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工业心脏TXT下载工业心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工业心脏全文阅读

作者:长风浪xo     工业心脏txt下载     工业心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一章 飞龙航发 点火实验

    “东风,这次怎么光一个风扇就花了这么久的时间?mini2000同样有风扇啊,也没见你测试的这么久。”在重新制作过风扇后,终于达到6:1的内外涵道空气流量分配后,杨辉问陈东风。

    “那怎么一样,mini2000的风扇我开始都没有计算进去,结果运气不错计算的偏差不大,导致了推力还有增加,而且上次的涡扇发动机也只是个噱头。这次飞龙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外涵道空气流量比例,飞龙估计都飞不起来。”陈东风心情不错的说。

    “东风,增加推力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飞龙启动的时候喷水。”

    “哦,这个我还真没研究。喷水不会引起熄火吗?具体什么原理?”陈东风询问。

    “飞龙需要长时间飞行,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恶劣的天气,所以我在前期有研究发动机吞水的情形。你也知道虽然我们利用分流环把大部分雨水引入到外涵道,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一部分的雨水进入到内涵到。”

    “是啊,这么我知道,但是和喷水增加推力有什么关系?”陈东风疑惑。

    “所谓喷水加力是指向工作中的发动机喷入适量的水,水在压气机流道中或燃烧室进口处的高温空气(300-500 摄氏度)作用下蒸发,吸收空气的热量(100 度水变成 100 度蒸汽时,吸收热量为 2258 k j/kg),使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加大,即增加了流入发动机的空气质量,在燃油调节器配合下增加供油量后,增大了推力。”杨辉把具体的原理解释了一遍。

    陈东风听完杨辉的解释后就明白过来了,在增加燃油量的情况下增加空气密度,从而使得涡轮叶片前的高速其他焓变大,从而使得涡轮转动的更加快而得到更大的推力。

    “那你不早说,现在做还来的及?”

    “我也是刚想到,这个实验的时候比较简单,只要在压气机进口处或者燃烧室进口处加入一个注水口就可以了。”杨辉把具体的方案提出来。

    “那正好一举两得了,既可以实验加水的推力,又可以得到在加入多少水的情况下燃烧室会熄火。”陈东风感觉这个喷水加力的实验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干就干,在风扇测试完成后,两人就开始为飞龙的发动机增加这个临时起意的喷水加力装置。由于这个装置并不复杂,一段水管、一个流量阀、一个小水泵就基本解决构成了这个子系统。

    一切都准备完成后,又要来到激动人心的首次点火时间。

    “东风,依稀记得上次点火时候的我那个紧张啊。”

    “哦,那不这次你来吧。”陈东风虽然要好点,但是心情也在忐忑中。

    “那我试试?”杨辉跃跃欲试。

    随着陈东风“5、4、3、2、1、点火”的倒计时声音,杨辉按下了启动按钮。风扇、压气机额涡轮叶片在启动系统的带动下开始飞速的旋转起来,等到了设定的转速,燃油泵开始喷油,柴油在和高压比的空气混合后被进一步雾化。在点火装置的引燃下,燃烧喷出了炽热的火焰,带动了涡轮叶片的转动,从而使整个发动机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发动机转速稳定后,发动机的尾喷口依然喷出比较浓的带有黑烟的火焰,陈东风马上对杨辉说:“快,减小柴油的流量,不完全燃烧。”

    杨辉依言逐渐调小柴油的喷量,直到黑烟没有刚才那么大。

    5分钟后,发动机被杨辉关停,第一次点火基本上圆满完成。

    “东风,这个黑烟说明压气机的效率比设计低了至少10%以上啊,这才造成了柴油的不完全燃烧。”杨辉和陈东风讨论起了原因,他们的燃油喷量的调整都是根据不同的转速而定的,是有杨辉一套完全的燃油到转速的pid闭环控制系统的,虽然在启动的过程中会由于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定的黑烟,但是等转速稳定后黑烟应该基本消失不见的。

    “这个问题有三个种办法了,一是调整风扇的内外涵道空气流量比例,二是改进压气机,提高它的效率,三是根据现在的压气机效率来重新调整你设计的燃油到转速的pid闭环控制系统。”陈东风分析道。

    “风扇好不容易才测试完成不能再改了,压气机也是,不说能不能改进成功,就算成功了,时间也来不及了。我建议还是修改pid系统的参数吧,虽然推力会损失一部分,但是我们设计的时候有预留20%富余动力,应该问题不大。你怎么想的?”杨辉分析道。

    “正合我意,我们还是整理下收集的参数看看到底差在哪里。”陈东风见杨辉和他的想法一样,就开始了下一步工作。

    不得不提,杨辉的直觉还是比较准的,测得的燃烧室前的空气压缩量确实减少了10%左右,没有达到理论设计的46%压缩效率和9的压缩比。不过还好问题不大,外涵道的推力弥补了内涵到的不足。

    按照测试顺序,首次点火没有重大设计缺陷的话,就要开始性能试验、功能试验、功率/推力瞬变试验、空中起动试验和吞水实验。由于飞龙的设计高度和mini2000一样在5000米以下,巡航高度也就在2000米左右,所以省去了高空校准试验、高空风车特性试验、进气加温加压试验、高原/高温/低温起动试验等。

    试验项目虽然比mini2000多了吞水和喷水加力实验,但是由于飞龙需要长航,实验的试车时间都要在4个小时左右。陈东风和杨辉拼了老命一天最多测试两次,遇到需要检修能测试一次就了不得了。

    不得已他们两人只能把实验室当成了临时宿舍,好在发动机实验的时候温度很高,他们在实验室里也不会冻着。就这样一天也就最多5次而已,而且还需要两人轮流请假。好在4个小时的实验中不需要时刻的盯着,两人用棉花堵住耳朵也能够将就的把课程给补上已经完成其他的一些任务。

    按照设计50个小时大修一次,全寿命周期在500小时左右的设计进行测试,陈东风和杨辉估计3月底也是完成不了的。不过要感谢校工厂万师傅的配合,把他们每次需要大修的零件都准备的很充足,而且他们还在下班后会来帮助两人大修或者故障维修。这才让陈东风和杨辉轻松了不少。

第六十二章 黄院长 威震光机所

    按照任务的分工,杨韦负责的摄像机的信号传输和接收端的调制解调处理。按照他的最开始的设想,摄像机是在基于1976年,rb胜利公司(jvc)公司推出了的s-vhs型号摄像机上进行改进的。

    s-vhs是通过使用不同涂层的录像带,提高信号调制的载频、偏频,最重要的是增加专用的y/c信号输出端子使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可直接独立输出等措施,使记录画面的水平清晰度提高到400线。

    y/c信号是一种复合视频信号,它是由的亮度和色度信号组合而成的模拟信号。杨韦原本的打算是在接收端使用两个模/数转换器对各个分量分别进行数字化,最后再转换成r\g\b(红绿蓝三原色)信号,再由分离出红、绿、蓝信号,分别送给显像管的r\g\b电子枪,驱动显像管,还原图像。

    不过他的想法在和隔壁的长安光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已对接后,他的想法就被完全推翻了。长安光机所1964年6月就完成了高速摄影机的研制。1967年,该所研制成功每秒250万幅高速摄影机。不过这都是胶片摄像机,并不适用于现在飞龙的视频实时传输要求。

    虽然季校长在年前已经和光机所的龚祖同所长打了招呼,不过好像下面的人并不重视。直到黄院长带着杨韦和唐昌宏找上门后,才有人负责这个项目。

    如果不是杨韦机警,三天两头跑到黄院长的办公室询问对接进度的事情,黄院长也不会被他搞烦了。最后打了几次电话被敷衍后,黄院长不得不带着他和唐昌宏直接去了隔了一条街的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光机所)。

    黄院长虽然不是和龚所长一个研究领域的,但都是各自领域里面的大牛,早已是很熟悉了。

    “老黄什么风把你吹来了?需要我的高速摄像机来配合你们实验了?”龚所长看到黄院长来了招呼他坐下。

    黄院长气呼呼的说:“我是来看看你们光机所的人是不是都走(死)光了。”

    龚所长一听不对:“我们光机所哪里得罪你了?让你老黄这么生气?”

    “我问你,年前老季是不是给你打了个电话说需要你们帮忙给一台高速光学摄像机?你还认账吗?”

    “我是有答应啊,我不是交给所里的小李(李宏)了吗?怎么他到现在还没和你们见过面?了解一下你们的需求?”龚所长疑惑道。

    “我打了好几次电话,光和我扯些没有的,一个接口都给不出来.....”

    “什么接口?”龚所长打断黄院长的话。

    黄院长指着杨韦说:“你来解释下。”

    杨韦站了半天,听到黄院长的话后,虽然面对的是光学领域的顶级大牛,但是也没有紧张到说不出话来:“龚所长,您好,我们在研究的无人机项目,需要一台高空高速的光学摄像机,并且视频信号需要实时传输。拍摄高度在200米到2000米之间,需要可以实现变焦功能。”

    龚所长一听也楞了,当初季校长和他打招呼也没说清楚,他以为就是一个普通的胶片高速摄像机,哪知道他们要的是高空高速光学摄像机。要知道这种摄像机他们也是在研究中而已,虽然取得的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没有进行实际应用呢,最关键的是价格太过昂贵。

    龚所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到他们了,暗想“得罪人的活,还是交给小李吧”,只好说:“我们先去找下小李,问问他现在的情况吧!”

    龚所长打了个电话后,过了没一会,一个三十多岁的研究员来到了办公室。

    “所长,您找我?”

    “小李,你先坐,这位是西工大的黄院长,那两位是他的学生。你们有在电话里面联系过。你还记得吗?小李就是高速摄像机研究组的组长,我安排配合你们的。”龚所长为几人相互介绍。

    李宏没等黄院长开口,倒是先叫起屈来了:“院长,你给评评理。年前你和我说,配合西工大的人,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一台高速摄像机。本来也没什么,我们10年前就把成品做出来了,本来提供也就提供了,可以黄院长他想白拿,丝毫不提钱的事情,不要说我俗啊,一台高速摄像机本来就不便宜,而且胶片更是消耗品,不是一卷两卷可以够用的.....”

    黄院长给气炸了,打断他说:“我们是没钱吗?你们也不去打听、打听,现在全国的高校我们西工大经费最足,我说这么电话里面都是扯东扯西的呢?要钱直说,我说不给钱了吗?....”

    “老黄,老黄,消消气,你也知道现在各家都不好过,我们也是没办法。而且我们也遇到过打白条,实在是害怕了。”龚所长连忙劝道。

    “所长,不光这些,他们的要求还不是一个胶片摄像机,他们要能实时传输的摄像机,而且一要还是2台,还说什么自动切换镜头,自动调焦。黄院长虽说你们是外行,但是你知道你们提的需求是个什么概念吗?”李宏接着诉苦道。

    “什么什么概念?有话直说。”黄院长不耐烦道

    “我说,你们在提需求的时候有考虑清楚吗?知道什么是高空高速摄像机吗?还要求信号实时传输?”李宏嘲笑道。

    杨韦不服气了:“怎么没有考虑,我们设计基于的原型是4年前rb胜利公司推出了的s-vhs型号摄像机,可以利用它输出的y/c信号进行影像的实时传输。”

    “那你知道,它是家用型号吗?”李宏不屑道。

    “当然,不然为什么需要你们的帮忙改进,我们直接买不就行了。”杨韦也有点上火了。

    “你还知道家用,家用的是个什么概念一秒钟24副图片,我问你怎么改进?还有你们说要在无人机上使用?怎么防止抖动?y/c信号?能有那么大的传输信道带宽?呵呵。”李宏直接回怼。

    这下可把黄院长、杨韦和唐昌宏说的哑口无言了。毕竟是外行,还真的辩不过。

    “老龚,你也别做着看笑话了。你说说有什么办法?”黄院长直接问在一旁看了半天戏的龚院长。

    李宏插话道:“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已经在研制基于ccd(电荷耦合器件)的数字摄像机了,而已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那为什么不提供给我们用,钱不是问题。”黄院长财大气粗的说。

    “呵呵,钱不是问题,你知道要多少钱吗?你们还需要两台?”李宏有点玩味的说。

    “老龚,你报个价吧?也别来虚的。”黄院长听出了这个ccd摄像机可能价格不菲,直接问龚院长。

    “小李,还是你告诉下黄院长吧,一直都是你负责的。”龚院长又把皮球丢给了李宏。

    “可能你们不知道ccd探测元件虽然是70年代就出现的半导体元件,但是现在我国依然不能国产化,而且更不要说高性能的军用版本了。最可恨的是西方还对我们禁售,我们所里的还是通过特别渠道从rb购买的。你们可以想象下ccd的价格,光是一块高性能的ccd就需要1000美元,而且里面不过只有一个ccd,还涉及到很多芯片是需要购买的,再加上摄像机本身....”

    “你就直接说多少?磨磨唧唧的。”黄院长听烦了,直接问他。

    李宏被黄院长打断了很不爽:“单单一台摄像机至少要5万,如果在加上接收端的显示器的话至少要6万。”

    “老龚,你有没有意见?没有就按这个价格,就这么说定了。”黄院长霸气的说到。

    龚院长.....

    李宏.....

第六十三章 放下芥蒂 合作研发

    黄院长一句“没有意见的话就按这个价格,就这么说定了”。把所有的人都给听楞了,龚所长和李宏生出了‘狗大户真是得罪不起’的想法。

    要知道现在才是1980年,5万元是个什么概念,猪肉每斤0.8-1.2元,牛肉每斤1.8元,羊肉每斤1.5元,白菜每斤0.1元,当然买的时候是需要粮票或者肉票的。

    “老黄,你不过了?”龚院长好心的劝了句。

    “你才不过了呢?我都告诉你了西工大现在不差钱,说了你们不相信。赶紧的现在急用。”黄院长说这就盯着李宏看。

    李宏支支吾吾的说:“可是现在我们也只是刚完成光学镜头部分,至于自动调焦,防抖动,镜头的切换,还有ccd数字信号处理,这些功能还没有实现呢。”

    “那还浪费时间,在这里磨蹭?”黄院长继续刺激着李宏。

    李宏真好不想继续在这里待着了:“所长,那我先出去了。”

    “嗯,你去忙吧,就按照黄院长的要求来,也给黄院长看看我们光机所的人也不是吃干饭的。”龚院长泥人也不能总让黄院长在这里大放厥词,便给也放了句狠话。

    “你们两个还在这里干什么,还不跟过去,好好对接下?”黄院长对着杨韦和唐昌宏说。

    杨韦和唐昌宏也跟在李宏的后面离开,追着李宏去了。

    “老龚,你别生气啊。刚才火气稍微大了一点。”见人都走了,黄院长给龚所长陪了个不是。

    “不敢,光机所的人都快死光了。”龚所长怼了句。

    “哪有,跟我还小家子气。我回去后就安排先给你们一半的款,你看怎么样?”

    “12万?”郭所长听到钱也是来了精神,气也消了。

    “可以,不过进度要跟得上,1个月最多2个月我要看到成果。”黄院长提了要求。

    “问题不大,不过老黄你怎么发大财了?也不给我们沾光?”郭所长好奇道。

    “这不是来了,你想知道我们怎么变阔了?”黄院长继续卖着关子。

    “费什么话?快说,不说我撵人了。”

    “你看你,想要沾光,还要一副恶人相。”黄院长笑道,接着就把他们制造并售卖mini2000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郭院长。

    “好像这个mini2000跟我们光机所关系不大吧!”

    “嘿,你个榆木脑袋,这次来找你干嘛的,我们的新飞龙啊!不是专门为你们量身打造的?你们1台摄像机的钱都超过我们的飞龙了,这样不利于我们销售啊。”

    “哪能呢,这不是研发费用算上去了吗?如果大批量的话价格能低很多,如果你有100架的话,我可以做主给你半价。”郭所长也动心了,要降价销售了。

    “不过还有个问题啊,你怎么解决刚才你说的ccd芯片问题,国内没有可以生产的?”黄院长问。

    “有是有,我们所也用国产的芯片仿造了些单反,可是和国外比还是差距很大的。”郭所长叹气道。

    “差多少?100-200米的高度可以看得清吗?”

    “100-200米的话问题倒是不大,只不过像素差了一点。你们的飞龙不是要2000米吗?”郭所长疑惑道。

    “2000米那是军用的,这不是还需要民用的吗?你看民用的摄像机多少钱一套?”

    “如果这样的话,倒是可以再降一点,具体的还要看,不过肯定是不超过3万的。”郭所长也没有立马下结论。

    “好吧,这个军用的研制完了,可是要用国产芯片试一试,看看到底效果差多少。那接下来我们谈谈合作协议吧。”黄院长提醒他。

    “当然,当然,老黄你放心。”龚所长的态度也是180度的大转弯:“那老黄我们再合计、合计拟一个协议,还有你们那个飞龙到底销路在那里?”

    “飞龙的销路嘛,军用的当然是军方,而且有可能的话外**方也有可能,至于民用的话,目前就是各种航空爱好者了,当然我看飞龙在测绘上可能也会有很大帮助,其他的应用还要看飞龙的性能到底怎么样。”

    “至于合作协议嘛,当然是光机所按照我们西工大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高空高速摄像机。按理说,我们提供的经费,研究成果应该完全归我们西工大所有。”黄院长看着要发急的龚所长说:“你也别急,就事论事嘛,要不你们承担一部分研发费用,我们两家同时享用研究成果。”

    “这个好,这个好,本来我们已经开始预研了,材料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就差你们拉我们一把了。这样等这个摄像机出来后,我们肯定是以成本价提供给西工大的,你看怎么样?”

    “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我希望的是你们光机所的这款摄像机独家提供给我们西工大,以后不得提供给我们的竞争对手。”黄院长希望把这条加入到协议中。

    “这个,如果你们以后不生产飞龙了,我们也不能不卖啊!”

    “你们倒了,我们都没倒,还没合作就先要咒我们倒闭了?哪有这样的。”黄院长怒道。

    龚所长自知失言,连忙补救:“别生气,我就一个比方,比如军方要用,我们能不提供?你敢拦着?”

    黄院长当然知道国防事业的重要性:“军方也不会研究这种无人飞机,不是我吹,现在华国除了我那4个学生外,还真没人提出这种察打一体的无人遥控飞机的。”

    “竟然是学生提出来的?是你带的研究生?”龚所长吃惊的问。

    “不是,是4个大二的学生。”黄院长得意洋洋的说。

    “4个大二的?你也敢把这种大项目交给他们?不怕揠苗助长?不怕鸡飞蛋打?”

    “呵呵,我要告诉你的是,前面提到的mini2000也是他们提出的想法并且完成试制试飞的,你会不会把下巴掉到地上?”黄院长喝了水,慢条斯理的说道。

    “这四个学生这么厉害?”龚所长不相信的问。

    “这么跟你说吧,老季和我想的一样,把这四个人锻炼出来,花再多的钱我们也认了。只要他们敢想,我们就敢让他们做,不计成本!”黄院长坚定的说。

    “那看来是一群好苗子了,能被你们这么看重。不过你还没说军方要采购怎么办呢?”

    “嗨,刚才不是说了,华国现在还没有这类无人机,等飞龙大卖了,我们早就设计出飞龙-2,飞龙-3了,军方要采购直接找我们呗。他们还能把你们的摄像机装到j-7上?”

    “这个还真说不准,不过现在谈这个也早,摄像机还没出来呢。这样吧,我们还是先约定独家供应给你们,其他家的话需要得到你们的同意。你看怎么样?”龚所长提出了建议。

    “好,这样好,我看等一会我和老季汇报后再喊人过来就按刚才我们谈的签订一份协议。出资比例6:4如何,我们6。”

    “老黄,我都作出这么大让步了,你还要这么小气,我们光机所可不像你发了大财,我看最少8:2,你们8我们2。”

    “我也不和你扯皮了,一人让一步7:3好了。你答应不答应?”

    “好,成交!”龚所长立马确认。

    “好了,那正事谈完了,我就先走了,我那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待在你这里,你别饿着他们啊!”黄院长说完要走。

    “那没说的,食堂敞开了给他们吃。就怕他们吃的不想走了,你来跟我要人。哈哈...”

    .....

第六十四章 方案研讨 李组折服

    “喂,你们两跟着我干什么,这是实验室,闲杂人等禁止进入。”李宏听见后面的脚步身,转过头看见跟在后面的杨韦和唐昌宏。

    “黄院长,让我们来和李组长对接下。请李组长多多指教!”杨韦和唐昌宏放低了姿态。

    “尽瞎胡闹!”李宏恨恨的嘀咕一句。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杨韦和唐昌宏当做没听见,跟着进去了。

    杨韦看了一眼,发现实验室里人还不少,都在各自忙着手头的事情,也没人抬头看他们一眼。

    李宏也没管他们,自顾自的来到了自己工位上,看到杨韦和唐昌宏站在自己身边,也不说话。这才对理顺了心中被黄院长怼的气。

    “说说吧,你们的需求?”李宏问。

    杨韦和唐昌宏对视一眼,这才放下心来,虽说黄院长已经和龚所长谈好了,但是他们毕竟有求于人,就怕李宏一个不高兴耽误下或拖延下进度,那都没地方说理去。

    “李组长,刚才多有得罪,您多包涵。”杨韦和唐昌宏向李组长致歉。

    “好了,好了,别耽误时间了,赶紧具体说说吧。”李宏摆摆手。

    “李组长,我们的飞龙项目是超视距无人机,而且最终还要实现侦察和投弹的功能。所以光机所的高空高速光学摄像机就是飞龙的眼睛,所以需要你们的帮助。我们设计的时候是参照rb胜利公司的s-vhs摄像机....”

    “停、停、停,刚才都说了那是家用的,根本用不上。你就说说你们设计目的。”李宏打断了杨韦。

    杨韦略有尴尬,‘哦’了一声继续说:“好的,摄像机有两个成45度角安装在机头下方,45度倾斜的摄像机是为了扩大视野范围。飞龙有两个常态飞行高度一个是200米左右的导弹攻击高度,一个是200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

    李宏又插话了:“为什么这么分?”李宏也是和军工打过交道的,立即质疑杨韦。

    杨韦挠挠头,好不尴尬。

    唐昌宏立马解释:“李组长,这个是更加战场上的武器距离设定的,步枪想高空的有效射程一般在200米左右,高射机枪的有效射程在2000米左右,而且考虑到摄像机画面清晰程度的问题,我们开始的设想是,2000米发现敌人,200米确认目标再打击。李组长您怎么看。”

    李宏用手指敲敲桌子,稍微思索下说:“我对武器不甚了解,也对武器的使用不怎么了解,刚才我听你们这么说,就知道你们也是纸上谈兵。我提两个问题,一是惯性制导导弹射程多少,二是出其不意的在敌人察觉前发射导弹。200米的高度,肉眼都能看得见,在加上飞机的噪声,恐怕你们还没发射导弹,敌人就找地方躲起来了吧?在说无人机上能有几颗导弹,发现后敌人都分散了,你们还怎么攻击?”

    杨韦、唐昌宏听完后,才知道他们四个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不靠谱。

    “李组长,你有什么建议吗?”杨韦小心翼翼的问。

    “你们还是去找开发地空导弹的人,问问他射程多少,速度多少,发射方式等等。什么都不知道,还做什么!”

    “好的,好的,惯性制导导弹,黄院长把这个任务安排给我们学校的教授负责了,回去我们再了解下。李组长,我们接着说摄像机的事情?”杨韦马上表态。

    “嗯,你们不是行内人,不知道现在军用的摄像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么给你们说美国的u-2侦察机载60年代已经可以在20000米的高空以6m/h的速度拍照侦察了,虽然这是用胶卷的,你们也可以感受的到飞行高度根本不是问题。”李宏给他们稍微介绍了下高空摄像机。

    唐昌宏问:“李组长,你的意思是只要惯性导弹的射程够了以及摄像机可以拍的清晰,无人机保持在一个安全高度飞行就可以了?”

    “理论是,这么做是最保险的。地空必然带来暴露的风险,而且如果高空的话只用调试好焦距和广角,一个摄像机完全够用。”李宏点头肯定了唐昌宏的说法。

    “如果这样的话,那最关键的就是摄像机的焦距问题和后方接收的图片清晰问题了。”杨韦看向李宏。

    李宏也知道他的意思:“如果是有人侦察飞机,那么可以有人在上面手动调整焦距。无人飞机的话就只能实现自动光学变焦了,这个目前我们还没有做过实验。”

    “李组长,我能说下我的想法吗?”杨韦问。

    李宏点点头。

    “李组长,刚开始我们设计的时候,有考虑一个镜头的自动切换系统和一个焦距的自动补偿系统。镜头切换系统就不说了,现在飞龙如果在一个高度飞行没有必要使用多镜头。而焦距自动补偿系统,我想和你说的自动光学变焦应该是一回事。本质上,焦距自动补偿系统也是手动旋转镜头微调,不过我们使用步进电动机通过机械结构控制镜头的焦距调节。调节方式设想中有两种一是根据高度的变化来调节步进电机,二是根据接收到的图像信号,经过一定的算法后调节步进电机。”杨韦把他和唐昌宏讨论的想法告诉李宏。

    李宏听了后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说这两个小伙子还是有点真才实学的,不然他也不会在这里和他们聊这么久。

    想了会后,李宏说:“我不看好根据高度的变化调节焦距,你说的经过分析图像信号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不过如果可以综合两种方法的话,可能会有更加意外的惊喜。”

    “其实还有就是震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让摄像机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下摄像的话,不管怎么调节,图像的清晰度都不会有很大的提高的。”唐昌宏补充道。

    “是的,李组长,这个我们也有考虑。我们的想法是把摄像机放置在一个防震台上,通过防震台的调节来让摄像机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杨韦接着说道。

    “防震台,我们这里也有,你们有具体设计吗?我看看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李宏询饶有兴趣的问。

    杨韦看李宏兴趣很大,也是很开心,李宏从刚开始的盛气凌人,到现在的平易近人他是感受的到的。

    “李组长,我们设计了两种振动台,一种是被动式的是采用橡胶、金属弹簧、空气弹簧等组成,但是依照经验被动式的防震台在20hz以下的低频震动中减震效果很差,而主动式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设计的主动式防震台是利用探测器,检测3维方向(x、y、z)传来的外部震动,x和y方向各有两组,z方向有3组探测器,由pid控制器产生等幅、反相的控制信号,再由执行机构产生等幅、反相的内部震动来抵消或减弱外部的震动干扰。执行机构是气泵,依照pid给出的信号给x、y、z方向的7个气囊充入气体。当然被动式防震台成本低廉,而主动式的防震台结构复杂、造价更是不菲。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测得飞龙的震动参数,所以目前没办法选择。”

第六十五章 修改方案

    李宏听完后,已经把杨韦和唐昌宏放看成了真正的合作伙伴了,而不是刚开始的小屁孩。李宏是真的觉得这两人不但涉猎广泛,更难能可贵的是思维活跃,能根据现实的问题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李宏听了他们的两种方案后,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实验室的振动台也才是液压减震,他们就敢用气动减震方式?且不说有没有可行性,单说这个想法在懂行的人看来就是无价之宝。气动比液压的有点可是多了很多,但就气体的可压缩性强这一点就赢了很多。

    “有搭建出实物吗?”李宏急切的问?

    杨韦不好意思的说:“目前还没有,还停留在设计阶段。而且如果飞龙在试飞后测得的震动频率大于20hz的时候,我们倾向采用被动式。”

    “糊涂!被动式,不过是把高于20hz的震动变的小与20hz,最多也就10hz,就到头了,10hz的影响,1s摄像机震动10次,你想想你的焦距自动补偿系统能不能反应的过来?”李宏斥道。

    杨韦和唐昌宏听完后,楞了,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样,我邀请你们加入我的团队,一起开发这个高空高速光学摄像机的辅助子系统,怎么样?”李宏提议。

    “李组长,方案的改动,还先需要我们院长的同意,如果没有问题,我们自然求之不得。”杨韦回答。

    “好,那我就等你们的消息。”李宏高兴的说。

    ......

    当天杨韦、唐昌宏回去分别后,先去找到了黄院长,向他通报了李宏的建议。黄院长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李宏的建议,只让他们多思考多验证,让他们先去问问负责导弹的王月波教授。

    没有在黄院长那里得到肯定答案,两人接着就去校工厂去找陈东风和杨辉。杨韦和唐昌宏看到他们俩现在不是怎么忙,把李宏的建议说了一遍,又把黄院长的建议说了一遍。

    “我并不反对,首先李宏组长是光学领域的专家,比我们有实际经验是肯定的。还有就是他说的武器的使用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四个不懂行的人,不能决定这个,明天还是去问问负责惯性制导导弹的教授吧!”陈东风认为黄院长的话是比较合理的。

    “那我们的设计不是基本上被推翻了?”杨辉有点替杨韦打抱不平。

    杨韦立即解释:“不要紧,人家是关机所的领导,比我们厉害是正常的。而且我和昌宏也能参与到新的设计中。”

    唐昌宏也表示同意。

    “我认为前期我们的设计有想当然的地方,有错误不要紧,可明知道有错误反而故步自封那就失去了做项目的意义,况且设计方案本身就是在交流中碰撞出来的,修改也是正常的事情。”陈东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三人。

    “嗨,我只是觉得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了,有点可惜,并不是认为不能修改方案。”杨辉委屈的说道。

    唐昌宏立马拍这杨辉说:“不白费,不白费,我们这和李宏组长的交流中,提出了摄像机防震台的设计方案,李组长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还邀请我们一起研究。而且阿韦提出的自动调焦系统也是被李组长大加赞赏。”

    “是的,没有这几个月的提前研究,李组长的态度不可能从开始的不屑一顾变成最后的平易近人。即使不被采用的多镜头切换,也是衍生出了自动调焦系统。总之就是我们没有做无用功。”杨韦接着说道。

    “那话说完了,下面是不是帮帮忙再走啊?”陈东风拉着两人,想要让他们两人做一会免费劳动力。

    “现在还真没工夫,明天就要去和王教授了解下他的惯性制导导弹有什么性能,怎么使用,今天不抓紧时间补一下功课的话,明天搞不好会被王教授赶回来的。今天帮不了你们,下次吧....”杨韦解释说。

    陈东风听了,也表示理解,就没有再拦着他们:“好吧,明天别弱了我们209的威名!你们先去吧。”

    ......

    杨韦和唐昌宏虽然对制导导弹有所了解,但是也仅限于知道制导导弹的种类,所以对惯性制导导弹的具体原理还不是很了解。两人去图书馆借了《导弹惯性制导技术》和《弹道导弹弹道学》这两本书后就开粗略地的浏览起来。一直到图书馆的老师赶他们走,他们这才依依不舍的带着书离开。离开后,直接回宿舍,继续爆肝。陈东风和杨辉回来后也没有打扰他们,各自洗漱完后就睡觉。直到凌晨2点,他们两人粗略地的看完两人书,对视一眼,啥也不说了,倒头就睡。

    第二天,两人起的比较晚,洗漱完后,就开始一边吃起早饭一边交流起了昨天的学习所得。

    “阿韦,惯性制导导弹只能攻击固定的区域,不能攻击移动的物体。而飞龙携带的导弹最重也不过30kg,战斗部tnt应该有7-10kg。这个弹药量炸坦克和碉堡应该是没问题了。”

    “关键是要能炸得准,所以要先给出导弹的飞行方向,再通过导弹里的惯性测量装置测出导弹的运动参数并控制导弹方向。”杨韦道出了惯性制导的关键。

    “能不能在运动中变换方向,若果只能攻击不动的目标是不是会显得很鸡肋?当然雷达肯定是用不了的。”唐昌宏提出新的想法。

    “很难,你要打移动的目标,没有雷达怎么锁定?”

    “能不能,同时跟踪移动目标和飞行中的导弹,通过一定算法,让导弹修改运动方向。李宏组长的摄像机能完成同时跟踪两个目标的任务吗?”唐昌宏提出了无线电制导的方式。

    “这个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可以同时拍摄到移动目标和飞行的导弹。不过可能一架飞龙完成不了任务,他不可能同时追踪两个不同高度的目标。”杨韦想了会,认为还是有机会的,可是想要实现的话,可能涉及到定位的问题,同步的问题等等。

    “两架吧,而且追踪导弹的摄像头如果可以转动一定的角度,那么追踪的就可以更加精准了。”

    “嗯,这个可以和李组长商量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实现。我们一会就去找王教授,先把制导导弹的事情问清楚。”

    “一会同去。”

    ........

第六十六章 制导方案 葛森入伙

    杨韦和唐昌宏趁着还没上课,就先去了王月波教授的办公室。没说几句话,就被王老教授打发出来了,原来这个活已经被王教授指派给他的硕士学生葛森了。按照王教授的指点,他们俩又跑到航天实验室去找葛森。

    葛森,一个老三届的大学生了,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去年西工大开设了硕士点位,他就立马报考了王教授的硕士。

    两人到了实验室,东问西问的找到了,在试验台上摆弄仪器的葛森。

    “学长好!”两人先向他问好。

    “什么事情?”葛森抬眼望了下,发现不认识来人后,又低头忙了起来。

    尴尬的杨韦和唐昌宏把来意和葛森说了一遍,并强调是王教授让他们俩来找葛森的。

    “哦,原来搞这个惯性制导火箭的就是你们啊?难怪老师把它扔给我了。”

    “什么意思?”杨韦和唐昌宏脑袋里冒出了不祥的预感。

    “意思就不看好你们呗,我是凑数的!”葛森很坦然的说。

    两人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难怪王教授不理他们两人。

    “可是,我们的飞龙需要制导导弹来实现察打一体的功能啊!不行我们要在去找找黄院长。”杨韦说完就要转身去找黄院长投诉。

    “哦,什么察打一体,和我说说。”葛森听的新鲜,问两人。

    唐昌宏拉住准备要走的杨韦后,开始和葛森介绍起了飞龙。

    葛森听完他们对飞龙的描述后问:“那你们对惯性制导导弹有什么要求?”

    “两点最重要,打得准,打得狠。”杨韦立马回答。

    “呵呵,那你知道惯性制导的误差有多大吗?刚才你们说从2000米的高空发射,你们有算过这个误差范围吗?”葛森打击他们。

    “这个,我们也有考虑,在结合昨天和光机所李宏组长的建议后,我们认为可是可以实现无线制导。”唐昌宏说道。

    “雷达?恐怕国内还没这个小型化的技术吧!”葛森不信的说。

    “不是雷达,李宏组长认为我们可以实现在2000米的高空识别地表物体,如果我们可以同时监控地表目标和导弹,那么通过一定的算法,可以不断的修正导弹的飞行角度。”唐昌宏解释。

    “有意思,这个有点类似美国的小牛空地导弹了。”葛森评价道。

    “嗯?小牛?它也是和我们一样,通过无人机上的摄像机监视地表目标和导弹?”杨韦和唐昌宏疑惑的说,他们俩人昨天前还真没接触过多少这方面的知识,更不要说各国现在的导弹型号了。

    “哦,你们还是外置监控?小牛是通过导弹内部的电视导引头利用目标反射的可见光信息实现对目标捕获跟踪,由电视摄像机接受来自目标的光辐射能量并转化为电信号,导引导弹命中目标的。不过你们的‘电视’是在外部,那么只能借助人工完成识别和跟踪目标的任务。你们的摄像机对地捕捉真有这么清晰?”葛森有点不信的说。

    “这个,目前还没有实物,不过据李宏组长的说法是问题不大。如果问题不大,那么这个导弹应该怎么设计?”杨韦问葛森。

    “刚才你们说的应该是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导弹上要有自动驾驶仪和指令接收装置,目标和导弹由无人机上的摄像机跟踪,导弹的飞行指令由后台通过无线电指令形式发送给导弹。”葛森分析道。

    这基本和杨韦、唐昌宏的设想差不多。

    “那实现的难度大吗?”杨韦紧接着问。

    “应该说图像的处理应该占了60%的工作量,这关系到导弹的精确性。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我没有太多的经费,你们没看到我到现在只能摆弄这个陀螺仪吗?”葛森不好意思的说。

    “经费的问题,我们先向黄院长汇报下吧,您也要列个具体的清单啊!”杨韦他们只能再去向黄院长求助了。

    “好的好的,那我就加入这个项目组了,那你们等我下,项目的具体清单我都想好了,现在我们就去找黄院长。”葛森兴奋的说,年前听王教授说了这件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事,只不过得不到老师的支持,想法只好停留在脑海里,现在有了出钱的冤大头那怎么还能放过。

    不多的时间,葛森刷刷刷的写了一大张纸,里面列满了各种实验器材。然后三人一起去了黄院长办公室。

    赶巧,黄院长刚回到办公室。

    “院长,这位是葛森,负责这次制导导弹的设计。”杨韦给黄院长介绍到。

    “黄院长,您好!”

    “老王呢?怎么交给你了?我记得你是他带的硕士吧!”黄院长略有不高兴的说。

    “王教授的科研任务很繁重,所以这次就交给我了。我保证完成任务!”葛森很有信心的保证。

    “那你们三人来这里干嘛?”

    然后,杨韦、唐昌宏和葛森就把他们三人刚才对电视制导导弹的构想为黄院长描述了下,葛森顺带的说了下需要经费的支持。

    “这个电视制导,我好想听季校长说过,好想国家在3月份的时候已经开始立项了,你们有把握能设计的出来?”黄院长有点不相信的说。

    三人听到,国家竟然也在做和他们相同的事情,也是被震惊了。

    “已经完成了?”葛森沮丧的问。

    “这个还没听说,不过应该在已经过了预研阶段了吧!怎么现在没信心了?”黄院长激将他们。

    “这个倒不是,我们刚才已经合计过了,图像的采集和处理是重点,没有一个好的摄像机采集到图像数据,没有一个好的算法把图像数据处理清晰,那么就无从说起电视制导。”葛森把成败的关键和黄院长进行汇报。

    “杨韦,光机所那边图像处理能满足要求吗?”黄院长转过头问杨韦。

    “这个,李宏组长倒是蛮有信心的,不过现在还没有实物出来,不好说。如果胶片的话肯定没问题,因为用到的数字传输,而对数字信号的处理,现在国内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不过我们应该能克服。”杨韦如实回答。

    黄院长听了,点点头,很满意杨韦的回答。他一直这么欣赏陈东风、杨辉、杨韦、唐昌宏四个人的原因,就是这四个人思路开阔,敢想敢干,敢于迎难而上。不然他也不会在四人仅仅提出一个航模理论设计的情况下,就敢拨款10万多元给他们试制。现在也是一样,在黄院长眼里,如果可以用金钱加速他们四人的成长,那就是划算的,当然这也是季校长的想法。要不然,学校疯了会支持4个大二的学生做项目,更何况他们四个现在是越搞越大,越做越难,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

    “陈东风这小子数学好,如果有困难你们可以找他试试,不过他在组装测试发动机,也不知道有没有时间。”黄教授点头后建议道。

    杨韦和唐昌宏点点头说:“院长,我知道了,如果需要,东风会帮助我们的。”

    黄院长有转头对葛森说:“经费的事情,我看这样,我给你个证明,你拿你的清单去实验室管理员那里去领取实验器材,如果没有的话,请他采买。你看怎么样?”

    “好的,好的,谢谢黄院长,我保证会做出成果来。”葛森接过黄院长给的证明,再次保证说。

    “好吧,还有事情吗?没有,你们就先回吧!”黄院长下了逐客令。

    .......

第六十七章 鹰击和鹰眼

    黄院长赶人后,杨韦、唐昌宏和葛森出了他的办公室。

    “对了,你们的导弹有代号吗?”葛森问?

    “呃,这个还没想好,你是设计的负责人,要不你说个我们听听?”杨韦和唐昌宏对于起名字的事情倒是不感兴趣。

    “你们的无人机叫飞龙,而制导导弹是飞龙的利爪。龙爪似鹰,要不就叫鹰击?”葛森起名还蛮有讲究,杨韦和唐昌宏也没有更好的想法,所以这款小型电视制导导弹就被命名为鹰击-1。

    “森哥,你现在去哪里?”三人熟络后,杨韦一边走一边问葛森。

    “去实验室啊,刚才可是得了黄院长的‘圣旨'。我准备开始鹰击的设计工作了。”

    “要不我们先去和李宏组长商议一下?毕竟电视制导的关键还是在李宏组长的摄像机上面。”唐昌宏提议说。

    葛森一想也对,就不急着几回实验室了。

    见到李宏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带领他的组员在琢磨改进摄像机了。

    四人相互介绍后,葛森问李宏:“李组长,摄像机的拍摄高度只能定在2000米?”

    “这个倒不是,只是杨韦和昌宏提到他们的飞龙的巡航高度是200米和2000米,我认为2000米的话更加隐蔽。”

    葛森又问杨韦和唐昌宏:“飞龙的高度可以更高吗?”

    “飞龙的高度5000米左右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考虑的是摄像机问题以及避免高射机枪的干扰,所以前期把巡航高度设计为最高2000米。不过高度在5000米以上后,要考虑到结冰的问题,那么飞龙的气密性就要加强。”唐昌宏解释道。

    “哦,那我可以这么认为,飞龙的飞行高度不是问题?摄像机的拍摄高度也不是问题?”

    唐昌宏和李宏点头。

    葛森继续说:“那么我有个提议,可不可把飞龙飞行的高度提高到5000米以上。”

    “为什么?”杨韦不解的问。

    葛森解释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高度越高,鹰击-1的飞行加速时间就越长,获得的速度和动能就越大,在打击移动目标的时候更加有准确率而且威力更大。其二是飞行的越高,鹰击-1飞行调整的时间就越多,也是会增加命中的准确率。”

    “鹰击-1是什么?制导导弹的代号?”李宏不知道鹰击-1是什么问葛森。

    “是的,这是我们三个刚才商议的导弹代号。”葛森回答。

    “那我的高空高速摄像机是不是,也该来个合适的代号?”李宏竟然把话题岔开到摄像机的命名上。

    葛森也来了劲;“你看,制导导弹是鹰击,要不你的摄像机就叫鹰眼?这才配套嘛。”

    李宏喃喃的念着:“鹰眼、鹰眼,这名字不错,不过无人机叫飞龙,你怎么取个鹰眼?鹰击?”

    “龙眼也不好听啊!还是鹰眼符合你的高空高速摄像机的气质。”葛森解释道。

    李宏想想也对,鹰眼确实不错,就决定高空高速光学摄像机的代号就叫鹰眼了。

    “我说两位,我们刚才在讨论把飞行高度提升到5000米以上吧!话题是不是跑偏了?”杨韦看着聊的兴起的两人说。

    两人这才停止讨论名字代号的事情。

    “如果飞龙的飞行高度越高,那么鹰眼的前焦距和后焦距做一定的调整可以实现,可能就是最后图像数据的处理麻烦一点。”李宏其实对摄像机的拍摄高度倒是很有信心,只是高度越高,拍摄的图像就越难辨识。

    “飞龙的飞行高度不是问题,对于温度会达到冰点的问题,我想还是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气密性,在加上一定的控温措施是不会对机体内的各个元器件产生影响的。具体的高度还是要在最后的试飞中才能得知。”唐昌宏考虑了下后,觉得5000米以上不是问题,适当的调整机翼提高升力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好,那我们暂定飞龙的飞行高度为5000米好了,当然我和李宏的想法一样越高越好,越高隐蔽性越强。我还想了解下你们发现地面目标的方式,已经预计对鹰击-1发出的飞行控制命令。”

    杨韦接过话茬:“我们和李宏组长昨天有商量过采用单镜头的方式,镜头与机身成四十五度角安置,那么也就是鹰击-1需要水平飞行距离是5000米。至于控制命令的话,前期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我倾向于同时接受后方的命令与飞龙发出的命令形成一个冗余系统,当然这个还需要继续验证。”

    “好的这个确实急不得,可以日后再谈,我向大家汇报下我对鹰击-1的设想。”葛森准备先向三人描述下鹰击-1的大体结构。

    “鹰击-1是电视指令系统制导导弹,外形上采用小牛导弹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后掠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后部,十字形尾舵位于弹体尾部,舵面偏转角±35°,圆柱形弹体由4块1/4圆弧的弯板铆接而成。弹体内部采用舱段式结构,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3个舱段。前舱段装制导与控制电子设备,中舱段为弹体结构部分,后舱段为飞行控制部分。动力装置为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

    “那液体火箭发动机需要多久可以设计制造出来?”杨韦担心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会耽误进度。

    “这倒是个问题?时间短要3-5个月,时间长的话可能要1年以上,而且花费很大。”葛森也是懵了,竟然忘了杨韦他们还有时间要求。

    “可不可以使用涡喷发动机。”唐昌宏看众人陷入了思考,提议说。

    “可以是可以,不过需要对导弹作出结构改进,要加上进气道。难道是用飞龙的发动机?而且涡喷会不会重量过大?”葛森倒是不反对使用涡喷,比较涡喷和涡扇都是导弹动力的一种。

    “倒不是飞龙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我想的是直接改进飞龙的核心机。比较我们的核心机已经设计出半年多了,而且故障率还是很低的。”唐昌宏解释道。

    “那可以,如果动了没有问题的话,鹰击的设计制造时间可以缩短到2个月。”葛森自信的说。

    两个月时间倒是来到及,杨韦和唐昌宏心里暗自计较一番。

    “那一会我们去找陈东风和杨辉,他们是负责设计发动机的,森哥你再详细的询问下他们吧。”唐昌宏决定一会带葛森去校工厂见陈东风和杨辉。

    “鹰击的末端速度我设想的是要打到0.6马赫,李宏你的鹰眼可以跟踪的到吗?”葛森问李宏。

    “没问题的,你当我的鹰眼是近视眼?鹰眼的设计要求就是高空高速,你放心。”李宏信心满满的说。

    哈哈......说着、说着,四人一起笑了起来。

第六十八章 鹰击动力装置

    四人聊了几个小时后才意犹未尽的结束了话题,杨韦就留在光机所跟着李宏继续鹰眼的设计开发,而唐昌宏则带着葛森去了校工厂去找陈东风和杨辉。

    陈东风和杨辉此时正在和万师傅他们设计蜂窝结构宽展弦比风扇的加工方式。唐昌宏见他们讨论完了,立马带着葛森上前。

    “东风、阿辉,这位是葛森学长,这次被安排负责飞龙制导导弹的设计。葛森学长,这是陈东风和杨辉是负责发动机设计制造的。”唐昌宏为两边的互相介绍。

    三人互相问好后,唐昌宏直接说出了来意:“东风、阿辉,为了加快鹰击-1的设计进度,我们和葛森学长商量上,觉得在mini2000核心机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鹰击-1的涡喷或者涡扇发动机。”看着陈东风和杨辉一脸疑惑的样子,他又补充道:“鹰击-1就是飞龙使用制导导弹的代号,还有光机所负责的高空高速摄像机代号是鹰眼。”

    陈东风和杨辉听了他的解释后这才明白过来,觉得代号起的还不错。然后陈东风脑洞大开也要给核心机和在核心机上发展起来的航发起个代号。

    竟然暂时把鹰击-1的事情放在一边,4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起来。不过还是葛森有命名天赋,给出个‘龙腾’。遂把核心机定位龙腾,mini2000的发动机为lt-1,飞龙发动机为lt-2。

    这些商量完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陈东风先问:“鹰击-1当初估算的总量也就在30kg,而我们的lt-1的总量大概在g,再加上油料那就要超重了。必须要改进方可使用,鹰击的各部位具体重量参数是什么?”

    “鹰击按照你们的设计重量是在30kg左右,按照设计惯例战斗部的重量在20%-30%左右,按照最大的30%算就是9kg。而动力装置的重量一般是40%-50%左右,按最大50%算也就是15kg,当然包含燃料。其他制导装置加上控制系统等的重量在6kg左右。如果发动机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话,再扣除3升左右的燃料,也就剩下12kg了。而且发动机上还要加上4方向控制装置,不知道你们是否可以按照这个要求进行改进。”葛森把在路上已经想好了的大体结构告诉3人。

    “东风、阿辉,这几天我们把当初的惯性制导改为了电视指令制导,飞龙的巡航高度初步定在5000米左右。”唐昌宏又接着补充。

    “哦,那对飞龙的外形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了,还有鹰眼的要求也很高,最后能不能再后端清晰的呈现拍摄的图像是个关键。”陈东风一下子就听出了重点。

    “鹰眼就交给光机所的李宏组长了,杨韦在和他进行设计,飞龙的结构我有个初步想法是加大翼展,把机身变窄,当然还不成熟,不过刚才我已经和万师傅说过了,先把飞龙结构的制造停下,还是先把鹰击-1的导弹动力装置先组装起来。”

    “那么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给龙腾减重了,lt是5个联管燃烧室,2级涡轮叶片,1级离心式压气机,再加上滑油系统和启动系统等。推力可以达到700n,葛森学长700n,鹰击够用吗?”

    “应该是富余了,鹰击-1水平运动基本靠滑翔为主,而从下往下的加速又有重力的帮助可以减少300n左右的推力,如果总体推力有700n的话可能最后的末端速度可以达到0.5马赫(600km/h)以上。”葛森分析鹰击的运动性能。

    “那实际也就需要400n左右的推力,那么我们可以减少2个燃烧室,在减少一级涡轮叶片,压气机的叶轮也可以适当的减小。”陈东风把想到的减重方案提了出来。

    杨辉也接过来说:“因为鹰击-1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我们可以去掉滑油系统,直接在各个承轴处进行润滑。还有就是启动系统,完全可以省略,只要我们把启动系统集成在挂载点,那么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减轻重量。”

    陈东风和杨辉初步一核算,发现通过这些方法减轻的重量甚至都超过了5kg。葛森见动力装置问题基本解决了也很高兴,对这一帮学生是刮目相看,大家就把鹰击的动力装置命名为lt-3。

    因为lt-3还需要增加4方向调整的装置,按照葛森的设想,第一个方法就是直接在涡轮叶片后面的尾喷管上开4个出气口用小型方向调节喷管连接,用电磁阀控制,那个方向需要转向,就把对向的电磁阀打开,尾喷管的高温气流经过出气口喷出方向调节喷管,产生动力,以此来改变鹰击-1的运动方向。第二个方法就是在弹体尾部安装4片十字形尾舵位于弹体尾部,舵面偏转角±35度以此来调节方向。不过具体哪种方法可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率就要再进行比较了。

    不过陈东风是没有时间陪着葛森研究lt-3了,杨辉主动接过了这个任务,他对lt本身比较熟悉,校工厂的工人也熟悉lt的组装工作,所以这个额外的任务倒是不会给项目增加多少不可预测的风险。

    ......

    几人谈完后,陈东风、杨辉、葛森开始各自忙碌起来,而唐昌宏却陷入了沉思,他开始重新构思起飞龙的外形结构。

    飞龙需要把巡航高度提高到5000米,甚至如果鹰眼的分辨能力提高后,这个巡航高度只会更高。

    唐昌宏考虑到lt-2已经定型了,推力也不可能在大了。然而飞到更高的地方,空气越来越稀薄,动力只会是进一步下降,造成飞龙的速度减小,导致升力下降。所以只能是提高飞龙的气动性能了。考虑到hong-6的翼展近乎等于机身的长度,展弦比也仅有8左右。唐昌宏不得不下决心要放弃hong-6原有的外形结构。

    展弦比的大小对飞机飞行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展弦比增大时,机翼的诱导阻力(升力)会降低,从而可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增加亚音速航程,但波阻就会增加,以致会影响飞机的超音速飞行性能,所以亚音速飞机一般选用大展弦比机翼。

    正好飞龙现在的速度也就是200-300km/h离超音速还有很多差距,所以唐昌宏对展弦比的要求至少是15,甚至更高。

    提高展弦比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机翼面积相同,那么只要飞机没有接近失速状态,在相同条件下展弦比大的机翼产生的升力也大,因而还能减小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滑跑距离和提高机动性。

    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唐昌宏初步把飞龙的外形由原来的翼展在3.2、机长在3.48、高度在1米左右,改为翼展在7米左右、机长在3.48、高度在1米左右。展弦比由原来的8提高到了15,单就展弦比这一个改进,飞龙的油耗就可以降低20%左右。

    为了进一步提高飞龙的气动性能,唐昌宏把飞龙的原来基于hong-6胖胖的身体设计的机身横截面也减小一半。

    再说到起落架,原来的设计是不准备收入机腹中的。这次唐昌宏也没有收入其中,不过他设计了一个折叠的结构,可以在飞龙升空后把起落架进行折叠。

第六十九章 飞龙瘦身 魔改Hong-6

    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唐昌宏前思后想了一下午后,越想越觉得飞龙的外形结构需要大改,如果按照唐昌宏的设想改进,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利是飞龙的气动性能大幅优化,弊是需要重新设计,而且没有参考的飞机气动外形,导致设计风险比较大。

    真正唐昌宏犹豫不决的时候,杨韦已经从光机所回来了,看到唐昌宏在神色不定的在宿舍外面的走廊上来回走动,问他:“昌宏,你在想什么呢?吃饭了吗?”

    唐昌宏这才发现已经7点多了,天色已经黑了,也顾不上吃饭了,把自己对飞龙外形设计的改进想法和杨韦说了一遍。

    杨韦听了后,消化了一会说:“昌宏刚才你也说了飞龙的外形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气动设计。然而hong-6的用途其实和飞龙是不一样的,我们进行改进也是很合理的。最主要的是我们这次不是设计航模,飞龙不是一个花架子,是能用来战斗的,如果说因为重新设计,而耽误了进度,我认为也是必要的。这事你和东风他们说了没有?”

    “还没呢,中午的时候我们认为飞龙需要改进气动外形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直到现在。走我们现在就去问问东风和杨辉的意见,大家讨论下。”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我们209四个臭皮匠就再来一次飞龙设计会议吧!走一起去。不过你要不要先吃个饭?”

    “还吃什么饭,我是一刻也等不得了。”唐昌宏看杨韦也认可他的话,立马就拉上杨韦出发去校工厂找陈东风和杨辉了。

    到了校工厂的车间,看到陈东风和杨辉正在往外走。杨辉眼睛尖:“昌宏、杨韦你们来帮忙?”

    杨韦笑道“当然不是,你杨辉是个好同志,还要我们?你们两去哪里啊,我和昌宏找你们有事商量。”

    陈东风笑着说:“我们去吃饭,刚才忙的有点晚了,你们呢?”

    “那正好,我也还没有吃饭,我们一边吃一边谈,上午说的飞龙外形改进的事情,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大家讨论一下。”唐昌宏高兴的说,这样既可以吃个晚饭,又不打扰陈东风和杨辉的工作了。

    “那一起,走吧。”

    吃了几口饭后,唐昌宏开始向大家叙述飞龙外形改进设想:“东风、阿韦、阿辉,我们中午的时候有说到,飞龙的巡航高度定在5000米甚至更高,回去之后我就在想,hong-6这种重载外形设计是不符合现在飞龙的特性的。”

    杨韦插话说:“刚才昌宏跟我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我们这次不是在制作模型飞机,而是具有战斗用途的察打一体的无人机。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的话,那么必然会让飞龙的外形结构差强人意,后续的改进空间极小,基本上失去了继续发展下一代的可能性。”

    “那就是推倒重来了,时间上可能会耽误一些,昌宏你有把握吗?”杨辉听到他们两想要推倒重来,就知道这次飞龙项目的不可控风险要增加了。

    “昌宏,我是支持你的重新设计,而且我有预感,其他的任务也不会轻视,这次飞龙的设计要求不再是飞行30分钟而是达到了4个小时以上,对飞龙的方方面面的可靠性要求都很高。”陈东风听完大家的话,很赞成重新设计飞龙的气动外形,“你具体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说到这个,唐昌宏来劲了,饭也顾不得吃了:“我最开始考虑的就是增大展弦比,使机从而可以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增加亚音速航程,同时如果机翼面积相同,那么只要飞机没有接近失速状态,在相同条件下展弦比大的机翼产生的升力也大。这样飞龙在5000米的高空巡航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以后的飞龙-2,如果发动机的推力增大,在10000米的高空巡航也不成问题。”

    “具体点呢?”杨辉听到唐昌宏的方案后,急着问。

    “下午,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方案,不过还没有先进性理论验证,更没有进行风洞实验,我对飞龙的翼型,我决定采用经典的naca2415翼型,它的最大相对弯度为2%,最大弯度位于翼弦前缘的40%处,相对厚度为15%,这种翼型适合低速下的飞行。”

    “这种naca翼型,是美国的标准,还有很多系列,适合不同情况下的飞行,我看以后飞龙如果有改进型号,还是可以根据这个来的。”杨韦赞同翼型系列的选择。

    接下来就是机翼的平面形状设计,也就是机翼的面积、展弦比、根梢比、后掠角等。我初步设想是把展弦比定为15,机翼长度7米,根据展弦比等于机翼长度的平方除以机翼面积可以得出机翼面积在3.2平方米左右。

    配合刚才的翼型结构可以保证机翼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才能发挥出大展弦比机翼的性能。

    而我们采用的是平直机翼当机翼的根梢比为2左右的时候时可以产生接近诱导阻力最小的椭圆升力分布,这是比较合理的升力分布方式。

    由于是平直机翼的类型,后掠角在15-20度左右,在机翼阻力系数上平直翼虽然比不上后掠翼和三角翼者,但是平直翼的升力系数就越大,在重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小速度就低,起飞降落就不需要更长的滑跑和仰角了。

    “那这么大的机翼长度,你的副翼怎么设计的?是分段还是整体?”陈东风听到机翼长度达到7米还是很吃惊的,现在华国还没有展弦比这么大的飞机。

    “飞龙两侧的机翼副翼我准备采用三段控制,各段之间的比例还没有设计好。还有尾翼还是采用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相结合的方案。增加水平尾翼主要是担心飞龙这么大展弦比的机翼的升力中心与它的重心是不重合的,这就需要水平尾翼产生一个相反的力矩来平衡机翼的升力会对重心产生的力矩,防止飞龙机上仰或下俯。”唐昌宏进一步解释道。

    “还有机身的参数设计呢?都改的面目全非了,不可能还用hong-6的肥胖身体吧!”杨辉笑着说。

    “当然,不过机身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内部装载的容积、气动性能以及机翼和尾翼等的高度问题来综合设计,以确定飞龙前、中、后三个部位的机身总长度和最大横截面积。具体的参数还没有,不过肯定会来一个大的瘦身的。”

    “改动这么大,飞龙的重量还能控制在300kg左右吗?我看你这个7米多的机翼就要100kg吧?”陈东风提到了关键的重量问题,因为现在的lt-2已经定型了,不可能在根据飞龙新的外形设计再从新设计发动机。

    “当然,重量是关键,在不影响结构的刚、强度的情况下,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来为飞龙瘦身的。不过还需要你们3位的帮助啊,不然我一个人的话没有3个月是完成不了细节的设计的。”唐昌宏开始求助。

    “这个好说,你安排任务,我们按时间完成,不过可能在课堂上就要开一些小差了。不知道会不会被骂?”杨韦第一个力挺唐昌宏。

    陈东风当然也表示没有问题,不过杨辉还真的没深入学习过气动外形设计,只能遗憾的表示只要能做的一定帮忙了。

    ......

第七十章 LT-3测试

    话说当天葛森在和陈东风、杨辉商量完鹰击-1采用龙腾核心机改进的lt-3作为动力后,按照陈东风和杨辉的指点先去找黄院长要一份校工厂协助设计的证明文件。

    “黄院长,您好!”看到黄院长还在办公室,葛森先打了个招呼。

    “小葛,你怎么又来了?还需要什么?”

    “黄院长你真是料事如神,确实鹰击-1的动力需要校工厂帮忙组装。”葛森拍了个马屁后,就和黄院长把他刚才和陈东风、杨辉商量的lt-3作为鹰击-1动力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们的方案不错,既节约了开发时间,又降低了开发的风险,我开始还以为你准备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呢?”黄院长听完后,欣慰的说。

    “我一说最少需要3个月的研制时间,你的学生就急了,说影响进度,然后就推荐我用他们研制的龙腾核心机。”葛森见黄院长疑惑龙腾是什么,就把他们的刚才命名的代号和他详细说了一遍。

    黄院长倒是不反对这些代号:“那你是来要求校工厂给你个样机?”

    “是的,杨辉会协助我进行lt-3的改进工作,到时候需要校工厂帮忙安排试制的工作。”

    “那你们还是先出设计稿,我和王教授审核后,再批准你们的试制。”

    “好的,这个没问题。那等我们完成设计再来叨扰您。”葛森见黄院长答应的这么爽快,心里乐开了花,以前在王教授下面经费都是卡的死死的。而黄院长这次竟然什么都没有提,真是让他乐上天了。

    .....

    第二天,葛森带着熬夜赶制出来的鹰击-1的初稿,来到了和杨辉约定会面的实验室,一边修改方案,一边等杨辉。

    杨辉趁着没课,来到了实验室,看到了一台子的设计稿:“森哥,你都完成了?”

    葛森抬头看到杨辉:“早呢,这只是部分结构图,系统框图。”

    “那森哥你这次需要我做什么,lt-3的方案基本上都是成熟的。”

    “那可多了,lt-3的燃油控制方式、进气口大小你要告诉我吧,还有你们提到的外部气动系统你也要帮忙设计出来。至于方向控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引出尾喷口的气流,二是依靠鹰击尾部的4个偏转舵。”

    “lt-3的相关参数都没有多大问题,不过你的方向控制是2套方案组合在一起吗?都用的话重量怎么控制?”杨辉提出疑问。

    “到也不是需要两个一起用,这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需要结合鹰击-1的射程,速度,转向所需时间、转向的稳定性,来综合考虑。不过先要通过实验测试出具体的数据才好选择。”葛森回答说。

    “那我就负责鹰击-1的尾部动力部分,你负责剩余的。”杨辉直接进入了工作状态。

    “战斗部分,我并不负责,我只负责前段的控制系统和总结结构设计。不过我昨天和黄院长有提到这个部分,黄院长并没有提到金陵那边的进度。”

    “这些就不管我们的事了,不过就算只放tnt在战斗部,威力也是不小的,可能金陵那边在研制钻地的?”杨辉满不在乎的说。

    “是的,战斗部位还是交给其他专业的人来负责,我们先把战斗平台搭建起来。”葛森也是看开了。

    两人话不多说,开始了鹰击-1的设计工作。

    杨辉的任务倒还是轻松,根据昨天设想的减重方案,很快的搭建出了lt-3的结构图,按照葛森的要求计算出需要的进气口需要的最小面积。最大的改变就是4方向调整机构,需要在尾喷口抽取高温气流沿着外部的喷管喷射到外部。

    经过和葛森的商议后,他们把外喷管垂直固定在尾部和尾部的十字尾翼相间分布,而抽取高温气流的内喷管则是使用电动机构驱动,管口朝内往外喷气,改变导弹运动方向。然而这个方式也是有定的弊端的,内部四个管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尾喷口的高温气流的流动,导致lt-3损失一部分的推力。

    .....

    lt-3在校工厂的协助下试制出来后,杨辉和葛森带着它来到了陈东风要已预订好的实验室发动机测试平台,由于陈东风的lt-2还没有组装好,倒是先便宜了葛森。

    “森哥,你看看我拟的lt-3的个测试流程,不知道和火箭发动机是否一样啊?”

    “不太一样,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的而航空发动机更多的是要考虑稳定性,所以测试项目不太一样。不过我看你的测试是全寿命测试,倒是没有必要。”葛森解释道。

    “倒也对,lt-3也是一次性的,况且lt核心机已经比较成熟了,倒是不需要这么多的测试,那就只测试燃油到转速的闭环控制,以及各个方向喷口的反推力大小。这样就可以计算鹰击-1的方向控制表了。”

    “是的,可能方向喷管是目前最好的办法。我前几天在风洞中测试鹰击-1的模型,发现鹰击-1的十字尾翼舵面使用小型步进电动机控制的并不精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如果有便宜的小型伺服电动机就好了。”葛森无奈的说。

    “那尾舵就不用了?”

    “十字尾翼还有稳定方向的用途,就算不怎么精准,也是不能不用,我还是打算加上尾喷管,在最后阶段调整方向,以提高鹰击-1的命中准确率。只是这个尾喷管的放置位置,已经内外喷管大小,需要在这次测试中确定。”

    .....

    也就两天的功夫,经过反复的测试后,确定尾喷管的内管口面积占lt-3尾喷口面积的5%,外管口面积是内管口的三分之一效果最好各个反向推力和lt-3的推力得到最优化的分配。

    “森哥,那我的任务完成了?鹰击-1进度完成了多少?”

    “是的,阿辉这几天多谢你了,鹰击-1动力装置部分已经测试完成了。不过这只占鹰击-1工作的30%。路还长着呢?”

    “那最核心的制导部分现在的进度到哪里了?”杨辉好奇的问了一句。

    “鹰击-1是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借助飞龙采集的图像,由人工在后端完成识别和跟踪目标的任务。导弹前端的制导部分还有指令接收天线、指令接收机、自动驾驶仪以及控制集成电路需要设计。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飞龙采集的图像已经对目标的跟踪,这是鹰击-1是否成功的关键。不过这就需要靠光机所了。”

    “森哥,我多问句,你控制集成电路的芯片选用哪个?”

    “我是准备用前年英特尔推出的8086,它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完全可以满足鹰击-1的需求了。你有什么推荐?”

    “这个不便宜吧?其实我是想推荐你用国产的8080,尽管是8位元处理器,主频为2mhz,拥有16位地址总线和八位数据总线,性能也不错。我们的mini2000就采用了国产的8080,价格只有进口的一半,最主要的是管够。”杨辉推销起了国产仿制的8080.

    “好的,我记下来了,不过两个我都要测试过才知道哪种最符合要求。”

    “当然,森哥,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走了,陈东风那边还需要人手呢?”

    “好的,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义不容辞....”

    .......

第七十一章 鹰眼设计

    正如葛森对杨辉说的,鹰击-1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鹰眼的性能。虽然光机所10年前就已经有成熟的高空高速摄像机了,但是仅仅是人工拍摄的胶片摄像机,和现在他们要研发的数码摄像机完全是两个概念。两者虽然在成像上只有胶片和ccd的区别,但是摄像机的结构区别差别可不小。

    杨韦和唐昌宏被光机所的李宏邀请一起参与鹰眼的研制工作,由于唐昌宏的飞龙外形结构推翻重新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他来不了光机所参加鹰眼的研制。而杨韦的飞控系统有60%的工作量落在鹰眼的摄像以及后端的成像上,所以他成了光机所的常客。

    按照李宏组长给他分配的任务,杨韦主要是协助设计调焦系统和防震系统。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光机所设计的鹰眼光学镜头完全颠覆了他的认识。原本杨韦的光学成像知识仅限于小孔成像和凹凸镜的组合,但是光机所几天的见闻可算是让他见识到了什么叫精密光学机械。

    为此杨韦在狠狠的恶补了几天光学方面的知识后,还在休息的时间还专门请教的李宏,“李组长,这几天真是大开眼界,光机所的竟然都用上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你是不知道我们还在用纸和笔一张纸的画着图纸呢?”

    “少见多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初期最佳化光学路径搜寻和计算复杂的影响品质了,如mtf(调制度传递函数)等。mtf 值不但可以反映镜头的反差,也可以反映镜头的分辨率,这你应该知道。”

    “当然,mtf应该是每一个镜头在出厂的时候都应该实际测试的。李组能不能给我普及下高空摄像机镜头的要求?”

    杨韦要是这几天没恶补相关知识还真不知道mtf是什么。众所周知,对照片成像素质影响最大的是镜头的分辨率和反差。分辨率的单位是线对/毫米(lp/mm),相邻的黑白两条线可以称为一个线对,每毫米能够分辨出的线对数就是分辨率。

    如何测试镜头的分辨率和反差呢?通用做法是利用拍摄正弦光栅(黑白相间的栅格)的方法进行测试,当正弦光栅稀疏时,测量出的调制度m 几乎等于正弦光栅的调制度;当所拍摄的正弦光栅密集时时,镜头成像的调制度逐渐下降。

    对于原来调制度为m 的正弦光栅,如果经过镜头到达像平面的像的调制度为m ’,则mtf函数值为:mtf 值= m ’/ m。由此可见,mtf 值必定大于0,小于1。mtf 值越接近1,说明镜头的性能越优异。

    李宏点点头,很满意杨韦旺盛的求知欲:“高空摄像机镜头的基本要求是质量要轻,分辨率要高,相对照度要高,畸变要小,波段覆盖范围要宽等。我们现在设计的鹰眼镜头的结构为全玻璃镜片结构,共七片,分为四组,每组中含一片非球面,一只镜片上只安排一面为非球面,另一面为球面。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个我知道,若在一只镜片上安排两面为非球面,则实现两面同轴同心的工艺难度较大,一面球面一面非球面可以方便在工艺上实现两面同轴同心。”杨韦回答道。

    李宏见杨韦是真的下了功夫倒也是谈兴大增:“这次设计的鹰眼焦距142.000 mm,后焦距41.452 mm,镜头自身总长175.591 mm,光学总长217.043 mm,光圈数4.5,光阑孔径31.6 mm,入瞳孔径61.643 mm,出瞳孔径32.69 mm,像高50.08 mm,相对照度87.6%,视场角20°,全视场分辨率大于 275 线对/mm。可以说在飞龙以5000米的高度巡航时基本可以分辨地表的人、设施等。”

    “李组,这次我们采用的是ccd成像,与传统的胶卷成像在镜头上有什么差异吗?”

    李宏很吃惊杨韦可以问出这么有层次的问题:“传统胶卷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外拍时常需要加装uv镜。而ccd对红外线比较敏感,镜头增加特殊的镀层或外加滤镜也会大大提高成像质量。这个具体怎么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比对。”

    杨韦听完了不自觉的鼓起了掌,“但是这一个鹰眼的镜头,我看就能获得几百项专利了,可以衍变出一款畅销的数码摄像机了。”

    李宏摆摆手:“还早,就不说高质量的ccd现在我国还不能生产。就光学镜头而言,它涉及到光学技术、机械技术等。我国现在光学镜片的制造还远比不上莱卡,卡司、佳能等外国厂家。如果大规模生产的话,必定是比不过人家的。”

    其实光学镜头制造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并融合了光学技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诸多现当代先进科技的技术引领型产业。一方面,光学镜头制造行业对自动化精密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要求较大;另一方面,该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工艺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良品率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并对产能规模提升形成制约。

    杨韦直说:“受教了,受教了。不过我相信以华国人的智慧会逐渐赶上外国先进技术的。”

    “当然,这一点我从不质疑。”

    “不过,李组,鹰眼高速的性能是怎么设计的?胶卷摄像机是靠胶片的快速运动,那么ccd可以在飞龙以200km/h的速度下拍摄清晰吗?刚才你说的鹰眼的视角在20度,我稍微算了下那么它的拍摄面积大约在2平方公里左右,飞龙想要飞出这个拍摄范围还要十几秒呢。”

    李宏也是知无不言:“20度是最大范围,鹰眼的最佳视角范围是在10度左右,那么拍摄面积也就0.5平方公里,也就是飞龙在5内就可以飞出拍摄范围了。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高速的?我理解的是鹰眼的高速功能并不是一定要每秒达到500帧以上,这样的话不仅是数据处理不过来,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浪费。鹰眼高速的目的是多副照片的叠加以提高图片的分片率。具体的拍摄速度还要后期更加实际拍摄而定。”

    “李组,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和你一番交谈后我才发现,在设计飞龙的时候,我是有多么的想当然了,完全是生搬硬套,要不是你们光机所出马帮助,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杨韦听完李宏的想法后,感慨的说。

    “多交流,多学习。这是学术的魅力所在。”

    ........

第七十二章 鹰眼缺陷

    渐渐的杨韦和李宏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他们从鹰眼的镜头原理谈到鹰眼的分辨能力,从鹰眼的结构谈到鹰眼的防震系统。李宏很喜欢回答杨韦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杨韦一点就通,和他的聊天很是畅快,更因为是杨韦经常能提出一些很大胆的想法。真正李宏享受着这一过程的同时,杨韦的问题又来了。

    “李组,刚才你有提到鹰眼的最佳视角范围是在0-10度,那么从发现移动目标到鹰击-1击中,这段时间怎么监视这个移动目标。鹰击-1的最大速度是0.6马赫,击中目标时间最小在35秒左右,这段时间怎么监视目标的运动,从而引导鹰击-1击中它?”杨韦从鹰眼的问题转到鹰眼和鹰击-1的配合问题。

    “这是个好问题,从鹰眼发现目标到发射鹰击-1,我们以10度的视角发现目标,那么水平距离不超过1000米,而飞龙的速度在200km/h,就是说在目标在10度视角的最佳范围内的时间在36秒左右。而我估计鹰击-1击中目标的时间应该在50秒-60秒之间,所以有14秒-24秒的时间是超出最佳视角范围的。我的想法是飞龙在10度的视角距离边缘,也就是发现目标的时候就环绕目标飞行,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延长了飞龙的滞空时间风险很大。”

    “确实,这应该是最实用的方法了,刚开始我们还设想有两架飞龙,一个监视目标,一个监视鹰击-1呢?现在看来飞龙在5000米的高空巡航,它的作战效能更高。不过李组你有相关信号传输的问题吗?你在锁定目标的时候,鹰眼的拍摄频率应该要达到100以上吧,现在的ccd可以达到20万像素,如此大量的数据你是打算用什么形式传输,接收端能处理的过来吗?”杨韦的问题转到了图像的传输上。

    “首先,我要纠正你一下,不仅仅是锁定目标的时候拍摄的频率达到100以上,而是在巡航的过程中就可能在100以上,不然怎么发现目标呢?而且具体的最佳拍摄频率还需要实验,可能大于500也说不定。至于你说的接受和传输的问题,老实说这不是光机所的业务范围。我们还没有无线数据传输的相关经验,不过在实验的时候我们会用有线的方式传输数据,不会影响到进度,至于你说的接收端的处理工作,那是肯定需要中型以上的计算机帮助处理的。不过我们光机所的有32所研制成功151型大型计算机,速度都在千万次级,处理这个图像是够用了。”李宏倒是还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又补充道:“这还真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型计算机根本不可能配套给飞龙使用,要赶紧知会龚所长和黄院长。”

    杨韦也没想到问题这么严重,不由感慨道,“最好的方式还是把摄像机内置在鹰击-1中,这样也就无所谓高分辨率的问题了,只要确认目标的特征,就可以不断的引导鹰击-1不断的修正方向最后击中目标。”

    “这是电视制导的第二阶段,由电视指令制导转为电视寻地制导了,这是半主动制导,发射后不管,可以降低飞机的滞空时间。不过这种方式鹰击-1是绝对用不了的,它太轻了,限制太大,最关键的是重量轻导致战斗部装药量小,可以实现的作战效能太低。”李宏对空地导弹的研究还真的不少,他早就研究过美国的小牛-a及其后来的发展型号。

    “李组,把这么贵的摄像机集成在鹰击-1中确实太浪费了。目前的电视指令制导是最经济的方式,不过还是要解决信号传输和接收的问题。李组我们一会去找龚所长和黄院长求助吧!这个问题不解决,飞龙超视距飞行就是个笑话。”

    “好的,这是个大事,一会我们先去看下龚所长在不在,再去找黄院长。”

    .....

    巧合的很,这几天黄院长经常来光机所找龚所长,上次的合作黄院长回到学校和季校长汇报后,季校长原则上是同意的,但是两方具体负责签订协议的人,在拟定条文的时候,锱铢必较是肯定的,所以黄院长和龚所长就需要经常的见面磋商了。

    李宏和杨韦敲开了龚所长的办公室,看到黄院长也在,两人心里暗喜:“不用来回跑了,可以一次性的把问题说清楚。”

    “小李,你们来有什么事情?难道鹰眼有重大进展?”龚所长看到李宏和杨韦一起走了进来问。

    “龚所长好,黄院长好。”两人先向两人问好。

    “两位领导,我们是来汇报一个重大的设计缺陷的....”李宏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黄院长就要急的跳起来了,虽然说为了支持陈东风四人,但是好歹也投了这么多钱进去了,不能连个响都没听到,项目就夭折啊。

    “什么,难道鹰眼不可行?老龚你们什么水平,给我吹的这么厉害,难道是假把式?”黄院长对龚所长吹胡子瞪眼。

    “老黄,先坐下别急,听他们说完!李宏你慢慢说。”

    “好的,所长、黄院长不是鹰眼实现不了高空监控,实际上这几天我们正在进行鹰眼镜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目前的进度还算顺利,大体的镜头结构组合已经确定,目前真正优化各个镜片具体的球面和非球面的参数已达到最优化的mtf。问题不在光学镜头上,而在于怎么把鹰眼的图像信号传出去以及接收得到。这点我们在前面都忽视了,还是今天杨韦提醒我的。”

    黄院长听到是杨韦发现的问题,心中的得意劲又起来了不愧是我看好的人,“杨韦,你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好的,黄院长、龚所长今天我和李组在研究鹰眼的时候发现,鹰眼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更高的分辨率,必须提高拍摄频率,具体还要等试验结果。我们按一张图片20万像素,一个像素一个字节的大小,那么一张图片的数据大小在200kbit左右,而以每秒100张计算则需要的传输速率在2m/s左右,而短波的频宽最高也就在0.1mhz,这还是在理想情况下不考虑损耗,所以短波的传输速率也就在100k/s-300k/s左右,完全达不到要求....”

    “结论是什么?”黄院长打断杨韦的计算过程。

    “结论是短波不能用,要用微波通信,而微波的话通讯距离最大不超过50km,而且不能跨越地形,所以如果接收端和飞龙之间超过50km必须要中继信号塔。”杨韦把第一个缺陷说了出来。

    “就这一个?刚才不是说还有接收问题?”龚院长插话道。

    “是的,刚才说的是发送的数据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数据的处理,一是需要配套的数据处理算法,二是需要性能更高的计算机,不然延时会很大。”杨韦说出了第二个缺陷。

    “所以,解决办法呢?”黄院长不满的说。

    “图像数据的处理我还没有研究过,不太清楚,不过学校那两台dsj-130是满足不了图像的处理了。好像国内也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计算机。”杨韦为难的说。

    .......

第七十三章 微波信号

    杨韦和李宏提出的这两个难题确实是在飞龙项目开始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主要原因是刚开始的想法不成熟有缺陷。例如杨韦原本是想用短波传输模拟型号,在设计好集成电路板后,直接把接收的影像投放到电视屏幕上。

    不过这个想法早在一开始就被李宏给否决了,光机所的鹰眼方案,好是好。但是涉及到大量信号传输和处理的问题。

    黄院长眉头皱着对龚所长说:“看来又要花钱、卖人情了。”

    “老黄,看来我们想到一起去了。”龚所长笑着回了句。

    杨韦和李宏被他们说的晕三到四,不明所以,你看看我,我望望你。

    “老龚,这是你的地方,你先打一电话?”

    “也行,我来。”

    龚所长拿起电话,翻了下自己的电话本,按了几个号码后,拨通了电话。

    “我是林维敢,你是哪位?”电话里面传来了声音。

    “老林,我是光机所的龚祖同啊。最近还好吗?忙吗?”

    “老龚啊,电话打到我这了?别绕圈子了,有话直说,什么时候你们光机所也要需要我们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了?”西电通信工程学院的院长林维敢在电话的另一头笑着说。

    “瞧你说的,好事,绝对的好事。西工大的黄院长也在我这,不信你问他。”

    “林院长,我是西工大的黄玉珊。是有这么一件事情需要麻烦到你....”

    “哦,黄院长啊,如果实去给西工大开个通信方面的讲座?你安排时间,我一定会去。”林院长感觉事情不简单,先打了个预防针,其他事情免谈。

    “这样吧,林院长,我们见面谈吧,电话里面说不清,半个小时后见如何?”黄院长提议道。

    “这样也行,那我就在帮公司扫榻相迎了。”

    “好,稍等我们一会到。”

    ....

    西电和光机所、西工大都是隔壁邻居,隔着一两条街而已,半个小时不到黄院长一行四人来到了林维敢院长的办公室。

    林维敢院长1939年毕业于华清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进行传输线理论系统研究,是现在华国的微波理论专家(有华国微波之父的名誉),现在任西电通信工程院院长。

    林院长算着时间倒好了两杯热茶,不成想还多了两个不速之客。

    “老龚,这两位是?”林院长问。

    “这是李宏,是我们光机所的研究员,这是杨韦,是老黄的学生。”龚所长一一为林院长介绍。

    “快坐,快坐。”林院长招呼大家坐下,又倒了两杯茶递给杨韦、李宏两人。

    “黄院长、龚所长,最近我们的科研任务有点繁重,但是你们放心如果办个讲座的时间我还是有的。”林院长老话重提。

    其实也不怪林院长如此,现在的经费是在是紧张,除了国家和军方安排的重点项目外,西电基本上拿不出多少钱出来。

    “老林,都跟你说了,是好事,你别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啊。”龚所长听林院长又是这一番说辞,有点不高兴的说。

    黄院长倒是没有如龚所长一样不高兴,他知道没有经费的苦恼,当然他现在是鸟枪换炮了:“林院长,实不相瞒,我们有一个无人机项目,需要用到你最擅长的微波通信技术,我们在这方面是外行,所以需要麻烦到你。当然我们可以先给一笔经费。”

    林院长听到有钱,也对他们的项目有了兴趣:“什么项目,说给我听听,其他的不好说,用到微波通信的地方,我还是能出力的。”

    “杨韦,李宏你们和林院长介绍下飞龙项目。”黄院长对着这两人说。

    杨韦和李宏这才把飞龙需要在鹰眼的帮助下实现5000米高空的巡航侦察,并发射鹰击-1实现对地攻击的设计要求和林院长详细叙述。最后介绍了遇到的信号传输及处理方面的问题。

    “你们的飞龙野心很大啊!竟然是要实现察打一体的功能,不过很难被军方接受吧!我给你们算一笔账啊。这一套鹰眼要十几万,飞机本身要十几万,还要一套高性能的中型计算机要二十多万,一套下来最少50多万,关键是你们是微波传输,要想实现超视距的侦察,范围也就在30-50km范围内,在远就要加上中继站了,局限性很大。”林院长认真的分析说。

    “这个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事,任何事物只要有价值,那么就不会缺乏高价购买的人,我们对飞龙有信心。不过我们刚才说的微波通信系统,你能帮忙完成吗?”黄院长并不理会林院长的担忧。他年前已经探过一些军队领导的口风了,所以并不担心这个。

    林院长见黄院长不听他的劝告,也不恼,该说的都说了,也不好再继续劝说下去:“黄院长,刚才我听介绍,传输速率最少要达到2m/s,最大是10m/s,那么频宽至少用到在300 mhz~3000 mhz范围内的分米波。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设计这套传输接收系统。我多嘴问一句,你们用什么计算机处理这些信号?”

    “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合适的中小型计算机。”龚院长叹气道。

    “也对,听说有计划要研制超级计算机了,但是出成果估计还要1-2年。我建议还是要买国外的。”林院长建议。

    “老林,这方面你比较熟,你说说现在市场上有商业化的计算机,哪种比较合适?”黄院长问。

    “我建议用美国的vax11/780中型计算机。该型号是在1978年dec公司建立的一个基于即虚拟地址扩展的计算机体系,它使用dec计算机系统特有的复杂指令计算(cisc)体系。vax11/780是32位的计算机,并且能够有高达20mips的运算性能。这台计算机的速度和性能都是无与伦比的,完成你们的数据处理任务足够了,甚至是多架飞龙的图像数据。当然听说2年前要20万刀,现在听说销量不怎么好,价格稍微低了一点,但是也要18万左右。”林院长故意说了个美国的vax11/780。

    “美国的?现在外汇管制这么紧,不好买啊!”龚所长感叹一句。

    “那没办法,谁让国内没有呢?国内现在的中大型计算机都是军用的,想买都买不到。小型机又满足不了要求。”林院长无奈的说。

    “好,那我来想办法,如果真的确定vax11/780合适,外汇,我们西工大还是不缺的。”

    龚所长、李宏、杨韦已经对黄院长的豪气有所免疫。

    林院长......

    ....

第七十四章 计算机难题

    林院长像看傻子一样看着黄院长,要知道现在是外汇管制阶段,使用外汇是要层层上报的,他黄玉珊凭什么说这个大话?

    黄院长也不多做解释:“林院长,那合作的事情可就这么说定了?我们负责提供给你们研究经费,研究成果归我们共同享有,具体的分配我们再谈。如何?”

    林院长还没回过神来:“黄院长,这个事情还是要先知会一下我们吕校长的,如果他不反对,我们再继续谈。”

    “也行,那你们先商量吧!有结果了通知我,今天就到这里。”黄院长说明把办公室的座机电话留给你林院长。

    四人起身告辞,林院长送他们出了校门。

    ......

    路上,龚所长好奇的问黄院长:“老黄,你们西工大现在富得流油了?20万美刀说买就买?”

    黄院长毫不在乎的说:“钱不就是花的?再说了,我们前年刚成立的计算机院到现在连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还没有呢?只有两台djs-130小型机,价格都要17万元。这样看来vax11/780性价比还是很高的。不过现在国内真没有合适的?我要和校长再多打听打听。”

    龚所长听了也是略有所感:“我们所里的那台320机还是国家拨的,自己买可买不起哦!也不知道还能用几年。”

    “杨韦,你跟着李宏好好干,但是学习不能落下!我先回学校了,你下午没课?”

    “院长,我下午没有课,您放心我会处理好学习和飞龙的关系的。”杨韦保证道。

    黄院长拍了拍他:“这段时间陈东风、杨辉、唐昌宏和你都很辛苦。注意身体、保证睡眠、不要影响到学校,你把我的话说给他们三个听。”

    “好的,我一定带到!您慢走。”

    黄院长回到学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季校长说明今天遇到的突发情况。

    季校长听完也拿不定注意毕竟是非专业的,对黄院长说:“还是问下计算机院的人。”

    季校长说完就开始拨打计算机院长夏至成的办公室电话,不过响了好一会儿,没人接。估计是上课去了,又拨打了计算机院老师办公室的电话,倒是没一会就接通了。

    电话那头的人听说校长有事情要询问,不一会就出现在校长办公室。

    “季校长好!黄院长好!黄院长,您也在啊!”计算机院的老师杨光向两人问好。

    “杨光,想不到是你。”黄院长见到熟人很热情的回应他,然后就把杨光给mini2000项目进行审稿并且协助杨韦和杨辉编程、设计控制系统的事情和季校长简单说了一遍。

    季校长听完点点头:“是这么一件事,还是上次设计mini2000的那四个学生,这次又捣鼓了一个超视距无人机,无人机的图像需要计算机帮助处理。你看选用什么计算机比较好?最好国内有的。有人推荐美国的vax11/780,你看性能满足吗?”

    季校长连珠炮的提问顿时就把杨光问懵了,根本搞清楚状况,“校长,黄院长,计算机的处理要求是什么?”

    黄院长回答说:“最低的数据量是2m/s,最高可能达到10m/s.”

    “我们学校那两台djs-130的速度勉强可以达到1m/s,而且这些数据还需要大量的处理计算,所以肯定没戏。至于校长说的vax11/780是74年就已经商业化的高端计算机,运算性能已经达到20m/s而且能够处理实时、分时、批处理任务,它的性能应该是满足的,不过他是unix系统....”

    “国内有相同计算能力的吗?”季校长打断他的话问。

    “有倒是有,不过去年10月份才开始计划计算生产,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投产了。”

    “哦,还真有!快说说什么型号,哪家厂量产?”黄院长得到了意外惊喜。

    “是燕京大学、计算技术科学研究所与京城有线电厂等几十家单位合作的djs-140计算机,它的性能可以达到10m/s,如果能做好数据的预处理的话,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至于量产的话,应该是京城计算机二厂和锦州无线电三厂。”

    “那你怎么看djs-140和vax11/780?”

    “vax11/780的存赊管理是多虚拟空间的页式存赊系统整个虚拟空间约为4 gb字节其中系统虚空间和进程虚空间各占一半且系统空间部分是由各进程共享的。可以有多个控制台子系统,配备键盘鼠标。而djs-140的存储空间不超过100m,并且它只能依靠纸袋来输入命令,不够灵活。”杨光稍微比较了下。

    “vax11/780听说在美国要20万刀,也就是30万元左右,还要加上运费什么的估计要40多万了。djs-140大概多少钱?”黄院长想问下价格。

    “季校长、黄院长,你们也知道学校那两台低端的djs-130都要17万,更何况dsj-140还是高端机,怎么的也要翻倍吧,价格不比vax11/780便宜多少。其实主要原因还是dsj-140里面的很多芯片、元器件都是进口的,所以贵也不足为奇了。”

    “那你认为vax11/780值这个钱吗?”季校长问。

    “值,太值了。季校长,vax11/780有241条基本指令而dsj系列只有二十多条。dsj系列是实时操作系统(rtos)与vax11/780是unix移植到vax上的多虚拟空间的页式存赊系统。这两个是云泥之别啊,vax系列计算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我们追赶的先行者。”杨光也不敢说的太复杂,只好捡了2条比较容易懂的说。

    “好吧,我们了解的差不多了,谢谢你了。”季校长微笑着说。

    “季校长、黄院长如果,我说如果要买vax11/780一定要放在我们计算机院的机房里啊!”杨光还想要絮叨一会,被不耐烦的黄院长给赶走了。

    “老黄,这四个小子可是太能折腾了,这算一算一架飞龙加上配套没有个100万下不来了,别说民用了,军方都舍不得买。我看飞龙这次可能要载了!”

    “老季,你的意思是要下马?”

    “我哪里说了,我就事论事而已,飞龙继续做下去,毕竟小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用处还是很大的,而且他们在飞龙项目里面涵盖的鹰眼、鹰击、微波通信等都是比较前沿的技术,这次就当时技术积累吧!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准备什么?”黄院长不解的问。

    “我怕你那几个宝贝疙瘩,受到打击,一蹶不振,你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不能让他们在项目后畏手畏脚的。”季校长对陈东风四人还是很上心的。

    “这个不用你说,我心里有数,我相信他们四个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有的。你放心把会这四块璞玉雕琢好,在我心里都是第一位的。损失点经费算什么。”

    ......

第七十五章 黑白鹰眼

    黄院长在分别和光机所、西电签订合作协议后,就开始和季校长一起四处打听计算机的事情。这才发现想要用外汇购买vax11/780简直难如登天,原先黄院长想的是西工大为国家赚的外汇也不少了,而且合作伙伴董明竹已经开始在鹏城组建进出口外贸公司,分配的外汇可都是能用的,而且后续的订单量不出意外的话还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可是没想到的是,找到直管的工业部领导后,二话不说就给拒绝了,什么国家不富裕,什么好钢用在刀刃上了,反正就是一个意思没钱。黄院长提出先借再还,不过也是被无情的拒绝了,说到最后就差需要西工大支援工业部了。

    季校长和黄院长也是没了办法,只好返回长安,再想其他办法。

    3月中旬的时候,黄院长通知陈东风他们四个一起到季校长的办公室开个会,一起来的还有光机所的龚所长和李宏。

    几人来到这开会也是知道会议的内容,在黄院长的主持下,各自通报自己的项目进度。

    “现在飞龙项目的完成的进度还是比较符合预期的,不过现在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老龚想必这段时间你们也是有些对策,说出来大家听听吧!”黄院长先肯定了大家的工作,然后就把话题拉倒了图像处理计算机的问题上。

    “嗯,这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和李宏还有所里的人,反复讨论过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不使用彩色图像而改用黑白图像。这样一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数据量,二是还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图像的质量不会明显降低。”龚所长给出的办法是彩色变黑白。

    陈东风一听光机所肯定了黑白图像的方法可行,欲欲跃试,示意要发言,得到许可后说:“龚所长、李组长、校长、院长,我们的想法也是把彩色ccd换成黑白ccd。虽然彩色的图像分别率更高,但是黑白的图像反而更加适合高空下地面目标细部的辨别。而且相同大小的图像彩色ccd的信息量一般认为时黑白ccd的十倍。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量可以降低到0.2m/s-1m/s。”

    龚所长听了很诧异的问:“你是如何知道黑白的图像比彩色的更容易分别地面目标细部的?还有这个数据量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要知道现在ccd可以一个高端的芯片,黑白ccd虽然比彩色ccd多出来几年,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大规模研究。

    “龚所长,我们也是在查阅贝尔实验室ccd相关的论文后,结合自己的计算得到的结论。”

    “说说看!”龚所长很敢兴趣的说。

    “好的,彩色和黑白的区别就是彩色ccd一个像素要包涵r/g/b三个颜色的数值的2维矩阵,而黑白的只是一维的一个灰度数值。再简化成数据流的话差不多就是10倍左右。再说到黑白更容易分辨的问题,黑白图像缺少色差,并不意味着黑-白-灰模式就会减少画面反差。实际上,人眼对黑白灰影调变化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颜色,运用黑白灰模式能清晰地表达出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影调差异。这种对影调层次的敏感度,使得黑-白-灰模式能更为有力地描绘物体的线条、图案和质感。当然这是贝尔实验室的一个实验结论。”陈东风简单的介绍了下这段时间他们论证的结果。

    “这位陈同学说的不错,黑白的图片确实更加有力。”龚所长同意陈东风的说法。

    黄院长听完可是急了:“老龚,你们早就知道,为什么不早点提出来?耽误了这么久?”

    “季校长,老黄,我们确实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因为你第一次告知我们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正在研制新的数码相机。而你们一开始也是提到了rb胜利的彩色摄像机,这才造成了这次错误。”龚所长懊悔的说。

    季校长连忙打圆场:“主要还是我们经验不足,没有从系统上进行充分的论证,直接匆匆上马。龚所长不必自责,好在也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而且时间上完全来到及重新来过。”

    “是的,我们自从发现这个问题后,就把精力集中在高空镜头的研制已经外部增稳系统的研制上。现在确定使用黑白ccd后,我们鹰眼小组会加紧镜头数码部分的设计工作的。”李宏也跟着说。

    “校长、院长、龚所长,其实这次飞龙项目遇到这么多的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四个人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太想当然了,在mini2000项目以后骄傲自满,没有进过详细的论证就敢直接开始设计....”陈东风还想继续自我批评下去,被黄院长喊停了。

    “好了,也别自我批评了,你们四个要记住这次的教训,科研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但是如果可以减少盲目的试错,那么可以降低科研的费用和时间。这么从根源上来避免这些简单的失误,除了刚才季校长说的从系统上分析外,还需要大量的积累经验和知识。这点上我希望你们多多注意,当然也不能丢了你们刚想刚做的特点,如果都畏缩不前了那么还做什么科研?”

    四人一起回到:“我们知道了。”

    杨韦问了句:“那么院长djs-130应该是这次使用的图像处理计算机了?”

    “原则上就是dsj-130了,在飞龙试飞后就会准备好,这个不要担心。”黄院长回答说。

    “校长,院长其实这几天的讨论中,我们认为djs-130和djs-140都是需要的。我们是这么想的一台dsj-130可以匹配一架飞龙,然而一台dsj-140在多配几个客户端之后,它可以控制4-6台飞龙。综合算下来如果多架次执行任务的话,还是dsj-140比较合适。当然这个并不影响我们的测试,我们只是建议而已。”杨韦把djs-140的优势提了出来。

    “你们的想法,我们会参考的,不过这个是后续的方案,现在需要考虑的是飞龙的研制工作,能不能再4月底研制出来?”黄院长把陈东风他们定的3月底的目标又增加了一个月。

    大家当然很有信心的保证能够完成任务了。

    “院长,图像处理的问题,是谁在做?”陈东风问。

    “交给计算机院的杨光了,他比较有想法。”

    “那我们可以和他一起研究吗?因为这几天研究图像原理,我们也有一点想法。”陈东风提议。

    “那随便你们,这个都是以结果为导向,谁的算法好就用谁的,你们和杨光可以取长补短。”黄院长倒不是不在意这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4627/ 第一时间欣赏工业心脏最新章节! 作者:长风浪xo所写的《工业心脏》为转载作品,工业心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工业心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工业心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工业心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工业心脏介绍:
工科男被魂穿,于改革开放之始,没有系统,没胆去创业,只能在学校中开启学霸之路...(略有些硬,可以跳着看)工业心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工业心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工业心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