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3)
许多人看起来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十分友爱,并且会为他们的死而异常悲恸,然而潜意识里活跃着对他们的敌意。***这是在童年就形成了的感,而且会在梦中体现出来。
对两三岁或更大一些的小孩子对待弟弟妹妹的态度进行观察,我们能够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果父母告诉他,小弟弟或小妹妹是由鹳鸟叼来的,这个孩子会在仔细端详面前的小东西后,以坚定的口吻说:“那还是让鹳鸟再把他带走吧。”我非常确信,小孩子会对自己与新降生的弟妹之间的竞争做准确的评估。一位女士和小她四岁的妹妹关系很好,她告诉我,在得知妈妈为自己添了一个小妹妹时,她的感受是:“我绝对不会让她戴我的红帽子!”那时起她就对自己的小妹妹产生了敌对心理,尽管当时她还没预见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可能受到撼动。我听说曾有一个还不到三岁的小女孩,竟要将一个还躺在摇篮里的婴儿置于死地,原因是她感受到了威胁。小孩子有着非常强烈的嫉妒心,而若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夭折的话,那么那个孩子可能会失宠的警报就解除了。然而,下次,当鹳鸟又为他带来一个弟弟或妹妹时,这个孩子就会再次希望新来的婴儿死去,如此一来,父母的爱就又是他一个人独享了,这是合理的推断。然而,就正常况来讲,小孩子对其弟弟或妹妹的态度,会因为所处年龄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年长的姐姐则会对新生的弟弟或妹妹表现出母性来。
幼年对弟妹怀有敌意心理是很普遍的,只是这往往会被粗心的大人忽视掉。
尽管我的子女很多,但我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就这方面进行过观察,不过我仔细观察过我小外甥的表现。在出生后的十五个月里,他一直都集众爱于一身,而后他的妹妹降生了,他出现了竞争对手。起初他对自己的新妹妹显示出了绅士风度,亲吻她,爱抚她。然而这个妹妹还不到两岁,他就开始厌烦,对她有了敌意。在大人们谈论小妹妹时,他就会插嘴道:“她是个小不点儿。”而在几个月后,这个妹妹长得已经不能再用“太小”来形容时,这个小男孩便又列举了别的不足之处,以此来证明她不值得大家如此呵护,他不断地向大人们强调她没有长牙齿。此外,在我另一个姐妹的大女儿六岁时,花了足足半个钟头的时间,向她的姑姑、姨母们强调一件事:“现在露西还了解不了这个,对吧?”她提到的露西是她的对手——小她两岁半的妹妹。
在我诊治过的女病人中,我现,几乎所有人都曾梦到过自己的兄弟姐妹死去。有一个例外,但在经过分析后,它又会成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有一次,在为一个女病人释梦的过程中,我现她的病症与这点有关联,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没有做这种梦的经历。她跟我说四岁时她做过一个看似与这无关的梦,而且之后有好几次她都做过这个梦:在一片草地上,有好多孩子在玩耍,其中包括她的哥哥姐姐、堂兄堂姐。玩得正热闹,突然哥哥姐姐们都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她不清楚这个梦寓意着什么,然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代表着哥哥姐姐都死亡的梦,它并没有表现出它的原始形式。我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断:梦者是在一群孩子中长大的,可能其中有一个不幸夭折了,“那个小孩去了哪里呢?”尚不满四岁的梦者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而大人们不外乎会这样回答他:“他变成带翅膀的小天使,飞到天上去了。”得知这一况后,小女孩的梦中便出现了兄姐们长出翅膀——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向天空飞去了,独独留下了这个小“凶手”。奇怪的是,只留下了她。进一步分析就是,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被联想成了蝴蝶,这个小孩子产生的联想,与人类是长着羽翼的蝴蝶的传说故事相似。
即便读者愿意相信儿童时期会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怀有敌意,但是身为天真无邪代人的孩童,他们会恶毒到诅咒对手死掉吗?但是,我们需要强调一个事实:儿童对死亡的观念并不如成人的那般,衰老病死的恐怖,坟场的冷清可怕,以及对未知世界的畏惧,都只存在于成人的脑海中。这些为成人对死亡所不能忍受的,小孩子根本不知为何物。他们未曾体验过死的恐怖,因此童无忌,他们说出的话会让人感到可怕。例如,与同伴玩耍的过程中,他会冷不丁地爆出一句:“若你还这样做的话,你的下场会和弗兰西斯一样。”而这种话听在大人耳里,是无比震惊和不可原谅的。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在与母亲一同参观完自然历史博物馆后,甚至说出:“妈妈,我非常爱你,若你死了,我就将你做成标本,放在房间里,这样我们每天都能见面了。”这便是小孩对死的观念,与大人的截然不同。
47.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4)
在未曾体验过死亡的痛苦景象的孩子那里,“死亡”仅仅可能意味着“离开了”,即他不会再出现来干扰自己的生活。***这种“离开了”是去旅行了、远离了、不再继续出现了,或是死了?儿童根本无法区分。若在幼年时期,先是保姆不再继续为他们家工作,而后母亲死去,这两件事在一个小孩的记忆中就会形成一个串联。此外,还需要提醒注意的就是,小孩通常不会对离开的人产生强烈的思念。因此,外出旅行几周回来,母亲们常常会因为听到孩子并不想念她,而感到伤心。如果有一天母亲真的永远离开他们去了“天堂”,再也见不到了,孩子们最初看起来似乎不会在意,但之后他们会渐渐因为忆起死去的母亲而心痛。
因此,若一个孩子希望另一个孩子消失的话,他就会令那个小孩死去来实现这个愿望。这表明不管孩子们的愿望有多么不同,他们满足愿望的方式与成人达成了一致。
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子梦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死去,以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来解释,他是把他们视为自己的竞争者了。那么,他们梦到自己的父母死去又如何解释呢?我们受到父母的关爱、照顾,他们竭尽所能地满足我们的所有要求,我们能以极尽自我为理由来解释希望他们死去吗?我们又真的会希望他们死去吗?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观察一些线索,绝大多数关于“父母之死的梦”梦见的都是与梦者同性的那个亲人死去,男人往往会梦见父亲死去,而女人则通常会梦到母亲死去。我还不敢断这一况的普遍性,然而大部分形却都如此。所以,我决定拿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通常来讲,这是一种性偏爱的早期体现,男孩视父、女孩视母犹如敌,而唯有他(她)消失,他(她)们才会不被打扰。
在对这一观点加以斥责以前,我希望各位能客观地考虑一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实际关系。我们先需要将传统行为标准、孝道要求的父子或母女关系与我们每日生活中所见的事实划分开来。如此,我们便会现,绝大多数况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确实存在冲突。他们的关系很好地掩护了这些无法通过“稽查作用”的**。
我们先观察父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对基督教“十诫”禁令的奉行,人们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我们不敢承认大部分人都没有遵从“第五诫”,在人类社会最低阶层和最高阶层里,孝道的吸引力通常都不及来自其他方面的诱惑。由流传自古代的神话和民间故事,我们获知了很多残暴无的轶事。克洛诺司吃掉了自己的儿子,就如公猪吃掉了刚生下的幼崽一般;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将其父亲阉割后取代了他。在古代,一个家庭里父亲越是残暴,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就越与之敌对,并巴不得父亲早日死掉,以取代他独揽大权。即便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也独掌着儿子们的命运,由不得他们自己做主,也因此酝酿并加深了子对父的敌对意识。医生通常能够现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父亲死时的悲痛,抵不过儿子因此获得自由的满足之。现如今,父亲仍旧死握陈腐的“父亲权威”不放,父子之间的冲突也依然存在,易卜生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这种现象,并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母女之间的冲突,始于女儿对性自由逐渐产生渴望,却受到母亲的阻碍时;而母亲则在女儿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自己老去,而不得已放弃性满足的**。
人们对这一切心知肚明,却又因为孝道的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而在解释梦的内容时忽略掉这些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就以上讨论而,我们还可以知道希望父母死去的**从童年早期就产生了。
在精神神经症的分析来看,我们的上述假设更具有可信性。由分析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出,小孩的“**望”很早就产生了。父亲是女孩最早的感对象,而母亲则是男孩的针对对象。所以,儿子视父亲为敌人,女儿则与母亲敌对。这一形就如我们已阐述的兄弟姊妹之间敌对一般,在儿童心里,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种死亡的**。而对父母来讲,他们也做了这种“性”选择,通常况下,都是父亲偏爱女儿,母亲更为袒护儿子。而若忽略掉性的因素的干扰,父母都是希望严厉教育子女的。孩子们在感知爱的方面是非常敏感的,因此他(她)会对不疼爱自己的那一方产生反抗绪。小孩觉得被父母所爱,并不只是要满足他的需要,还意味着会无限地放纵自己。所以,孩子在父母间的抉择既取决于其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在父母所呈现的偏爱的刺激下完成的。
48.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5)
尽管人们通常都会忽略掉孩童时期的这些倾向,但仍有一些会被注意到,并成为我们可讨论的对象。我知道这样一个八岁的女童,在妈妈离开餐桌后,她常常以继承者的身份宣布:“现在我是妈妈了!卡尔,你还要来点儿蔬菜吗?要听话,多吃蔬菜……”等等。还有一个不足四岁的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明显地表露了她在这方面的心理特征,她说道:“可以不要妈妈了,然后爸爸就会娶我,我做他的妻子。”即便小女孩这样希望,但这并不妨碍她依恋妈妈。还有,如果一个小男孩在爸爸不在期间,睡在妈妈身边,而在爸爸回来后,他就要和他讨厌的保姆睡在一起,他便会萌一个愿望:希望爸爸永远都不要回家,如此他就可以永远睡在美丽又可亲的妈妈身边了。而想要实现这一愿望,唯有父亲死去,在孩子的眼中,死人是永远都不会回来干扰活着的人的。
尽管对儿童所做的观察与我的分析相吻合,然而我的观点却不能在成人心理症的精神分析中挥等同的作用。在成年神经症患者那里,梦需要加上一个必要的前提:梦是**的满足,如此才能被完满地解释。
曾有一个年轻的女病人向我哭诉:“我永远都不想再见到我的亲戚们了,我怕见到他们。”接着,她又向我讲述了一个她做过的梦。当时她四岁,至今她都不知道那个梦的意义何在。一只像是狐狸或山猫类的东西在屋顶上走着,忽然有东西掉下来,感觉像是她自己;那之后她的母亲便被抬了出来——死了,她随之大哭起来。我向她解释,这是因为她小时候产生过希望妈妈死的**,也因此才会怕见到亲戚。她又补充说了一些释梦的材料:在小时候,她曾被别的孩子戏称为“狐狸眼”。在她三岁那年,有一次,她妈妈被从房顶上掉下来的瓦片砸伤了头,并流了很多血。
我曾对一位年轻女病人的各种不同精神状态做过细致的分析。起初她是处于一种狂暴惶恐的状态中,她无比讨厌自己的妈妈,哪怕只是走近她,她都会打骂相加,而对比她大许多的姐姐却出奇地顺从。后来她神智变得清晰起来,也不再暴躁了,但她睡得很不安稳,常常半夜惊醒。这时我接手了她的治疗工作,开始为她释梦。她的多数的梦都经过了伪装,并都能与她妈妈的死联系起来。她梦到过出席一位老妇人的葬礼,梦到过穿着孝服的她和姐姐坐在桌子旁……显而易见,这些梦的意义都十分清晰。在她逐渐康复后,她又患上了歇斯底里恐惧症,她最大的恐惧是担心母亲出意外。因此,不管身在何地,她都一个念头地想要回家,看看母亲是否还好好地活着。由这个病例,以及从其他方面获知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心理机制对同一兴奋因素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反应,正如一个文学作品可以被译成不同语一般。我认为处于狂暴惶惑的状态中时,原来受压制的原性心理动因得到了释放,从而使得继性因素被忽略掉。这一况导致了她潜意识里对母亲的敌意占了上风,最终致使她做出了出格的事。在她处于安静状态时,内心已不在骚动,“稽查作用”得以建立起来,在这一况下,她希望母亲死去的愿望,只能通过做梦来获得满足。而在她逐渐恢复正常,并且成为固定状态时,受“歇斯底里的逆反应”和“自卫现象”的促使,她变得对母亲异常关切。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患有歇斯底里的姑娘会对母亲过分地依赖。
我还有过另一个经历。我曾对一位患有严重强迫性神经症的年轻男子的潜意识做过透彻的研究。他的况很糟,甚至不敢出门,因为他认为自己会将遇到的所有人都杀掉。他整天都在思索,若街上生了谋杀案,凶手是不是自己?如不是,要如何为自己开脱?由对他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症状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对过度严厉的父亲产生过的杀念。而连他自己都意外的是,这个念头在他七岁时就产生了,而实际上它的真正萌时间比七岁还要早。在他三十一岁时,他父亲因病去世,也正是在这时,他受迫于一种强迫观念,而将对象转换成陌生人,并形成恐惧。一个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动了杀念的人,又怎么会对毫无血缘的陌生人产生恻隐之心呢?因此,他把自己囚禁在房间里。
49.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6)
我认为,所有后来展成精神神经症患者的人,童年时期父母对其精神生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父母的爱或恨,形成了人们早期的永久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是日后心理症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我没有将精神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划分开来,而且我也不能找到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他们和正常人是一样的。比较有可能的差异是,与正常儿童相比,日后变成心理症的孩童对父母的爱或恨会更明显、更强烈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可观察正常儿童的平日生活。一个古老的传说也可以为此作证。而若要真正理解并领悟这个传说深邃且普遍的意义,需要先认同我上述的关于孩童心理的假设。
我所要讲说的是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即索福克勒斯所创作的剧本的主角。俄狄浦斯是底比斯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的儿子,由于被神谕预长大后会弑父,所以出生后便被遗弃了。这个孩子却被邻国国王现,并被收为义子,成为那个国家的王子。后来他因为疑心自己的身世而去求神谕,他得到的忠告是:一定不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会弑父娶母。之后,他偶遇拉伊俄斯,并因为争吵而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他来到了底比斯国,并因为解开了斯芬克斯(希腊神话之人面狮身怪物)之谜,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最终成为国王,迎娶了伊俄卡斯忒。在他的统治下,底比斯一派祥和,他治国有方,并与伊俄卡斯忒育有一儿两女。然而后来底比斯爆了一场大瘟疫,国民再度去求神谕。神谕的忠告是:只要将杀死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就会解除。
这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上演了,它围绕揭凶手的主题展开,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上演着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节,如同精神分析一般一环连一环,真相逐渐显露,最终俄狄浦斯被揪了出来,他杀死了拉伊俄斯,更悲剧的是,他是死者与其妻的亲生子。获知这一切后,俄狄浦斯深感震撼,并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滔天,最终他自残双目,远走他乡,印证了神谕。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一出悲剧。悲剧的效果体现在,天神意志的无边和人力的渺小的冲突,人类无力摆脱厄运的掌控。它打动观众之处在于,人对神的意志的掌控的无能为力。在现代的许多剧作家的作品里,也能看到类似的冲突,他们希望能实现同样的悲剧效果。然而,观众对作品中全力以赴却不能扭转命运,最终牺牲的可怜角色并不同。预期的效果不曾实现,这是现代的悲剧的尴尬。
《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能在打动当年的希腊观众之后又打动现在的观众,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部戏剧的悲剧效果并不体现在命运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而是由构成这种冲突的节的某种特质营造出来的。我们之所以会对俄狄浦斯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对命运的震撼力做了要承担的准备,也因此会批评格利帕泽尔的《女祖先》或其他现代的悲剧是胡乱语。我们会对俄狄浦斯的命运给予呼应声,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命运的影子,他的命运代表着每个人的命运。神谕注定了母亲将成为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对象,而把父亲视为第一个怨恨并想杀的人。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我们的梦的证实。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实现了每个孩子童年时期的愿望。然而较之这位国王,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并没有沦为心理症患者,而是慢慢地收回了对母亲的性冲动,渐渐淡忘了对父亲的仇恨。如此,我们儿童时期的原始愿望被自己在实现目标的对象身上逐次收回,并竭尽可能地对其实施抑制。在探究人性的过程中,文学家在触及俄狄浦斯的罪恶时,也会使我们内心被压制着的这种**再次被自己意识到和认识。这是剧本里写到的对比鲜明的道白:
……看,这就是俄狄浦斯,
他解开了黑暗之谜,天资聪颖,获得至尊的地位,
他光芒万丈,平步青云,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
50.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7)
但,可怕的厄运使他的一切化为乌有,他也拿命运无可奈何。
——这是为我们敲响的警钟,一向傲慢的人类,自孩提时期就以聪明机智自诩。我们也和俄狄浦斯一样,并不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缺德”**,也并不清楚被自然赋予了何种使命。而一旦这些在现实中逐渐应验,童年的多数景象都将成为我们不愿回想的记忆。
索福克勒斯在剧本里交代了这部悲剧的真实来源,它是以一些很早以前的梦材料构造的。其内容的核心是:童年早期的性冲动引起的孩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俄狄浦斯已因神谕之事而感到不安时,伊俄卡斯忒宽慰他道,这不过是个很多人都会做的梦而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很多人都曾在梦中娶了自己的母亲,尽管有时可能会因此不安,但他们依旧好好地生活着。梦到与自己的母亲生性关系,这不是今人才有的事,而每每讲起此事时,人们的绪都无比愤怒和惊讶。这正是这部悲剧的关键所在,同时它也是解释父亲之死的梦的一种补充。事实上,俄狄浦斯的故事就是由这类典型的梦所引的联想的反映。即便对成年人来讲,这种梦也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故事的内容必定包含恐怖与自责。于是最终形成的梦经过了适当润色和改装,成为符合神学意旨的东西。和其他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也没能完成把神力的万能与人类的责任心调和的愿望。
文学悲剧的另一力作——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取自相同题材。然而因为两个时代的差距的存在——两个时期的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异,导致对相同的材料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在《俄狄浦斯王》中,儿童心里隐藏的**借由联想的形式表露出来,而且可以像在梦中一样被满足。而在《哈姆雷特》中,**被抑制了。此种况下,我们要像分析神经症病人的相关事实一样,由其受到抑制造成的结果现它的存在。我们会现,在这部近代悲剧里,主角的性格特征中渗入了犹豫不决的特点。
该剧的核心是描写哈姆雷特的曲折复仇之路,原剧中并没有说明他的犹豫痛苦,而对此的各种解释也都未能使人满意。歌德就此提出的观点是时下仍旧流行的,他认为哈姆雷特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的直接行动能力因为智力活动的高度达而几近瘫痪。而另外一种观点强调的是,莎翁力图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与“神经衰弱”接近的状态,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然而,纵观整个剧本的节,哈姆雷特的性格绝非软弱无能的。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哈姆雷特在两个不同场合的表现来说明一下:一次在盛怒之下,他拔剑刺死了躲在帷幔后面的窃听者;又一次,身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王子,他巧妙、绝且果断地杀死了两个对他图谋不轨的大臣。但是,他为什么会对父王的鬼魂所托付的使命举棋不定呢?我们可能找到的唯一解释是,这是一件特殊的任务。哈姆雷特能够成功地完成所有的事,然而却不能对杀掉他父亲后取而代之,又娶其母后的人下狠手,因为那个人所做的事正实现了潜伏在他心底许久的童年**。于是,他的复仇心理被良心的自责所取代,他责怪自己,认为自己实际上和那个杀父娶母的仇人一样坏。此处,我将哈姆雷特潜意识所隐藏的意念转换成了语。
如果有人推断哈姆雷特是歇斯底里患者,那么只能说这是我的解释所能导出的必然的结论。在与俄菲丽娅的谈话中,哈姆雷特所表现的对性的憎恶,也符合这种推论的结果。这种厌恶心理一直盘踞在莎翁的心中,而且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直到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达到**。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哈姆雷特的境遇体现的是莎士比亚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在布兰德(georgebrandes)的书评中讲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其父亲去世后不久写作的,即《哈姆雷特》的创作受到了其父亲死亡的影响。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儿时对父亲的感得以复苏。此外,我们也听闻过,莎士比亚有个早夭的儿子,名叫哈姆涅特,哈姆雷特与其音近似。《哈姆雷特》描写的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而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品《麦克白》是以无儿女为主题的。就像所有神经症症状和梦一样,它们有很多可能的解释。梦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各种解释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梦。同样的,真正有意义的文学作品也必须由诗人的不纯粹动机和其心灵的冲动来构造,所以它的解释也不会仅有一种。这里我所讨论的只是这位富有创意的文学家的最深层的心理冲动。
51.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8)
在这些关于至亲之死的典型的梦里,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态的隐藏的**在梦里躲过了稽查作用的检查,得以完全展示出来,这一况生的唯一可能原因是存在某种特殊状况。下述的两种况较易引这类梦。1心底有某种被压抑的**存在,并且自己非常确信即便在梦里它也不会被现,因此这些怪念头才会轻易地通过梦的“稽查作用”,正如设定一条关于杀父之罪的刑罚的必要性受到当年的所罗门法典的忽视一般。2在这种况下,这一隐藏的、被压抑的**通常会借由某种对亲人生命关怀的形式,向当日白天留存下来的印象让步。而与之相生的感里必然会包含痛苦的感,它会在梦里被真实地体验到。于是梦里的这个**就借这一感被很好地伪装了起来。
在亲人之死的梦里,稽查作用对受压抑的**毫无戒备,并未对其挥改装作用,因此梦者感受到了痛苦。在稽查作用完全或部分不挥作用的况下,就会产生焦虑梦。而另一方面,若躯体来源引了真实的焦虑感,它则会唤醒并加强稽查作用。于是,我们便清楚了一个事实:稽查作用挥作用并改装梦的内容的用意是,避免产生焦虑或其他形式的痛苦后果。
上文中,我已提到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主义,就这点我要再强调说明一下。因为梦也具有这一特征,因此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梦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绝对的自我中心,每个梦里都可以找到可爱的自我,即便是伪装后的形象。梦的使命就是完成对自我**的满足。任何表面上看来是“利他”的梦的内容,追根究底后呈现的面目都是“利己”的。下面我将列举几个看似与这种观点悖逆的例子来说明。
1。这是一个还不满四岁的小男孩做的梦。梦里,他看见一个大盘子里放着一大块烤肉,而一瞬间,那块还没切开的肉就被吃掉了,而他却没有看到是谁吃的。
这个梦中吃掉那块烤肉的人是谁呢?我们可以在这个小男孩当天的经历中找到线索。近期,因为受到医生的指示,这个孩子只能喝牛奶。做梦当天,他因为太调皮,而被家人警告不许吃晚饭。因为几天来一直被限制食量,所以这一次他也并不在意。他明白自己今晚不可能吃到任何东西了,因此不断告诫自己不讲一句关于饿的话。但是,尽管这是一个伪装了的梦,我们仍旧一眼就能看出,梦中那个对可口佳肴有期待的人就是他自己。然而因为知道自己不被允许吃东西,所以小梦者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饿了就坐在餐桌旁大吃一餐,在梦里,他找了一个看不见的人代替自己。
2。这是我的一个梦。梦中我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套丛书,它是集合了艺术家、历史、名城古迹等专文的册子,书名为《著名的演说家》(或《著名演说》),里面写的第一个人物是雷歇尔博士。
在分析这个梦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不会对身为德国反对党成员的雷歇尔表的长篇大论感兴趣。事实上,近期因为治疗一些需要精神分析的病人,我每天都要说十到十一个小时的话。所以,梦里的那个演说家指的就是我自己。
3。此外,我还做了这样一个梦。梦中一位我所熟悉的大学教授m告诉我:“我的儿了患了近视。”随后是彼此简单的对话,最后梦中出现了我和我儿子。
就这个梦的隐意来讲,m教授和他的儿子只是用来影射我和我的儿子,他们这对父子代表了我们父子。这其中的特殊性,我会在后文中详加讨论。
4。下面的梦真正地体现了恶劣的自我主义的感是如何潜伏于体贴关怀别人的背后的。
我的朋友奥托是一副生病的样子,他面色红褐,两个眼球向外突出。
身为我的家庭医生的奥托,深受我感激。多年来,他一直在为我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他对孩子们也十分友好,每次登门为他们医治时,都会以各种理由给他们带礼物。做梦当天,他来过我家拜访,我太太说他看起来很疲倦。当晚,我便做了这个梦。他的状态像是得了巴塞杜氏症。若忽略掉我的释梦方法,听到这个梦的人会以为我是在关心他,这是一个为友人的健康状况担忧的梦。然而这样的解释不但与我的梦是**的满足的观点冲突,并且违背了我的梦是自我主义的冲动之说。如果这样解释我的梦,那么我对奥托的担心为什么一定要与巴塞杜氏症相联系呢?这是一个毫无根据的推论。而在我的方面,我结合了一件六年前生在我身上的事来解析这个梦。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们一组人坐在一辆马车里正赶往度假的驻地,距离目的地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途中因为车夫不太清醒,导致我们翻下河岸。所幸的是并没有人受伤,然而我们却不得不留宿在附近的旅馆里。在得知我们的不幸遭遇后,很多村民都来看望我们。前来慰问的人中有一位男士,他有着明显的巴塞杜氏症病症——面色红褐,眼球外突,只是甲状腺并无肿胀现象。在一切都安顿好后,他友好地问我们还需要点什么。r教授随口说出:“不需要别的什么了,给我一套睡衣吧。”然而这个一直表现得很绅士的人却丢下一句“不好意思,我不能满足你这个要求”后拂袖而去。
52.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9)
继续我的分析。***我想到巴塞杜不只是第一个现这类病的医生的名字,它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的名字。这种事实对于清醒时的我来讲似乎有点可疑。我曾将我的孩子们的教育任务,尤其是青春期时期全权托付给奥托。我在梦中让奥托也表现出和那位乐于助人的村民一样的病症,意图是要表达“若我有什么三长两短,就让奥托像那位村民对我们一般去关爱、管教我的孩子”的愿望。至此,这个梦与自我主义的联系就不而喻了。
然而,何以见得这个梦的**得到了满足呢?我并没有要对奥托实施报复,但在我的梦中他似乎常常吃瘪。我们来看以下的形:我使梦中的奥托具有那位村民的特征,也就意味着把自己当成了r教授。就如r有求于那位村民一样,我对奥托也有托付。r教授在学术界留下了长长的奋斗足迹,他到晚年才获得教授头衔。而我现在正是当年的他,**的重点在于“到了晚年才……”,“晚年”才是我愿望的达成,因为这意味着我会活很久,有足够的时间亲自陪我的孩子度过青春期。
(三)考试的梦
每一个参加过初中结业考试并最终顺利通过的人,他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梦到自己考试不及格,或者必须参加某一科目的补考。而在已得到学位的人那里,“典型的梦”则呈现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梦到自己未能通过大学的毕业答辩,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明明清楚地记得自己已从医多年,并已成为大学讲师,或者已步入资深律师的行列。孩提时期因为顽皮、淘气等劣行而遭受处罚的记忆,会在我们学生时代的两次重大考试中,由于过度紧张的神经的影响而再现。同样的,神经症患者的“考试焦虑”也会因这种恐惧而增强。在我们告别学生时代后,尽管不受父母和老师的惩罚了,然而我们又再次受迫于现实生活中冷酷的因果关系。当我们做错事时,我们就会害怕惩罚的降临。每当我们感觉有责任在身之时,曾令我们极度紧张的升学考试或结业考试就会再次光临我们的梦。
谈及对“考试的梦”的研究,我不得不提到我的一位同事,他叫史特喀尔,是第一位解析考试的梦的人。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他就这方面表了自己的心得体验。他说,考试的梦只生在顺利通过考试的人身上,而考试失败的人则不会做这种梦。焦虑的考试梦意图寻找之前的某种况,以便做出合理的推断,但出现在梦中的往日况又都不合理,不符合实际况,最终这种煞费苦心会被证实是杞人之忧。这类梦能够很好地说明梦的内容很大程度地偏离了清醒时的事实。梦中出现的抗议声“我早就成了医生了”等等,事实上是梦者的自我安慰之词。因此,我们大可以这样来概括梦者的大费周章:“不要为明天担心,想想当年的升学考试,你当时如此地担心和紧张,后来不依然成为了医生吗?你不要再枉费感了,会没事的。”因此,是白天遗留的某些经历形成了梦中的焦虑。
尽管我对我本人以及他人关于这方面的梦进行的解析的准确性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上述的说法却被证实是有效的。例如,我从来没有通过法医学的考试,我在梦中也没有为此焦虑过。而我对植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的考试却十分用心,我曾忧心忡忡地为其做准备,却因为老师的仁慈未曾失利过,但在梦中,我却时常会重温这些忧虑。我的梦中也常会出现参加历史考试的内容,当年它一直是我考得很好的科目。这里,我需要承认一件事,因为当时历史老师太仔细的缘故,我曾在试卷上一道较没把握的试题旁用指甲做了叉,以此暗示他不要过于苛刻地追究这道试题。
在解析考试的梦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解释典型梦时所遇到的那个困境——缺乏供解释的材料,因此不能对其做全面的解释。前文我提到的结论:你早已是医生了,其实不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还是一种自怨自艾。可以解释为:“你已经这把年纪,没剩下多少日子了,为什么还要用宝贵的时间干那些傻事呢?”这里自责与自我安慰形成了感冲突,也正切合梦的隐意特征。因此,若考试的梦中出现“幼稚的”、“傻的”自责与应责备的性行为的反复性相关联,也就不足为奇了。
53.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30)
(四)其他典型的梦
而其他的使梦者感觉或惬意或不快的“典型的梦”,我本身虽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但结合我做过的精神分析,倒也总结了些心得。***由已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些梦也是一种童年记忆的重现,即梦的素材可以来源于一些童年时期最喜爱的某些游戏,这其中也包含加速运动。每一个舅舅或叔叔都曾对着小孩展开双臂,引得他们四处跑;或是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膝盖上摇,时而会突然抬高腿,吓得小孩哇哇大叫;或是将小孩高举至空中,然后突然停下来,孩子又会被吓到。而每每这样,尽管被吓到,小孩还是会欢呼雀跃,要求再来一次。这一况在所做的游戏含有一点恐怖或眩晕的形时尤其明显。这种感觉会在孩子们日后的梦中复现,不过却不会出现那双扶持他们的手,孩子大多都喜欢玩荡来荡去或类似跷跷板的游戏。在看过马戏团的运动表演后,他们对这些游戏的追忆会愈加清晰。某些患有歇斯底里的男孩,在病时,他们的表现不过是熟练地重复某种动作,尽管这些动作不具有任何刺激性,然而当事者常常会因此而变得性兴奋。通俗来讲,儿童时期兴奋的游戏——飞上、掉下、摇晃,会重新出现在梦中,并会引起肉欲的强烈兴奋。正如多数母亲所熟知的那样,小孩嬉闹的游戏常常都以争吵、哭闹收场。
所以,我并不认同将关于飞上或掉下的梦解释为身体的接触或肺脏的胀缩动作,而且我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我注意到是梦引入的关于过去的记忆促进了这些感觉的生成,所以,它们并不仅仅是梦的来源,它们本身就是梦的内容。
但是,我并不能给予全部这些“典型的梦”准确的解释。确切来说,是我所掌握的资料不足以解释它们。我的观点是:在受到无论何种心理动机召唤时,为这些“典型的梦”所具有的触觉或运动的感觉都会复苏,而在不被需要时,它们则安静地潜伏起来。而若想弄明白它们与童年经历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心理症进行分析。然而我却不知道,在梦者的一生中这些感觉的记忆(尽管都属“典型的梦”的范畴,但掺入其中的记忆却因人而异)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对于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我热切地盼望可以有机会深入地再分析几个好梦例,以能对此做完善的解释。可能有人会问,那种飞上、掉下、拔牙的梦比比皆是,为什么还要抱怨可参考的资料不足呢?事实上,在我开始从事“释梦”工作起,我就没有做过这类梦的经历。而且尽管我能够接触到很多心理症的梦,但却不能为所有的梦都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还存在着很多几乎掘不到其深层隐意的梦。一些导致心理症生的因素,在心理症症状即将消失之际,会愈演愈烈,而导致问题被遗留下来,最终也未能得到解释。
54.第六章梦的工作(1)
所有以前的梦的解析都是致力于对记忆中的梦的显意进行研究,他们将记忆中保留下来的梦的内容作为阐释梦的关键因素,有些时候甚至干脆拿来作为梦的结论。***但是,我们手上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梦的显意与梦的内容、梦的隐意之间存在着另一种新的心理素材。梦的意义是使它形成的意向,而非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因此,我们将开展一项崭新的工作:深入分析梦的显意与梦的隐意之间的关系,并摸索出后者到前者的蜕变途径。
梦的显意与梦的隐意就像是表达同一主题内容的两个不同版本。或详细点说就是,我们所见的显梦是梦的隐意转换后的表达模式,而要了解其所采用的字符和法则,需要先比较原文和译文。若能掌握这些规律,要理解梦的隐意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梦的显意恰如用象形文字写作的手稿一般,需要将其逐一译成“梦的隐意”的文字。若只是就其呈现的形态来解释它,而没有对其开展翻译工作,那么我们的认识必然是错误的。例如,我的面前有这样一幅画:有一所房子,在它的上面有只木舟,我还看到了一个大字母,之后出现了一个无头的人飞跑的景象……乍一看,我会认为这荒唐至极且没有任何意义,屋顶上怎么会有木舟,没了头的人怎么可能会跑,而且人的体型怎么会高过一座房子,还有,若这整个画面描绘的是一幅景象,那么那个大字母又意味着什么?自然界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吗?准确解释这幅画谜的唯一策略是,承认部分或整个画面真实存在,视每一个景象都有意义,之后竭尽所能地挖掘每一个可能有关联的文字,再将这些文字整合,你将会看到一个不再是全无意义的句子,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它是一个格律整齐富有深意的格。事实上,梦就是一幅画谜,然而却被我们的祖先曲解成一件艺术作品,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没价值的,因此我们的祖先不曾掌握过真正的释梦方法。
一、梦的凝缩作用
在比较梦的隐意和显意时,我们先会注意到的是梦的工作包含了很多的“凝缩作用”。较之梦的隐意的宽泛和丰富,显意就显得简单、贫乏和具体。若解析一个半张纸就能叙述完的梦,它的隐意的陈说将占上六或八甚至十张纸的篇幅。其中差距的比例因梦而异。由我自身的经验可知,这种比例关系是可信的。通常来讲,我们都会低估梦所受的凝缩程度,认为一次分析就能够彻底将梦说清楚。其实,若继续分析下去,将会挖掘出更多隐藏在梦后面的意义。前文我已讲过,一个梦的深意并不能彻彻底底地分析出来。尽管有时我们的解释已毫无瑕疵、无懈可击,但仍可能在这个梦里找出别的意义。因此,严格地说,梦的凝缩作用并不好确定。
对梦的显意与隐意的比例失调,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在梦的形成过程中,有相当多的精神材料被凝缩。然而,这个结论一定会遭到质疑。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一整晚都在做梦,第二天醒来后却忘记了大半。所以有人下了这样的结论:被人所记忆的只是整个梦工作的片段,若能将梦的内容全部记下来,那就会和梦的隐意的长度相当。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有些道理的说法。若我们在做了梦后就立刻醒来,那么就有可能精确地回忆起这个梦。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渐渐模糊,而最终会完全不记得。然而,我们需要知道,梦得多而记得少的印象只是一种错觉,针对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详加讨论。此外,梦工作中的凝缩作用并不受梦的遗忘可能性的影响。它的存在得到了对保留下来的梦的片段所进行的分析的证明。若真是梦的大部分记忆都被遗忘了,那么如何能对梦的隐意进行新的探究呢?我们并不能保证被遗忘掉的梦片段所隐含的梦念,与对记下来的部分内容的解释达成一致。
在解释了梦的每个部分后,我们会得到一大堆的意念,而对这点,许多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难道分析得到的心灵所产生的全部意念都与梦的隐意有联系吗?也就是说,人们质疑在睡眠状态下所有这些念头都活跃着,并且全都参与了梦的形成的准确性;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分析所得的某些念头没有在梦的形成中挥作用,而是在分析过程中才产生的呢?我所能给予的回应是一个需要前提的答案。不可否认,有些新的思想链确实是在分析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然而我们能够看到,新的联系只会在已经与梦念建立起联系的观念中才会生。其特殊性体现在,在存在另一种别的更深层的联系的况下,才会产生这种新联系。在分析过程中,由现的大部分观念看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在梦的形成中它们就已经十分活跃了。因为在我们对一连串看似无关梦形成的观念进行分析后,会突然现一个与梦的内容有直接关联,而且又是梦的解析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只是这一点需要通过特殊路径来实现。在此我会再次提及我的那个关于植物学专著的梦,它包含的凝缩作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尽管有些还尚未被现。
55.第六章梦的工作(2)
然而,如何描述梦前的睡眠状态下的心理呢?所有的梦念是一起还是逐一出现的呢?或是各种不同的思想链,以各自不同的中心,在脑海中同时涌现,最终汇为一个大整体呢?我以为现在所讨论的梦形成的心理状态,还不涉及这种尚无法确定的观念。然而,需要我们认识清楚的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对象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它并不同于我们在有意识的况下进行的有目的的自我观察过程。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承认这样的事实:梦的形成过程确实经过了一番凝缩作用。那么,这个凝缩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在一大堆梦念中,只有极少的意念可以通过一种“观念因素”表现在梦中。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论,凝缩作用是以省略的形式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梦并没有忠实地传译梦念或是将它原封不动地投射出来。反之,它只是梦念左省右略后的复制。然而不久我们就会现,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观点。但我们姑且将它作为起点,来展开上述问题的讨论。若梦的隐意中只有少数元素可以进入显梦,那么哪些条件决定元素的选择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且将研究对象锁定为那些已符合梦的内容的元素,可以满足这方面的最便捷的材料当属那些在形成时经过了一番凝缩作用的梦。所以,我选用了之前提及过的“植物学专著”的梦。
(一)植物学专著的梦
“我梦到我写了一本关于某科植物的专著。我拿着那本书看,我正在看的是一页折叠起来的彩色插图,打开时,看到里面夹着风干了的植物标本。”
这个梦的最显著的元素即是植物学专著。它来自于当天的实际经验,那天我曾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一本有关樱草科植物的专著。但梦中却没有交代这种植物的类型,仅仅是保留下了“植物学”的“专著”。由这个“植物学专著”,我立刻想到了我曾写过的有关古柯碱的著作。而由“古柯碱”出,构成了一个思想链,我一方面想起了《纪念文集》和生在大学实验室里的几件事,另一方面又联想到了我的挚友格尼希斯坦。格尼希斯坦又使我联想起我与他在昨天晚上进行的不连贯的谈话,以及我们谈到的同事间的报酬问题。这个谈话才是形成这个梦的真正因素。尽管我对有关樱草科植物专著的印象鲜明,但这却是无关紧要的琐事。“植物学专著”在当天的两个经验之间起到了“中间的连接体”的作用:它由无意义的印象引,又将许多联想性结合的成果与有价值的精神事件串联起来。
然而,不只是“植物学专著”这整个合成的意念能引起多种联系。对“植物学”、“专著”等进行逐一深入研究也可探求到多种多样的梦念。我由“植物学”联想到许多人物,如加特纳、与其珠联璧合的妻子、一位名叫芙萝拉的女病人,以及忘了买花的事件的主人公。加特纳再度使我想起实验室以及自己与格尼希斯坦进行的谈话。我们的谈话中涉及了我的两位女病人。由那位与花有关的少妇我想起了两件事:我太太钟爱的花,以及当天我所瞥见的那本专著的书名。此外,“植物学”还使我记起了中学时的一段小插曲和大学时的一次考试。与格尼希斯坦进行的谈话中还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话题——关于我的喜好,再由忘记送花联想到的“我喜欢向日葵”而建立联系。向日葵构成的思想链是,一方面我记起了意大利之游,另一方面童年时期第一次读书的激动形被唤了起来。因此,这个梦的关键核心就是“植物学”,它将各种思路联系起来,成为它们的交汇点。而且我敢保证,这些联想都可在当天我与格尼希斯坦医生的谈话中找到联系。此刻,我恍如置身在一个思想的加工厂里,就如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分第四幕《织工的大作》讲到的:
梭子一上一下地穿着,
纱绒如影随形,
一根线串联起了千头万绪。
出现在梦中的“专著”涉及两个主题——我研究工作的性质和我喜好的高昂代价。
56.第六章梦的工作(3)
总结这一初步的研究,我们可以下这样的定论:“植物学”和“专著”之所以能成为梦的内容,是因为它们连接着梦念的大部分材料。因为担当了“交汇点”的角色,所以在梦的解析中它们将获得丰富的解释。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对这一基本事实做解释:梦的内容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多重意义,它们代表的不单单是一种梦念。
当我们细致观察梦念蜕变成梦的内容的过程时,我们的现将会更多。那个彩色插图将我引到一个新的题目上:我同事对我的研究持有的观点,以及梦中提及的我的喜好问题,此外还上溯到我童年时曾将带有彩色画页的书撕得粉碎的记忆。那个干枯的植物标本与我中学时收集植物标本的经验相关,而且还特别强调了那段记忆。
梦的显意与隐意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清晰了:梦的内容的各个成分分别代表了不同种类的梦念,同时每个梦念又代表了多个元素。一个梦念会被联想的路径引向多个梦的元素,所以在梦的形成过程中,参与构造的不只是一个梦念,而是一组梦念。像是按人口比例,满足一定人数的群体会选派一个优秀代表一样,梦的内容也实行了这样的政策。在整个过程中,所有梦念同时接受某种改装润色,但是唯有那些被强烈依赖、受大部分拥护的元素才有资格出现在梦中,这更像一个按名册选举的过程。结合我解析过的所有梦例,我总结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梦的各个成分都是由整个梦念蜕变而成的,而这每一个成分又都集合了多种梦念。
为了更好地说明梦念与梦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我在此再引入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将两者之间相互交织的错综关系做了巧妙编织的梦例。这是来自我的一位病人的一个梦,他患有幽闭恐惧症。很快,读者们就会明白我因何会对这个梦的结构欣赏有加,以及了解到我给这个精致的梦这样命名的原因。
(二)“一个美梦”
“他坐在一辆出城的车里,有很多同行的人。街边一家普通的旅店里,正在上演话剧。他一会儿是观众,忽而又变成演员。演出结束后,他们开始换衣服准备回城里去。一群人被分成了两拨,一部分被带去了一楼,而另一部分被带上二楼。楼上的人已经换好了衣服,而楼下的人却慢吞吞的,还没换好。因为无法下楼,楼上的人生气了,他们争吵起来。他在楼下,而他的哥哥在楼上。他生气哥哥换衣的速度太快。并且,他们早就决定好楼上楼下的次序。接着,他独自步行走向城里。他的脚步十分沉重,甚至到了走不动的地步。一位年老的绅士出现在他的身旁,口中谩骂着意大利国王。后来,到达坡顶后,他的脚步轻松起来。”
梦者非常鲜明地感受到了那种痛苦的感觉,即便在醒来后,他都分辨不清真假。由梦的显意来看,这是一个寻常的梦,没什么特殊含义。这次我准备打破常规,从梦者感受最清晰的部分开始分析。
梦中梦者所感受到的那种艰难——步履维艰并带气喘——是梦者在几年前真正有过的症状。当时对他的诊断结论是肺结核。这种梦中运动受阻碍的感受,我们在裸露梦中就已接触到。在这里,我们又现它可以代表其他的含义。由梦中爬高的部分,以及梦者当时的感受,我联想到了阿尔芬斯·都德的名作《萨福》中的一段描述:一位青年男子抱着他的恋人上楼,起初她像鸿毛一样轻,但随着越爬越高,她的体重使男子不堪负荷。这整个景其实就是他们之间关系进展的写照。都德的原意是想借此警告那些年轻人,不要四处留,欠下风流债,不然到头来是玩火**。我了解到我的这位病人曾与一位名伶相恋,而最终以失败收场,我不敢肯定,这一解释是否准确。并且《萨福》的形正与此梦相反,梦的内容是上坡之初很吃力后来则轻松,而小说中描述的则是开始时轻松,后来却越艰难。使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病人为我提供的分析材料中提到,我的解释正与他当天晚上所看的一部剧的况吻合。那是一部名叫《维也纳巡礼》的戏剧,讲述的是,一个起初受人尊敬的少女,而后沦为妓女,借着攀附上层人物,得以进入上流社会,但最终仍落得个悲惨下场的故事。他又向我提到,多年前看过一出名为《步步登高》的戏,而这部戏的广告宣传画上就出现了一截楼梯。
57.第六章梦的工作(4)
继续我的解释:那位近期与他热恋过的名伶就住在出现在他梦中的那条街上,事实上这条街根本就没有旅馆。***不过,他曾与那个名伶一起在维也纳消夏,那期间,他曾在附近的一家小旅店住过。临走时,他向车夫说道:“这是个不错的地方,没有跳蚤。”车夫应道:“谁会喜欢住在这儿!这哪算是旅馆啊,充其量就是一个客栈。”
受到“客栈”的启,他立刻又联想到一句诗:“之后我就成了如此之好的主人的宾客!”然而这乌兰德的诗所歌颂的主角却是一株“苹果树”,顺着我的思绪,第二段诗句涌现出来:
浮士德(面对着年轻的女巫):
我有过一段美好的梦,
梦里出现了一株苹果树,
它的上面高悬着两个最漂亮的苹果,
在诱惑之下我不自禁地“爬上去”。
诱人的苹果,
自从天堂里得以一瞥,
便魂牵梦萦,
如今感到无比地高兴,
因为我也拥有这样一株苹果树。
毫无疑问,“苹果树”与“苹果”的意义就是指代女伶丰满诱人的胸部,我们这位梦者日夜思念的正是这“苹果”。
由分析来看,这个梦可追溯到梦者童年时期的某个印象。如果所料不错,梦者的妈妈必定会被涉及。在孩童时期,奶妈柔软的胸部是每个孩子最易入眠的旅店。
梦中也出现了梦者的哥哥,他在楼下,哥哥在楼上。而这又是不符事实的。因为如我所知道的,目前他的哥哥正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他依然维持着不错的生活水平。在对梦的内容陈说时,梦者并没有确切地说哥哥在楼上,他在楼下。如此,彼此的地位就明了了。在维也纳口语中,当表示一个人失势时,就说某人在“楼下”。也就是说,他垮下来了。因此,当一个梦的一些部分故意以颠倒事实的况出现时,必有特殊含义,梦的隐意与显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由这种颠倒来解释。我们已经现了这种颠倒的出现规律,在这个梦的结尾,有一个明显的颠倒,《萨福》中的描述也是一例。这种颠倒的用意我们可以借由下面的分析看清楚:《萨福》中描述的是,那个男人抱着与其生了性关系的女人上楼。而梦念中,则生了位置颠倒,换成女人抱着男人。如此,这种形只可能生在童年时期,奶妈抱着婴儿上楼。所以,梦的结尾在萨福与奶妈之间建立了联系。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大群人”指的是一个秘密。梦中出现的哥哥代表的是他此后的某个敌。那位老绅士辱骂意大利国王的内容,是近期真实生的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它指的是低阶层的人进入上层社会所引的矛盾。
接下来我将分析一个来自一位正接受我治疗的老妇人的梦,以再为梦的凝缩作用提供支持。面对一个处于严重焦虑状态的病人,我可以断定她的梦必然包含很多性的想法。她会很意外自己怀有这些思想,甚至会认为难以置信。因为我只是选取了梦的部分内容做分析,所以材料看起来有些缺乏连贯性。
(三)金龟子的梦
“梦中它看到有两只金龟子被关进了盒子。她因为担心它们会被闷死,而决意要将它们放掉。她将盒子打开,其中一只金龟子飞了出去,而另一只却因为她应了某人的关窗要求而被压死在了窗框上。”
她丈夫出差了,十四岁的女儿来同她睡。当天晚上,女儿告诉她水杯里掉进了一只飞蛾,听后,她并没有把它取出;次日清晨,在看到那只淹死的飞蛾后,她产生悲悯之心。当天晚上,她还看了一本书,内容提到几个孩子将猫丢进烧开的水里,其中对猫在水中挣扎的景描写得十分真切。这两件生于梦前的事自身并无意义,然而却共同唤醒了她对人类对动物残忍这一事实的探究。数年前,在他们去某地旅行的一次经历中,她女儿十分残忍地对待动物。她将一些蝴蝶抓来,而后又将它们杀掉。又有一次,她将大头针插在一只飞蛾身上,迫使它在房间里飞行,飞了很久。此外,她还曾长时间地不喂蚕蛹吃东西,致使其活活饿死。儿时,她就常常将大甲虫和蝴蝶的翅膀撕扯下来。然而此时她已经看不下去这些残忍的行为了,她变得不再残忍。
58.第六章梦的工作(5)
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外表和性格之间并不一致。就在她女儿开始抓蝴蝶的同一年,她们所在的那个区爆了金龟子的虫灾,孩子们对这种甲虫痛恨极了,纷纷将它们踩死。我的这位病人亲眼目睹过一个男人撕去金龟子的翅膀,然后将其身体吃掉的景象。她就是在五月份出生的,并且也在这个月份里结了婚。新婚的第三天,她写信告诉父母,说自己感到很幸福。然而她说的却并不是事实。
做梦当晚,她翻出了一些从前的信件,并为她的孩子读了其中的几封,在读的过程中,她的神态时而认真,时而又似在开玩笑。最有趣的一封是一位钢琴老师的求婚信,那时的她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另外,还有一封是一位有名望的人写的求爱信。
她一直责怪自己不该让女儿看莫泊桑的一本“坏书”。同时,由女儿向她要砒霜的事件她又联想到了都德的《富豪》一书中提及的将莫拉公爵送去天堂的药丸。
她总是为出门在外的丈夫担心,她白天会产生很多关于丈夫在旅途中遭遇不幸的幻觉。之前对她做过的分析显示,她心底曾产生过埋怨丈夫变老的意向。这种在梦中复现的意念,是她做梦前几天的经历的合理推论。一天,正做着家务的她忽然跟丈夫说:“你去上吊吧!”几个小时之前,她听说,如果男人上吊,就会极强力地勃起。深深压抑着的对男人勃起的**,不由自主地冲破束缚表露出来。“你去上吊吧!”意味着“你勃起吧!”这里没有比《富豪》中詹金斯医生的药丸更合适的了。梦者十分清楚,最有效的春药就是斑蝥,而金龟子是配料之一。这就是梦的内容的最核心部分。
她和丈夫曾就开或关窗争吵过。她习惯开窗睡觉,因为这样可使空气流通。而她的丈夫却喜欢关窗睡觉,他不想被任何声响打扰。一整天的疲倦导致了她梦中的抱怨。
在上述的三个梦中,我突出强调了梦念中一再复现的显梦元素,以便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梦的隐意与其显意之间的多种关系。然而,因为对这三个梦并未彻底地进行分析,所以我们有必要再引入一个梦,并对其进行完整的分析,以更好地看出组成梦的内容的成分的多样性。所以,我要继续关于伊尔玛的那个梦的分析。借由这个梦例,我们还能够就在梦过程中的凝缩作用有更清楚的认识。
梦的主角是我的病人伊尔玛,在梦中的她就是现实中的样子。因此,梦里她所代表的就是她本人。然而,我在窗口为她检查时,她所表现的态度却是我在另一位女士身上见到的样子,在梦念里,这位女士是我希望用来替换我的病人的人。梦中伊尔玛的病状让我想起了白喉性黏膜病,而这后来使我记起了在我大女儿生病期间我的忧虑,所以梦中的她又替代了我的大女儿。而又因为和我大女儿的名字雷同,一位因中毒而病逝的病人被引入到我的分析中来。之后,梦中伊尔玛的形象又代表了我在儿童医院神经科诊治过的一个小病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两个同事朋友对此得出了不同的诊断。我的小女儿在这里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伊尔玛”不愿张开嘴巴,这可以和我曾检查过的另一位女性联系起来,我的妻子也最终被涉及。此外,由在她喉部现的病变,我又联想到了其他一些人。
与伊尔玛相关的很多人都出现在了梦中,但他们都没有以真面目出现。他们都潜藏在伊尔玛背后,因此伊尔玛是一个混合体,她具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性格。在梦中,伊尔玛一人代表了为凝缩作用所省略掉的其他人物,所以,她的形象多多少少集合了这些人物遗留下来的特点。
为了清楚梦的凝缩过程,我以另一种方式制造了“集合形象”,即将至少两个印象整合成一个梦的意象。梦中m医师的出现就是此法的应用。他名为m医师,甚至行也与平时的m医师一致,但他的身体特征与症状却完全属于另一个人——我哥哥。面色苍白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别的特殊含义。
在梦中,凝缩作用工作的一个主要方法即是建立集合形象或复合形象,接下来,我将从另一方面就这一点做进一步探究。
59.第六章梦的工作(6)
梦的打针部分内容提到的“痢疾”概念也有多种解释:可能是因为与diphtheria一词同音;也可能是与被我建议到东方旅行的那个我误诊为是歇斯底里患者的人有关。
此外,梦中出现的propels(戊基)词也经过了有趣的凝缩。在梦念中真正有作用的是amyls(丙基),然而在梦形成过程中,很可能它们之间生了简单的置换,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在此处生的移置完全是凝缩的结果,我们可由以下的分析来证明这点。如果我对propylen(戊基)一词稍加沉思,我的面前就会自然浮现出它的同音字propy-laeum(圣殿入口),不只是在雅典,在慕尼黑也能找到圣殿入口。在做这个梦的前一年,我曾到慕尼黑去看望一位患重病的朋友。而随着丙基出现梦中的trimethylamin(三甲胺),正是我与这位朋友提过的一种药物。是这样的路径,把我的这位朋友带进了我的梦中。
如同别的梦分析一样,对这个梦的分析也收获了一大堆有同等意义的联想。而需要我认同的是,隐梦中的丙基在梦的内容中确实与戊基生了移置。
一方面,我朋友奥托的身上集合了很多这个梦的意念,奥托责备我,不同意我的观点,还拿带有戊醇味的酒送我……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见了一组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的观念。我的那位住在柏林的朋友威廉非常了解和认同我,他还给我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与性过程有关的化学方面的研究资料。
在与奥托相关的意念中,吸引我注意的是一些形成梦的近期事件。先是戊基,它在梦的内容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而关于威廉的意念,则极可能是与奥托的观念对比后形成的。在整个梦中,我不断地将令我不快的人替换成我欣赏的人,而后让其对付我的对头。因此,奥托意念中的戊基被慢慢转换成同属于化学领域的“三甲胺”的记忆。因为受到各方面的拥戴,三甲胺才得以入梦。“戊基”原本可以以原有的面目大方地进入显梦,然而却因为威廉意念的存在而失败。“丙基”与“戊基”是两个很相似的词,而且威廉意念中的慕尼黑又与“丙基”相关,因此两意念集团之间便以“propyls-propylaea”的形式建立起联系。像是早就协商好了似的,双方都选择这个中间连接入梦,于是一个有多重意义的中间公共实体就诞生了。而若要将梦的内容窥探出个究竟,就必然存在一个有多重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为了存在这一中间环节,我们的注意力必须迅速由关键意图转到与之有关联的小节上。
结束对“伊尔玛打针”的梦的解析后,我们对梦形成时凝缩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多少有了些了解。我们注意到,凝缩作用有着这样的特点:将梦的内容中那些反复出现的成分组成新的集合(将人物或影像集中一起表现),并且建立一些中间环节。而关于凝缩作用的目的以及其采用的方法等问题,我们要等到讨论梦形成的所有心理过程时再深入地探讨。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已取得的成果,一件事实是:正是梦凝缩将梦念与显梦联系起来的。
当梦的凝缩作用处理的对象是字或名称时,会更容易被看清。梦中的字通常会被当成是某种具体事物,而与之相连的意念一般也要经历这样的结合变化。所以,这种梦就产生了最滑稽、最怪诞的新词。
1。我收到了一位医学同事寄来的论文。文中他对一个近期生理学的现评价很高,并且还有些浮夸的嫌疑。于是,当天晚上我便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一个句子,很明显是针对他这篇论文的:“这篇文章是以norekdal的风格写成的。”初看,我对这个新词感到为难,假设它是德文形容词“巨大的”、“出众的”等的诙谐模仿,但它的字源我还不能确定。后来,我现这个新词竟可以分成“nora”(诺拉)和“ekdal”(埃克达尔)两个字。这是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和《疯狂的公爵》中的两个人物的名字。我曾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关于易卜生的评论,而这正是我收到的这篇论文的作者的又一新作。在梦中我批评了他的论文。
60.第六章梦的工作(7)
2。这是来自我的一位女病人的梦,她向我描述:“我梦到和一个留着漂亮胡子以及有着特别眼神的男子一起参加一个农民举办的宴会,里面出现了一个无意义的复合词——uclamparia-wet。”
男子的长相以及闪烁的眼神使她想到了罗马附近圣保罗教堂里的教皇绘像,那里有一位金黄色眼睛的教皇,尽管这只是幻觉,然而它却往往会吸引观光者。进一步联想的结果是,这个人的整体长相真的与她的牧师相像,而那漂亮胡子的原型就是她的医生——我,他的身形又与她的父亲相仿。这所有人,与她均有一种共同关系——都是她生命的引路人。再更深一层地探讨,金黄色的眼睛引出的是金子,金子又能联想到钱,这又和她接受精神治疗的花费联系到了一起,她为这一大笔支出感到心疼。此外,金子还引出了她的另一段联想,“金治疗法”是治疗酒精中毒的方法之一,而d先生就因为患上酒精中毒,才遭到了她的拒绝,她不反对偶尔喝喝酒,而且有时候,她也会喝些啤酒或是一般别的酒。联想到这里,她又一次回想起圣保罗教堂和它的周围环境。她记得她曾在邻近教堂的一个叫trefontane(三泉)的庙宇里喝过一种由troppist(天主教之一支)僧徒以“尤加利树”为原料酿成的酒。后来,她又就僧侣们如何在一片沼泽地带种植尤加利树,而使整片沼泽变成肥田沃土向我描述了一番。因此,uclamparia这个字可以看成是eucalyptus(尤加利树)与malaria(疟疾)两字组合成的。而wet(潮湿)这个字也是一种联想的产物。该地区曾是沼泽地带,潮湿自然是它的一大特征。同时,潮湿有时也代表着反面的干燥(dry)。而且,dry正是那位若不是太过贪杯,她便会嫁的人的名字。dry的字源可上溯到德文,德文里drei是“三”的意思,因此,又与“三泉”庙联系了起来。在对dry先生的嗜酒程度描述时,她会说:“他能喝掉整座泉的水。”而dry先生也曾自嘲道:“因为我一直干涸,所以要喝很多酒。”而eucalyptus(尤加利树)暗指的是她的心理症,因为她在病时,总会出现忽冷忽热的况,因此在意大利期间,对她的最初诊断是malaria(疟疾)。而她自己也深信在那些僧侣手中买到的尤加利树汁或多或少地对她的这个毛病有益。
3。一天晚上,一个熟人敲响了年轻人家的门,他给了年轻人一张名片。当晚,年轻人做了这样的梦:有一个人来到他家为其修理家用电话,直到很晚才离开。而在他走后,电话却响个不停,它的铃音间歇地传来。佣人又叫来那个人,检查后,那个人说道:“连一个tutelrein的人都不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好笑了!”
我们将注意到,这个诱因只构成了梦的内容的一个元素。在梦者将这一景象当成是先前经验的况下,它的价值才能够挥出来。尽管这个先前经验并无意义,但它却使得梦的联想得以进行。小时候,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有一次,他迷迷糊糊地将一杯水洒到了地板上,浸湿了电话线,最终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将父亲吵醒。关于tutelrein的分析可从三个方向着手。“tutel”是法律术语,表示“监护”(tutelage)。而“tutel”或“tuttel”在俗语里是指妇女**的粗话。rein部分是纯洁、干净的意思。此外,zimmert和elegraph(家用电话)可组合成zimmerrein(家务训练),这就与把地板弄湿建立了联系,而且实施者极可能是梦者的家庭成员之一。
4。在另一个况下,我做了一个由两个分离的片段构成的梦。一个片段是一个单字“autodidasker”,另一个片段是我几天前产生过的一个幻想。幻想的内容是:下次当我再见到n教授时,我一定要告诉他:“我上次向你求教的那个病症确实是神经症。”因此,新字autodidasker一定包含这两个特征:一,含有某种隐意;二,这个意义必与现实中我对n教授的观点的看法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