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生盘古TXT下载重生盘古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盘古全文阅读

作者:仙尘蝶变     重生盘古txt下载     重生盘古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重生盘古全文阅读

作品相关

    三清(sanqing)

    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此盖栖灵五岳,未驾夫三清者也。”唐吕岩《七言》诗之四八:“津能充渴气充粮,家住三清玉帝乡。”

    2.道教对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的合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与同两个道童火攻道人,张挂三清,众家铺设齐备,动起法器。”

    3.唐殿名,在长安大明宫内。唐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我君六叶继圣,熙乎玄风;三清垂拱,穆然紫极。”王琦注:“《玉海》:唐大明宫内有三清殿。”唐人亦借指朝廷。《旧唐书•郑畋传》:“陛下过垂采听,超授恩荣,擢于百里之中,致在三清之上。”

    4.酒名。即清酒。晋潘岳《桔赋》:“三清既设,百味星烂。”唐骆宾王《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诗:“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参见“三酒”。

    5.一种以松实、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

    6.三位清廉的人。明陈道亨,新建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同里邓以赞,衷贞吉亦官南京,为官皆清廉,人号“江右三清”。见《明史•陈道亨传》。

    2)道教用语「介绍」

    三清,道教用语。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起源与形成」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招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灵宝天尊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後,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尚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三皇五帝之传说

    在中国古老传说中,三皇五帝的说法很多,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为:三皇: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五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禹帝。

    现将三皇五帝及其相关功绩简单介绍如下:伏羲氏: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伏羲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待许多动物的综合体,自称“龙师”并将龙作爲华夏族的族徽──图腾,爲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伏羲的另一功绩在于,他正姓氏,自姓爲风;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代替结绳;造琴瑟,功成作乐;定官职,分理海内……从此,我们的先人从荒蛮转入了早期文明。

    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还在现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造了一座“黄帝陵”。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禹帝:禹的政绩一、治水当时,洪水泛滥成灾,百姓饥苦。舜命禹去治水,禹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筑堤防、堵塞河道为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游水八年,妻子生儿启,禹也不得有爱子之心,抛家而去治水。在治水当中,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终于取得了成功。

    二、凿龙门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及山西河津两县的中间。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游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此言赢事。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大游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

    三、辟伊阙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里处的龙门石窟前。此地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过,称为伊阙。至晚在杜甫时已将伊阙叫作龙门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候,赢力也」。这里是说,刘定公到了河、洛地区,看见伊阙,大为感叹地说: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我们或许早就变成了鱼。这说明春秋时人已相信伊阙是禹开凿的,他们对游水之功绩是十分崇敬的。伊阙两岸的山体,岩石坚硬,以大禹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极为艰难的。

    四、疏九河此事见于《尔雅.释水》,文中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大概在游水以前,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这里的主流有十几条,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禹疏九河是大游水期间在北方治理洪水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

    五、铸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定天下九州。夏后启也曾命人在昆吾铸鼎。昆吾是依附于夏王朝的一个己姓小国。其地本说在帝丘,即河南濮阳附近;一说在旧许,即河南许昌以东。也有说先帝丘,后迁于旧许。昆吾是当时产铜的中心,所产之铜在古代是非常著名的。《山海经.中山经》载:「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由于商代早期已有铜鼎和铜戈等出土,夏代有鼎或以铜为兵是有可能的。古代以鼎为立国之重器,传九鼎为传国之象征。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三皇五帝时代的选士制度追源溯本,中国古代已实行「选举贤能」的民主制度,《通典-选举六》载:「昔在唐、虞,皆访于众,则舜举八元(高辛氏八子)、八凯(高阳氏八子),四岳之举夔龙、稷、契,此盖用人之大略也。」

    可见中国在远古时的选举制度,已有与民共治的民本思想及精神。《礼记-礼运篇》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这故然是后世儒家想像出来,但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言:「儒家学派,如果不是依据古代传闻,不能虚构出「大同」的思想。」(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篇》页23)

    这种天下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就连统治者也由贤人出任而非世袭,肯定了民主的观念。而这种政治应以人民为本的精神,正是中国人由古至今追求的理想。而古人正是以「选举制度」来达到民治、民有和民享的大同之世。

    虽然古人有舜时的八元、八恺等制度,但由于民风纯朴,政局清明,故政治化的选举制度仍未有实行。《通典-选举一》载:「自昔羲后,因以物名官,事简人淳,唯以德化,上无求欲于下,下无干进于上,百姓自足,海内□安,不是贤而非愚,不沽名而尚行,推择之典,无所闻焉。」

    因此,可见三皇五帝时代的选举制度,虽然缺乏了信史证明,但可从古人的文献或思想中,反映出古人对选举的方式,正包含了儒家的「名正言顺」观念,各人安份守己,不以上易下。

    另外,由黄帝而至尧舜,由于当时政治以天事为要务,故所选官员,亦以对自然灾害处理能力为主。《文献通考-官制总序》云:「太古法制简略,不可得而详知,然以经传所载考之,则以伏牺而至帝尧,其所命之官大率为治历明时而巳。」

    帝尧即位命官,即以羲和为官,即命其「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舜时命游水。由于古时社会以农业为主,自然界之一切皆视为与黎民尤关,故为征用徭役而不妨害平民之作息,「敬授人时」乃是一种重要的选贤方法。

    一言敝之,尧舜时代的选举制是中国人心中最理想的选举制。而舜时命游水,后禅位于禹,使中国正式踏入家天下之时代。

    ——转自《史徒学札》

封神的阴谋

    封神一战,表面上是“成汤合灭,周室当兴”,武王伐商周大战,但实质上是阐截两教相争从而完成一千五百年杀劫,进而选出根基次者作为昊天上帝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也就是相当于天庭的公务人员。

    商纣其实并没犯什么大错,纣王也只不过写了一首YY的打油诗,要搁在现在怎么也是一个比赵*华之类受欢迎的多的文学青年,商纣的根本问题在于作为人间一方他的力量太强大了。由于请到截教三代掌门大弟子闻仲做太师,以至于商纣网罗了大批截教应届毕业生,其中比较优秀的诸如张桂芳,魔家四将等一些还做到了军区司令的位置,于是每次这批老生回母校作演讲再一宣传,新的毕业生又纷纷加入。甚至于连孔宣这类妖族大圣都甘愿在商纣当一个候补总兵,由此可见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商纣的福利待遇是很不错的。相对于这时候的天庭,明显势力就小多了,虽然也有龙王南极仙翁一类的朝廷官员,但从规模上基本上和现在一个区政协差不多,连地狱阴司当时也是没有的。以至于龙王去上访的时候在门口就被哪咤下黑手打了一顿,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天庭当时连最基本的保安力量都没有啊!昊天上帝急了,向元始天尊要人,说要让“仙首十二称臣”,元始天尊想我十二个徒弟都给你那我还干嘛去,于是就拿出当年的封神榜,借着神仙一千五百年杀劫,让姜子牙下山封神,为天庭选拔公务人员。从这点上看,封神榜一开始的作用并不是选拔天神用的,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召唤系的法宝,防止根基浅薄的弟子下山参与斗殴让人打得神形俱灭。

    粗看最后的榜单人员分布,问题不大,截教占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除去几个编外的妖仙和龙吉人教占了五分之四,阐教则仅仅贡献了十来个。当然,本来三教之中截教的门人的确数量最多,截教出大头照理说也是应该的,但问题是截教的上榜弟子大多是二代三代弟子中的骨干,而反观阐教不但人数少,而且上榜的大部分是三代弟子中的三流角色,更有不少是从人教中拉来临时凑数的,比如杨任和殷郊等。

    这个现象说明在整个封神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人阐二教的作弊行为的。人阐二教为什么要作弊,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三个师兄弟根本就不是一条心,老子和元始对于通天的大规模扩招一直都很有意见。结果正因为三人间的矛盾隔阂,从而被西方二教主钻了空子,最终封神一战西方佛教成了最大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西方是没什么根基的,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就连办考研辅导班的资格都没有,没人来听课,准提堂堂圣人不但要到处抛头露面抓生源,而且明显没什么地位,燃灯都只叫他一声道友,要注意燃灯对萧宝曹升也是叫道友的。但在封神后他们不仅超额完成了招生指标,而且通过威逼胁迫(譬如乌云仙还有马元),收买人心(譬如万仙阵前临时作弊替文殊广法天尊开三光)等方式从阐截两教挖走不少修为高深的弟子,使得佛教之后得以成为超越阐截两教的大教,截教基本灭教了,阐教也好不到哪儿去,十二金仙不但被削了顶上三花,而且还有四个以后跑到西方去听课了,以至于鸿钧后来都对西方二教主另眼相看,说你们不下拜用叫我老师,我可教不出你们这样的学生,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老子和元始感情很好,基本上是一鼻孔出气,元始很懂得讨好他这个相当能打得大师兄,虽然自己是阐教教主,还动不动说“需要掌教大老爷来了才能做主”,表面上看是尊敬老子,其实就是拿老子当枪使。通天家大业大,碧游宫上座率永远是满座,所以对两个师兄就不怎么感冒。因此老子对通天的态度反差就很大,老子经常动不动就对通天说要扇你耳光,甚至在万仙阵的时候说要把他打得神形俱灭,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三人本为一体同生,通天要是神形俱灭,老子也一样,所以只能算是诅咒不算威胁。

    为什么通天受到老子和元始排挤呢,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通天的讲课水平好,再加上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使得通天门下门徒最多,道统最为兴盛,相比之下老君万年不变就一个玄都*师,而且基本不敢出山门,到后来总算开窍了又收了上洞八仙,但是上洞八仙的水平我们是知道的,记得有一部选幻小说里面对曹国舅的评价是“宋朝人也来凑数”,相比起通天座下几个动不动就“得道于天皇年间”,或者是浑沌初开时的灵物来说的确寒掺太多,老子收徒的眼光和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元始搞精英教育稍微好一些,有昆仑十二金仙,再加上云中子燃灯道人几个助教,虽然说基本上都是精英(黄龙真人其实也是精英,他的问题以后我单独开讲),但是规模还是太小。两个人都对通天有那么多门徒羡慕且妒嫉,这一点从两人在万仙阵前的对话上就可以看出。

    第二个原因就是三人之中明显鸿钧道人要偏爱通天,这个原因我看谈到的道友似乎不多,为什么我这么说,首先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分宝岩上通天分到的先天灵宝最多,虽然老子和元始拿到了开天辟地的教主级法宝太极图和盘古幡,但是通天手中却有诛仙四剑。太极图和盘古幡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攻击性法宝,只不过是具有开天辟地的能力所以能震服群仙,诛仙四剑却是纯粹的不折不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所有教主级别以下的仙人都是蝼蚁,那太极图和盘古幡就相当于工程用的铲车和吊车,诛仙四剑则是坦克,相对于蝼蚁威力相当,但是性质毕竟是不一样的。所以西方的准提和接引在受邀请的时候抱怨说怎么威力这么大的法宝就落到通天手里了,元始很委屈的回答说那就是老师给他的我们有什么办法。除此之外再加上混元金斗,金蛟剪,定海珠,混元锤。相比之下人阐二教只有翻天印和杏黄旗勉强够看。

    另外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万仙阵之后通天实在气不过说要另立地水火风,这相当于说TMD这个服务器作弊太厉害,老子账号财产都不要准备换服务器了,这时候鸿钧道人来了,大家看鸿钧道人什么态度,照理说万仙阵的确是通天教主有错误的地方,因为万仙阵白白送了三千截教弟子给西方佛教,当初三教会签的时候明明说好送365个上榜的,这样一闹白白损失了上千名学生,这明显就是通天领导上的失误!老子和元始也联合起来告状,照理说应该惩罚一下通天,但是鸿钧怎么处理?三人一人一颗三尸脑神丹,基本上是各打五十大板,表面上看不偏不倚,实际上呢,明眼人都知道,鸿钧的态度就是你们两个师兄联合外人把你们师弟给揍了,不罚你们就算客气的了。

    既然老子元始通天三人感情不睦,那么榜单的问题就来了。根据我的分析,封神榜的签订是一部分符合条件肯定上榜的一开始就签上了,剩下的属于模糊控制,相当于只有一些规则条件,当符合这些规则条件的时候该人就上榜。所以通天才会嘱咐门徒“紧闭门户,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而在赵公明和燃灯以及广成子去碧游宫拜见通天的时候谈话中谈到相当大一部分名单是“弥封无影,事后方见”的,也就是说满足条件后才出现名字的。老子和元始就利用了这个规则的纰漏,一方面人为制造条件,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肆塞一些烂人去封神榜凑数,另一方面干脆亲自出手把通天门下一批资质极高的博士后博士统统送上榜去当天庭公务员。同时又通过燃灯这个拉*的向西方二教主许诺帮助他们争取到招生名额,把一大批截教中层骨干本科生将近三千人转系送到西方投入释门。最终导致截教分崩离析,通天成了光杆司令,封神一役截教成了最大的牺牲者。

    表面上看截教逆天行事,阻碍时代变革,但话说回来大家都助周灭商,那杀劫和封神又怎么完成呢?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看出了,截教和阐教的矛盾并非是商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根本就是西方蓄意谋划挑衅的一起帮派斗殴,追根溯源就是十绝阵的时候燃灯这个老流氓教唆傻乎乎的昆仑十二金仙把赵江的尸体吊在外面,这是什么行为?这是美军在伊拉克才干的事!正因为这才引发后面一系列矛盾,因为这种侮辱太强烈了,这才引出赵公明出头。赵公明本来只想下山帮闻仲找回场子就算了,结果燃灯又抢了赵公明的定海珠。这才引出赵公明去借金蛟剪那一段。等到赵公明被暗算死,云霄三姐妹下凡摆黄河阵才引出后面无穷的杀劫,所以归根到底这个矛盾是燃灯先挑起来的,阐教其实根本没捞到什么好处,黄河阵栽进去的全是阐教的人。阐教截教都是老实人,上了当,最终两败俱伤。燃灯什么人?说穿了就是西方派到玉虚宫的一个旁听生,和刘德华在无间道中的角色基本一个性质,你说有多损吧。

    而最后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偏向则更明显,截教除了闻太师,金灵圣母这些名望修为实在高的捞到一些主管职位,大部分都只是一介星官,和张山李锦飞廉恶来一个档次。反而是黄天化这种阐教三代三流门徒因为出身好根正苗红被分到三山正神,相当于森林土地局局长,五岳大帝里面除了黄飞虎和崇黑虎别的就更不着四六了。

    这个不公正从头至尾充满欺诈和黑幕的榜单最终导致的恶果是,封神榜没有起到它本应起到的缓解杀劫以及为天庭选拔优秀官员的功能。以至于到了西游时代被孙悟空一条杆棒打上天庭无人能挡,为什么?截教的高手都成了星官不能擅离职守,而且天庭的真正卫戍力量掌握在几个水平很低肉身成道的阐教门人手中,就算被征调也是出工不出力。到后来还是耿直忠厚的闻太师最后实在看不过去拎着仅剩的一根龙鞭出手挡了几下。玉帝去请西天诸佛,西天诸佛什么出身?大部分还都是截教的嘛。至于为什么说截教出工不出力,从后来孙悟空对黄袍怪就可以看出,黄袍怪是奎木郎下凡,而我怀疑根本就是当年的七杀星君张奎,孙悟空和张奎战平这就相当容易理解。

[资料]洞天福地完全资料(转)

    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天地宫府图序》称:“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庐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人身宫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十大洞天《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七十二福地《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第三,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六,*,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

关于洪荒之山

    西山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知西四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囗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斋又西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知又西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牜乍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雩琈之玉。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主又西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主又西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条,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其阳多雩琈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斋又西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鱧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媚},兽多牜乍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斋又西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乔木,其阴多铁。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斋又西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知又西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非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主又西又西百五十里,曰时山,无草木。逐水出焉,北海注于渭,其中多水玉。知又西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兽多猛豹,鸟多尸鸠。斋又西又西四百八里,曰大时之山,上多穀柞,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知又西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钅句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主又西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斋西南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途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囗,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稿芨,其叶如葵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犭婴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主又西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状曰{敏牛}。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斋又西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知又西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氵妻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斋凡西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囗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纯之。斋西次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主西二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古又西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母。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主又西又西百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馨石、青碧。古西南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主又西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阳多铁。苕水出焉,东海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古又西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牜乍牛、羬羊、白豪。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自叫也,见则有兵。主西南西南二里,曰鸟危之山,其阳多馨石,其阴多檀楮,其中多女床。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古又西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硃厌,见则大兵。主又西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其阴多碧,其兽多牜乍羊、{鹿霝}羊。知又西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古又西又西四百里,曰囗阳之山,其木多稷、枬、豫章,其兽多犀、兕、虎、犳、牜乍牛。主又西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其上多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古又西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主又西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知又西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牜乍牛。斋又西又西三百里五十里,曰莱山,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主凡西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斋西次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古西北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斋又西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古又西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密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主又西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崖。钦丕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主又西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斋又西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恆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古西南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古又西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骨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主西水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古又西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古又西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主又西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古又西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主又西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文,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斋又西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知又西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斋又西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有。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其名曰鸱。古又西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主又西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斋又西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知西水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讠雚,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主凡西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古西次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出焉,西流注于洛。主北五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知西五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古北七北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江流注于河。主北二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焉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古又北又北百二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主又北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古又北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芎??。多冷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主又北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古西二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牜乍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主西北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古又西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斋又西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柒木,多雩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知又西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斋又西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古又西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交,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知又西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主又西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如鱼}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斋西南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楮,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斋凡西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知右西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2000●北山经卷三北山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逢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古又北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知又北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雚疏,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余,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中多囗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知又北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主又北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々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鹿霝}羊,其鸟多蕃。斋又北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其鸟多窝,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古又北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主又北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韭,多丹囗。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斋又北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知又北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鴳,其鸣自呼。斋又北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虒,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其鸣自呼,食之已风。古又北又北八百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栎水出焉,在而南流注于杠水。知又北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主又北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或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古又北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斋北二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知又北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柝鸠。主又北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窥窳,其音如婴兒,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市々之鱼。食之杀人。斋又北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氵襄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巢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古又北又北二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其名曰诸怀,基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水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兒,食之已狂。知又北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斋又北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主又北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知又北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古又北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主凡北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为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斋北次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知又西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斋又北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有。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古又北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主又北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古又北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斋又北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知又北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斋又北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孛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知又北又北三五十里,曰钅句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兒,名曰狍鸮,是食人。斋又北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囗冒,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古又北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知又北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古又北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旦。有木器厂焉,其叶如柳而赤理。主又北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古又北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斋凡北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知北次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善还,其名自詨有鸟焉,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囗,是善惊,其鸣自詨。主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兒,食之无痴疾。古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知又东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斋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知又东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尾,其颈[B142],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知又东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古又北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斋又东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古又南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薁,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知又东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古又东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斋又东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肃。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知又东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斋又东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知又东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A220],食之不灂。斋又东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知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斋又北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古东三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斋又北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具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知又北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主又东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古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主又北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知又北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古又北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藭。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囗、黾。主又北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出焉,东北流注于河。知又北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主又北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古又北又北二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于大泽。主又北又北百八十里,曰白庐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庐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古又北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斋空桑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主又北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东々,其鸣自詨。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斋又北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知又北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古又北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主又北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美玉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知又北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古北百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斋又北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知又北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斋又北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知又北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基上有玉,其下多青碧。斋又北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主又北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古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C152]。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朋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主凡北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主右北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山海经●东山经卷四东山经之首,曰敕[B180]之山,北临乾味。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鳙之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知又南又南三百里,曰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斋又南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氵只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斋又南又南三百里,曰勃垒之山,无草木,无水。主又南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氵咸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古又南又南四百里,曰姑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鱼。主又南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古又南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主又南又南三百里,曰犲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古又南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其中多[A122]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主又南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鸣自詨。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古又南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主凡东山经之首,自敕[B180]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用鱼。古东次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涮氵昬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々,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知又南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囗而无木,多鸟兽。古又西又西南四百里,曰峄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珧。主又南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进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知又南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鳖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斋又南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枬,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古又南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斋又南又南三百里,曰耿山,夫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硃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知又南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囗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斋又南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主又南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知又南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蛇,多碧、多玉。古又南又南五百里,曰缑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斋又南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々,见则天下大旱。、知又南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兒,是食人。斋又南又南五百里,曰垔山,南临垔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峳々。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钅句,见则其国多疫。古凡东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壁瘗。主又东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羊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囗胡,其鸣自詨。古又南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斋又南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诸钅句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知又南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古又东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斋又南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浦,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囗鲔。知又南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大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々之鱼,其名自詨。主又南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詨。古又南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囗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主凡东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古又东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誉亦食人。古又南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浪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主又南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费。斋又东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鱃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穰。斋又东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骨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知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囗,其音如婴兒,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斋又东又东北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钅句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的鱃鱼。古凡东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关于洪荒猛兽

    ●大荒北经卷十七东南东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玕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主有胡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知大荒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斋有人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主有榆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知大荒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古有叔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主有北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知大荒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斋有阳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主有大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知有毛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台,修台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斋有儋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知大荒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斋大荒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古又有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斋共工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古有岳有岳之山。寻竹生焉。斋大荒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主有系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知有人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古有钟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斋大荒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古有山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灊山、鲜野山、鱼山。斋有人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主有继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知西北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扁,颛顼之子。古有国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斋西北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知大荒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古有牛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斋西北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子部J18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东海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主西海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知西海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古流沙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玕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主流沙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斋流沙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有死之山。主华山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知西南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主南海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知有禺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古有盐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斋有九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斋有窫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主西南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知有国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古又有又有硃井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斋南方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知又有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啗之。古有嬴有嬴民,鸟足,有封豕。斋有人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知有鸾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斋又有又有青兽如菟,名曰{山囷}狗,有桂山。有翠鸟。有孔鸟。主南海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知南方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古北海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主北海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顾之尸。知伯夷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古北海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主有钉有钉灵之国,其民从厀以下有毛,马蹄善走。知炎帝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斋黄帝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主帝俊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古少皞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斋帝俊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主帝俊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知帝俊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主炎帝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E

仙道长生法门.

    一、何谓仙道所谓仙道,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元始天尊──伏羲氏所传下来的道法。传说中,伏羲氏传给广成子和神农氏,他二人再传给黄帝,黄帝传给老子,老子再传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列子、关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传。

    到了重视禅学及朱子学说的北宋时期,以主张禁欲的全真教最具禅的修养,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视实践性、分析性。明清出现的伍柳二人之辈,更奠定了仙道具体化、近代化的契机。这一点,由赵避尘以近代生理学解释仙道的立场,可以证明。

    秘传在中国公开以前,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学者,都以全真派为研究主题,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视。为了使读者能获得深一层的了解,先大略解说一下专门用语──气。

    “气”指的是一种物理能。在人体中有精、气、神三要素。广义的“气”含有其它二要素在内;狭义的气则是与其它二项各自分开的。“精”是体内的能;“气”指的是利用身体活动的能;“神”则指意识(思考、感情),也可称为精神能。这些能又可分为先天、后天两种。先天指的是看不到、无法感觉的;反之,后天则是看得见,感觉得到的。

    仙道的炼气先要感知笼罩全身而充斥宇宙之气,再加以修炼。开始时,先将精神集中于丹田,当体验到热气──阳气集中于丹田时,将它导引到背上的督脉,再送入脑中的泥丸,最后,送入身前正中线的任脉。就这样使这股气不断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丹田回旋流转。过一段时间,再停止气运转,渐渐恢复正常意识。

    为什么要让气在这条路上流转呢?首先,胎儿存在于体时,先天气就沿着这条路流转,我们经常导气流通此路,久而久之,就能引出先天之气。其次,从发生学上而言,任脉、督脉二脉和胚胎合为一段,在头部形成下垂体前叶。经过这条路径,能使气达到内分泌中枢。此外,沿路也可接近重要自律神经分泌系统。通过气的接触而将意识集中于此处,渐渐达到控制这些系统的目的。瑜珈控制自我也是这一个原理。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将气集中于任、督二脉的意义非凡。

    二、小药下一步,气在丹田、夹脊、泥丸、膻中各部位流转时,特别要在泥丸丹田中留下一缕深长的阳气,然后轻轻集中意识(这称为温养)。这时能感觉到下腹仿佛有光出现,这是内分泌系统及自律神经系统觉醒的证据。到了这种程度,就能达到真息,也就是毫无感觉的呼吸状态。渐渐地,这股光会笼罩全身,下腹的气会开始回旋运动,光也随之急速转动,最后变为像一块小小硬玉般的物质,称为之“小药”。这是阳气受到意识集中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化的结果。接着,小药会以猛烈的速度冲入尾骶骨,再沿路进入督脉、泥丸。这时,修炼者会感觉阳气的流动恰似一股水流,而小药就象珍珠一般滚动着经由泥丸,冲往任脉,再回到丹田。修到小药阶段后,再继续修炼,就能达到大药的境。

    三、大药伍柳派认为小药发生三百周天后(即流转任督二脉三百回),就会产生大药,并且在大药产生前,眼前会出现三次闪光。大小药的相异点在于,小药是后天之气的物质化,而大药则是先天之气所形成的。到了大药阶段,*收缩,呼吸也近乎停止。这种近乎停止的呼吸状态,我们称为胎息。

    后天之气渐渐变为先天之气,在生理学上称为气变,若更正确地说,还不如称为体质变来得恰当。

    大药产生之后,需要静坐几天,使其安定。然后,从督脉将它升高到泥丸部位而吞食之,这一过程叫作“服药”。吞入的药就安置在肚脐与膻中之间的黄庭之窍上,也就是中丹田部位,大约在胃部之处。到这阶段,意识(来自感觉及头脑)完全不发挥作用,无意识开始代替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的状况很难用言词表达出来,我们干脆省略过去。我只能说,这种状况可经由坐禅获得,只在坐禅时,不思、不想,抹净脑中的任何思想、意识,使脑中呈现一片虚无即可。

    这无意识状态,我们称之为不识神状态,此时加入无为的意识到黄庭(若加入意识会呈现不稳定状态)。

    当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后,下半身的气会渐渐集中,真正的先天之气开始发动。不久,修炼者会感觉一股气通过身体中心的心冲脉,直接冲上头顶,上与天地之气相接。这就是瑜珈中所谓的“肯达拉尼”状态。

    练这一步,也就达到“神具六通”的超能力了。这时,透视、远听、读心及时间、空间的超越变为可能,而自律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也被完全控制。

    四、气化为神在往后的修炼中,更会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状态。那状态完全是潜意识在意识中的呈现。这时,必须以彻底超越感情及思考的抟馐独赐瓿尚蘖丁?

    这样,就会自天降下一道金光,从头顶贯入,并逐渐液化。金光液化后,修炼者要迅速吞入,让它和先前的大药相混合而成一体。

    以上是将宇宙能量摄入体内的描述。籍此使体内之气更加纯化、强化。不久就会提高气的波动,使物质能进化为精神能。这种状态称为“气变为神”的阶段。

    养胎工作将完成时,会看见雪一般的东西,不知从何处飘舞而下,这就叫作“天花乱坠”,这是可以停止养胎的读号。

    五、阳神出游下一步,就将阳神引到泥丸所在的上丹田。在这里,不久阳神渐渐地从头顶出外游历一番。这时,才开始从头顶放出意识光,让阳神跟随着意识光外出,再返回。刚开始时,外出时间、距离不可太长。

    第一次出游的阳神,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娇弱,千万不可勉强远行,以免受伤害,只能让它在身边附近游走。外出次数也不可太过频繁。

    经过一段时间,当阳神已习惯于外出游走之后,就可以增加每个月出神的次数。出神时,应选择良好的气候,避免有雷、雨、风、云的日子。第一个月让它在附近一里内游走,到了四十日以后,可增加为二里远,两个月以后,再增加到三里远。如此渐渐增加距离,到了一年,就可以走上百里,两年走上千里,三年就可万里翱翔了。

    只需三年时间,阳神便可完全成熟。这时,海阔天空,天地间任何地方都能通行无阻了。

    阳神是由人体本身的能所制造出来的“分身”。

    在出神时,肉体仍能维持生命,但是,它也怕被打扰。阳神外出时,若意识受到骚扰,便趁机悄出体外,却可能变成一个仅有躯壳而没有意识能力的植物人了。

    六、面壁九年出神进行三年以后,就该进行“面壁九年”的修炼了。“面壁九年”是禅宗的开山祖达摩大师的故事,他在九年之间片刻不休地面壁静坐修行。

    仙道的意义和禅宗的修行虽然不同,然静坐情形却相同。

    静坐就是用点轻微的意识把阳神沉稳地引入体内,安置在丹田之中,并且摒断百虑,不思不想,使心灵澄明。这种修炼要继续多长的时间,并没有一定,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在修炼过程中,会感觉到阳神发生更高度的波动,就好像构成物质的原子在波动一般。当这波动次数继续提高以后,将使肉体的每一个原子都会从物质的束缚中解放,回到自由能的状态。虽然得到自由,但它们并不会四处分散。因为,现在肉体已经没有差异。它们具有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自由交涉能力,而不受物质世界的控制,只接芪锢砩夏艿幕痉ㄔ颉K强梢宰杂沙绞奔洹⒖占洌灰澳堋痹谟钪嬷写嬖冢蔷涂梢约绦嬖凇?

    这一阶段的神叫做“虚”,整个简称“还虚”。所谓还虚,就是已经由精神化为物质的阳神,提高本身物质波动的能,让肉体发生共鸣,而将两者提升到宇宙之能的状态,终于融合宇宙之中七、关于黄元吉、瑜珈和禅宗有些派系并不说大药、小药这些东西,只是使气回转,再直接化为更高层次的能,而达到还虚的步骤。包括中派的一些派系,甚至不讨论出神的步骤,而直接气化达成目标。教祖黄元吉就是在众弟子守护下,使他的肉身气化升天而去的。

    闵小艮所创的一派,就是采用类似瑜珈的肯达拉尼及恰克拉的修炼法。不先打开任、督二脉,而直接从冲脉做起。他的修炼法,在中国称为“闹黄”,从事仙道研究的人,大多敬而远之。“黄”指黄道,也就是冲脉。“闹”就是吵,就是从事有问题的冲脉训练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效果虽然像瑜珈一般显著,可是,失败率也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废人。瑜珈的肯达拉尼修炼中,就有许多人因为气滞留头上,无法导引下来,以致高烧死去。而恰克拉的修炼不得法时,也常会导致一辈子无法痊愈的痼疾。

    依照云游子的说法,服下大药之后立即到“洞天福地”朝夕静坐,不断吸收天地间的纯阳之气,如此约五百年后,凭借“天元神丹”之力,就能使肉体得到气化。洞天福地是一片具有特殊信息的土地,这种地方是容易找到的。所谓“天元神丹”,就是宇宙能。

    云游子对伍柳派的出神修炼法,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他认为,一般人在修炼时,只是有空闲时间才去进行一下。这样,到底要几百年才可以修炼成功呢?

    伍柳派对云游子的批评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他们所提出的各阶段的修炼标准十分明确,只要确实进行,任何人都可以达成。当然,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专心、不畏难、有耐性。

    这些继承老、庄理论的派系,正确地说,他们只是个人,但为了分类、称呼方便,我们具称他们为“无为派”。他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做人为的事情。和禅宗一般,从开始就进行不思不想的修炼。和禅宗不同的是,他们是以不识神炼气,由于头顶不开,就以无为作用修炼成神。这一派的修炼,仿佛最容易,最不花时间。可是,由于是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进入那一种境界。因此,换个角度说,这可算是最困难的修炼,这是相对于伍柳派的复杂修炼法的另一极端。

道教法术简介

    东汉时张陵创天师之道,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东晋杨羲、许谧等开上清派别,灵宝派肇立之初,即奉元始天尊为祖师,此点与天师道、上清派不同。太上老君本为张陵天师道信奉的最高大神,但随着灵宝派的兴起与元始天尊、太上道君的神格确定,太上老君渐退居于三清之第三位,并得到整个道门的认同。

    三清之下为四御,即“太上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南极星主紫微中宫天皇大帝”、“中天星主紫微中宫北极大帝”、“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四御之后为九真,即“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东极青华大帝太一救苦天尊”、“贞明大圣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除灾济物天尊”、“紫微碧玉宫太一大天帝保制劫运天尊”、“六天洞渊大帝伏魔上上太一天尊”、“六波天主帝君普施法润天尊”、“九天可韩司丈人朱陵度命天尊”、“九天采访使应元保运妙化天尊”。其下则尚有仙官真人、天师真君以配祭之。

    以三清、四御、九真及三界万灵组成的神真体系,即是灵宝派乃至整个道教崇拜的神灵,亦是其教派的历代祖师。这种神、人合一的现象颇为奇特,反映了道教神学中包含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在道教看来,虚无玄妙、道的化身——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等三界神灵,他们皆时常以具体的形象或世间的圣贤显现,以亲近人们,教化人们,救度人们。而世人只要崇信大道,坚志修持,也有可能由凡人变化成圣人、真人、仙人、神人乃至天神。故众多的三界神仙中,却有许多著名高道,圣贤烈士,历史人物,创教开宗的祖师们,既有如三清、四御、九真一类的天神,也有如葛玄、陆修静、宁全真一类的祖师,正是这种人神合一的神学体系,促进了灵宝派乃至整个道教的发展。

    道教法术在施行中,法师常口念咒,手掐诀,脚步罡。掐诀和步罡是行法时法师的一两种基本的形体动作。要了解道法,对这两者就要有初步的了解。

    步罡,全称踏罡步斗,又称步天纲。它是从古老的年代中传下来的:罡,原指北斗星杓尾的一颗星,斗即北斗,後来又扩大范围,泛指东南西北中五方星斗。法师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铺设罡单,象徵九重之天,脚穿云鞋,在一片悠扬的道曲中,存思九天,按斗宿之象、九宫八卦之图步之,以为即可神飞九天,送达章奏;禁制鬼神,破地召雷。因此道教(特别是正一派)徒行法、修炼,步罡踏斗都是一种基本功,也是法师基本的形体动作。

    一般认为,步罡是从古代的禹步发展来的。但与禹的关系如何又有二说。一种说法,是汉代扬雄《法言.重黎》中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说:游水土,涉山川,足得了毛病,所以走起路来是跛的。而民间的巫师多效法禹步。如此说来,禹步最初是模仿大游水得下的跛脚。另一种说法,见於《抱朴子内篇.仙药》和《洞神八帝元变经》等古籍,大意是说,大游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会禁咒术,走著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於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悠作的,故称为禹步。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

    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後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

    禹步的三步九迹被认为有北斗之形,所以与踏罡步斗合一:《金锁流珠引.三五步罡引》说:「北斗,就是中斗。中斗是星,下变成为九灵,依法走下来,有九个足迹,称做星纲。」(北斗者,是中斗也。下变为九灵,步之九迹,谓之星纲。)所谓九迹,是象徵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纲,本作罡,原指斗末一星,後或借指北斗。称为纲,或许和将星图理解成天宇某一区域的纲纪有关。又说,游洪水时见鸟能禁咒,学了三年,术成之後踏九斗,将星配於足下。一般後世理解禹步、步罡与九宫八卦相一致,称「三步九迹,迹成坎、离卦。」由於星纲种类繁多,且根据法事的内容不断地编制出新的罡步,所以步星纲或者踏罡步斗的名目繁多,它往往与掐诀同时使用,为施法时两种最基本的形体动作,据说至於唐宋时代,步罡与掐诀加在一起已经有七百馀种,真是洋洋乎大哉。

    比较常见的罡步:前面说过,罡法或者说纲法种类繁多,但比较基本的则不过数种。东汉正一盟威道有《三五星纲箓》,其中步罡之法有东南西北中五斗。以後又推衍出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纲等。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常用的纲法。

    斗罡中最基本的一种称为北斗玄枢罡。罡图只有北斗七星。正步时以星名为步迹之名,转身返回时以星君名为步迹之名。二十八宿罡象徵天上的二十八宿--古代中国分天宇为二十八个不等的区域,以相应的星宿标识,称二十八宿,它们是整个天宇的代表,步之象徵著旋斗历箕,蹑行周天。这两种罡步的示意图如下:步罡的基本功能是象徵飞行九天,以及禁制外物与鬼神。罡,又称为天纲地纪,所以步罡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依图步之,更认为已经升九天、过九州,巡历天下,飞行於仙境。其中比较基本的有河图大豁落斗,简称为豁落斗。实际上它就是原来的北斗罡,北斗七星加上辅弼二星作罡图,但采取河图及所列後天卦位为规范。分冬至後和夏至後用两种。前者从坎卦起,步至离位;後者从离卦起,步至坎位。河图九数代表天上九个区域,或九个星宿,凡天英(坎一)、天任(坤二)、天柱(震三)、天心(巽四)、天禽(中五)、天辅(乾六)、天冲(兑七)、天芮(艮八)、天逢(离九)。步时念咒,依次点明所步方位、象徵意义,以及威力所在。比如冬至後步时用咒云:「斗要妙兮十二辰,乘天罡兮威武陈,气仿佛兮如浮云。七星动兮上应天,知变化兮有吉凶。入斗宿兮过天关,步六律(按:指音律。古人认为音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通,步六律指步伐踩著音律的节奏。)兮持甲乙(按:指天干,也即时间的变化。)。履天英兮登天任,清冷渊兮可陆沉。倚天柱兮拥天心,从此度兮登天禽。过天辅兮望天冲,入天芮兮出天逢。斗道通兮刚柔济,添福禄兮留後世。入窈冥兮千百岁。一阳之後步相随,豁落神兮除百魅,入在斗口万邪避。急急如律令摄。」从这一咒语中我们可以揣见步这罡主要是表示在天上飞行,而且具有消灾避邪的种种超自然功能。它和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罡等,都表示天上的某一区域或者仙境天府,所以步时都要存想这些场景。比如有一种星珠熠耀罡,有两种罡法,一式有八步,一式有三步。道士上香时每要步此。步时念咒:「玉清敕素,大梵分灵。元罡流演,星珠冠周。急急如律令敕。」并要存想三境。三境,指玉清、上清、太清境,系三清尊神所居之境。步罡咒中已经点明道士点香烛时等於是将天上的星光移来凡间,那靠的就是步这罡。

    道教咒语的特点:咒术不是道教特有的现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语,特别是密宗更以诵咒(陀罗尼)著称。咒语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後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同时又吸纳进一些佛教咒语,但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於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的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後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

    除此之外,宣扬教义的咒语亦多,如金光咒,玉伞圣咒等,易经语言也常成为咒文。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符图上常见的‘三勾‘就是代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或三界公(城隍,土地,祖师)的记号。三勾在整个符上代表三清,在敕令及神名之下者代表三界公。下笔书此‘三勾‘时应暗念咒语:“一笔天下动;二笔祖师剑;三笔凶神恶煞去千里外。”一笔一句须恰到好处,就是所谓‘踏符头‘。

    ‘符头‘也有敕令,雷令……等等作为符头,其种类繁多,因教派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请神,调兵遣将,多书以‘敕令‘为符头。如无‘三勾“三清符号时,必须咒日‘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笔,万鬼伏藏。‘即可。

    符胆是一张符令的灵魂,是符的主宰,一张符能否充分发挥效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符胆镇守其中。书符一般都称为入符胆,入符胆的意思就是请祖师(神明)镇座这一张符令之内,把守此符的门户。一般常见的符胆是‘罡‘字,也有‘井‘字,也有‘马‘字,‘化‘字等不胜枚举。然何谓符胆呢?符胆是由一些秘字所组合而成。

    三、符脚‘叉符脚‘,用以结束符胆,结束一张符的书写手续,它也有点极重要的地位。

    四、一般常用之符胆vvv1、三清符头,它象征生气,无中生有之意,又有三才之意有意,暗合人之精气神,天之日月星,地之水火风。

    (1)v一笔天下动(中间)

    (2)v二笔祖师剑(左边)

    (3)v三笔凶神恶煞去千里外罡2、此符胆名四正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书法,罡十书,表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第二种写法罡,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1)四:开天门;(2)一;杀鬼路;(3)卜:开地府;(4)亠:杀鬼卒。

    以上是道教符法原理,对东方魔法感兴趣的不妨一看。

第一章 混沌之中孕盘古

    自盘古开天以来,每一万二千六百年为一元会,每三万六千五百元会为一量劫,每十二万三千六百量劫,为一无量量劫,但到了一亿二千三百六十九万个无量量劫之后再万年,就会迎来末世之劫。

    末世之劫,一旦到来,无论神、仙、妖、魔、佛、鬼、人,无论三界六道,或是超脱三界五行六道,万劫不磨的圣人,都无法逃脱。一切都会被回归本源,化为混沌。

    其实,从天地初开开始,天地间就从未少过劫难。每千年一小劫,每万年一大劫,每四万九千九百九十大劫为一量劫,再到无量量劫。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劫呢?这都是天地能量平衡被打破所造成的。其实,归根到底,都还是那些个大神通者造成的。

    试想,凡人短短百年的寿命,所消耗的天地元气极为有限,且死后,一切重归天地,对天地的平衡不仅不会造成破坏,还会形成有益的循环。但,那些大神通者们可不同。试想一下,从一个凡者成为一个大神通者,那得多少天地元气?而且,随着他们神通的增强,所需要的天地元气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天地元气的流失,而又得不到充足的补充,使得天地元气的失衡越来越严重,造成了劫的产生。一旦在劫中死去的人和一些大神通者的回归使得天地元气再度平衡,那就代表着劫的过去。但天地元气也不复劫前浓郁了。

    但是,别忘了,除了那些大神通者外,还有一群顶端的存在,那就是圣人。相对于那些大神通者来说,这群圣人,才是破坏天地平衡,引起天地之劫的真正罪魁祸首。因为,那些个大神通者们所消耗的天地元气相对于一个圣人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不,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可见,那么一群圣人所消耗的天敌元气有多么的恐怖。但,让那些圣人们回归天地,以保持天地元气的平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劫,就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所以,归根结底,圣人,才是真正破坏天地元气平衡的强盗,才是末世之劫的缔造者。最后,末世之劫,不仅将一切葬送,也将圣人们自己也葬送了进去。

    故,有一句话,我本人是非常赞同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末日历1145年,地球。

    自从一千一百四十五年前,灾难降临地球开始,地球就好似迎来了世界末日。为了生存下去,地球上的各国政府,开始放下一切,合作共同抵御灾难。地球上的各族人民,也开始放下种族,宗教的界限,团结一致,共御灾难。

    在1145年前,一颗小行星袭击了地球。之后,随之产生的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一系列灾难接踵而来。世界末日到来的阴影笼罩在全世界人民的心头。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随后的一切,却将全人类,推进了绝望的深渊。

    到如今,已经1145年过去了。

    地球上的人口已经不足百万了。而且适宜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少,人类全都集中到了亚欧非三洲的交接处,人们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大城。

    作为人类最后的生存之地,它,集合了人类最为顶尖的科技。全人类都把这座城,叫做“最后的守护”。然而,今天,这座城,却异常的安静。所有的人,都陪者自己的亲人,安静的呆在各自的家里。

    但,有一群人却是例外。

    他们是一群历史学家。他们正在不停的忙碌,他们将地球诞生到现在的一切,编成了一部地球人类发展史。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因为在一天前,天文和物理以及一切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集体发布了一个消息:“我亲爱的同胞们,我们的家园以及我们,只剩下一周的寿命了。”

    当人们听了这条消息后,顿时便陷入了恐慌之中。不过,很快人们就恢复了常态。但,有个人例外,他从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一丝的波动。

    他叫易云,他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才25岁,就震惊了历史考古界,被选为《地球人类发展史》的编撰组。

    精通历史以及远古传说的他,对一切,已经看得很开了。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到波澜不惊。

    一周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天,易云他们小组终于将书编好了。他们分别将《地球人类发展史》存储进了芯片、光盘、和磁带,并且印刷成了书籍;分别用了目前人类所发现的一切语言和文字。

    通过编写这一套书,使得易云对人类的历史和各种传说更加精熟。

    易云回到自己的小屋,依旧如往常一样,洗了个澡,便半躺在床上看起了书,一点也没有生命将逝的恐慌。一如往常一般平静。

    其实,这也与易云本身的性格有关。易云的性格,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如一朵云,十分淡然,万事不碍于心。但,他却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很有爱心的人。

    易云看了一夜的书。当他放下书的时候,已经是天光大亮了。

    “根据预测,12点的时候,一切,都会回归本源了吧!希望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那部书,能得以保存,虽然,不可能。”

    易云一边自语,一边流着泪。易云又伸了伸疲倦的身体,自语道:“该休息了。”

    不一会儿,易云,便沉沉的睡着了。

    不知睡了多久,易云醒了过来。

    易云睁开眼,只见漆黑一片,没有一丝光亮。

    我还没死吗?

    易云一边想,就想站起来。却,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

    易云的脑袋顿时清醒。我是灵魂状态!天地已经重归本源了,那么说,我在混沌中。

    理清了这些,易云开始集中精神,去感受这混沌。

    混沌从来不记年,不知过了多久,只见易云此时已经身高万丈,身型凝实,不在是当初灵魂状态时的虚无缥缈样了。

    陡然间,混沌之中闪过一道亮光。接着,便传来一声惊雷般的巨吼。

    “我为盘古。”

    易云醒来后,情不自禁的将这句话吼出之后,便愣住了。

    “我是盘古,开什么国际玩笑啊?我要开天辟地?然后身化万物?再元神三分?”

    易云庞大的身躯顿时弯了下来。

    “不,我不甘心,为什么一定要死啊?对,我这个盘古非上一个盘古,他的命运并不代表我的遭遇啊!”

    易云,不,应该改口叫盘古了。(以后,书中的盘古就是易云,易云便是盘古)易云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1米8左右,便在混沌之中逛了起来。这一逛,整个混沌就像经历了鬼子进村一般。

    不知过了多少年,易云终于停了下来,觉得混沌之中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收集了,便停了下来,在混沌之中找了一处混沌之气最为浓郁之地,便开始修炼起他在混沌之中所领悟出的和结合造化玉碟所创出的修炼法诀《混沌诀》。

    《混沌诀》分为炼体、聚气、仙道、准圣、混元大罗金仙、混元太极仙尊、混元鸿蒙天尊、混元鸿蒙至尊、混沌无极至尊九个阶段。

    据易云自己估算,自己想要开天之后不死,至少要有混元鸿蒙天尊的实力。

    随着易云的安静修炼,混沌又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平静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平静的混沌空间,不再平静,混沌之气变得狂暴。一阵金光闪过,混沌之气又平静下来。

    一阵笑声如巨雷般在混沌空间回荡。

    “终于成圣吗?呵呵,还不够啊!要努力了啊,只有不到一无量量劫的时间,开天的时候就要到了啊,我可不想死啊!”

    易云将开天斧把玩了一阵,思索了一会,便又开始修炼了。

    时间在易云的修炼之中悄悄溜走,混沌之气也越来越浓郁。当然,混沌从来不记年,时间在混沌之中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章 盘古开天化万物

    正在修炼之中的盘古突然感到心中一阵悸动,便停下了修炼,醒了过来。

    “看来,盘古注定要身陨啊!是了,盘古是要身化万物的,而我还妄想盘古之身可保全。如果我这盘古之身不陨落以化万物,就算我开了天,面对死气沉沉的天地,我自己心中也不会感到高兴吧!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果我的身陨,能换来一个生机勃勃的田地,吾亦无悔矣!”

    盘古想通了这些,心中一阵清明,天道运转,也了然于心,修为也又上升了一层,同时,也知道了,自己还有那一线生机。到了混元太极仙尊的境界,盘古感到离开天已经不足一量劫的时间了,自己的开天大道,由于还没有开天,缺少开天感悟,还不完整。虽说自己有一线生机,但也要自己努力争取不是。

    想完这些,盘古拿出了混沌鼎。这混沌鼎可不简单,乃是在混沌之中孕育而成的一件混沌至宝,有反本归元,化后天为先天,反万物为混沌之功效。盘古拿出混沌鼎后也不停下,又拿出一团混沌之精,丢入混沌鼎中。然后又连续打入九道鸿蒙紫气。

    这鸿蒙紫气,乃那大道之基,混沌之中也才四十九道,盘古孕育时,得了十三道,造化玉碟乃一混沌之石,与六道鸿蒙紫气在混沌之中孕育而成,内含大道法则,也在盘古手中。

    而盘古的混沌斧,则有三道鸿蒙紫气,可以说,盘古一人就独得二十二道鸿蒙紫气。盘古自己也知道,这只不过是天道让自己好成功开天而给自己的。

    盘古将九道鸿蒙紫气与混沌之精丢入混沌鼎之后,便又挥出一团火焰。这火焰乃是那万火之祖的混沌之火。在混沌之火与混沌鼎的炼化下,盘古以混沌之精与鸿蒙紫气为基,又加入先天阴阳之精,先天无行之精,炼出了一具身体。

    在身体快要成行之时,盘古突然心有所感,将盘古精血注入新炼的身体之中。直到注满为止,盘古也脸色苍白。将新炼的身体收回身体里孕养。盘古便又拿出一团混沌之精,放入混沌鼎中,炼成一册书的摸样,也没有向炼制法宝一样打入法诀,而是拿出了造化玉碟,将造化玉碟里的大道法则原封不动的印入了刚成型的书册之中。盘古将书托在手心,只见书册灰黄古朴,卖相异常平凡,封页之上,一个天字印其上。

    盘古将东西收回后,便开始凝聚法力,静待开天的到来,一边将原神烙印进入新炼的身体之中,将盘古之身炼成化身。这,便是盘古的一线生机,成功了,便能将开天大道完善,并借助开天的无上功德,让修为达至混元鸿蒙至尊的境界,达到我即天道,天道即我的境界,从而上窥混沌无极至尊,这一超脱天道的境界。开天后,天道有缺,凡事留有一线生机。大衍之数五十,而天衍四十九。只有一人能超脱天道外。而天道之下,将有圣人出,以补天道之不足。

    在混沌之中,时间没有意义,不知过了多久,混沌之中的混沌之气向盘古疯涌而来,将入定之中的盘古惊醒了过来。

    盘古知道,开天的时候到了。

    盘古站了起来,将混沌斧拿在手中,祭出造化玉碟护住周身,元神沉入开天大道,混沌斧顺着玄奥的轨迹,一下一下的挥舞。

    盘古猛的睁开双眼,大喝一声,将混沌向混沌挥去。“混沌开。”混沌顿时被砍开了一个口,无数的地水火风涌现,夹杂在混沌乱流之中,向盘古涌去。造化玉碟发出蒙蒙青光,护住盘古周身。一声脆响,造化玉碟布满裂纹。

    盘古见那混沌又有重合的趋势,便又一斧劈去,将那混沌完全分开,又将手中的混沌斧往那混沌之中一抛,那斧便一化为四。分别是那盘古幡,太极图,混沌钟,开天斧。

    盘古将那盘古幡一挥,混沌之气,顿时分开。又将那太极图往那地水火风一扔,太极图顿时化为一金桥,将那地水火风定住。又将那混沌钟一敲,天地都安静下来。

    盘古看那天地又有重合在一起的趋势,便双手拖天,双脚踏地,盘古的身躯也开始变大变高。

    盘古拖着天,踏着地,身体日高一丈,天地也分开一丈,如此,过了一十八万年.在盘古头顶的造化玉碟突然发出一道白光,射入盘古的眉心.盘古感受着造化玉碟穿来的开天信息,境界不断上涨,修为达至混元鸿蒙至尊的境界,只是还不稳,需要时间巩固.盘古将这造化玉碟的最后一段信息也复制到天书之中,造化玉碟便碎裂开来,其中最大的一块向地面飞去,其余的碎片,以一种玄妙的轨迹,回归了天道.突然,盘古眉心紫光一闪,一身穿紫色道袍,一头垂腰银发,双眼好似混沌的人出现在盘古的身前.好一俊俏少年!只见他向盘古一辑首,说:“辛苦道兄了.”

    盘古回答道:“同是一体,何来辛苦一说.”

    原来,凭借开天的感悟,易云(也就是盘古)的开天大道达到圆满,修为境界达到了混元鸿蒙至尊的境界,成功的将盘古之身炼成了化身.这时,盘古对易云说道:“道兄,吾去也.”

    说完,对易云点了点头,便倒了下来.骨肉血脉化为大地山川,河流道路.眼睛化为了太阳星与太阴星,牙齿骨骼,化为玉石矿藏和地底宝藏.毛发化为了周天星斗与草木生灵。

    从盘古的头顶飞出一团光影,顿时一化为三,向那天边清气飞去。从那盘古的身体,又飞出一团精血,一化为十二,向那地底浊气而去。

    易云笑看着这一切,又看了看那飞舞的法宝,易云取了天地玄黄玲珑宝塔,与那一团玄黄气,其他的,任其飞走了,反正都是自己的法宝,想要时,招之即来。现在,就让那群小家伙们玩玩好了。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降下了一道七彩的功德之光。七分向易云而来,一分半入了天空,想来是向盘古元神三分所化的三清去了。一分半向地底而去,想来是向盘古精血所化的十二祖巫去了。易云吸收了一分功德之光,便将境界巩固稳定了下来。

第三章 游洪荒收徒得宝

    “从今天起,没有易云,没有盘古,只有天逸先生。”易云,不,盘古,也不对,现在应该叫天逸先生了。天逸先生低下了头,嘴角泛起了一缕恶趣味的笑意。

    “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先生的意思呢?还真是期待啊!听别人叫我‘先生’的时候,会是什么有趣的场面啊!”

    这个想法在心中一闪而过。天逸来到东海之上,望者海面上的一片混沌之处,嘴角勾起一摸神秘的笑意。原来这混沌之处,乃是一块混沌碎片。

    天逸对着那混沌碎片一挥衣袖,那混沌碎片便从海面上消失了。再出现时,天逸已经出现在了洪荒天地之外的混沌之中。天地间,能够这样不加任何防护,悠闲的立身混沌的除了他之外,恐怕再无他人了,就是圣人也不行。

    只见他抛出一鼎,这便是那混沌鼎。一挥手,将那混沌碎片扔入混沌鼎中,又打出一团混沌之火,开始对那混沌碎片进行炼制。又不断采集混沌之气,注入混沌鼎中,将那混沌碎片,炼制成一座山峰状。快要炼制成功的时候,又在上面打如一忆三千六百九十一万道禁制,又布下三万六千五百阵法。这三万六千五百阵法环环相扣,又组成三百六十五道大阵;这三百六十五道大阵,又组成八门绝杀之阵;这八门绝杀之阵,又组成了一门混沌大阵。

    炼成之后,天逸给它取名为天机岛。天逸看者手中的宛若一块废石头的小岛,自语道:“不错,虽说没有鸿蒙紫气,比起混沌开天斧级别低一些,攻击弱一些,防御比起化为十二品金莲、十二品青莲、十二品业火红莲的三十六品鸿蒙紫莲来要低一些,但是,勉勉强强可以够格做我的道场了。”

    幸好现在天地初辟,没有生灵,不然,听了他这话,估计所有洪荒生灵都要来找他麻烦了。

    天逸将天机岛一抛,将天机岛变成方圆万里大小。一闪身,来到天机岛顶端。一挥手,出现了一座连绵千里的宫殿群。他将其命名为混沌宫,正中一大殿,将其命名为混沌殿。

    他又从中间将岛屿分为三层,最上一层,为混沌宫所在,充满混沌之气。可能这里只有他这个怪物能呆。中间一层,充满了五行之气。最下一层,充满了浓郁的天地灵气。而且,天机岛还在不停的聚集灵气,而且还是有进无出。

    天逸看了看自己规划的岛屿,觉得没有生气。便将再混沌之中收集的灵物拿出来,移栽到岛上来。可惜,那些混沌之中的灵物,只能在混沌之气中生存,整个岛屿,看起来,还是太荒凉。

    “我在这混沌之中已有万年了吧。该去洪荒之中看看了,怎么说那也是自己开辟的天地啊。”

    想完,天逸便收了天机岛,来到了洪荒。

    天逸在洪荒中又游荡了万年,此时,天地之中,洪荒五族为主角。一些大神通者还没有出世。这洪荒九族分别是:龙族、凤族、麒麟族、白虎族、九尾狐族。

    在这万年之中,洪荒天地简直被天逸刮了几层皮。让洪荒几乎便得荒芜。不过,天机岛,却变得生机勃勃。

    天逸那个高兴啊!想不到这次洪荒之行,居然意外发现了人书和地书。这两本书居然在麒麟族和龙族里。望着手中的天地人三书,天逸心中乐开了花了。天地人三书合一,可重定天道啊。不过,天逸高兴的并不是这个,重定天道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开的天地又要归于混沌了。而且,他也没有想过重定天道。他高兴的是,可以将镇元子收为徒弟,可以让地府不被佛门入侵。虽然现在没有地府,也没有佛门。他更高兴的是,有了人书,不用后土去立六道轮回,而他自己就可以将自己开辟天地没有轮回之所的缺陷补起来。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

    想到就做到,天逸便去收镇元子为徒。现在天地初开不过两万载,鸿钧还没成圣,还不知道在昆仑山的哪个角落里呆着呢,更何况镇元子,恐怕还没化形呢。

    天逸望着面前的这棵树,心想:这就是那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成熟,一万年才结三十六枚果子的人参果树啊!

    天逸又向人参果树的根部探去,果然有一团先天土灵之气。“我的徒儿,让为师来帮帮你吧。”说完,对着那团土灵之气一指,射入一道土黄色的灵光。这灵光可不简单,乃是天逸采自混沌之中的先天土之本源。

    只见那灵光一进入那团土灵之中,那团土灵之气便变得凝实且不断翻腾起来。天上在这时也飘来一片灰色的云朵,云层越积越厚,忽然又开始旋转,变成一个旋涡。而此时,那团土灵之气也翻腾的越来越快。

    终于,一道紫色的雷电向那团土灵之气劈了下来。九九八十一道雷劫过后,那团土灵之气化作了身穿土黄色道袍的少年。

    那少年对着天逸拜了一拜,道;“多谢前辈助我化形。”

    天逸受了他一拜,待他起来后,看了他一会,说:“你我有师徒之缘,你可愿拜我为师。”

    那少年听了之后喜不自禁,对着天逸拜倒,说:“弟子拜见师尊。”

    “好,好,好。”天逸笑着对他说:“你以后就是我大弟子,你以后就叫镇元子吧。”

    “谢师尊赐名。”

    “好了,你起来吧,跟为师回去,传你本门妙法。”

    天逸和镇元子还有那人参果树顿时消失不见。

第四章 观争斗悟生灭之道

    天逸将镇元子还有那人参果树带到了山谷之外,便将他们放了出来。镇元子将人参果树收好,便恭恭敬敬的站在天逸身后。天逸转过身来,对着镇元子,一道紫气射入镇元子的天灵。

    镇元子在天逸将这道紫气打入天灵的时候,便感觉头脑中多了无数信息,便专心吸收体悟起来,心知,这是天逸在传授本门*。

    天逸这次可是大方了一回,他给镇元子的,正是他记录在天书之中的造化玉碟的全部大道,可不是鸿钧的那造化玉碟残片里残存的三千法门能比的。

    天逸看镇元子正在体悟大道,知道他一时半会是醒不了了,便将他放到了天机岛的第二层。天逸想了想,反正无事,便又开始在洪荒之中无聊的游荡,顺便看看还有没有被自己忽略的漏网天材地宝,以及一些出世的宝物。

    “凤舞,这次看你还怎么逃!”

    墨麟望着眼前云雾米蒙的山谷,满脸狰狞,恶狠狠的道。

    在墨麟的身后,站着一群修士,其中最低的都有金仙修为。墨麟本人更是有准圣修为。(修士的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人仙、地仙、天仙、金仙、大罗金仙、太乙真仙、准圣,再上面就是圣人的级别了。)

    “墨麟兄,让你久等了。”

    这时,一个满脸胡须的壮汉样的修士带着一群修士从云层上降了下来。

    墨麟听了这声音,立刻换了一副笑脸,朝来人迎了上去。

    “原来是敖兄来了。”

    两人便不去管带来的人,旁若无人的聊了起来。

    此时,山谷之内。

    凤舞气呼呼的坐在大殿里,心中怒火烧天。她想不到,墨麟与敖胜居然无耻的伏击围攻自己。若不是自己乃是九彩神凤,又有先天灵宝五火七禽扇,恐怕就不能如此轻易的在麒麟与龙族两族族长的围攻之下脱身了。

    “族长,不好了~~”

    只见大殿门口惶惶张张的冲进来一个人。

    “惶惶张张,像个什么。”凤舞心情正不好,忽见一下属族人如此惶惶张张,顿时满腔的怒火好象找到了宣泄口似的,一股脑儿向那人涌去。不过凤舞不愧是凤族族长,训了一句便清醒过来。

    “有什么事,说吧。”

    那人畏畏缩缩的看了凤舞一眼,才小心的说:“族长,大事不好了,麒麟和龙族两族族长带着各自的族中精英打来了。”

    凤舞听了,心中的怒火再也压不住了,强大的南明离火之力喷薄而出,身体表面的南明离火窜出一仗多高。

    “墨麟,敖胜,你们认为攻打我凤谷就那么容易吗?”

    凤舞心中冷笑一声,率先向谷口冲去。其余凤族成员也紧跟其后向谷口而去。

    谷外,敖胜看了看不断死伤的龙族弟子,心中不由暗暗着急,但也不得不感叹,这凤族的九天翼风大阵真是厉害。转头看了一眼墨麟,发现他的面上并无着急之色,不由气急,心中一阵不满,但脸上却半点表情也无,向墨麟走了过去。

    “墨兄,有什么办法能破这大阵吗?”

    墨麟听了,微微一笑,悠闲的祭出一物,却是一青蒙蒙的拳头大小的珠子。看他祭出这一圆珠子,敖胜满脸不解与茫然。但,隐身在云层之中的一个家伙却是看着那珠子两眼放光。这人就是天逸了。他本来在洪荒无聊的游荡,经过这凤谷的时候正看见龙族和麒麟族围攻凤谷,便停下来想看看热闹,却不想遇见了这宝贝。

    墨麟看着敖胜满脸茫然,心中一阵得意:终于有你龙族也不认识的宝贝了吧。“敖兄,你可知道,这先天五行本源各孕育有一先天至宝,便是那五灵珠,我手中的便是那风灵珠,又叫定风珠,可定天下万风。区区九天翼风,只要这定风珠一出,立刻就会消失于无形。”

    但这话听在敖胜耳朵里,就变成另一种意思了。“你有定风珠却不拿出来,让我龙族死伤大半,你这是想消耗我族的实力啊!看来凤族过后,你就要对我龙族下手了吧。”

    虽然敖胜心中转过了很多的念头,但却没有表现出来。对墨麟说:“还请墨兄快些破阵吧。”

    阵势一破,三族就开始拼杀起来,谁也没有多余的语言。但,敖胜却没有先前那般卖力了,连带所有龙族子弟都是如此,处处只求自保,保存实力。

    天逸看着凤谷之中血液残肢飞舞的惨烈场景,看着那些本来纵横洪荒的强着一个个陨落,以他混元鸿蒙至尊的境界,自然不会受到影响。一挥手,将墨麟的风灵珠摄到手中,顺手抹去了其中的元神烙印,收了起来。底下的墨麟却因灵宝被夺,元灵被毁,身行一顿,喷出了一口心血。

    天逸刚转身欲走,眼睛却扫到自己脚边一朵小兰花,正开得生机勃勃,顿时心中一动,凤谷之中的死亡场景与兰花的生机勃勃在脑海之中交替闪现。自己的开天大道,造化玉碟之中的道,也浮上心头。

    一个疑问在脑中轰然炸开,何为生?何为灭?

    天逸知道,自己突破的契机到了。便蹲下身,小心翼翼的将兰花移栽到天机岛第三层,将天机岛隐入混沌虚空,一闪身来到天机岛第三层,盘坐在混沌殿的云床之上,将岛上所有阵法启动,便参悟生灭之道去了。

第四章 观争斗悟生灭之道

    天逸将镇元子还有那人参果树带到了山谷之外,便将他们放了出来。镇元子将人参果树收好,便恭恭敬敬的站在天逸身后。天逸转过身来,对着镇元子,一道紫气射入镇元子的天灵。

    镇元子在天逸将这道紫气打入天灵的时候,便感觉头脑中多了无数信息,便专心吸收体悟起来,心知,这是天逸在传授本门*。

    天逸这次可是大方了一回,他给镇元子的,正是他记录在天书之中的造化玉碟的全部大道,可不是鸿钧的那造化玉碟残片里残存的三千法门能比的。

    天逸看镇元子正在体悟大道,知道他一时半会是醒不了了,便将他放到了天机岛的第二层。天逸想了想,反正无事,便又开始在洪荒之中无聊的游荡,顺便看看还有没有被自己忽略的漏网天材地宝,以及一些出世的宝物。

    “凤舞,这次看你还怎么逃!”

    墨麟望着眼前云雾米蒙的山谷,满脸狰狞,恶狠狠的道。

    在墨麟的身后,站着一群修士,其中最低的都有金仙修为。墨麟本人更是有准圣修为。(修士的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人仙、地仙、天仙、金仙、大罗金仙、太乙真仙、准圣,再上面就是圣人的级别了。)

    “墨麟兄,让你久等了。”

    这时,一个满脸胡须的壮汉样的修士带着一群修士从云层上降了下来。

    墨麟听了这声音,立刻换了一副笑脸,朝来人迎了上去。

    “原来是敖兄来了。”

    两人便不去管带来的人,旁若无人的聊了起来。

    此时,山谷之内。

    凤舞气呼呼的坐在大殿里,心中怒火烧天。她想不到,墨麟与敖胜居然无耻的伏击围攻自己。若不是自己乃是九彩神凤,又有先天灵宝五火七禽扇,恐怕就不能如此轻易的在麒麟与龙族两族族长的围攻之下脱身了。

    “族长,不好了~~”

    只见大殿门口惶惶张张的冲进来一个人。

    “惶惶张张,像个什么。”凤舞心情正不好,忽见一下属族人如此惶惶张张,顿时满腔的怒火好象找到了宣泄口似的,一股脑儿向那人涌去。不过凤舞不愧是凤族族长,训了一句便清醒过来。

    “有什么事,说吧。”

    那人畏畏缩缩的看了凤舞一眼,才小心的说:“族长,大事不好了,麒麟和龙族两族族长带着各自的族中精英打来了。”

    凤舞听了,心中的怒火再也压不住了,强大的南明离火之力喷薄而出,身体表面的南明离火窜出一仗多高。

    “墨麟,敖胜,你们认为攻打我凤谷就那么容易吗?”

    凤舞心中冷笑一声,率先向谷口冲去。其余凤族成员也紧跟其后向谷口而去。

    谷外,敖胜看了看不断死伤的龙族弟子,心中不由暗暗着急,但也不得不感叹,这凤族的九天翼风大阵真是厉害。转头看了一眼墨麟,发现他的面上并无着急之色,不由气急,心中一阵不满,但脸上却半点表情也无,向墨麟走了过去。

    “墨兄,有什么办法能破这大阵吗?”

    墨麟听了,微微一笑,悠闲的祭出一物,却是一青蒙蒙的拳头大小的珠子。看他祭出这一圆珠子,敖胜满脸不解与茫然。但,隐身在云层之中的一个家伙却是看着那珠子两眼放光。这人就是天逸了。他本来在洪荒无聊的游荡,经过这凤谷的时候正看见龙族和麒麟族围攻凤谷,便停下来想看看热闹,却不想遇见了这宝贝。

    墨麟看着敖胜满脸茫然,心中一阵得意:终于有你龙族也不认识的宝贝了吧。“敖兄,你可知道,这先天五行本源各孕育有一先天至宝,便是那五灵珠,我手中的便是那风灵珠,又叫定风珠,可定天下万风。区区九天翼风,只要这定风珠一出,立刻就会消失于无形。”

    但这话听在敖胜耳朵里,就变成另一种意思了。“你有定风珠却不拿出来,让我龙族死伤大半,你这是想消耗我族的实力啊!看来凤族过后,你就要对我龙族下手了吧。”

    虽然敖胜心中转过了很多的念头,但却没有表现出来。对墨麟说:“还请墨兄快些破阵吧。”

    阵势一破,三族就开始拼杀起来,谁也没有多余的语言。但,敖胜却没有先前那般卖力了,连带所有龙族子弟都是如此,处处只求自保,保存实力。

    天逸看着凤谷之中血液残肢飞舞的惨烈场景,看着那些本来纵横洪荒的强着一个个陨落,以他混元鸿蒙至尊的境界,自然不会受到影响。一挥手,将墨麟的风灵珠摄到手中,顺手抹去了其中的元神烙印,收了起来。底下的墨麟却因灵宝被夺,元灵被毁,身行一顿,喷出了一口心血。

    天逸刚转身欲走,眼睛却扫到自己脚边一朵小兰花,正开得生机勃勃,顿时心中一动,凤谷之中的死亡场景与兰花的生机勃勃在脑海之中交替闪现。自己的开天大道,造化玉碟之中的道,也浮上心头。

    一个疑问在脑中轰然炸开,何为生?何为灭?

    天逸知道,自己突破的契机到了。便蹲下身,小心翼翼的将兰花移栽到天机岛第三层,将天机岛隐入混沌虚空,一闪身来到天机岛第三层,盘坐在混沌殿的云床之上,将岛上所有阵法启动,便参悟生灭之道去了。

第五章 出关讲道收徒鸿钧

    在天逸闭关的时候,凤、龙、麒麟三族的大战却越来越激烈,终于将所有的太古洪荒的种族都卷入其中,形成了开天以来第一个杀劫。洪荒大地顿时一片腥风血雨,无数生灵,化为恢恢。这场杀劫共经一千九百六十年,整个洪荒被破坏的一片荒凉。自盘古开天至今,所诞生的太古生灵死了个九层九。至此,洪荒太古时代过去,又一个新的时代来临。这个时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个大神通者泛滥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名字叫做上古洪荒。

    镇元子自从天逸将造化玉碟内所蕴涵的天道法则打入他的识海,便开始体悟起来。镇元子也明白天逸的意思,在体悟的同时,结合自己土灵之精的优势,创出了一套适合自己修炼的法诀,他为之取名为《戌土真诀》。

    自从天逸闭关,将天机岛隐入混沌之中,已经一千一百年了。这可苦了天机岛第三层,被天逸弄到岛上来的洪荒异种,天地灵根了,你道为何?原来,这些个洪荒异种,天地灵根在被天逸弄来的时候,可是满心欢喜的。在这里,不仅灵气比洪荒还浓厚,而且,天逸还传它们修炼之法。

    想这洪荒,天地初开,万物生灵都是凭本能修炼,那有什么好的功法。这些个洪荒异种,天地灵根,顿时在心中对天逸死心踏地,以主视之。谁知,天逸闭关将天机岛隐入混沌之中。这些个洪荒异种,天地灵根,修炼之时,道行法力不断提升,却因为在混沌之中,没有天劫,始终无法化形,不由希望天逸快些出关。一来,它们可以度劫化形;二来,有天逸在,它们度劫也更有把握。

    天逸自从闭关,便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在脑海之中不断回忆,将开天大道,造化玉碟重新参悟。幸好天逸闭关之前怕自己闭关时间过长,进入了混沌珠之中。这混沌珠也无多少攻击力,只是防御不错。但,混沌珠最大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自成一混沌世界。而且珠内与外界的时间比,完全由使用者的修为来定。以天逸的修为,已经可以珠内万载,珠外一瞬了。如此,外界已经一千一百年过去了。

    在天机岛第二层,五行之气,浓若液态。有一穿着土黄色道袍的的少年,无尽的土灵之气在其周身环绕。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这少年便是镇元子。突然,这少年身前冒出一人。这人出现的甚是突兀,没有一丝的波动。

    镇元子好像有所感,睁开眼,只见一身穿月白长衫,头戴紫金琉璃朝天冠,手拿一折扇,面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头发银白,眼如混沌,嘴角一抹笑意。不是天逸是谁?

    “弟子拜见师尊。”

    镇元子心想,师尊又有了突破啊!除了好看一点,简直比凡物还平凡。与这仙境是那样格格不入,却又和谐无比。

    “起来吧。”顿了顿,看了镇元子一眼,见他已经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到了大罗金仙之境,心中赞许。又对镇元子道:“你去向岛上第三层传我之意,为师三日后将讲道,凡岛上开灵智者,皆可来听。另外,你告诉它们,它们的问题我会在讲道的时候为他们解决,让它们不用担心。”

    “是,师尊。”说完,就向第三层而去。

    天逸心中那个高兴啊!这次闭关,不仅成功成就了生灭之道,成就了混沌无极至尊,超脱天道之外,还将开天功德全部吸收,境界稳固。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位终生挚爱。想到这,眼中闪过幸福的笑意。随即又想到还要过一元会才能在一起,顿时感到一阵惆怅。

    三天眨眼即过。天逸来到第三层,身后还跟有一人。第三层的各种开了灵智的生灵按修为高低依次而坐,镇元子因为是天逸的弟子,一人坐在最前,天逸一挥手,在镇元子的身旁又多了一个蒲团,对身后的那少年说:“你坐那。”

    那少年应了一声是,便坐了上去。天逸手一挥,一道九彩的光芒将第三层笼罩,接着渐渐消失。只见光芒消失后,第三层所有道行法力达到的,都化了形。

    一众化形的异兽灵根顿时一齐高呼:“岛主慈悲。”

    天逸虚空盘坐,指着坐在镇元子旁边的少年说道:“他为我二弟子,名叫鸿钧。”又指着一鲲鹏所化的道人道:“你可愿意为我坐骑?”那道人连忙道:“鲲鹏愿意。”

    天逸点了点头,便开始讲道:“混沌而无极,无极生太极,两仪四相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逸讲道,甚是平凡,只有声音在回荡。

    天逸讲道一直过了八百一十年。天逸停了讲,让众人都散了,只将镇元子、鸿钧、鲲鹏留了下来,对镇元子说:“此物为地书,与你有缘,好生祭炼,好生参悟。”说完,又拿出一物,乃是一玉碟,对鸿钧说:“此物内含大道法则,好生参悟。”又拿出一物,乃是一图卷,对鲲鹏说:“此乃山河图,好生祭炼。”又对三人说:“你三人可以出岛了,你们都是准圣修为,想来不会有危险,此去,自有一番机缘。鲲鹏,你去那太阳星上,将两个叫帝俊和太一的人收为弟子,好生调教。好了,你们可以走了,没我相招,你们也不用回来。千年后,再来听讲吧。”

    “是,师尊。”三人刚准备走,却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经到了洪荒之中了,不由在心中大叹:师尊*。

第六章 悟生灭鸿钧成圣

    送走鸿钧、镇元子和鲲鹏之后,天逸便开始专心体悟自己的生灭大道。

    鲲鹏和镇元子、鸿钧分开后,便来到了太阳星上,寻找那天逸所说的帝俊和太一两人。没过多久,便找到了抱着混沌中和河图洛书睡在太阳真火之中的两人,见两人没有醒,便在旁边等了起来。

    镇元子和鲲鹏、鸿钧分开后,变回了自己当初所在的那座山,布下阵法,做起了自己的道场。将山取名为万寿山,在山上见了一道观,取名为五庄观。随手将山中两颗松树点化,为他们分别取名为清风、明月。又传了两人一些道法,命二人好生修炼,并看护山门,便闭关去炼化参悟地书去了。

    鸿钧和镇元子、鲲鹏分别后,便回了自己的老家昆仑山,布下万千凶杀之阵,喜滋滋的去参悟天逸给他的盗版造化玉碟了。

    洪荒大地又经过千年,终于又恢复一些生气,出现了一些大神通者。三清、女蜗、伏羲、帝俊、太一、金母元君、红云、冥河、准提、接引、十二祖巫等等一些人。

    帝俊和太一,一醒来,就发现了在一旁的鲲鹏,略一思量,就知道这几千年来,便是眼前之人在照顾他二人,便向鲲鹏拜了一拜,道:“多谢前辈的照顾。”

    鲲鹏看了他们一眼,道:“帝俊、太一,我与你二人有师徒之缘,特来这里,你二人可愿拜我为师?”

    帝俊、太一两人听了鲲鹏的话,心中顿时欣喜,皆向鲲鹏拜了九拜,道:“帝俊、太一,拜见师尊。”

    鲲鹏听了,也是大喜,两道灵光打入帝俊和太一两人的天灵。道:“这是给你二人的修炼之法,你二人切记好生修炼,不得偷懒。”

    帝俊和太一见一道灵光进入了自己的天灵,顿时无数信息在脑海之中涌现,又听了鲲鹏说的话,这才知道这些信息是修炼之法,心中喜不自禁。连忙答道:“弟子定会勤奋修炼,不落师门脸面。”也难怪他们这样,这亿万年来,他们哪有什么修炼之法,全是凭借本能的修炼。

    鲲鹏收了帝俊和太一为徒,便一边指导他二人修炼,一边游历洪荒,秉承天机岛一脉的风格,所过之处,简直寸草不留。看得帝俊和太一是目瞪口呆。鲲鹏见了帝俊和太一的表情,觉得自己该好好教教自己这两个徒弟了,否则,他们在两个师兄面前这样,自己岂不是很丢脸。

    便对帝俊和太一教训起来:“你们这是什么表情,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况,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师门好,我师尊,也就是你们的师祖,说过,不管什么天材地宝,遇见就要收走,即使自己不用,也可以给以后的徒子徒孙用,就算自己不用,徒子徒孙也用不着,也不能留给别人。知道不?”

    帝俊和太一才刚出来没多久,好似一张白纸,听到鲲鹏这么说,顿时也觉得师尊说的有道理,又听说还有一个师祖,寻思着见到师祖,也要孝敬,便也学着鲲鹏的样子做了起来。鲲鹏见人两人如此儒子可教,便将天机岛的厚黑学对二人请囊相授。

    鲲鹏在洪荒一路游历,路过昆仑和万寿山时本想去见一下鸿钧和镇元子的,也好将让帝俊和太一见见两位师伯的。可谁知,二人皆还没有出关。又有感于万物生灵没有修炼之法,只凭借本能修炼,就带着帝俊和太一回了自己的老家,北冥,设下道场,传话洪荒:“吾乃鲲鹏,有感于天地生灵没有修炼之法,特在北冥设下道场,开坛讲道,愿来者,皆可来。”说完,就开始讲道。而帝俊和太一,坐在最前排,其他的,都是北冥之地闻讯赶来的生灵。

    由于,鲲鹏所传,都是修妖之法,来听道的生灵,都称呼其为“妖师”。

    过了五百年,又一道声音传遍洪荒。“吾乃镇元子,将在万寿山五庄观开坛讲道,传那灵气修仙之法,愿来者,皆可来。”

    顿时,洪荒之中一些灵气仙根或是彩霞云朵等等轻灵得道的生灵皆向五庄观而去。那些在五庄观听道的修仙之人,因此,称呼镇元子为“地仙之祖”。

    天逸自从闭关之后,就进入对生死幻灭的感悟之中。前生种种,今朝幕幕,不断在脑海之中闪现,身化万物的场景,挥斧开天的画面,生命的孕育,万物的幻灭,不断交织,天逸,就在这其中感悟着。将生灭之道不断的完善着。不知过了多久,天逸看见了一种玄之又玄的规则,他知道,这是大道,天道其实只是大道之下的一种层次,与大道相比,天道算什么。突然,从天逸的头顶飞出一本古朴的书,与大道融合在一起,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亿万年,也许是一瞬间。天逸自己也不知过了多久。那本书,又回到了他的体内。但天逸知道,已经不是原来那本代表天道的书了,而是大道的法则。而天逸,也在这时,脱离了大道法则,与大道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天逸醒了过来,给人的感觉,除了认为他是一个帅哥外,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不管是大道之中,还是天道之内,都没有了天逸,他彻底的超脱了。圣人,现在在天逸的眼中看来,是那么的可笑。

    昆仑,鸿钧终于一造化玉碟斩去执念,斩三尸成圣。顿时,一股威压遍布洪荒,无数星光洒落,天空中仙乐飘扬,金花灿灿。

    洪荒生灵本能的向鸿钧方向朝拜,而这时鸿钧耳边却响起一阵温和的声音:“你不用来天机岛了,你证的乃是无情道,你要立教,也不须尊我为教祖。”

    鸿钧听了这话,心中骇然,这才知道自己这圣人,对天逸来说,什么都不是。最后想了想,也想通了,便对洪荒大地上的生灵说道:“吾乃鸿钧,已成浑元圣人,将在紫霄宫开坛讲道,有缘者,皆可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899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盘古最新章节! 作者:仙尘蝶变所写的《重生盘古》为转载作品,重生盘古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盘古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盘古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盘古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盘古介绍:
不一样的盘古重生盘古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盘古,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盘古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