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一条船的奇迹
黑云下
南湖上
有一条崭新的船
险风里
恶浪中
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搁浅的不是船
粉碎的是三座山
船身上的油漆
涂染了一只硕大的雄鸡
五颜六色繁衍着雏儿
生生不息
日月星辰
点燃了七十五颗鲜红的蜡烛
辉映着那条船
驶向又一个港湾
——纪念中国**成立76周年
(1996年)
(49)环套循解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所谓的“环套循解”,是说在论辩过程中论者把自己的观点设为一个圈套(即“环”),但不直接阐明它,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引申和发掘,通过一定的推理手段,使之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落入自己所要论证范围之内(即“环”内)从而自觉接受自己观点的过程。环套循解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速决战”,而是和风细雨式的“持久战”。
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对方的思维由自己的辐射方向逐步向论者的思路转化,并逐步认识和理解论者的意图,最后心悦诚服地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接受论者的观点。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就是善用环套循解法制胜对方的杰出论辩家。
那么,这种用于说理的方法是否也能用到解题中呢?众所周知,解题是通过已知条件(题款中的条件和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来推断未知(正确答案)的过程。而“环套循解”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两者的目的也都是为了让人明白一个道理(答案的依据和合理性),因此“环套循解”也可以用到解题之中去。
以下试从环套循解法的几个环节出发依次探讨之。
1、分析
分析是指把一种事物、现象或概念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这是一个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通过相互间的比较和鉴别摒除糟粕(错误)、获取精华(正确)的过程。
以一道题看,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项:(例)(朕与公辈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答案: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予左迁九江郡司马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学生答13。让学生说明理由,答说例句与13都是被动句,再让他分析每个被动句的特点,比较它们有无区别,他答了出来,然后,再让他看题中要求。
通过这具体的分析每项属性,从异中找同,又从同中求异,再从同中找异,结合题中“完全相同”的要求,学生逐步认识到只有1才是正确答案。
2、质疑
质疑是根据每一个题的内容设下一个个疑问(这个内容包括题款中的要求、已知条件,甚至包括学生的错误答案)的过程。每一个疑问,都是一个小知识点。这种质疑,有次序和层次,步步紧扣、环环相生,通过一系列的解疑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蔼,目的有四项,题中已给三项(略),第四项让学生补出。
正确答案:更有力地揭露反动派杀害刘和珍等的凶残卑劣以激起读者对反动派的仇恨。但学生答不准(略)。
于是,以正确答案为“环”,以相关内容为“小环”,设些疑问:1这么温和善良的青年被杀,揭露反动派哪种本性?2联系原文,反动政府说她们是暴徒,她的这种性格能成为暴徒吗?3既然不能,反动派为什么这样说,居心何在?4揭露是为让人明白真相那么明白真相之后,最终目的为了什么?这大环套小环的程序性的质疑,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各抒己见,最终补出了正确答案。
3、推论
推论是根据已知条件推导一个未知结论的过程。已知的条件越多,结论的正确性越可靠。要注意的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尤其是题款中的已知条件,这就涉及到审题了,另外一点就是推论过程必须合乎逻辑,否则,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这一切,教师必须引导好,使学生用已知条件,通过形象思维的感知和逻辑思维的推导来解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平日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应该注意语体色彩,而下面这段话在这方面有毛病,请指出毛病的根源:‘我迟到了,心里很不安,急忙地走进校园。听到后面有脚步声。回首一看,呀,是王悦,我心里踏实了。’”学生答:搭配不当,重复……按他们的答案分析推导,他们认为没有这些毛病,
最后统一认识:口语与书面语混用。再引导他们注意题中的“这段话在这方面有毛病”,这是个重要的已知条件,有的学生忽略了。
4、归谬
归谬也叫引申,它是先承认对方的观点的“正确性”,然后按其逻辑进行引申和推论,最后暴露出对方观点的荒谬和错误,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对1“路上很滑”和2“路上遇见朋友”两句的“路上”做成分上的区别。学生有人答:1状语2主语。设学生的答案为“正确”的,再推下去:1状语,“滑”是谓语,“很”为状语,那么1是无主句,无主句能补上主语,在本句的语境中,“滑”的作用是陈述主语的,除了“路上”“滑”之外,还有别的陈述对象吗?学生答不出来;2是主语,谓语是“遇见”,陈述主语“路上”“遇见朋友”这个动作能由“路上”发出吗?假定如此,“我”字将如何处理?学生也无法答出,忽顿悟,错了。12的答案对换才是。
除上述四个环节外,环套循解还有比较综合等成分,这些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综合、相互作用的。
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其依据是大的圈套(环),围绕大圈套又设下了一个个小的圈套(小环)。
小圈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和大圈套发生分(基础)总(结论)的关系。
这些小圈套就是一个小知识点和基因(指教师设下的推导内容和步骤)。
所以,这大小圈套之间形成了以大圈套为母,小圈套为子的完整的体系,它们步步紧扣、环环相生,共同完成解题任务。
环套循解中的大圈套就像“目标管理法”中的既定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子母体系的循环往复的思维程序,这和“有序引动”又相吻合,所以并不是一个简单化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这是它的形式结构特点。
而它的本质特点是“诱导”,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诱导,它是一种高超的驾驭艺术,需要机智和敏捷。
因为“诱导”(环套)别人的时候,对方也在进行思维活动,随时会有许多问题(包括错误答案),所以,你要善于解答、排疑和推导,才能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
这里面,有些问题不是事先预料到或准备的,因此,教师要随机应变。
教师的诱导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来进行,而其核心是善于把握对方思路的要害处,是在对与错、好与坏的纷繁错综之中巧妙地使对方的思维纳入自己的轨道,也就是用“环“将其”套“住,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其威力如刘勰所言:“说尔飞钳,呼吸沮劝。”
将环套循解法用于解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促进其大脑积极思维,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其二,能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并使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值得提倡和推广。
(1995年2月)
(50)为刘中华题字
讷谟尔河
又在你的手上流过
虽不匆匆
但意味着
一座新的殿堂
女孩
并不都是水
也不总是钢
壁上龙泉
铮铮作响
塞边雪花
纯净
温良
未来不是梦
一直向前走
莫徜徉
属于你的
是一片辉煌
(1996年6月)
(52)题自绣帘二首
其一
雄鸡一唱旭日升,烂漫山花格外红。
长寿鸟儿高声啼,万里江山永太平。
其二
血泪凝织寓情深,千针万线夜辛勤。
花竹孔雀千般景,光彩夺目永爱人。
(53)语文课中的逆向的德育教育
古今中外的历史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既然如此,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时候,首先也应该想到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学科的‘教育性’则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篇的产生过程,都是某种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所以在上语文课时,通过对字、词、句、篇章结构,典型人物形象与事件的分析推敲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等方面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语文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归纳起来只不过有正面和反面两类,无论是哪一类,都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本文说的是利用反面人物和事物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暂且称之为“逆向的德育教育”。
所谓的“逆向”,就是方向上的相反。这种逆向的教育,是通过对反面的人物形象和事物表象的分析,挖掘其本质的东西,揭示这种本质的落后性、反动性和腐朽性,指出它们对人类、对国家的危害,谴责它们对历史前进的阻遏、破坏作用,从而使学生憎恶它们,抛弃它们,反过来热爱、拥护它们的对立面——正面的人物和事物。
这种逆向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曲线”式的教育,它是从较远的“射程”开始,中间有一个比较、鉴别、转向的过程。其效果呢,与正面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说,比正面教育更有情趣,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既然如此,我们怎样利用课文中的反面人物和事物进行德育教育呢?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这种逆向的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
因为美育是“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东西”。
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美育中的“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现实生活中的美进行教育”,这里面的“文学艺术”,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它间接地隐含着概念所难以表达和穷尽的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意义。
人们要想从中得到理智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愉悦,就必须通过对这些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分析、评价来获得,逆向的德育教育中的反面人物和事物,恰恰是文学艺术里的艺术形象中的一半(另一半是正面的人物和事物),要达到目的也必须如此。
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这些艺术形象(此指反面的人物和事物)从直接感受出发,而且始终伴随着具体的形象的感知、联想和想象,反复咀嚼,反复回味达到理解。
随后,透过其表象(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事物的种种现象与其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借助形象思维这一方式领悟隐含在艺术形象中的某种理性。
最后,再用真理标准去熔铸它,以一种折射的方式进行深刻的德育教育。
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孤立地分析反面的艺术形象。
客观事实上,反面的东西与正面的东西结合而构成了复杂纷纭的世界。
**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有人说“善与恶做为一对范畴,同真与假,美与丑一样,具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我们在进行真善美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剖析批判,提高学生识别善恶、辨别是非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把正面的东西与反面的东西构成对照进行比较。
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真理做为标准,我们就无法做出结论,当然,要以分析反面的艺术形象为主,以正面的艺术形象为辅,正面形象始终处于陪衬地位。
下面,谈谈几种具体方法。
1、对比法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这两种事物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关系。两体对比,更加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使人们在比较中鉴别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
我们在教学时,以某篇课文(或反面内容的某篇)内容为主体,找出与之相反的另一篇文章(或同篇的与之相反的内容),然后,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从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上进行比较,鉴别是非曲直,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认清反面人物或反面事物的本质,憎恶它,抛弃它,把情感转向对立面上,从中得到德育上的收获。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把活生生的华小栓、夏瑜戕害了。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报道了新中国使六十一个中毒者转危为安。一个社会将活人害死,一个社会将“死人”救活,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一对比,学生们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新社会的优越,从而更加憎恨旧社会,更加热爱新社会。这可以说,学生们得到了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应法
“对应”是说某一系统中某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项相当。我们借用“对应”一词,是用在同类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反面人物身上。通过他们言行举止的表象鉴别他们的个性差异,归纳他们相似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这种“大同小异”的对应关系的剖析,揭示他们共同的阶段本质,揭示“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真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反面人物代表的阶级的反动性以及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增强了学生阶级斗争的观念。
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是同类人物又有所区别。葛朗台重在“守”财上,泼留希金重在“聚”财上;葛朗台是“瞬息万变”,泼留希金是“龌龊懒散”,但两个人都是爱财如命。毫无亲情,毫无人性。从他们的言谈举止的表象上来剖析可见,他们的本质都是以剥削人、压迫人为生,他们都是令人痛恨和憎恶的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学生们从他们身上可懂得无产阶级必须消灭剥削,消灭压迫,人民才能生活得幸福。
这样,就使学生们得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的教育。
3、反差法
“反差“一词的原意,是指照片、底片或景物等黑白对比的差异。这一对比,是指同一事物中的两面对比,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既能全面又能透彻地看问题。我们利用反差来进行德育教育。
是指同类的两者之间差别大,但构不成尖锐对立的矛盾关系,只是相对地存在“正反”之意。我们让学生从两两比较中找出“差额”,从反面吸取教训,用正面来补救。马谡和诸葛亮同是蜀国人,从《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来看,马谡并非是“等闲之辈”,否则,那么精明的诸葛亮怎么能派他去守军事要地呢?只不过马谡此时妄狂自大,刚愎自用,又不能实事求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结果失了街亭丢了脑袋。而诸葛亮呢,与他截然不同,二人之间的差额可谓不小,学生们可从马谡身上吸取教训,从诸葛亮身上去找补救之法,即学习诸葛亮谦虚谨慎,按客观规律办时的好作风,这就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横向法
横向,是指可以用某种角度把几个反面人物串联起来,分别找出他们性格上的焦点进行排列,辨析这些个性特征的类别,揭示这些性格的阶级属性。然后,再用革命者的标准来对照,让学生们从中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善与恶是做为一对范畴,同真与假、美与丑一样,具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性)。我们在进行真善美教育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假丑恶的思想行为进行剖析批判,提高学生识别善恶、辨别美丑的能力即审美能力。
辨清两者的区别后,把自己加进去,构成:反面人物→革命者标准←自我形象,三者为一体的结构图(横向教育结构图:略)。在两者〔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革命者)〕对照下,选择“自我形象”的塑造方向和标准,从而得到思想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王熙凤两面三刀,别里科夫因循守旧,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三个人,一个可憎,一个可鄙,一个可悲。三个人物的个性核心不是剥削阶级就是属于没落阶级的本性,体现了自私性、没落性、腐朽性、反动性,都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有害无益。
做为青年一代都不应该效仿,应该以正面人物为榜样,用革命者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做四化建设的后备军,这就使学生们得到了集体主义和群众观点的教育。
5、纵向法
纵向法是指以时间为序,以某人某事的前后情况为“轴”,通过发展变化的比较,揭示客观发展的规律性,证明错误的或反动的必然遭到失败或灭亡;正确的革命的得以发展壮大,让学生们认识这一条客观发展规律,并从中辨清是非美丑,忠奸正邪的界限,从而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项琏》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前后情况是:
奢望—————借琏—————丢琏—————负债
(开端:梦想)(发展:体现)(**:导线)(结局:悲剧)
我们分析女主人公十年前后的变化可见,她的奢望是脱离实际的,是一切不幸的基因,“借琏”是她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丢琏”是她“一夕欢乐招来十年辛酸”的导火线;“负债”是她梦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她的梦想完全是围绕个人而产生的,是**的、没落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以悲剧告终。
她的悲剧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但她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根结底是她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从她身上可以教育学生要脚踏实地,放眼世界,竖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使学生们得到了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总之,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这种逆向的德育教育,仍然体现着德育中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教育,同样收到显著效果,只不过把反面人物和反面事物做为我们曲线教育的资料,让它为我们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起着正面作用,也是让腐朽反动的东西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1995年5月)
(54)开学大典会序
嫩水之滨,
三江口岸,
拉哈一中紧相连。
几度风雨,
几度春秋,
业绩辉煌美名传。
齐市双全式学校,
会考高考名列先。
地区级文明单位,
师生面貌谱新篇。
不骄不躁是本色,
锦绣前程再登攀。
(介绍校务分工)
秋高气爽艳阳天,
迎来学期又一年。
师生员工大聚会,
开学盛典喜无前。
(宣布开幕,奏《国歌》)(公布模范名单、发奖)
五育并举德育先,
英才倍出景千般。
盛典会上群英点,
榜样力量大无边。
学习先进赶先进,
向前向前再向前。
(校长做工作报告)
拉哈一中是条船,
校务委会是领班。
校长报告指方向,
心明眼亮斗志坚。
(副校长做校风教育报告)
“团结、守纪、求实、奋进”,
八字校风师生共建。
文明建设重任在肩,
努力拼搏是我心愿。
(警校共建主任公布共建方案)
警校共建已多年,
硕果累累乐无边。
宏伟蓝图又制定,
同舟共济保平安。
(各部门代表发言)
台上报告台下欢,
摩拳擦掌要发言。
千言万语成一句,
不达目的誓不完。
(工会主席代表教职员工誓词)
教育关键在教师,
员工协同成一线。
挥洒汗水化春雨,
桃李芬芳尽开颜。
(团委书记提倡议)
团委书记提倡议,
青年团员要领先。
你追我赶齐努力,
建设文明新校园。
(应届毕业生代表发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为船。
悬梁刺股三百日,
金榜题名在明年。
(新生代表发言)
仰慕一中十几年,
朝思暮想进里边。
盛典会上表心愿,
誓为一中好学员。
(大会反应)
各方代表发誓言,
雄心壮志冲霄汉。
群情激荡如潮涌,
台下反应如雪片。
(结束语)
开学大典很成功,
长征路上新起点。
领导班子是车头,
教育方针是指南。
八字校风明镜悬,
争创一流意志坚。
师生员工齐奋进,
敢叫日月换新天。
振兴一中是圣业,
前进路上谱新篇!
(1996年9月)
(55)新论语
(一)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冲破一切潜网,解放自己。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二)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没有竞争意识。“与世无争”是扼杀奋发力、创造力的软刀子。
(三)本领,是人们生存的依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本领,人们无法生存;不用人才,社会难以发展。
(四)为理想而付出了意志和精力,但未必成功。因为还有机遇和能力的限制。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毕竟是没有虚度年华。
(1995年6月)
(56)诗歌二首
十五大颂党
盛会惊寰宇,振奋华夏人。
开创新天地,伟业冠古今。
喜庆十五大
党代会开喜讯传,举国欢腾景千般。
领悟精神增干劲,规划蓝图谱新篇。
两个文明一手抓,四项原则两肩担。
神州大地多锦绣,繁荣昌盛万万年。
(1997年9月)
(58) 盛会间颂党
红旗飘扬,
锣鼓喧腾。
欢声笑语,
鞭炮齐鸣。
热烈庆祝十五大,
开得及时与成功。
欣喜之余,
回味无穷。
党啊,
你诞生在南湖的一条船上,
七十六年的风霜雨雪,
刻下了你功伟绩丰。
你把铁臂挥向天空,
天空一片光明。
你把甘霖洒入大地,
大地郁郁葱葱。
你把温情送入人间,
人间姹紫嫣红。
如今,
你在这一盛会上,
又把航向指明。
改革开放的路,
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展望未来不是梦,
前程似锦一片光明。
十亿神州拥戴你,
锦绣河山处处情!
(1997年9月)
(59)教案之拙见
上课时,有许多教师不看教案,讲得滔滔不绝,既条理清晰又生动活泼。相反,有的教师两手拄着讲桌,头部下垂,两眼直勾勾地看那大教案,活像一个和尚在念经,死板板,干巴巴,样子既难看又可笑,味同嚼蜡,谁还有兴趣听他照本宣的什么科!
我说的意思并非是不要教案,而是要有教案,问题是有什么样的教案和怎么样使用教案。我个人的拙见是:要活教案,不要死教案;要活用教案,不要死用教案。
下面,分类说明之。
一、无形教案
“教师备课,要与教材融为一体。要做到驾驭教材,达到懂、透、化”,“使教材的东西内化为教师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教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完全可以把教案中的每一环节、每一内容、每一程序印在脑子里并做到融会贯通,这种印在脑子里而不见其形的教案就是所谓的“无形教案”。这无形教案用起来熟练自如,能使教师把知识讲活讲透,能牢牢地吸引学生。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注意学生。全国特级教师霍懋正认为上课时教师必须离开教案,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学生身上,更好地传授知识。
既然如此,还看什么有形教案照本宣科,那无形教案(脑中教案)足矣。
二、有形教案
前面说无形教案,也并不排斥写在纸上的有形教案。
教师对整个教案,乃至一学年或一学期细到一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法没有一个设计安排,没有一个系统而又条理化的蓝图就去上课,未免太不负责任、太荒唐了,这也是教学常规所不允许的。可见,教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键在于教案怎么个备法,怎么个写法,怎么个用法。
教案要“达到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思维主线。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主次分明,深浅得当;刚柔相济,云散山聚;结构合理,节奏和谐”,而且还要书写得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上述是备写教案的总原则,具体做法教师可据此原则灵活运用,此不一一重赘。
另外一点值得补充的是,数年之内教材无变化,原有教案不能一概摈弃,有些好的内容还要保留下来,把这些东西重新利用,加上一些新东西来充实,这就是有所继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另一个角度说,既省纸又节省时间,岂不两全其美!
教师编写教案时,把按某分子(单元、课时等)为单位的教案内容、方法、程序等均已印在脑子里,但细微处是不见得记得那么清楚连贯,因为整个教案的内容较多,人的记忆力有限,不可能记得一字不差,半字不落。所以,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某处内容记得不太清楚时,可翻看教案以免失误,这就是教案的备忘录作用。那些记住的内容就不必看教案了,何必死死地盯住教案不放呢?
三、活页教案
这是指教案的形式而言。在几年内,我们写的教案一本一本地积攒起来就不少。上课时,拿着这厚厚实实的教案一页一页地去翻去找,实在不方便。不如把教案大本拆开,以每课时为单位写一个单独的小教案,这就是“活页教案”,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如果有了新见解,可用个附页加上去,或者在原页上的空白处补上,那不很好吗?等到用完之后,一页一页地收藏起来,照样不失资料作用。
因此说,教案是上课之前的设计图,上课之中的备忘录,上课之后的资料库。
总之,上述观点未必妥当,只是个人之拙见,但有一点可尝试:让三种教案相辅相成,共同为教学服务。
(1995年7月)
(60) 开学大典进行曲
开学大典进行曲
(开幕前)
乐曲为什么这样悠扬?
心潮为什么这样激荡?
啊,
是一年一度秋风劲,
迎来了拉哈一中师生员工欢聚一堂。
(公布受奖名单颁奖)
辛勤的园丁,
教育方针牢记心房。
他们不辞辛苦,
日夜繁忙。
呕心沥血,
铸就了钢柱铁梁。
教职员工,
多出模范,
全体学生,
英才涌现。
向先进人物学习,
向模范行动效仿。
让我们的桃李更加芬芳,
让明天的太阳更加辉煌!
(校长做工作报告)
提高素质,
全面发展,
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校长报告指方向,
心明眼亮斗志昂。
上上下下齐努力,
年年月月多奉献。
(副校长代工会主席读工会倡议书)
工会,
是教职工的家;
主席,
代表大会说句心里话:
不管是你、我,
还是他,
挥洒汗水化春雨,
一心一意为我华夏。
(团委书记读倡议书)
青年是革命的生力军,
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任重道远,
前途无限。
奋力拼搏,
天天向上。
(教师代表发言)
教育关键在教师,
千辛万苦在平时。
盛典会上决心表,
育人路上谱新诗。
(高三学生代表发言)
决心书,
写了一行又一行。
火一般的激情,
响铮铮的誓言,
如铁似钢。
刻苦钻研,
决不彷徨。
明年今日,
任凭祖国挑选。
(新生代表发言)
秋高气爽艳阳天,
满怀喜悦来校园。
万里长征今日起,
感天动地发誓言。
(大会反应)
台上发言,
气冲霄汉;
台下群情,
卷似巨澜。
碧海丹心,
一片连一片。
振兴中华,
是我的心愿。
(大会闭幕)
盛典大会开得好
新学期里逞英豪。
万众一心齐奋进,
成功之日乐陶陶!
(1998年9月)
(61)开学式教师代表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教职员工、全体同学们:
首先,让我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的光临指导并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我也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全体教职员工工作顺利,合家幸福!祝愿全体同学生活愉快,学习进步!对刚刚跨入校门的一年级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愿你们万事如意!
这次开学盛典,开得及时,开得成功!它是我校万里长征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校即将登上一个新台阶,走向又一个辉煌!我们一中,位于“嫩水之滨,三江口岸”,有着三十九年的光辉历史,造就人才成千上万,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如今,她已“高楼耸立,书声朗朗。柳绿松青,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乐园一片。四面八方的少年早已把她朝思暮想,小镇上的千家万户把她夸在嘴边。做为一名教师,能在一中任职,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在今天的大会上,我们全体教师听取了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我们又听取了校领导的工作计划报告,更是心明眼亮,干劲冲天。
我们全体教师有信心有决心:
在新的学期里,紧密地团结在党支部和校委会的周围,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着航线”。我们深深地懂得:“发展教育,提高素质,造就人才,重任在肩”。我们“团结、守纪、求实、奋进,八字校风牢记心间”,我们“争创一流,坚定不移”,阔步前进。我们全体教师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座右铭,对待学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同时,我们也要搞好自身的革命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民教师。振兴中华,希望在明天。用我们的双手使我们一中这个“明天的太阳”更加辉煌灿烂!
(1995年8月)
(62)诗词三首
开国领袖**
——为庆祝建国50周年而作
宣告一呐喊,拯救亿万人。
辉煌五十载,功绩冠古今。
浪淘沙
——国庆有感
华诞五十年,
万众齐欢,
轻歌曼舞喜空前。
梦断昨辰阎罗殿,
不是人间。
帝封官压迫,
生灵涂炭。
**力挽狂澜,
英烈碧血染山川,
才有今天。
满江红
——祖国颂
送爽金秋,
花璀璨,
艳阳高照,
炎黄子,
喜迎国庆,
颜开逐笑。
独立炮声惊天地,
开国宣告震九霄。
地荒天老喜看今朝,
谁骄傲?
五十载,
红大纛,
党领导,
换新貌。
杜郎词赋好,
难画难描。
砸碎一个铁饭碗,
掀起四化新**。
物丰民殷百业齐昌,
人欢笑。
(1999年9月)
(63)毕业生到岗位誓言
各位领导、全体同志们:
在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季节里,我们召开了市人才交流大会,这次大会,开得好,开得及时!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我能参加这次大会,深感荣幸,激动不已。因为我是一名走出学校大门,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可以说,我的阅历浅薄,学识有限.。通过参加这次大会,我可以受益非浅,学会许多原来不懂的知识。
毕业后回到了本市,我心中特别高兴,因为我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她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回到她的身边,怎能不激动,怎能不欣慰?回到家乡之后,我举目四顾,发现我的家乡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各行各业,蓬勃兴旺;家乡的人民,幸福美满;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家乡的前程,美如幢锦。我越看越爱看,越爱越激动。我暗暗地下了决心:我这一辈子,就扎根在家乡了,用双手建设自己的家乡!
现在,对我来说,既无工作的实践又无经验的积累,但是我有一颗为家乡做奉献的红心,我能够虚心求教,勇于实践,深入群众,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从零做起,学好本领,努力工作。这里面,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古人诗中说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在工作上,就是要有焦裕录的品质和作风,时刻不忘的是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去干的是家乡的建设,倍加关心的是群众的疾苦,为座右铭的是公而忘私,始终实践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一定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的厚爱和领导的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家乡的四化建设上,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家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而阔步前进!
(1995年10月)
(64)东风第一枝—颂毛主席
遥想当年,
风华正茂,
扬文字点江山。
井岗山上烽烟,
西柏坡前旗展。
左倾路线,
在泛滥,
拨乱正反。
匡华夏,
拯救苍生,
驱虎豹换人间。
新国立,
常夜不眠,
理万机,
民泰国安。
纵观天下风云,
横扫五洲凶顽。
气冲霄汉,
韬略阜,
胸装宇寰。
民拥戴。
UU小说惊雷,
万载千秋难见。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