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5章
通译就明白了,哦,这草料不能喂马,这危害就好很多了。
牛羊有吃的,马没有,该挨饿的照样得挨饿。
行吧。
他就把话翻译给了鞑靼人。
那些人一听果然有些失望,不过他们也确实该存草料了,眼看着草原上的草就枯了,不存够草料,牲口就得饿死。
这边正说着话,王春花就带着人运着昨天晒干的红薯藤出来了。
鞑靼人是天生的牧羊人,他们一看这草料,就知道这比想象中的要好,牲口肯定爱吃。
草料晒干之后不压称,一斤看起来很多。
就有鞑靼人围了过来,要用牛羊换草料。
王春花摆摆手,指着蔡大丫。
通译:“草料的太便宜了,牛羊太贵了,你们拿牛羊换草料,她没有那么多。”
王春花接口道:“不是没有那么多,是今天没有,明天又有了。我们还在晒着草料呢!”
行吧。
通译便抓紧翻译给鞑靼人听,以免他们生事。
这些人也表示理解,只要等着,他们就能买到足够过冬的草料呗。
牲口不用吃他们的口粮,这可真是太好了。
他们转头便照蔡大丫换铜板去了。
羊的市价是五百文一只。
牛的市价是八两银子一头。
按照这个价格来收购,那就砸了换粮食那边生意的锅了。
肯定不行。
还得参照着粮食那边的来。
粮食是五只羊换一石,三头牛换一石。
卖给鞑靼人粮食差不多是3.5两银子一石。
是市价的二倍。
那么对于登记了户籍的鞑靼人,这个价格可以往下降一降的。
降多少呢?
蔡大丫快速在心里盘算着。
陈春燕只给了个大致方向,并没有说具体如何操作,这还得她自己琢磨。
她想了想道:“羊四百文一头,牛一两银子一头。”
这样算起来其实用羊换粮食更划算,用牛换银子更划算。
反正也不知道鞑靼人多久能算明白这比账,管他的呢,反正自家没亏就是了。
鞑靼人围着通译问问题。
“四百文的意思就是能买四百斤草料是不是?”
“是是是,但她那边今天恐怕一共都没四百斤草料。”
“一两银子是什么意思?”
“一两银子就是一千文的意思。”
他们这么一算,也就是一头牛能换一千斤草料。
一只羊差不多一天需要吃三斤左右草料,一百只羊需要吃三十斤……自家有一百多只羊,按五十斤草料算,一千斤草料……能供羊群吃二十天。
如今的冬天特别长,给人的感觉得有半年,好像只有三季,春夏和冬。
半年,就得准备六个月的草料,那卖9只羊就足够一群羊过冬了,哪怕差一点,他们不还可以自己割一点野草存着么,给羊群混着吃,也足够过冬了。
果然还是靠着三井村过活更稳当些。
王春花的生意非常火爆,她那边的草料拉一车出来,过了称,立刻被卖了出去。
虽然没有什么大钱吧。
但小钱钱,从今天开始,到入冬之前,她都能不停入账了。
这可真是个好生意。
抢占了先机的鞑靼人买到了草料,后面的人却都急了,大声嚷嚷了起来。
第1586章
草料明显不够,当然是先买到自己兜里了才稳当。
蔡大丫一掌拍在桌子上,腾地站起了身,指着鞑靼人,“刚刚才办了户籍,这就想不守规矩了?”
通译赶忙翻译。
蔡大丫:“守规矩的,我们才认是三井村的人,不守规矩的,全部赶出去。”
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
还有几个鞑靼人面露不忿,朝着蔡大丫咿里哇啦。
通译:“他们说,前面的人买了草料,他们买不到,牛羊就得饿死。”
蔡大丫:“告诉他们,冬天,草原上种不出东西来,我们这边照样种,就算秋天没存够草料,冬天来买,照样买得到。
“让他们别吵吵,按照户籍,一家一家的草料先买够了,我们才知道还差多少,实在不够的,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调草料嘛。”
通译就照着翻译了。
冬天,三井村这边绝大部分土地都不能种东西,土会被冻硬,但是那一片暖地却可以,量虽然不大吧,但也种有出产。
该存够的粮食和草料啥的,秋天就陆陆续续的存了,到了冬天,就算差点,也差的不多。
鞑靼人暂时安下心来。
蔡大丫却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不受管束,短时间内,这样没问题,时间长了,到底是隐患。
谁有点不顺心的就闹事啊,他们三井村的人绝对不敢这样做。
草料真的不多,今天也就提供了几十斤而已,很快就卖完了。
卖完之后,蔡大丫便同王春花一同往回走。
王春花嘴里还说:“之前一松哥说的那个方法很好,就是做一个四四方方的木槽子,这么高,这样在屋里也能种红薯,而且土还不会被冻住。
如今的暖棚菜,都还是直接种在地上的,还没有尝试牛一松那种种法。
牛一松早就在城里的那个院子屋后这么弄了,不过就种的是葱和韭菜这种根浅的。
红薯土豆这种行不行,他还没试过。
蔡大丫:“大小姐说你们那边新盖的几个棚子是实验棚,不就是让你们做实验的嘛,你们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在那里面尝试,不用计较产量的。”
王春花呵呵笑,“我还不能独当一面,这不是就跟你商量来了么。”
蔡大丫指点,“你还是得自己拿主意才成,你看于玲玲,现在自己拿主意,该怎么下针怎么下针,该开什么药开什么药,这十里八村的,谁家牲口有点毛病不找她呀。”
王春花目光闪了闪。
说的是啊,如果自己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本事,她就永远独立不了。
有想法就去做嘛,只要做好了记录就行,哪怕收成没有提高,那也是……也是……对了,是试错。
工坊那边都允许试错,那实验棚为什么就不允许呢?
两人分开之后,蔡大丫又去找了陈春燕,把之前的事情说了。
陈春燕:“你的意思呢?”
蔡大丫看着陈春燕的眼睛,“呃……我是想让鞑靼的小孩学认字的。”
只有学习了汉家文化,认同了汉家文化,才不会想着背叛。
陈春燕:“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
第1587章
蔡大丫一下子睁大了眼睛看着陈春燕。
陈春燕:“你忘了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学堂教的某些东西,是不能被外邦人知道的,至少目前不能。”
蔡大丫就想起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那玩意儿被学了去,炸的可就是自己人了。
她的脸红彤彤的,显然有些不好意思了,“我考虑得不周到。”
陈春燕:“但有一点你说得对,那就是得让他们学汉家文化,这东西深入骨髓之后,再过两三代,他们说得清楚他们是鞑靼人还是汉人吗?他们连老祖宗的东西恐怕都记不得了吧。
“但是教只教传统学堂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区别对待了。区别对待就不能让人知道。你可以建立分院嘛,在鞑靼人聚居地那边,请个秀才过去给那些孩子启蒙,说启蒙好了,就可以升学到三井村的本校。
“可启蒙得好不好,还不是秀才说了算。按照那些人的水平,想让秀才说一句学得差不多了,难啊。秀才看童生都是渣渣,更别说那些毫无基础的人了。
“而恐怕得达到童生水平,秀才才会说一句学得可以了。
“你看看县里,那些考到六十几岁还在考童生的人,你觉得童生是那么好考的吗?”
蔡大丫连连摇头。
陈春燕摊手,“看,让他们读书明理之后,他们还达不到要求,那么他们不能进入三井村的本校学习,就不是咱们区别对待,而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了。而人啊,懂了道理之后,跟父母的想法多少会不一样,小一辈不会再按照父母教的方法办事,甚至会阻止他们,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很简单的道理,就拿垃圾分类来举例,以前谁家也没觉得垃圾不分类有问题,在陈春燕的家乡,并没有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幼儿园却教了,孩子回到家,就告诉爸妈爷奶,说是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是对的。
大人哪里会跟孩子计较,还不都是哄着玩儿的,好吧,你说怎么分就怎么分,时间长了,习惯就养成了。
这就是用孩子带动家庭。
陈春燕现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蔡大丫明白了,“我们很大气地让他们学习,他们恐怕还会感激我们。我待会儿去弄个章程出来,让他们都看看我们的用工标准,只要是三井村的户口,只要达到了用工条件,就会录取他们,而第一条就是会读书认字。”
陈春燕点头,“对,就是这样。”
蔡大丫浑身充满了干劲,转身往出走。
迎面遇上了于玲玲,这人手里还牵着一只奶羊。
蔡大丫:“你牵只奶羊回来干啥?”
于玲玲:“这是人家给我的诊金,我当然得带回来了。”
蔡大丫:“这刚出生的羊得吃奶的,你明天亲手喂它啊?赶紧给人送回去,人的气味沾在羊身上了,待会儿羊妈妈该不认它了。”
呃!
于玲玲:“那完蛋了,我揉过它的脑袋了。”
蔡大丫:“你给明慧送去,让它想想办法。”
于玲玲赶紧牵着奶羊走了。
蔡大丫转身回了房间,拟定章程。
第1588章
蔡大丫当天就把章程拟定出来了,叫来了盛小冬,带着通译风风火火地去了三井二村。
陈春燕没这么称呼,这是他们私底下的叫法,以区分三井村。
两个村子之间到底还隔了个村子,不区分一下,不知道说的是哪个。
鞑靼人肯定是不认识汉字的,这就得通译来翻译。
蔡大丫忽然就觉得通译十分重要,她下定了决心,她也要学习这一门语言。
天黑之后学习并不方便,只能看抽中午的时间,还是晚饭前的时间了。
通译很无所谓,他以前跟着商队跑,挣的其实就是个辛苦钱,危险还大,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在路上遇到危险。
现在呢,廖敏柔请他到学堂教鞑靼话,每个月的束脩按时给,每天还提供午饭和茶点,这就可以了。
虽然说束脩不怎么多吧,但是三井村的人特别好学,学习气氛特别浓厚,谁要学个什么新东西,别人肯定跟进。
他来了没几天,就有好些丫头小子提着腊肉上门拜师了。
他家里的活有小子们干,时不时还有孝敬。
而他的四时衣裳都由丫头们包圆了,这个做一双鞋,那个做一件衣服,人数一多,他的衣服真是穿都穿不完。
他都在考虑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了。
虽然蔡大丫还没跟他提过来学习的事情,可就算是提了,他也不会拒绝的。
反正教一个是教,教一群也是教嘛。
通译让一个鞑靼人召集全村人。
他站在盛小冬旁边,眼睛紧盯着周围的环境,只要发现情况不对,他们就得马上逃跑。
鞑靼人不信任他们,他们又何尝信任鞑靼人呢?
鞑靼人不论男女老幼全部集中在了村口。
他们有点懵,有点搞不明白汉人这是什么规矩,动不动就叫人集合的。
蔡大丫递上去一张纸。
通译就照着念,“诸位父老乡亲,你们既然加入了我们三井村,所有的待遇都会逐步与三井村的村民同步。
“我们三井村免费让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们读书,你们也不例外,每个孩子都可以读书。
“我们会在二村这边建立学堂,给孩子们启蒙,学得好的孩子,考过了的孩子,可以升学到本村去继续学习。
“免费的条件是……”
后面的条件便与村民们的条件一模一样了,第一年考不过取消什么福利等等,都是一模一样的。
鞑靼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他们只有贵族可以上学,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可以上学。
这一刻,他们对三井村生出了归属感。
蔡大丫:“马上就开始猫冬了,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如果大人愿意读书习字的,教一点束脩,同样可以入学。”
通译毫无感情地把话翻译了过去。
鞑靼人连连摇头,他们年龄大了,学不进去了,还是让孩子们去吧。
蔡大丫也不勉强,她宣布完事情就准备离开。
至于给二村这边修院子的事情不着急,还得跟大小姐汇报之后再说。
所有的款项都得陈春燕签字盖章,不然谁都拿不到钱。
蔡大丫回去,就把事情说了。
第1589章
陈春燕看了看章程,什么都没说。
章程定得简单,几乎只拉出了个框架来,不过也好,出现了什么问题,再在这个框架上修改即可。
能做一步想十步的人毕竟少,那么就不能苛求一步到位了。
陈春燕:“暂时照着这个执行。那个……房子的话,先盖土坯房吧,一个土坯房三五天就能盖出来,再用石灰粉一粉,就能进人了,不耽误学习。
“土坯房里面绕着四面墙盘四排炕,冬天就让大家在炕上学习得了,不然手会生冻疮。
“既然要请先生,那么最基本的柴和炭就得给人家准备好,不能让先生跟着着急。”
蔡大丫把事情记了下来。
她忽然觉得二村那边的学习环境恐怕比本村这边还要好了。
在暖炕上学习,这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本村的学堂有那玩意儿吗?
没有的,该冷还不是得冷着。
她来得晚不知道,陈春燕其实给学堂那边弄了地龙,地龙确实没有火炕暖和,但是温度也不低了好吧,不至于冷着的。
陈春燕能让自己人吃亏吗?绝对不能啊。
蔡大丫在心里感慨陈春燕给二村的好待遇。
陈春燕却在心里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他们习惯了三井村的好日子,恐怕谁叫他们,他们都不会动窝了。
这才是真正的招安。
之后几天农场照样打红薯藤来卖,供不应求的。
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也种了出来,辣椒都开花了,红薯和土豆已经育苗完成,品种看着比之前还好,这都是花圃老板改良的,是他的功劳。
陈春燕要求建的屋舍也建得差不多了,陆陆续续地收了工,而那些匠人也陆陆续续地向包工头辞了工。
包工头一脸懵,问是怎么回事,匠人们只说待遇不够好。
包工头一脸吃了苍蝇的表情,你们之前从来不说待遇不够好,哦,这看到人家三井村算工钱的法子了,开始犯红眼病了,谁惯的你们!
他根本不搭理工匠,他就不信了,这些人回过头来不会求他,这方圆百里,谁家造房子不得找他呀,你单独去接活,人家根本不信任你,你倒是接一个给我看看!
他气哼哼地回家去了。
工匠们却偷偷地找到了陈春燕,“大小姐,你之前说的事情还算数吗?”
陈春燕:“当然算数,合同我都给你们准备好了,你们看看吧。”
工匠:“我们哪里认识字啊!”
陈春燕把合同递给蔡大丫。
蔡大丫接过去就读,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明晰。
工匠们听着就觉得靠谱。
之前的包工头说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的,想扣钱就扣钱,可同样的操作,在有的时候是不扣钱的。
他们哪里能服气。
这下好了,扣钱的事情和奖励钱的事情全都写了出来,白纸黑字的,谁心里都有数。
他们即便忘了,回过头来,也能找帮人写信的秀才念,是不是?
燕老板这事儿办得敞亮!
工匠:“别的我们都听懂了,只这一条,三井建业是什么意思?”
陈春燕:“这就是一个名字,是你们统一起来的名称,你们走出去就说你们是三井建业的人就成了。”
第1590章
陈春燕要立起来的是三井建业这块招牌,而不是某某人。
像如今包工头这样的,其实竖立起来的就是包工头自己这块招牌,工匠们离了他,就接不到活计。
陈春燕肯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在自家地盘上重演。
如果三井建业离了谁谁谁就开不成了,那是她的失败。
她更不可能让谁如今日的她一般,挖墙脚就挖走一大片。
她继续道:“你们今后就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三井建业人,三井建业会因为你们出色的技术而骄傲,而你们也会因为能成为一名三井建业人而骄傲。
“这些明面上的待遇你们都知道了,还有一些福利,比如说优先佃租我的地,孩子免费就读学堂。
“不管做什么事情,想做好了,做精了,都得先读书,你们有经验可以传授给你们的孩子,能让他们有一碗饭吃。
“可是你们也得知道,如果这样做,他们将很难再精进,读了书就不一样了,看问题不说更为透彻,至少也知道如果要继续研究,该从哪个地方入手,都有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潜在的好处。我希望你们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共同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工匠们的心中是激动的。
三井建业人这个称呼听上去似乎是很不错的。
陈春燕不了解这些工匠,手里又没有能管理这些工匠的人,她只能暂时直接领导了,等今后发现谁具有领导才能,再下方权力就行了。
她站起身,“走,去看看你们的地方。”
工匠们心中狐疑得很。
我们的地方?
我们的什么地方?
陈春燕走在最前面,直接朝工匠们新修的那一片宅子而去。
她停在一个宅子前,宅子的门匾上还蒙着红布。
她的手拉在红绸上,“今天,三井建业就算是正式成立了。”
哗!
工匠们眼睛都睁大了,他们居然也有了个办公的地方,这地方是他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里面有多气派,他们都知道。
这样一个新院子就给他们了?
陈春燕:“没有接到活计时,你们就在院子里办公,会有基本工钱。
“叫你们来也不是来玩的,你们得想办法改良建造工艺,就比如说防水的方法得改进,还得想办法将房子建得更牢固,不仅平房得牢固,就算是建二层三层四层甚至更多层楼,都得一样牢固。
“还有房子的外观怎么建好看,这些都是学问,都可以深挖,谁改进的东西被我认可了,投入使用了,都有奖励。”
她环指了一圈,“这些房间都可以用,只正房留出来就行。你们谁跟谁熟,谁跟谁愿意待在一个屋,我也不知道,你们自行分配。
“办公桌和办公椅都给你们准备好了,挨个把办公室坐满就行。”
办公室比普通的房间要大一点,毕竟当时建的时候,陈春燕也没说哪个宅子是用来做木工作坊的。
木匠做木工,那地方能小了吗?绝对不能啊。
所以一间办公室还是挺大的。
陈春燕给他们定制了文件柜,文件柜可以用来放各种制式的小零件。
第1591章
文件柜对面是两排靠墙的办公桌,每排四组。
每一组办公桌是面对面靠在一起的两张桌子,也就是说一排可以坐八个人。
而走廊中间放着高大的绿植,一来是装点办公室,二来也是做隔断的。
别人怎么样陈春燕不知道,至少她在办公室时,就不喜欢有谁在关注她在干什么。
特别是有些告状精,看到她做的事情后,转头就跑去打小报告,真是烦都烦死了。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她提前让花圃老板弄了绿植。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办公室,他们的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了。
办公桌是新的,造型虽然不复杂,也没有雕花,但是桌面上放着一面镶边的玻璃,玻璃一看就很贵。
他们觉得东家很舍得为他们花钱。
其实对于陈春燕来说,木料更贵,杯子放在桌子上,烫得桌子起圈圈,要不了多久就得换,还不如加一层玻璃呢,厚玻璃,烫不坏。
后世九十年代时,办公室都是这么干的。
陈春燕工作后觉得那种做法挺土气的,但放在这个时代,却一点都不吐,甚至很豪气。
至少工匠们被感动坏了。
陈春燕从来没把这批工匠当成是工地上搬砖的工人,这批工匠有想法,也能根据陈春燕的要求改良出东西来,完全能够被当做技工甚至是研究员。
等能写会算后,他们的能力将得到更大发挥。
所以陈春燕觉得给他们配一个办公室是应该的。
穿过穿堂,后面还有院子。
陈春燕是这么说的:“你们如果有了新的想法,觉得跟我说,很抽象,其实可以做成模型。什么叫模型呢,你们跟我来。”
陈春燕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增加附加价值的机会,之前给聂家做寿做得很成功,她就想过类似的问题。
有钱人家真的很有钱,但他们习惯于存钱,很少拿出来用。
这样存在地窖里,其实不利于社会发展。
但只要他们办人生大事,跟生老病死有关的事情,只要把面子给他们兜住了,他们还是很愿意花钱的。
陈春燕就琢磨着给他们要办的事情增加附加价值。
盖房子绝对是大事情,怎么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呢?陈春燕就想到了模型。
正好刘达能要给儿子娶媳妇,她就亲手做了一个,当然了郑林也是帮了忙了,有些太精巧细致的地方都是郑林调整的。
她空口给刘达能说房子多好多好,刘达能全凭想象,掏钱可能就没那么利索。
等看到了模型……一目了然啊,还有什么好说的。
陈春燕:“你们看,这一个就是整体模型,在什么地方盖夏房,什么地方盖罩房,一目了然。
“你们再看这一个,这是横切面整体模型,里面怎么个装潢,人都可以一目了然。”
工匠立刻觉得这个很好。
陈春燕:“以后如果有人请咱们建高档住宅,这就是必须的,咱们收费上去了,服务自然就得上去。当然了,如果是一般的土坯子房,怎么弄都行,这个就没有必要了。”
第1592章
这边正说着话呢,蔡大丫就带着刘达能进来了。
刘达能:“燕老板,你叫我?”
他之前忙着给自家儿子起院子,想找陈春燕帮忙,谁知道陈春燕一直说不急不急。
陈春燕是不急,但他是真急。
好不容易等到陈春燕通知他了,他这不就巴巴地跑来了么。
陈春燕指着模型,“今天请你来,就是看看这个院子的,你看看觉得怎么样,如果可以的话,咱们就按照这个来盖。”
刘达能:“哦哟,这个做得不错啊。”
陈春燕又指指旁边的模型,“那边是装潢的模板,你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等确定好了,我们这边马上派人过去动工。”
刘达能稀罕坏了,左摸摸右摸摸,恨不得把东西拿回家给儿子看,好叫儿子自己今后房子建起来后就是这样的。
儿子最近在县城里碰到大舅子小舅子都很是说不起话,主要是人家还没见到房子呢。
当初是说好的,要盖新房给孩子住,可谁都知道,有那起子不讲究的人家,婚前说得好好的,要如何如何,等把新娘子哄进了家门,人家就变卦了,一件事情都不兑现。
到了那时还能怎么办呢?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总不能把闺女带回家吧,没那么办事的。
遇上了这样的事情,夫家无所谓,吃亏的到底是姑娘家。
所以人家大舅子小舅子态度不好,那也得认了。
陈春燕:“如果是按照原价给付,这个你可以带走,但……所以,我得把这个留下做样板,以后谁家还盖房子,我可以用这个给人家介绍不是?”
刘达能好一通纠结,到底是花钱把这模型买回家,好叫儿子能拿出去说嘴,还是过段时间直接看新房子呢?
那还是直接看新房子吧,为了个模型花钱,真是不值得的。
他说:“我还能不信你吗?你照着这个模型把房子给我盖出来就行了,我现在就去付定金。”
陈春燕:“嗳,成,你跟我这边走。”
她去办公室收了刘达能的定金,给签了收据,回过头就让工匠们去丈量土地,准备开工了。
工匠们一下子就对陈春燕的办事能力信服起来。
包工头以前还得靠徐方父子介绍生意,而燕老板呢,坐在院子里,生意自己就上门了。
有这个能力,他们今后就不愁没有饭吃。
他们倒是误会了,这生意是陈春燕之前就谈好的。
他们倒是没人敢在陈春燕面前闲话,就算是闲话了,陈春燕也不会跟他们解释。
三井建业的事情处理好了。
花圃那边的事情却是不好处理了。
杨老板的大儿子一听就跳起来了,“为啥要卖花圃,咱家干得好好的,钱也没少赚,为啥要卖了?读书人有句话,叫,叫杀鸡取卵的,这就是了。”
花圃老板:“人心不稳,他们不愿意卖力做事,赚得钱再多也有限。”
大儿子:“谁说的,谁不是干得好好的,他们不就是看花圃如今收入多了,却没有给他们涨工钱么,就给他们涨个一二百钱的,又怎么样?”
第1593章
涨个一二百钱的又怎么样?
这话说的!
花圃老板一眼一眼看自家儿子,果然不是一个做生意的料。
涨工钱又不是一次性的,是长期的,如今看着生意很好,可到了淡季怎么办?
工钱是只能涨不能降的,涨的时候人家愿意,降的时候人家心里一准儿不满。
而陈春燕的方法就靠谱多了,基本工钱开得低,但是提成高,多劳多得,谁不卖力?
花圃老板真是一点都不看好自家的儿子。
他压着脾气说:“那你就去问问你那些叔叔伯伯谁同意你的做法。”
大儿子:“什么叔叔伯伯,都是我家的长工。”
花圃老板的脸色立刻变得很难看了,“你胡说八道什么!”
如果不是有交情在,他那些老兄弟怎么会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留下来帮他,那些年他过得艰难,他那些老兄弟过得又何尝不艰难。
二儿子:“爹,您也别生气,有一句话我哥说得对,这个花圃在自家手里,多多少少都能有进账,绝对是不能往出卖的。”
花圃老板:“你们知道不知道,三井村那边的育苗棚,燕老板要收回去,她那边要育的苗更多。”
二儿子眼珠一转,“爹,她这么弄,我们家可是要损失一大笔的,她怎么赔?”
花圃老板忽然明白为什么陈春燕不要他的花圃,宁愿另起炉灶,重新聘用他的那些老兄弟了。
这几个儿子贪得无厌又目光短浅。
其实说儿子们贪得无厌倒是过了,他的儿子们只是穷怕了而已,有钱就想抓在手里。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他们受了多少年的气啊,在外面就不说了,就连自家媳妇,也很少给他们一个好脸色看。
花圃老板摆摆手,“当初那一片地是人家免费借给咱们家用的,现在不想借了,谁能说她什么?”
二儿子:“那些花苗,她总得赔。”
花圃老板心累得很,“前几天人家说要收回地,我就让人把花苗弄回来了。”
二儿子眼中就闪过懊恼之色,如果他早点知道这个消息,绝对不会让自家爹这样做。
花苗就运回来了,死了算谁的,让陈春燕赔,陈春燕还说是自家得搬运的时候弄死的呢!
大儿子把花圃里的人都叫了进来,“我爹要卖花圃,我不同意,你们如果对工钱不满意,我可以每个月给你们加一百钱,你们如果愿意,就留下,如果不愿意,也可以离开,我不勉强。”
花圃老板要卖花圃,自然得跟这些老伙计商量,是以老伙计们都知道其实自家老板和燕老板一起玩儿的是一出金蝉脱壳。
这边的花圃壳子不要了,他们这些人如果愿意的,全部都能到陈春燕新开的花圃里去。
他们自然不愿意留下来。
别的不说,就说三井村那些小丫头,种点菌子来卖,每天都能赚不老少钱。
他们的经验还比不了几个小丫头吗?
不可能的。
只要到了陈春燕手下,他们的收入肯定能很快翻番。
有个人就笑着说:“老哥哥,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也人到中年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每个月多一百几十个钱的,帮助实在不大,我就不陪你耗了。”
第1594章
这个老伙计说话实在是算不上客气,他的话就像是巴掌,直端端地往大儿子脸上扇。
他也是不忿大儿子那口气,居高临下地跟他们说话,再怎么说,他们也是长辈,就算他们端着杨老板的碗,可也是凭本事吃饭的,谁也不是靠谁施舍的。
花圃老板看出老伙计很不开心,就劝:“小子们不会说话,你们都是长辈,就不要跟他们见识了。”
那人摆摆手,“我呢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在这里留了这么些年的,现在看来也没有留下去的必要了。你说我们留在这里图个啥啊,还不是看在跟你的情分上。算了,别留在这里消耗完了情分,最后成了仇人。”
他摇摇头,转身走了。
该结的工钱之前就结了,他签的是短工的契书,契书也已经拿回来了,他现在回去收拾收拾东西,就可以离开了。
大儿子傻眼了,这话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要涨工钱,人家反而要走了呢?
他赶紧去拦,“别走啊,不满意工钱还可以再谈。”
那人看了大儿子一眼,重重哼了声,“我不满意你!接手花圃的是你们这几个……我趁早离开得好,我不受那份气。我有这手艺,我到哪里找不到一碗饭吃!”
大儿子脸色就很难看了,这无异于当着弟弟们的面打了他的脸。
哼,要走就走,谁稀罕。
他凉凉地道:“你可得想好了,好马不吃回头草,你现在倒是离开了,回头可没人收你回来了。”
那人走得更快了,一点留恋的意思都没有。
其他的人只觉得心寒,真是没把他们当成长辈尊敬啊。
他们朝着花圃老板拱拱手,都转身走了。
大儿子彻底麻爪了,“爹,他们这是啥意思?嫌我家赚不到钱了呗。”
花圃老板就掀起眼皮看他一眼,“我说了多少次了,得把人家当成是长辈尊敬,你们听进去了吗?吆五喝六的,谁心里能舒服。这人做事,要么图名图利,要么就图个心里舒坦。
“我家这情况能给人家啥名利?还不是得让人觉得心里舒坦了才行么。你一张嘴就是一百个钱,这些叔伯跟咱家的感情,就只值这点钱?”
大儿子:“走了就走了,就用这么些钱,我就不信请不来别的花匠。”
花圃老板抽出旱烟杆点上烟,吧嗒吧嗒地抽了两口,才说:“咱们家的家产就这么些,你们三个心里都清楚明白的。
“趁我活着,咱们把家分了,省得你们将来打架。家里的钱财分成四份,我们四个一人一份,花圃你们三个平分。”
三个儿子相视一眼,这一眼里蕴含着太多的东西。
这里面有愿意的,也有不愿意的,不愿意的当属大儿子,按理说分家,长子嫡孙都应该多分一份,但老爹却是平分的,他心里就很不舒服了。
花圃老板:“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你们今后过得如何,还得看你们自己,是好是歹的,我管不着了。”
大儿子一想这么不成,赶紧道:“爹,我给你养老。”
第1595章
谁给爹养老就意味着爹的那一份东西会落在谁手里。
两个弟弟的反应也不慢,只比大哥稍微慢了一步,表忠心。
一个说:“爹啊,您最疼我了,您养我小,我养您老。”
一个说:“爹啊,我是您老儿子,生我的时候还搭上了我娘的命,我要是不养您,我就是没良心,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说是老儿子,实际上,花圃老板生他的时候并不老,二十三四的年纪,就算是过了十三四年了,也就三十六七八的年纪,不算老。
不过这个时代嘛,长子十八九了,眼瞅着就要娶媳妇了,他也要抱孙子了,这就是老了。
花圃老板磕磕烟袋锅子,“我呢,不跟着你们过,我就靠着那点银子过活,再出去打点散工,这就算彻底把花圃给你们了。
“你们也别惦记我手里的钱,我手里一共也只有几十两银子。真正值钱的是地和花圃,那些都给你们平分,都别挣了。
“我这个年纪,肯定还是要续弦的,续弦之后肯定还是要生孩子的,我将来挣的都给小的,没你们的份儿。
“我今儿就去请个中人,话还是这个话,就把家分了。”
老实人不是没脾气的,把老实人惹急了,那也是能扛起锄头嗷嗷叫着打人的。
天要下雨爹要娶媳妇,这是谁都管不了的事情。
儿子们能说不叫娶吗?传出去了,可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他们的爹算够对得起他们了,把他们养到懂事了,能拿得起活了,不怕后娘欺负了,才有了续弦的打算,别人谁说起来,不说对先头娘子仁义啊。
三个儿子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还是觉得现在就这样分家比较划算,千万别等爹娶了媳妇又生了娃分家,那还不够糟心的。
大儿子就道:“既然该考虑的爹都考虑到了,那我们就分家吧。”
花圃老板闭了闭眼睛,才说:“去把你刘叔请过来。”
刘叔就是刘屠夫,他们两人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
大儿子腿长脚长的,蹭一下就跑出去了。
花圃老板回了屋,拿出一个匣子,是他放房契地契的匣子。
家里一共十亩地,留了一亩做菜地,剩下的都是花圃,他们家不种粮食。
菜地正好分成三分,三个儿子一家三分地。
如今这世道,普通人家如果有三亩地,那真是了不得了,出去摘点野菜晒干了,和粮食搭着吃,能养活五口人。
然而杨老板分家后,杨家三个儿子都能得这么些地,等着吧,隔天消息传出去了,就有媒人上门。
刘屠夫看到了杨家大儿子,就呵呵笑着说:“你来得正好,我接了一盆子猪血,待会儿你带几块血回去吃。你们成天在外面跑的,就适合吃点猪血,这玩意儿去肺里的灰。”
杨家大儿子不走心地应着,完事儿之后说:“我爹请您过去一趟,说是要给我们哥仨分家。”
刘屠夫就瞪眼,“肯定是你们几个小子惹你爹不高兴了吧,吃猪血,吃个屁,走走走,没你的份儿了!”
杨家大儿子就有些尴尬。
这家分得突然,但他知道不是他惹了他爹。
第1596章
刘屠夫吆喝一声,叫他儿子照管着家里的事情,便往外走。
他说不给大儿子吃猪血,出门的时候还真就不给带了。
大儿子能怄死,哪有这样办事的,咱好歹不大不小也是你的世侄啊。
刘屠夫意志坚定得很,不管大儿子怎么看他,他就是不再提猪血的事。
得,好不容易能见到的荤腥,这回也没了。
刘屠夫走到半道上,还叫上了粮长。
里正平时帮着村长管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粮长只管收粮税,不过大大小小是个官儿,有什么事情有中人还不够,还得叫上个官面上的人,还有就是得叫上宿老。
被叫到的人不会觉得烦,反而会觉得有面儿。
不是谁当村长都当得跟燕儿爹似的,人都当来不见了。
龙桥村那边的事情,平时是董明春帮着处理的,也没出过事,自然没人挑理。
当然了,女人主内男人主外,董明春是不能在外面管事的,但明面上,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都是报给了燕儿爹的,然后燕儿爹说了怎么做,董明春再怎么做。
实际上,并没有报,报了也不会比董明春自个儿处理更好。
刘屠夫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喊人,他那老朋友,真是不会办事,人情往来的并不懂,既然叫了他了,剩下的事情他就得给人兜住了,不能辜负了别人的信任不是!
到了花圃老板家时,已经乌泱泱聚集了一堆人。
花圃老板认识几个字,但还达不到写契书的地步。
契书还是由粮长来写的,完全按照花圃老板的意思给儿子们分了家。
粮长:“都听清楚了吗?如果确认没问题就签字画押。”
花圃老板不仅把之前提到的东西都分了,连院子都分了,他家的院子大,有一个正经的四合院,旁边还盖着半拉子院子。
那个院子原来是用来育苗的,后来育苗的地方搬走了,嫌弃那里不够暖和,苗要被冷死,后来可不就空下来了。
花圃老板把那半拉子院子留给了自己,把四合院分给了三个儿子,大儿子稍微占便宜点,分了正屋,两个小儿子一个分了东厢一个分了西厢。
这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几个人都在契书上摁了手印,一人收着一份就算是完事了。
花圃老板又把那三十几两银子拿出来,分成了四份,三个儿子是一样多的,都是十两,只他自己的那一份少了,只有几两散碎银子。
刘屠夫看得气得不行。
这样养那几个儿子,看他们将来能说你一句好不!
粮长:“老杨啊,你这碗水是端平了的,将来这几个小子再有什么话,可就是没良心了。”
花圃老板就呵呵笑,“我不跟着他们过,他们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了就行了。”
当天,花圃老板就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到那半拉子院子去了。
刘屠夫看着花圃老板的样子叹气。
他回头就让人给陈春燕捎话,看看三井村能不能接纳老杨,住在那半拉子院子也不是个事,那半拉子院子多久没修整了?看着反正摇摇欲坠的,屋里又没有盘炕,冬天谁受得了?
第1597章
陈春燕接到消息都是第二天了,肉铺的人来给三井村送肉,顺便捎了句话。
她这才知道花圃老板悄没声息地把事情给办了。
那边办妥了,她这边就得赶紧跟上,要不然别人看不到响动,心里不踏实,搞不好就要另找活计,她到时候再想把人请回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别说人家的新东家愿意不愿意放人,就算是放了人,心里能对陈春燕没有疙瘩吗?那指定不能啊。
这疙瘩放心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在陈春燕背后捅一刀,那谁受得了!
既然如此,那么事情就得做到头里,不让可能产生的麻烦出现。
陈春燕:“蔡大丫你来一下。”
蔡大丫一直坐在廊下看医书,她看医书和别人看医书还不一样,她是一边认字儿,一边看的。
平时陈春燕在书房里处理事情,她就坐在书房外面,轻易不让人接近书房,陈春燕叫她,她也能尽快进去。
她放下书,转身进了书房。
陈春燕:“让书局那边尽快再刻一个招牌出来。”
她说着就递上一张字条,全新的招牌名字就写在上面:三井种苗公司。
今后那一块只负责培育良种和育苗,种植的事情还得交给农产公司也就是王春花他们负责。
每个版块拆分清楚,权责分明才有利于发展。
而且……陈春燕也不想挂个某某花圃的招牌,人还是那些人,杨家那三个儿子会觉得她的花圃纯粹是她的吗?
不会的。
他们会觉得是陈春燕开了个花圃,跑去挖杨家墙角的,她得到的一切都该是杨家的。
这样不平的心理会酿成什么后果,陈春燕不敢赌。
干脆就弄成种苗公司,他们培育的花苗,也可以移栽到指定位置。
玫瑰不耐寒,小范围种植,冬季保暖的事情还容易处理一点,也就是搭草棚子,让它们风吹不着雪淋不着么。
但是范围大了,就很麻烦了,谁都知道,草棚子其实不太受力,大了之后,很容易被雪压塌了屋顶。
等人员齐备后,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他们来做了,他们是专业的,冬天怎么给花卉保暖,可定有一套秘诀,那都是不会给外人说的。
陈春燕也不会多问,只要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成。
书局的人也不是第一次干刻招牌的事情了,这一次熟练得很,一人占据招牌一角,分工合作,原本也没有几个字,一人分两个字,要不了多久就刻好了。
陈春燕带着招牌上了山。
花圃原本的花匠全都等在了门口。
陈春燕指了指小子们抬着的招牌,“三井种苗公司。今后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良种和育苗,我们需要更耐寒耐旱耐虫害的良种,这些都靠你们了。”
花匠有些傻眼,“我们不种花了?”
陈春燕:“种啊,有些花是能吃的,需要的量很大。但你们也知道我们这儿冬天的气温低,花卉保暖是个问题,你们得想想办法能不能种出稍微耐寒一些的花卉。”
别一到冬天就冻死一批就成。
花匠:“我们想想办法。”
第1598章
来到一个新地方,花匠不怕有事做,就怕没事做,他们在旁边看了那么久了,都知道陈春燕的脾气,做了事,绝不会被亏待。
他们放心着呢!
只一点,陈春燕要求,“山上的树不能随便砍了,得挑着看,长得挤挤挨挨的那种能砍,长得笔笔直直的那种就别砍了。
“入了秋了,天干物燥,要小心防火,尤其是森林大火,每间屋子门前都得存足够的水,等你们安顿下来了,得闲了,得开挖蓄水池,得以防万一。”
花匠们立刻感觉陈春燕的要求比杨老板的要求高多了,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仔细,不止是本职工作。
他们之前就在这边做活,对工作的地方很熟悉。
陈春燕就让他们大致看看,便带着人去了住宿的地方,“还是一样的规矩,到我这边来做活,我提供住宿,家里有妻儿老小的,愿意带过来的也可以带过来,我会根据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安排活计。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不用做活了,到了之后,我们每个月有口粮配给,保证不会饿着老人家就是了。
“有孩子的,孩子还小的,要读书就赶紧送过来,这一期已经开学了,不过还没几天,赶紧插班,还能赶上进度,要不然就得等下一期了。
“一期三个月,且有得等呢。”
这是正事,一群人把劳动合同签了,立刻就颠了,得安排家小住过来。
陈春燕往家走,还没走到家门口,就看到一个人站在高头大马旁边。
是祁轩。
陈春燕:“你怎么有空过来啦?”
祁轩黑着一张脸,伸出手指头,很想戳陈春燕的脑袋,“盐里面的水有多深,你根本不知道,还敢往里面扑腾,这万一……就是大事。”
陈春燕:“我知道,我这明面上不还隔着一层呢嘛,我只负责拿条子,至于换盐引,运盐的事情不归我管,那是望江谢家的事情。”
祁轩嘿笑一声,“你倒是把自己摘得干净!”
虽然说这也有牵扯吧,可如果真出了事,隔着一层,到底还是能把人摘出来的。
陈春燕:“也不全是你想的那样,他运粮食去卫所换条子,再跑回盐场换盐,来回多费事啊。跟我合作之后,我跑卫所这半段,他跑盐场那半段,事情就轻松很多,节约的时间也是节约的成本不是?”
行,你说什么都有理。
祁轩就从袖子里摸出一叠条子,这是陈春燕陆陆续续给卫所运的粮食能够换来的足额的条子。
如果私人去弄,肯定不会那么齐的,被扣下几张都是正常的。
祁轩:“你送人来送得很及时,我又报了功劳,长官想要分一杯羹,就不会在这事上卡着。”
陈春燕:“呃……那几个人……”
祁轩:“我知道,他们不能活着。”
他们经不住审问,一审准露馅儿,他们哪里是战时被抓的,他们就是被诓了的,再往深审,就会牵扯出陈春燕与鞑靼互市的事情。
陈春燕竖起了大拇指,“聪明。”
祁轩:“你说的铁矿和煤矿我没找到,只是我找到了储量很丰富的火油。”
第1599章
陈春燕腾地一下子站了起来。
火油就是石油!
石油的用处可大了,送飞机上天什么的,那太遥远了,而且陈春燕也就造过农机,飞机别想了,但是农机它烧的也不是水,是柴油啊,柴油哪里来的?那就是石油里面提炼出来的。
现在的技术达不到,那就一点一点进步嘛,等陈春燕带着人弄好了农机,相信石油那边也差不多能提炼出柴油了。
再说了,就算是不能,石油里面还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是陈春燕需要的,那就是沥青。
石油通过高温蒸馏,剩下来的残渣就是沥青。
沥青可以铺路,耐腐蚀性强,而且还能防水。
别说以前了,就算是现在还有的农村房子顶上漏水,还是用沥青补的呢!
有了这玩意儿,防水就有办法做了!
好!
祁轩看着陈春燕闪闪发亮的眼睛,“这东西很重要?”
陈春燕:“特别重要!你要是能给我弄来几个铁匠,我明年春上就会让你知道火油有多重要,我跟你说,它的重要程度甚至在煤炭之上。
“我们不烧煤炭还可以烧柴草,但是有时候火油是不可替代的。”
祁轩弄不明白,但不妨碍他听出了陈春燕的意思,那就是还需要几个铁匠呗。
给!
拿去!
他说:“我回头就帮你找人。”
陈春燕需要很好的刚才,首先就得调整炼钢手法。
她得回去慢慢琢磨。
祁轩:“既然东西重要,你要不要去看一眼?”
看一眼?
也好啊。
我的沥青,我来了。
陈春燕回房间收拾东西,蔡大丫听说她要出门,死活要跟上。
陈春燕觉得这边不能没有管事的人,便让盛小冬去太平镇把董明春叫回来。
董明春其实早该回来的,但她被赵太太缠上了,为的还是生意上的事情。
赵太太自然觉得做走量的小生意没做护肤品生意划算,走量的小生意费事不说,还赚不了多少钱。
她就琢磨着从陈春燕身边的人突破,看能不能买到东西,或者更进一步,买到方子。
董明春也确实是被烦得不轻。
她那边怎么跟赵太太掰扯,陈春燕是不知道的,她只管把人叫回来就行。
陈春燕锁了书房的门,便准备往出走。
她的书房里画了很多图纸,很多图纸都是她改良过的,属于现在的工艺水平,能够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那种,是能够做出来的东西。
图纸就很重要了,绝对不能丢。
她的书房不仅门能上锁,窗户也能,只不过窗户的插销都在里面,从外面是打不开的。
她锁了门,除非是暴力破门破窗,否则就没人能进去。
发现火油的地方在南边。
他们一路南行,陈春燕顺便看看她在城南买的地,豆苗的长势还不错,她也就放心了。
她的地越来越多,多到大部分她都没去看过,只让人在边界上竖了个界碑,写了一个大大的燕字。
她可不写陈,写上了陈,今后少不得有是非。
结果出火油的地方比陈春燕想象得要远。
一天时间根本没到地方,他们在镇上一个稍微讲究点的人家借宿,祁轩带来的兵士去住了行脚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