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雅俗共赏 精炼动听
(1968字)
教师是以“口述”的形式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因此,语言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全国特级教师于漪特别强调语言,她说:“课堂效果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用语言‘粘’住学生。”
教师的课堂用语除了通顺明白之外,最关键的是精炼动听,“精炼”与“动听”的关系是:“精炼”为前提,只有语言达到“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收到“动听”(妙语惊人)的效果。
精炼,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确定下来的课堂用语,既不多一句,也不少一句,而且句句切中要害,“叨到骨头上”;动听,是课堂用语富有节奏,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怎么样才能使教学用语精炼动听呢?
第一,提炼“矿石”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内容可用许多语言来表达,教师必须对这些语言进行筛选,决不能随便使用,就像从矿藏中提炼矿石一样高度浓缩,提炼出简短意深的词语来表达,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第二,抑扬顿挫
选用课堂用语要有音乐美,便于诵读,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说:“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音色不美、拗口的词。”讲课时,语调不要平淡呆板,要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方面要学习于漪老师,丁兆土同志评价于老师的用语“她的教学语言层次丰富,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富于节奏美,感染力强,有时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奋,有时停顿间歇,有时一泻千里,语言表现力极强,往往令听者产生震惊、激昂、愉悦、憎厌、紧张、舒缓、平静、和谐、优美、向往、渴望、期盼等等心理感受”。要做到动听,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带有强烈的感情因素。
第三,雅俗共赏
课堂用语能达到精炼动听的程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雅俗共赏,这是本文要重点涉及的。
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课堂用语只能“雅”不能“俗”,否则就“屯”了。其实并非如此,问题是用什么样的“俗”,并且怎样使“俗”与“雅”完美结合。我们所说的“俗”,是指在人民大众中广泛流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把这种民间语言恰到好处地用在课堂教学上,与雅语和谐地统一,可增强语言的趣味性。课堂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幽默,亲切自然,会令人心旷神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鼓舞和激励学生。如果一味地用雅语,“雍容华贵”,虽富于“端庄”,实欠清新活泼,单调呆板,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感到厌烦,难免昏昏欲睡了。所以,这充满生命力的俗语,很像味精和胡椒粉放入汤内,鲜亮清香,“味道好极了”,自然,人们要多喝几口。
当然,我们反对用没有生趣又没有什么价值的俗语——大土话,什么“旮旯”,什么“嗯哪”之类,那可真太“屯”了。比如,上课时说,这问题在哪疙瘩呀?你咋不会呢?这篇文章写得贼好…如果我们用这样一套大土话写文章或讲课那可是太“屯”了,还令人啼笑皆非,那可是误人子弟,成了千古罪人。
那么,又怎样雅俗共赏呢?
其一,情境谐和
这是课堂用语雅俗共赏的氛围(背景和气氛)。不管哪一种文体的篇章,都有与之相应的情(主观)与境(客观)的同时并存。具体的情,指作者的爱憎感情也写文章的目的,境是文体自身形式特点和文中涉及的人、事、物的存在环境和背景。议论文,境是庄重严肃的,情是赞许或是反对的,它使人有所得,即晓之以理,让人明白事理;记叙文,境是曲折多变的,情是喜怒哀乐,它使人有所感,即动之以情,让人得到熏陶;说明文,境是平淡恬静的,情是积极热情的,它是使人有所获,即授之以知,让人得到知识。无论哪一种文体,它的情境都是和谐统一的,这影响支配教师的情绪。另外,情境还指课堂现场上出现的背景和气氛,学生听课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这种情绪促发教师的灵感产生,恰当地选用雅语与俗语授课,效果就好得多。
其二,精选类别
这主要指雅俗中的“俗”的使用方法。“类别”指俗语的分类:谚语、熟语、歇后语等,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谁出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选用。原则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情境的具体状况,以雅语为对应的起点来选用俗语与之共存。比如,总结《为了六十一个弟兄》的主题时,我们可以选用谚语“不行春风,哪得春雨”来概括“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分析《葛朗台》中葛朗台的形象时,老头摔一把路易给太太,说“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你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可用歇后语“猫不吃鱼——假慈悲”来给葛朗台这种反常的行为下结论,对葛朗台为保住财产的虚伪个性,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其三,恰到好处
课堂用语雅俗共赏要恰到好处。因为它是使课堂语言艺术达到精炼动听的一种方法,而精炼动听是其效果。只有方法正确,效果才会显著。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分寸,该用则用,能用则用,要适度适量,不要乱用。
总之,课堂用语上的雅俗共赏,要以雅为主,以俗为辅,二者相辅相成,促进语言的精炼动听,以求好的教学效果。
(1995年12月)
(66)三首诗词
企盼台澳回归(1999年9月)
群魔盘踞我台澳,百年蒙羞卷大波。
**叫嚣分裂,江总书记主倡联合。
百噙依依肝肠断,一统融融众志托。
翘首望穿回归日,欢呼泱泱大中国。
无题(1999年11月)
人活七十古来稀,此言用今不适宜。
白发苍苍童颜在,长寿百岁未足奇。
钗头凤(1999年12月)
手捏笔,
描眉霜,
一支芙蓉插头上。
白丝裤,
红绸裳,
望穿秋水,
不是黄梁。
唱,唱,唱!
老夫询,
当新娘?
澳门回归我心狂。
为欢庆,
巧梳妆。
雪了国耻,
气吐眉扬。
昂,昂,昂!
(68)词二首
满江红(1999年12月)
小小“葡萄”不自量,
当车螳臂。
贿汪柏,
强居澳门,
佯言风袭。
淫掠烧杀神鬼怒,
人寰惨绝华工毙。
撤海关,
抑民顺葡夷,
违天意。
四百年,
皆忍啼。
望一统,
炎黄裔。
腊月梅花艳,
澳门归籍。
历尽沧桑还正道,
迎来盛世惊天地。
且看神州燕舞莺歌,
情依依。
水调歌头(1999年12月)
黔首遭涂炭,
腥雨浸长天。
阑珊夜恐梦恶,
难晓洞箫残。
韶山擎天一柱,
风卷乾坤云残,
刀斩帝封官。
大略雄图展,
旧貌变新颜。
起苍黄,
扶倾厦,
挽狂澜。
改革开放,
民安国泰史无前。
芙蓉洁紫荆艳。
港澳台回归日,
五星似珠连。
两岸人皆醉,
欢庆月儿圆。
(69)业务自传
一九六八年我在师范毕业后就参加了教育工作。二十八年来,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出色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我曾在hlj省函授广播学院、教育学院就读中文专科和中文本科,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获得了优秀学员和优秀毕业生证书。在教学工作中,能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其精要,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所教语文学科具有系统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法基本知识并在实践中把两者结合。自编教学内容《名词活用辨别法》等。备课认真,准确地传授知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好。自己曾多次地做市级公开教学,均受到高度评价,市教委的贾长顺主任、市进修学校的语文教研员戴彦明和赵焕芹、市进修校中教部主任张书宝的充分肯定,在市高中素质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做的语文课教学被评为优质课。我又担当本学科知识讲座,多次搞竞赛等任务。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差生提高显著,郭悦、王磊等人的语文成绩从不及格提高到百分以上,培养的优秀生史云霞、孙威等二十五人高分考入北大、西南交大等院校。多年来,寓教于乐,教书育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许多学生在各行各业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多年组织并指导课外活动,成绩突出,成立文学社、新闻组等四个团体,活动盛况空前。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同样全面发展,当然以文艺理论传授和文艺创作为主,培养了大批的文艺骨干,活跃了校园气氛,开创了有四十多年历史学校的文艺新纪元,组织开展了各种文艺大赛,出版了书刊和小报,集艺术创作、新闻采记、资料收藏为一统,熔诗文、书法、绘画为一炉。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各级刊物(电台)上发表(播放),甚至远涉香港。首任社长吴士杰出诗集《风翻过我的手》,作品诗歌获hb文学院“全国诗文新作大赛”优秀奖,作品发表在香港《世界散文诗作家》上。鲁春燕等人的作品在一九九五年五月hlj省少儿“蒲公英”杯征文大赛获奖,我本人获hlj省优秀组织奖。
我是语文教研组组长。本组是老中青三结合的组织机构,众所周知难度很大,但我本人能从大局出发,坚持原则,团结同志,积极参加和开展各项活动,成绩斐然。我经常组织教研活动,探索教学新路,不断地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本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在年终党员评议会上,校长房保昂评价说:“语文组成绩显赫”,同时,也得到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多年来,本教研组被评为模范教研组,我本人被评为模范组长。
我本人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基础,又有多年的教学实践,写出的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获国家各级奖励,有的在国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本人是华中师范教育信息中心特邀研究员,hlj省教育学会会员。
我本人在该校从教多年,从年轻教师成长为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老教师。多年来,精心培养新生力量,对新同志能够充满爱心,对他们做耐心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积极进取。在业务上,我能言传身教,让他们能早日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我的指导下,许多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并表现突出,像刘景富、张亚娟等人在各种大赛中获奖,成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
总之,几十年如一日,我本人业务基础雄厚,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是地区骨干教师、区、市、镇、校级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模范教研组组长,三八红旗手、模范党员、模范班主任。
我本人的成绩是党的培养与领导的帮助分不开的,在自己的身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将要继续努力,为培养四化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6年5月)(上报高级教师材料)
(71)历史课中的思想教育
《教育学》里面说:“虽然在我们的社会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将长期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抵制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学校不仅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而且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这段话中所内含的思想教育在历史学科中也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它复杂,它纷纭,它充满了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它是思想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思想教育的宝库进行有意识地明显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既然如此,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利用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呢?又怎样进行呢?下面,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以粗浅的认识。
一,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有阶级性和历史性的,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的。我们在此主要是说现阶段社会主义时期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新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在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自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切热爱。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贡献自己的一切精神”。
我们这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却要用历史素材来做“佐料”,似乎二者不相联系,其实,这只不过是转了一个弯,这个弯就得看我们历史教师的本事了。关键就是要抓住我国古人尚且爱国,更何况当今时代的青年人?即以爱国的古人为榜样,教育学生学习并继承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历史爱国名人来感化学生,战国时代的屈原,汉代的苏武,东晋的祖逖,南宋的岳飞,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林则徐,中华民国的孙中山一直到**等伟人名流,他们为了祖国,不是竭尽毕生精力就是洒尽了鲜血,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正是由于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并繁衍下来。
国际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不分民族和国家,在为共同的**事业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互相支持的精神。
上述国际主义的内容为当代的范畴,但在历史阶段也是存在国际主义的,那时虽不叫国际主义,但却有着冲破国与国之界而互相支援的内涵,典型范例有唐代时,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到中国,中国的鉴真和尚去日本。明代时,西方的利玛窦到中国传授水利方面的科技知识,一直到抗战时期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利华等,都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都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通过历史课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竖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青少年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时期,我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除了利用政治课等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外,我们利用历史课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里面存在着“直射”和“折射”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并存,我们可充分地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就需要教师利用反证法来进行正面教育了。老子《道德经》里就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因为它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荀子也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还有东汉前期的王充,他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而宗教本身充满了唯心主义观点,是骗人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白。
通过这些历史素材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掌握客观真理,提高思想觉悟,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处理事物。
第三,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品德,许多优良传统值得青少年学生继承下来,这种传统是先人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年轻一代完成历史使命的巨大力量的源泉。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温故而知新”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有很大的启迪性和指导性,祖逖的闻鸡起舞,李白的“人生贵相知”,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使学生竖立远大的理想,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而忘我地努力。
前面说过,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它丰富多彩,复杂缤纷,可以作为我们后人的最好的借鉴。除了上述三种教育之外,还可以进行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等多种思想教育,我们在此就不一一重赘了。
总之,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做到教书育人,寓教于乐,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6年8月)
(72)词二首
西江月(2000年9月)
——庆国庆五十一周年
地覆天翻巨变,
**人物万千。
悠悠往事记心间,
耿耿忠心奉献。
长夜难明路坎,
五十一载甘甜。
反腐倡廉整江山,
革故鼎新璀璨。
忆秦娥(2000年9月)
——迎国庆五十十一周年
金秋月,
旌旗猎猎迎佳节。
迎佳节,
群英奋战,
昼夜不舍。
展前程僮锦堪绝,
并肩携手从头越。
从头越,
千难万险,
志坚如铁。
(73)复牡丹江电视台作家编剧赵纪文来函
)
赵先生:
来函敬悉,深感意外。
先生信中所言,使人感到先生是北国诗作之骄子,华夏文学之英才,我我由衷地敬佩。
先生在信中所言欲创农村题材之作,乃是为国为民之举,我深表赞同,我能被先生选中招聘,深感荣幸。愿为先生的不朽之作的问世而尽棉薄之力。只因我才疏学浅,未必能胜任以慰先生之壮志,望先生多加谅解。
我与先生素昧平生且又身居两地相隔千里之遥,只因酷爱文学而一线相牵。但我从教为业,无暇钻研文学创作,多是停留在幻梦之中,与先生相比亦差千里。偶有所为,纯属戏作,发表于刊物上者更是寥寥无几。不知是何单位、何人将我荐于先生致使先生拳拳相聘?
先生对我已有所了解,而我对先生则一无所知。仅从先生信中可知先生坎坷而辉煌之人生。为了通力合作以实现先生之宏愿,我想进一步了解先生的雄伟蓝图,也想知我所居之地被先生招聘者以便彼此沟通,为先生提供所需之素材。
上述所言望先生海涵,相关诸事宴候先生之函。
(1997年5月)
(74)两首词
清平乐(2000年9月)
——北京之行初见小孙女
槐花馥艳,
飞鸿照影潭。
乍见惊破梦中缘,
缱绻山高水远。
玉凝肌,
花铺面,
燕莺语,
西子翩。
襁褓中宏图展,
数**明朝看。
十六字令(2000年9月)
——成克杰一案有感
官,
不为民仆做奉献。
专跋扈,
谋私利弄权。
权,
炙手灼灼可通天。
凭其印,
勾小蜜搂钱。
钱,
不见杀人带血剑,
五千万。
反腐凯歌传。
(75)再复赵纪文来函
再复赵纪文来函(1998年6月)
(290字)
赵先生:
我自以为信断音绝,不料先生又放鸿飞,我欣慰拜读。先生与我连“萍水相逢”之举都未尝有过,而先生对我能以青眼相视,信中的诚言挚语可见先生为人。
关于信中所言“中专招生”之事,我深表谢意。我家子女职业问题早已解决,至善亲朋的后代虽有未业问题,我不想给先生添麻烦,且先生在信中所言又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因此,请先生谅解,但我深领先生的情意。
去年承蒙先生拳拳相邀,我本有意去拜访,终因外物役使无暇前往,望先生体谅,今日如先生有心来边陲小城赐教,实为快事,欢迎先生光临。
先生在信中所言文学创作之事,我多谢先生之鼓励,我牢记先生教诲尽力为之。
祝先生万事如意!
(76)诗词各一首
思念小孙女(2000年9月)
燕山嫩水隔千重,阿奶时时念婴童。
不是巫山梦里见,即为蓬莱境中逢。
眸转靥笑如飞燕,手舞足蹈似竞雄。
待到月圆花好日,叶儿袅袅入怀中。
沁园春(2000年9月)
——观香山孙中山纪念馆有感
红叶香山,
天下奇葩。
碧云寺内,
曾殒无数花。
天骄旷代,
丰功伟绩,
名满国家。
遥看当年,
怎不泪洒?
长夜漫漫五千载,
皇帝辖。
剐骨吸其髓,
地陷天塌。
中山号令天下,
“驱除鞑虏,
振兴中华”。
建檀香会盟,
推翻“那拉”。
讨袁兴师,
联共联俄,
三民主义,
缔造黄埔育英华。
鞠躬尽瘁,
紫金闻捷报,
强盛华夏。
(77)以素质教育为纲 加强语言教学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号召是非常正确的,及时的。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都与时代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做为学校,更应该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
笔者在此文所谈的主要指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的问题。
学生的语言素质较低的具体表现如下:
1、表达能力差:
平时,有些学生说话、写文章,毛病太多,下面仅举几例:
1入学通知书接我手,激荡的心在跳。
2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的青年多么幸福。
3王刚狠了赵刚一眼。
2、错别字过剩:
学生说话不明白,字写得如何呢?错字、别字多得令人吃惊,把“交钱”的“交”写成“教”,更有甚者写了别字闹出了笑话把“孩子”的“孩”写成了“猴”,句子是“因我妈生小猴,不能上学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3、趣味低级
话说不好,字又写错,表达的情调又如何呢?说话好带脏字,两个学生打招呼,其中一个问:“**的上哪儿去?”另一个答:“我他妈的去哈拉(尔)滨了”,有的比这还难听。这种污言秽语本该出自地痞**之口,谁料到竟出自于受教育的学生之口!这种低级趣味实在是叫人耳不忍闻,可说者本身却毫无知觉。
从上述三种现象可见,学生的语言素质的确很成问题。“加强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从现在起能够走向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这就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纲,加强语言教学”,彻底改变语言素质低下的现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那么,怎样加强语言素质教育呢?
(一)美化语言做好示范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她强**师应该“用语言‘粘住’学生。”因此,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美化自己的语言,做好示范,“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增强表达能力。
教师美化语言有两个层次:
1语言规范化
教学用语(教学语言艺术)是多种语言风格的熔化,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体,是书面语言的加工,口头语言的提炼。
第一步是做到语言规范化,这是指教学用语合乎语法要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并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能准确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用语切忌“废、胡、玄、俏、混、梦、粗、套”。
2要精炼动听
教学用语规范化,只是一个起码的标准,这还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提高一个层次——精炼动听。精炼的前提,语言只有达到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收到动听(妙语惊人)的效果。
怎么样才能精炼动听呢?
第一,要提炼矿石
教学内容,哪怕是很少的教学内容,可以用许多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必须像从矿藏中提炼矿石一样高度浓缩,选那些言简意赅的词语来表达。
第二,要抑扬顿挫
俄国契诃夫说:“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音色不美,拗口的词”,要抑扬顿挫,讲求音乐美。
第三,要雅俗共赏
课堂用语除了庄重典雅之外,还可用通俗之语。这俗话指广泛流行而又生动活泼的谚语、熟语、歇后语等,增强教学用语的趣味性,与庄重典雅之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学用语要达到: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二)文明教育培养情操
从学生语言的不文明现象中可见,他们的道德情操是不规范化的,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德育)教育。霍姆林斯基把德育看做是全面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的成分”,他认为这一原理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社会对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学生有了高尚美好的情操才能有文明的语言。
(三)精心辅助培养能力
这指教师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具体工作,它十分重要而艰巨。这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并付出辛勤的代价才能奏效。
具体做法:
1要教会说话
既然学生存在着不会说话和说不好话的毛病,教师就要教他会说话,说“好”话,这也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怎样教呢?
一要结合实例讲解词义、作用及使用方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填补空白;二要以教材为蓝本,分析作者是怎样说话的,使学生得到操作的启蒙,积蓄潜力;三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使学生能把话说好,有创造力。
2消灭错别字
怎样消灭错别字呢?
吕淑湘在《错字小议》中说了一些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办法:
第一,记住字的读音和形体
平时教生字时,就要求学生把字的读音和形体结构记住,力争多记一些,到具体使用时可避免失误。
第二,掌握字的意义和用法
只要一接触生字,就要把它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透掌握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时就不会出差。
第三,结合语境来选用
写字时,使用者(学生)必须对字的上下文的语境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明白具体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选用与之相应的字体,可避免错别字,尤其是要注意区分形近与音近的字。
第四,利用六书造字法辨别
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表意的,从六书造字法中更能印证这一点。如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具体方法可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但这条规律不能百发百中。
第五,多复习常运用保正确
中国汉字有几千个,不可能一下子记住,要经常复习,不厌其烦。经常使用也是一个好办法,常用,记得牢用得好,俗话不是说“熟能生巧”吗?
3多读多写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学语文所用的种种方法的高度概括,除此之外,尚未发现其他高着。
“多读”和“多写”,关系十分密切。“多读”是“多写”的基础,反过来“多写”是“多读”的效果。“多读”是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理性),“多写”是运用各种理性知识(实践)。“多读”的“怎么样”,“多写”就会“怎么样”,可见,“多读”十分重要。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大量的阅读,一个人就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读”,包括“听说”和“阅读”。“听说”指听教师讲课,听广播,看电视等,这不过是用耳朵来“读”罢了。“阅读”指多书籍,包括课内外的书籍,特别要多背一些,并要心领神会,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霍姆林斯基说:“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从书中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叶圣陶),陶冶情操,造就品格,然后就可“多写”了。此处“多写”指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作文,是把“多读”和获取来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感知、记忆、理解、综合(吸收→内化)之后,反馈于运用(“多读”的效应),这也是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具体体现。
上述方法即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
4辅之以活动
语言文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的学问,必须要见多识广才能学好,所以,必须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辅助它。
第一,走上社会
刘国正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狭的笼’步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看看轰轰烈烈的四化建设,接触各界人士,观赏美丽富饶的山川景物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怀,然后落笔为文。苏辙说:“文不可以学而能(即只靠书本知识不够),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另外,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直接为现实服务,写记实文学、调查报告……尽一切力量建构语文教学的“开源”“导流”的系统工程,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的语言素质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开展竞赛
开展基础知识、作文竞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写字说话(表情达意)的能力。
第三,讲演辩论
这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说”的直接体现。说话是一种能力,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不论在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当众说话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老是畏畏缩缩或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说”中也有“写”的能力,因为在讲演、辩论之前要做准备工作,写好发言稿,是做好物质财富的准备。在要讲演或辩论的过程中,再发挥精神财富(情感、语调等)的作用,两者结合才能收到“议论之宏辩”的效果。通过讲演和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敏捷,反映迅速,应变能力强。
第四,课外组织
这也是进行德育的阵地,铸造人才的熔炉。我曾组织文学社,讲文艺理论,开展文艺创作,使学生获得第一课堂中得不到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掌握了本领,造就了人才。
5搞好测评
平时教也教了,练也练了,教和学的效果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要经常搞测评,分笔试、口试两种。可以从理论上、操作上、实践上,内容上要适度适量,然后总结(评价)不断地变换内容,革新方法并指导学生自我总结以便改进提高,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测评要有阶段性、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教与学和谐统一,素质提高快。
总之,教学要着眼于素质的全方位提高,而不只是落实在应变能力的提高上,为达到这一点,要竭尽我们的全部力量。
(1998年11月)
(78)诗词二首
满庭芳(2000年10月)
陇亩躬耕,
仲才毅略,
《梁父吟》唱优游。
茅庐三顾。
纵论鼎神州。
抗魏联吴济汉,
借东风,
赤壁春秋。
挥羽扇,
神机妙算,
百万灭貔貅。
鱼水恩义重,
鞠躬尽瘁,
壮志难酬。
八阵图盖世,
七擒孟酋。
六出祁山未克,
五丈原、
梦断魂休。
千古恨,
苍天无眼,
空叫泪横流!
口占一绝(2000年12月)
——撰《于崇章传略》怀其人
生逢乱世运气乖,德高望重多令才。
呕心沥血几十载,桃红李香遍地开。
(79)电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电化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而又时兴的教学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新探索的潮流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所谓的电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电化教学呢?
我们以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来说明。
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1审视内容确定角度
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内容适合于电化教学,尤其是文学性体裁的课文,小说就是其中的一种。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性确定电化教学的角度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林黛玉在母亲亡故后,第一次来到外祖母家。她第一次看到外祖母贾氏家族的环境和家庭中的一些人物,贾府的环境和人物两个内容就可以用电化教学。从文章内容上看,环境选外观、布局、陈设三个角度人物选肖像、语言、举止三个角度来进行电化教学。
2电化教学具体实施
1制作幻灯片、投影片或录像带展现人和物的具体形象。
把确定的内容和角度,绘画在幻灯片等上。
a、课文中描绘贾府环境,主要从外观、布局、陈设三个角度,我们依照文中文字绘出这三个角度画,然后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直观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画面的**下,领略贾府环境的富丽堂皇,促进大脑积极思维,分析出环境的富丽堂皇。通过这一本质的特点,判断出贾府的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富贵荣华的生活。
b、课文对一些人物,尤其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有具体的描绘,我们用美术艺术将他们的形象落实到画面图片上,有形有色地描绘出他们的形体容貌服饰打扮,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的欣赏,分析诸位人物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
2利用录音机、电视机展示人物的抽象形态
画面图片可展现人和物的形象风采,是有形的,而人物的谈吐哭笑是无形的而有声的,是抽象的形态,利用画面图片是展示不出来的,必须选用录像机和电视机这类电化教学设备才能完成。《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出场的与未出场的人物几乎都有语言,尤其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等人,谈笑较多,王熙凤的语言更充满了多变性,既有笑又有哭,是揭示她个性特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须选用录音机或电视机这类电化教学设备才得以展示。有条件的利用电视机最好了,既可以展现“形”,又可以展示“声”,更何况有现成的连续剧《红楼梦》。无条件的可利用录音机播放《红楼梦》的录音和插曲。教师可自扮角色朗诵或用评书的表演艺术,表演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以其声音的抑扬顿挫来感染学生,诱导他们在想象的空间世界大展雄姿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
3配有指导和讲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不能独立地承担整个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做这一节课的“导演”,还必须用其他教学方法来配合。电化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有所交代。交代本节课的目的、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自己的既定的教学方案的蓝图来指导。用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直观的“看”与直接的“听”进程中围绕设疑内容积极思维。《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环境可设疑,黛玉在轿中(远望)入府后(近看)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揭示了什么。人物电化内容,写人物分哪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揭示人物什么个性。电化教学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能力。最后,教师给以总结纠正,进行恰当的点拨。否则,电化教学就会成了单纯的艺术欣赏,最多不过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知识上就没有什么效益了。
4总之,电化教学要按照演播法(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和插播法(讲解→播放→讲解→播放→小结)的步骤来进行。
电化教学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新颖又先进,直观性强。《教育学》上说:“电化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变化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它能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难变易,由于电化教学能生动、形象的感染学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活跃思维,培养与锤炼了各种能力,它还节省时间,提高了功率,充分发挥四十五分钟的作用。
尽管电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很多,功率也较高,我们使用时也要注意,不能用的就不要勉强,更不要为了追求形式,赶时髦,而无的放矢,浪费光阴,误人子弟,要讲求实效。用时,要适合内容,教师要进行指导,要与整体内容和谐统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进取,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999年1月)
(80)莺啼序(词)
生逢汉刘乱世,
巨澜狂飙挽。
奈无何、
一木难支,
欲倾欲坠金殿。
正年少,
躬耕唱和,
龙争虎斗无须看。
先主频繁顾,
隆中对恨之晚。
得遇明君,
思贤若渴,
恰鱼翔水漫。
擘奇策,
舌战群儒,
蜀吴联袂抗战。
算东风,
草船借箭,
赤壁火烧曹军舰。
巧斡旋,
哭祭周郎,
隙合无间。
夙兴夜寐,
北战南征,
四轮车如电。
挥羽扇,
雄师云散。
百业齐昌,
赫日中天,
万民拥赞。
关公遇难,
张飞梦断,
火烧八百连营惨,
桃园结义祸蜀倾汉。
托孤白帝,
惊煞一语披肝,
鞠躬尽瘁无怨。
任贤修政,
薄赋屯田,
复设盐铁宦。
护江堰,
和彝平叛。
六出祁山,
征战频繁,
逆天难劝。
木牛流马,
连弩十箭。
报知遇力扶正统,
恨苍天,
救魏不匡汉。
痛魂归定军山,
此恨难消,
英雄长叹!
(2001年1月)
(81)于无声处听惊雷
——评《最佳演讲》等四篇小说
《最佳演讲》等四小说,既没有上甘岭的冲天火光,又没有云周西村的惊人风雪,笔法上也似乎平淡无奇,但细细地品味起来,感到它们非同凡响。
《最佳演讲》,短小精悍,选材独到。坚守岗位,勤于职责,并不是“大是大非”,但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怎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觉悟做到尽职尽责?空洞的说教,即使是用尽世间最美的语言也未必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作者选取了讲演者以现场的即时表演,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直接地感受体验,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又选用言简意赅的讲演词,把人们从感性认识引到理性认识,这怎能不叫人大彻大悟心悦诚服?这一言一行的作用,难道抵不上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吗?如果选取讲演者一般的手势、表情、语言未免太俗气了,算不上什么最佳讲演,只有这超常的表演,一针见血的言辞加上观众强烈反映的衬托,才是“最佳演讲”。
《深夜,那盏灯》,立意是努力拼搏,战胜逆境,这是个永恒的主题。残疾使“我”绝望,姐姐用“一言”来叮咛“我”,用一个“故事”来开导“我”,使“我”鼓起勇气坚强起来,可“我”并不晓得“故事”是虚构的。“我”夜访瘫痪姑娘后才真相大白。“弟弟,拿出勇气来呀”这句至诚的话语回荡耳畔。此时,姐姐已为救人而牺牲。姐姐的言行,姐姐的良苦用心,“我”已全然悟彻,可言在人亡,怎能不叫“我”肝肠欲断,失声痛哭?真是情深深、意切切,令人荡气回肠,声泪俱下。本文质朴中见神奇,婉约中见雄健。文题富有象征意义,魅力无穷。“深夜”象征着逆境(“我”的残疾)。那盏灯,象征着光明的前程,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这一切,是姐姐言传身教的结果。那盏灯,说是姐姐的象征也未尝不可。这些,不但给“我”莫大的勇气、力量、希望,就是广大读者也受益非浅。
《吃西瓜》具有时代气息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它提出了现实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下一代的成长和精神文明的问题。现实中,“小皇帝”比比皆是,长幼地位颠倒,人的自身素质下降。作者通过“吃西瓜”这个平常而又细小的生活事件构成的矛盾冲突来教育下一代,要敬老,要为人,要健康成长,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文明。本文的表达方式居四文之首,比如,描写细腻,生动形象(爸爸打“我”,“我“做早餐),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形。
《找座位》情节跌宕多姿,富有戏剧性,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的深厚功力。以“错“字为穿连情节的主线,以“错”起始,以“悟”告终,这“悟”是“错”导致的结果,没有小胖子的错认座号,就没有解放军战士的将错就错,老奶奶的错听,“我”的错觉,更没有“我”新想法的萌生(要送老奶奶回家)。这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使人在笑声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这便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位解放军战士。这个人物形象,乍看并不高大,但就文中的情节看,他明明知道自己没搞错座号,却将错就错,因错道歉,把座位“还”给了老奶奶,还受到人们的误解。这点琢磨起来,大有深意。试想,雷锋做好事,仅仅不留姓名,是个无名英雄。而这位战士不但不留姓名还要忍受别人的误解,这是何等的自我牺牲,何等的高尚。这虽不是驰骋沙场马革裹尸的壮举,但这忍辱负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同样气壮山河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本文用语精当,“耸”、“动”、“扫”等生动而形象地表情达意。
总之,四篇小说虽算不上是千古绝唱,但在质朴无华、平淡琐小的外貌里深藏着深邃高远的立意,巧妙独特的构思,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清新凝练的语言,令人愉悦,令人震撼,令人鼓舞,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