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都一样
鲁老师当时一样,抢救时只告知家属均不告知他人,直到确定去世。
大佬的高风亮节体现到了临死前一刻的交代,不让影响工作,一生以奋斗的事业为傲。
人各有追求,能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梦想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在这时候岳班长会回忆起第一次问谢同学你为什么当医生的答案,显然谢同学比他成熟太多,所以能在学习事业这条路上一直走在其他同学前面去了。
几辆车抵达北都二,北都二停车场和其它医院停车场同样经常爆满。幸好同行有北都系出身的医生在,在宋医生他们的引领下,车子停进了北都二附近其它停车场。
大家下车后走路过去医院。
与此同时,米思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
“让我快点过去。说是有会诊医生来了,要提出新的治疗方案,让我和文林一块听听做决定。”米思然向师姐师兄们说明情况。
这下子,更叫人确信真有可能是温医生的病人了。
一行人进入住院大楼,坐电梯直上重症监护室。
路上众人提醒傅医生:“用不用打个电话告诉温医生你来了?”
一个个不嫌热闹只想看戏。
傅昕恒铁定说:“不用。”
人家在工作中,告诉对方自己来了做什么。
众人揣测他的心思,估计傅医生是想默默暗地里望着温医生的美貌。
出电梯口,米思然见到前面熟悉的人影喊了声:“文林。”
听见堂姐声音回头的米文林,见到了国协众位师兄师姐,差点儿吓死:怎么回事?为什么国协前辈们全跑这里来了?
“你进去看爷爷了吗?”米思然小跑到堂弟面前问。
“爷爷人醒着的。”米文林担忧地说。
病人病情这么重,突然人醒着,搞不好是回光返照。
“说是有会诊医生来了?”
“对,很多个。”米文林小声贴在堂姐耳朵边说,顺道疑问,“曹师兄谢师姐他们也是被邀请来给我们爷爷会诊的吗?”
在场这帮来准备偷窥技术的人不好意思了。
米思然骤然开窍了,知道怎么帮师兄师姐们圆场子,跟堂弟说:“我们去和爸妈说明情况,说师兄师姐们知道我们担心我们爷爷生病后主动过来关心我们爷爷。”
原来如此。米文林听着好似明白又好似没明白,跟堂姐再汇报句:“我在国陟的老师们也关心我们爷爷,跟我过来了。”
米思然:啊??!不是她说话变聪明了,是好像很多人都会这么做吗?
现场的国协人们听见国陟的人来,扶额头的扶额头,翻白眼的翻白眼,僵尸笑的僵尸笑,没表情的没表情。
只有谢婉莹医生问声:“他们是知道温姐姐在这里所以来看是吗?”
其他人“唰”目光齐望向谢婉莹医生:不愧是一根筋。
温姐姐,米文林一听秒明,诚然路上听老师介绍了,点着头道:“说是傅老师的未婚妻。”
傅昕恒的脸黑了一层:国陟的人什么都好,就一点极其不好,太爱传八卦,从火车上已经四处打广告说是他的未婚妻。
医生靠的是技术不是八卦。
【81】揭短
“应该是申友焕那张嘴没有能关住。”
果真是,再走近点,可以听见申友焕医生唧唧呱呱响的乌鸦声。
“当时在火车上,我提醒过陶师弟他们好几次了是谁是谁,差点指到他脑袋上。不知这群人为何蠢成这样——”申友焕回述时夸张地用手摸下额头配合演戏。
啪。
肩膀被人拍住。
申友焕掉个头,面前是刚才被他说蠢的陶师弟。
陶师弟冲他微笑着。
申友焕的脸色发灰发白。
陶智杰道:“继续说,师兄。”
申友焕一个激灵,扫到他后面其他人,猛睁大眼瞳之后抢着惊讶:“好家伙,全来了。”
话说回来,申友焕站在走廊里进不去,说明他不是被邀请来会诊的医生。
北都系自己家有的是出名的西医大夫,如果没有家属特别要求,一般是无需请到其它院系出身西医大夫来会诊的。
眼下,据悉办公室内坐满的专家主要是北都二请的自家北都系一些重症医学教授以及从中医院请来的中医生。
请中医生介入的建议,来自于病人的太太米奶奶。
这样的家庭之前提过,人家不会介意中西医之分。
眼瞅西医的法子几乎用尽,不如看看中医有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北都系的重症医学大佬,一肯定不会排斥家属的合理诉求,二也不排斥中医,西医大佬更想使用中医手段作为辅助治疗呢。
为此主治医生本想找自家的北都系中医科同事过来会诊,然而北都系的中医科技术据说比国协中医科更烂。
这点宋医生当场给众人透露:“他们开药的时候需要翻书,我爸爸看见的。”
当然不是当着病人的面翻药理书,哪怕是西医院里的中医生,好歹同样是正规院校毕业并且拿到执业证书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
宋爸爸惊讶之余回忆起,人家医生翻的是能不能报销的医药目录书。
问题是内行人都知道,连这点都背不好要翻目录的,说明这医生平日工作需要的功课没做好,可想而知技术不怎样。
宋医生作为北都人,对着其他人揭自己母校医院的短,同是个奇人。
国协人内心里犯嘀咕。申友焕直接贴在陶师弟耳朵边说:“庆幸他不是我们国协的。”
这尊宋爷,想怎么做谁都罩不住啊。
瞧瞧宋医生说是个北都叛徒,一进来北都的场子,由于太知名的关系,一帮现场的北都学生见到他照样冒星粉眼,远远站着探头看。
老师们也喜欢才子,不管是不是叛徒了,见到面招呼声立即起来:“宋医生你什么时候来的?回来看谁?”
宋学霖:温医生。
如果这样说北都老师要拍宋才子的脑袋了:怎了,母校里头没人值得你惦念吗?
宋医生是个傲但是会处事的家伙,肯定没敢直说心里话,道:“你好,秦主任,你的病人刚好是我科室学生的亲戚。”
秦主任,北都二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听完对方描述讶道:“之前家属没说,早知道请你们过来看看了。”
反正来都来了,都是专家,大家进入会议室一块讨论,希望能不能帮上救治病人的忙。
是医生,只会全是治病救人一条心。
【82】水泄不通
会议室里头简直是挤到水泄不通。
席位上坐满各位专家,家属代表占据两三个席位。医学生在外圈围了一层又一层,把办公室门口和过道全给堵住了。
米思然米文林心情上的紧张,不止关乎自己爷爷的命了,能这样在现场听中西医专家探讨学术,绝对是太难得的机会。
各路专家碰上面,全是一个圈的,少不了先寒暄两句拉拉同行感情。
“张副院长,没想到你也来了。”
听闻这句,刚进场的国协人瞅到了张华耀的身影。
张华耀道:“没有,我不是被邀来会诊的,来关心下学生的家属罢了。”
接下来不用国协人喷这个张老怪,北都人齐齐先喷一嘴:“你是想来探谁的技术?”
“用得着探吗?北都平常和我们国陟完全没有业务合作吗?”张华耀老神在在地答复回去。
同个圈子时常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有些国家重点项目,需要几个医院一块合作呢。
张华耀的话固然没错儿,可北都人和国协人一样心里明白着,再说他:“王教授以前张副院长请过的,已经很熟悉的了。”
现场不止只有一个中医生。考虑到病人的特殊身份,亲友圈多的是有人脉四处打听,会给出邀请不同医生来会诊的建议。王剑河教授是中医圈中有头有脸的名医了,年纪近六十,是中医圈中有名的脾胃专家,有人把他称之为温补派学者。
中医学自古以来流派众多,犹如武侠小说里五花八门的武学流派各立门户。
到了现代中医学,由于每个医生擅长的技术点不同,对于中医理论有偏好,造成一样有不同的见解。相近的见解抱团自然成了一流派。
因此,有继承古代中医流派的学者,也有自创新观念学派的学者。这再次应证了中医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根本不守旧,是一直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继续推陈出新不甘于后。
说王教授为温补派学者,要说到古代中医学鼎鼎大名的温补派是如何一回事了。
温补派的开创者据称有两位,一位是李东恒,代表作为《脾胃论》,另一位是张景岳,代表作为《景岳全书》。
这里要再说到哪怕是外行人都知道研读中医必不可少的始祖名作《黄帝内经》。
李东恒和张景岳的学术创新是根据《黄帝内经》延伸出来的新观点,这好比西医许多观念根据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延伸出来的新学术。
温补派的观点是人的生命与人的阳气息息相关,所以不管是什么病,第一重要的点是要去给人体补阳气。
李东恒认为应该侧重补的是脾胃的阳气,只有脾胃好了,人体有营养滋润才会好。这与西医的营养学说又有同工异曲之妙了。因而医学真是门殊途同归的学科。
解说到这里,可以知道王教授应是个喜欢给脾胃进行侧重温补的中医生。
家属团中有请王教授来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病人现阶段要紧急处理的好像是肠胃功能。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83】肯定的
请了不止一位中医生,会不会?
嗯,现场的西医生们,突然有种奇奇怪怪的预感。
被北都人急着质问的张华耀,不仅继续老神在在,一双以邪怪著称的灰色小眼瞳向现场北都人回烁着:你们是不是紧张错方向了。
不说张华耀这会儿有没有动歪脑筋,可以确信的是人家当真是个很厉害的大佬,多次乌鸦嘴有灵光验证的。例如那次预言手术室火情。
北都人立即嘴巴一缩,有点怕了。
国协人隔岸观火,均知道张老邪的可怕,先观察下情形再说。请人来会诊,最怕的是什么?
医生吵成一团是常有的事情,学术观念要一拍即合很难的,不吵不叫做学术界了。
最怕是吵着吵着,大佬两边意见不合时,让主场方定夺。
请人来会诊不代表把主治医生的责任甩给人家了,终究病人是在这里进行治疗的。根据医疗机构相关条例规定,病人不转诊的情况下病人治疗的所有医疗责任是不会变更转移的。
北都人想到这儿时,尤其北都二icu的秦主任,心头突的一阵一阵起凉风了。
在西医院,中医好比辅助科室,请多个中医生来会诊是较为少见的情况,请来的中医生恰好是隶属不同学派的更少见。
导致现场的西医生们回神过来时,不得不想:中医生自己也会争执吗?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你到中医学院到中医院去,会看见中医生各个学派之间学术争执的时候,场面之热烈火爆和西医生自个儿内部吵架没区别,毫不逊色于火星撞地球的火花四射。
于是有了现场众人,原想着会不会中西医先吵起来,现在变成一群西医大夫们担忧着是不是中医生们自己先吵起来了。
不怪他们如此想,只见在座的王教授第一句话,直指的是对面的中医同行:“温医生什么时候回国的?”
哎呦,王教授也知道温子涵医生?再次说明温子涵医生年纪轻轻但是名气很大。
一帮西医大夫们望向温子涵医生的目光里炯炯有神。
“她回国有个把星期了。”温锦生帮生性不太爱说话的堂妹回复对方。
“你带她来的吗,温医生?”王教授问温锦生本人。
温锦生似乎不是很想回答这个问题。
“还是她老师让她来的?”
非中医圈的西医大夫们,感觉是听见不得了的秘密,全竖起长兔子耳朵去听。
隔行如隔山再次体现在此了。
他们可能只知道中医圈有哪些名人。到底这些名人什么学派什么师徒关系,连张华耀这样的大佬都是不知道的,如果不去详细调查研究的话。
医学圈的师徒关系在一些时刻显得很关键,甚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例比以前说到的谢医生的科研课题。
“她老师是谁?”申友焕小声问起某人的未婚夫。
温子涵医生的技术只要亲眼所见的,都得叹一声牛,其老师可想而知应该一样是位泰山级大佬。
傅昕恒缄默着。
【84】水火不容
傅昕恒的不出声,与温锦生的默然,同给人一种更为奇怪的印象:怎么了?谁是温医生的老师不好说吗?
到底需要王教授这个提问人来自己揭开谜底了,道:“我想,她老师不是和她吵过架吗?所以想不好究竟是不是她老师让她来的。不过,谁都知道她那位导师的脾气刁钻古怪。”
你说这王教授谜底揭一半的,让现场其他人听着心头更痒痒的。
是个什么中医顶级大佬,性格上的怪能比得上张华耀吗?温子涵医生和自己的脾气怪老师吵架了,吵的什么架?
讨论会主持人秦主任开声,总得先问个清楚:“王教授,您问她老师是?”
“你们不知道,她老师外号也被叫做寒凉派大家。”王教授说。
温医生的老师是个寒凉派大佬。
寒凉派类如温补派顾名思义,治疗方案爱以清热泻火为主。
论到中医寒凉派的历史,比起王教授推崇的温补派起始的时间早些,因为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是温补派李东恒的老师呢。
寒凉派由于学术观点树立的时间更早,它对后面各大学派均有影响。
可能因此,王教授在说到温医生的寒凉派老师时尊敬地叫一声“大家”。
寒凉派与温补派等其它中医学派一样,要先建立起人体和疾病的之间理论关系。
在寒凉派里头,不像温补派主张的人体阳气最重要,而是把治病的重点放在了疾病方面,认为六气皆能化火,百病皆由火生,意思即人体一旦生病最需要的是清火清热。
一个注重补阳,一个注重清热,现场的西医大夫哪怕不太懂中医的能叫人听出来,这两方人马估计在学术探讨上属于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
秦主任心想:
幸好王教授说了,温子涵医生与自己老师吵过架的。可能这对师徒之间有学术争执。或许在温医生的老师没来的前提下,今天的局面不至于吵到僵局去。
觉得中医只有这两个学派是类对立关系,是外行人完全不懂的事儿。
王教授继续介绍说:“我是真不知你们请她来的。”
秦主任请各方人士来会诊时不可能说会请其他专家对王教授一声不说。
是对王教授说过请了温锦生医生来。秦主任其实不知温锦生会带人来。秦主任一开始以为温子涵仅是温锦生医生的学生,直到现在越听越不对劲。
为此秦主任回忆,似乎王教授在电话里听到温锦生医生要来时并无反感。
会不会这两人的学术观点是一致的?
“不不不。”王教授摆摆手漏出一丝无奈,可见在场的西医生们对中医圈一知半解到糊涂,“他是温病学派学者。”
温病学派自诞生起追随者众多,为中医历史上最有名的中医学派之一。
在场西医生们全点点头,只要听人家谈中医学的,温病学谈起的机率绝对比听王教授的温补学多得多。
王教授更无奈了,反问句:“你们有听清楚人家说的是温病还是温补吗?”
【85】风险剧增
在场的非中医人士:晕菜。
不听中医人自己讲,光听这两个名字可能真觉得是一模一样的学派。
温病学派与温补派的学术观点差远。
要说与温病派学术观点比较相近的学派应是滋阴派。
整体西医生们鸦雀无声,不明白明明滋阴为主的派别为什么起个和温补派差不多的名字。
只能说,汉语博大精深,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中医学派的学术观念不同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这就好比前面文里讲过的西医例子,主张不能那样做手术的陈医生。
不同学术观点的医生,给病人用的治疗方案主张肯定是不同的,说不定会南辕北辙。
秦主任等人担忧的中医生会吵起来,现在听完来看是绝对会吵起来。
据此,现场有人先同情起秦主任:
现在,三大中医学派学者在这,一温补派,二温病派,三寒凉派弟子。
秦主任,你会支持哪一派?
“张副院长。”秦主任突然一个转头,对向张华耀讨取经验值。
张华耀眉头纹耸两下:哦,不是来找我茬来找我要帮助了?
现场三位中医生,张华耀是全认识的,不过要说清楚的是:“我对病人的病情都不清楚。”
秦主任马上把病人的病历给各位与会专家查阅。
在会议室里的挂幕上,用投影灯将病历资料显示上墙。
一行行病人的数据现场所有医生在解读,此时不分中医西医学者。
现代中医学一样要学会看这些现代医疗仪器的检查结果。
病人的诊断显示出来。
“常医生没跟你来吗?”申友焕掉头问向傅昕恒医生。
这两人众所周知为形影不离。
“他手术没结束。”
常家伟医生刚好忙,否则不可能不来凑这个热闹的。
所以,这病人是——脊髓肿瘤患者。
治疗脊髓肿瘤,都知道北都三更出名。患者现在在北都二,定是由于以前一直在北都二看病的关系。再有同为北都系,北都二一样有厉害的治疗脊髓肿瘤的专家。
这患者由于病情发现的晚,来不及动刀子,直接进入icu。
脊髓肿瘤的有一大病情特征,因它属于神经外科的分支,这点以前讲过的,如宋医生一早预料的:会压迫神经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
一群刚来的其他西医生们,接触完患者这个诊断后,一个个面面相觑。
按照西医的观点,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能用药来解决?
如果能有这样的药出现,西医认为发达了,一定是为突破人类医学历史的里程碑药物。
从这里也可见,西医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药物治疗方案。
这种情况用什么泻药益生菌均不太合适,无法解决病根,最好的法子无非是动手术。而且手术要看做成如何,做完说不定大小便功能障碍不能及时恢复。
不管如何,先不说做不做手术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明显是病人病情不适合做手术。秦主任请各路专家来会诊的原因是,病人数天未大便,进食受阻,有可能发生肠梗阻。
若怕是肠梗阻用泻药风险性剧增。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86】不行
由此可见,为什么家属想着请中医来会诊。
中医的方剂相对西医来说或许温和许多,像王教授开的方子,主张增强人体自身的阳气。
增强阳气,不是说让药效直接作用于肠让肠蠕动增强。这样做法对比西药的泻药来说,不会对人体局部针对性太强导致局部药效太厉害,人体整体性反而受损。
人体自身有调节功能的,不局部补而是整体补,或许能让人体自身把将要肠梗阻的问题纠正过来。
在场的西医大夫们听着听着,觉得理论听着好,可理解起来很玄乎。
按照王教授的说法增补人体阳气,人体阳气或许可以称之为人体的机体免疫力之类。西医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给病人输入静脉营养如白蛋白等,一样是给病人增强机体的能力。
问题一,这样的危重患者,每天进出量是需要有个平衡度。哪怕打个白蛋白,都需要检测指标,不是打了人体肯定会吸收进去利用的。刚好现在患者的排泄功能是出问题的,给患者输入什么都需要无比谨慎。
如果王教授说的中药方子可以单独增强人体的阳气而且不会说让人体被输爆,西医生们只能理解为这方子快比得上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奇药。
世界上有如此奇药吗?西医生们头顶上必须打个强烈的问号。考虑到王教授是中医圈知名人士,现场的西医医生们类如当初的傅昕恒,不敢轻易提出反对,避免鸡同鸭讲。
反而是家属代表可以无所忌地率先追问起王教授:“王教授,我知道你开方厉害。这个方只要吃一剂是不是我爸爸便秘的问题可以解决了?”
显然这样问的家属是早听说王教授给类似的病人开过妙方有奇效,所以小激动地问着。
现场的西医生们见状更是暂不出声。医学不止讲理论更讲究实际疗效的。王教授有过成功的治疗经验再来给现在的病人用,何人敢鲁莽地说句不行。
没想到的是,王教授自己告诉家属:“这个问题吧,需要先试一剂,先从剂量小开始。”
名医行事风格大多更加以稳妥著称,王教授不例外。这病人情况如此之重,他哪敢轻易下猛药。
别说药是补的,只要是药,哪怕是个水都不能乱猛灌的。中医和西医一样讲求药物剂量的。
家属们听完这话心头咯噔下,想必王教授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方吐出如此言论。
要不再问问在场的其他中医生看法。专家请来了,总得全部问一遍别浪费。
病人虚,是要补派为主了。如果以泄为主,早就可以用西药的西药了。据此,对面两位以清热降火为主张的中医生意见可以采纳吗?
家属中间是有不同见解的,否则不会分别请来不同学派的专家。
一群家属问起老太太了,可知温锦生医生这边的人才是米奶奶请来的专家。
米奶奶摆手让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别急,询问起温锦生医生。
【87】矛盾所在
“温医生,我知道你在东渠很有名气,想问下你的想法,你赞成王教授的法子吗?我听说你开的方子实际上和王教授一样是偏向温和的。”
温病学派虽然说主张清火清热,然而用的药是偏柔性的,不下猛药。
你说这病人快变梗阻了,再补真的有用吗?如西医大夫们担心的,有奇迹似的补药吗?
莫怪温病学派很有名,可能从临床实践中早发现,一路只知道补不降火是没效的。
温锦生作为现代中医生更坦诚了,对患者家属们直言:“我个人认为,现在再给病人灌食是不行的。”
本来就是,考虑肠梗阻的病人应该是预防性禁食好不好。不然西医不会泻药都不敢用。
泻药下去,可能促进肠蠕动时同时会把食物推到梗阻的地方下不去,使得患者病情更加严重。
其他家属们一听:哎,有道理。
西医生们继续沉默是金:先看看中医生他们自己吵完架的结果再说。
王教授赶紧澄清:“当然是先小量试试。”
小量药的话,对如此虚弱的病人能有效吗?
这回全体人员基本上对王教授的说法产生深刻的质疑。
眼瞅着面前情形不对,王教授转而直接问温锦生:“你想用什么法子?”
“我请她来是这个缘故。”温锦生道出堂妹。
“是你请的了,不是她老师。”王教授抓住他话柄,同时提出再次怀疑,“或是你和她老师一块让她来的?”
家属们和西医生们集体深感蹊跷,为什么王教授似乎很针对温子涵医生。
“我不是针对她个人,我是觉得奇怪,有闻她老师让她回国后别出诊了。”王教授说出原因。
被老师禁止出诊,温子涵医生具体做出什么“坏事儿”。一大帮人眼里闪出抹吃惊。
事到如今,温锦生干脆全盘托出道:“她老师莫教授不赞成她去国外进修。”
再说下去,要说到温子涵医生干出什么令中医圈子里惊骇世俗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连温锦生都为堂妹忐忑着要不要说出来时,温子涵突然自己开口说道:“我和我老师的矛盾在于我提出针对黄帝内经的学术质疑。”
不遮遮掩掩问题,是由于在临床上遮掩只会令患者家属对医生产生不信赖感。
堂妹身为医生立即取舍的方向是对的。温锦生叹口气。要说自己这堂妹,学术胆子确实大。
黄帝内经在中医圈子里似如圣经般的存在感。纵观中医古代历史,大多学术观点是从黄帝内经里出发。
然而这本书里头部分医学学术观点,不用多说已被现代科学证伪了。
中医有些人说那是因为现代科学没有研究出来所以不能说它是错的。
事实上肯定是不能如此狡辩。
首先要摆正态度,它是不是一部医学著作。是医学著作定要不停接受新的科学发现考验和修正。
西医学正是这样的发展路径,从不会说自己古代西医学无论如何是正确的。中医如果是科学不是宗教必然也不能这样说。
【88】火力全开
王教授只知道一点,指向温子涵:“其他人质疑它算了,你自己信中医的你去质疑它,我想不明白你质疑它之后如何行使你的针灸技术?”
王教授自认提出的反对声是有根有据的。
针灸学的基础在黄帝内经里的经脉学,如果对这书里这方面的基础理论有怀疑,针灸技术倘若不根据黄帝内经里的经脉学施展岂不是乱来?
被大家的担忧料中,中医生自家吵成了僵局。
此刻需要秦主任出马定夺。
秦主任的目光立马向张华耀示意。
张华耀后悔之前没直接拒绝秦主任,现在可好,眼看眼前的局面不好破。
诚然他这个西医大夫是不太懂中医,说的话怕是难服众。
灵机一动,张华耀灰色的小眼珠子瞟向另两个人:“可以让宋医生和谢医生说两句。”
北都天才和国协天才既然出现在这里不能暴殄天物。
张华耀的打算所有人一听明了,个个翻白眼咒骂这家伙居然把问题抛出去给年轻人,符合张阎王爱把年轻人拿出来折磨的风格。
秦主任跟随张华耀指望天才医生问:“宋医生,你有什么看法吗?”
宋学霖:我来偷窥技术的,不是来工作的。
接下来安静好几秒,静寂难破,王教授的指头在桌面上敲敲,笃定西医生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国协天才北都天才是西医生不是中医生,注定不懂中医。
王教授的想法所有人能读出来。
西医大夫们对此有点儿不服气。说他们完全不了解中医是不可能的。世界医学界知道中医,医学界对中医的研究不止限于他们中医学人对中医的研究。
有时候中医人过于自信只有自己懂中医,是不太好的一种学术态度。
西医生不会说这样的话。
有一人举起手,要求发言。
目光齐唰唰望过去:是谢婉莹医生。
一根筋的主动自投罗网,到底是谢医生有底气。所有人的心情被吊起来。
望着新认的妹妹,温子涵似乎能猜着对方想说什么,眼中眩光流转。
旁边,傅医生和曹医生观察这两位。
“谢医生。”宋学霖赶紧张口补充,无需谢医生替他背麻烦。
谢婉莹道:“宋医生你等会儿帮我补充。”
宋学霖“静”:喵的,这是谢医生变相要再捧我。
“说。”王教授挥起只手让对方可以参与辩论。
谢婉莹想着,自第一次见面之后,她能感受到温姐姐作为中医生的某些不同好像跟她一样知晓未来。这令她更觉得该帮姐姐一把。
姐姐作为中医学人不大好开口的尖锐话由她来说,谢婉莹指出:“黄帝内经里描述的经络堪称血和气之道,有人把它解释为血管和神经在现代医学里被证实了不是。”
王教授鼻孔里哼一声,就知道你西医生会这样说。
“温医生用现代化手段研究的经络学是在帮古代粗糙的医学做细致化补充,纠正错误证实正确,和你们方剂学现代化研究是一样的,你说她不对是说在你自己不对?把他人的学术观点揪出自己不赞同的部分进行极端化诠释,不是一个医学人更不是中医学人端正的学术态度。你在怕什么?”
王教授:这——直指到他的要害了~
米思然米文林:谢师姐火力全开啊。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89】揭批
医学不怕辩论,医学怕的是乱吵。
技术差是一个医生的原罪,但是很少人知道,一个医生的品德和医术基本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她谢婉莹医生从一开始是如此认为的,她对“吴老师”说过的话,后传出来之后,让国协人自己都觉得眼界重新打开。
现在,在场的国协人不禁回忆起谢医生说过的话,望向王教授此刻奇奇怪怪的面色:难道是——
王教授是要掏出手帕在自己额头上擦擦,是如何也没想到。明明对方是个西医生,年纪轻单凭从业经验论应该不够,谈跨行业熟悉中医的情况本该无从谈起。
可当这位谢医生一开口讲中医讲到他的问题,似乎一双眼
把他的内心世界看了个透看了个底朝天。
两世从医,她谢婉莹到底是有些优势在的,如对整个医学行业的了解度。
说单个专业的学术深度,她肯定无法做到样样精通。真要学习中医学到精专,她必然也需要像今世学外科从头学起。
然而,若只论中医圈的人事,这东西无需实验室做研究,无需积累临床中医经验,只听社会新闻和医学圈的消息早就足矣了。
因此对于王教授心里的想法,跨行业的她能洞悉一二是一点都不稀奇的。
好比她现在开始讲的:“中医发展的历史上,在近现代遭遇过几次的差点被废的劫难。”
尤其到了现代,关于废医验药的话题吵到一塌糊涂。关于这样的问题,她这个小虾米是不会傻到去插嘴这种混事的。
当医生只需关注国家决策。我们国家是十分开明的,从不提倡废止中医,相反,政策一直是鼓励中医现代化发展,中西医结合。
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谢婉莹医生再说道:“当然不是让一个医生学西医中医一块学。”
中医西医的知识量之磅礴,哪是一个人能全部学到手的,学出来只能四不像。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是像今天这样,中医专家西医专家坐一块儿,如各个专家共同会诊,拿出各自擅长的技术点,一块合力给病人医治。
中医现代化发展,是指把古人的观点全部否认吗?当然不是,那叫做废中医了。国家说了,不会废中医。
纵观中医历史从来是继承和发展。
死守着黄帝内经必须原版不动的人,可曾知道,这书经历多少个朝代连最原始的版本有没有流传到至今的版本都不清楚。而且历史上甚至表明这书根本不是黄帝写的而是谋士写的。
崇拜一群谋士?连崇拜神都不是?这???
古代的名医是用探索科学的精神在研究黄帝内经而不是信教似地崇仰。
再看看中药学史,可没人把神农本草经像神书一样崇拜。
为什么王教授如此耿耿于怀黄帝内经的事呢?
是怕。
因为中医开方的理论同样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基础来进行的。怕把黄帝内经否认了,中医生恐怕都不知道按什么规矩来开方子了。
【90】希望
问题中医现代化没人说要把黄帝内经的内容全部给否认了。譬如黄帝内经里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紧密联系,连西医都在不断地帮它证实是对的。
为此急吼吼是怕什么呢?
再回想谢医生的那句话,会瞬间明了:技术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呗。
如同外科学里头,一群只会做传统手术而对微创手术时时上不了手的医生,会一昧去强调微创手术的害处。
跟不上你,我拉你后腿还不行吗?
这样一群人抱起团来也是非常不得了的势力了。
医学圈和其它学术圈同样的杂乱,只有看透了都知道是和各自的技术饭碗有关联。
同时这个事儿说明中医现代化不是每个中医学人都能做到的事。它非常非常之难,温姐姐是在走一条对医学事业很有益处的蜀山路,她必须支持。
“针灸学最宝贵的不是针,发展到现代技术已经有电针等其它医疗工具在使用了,有些临床效果比原始的针灸针更好。况且,中医历史上针灸针的形态也是一直在改变的。
针灸学给人类医学最大的贡献,正是黄帝内经里头说的经络学。国外医学可没人全盘否定经络学,相反,有做过足三里等穴位的实验研究说明穴位是真实有医学效果的存在。
所以,温医生去国外做相关的研究,你说她在反对黄帝内经吗?”
全场黑压压的安静声中,众人能瞧到王教授的面色越来越红。米思然米文林热血沸腾:谢师姐这是一巴一巴的学术巴把对方的脸全打肿了。
这对姐弟俩心里不由再一番感叹:谢师姐最大的魅力不是技术,是人品。
谢师姐敢出面说当众揭露对方的错,不顾人家是不是大佬敢说,这样的风范确实是一般年轻医生全然做不到的。
莫怪谢师姐能和曹师兄在一起。
可见曹师兄随谢师姐之后出来补充打脸:“如你所言,临床是看疗效的。我们有见识过温医生有很了不起的技术,你连她对今天病人的技术看法都不听先一顿指责,是不是太心急了些?”
你是怕她说了你会输,干脆先下手为强?
王教授挺起背,猛摇手:不不不,没有这样的事儿。
只能说,被谢医生揭了他心里那层技术虚之后,其他人再揭快揭破他的皮了。
也亏了这样揭,他的心态反而是稳了下来。
好医生,名医大佬,一开始被人怼肯定是不高兴,然而心态的调整也飞快的。名医终究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
王教授深吸口气,承认道:“是我才学疏浅了,竟不知道国外有人把足三里研究到如此深入。”
谢婉莹:这是数年后发生的研究成果,赶紧装默吧。
“你确实可能疏忽了,我有看过这样的论文。”
这话儿,谁说的?和她一样重生的吗?谢婉莹转个头时,碰上宋医生两只溜着猫光儿的眼。
宋学霖:我帮回你了,谢医生。
大家望着这场景,突然所有人松口气,包括王教授。
是全部人能感受到,病人有救的希望来了。
【91】机会来了
秦主任暗中向张华耀竖起大拇指:你说对了,找两位天才医生最对路。
有两位天才医生指明方向,秦主任代表所有人请教温子涵医生:“温医生,你心里面有治疗方案吗?”
温子涵的眼睛一直在望着斜对面坐着的谢妹妹。
她知道,刚谢妹妹的话不止是为她说的,是为中医事业说的。而她选择走的这条路正是由于当年父亲的引领。可以说,谢妹妹也是在为她父亲的心愿说话。
在她的内心里,就此早有了种情绪波澜壮阔的起伏。
不能让谢妹妹失望,成为她今天来会诊的另一个目标了。
转回脸,面对所有人,温子涵开始讲述自己拟定的治疗方案:“针灸学在现代研究里头,如谢医生所言,最重要的是经络学,这是中医从古至今无数临床医生宝贵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为此对人体经络的研究是一路在进行中,到现在为止,不能说完全明确化。等于说,针灸学的风险在这。”
针灸学的风险,不是简简单单的只要学习过人体解剖学避开人体重要部位针刺必然是全盘安全的。
由于经络被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是有效果的,所以,针刺穴位引发的正副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另一种实实在在的风险。
“这其实和西医院的医学操作是一样的风险。比如做手术,打个针,插个胃管做个胃镜都会有类似的风险在。”
简单来说,如插胃镜可能会引发心脏病。
“据我刚才去床边看过病人的实际情况,病人舌尖红,舌体糜烂,脉数,在中医里头是实热证,心热下移。再结合现有的病人病历数据,我个人认为,病人的不完全肠梗阻部分可能在小肠,所以灌肠估计也没什么用。而且这患者明显不适合灌肠治疗。”
主要这病人病情暂且不适合移动去ct室做ct,医生没法按照拍片结果只能按照临床症状来做初步诊断。
现场其他人:这应是中医观察技术点。
再有,这病人确实也有冠心病诊断。
按照中医的看法,如果要给这患者肿瘤导致的小肠麻痹性梗阻治疗的话要预防引起心脏问题。
这是温子涵医生在提出治疗方案前必须先和各位现场西医生们讨论的点。
现场众位心脏科专家可以发挥作用了。
“张副院长,您认为呢?”秦主任问现场坐着的心脏专科圈里最权威的那位大佬了。
可惜这位大佬向来作风是:“不如让谢医生来提点建议吧。她比较了解中医和温医生。”
一把麻烦再甩给年轻医生,二,张大佬锐利的眼神早看出来这两位女医生之间有些不对劲。
不管怎样,西医要提的建议是必须配合接下来的中医治疗,张大佬把问题扔给谢医生看起来也没什么错了。
秦主任和其他人转头,望向谢婉莹医生。
这是要和温姐姐合作?谢婉莹心情有点小兴奋。
近距离合作,犹如和各位大佬宋医生合作那样可以亲眼看看温姐姐特殊的技能。
国协人宋医生他们此刻望见谢医生的目光:得了,这家伙应该在谋划着——偷师!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92】默契来了
偷师小能手谢医生的能力绝对是天下第一。——这是宋医生等一帮人内心里不得不十分服气的一点。
最好的学霸是什么样的?
人并非完美的全能人士,每个人天赋是不同的。
国内有句古话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是需要互相学习的,不是只向老师学习。
老师有教导你的任务会教你,露技能给你看。其他人要保留自己的生存饭碗怎可能教你。
偷师是学霸的必备技能了。
谢医生的偷师能力号称最强。
其他人或许在琢磨这人与众不同独具一格比他人出类拔萃的技能是如何一回事时,谢婉莹医生能瞬间看透对方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原理。
大家想到这的时候,一个个心情效仿谢医生雀跃起来。
他们领悟不到可以看着谢医生学,套娃学习不用羞耻的。
“我来当助手吧。”宋学霖道。
啊?宋医生主动要求当助手吗?谢婉莹医生没恍悟过来前一丝小吃惊。
以宋医生的本事,给人当助手确实有点儿浪费了。
其他人则转瞬间望向这宋猫的眼神,唰的,齐抖:你!
“你神经外科的凑什么热闹?”忍无可忍,黄志磊手搭住这只猫的肩膀质问,让猫别太无耻。
“患者不是神经外科病种吗?我当然可以当助手了。”宋学霖表现得无比镇定理智,声音平平静静透彻日常的慵懒风说。
无耻之徒倘若没有如北冰洋厚的脸皮是不行的。
“要当助手也轮不上你。”黄志磊干脆把话说明白了,让这只猫靠边站吧,他这个前辈没说要呢。
“前辈。”宋学霖再道,“你心外科轮科时成绩多少?”
想要比谁更有资格当助手是不是?实力拿来啊。
黄志磊心头一个咯噔:这只猫居然较真格。
“让宋医生当助手可以的。”在场的北都人发话了,终究让自己人参与是最稳妥不过的。
固然秦主任也想过自己亲自上阵帮忙,不过有他们北都的天才亲力亲为,肯定是更好的一种治疗团队组合。
这里是北都的主场,北都人说了算,国协其他人只能算了。
没得当助手可以在旁围观。
一群人移步去病人床边,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要占据外围有利观看教学位置。
临时组成的三人合作团队立马商量具体治疗实施方案。
“最怕的应该是病人猝死。看这病人的心律曲线不太稳当的,有突降为零的风险,要预防性安装临时起搏器。”谢婉莹医生提议。
“嗯。”宋医生默默接上一个字,表示你来装我在旁边协助帮你调整角度。
温子涵望着他们两个人的默契,眸光闪烁。
有闻国协之所以能排三甲第一,靠的不是哪个专科最好,国协也做不到每个专科做到最牛,靠的正是团队协作精神独一无二。
思到此处,温子涵悄悄转个眼角,瞧一眼后面的傅哥哥。
作为领导说是日常监督
【93】不要急着悲观
傅昕恒他们几个主任走在后面,边听自己医院的年轻医生决策治疗方案,一边帮着揣摩是否合适有无风险。
是在他人的医院做治疗,更需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傅哥哥所在的医院医生们是很一条心,上次她去傅哥哥科室里会诊时已经有点儿这种感受了。——温子涵的心思转着。
请人动手的秦主任更加慎重,听着方案很快担忧起关键问题:“你们是打算盲插吗?”
病人做不了检查,更去不了介入室做介入手术,只能在床边没有造影的条件下做盲插。
盲插不是不可行。现场即有个盲插高手:张大佬。
年轻医生不是张大佬,能行吗?
申友焕急吼吼抢着说:“你放心,她盲插比我们厉害。”
申师兄哪儿是替小师妹说话,是赶紧要再看看小师妹工作后再进步了多少。
其他国协人不可能像他唯恐不乱,一个个偏向实事求是说:“如果她不行,有我们傅医生在。”
傅昕恒紧接再加句实话中的实话:“再不行,有张副院长在嘛。”
始作俑者张大佬,说什么都得一块下水。
张华耀的口气是轻松:“谢医生如果不行,她得给我马上滚回学校解剖室去。”
北都人愣了下之后,差点忘了:张大佬是谢医生的导师呢。
这下子,米思然米文林提口气到嗓子眼:谢师姐的压力该有多大。
只看谢婉莹转回头是先安慰他们姐弟俩说:“小手术,没事的。”
谢师姐真是个好医生,此时此刻先惦记病人家属的心情。一般医生大概率自己先紧张到不得了。
家属团里心情最难受的要属米奶奶。
医生们讨论大半天,米奶奶能听出自己老伴的命是难保了,哪怕今天这个劫能渡过。
据此,谢婉莹医生道:“奶奶,我们学校之前有位老前辈也是得了癌症发现的太晚。所有人知道她可能命不长久,但是可以让她多活些日子让她能完成心愿看到自己能看到的而不是匆匆离开带满遗憾,都是医学努力的方向。”
医学没有说让人长生不死的能力,是人终有一死,医学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去延长人的寿命。
对患者来说,医学给患者延长的每一秒钟寿命都是奋斗了数千年的科学结晶,不能说没有意义而是意义过于重大。
如此一想,何必急着悲观呢。
米奶奶用力点点头:“听着你说,能感觉到你们医生是经历过类似事情的人,很懂我们,把我老伴的命交给你们医生我是全心全意信得过的。”
在场的其他医生们全知道谢婉莹医生说的是鲁老师,再结合面前相似的患者,一个个不由内心里攒足股劲儿。
申友焕扬个眉,心思:小师妹的现场动员能力越来越厉害,可谓是跟谁结婚以后越来越像谁。
按照小师妹这个能力,以后绝对是做领导的范儿。吴院长的担忧实则没道理的。
护士准备好手术器械,几个医生套上一次性手术衣,无关人士后退三尺避免污染手术区域,家属请到隔壁坐着等消息。
病人是睡着,无需叫醒。
【94】罩着小的
秦主任又担心起穿刺时疼痛让病人受惊吓。
这样的病情判定神经外科医生更有话语权。听宋医生回答说:“不会的,如果会的话——”
他人见他花闪的眸光露向中医生:“可以请温医生先给病人针几针。”??
现场所有人来个大无语了。
黄志磊抬手拍额头,没眼看:这只宋猫知道什么叫做偷师吗?
谢婉莹想想能理解。
宋医生是天才,曾几何时需要偷师。倘如不是中医技术,宋医生无需亲自过来一探究竟。
没有她熟练的偷师经验,宋医生直接露着脸说了。
温姐姐怎想的?
压力实际上最主要的承担者是温子涵医生,临时的医疗团队是以她为主。
其他人回想起来记忆起温“主力”发声鲜少,俨然是现场最默的医生。
温医生默得有时候叫人惊奇。
像之前被王教授指责,她几乎不为自己说话,只在有工作需要时该说的说罢了。
一个不爱说的医生,好比宋医生,内行人知道技术一般是不会差的,因为精力全放在医学的琢磨上。
温子涵是在看着患者显而易见是在做情况观察,好似没听见他人言论。
见状,提议她施针的宋医生反而内心该有点儿小紧张。
医生当不好助手更是技术原罪,无奈他自己主动入坑的没法退了。
对中医技术他涉猎极少,只得用小眼神向对面的谢医生求助下。
谢婉莹医生就此回给宋医生一个:“不用怕”的眼神儿。
不能说宋医生完全不懂中医,注意宋医生的用词:止痛,而不是指麻醉。
针刺麻醉是达不到手术需要的全麻麻醉指标要求的,然而针刺能局部止痛是真的。
再说为什么宋医生要提议中医生来尝试?
这是小手术,无需用到全麻腰麻等只用局部麻醉。怕的是穿插管过程中引发患者其它不适局部麻醉做不到全人体镇静镇痛,如果中医有无伤大雅的法子帮着解决无需让西医来加其它药或药量最好。
“你们预估手术要多长时间?”温子涵医生开口,说明宋医生的建议她是听进去而且赞成的。新
宋医生:被谢医生料中,真不用怕,人家温中医大佬是把他当菜鸟看的。
谢医生牛逼,应是看准温大佬能做什么技术。
“给我们五分钟左右。”谢婉莹医生回答。
秦主任再次疑问:“五分钟?”
貌似张大佬都做不到如此之快的速度。
对此谢婉莹医生再答:“张老师愿意亲自动手不用五分钟。”
母亲抢救时张大佬一插,直插的好不好,插管的时候哪里需要五分钟,病人的情况急到等不了五分钟的。
张华耀的灰色小眸子里遛个惊光了:姓谢的学生什么时候偷师他给他计时了?
“好,我给你们保持到八分钟,足够了。”温子涵道。
谢医生、宋医生:不愧是温大佬,好温柔,八分钟罩着小的了。
若换成张大佬,绝对变成是:什么五分钟,我至多给你个三分钟限制。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