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变革的前奏
马惠的幸福在一家人来到徐州后不久结束了,因为也周虎臣要回京了。
河水已经封冻,运河是走不了了,周虎臣必须选择骑马或者坐轿,路途遥远,想要回京过年必须提前行动。眼看是腊月将近,在很多不舍中,周虎臣启程北归。
当周虎臣回到北都,郑森已经在入冬前在天津乘船回了福建。在离开前,郑森被封为靖海大将军,福建总兵官。而他老子郑芝龙的南安伯被加了一个世袭,仍旧是福建总镇,不过,福建总兵官被转移到了郑森身上,不得不说,这个变动充满周虎臣的影子。
黄得功也回到了北都,而王德用则是被安置在了辽地,闫丙泰则是进入了蒙古。对西北吐番等一带的藩属国,朝廷也派出了使者。西伯利亚也被安排了一个文官作为督军,让周虎臣意外的是,这个人竟然是副都御使卫景瑗。这位只知道默默做事的人竟然是自动请缨,西伯利亚苦寒,生活极其艰苦,来往一次需要近一年时间。卫景瑗无疑已经准备扎根在西伯利亚,让周虎臣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敢于任事的执着。
由于季节问题,卫景瑗还要等到明春才会启程,为了西伯利亚的将来,周虎臣还特意上门拜访了一番卫景瑗。
回到京师的周虎臣仅仅上了一次朝,腊月休朝期到了。
要过年了,京师一片繁忙热闹景象。
其实,在京师过年的朝廷重臣是最清闲的一帮人,因为,这些顶级文臣几乎大部分是南方人。兵部尚书张国维不忙过年,因为老尚书的家在金华府东阳县,天寒地冻,还要在内廷值班,路途遥远,他回不去。母亲年迈,妻子和儿子要在膝前行孝,张国维身边没有亲人,很是寂寞。不过,今年还算不错,他的大公子张世凤带着妻子来到了京师相伴,也算是给了张国维一个不再寂寞的新年。
依旧是这座熟悉的院落,除了大门上提前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这座当朝重臣的尚书府邸在京师众多的豪宅前毫不起眼。
周虎臣下马,一名老门子看到周虎臣,他狠命的揉了揉眼睛。
没错,是京中虎周虎臣错不了,虽然留了胡须,也上了些年纪,但那身板和脸孔变化不大。
满头白发的老家人向前几步:“见过虎...侯爷。”
虎少两个字缩回去一个,变成了虎侯爷,这称呼用的,周虎臣笑脸相迎:“老伯,别来无恙?本帅记得我们还是本家,当年还在一起闲扯,怎么现在如此客套?难道老伯忘了以前的老交情。”
熟归熟,一个老下人和当今最显贵的侯爷论交,老人可不敢:“侯爷说笑了,我这老骨头还算结实,您这算是功成名就,小老儿给您见礼了!”
周虎臣哪能让他跪下去,一把抓住老人:“老伯不要客气,老大人在家吗?”
“老爷出去了,不过,长公子来了京师,正好在家,侯爷您稍等,我通知大少爷。”
“羽君兄来了京师,正好喝上几杯!”
兵部尚书的府邸当然不会只用一个花甲老人来看门,一名下人应声而去。
张国维一共有三个儿子,不过第三子在崇祯十五年早夭。大公子张世凤字羽君,在宁波府的一个县里任主薄,老二张世鹏则是在福建担任一个县的知县。张国维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这两个儿子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少照顾,完全是靠自己获得功名。尤其是这位长公子张世凤,由于屡次不中举,只能无奈的做了一名县衙的小吏,足以看出张国维的严以律己。
张世凤和周虎臣其实只见过一次见面,不过由于两家关系不错,也算的上是通家之好。
被张世凤恭敬的迎进府中,两人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张世凤是文化人,虽然周虎臣战功无可比拟,可周虎臣在读书人眼中就是大老粗一个,两人没有多少共同语言。
有一搭无一搭的闲扯中,张国维终于回来了。
“你这个驸马可是难得来我这里,来蹭饭还是请我去吃饭?还是来送礼?”进屋,张国维毫不了客气。
周虎臣更不客气:“我这人饭量大,不吃当朝大司马吃谁?礼物吗?忘带了!”
身份越高,人的接触面其实会变得越窄,被一大群人整日恭恭敬敬,到处是噤若寒蝉,很没意思。能够这样说话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周虎臣无疑是其中最毫无顾忌的一个,也是张国维最喜欢的一个。
这位白了头发的老尚书越来越精神,他想起当年那个横冲直撞的少年,想起他在自己面前死缠烂打的旧景,张国维感慨万千:“转眼几年,小虎已经有了这般成就,老夫今日就破费一下,请你吃一顿。”
“别人请我吃饭是他的荣幸,就是陛下那里的饭我都随便吃,不想吃转身就走,老大人您就荣幸吧!”
张国维就坐,这是大明军事最高长官的私下会面,周虎臣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张世凤很有眼色,他借口让下人准备饭菜退了下去。
话入正题,张国维首先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乌斯藏那里明春就要派出驻军,小虎可有合适人选?”
这明显是在向周虎臣要人,朝中的大佬们估计都有共识,把周虎臣手下有名的将领和强悍的士兵瓜分掉才是对他的保护,手中的力量太强对周虎臣不是好事。
周虎臣稍稍思索道:“吴云端吴将军正值当打之年,我看去乌斯藏不错,可以让他手下士兵融入一些其他军队,这样比较稳如。另外...我认为,这些各地军将的驻守应该采用轮换调防制度,依我看,五年时间一个轮换期很合适。”
答应的到是很痛快,但...周虎臣这好像是要彻底改变兵归将有的旧制。
张国维感慨无限,周虎臣再也不是那个跋扈无边的少年周虎臣了,他变了,变得更加具有政治智慧,完全是为了国家大局考虑。周虎臣现在把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了起来,这个时机可谓掌握的太好了。
没有容张国维回应,周虎臣果断抛出了自己更大的想法:“老大人,这个兵制也需要彻底改一改,应该取消地方卫所制度,我认为可以采用不完全性的募兵制度。国家保留一定数量的职业士兵,驻守各地的士兵采用民间以兵充役的制度,每户人家必须按照丁口服兵役,并给与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服兵役要定出一个年限,比如三年,或者四年,之后,把最优秀的士兵留下来作为职业士兵,退役士兵可以获得一份退役证书,让他们成为预备役士兵,继续享受国家的一些福利和照顾。一旦国家有战事,这些士兵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重新开赴战场,比那些刚刚招募的士兵要强上百倍。在边疆地区,可以征用一部少数民族士兵,给他们更大的优惠政策,这样边防会更稳固,少数民族和汉人生活在一起也会更加融洽...除了西伯利亚太过遥远,不适这个兵事制度...我们的军事制度还要使用彻底军事分开的方法...”
张国维半天没有说话,这战无不胜的周虎臣仅仅是一个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吗?不简单啊不简单!说的头头是道,一环套着一环,极是合理,一个彻底成长起来的周虎臣太惊人了。
“小虎...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张国维狠狠的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随之问道:
周虎臣笑的很平静:“这是简先生和小子共同探讨的一个结果,我认为很合理,当然,一些细节还要根据现状和地方情况做出调整,也要看朝中诸位阁老与陛下的意思。”
能够放出自己的将士,自己分化力量,周虎臣的举动足以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了。同时,他的建议可以有效防止兵归将有而产生出藩镇,利国利民,极其合理,朝中大臣和皇帝怎么会不同意。这种制度不但会改变旧的腐败军事制度,同时也会让国家财政减低压力,无疑是极其合理的一种军事改革。
“这件事老夫来起草,小虎你来附议怎么样?”张国维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变了,变得极其激动。
张国维这不是在争功,因为他这个兵部尚书才是最合适的上书人选,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极大降低文官阶层的阻力。名留史册是附加品,而一个彻底改变不合理的旧有军事制度的机会就在眼前,他怎么会不激动万分。
..
第403章 春的讯息
这是一个祥和的新年,国家在向着前所未有的强盛迈进,民生恢复,整个国家处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
从政的人都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有自己的观点。张国维很会造势,在休朝的这段时间,他把自己军事改革的想法透露了出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铺垫已经做好。
新年的假期断断续续,直到过了元宵节,一切终于正常起来。
气温在明显回升,风不在刺骨,升起的太阳暖暖的,这是春的信息。
皇帝临朝,张国维不出所料的呈上了自己对军事改革的奏折。这次就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次各抒己见的军国大事的议题就这样开始了。
每一项全新的改革都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也涉及到稳定的问题,军事的变革不是一时之间能够获得通过。除了周旋在官员之间,偶尔上朝,周虎臣的小日子很滋润。
对于这次开天辟地一样的军事改革,朝中大员和地方督抚形成两个阵营,一派属于张国维这样的激进派,而另一派则属于保守派,主要是以老臣为主。
现在的大明新生代官员非常多,这些官员年轻,但他们经历了大明的席卷整个天下,强盛和强大就是信心,这些新生代官员无疑成为了激进派的推波助澜者。老派官员则是以东林人士为主,他们不反对进行军事变革,但认为张国维的步调太快,容易引起混乱,所以还是认为应该逐步一点点改变比较合适。
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大明更加强盛,国家更加稳定。
就在朝臣们还在为军事改革的细节争论不休的时候,周虎臣悠哉的上朝了。
“陛下,镇江的军功作坊微臣认为应该继续开支散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军事力量保持长久的优势。微臣经过勘查,认为可以在天津建立一个全新的军工作坊,另外,广州府也要建立一个。这样,我大明的整个军工作坊就会南北趋于平衡,正好各地都有军事的支柱。”
周虎臣很少在朝堂发表什么建议,可一旦开口就是绝对的大事,这一次无疑又是一次非同一般的大事情。
“爱卿所言在理,朕以为,建立新的军工作坊很有必要。但各个作坊的结构必须有一个新的机制,为了防止滋生弊端,这需要一个新的部门来管理,周爱卿有何良策?”朱由菘面色和蔼,可语出有些惊人,竟然考虑的如此周到。
周虎臣躬身施礼:“陛下,如今海内升平,没有战事,臣的四镇总兵之职也该交卸了,这个工坊的事情微臣愿意以身当之。请陛下允许微臣建立一个新的监督机构,也好让工坊成为我大明的军事支柱。”
“高爱卿认为如何?”朱由菘微笑着,他询问起首辅高宏图。
这等于周虎臣把权利交了出来,把最先进的武器工坊交给了国家。首辅高宏图稍稍愣了一下,但很快明白过来,这是一出双簧,周虎臣要把自己的权利逐渐交卸,要把工坊送归国有,皇帝肯定已经和周虎臣有了默契。
对国家来说这是绝对的好事,耽误不得,高宏图立刻出班:“陛下,微臣认为东昌候久经历练,对兵事熟悉无比,完全可以胜任!”
朱由菘点点头,随后看向吏部尚书周堪赓:“周爱卿以为如何?”
“臣附议。”
随后是兵部尚书张国维,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朱由菘对这几位大佬是一个不剩,整个咨询了一遍。
面露微笑,态度和蔼,但谁都明白皇帝已经提前和周虎臣达成了一致,和首辅高宏图与其他阁臣进行沟通是为了获得支持。而现在好像已经不用在考虑,军工作坊归于国有势在必行,这个决议必须赶紧通过。
皇帝支持,首辅和六部九卿同意,朝臣们自然不会反对,眨眼间,军工作坊的事情就这样迅速定了下来。
“陛下,眼看要春暖花开,运河就要开化。军工作坊是国家大事,微臣立刻亲赴天津准备工坊的事情,随后微臣把镇江的工坊进行分流,也好让天津的工坊早日运转起来。然后微臣准备去一趟广州,也做一做准备,让广州的军工作坊早日建起来。”
周虎臣恭恭敬敬的施礼,随后等待皇帝回复。
果然不出所料,周虎臣要做海上准备了,朱由菘笑着刚要开口,却想不到户部尚书蔡懋德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还有一事相奏!”
“爱卿请讲。”
“先帝时期已经有了开海之说,也已经有了成文,但由于战事频繁,这件事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我大明现在四海升平,不如现在把开海的事情也一并办了,也算完成了先帝的遗愿!”
又是一件惊天动地大事,这些事情一下就堆积在了一起。
首辅高宏图稍稍迟疑了一下,没成想礼部尚书钱谦益却抢先站了出来:“陛下,蔡大人所言极是,先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开海之说,先帝的遗愿一定要完成,开海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以减低户部的压力。臣认为,东昌侯正好出海,可为钦差大臣。”
凛然的微言大义,可谁不知道钱谦益这个老家伙有一个极大的商贸团队,他的侄子已经跑到了蒙古。现在,凭借着大义的名分开海,提议周虎臣作为钦差大臣,周虎臣自然不会让首先跳出来表示支持的钱谦益吃亏,这完全是为了利益。
朱由菘笑了,今天本来准备让吏部尚书周堪赓做这件事,谁想到钱谦益却第一个站了出来,也算是一种利益的驱使。钱谦益年龄偏大了,首辅高宏图老当益壮,再进一步的机会寥寥,这发财可能是他最后的追求吧。
高宏图看了看张国维,却看到张国维在低头微笑,看向户部尚书蔡懋德,也是一样的表情。高宏图明白了,周虎臣已经事先做好了工作,皇帝估计也已有所准备,这件事牵扯的利益太多,由无所顾忌的周虎臣来做很合适,正好震慑那些海上不服王化之辈。权威太重,对过于年轻的周虎臣不是好事,正好让这样的琐事让周虎臣离京,也算是人尽其用。
没什么可犹豫的,开海真正实施起来其实不错,可以给国家带来好处,尤其是可以减轻财政压力,高宏图立刻道:“陛下,微臣认为开海之事利国利民,东昌候国之栋梁,可当大任!”
首辅大人同意了,作为周虎臣最坚定的支持者,张国维和蔡懋德自然不甘落后,加上礼部尚书钱谦益和吏部尚书周堪赓事实上已经在为财政或者私利站到了周虎臣一边。其余的朝中官员已经没有了反对的必要,绝大多数大佬同意,反对根本无效,周虎臣成为事实上的开海钦差大臣已无可改变。
..
第405章 海军大都督
当周虎臣重新出现在长江出海口,已经接近弘光七年的中秋。
周虎臣再次来到镇江,此时的镇江军工作坊已大大变了模样,陈星、周沫、候远山,还有谭有田与他的侄子谭永等离开了镇江去了舟山。而刘文进则成了镇江军工作坊的大匠首,一个姓刘的官员成为了工坊的主管,很多匠人和学徒等技术人员留了下来,也有很多人离去,有的去了天津,有的则是等待在舟山准备奔赴广州。
徐州,也是周虎臣的一个必须停留之地。
这一次,周虎臣来的大张旗鼓,全套的钦差仪仗开路,也算是给了马家极大的面子。
接受了当地官员的招待,安置好随行人员,周虎臣终于进入了马府。
一大家子齐聚在一起,孩子们欢蹦乱跳,下人们来回穿梭,马国计夫妇老怀大慰,因为,这次周虎臣要在徐州度过中秋这个团圆节。
怀里抱着马平安的第三个儿子,周虎臣感慨万千,他也不明白别人为什么都这么能生养,而自己却没这样的能力。不过,还好,在北都,公主又给在自己添了一个女儿。
“年后惠儿就会去舟山。”
周虎臣的话平淡无波,但让马家一家人很是不解。周虎臣现在位高权重,能够说上话的也只有马国计,他开口问道:“小虎,这是要常驻浙东,还是......”
“明春还要去广州,将来的我要在最南方,恐怕将来回来的机会很少!”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一家人的好心情消失了,广州路途遥远,将来见面的机会肯定少之又少。
......中秋很快过去,周虎臣沿运河而上,随后回到了北都。
辽地、蒙古和西伯利亚都很稳定,移民的事情在慢慢进行,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而朝中的激进派和保守派终于达成了一致,军队的改革已经开始了。周虎臣手下士兵这些年过的极其富足,大量的士兵借改革之际选择了退役,当然,一些将领也做了同样的选择。
更新换代是一个必然,军队的掌控会发生改变,周虎臣在军中强大的影子也必然要慢慢淡化。但也有人发现,这些退役的士兵和将领几乎都选择了去江南,他们的目标是舟山。
......
“广州不错,过了年就要准备了,我们一家去广州,我记得曾经说过,要带你去海上遨游,去天涯海角游玩,这次算是兑现承诺!”
周虎臣周大侯爷这次仍旧是趴在地上,不过,这次背上不是周震天,而是一个刚刚出生三个月的小娃娃,因此,周虎臣趴在铺着毛毯的地上一动不敢动。
美丽绝伦的公主双手扶着玉瓷样的小娃娃,满脸笑意:“咱家的女儿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在海上奔波折腾怎么行?再者,皇家有可是规矩,公主不允许滞留地方。”
“春季海上风平浪静,气候温和,孩子不会有为题。公主不许滞留地方的规矩,这是谁定的?宗人府吧?你就别管了,陛下那里也不用你管,有我呢!”
朱淑嬛相信周虎臣能够搞定宗人府和皇帝,可女儿到了明春也就是八九个月大,她自然担心:“就是担心咱家女儿,这么小就在海上奔波几千里,实在是不放心,要不就推迟行程?”
“夏秋之季不行,海中风浪较大,不安全,就明春吧!”
公主抱起孩子:“明春敢保证孩子不会出问题吗?”
“没问题,初春在巨舰上和陆地差不多。”周虎臣站起身:“驰骋疆场这么多年,也该给咱家震天打下一片天地了,否则我就白玩了!等不及了!”
朱淑嬛笑看着周虎臣,没有会回应,她明白,周虎臣一准是又看上了南方的某块土地。不过这一次不同,这是给自己的儿子打天下,那块土地将来会属于周震天,想来,皇帝也会默许吧!
......
转眼就是新年了,大明当朝驸马周虎臣不知为什么今年表现的异常的活跃,甚至有些过分。只要认识的官员和人物,周虎臣都会拜访一番,这与官职大小无关,哪怕是一些致仕和退下去很久,已经消失在大众视野的人,周虎臣都会带着礼物去拜访一番,让人不得不感叹周驸马是一个极其念旧的人。
送上新年的祝福,拜访亲友,叙叙旧好像就是周虎现在最好的生活。
新年在各种忙碌和欢聚中就要结束,周虎臣带着朱淑嬛和一双儿女整日泡在老宅中,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老太太无法割舍的地方。老太太已经年过古稀,好在身子硬朗,整日有这些晚辈作伴很是开心......
皇帝临朝,新的一年也是忙碌的一年。
周虎臣陪着父亲一起上朝了,这次不但是上朝,还呈上了一份奏疏:《请建海军大都督府疏》。
周虎臣要辞掉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自请担任海军大都督府大都督。
海军大都督府大都督这谁也没听说过,历朝历代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官职,但周虎臣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自清担任海军的大都督,统领整个海上军队。
这一天还是来了!
朱由菘心中一阵轻松,同时,也很是欣慰。
灭国无数,战无不胜的周虎臣彻底放权了。爵位和勋号都无关紧要,辞掉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实职,意味着周虎臣除了水军,他手中没有了任何陆军力量,再也无法调动各地陆上军队。
军工作坊给了国家,军权放弃的差不多,皇帝和朝臣心中最后的一丝猜忌消失了。
“不准!”
建立海军大都督府可以,但辞掉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不准。
两日后,周虎臣再次上疏请辞。
依旧不准。
第三次,周虎臣在请辞的同时却直接提出了要求:“那就给微臣一块封地吧,给俺家震天玩,这样总行吧?陛下?”
满朝文武加上皇帝一片愕然,也只有周虎臣了,只有这位才敢直接在朝堂向皇帝提这样的条件。
“看上哪块地方了?直接说吧!”朱由菘无奈的笑着问道:
“广州府出珠江口东侧有一个小岛,正好与壕镜澳(澳门)一左一右,就归俺家震天吧!”
多大事?这要求也太低了,朱由菘不满意:“那就送给震天,只是那个地方估计很小吧?不如把琼州也一并送给震天,那地方应该大一些!也让他玩的开心,就这样吧!”
“谢陛下!”周虎臣不客气,琼州很好,正好做屯兵之地。
满朝文武再次一片默然,虽然琼州穷乡僻壤,可这也是国家一府之地,说给就给,还是赏着玩!天理何在?
可是...谁让人家是皇帝的外甥呢?
周虎臣放弃军权已经是最理想的结果,皇帝给自己的外甥封地不关自己的事情。满朝文武认为应该给周虎臣的爵位再高一些,他的手下们官职也能高一点,这样也显得朝廷不算凉薄,文武官员也对得起有功之臣。
弘光八年二月,周虎臣封镇南国公,加太子太傅,授海军大都督,仍掌市舶司事,授钦差仪仗巡视海防,便宜行事。
第406章 属于我的海(最终章)
春回大地,河水解冻了。
乾清宫中,周虎臣坐在朱由菘的下手,他一脸的笑容。
“公主可是整个大明的公主,不属于你!”
周虎臣要带着公主朱淑嬛去广州,这可不行,皇帝果断拒绝了。公主虽然进了周家的门,但她属于皇家,也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就是将来,公主都要进入皇陵,哪能让周虎臣带走?
“姐夫,就是公主出京都要经过父皇允许,也要经过宗人府同意才行,你想想这怎么成?”一旁的太子朱连璧开口了,还不停的眨着眼睛。
周虎臣怎么能放弃,他继续陪着笑:“那我把震天带走,公主殿下怎么活?这可不是近途,来回一次要多半年的时间,谁受得了?”
“那就让震天继续留在京师,一个小孩子跑这么远的水路,出了问题怎么办?还是留下吧!”朱由菘喜欢孙子,但这个外孙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他自然不愿意周虎臣把周震天带走。”
“正是接受事物的年龄,震天不跟在我身边怎么成?上哪里找我这么好的老师?”
“你来教?”朱由菘有点晕。
就凭你也当老师,朱由菘可不认可,不能说周虎臣没能力,作战周虎臣是绝对的天下无敌,得谁灭谁,这谁都要承认。当然,周虎臣也识字,但教育孩子还是要名家大儒,朱由菘绝对不看好周虎臣。
“我可不让那些老夫子教我家震天,我怕他们给我教傻了!”
“好吧!你自己的儿子,谁来教你决定,朕也没办法?不过,公主你不能带走,宗人府那里朕无法交代啊!”朱由菘不同意,我管不了你教育儿子,但我能管公主。
周虎臣躬身一礼:“陛下,宗人府那里臣来解决,多谢您体谅微臣!”
我同意了吗?
朱由菘太佩服周虎臣了,这小子借坡下驴的本事太强了!
“那微臣告退,陛下您保重龙体!”
周虎臣才不管,谁让你随便找托词,皇帝又怎样?一样摆平,话音一落,周虎臣转身就走。
朱连璧呲了呲呀,皇帝一脸的无奈,这女婿不好管啊!
......
......
阳春三月,依旧是老宅中。
抓着小镇天的手,周虎臣父子跪在老太太面前,他强忍着自己的悲伤。这注定是一次长久的离别,因为周虎臣要重新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恐怕几年内都不会有时间回来,这一去恐怕......
一次次的惹祸,一次次的袒护,小时候祖母温暖的怀抱,牵着自己的手走遍京师的大街小巷...这一幕幕在周虎臣的眼前重现,祖母老了,自己却要带着她唯一重孙离开。
“震天,给太祖母叩头告别......”
缓缓地四叩首,周虎臣转过身。
“大哥,早日回来......”
周二虎上前相劝,却发现一向形如钢铁一样的大哥的泪水无声的在落下......
周虎臣进宫了,作为驸马,他要向太后和皇后告别。
午门前,太子和一众朝臣等待着,他们等待着周虎臣陛辞。
大殿中只有三个人,朱由菘、周虎臣,还有大太监卢九德。弘光皇帝静静的坐在大龙椅上,周虎臣恭恭敬敬的跪在冷清的金銮殿上一次次叩首。
“整个南洋是吗?”朱由菘还是没有忍住,周虎臣的一系列动作他怎么会不知道。
“南洋是我们的海上门户,北方有莫家,南方我自会当之!”
朱由菘轻轻闭上眼睛:“海上清平之日,记得回来!”
“臣知道了,陛下珍重!”
起身,周虎臣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南洋错综复杂...震天将来做一个南洋王不错...正好震慑那些番夷......”
周虎臣走了,朱由菘喃喃而语。卢九德继续躬着身,他不敢动,这等于给周虎臣许下了一个封王的机会,作为一个皇家奴仆,他没有发言权。
没有见到小震天让朱由菘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他知道公主朱淑嬛早已经带着孩子出了京师很远,朱由菘还是体谅周虎臣的,他哪里愿意拆散这一家子,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罢了。至于宗人府,自己去找周虎臣要人吧,要的出来是你的本事,要不出来关我这皇帝何事?
......
天津一片繁忙景象,当挂着周虎臣旗帜的船队出现出海口,分驻守天津的总兵官刘柱子第一个跑了过来。
短暂停留,和煦的春风中,周虎臣要再一次启程了。当周虎臣在码头换乘早已准备好的巨型炮舰慢慢离开视野,想要送周虎臣一行到海上,却被阻止的刘柱子嚎啕大哭。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大帅的手下了,那个带领他们驰骋天下,战无不胜的大帅走了,他回来的机会恐怕寥寥无几。
巨舟破浪而出。
海,这就是父亲口中的大海。
周震天向往已久的海,这个大海一望无际,海天一色,在天空飞翔的海鸟映衬下,是如此赏心悦目。
“母亲,这就是父亲说的大海,属于我的大海,真漂亮,它真的要属于我吗?”
海上风大,女儿被安置在了舱内,被儿子揪出来一同观看海景的朱淑嬛已经被大海的辽阔和美丽惊呆了。
“当然属于你,你父亲说属于你就属于你,如果有人反对你父亲岂能善罢甘休?你陛下姥爷和太子舅舅恐怕也不会干休!”
......
......
舟山,庞大的舰队终于等来了自己要等的人。
翁之琪、简忱、虞大虎、高强、周谦、吴云观、薛钺、孟允、周子锐、王云山、李骏、时破山、陈星父子,加上陈子业,蒋之严、鲁敬、刘卫等等无数将士和工坊的精英们默默地看着巨舟开始停靠......马惠带着两个漂亮的女孩出现了......
“来吧!让我们去纵横四海!辽阔属于我们!”
弘光八年五月十五,在福建靖海大将军郑森的配合下,借助涨潮之机,大明海军大都督周虎臣率兵在鹿耳门登陆台湾。仅仅两个时辰,台湾赤嵌的两座红毛人堡垒被攻陷,随后于五月十七日炮击台湾城。
整个台湾城的城墙在一个时辰后被轰塌,周虎臣轻取台湾。
六月二十六日,在几名明人海商的指引下,庞大的舰队群出现在吕宋......
荷兰人殖民的渤泥现在叫荷属东印度,也称香料群岛(亦称东印度群岛),是十五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辣料的岛屿的泛名。欧洲人对东方香辣料极度渴求,也是导致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展开的其中一个原因。
现在的荷属东印度公司成功的把葡萄牙人赶出了这一区域,成为实际上的霸主。
荷兰人占领台湾的目的是做为对大明、日本、高丽与东南亚据点的枢钮,并垄断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与大明间的贸易。主要的输出贸易内容包括砂糖、鹿皮、鹿肉、鹿角、藤、米,转运贸易内容包括荷兰的金属、药材,巴达维亚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锡、铅,中国的丝织品、陶器、黄金等。
荷属东印度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个体,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荷兰政府机构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占领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机构。
这几乎是现今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一百五十艘大型商船、四十艘战舰、五万名员工、并有一万名佣兵军队。
可对于周虎臣来说,荷属东印度在他眼里有一个最大的缺陷。
荷属东印度地广人稀,极其落后,它的发展离不开人,而这些最重要的人恰恰是明人。
在西方殖民者眼里,明人以“勤勉”、“爱好和平”、生性“懦弱”而著称,比那些懒惰愚蠢的土著强上百倍。因此,荷兰总督为了建设和发展的目的用高额工资开始招引万丹的明人,而且对移居到巴达维亚的明人商贾课以轻税,并奖励明人招引同乡来巴城。当然,发展的同时,荷兰人也采取了一些不体面的手段,比如在大明沿海地区绑架“移民”。这一政策极为成功,大明来的大帆船运来了大量大明移民,而勤奋的明人一旦获得能够自立的资产,便在巴城安家落户,并与被送到这里做奴隶的巴厘女子通婚。明人人口不断增长,而在巴城内的明人多数从事商业活动,从流动小贩到固定摊贩,到零售商和批发商,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网。
荷兰总督创始了一种惯例,即把一切零售商业包括沿海贸易承包权交由明人甲必丹(首领)负责。他试图采取“以明治明”的政策,通过任命明人甲必丹,对明人社会进行控制和间接统治。随着荷兰科恩总督任命他的密友苏鸣岗为甲必丹,此后,甲必丹由明人长老通过相当民主的方式选出和任命。
甲必丹被认为是明人在荷兰总督府里的利益维护人,也是联系官方事务的中介人。每个明人需按月到甲必丹府第交纳人头税,并至少每年报到一次。在崇祯初年开始,明人支付的人头税占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城市征集的人口税和其他税收所得总和的一半以上。到崇祯十七年,在巴城当局对赌博、零售业、货物进出口、木偶戏等行业所征收的二十一个税项中,明人商贾承包了其中的十七个。
明人侨民对荷属东印度极其重要,对周虎臣更重要,这是一个足已建立起强大统治力量的财富和群体,周虎臣太需要了。
弘光八年八月二十日,大明南海南部海域乌云密布。
旌旗招展,大明数百艘战船出现在了这一海域。已有所准备,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一百余艘大型武装商船出动,随后三十艘巨型战舰也果断的迎了上去......
炮声在明军的战舰上首先响起,周虎臣的耳朵被突如其来的炮声震得瞬间失聪。
“奶奶的周谦,又他妈不提醒我!”
......
......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