跟着提高不少的。再有当年他老婆在谢医生那儿接到过教育的。
本身为肝胆外科的邱医生要脸红了,自己没有最快想到这点。消化内科医生以及陶医生迅速陷入下一步思索阶段。
有时候不是病人有意隐瞒自身病史,而是有些疾病前期隐匿性太强不查不知道,病人不发作前当然谁也不知道。
肝病有这个特点的。
病历没讨论完前,急诊科忽然来急电请求新区医生支援,因为患者再次生命体征不稳。
一大群医生急急忙忙下楼去。
【451】警惕
新区和急诊只隔一层楼,转眼就到。
抢救室内,急诊科医生手拿两块电极板显示出刚才给病人做完电除颤。
萧老挥个手,懒猫宋医生不敢慢吞吞,一步当先抢在众人前面上去检查病人瞳孔。
这样的病人最要警惕脑死亡。
抢救室外面家属们抱头痛哭。
说这病人年纪大不至于于很大,五十来岁,晚婚,孩子未成年。
病人老婆抱着两孩子哇哇哭,家里顶梁柱没了要怎么办。
输液反应死人是医疗纠纷的重点,患者家属日常接受不了。
这一次看来傅医生不会被打脸了,只听谢婉莹医生说:“把病人转上面新区。”
大伙儿吓一跳:谢医生你说真说假?
一般其它科室见到这情况是不会想收的,收的话意味很可能病人要死在自己手里。
新区第一天开张收这样的病人?!
“收。”傅昕恒医生道,全力做好谢医生的后勤保障工作。
实际上这算是检验国协的真能力,能否给分级诊疗做兜底。
明白到这点的所有医生面色改变,不要忘了老百姓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国协是国内老百姓求医治病最后的依靠。
趁病人现在心跳在呼吸在,马上转到二楼新区。
新区护士组像疯了样把所有能拿到的设备往新病人病床旁边推,让医生随手就能拿到工具救命。
此前怀疑患者有肝胆病嫌疑,新引入的床旁b超机到床边位。专家团里刚好有b超科医生一位,立即操作。
肝胆外科医生和消化内科医生站在仪器旁边紧盯画面。
呼吸内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插管和吸痰。
心血管内科医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和血压等指标。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生商量着,不排除病人有脑部疾病的可能性,届时看情况要不要做个影像学检查。
血液科医生暂时没有检查到病人有血液病指标。
骨科医生摸着病人骨头暂没感觉病人哪儿骨头出毛病。
提到中医组现在是中医科和针灸科合组,针灸科入选专家温子涵医生有事不在场,中医科的田老师发中医建言。
田老师摸下患者脉搏即论断:无根之脉。
无根脉意味将死之人。
问中医怎么办?
田老师:……
各位西医生早知道在国协中医里面温医生不在不行,谢医生说是快成为温医生的嫡传弟子,不如寄望谢医生靠谱点。
真相其实慢慢有了。消化内科医生和肝胆外科医生的表情严峻,很多临床病例均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b超显示病人胆结石肝囊肿全有,有胆管炎。胆管炎用头孢也可以,然而——
临床经验足的陶医生和明老师异口同声:做胆囊穿刺。
是怕患者感染的是耐药菌。
另一边围观小年轻们在讨论着:“病人病情未缓解下是继续用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联合用药?”
其中一人小声提醒:“谢医生把急诊挂的那袋药先撤了。”
这话传遍病房内,好多人如梦初醒。
“库尼斯综合征。”林晨容医生啧啧夸的谢同学老厉害,说是医院里最强的心脏科专家无疑了,一眼比现场所有心脏专家更快地辨认出病人的心血管问题。
输液反应怀疑过敏性休克时小医生们爱用肾上腺素抢救,但总忘了说明书明确强调非心脏骤停要小剂量肌注而是直接采用静推,殊不知肾上腺素这样用在这里可能会引起更糟糕的后果。
这是因为严重过敏反应有可能引起库尼斯综合征即过敏性心绞痛和过敏性心肌梗死(此病太罕见导致医生们总疏忽掉乃至小医生们没学习过),用了肾上腺素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和心律失常想也知道是雪上加霜。
楼下的急诊科医生脸色白了又白幸好药刚挂上被谢医生拿走了,社区医院的医生早白完脸……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452】王者
简单概要的说,社区医院医生犯了和上次李启安同学与小奥差不多的毛病,一说病人需要抢救马上扑上去,脑子没仔细琢磨所有,只想着能上的措施上了再说。
恰好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在这里,不是抢着上措施就好,上错措施不是救人是弄死人。
另一方面,临床用药向来讲究风险和利益选择,这点前文有讲过,可以知道这个药绝不是说不能用在这。
它确实是抗过敏性休克首选药物,小年轻医生死记硬背的部分知识没错。
里头有个临床再常见的误区,医学名词要分清概念不容易,例如病人休克,大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病人完了,但是它实际上不代表患者一定心脏骤停。
专业的医生是对这些概念的区分非常清楚的,这些则需要临床磨练出来,即踩足够多的坑。
让社区医生和李同学他们一蹴而就是不太可能的事。
临床磨练其实可以日常去钻研“环境学”。
好比输液反应是有个发展过程的,病情前期哪怕说休克状态也不会说立马来个心脏骤停,除非患者突发的是超急性心脏病。
这类突发事件一般发生在医院内部,医院医务人员发现应属于第一时间尚属及时。
小年轻医生可以立足这点做到如大佬的不慌不忙。
老练的医生即便外出行医,第一个观察点永远是患者所处的环境,一看便知或是一问便知,做到前期心中有数病人病情发作时间和发现患者的时间之间是否存在延迟,这样以最快速度判断出病人病情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来采取正确措施。
年轻但老练的谢婉莹医生今日的表现明显再次在年轻医生群体中脱颖而出。
围观的实习生见习生对谢医生的称呼升级中:谢医生,谢老师,谢副主任,再到谢——王者没错了。
此时谢婉莹医生站在护士站边上,手里拿着钢笔有条不紊地书写医嘱。
被个外行人看见,不知会不会又骂起谢医生不抢救病人在这里闲站着。有些外行人一直这么想这么告状的,医院里太常见。
有上面两个事件做证了谢医生不可能罔顾人命,在干的是专业事。
她是心脏科医生,病人要处理的心脏问题是开药,她已下达口头医嘱让护士立即执行:对于这样的患者需要的是抗过敏治疗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联合治疗,而不是普通的只用抗过敏治疗。
用药是否有效?只看患者心率从一百几十次每分下降到正常水平。
这样的措施远比急诊科拿着两个电极板做电除颤的小年轻医生见效多了去。
临床上的王者风范是谢医生这种,默默一个举措外行人都没察觉出什么时为赢定。
病人身上其它问题交给其它专科医生处理最妥当,去凑热闹是乱来,除非同事发出求助协作信号。
她谢医生则该按照法律规定抓紧时间补上书面医嘱。
伴随一系列检查结果的陆续出炉,全体医生们对这个病人身上发生的奇怪情况总算摸出个大致解释。
病人不知何时起开始患有肝胆疾病因以前没做过相关检查不知,产生后继的药物过敏。
社区医院医生太着急使用不太恰当的抢救措施把病人的病情推至恶化。
ICU的郝医生现场感叹起来。
之前说搞新区时ICU的医生是第一个想不明白的,想着莫非针对疑难杂症的新区是要和ICU抢业务。
早上的会诊加上当下的病例摆明了不是。
新区和ICU性质完全不同。
如这样的病例送到ICU,不可能有多个专科医生在一块儿会诊,让ICU医生变成其它专科医生一个个剔除病因找出正确病因,不止难而且不切实际。
送ICU的病例和其它科收治病例一个样,最好是明确诊断再送来。
新区的重要意义其中之一在此,另一个意义应该是可以集中各科专家对患者来个集中治疗,这同样是哪个科都做不到的事情。
新区针对的病人收治标准是上面两者了。
【453】敬佩
傍晚,晚霞落在国协校门口的金字招牌上,绚丽多彩。
作为全国最顶尖的医学院,曾经校内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学生们争论的正是医学院氛围该庄严肃穆或是多姿多彩。
最终辩论赛总结性发言如下:
人的一生是该多姿多彩,因这个世界本身是如此一个世界。当医生治学上的庄严肃穆是为守护多姿多彩的世界和人生,因而医学院该多姿多彩而不是一昧追求庄严肃穆而变得死气沉沉。
推论下来是,医生的思维应接触世界万物充满蓬勃生机,对医生百利无一害。
搭车回到母校的余医生,远远望见母校的招牌想到的是这样的往事。
为何想起这些?
一是他生病了,不由想到自己可能短暂的余生,回顾世间的美好以及自己往生是否多姿多彩不留人生遗憾。
二是,听闻他学校里最出名的师妹谢婉莹医生性格比较闷,不善交际,是位严肃型学者,在治学思维上却总是出人意料,做出好多出格的事情与她本人外在形象截然相反。
一个与众不同的谢师妹是否有如传言中厉害,是否能给他指下余生的路,是他今日回来的目的。
越来越近,校门口矗立在人群中的一个人影映入他的眼帘。
名校门口每逢这个时间段向来车水马龙,这个人是不太一样一身清风明月的样子。
“是任老师。”车上陪他一块回校求医的妻子汪医生激动地喊道。
汪医生不是国协校友,然而专业是解剖学为此对国协解剖学大佬早就崇拜已久。
此次丈夫生病,第一时间想到联系任老师也是汪医生的主意。车停下。
任崇达走上去见上他们夫妻,提议:“我们自己走过去医院吧,国协停车场没有位置。”
这样的事早有所料所以双方约定在校门口而不是医院门口见面。汪医生接下来把家中的私家车停在国协附近的停车场。
夫妻俩下车后同任老师一起走过去国协医院。
“你们孩子多大了?”任老师如攀家常,同校友患者及家属聊天拉近下关系。
“刚上幼儿园,现在只能把孩子先交给老人照顾。”汪医生谈到幼小的孩子更是脸露悲伤。
“我记得你同样是北都毕业的高材生,也是回乡支持家乡医疗事业了不起。”任老师竖起大拇指夸。
不怪任老师对这对夫妻的自我奉献精神特别赞许。
大部分医学生求的无不是在大城市里就业生活。
抛弃大城市的甜蜜诱惑甘愿下乡,当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境界。
荣誉和嘉奖其实对汪医生余医生这样的人早已毫无疑义。他们的人生追求的绝不是这些,要是贪恋这些当年势必留在大城市。
面对他人的赞美声,这对夫妻一如既往的沉默与面带微笑,谦虚的人总是不知如何回应好干脆不用答。
作为患者家属,汪医生必然要先谈到丈夫的病和主治医生的话题:“不知谢医生今天还在不在医院?”
“她在的,她是个工作狂,答应你们的一定在医院等你们。”任崇达老师低头看表是下班时间,莫怪患者家属担心这。
一边走一边任老师再安慰他们两位:“中午有个特别急特别难不知什么病的急危重患者送到他们新区,很快他们把患者的病情缓解下来。”
这样的消息无疑对患者和家属而言是巨大的鼓舞。汪医生脸上重表露出信心了。
三个人走到国协新外科楼。
期间任老师没忘记谢同学的专业话,留心患者的病情表现。
身患绝症的患者不一定不能动,余医生一路走来需要妻子搀扶下但没“全瘫”,看来暂时身体各方面条件不至于快完蛋的状态。
谢同学说的那句相信他们的专业直觉,再次浮现在任老师的脑海里。
【454】奇葩
新区第一天开张注定要加班。
各位专家组大佬不是新人一样要忍受这样的“新人痛”。
到平日下班时间,专家组里头白天没能来的专家们陆续来到新区,准备继续工作。
众位在办公室内济济一堂,一面先吃晚饭一面等待病人来。
“张华耀说要送病人来,到现在不见人影?”一伙人琢磨着张大魔王准备搞什么坏动作。
电话来了,由于傅领导被叫去医院领导办公室汇报新区第一天工作情况,大家注目礼来到谢副主任身上。
谢婉莹医生接的手机说:曹师兄。
老公打给老婆的慰问电话?
众人背过身但竖起耳朵。
谢医生走出办公室。
大家猜这小两口要咿呀咿呀阵。
曹勇医生:一群脑子里出问题的!
任老师带病人到医院自然先找好友们,曹勇医生下楼来接好友和病人,反正早就想着借口顺道去新区探班老婆。
“余医生,汪医生。”任崇达介绍患者和家属。
“别担心。”曹勇医生抢先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我打电话给她了,病历都带来了吗?”
余医生汪医生才知道眼前这个大帅哥大佬是谢医生的老公。
谢医生是厉害,毕业结婚,而且一点都不耽误事业,太罕见的人生赢家。
“全带来了。”汪医生指下自己肩头背的公务包,里头装的全是自己老公的资料。
“你们医院之前没有给你们做体检吗?”曹勇医生代老婆先问问病人病史。
“有是有,但是你们知道——”汪医生一口难言。
以前年代的体检项目,一个字形容:粗。
都不是高大上尖端仪器给患者做的检查,简单一个x光片,再抽个血,做个心电图,做个查体这样结束。
不要说外行人,内行人做的体检项目一样。医院内体检项目与其说给员工福利不如说是最警惕的是员工有无得传染病危害到病人身上。
检查重点放在有无乙肝啊这些。
国内的体检项目是如谢医生先前揭露提倡的需要要用ct作为体检项目来排除高危人群的肺癌了,是伴随国内疾病种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以前国内经历乙肝大国,未来变化成癌症大国,科学讨论应该是基础其实为人口大国,哪种病成为主流都是人多。
曹勇医生和任老师表示明白的,带患者和家属乘坐电梯来到二楼。
二楼新区门口一个女医生刚巧走出来,素净的五官尽显学术气质,干练的身姿特别引人侧目。
白大褂着在她身上,没有任何耍美的样子,是只有“服从主人”的印象。
谢同学对白大褂的做法是遵循第一位外科老师谭老师以身作则的教导。
白大褂是工具服,不是给人耍帅的。——谭老师。
“谢婉莹医生,我的学生。”任老师引荐。
汪医生先一个大步上去抢着握谢医生的手:“麻烦您了,谢医生。”
“先找个地方给你老公休息下,让他先在床上躺一躺。”谢医生说,是提前让护士给患者安排好了休息床位,接着告诉患者家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本分的事情不用感激。
听到这句,汪医生突然泪流,此刻谢医生两句话让她瞬时破防,仿佛找到家人般。
是医生就该做本分的事儿啊,只有这样的医生让人觉得最靠谱。
病人家属带来的病历放在了办公室会议桌上。
专家们看着病历:什么?肺有肿瘤,脑有肿瘤,肾有肿瘤?这???
领导在头天营业究竟要给大家找来多少个奇葩病人。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