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策略
癌复发转移的机率,每个癌症病人均有。只能叫做高或是低,转移到哪儿去而已。
医生永远不能保证病人不会复发转移,唯有讨论复发转移的概率和可能的转移地。
他们没有捂秘密,本来这个事情属于他们的任务,是陶师兄布置给他们的作业。
可以理解陶智杰医生为什么使劲儿催病人做复查,显然有考虑他们两人讨论结果的因素在内。
讨论的时候,他们会列出各种影响病人复发转移高低的因素。其中之一,肯定要包含患者的情绪因素、工作生活环境等。
家庭因素摆在了第一位,后来的结果显而易见被他们医生不幸言中了。
其实这个结论不难推论出。毕竟患者当初得病与她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这个因素说到底和治病过程中与她的家庭关系一样具有很大关系。患者的家庭关系据此变成岌岌可危点。
越年轻的患者得癌该是更与患者的基因有关,然而前文说过,癌症的诱因始终存在。
在李亚希的病例中,宋学霖医生是第一个看出这患者的性格与疾病的要害关系。
表演型的人,本身的情绪是非常难以自我控制和稳定,容易受到周围自己关注的人所影响。
在临床医生的实践观察中,实际上证实宋医生同样算得上是个老医生,确实一个人性格与疾病的关系更是紧密联系到密不可分。
她谢医生喜欢乐观些去看待病人预期。
宋学霖医生和她相反。
最后证实陶师兄和宋医生的悲观论貌似是取胜。
她谢婉莹医生乐观但不代表不看实际情况乱来。
讨论的结果确实患者发生脑转移的概率最大。
“你想说我父亲的情况跟这患者的情况差不多吗,谢医生?”梁喜在旁听见不由紧张,赶紧求问医生。
“如果您问我或是宋医生或是曹医生或是其他医生,我相信他们都会说要等病理结果。我们讨论的事情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医学上是认客观证据而不是靠医生一张嘴。”谢医生告诉家属。
这样说的话彰显出梁院长问的方向才是对的。梁院长是顶级大佬,很清楚医学预测准不准都好,更重要的是医生对既定事实的对策。这些是可以提前做出相关预案的,同样考验着医生的技术水平。
谢婉莹医生现在要答复梁院长的正是这点:“当时我和宋医生讨论出来的预案是,如果伽玛刀不行,可以做手术的话尽可能再做手术而不是采取全脑放疗。”
伽玛刀到底是放疗的一种,失败足以说明放疗这条路快走到尽头去了。全脑放疗估计效果如此而已。
此时展现出手术解决问题更靠谱些。
当然患者有无机会再做神经外科手术,需要神经外科医生讨论决定。
对于梁院长的脑部治疗预案,几个刚看完病人病历的医生需要协商。
梁院长点头表示明白,等着。
国协几位医生走出去到会议室,都叶青他们陪着出去,张大佬反而留下在病房。
【351】交代
毕永庆副院长从门外回来,手里拿着的手机递给梁院长。
这是吴院长想和老朋友说几句。
梁院长刚好也想着和老朋友说话。
两人对上线。
“你怎样?”吴院长问。
“没什么感觉,除了昨天头晕眼花。他们现在说的话,可能反映出的是我和很多病人一样乍听见消息的心态。”梁院长说出自己变成病人的感受。
“不相信是不是?”
“是不相信。我是医生都不相信。”
“癌症不能说是绝症,世界上没有绝症一说。”吴院长说。
绝症意思是这病没得治。但是医学上从没有放过病人生命一说,绝症应该属于外行人给某些医学疾病自己戴上的高帽。
“我想一想,我年纪也有了。”梁院长安慰自己说。
比起那些年纪轻轻去世的癌症病人,他梁院长活的算够长久了。
吴院长立马道:“你还年轻着呢。”
梁院长只认事实:“不管怎样,我大概率是要退了的。”
大佬是大佬,绝不会留恋名和利。
吴院长没说话。
两人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这失去的哪只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
一个好对手的意义不言而喻,比朋友更真。
“我底下人有些慌。”梁院长说自己生病这个事最对不起的人是谁,看向了身边的张华耀医生。张华耀面色微沉。
“我相信他们很优秀,能调适好状态代替我继续把国陟的路走好。可是,我想他们此时必然是需要一个人来帮下他们的。”梁院长道出自己的算盘,“届时我会向上面打报告和申请,希望你能配合下,老吴。”
吴院长不用多想,回答:“你想怎样,你尽管说。”
“我想把毕永庆医生叫回国陟。”
“你这——”吴院长差点想骂人。
毕永庆医生调到国协,想来也知道,是上面为了给吴院长找接班人。
吴院长同意说明认可毕永庆医生的能力,做好了相关准备。
现在梁院长把人要回去,代表吴院长自己短时间内没接班人了。
梁院长说:“没法子,我们张副院长优秀归优秀,无奈年纪轻。年纪轻的医生是不该在这个院长的位置坐的,因为院长身上杂七杂八的事情太多了。年轻轻的医生像张副院长这样应该让他带人技术攻关,在他尚且有精力尚且有拼劲的时候不该浪费他最好的时光。”
吴院长心里又想骂街,想对方把自己医院发展的路子就此铺平了,他吴院长这边怎么办。
抱怨是抱怨,不满是不满,然而这事说到底该抱怨的是病魔而绝不是梁院长。是医生,都是一心抗病魔的。
吴院长立即说的是:“我来和上面的人沟通,同意你的方案。”
“老吴,你要长命百岁。”梁院长语重心长地对老朋友老对手说。
同伴倒下了,自己必须继续前行,要坚持到后面的年轻人能接起大旗。
医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要一代接一代,绝不可断。前辈身上的肩担理所当然要更重些。
病房内一片安静。
梁喜女士的眼眶红了,她清楚这代表她父亲感觉到什么在交代后事。
【352】早不早
会议室里,两个医院的医生在紧张地讨论协商中。
肺癌容易发生脑转移。
在国陟和国协的胸外科中经常可见肺癌脑转移病人。
像梁院长这样如果确定脑转移再发现肺癌的病例不是没有,是极少。
一般这种病人处于晚期,是病人自身因素延误到医院检查所致,与梁院长的情况应有所区分。
肺癌容易发生脑转移的原因大体归咎于两点。
一是癌症要看病理分型,所以现场坐着病理科医生参与中。
肺癌最容易发生脑转移类型的是恶性程度高的小细胞癌。
二是因肺与脑本身的解剖结构联系注定哪怕是恶性程度低的,也比其它地方的癌细胞容易发生脑转移。
详细的说,是肺的血管与供脑的椎静脉等有丰富吻合支,这些吻合支无需和肺毛细血管交通。
前文讲过肺循环通过肺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把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进入心脏再泵到全身。
然而由于有这些不经过肺毛细血管的吻合支,使得肺血管里的癌细胞不需经过肺毛细血管过滤,掉落时可通过吻合支直接进入脑部产生脑转移。
医生不可能说把这些吻合支切掉,这是数以万计的血管,切不完的。
再有脑血管屏障会让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让肺癌脑转移和其它癌症脑转移一样难治。
从上述理论出发可以得出临床上和外行人广泛存在的基础共识:这患者基本完了。
可能梁院长现在在病房内找张大佬要谈的是工作上的后事?
嗯,再被医生们猜中。
这回是宋医生相对乐观些。
“发现的很早。”宋学霖医生说这话时目光看着谢医生。
是谢医生厉害,这么早发现病人的问题。治癌第一要素要趁早。
说到早不早的问题,立马很多人想到癌转移,都说癌转移这个癌症病人变命短。
先要知道什么是癌转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转移癌。
癌细胞在人身体内是始终存在的,健康人群拘束了它们的存活时间,让它们没法增生聚集变成肿瘤最终影响到人命。
宋学霖医生对此的判断是:“谢医生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到癌细胞脱落到患者脑的情况,但是并未形成脑部肿瘤。”
所以无论是谢医生或秦医生,对于患者的脑部ct片认为是模棱两可。
基于上述判断,患者应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最好,尽可能发现是不是有癌细胞脱落到脑,有的话趁它刚开始想聚集增生时切除掉,达到与原发癌同样的治疗效果。
宋医生之所以有持有这样的观点,还在于眼前患者肺癌的原发灶明显孤立而且小,代表病情发现的很早很早了。
这不得不佩服谢医生的极高警惕性足以挽救病人的一命。
在场其他医生纷纷点头。
癌症发现早不早,在医学上可以归属到癌症分期。
谢婉莹医生接下来点名提及:“要做癌症病理分期。”
“哦。”何香瑜医生缩圆嘴唇,感受小师妹是病理学老师再次来了。
“癌症病理分期?”有些医生发出疑问。
以前癌症分期绕着外科手术为中心转,导致病理不决定癌症分期只是给癌症定性。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353】高要求
由于癌症病理分期要做到位,堪称目的是要打入患者癌细胞内部获取信息而且最好是一揽打尽,这对于外科医生提出高要求外科医生取病理标本要做到精确准确全部。
不是所有外科医生能做到,而且有些病人的个体情况让外科没法做到完美无缺。
同时,应该说癌症病理分期放在以前对后续治疗并无特别大的指导意义。
这些通通导致癌症病理分期是没做的意义。
一切的改变在于药物的研究进展。
肺癌的靶向药上市,瞬刻提高病理分期的地位,具体的说法叫做用病理手段来划分肿瘤的分子分期。
张大佬把她二师姐使劲儿招罗到自己手下,可以说是张大佬本人基于医疗信息全面收集上的高瞻远瞩预判。
靶向药可以对癌症患者无论是否手术针对性击杀癌细胞,并且不像化疗药太伤害人体其它健康细胞,靶向药再有个优势是部分药物可以比化疗药更大成功率通过血脑屏障。
靶向药如此神奇,意味着患者是否可以不用再做手术。
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生会一致给你说:患者有条件做手术的话,一定要先做手术切除。
癌细胞之所以在人体哪个地方增长聚集,说明人体那个地方已然是培养癌细胞的沃土。
因此不单单是癌细胞本身的问题。
外科手术切掉那块癌细胞的舒适地,相当于切掉恶性肿瘤以及人体内不好的地方,这样能同时避免人体把培养癌细胞的内部舒适环境信息进行复制和扩散到全身其它各处。
后者的意义可以说比手术单切除恶性肿瘤更深层次。
人体内部各种细胞一直在全身各地传递着交流信息,错误的信息会同等的传播出去,为此外科手术必然要做到切掉坏的信息源。
如何准确地切和扩切,对外科医生和病理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极高的技术要求,这是以前讲过的,在靶向药面世后更具意义。
其他人认真听着谢医生所指出的。
那些提出疑问的医生听完后只觉得自己鲁莽了,登时明白谢医生这是:打算给患者体内癌细胞来个全面攻势加饱和式攻击,并且是尽可能基于精准的靶标下进行。
与会医生们的脑门子上不由挂了些汗珠上来。
何香瑜望到自己老公在身旁擦汗。
接到老婆的目光,李孝深医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小声为自己解释:“你小师妹方方面面的要求比张副院长更严格,难怪之前说张副院长只能给她当三助。”
也只有张大佬不在场,老公敢说这话。
李孝深医生真心补充:“我说假话了吗?”
没任何一分假和错,能听见他说话的医生猛点头。
张大佬真在场,恐怕也只能是拿出笔来记记记。
难,谢医生要实现的目标之难。现场医生们的面部表情愈发严肃。
国陟的人再看北都才子,个个只记得国协人北都人全说这人傲,结果这刻的宋医生一直默默听着谢医生说话。
可见宋医生不是目中无人,只不过服气于优胜过自己的强人。小师妹是比宋才子更强。何香瑜内心笑翻天。
【354】意志
回头略谈及李亚希的病例,实际上也可以在手术后尝试寻找靶向药治疗。
鲁老师可惜在病情发现太晚,什么都赶不上。
医学的进步是显著的,病人不需要谈癌色变,无需一听得癌马上觉得自己时日无多。
每拖一天,病人都有可能等到医学技术的新希望。
病房内的几位大佬谈完公事,一片沉寂。
吴院长心头压着大石头,被梁院长那句托付给哽到要发心绞痛。
毕永庆医生坐在梁院长病床边不知道说什么好,握了握梁院长的手。
梁喜女士拉着张大佬到角落里搓着泪珠儿问:“有法子吗?”
“法子之前不是有人说了吗?”张华耀医生答。
梁喜女士一愣,一惊,抬头望着他的脸:你是说真的吗?真的希望是在刚出去的谢医生他们身上?
谢医生是年轻医生,梁喜女士始终是普通人对医学的认知,觉得谢医生法子听起来归好,但给病人兜底的应该是张大佬这种顶级大佬。
对这点责任和义务张大佬绝不会推辞的,可有一点他需要给家属说明白:“医学不是说谁资格够谁能治好病人的病,谁能给病人动刀子是讲货真价实的技术水平。”
治病的医生是不是主任是不是院长是不是教授,通通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医生能不能治好病人的病。
你看谢医生第一句夸病人和家属不就是,只要治病能行什么都行。
这样说,梁喜女士明白张大佬等各位医生心里是有底了,答应:“请让谢医生给我爸爸主刀手术。”
“嗯。”
张大佬嗯的这声,没打算给梁喜女士说清楚内行规矩,谁主刀谁代表决定权的。
内行的规矩不是一言两句能说清楚的,越说不明白反而会让家属没安全感。这边吴院长和毕永庆医生通电话后得知自己医院医生要给病人开刀,直截了当:“让谢医生给我报告下。”
一群医生从隔壁会议室折回病房内。
听到吴院长传唤某人,大家看向谢医生。
何香瑜替小师妹捏紧张感。
吴院长这个老顽童吧,认真起来是蛮可怕的。
曹勇医生帮老婆拿着手机接听。
谢婉莹医生确实有些手没空,边向领导汇报工作边需要把讨论会出来的意见表递给张大佬查看,说道:“吴院长您指示。”
谢同学老样子,永远不卑不亢的,听着叫人专业靠谱。吴院长没二话直接问她:“给梁院长做手术你行吗?”
“这不是我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我和我的团队必须行,院长。”
周旁大家笑脸露出。
吴院长感觉自己第一句话已败,败给谢同学绝对要战胜病魔的恐怖意志。
“你想怎么做,谢医生?”杨科长帮败了一次脸的吴院长问。
“我肯定一个人完成不了这样重大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协助。回去后我们开术前会议,尽快把手术方案定下来,争取这两天帮患者把手术做了。”
谢医生的速度无可指摘。家属最高兴了。
梁院长检阅他们出炉的讨论意见,脸上划过一抹不太相信:“你们认为我这病有可能只是一期吗?”
“最终结论要看手术结果,院长。”医生们说。
【355】攻心
然而梁院长之前问过谢医生宋医生确定他们对病人病情的预测准确。
当然谢医生强调预测再准也可能后续没用。
现场所有医生支持梁院长术后退休彻底休息养身体。
癌症不是轻症。
关于预测谢医生他们不可能是乱猜的,想ct片里暂时看不到任何淋巴转移的迹象。
没有淋巴转移也有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只要发现的早如宋医生说的,彻底消灭掉病灶区相当于处理掉脑部的“癌前病变”,防止单独的癌细胞掉落血行转移找到增长的沃土。
“癌前病变啊。”梁院长赞叹起来。
脑癌的癌前病变不像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暂时没有发现到有被医学研究已认定为大概率会变成癌的病种。这里的说法只能叫做打比方相当。
不管怎样,如果能提前切除掉有可能长成癌的病灶,对患者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往往有些良性变成恶性的东西也是因为其病灶区早已不安全。
同时证实谢医生看ct片的目光绝了。
张华耀医生的面色沉重,可没忘记谢医生坦诚推测患者肺病的原因。
想那会儿他把病重老母亲送出首都去养身体,是不经意中走对路径给母亲争取多活点的时间,更是一身汗的后怕。
梁院长此刻再问曹勇医生:“你认为可行吗,曹医生?”
这问题同是吴院长想问的。
曹勇医生一路几乎一声不吭,似乎异样。
不过领导们认为曹医生的意见很重要,说明曹医生在大佬圈里的实力地位可见。
突然间,曹勇医生抬头与老婆对视。
谢婉莹立即明白,师兄要代替她说出没说出的话,心头跟着一紧。
关于那些话,可能张大佬想着可以等病人术后再说。勇气十足的曹师兄则认为现在说更好,能鼓励病人做手术。
领导的脾气是这样,说领导可以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在所不辞比起强调领导自身生命更有效。
不得不说,曹师兄的攻心计有道理。
“我记得梁院长在首都远郊有房子,术后不管结果如何请搬去那儿养病,那里空气水源各方面好些,对病人的身体好。术后对您和对大家才是关键期。”曹勇道。
吴院长在对面嚷嚷:“你这人说话怎么突然变得文绉绉的,回来我们医院跟我说清楚。”
谢婉莹赶紧跟吴院长说:“院长,你不是最信任曹医生吗?”
嗯,谁不知道,吴院长对曹勇医生的重视如同梁院长对待张大佬。
吴院长当场:这个谢同学跟谁结婚后随时随刻尽护着谁了,敢直接对着他吴院长说。
其他人通通笑不拢嘴。
张大佬见状帮他们两个补充:“梁院长,休养身体远离工作场所好,避免多思多虑劳心劳累。”
事实证明,梁院长凭几句隐晦话能果断判断出问题,终于下定决心:“请谢医生曹医生你们尽快帮我做手术。”
等年轻医生们离开病房,梁院长告诉吴院长:“别责怪他们,他们敢说出来指出来问题非常有担当。无论是曹医生或是谢医生或是我们张副院长心里顶着多大压力。”
吴院长担心的是:“有些话,他们该跟我先商量完再说。”
医生有话不能随便说,说出去被乱传完了。
“放心,在我这儿,没人敢说出去。”梁院长道。
刚病房里全是大佬,只有林昊医生自认是小虾米,感觉到自己好像听见不得了的信息,双目发直,是如昨晚上的鲁瑜同学。
国协人已在等着谢婉莹医生回来——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356】能做什么
走出病房的谢婉莹医生,把自己的车钥匙交给了宋医生。因为众人照顾她,希望怀孕的她搭乘老公的车回去。
坐到曹师兄车上,手机嘟一响,低头看,居然是刚分开的林昊同学发给她的短信,写着:莹莹,班长知道不?
对公共事件的权威认定,法律规定是要由专业人士和机构来做这项工作。
问题这不能阻止一般人对公共事件的警惕性。
意味着只要有点医学知识的并且对这方面始终存在有危机感警惕性高的人会意识到,无需专业人士告知。
上面两者唯一的区分点在于专业人士的话和普通人的话第三者信任度分别有多少。
公众肯定是信任专业人士而不是普通人。
吴院长的顾虑是正确的,医生在没有充分的医学证据之前不能乱说话。
强调充分这两个字。
越是影响大的事件越讲究科学的正确性,你想古代占卜结果要公布于众前需要多方协商的,何况近现代搞科学的。
医生在这其中什么都不能做吗?
于是,被大佬警告不能乱说话的林昊医生很是焦虑,感觉谁都不说是对不起人。
当医生是为治病救人的,如果连自己的人都救不了岂不是白读医。
心里恐慌没底,林昊医生不敢摆骄傲脸,效仿其他同学第一时间想到找谢同学请教。
别的人不能乱说,外行人不能说,告诉同班同学总可以吧。
岳班长多好的人,有资格知道的。林昊同学的想法看起来无可厚非。
很快他接到谢同学的回复:不用。
不用?!班长不知道,连班长都不可以告知?
你去特意告诉班长是给自己和班长惹事没有其它好处。因纸盖不住火,尤其在医院里头。你不说,岳班长照常不多久会知道的。
其三,大佬们内心有谱。
表现在她谢同学讲开,大佬们不激动而沉默,代表早有感觉此事。
当时张大佬送母亲离开首都去养病,当真以为张大佬没任何察觉能送走母亲?
首都医疗条件最好,按理讲张大佬把母亲留在首都是最好的选择。
归纳起来张大佬感觉首都环境变差不太利于母亲养身体。
由此可见当听完她谢医生揭开锅盖,张大佬的震惊在于她谢医生只是个临床医生但真像公卫专家去搞调查搜集数据,而且数据显示他们医生的直觉是对的。
相当于打个比方,考生感觉可能考不过六十分,成绩出来证实真不及格,两者的情绪值是显著不同的。
再举个例,曹勇医生无需回家特意告诉老人,曹奶奶不在首都里住搬回郊区老房子住是仅这两年间的事。
到底鲁老师的死震到圈内不少人,尤其鲁老师被证实是肺癌转移死的。
只要是有医学常识的圈内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鲁老师得的是肺癌。
为此梁院长不可能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感觉,只不过梁院长没退休要工作,不可能离开首都。再有自认比鲁老师和曹奶奶年轻。
说明大佬们在谢医生说之前对这事有感觉,但没意识到其严重性。
林昊医生如果再问当医生能做什么?
像谢同学赶紧找到充分医学证据吧,方能挽救众生。
【357】等谁
曹勇医生边开车,边知道老婆在给谁回短信,说起师弟:“等会儿我给他打个电话。”
曹师兄大概是要批一顿兼安抚一顿林昊师弟。
没辙,这些师弟一个个没长大呢,像小孩子似的,不像他老婆稳定值爆表。
谢婉莹抬头,告诉师兄:“他懂了的。”
她班上同学智商不差的,几句话下来林昊能听明白。
但是,这不妨碍曹勇医生教育林昊师弟:你问谁不好,问我不好吗?
这群师弟不知何时只把他老婆当成最靠得住的救命稻草,不想想他老婆不过跟他们一样是个上岗不久的年轻医生。
林昊师弟情商较低,该训,该被他警示下。
见曹师兄拒绝她的提议一定要亲自教育林昊师弟,谢婉莹果断作罢。考究起来她班上的男生们个个崇拜曹师兄,或许林昊同学被曹师兄说一说会很高兴呢。
林昊:我这——
在路上接到医院来电,打来电话的是陶师兄。
“我在你们科室。一块吃个午饭吧。”陶智杰医生说。
不知不觉间,时间来到中午饭点了。
陶师兄为何突然想请她吃饭?想问李亚希的事吗?或是关心梁院长?或是像林昊同学有听传言焦虑?
这些问题看似不难解答,只听陶师兄的手机通话声里传来另一帮人喊着。
“谢同学,你回来后是不是该跟谭老师谈谈?”
是小孙老师的声音啦。
听起来,这是一大帮人聚集在他们心外科科室办公室里。
心外科科室的护士长走来问这群人为什么逗留在这里:“你们在等我们傅主任回来是吗?”
“不是,我们在等谢同学。”孙玉波医生快言快语回答,不怕打谁的脸。
护士长立马明白自己把傅主任的脸给这些人打,吓得溜了不敢再问。
“陶师兄,让大家先买饭吃吧,我们回去需要一点路上时间。”谢婉莹说。
陶智杰听完她这话登时笑了:这小师妹永远是好镇定自若。
等老婆挂了电话,曹勇说:“他们是想问你腹腔镜的事吗?”
听得出来,曹师兄和陶师兄他们一样,对她所谓的单孔技术很感兴趣。
只是神经外科手术有太多单孔操作,如我们讲过的神经内镜手术。莫怪谢医生说经验有部份来源于神经外科手术。
所以她说的技术,对陶师兄谭老师他们可能借鉴价值更高些。不得不说的是,这消息传的太快了,怎么回事?
哦,再一打听,谭老师陶师兄他们今早上去过院长办公室,旁听见了。
哪只谭老师他们听见新闻,现场有其他医院同事,好多人知道她谢医生搞了个特大新技术。
曹勇医生由于车上坐了个怀孕的老婆,不敢开快车。
傅昕恒医生先一步回到医院,半路上有接到科室员工和好友常医生的来电,知道很多不速之客聚集在他科室。
一回来,直奔会议室。
见这一帮人是从心外科室办公室转移到会议室,占满席位在开餐中,姿态全自信满满地策划好什么。
【358】彼此彼此
发现他来,有的抬头望他一眼,有的一句不吭,有的干脆头也不抬干自己的事。
得了,这帮家伙。
“你们不是在等我吗?”傅昕恒医生说。
难得机器人有阴阳怪气的时候,估计心头被气到有感情了。
“有人在等你,傅医生,被我们叫去你办公室。”几个人回答他。
傅昕恒医生知道是常医生。
大家猜到他想法,乐了,告诉他:“是温医生等着你回来吃饭。”
傅昕恒医生:不知道该不该黑脸儿,啪,转身甩门出去。
接下来不到两秒钟,机器人程序回来,他再次开门对这些人说:“谢婉莹医生不可能告诉你们任何事情。”
病人的事涉及保护隐私,科室技术涉及商业秘密,是都不能说。
为此这群人在这里岂不是白等。
室内的人并不傻,答他:“知道你是来监督谢医生的嘴。”
所以他该继续留在这。
不用,其他人冲他挥手示意:“我们不会就这些隐私性问题问谢医生的。”
“你们想问她什么?”
一大帮人理直气壮道:“她不是主刀吗?”
恰好谢医生回来,同曹勇医生一块走到会议室面对众人。
“莹莹,你的手术什么时候做,在哪儿做?”
陶师兄他们原来是要问她这个问题,谢婉莹答:“在国陟做,手术时间可能是这几天内,具体时间未定。”
“定下来时间记得通知我们谭老师。”孙玉波交代她。
谢婉莹医生听着问:“谭老师要来观摩我的手术?”“对,你同意吧?”
基本上她是没什么理由拒绝谭老师。
傅昕恒医生插话:“要国陟同意,手术室在国陟。”
“谢主刀只要同意,张华耀有什么好反对的?”
傅昕恒医生嘴角悄然勾勒:你们认为张大魔王会愿意让你们看到他在手术台上当三助的样子?
一群没有立即悟到的人就新技术持续打探谢医生:“手术时间预计多长?”
“没意外的话,半小时到一小时。”谢婉莹医生说。
所有人目光如小灯泡一盏一盏亮起来:这个手术时间,证明更得去看看!
傅昕恒医生打通张大佬的电话,准备借张大佬灭下这群人的威风。
后面来的朱会苍医生率先抢过他的手机:“我来跟他说,我跟院长说了,院长答应让我们过去看。”
本来就是,这是属于胸外科的事结果被心外科捷足先登。只需抱怨几句,院领导肯定得放行。说白了,要趁机去偷窥技术,否则不知道要被心外科捂着新技术多久。
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尤其技术相近的,内卷很厉害的。
“你们要来,欢迎啊。”张大佬在电话对面答。
傅昕恒医生眯起眼:大魔王在打什么主意?
其他人同傅医生的感受差不多,张大魔王不按理出牌,有猫腻。
“我们有很多人去的。”朱会苍医生再刺探张大佬。
“不止一个科室的人。”在场其他人跟着起哄,刺激对方。
“来,都来,来者不拒。”张大佬说,“傅医生也在的。”
众人:哎?
张大魔王:来了你们就知道,我张大魔王好歹混个三助,傅主任和你们是手术台都混不上。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359】被说中
傅昕恒医生走回到自己办公室。
桌上摆了几乎一桌的菜。
“她买的。”常家伟医生边介绍情况,边马不停蹄用筷子夹菜喂自己。
溜过去望到里头这一眼的路人,要笑到眼睛眯开,是想着:常医生已开始习惯被兄弟媳妇照顾,即是无论怎么看温子涵医生快变成傅医生的媳妇了。
“你买这么多,我们能吃完吗?”傅昕恒医生感觉菜多的有些夸张。
温子涵答:“我妈让我买的。”
原来是之前受伤受到准女婿照顾的李福爱特意交代女儿买。
“你妈妈吃饭没有?”傅昕恒回馈关心准岳母。
“我们吃过了。”温子涵说到自己陪母亲吃完午饭再送饭。
常家伟狼吞虎咽一顿吃个半饱,停下筷子询问好友新闻:“电话里你没能说清楚,莹莹要给对方做手术,你去帮忙吗?”
刚好提到一群人要去围观张大佬做三助的事儿。
张大魔王是脸皮够厚的,不怕被人耻笑的,消息尽管放出去。也被大魔王算计中了。
听完张大魔王自曝的信息之后,居然没人敢笑。
“莹莹没让你上台帮忙?”常家伟双眼好奇地锁住老友。
所有人心里应该是和常医生一样的疑问:谢医生对台上助手的技术要求究竟是多高?高到大佬们沦落到如此地步?
“她说了,是磨合问题。”傅昕恒医生道出这话是气,气这些人一个个被张大魔王算计对了。
他傅昕恒不笨,不会学张大佬这样没和其他手术团队成员学会配合之前硬插入一个手术团队。
另一方面,张大佬可能是想就近偷师,他傅昕恒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即使如此,常家伟医生想着:“你们做的胸外科手术不少,经验积累过一大把都不行吗?”手术向来是走大同小异路线,后代技术以前代技术为基础,这样可以让临床医生学得快,为此越是厉害的医生学习新技术飞快。
被称为大佬的医生技术牛逼相当于学习能力一样牛轰轰。
“莹莹用的是颠覆性技术吗?”常家伟医生做合理推测。
颠覆性技术是和前代技术差别有些大,让后面人学习模仿要求提高不少,变成有些门槛。
“是不一样。”傅昕恒医生不否认。
“新技术你试过没有?”
底下人搞的科研,作为科室领导的傅医生肯定有参与。就此傅医生再次气得强调:“我不是说了吗?”
是团队磨合问题让他不学张大佬死要面子参与。
常家伟医生望着他能领悟到的是:论团队磨合傅老友不行,让傅老友当新技术主刀也不行。傅老友当不了主刀也找不了助手,在做不了助手的情况下变成手术台都混不上。
这样说,真糟糕,可能被张大佬给说中了,一帮人要羡慕他能混到个三助。
再如何狡辩都好,想当主刀都是从助手开始做的,三助是起步没错。
傅昕恒明白这些人想的什么,不说了,等他们看了会明白。
张大魔王得意洋洋想做三助,能不能做好,没结果出来呢。
两人聊着时,只见温子涵医生接到谢婉莹医生的邀请电话。“姐姐您能不能下午过去国陟看看梁院长?我和张副院长他们商量好了让您过去给病人做个中医会诊。”
【360】晚了
病人中医会诊由谢婉莹医生提出。
西医同行们对此会有质疑。
病人病情没到西医解决不了需要找中医帮忙的地步,谢医生主动要求中医介入是看中中医哪点。
谢医生能很懂中医吗?
只有温子涵医生不觉得谢医生的邀请属于不懂中医乱来,相反,她认为:“妹妹你是不是以中医技术看出病人一些其它情况?”
常医生傅医生听到这话,心头再次浮现出前晚的不服气。
“我看病人有黑眼圈。”谢婉莹医生提出学术线索。
在中医常识里头,经常说到肾和黑眼圈有非常大的关系,说是肾主水,色黑入肾。
常医生如优等生争抢回答:“莹莹的意思是患者的肾脏功能不好。傅昕恒,你看了患者的病历,患者是肾功能不好对不?”
傅医生回想病人病历里的资料,暂无肾功能不好的数据。
入院后患者要做一系列常规检查,必定会包括肾方面的一些检查,因为肾是个人体重要器官。
常家伟医生登时纳闷,转头问电话里的人:“莹莹,你是什么意思?”
谢婉莹医生没说完话的,补完:“肾说是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主发育,主生长生殖。”
这是死记硬背中医课本了?
常家伟医生笑了起来,想说这下能证实自己的中医技术联想没错,说明自己同样是个学中医的料。
他身边的傅医生比他谨慎多,琢磨道:“哪儿不对。”
哪儿不对?
傅昕恒的目光突然直射好友:“你不是骨科的吗?”肾与骨有特别大的关系,在中医里头有这番描述。
啊啊。常家伟医生登时被吓出浑身冷汗。
傅昕恒没眼看他的反应:好你的,你是治疗各种骨转移的专科骨科医生,居然反应比我心外科的谢下属慢半拍。
常家伟医生的手摸起额头的汗,自己快变成小丑了,想嘲笑温医生不收他为徒是错,结果证实他自己是错。
病人的ct片暂时无骨转移迹象,但如果等患者被检查出来再做医学干预肯定是晚了。
ct没法照出最早期的癌细胞聚集地。
温子涵医生最快明白谢婉莹医生的想法,肯定对方的思考方向:“你这番顾虑是正确的,可以去给病人做个中医会诊,在这方面重点以中医技术来调理下病人的身体状况。”
中医有个技术理论与西医的预防医学相呼应,都是贵在预防。中医有很多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像现在可以早一步在没数据出来前看出病人人体脆弱点在哪里会被癌细胞攻击,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调理巩固人体防线。
对人体调理的方式,中医比起西医的技术手段多得多,而且能像西医营养学做到不伤身。
患者是西医大夫不想用中药,用针灸来调理人体同样可以做到。想必张大佬和患者本人都能接受。
完了。——这是现场傅医生常医生,以及另一边听谢医生讲电话的同行们的感觉。
论偷师拜师,没人能比得上谢医生。
谢婉莹医生学习实践能力太快了。
哎,一群大佬忽然产生与谢同学同班同学们的类似感受:这下要被谢同学甩多远……
【361】联手
为了筹备梁院长的重大手术,手术团队成员包括谢医生和段医生潘医生等没有被安排值班,医院让其他人给他们暂时代班。
术前会议紧锣密鼓召开,张大佬赶到国协参与,毕竟被安排为三助了。
等张大佬走进会议室。
不知情被林昊同学卖了的潘世华医生,与身边段三宝医生交流道:“他是要来指导我们手术吗?”
段三宝医生摇头表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是如你说的。
作为主刀,负责主持术前会议的谢婉莹医生,开场时按照常规流程介绍全手术团队成员名单,依次念下去:主刀谁,麻醉医生谁,手术护士谁,助手谁谁谁——
“他是一助。”张大佬的手指指向对面的竞争对手潘世华医生。
就是这个小年轻的叫潘世华的,把他张大佬等众位大佬认为可以站定的一助位置抢了。
潘世华医生曾经和谢医生一块在张大魔王底下工作过,对张大魔王怀有敬畏阴影,低着头不敢说话。
“二助是?”张大佬继续问自己再输给谁。
“是段医生。”
再来个小年轻超过他张大佬。
“没问题没问题。”张大佬用力点头,灰色小眼球里闪光灯般闪耀兴奋魔光。
段三宝医生同样很出名,传言天赋满满。
刚好趁这个机会,他张大佬能从旁观察段天才的特殊技术。
这会儿,段三宝医生或是潘世华医生均察觉到:情况不妙?
“领导是要留在手术室里吗?”段三宝医生干脆点问谢主刀。领导在旁监督会给手术团队成员很大压力的。所以懂的领导,一般会主动在手术开始后避让。
只可惜,这种说法想法对张大魔王是不成立的。
张大魔王一直认定与其温柔对待不如抽鞭子效果最好。当初鲁老师的手术张大魔王正是在旁监督到底。
谢主刀正式告知一助二助:“张副院长会做我们手术的三助。”
当场,先“晕掉”的是国协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
由于是一整个团队打包过去给病人做手术,所以配备的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同是国协的。莫怪这些人先要被传言中恐怖的大魔王到来吓死了。
潘世华医生和段三宝医生四只眼球直直望住谢主刀: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病人要求的。”谢婉莹医生答。
潘医生段医生两张脑袋一歪,清楚这是别无选择。
“来来来,讨论讨论。据说手术时间半小时左右。”张大佬挥个手说。
魔王是魔王,省略掉一小时最长预计时长直奔半小时最短时长,这是把催人干活的鞭子举到最高。
说到底张大魔王自身也有小紧张的,怕半小时手术时间太短导致他这个三助站在台上没活干,主动要求谢主刀:“你是准备让我干什么?”
本来就是,硬插来的三助,当然是要一助二助把活稍微分些给三助。
谢主刀看向一助二助:要不你们协商决定吧。
刚被消息击到浑浑噩噩的潘一助和段二助,猛然从梦中惊醒,互递目光:联手干魔王?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362】不用装傻
天和日丽,日子来到了。
由于张华耀副院长把话说在前面,不怕见光死。
据说好几个国协外科科室,专门派遣刚好这个时间段没有手术的医生前去国陟观摩学习。
大佬的话,自己的手术时间本身可以自由调整。前往国陟的大佬人数只多不少。
其它医院中在医学圈里有风闻消息的同行们,想来蹭趟顺风车偷窥技术则不可能。
这不是张大佬不大方怕被其他同行见到自己的丑相,而是当事方国协不会同意。
自己医院的同事想交流学习可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哪有可能再给外院机会偷师。
在这么个情况下最惨的属段三宝医生,术前不敢回家。
家中几位表哥和长辈全围着他转,要他帮忙提供观摩手术的门票机会,叫做曹家集体要走后门。
这件事里头动作最积极的居然不是曹家里那些心胸外科长辈,而是他那位做妇产科医生的妈妈曹小姑。
曹小姑算是对儿子死缠烂打,差点来个给儿子跪下的戏码。
医学圈的巅峰卷再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大佬对新技术发疯似地追。不能不追,一旦不追被甩在后面要焦虑死。
曹家个个不敢去求谢主刀,自然是因为自己懂道理,并且曹勇医生对家里放过话:如果想这台手术做得好旁人看得妙,显然是不可以骚扰主刀的。
段三宝医生:哎——
磨蹭到了最后,曹小姑终于获特批,代表曹家人追风手术。
国陟内部为招待这么多手术观光客,再次启动最大号的手术直播会议室。
手术团队提前一天抵达国陟做各方面准备。
麻醉医生是谢主刀最信赖的麻醉医生张庭海副教授。张庭海医生的实力不止限于国协内,声名在国陟同响当当的,因而国陟对于他给梁院长的手术做麻醉很是赞同。
这回手术他身边带上柳静云医生做助手。
柳静云医生攒足了劲儿,自己和二师妹小师妹为同一台手术奋斗算第一次,是她们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极难碰到的机会,宝贵得不能再宝贵。
一些手术专门的器械由国协提供,直到手术当天早上由手术医生自己携带过去,可见其矜贵程度。
张大佬一早打电话去过问:“我过去帮你们拎箱子吧。”
他是三助嘛,这种体力活该三助干的。
器械这种旁辅的事儿是不由主刀操心,负责此事的段三宝医生回答三助张魔王:“你晚了。”
晚了?什么晚了?
电话里传出有点儿吵闹的声音,是个女人声。
“谁?帮我儿子拎箱?不用了,他妈在这,他妈帮他拎了。”
张大魔王的脑子有一刻当机。
其他人纷纷说起段医生:“你让你妈帮你干苦力活?”
段三宝医生:我倘若不给我妈干这活儿,我妈势必和儿子闹翻。
其他人不会儿接到曹小姑的彪悍回话:“我儿子负责的金库我不帮忙他抱着,我傻吗?”
不愧是妇产科大佬,说话那股直来直去风,能杀遍战场所向披靡。
所以,各位大佬之间不用装傻的。
张大魔王:这事儿好像玩大了——
【363】三大主流
病人按时送到手术室做准备。
吴院长带着杨科长来探望病人。
麻醉前,吴院长问老友:“有信心吗?”
梁院长回答:“这事儿不用信心的。”
作为老临床人,一辈子是外科医生,知道手术和运气关系大着去了。
吴院长拐个弯再问:“你对你的运气有信心吗?”
“你这老顽童,宁死不屈。”
说的吴院长看来是非要手术成功不可。
吴院长的脸今日是很严肃,与他日常略带幽默感的吴老师风格相差甚大。
梁院长是病人,而他老吴仍是医生,是医生不能说病人轻视自己跟着轻视,是医生必须重视再重视任何医疗事件。
哒哒哒,赶来要在手术室里“围观手术”的国协人们突然发现大领导比他们早到,一个个意外地喊:“院长。”
吴院长果然没如以往和大家轻松打招呼的态势,把众位国协人吓得够呛,立即交流信息。
“院长要来这边有和我们的人提前打过招呼吗?”泌尿外科的人最呱噪,带头的韦教授询遍其他科室同行,“谭医生,你不是这几天总值代办吗?陶医生,你不是最亲近杨科长吗?曹勇医生,你太太不是主刀吗?常医生,你好朋友傅医生不是主刀的领导吗?你们都没听说吗?”最后再来句诧异:“哎,我们医院妇产科的人来了吗?”
曹小姑不是国协妇产科的都来,国协自己妇产科的怎能不来。腔镜技术是妇产科重点再重点的技术发展方向。
韦教授再点清各科室名单时更不可思议的喊着:“血管外科的来干什么?整形外科的?啊?甲状腺外科为什么要来?”
再说常家伟医生你这骨科的,是因傅好友关系来关心还是为自己?
废话,肯定是为自己!常家伟医生一双眼瞪回去。被韦教授点名的其他科医生和常医生表情差不多,知道韦教授是想让他们滚好轻松占据观赏位。
韦教授故意捣乱局面!
现代医学三大微创技术主流领域:一是内镜,二是介入,三是腔镜。
仔细琢磨,三个技术有共通点:小窗口下用工具进行显微技术放大视野操作。
这样一想,在现场再出现内科同行不稀奇。
于是韦教授在眺望到走廊里走来的呼吸内科同事时,急跳脚了:“你们内科的来干嘛?!”
呼吸内科的没搭理他,实际上没人答理韦教授,个个争先恐后在手术门口挤着抢观众席。
“你们可以到隔壁会议室去看的。”现场国陟人表达不满。
“你们才要过去!这是我们国协的技术。”一帮国协狠人怼回去。
手术直播能和现场比吗?
要是能比,只要是越高价值的现场门票怎会贵成天价。
直播不代表大佬们想看的细节东西能在画面里给你看到的。
至于今天之所以一个个大佬拼了,是由于这技术是脚踏实地的,不是之前什么机器人技术望天遥远门槛太高,是大家摸得着有用的。
咳咳。大领导清下嗓子提醒激情的下属们。
韦教授回头对向杨科长,目光询问:院长不走吗?
杨科长摊开双手。
所有人吞吞口水:啥,这是吴院长都要跟他们抢位子?
【364】怕了
呵呵呵,被他猜中了吧,一堆人要羡慕妒忌死他张大佬至少能混个三助上台。
那是,个个为在遥远的地方抢个观众席位抢到头破血流。还是他张大魔王最聪明,占据手术台上最近的位置可以仔细偷师。
大魔王得意的气息散发过来,同行“观众们”齐齐掉头,国协人心头呸,自然超级不服气。
韦教授挤到曹勇医生身边继续八卦:“你老婆出发前你有没有安慰下她?”
安慰?哦,是指,现在看来大领导准备全程亲自监督手术,手术成员应该是压力超级山大,特别是主刀身上。
谢主刀感觉如何?
谢婉莹医生一早出现在手术室里。
她的双目在检查病人最后一次的ct导航图片,专注于工作的神情被叫为国协著名的一根筋,于是乎,不说吴院长,来个比天高的皇帝都在她眼里是空气。
曹勇医生回忆着,这几天和老婆谈的全是胸外科手术结束后神经外科手术如何进行的细节。
没谈什么情绪值,他老婆的情绪值本来就超人一等。
非要说什么的话,他曹勇医生能感觉到这个新技术在他老婆心里不算什么新技术,是滚瓜烂熟的老技术?
谢婉莹医生:当我重生是假的吗?
众人同韦教授望着曹勇医生缄默而为老婆高深莫测的表情,肺里吃吃吃抽气:怎有不太妙的预感。
再见张大魔王嚣张的气焰忽然没了?
吴院长的脑袋都转过去望过去。
张大佬此刻的神态能载入国陟历史。
站在潘一助和段二助面前,张大佬居然规规矩矩的,变成个小学生似地笔直站立,有些战战兢兢问:“你们意思是给我什么,我就拿着是不是?”
“是。”
“我能拿好吗?”所有人当场以为自己耳朵聋了,刚听见张大佬说话了吗?
“他说他能拿好吗???”小孙医生征询谭老师意见,张大魔王这话是表示大魔王忽然变成小朋友了是不是。
由于小孙医生大胆地重复大魔王的话,众位大佬如梦初醒,耳朵不聋了,确定张大魔王真的说了这句小朋友话。
“看看看,上前能看清楚一点。”一堆人急着在划定的观众席红线上使劲儿伸长脑袋到极限值,瞪大眼球到超越极限。
无奈真心是离得有些远,看不清楚。
不过一群大佬知道自己幸亏没被国陟的人忽悠离开现场。
只看在隔壁会议室看开播视频的同事匆匆转头跑来现场。
因为摄像头不拍他们想看的啊。
“不是我们的问题!”国陟人拼命撇清自己。
拍摄哪儿是由现场傅昕恒医生指挥决定的。现场拍摄团队全是傅医生的人。
莫怪早知这点的国陟人,没一个去隔壁会议室。
入坠迷雾中的是小孙医生这些小虾米,只能等待谭老师进一步解释张大佬小朋友话的深刻含义。
可是谭老师理你吗?不知谭老师连谢同学都从不亲口教的吗?
其实不难想的答案,大魔王变成小朋友,当然原因只有一个:怕了。
潘一助和段二助对张大魔王小朋友说:别怕~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