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伐清TXT下载伐清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伐清全文阅读

作者:灰熊猫     伐清txt下载     伐清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八节 混乱上

    康熙十一年、永历二十六年正月,桂林,平西王府,。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自从夺取了广西后,吴三桂就把王府搬到了桂林。因为他已经把战略方向从昆明转移向了湖南,或许还有广东,所以呆在贵阳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且转移到桂林还可以向李定国显示自己的诚意。

    这几天吴三桂的心情相当不痛快,连过新年都没有过好。几个月前,前好不容易盼到两江打起来了,平西王立即厉兵秣马,就等着突袭湖南。结果没两天,先是蒋国柱、接着是张朝,先后宣布告老还乡……不,是告老跑到四川去了。差不多同时,吴三桂就听说耿精忠反正了,还帅领大军杀入了浙江。当时吴三桂暗道一句“苦也”,两江还没有乱起来,还没能把成都和北京的注意力吸引走,那么耿精忠不是成了众矢之的了吗?

    果然不出平西王所料,一开始耿精忠进攻还算顺利,但八月初就在绍兴城下陷入了僵持。浙北和江南的军队源源不断地赶到,依仗坚城、河流挡住了耿藩的攻势;相持了一个月后,本来保持中立的浙东张煌言部突然宣布援闽,下令隐蔽在温州附近的浙东明军攻打耿军的后路——本来浙东军还想再等些日子,让江南绿营和耿藩再拼几天,但听说进展不利的耿藩为了强攻绍兴,悍然在浙南大肆拉壮丁、强征粮草,浙东明军忍无可忍,提前发动了进攻。

    耿精忠走运的是,此时他还没有把全部的部队压上绍兴前线,仓促发起进攻的浙东军也准备不足,没能一举切断耿精忠的退路。耿精忠一边分兵抵抗,一边全速撤军返回福建,不过还是丢了三成的兵马在浙江。

    讨逆军、靖难军和浙东援闽军会师后,联手攻入福建。耿精忠收拢残部在仙霞关抵抗,依仗地利挡住了明清联军的进攻。看到耿精忠这么快就不行了,董卫国随即下令靖逆军向福建发起进攻,同时发布檄文称他要砍下耿精忠的脑袋献给皇上做新春贺礼。不过董卫国虽然口气很大,但江西绿营一下子也攻不下耿藩的城池。

    只是耿精忠祸不单行,这时郑经突然在金、厦登陆了。歼灭了耿精忠的防守部队后,郑经在金门发布檄文,称耿精忠反正后形势不利,靖难军和讨逆军两支清军已经从东北攻入了福建,而江西绿营派出的靖逆军也攻入了福建西部,福建的明军(耿军)已经是危如累卵。作为大明的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郑经断然不能坐视不理,故亲统大军浮海前来援闽、援耿。

    看到郑经檄文的时候,从川陕总督高明瞻,到东南各督抚,再到平西王吴三桂,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个念头,这不是邓名惯用的把戏么!浙东的张煌言和邓名是一伙儿的,援闽也就算了,怎么现在郑经也学会了?

    郑经一股气带来了十万大军,而且还有亚洲第二大的舰队来保证机动,顿时整个福建沿海就是风声鹤唳。被郑经突袭后,耿精忠不但不能继续支援前线,还得从前线抽调部队回来防守沿海地区;而北方进攻耿精忠的明清两军得到消息后则是士气大振,知道耿精忠已经是死定了,现在到了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

    九月,耿精忠苦心维持的西北和东北两条防线先后被突破。不过靠着多年在福建的经营,耿精忠的手下还在各个据点里苦苦支撑,同时向各方派出和谈使者,企图找一个能依靠的势力投降。不过耿精忠的努力注定是白费的,赵天霸已经和各方达成协议,任何人都不得和耿精忠单独媾和。本来赵天霸还担心郑经是围剿耿精忠同盟中的最薄弱的一环,但这次郑经倒很痛快,他和统帅浙东水师的郑瓒绪在金门会面,至少表面上这对堂兄弟尽释前嫌,浙东的援闽军和台湾的援闽军欢聚一堂,郑经向郑瓒绪保证,台湾明军会与浙东明军统一行动。

    给耿精忠最后一击的是尚之信。广东尚藩部队在八月就完成了集结,九月,虽然看到耿精忠被击退返回福建,但是尚之信觉得形势未明,就一直没有表明态度。一开始看到靖逆军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尚之信还在琢磨如何突袭董卫国才能取得最大的战果。不过郑经登陆后,局面就开始了一边倒。等到仙霞关失守,联军水陆并进向闽中进发后,尚之信就按捺不住了。

    尚之信认为明军的势力较大,所以决定打起广东援闽军这面旗帜来。尚之信还先礼后兵,发书给耿精忠,建议对方下令给地方官迎接尚家的援军。

    大惊失色的耿精忠急忙回信说他尚有一战之力,现在只是诱敌深入而已,不日就会发起雷霆万钧的反击,把所有踏上福建领土的敌军——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都统统消灭。在信的最后,耿精忠苦苦哀求尚之信看在三藩同气连枝,福建、广东更都是源自东江一脉的情面上,千万不要来援闽。但尚之信不为所动,表示福建的形势很糟糕,所以他一定要来援闽,尤其是看在东江一脉的情面上,对闽省更是非援不可。

    到了十二月的时候,耿精忠丢掉了除泉州以外的全部地盘。现在耿藩余部龟缩在泉州城中做困兽之斗,而城外是靖难、靖逆、讨逆三军,加上浙江、台湾、广东三支援闽军共六路大军。其中明军和清军各三支,把泉州围了个水泄不通。

    其中的广东援闽军最为奇特,因为广州不承认这支援闽军是隶属于广东尚藩的军队——当得知尚之信打出了“援闽”的旗号后,尚可喜大惊失色,当着左右的面前脱口而出:“哎呀,错了,应该用‘荡逆军’的名义啊!”

    虽然张煌言和郑经的明军实力远远强过三省的清军,而且三路清军中的靖难军怎么看都是化妆成清军的明军,但尚可喜却敏锐地发现,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明军似乎不欢迎藩王反正。郑经和浙东军对耿精忠的联合进攻说明这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明军一方的战略,既然如此,尚可喜当然不宜现在打出反正的旗号。反正的机会不能随便浪费,留到以后也许还有用。

    “这个糊涂孩子,就一点不知道审时度势吗?不懂得随机应变吗?”尚可喜知道,尚之信是根据他离开广州前的嘱咐而进行的选择。不过再不懂得变通也是自己的儿子,出了问题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若是换做一般人,说不定此时就会严令尚之信再反正回来,但尚可喜实乃两面下注的宗师,略一沉吟,发现虽然局面严峻,但并非不能变坏事为好事。

    很快尚可喜就做出了决定,对外称尚之信统领的军队为叛军,而广东和尚藩依旧是大清忠贞的臣子;很快,尚可喜更进一步宣称,进入福建的广东援闽军其实是在逃离广东,从而把尚藩和尚之信分割开——如果尚之信分到了一份地盘,那么在儿子手里或是划归尚藩也没有本质的区别,顶多是管理的时候麻烦一些罢了;虽然宣布尚之信为叛军,但实际上广东对尚之信的支持并没有改变,如果这样都无法在福建站稳脚跟的话,那就说明尚藩本来就难以从福建夺取部分领土,就让尚之信再退回来好了,广东依旧保留着反正的机会。

    因为泉州城防坚固,再加上新年到了,所以耿精忠暂时还能在城中苟延残喘,不过看上去肯定是无力回天了。平西王好不容易盼到邓名出海,国内各股势力蠢蠢欲动,结果却是一个个地跳出来送死,先是康熙皇上,然后是两江的督抚,接着又轮到了耿精忠,平西王心里的这份失望就别提了。

    “悔不该啊。”吴三桂对愁眉不展的夏国相说道,平西王的声音听上去好像都苍老了不少:“当初邓名两下江南的时候,本王就应该倾巢而出,先把李定国灭了就好了。要是那个时候拿下了云南,邓名就不敢这么从容腾挪,也不至于如此势大难制!”

    夏国相连连称是,但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他还记得,那时吴三桂最担心的是把老本拼光,清廷就可以趁机把他的藩国撤除了。要是没有邓名,估计吴三桂也就乐呵呵地满足于藩王的地位了,只是现在眼看清廷守不住这个天下,吴三桂的野心才又冒了出来。

    “难道本王最后也要把两省丢给那邓名小儿吗?”吴三桂越说越伤心,气愤地拍案叫起来:“皇上、蒋国柱、张朝,就不知道商量着一起发难吗?现在可好,被成都各个击破了,十年才盼来这么一个机会,本王还有几个十年能等?”

    “皇上的密旨一点儿用都没有。”康熙的圣旨也送到了吴三桂手中,不过这种密旨只有在成都不干涉的情况下,才可能在湖广发挥一些作用;而要想成都不干涉,就需要两江和闽、浙大乱,给吴三桂浑水摸鱼的机会。现在耿精忠就剩一口气了,吴三桂怀疑成都已经平定了核心地区,现在开始把警惕的目光转移到云贵这些边远地带了。

    苦吟再三,吴三桂发现他竟然没有什么可行的对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耿精忠被消灭。他估计各地跃跃欲试的诸侯都会被彻底吓住,再也没有人敢跳出来扰乱邓名的战略了。其实吴三桂也是一样,他本质上不喜欢冒险,而是喜欢脚踏实地;只要不被逼到没有退路的死角,吴三桂也不愿意进行输多赢少的赌博。现在如果孤零零地跳出去打湖广,怎么看都是胜算不大。

    就在吴三桂快要绝望的时候,新的机会好像突然出现了。

    ...

第六十七节 守法下

    “根据暂行的法典,每一个同秀才、或是如同秀才,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可以开始拿津贴。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直到现在为止,在四川和浙东推行的宪法和法律仍和最初时一样,声明这是在皇上南狩时的暂行办法。不过院会议论起这件事的时候,一个个看上去都好像完全没有想过皇上回来后又该怎么办,而对四川的同秀才来说,大明律也已经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了;浙东那边虽然才刚刚开始推行,不过同样很多年都不是根据大明律而是浙东军的军法来断案了,前年宣布要推广帝国法律后,浙东军和浙江禁海区都是一片欢腾,因为他们把这部法典视为民法,而用民法取代军法无疑意味着明军高层对保证统治区安全更有信心了。

    “各府给的津贴不一样多,因为这是各府的议院自行决定的,暂行法典只是定一个大框子出来,具体给多少,怎么给都要由各府酌情处理。”这个津贴有的府给的比较多,比如叙州为了鼓励移民和生育就是每月都给,而成都是在出生时给一笔就完,夔州因为比较穷负担不起,所以是象征性地给产妇一个红包,计划等以后有钱了再提高;建昌最有意思,因为法学大师贺道宁有大笔的家产在建昌,所以他现在已经把自己视为建昌人,好像做实验一样给建昌制定了非常详尽的津贴规则,不同收入的人拿到的津贴还大不相同,失业的人的津贴是富豪的好几倍,而且当他有了稳定收入后就会下降——建昌的有钱人很多都是不在乎这几个钱的退休军阀,所以大家都给贺道宁的面子,让他的司法实验计划轻松通过。

    而这些津贴理论上相当于入股,从父母手中赎买了对孩子完全的所有权——国家帮助养孩子,所以父母不能想杀就杀、想卖就卖。以后父母想出售女儿、无论是童养媳还是换亲或是其他什么的,理论上都需要官府这个“股东”同意,而官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的。

    “想娶四川姑娘,需要她父亲和官府的同意,官府会无条件支持姑娘的愿望,只要姑娘本人在官员面前亲口承认这是她的愿望,官府就会同意婚事。我的女儿也是帝国的国民,十八岁以后也会获得女同秀才的功名,到时候我和官府的意见是一样的,只要她喜欢,我再看看还行,大概就不会反对了。”邓名不慌不忙地冯锡范解释道,以前他也是用同样的道理打发了其他的提亲人。

    “丞相也拿津贴?”冯锡范闻言大吃一惊,他到不是没听说过四川给孩子津贴一事,不过他从来没有想过邓名也会在乎这点小钱。

    “只有皇帝出口成宪,是法律管不到的;而我只是皇明的丞相,不是皇帝本人,法律在我之上;作为一个军人,我也是四川成都府的如同秀才,现居住地在成都十七厅。每次选举厅长的时候我如果在就会去投票,给我的津贴我当然也会拿。”邓名笑道,前年为了不违反官员不许经商的规定,邓名把他的象牙进口公司的股份卖掉了大半,至此邓名已经完全置于法律之下,作为交换就有了完整的的公民权:“既然我拿了津贴,就要放弃对儿女婚事的独断专行,否则就是违法,就要被告罚款、甚至坐牢呐。”

    女儿出生之前,邓名也想过若是将来有了女儿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遵照这个时代的规矩,为她认真地挑选一个看得过去的婆家,为她找一个可能会畏惧或是有求于邓家权势的夫婿。虽然四川底层百姓的婚姻已经相当自由了,不过上流社会依旧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路,婚姻自由在他们看来只是因为大移民的特殊背景,是为了克服四川早期困难的权宜之计,迟早还会变回原样。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普遍现象,所以邓名也曾犹豫过。不过等女儿出生后,邓名每天在她吃奶后抱着她轻轻拍打,耐心地等待她打嗝的时候,最终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都不妥协,如果这个社会还不赞成自由恋爱,那就去改变它;如果上流社会还不懂得为婚姻自主高声叫好,那邓名就去手把手地教他们好了。

    冯锡范若有所思,邓名又补充了一句:“虽然帝国宪法还没有规定不许纳妾,不过我已经公开声明,我的儿子不许纳妾,我的女婿也一样——我的遗嘱也都写好了,并且公证过了,如果我儿子敢纳妾那就会失去我的遗产继承权;我的女婿在婚前必须签协议,如果敢纳妾就要和我女儿离婚、赔偿损失,并且放弃子女给我的女儿——还有,我规定我儿子要想继承我的遗产,就必须立下和我一样的遗嘱,而我的女婿也一样。”

    看着错愕不已的冯锡范,邓名哈哈笑起来:“刚才我说过了,法律在我之上,所以无论是我儿子还是女婿,我都无法用法律去管束他们,只能靠这种协议了——话说回来,既然我的规矩是这样,冯卫士觉得我的女儿还是延平嫡子的良配吗?”

    冯锡范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思考了片刻才问道:“既然丞相不管令嫒的婚事,那别家的儿郎若是想成为丞相的东床快婿,该怎么实行呢?”

    看起来冯锡范还是没有死心,不过只要对方不是搞婚姻包办,那邓名也无所谓:“比如送延平的嫡子到四川上学,现在四川有不少人家的孩子就是在上学时认识了,两情相悦,报请官府批准就成就了姻缘;将来我女儿肯定也要上学,说不定也会看上某个同学。”见冯锡范的目光闪动,邓名急忙补充道:“我可没有答应你任何事,也绝不会从中促成,我女儿要自己看得满意。”

    让嫡子远离东宁去四川,似乎对争夺父亲的宠爱也不是什么好事,冯锡范思量了一番,觉得此事必须要从长计议。

    看到冯锡范开始打退堂鼓了,邓名心里一块大石落地,他是一个有权势的人,也有可观的财富,所以他一定要让这个女儿和将来可能会陆续来到世上的女儿们有选择的权利。不过今天冯锡范的来访也给邓名敲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台湾还有内讧的可能,而这种内讧可能会造成政变和清洗。

    “冯卫士觉得东宁将来会永远游离于中国之外吗?”邓名觉得消除台湾内讧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东宁文武发觉他们争夺的东西似乎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值钱。

    “丞相此言何意?”冯锡范顿时紧张起来了。

    “冯卫士可能觉得东宁会是一个向中国称臣,和朝鲜一样有着治权的藩国吧?不过依我想来,东宁和朝鲜情况不太一样,朝鲜那边真的是太穷了,环顾中国周围,恐怕除了真没有比那块更贫瘠的土地了,朝鲜国王才吃得起面条,因为白面都是我国特别赐给的。更不用说朝鲜北部的山区还那么险恶难行,气候恶劣……当初鞑虏那么贪婪,都不愿意吞并朝鲜,我猜除了日本以外,恐怕再没有别的国家会生出吞并朝鲜的心思来。”

    台湾出产稻米、蔗糖,气候温暖、水源充沛,周围还有暖流鱼场,而且还地处南洋要冲,海贸获益颇丰,任何国家都不会拒绝这样一个行省的加入。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先延平王待我极厚,所以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去煽动院会和东宁的矛盾,将来我觉得延平王的后代也可以考虑把东宁卖给院会,也不失为一条路嘛。”对邓名来说这确实是非常久远以后的事情,和对付晋藩的办法一样,邓名会鼓励台湾的子弟到帝国上学、服役,在帝国内部取得地位,然后慢慢推广帝国的价值观,到时候统一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对于自己这边软实力的优势,邓名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且双方还同文同种,别人想利用民族主义抵抗都做不到。

    最后还有一件事是要为郑成功做的,邓名隐约记起台湾的内讧好像导致郑成功孙子遇害:“刚才我和冯卫士明说了,我不会在延平世子的归属这个问题上有所偏袒,不过如果你们争起来了——”

    冯锡范没有急匆匆地表白绝无这种可能,而是静静地等着邓名的下文。

    “我希望不要出人命,因为都是国姓爷的子孙,如果长子被废,我希望他能到四川去念书,我发誓绝对不会利用长子来给东宁捣乱,而且他要是想回台湾复辟的话,我也会全力阻止他,如果你们信不过我也可以签法律协议。”

    “丞相言重了。”冯锡范忍不住想辩解起来,虽然邓名的前世他最终是发动了流血政变,但此刻台湾内部的矛盾还远远没有到这一步,冯锡范想得还是如何在争宠中取得上风,而不是自相残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甲申年以后的经历来看,争位最后肯定会发展到刀兵相见,自己人杀个血流成河,然后被外人捡了便宜,从来没有一次例外。而你们现在既然动了这个心思,而延平王好像居然还不阻止,那就只好我来未雨绸缪——我这个许诺不仅对长子有效,对你们也一样,如果冯卫士你们不幸失手了,被关进大牢要治罪了。”看到冯锡范的脸色开始发白,邓名笑道:“甲申以后,内讧还真没有善终的——说远了,假如真有那一天,冯卫士可以对审你的官员说一声,就说是我说的,任何人只要肯网开一面放你们去四川,不让你们东宁内部流血,就能得到我永远的感激;而如果伤害了先延平王的骨肉和部将,那我就会感到遗憾和不快。”

    ...

第六十七节 守法上

    事关帝国能不能在菲律宾扎下根基,因此邓名倒也不介意在马尼拉多呆一些时日。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3wし这里和四川一样没有根深蒂固的宗族。华人中有很多生意人,制定契约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官府居然会有这么一天,坐下来如同个生意人一般地和大家讨论国民的权利和义务该如何公平交换。

    至于吕宋的土著,邓名也打算参照郑成功的方式处理,在他的前世,台湾本地的土著完全变成了中国人的一部分。如果郑成功当时没有登陆台湾,或是登陆后采取歧视的政策,或许台湾就会变得和菲律宾、印尼这些西班牙、荷兰的殖民地一般无二吧。

    “最重要的就是提刑官。”邓名对这些吕宋华侨介绍他在四川的经验:“我们的政府完全是效仿商行而建立的。商行彼此能够信任,就是依靠契约能够履行;如果有人违反了大家签订的合约,那就需要有一个讲理的地方。如果没有办法保证契约被履行,那它定得再好也没有用。”

    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最重要的司法权交到少数法官的手中。根绝袁象、贺道宁的经验,邓名觉得能做到的最好办法就是给法官很高的社会地位,让他受到广泛的尊敬,同时给他们很高的工资和福利。但是对法官也要有严格的限制,如果徇私枉法就会被罢免。这样,他们没有必要因为蝇头小利而丢掉受人尊敬的权利和待遇优厚的职务。现在四川司法执行得还不错,邓名觉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贺道宁出售了他父亲的地盘后变成了大富豪,对金钱已经没有太多的追求了。

    在邓名忙着筹备大明吕宋行省和吕宋总督衙门的时候,冯锡范跑来向他辞行。

    “一路顺风。”邓名觉得对方既然去意已决,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挽留,只能告诉对方自己其实也很看重火器,而且兵法这东西靠不住,还是光明正大地交战最稳妥。不过邓名不知道冯锡范能不能听进去——在向盟友推广军事理念上,邓名觉得自己一向很失败,无论是浙东军还是夔东军,就没有几个人把邓名的军事理论当回事。

    “丞相,卑职还有一事。”但冯锡范此行前来的目的似乎不只是辞行,吞吞吐吐地好像还有什么事情想说。

    “冯卫士请讲。”邓名示意对方尽管说好了。但冯锡范看了看周围,却没有当着邓名的卫士立刻说出来。

    见状邓名就带着冯锡范来到后面一间小屋里,这间屋子刚被邓名改成了书房。

    “去年吾王的嫡子出生了。”现在冯锡范的表情看上去就好像是路边卖狗皮膏药的,拍着胸脯对邓名吹嘘道:“世子虽然年纪尚幼,不过一看就是堂堂大丈夫、男子汉,一岁的时候就很有先王的那股英雄气。”

    “是吗?”邓名隐隐约约猜到了冯锡范想说什么,虽然脸上不动声色,但暗地里邓名已经像刺猬一样竖起了全身的刺准备防御。

    “是啊。王上很是喜欢世子……”

    “等一等,我记得延平王已经立世子了啊。”邓名打断了冯锡范:“好像是他的长子,也得到朝廷认可了。”

    “可,可那是庶子啊。”冯锡范焦急地说道:“丞相,自古以来的规矩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当初吾王是心急了点,但既然有了嫡子,那改立世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啊。”

    邓名沉默不语。郑经的长子是他和那个乳娘生的,把郑成功气得一病不起,还导致郑成功下令郑经自裁,临终时的遗嘱也交代把台湾留给弟弟而不是给郑经;郑成功去世后台湾内讧,军队散去了一半之多,还丢掉了金、厦基地。虽然大家表面上不提,但暗地里都视郑经的长子为罪魁祸首,也是个不详之人。

    对于台军的这种观点,郑经也是心知肚明。但正因为郑成功剥夺了郑经的继承权,甚至要拿走他的生命,所以郑经才不能退让,一定要立长子为世子。去年嫡子郑克塽出生后,台湾的郑家和军队中暗流涌动,郑经的正妻不用说,就是郑经的母亲也认为应该改立嫡子为世子;可是郑经却坚决不肯同意,因为他觉得如果废除了长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当年在厦门做错了事。

    知道大部分人都对世子有看法,所以郑经就把辅佐世子的责任交给了陈永华。陈永华是个忠诚的老实人,郑经知道无论别人有什么算盘,陈永华一定会唯他之命是从。

    “当初延平王在厦门做的事确实不对。”邓名缓缓说道。

    听邓名指摘郑经的不是,冯锡范没有接话,不过心里显然是赞同的。

    “但世子并没有错,而且这是延平王的家事,我不能插手。”邓名紧接着的话,打破了冯锡范的幻想,明确表示四川不会掺和到这桩糊涂官司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岂能有嫡不立反而去立庶呢?”冯锡范一听就着急了:“丞相不能不主持公道。”

    “世子是经过皇上许可的,”邓名也知道这个理由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杨在的策划,现在永历天子还在缅南住着呢。要不是因为马吉翔已经没有威胁而且说到底也是杨在的岳父,估计马首辅也得在仰光继续陪皇上:“再说我说话也没有用,我一个外人对延平郡王的家事指手画脚,这是多管闲事吧?”

    “卑职听说丞相前年得了个千金,”冯锡范小心翼翼地说道:“年纪和世子很般配啊,丞相和先王的关系那么好……”

    邓名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果然是这件事”。

    现在邓名已经有一子一女。儿子倒还好,还没有哪个大将或是高官来向邓名推销自己的女儿——因为根据大明的传统,这是很不妥当的事情,皇子应该娶没有显赫身份背景的人家的女儿为妻。虽然邓名不承认自己是皇族,不过大家从来都把他的儿子当皇子看待。

    但女儿出生后,来攀亲的人就络绎不绝。赵少将和另外四个准将不用说了,不管有没有儿子都企图先发制人把娃娃亲给定下;还有夔东众将、晋世子、文督师的长孙……对于这种试探,邓名一概装听不懂。唯一没有来烦他的就是李来亨,估计是因为李嗣名还没有娶亲。而且李来亨始终怀疑邓名是他的堂叔,不来试探就说明李来亨仍然持有这种怀疑,也不知道巩焴到底是怎么给他洗的脑。

    冯锡范事先打听过,邓名的女儿已经两岁了,还没有许配出去,那多半说明邓名觉得他周围没有合适的结亲人选。

    为什么说推销女儿给皇子不妥?如果皇子的岳家本来就很有势力了,那就可以靠着成为国丈来进一步压制异己,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可能会引起皇上的猜疑;而且一旦和某个皇子结亲,那这个大臣也就没有了保持中立的余地。一旦皇子被废,皇帝不会放心手握大权的大臣,往往大臣的一家都会受到牵连——所以有权势的大臣除非已经确定了要支持到底的目标,否则不太愿意进行这种赌博。

    但皇帝的女儿就完全不同了,将来不管哪个皇子继位都无所谓,皇帝总要看在姐姐或是妹妹的面子上照顾一下姐夫、妹夫的。而且就算郑经认为世子的问题事关他的颜面,但只要嫡子成为了邓名的女婿,那郑经肯定还是会选择嫡子做他的继承人,而且会很高兴地改立世子。

    “怎么听着又像是要内讧的味道?”邓名心中暗道。从冯锡范的话语中,好像台湾的嫡子派和长子派已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很多台湾的重臣已经开始下注选边。听起来郑经的态度似乎也暧昧不清,很多嫡子派认为郑经只是碍于面子,而且郑经的决心也不是非常坚定,改换世子只是时间问题。现在邓名的感觉也是同样,如果郑经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足够坚定,让延平郡王府的文武大臣都清楚地知道嫡子不会有任何的机会,那么像冯锡范这种心腹臣僚也不会把宝压在嫡子的身上。

    在邓名的前世,郑经让长子娶了陈永华的女儿,让嫡子娶了冯锡范的女儿。这在现代社会没啥大不了的,三个老朋友嘛,都成了亲戚最好;但在封建藩国中,这简直就是唯恐天下不乱。郑经和他父亲一样在三十九岁突然去世,当时嫡子年纪尚小,立长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也能让明郑有更多的机会幸存下来。但已经无法从嫡子身上抽身的冯锡范没有丝毫改换门庭的回旋余地,就不顾一切地发动了内讧政变,火并了郑经的长子,让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

    现在郑经虽然还没有把冯锡范的女儿指给嫡子,但冯锡范已经开始在嫡子身上下注了,要是促成与邓名女儿的婚约,那他将来肯定是嫡子派的首席功臣。

    “文有陈永华、武有冯锡范,这两个人是郑经的左膀右臂,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对他最是忠心耿耿的两个心腹。可是现在两个人的矛盾就这么深了,再明争暗斗上几年那还了得,不得势同水火吗?”这一路上冯锡范偶尔会流露出对陈永华的一些不满,当时邓名还有些奇怪,因为能在外人面前不小心流露出来就说明成见已深。现在邓名总算是明白了根源所在,他在心里嘀咕着:“难道这是郑经在玩弄什么帝王心术,想让手下互相争斗,好便于他控制?可这是将相不和,而且是完全没有妥协余地、不死不休的局面啊。如果是玩帝王心术,也快到玩火*的地步了吧?”

    想到这里邓名就更加确定,自己绝对不能被拖进延平郡王府混乱的派系纷争中去。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687/ 第一时间欣赏伐清最新章节! 作者:灰熊猫所写的《伐清》为转载作品,伐清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伐清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伐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伐清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伐清介绍:
永历十二年底,
南明最后一个朝廷的最后时刻,满清席卷天下之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李定国,永历政权的最后保卫者,忧死异乡;郑成功,汉家衣冠的最后坚持者,远走海外。
天下皆降闯不降,即使只有几十个人时也会拒绝满清的最后一次劝降……万里江山尽墨,海内群豪全灭,再不是充满希望的战争,只剩余绝望的殊死抵抗 。
强大的敌人,孤身一人的穿越者何去何从?即便能洞悉历史又有何益?是漂泊出洋另图再起,是背靠大海做殊死一博?汹涌而来的百万敌军如怒海狂潮、无边无际,手中的一只孤剑又该如何抵挡?伐清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伐清,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伐清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