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人生终将完美TXT下载人生终将完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人生终将完美全文阅读

作者:张传谱     人生终将完美txt下载     人生终将完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接待老同学

    “初云敏,初云敏,你的信。”

    初云敏的室友早饭后拿着一封信,还没有进宿舍门就喊起来。

    “那里来的信?”

    “是你同学给你写的信,你自己看看吧!”

    初云敏接过信,信是刘佳写来的,她们学校下个礼拜有个活动,要到初云敏他们学校所在的那个城市去。

    初云敏看完信,很开心。

    “谁给你写的信,你看你怎么这么开心啊,是不是大帅哥啊。”

    “去,去,不是大帅哥就不可以开心了,我高中最要好的同学,下个礼拜五要来我们这里。”

    “到时候要是她到了,需要陪吃的话,我肯定义不容辞。”

    “可以啊,到时候我们宿舍的人都去。”

    其实初云敏开心不光是因为刘佳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格平也跟着来。

    上次在县二中看过电影之后,初云敏就经常在信里提到刘格平,刘佳也感觉到他们两个之间关系很微妙,就把刘格平所在的班级告诉了初云敏,初云敏后来也给刘格平写了几封信。

    这次刘佳来,就告诉了刘格平,刘格平本来是这次活动的局外人,他一听刘佳说来找初云敏,就打算请假跟着一起过来。

    年轻人的世界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狂热的一面,只不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叫他们压抑着,一旦没有了这个束缚,就会体现出它疯狂的一面。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下个礼拜五,这天初云敏刻意的收拾了一下自己,洗个头,做了个发型,还挑了件衣服!

    宿舍的室友还一直调侃她,下午初云敏没有课,往常都是去图书馆看书,现在是人坐在图书馆,心确早就飞了!

    半下午的时候,刘佳和刘格平终于到了。

    见面之后,两个人都开心的手拉着手,刘格平就站在一边。

    学校后面有座小山,山下有条小河,把他们学校从中间分开,连接他们的是一条小石桥,那里是青年男女的乐园,她们都戏称这个小桥叫鹊桥。

    三个人出了学校后门,就去了那里,毕竟几个人讲话,在图书馆会影响到别人,在说天气这么热,也没有好地方去,后面的山上很凉快,是个好去处。

    “你平时经常来这边玩吗?”

    刘格平边走边问。

    “是的啊,我们宿舍的都喜欢来这里,特别是小河里的水清爽的很,穿着凉鞋,把脚泡在里面不要太爽,凉快!”

    天气太热,几个人到了鹊桥,初云敏对刘格平说:

    “你是不是感觉很热,我们不如下到桥下,把脚往水里一泡,然后坐在石头上不要太凉快!”

    下了桥,靠着桥不远的地方有好多大石头,估计经常有人下来玩,石头很干净,并且表面很光滑,都是经常有人坐在上面给磨光了!

    “刘格平,我有个事给你商量一下,我这个学期有个打算,想在学校我们的那个专业成立一个社团,是关于传染病的,由于我们专业是针灸,所以没有多少人关注我的这个社团,我打算搞一次活动,就是去你们那里,毕竟是省城,影响力大一点,刘佳负责她们那个年级,你回去之后帮我联系下你们的年级,争取多一些人。”

    “这应该没啥问题,我回去就给你帮着张罗。”

    “你们社团的主题是啥啊?”

    “就是叫大家多关注一下传染病,然后普及一下传染病的的基础知识,叫大家都学会,就可以减少传染。”

    盛夏,大家在河边坐着,脚都伸进河水里,真是惬意。

    直到天快黑了,初云敏三人又一起去爬山,这个时候爬山的人多了起来,大多数都是情侣,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比较安静,可以说说悄悄话!

    这个小山海拔也就一百多米,通往山顶的小路,清幽的很,有很多小鸟在山上!

打预防针

    “各家各户都注意了,下面我传达一个通知,从明天开始,家里有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去村上的医务室打预防针。”

    说起这个预防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现在我们国家,各种类型的疫苗接种,基本上都要伴随着宝宝,从出生到生后的12岁。

    如今,我国计划内的免疫疫苗,大概一共有10种,分别是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麻风三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其中后四种疫苗是新增的。

    计划免疫外的疫苗,包括麻风腮三联疫苗、水痘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甲肝疫苗、肺炎链球菌13价疫苗、流感疫苗等。

    新生儿期,需要接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如果新生儿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是按时接种。

    当然,如果宝宝正患病,或者身体免疫条件不允许接种时,是不能够打预防针的,是需要推迟接种的。

    在新生儿期接种的两类疫苗,一个是卡介苗,另外一个是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有一些禁忌症,比如说早产宝宝、低出生体重的宝宝,出生体重小2500g的时候,是暂时要推迟打疫苗的;同时有出生时窒息的宝宝,或者是同时正在有发热、腹泻、严重皮肤病的宝宝,应该暂缓接种;如果宝宝有急性的传染病,严重的心肾功能不良,先天免疫缺陷的宝宝,也是禁止接种的,乙肝疫苗的接种禁忌症包括肝炎、急性感染、慢性严重疾病,这些情况都是需要推迟接种的。

    大喇叭通知一出,家里有小孩的都开始做好安排。

    第二天早上就有好多人,带着小孩来到了医务室,开始排起了队。一开始打针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情况,看到医生一点畏惧都没有,还笑着给医生说话。

    一针下去,只见那个小朋友的表情,一下子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先是笑脸凝固,然后就是号啕大哭,一下子就把后面的小朋友搞懵了,然后下面的一位,说啥都不愿意打了,他妈妈就一个劲的劝。结果也没有劝好,说啥也不想打,医生没有办法,只好拿出来好多糖果,谁打预防针就给谁一块糖,如果不哭不闹的给两块!

    小朋友这个时候开始矛盾了,看到打过预防针的小朋友,开心的吃着糖果,都羡慕的很。

    李巧云带着初一初二,也从家里出来。

    “初世民,陪着我一起带孩子打针,我一个人估计招呼不过来。”

    “那有啥要招呼的,打完针就回来是呗!”

    初一初二跟着李巧云到了村上的医务室,初一平时身体的抵抗力相对来说好一点,平时除了经常拉肚子,很少有感冒啥的,所以基本上来说没有打过什么针,到是初二经常会感冒,并且感冒还不容易好,一旦感冒了就要打针,所以说初二不能看到针头,一看到就哭,说啥都不去打。

    初一到是表现出来勇敢的一面,我先打,我不怕疼。

    医务室的医生看初一这么说,就先给初一打针。

    一针下去,初一说不怕疼,可是看到他痛苦的表情,医生也乐了。

    “不错,初一真勇敢,打针没有哭,奖励两块糖。”

    初一吃着糖块,一边用棉球按着针口。

    初二也想吃,就是不想打针,李巧云就在旁边劝,一开始初二不打算配合打针,无奈糖果的诱惑太大了,最后可以说看着糖果的面子,终于配合打预防针了!

吹笛子

    初世密自从荷县回来以后,整个人都轻松起来,就连走起路来的姿势都变了好多,一向不喜欢说话的他,居然也哼起了小曲。

    傍晚时分,初世密破天荒的拿出来他多年没有动过的笛子,这个笛子,是他当年上学的时候经常消遣用的。

    初世密一个人从房间里出来,步行到学校家属院后门,坐在石凳上,一曲牧羊曲,吹的那个叫舒心。

    晚风轻轻拂过面颊,醉人的花香在空气中游荡,池塘边的垂柳在这悠扬的笛声中也展示出它妖娆的身姿。

    心既是世界,你什么样的心情,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悠扬的笛声吸引来很多人驻足,他们放缓脚步,放松心情。这个宁静的夜景,就像一幅流动的画面。

    “小伙子,笛子吹的不错啊!”

    一位退休干部模样的老大爷在初世密旁边停下来。

    “大爷好,一个人没事做,吹吹笛子,消遣消遣。”

    “你专门学过笛子吗?听的出来你很多技巧挺专业的。”

    “我没有专门学过,小的时候我父亲教的,他以前会很多种乐器,二胡,口琴啥的都会,我就学了这个笛子。”

    “我没退休的时候就在县文化宫上班,现在退休了,我还经常去那里。你要是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去文化宫找我。”

    “我就在二中教书,以后学校里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我就带着他们一起去。”

    “那样更好,我挺喜欢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学点乐器,对自己的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我到没想太多,就是个人的爱好而已。”

    “我来看看你的笛子,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喜欢笛子。”

    老大爷看来也是技痒,拿起笛子,先是把音节吹了一下,然后矫正了下音准,看的出来,很专业。

    老大爷紧接着就吹了一曲梁祝,初世密也听的出来,很多技巧很到位,也很专业。

    这个时候又有几个人围了上来,他们大多数都是过来看热闹的,老大爷看有人来了,兴趣似乎更高了,一连又吹了几首曲子。

    天越来越黑了,老大爷晚饭没吃,就回家了。老大爷走了之后,人也就慢慢的都散了,这个时候初世密也打算回去了。

    回到家里,初世密感觉余意犹存,便给唐继尧写起信来。

    初世密满腔的热情,此刻都化成一行行文字,诉说着内心的狂热。

寄养狗

    初世民自从老祖母给接走后,和李巧云还有两个小孩就搬到新院子里去住,可能是一下子分开住,都不太习惯,初世民一放学还是不由自主的先回老院子。就是没有啥事,也都来这边停上一停,说几句话然后在回家。

    晚上睡觉,李巧云总是感觉不踏实,有时候一个大院子就李巧云自己,感觉很是无聊。

    “我们家里养个狗吧,要不家里实在是安静。”

    “那里去寄养个狗啊,我们这么多年都没养过狗!”

    “想喂狗还不容易,主要是看看你想不想养,我娘家堂哥家里不就有一条大狼狗啊,今年就下了一窝狗崽子,听说有六个那,如果想养的话,明天我等你们都去学校,我就去他家看看,给他们寄养一条。”

    “可以啊,在家里养条狗,等狗长大了,给家里添个耳朵,晚上有点动静,狗比我们人灵的很。毕竟我们在村边上,家里还有这么多兔子,真要是招来贼也说不好。”

    第二天,李巧云等初世民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之后,就自己骑车去了李家庄。外公看到李巧云,就问到她:

    “怎么自己来的,孩子没有带过来啊?”

    “没有啥大事,孩子跟着他爸爸都去学校了,我来这里看看堂哥家的狼狗崽子,我们刚搬到新院子,并且新院子在村东头,我一个人在家有点无聊,有时候还有点怕,想寄养一条狗看家。”

    “要养条狗啊,那行,一会我去你堂哥家看看,给你抱来一条。”

    “我和你一起过去吧,我还能挑挑,挑个精神头好点的,好养活。”

    “你最好给他寄养两条,这样狗也有个做伴的,毕竟你们家以前没养过狗,一条狗不容易活!”

    “那我们就先去他家看看,白天大狗看的不紧,如果给大狗看到抱小狗崽子,估计它不答应!”

    两个人一起去了李巧云的堂哥家里,见到堂哥,就给他说起了寄养狗的事,堂哥听说了这个事,就叫李巧云的嫂子把大狗唤出去,带她到家门口转转,大狗一般这个时候都是护犊子,如果你冒然去用手摸小狗崽子,老狗会很凶的,搞不好会咬人。

    堂嫂子把大狗带走后,堂哥把家里的大门关好,这才把他们两个带到狗窝。一共六只小狗崽,还不到一个月,长的都胖嘟嘟的,有一条纯黑色的最大,还有一个也是黑的,就是屁股上一大块白。剩下的四条体型就相对比较小。

    李巧云一下就看中了这两条大一点的,就说我就寄养这两条吧,大一点,回家好养。

    堂哥在家里找出来一个大纸箱子,里面放了件旧衣服,在旧衣服上又放了一些麦秸,然后把两条小狗放了进去,给李巧云抱着。

    “你们先把狗带走吧,免得大狗回家看到了,大狗叫的烦人。”

    外公和李巧云两个人带上小狗离开了堂哥家。回到修理铺,外公给李巧云帮忙,把装着小狗的纸箱子,用绳子在自行车后座固定好。

    “从我们家移走的那两棵香椿树,你们种活了没有?”

    “活了啊,现在都发旺了,估计下年春天就可以吃香椿芽了,我们种在楼梯口。”

    “那行,你自己来,我就不留你了,下次带上孩子一起来,我一会还要忙。”

    “你真是亲爸,我没带孩子来,连吃饭都不给我在家里吃了。”

    外公笑了笑,

    “知道就好。”

    李巧云骑上自行车就回了家。到家之后,用开水泡了一点馒头,给小狗崽子弄了个狗碗。

    晚上,初世民带着连个孩子放学回家,看到这两条小狗,特别是初一初二两个,高兴坏了。一个劲的用手去抓它们。

    “给它们两个起个名字吧!”

    “名字有啥起的,就叫小黑,那个白屁股的叫小花。

    “名字是不是好土啊。”

    “名字土,好养活。”

    初世民在家的院子靠墙的地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小棚子,棚子下面砌了个狗窝,这样就可以避风挡雨了!

打爆米花

    两条小狗的到来给李巧云带来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两个小孩也增加了两个玩伴。随着小狗不断的长大,李巧云一出门两条小狗就跟着保驾护航,每天李巧云给它们喂养,洗澡。初一初二从学校一到家就和小狗混到一起。

    说来也是巧合,自从两条小狗来到家里后,家里养的那一对鸽子突然一下就生病了,没几天就都死了。

    初一初二两个人也伤心了一段时间,不过两条小狗很快就填补了他们的忧伤。

    初世民这天放学回家,初一初二一到家就带着两条小狗出门去玩。

    李巧云在家里正做饭,隔壁的一个旁门大嫂从门口过。

    “巧云,做饭那,前面街道来了个打爆米花的,你们家不去打点爆米花啊!”

    “在哪里啊,没听说有啊!”

    “就在前面的街上,我刚才回家的时候,看到的,这不我回家就是拿点玉米,打算去打点爆米花给小孩子吃,你要是去的话,我们一起过去。”

    “可以啊,我正做饭那,等打完爆米花一会在做吧。”

    初世民回到家之后,刚坐下来,打算批改作业,听到他们说话,就出来找两个小孩,准备一起去打爆米花。

    “初一,初二,回家了。”

    初世民边出门边喊两个小孩,李巧云拿着一个大的塑料袋,装好玉米粒,就在门口等着邻居大嫂。

    初一初二,两个人听到喊他们,就从外面回了家,两条小狗跑的比他们两个还快。

    没多大会,邻居大嫂也带着玉米就过来了。初世民和李巧云带着两个小孩,他们一起就去了前街。

    “你们真好,打个爆米花都全家出动。”

    两条小狗前面跑,初一初二两个人在后面跟着。到了前街,已经有几家人在排队了。那个时候,小孩子吃的零食确实很匮乏,所以说就有人专门出来给人打爆米花,赚点钱。

    爆米花的机器其实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锅炉,最前面是开口的,把玉米放进去之后,用盖封好,然后在火炉子上加热,锅炉后面有个把手,边加热边旋转,加热到一定的程度,就把它取下来,用火钳子把它的盖打开,由于锅炉里面加热后气体膨胀,一打开瞬间压强减小,会像鞭炮一样,炸开,这样就形成了爆米花。

    他们为了吃爆米花有味道,有的人家就要求放糖精里去,这样爆米花就很甜。

    好多人家都是把爆米花分开,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吃甜的,所以都是打两次。

    他们到了地方就开始排队,出锅的时候,孩子们就在崩锅的后面,声音其实也挺响的。

    初二对那个加热时候给旋转的锅炉感兴趣的很,一到那里,他就凑过去,两条小狗就不一样了,特别害怕,一出锅,爆炸声就把他们给吓跑了。

    爆米花大概几分钟就可以出一锅,所以大家都耐心的等着。期间,大家都在聊着天。没多久就轮到他们了,初一初二两个人早就等不急了,一直要吃。

    打完爆米花,后面排队的已经很多了,初世民和李巧云就带着他们,和隔壁大嫂一起边吃着爆米花边回家。

    平凡的农村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但是大家都生活的好开心,孩子们也很容易满足,一把爆米花,就开心的很。

    没有攀比,没有虚荣,所以大家都活的简单。

    回到家,李巧云用个大瓢装的满满的,叫初世民给老爷子和老太太送去。

杂技团(上)

    夜幕降临,初世民一家人在家里吃晚饭,小黑还有小花围着初一初二两个人来回转,想搞点吃的,估计也是饿了。突然两条小狗似乎听到什么,一起跑出大门,初世民也跟着出来,出来大门才发现,一辆大卡车从村东头进村了。

    村上的路都不宽,所以大卡车就停在了村东头,后面的车厢全都用大帆布盖着,里面装的什么也看不见。初世民就走过来看看,这个时候从驾驶室下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拿着铜锣,下车之后就使劲的敲了起来。

    “各位父老乡亲,我们初来贵宝地,晚饭之后,大家都到村头看表演,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表演的好,给鼓鼓掌。”

    铜锣声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纷纷都从家里出来,不一会就聚集了几十个人。从驾驶室下来的另外一个人,岁数应该是大一点,看到初世民在门口站着,就走了过来。

    “大兄弟,我们是杂戏团的,来村上表演,需要接一下电灯,能不能行个方便,然后在讨口开水喝。”

    初世民看了一下来的这个人,大概有五十岁左右,身上穿着一套青色衣服,脚上穿着一双运动鞋。

    “大兄弟,我们是民间杂技团,还有一辆小车,在后面还没有到,我们两个先来打前站的,就是先搭台子,需要接一下电,我姓裴,叫我老裴就可以了,行个方便,谢谢了。”

    老裴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包烟。给初世民打了一根烟,初世民不抽烟,就没有接,把老裴领进家里。

    “李巧云,用我们的大锅烧一锅开水,给他们喝。”

    李巧云这个时候刚带着初一初二吃完饭,正在刷锅,听到初世民说村上来了杂技团表演,要在家里接电,并且还要喝点开水,就皱了下眉。

    其实不是李巧云不想帮忙,主要是家里有两个小孩,院子里还有好多兔子,人来人往的。

    老裴也是个走南闯北的人,一下子就看出了李巧云的心事。

    “大妹子,我们人不进你们家里,就在你家门口搭个简易的帐篷,主要是把电从你们家里拉出来,然后在你们家里烧点水,我们杂技团的人一会就都到齐了,要喝点开水,不用进你们家,就是要麻烦你们烧点水。”

    李巧云听老裴这么说,在加上初世民把他也领了过来,心里不愿意也不好拒绝。

    在初世民的帮助下,很快两个人就把线路弄好,敲锣的那个是个小伙子,这个时候把卡车上好多道具都从车上搬了下来。老裴和那个小伙子一起把一个大帐篷给搭了起来估计这个帐篷就是他们的更衣室。

    帐篷刚搭好,这个时候,通往村庄的马路上,又来了一辆轻型小货车,里面坐的全是人,停下来车,从车上一下子下来了十几个人,有四个小孩,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岁数都不大,都十岁左右的模样。

    还有五六个小伙子,大概二十上下岁,全部都是棒小伙子,最后下来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还有一个十**岁的大姑娘!

    看来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是这些人的领头人,一下车就过来找老裴。

    “大师兄,弄的怎么样了。”

    “电刚拉好,帐篷也搭好了,你领着他们先搭建台子,把木板啥的从卡车上搬下来,我到村委会去一下,见见村支书,给他们说说。”

    李巧云用大锅烧了一大锅开水,叫了两个人去提开水,那两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千恩万谢。

杂技团(下)

    老裴到了村委会,见到了初响森,说了来意。初响森也很支持,毕竟当时人们娱乐的项目基本上没有,现在有杂技团来村上,可以说求之不得。

    老裴说他们大概在我们村上待三天到五天的时间,主要是看表演的效果,演出的话也基本上是晚上演出,演出结束后希望村委会配合他们在村上挨家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不给钱的话也也可以给粮食,多少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看大家的心意。

    “这个问题不大,演出结束后,我陪着你们去收,毕竟你们一个杂技团吃喝拉撒的也要不少费用。”

    说到搭建舞台,老裴和初响森又一起回到了村东头,这个时候,帐篷已经弄好,电也接通了。

    这个杂技团其实也算得上一个比较正规的杂技团,好多表演都很成熟,他们的演出主要分三块,核心当然就是杂技,然后就是歌舞,魔术,最后就是武术表演!

    初响森到了之后,和团里的几个核心成员沟通了一下这个几天,团里的节目安排。

    “你们今天把准备工作做好,我明天给你们在大喇叭上广播一下,看看我们隔壁几个村上的,有没有愿意来看的,如果有愿意来看的更好,人多也热闹。”

    第二天,初响森在大喇叭上一大早就广播起来,很多人听到广播后就都来到村头,老裴看到有很多人,就安排团里的人先表演表演,一来算是热身,二来也算是吸引人。如果在这边演出成功,以后在附近十里八村的在推广就容易多了!

    正式演出定在下午,第一天一共安排了二十个节目,大概要三个小时。

    由于是第一天演出,杂技团把团里压轴的项目都拉了上来,比如我们经常看的顶碗,叠罗汉,单杠骑车,高空接龙,钻圈。

    下午,村上的人陆陆续续都开始聚集起来了。演出马上就开始了,初世民带着初一初二他们两个从家里也出来了,在台下面找了个地方,由于杂技团的电是在他们家拉的,他们就给初世民一家安排在所谓的贵宾区域,这个区域是杂技团自己安排的,村上主要的负责人,还有一些给予他们帮助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区域,长板凳都是杂技团的。

    第一个节目是武术表演,团里所有的人都要上台,算是给大家打个招呼,主角是四个小孩,其他人都是配合,表演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功为主,最后收尾是那个十几岁的姑娘,先是传统的武术套路,然后就是一套剑术。

    孩子们在台上表演很是成功,台下掌声不断,一下就把气氛给带动起来,空翻,后手翻,侧手翻。

    接着就是一个杂技节目,叫花盘。演员表演时,每只手都要撑起五至六个花盘,并用手腕的力量将花盘转起,本节目的一大特色是,当“尖儿”的演员,在一只手撑顶的同时,另一只手还要转起四个花盘,然后再做各种动作造型,除难度高外,观赏性极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台下的掌声不断!很快二十个节目就表演结束,好多外村的人,回去之后就在村上传开了。

    第二天的演出人数直接就翻了一倍,场地上都满满的,比放电影时候的人都多。节目主要是以魔术为主,中间穿插了好多歌舞。

    第三天,杂技团又到了一批特殊的演员来助演,都是些动物,猴子,大蟒蛇,黑熊,还有几匹马,孩子们都喜欢看猴子的表演。

    三天的演出结束了,老裴在初响森的帮助下,挨家挨户去收费用,当然初世民一家的费用,老裴就没有在收,毕竟这些天麻烦了他们很多,临走的时候老裴还给初世民一家送了些他们带来家乡土特产。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类似这种的杂技团渐渐的多了起来,其中河南籍的最多。

轮流照看

    老爷子从老祖母给接走后,心里一直给少点什么似的,总感觉不踏实,这个几天老爷子就想去看看。

    大姑家离初家庄大概有十多里路,老爷子这天谁也没给说,自己骑自行车就去了。大姑家一共四个子女,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说起照顾老人,其实也没有啥优势,主要是三个儿子家都有小孩,都还指望着老两口帮他们照顾小孩。

    老祖母接到家里之后,大姑家的几个儿子一肚子的不满,老两口每天要按时照顾老人吃住,有时候还要扶着老人出门晒太阳,上厕所,这样就没有精力帮他们照看小孩。

    过去有句话说的挺好,事非经己不知难,自己如果不去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做事的难。每天都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去要求别人去做这做那。其实真要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做的还没有别人好。

    很多的时候,现实会主观,客观的影响着你的行为,你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你可能根本就达不到。

    短短的一个月下来,大姑一开始的怨气基本上全都消的一干二净,也越来越感觉的到初俊昌的不容易,毕竟老人在他那里照顾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说过啥,自己接过来才一个多月,就有点抗不住了,可是自己话说出去了,只好自己硬撑着。

    大姑父前几天就给二姑说好了,这个月底,把老人送过去照顾一个月。

    老爷子一到大姑家,大姑的态度也变了好多,知道这么多年初俊昌照顾老人的不容易,自己还去埋怨。

    老爷子想把老祖母接回家,大姑也考虑了,如果马上就给初俊昌把老祖母接走,自己太没有面子,话说的挺漂亮,接回来说好的照顾三个月,现在一个月还没有到就给接回去。然后就是给二妹没法交待,给她接回家照顾一段时间,她也许就可以明白里面的门道!

    大姑最后也就没有答应,初俊昌看老祖母也没有多大事,就没有强求,临走的时候就给大姑说的很清楚,如果你感觉照顾老人麻烦的话,就把老祖母在给送回初家庄!

    月底,大姑把老祖母送到了二姑家,二姑家里比大姑家还麻烦,除了要帮着照看小孩,二姑家还有一个老人照顾。

    她们家里也和大姑家一样,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二姑也撑不住了。这个时候,两个人也不埋怨了,就想着啥时候给送回初家庄,当初的想法现在也不去坚持了!

    老爷子其实也没有想撒手不管,当初也就是和她们两个置气,感觉她们说话太尖刻,现在目的也达到了,在说毕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照顾老人的主力还是家里的儿子,女儿大多数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老祖母这个时候也回过味来,在那里住其实区别都不大,在女儿家住的这两个月,也没有比在初家庄好,并且还惹的两家人好多埋怨,就在这个方面,还不如在初家庄,毕竟这么多年了,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把照顾老祖母当成了一种习惯。

岁月静好

    岁月静好,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追求,平静的生活是在你经历过风雨之后,你才能体会到它的可贵。

    人生就是这样,没经历过病痛的折磨,你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知道健康的可贵。

    老祖母这场病,带给初世民一家很多教训,也带给老祖母很多反思。

    人要知足,现在拥有的一切要珍惜,不要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老祖母在女儿家住的这两个多月,也算是自己用亲身经历诠释着世态炎凉,自己的女儿当然没问题,可是女儿的一家人就不一定了。

    老爷子接老祖母回家,老祖母反而感觉轻松了好多,毕竟初家庄才是她的家。

    初世民和李巧云把老祖母的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之后老祖母在也没有提起生病时候说到的话题。

    大姐夫的楼板厂现在是搞的风声水起,每天初柯带着两个弟弟,在张师傅的带领下全力生产楼板,大姐夫和猛子两个人负责联系业务,初政负责原料的进出。

    老太太看到大姐夫的楼板厂步入正轨,悬着的心也算放下来,初世民和李巧云夫妻二人分家分了出去,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初世密和唐继尧的婚事基本上也定了下来,现在就等唐继尧的工作调动落实。初云芳怀孕,来信说一切都正常,也快要生了。初云敏大学也快要毕业了,听说也在学校也谈了男朋友。

    总之一句话,一大家人中的每个人都在沿着正确的轨道生活着。

    初一初二两个小孩在学校里的表现喜忧参半,初一的每门功课都很好,在班级里岁数虽然最小,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是最好,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第一名。初二就不行了,初世民就是每天回家给他辅导也没有用,他的心思就没有在学习上,家里的手表,收音机,这些东西到时初二的关注点,别看他岁数小,拆装起来像个小大人似的!

    初世民现在也管不了这么多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对孩子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初一对学习感兴趣,我们就往学习上培养。初二不喜欢学习,就不要强求,也不要用初一的标准来衡量初二!

    既然初二天生喜欢和机器打交道,我们就最大限度的满足他,动手能力强也是他的优势!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初世民的这些想法最终就慢慢演变成了,他以后教育两个孩子的思路。

织毛衣

    秋雨绵绵,绵绵秋雨!

    一晃十几天的秋雨,初家庄的人们给这场不停的秋雨搞的一点脾气没有,大家都闷在家里无聊的很。

    这天,初世民带着两个小孩去上学,李巧云一个人实在是无聊,就到隔壁大嫂家里去串门。

    隔壁的大嫂也是本家,还没有出五服,老院子在村里面,他们家也和李巧云家一样,刚分家没多久。

    “大嫂,在家里没有,有人吗?”

    李巧云到了他们家门口,看到门关着,就喊了起来。

    “谁啊,等我一下,马上就出来!”

    大嫂听到有人在喊门,答应着就从门里出来。

    “巧云啊,怎么想起来到我们家玩,快点进来,还下着雨!”

    “是啊,下雨下的真烦人,地里也不能干活,在家里干坐着,实在是无聊,就到你这坐坐!”

    “那你不自己找点事干啊,你看我,我就给自己找了点事做!”

    “你在搞啥?”

    “我在给我家小孩织毛衣,还有手套!马上就快到冬天了,现在就可以给他们织,等织好了,就用的上了!”

    李巧云进了大嫂家的堂屋,在他们家桌子上放着好多毛线,一团一团的,好几种颜色,估计大嫂一下雨就开始织起来了,毛衣都织了一大半。

    “大嫂的手真巧,还会织毛衣,我不会,要不你教教我,我给两个小孩也织毛衣。”

    “巧啥啊,简单的很,你想学,来我教你。”

    大嫂搬了个板凳,叫李巧云做在她旁边,然后就教起她怎么织毛衣。

    “你回头叫初世民从祝家集买几斤毛线,分开颜色,然后在买几根织毛衣的针。一开始织的不好,可以先织几副手套练习一下。练习的差不多了,在去学织围脖,练习几次就可以学会了!”

    李巧云学的也挺快的,大嫂就把她的毛线给李巧云用,回头等初世民买回来在还给她。

    可能是刚学,满满的新鲜感,半天很快就过去了,李巧云起身就要回家,要做饭,老祖母在家里还没有吃饭。

    “别回去了,我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就在我家做饭吧,中午在我家吃,回头给老祖母送点过去!”

    “这样也好,我们简单下面条就可以了,我们家里有点酱豆子,我回去拿点过来!”

    大嫂家用的是炉子,扒开炉嘴,添上水,很快就把面条下好,李巧云给老祖母盛好就端回家,回来的时候,从家里拿了一碗酱豆子。

    两个人吃过饭,继续织起来!

    由于是阴雨天,天黑的也快,李巧云没等到天黑就回了家。

    初世民回家之后,李巧云告诉他,今天在大嫂家学会了织毛衣,叫他明天给她从祝家集带些毛线,先给初一初二每人织一副手套,然后在织个帽子。

    “就你手笨的像鸭子一样,还会织毛衣,我怎么不相信啊!”

    “你看不起我啊,我今天一天就学会了,不信的话,明天你给我买毛线,要不多久就能织好!”

    第二天,李巧云吃过早饭就去了大嫂家,她一到,就给大嫂说,今天去我们家吧,我们家里还有个老祖母,天天不在家,万一有什么事要我做,叫不应我,又不高兴,中午在我们家吃饭!

    “好吧,那我简单收拾一下,去你们家!”

看大戏(上)

    每天闷在家里,叫李巧云也无聊的很,当然学会织毛衣叫李巧云好过了很多,这天李巧云淋着雨去了大嫂家,大嫂正好有事出门,李巧云没看到人,就去了老院子,老太太在家正在听留声机,老爷子去县城给老太太买了好多戏曲的片子。

    “妈,我这两天无聊的要命,你要不要跟我去李家庄玩,他们村在唱大戏。”

    “啥大戏,豫剧还是京剧。”

    “这个还说不好,我也是听说的。”

    “好吧,明天我们一早出发。”

    李巧云和老太太在家把兔子给喂好,就坐在大堂听戏,其实李巧云也不怎么喜欢听戏,也是无聊,老太太就带着李巧云一起听起豫剧。

    第二天,李巧云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太太去了李家庄。

    一到李家庄,外公就开心的把老太太迎到楼上。很难得老太太到李家庄来一次。

    李家庄其实还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庄,过去在抗战年代,出了好多基层军官,他们带领着当地的武装基本上撑起了鲁西南的抗日的主力,后来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也做了很多贡献。

    这次唱大戏,是因为李家庄的一户人家在建房子的时候,挖地基无意中挖出来好多军火,都是战争年代,埋在地下的。

    古语说的好,兵器是不祥之物,要用唱大戏来冲一下风水,以缓解这些出土的军火带来的戾气。

    每天闷在家里,叫李巧云也无聊的很,当然学会织毛衣叫李巧云好过了很多,这天李巧云淋着雨去了大嫂家,大嫂正好有事出门,李巧云没看到人,就去了老院子,老太太在家正在听留声机,老爷子去县城给老太太买了好多戏曲的片子。

    “妈,我这两天无聊的要命,你要不要跟我去李家庄玩,他们村在唱大戏。”

    “啥大戏,豫剧还是京剧。”

    “这个还说不好,我也是听说的。”

    “好吧,明天我们一早出发。”

    李巧云和老太太在家把兔子给喂好,就坐在大堂听戏,其实李巧云也不怎么喜欢听戏,也是无聊,老太太就带着李巧云一起听起豫剧。

    第二天,李巧云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太太去了李家庄。

    一到李家庄,外公就开心的把老太太迎到楼上。很难得老太太到李家庄来一次。

    李家庄其实还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庄,过去在抗战年代,出了好多基层军官,他们带领着当地的武装基本上撑起了鲁西南的抗日的主力,后来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也做了很多贡献。

    这次唱大戏,是因为李家庄的一户人家在建房子的时候,挖地基无意中挖出来好多军火,都是战争年代,埋在地下的。

    古语说的好,兵器是不祥之物,要用唱大戏来冲一下风水,以缓解这些出土的军火带来的戾气。

    村上的人也是为了去去戾气,就请了唱大戏的。

    外公等他们休息好就开着车带着他们去了唱大戏的地方。

    唱大戏的地方在李家庄的后面,靠着通往县城的马路,当然也吸引了好多外村的人,请来的也是初家庄附近比较有名豫剧团,当然也有唱京剧的,还有山东快板!

    一到地方,外公就去了他们团的后台,他们是认识外公的,可以这么说,外公的修理厂在方圆几十里还是小有名气的,当然戏剧团的人好多都知道他的,戏剧团的人给外公一行安排了视线比较好的位置。

看大戏(下)

    李巧云和老太太跟着外公到了戏场,在外公的帮助下,找了个视线好的位置,这个时候场外早已停了很多自行车,人们把车子放的很乱,也没有人管。

    离家近的基本都是步行走进戏场,自己手上在拿个小板凳。平时唱戏的戏场基本上是没有一个人。今天可以说人山人海,戏团的人在台上铺上了红色的地毯,并且在上面还放上了桌椅,拉上了幕布。

    此刻在台下,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说笑的、叫卖的,热闹极了!当然还是以老人为主。

    在场子旁边,摆满了各式各样卖小吃零食的小摊。“咚咚咚……”锣鼓敲响了,人们像听到命令似的,都不约而同的坐了下来,大家的喧闹声,也知趣的小了许多。

    不一会就看见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了,几个穿着古装的演员甩着长长的水袖,开始在台上有声有色地舞动起来。

    就在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台上的时候,从后台一会儿又出来一个岁数大点的中年人,他肩上扛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糖果。要分糖果了,孩子们都在台前挤来挤去。这个中年男子把糖果从袋子里取了出来,向四面八方撒去,那里的孩子多,就往那里撒。戏场的上空马上就下起了糖果雨。李巧云也像小孩一样踮着脚,伸着手,叫:“这边,这边……”那个中年人也听到了,把几颗五颜六色的糖扔了过来。

    大戏演的很热闹,先是一个小旦,在悠扬的二胡声中,扭动着婀娜的姿态出场了。当然,他那如哭如泣的演唱,也不时地引来了台下的一片叹息,到后来居然还赢得了几把眼泪。然后出场的是一个武生,这个武生一上台就连翻了十几个筋斗,博得一阵阵喝彩,大家可以说掌声不断。接着出场的是个丑角,大家都被他那个可笑的打扮和滑稽的动作给逗的合不拢嘴。

    说起这些看戏小孩子,其实他们根本看不懂个所以然。说看戏其实就是享口福,年轻人看戏起热闹,或许只有老人才真正看得懂戏。

    就在大家都在集中精力看戏的时候,在戏台的上面突然下来了一副对联,只见那幅对联上写到

    上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均是梨园弟子。”

    下联“哭装哭,笑装笑,打装打,闹装闹,哭笑打闹上下一片热闹。”

    李巧云吃着糖,感觉还不过瘾,她其实也听不太明白,就跑出来在小摊买了一些吃的,带回去,老太太和外公两个人到是可以听的懂,用他们的话说,好多戏他们都听过。

    李巧云回到位置上以后,把买的零食给他们两个分了一些。可能也是我们的一些不好的毛病,吃的零食垃圾,到处乱丢。大家根本都不会去想着把这些垃圾放在一起,基本上都是随手就丢在地上。

    大戏唱了整整一个下午,李巧云这才和老太太两个人起身,外公要他们回李家庄,吃了吃过饭在回来。老太太也不想麻烦他,家里还有人在家里等着吃饭,也就没有留下来,李巧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太太回了家!

捅马蜂窝

    周末,初世民吃过早饭在忙着批改作业,李巧云带着初一初二还有两条小狗,在院子外面的树林里玩。连续的阴雨天气,气温早就降了下来。几个人在树林里正来回的溜达,突然小黑叫了起来,紧接着就听见初二哭了起来,李巧云急忙跑了过来。

    “怎么回事,哭啥那?”

    走到初二的旁边后,李巧云这才发现,原来地上有一只大马蜂,翅膀被雨水打湿后飞不起来。最先发现大马蜂的是初一,初一看到后自己没敢动马蜂,就告诉了初二,初二胆子大,拿手去抓马蜂,结果给马蜂蜇到了手,这样一下,小初二疼得就哭了起来。

    李巧云到了初二面前,急忙用脚把那个马蜂给踩在脚下,把她自己也吓得也不轻,就是害怕马蜂在去蜇到孩子。

    初二疼得一直在哭,李巧云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他们回家。到家里之后告诉了初世民。初世民只好放下手上的工作,先用肥皂水给初二洗了下,这个时候在看初二的手指头,开始肿了起来。

    李巧云就催着初世民带孩子去卫生室,初世民看初二一直在哭,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他们两个去了卫生室。

    到了卫生室,给初二做了个消毒,然后简单的包扎一下,初二这才停止了哭声。

    回来之后,初世民发现两条狗还一直在树林里叫。他也很奇怪,就出了门去看个究竟。

    李巧云这个时候也跟着出来了,他们到了狗叫的地方,李巧云这才发现,就是在初二被马蜂蜇的那个地方,李巧云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马蜂窝,就在旁边的一棵大树上。并且在马蜂窝的周围,还有好多马蜂。估计一开始的时候,李巧云一心想着初二,就没有仔细看,也就没有发现。

    李巧云一下就紧张起来,连续的下雨,可能是马蜂窝浸水进去了,成年马蜂都在马蜂窝的周围忙着修马蜂窝。

    初世民这个时候也看到了马蜂窝,两个人一合计这怎么弄,以后小孩经常在这边玩,难免以后会在被马蜂蜇到,李巧云就告诉他,要他想办法把这个马蜂窝给弄下来。

    “这怎么才能弄下来啊,不要到最后马蜂窝没搞下来,把我们在给蜇到了。”

    “马蜂窝不好捅啊!”

    李巧云说到,可是两个人想到如果不把他弄下来,以后肯定不安全啊,孩子们以后会经常在这边玩。

    初世民告诉李巧云躲远一点,自己在地上捡起来几个碎的砖头块,使劲的投向马蜂窝,结果投了几次都没有投中。偷袭了几次没中,马蜂似乎发现它们受到攻击,开始从马蜂窝上飞了下来,向初世民靠近,这个时候初世民也怕被蜇,只好撤了回来。

    李巧云见初世民回来了,就告诉他回家找个长棍,用棍把它捅下来,初世民也没有好办法,只好回家找了个长棍。

    由于马蜂窝比较高,长棍也是够不到,初世民就想办法靠近它,然后在使劲把长棍投出去,这一次到是捅到了马蜂窝,一下子马蜂成群的扑向初世民。这个可真是正儿八经的捅了马蜂窝,初世民见状,掉头就跑,马蜂就在后面追。亏的初世民跑的快,马蜂没有追上他。

    过了好久,初世民才敢从家里出来出来,李巧云就笑起他胆子小。

    “你胆子大,你去捅。”

    初世民和李巧云两个人相互调侃着,一起又来到了马蜂窝前面,这个时候,马蜂似乎有了警戒,他们两个一到,就有马蜂往他们这边飞过来,李巧云看见马蜂掉头就又回来了,初一初二这个时候也看到了妈妈回来了。初二这次学聪明了,就没有在往前跑,也回头了。

    初世民看他们跑的这么快,就笑了起来。

    “两个胆小鬼,还说我胆子小,你胆子大别跑啊!”

    初世民为了安全期间,又回了家。到家之后他把原来的那个长棍拿了过来,在家里又找了一个木棒,然后用铁丝把它们接了起来,在木棒的一头绑了个火把,从家里找出来一个厚厚的棉大衣,穿在身上,然后又找了个棉帽子,可以说全副武装,把自己都裹的严严实实,这才带着火把到了马蜂窝的下面。

    初世民点着火把,把火把放在马蜂窝的下面去烤,要不怎么说人是高级动物,智慧肯定要比他们高多了,马蜂看见火把,就成群的过来攻击火把,结果翅膀都给火把烧坏了,顿时好多马蜂就掉了下来。

    来回烧了几次,马蜂就慢慢的都给烧的要不给烧死,要不就是给烧伤,都落在了地上!初世民就用脚在地上去踩,最后还剩下的马蜂似乎感觉到了反抗也没有用就都飞走了。

    初世民这个时候看没有马蜂了,就用木棒把它给捅了下来!李巧云见马蜂窝给捅了下来之后,这才小心翼翼带着两个孩子走了过来。

    初世民先是出于安全,用棍敲了几下,在确认没有成年马蜂之后,这才把马蜂窝给捡了回来。

下冰雹

    被马蜂蜇的初二,疼了两天才算消停,这也算给他一个小教训,以后看到小虫子在也不敢乱抓了。

    以后的几天都是大晴天,气温一下子又高了起来。这天夜里,一家人都在熟睡,突然房顶上噼里啪啦的一阵乱响,把初世民和李巧云都惊醒了。

    李巧云用脚在被窝里踢了踢初世民,叫他出去看看,初世民迷迷糊糊的起了床,打开灯。打开门一看,一下子叫了起来。

    “快起床,你来看,下雹子了,下的冰雹。”

    “你瞎说啥啊,你是不是没睡醒啊!”

    “真的,你不相信出来看看啊!”

    李巧云这个时候也清醒了,起床过来看,院子了的地上有好多冰雹,大的都有栗子大小,大部分都有黄豆那么大,这个时候房顶上,还在噼里啪啦的响。

    冰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夏天,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急剧上升。到高空,遇到冷时,就迅速的,凝结成小冰晶,往下落,与一路上碰上的小水滴,在掺合在一起,就变成雪珠。而雪珠在下降过程中又被新的热气流带回高空。就这样,雪珠在云层内上下翻滚,裹上了层层冰外衣,然后就,越变越大,也越来越重,最后当重力大于向上的浮力,就从空中落下,成为冰雹。

    其实冰雹形状并不规则,多数呈球状,有时呈块状或圆锥状。冰雹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很少见,而青藏高原则是冰雹常光顾的地区,局部地区每年下冰雹的次数超过20次。在鲁西南这边其实也很少,多少年都不会有一次。

    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

    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鹅蛋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可以这么说是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初世民,到院子里给我捡几个冰雹回来,给我看看啥样的。我还没有见过那!”

    “一边去,现在出门,头都给砸烂了,我还不想给雹子把我的小命报销了。”

    “这下麻烦了,我们家的菜估计给报销了,明天去看看。这也算倒霉,天灾啊,不知道多大范围要受灾啊!”

    “这个你没有办法,你不能说你想他没有就没有啊,我也没有见过几次下冰雹。”

    小黑和小花两条狗这个时候开始叫了起来,它们两个一叫,马上村庄里面的狗也跟着叫了起来,顿时整个村庄的狗都开始叫了起来。

    这个亏的是晚上下的冰雹,如果要是白天下的话,肯定有不少人会中招。

    “回来睡觉吧,明天一早去菜在去地看看!”

    初世民回到床上,怕把孩子给弄醒,就没有在说话。

    第二天早上,村民们都起的很早,都各自去自己家的地里看庄稼,谁也没有啥办法,好多人坐在地里,给砸歪的庄稼扶正,尽量止损呗!

一场大火

    这场冰雹下的十分突然,初家庄的人们都在惋惜的时候,村上的领导班子开会商讨应对方法,并组织大家抢救庄稼。

    这天,初响森先是在大喇叭上给村民进行做动员,然后又带着村民们在地里抢救庄稼。

    其实真正叫初响森头疼的是对果树的护理,毕竟村民对果树的投入这么大。在加上全村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了果树,所以说修复果树的任务也迫在眉睫。

    其实,整个祝家集的万亩果树,现在被冰雹破坏的算是比较严重了。树苗下半年才刚发旺,这场冰雹就把好多果树枝都砸断,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好多果树的树型走形。

    初响森自己也不是很懂,就去县城请来了农业专家,现场给大家做修剪树枝的技术培训。

    连续几天村民们都在地里侍弄果树,正当大家都在地里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村上出大事了。

    在祝家集开饭店的初传祥,家里有两个小孩,大的是个男孩,今年都有七八岁了。小的时候发高烧,就是因为家里没有大人照看,等大人发现的时候,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机会,结果治好病之后留下了后遗症。在后来就脑子有点不正常,初传祥也就没有叫他上学。其实就算去上学,估计学校也没办法收他入学。就这样都七八岁了,就一直在家待着,平时初传祥也不叫他出门。

    今天,初传祥还是像往常一样一早去祝家集的饭店开门营业,初传祥的老婆,往常就是在家里照看孩子们。

    由于果树被冰雹砸坏了好多,初传祥的老婆就下地去弄果树,这样家里就剩下两个孩子,一个是他那个傻儿子,还有一个是他的四岁的女儿。

    傻儿子在家里无聊,就拿出来他们厨房的火柴,和他妹妹两个人点火玩。那个时候基本上家家都有麦秸堆,并且很多户的麦秸堆都连在一起。傻儿子和妹妹两个就不小心把门口的麦秸给点着了,这样门口的火越来越大,两个小孩弄不灭了,就开始害怕了。

    到最后两个人都吓哭了,在这个时候,村上的人也不多,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直到村上一个回家的人发现的时候,火已经开始蔓延开了,接着风势把周边的麦秸堆给引着了,这个人见状就拿起一个大铁盆在村上敲了起来,边敲边喊起来。

    “救火了,救火了,村上失火了。”

    由于大家都在地里干活,离村都不远,大家很快就听到呼救声,便纷纷聚集过来。每人回家都去家里打来水,进行灭火,离家近的几户把家里的自来水都接上水管子,把水开到最大。离家远的就用水桶提水,然后就往火堆上浇水。也有几个人开始在火堆后面,把没有燃烧的麦秸堆进行分开。

    初传祥的老婆到家的时候,吓的小腿都发软了,直接就一屁股做在了地上。幸运的是两个孩子没有受到伤害。到后来初响森也到了,组织者大家扑火。这一场大火可以说也算幸运,没有把附近的房子给点着,只是把门口的麦秸堆大大小小的给烧了十多个,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

    大火扑灭后,初响森就叫大家都回家了,初传祥也在知道后,从祝家集赶了回来。

    傻儿子知道自己闯下祸了,怕挨揍,就躲了起来。一家人都在找他,结果大家都没有找到他,初传祥也只好叫初响森在广播上喊孩子回家!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0304/ 第一时间欣赏人生终将完美最新章节! 作者:张传谱所写的《人生终将完美》为转载作品,人生终将完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人生终将完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人生终将完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人生终将完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人生终将完美介绍:
多少楼台烟雨中!人生一世,经历万千!从呱呱落地,到暮霭沉沉!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都在演绎这人间的真善美,还有生活的艰辛!有天真浪漫的童年,有情窦初开的花季年华!有艰苦奋斗的成年时代!本书是以自己成长的经历为小说原型,结合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来通过不同性格的兄弟两人,阐述新时代奋斗历程,包括艰辛的求学路,复杂交织的爱情经历,以及艰苦的创业历程!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生终将完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生终将完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人生终将完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