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永不下车TXT下载永不下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永不下车全文阅读

作者:阳电     永不下车txt下载     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三一章 虚拟

    (暂时占位,很快恢复)

    人类走过的路,文明变迁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

    讲到这里,自然又想起了李铁兵,

    阿达民眼角有一点湿润。

    承载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这种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蛰伏在旧时代的无数程序员、管理员,即便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最终,什么样的信念能坚持到最后,终究也还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一手建立东北太平洋大区,北大陆强敌环饲,在那时,如果谁告诉当时的自己,“你一定会成为盖亚的管理员”,

    方然很清楚,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法想象倘若管理长、李铁兵没有做出那种抉择,进而,让nep与psk合而为一,没有了庞大的“紅军”,自己,又如何能战胜西面汹汹而来的“十字军”,与北大陆的阿巴拉契亚大区。

    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出于李铁兵个人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岂不正是在残酷的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中的一部分,始终抱有理想、信念,

    为追寻理想明天,而不惜任何代价。

    “……

    说到这里,诸位,你们应该已会明白,人类之所以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时代末年,管理员,割据势力,乃至大洋上的‘海盗’,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其追求,认为自己摹想中的世界,才是最理想的,但,只有契合客观现实,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未来愿景,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

    至于说,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讲,原因实在是很明显:

    只有当一个人,以全人类的未来为最高追求,进而,意识到只有共生主义,全民永生,才能真正拯救危难中的文明,

    这些人类前途命运的觉醒者,才可能相互理解,并肩前进,凝聚一切进步力量,

    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李铁兵,滨海边疆大区的管理长,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才会选择了牺牲,用这种方式将自己毕生信仰、追寻的理念,在今天的盖亚净土,继续践行下去。”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某种意志,信仰,理想与追求。

    这种至高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讲,在讨论会上,阿达民着重向所有人指出这一点,他告诉出言质疑的某研究机构负责人,正如任何数学体系,必有无法、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生而为人,自己、乃至整个文明的延续,

    也正是这样不言自明的第一追求。

    一切为了延续,人,永不下车,人类文明,也将永不灭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文明下一刻就可能覆灭,这种坚定的信念,都绝对必要。

    非此,则无法解释“天梦”地下城的壮举,在一切希望都不见踪迹时,

    仍有那么多人,在为那即便万一降临、自己也很可能没办法目睹的希望而战,抱定信念,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的盖亚净土,毫无疑问,一切内部纷争都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当全民迁入“混沌”、文明2.0时代到来时,任何矛盾也将消弭无形。

    但,一旦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灿烂星河,任何人的思绪都难免会更进一步,目光,投降深邃宇宙,去冥想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人类,人类文明,以共生主义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途上,不知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外星文明,那一天,或许就在百年之后,又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

    但在亲眼目睹那一刻之前,又有谁,能下定断言呢。

    未来,尚且未知,即便获得了无限长的生命,人类,也决不能失去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坚强意志,

    而要大踏步的迈向未来。

    ……

    西历1533年,“混沌”中枢持续运作中,累计接收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八十万。

    盖亚表面,一个四十亿年演化之最高成就的物种,正在告别死亡,迈向永生,而在遥远太空之中,生产力的自我迭代、演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533年10月1日,开工逾七年的月球表面“01工程”第一期,占地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竣工,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月球换能站——配电体系,也在十几天前通过了验收。

    这一系列设施的落成,标志着人类开始摆脱化学火箭的限制,拥有向太空中大规模投送物资的能力。

    在盖亚净土的成立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阿达民策划的献礼工程,“盘古”却不会因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承担效率的损失。

    要赶在这一天,原则上,需要在项目规划、论证期间,就选定恰当的起始点和追溯路径,当然,一切仍然以方然的设想为准,在他看来,完全有必要在10月1日迈出这伟大的又一步,毕竟这实在意义重大。

    没有电磁入轨设施,人类的太空征程,每一阶段都将会是举步维艰。

    到1533年,盖亚净土掌握的化学火箭,即便从月球基地发射,“n-7”也只能将约四百吨载荷送入远日轨道,并不敷应用。

    而近日轨道投送能力,单纯计算势能,对人类而言似乎很容易,但是让载荷摆脱盖亚、或者月球的引力,总归还是需要大推力的化学火箭,不仅如此,大质量载荷的体积、形状,也对发射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净土特别改进的“n-7k”,用四到八枚同量级的芯一、二级并联,起飞推力达到八千至一万六千吨,发射形态也一改“火箭”的传统样式,而是如木桌般升空,能达到的投送能力也不过才几千吨。

    几千吨,与人类早期的航天能力相比,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但是对近日轨道换能器、空间站………………(1.22.1占位)

第八三二章 窥看

    (暂时占位,很快恢复)

    人类走过的路,文明变迁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

    讲到这里,自然又想起了李铁兵,

    阿达民眼角有一点湿润。

    承载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这种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蛰伏在旧时代的无数程序员、管理员,即便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最终,什么样的信念能坚持到最后,终究也还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一手建立东北太平洋大区,北大陆强敌环饲,在那时,如果谁告诉当时的自己,“你一定会成为盖亚的管理员”,

    方然很清楚,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法想象倘若管理长、李铁兵没有做出那种抉择,进而,让nep与psk合而为一,没有了庞大的“紅军”,自己,又如何能战胜西面汹汹而来的“十字军”,与北大陆的阿巴拉契亚大区。

    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出于李铁兵个人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岂不正是在残酷的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中的一部分,始终抱有理想、信念,

    为追寻理想明天,而不惜任何代价。

    “……

    说到这里,诸位,你们应该已会明白,人类之所以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时代末年,管理员,割据势力,乃至大洋上的‘海盗’,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其追求,认为自己摹想中的世界,才是最理想的,但,只有契合客观现实,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未来愿景,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

    至于说,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讲,原因实在是很明显:

    只有当一个人,以全人类的未来为最高追求,进而,意识到只有共生主义,全民永生,才能真正拯救危难中的文明,

    这些人类前途命运的觉醒者,才可能相互理解,并肩前进,凝聚一切进步力量,

    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李铁兵,滨海边疆大区的管理长,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才会选择了牺牲,用这种方式将自己毕生信仰、追寻的理念,在今天的盖亚净土,继续践行下去。”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某种意志,信仰,理想与追求。

    这种至高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讲,在讨论会上,阿达民着重向所有人指出这一点,他告诉出言质疑的某研究机构负责人,正如任何数学体系,必有无法、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生而为人,自己、乃至整个文明的延续,

    也正是这样不言自明的第一追求。

    一切为了延续,人,永不下车,人类文明,也将永不灭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文明下一刻就可能覆灭,这种坚定的信念,都绝对必要。

    非此,则无法解释“天梦”地下城的壮举,在一切希望都不见踪迹时,

    仍有那么多人,在为那即便万一降临、自己也很可能没办法目睹的希望而战,抱定信念,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的盖亚净土,毫无疑问,一切内部纷争都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当全民迁入“混沌”、文明2.0时代到来时,任何矛盾也将消弭无形。

    但,一旦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灿烂星河,任何人的思绪都难免会更进一步,目光,投降深邃宇宙,去冥想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人类,人类文明,以共生主义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途上,不知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外星文明,那一天,或许就在百年之后,又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

    但在亲眼目睹那一刻之前,又有谁,能下定断言呢。

    未来,尚且未知,即便获得了无限长的生命,人类,也决不能失去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坚强意志,

    而要大踏步的迈向未来。

    ……

    西历1533年,“混沌”中枢持续运作中,累计接收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八十万。

    盖亚表面,一个四十亿年演化之最高成就的物种,正在告别死亡,迈向永生,而在遥远太空之中,生产力的自我迭代、演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533年10月1日,开工逾七年的月球表面“01工程”第一期,占地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竣工,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月球换能站——配电体系,也在十几天前通过了验收。

    这一系列设施的落成,标志着人类开始摆脱化学火箭的限制,拥有向太空中大规模投送物资的能力。

    在盖亚净土的成立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阿达民策划的献礼工程,“盘古”却不会因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承担效率的损失。

    要赶在这一天,原则上,需要在项目规划、论证期间,就选定恰当的起始点和追溯路径,当然,一切仍然以方然的设想为准,在他看来,完全有必要在10月1日迈出这伟大的又一步,毕竟这实在意义重大。

    没有电磁入轨设施,人类的太空征程,每一阶段都将会是举步维艰。

    到1533年,盖亚净土掌握的化学火箭,即便从月球基地发射,“n-7”也只能将约四百吨载荷送入远日轨道,并不敷应用。

    而近日轨道投送能力,单纯计算势能,对人类而言似乎很容易,但是让载荷摆脱盖亚、或者月球的引力,总归还是需要大推力的化学火箭,不仅如此,大质量载荷的体积、形状,也对发射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净土特别改进的“n-7k”,用四到八枚同量级的芯一、二级并联,起飞推力达到八千至一万六千吨,发射形态也一改“火箭”的传统样式,而是如木桌般升空,能达到的投送能力也不过才几千吨。

    几千吨,与人类早期的航天能力相比,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但是对近日轨道换能器、空间站………………(1.22.2占位)

第八三三章 推进

    (暂时占位,很快恢复)

    人类走过的路,文明变迁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

    讲到这里,自然又想起了李铁兵,

    阿达民眼角有一点湿润。

    承载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这种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蛰伏在旧时代的无数程序员、管理员,即便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最终,什么样的信念能坚持到最后,终究也还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一手建立东北太平洋大区,北大陆强敌环饲,在那时,如果谁告诉当时的自己,“你一定会成为盖亚的管理员”,

    方然很清楚,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法想象倘若管理长、李铁兵没有做出那种抉择,进而,让nep与psk合而为一,没有了庞大的“紅军”,自己,又如何能战胜西面汹汹而来的“十字军”,与北大陆的阿巴拉契亚大区。

    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出于李铁兵个人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岂不正是在残酷的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中的一部分,始终抱有理想、信念,

    为追寻理想明天,而不惜任何代价。

    “……

    说到这里,诸位,你们应该已会明白,人类之所以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时代末年,管理员,割据势力,乃至大洋上的‘海盗’,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其追求,认为自己摹想中的世界,才是最理想的,但,只有契合客观现实,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未来愿景,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

    至于说,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讲,原因实在是很明显:

    只有当一个人,以全人类的未来为最高追求,进而,意识到只有共生主义,全民永生,才能真正拯救危难中的文明,

    这些人类前途命运的觉醒者,才可能相互理解,并肩前进,凝聚一切进步力量,

    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李铁兵,滨海边疆大区的管理长,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才会选择了牺牲,用这种方式将自己毕生信仰、追寻的理念,在今天的盖亚净土,继续践行下去。”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某种意志,信仰,理想与追求。

    这种至高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讲,在讨论会上,阿达民着重向所有人指出这一点,他告诉出言质疑的某研究机构负责人,正如任何数学体系,必有无法、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生而为人,自己、乃至整个文明的延续,

    也正是这样不言自明的第一追求。

    一切为了延续,人,永不下车,人类文明,也将永不灭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文明下一刻就可能覆灭,这种坚定的信念,都绝对必要。

    非此,则无法解释“天梦”地下城的壮举,在一切希望都不见踪迹时,

    仍有那么多人,在为那即便万一降临、自己也很可能没办法目睹的希望而战,抱定信念,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的盖亚净土,毫无疑问,一切内部纷争都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当全民迁入“混沌”、文明2.0时代到来时,任何矛盾也将消弭无形。

    但,一旦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灿烂星河,任何人的思绪都难免会更进一步,目光,投降深邃宇宙,去冥想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人类,人类文明,以共生主义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途上,不知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外星文明,那一天,或许就在百年之后,又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

    但在亲眼目睹那一刻之前,又有谁,能下定断言呢。

    未来,尚且未知,即便获得了无限长的生命,人类,也决不能失去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坚强意志,

    而要大踏步的迈向未来。

    ……

    西历1533年,“混沌”中枢持续运作中,累计接收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八十万。

    盖亚表面,一个四十亿年演化之最高成就的物种,正在告别死亡,迈向永生,而在遥远太空之中,生产力的自我迭代、演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533年10月1日,开工逾七年的月球表面“01工程”第一期,占地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竣工,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月球换能站——配电体系,也在十几天前通过了验收。

    这一系列设施的落成,标志着人类开始摆脱化学火箭的限制,拥有向太空中大规模投送物资的能力。

    在盖亚净土的成立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阿达民策划的献礼工程,“盘古”却不会因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承担效率的损失。

    要赶在这一天,原则上,需要在项目规划、论证期间,就选定恰当的起始点和追溯路径,当然,一切仍然以方然的设想为准,在他看来,完全有必要在10月1日迈出这伟大的又一步,毕竟这实在意义重大。

    没有电磁入轨设施,人类的太空征程,每一阶段都将会是举步维艰。

    到1533年,盖亚净土掌握的化学火箭,即便从月球基地发射,“n-7”也只能将约四百吨载荷送入远日轨道,并不敷应用。

    而近日轨道投送能力,单纯计算势能,对人类而言似乎很容易,但是让载荷摆脱盖亚、或者月球的引力,总归还是需要大推力的化学火箭,不仅如此,大质量载荷的体积、形状,也对发射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净土特别改进的“n-7k”,用四到八枚同量级的芯一、二级并联,起飞推力达到八千至一万六千吨,发射形态也一改“火箭”的传统样式,而是如木桌般升空,能达到的投送能力也不过才几千吨。

    几千吨,与人类早期的航天能力相比,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但是对近日轨道换能器、空间站………………(1.23.1占位)

第八三四章 持续

    (暂时占位,很快恢复)

    人类走过的路,文明变迁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

    讲到这里,自然又想起了李铁兵,

    阿达民眼角有一点湿润。

    承载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这种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蛰伏在旧时代的无数程序员、管理员,即便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最终,什么样的信念能坚持到最后,终究也还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一手建立东北太平洋大区,北大陆强敌环饲,在那时,如果谁告诉当时的自己,“你一定会成为盖亚的管理员”,

    方然很清楚,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法想象倘若管理长、李铁兵没有做出那种抉择,进而,让nep与psk合而为一,没有了庞大的“紅军”,自己,又如何能战胜西面汹汹而来的“十字军”,与北大陆的阿巴拉契亚大区。

    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出于李铁兵个人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岂不正是在残酷的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中的一部分,始终抱有理想、信念,

    为追寻理想明天,而不惜任何代价。

    “……

    说到这里,诸位,你们应该已会明白,人类之所以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时代末年,管理员,割据势力,乃至大洋上的‘海盗’,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其追求,认为自己摹想中的世界,才是最理想的,但,只有契合客观现实,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未来愿景,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

    至于说,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讲,原因实在是很明显:

    只有当一个人,以全人类的未来为最高追求,进而,意识到只有共生主义,全民永生,才能真正拯救危难中的文明,

    这些人类前途命运的觉醒者,才可能相互理解,并肩前进,凝聚一切进步力量,

    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李铁兵,滨海边疆大区的管理长,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才会选择了牺牲,用这种方式将自己毕生信仰、追寻的理念,在今天的盖亚净土,继续践行下去。”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某种意志,信仰,理想与追求。

    这种至高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讲,在讨论会上,阿达民着重向所有人指出这一点,他告诉出言质疑的某研究机构负责人,正如任何数学体系,必有无法、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生而为人,自己、乃至整个文明的延续,

    也正是这样不言自明的第一追求。

    一切为了延续,人,永不下车,人类文明,也将永不灭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文明下一刻就可能覆灭,这种坚定的信念,都绝对必要。

    非此,则无法解释“天梦”地下城的壮举,在一切希望都不见踪迹时,

    仍有那么多人,在为那即便万一降临、自己也很可能没办法目睹的希望而战,抱定信念,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的盖亚净土,毫无疑问,一切内部纷争都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当全民迁入“混沌”、文明2.0时代到来时,任何矛盾也将消弭无形。

    但,一旦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灿烂星河,任何人的思绪都难免会更进一步,目光,投降深邃宇宙,去冥想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人类,人类文明,以共生主义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途上,不知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外星文明,那一天,或许就在百年之后,又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

    但在亲眼目睹那一刻之前,又有谁,能下定断言呢。

    未来,尚且未知,即便获得了无限长的生命,人类,也决不能失去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坚强意志,

    而要大踏步的迈向未来。

    ……

    西历1533年,“混沌”中枢持续运作中,累计接收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八十万。

    盖亚表面,一个四十亿年演化之最高成就的物种,正在告别死亡,迈向永生,而在遥远太空之中,生产力的自我迭代、演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533年10月1日,开工逾七年的月球表面“01工程”第一期,占地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竣工,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月球换能站——配电体系,也在十几天前通过了验收。

    这一系列设施的落成,标志着人类开始摆脱化学火箭的限制,拥有向太空中大规模投送物资的能力。

    在盖亚净土的成立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阿达民策划的献礼工程,“盘古”却不会因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承担效率的损失。

    要赶在这一天,原则上,需要在项目规划、论证期间,就选定恰当的起始点和追溯路径,当然,一切仍然以方然的设想为准,在他看来,完全有必要在10月1日迈出这伟大的又一步,毕竟这实在意义重大。

    没有电磁入轨设施,人类的太空征程,每一阶段都将会是举步维艰。

    到1533年,盖亚净土掌握的化学火箭,即便从月球基地发射,“n-7”也只能将约四百吨载荷送入远日轨道,并不敷应用。

    而近日轨道投送能力,单纯计算势能,对人类而言似乎很容易,但是让载荷摆脱盖亚、或者月球的引力,总归还是需要大推力的化学火箭,不仅如此,大质量载荷的体积、形状,也对发射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净土特别改进的“n-7k”,用四到八枚同量级的芯一、二级并联,起飞推力达到八千至一万六千吨,发射形态也一改“火箭”的传统样式,而是如木桌般升空,能达到的投送能力也不过才几千吨。

    几千吨,与人类早期的航天能力相比,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但是对近日轨道换能器、空间站………………(1.23.2占位)

第八三五章 推进

    (暂时占位,很快恢复)

    人类走过的路,文明变迁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

    讲到这里,自然又想起了李铁兵,

    阿达民眼角有一点湿润。

    承载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这种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蛰伏在旧时代的无数程序员、管理员,即便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最终,什么样的信念能坚持到最后,终究也还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一手建立东北太平洋大区,北大陆强敌环饲,在那时,如果谁告诉当时的自己,“你一定会成为盖亚的管理员”,

    方然很清楚,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法想象倘若管理长、李铁兵没有做出那种抉择,进而,让nep与psk合而为一,没有了庞大的“紅军”,自己,又如何能战胜西面汹汹而来的“十字军”,与北大陆的阿巴拉契亚大区。

    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出于李铁兵个人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岂不正是在残酷的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中的一部分,始终抱有理想、信念,

    为追寻理想明天,而不惜任何代价。

    “……

    说到这里,诸位,你们应该已会明白,人类之所以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时代末年,管理员,割据势力,乃至大洋上的‘海盗’,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其追求,认为自己摹想中的世界,才是最理想的,但,只有契合客观现实,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未来愿景,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

    至于说,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讲,原因实在是很明显:

    只有当一个人,以全人类的未来为最高追求,进而,意识到只有共生主义,全民永生,才能真正拯救危难中的文明,

    这些人类前途命运的觉醒者,才可能相互理解,并肩前进,凝聚一切进步力量,

    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李铁兵,滨海边疆大区的管理长,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才会选择了牺牲,用这种方式将自己毕生信仰、追寻的理念,在今天的盖亚净土,继续践行下去。”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某种意志,信仰,理想与追求。

    这种至高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讲,在讨论会上,阿达民着重向所有人指出这一点,他告诉出言质疑的某研究机构负责人,正如任何数学体系,必有无法、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生而为人,自己、乃至整个文明的延续,

    也正是这样不言自明的第一追求。

    一切为了延续,人,永不下车,人类文明,也将永不灭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文明下一刻就可能覆灭,这种坚定的信念,都绝对必要。

    非此,则无法解释“天梦”地下城的壮举,在一切希望都不见踪迹时,

    仍有那么多人,在为那即便万一降临、自己也很可能没办法目睹的希望而战,抱定信念,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的盖亚净土,毫无疑问,一切内部纷争都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当全民迁入“混沌”、文明2.0时代到来时,任何矛盾也将消弭无形。

    但,一旦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灿烂星河,任何人的思绪都难免会更进一步,目光,投降深邃宇宙,去冥想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人类,人类文明,以共生主义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途上,不知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外星文明,那一天,或许就在百年之后,又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

    但在亲眼目睹那一刻之前,又有谁,能下定断言呢。

    未来,尚且未知,即便获得了无限长的生命,人类,也决不能失去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坚强意志,

    而要大踏步的迈向未来。

    ……

    西历1533年,“混沌”中枢持续运作中,累计接收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八十万。

    盖亚表面,一个四十亿年演化之最高成就的物种,正在告别死亡,迈向永生,而在遥远太空之中,生产力的自我迭代、演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533年10月1日,开工逾七年的月球表面“01工程”第一期,占地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竣工,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月球换能站——配电体系,也在十几天前通过了验收。

    这一系列设施的落成,标志着人类开始摆脱化学火箭的限制,拥有向太空中大规模投送物资的能力。

    在盖亚净土的成立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阿达民策划的献礼工程,“盘古”却不会因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承担效率的损失。

    要赶在这一天,原则上,需要在项目规划、论证期间,就选定恰当的起始点和追溯路径,当然,一切仍然以方然的设想为准,在他看来,完全有必要在10月1日迈出这伟大的又一步,毕竟这实在意义重大。

    没有电磁入轨设施,人类的太空征程,每一阶段都将会是举步维艰。

    到1533年,盖亚净土掌握的化学火箭,即便从月球基地发射,“n-7”也只能将约四百吨载荷送入远日轨道,并不敷应用。

    而近日轨道投送能力,单纯计算势能,对人类而言似乎很容易,但是让载荷摆脱盖亚、或者月球的引力,总归还是需要大推力的化学火箭,不仅如此,大质量载荷的体积、形状,也对发射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净土特别改进的“n-7k”,用四到八枚同量级的芯一、二级并联,起飞推力达到八千至一万六千吨,发射形态也一改“火箭”的传统样式,而是如木桌般升空,能达到的投送能力也不过才几千吨。

    几千吨,与人类早期的航天能力相比,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但是对近日轨道换能器、空间站………………(1.25.1占位)

第八三六章 消灭

    (暂时占位,很快恢复)

    人类走过的路,文明变迁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

    讲到这里,自然又想起了李铁兵,

    阿达民眼角有一点湿润。

    承载整个人类世界的前途命运,这种事,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蛰伏在旧时代的无数程序员、管理员,即便都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最终,什么样的信念能坚持到最后,终究也还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一手建立东北太平洋大区,北大陆强敌环饲,在那时,如果谁告诉当时的自己,“你一定会成为盖亚的管理员”,

    方然很清楚,他自己根本就不会相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无法想象倘若管理长、李铁兵没有做出那种抉择,进而,让nep与psk合而为一,没有了庞大的“紅军”,自己,又如何能战胜西面汹汹而来的“十字军”,与北大陆的阿巴拉契亚大区。

    这一切,表面上看来,是出于李铁兵个人的选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么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岂不正是在残酷的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中的一部分,始终抱有理想、信念,

    为追寻理想明天,而不惜任何代价。

    “……

    说到这里,诸位,你们应该已会明白,人类之所以会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旧时代末年,管理员,割据势力,乃至大洋上的‘海盗’,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其追求,认为自己摹想中的世界,才是最理想的,但,只有契合客观现实,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未来愿景,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

    至于说,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讲,原因实在是很明显:

    只有当一个人,以全人类的未来为最高追求,进而,意识到只有共生主义,全民永生,才能真正拯救危难中的文明,

    这些人类前途命运的觉醒者,才可能相互理解,并肩前进,凝聚一切进步力量,

    最终赢得内战的胜利。

    李铁兵,滨海边疆大区的管理长,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才会选择了牺牲,用这种方式将自己毕生信仰、追寻的理念,在今天的盖亚净土,继续践行下去。”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明,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某种意志,信仰,理想与追求。

    这种至高的追求,没有道理可讲,在讨论会上,阿达民着重向所有人指出这一点,他告诉出言质疑的某研究机构负责人,正如任何数学体系,必有无法、也无需证明的公理,生而为人,自己、乃至整个文明的延续,

    也正是这样不言自明的第一追求。

    一切为了延续,人,永不下车,人类文明,也将永不灭亡,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文明下一刻就可能覆灭,这种坚定的信念,都绝对必要。

    非此,则无法解释“天梦”地下城的壮举,在一切希望都不见踪迹时,

    仍有那么多人,在为那即便万一降临、自己也很可能没办法目睹的希望而战,抱定信念,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的盖亚净土,毫无疑问,一切内部纷争都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当全民迁入“混沌”、文明2.0时代到来时,任何矛盾也将消弭无形。

    但,一旦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灿烂星河,任何人的思绪都难免会更进一步,目光,投降深邃宇宙,去冥想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人类,人类文明,以共生主义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迈向星辰大海的伟大征途上,不知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外星文明,那一天,或许就在百年之后,又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

    但在亲眼目睹那一刻之前,又有谁,能下定断言呢。

    未来,尚且未知,即便获得了无限长的生命,人类,也决不能失去古老文明传承而来的坚强意志,

    而要大踏步的迈向未来。

    ……

    西历1533年,“混沌”中枢持续运作中,累计接收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八十万。

    盖亚表面,一个四十亿年演化之最高成就的物种,正在告别死亡,迈向永生,而在遥远太空之中,生产力的自我迭代、演化,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1533年10月1日,开工逾七年的月球表面“01工程”第一期,占地面积超过二十平方公里的电磁入轨设施竣工,与此同时,配套建设的月球换能站——配电体系,也在十几天前通过了验收。

    这一系列设施的落成,标志着人类开始摆脱化学火箭的限制,拥有向太空中大规模投送物资的能力。

    在盖亚净土的成立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阿达民策划的献礼工程,“盘古”却不会因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承担效率的损失。

    要赶在这一天,原则上,需要在项目规划、论证期间,就选定恰当的起始点和追溯路径,当然,一切仍然以方然的设想为准,在他看来,完全有必要在10月1日迈出这伟大的又一步,毕竟这实在意义重大。

    没有电磁入轨设施,人类的太空征程,每一阶段都将会是举步维艰。

    到1533年,盖亚净土掌握的化学火箭,即便从月球基地发射,“n-7”也只能将约四百吨载荷送入远日轨道,并不敷应用。

    而近日轨道投送能力,单纯计算势能,对人类而言似乎很容易,但是让载荷摆脱盖亚、或者月球的引力,总归还是需要大推力的化学火箭,不仅如此,大质量载荷的体积、形状,也对发射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方面,净土特别改进的“n-7k”,用四到八枚同量级的芯一、二级并联,起飞推力达到八千至一万六千吨,发射形态也一改“火箭”的传统样式,而是如木桌般升空,能达到的投送能力也不过才几千吨。

    几千吨,与人类早期的航天能力相比,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但是对近日轨道换能器、空间站………………(1.25.2占位)

第八三七章 见闻

    这种设定,固然是民众的意愿,方然其实也一点不难理解,所谓“奇迹”实并无必要。

    譬如所谓“任意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任意门,从a点直接抵达b点,且不论物理上怎样的无法实现,一旦真的研究出来,必然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但,若非应用在太空探索等领域,社会日常生活,委实并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这一点,看似荒谬,在全民永生的文明2.0时代,事实还真是如此,须知旧时代的人类,渴望缩短交通时间,一方面是加速物资的流动,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人自身的寿命有限,光阴极其宝贵。

    两百多年前,从尤洛浦、到北大陆,还要在海上耗费几星期。

    待到后来,不仅船舶速度提升,更出现了飞机,尤洛浦与北大陆的物理距离没有任何变化,通勤时间却从几星期缩短到几小时。

    时间极大缩短,这,当然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但是,从宏观角度讲,这种缩短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生苦短,时间,何其宝贵,几星期浪费在海上太不值。

    但是这种因素,在今天,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复存在。

    通勤,从a点到达b点,对生命短暂的旧时代民众而言,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举动,但是对生命无限长的净土民众而言,

    则是可以、且的确有趣的人生体验。

    即便没有其他内容,交通,不论用两条腿走路,还是搭乘交通工具,这都是旧时代延续下来的,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这种体验,在永生者眼里,完全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负担,即便没有其他消遣,也总可以在路上听音乐、看视频。

    无须担心费用,也无须心疼时间,这时,所谓“任意门”之类的奇迹,

    委实也只有一些娱乐价值。

    这一点,早在若干年前,民众就逐渐意识到、因此而没有对“里世界”提出太多违背常理、违背客观规律的要求。

    像任意门这种技术,如果在现实中,研发出来,自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巨大突破,人类或许可以借此走出太阳系,逾越遥远距离的限制,更快、更大规模的奔向星辰大海,而无须长年累月深耕太阳系。

    但这一点,需要钻研科学,而不是在“里世界”自娱自乐。

    一边走,一边回忆起这些,方然的步伐不紧不慢,十分从容,不过,就这样离开居住的三层建筑,他还是没规划好日程。

    没想好,甚至有点迷茫,这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情形,而是在“里世界”的常态。

    几个月前,具体的讲,自从西历1546年接入“混沌”中枢,方然一直在配合系统进行意识迁移,现在逐渐有了成果,但在卸任阿达民之职后,未来,近乎无限的人生中,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

    却还没有完全的想明白。

    大方向,自然是有,盖亚净土的全体民众,也包括自己,现在都摆脱了一切痛苦,再也无须为生计而风雨奔忙,因而有时间真正实践海因里希的名言:

    在共生主义的世界,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这句话,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旧时代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归根结底,是客观环境的塑造,在资产主义横行的时代,一个人,极大概率并不属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因而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需要在社会中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才能谋得多寡不一之生活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天赋异禀、或者意志超卓,否则绝少有人会热爱工作。

    一种事,哪怕本来兴致盎然,一旦成为工作,因应出资者的意志而进行,基本上就会从享受变为苦差,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万事万物的过程本身,出于兴趣、爱好与实践,与出于任务、压力与空谈,进行起来的路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分工围绕资产,继而,让大量从业者的个人兴趣与实际工作错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对一介普通民众而言,除提供收入外,几乎谈不上任何人生价值,

    又怎会轻易认同“劳动是第一需要”。

    时至今日,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剧变,净土民众才有条件真正体会到,劳动,乃至其他一切创造活动,是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生而为人,并无须做任何事,便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活着”。

    但血肉之躯的存活,对人而言,只是一种意识得以延续的基础,倘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即便存在再长久,也是行尸走肉。

    在不久前的旧时代,联邦,的确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身在底层,毫无希望而沉浸于一天天的苟活,或者身居高位,意志颓废而放纵于无底线的奢靡,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已很难再称其为人。

    事出有因,不论身在底层、还是顶层,意识到此生无多、身后万事皆空,

    这的确都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净土,民众,现在都逐渐深切的体会到,当无须为生计奔忙,而有条件追寻自我实现时,最高级、最纯粹的快乐,还真就不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虚拟游戏,绑定身体的感-官刺激,而是追寻自我,探寻未知。

    追寻,并不是旧时代一干所谓艺术家、学术蠹的钻营,

    而是切实的沉下心来,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所有这一切活动,表现,可以是学习,可以是烘焙,可以是作曲,可以是实验,涵盖范围极其宽泛。

    “里世界”,未来文明的预演,方然此前的所见所闻就是如此。

    第一需要,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第一需要,迎着“朝阳”走在林荫道上,方然现在深有体会。

    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皆有保障,既不需要买菜做饭,也不需要洗漱修车,更无须为攫取、保持从马克到异姓的任何资源,而日夜防备、勾心斗角……(1.26.1占位)

第八三八章 经历

    这种设定,固然是民众的意愿,方然其实也一点不难理解,所谓“奇迹”实并无必要。

    譬如所谓“任意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任意门,从a点直接抵达b点,且不论物理上怎样的无法实现,一旦真的研究出来,必然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但,若非应用在太空探索等领域,社会日常生活,委实并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这一点,看似荒谬,在全民永生的文明2.0时代,事实还真是如此,须知旧时代的人类,渴望缩短交通时间,一方面是加速物资的流动,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人自身的寿命有限,光阴极其宝贵。

    两百多年前,从尤洛浦、到北大陆,还要在海上耗费几星期。

    待到后来,不仅船舶速度提升,更出现了飞机,尤洛浦与北大陆的物理距离没有任何变化,通勤时间却从几星期缩短到几小时。

    时间极大缩短,这,当然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但是,从宏观角度讲,这种缩短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生苦短,时间,何其宝贵,几星期浪费在海上太不值。

    但是这种因素,在今天,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复存在。

    通勤,从a点到达b点,对生命短暂的旧时代民众而言,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举动,但是对生命无限长的净土民众而言,

    则是可以、且的确有趣的人生体验。

    即便没有其他内容,交通,不论用两条腿走路,还是搭乘交通工具,这都是旧时代延续下来的,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这种体验,在永生者眼里,完全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负担,即便没有其他消遣,也总可以在路上听音乐、看视频。

    无须担心费用,也无须心疼时间,这时,所谓“任意门”之类的奇迹,

    委实也只有一些娱乐价值。

    这一点,早在若干年前,民众就逐渐意识到、因此而没有对“里世界”提出太多违背常理、违背客观规律的要求。

    像任意门这种技术,如果在现实中,研发出来,自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巨大突破,人类或许可以借此走出太阳系,逾越遥远距离的限制,更快、更大规模的奔向星辰大海,而无须长年累月深耕太阳系。

    但这一点,需要钻研科学,而不是在“里世界”自娱自乐。

    一边走,一边回忆起这些,方然的步伐不紧不慢,十分从容,不过,就这样离开居住的三层建筑,他还是没规划好日程。

    没想好,甚至有点迷茫,这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情形,而是在“里世界”的常态。

    几个月前,具体的讲,自从西历1546年接入“混沌”中枢,方然一直在配合系统进行意识迁移,现在逐渐有了成果,但在卸任阿达民之职后,未来,近乎无限的人生中,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

    却还没有完全的想明白。

    大方向,自然是有,盖亚净土的全体民众,也包括自己,现在都摆脱了一切痛苦,再也无须为生计而风雨奔忙,因而有时间真正实践海因里希的名言:

    在共生主义的世界,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这句话,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旧时代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归根结底,是客观环境的塑造,在资产主义横行的时代,一个人,极大概率并不属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因而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需要在社会中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才能谋得多寡不一之生活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天赋异禀、或者意志超卓,否则绝少有人会热爱工作。

    一种事,哪怕本来兴致盎然,一旦成为工作,因应出资者的意志而进行,基本上就会从享受变为苦差,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万事万物的过程本身,出于兴趣、爱好与实践,与出于任务、压力与空谈,进行起来的路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分工围绕资产,继而,让大量从业者的个人兴趣与实际工作错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对一介普通民众而言,除提供收入外,几乎谈不上任何人生价值,

    又怎会轻易认同“劳动是第一需要”。

    时至今日,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剧变,净土民众才有条件真正体会到,劳动,乃至其他一切创造活动,是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生而为人,并无须做任何事,便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活着”。

    但血肉之躯的存活,对人而言,只是一种意识得以延续的基础,倘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即便存在再长久,也是行尸走肉。

    在不久前的旧时代,联邦,的确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身在底层,毫无希望而沉浸于一天天的苟活,或者身居高位,意志颓废而放纵于无底线的奢靡,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已很难再称其为人。

    事出有因,不论身在底层、还是顶层,意识到此生无多、身后万事皆空,

    这的确都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净土,民众,现在都逐渐深切的体会到,当无须为生计奔忙,而有条件追寻自我实现时,最高级、最纯粹的快乐,还真就不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虚拟游戏,绑定身体的感-官刺激,而是追寻自我,探寻未知。

    追寻,并不是旧时代一干所谓艺术家、学术蠹的钻营,

    而是切实的沉下心来,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所有这一切活动,表现,可以是学习,可以是烘焙,可以是作曲,可以是实验,涵盖范围极其宽泛。

    “里世界”,未来文明的预演,方然此前的所见所闻就是如此。

    第一需要,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第一需要,迎着“朝阳”走在林荫道上,方然现在深有体会。

    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皆有保障,既不需要买菜做饭,也不需要洗漱修车,更无须为攫取、保持从马克到异姓的任何资源,而日夜防备、勾心斗角……(1.26.2占位)

第八三九章 推进

    这种设定,固然是民众的意愿,方然其实也一点不难理解,所谓“奇迹”实并无必要。

    譬如所谓“任意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任意门,从a点直接抵达b点,且不论物理上怎样的无法实现,一旦真的研究出来,必然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但,若非应用在太空探索等领域,社会日常生活,委实并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这一点,看似荒谬,在全民永生的文明2.0时代,事实还真是如此,须知旧时代的人类,渴望缩短交通时间,一方面是加速物资的流动,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人自身的寿命有限,光阴极其宝贵。

    两百多年前,从尤洛浦、到北大陆,还要在海上耗费几星期。

    待到后来,不仅船舶速度提升,更出现了飞机,尤洛浦与北大陆的物理距离没有任何变化,通勤时间却从几星期缩短到几小时。

    时间极大缩短,这,当然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但是,从宏观角度讲,这种缩短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生苦短,时间,何其宝贵,几星期浪费在海上太不值。

    但是这种因素,在今天,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复存在。

    通勤,从a点到达b点,对生命短暂的旧时代民众而言,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举动,但是对生命无限长的净土民众而言,

    则是可以、且的确有趣的人生体验。

    即便没有其他内容,交通,不论用两条腿走路,还是搭乘交通工具,这都是旧时代延续下来的,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这种体验,在永生者眼里,完全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负担,即便没有其他消遣,也总可以在路上听音乐、看视频。

    无须担心费用,也无须心疼时间,这时,所谓“任意门”之类的奇迹,

    委实也只有一些娱乐价值。

    这一点,早在若干年前,民众就逐渐意识到、因此而没有对“里世界”提出太多违背常理、违背客观规律的要求。

    像任意门这种技术,如果在现实中,研发出来,自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巨大突破,人类或许可以借此走出太阳系,逾越遥远距离的限制,更快、更大规模的奔向星辰大海,而无须长年累月深耕太阳系。

    但这一点,需要钻研科学,而不是在“里世界”自娱自乐。

    一边走,一边回忆起这些,方然的步伐不紧不慢,十分从容,不过,就这样离开居住的三层建筑,他还是没规划好日程。

    没想好,甚至有点迷茫,这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情形,而是在“里世界”的常态。

    几个月前,具体的讲,自从西历1546年接入“混沌”中枢,方然一直在配合系统进行意识迁移,现在逐渐有了成果,但在卸任阿达民之职后,未来,近乎无限的人生中,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

    却还没有完全的想明白。

    大方向,自然是有,盖亚净土的全体民众,也包括自己,现在都摆脱了一切痛苦,再也无须为生计而风雨奔忙,因而有时间真正实践海因里希的名言:

    在共生主义的世界,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这句话,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旧时代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归根结底,是客观环境的塑造,在资产主义横行的时代,一个人,极大概率并不属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因而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需要在社会中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才能谋得多寡不一之生活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天赋异禀、或者意志超卓,否则绝少有人会热爱工作。

    一种事,哪怕本来兴致盎然,一旦成为工作,因应出资者的意志而进行,基本上就会从享受变为苦差,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万事万物的过程本身,出于兴趣、爱好与实践,与出于任务、压力与空谈,进行起来的路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分工围绕资产,继而,让大量从业者的个人兴趣与实际工作错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对一介普通民众而言,除提供收入外,几乎谈不上任何人生价值,

    又怎会轻易认同“劳动是第一需要”。

    时至今日,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剧变,净土民众才有条件真正体会到,劳动,乃至其他一切创造活动,是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生而为人,并无须做任何事,便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活着”。

    但血肉之躯的存活,对人而言,只是一种意识得以延续的基础,倘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即便存在再长久,也是行尸走肉。

    在不久前的旧时代,联邦,的确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身在底层,毫无希望而沉浸于一天天的苟活,或者身居高位,意志颓废而放纵于无底线的奢靡,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已很难再称其为人。

    事出有因,不论身在底层、还是顶层,意识到此生无多、身后万事皆空,

    这的确都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净土,民众,现在都逐渐深切的体会到,当无须为生计奔忙,而有条件追寻自我实现时,最高级、最纯粹的快乐,还真就不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虚拟游戏,绑定身体的感-官刺激,而是追寻自我,探寻未知。

    追寻,并不是旧时代一干所谓艺术家、学术蠹的钻营,

    而是切实的沉下心来,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所有这一切活动,表现,可以是学习,可以是烘焙,可以是作曲,可以是实验,涵盖范围极其宽泛。

    “里世界”,未来文明的预演,方然此前的所见所闻就是如此。

    第一需要,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第一需要,迎着“朝阳”走在林荫道上,方然现在深有体会。

    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皆有保障,既不需要买菜做饭,也不需要洗漱修车,更无须为攫取、保持从马克到异姓的任何资源,而日夜防备、勾心斗角……(1.27.1占位)

第八四〇章 脚步

    这种设定,固然是民众的意愿,方然其实也一点不难理解,所谓“奇迹”实并无必要。

    譬如所谓“任意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任意门,从a点直接抵达b点,且不论物理上怎样的无法实现,一旦真的研究出来,必然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但,若非应用在太空探索等领域,社会日常生活,委实并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这一点,看似荒谬,在全民永生的文明2.0时代,事实还真是如此,须知旧时代的人类,渴望缩短交通时间,一方面是加速物资的流动,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人自身的寿命有限,光阴极其宝贵。

    两百多年前,从尤洛浦、到北大陆,还要在海上耗费几星期。

    待到后来,不仅船舶速度提升,更出现了飞机,尤洛浦与北大陆的物理距离没有任何变化,通勤时间却从几星期缩短到几小时。

    时间极大缩短,这,当然是一种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但是,从宏观角度讲,这种缩短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呢,还不是人生苦短,时间,何其宝贵,几星期浪费在海上太不值。

    但是这种因素,在今天,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复存在。

    通勤,从a点到达b点,对生命短暂的旧时代民众而言,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举动,但是对生命无限长的净土民众而言,

    则是可以、且的确有趣的人生体验。

    即便没有其他内容,交通,不论用两条腿走路,还是搭乘交通工具,这都是旧时代延续下来的,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这种体验,在永生者眼里,完全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负担,即便没有其他消遣,也总可以在路上听音乐、看视频。

    无须担心费用,也无须心疼时间,这时,所谓“任意门”之类的奇迹,

    委实也只有一些娱乐价值。

    这一点,早在若干年前,民众就逐渐意识到、因此而没有对“里世界”提出太多违背常理、违背客观规律的要求。

    像任意门这种技术,如果在现实中,研发出来,自然是一种划时代的巨大突破,人类或许可以借此走出太阳系,逾越遥远距离的限制,更快、更大规模的奔向星辰大海,而无须长年累月深耕太阳系。

    但这一点,需要钻研科学,而不是在“里世界”自娱自乐。

    一边走,一边回忆起这些,方然的步伐不紧不慢,十分从容,不过,就这样离开居住的三层建筑,他还是没规划好日程。

    没想好,甚至有点迷茫,这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情形,而是在“里世界”的常态。

    几个月前,具体的讲,自从西历1546年接入“混沌”中枢,方然一直在配合系统进行意识迁移,现在逐渐有了成果,但在卸任阿达民之职后,未来,近乎无限的人生中,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

    却还没有完全的想明白。

    大方向,自然是有,盖亚净土的全体民众,也包括自己,现在都摆脱了一切痛苦,再也无须为生计而风雨奔忙,因而有时间真正实践海因里希的名言:

    在共生主义的世界,劳动,将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这句话,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旧时代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归根结底,是客观环境的塑造,在资产主义横行的时代,一个人,极大概率并不属于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因而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需要在社会中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才能谋得多寡不一之生活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天赋异禀、或者意志超卓,否则绝少有人会热爱工作。

    一种事,哪怕本来兴致盎然,一旦成为工作,因应出资者的意志而进行,基本上就会从享受变为苦差,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万事万物的过程本身,出于兴趣、爱好与实践,与出于任务、压力与空谈,进行起来的路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分工围绕资产,继而,让大量从业者的个人兴趣与实际工作错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对一介普通民众而言,除提供收入外,几乎谈不上任何人生价值,

    又怎会轻易认同“劳动是第一需要”。

    时至今日,经历过天翻地覆的剧变,净土民众才有条件真正体会到,劳动,乃至其他一切创造活动,是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生而为人,并无须做任何事,便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活着”。

    但血肉之躯的存活,对人而言,只是一种意识得以延续的基础,倘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即便存在再长久,也是行尸走肉。

    在不久前的旧时代,联邦,的确有这样的人,他们,或者身在底层,毫无希望而沉浸于一天天的苟活,或者身居高位,意志颓废而放纵于无底线的奢靡,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已很难再称其为人。

    事出有因,不论身在底层、还是顶层,意识到此生无多、身后万事皆空,

    这的确都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但是在净土,民众,现在都逐渐深切的体会到,当无须为生计奔忙,而有条件追寻自我实现时,最高级、最纯粹的快乐,还真就不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虚拟游戏,绑定身体的感-官刺激,而是追寻自我,探寻未知。

    追寻,并不是旧时代一干所谓艺术家、学术蠹的钻营,

    而是切实的沉下心来,认识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所有这一切活动,表现,可以是学习,可以是烘焙,可以是作曲,可以是实验,涵盖范围极其宽泛。

    “里世界”,未来文明的预演,方然此前的所见所闻就是如此。

    第一需要,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第一需要,迎着“朝阳”走在林荫道上,方然现在深有体会。

    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皆有保障,既不需要买菜做饭,也不需要洗漱修车,更无须为攫取、保持从马克到异姓的任何资源,而日夜防备、勾心斗角……(1.27.2占位)

第八四一章 婚姻

    对净土的绝大多数民众而言,失去的,注定是绝大部分,即便一切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现在想起仍痛彻心扉。

    死亡,曾经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但是在今天,

    这却成为了莫大的厄运。

    几十年前的一场人间浩劫,几十亿人,匆忙间离开了时间的列车,仍留在列车上的人,则有望一直抵达时间的尽头。

    坐在这样的列车上,手里,捏着永不下车的票,一方面固然会感到极大的欣慰,另一方面,回忆起车厢里那些曾经的音容笑貌,现如今,却堕入车厢外未知的虚无,又怎能令人不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方然自己并无从体会,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并不。

    身为一介孤儿,举目无亲,从小到大一直不知何为亲情,方然的情感是淡漠的。

    可是,经历过这样多的危难艰险,现如今,他却的确怀有一种同样的感伤,并非对自己那些并不存在、至少素昧平生的亲人,

    而是对自古至今,曾搭上时间列车、却终归抱憾下车的每一个人。

    人死,不能复生;

    任凭科技如何发达,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件事仍然因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绝无任何实现的可能。

    又或者说,并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毕竟哪怕一个人死去再久,其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原则上也不会完全消逝,只要有足够高的手段,不计代价的投入资源,或许还真能让一个人“由死复生”。

    不过,即便让一个人的身体,包括脑神经系统,恢复如初,

    就真的能让他、或者她复活吗。

    这一点,方然并无万全把握,但是以白大褂们达成的共识,结论,却与自己几乎一致。

    一个人的“活着”,是脑神经系统中,那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的生物电,一旦系统断电、这生物电也会迅速消逝。

    再往后,即便系统复原,重新上电,重新流淌起来的生物电,

    也已经和当初的那个人没有一点关系了。

    死而复生,终究只是一种幻想,这一点,多年接受教育、日益成长的净土民众,现如今几乎都一清二楚。

    亲友逝去的心情,自然,也因此而更加悲恸。

    一边是永恒的生命,一边,则是依然绝对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

    房间里,十分寂静,和刚刚结识的娜塔莎坐在一起,方然双眼盯着屏幕,心里则是说不出什么滋味。

    死亡,多少年来畏惧的东西,在今天,已不再威胁着净土的两千六百万民众,在过去的西历1546年,仍然生活在定居点内的一千多万人中,并无任何一个横遭厄运,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不可思议的零,

    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

    遥望未来,宇宙间万事万物,并无永恒,太阳迟早会熄灭,银河系迟早会与其他星系相撞,甚至于宇宙本身,都注定会堕入热寂。

    真正的永生,从眼前一直延续到久远未来,乃至于无限,也恐怕会是奢望。

    但,这毕竟仍然是“近乎永生”,倘若人类最终与宇宙迎接同一个命运,那也无妨,并不会有什么遗憾。

    可是……

    这就能算是,人类,已经战胜死亡了吗。

    貌似如此,但,且不论遥远未来,宇宙热寂时的最终命运,即便眼前的这一道叹息之墙,便是人类无论如何也无法打破,并非受限于物理法则、客观规律,而是逻辑上绝对无法穿透的绝壁。

    在死亡面前,人类,到今天也只能坚守阵地,而没有反攻的能力。

    “有时候,想起这些往事,我会觉得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想记住的,未必能记住,想遗忘的,也未必能遗忘。

    方然,‘混沌’中枢的功能,完全模拟脑神经系统;

    所以也有遗忘的功能,是吧。”

    “是的,原理上是这样。

    不过正如你所言,人的记忆,对自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遗忘,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让人忘记痛苦、只留下教训,才能面对今后的每一天。”

    “但我们永远都不会死,或者,几乎是永远,不是吗?

    记忆,像这样一直驻留在意识深处,也永远不会消失,这,对我们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漫长的折磨。”

    折磨,事实如此,方然抚弄着少女的发丝,一时无言。

    过去的时光,在脑海中,并不会一丝一毫不落的保存下来,而会提炼、精简,触类旁通,尽管如此,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仍然会在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的短暂一生中,不论如何,都无法遗忘。

    直到最后,死亡出来兜底,将意识里所有的一切都混杂起来,浸入虚无。

    但是在今天的净土,民众,却没有这最后的救赎。

    “混沌”中枢里,每一个人分配到的硬件规模,足以存储海量记忆,对当事者而言却是一种滚雪球般的负担。

    某些记忆,未来人生中,注定会回想起一千次,一万次,乃至更多次的不快,即便是刻骨铭心的不容遗忘,又是否可以封存起来,让一个人在平常生活中,并不会触景生情,而平白堕入感伤呢。

    想到这里,忽然间有了一些灵感,方然拍拍娜塔莎的肩膀,坐到电脑前。

    他口述了一段自己的设想,发布到公众平台。

    类似的设想,经由“混沌”内嵌到“里世界”的ai汇总、检索,很快整理出一份详尽的报告,匆匆浏览后,方然发现这其实是民众的普遍看法。

    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并没有哪怕一件伤感、痛苦与彷徨的记忆,因此而忽略了这一点,现在看来,不光是考虑到无限长生命所积累的无限多之记忆,即便从回避痛苦的角度,也应该让“混沌”开放这一功能。

    那什么时候开放好呢,大概,等所有人都迁移到“里世界”吗……

    在电脑前若有所思,片刻后,方然才一下子想起,

    他已经不是净土的管理员了。

    一切事务,交由民众自决,自己的意见汇总其中就可以,这反而更轻松。

    想到这,方然耸了耸肩、长出了一口气,还挺享受这种卸下重担的感觉,这时,背后感觉到两团柔软贴了上来,耳边传来轻柔低语:

    “时间也不早了;

    留下来,给我一些温暖吧。”

    ……(28.1)

第八四二章 乘客

    对净土的绝大多数民众而言,失去的,注定是绝大部分,即便一切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现在想起仍痛彻心扉。

    死亡,曾经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但是在今天,

    这却成为了莫大的厄运。

    几十年前的一场人间浩劫,几十亿人,匆忙间离开了时间的列车,仍留在列车上的人,则有望一直抵达时间的尽头。

    坐在这样的列车上,手里,捏着永不下车的票,一方面固然会感到极大的欣慰,另一方面,回忆起车厢里那些曾经的音容笑貌,现如今,却堕入车厢外未知的虚无,又怎能令人不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方然自己并无从体会,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并不。

    身为一介孤儿,举目无亲,从小到大一直不知何为亲情,方然的情感是淡漠的。

    可是,经历过这样多的危难艰险,现如今,他却的确怀有一种同样的感伤,并非对自己那些并不存在、至少素昧平生的亲人,

    而是对自古至今,曾搭上时间列车、却终归抱憾下车的每一个人。

    人死,不能复生;

    任凭科技如何发达,至少到现在为止,这件事仍然因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绝无任何实现的可能。

    又或者说,并非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毕竟哪怕一个人死去再久,其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原则上也不会完全消逝,只要有足够高的手段,不计代价的投入资源,或许还真能让一个人“由死复生”。

    不过,即便让一个人的身体,包括脑神经系统,恢复如初,

    就真的能让他、或者她复活吗。

    这一点,方然并无万全把握,但是以白大褂们达成的共识,结论,却与自己几乎一致。

    一个人的“活着”,是脑神经系统中,那无时无刻不在流淌的生物电,一旦系统断电、这生物电也会迅速消逝。

    再往后,即便系统复原,重新上电,重新流淌起来的生物电,

    也已经和当初的那个人没有一点关系了。

    死而复生,终究只是一种幻想,这一点,多年接受教育、日益成长的净土民众,现如今几乎都一清二楚。

    亲友逝去的心情,自然,也因此而更加悲恸。

    一边是永恒的生命,一边,则是依然绝对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

    房间里,十分寂静,和刚刚结识的娜塔莎坐在一起,方然双眼盯着屏幕,心里则是说不出什么滋味。

    死亡,多少年来畏惧的东西,在今天,已不再威胁着净土的两千六百万民众,在过去的西历1546年,仍然生活在定居点内的一千多万人中,并无任何一个横遭厄运,人口死亡率降低到不可思议的零,

    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

    遥望未来,宇宙间万事万物,并无永恒,太阳迟早会熄灭,银河系迟早会与其他星系相撞,甚至于宇宙本身,都注定会堕入热寂。

    真正的永生,从眼前一直延续到久远未来,乃至于无限,也恐怕会是奢望。

    但,这毕竟仍然是“近乎永生”,倘若人类最终与宇宙迎接同一个命运,那也无妨,并不会有什么遗憾。

    可是……

    这就能算是,人类,已经战胜死亡了吗。

    貌似如此,但,且不论遥远未来,宇宙热寂时的最终命运,即便眼前的这一道叹息之墙,便是人类无论如何也无法打破,并非受限于物理法则、客观规律,而是逻辑上绝对无法穿透的绝壁。

    在死亡面前,人类,到今天也只能坚守阵地,而没有反攻的能力。

    “有时候,想起这些往事,我会觉得记忆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想记住的,未必能记住,想遗忘的,也未必能遗忘。

    方然,‘混沌’中枢的功能,完全模拟脑神经系统;

    所以也有遗忘的功能,是吧。”

    “是的,原理上是这样。

    不过正如你所言,人的记忆,对自己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遗忘,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让人忘记痛苦、只留下教训,才能面对今后的每一天。”

    “但我们永远都不会死,或者,几乎是永远,不是吗?

    记忆,像这样一直驻留在意识深处,也永远不会消失,这,对我们而言,几乎就是一种漫长的折磨。”

    折磨,事实如此,方然抚弄着少女的发丝,一时无言。

    过去的时光,在脑海中,并不会一丝一毫不落的保存下来,而会提炼、精简,触类旁通,尽管如此,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仍然会在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的短暂一生中,不论如何,都无法遗忘。

    直到最后,死亡出来兜底,将意识里所有的一切都混杂起来,浸入虚无。

    但是在今天的净土,民众,却没有这最后的救赎。

    “混沌”中枢里,每一个人分配到的硬件规模,足以存储海量记忆,对当事者而言却是一种滚雪球般的负担。

    某些记忆,未来人生中,注定会回想起一千次,一万次,乃至更多次的不快,即便是刻骨铭心的不容遗忘,又是否可以封存起来,让一个人在平常生活中,并不会触景生情,而平白堕入感伤呢。

    想到这里,忽然间有了一些灵感,方然拍拍娜塔莎的肩膀,坐到电脑前。

    他口述了一段自己的设想,发布到公众平台。

    类似的设想,经由“混沌”内嵌到“里世界”的ai汇总、检索,很快整理出一份详尽的报告,匆匆浏览后,方然发现这其实是民众的普遍看法。

    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并没有哪怕一件伤感、痛苦与彷徨的记忆,因此而忽略了这一点,现在看来,不光是考虑到无限长生命所积累的无限多之记忆,即便从回避痛苦的角度,也应该让“混沌”开放这一功能。

    那什么时候开放好呢,大概,等所有人都迁移到“里世界”吗……

    在电脑前若有所思,片刻后,方然才一下子想起,

    他已经不是净土的管理员了。

    一切事务,交由民众自决,自己的意见汇总其中就可以,这反而更轻松。

    想到这,方然耸了耸肩、长出了一口气,还挺享受这种卸下重担的感觉,这时,背后感觉到两团柔软贴了上来,耳边传来轻柔低语:

    “时间也不早了;

    留下来,给我一些温暖吧。”

    ……(28.2)

第八四三章 技术

    强人工智能,即便在能力上胜过了人,也一点都不理解自己归纳、总结、解析出来的客观规律,这是方然的判断。

    但男人却不太同意:

    “不理解吗?

    或许站在人的立场上,是可以这样讲,比如强ai的费马大定理之证明,以及,一系列数学命题的形式证明,我们看来是挺可笑,但是,方然rade,你又怎么能断定,强ai没有形成自己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呢,

    尽管这种‘理解’,想必会和人的看法大不一样。”

    “的确有这种可能。

    不,或者说,肯定有这种可能,我本人完全相信,就在此时此刻,不论‘混沌’中枢,还是‘盘古’,其中必定有正在流淌的、区别于人类的某种自我意识。

    只不过,这一类的自我意识,既然与人迥异,其存在和运转的根本模式肯定也不一样,在计算机看来,世界,无非是数据与模拟量的组合,对人类而言的‘客观世界’,反而是它们眼中的‘虚幻’,两者的认识大相径庭。

    但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可以这样认为,我们人类呢,总不可能也认为一切都是数据、变量;

    客观世界,物质第一性的这宇宙,才是真实,

    而这正是迄今为止一切强ai都不甚理解的,铁一般的现实。”

    方然的话,说的有一点啰嗦,他想表达的其实是“强ai与人的思维方式迥异”,继而,前者的科学技术研究,也未必能与后者的研究划等号。

    这一点,毫无限制的强ai,是可以突破,奈何人类并不会放任这一切发生。

    不过就算是这样,接下来,方然也提醒眼前这位研究了几十年计算数学的男人,未来,人类的数学研究,必定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

    不止数学研究,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计算机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民众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很有必要……说到这儿,方然一下子想到,“盘古”有没有放开it领域的研究限制。

    一旦心有所想,接下来,讯息推送很快就到,显示“里世界”已放开限制,允许任何人开展任何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

    这让他松了一口气,并,格外感到轻松。

    多少年来,为确保自己对净土的掌控,避免威胁,方然和旧时代的管理员们一样,对it领域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

    一切可能威胁到管理员统治的技术领域,都被封锁,这种情况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人类的信息技术发展因此受限,突出的表现,便是今天净土的it网络,从架构、协议到具体的加密、传输、认证等措施,

    技术上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

    这一点,间接拖累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迟早必须加以解除。

    自从去年接入“混沌”中枢,进行意识迁移,方然走后,净土的管理员职位不复存在,一切转交“盘古”打理,管制措施也逐步取消。

    进入“里世界”的任何人,在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后,都可以解除限制,按自己的意愿去从事it领域研究,几个月来,不仅净土原有研发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在“里世界”重组了研究院,不少民众也热心的参与其中。

    科研,不论对什么领域,在旧时代一直是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事务。

    到旧时代末年,这种情形,发展到了极致,一般民众岂但无法插手相关机构的研究,甚至连那些白大褂们正在做的工作,都无法理解。

    越来越高的科学大厦,在民众仰望中,逐渐钻进云层,脱离了一般人的视线,这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必然现象,每一天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的民众,忙于糊口、享乐,根本无心关注科学、社会乃至文明的最新进展。

    彼时的人类文明,坐拥七八十亿人口,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却万不存一。

    这一点,在今天的净土,不论是民众定居点、还是“里世界”,都在发生着改变,在无限长生命的基础之上,民众,一开始固然大多沉浸于简单、直白的乐趣,时间一长,总归也会回到“探寻未知”的大道上来。

    就说眼前的男人,编号3201923的北大陆人士,在盖亚净土成立后,一下子衣食无忧,开始也沉浸在(貌似)快乐无边的电子竞技之中。

    白天打游戏、打球,间或和异姓谈一谈情,吃饱喝足晚上休息,生活何其惬意,

    却无法持久的让一个人开心、快乐。

    若干年后,逐渐厌倦了虚拟世界里的妖魔鬼怪,大炮机枪,男人才明白,多少年来自己始终渴望消遣、娱乐,渴望这猪一般的生活,

    无非还是因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执念作祟。

    消遣,每一天来点,其实并无伤大雅,但除了消遣,是否还可以做些其他更有挑战性、更有成就感的事呢。

    “……

    从那以后,我逐渐拾起过去的本职;

    学习,并逐渐参与一些研究,发现自己其实对信息技术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东西很有趣。

    现在,我、和其他几十个人,正在进行计算数学的研究,并时常和‘里世界’数学研究机构联络。

    在‘里世界’,其他学科领域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是吧,方然。”

    “是的,按‘盘古’的统一规划,连接里世界与客观现实的‘通道’,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工。”

    在“里世界”这样的虚拟世界,研究科学,可行性并不一定有,脱离直接现实的数学、信息科学倒是没问题,但是像物理这种基础学科,除理论上的摹想、演算之外,贴近现实的实验就根本无从谈起。

    除非是验证性的实验,否则,休想从“里世界”的所谓自然现象里,发现什么新东西,

    因为眼前的一切,都是根据既有知识构建出来。

    不知不觉,客车接近山峦间的终点站,方然和同行旅客们一起下车。

    在站台上道别,等了一会儿娜塔莎,少女则和刚认识的少年吻别,还彼此约定,有时间一起去湖畔潜水、划船。

第八四四章 深远

    拉着同伴的手,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行走,目之所及,这里的人一点都不多,转过山头,两人才看到不远处的草地上,有几位男男女女,正在集体“互动”。

    这种场景,在方然看来也没什么,不过是一种率性而为。

    他看了看娜塔莎,两人相视一笑,就从旁边绕开,到毗邻大海的山坡上坐下来。

    刚刚目睹一场青春洋溢的热烈“运动”,这时,方然心里却没有一点冲动,这感觉是有点奇怪。

    人的欲-望,大抵全都如此,当掣肘、禁锢与匮乏一扫而空时,便也不会再有抓耳挠腮、日思夜想的那种渴求。

    时间,大概是正午,太阳高悬在头顶天际,眼前一大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波光粼粼,近处有海鸥飞翔,远处,隐约可见几抹白色帆影,尖细的海鸟鸣叫声,不时传来,带着大海气息的一阵阵微风,吹过面颊。

    “里世界”中,有这样一大片海洋,风景如画,看起来设计的还真是挺周到。

    哦,或者应该说,眼前这一切就是“画”,完全是虚拟渲染出来的场景,对“混沌”而言也不是多大的负担。

    到了午餐时间,感觉有点饿,方然问了一下身边的少女,决定在这里野餐,不多时,就有服务机器人出现,送来大量食物,两人随意挑选了一些,铺开软垫,在玻璃杯里倒入一些芬芳美酒,举杯相碰。

    所有这一切服务,在“里世界”,完全都唾手可得。

    虚拟,而非现实,一切操作实现起来都很容易,啜饮杯中的深红酒浆,味道,令他十分新奇,过去多少年来因健康原因从未喝过酒,现在品一品,感觉味道还算不错。

    不论葡萄酒,玻璃杯,还是送餐来的机器人,方然完全能想到,说不准,就是“混沌”从两人视线之外、其他人也看不到的角落里,一下子“冒”出来,而那些他们没取用的食物,一旦机器人离开视线,也会顷刻消失。

    总之,在保证每一接入者的生**验前提下,建模、渲染与实时运算,必然会以尽可能降低消耗为原则。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想一想,还真是很奇妙。

    难怪“盘古”会将意念控制等功能,设置的比较别扭,长此以往,说不定真有人会迷恋上这一虚拟世界,进而乐不思蜀。

    担忧,是有一点;

    但接下来与娜塔莎的谈话,让方然觉得,这大概只是杞人忧天。

    “方然,等到外面的世界,改造完毕,就是会和现在所见的一样静谧安详吗。”

    “恩,到那时,每一座人类定居的封闭城市,都会像现在这样,甚至会比现在的‘里世界’更令人神往,毕竟,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真实的。”

    “的确如此,虽然看是看不出来,但总觉得这里的一切有点怪;

    那,你说,我们到什么时候,才能去盖亚之外的世界,比如月球、火星看一看,又要过多久,才能走出太阳系呢?毕竟以现有的技术,从太阳系出发,恐怕要经过几千年才能抵达另一个行星系,距离太远,旅途太长。”

    “我也想知道,这个嘛,可能要去问一问白大褂们。”

    人类,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离开太阳系的家园,探寻更广袤的宇宙,仰望湛蓝如洗的苍穹,方然的思维,仿佛一下子跳出了狭小的“里世界”,视角,越来越高,直到离开盖亚,俯视小小环球,又扭头看向漆黑一片的深邃星空。

    要走出太阳系,甚至于,抵达更遥远的世界,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

    显然还太微末了一些。

    既然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方然就和娜塔莎聊起来,从人类最早的航天探索,尤里*加加林,到理联与联邦的太空竞赛,人类第一次登月,再到旧时代末年的深空探测、火星探索研究,然后便戛然而止。

    西历1509年,以此为分水岭,人类的太空探索活动大不一样,动机也大不相同。

    在1509年之前,航天、太空探索,要么是出于冷战时代的郑智需要,要么是科技界与资产家的彼此利用,效率其实很一般。

    科学家,面对星辰大海,自然想要集结一切力量,探索更深远的地外空间,而资产的代言人,更多考虑的则是利润,以及,为追逐利润而需要的社会稳定、鼓吹素材等一切相关事务,对星辰大海本身,

    其实并无半点兴趣。

    事实,最终证明,人类连盖亚表面的矛盾,危机,都难以克服,

    在资产主义笼罩世界的旧时代,又哪里会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时间和意志,去探寻盖亚之外的世界。

    今天的净土,一扫人类文明曾经的阴霾,但是,在探索外太空方面,又能够做到什么样的地步,需要用多长时间,才能真正走出太阳系,进入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涉足、甚至从未观察过的世界呢。

    和娜塔莎聊了几句,看得出来,两个人对人类今天的航天技术,

    都不太乐观。

    化学火箭,电磁加速设施,净土几十年来的大规模太空活动,都以此为基础,更先进一些的离子、光压乃至核聚变火箭等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所有这些手段,目前看来,只能应付太阳系内的航行需要,而无法走得更远。

    即便在太阳系之内,从盖亚到近日轨道的距离,事实上也已经“很近”,如果要从盖亚抵达海王星、甚至在此之外的柯伊伯带,至少五十亿公里的遥远航程,对任何大型航天器而言都是极其困难的。

    迄今为止,早在旧时代末年,人类就曾向太阳系边界,准确地讲,是向海王星轨道之外,发射过若干个长距离探测器。

    但是这种行动,除满足一些人类的好奇心,或强行赋予其意义外,

    并无其他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向几十亿公里、几百亿公里之外发射探测器,是一回事,

    真正让人类踏足如此遥远的地外空间,乃至于在那里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换句话讲,今天,在盖亚表面的“混沌”中枢,“里世界”中,看起来无所不能、近乎打造了一个人间天堂的净土民众,仍无法摆脱事实上的某种命运。

第八四五章 限制

    那便是待在盖亚表面,并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这样待着。

    当然,这样想是有些悲观,如果将眼光放近,离开盖亚、前往太阳系其他行星,

    这对今天的人类而言,倒不是一件难事。

    金星,水星,自然条件恶劣,火星相对而言“友好”一些,至于更遥远的木星、金星,浓密气体令人望而生畏,再遥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则有点遥不可及,

    故而旧时代的科幻作品,往往瞄准火星,现在看来,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话说回来,对今天的净土民众而言,

    又有什么理由,非得要亲自造访,去踏足这一不毛之地。

    顺着这思路,没有再思考更多,方然简单的向娜塔莎说明情况,即,在当前“全民永生”的大环境下,制约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并不只有航行技术。

    而是在现有状态下,人类的每一分子,事实上都在“混沌”中枢里存活。

    即便未来有了可以远程操控的血肉之躯,显然,操控所需的物理信道,受限于光速,必然会有一定的感知与行动延迟,而这就意味着,对净土民众而言,其操控的身体无法远离“混沌”中枢。

    “方然,你的意思是,如果借助‘肉身’生活在这世界,我们这些永生者,

    就没办法离开盖亚太远?”

    “恩。

    原则上,是可以无限远,让‘自己’登陆海王星、甚至更远一些的天体都没问题,毕竟我们已经借意识迁移而拥有了近乎无限的生命,血肉之躯,又可以冷冻、休眠。

    但是距离一旦拉长,譬如,信号从‘混沌’中枢传递到海王星,一来一回要八小时,这意味着倘若我们登陆海王星,远程控制的身体,从接收到外界讯息到做出反应,时间间隔会长达八小时,这根本不切实际。”

    言简意赅,方然对娜塔莎所说的,正是一个意识迁移带来的、目前无法克服的难题。

    人类,不管为探寻未知、还是为延续文明,仰望星空时,必然会产生向外走的念头,在过去,制约这一愿景的是技术和人类的寿限。

    而现在,人类的生存方式,则取代了后者,成为一个莫大的难题。

    听了方然的解释,娜塔莎歪头想了一会儿,有点不以为然:

    “的确如此,可是,既然我们都已经因意识迁移而成为了‘灵魂’——好吧就是生物电,那么,星际远航这种事,难道不应该更简单了才是吗?

    这样一来,航天器只需携带能维系这生物电的系统,而无须维持一批血肉之躯,从能源、资源消耗的方面考虑,这不是更省事,也不需要面对身体的衰老、更替,反正我们又不会死,一直航行几千年、几万年,

    就可以抵达太阳系外,甚至更遥远的地方,不是吗。”

    少女的想法,乍一听来是挺有道理,方然听了,却慢慢摇了摇头。

    “把意识从‘混沌’中枢,迁移到航天器,是吗;

    这当然可以,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旦栖居地从‘混沌’转移到飞向外太空的航天器,死亡的威胁,就会再度降临了哦。”

    一时间,语气有些严肃,看着男人脸庞的少女心头一凛,感到丝丝寒意。

    是,的确如此,方然他说的没错,所谓“永生”、“无限长的生命”,并不是自己又一直维持下去的能力,就可以高枕无忧,即便自己不死,倘若遭遇外界的伤害,也照样有可能被赶下时间的列车。

    搭乘航天器,进行星际旅行,这一过程的危险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一旦遭遇不测,或者,仅仅是偏航、迷航等事故,不论栖居的设备被破坏,还是能源耗尽,流淌在设备里的生物电都会消散无踪。

    直白的讲,就是死亡。

    对一个已经借助“意识迁移”,拥有无限生命的人,会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你的意思是……

    的确,想一想就是如此,原本我一直以为人的有限寿命,是迈向太空的不利因素,毕竟,在漫长航行中人会死去,因此,如果要抵达太阳系之外的天体,恐怕人类就得在航天器上繁衍生息,或者用冷冻、休眠之类的技术。

    可现在呢,我们都已摆脱了身体的束缚,不会死亡,却会因为贪恋这无限长的生命,而厌恶任何风险;

    也不会愿意再搭乘飞船,去探索远方。”

    “是啊,一旦获得了永生,还有谁会甘冒死亡的风险?

    哪怕是为了探寻未知。”

    人类,迄今为止的“永生”,物质基础是“混沌”中枢与意识迁移,脱离防卫严密的“混沌”基地则意味着风险降临,一旦自我意识被毁灭,

    就意味着死亡。

    但还不止如此,这时的“死亡”,对净土民众而言更无法接受:

    只因在“意识迁移”技术的加持下,这已经从一种宿命,变成了可怕的厄运。

    当所有人都难免一死时,鼓起勇气,面对可能丧命的危险事业,很多人或许还能做得到,毕竟西大陆古代的诗词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

    既然人皆有一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是勇者的抉择。

    可现在呢,当死亡成为可选项,说的更难听一点便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只要老老实实待在“混沌”中枢,在“里世界”波澜不惊的度过每一天,就无须畏惧死亡,这时,遥远星空的一切奥秘,还真的很重要吗。

    话题一旦涉及死亡,气氛,便不知不觉沉重起来,沐浴在阳光下,方然却觉得有点冷,不自觉的搂紧了娜塔莎。

    永生导致的这些变化,影响的,就只是探寻未知吗……

    看来,是该找时间与白大褂们谈一谈,弄清楚人类未来的科技走向。

    一次寻常的谈话,暴露出的问题,却很本质,接下来两个年轻人依然在海边徜徉,度过美好的一天。

    傍晚时分,在车站拥抱、道别,“里世界”中没有所谓“家”的概念,也没有必须回初始坐标的必要,夜色阑珊,方然在一片寂静的山坡上徘徊,按视野中的光标指示,走向远处几顶透出光亮的帐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1457/ 第一时间欣赏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作者:阳电所写的《永不下车》为转载作品,永不下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永不下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永不下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永不下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永不下车介绍:
时间就像一趟列车,每经过一个站点,都会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
西历1453年,方然坐上了时间的列车。
从此永不下车。
永不下车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永不下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永不下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