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平淡无奇
秦风莫名地想起了自己看到的资料,国际的试飞设备早就更新换代了,比如法国的,随时传输数据,试飞院如果能引进这种类型的设备的话,那自己飞机上的各种状态,地面就能直观地看到了,比现在这样靠着无线电联络效率要高得多了。
来到试飞院之后,这架飞机加装了试飞院研制的数据记录设备,但是这些数据,照样要飞回去才能研究。
也就是说,如果飞机摔了,数据也就没了,这种情况下,照样需要冒着任何危险,把战机开回去的。
秦风在心中暗自地打定了主意,同时,手上开始逐渐地减小油门。
“速度已经降低到五百。”
“速度降低到三百。”
“速度降低到二百四,操作已经很吃力了。”
秦风一边操作飞机,一边不断地汇报,想要尾旋,那就首先要失速,降低速度,就是失速一个最常见的。
“速度降低到二百二,机头抬起来了!”
和理论分析的一模一样,随着速度继续降低,飞机机头向上抬起,迎角变大,进入失速状态。接着,按照预案,秦风进行了几下错误的操纵,飞机就准确地进入了正尾旋。
正常飞行的时候,只要不是误操作,那是无法进入尾旋的,只有在激烈对抗的时候错误操作,才会出现这种特殊情况。
而作为试飞员,如何进入尾旋也就是一门技术活了,当飞机在进入尾旋的时候,秦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接着,就是天旋地转。
不过感觉反而比上次要好一些。
上次飞机是倒扣着进入尾旋的,脑袋顶着的是大地,大地的旋转,很快就会让人产生恶心欲吐的感觉了。
但是这次却是正着进入尾旋,头顶还是天空,而且,在万米高空,是没有云彩的,没有白云,就没有参照物。
飞行员的身体素质都是相当好的,转过几圈来,适应了,和平飞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歼-7战机进入了尾旋,就像是进入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漩涡一般,旋转着向下转动。
这个时候,秦风都有一种想要向左压杆的冲动了。
如果能够判断出来现在飞机是向右滚转的,那一般的飞行员的下意识的动作就是向左压杆,用来改平坡度,这样只会让尾旋更加厉害,最终无法收拾。
“006已经进入尾旋,高度一万一。”
在进入尾旋之后,也不能立刻改出,还要体会一下进入尾旋的这些感觉,回去之后汇报的。
于是,战机就一圈圈地旋转着下落,秦风在心中暗暗地竖着:“一,二,三…”
当数到第六圈的时候,他继续喊道:“第六圈尾旋,高度八千,准备改出。”
说完,他放开了手和脚。
没错,在这种尾旋中,不能按照平常的正向操作来改出,因为高度还有,所以首先的实验就是平舵、杆中立,如果尾旋还不能停止,再压顺杆。
操作杆被放开了,处于中间位置,方向舵上的脚也离开了,防止因为紧张而误操作,此时,秦风的身体由于过载被压在了座椅上,眼睛依旧在盯着各个仪表,同时,嘴里还在数数。
“七,八,九…”
“高度五千,没有改出,准备顺杆。”秦风看着自己前面的仪表,现在已经转了十五圈了,平杆还是不行,那就必须要顺杆了。
就在他喊完了之后,突然,感觉到飞机不再转动,开始向下俯冲了,顿时心中一喜:“尾旋已经改出!”
飞机向下俯冲,速度不断增加,当速度达到50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他拉起来了操作杆,歼-7战机如同被驯服的猛兽,乖乖地继续平稳飞行。
第一次的试飞,就在这样的平淡无奇中度过了,秦风的心态很平稳,而地上的人,却是捏着一把汗。
虽然理论分析的很透彻了,但是,真正在飞的时候,那却是要冒着很大的危险的,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啊。
秦风把这理论验证为了实际,编写进飞行教材之中去,以后,后面的飞行员在飞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那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高度多少,飞机要转多少圈,下降多少,才能成功改出,这就有了例子可以依靠。
而秦风的试飞,看起来平淡无奇,其实却是步步惊心,随时都会遇到危险的。
屠老等人就更是心急了,如果不飞尾旋,己方的飞机已经定型了,如果飞了之后,改不出来,反而会影响到定型啊。
现在,听到试飞完成,秦风正在返场,大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歼-7战机的机头上扬,以一个优雅的姿势,稳稳地降落下来,这绝对是一个满分的标准。
当初在132厂的时候,每次进行重大科目的试飞,就会有无数的人涌上来,欢庆这次试飞的成功,而在试飞院,也许是惊心动魄的试飞经常进行,所以秦风下来之后,也属于很平常的了。
和上天时候的场景反而不同,也倒让人感觉到奇怪了。
滑回了停机坪,就有地勤人员打开设备舱,将飞行数据拷贝下来,方便研究,加油车也开动上来,给战机补充燃料,下午的时候,就要进行第二次的试飞了。
回到了会议室,秦风就开始汇报了。
“这次平飞小表速进入尾旋,改出很顺利,只要有高度,那咱们只要不误操作,飞机拥有自己改出来的能力。”秦风将自己的感受说完了之后,总结道。
有的飞机,进入尾旋是不容易改出的,甚至无法改出,也有的飞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有自动改出尾旋的能力,米格-21虽然早就落后了,这方面还真是不错。
飞行数据输入了基地的计算机里,分析之后,大家都认同了秦风的观点。
等到了下午,秦风的第二个试飞科目就开始了,大速度,大迎角进入尾旋!
试飞是枯燥的,每一次的试飞,都仿佛是从鬼门关上走过一遭一般,整个尾旋试飞中,秦风一个人飞,一个人感受,就这样,飞了十几天。
第四十七章 邀请飞歼-8
这天飞完了尾旋,秦风和大家一起研究总结了这次的尾旋科目之后,时间还早,于是,绕着试飞员的跑道跑步。
飞行员,身体素质必须要高,每天的体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但是,就在今天,他刚跑了一圈,就看到了李团长的身影。
“李团长,您也跑步啊?”秦风问道。
“是啊,咱们都一样,最近感觉怎么样?”
“还有最后两个科目,这次的尾旋试飞就结束了。”秦风说道:“咱们的歼-7战机,这次终于算是完成了所有的试飞项目,不留任何的遗憾了。”
“是啊,这次试飞结束,一个二等功是跑不掉了。”李团长说道:“怎么样,今后有什么打算?”
此时,两人已经跑到了单杠的前面,秦风正要跳上单杠去做引体向上,听到了李团长的话,顿时一愣:“我当然是回132厂啊,怎么了?”
“最近顾总在不停地打报告,试飞院也看重你,怎么样,你愿意继续留在试飞院吗?”李团长问道。
留在试飞院?
对试飞员来说,试飞院就是最神圣的殿堂,如果能留在试飞院,当然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自从开始试飞歼-7战机,秦风已经对132厂有了深厚的感情,而且,自己还是611所的新歼项目的参与者。
自己如果离开了成都,在试飞院发展的话,那这一切就全部放弃了。
想到这里,秦风定定地说道:“我的根在成都,咱们的歼-7 ii虽然完成了试飞,但是,据说咱们接下来就要引进马可尼公司的航电设备来改良咱们的战机了,还是需要试飞的,而且,我还答应了611所的宋老,我不能失信,我要留在成都。”
李团长听到了秦风的话,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秦风对成都的感情很深啊。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声咳嗽,扭头一看,原来是顾总。
“秦风啊,有空吗?看看咱们的歼-8去?”顾总向着秦风说道。
“走吧,一起去看看。”李团长也说道。
于是,三个人向着歼-8的机库而去,一边走,一边聊了起来。
“秦风啊,现在试飞院对你的评价很高,大家都说,咱们第一代的试飞员是勇气型的,第二代的试飞员,就已经是技术型的了,你就是咱们第二代试飞员中的佼佼者。”顾总说道:“按照你的提议,咱们重新修改了歼-8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后机身过热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刚刚建国的时候,很多飞行员都是从陆军转过来的,身体素质足够好,但是知识水平却不够,简单的飞行原理,在他们这里也是天书一般。
至于试飞员,那是从飞行员里面挑选出来的,知识达到高中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
老一代的试飞员,靠的就是自己的勇气,靠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完成的一个个的试飞任务,而秦风呢?知识水平高,很多问题能动脑子想,判断情况,而且还能解决问题,这太难能可贵了。
歼-8后机身高温的问题,一直时有发生,总是解决不掉,烧毁减速伞也不是第一次了,大家都是头疼,谁知秦风的提议下,厂所联合,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来修改,今天又飞了一次,结果真的给解决了!
顾总对秦风是佩服的,有这样的试飞员来给己方飞歼-8,那歼-8在年底之前的定型就更有把握了!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草坪一旁的机库区,歼-8战机正在进行飞行任务结束后的例行保养,王扬也在那里,看到了秦风,就兴奋地跑出来,一拳打在他的肩头。
“你小子,神了,问题这样就解决了,咱们终于可以进行超音速试飞科目了!”
飞超音速,就要开加力,一开加力,后机身就过热,这样,超音速试飞科目就没办法进行。
今天试飞后,超音速飞行一切正常,就可以继续进行其他的科目了。
“什么?咱们这架歼-8战机,十几年了,现在还没飞超音速的科目?”秦风惊讶地说道,他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么说来,这架飞机还有一多半的科目没飞呢,十几年了,就飞了这点?而且,还想要在年底定型?
这也太玄了吧?
“是啊,秦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极力邀请你加入我们,一起试飞歼-8,我相信,有你的加入,我们的试飞一定会更高效。”顾总说道:“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不能再等了,以前是因为某些原因,耽误了十年,现在,我们必须要尽快让歼-8定型服役,成为保卫我们祖国的长空利剑!”
一款战机,试飞了十年,还没有飞了一半的科目,剩下的科目都要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完成,那自然是相当紧张的了。
这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以前的时候只有一架原型机,飞上天,有问题,就得想办法改进,在改进的这十天半个月里,是不能继续飞的,这样进度当然很慢了。
而现在,已经有了数架原型机,一架试飞中发现了问题,别的飞机可以先飞其他科目,等到改进了之后,所以飞机一起改进,就都排除了故障。
这样,试飞员的需求就紧迫起来了。
秦风皱了皱眉头,说道:“可是,我还要有歼-7 ii的换装航电的试飞项目,还有在611所,我承担了新型号战机的预研任务的。”
“新型号的战机,又不是只有611所有。”顾总在一旁说道:“咱们601所,也是有新的型号研制项目的,如果你参加咱们的歼-8试飞,那我邀请你参加咱们新型号的研制,怎么样?”
歼-8属于一种歼-7的改款,并不是全新的战机,现在,空军看着世界上其他国家装备的战机是越来越先进,当然希望尽快赶超了。
和歼-8并列的歼-9项目,十几年了,还停留在纸面上呢,而己方早已经完成了歼-8的设计,进入密集试飞阶段,同时,为了满足空军对下一代战机的需求,601所也已经展开了新歼的预研。
第四十八章 歼-13的诱惑
这就是歼-13.
如果说这个项目的预研的话,那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有了越南战争的战例,研究人员发现笨重的重型战斗机在空中反而敌不过小巧的轻型战斗机,空战多发生在中低空跨声速,还是以目视格斗为主,因此需要有较高的跨声速盘旋、上升和加速能力,就萌发了研发前线战斗机的设想。
到了1972年3月12日,601所总体室副主任方宝瑞领导的小组正式向六院报送短距起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
1972年9月26日,六院作出批复,将该机的研制下达为二号任务,指出:“二号任务为前线歼击机,突出机动性,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大力减轻起飞总重,力争推重比达到或超过1.2,在确保机动性的前提下,争取续航时间比歼-6有延长”。
这款被称为二号任务的战斗机,后定名为歼-13。
转眼间,七八年过去了,这款战机陆续研制中,指标不断调整,现在又趁着东风,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上次去埃及带回来的那架米格-23!
米格-23对国内的军机研制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它的机头,是要准备移植到歼-8上的,它的可变后掠翼结构,被洪都很看重,同时,它的尾部还有一台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
米格-23战机采用的是 r-29-300型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结构为双转子,环形燃烧室,气动喷嘴,高温涡轮,加力推力全程无级可调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81千牛,加力推力 122.5千牛。推重比6.5。
可以说,它简直就是给歼-13量身打造的!
歼-13以前计划采用斯贝,但是推力不足,后来有打算采用涡扇-6,但是这款发动机一直在难产之中,而国内在引进之后,发现这种米格-23发动机在单位推力、推重比、中低空亚跨声速的高度、速度特性上都优于歼-13飞机计划装备的涡扇-6 发动机。
简单说一个指标,比如秦风看到的幻影4000,采用双发动机,爬升率超过了300米每秒,已经是逆天的存在了,但是如果把这款米格-23的发动机给歼-13装上,爬升率和双发的幻影4000不分上下!
现在601所正是兴致勃勃,上下鼓足干劲,希望把这款战斗机捣鼓出来,成为国内空军未来的主力战机。
秦风的飞行技术出众,同时秦风的理论储备很丰富,601所也希望有这样的试飞员能够加入进来,让歼-13的研发锦上添花。
现在,歼-13还是个绝密项目,按说秦风是不能知道的,所以,顾总也只能简单地说几句:“咱们计划的歼-13战机,整体结构和f-16差不多,带边条翼,大迎角性能,盘旋性能都相当出众。”
看着秦风不说话,顾总继续说道:“咱们继续走的是空中李向阳的方案,自重只有9吨,机动性高…”
空中李向阳的方案?听到了顾总的话,秦风顿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
去西方的考察,开阔了秦风的视野,未来的战争中,电子技术会占据越来越大的作用,己方的歼-7 ii战机,都试图在换装西方的先进航电系统,让战斗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毕竟,己方连个机炮热线都没有实现呢,西方已经是导弹为主了。
这个时候,还在提倡空中李向阳?
虽然这个方案有9吨,两个空中李向阳了,但是,思路本来就是错的。
“它装备什么机载设备?”秦风问道。
看到秦风感兴趣了,顾总继续说道:“为控制飞机最大起飞重量,同时鉴于咱们现在的技术水平,飞机仍然要分型,大量生产的是白天型,不装雷达只装测距仪;另外少量生产装雷达的型号,只作全天候截击使用,机动性要差一些。火力则是航炮与近距格斗导弹并重。”
当听到了顾总的这个叙述之后,秦风连连摇头:“顾总,这个思路错了,我们不能重复走这样的错路了!”
看看西方,都在提倡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远距离上发现和锁定目标,这肯定是未来的方向。
虽然在越战中导弹的命中率很低,但是导弹系统在不断成熟之中的,以后的空战,肯定是导弹为主,这个时候还在一味地只知道近距格斗,注定会被时代淘汰的!
听到了秦风的话,顾总顿时脸色就是一变,说道:“你说什么?说我们思路错误?”
“是的,顾总。”秦风说道:“我记得您曾经鼓励过我,要大胆发言,所以,我的这个论断可能会让某些同志觉得我在夸夸其谈,但是,我还是想要向您说一下我的看法。”
在这个时代,说话必须要小心的,虽然已经不像前些年那样,但是,祸从口出还是个真理,少说话,多做事。
秦风却是忍不住了,他知道,自己只是个小小的试飞员,是不能干涉到上级的科研机关的研制方向的,但是,自己读了那么多的国外文献,自己又出国看过,觉得还是能够把握住未来的脉搏的。
自己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帮助大家分析未来的真正方向。
“我们在研究越南战争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米格21性能差、功能简陋,甚至一度和美军f4战机打出了水平相当的交换比。所以,我们认为数量战胜质量,我们认为空中的战斗主要存在于近距内。”秦风望着顾总的脸色有些不好看,还是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了。
“这种乐观的判断,完全无视了越南战争在当时政治、60-70年电子技术仍然非常不完善、乃至于越南地理和气候条件上的高度特殊性。现在,如果我们依旧这样片面地解读越南上空的战斗的话,那就会继续和世界脱节,拉大和世界的差距,低性能战机可以用廉价换取数量优势、进而获得战斗胜利的这种现象,今后会越来越少见。”
秦风希望自己能够说动顾总,既然自己说两侧进气的优势,顾总都能听进去,那现在他也应该能听进去才对。
第四十九章 危险更大
两侧进气为了啥?不就是为了腾出机头来安装大口径的雷达吗?
“从总体技术发展上看,战斗机的趋势是探测和攻击能力越来越完善。随着电子设备和武器的性能差距拉大,即使是飞行性能处于同等级的战机,其交战的交换比也将越来越难以拉近,更不用说逆转。”秦风继续说道:“以后如果我们的战机没有强大的雷达设备,没有先进的导弹系统,那我们将会陷入只挨打无法还手的局面。”
顾总听着秦风的话,内心是很不以为然的,这样的观点,以前就有,甚至还流行过导弹万能论的,但是后来呢?那些f-4战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过机炮,后期不还是加装了机炮?
“好了,秦风,你说的这些,等到去了601所,一起去汇报吧。”顾总向着秦风说道:“你先参加我们的歼-8战机的试飞,这样,你不就有机会去我们601所了,你的这些观点,可以向上级直接反映,如何?”
顾总是很会做事的,现在他要达成的目标是让秦风帮助试飞歼-8,至于歼-13如何设计,那就是后期的事了,秦风的这些观点,只有他参加了歼-8的试飞,就能去找上级反应他的观点了。
说完,顾总向着王扬说道:“王扬同志,带着秦风同志去熟悉咱们歼-8的座舱,过几天他飞完了剩余的尾旋科目,就能飞咱们的歼-8了。对,咱们歼-8的尾旋科目,还等着他来飞呢!”
不知觉中,秦风已经成为了整个飞尾旋科目中的唯一人选了,现在听到了顾总这么说,秦风总之是推卸不掉了。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干革命。
王扬拉着秦风,上了歼-8的座舱,让秦风坐在座舱内,秦风跨进座舱的瞬间,就冷静了下来,这个座椅似乎有一股神奇的魔力一般。
可以说,歼-8的座舱和歼-7几乎就是一模一样的,座舱盖前翻,少了固定风挡的多余的隔框,视野倒是开阔一些,面前的仪表盘,和歼-7布局相似,只是因为双发,所以多了一些而已。
稀里糊涂地上了座舱,稀里糊涂地熟悉了仪表,基本操作,同时,王扬也开始向秦风介绍各种事项。
“我们接下来的试飞主要是超音速,咱们的飞机是双发的,打开加力之后,推背感很强。”王扬介绍到这里的时候,秦风还隐隐地有一种兴奋,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推辞了。
毕竟,歼-8属于国内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了,不知如何,他的眼前却总是浮现出来了那个歼-9的模型,那个鸭式布局的战机,才是他最想要飞的啊!
“不过,咱们的超音速试飞,得慢慢来,因为飞机设计的时候,结构强度就没有信心,咱们每增加0.1马赫,就要进行一个侧转,试试飞机的强度够不够。”
“那如果不够呢?”秦风突然问道。
这和飞歼-7不同,歼-7有完整的原型可以参考,就是修修改改而已,而歼-8每一根横梁,纵梁多大,都是自己设计的,如果设计师心中没底,就只能靠试飞员来飞。
听到了秦风的问话,王扬说道:“如果不够,那飞机就可能空中解体。”
他说的很轻松,却让秦风心中咯噔一下。
试飞是高风险的,而歼-8的试飞更是风险中的风险,作为歼-8的试飞员,大家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如果飞机解体,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弹射座椅了,但是这种歼-8的弹射方式和最初的歼-7一样,可靠性很低。
危险性,那也是不言而喻的。
害怕吗?
当然不!作为试飞员,就是要向危险挑战,怎么能害怕危险?
越是危险,反而要越迎难而上!
秦风正在座舱里面就坐,熟悉着座舱的一切,突然间,外面想起了消防车那特有的警笛声。
听到声音,所有人都是一愣,跟着,就迈开了步子向外跑去。
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大家不管在干什么,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儿,发疯一般地向着跑道的方向跑,大家还会抬头看着天,看看天空有什么情况出现。
如果是基地里响起了消防车,救护车的声音,那多少还能回来,哪怕是在降落的时候坠毁了,如果没有这种声音,那可能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到了。
这里,随时都会有牺牲,大家不会麻木不仁,大家都希望战友能够安全地回来。
秦风跳下了座舱,也跟着跑出去。
此时,跑道的外面已经聚集了一些人,大家抬着头,远远地看着,只见天空中,一架宽大的飞机,左侧的发动机冒着黑烟,正在向着机场而来。
不是战斗机。
现在的试飞院,主要进行四种飞机的试飞,歼-7,歼-8,运-7,运-8,所以大家都简单地称之为两七两八。
现在那架飞回来的飞机,是一架运输机,两侧各有一台发动机,那就是轻型的运-7了。
看到问题不大,大家才松了口气,在大家的注视下,只见这架飞机对准跑道,稳稳地降落下来。
“怎么回事?”秦风向着一旁的人说道。
“这架试飞的运-7,在返航的时候撞鸟了。”
原来是这样。
鸟儿虽然是血肉之躯,强度不高,但是飞机的速度快,所以一旦撞鸟,相对速度很大,尤其是撞到了发动机上,很容易引起发动机故障。
好在那架飞机有两台发动机,这要是单发的,风险性就更高了。
消防车,救护车,都闪亮着警笛等在一旁,当运输机停下来之后,立刻就将消防水浇了上去。
好惊险啊。
试飞员,是一群向着死亡不断地发起挑战的男人,他们可以选择安逸的工作,以他们的技术,都可以去民航,可以有得体的工作,有高额的工资,有平稳的生活,但是,他们却在死亡线上不断地奋斗,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强大的国家。
所有人都摘下了帽子,向着这架飞机默默地敬礼,看着试飞员满不在乎地走下飞机,就和平时一样,他们无畏死亡。
第五十章 首飞歼-8(加更)
“既然你决定要试飞歼-8,那我们也尊重你的决定。”屠老说道。
转眼间,又过去了一个星期,歼-7战机的尾旋科目已经试飞完毕了,歼-7 ii战机迎来了真正的定型,同时,132工厂内,大批的歼-7 ii战机正在紧锣密鼓的生产之中,除了供给部队之外,更是要出口创汇,所以,任务很重。
而且还有米格-21mf的测绘仿制工作,所以屠老必须要返回成都了,现在,秦风说要留下来飞歼-8,那屠老就只能独自回去了。
“请您转告宋老,我在这里会试飞到年底,等到歼-8定型之后,我就回成都。”秦风说道:“我依旧记得我的职责,我既然加入了歼-9的项目,肯定会尽我的努力的。”
既然留在了试飞院,那就没法去611所了。
屠老看着秦风,说道:“好啊,就怕你被601所的歼-13迷上,再也不回成都去了。”
航空工业中,601所是老大哥,屠老也知道,歼-9现在的前途渺茫,歼-13还是有很大希望的,秦风如果加入了歼-8的试飞团队,那肯定就会接触到歼-13的,这样的好苗子,到处都抢啊。
秦风摇头:“不会的,我更喜欢宋老的项目。”
送走了屠老等人,秦风一边继续整理试飞的资料,一边开始进行试飞歼-8的准备了。
试飞是一个严谨的工作,秦风必须要熟知歼-8的各种参数,各种应急处理,先上手飞几次亚音速,才进入到真正的试飞任务中去。
“006报告,各种仪表正常,请求起飞。”
“001收到,可以起飞。”
随着塔台里传来的试飞团团长的声音,秦风左手柔和地拉动油门杆,两脚松开两个舵机,接着,后背上就传来了那熟悉的感觉。
由于歼-8的尾部塞进去了两台发动机,所以这种战机的推重比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虽然没有打开加力,和歼-7的加力起飞的推背感几乎是一样的了。
秦风透过眼前狭小的区域,望着两边的跑道景物在飞快地后退。
由于歼-8属于高空高速战斗机,所以它的试飞员也都配备了专门的高空头盔,和上次去埃及时候飞的米格-21mf的头盔一般,罩在脑袋上,有些很不舒服,秦风还是喜欢以前的皮质飞行帽。
这是第一次的飞行,秦风掌握了全部的飞行要领,这个起飞动作毫不拖泥带水,他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空速表已经超过了200,他轻轻地拉动操作杆,战机的机头抬起来,继续滑跑了几十米,战机突然就是一轻,已经拉起来了!
如同鸟儿一般,在天空中飞翔,是以前很多人的梦想,有人在肩上绑翅膀,有人在椅子下面绑火箭,但是最终成功的,只有飞机。
作为飞行员,这种飞向蓝天的感觉是难以描绘的,地面太狭小了,只有天空才能容纳下自己的身体一般。
秦风看着仪表板,战机还在爬升之中,他不断地汇报:“006报告,已经爬升到两千米。”
“拉平飞机,打开雷达设备。”耳机里面传来了命令。
“收到。”秦风的手灵活地拨动前面的各个开关。
秦风的第一次试飞,只能是四平八稳,飞以前早就飞过的数据,绝对的包线之内,所以,如果仅仅是飞行,那就太浪费了。
正好,秦风飞的这架最新组装起来的试飞样机,安装了国内自行研制的第一款机载截击瞄准雷达。
204雷达。
在以前,国内的战机是没有任何的机载雷达的,飞行员是靠肉眼发现目标,冲上去靠机炮解决战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打的就是这样的惊心动魄。
歼-8战机是为了解决拦截苏联人的轰炸机而研制的,所以它在计划中就是打算要装备雷达的。
204雷达, 30公里内发现目标,16公里发射霹雳4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拦射,这款雷达是国内追求导弹拦截能力的重要装备。
30公里,优秀的飞行员用肉眼就可以发现目标了,但是,飞行员却无法给半主动导弹制导,现在,秦风在两千米的空中拉平飞机,手指先拨动了第一个开关,预热雷达。
这款雷达大量采用了电子管部件,必须要经过至少三分钟的预热才能正常工作,这段时间,秦风也正好可以体会一下这款飞机的操作感觉。
视野不是很好,在座舱内,几乎就是肩膀刚刚露出来,以战机的机身为水平面,下半部分几乎是看不到的,如果是歼-7的话,扭头可以看到两侧机翼下挂载的副油箱,歼-8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至于向后看?座舱顶部有一个潜望镜,专门给向后看使用的,从这里扭头,早就被后面的背脊给挡住了,啥都看不到。
就这样感受了几分钟,仪表板上一个绿灯亮起,秦风在无线电里面喊道:“雷达预热完毕,请求打开雷达测试。”
“可以开始。”
随着耳机里面的声音,秦风拨动另外几个开关,仪表板的下部,那个小小的酒瓶底一般的雷达屏幕上,亮点变成了亮线,在绿油油的屏幕上转动着。
这可是机载雷达!
以前的歼-7是没有的,最多就是个雷达测距器而已,现在终于有了这么个小屏幕,秦风的心中是激动的,这几天来,一直都在学习怎么操作它了。
亮线绕着屏幕转动,意味着前面的雷达天线在转动,意味着雷达波在向着远处发射,如果有目标的话,这个时候就可以反射到屏幕上来了。
亮线绕着上面先转了半圈,当它转到下面的时候,突然间,屏幕上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亮点,数不胜数,转瞬间,整个屏幕都被亮点给填充起来了。
“006报告,杂波严重,无法进行后续实验。”秦风在无线电里面喊道。
“006,关闭雷达,立刻返航。”耳机里传来了塔台的声音。
“006收到。”秦风按照顺序关闭一个个开关,他感觉到自己的眼睛都被屏幕的强光给闪了几下,差点就要盲了。
同时,心中也有一个疑问,怎么回事?
第五十一章 204雷达的干扰问题
歼-8的操作稍显笨重,尤其是它的滚转是最要注意的。
原因很简单,它是在歼-7的基础上被塞进了两台发动机而来的,同时拉长机身,这样,机体的强度是不够的。
三代机中最常见的f-16,设计的过载是9g,而这种歼-8,滚转时候的过载甚至不敢拉到5g,否则机身可能就会从空中断为两截了。
蹬方向舵,推操作杆,歼-8在天空中划出了一个大圈子,秦风目光远眺,已经在滚转之中就看到了远方的机场跑道。
这段时间以来,他对这里的空域已经完全地熟悉了。
歼-8战机在空中轻轻地飞行着,对准跑道,稳稳地降落下来,秦风这第一次的降落,也是个满分。
机轮触地,放减速伞,当飞机停稳的时候,秦风就看到几个人扑上来了。
204雷达总体组朱组长,他中等身材,脸盘浑圆,眼睛里面满是关切,现在,秦风刚刚爬下飞机,他的声音就已经传来了:“怎么回事?我们以前的实验,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啊。”
1966年3月,国内自行设计研制的机载截击瞄准雷达204雷达上马。当时的朱组长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却毅然来到了四川内江,在山头上的607所内扎根,一起参与研制这款雷达。
204截击瞄准雷达,单脉冲体制、x波段,在研制上由于科研人员毫无经验,只能边学习边科研应用。
到1967年初,第一部性能样机整机开始联试。但大时代背景下,204雷达的研制试验工作陷入了停滞。甚至,有着成果被破坏的可能。
这期间,他就是守着这部雷达、守着机器设备,继续钻研业务,对他来说,这部雷达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般。
经历过重重磨难,终于,这款雷达被装到了歼-8战机上,进行最重要的载机试飞了,哪里想到,这第一次的飞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雷达屏幕上全部都是雪花,说明是受到了干扰的啊!
这干扰是怎么来的?
“我打开雷达后,波束开始在屏幕上显示正常,但是波束转了半圈,就是满屏幕的亮点了。”秦风说道。
试飞员的描述是相当重要的,可以给科研工作人员一手的反馈资料,听到了秦风这么说,朱组长的脸上带着疑惑:“奇怪,开始好好的,后来突然就不行了?”
他的嘴里自言自语:“难道是电路工作之后发热,导致的回馈混乱?这要是拆电路就复杂了。”
如果是西方战机,现在已经采用插片式的了,打开侧面的蒙皮或者专门开的舱门,里面的电路板是一块块的,插拔就可以了,相当方便。
但是己方的战机却是堆叠的,想要拆下面的,就要依次把上面的拆下来才行。
这样的拆解,动辄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
“还是先看看雷达天线吧。”朱组长说道。
随着他的话,已经有几个技术人员开始对着机头下手了。
歼-8战机的结构和歼-7是类似的,机头进气,为了调节各个速度下的进气效率,需要在机头中央增加一个调节锥,这个调节的进气锥前后移动,就可以控制进气量的大小了。
当初去埃及的时候,看到的米格-21mf的进气锥相当大,但是和这眼前的歼-8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它的直径至少比米格-21mf大了一半,这巨大的墨绿色的进气锥,是靠一圈螺栓固定在后面的底座上的。
几个人一起动手,十几分钟之后,这个进气锥的罩子被拆了下来,秦风站在他们的后面,看着里面的雷达天线。
从外面看,就像是一个锅盖,没错,这就是雷达天线最初发展的形式,它的前端是一个小的反射面,里面有馈源,再反射到后面的主抛物面上,向前辐射,这就是卡塞格伦天线,也是雷达技术发展以来最常用的形式。
至于它的效率,那是相当低下的。
这个时代,西方已经开始向着平板缝隙雷达天线过渡了,只可惜,那种技术,己方自己想想就够了。
秦风在后面不由得感叹,他现在还不知道,过几年的时候,他会随着众人参加一个和平典范的项目,虽然是个失败的项目,大家却接触到了西方世界中先进的机载雷达技术,从此奋发图强,为自己国家的机载雷达事业继续奉献。
“没有问题啊,咱们的雷达天线是完全正常的,没有受到震动而出现异常。”一名助手向着朱组长说道:“可能这个问题是出在电路上的,要不咱们拆卸电路?”
拆雷达天线容易,拆除进气锥就行了,但是要是拆电路,就是大工程了,而拆出来了之后测试电路,那就更是繁琐了。
朱组长皱着眉头。
他参与这个项目已经十几年了,从一个小伙子,也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组长,额头上已经开始出现白发了。
他对己方的雷达很有信心,电路板都是从工厂里最新造出来的,怎么会出问题?
就在这时,秦风突然在旁边说道:“是不是地面杂波的干扰?”
秦风一直都是在研究战机,研究这个时代的新技术的,现在,国外战机早就发展到脉冲多普勒雷达了,利用多普勒技术,通过不断的傅里叶变幻来滤除杂波,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
而这些技术,对己方来说都太超前了,这款204雷达依旧是最普通的单脉冲雷达,仅仅能够对着天空搜索而已。
自己当时的飞行高度仅仅有两千米,按照雷达天线的俯角和高度来算,肯定会有雷达波辐射到地面上去的,这样的话,雷达就受到了地面的强烈干扰,从而屏幕上满是雪花了。
听秦风这么一说,顿时,朱组长就拍了拍大腿:“没错,咱们的雷达是没问题的,就是和载机这么一结合,就出问题了!”
“秦风同志,真有你的,你的这个分析很有道理!”朱组长说完,再次皱起来了眉头:“只不过,咱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啊?”
第五十二章 挡住它
朱组长是研究雷达的,在雷达技术上日夜奋战,终于达到了国外六十年代的水平,这款204雷达的技术水平,几乎和米格-21mf上装备的雷达差不多。
但是,朱组长却不懂飞机,他只是按照601所的要求,把各个电路板设计成确定的形状,可以塞到给他们预留的空间内,而且满足了散热需求等等。
他们设计的目标就是搜索距离30公里,准确截获目标,显示到屏幕上,同时制导己方的导弹。
现在导弹还没出来,也不用说制导了,能搜索出目标来就行,当时在地面上实验做了无数遍,现在一上天就出问题了,原来是地面杂波的影响!
这里的停机坪是硬化过的,水泥地面,秦风捡起一块红砖的碎片来,在地面上蹭蹭蹭几下,画出来了一个三角形。
雷达向下最大的俯视角度,和水面画出两条线来,加上高度,这样就能算出距离来了。
“高度两千,这个是三角形的竖直高度,对面雷达的俯角大概是三十度,这样的话,根据正弦值来计算,斜边就是四千米,我们的雷达搜索距离是三十千米,已经远远地超过了。”
不用高等数学知识,简简单单的一个三角形就能说明了问题。
204雷达,天线上的万向节旋转的角度是一定的,对于亚音速目标,横向机动性强,雷达截获范围方位上宽,俯仰上窄,也就是说,水平方向上它的最大夹角可以达到120度,竖直方向上却仅仅有六十度,这样按照水平线来算,就是三十度,无数的雷达波都打到了地面上,回波肯定也是密密麻麻啊。
现在秦风这么一画三角形,直接就计算出来了,扔掉了手里写剩下的红砖碎片,秦风说道:“要不在电路里面限制一下,减小它的俯角?”
既然向下看会闪瞎眼,那就别向下看啊,增加一个专门的控制电路。
“不,不行。”顿时就有人反对了。
这个雷达天线是用电机带动的,在电路里面控制一下就好了啊,为何不行?
秦风望着这个人,他是专门负责天线一块的,他不断地摇头:“不行,不行,这样电路就复杂化了,我们不能让电路更繁琐,这样故障率会更高。”
如果是后世的雷达,采用的都是数字电路,那只要在程序里面加几条指令就行了,很简单,比如读取飞行高度,低的时候,就让雷达的俯角小一些。
但是,现在不行,这款204雷达不折不扣地采用的是模拟电路,增加一个功能,那就要增加很多的电路,如何和现有的电路综合起来,更是考验技术。
苏联人的装备,单个子系统并不先进,但是合起来却是最好用的,这就是他们整合能力的强大。
现在,己方却没有这水平,再增加一些电路,那说不定进度得拖一年!
要知道,对付亚音速目标,是要两边宽,上下窄,对付超音速目标,雷达波束正好反过来,两边窄,上下宽,这电路必定是相当复杂的。
他强烈地表示反对。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了,现在却不能用,秦风也皱起来了眉头。
手里拎着飞行头盔,身上穿着抗荷服,秦风和众人一起都在对着机头的雷达天线出神,如果不改变电路,那该怎么解决?
众人都是一筹莫展,秦风来回踱着步子,顾总也跟着走过来了。
“秦风,试飞出了什么状况?”
随着试飞的原型机的增多,顾总也忙碌起来,刚刚处理完上一架飞机的数据,就看到这架飞机的进气锥给拆下来了,就知道有问题。
“咱们的雷达,受到地面杂波干扰,无法正常工作。”秦风说道。
不是自己的事,而是雷达的事啊。
战机,需要有武器才行,以前的歼-7,机炮就是主要的攻击武器,老旧的光学瞄准系统也能凑合着使用,但是现在的歼-8就不同了,它要拦截轰炸机,必须要用雷达制导导弹才行。
配套的霹雳-4导弹在研发之中,而歼-8战机如果不能用雷达的话,那就是有枪没弹。
顾总也是皱起来了眉头,向着朱组长问道:“原因呢?找到了吗?”
“秦风给大家分析了一下,我们觉得有道理。”
指着地面上秦风画出来的那个三角形,朱组长介绍了起来:“您看这个三角形,哪怕就是飞行高度一万米,咱们的雷达也会有相当一部分波束射到地面上。”
朱组长比划了几下,顾总就明白了,也是觉得很难处理。
秦风又看了看地面上的那个竖着的进气锥,突然间,自己的脑子里就想到了什么。
“有了!”
秦风说道。
“有什么了?”
“顾总,咱们上次的那架飞机,和咱们这歼-8的进气锥差不多吧?”秦风向着顾总问道。
顾总点点头:“比咱们的还小点。”
米格-21mf是个秘密,在场的人不清楚,但是顾总知道秦风说的就是那架飞机。
米格-21mf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背脊,一个就是进气锥,当初到了132厂之后,就开始拆解测绘了,自己对着进气锥研究过很久,当时有些疑惑,现在猛地恍然大悟了。
“拆开之后,进气锥的下半部分,有一层额外的黑色的东西,摸起来有弹性,当时我问过,有人说着几十平方厘米的东西是一层特殊的导电橡胶。”
为了让电磁波透过去,进气锥一般都是用玻璃钢等有机材料制作出来的,金属的话那就屏蔽住电磁波了。
而这个导电橡胶,自然也是挡住电磁波的了,为何是在下半部分?
以前秦风不解,但是现在遇到了技术问题,回想起这场景来,再看看地面上自己刚刚画的那个图,顿时就恍然大悟了。
苏联人是最聪明的,他们一直都是用最直接了当的办法解决问题,在后世,国内研发红旗九的时候,技术问题一大堆,明明国内的科技水平已经比俄罗斯高很多了,却是无法完成项目的研发。
后来进口过来了s300,拆开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做就行了!
当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这么做是最巧妙的,但是,让自己想的话,却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这就是人家的聪明之处吧!
秦风拾起自己扔掉的那个红砖的碎片,在三角形的斜边顶角处,狠狠地划了一个横线:“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咱们在这里挡住它!”
第五十三章 两侧进气阻力小
这条横线这么一指,朱组长首先反应过来:“对,就是这样,咱们可以把进气锥的这一部分进行一下改进,用导电橡胶包裹一下,不行的话就再加一层金属网,不过,这个区域一定要计算好!”
众人心中都很兴奋,很多时候,只要转变一个思路,就很容易解决了。
当年国内刚刚发展轿车,几个厂家就发现,自己造出来的轿车,仪表盘总是会反光到前面的玻璃上,怎么改进也不行,这个时候,终于有人想到和国外对比一下了,这一看就找到诀窍了,既然反光,那就干脆把仪表盘上面加一个遮光罩啊!
现在也是这样,雷达波束向下的倾角太大,但是不能调整雷达转动的万向节,那干脆就在这进气罩上下功夫,将进气罩的下部某一部分改造,挡住射向地面的雷达波束。
这个面积多大,是有很大讲究的,太小了,挡不全,太大了,那又会损失太多的能量,这是要精心计算的。
于是,众人就在现场开始了测量,雷达天线的倾角,高度,进气罩的尺寸,秦风已经接过了粉笔,跟着众人一起在地面上直接计算。
不知道什么时候,顾总过来了,看到秦风的表现,很是满意,这才是真正的专家级试飞员,不仅仅是回馈试飞出来的各种问题,更是要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国内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试飞员!
夜幕笼罩了大地,又是紧张的一天过去了,秦风吃过饭,来到了顾总的办公室里。
“顾总,您找我?”秦风问道。
顾总点点头:“秦风同志,我是来向你宣布一件事的。”
秦风顿时表情严肃起来,他要和自己宣布什么?
“咱们的一个气动小组,前赴咱们的兄弟单位吹风洞,现在,数据已经统计上来了。”顾总说道:“让咱们很是惊讶,两侧进气的空气阻力居然比机头进气还要小!”
当时,秦风向顾总提出了反对意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仅仅凭借想象,就认为机头进气方式空气阻力小。
按照秦风的建议,601所分别做了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的模型,去风洞里面一吹,这下结果出来了,居然是两侧的更小。
对这个结果,秦风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机头进气绝对是该淘汰的货色了,毕竟,看看西方世界,自从f105战斗机之后,彻底抛弃了机头进气,全面转向两侧进气,为何?
肯定是两侧进气更有效啊。
一架战机,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如果机头进气效率高,那负责气动的设计师们肯定会坚持机头进气,和负责雷达的设计师们打嘴炮的。
但是这种情况没见到,西方全面抛弃了机头进气,肯定是这种方式的劣势更多啊。
“不仅仅是阻力大小的问题。”秦风继续说道:“顾总,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琢磨,咱们的飞机在设计的时候,进气道应该是越短越好,现在咱们的机头进气,那进气道是最长的,对发动机肯定是有不利的一方面的。”
这是秦风琢磨出来的新的方面,看看西方的那些f-15,f-16的战斗机的图片,就可以发现对方的战机,进气道很短,几乎是直通发动机的。
机头进气,内部就得留下进气道,结果有大片的空间都利用不起来,如果改成两侧进气,那机头就能空出很大的空间来。
两侧进气的好处是很大的。
顾总点点头,也不接秦风的这个话茬,说道:“秦风同志啊,好好干,经过这次吹风洞,咱们601所终于决定,要将咱们的歼-8战机改为两侧进气,就是模仿那架米格-23的机头,这中间也可以发挥出你的作用来啊。”
顾总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望着秦风:“怎么样,你愿意加入我们的科研队伍吗?”
现在,秦风还是一个试飞员,帮助试飞歼-8的,而在现在的歼-8基础上改为机头进气,打造出它的升级版本,也就是歼-82战机来,这中间肯定是要经历波折的,如果有秦风这样既懂飞行,又懂技术的人参与,进展肯定会更快的。
秦风摇摇头:“顾总,对不起,我会帮助完成咱们歼-8的试飞,然后就回原单位了。”
虽然秦风的情商不是很高,他也是知道某些话是不能直接说的,在秦风的脑海里,那架歼-9的模型依旧占据着。
歼-8怎么改进,那也是一款二代机,它的机体设计限制了它的性能的提升,或者说,它的理念就是不同的。
它是按照高空高速指标打造的,再看看现在发展的战机,追求机动性,追求大迎角性能,放宽静稳定,这些都不是歼-8可以具有的。
所以,自己更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歼-9上去,这也许就是自己的一点私心吧。
秦风在心中暗暗地想到。
看着秦风的表情,顾总在心中也是嘀咕,这样的好小伙子,自己一定要留下的,他肯定是看不上己方的歼-8项目,但是己方的歼-13,绝对会让他大开眼界的。
现在,先继续歼-8的试飞吧。
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改进过的进气锥终于加工好了,秦风再次熟练地驾驶歼-8战机起飞,这一次,打开雷达之后,屏幕上再也没有那么多的亮点了。
看来,这个解决方案果然有效!
“006报告,雷达干扰消失。”秦风看着自己的那个小小的屏幕,在无线电里面报告道。
说完,调转机头,正前方就出现了一架正在返航的战机,他盯着自己的屏幕,希望能够看到亮点。
肉眼都能看到的目标,距离不过十公里,雷达应该很清楚地发现才对吧?
但是,一直到那架战机从秦风的前面飞过,这架歼-8的屏幕上什么都没有,那条亮线继续在转动,看不到任何的亮点。
“006报告,雷达无法发现目标。”
上次全部都是杂波,导致屏幕雪花,现在倒好,屏幕上什么都没有,这又是怎么回事?
第五十四章 超音速振动
国内以前从未研制过机载拦截雷达,这是第一次,虽然是地面上检测过了,但是装机之后,不知道有多少的技术难题在前面当拦路虎。
雷达无法截获目标,比地面杂波要难对付多了,秦风这次就帮不上忙了,只能看着朱组长等人忙来忙去,拆解各种设备检查,这次耽搁的时间就更多了。
歼-8的试飞任务很紧张,不能总等着雷达,于是,就在雷达一部分电路被拆下来检测的空档,秦风再次驾驶歼-8起飞了。
拉杆,收起落架,美男子腾空而起,开始了爬升。
“006报告,高度一万五,速度六百,仪表正常,准备超音速测试。”
“001收到,注意,打开加力,加速到1.3马赫。”
“006收到。”秦风在无线电里面喊道,用眼角的余光看了眼自己左侧的一排开关,熟练地拨动起来。
突然间,后背上一股强劲的力道传来,尾部的两台涡喷-7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内,更多的航空燃油被喷了进来,熊熊燃烧,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向后喷出,动力瞬间增加,推背感比在地面上要强劲的多。
这毕竟是双发战斗机。
加力是战斗机特有的一种手段,普通的发动机,前面压气机压缩空气,后面燃烧室点火,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涡轮叶片,然后就喷出去了,这就是正常运转。
而加力,则是在发动机的后面增加了一个燃烧室,气流过来之后,里面还是有一部分氧气的,可以助燃,所以继续喷油,燃烧,这样就可以提高动力了。
当然,这个时候发动机的耗油率会增加好几倍,几乎就相当于是给发动机嗑药了,不能长时间使用。
随着这强大的推背感传来,一万五千米的高空中的歼-8战机,也开始加速了,空速表不断地向右转,战机逐步地向着音速接近。
曾经,音速就是挡在飞行器面前的一堵墙,任何接近音速的飞机都会撞上这堵墙,然后被拍得粉碎。
秦风很敬佩的试飞英雄耶格尔,是第一个飞过音速的试飞员。
现在,随着超音速飞行的规律被不断地掌握,战机早就能进入超音速飞行了,挡在飞机速度前面的不再是音障,而是热障。
机头的前面,突然出现了一股白色的雾气,秦风眼前一亮,这场景几乎都是在万米以下出现的,这次居然能够在一万五千米上看到音爆云,真是太壮观了。
只见机头前面的白雾迅速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圆锥的模样,就像是一把横着的伞,接着,机头突然穿过了伞顶,穿过了这层白雾,刺破了音爆云!
声音已经被秦风甩在了身后,他已经比声音的速度还要快了!
头盔上面的玻璃已经被放了下来,在这种高度上,必须要吸氧才行,这全盔罩在头上,很是累赘,秦风用眼角的余光不断地扫着空速表,嘴里喊道:“1.1马赫。”
“1.2马赫。”
马赫表的指针还在转动,突然间,秦风感觉到脚上的方向舵传来了颤动,这颤动传递到了自己的两条腿上,跟着,整个机身都晃动起来。
“006报告,机身振动,原因不明。”秦风在无线电里面喊道。
机身的震动是最为可怕的,因为这代表着飞机的气动布局是有问题的,再飞下去,飞机随时都会在空中解体的。
尤其是这弹射装置极其不可靠,如果飞机解体,那自己可能就会牺牲了。
怕吗?
怕就不当试飞员了!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就一往无前!
只不过,就在这颤动的刹那间,秦风的眼前就再次出现了自己的母亲,如果自己牺牲了,母亲肯定会痛心的。
“006,减速,再重新加速进入。”耳机里传来了地面塔台的命令。
“006收到。”秦风在无线电里面喊道,关闭了加力。
此时,战机已经飚到了1.26马赫,秦风这次看的很仔细,当指针回落到1.24马赫的时候,振动再次消失了。
看来,这个振动是在1.24马赫的时候才出现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秦风感受着战机的速度继续降低,当降到了1.1马赫的时候,他重新打开加力。
尾部的两台发动机再次喷出了火苗,炽热的尾焰推动着战机,加速,加速!
秦风认真地注视着仪表,当指针超过1.2马赫的时候,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加速了,当指针指在1.24马赫的时候,果然,刚刚的振动再次传来了!
这振动不是很强烈,但是完全能够感受到的,秦风在无线电里面报告:“速度1.24马赫,振动再次出现!”
“006,试飞结束,返航。”
已经体验到了两次,接下来如何分析,就是地面技术人员的事了,毕竟这架是试飞机,各种数据都记录下来了。
但是,秦风还是不甘心,自己的试飞算是完成了,再次发现了故障,但是这故障是怎么出现的?回去之后,地面上的人员不一定能找出来啊。
他想起了第一次和王扬等人接触,相互交流的时候,大家就提到了歼-8在亚音速下的一次特殊的震动,前前后后搞了好几年,最后顾总乘坐教练机上天,近距离观察贴绒毛的歼-8,这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现在超音速又出现了震动,如果找不到震动的原因,说不定还会严重拖延进度的。
想起在震动出现的时候,方向舵首先有感觉的,秦风不由得再次接通了无线电:“006报告,故障可能出现在方向舵上,请求再次进行试飞判定。”
这次地面上等了几分钟,显然是在商议,当秦风已经调转机头,返回机场的时候,终于传来了命令:“可以,再进行一次试飞。”
“006收到。”秦风得到了这个命令,头脑已经清醒了下来,他轻轻地打开头顶的隔框,从那里翻折下来了一个五大三粗的装置,正好放在眼前。
第五十五章 舵面正常
战斗机,当然是有后视镜的了。
战斗机的后视镜,当然和汽车的不同,在外面伸出两个耳朵来,这样的风阻是巨大的。
战斗机的后视镜,是在座舱内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前面的风挡内侧。
由于早期战机座舱后带很大背部舱室,影响后视的视线,都用后视镜补充视角盲区,不用说米格-21这样的战斗机,哪怕是到了后世的苏-27,米格-29,全部有后视镜,哪怕是国内的歼十,飞豹,也都有后视镜。
f-16没有,虽然它是气泡式的座舱,其实飞行员还是渴望有的,只不过它是整体式舱盖,前面没有风挡,所以没有地方布置。
这个后视镜有什么用?f-16那宽大的气泡式座舱,飞行员不会扭头向后看吗?
如果是正常的飞行,那向后扭头还差不多,如果是在大过载下,身体被紧紧地压在座椅上,这个时候,还想要扭头向后看?这可不是打游戏。
相比之下,某些型号就更困难了,比如米格-21mf,由于后面巨大的背脊遮挡,导致它没有半分的后向视野,即使是布置了后视镜,飞行员也看不到后面,都被挡住了。
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该上后视潜望镜了。
没错,战斗机上还有潜望镜。
潜望镜最常见的是装在教练机上的,这个时代的教练机,前后座位都是一样高的,这样后舱的教官在起降的时候,前面啥都看不到,所以干脆就搞个潜望镜来观察,虽然累赘,总比没有好。
甚至有的还是联动的,只要起落架一放,这潜望镜就自动伸出。
而歼-8的试飞机,为了能向后看,也有专门的后视潜望镜,外面的部分紧贴着前面的加强框,不会向外伸出很多,同时,也能够看到后面的景象,比如秦风最希望观察的方向舵!
再次打开加力,那种熟悉的推背感传来,歼-8战机继续开始了加速,一点点地冲过了音速,继续提速。
秦风没有再去注视马赫表,这个时候,他紧紧地盯着潜望镜,注视着后面的方向舵,同时,两脚继续稳稳地放在方向舵上,当方向舵上传来那熟悉的震动感的时候,肯定就是1.24马赫。
机身轻轻地颤动起来,和刚刚的感觉一样,秦风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尾部的方向舵舵面,是不是由于方向舵舵面的晃动引起来的?
如果是的话,那自己肯定能够看到方向舵舵面的左右摆动的!
秦风的身体在跟着颤动,脚下的方向舵也在跟着振动,虽然整个机身都在轻微的振动,却能够清楚地看到,那方向舵舵面一直和垂尾平行,半点没有晃动!
这真是太奇怪了,难道自己判断失误?
秦风将目光从潜望镜上离开,低头一看,马赫表已经指向了1.35马赫,自己从1.24马赫开始振动,就一直在加速,但是到了1.4,也没有看到方向舵的明显的有规律的晃动。
“006,报告情况。”耳机里传来了声音。
“006报告,振动持续,没有找到原因。”
“返航。”
歼-8战机平稳地落地,这第一次的歼-8超音速飞行,就这样结束了,秦风坐在座舱里,迟迟没有走下去。
“喂,秦风,怎么不下来?”下面有人喊道,正是王扬。
“飞到1.24马赫的时候,感觉到明显的振动。”秦风说道:“可是,却不知道它为何会振动。”
说话间,秦风爬着梯子,走了下来,一旁的王扬说道:“是的,大家在进入超音速之后,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咱们现在的试飞就是在1.2马赫以内进行的,大家都在期待你能找到问题呢,毕竟你的理论知识最扎实。”
秦风有种挫败感,没错,自己当然想要能找到问题了,自己第三次进入的时候,以为能找到了,谁知道,最终却是一无所获,真是奇怪啊。
“在振动的时候,首先是方向舵振动的,所以,我以为是方向舵的问题,但是用潜望镜观察,方向舵舵面却是正常的。”秦风继续说道。
听到秦风的话,王扬竖起了大拇指:“秦风,你真厉害,居然能发现是方向舵先振动的,大家都是不明所以啊。”
飞行员的两脚下是方向舵,在转向的时候,配合着推杆和蹬方向舵,让飞机改变航向,而在平飞中,大家的两脚都是离开方向舵的。
而秦风却是个特例,他的两脚没有离开,一直都放在方向舵上,因为按照事先的要求,飞到1.3马赫之后,是有一个转向的动作的,而且,他的脚比较敏感,结果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
两人一边说,一边走到了战机的后面,由于刚刚降落下来,尾部还比较热,距离一米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有些热浪了,他们就在这侧面,注视着那高大的单垂尾。
垂尾的下方就是减速伞舱,当时饱受减速伞舱过热的问题,后来被秦风的巧妙设计给解决了,现在又出来了超音速震动!
既然自己首先感受到了方向舵的颤动,那肯定是这里的问题,但是却又看不到舵面的晃动,究竟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自己的感受出错了?
秦风在心中不断地想着,王扬也跟在一旁,一起在苦苦思索,突然间,秦风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数据呢?咱们看数据啊!”
战斗机在试飞的时候,都是加装了各种测试装备的,每次飞行回来,这些数据就会被复制下来,交给工程师们查看。
现在既然己方不明所以,那就干脆看看数据,不就知道了?
试飞院虽然没有法国那样的先进手段,战机的数据同步传输,但是降落之后再检查数据,那也是必须的。
现在,国内的计算机水平并不落后,1977年,航天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就制造出来了77型机,这是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虽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但是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到6年。(看看后世的芯片全面进口,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在试飞院,就有77型计算机,数据被导出来之后,秦风跟着大家一起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据。
王扬已经觉得头有些大了。
第五十六章 别想给我扣屎盆子
战机的设计师,很多时候就是要和这些复杂的数据打交道的,每次回来之后,都会有海量的数据,如果没有好的数据处理软件的话,就靠着肉眼看,那绝对是让人最心烦意乱的。
现在的电脑屏幕绝对不是彩色的图形界面,是黑白的,里面的字符不断地跳动的,足以让最熟悉的人也会眼花缭乱,但是,秦风却是紧紧地捕捉着那些数据,很快,他就发现了端倪。
每次当自己飞到了2.24马赫的时候,里面的液压油的压力就开始不正常了。
这些都是数据,如果要是有绘图软件的话,就可以把它绘制成为一条波浪线了,这条波浪线的峰值很高,峰谷的数据都要比正常高出不少。
“停。”秦风说道:“这个液压油的数据,是哪里的?”
秦风能认出是液压油来,但是认不出是哪里的液压油,毕竟战机里面需要操作的舵面很多。同时为了备份,任何一个舵面都是有好几个回路的。
听到了秦风的话,电脑前面的操作手按动了键盘上的空格键,顿时界面就停下来了,他也是点头说道:“是啊,这个液压油的数据不正常,这是方向舵的主液压油管路!”
方向舵的主液压油管路居然内部的油压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同时,秦风也明白过来了,怪不得自己的脚下感觉到方向舵在晃动呢,脚下蹬着的脚蹬,其实连接的是个液压油开关,这里面的油压在上蹿下跳,带动着脚蹬当然也就跟着颤动了。
但是,这和战机的整体振动,又有什么关系?
秦风继续在心中想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因果关系,究竟是先有的液压油管路波动,才有的振动,还是先有的振动,才导致的液压油管路波动?
“其他舵面的数据呢?”秦风说道:“调出来看看,看其他的数据是否正常?”
战机不仅仅有方向舵,还有升降舵,前面的机翼上还有襟翼,这些都是需要液压油来操作的,同时,液压油也是要有助力的。
如果开过车的人就知道,发动机着火的时候踩刹车,轻轻松松地就踩下去了,如果发动机熄火,第一下能踩下去,第二下,第三下,就踩不动了。
这是为何?
因为发动机会提供助力,增加油压,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力矩。
战机也是如此。
最初的战机操作,靠的是钢索,就和自行车的闸线一般,完全靠飞行员的臂力,那个时候驾驶飞机是体力活。
再后来,就是液压油了,液压油的压力就来自于发动机提供的助力。
发动机带动的是一个加压油泵,所以,如果是这里出的问题,那所有的液压油的管路,应该出现的都是同样的数据才行。
秦风想到了,在场的其他技术人员自然也想到了。
难道是这油路里面的问题?
“不可能的,我们的油路没有任何问题。”就在这时,一个人说道:“我们的油路系统一直工作正常,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秦风望过去,说话的是一名中年人,他的两手扶着桌子角,看着屏幕上的那些数据,同时,嘴里是斩钉截铁的,他的头摇的像个拨浪鼓。
不是你们油路的问题,这里的油压为何会出现问题?
“肯定是传感器的问题,如果油路有问题,那所有的油压都应该变化才对,现在就只有这一个数据有问题,肯定是传感器!”
如何监测这些数据?当然是使用传感器了,只要是机器,那就会有出故障的情况,他一口咬定,就是传感器的问题。
顾总也在旁边关注着,他向这名中年男人说道:“老王,你确认?”
“对,我肯定,我们的油路怎么会有问题?开玩笑。”老王说的时候,头还在不断地摇动,此时的他是绝对不会承认的,他宁可推到传感器上。
“不可能是传感器有问题,出问题的就是油路。”秦风说道:“我在试飞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方向舵的脚蹬在振动,如果是传感器问题,油路正常,那怎么会振动?”
秦风这么一说,这名叫做老王的设计师顿时脸就涨的通红:“我说没问题,就是没问题,你试飞的时候,脚底可能是感觉错误吧?”
听到这话,秦风顿时也着急了:“这位同志,我就是说我的判断,您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怎么能一口咬定没问题?如果就是它的问题呢?”
“这套系统是我设计的,我怎么没有经过实践了?我说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告诉你,你是试飞员,你负责飞就行了,故障怎么判断,怎么处理,是我们的事,不是你的事!”
这名叫做老王的人,声音高了起来,听到这话,秦风也是不由得来气:“你设计的怎么了?我们试飞员,就是验证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会有问题的,现在出了问题,您怎么能一口咬定没问题?”
实事求是,对的错不了,错的对不了,要讲究科学规律,但是现在这个人就是在这里说他的系统没问题,这算怎么回事?
四周的人都是愣住了。
王扬在后面,伸手拉了拉秦风:“秦风同志,咱们还是走吧。”
走?
秦风看了看王扬,已经看出来了他的心意。
很多老工程师,都是有股怪脾气的,和他们争辩是争不过的,现在,己方是试飞员,只要飞出问题来就行了,按照设计师的要求来,没必要和他们吵起来啊。
看到秦风被王扬拉住,示意要走,老王嘴里不由得说道:“我干了这么多年,就没出过问题,一个小小的传感器故障,别想给我扣屎盆子。”
秦风见识过争执,比如宋老和屠老就米格-21mf的测绘问题,就发生过争执,虽然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那却是为了国家,路线不同,目标是相同的。
但是,今天这位,却是让秦风开眼了,自视清高,自我满足,自己绝对不会认为自己的错,这样的人,就过了。
“我不走。”秦风说道:“我坚持我的意见,故障出在方向舵操作的主油路上,不是传感器故障。”
第五十七章 打圆场,和稀泥
秦风读过很多书,尤其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些军工知识,他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技术是技术,政治是政治,但是苏联人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比如,进行一个项目,只要是没有完成,只要是出现故障,那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有问题,比如苏联的坦克设计局的局长费尔索夫,就被关起来过,理由是设计了一个糟糕的变速箱。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技术人员都会有一种想法,只要是我设计的,绝对不会错,出错的都是别人的事!
他们要极力地撇清自己的关系。
在132厂的时候,秦风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每次试飞员回来,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处理,各抒己见,在辩驳中找到真理。
但是现在,在这里,却遇到了一个偏执的工程师,自信自己的设计没问题,这种态度,让秦风很是恼火。
秦风不会在这个时候退让,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退让,那就可能要浪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问题,自己坚信问题出在油路上,那就是要坚持下去!
两人怼起来了。
顾总一看不妙,立刻在一旁打圆场:“大家都是为了干革命,都是为了解决飞机的问题,何必这么闹矛盾呢?”
顾总说完,向秦风使了个眼色,王扬也在旁边赶紧说道:“是啊,大家都是为了咱们的歼-8项目,没必要大家闹矛盾啊,秦风,你还年轻,就向王主任认个错好了。”
“好吧,我可以道歉。”秦风说道。
秦风这么一说,对面的老王才算是满意,点点头,但是接着,秦风就再说起来了。
“我道歉,是为了咱们现在的态度,我绝对没有想给您扣屎盆子的意思,但是绝对不是观点,我的观点是不会改变的,问题就出在油路上。”
“你!”老王懊恼至极,两个胳膊都开始哆嗦起来:“你,你…”
“顾总,既然大家争执不下,咱们再飞一次好了。”一旁的王扬说道:“王主任不是说传感器坏了吗?咱们换个传感器,再飞一次,不就知道了?要不咱们换一架飞机,就我飞的那架,换上新的传感器,如何?”
顾总点点头:“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再飞一次,就知道是不是传感器的问题了,如果数据正常,那就是传感器的问题。”
“如果数据不正常呢?”秦风向顾总说道。
顾总没有回话,老王就已经开口了:“不可能,我敢打包票,这次上天,肯定会正常!”
秦风很是无奈,自己不是顶撞他,自己只是对事不对人。
其余的技术人员去准备了,换传感器,准备试飞,王扬也准备去了。
等到人群散去,顾总慢慢地走到了秦风身边,说道:“秦风同志啊,你别见怪,老王啊,在液压操作系统上研究了三十多年,他是很自信的,再说,又不是所有的油路都有问题,就这一个数据奇怪,所以,要说传感器故障,也是有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老王的暴脾气,谁敢说他设计的有问题,他肯定会和谁拼命的,再说,以前还真没见过他在什么地方出过问题。
现在,秦风一口咬定是液压油路问题,难怪老王要着恼。
不过,顾总也要和稀泥,要照顾秦风的心情,毕竟秦风是自己挖过来的,如果秦风心中委屈,跑回132厂去了怎么办?
他参加试飞,很快就解决了好几个问题啊,而这个1.24马赫速度下的振动问题,也会困扰己方,万一真给他说中了呢?
正好,也可以让老王虚心一下啊,其实,601所内,像老王这样的人不少啊,大家都是自以为是的话,怎么能设计出好飞机来?
毕竟秦风的社会经验是不丰富的,当顾总这么说的时候,秦风也是感觉到一阵暖流,秦风仔细地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感觉,说道:“顾总,这是一起很奇怪的故障,我可以确定就出现在方向舵的油路上,但是,却和油路系统又没有太大关系。”
毕竟只有这一个传感器出现问题的啊,所以,那个王主任的自信也是有道理的,现在的话,那就是要看王扬的这次试飞了。
时间不长,半个小时后,王扬就下来了。
众人涌上去,开始拷贝数据,而走下来之后,王扬向着秦风说道:“这次我也感受到了,没错,就是这样,当速度到达1.24马赫的时候,脚下的方向舵有振动!”
以前没有注意到,现在终于是找到问题了,就是那里有状况!
当王扬也这么说的时候,王主任的脸色就更黑了,难道真是油路的故障,不可能啊,为何别的没问题,偏偏是那一个油路有问题?
“是啊,肯定是这里的问题,但是,进一步判断故障,那就难了。”
秦风并不在意做口舌之争,他在意的是事实究竟如何,而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法。
试飞员,不仅仅是飞战机的,更是要分析问题,要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让飞机更快地完成试飞的项目!
秦风此时已经开始沉思起来了。
秦风没有去看那些数据处理,其他人却都奔向了电脑设备,当数据再次输入进去之后,果然,很多人叫了起来。
“这个数据和刚刚的一样,这个油管的回路压力莫名地波动,肯定是这里的问题!”
一次是巧合,第二次就绝对不是了,王主任铁青着脸,看着数据依旧如此,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设计的管路怎么会有错?怎么会?
王主任不相信自己搞了几十年,居然会犯这种错误,而且,如果有错误,为何别的管路没问题,单单是这里出现?
“我设计的没问题!”王主任继续说道:“又不是所有的管路都出现故障,怎么是液压管路的问题?一定出在其他的方面!”
刚刚的时候,他说话是理直气壮的,但是现在,他虽然还是坚持没问题,这语气却弱了许多。
第五十八章 我想到了
“老王,这就是你的不对了。”顾总在一旁开口了:“第一次,你说是传感器故障,咱们换了传感器,换了飞机,还是同样的状况,你怎么能继续坚持你的观点呢?”
“我,我。”老王说了几声我,还是感觉到的确是自己不是,但是,自己也很委屈啊,自己觉得没问题,怎么会出故障呢?
“老王,咱们坐下来,一起研究研究,这数据为何会这样,不是更好吗?还有,咱们叫秦风也一起来研究,好不好?咱们已经老了啊,咱们国家的航空事业想要发展,还得看他们这些年轻人啊!”
说完,顾总说道:“秦风同志呢?”
“秦风同志还在飞机那里。”
现场观摩,看看飞机,究竟是怎么回事!
顾总带着老王等人,一起向着外面走去,果然看到了秦风和王扬,已经爬到了垂尾上,在那里研究着。
秦风的脚踩着机尾,用手推动方向舵,在地面上,方向舵已经处于锁死状态,当然是推不动的了。
歼-8是地地道道的二代机的模样,它的尾部是一个高高大大的单垂尾,这和什么米格-23,f-4战机都是一样的。
之后的三代机,很多都是双垂尾了,其实,双垂尾的创意是从米格-25开始的,这款飞机要高空高速飞行,高空空气稀薄,生怕舵面的气动力矩不足,所以设计师就想出来了双垂尾的办法。
结果,双垂尾就流行起来了,各种双发重型战斗机,几乎都是双垂尾的布局,比如f-14,f-15,f-18,苏-27等等,再后来,为了隐身,那一个高大的垂尾就更不行了,全部都是倾斜的双垂尾的布局。
现在,歼-8还是一个高大的单垂尾,虽然是从歼-7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的垂尾面积至少比歼-7要大一半。
秦风的手摸着舵面的部位,这个舵面有一个竖直方向的轴,这个轴的下面就是液压的舵机,接受前面的脚蹬的指令,在液压助力下发生偏转。
自己在座舱的时候,哪怕用了后视的潜望镜,也没有发现这个舵面有明显的偏转,但是,如果是微小的偏转呢?
垂尾的前缘是很宽的,后面窄,如果方向舵仅仅有微小的偏转,那自己是看不到的,同时,也只有微小的偏转,才能引起液压油管路的如此高的频率的反复变化。
秦风抚摸着,向后想要看个究竟,突然间,王扬喊道:“小心!”
秦风赶紧收脚,他已经一脚踏空,差点就要摔下去了,这里距离地面有两米多高,摔下去肯定会受伤的。
王扬想要去抓秦风,却已经太迟了,秦风在情急之下,手一下就抓到了方向舵和垂尾的间隙里,这里的缝隙比较宽,手指伸进去都没问题!
他的身体倾斜了一下,看得众人捏了一把汗。
飞行员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每一个飞行员都是国家耗费巨资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安全也是格外受到照顾的,如果秦风意外摔下来,伤了什么地方,导致以后无法再飞行,那就麻烦了!
秦风也是吓了一跳,自己差点就掉下去了,好险!
他稳住自己的身体,缩回来了手指,看到了手指上多了一层摩擦下来的铝合金蒙皮的碎屑,看着舵面被自己手指这么一插,居然微微地颤动了一下,忽然间,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景。
随着飞机速度的增加,气流不断地吹过,从垂尾的前缘分离,又从后面的舵面尾部汇聚,当速度到达1.24马赫的时候,这两股气流的冲击下,这个舵面就开始左右轻轻晃动起来!
它晃动的很快,频率很高,而且,随着它的轻微晃动,在超音速下,战机的姿态就开始轻轻地变化,左右摆动。
这种摆动肉眼观察不到,但是体现在飞机上,就是超音速下的振动!
同时,舵面的晃动,反作用在了舵机上,舵机内部的油压,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大叫道:“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脑海里,那个方向舵的舵面不断快速轻微晃动的画面一直反复,秦风越想越觉得合理,心中无比的欢喜。
“想到什么了?”下面的顾总不由得问道,他早就在心里嘀咕,亚音速下的颤动,己方可以搞个全身披满绒毛的歼-8,自己做在教练机的后座舱内靠近观察,但是超音速下的颤动就麻烦了。
继续这么做?当然不行了,两架超音速的战机相互靠近,那有多危险?再说,己方根本就没有超音速的教练机,自己坐哪里?
自己又不会飞。
谁能想到,秦风在这个时候居然说想到了?为何他不说找到了?
地勤扶着秦风,先跳到了水平尾翼上,又跳了下来,秦风的脸上满是欢喜,向着顾总说道:“顾总,我想到为何会在超音速下有振动的原因了!”
说完,秦风看了眼一旁的老王,看他那欲言又止的样子,秦风说道:“王主任,问题没有出在油路上,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油路上改进。”
秦风这话把王主任说的愣住了,要是油路没问题,那为何又在油路上来改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顾总也是越听越糊涂:“秦风,到底你想到了什么,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啊。”
“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老王也不坚持了,当第二次依旧是油路压力不断变化的时候,他就知道这里面有古怪,而纠结是什么古怪,这个秦风居然给找到了?
而且,听他这个意思,居然还想出解决的办法来了?
这下还真是让老王刮目相看了,如果这个故障被秦风解决了,那自己也要低下头,向他道歉,自己佩服这样的人!
此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就在机场的探照灯刚刚打亮的时候,秦风将自己的分析说了一遍,众人听得都是啧啧称奇。
“秦风,你这分析,听起来很邪乎啊。”
“再说,如果真是这样的问题,那咱们究竟要怎么解决?”
第五十九章 18式
问题已经想到了,但是,怎么解决可不容易。
按照秦风的说法,这属于高速下机尾乱流的作用,打在了垂尾上,导致方向舵小角度地摆动,带来的油压骤变和机身颤抖。
怎么解决?难道要修改后机身吗?这可是个大工程。
而且,很多时候,这东西都是没有计算公式的,必须要通过实验才知道,甚至吹风洞也吹不出这么细致的变化来啊。
一点点地修改后机身,一点点地试飞,那恐怕一年半载都搞不定的。
众人都在苦苦地沉思着,秦风想起了上次解决雷达的问题,顿时就有了主意。
204雷达受到了地面强烈的杂波,导致雷达失效,当时谁都解决不了,后来自己想到了米格-21mf的进气锥,想到了那特殊的导电橡胶的涂层,这才如法炮制,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己方的歼-8在试飞中遭遇了这方向舵的颤动问题,这个问题想要解决,也可以找个例子来参考啊。
什么例子?
当然是米格-23!
己方已经交换过来了一架米格-23,这架飞机对601所来说,机头的参考价值很高,因为歼-8必须要改两侧进气,才能容纳大口径的雷达,正好可以仿制过来,同时,在尾部,两架飞机虽然一个单发,一个双发,但是尾部都是高大的单垂尾,这同时也是唯一可以参考的对象了。
想到这里,秦风说道:“顾总,我建议咱们参考一下那架18式的垂尾设计,如何?”
骤然提起18式来,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这所谓的18式,当然就是那架米格-23,在弄回来之后,为了掩人耳目,就在机头临时急匆匆地用绿油漆刷了个18的标志,结果就变成18式了。
现在,秦风这么一说,顾总也是连连点头:“对,我们可以从18式上找找我们的液压操作系统中的差异。”
当年,国内也曾经得到过f-4鬼怪的残骸,但是大家从未想过仿制,因为美国的体系和苏联的体系是不同的,国内一直走苏联体系,想要全盘推倒,搞西方的体系,那是不行的。
现在,米格-23对国内的仿制意义是比较大的。
“秦风,老王,你们来,咱们去找找看。”顾总说道。
秦风顿时一愣,看着顾总那样子,难道那架米格-23是在这里?
米格-21mf,上级已经确定让成都来测绘仿制了,就在132厂里面停放着,拆开了测绘,而那架米格-23,却是不能交给一个单位的。
有很多单位都在等着呢,机头,进气道,可变后掠翼,发动机,都是给不同的研究所的,这种情况下,放在某个单位里不合适,所以,就干脆放在试飞院了,大家都到试飞院里面来研究。
别看秦风已经来了试飞院很久,但是因为部门不同,这还是在国内第一次见到这架战机。虽然就在歼-8的机库附近,但是没想到,这么久了,居然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机头,一侧的机翼,已经都拆下来了,当走进去的时候,还有一群人在飞机旁边忙碌着,其中一个老者,正在拆开的机翼转轴部位,仔细地研究着。
“陆老?”秦风不由得喊道。
这名老者,就是上次去埃及的时候一同去的陆老,当时大家忙于工作,没有怎么交流,现在看到陆老,秦风一眼就认了出来。
“秦风啊,你来了。”陆老很是兴奋,说道:“你说两侧进气比机头进气好,阻力小,大家都不信,结果一做风洞,还真是你说对了,大家都很佩服啊,你说可变后掠翼怎么样?”
“老哥,你这不是为难小朋友么?”听到陆老这么问,屠老在一旁开始护短了。
陆老的年龄比屠老还要大7岁,可以说,是其他的总师的老哥了,也是航空工业的带头人,而且,科班出身,留过洋,在航空界内的地位很高。
现在,他也是洪都的负责人,前几年推出了强-6的设计模型,就是打算搞可变后掠翼的,这次,米格-23的到来,他当然也是相当的兴奋,早就开始了对米格-23的可变后掠翼部分的测绘。
陆老最看重的就是可变后掠翼,但是,其他人的观点就不同了。
可变后掠翼曾经流行过,但是在用过之后,西方世界的航空界,主流方面又回到了常规布局上来,说明它是有缺陷的。
哪怕是顾总,当初仔细看了一番之后,发现米格-23的机翼就靠着那一根不锈钢的转轴连接,顿时也就失去了兴致。
陆老问秦风,秦风该怎么回答?当初去埃及的时候,秦风好像说过不看好来着啊。
只不过大家忙着工作,没详细说而已。
“陆老,既然您考教,那我就简单说说我的看法,要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多担待。”秦风开口道。
“有关可变后掠翼,理想是很美好的。”
秦风说的这个观点,其实已经被大家认可了:“当战机高速飞行的时候,机翼后掠,减小空气阻力,可以增加航程,增加最大速度,当战机低速飞行的时候,展开双翼,升力大,机动性好。”
当初为什么无数的工程师倾向于可变后掠翼,就是因为它有这些优点啊。
“但是,这个可变后掠翼的控制却是复杂的。”秦风说道:“西方电子技术先进,比如雄猫战机,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控制,根据飞机的状态自动改变机翼的后掠角,而苏联的电子技术落后,所以他们采用的是手动控制,如果我是飞行员的话,我可不想在激烈的空战中去分心照看后掠翼的角度。”
米格-23就是如此,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飞行员都会刻意地简化它的,它有三个调节角度,起飞的时候展开,巡航的时候后掠,空战的时候放在中间。
对国内来说,米格-23还是秘密的,但是上次秦风已经和埃及飞行员编队飞行过了,他也就摸到了米格-23的脉搏,对它的机翼操作已经是清清楚楚了。
“另一方面,可变后掠翼需要有转轴,有翼盒,会增加结构重量,飞行品质的提升,和机身重量的增加如何去平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秦风继续说道。
第六十章 液压阻尼器
听到了秦风的分析,陆老点点头:“没错,秦风,你年龄不大,学问不少啊,你说的这些,都是摆在咱们面前的问题,虽然有困难,但是咱们必须要畏难而上,这样才能有进步,你说呢?”
在国内的各个研究所里,只有陆老一直痴迷可变后掠翼,也一直在研究可变后掠翼,虽然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是,他是不会放弃这个方向的。
秦风也只是客观地分析了一遍,毕竟现在欧洲的狂风战斗机,也是可变后掠翼的,所以如果己方奋起直追,说不定也能打造出这种机翼的战机来的。
反正大家来这里是来解决问题的,需要找到解决歼-8的垂尾方向舵抖动的问题。
“咦,顾总,你们不是该去看机头吗?对着这尾巴看什么?”陆老天天和这战机接触,早就熟了,看他们径直奔向尾部,继续说道:“要说尾部的话,那可折叠的腹鳍也不错,放在你们的歼-8战机上,就不怕起飞的时候擦屁股了。”
腹鳍当然是要考虑的,但是现在要看的不是腹鳍,而是方向舵!
为了研究这款飞机的构造,表面的蒙皮已经都拆掉了。
整个机身,就像是医学研究中的骷髅一般,剩下骨头架子了,这骨头架子,就是战斗机的框架。
战机的结构,也是有讲究的,早期的低速飞机上,机身的承力构架都做成四缘条的立体构架。
为了减小飞机的阻力,在承力构架外面,固定有整形用的隔框、桁条和布质蒙皮,这些构件只承受局部空气动力,不参加整个结构的受力。
机身的剪力、弯矩和扭矩全部由构架承受。
之后,就是硬壳式机身,采用框架、隔框形成机身的外形,而蒙皮承受主要的应力。这样蒙皮必须足够强以维持机身的刚性。所以重量较重,很少有飞机采用这种结构。
为了使机身结构的刚度能满足飞行速度日益增大的要求,需要使蒙皮参加整个结构的受力。所以现代的机身结构,广泛采用了金属蒙皮,并且将蒙皮与隔框、大梁、桁条牢固地铆接起来,成为一个受力的整体,这就是半硬壳式机身。
在半硬壳式机身中,大梁和桁条用来承受弯矩引起的轴向力;蒙皮除了要不同程度地承受轴向力外,还要承受全部剪力和扭矩;隔框用来保持机身的外形和承受局部空气动力,此外,还要承受各部件传来的集中载荷,并将这些载荷分散地传给蒙皮。
其中,战斗机都属于桁梁式机身,机身由几根较强的大梁、较弱的桁条、较薄的蒙皮和隔框组成。
也就是说,前后纵向的框架粗大结实,横向的截面梁细小,现在看到的米格-23,也是这样的框架。
铝合金是不容易焊接起来的,又为了拆卸方便,所以外面的蒙皮都是直接铆接在上面的,拆掉了铆钉,内部就一览无余。
尾部的发动机已经拆掉了,空空荡荡,秦风顺着发动机原来的位置,钻了进去,仔细地观看着。
一般来说,飞行员只管飞行,起飞前,绕着飞机转一周,主要是检查那些该拿走的东西,比如襟翼的固定装置,比如进气道的堵头等等拿走没有,机身有没有漏油情况,飞行员也懂飞机的大致构造,但是绝对不是精通。
现在,秦风却已经达到了工程师的级别。
战机的整体结构,内部的每一个零件的安放位置,秦风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歼-8是从歼-7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大同小异,而这米格-23,到底有什么不同处?
这次要看个清楚!
方向舵舵面的下面是有转轴的,这个转轴就是靠液压油缸来驱动的,脚下踩着的方向舵踏板,把液压油压过来,注入液压油缸,推动舵面偏转。
管路看起来很清楚。
在空中,为了避免出现故障,这种管路都不止一路,是有备份的,四根油管整齐地排列着,一直到最后,秦风顺着管路寻过来,顿时就发现了奇怪的地方。
“这是什么东西?”秦风喊道。
就在管路的末端,和液压油缸接触之前,还有那么一个装置,看起来和二锅头瓶子的大小差不多,油管一进一出,很是奇特。
这个装置,在己方的油路里面没有啊!
“我看看。”这个时候,老王也钻进来了,顺着秦风指的方向,扫了一眼,说道:“这是个油罐吧,补充液压油的,这有什么稀奇了?”
老王看起来是胸有成竹的,他可是这方面的权威!
“不,我认为不是,我们拆下来看看可以吗?”秦风说道。
“这里面的液压油没有排空,拆下来,弄的到处都是脏兮兮的,算了吧。”老王说道。
现在,老王还有一股执念,认为自己的油路没问题,秦风刚刚的分析,似乎太过匪夷所思了,而且,一切全部都是他想出来的,没有半点的事实依据,不作数的。
老王不同意,他不由得嘴上打了个哈欠,现在已经到晚上了,算了吧,明天再想办法吧,万一是别的系统出的状况呢?
“不,我们必须要看清楚。”秦风说着,问道:“喂,你们谁懂俄文,我摸到上面的标签了!”
说着,秦风的手这么一用力,嘶的一声,他把标签给扯下来了。
不用拆了,有了这标签,直接看就行啊,幸亏不是在上面打钢印。
由于建国之后,和苏联有过一段亲密的关系,所以当时国内的第一外语是俄语,熟悉俄语的人特别多。
秦风这么一说,顿时就有人来答话:“我会。”
说完,这个人奔跑了过来,接过了标签,看清楚之后,立刻就说道:“这是液压阻尼器。”
什么?液压阻尼器?
秦风顿时心中一喜:“我明白了,我明白了,解决的方法,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的秦风已经彻底地明白了不耻下问是多么的有必要了,毕竟,一人计短,三人计长,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啊。
更何况,人家苏联人才是真正的诸葛亮,大家都是学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