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常规军备
从本质上讲,冷战是两个超级大国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
只是,较量的本质并不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对比,而是国家在各个领域所投入资金与收益的比拼。
可以说,顾祝同对此有着最为清楚的认识。
不可否认,建设庞大的核武库,让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而且在维持上的花费更加高昂。哪怕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在处理削减掉的核弹头时都花掉了大量金钱。
问题是,继续扩大核武库已经毫无意义了。
这一点,在七零年代末就已经显现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七九年签署了《中程导弹限制与削减条约》,明确规定双方都得销毁shè程在五百到五千公里内的所有导弹,并且承诺不再研制、生产与装备类似的导弹。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已经放弃了在核武器领域的追赶步伐。
一九七八年,德意志第二帝国联邦国会批准了一项特别法案,即把帝国核武器的总量限制在一万四千枚以内,军方不得继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而是把重点转为提高核武器的作战效率。
显然,重点是限制核武器的数量。
说白了,核武器根本就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武器,也就不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真正需要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恐怕也没有人会去计算核武器的使用效率,而是以把核弹头发shè出去为最高原则。
当然,这部法案,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放弃了追赶中国的核战略。转为寻求在有限军备情况下的核均势,即通过保持足够摧毁中国本土的核力量来遏制中国发动核战争的战略企图。
事实上。一万四千枚核弹头都显得有点多余。
即便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七零年代末的战略运载与投掷工具的技术水准,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把核弹头的数量减少一半,即只保留七千枚核弹头,也有足够的把握在遭到突然战略打击的情况下有两千枚以上的弹头幸存下来,而只要其中的一千枚弹头落到中国本土,中国就将遭到毁灭xìng打击。
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把核弹头削减到七千枚,而是维持在一万四千枚左右,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销毁核弹头要比维护核弹头更加昂贵。妥善处理掉七千枚核弹头的花费,相当于生产三千五百枚核弹头。而这笔钱足够在二十年内保证七千枚核弹头得到正常维护与保养,因此维持核弹头的数量在经济上更加划算。
当然,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核武器领域的竞争已经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了。
问题是。中德的冷战局面并没有因为核武器不再增加而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中德间的军备竞赛并没结束。
正是如此,顾祝同才开始在常规武器上做文章,即把军备竞赛由核武器转移到常规武器领域。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决策。
虽然中德间的冷战关系,使得大战后的每一次局部战争都有演变成中德全面战争、也就是世界大战的风险,某些时候一些热点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比如在在一九七三年,菲律宾爆发所谓的mín zhǔ革命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宣布承认菲律宾非法政权并且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在一九七五年秘密向菲律宾部署配备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导致中国在当年年底出动海军全面封锁菲律宾,并且拦截向菲律宾运送导弹的德国船只。由此引发了菲律宾导弹危机。在这场危机最为紧张的时刻,中德领导人都进入了战略避难所,而且随时准备向对方发起毁灭xìng打击。但是这些危机全都获得了化解,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三十多年间没有发生一次直接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只要某个超级大国直接介入,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就会竭力避免直接介入,最多只是以援助方式为对手制造麻烦。
显然,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即便在核武器的毁灭yīn影之下,常规武器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工具。
此外,从政治上讲,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胜败,都对中德的国际威望产生了影响,也就对冷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不可能在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因为这会产生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会直接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一来,决定局部战争胜负的,依然是常规武器。
也就是说,中德在常规武器领域的竞争,也具有决定xìng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加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常规武器更加先进,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就更有可能在局部战争中取胜,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影响力与势力范围,也将随着这些胜利也得到扩张。相反,如果中国的常规武器更加先进,那么中国也能够通过一场场代言人战争来压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中德间的常规军备竞赛早就开始了。
拿空军来说,在大战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凭借在喷气式发动机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在一九五二年率先进入了喷气式战斗机时代,而中国则依靠强大的国力、以及从战败国、特别是英国获得的技术,仅仅在一年之后进入了喷气式战斗机时代,随后两国的战斗机在xìng能上你追我赶,均衡局面维持了三十年。
在陆军这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优势极为明显。主要就是,中国在战后并不是很重视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虽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陆上强国,但是在大战期间,中国不但击败了所有陆上邻国,还消除了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在本土外围建立纵深在一千公里到三千公里之间的战略防御空间。也就是说,在战后,离中国本土最近的陆上威胁都在一千公里之外,中国自然没有理由担心来自陆地上的敌人。可以说,直到冷战的最后十年,中国陆军才获得了比德军更好的主战装备,而在此之前,德军在坦克、装甲车与火炮等方面,都要比中国陆军好得多。
当然,中国的强项是海军。如果说中德两国在陆军上的差距只是几年的话,那么中德在海军上的差距就足足有半个世纪。说得简单一些,直到冷战结束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规模与战斗力都没有达到中国在冷战爆发时的水准,也就更加无法与中国在冷战后期的海军实力相比了。
由此可见,在顾祝同之前,中德常规军备竞赛是有侧重xìng的。
说得简单一些,在发展常规军备的时候,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有所选择,根本原则就是扬长避短。
显然,顾祝同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局面。
原因很简单,这种田忌赛马式的竞赛,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也无法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增强常规军事力量,必须通过全面的竞争,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才能达到目的。
顾祝同的入手点就是对手不能回避的空中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证明,制空权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头号军事要素,也预示了下一场战争将由制空权决定胜负。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反复证明了制空权的重要xìng,也就提高了空军的地位。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显然是保证其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基础。
也正是如此,在推动战后的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时候,顾祝同把重点放在了空军上,而不是倾力打造海军。
说白了,中国海军已经足够强大,没有必要变得更强大。
要知道,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的综合战斗力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海军的总和。
相对而言,中国空军的领先优势不够明显,特别是在七零年代。
虽然J-66是一种极为优秀的战斗机,战斗力极为全面,xìng价比也非常出sè,在中国空军中一直服役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全部退役,而在其他国家则服役到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服役周期长达六十年。但是在七零年代,J-66并不是最出sè的战斗机,或者说其任何一项xìng能都算不上最好。比如在指控作战能力上,J-66就明显不如Me-440与Bf-300,对地攻击能力则不如J-68。说得简单一些,较为全面的xìng能,让J-66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平庸。即便做为多用途战斗机,J-66的xìng能极为出sè,但是做为制空战斗机,在面对德军的新式战斗机时根本占不到便宜。
要命的是,J-66是海军与空军通用的战斗机,而是占据着绝对主力的位置。
在多次局部战争中,J-66不但败给了Me-440与Bf-300,甚至被Me-300这种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击落过。
显然,这也正是催生J-78与J-80的主要动力。
第二百二十八章 厚积薄发
顾祝同在一九八四年发起军备革命,并且以空军为主,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在载人登月工程与“星际大战”中得到了资助的大批军事科研项目到了结果的时候,为军备革命打下了技术基础。
依然拿空军来说。
J-80的研制启动时间是一九6sì年,也就是载人登月工程开始的那一年,而J-78的项目启动时间是一九六六年,比J-80晚了年年。结果却是,J-78在一九七八年正式定型,反而比J-80早了两年。关键就是,为J-80配套研制的第三代喷气式发动机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定型。
这种被命名为WS-100的大推力小函道比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就与载人登月项目有关。准确的说,WS-100能够研制出来,其半数以上的技术难题都是由载人登月工程解决的,比如制造高压涡轮叶片的材料就来自载人登月工程,而研制这种异向单晶结构的耐高温材料总共花掉了十多亿华元。如果单独为军用发动机研制的话,肯定难以在国民议会获得拨款,并且会导致WS-100的研制费用严重超标,而放在载人登月工程里面,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了。
受此影响,J-80的首飞才拖到了一九八零年,而且首飞时用的是J-66的发动机。
相比之下,J-78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一批J-78,即J-78A全部采用的是由J-66的发动机,也就是WP-77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改进而来WP-97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J-78B计划换上WS-100,但是为了优先满足……依然使用的是WP-97。直到J-78C才换上了……也就是说,J-78用落后的发动机飞行了五年之久。
凭借……拥有当时其他战斗机都无法比拟的先进xìng能,比如其空战推重比达到了一点一二,而J-66只有零点九五,Me-440为零点九,Bf-300也只是接近一,其他xìng能同样如此。
事实上,在J-78C服役之前,J-80A是格斗xìng能最为优秀的战斗机。
用中国空军的话来说,J-80A的空战xìng能至少比德军的Me-440领先了二十年。而且在十年之内肯定不会被超越。
当然,这是在说大话。
在一九八四年,随着J-78C批量服役,加上海军开始为J-78A与J-78B更换发动机。空军的塑造的J-80A不可战胜的神话就破灭了。J-78C在多次模拟空战中都毫无悬念的击败了J-80A。
只是,这也不是在吹牛。
这就是,直到一九九二年。都没有任何一种由其他国家研制的战斗机在xìng能上超越、甚至是接近J-80A。
也就是说,J-80A的xìng能优势确实保持了十年之久。
当然,到一九九二年的时候,J-80C已经批量服役,连专门以对地打击为主的J-80G都已经加入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J-80是一个象征。即中国在航空领域技术大爆发的象征。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中国通过在基础技术上的巨大投资。终于在军用航空领域取得了决定xìng的优势。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丧失了技术优势,还被甩下了足足十年。
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代战斗机而已。
虽然在此之前,德军拥有xìng能足够先进的战斗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但是在中国的航空技术大爆发面前,德军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当德军猛然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难以在短期内追上的差距。
别的不说,随着WS-100在J-80上大规模使用,中德两国在军用打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上的差距就拉开了十多年。要到九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制造出在xìng能上与WS-100相当,但是在可靠xìng与使用寿命上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的基础技术,特别是材料技术上的初期投入过于薄弱,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当然,通过WS-100,中国也迅速确立了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领域的霸主地位。
要知道,在WS-100诞生三十年之后,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依然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够研制出xìng能与WS-100相当的发动机。其他国家要么从中国进口,要么就只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购买相关产品与技术。
此外,WS-100也不仅仅是军用发动机,其核心机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用来制造高函道比的军用运输机发动机,成为民航客机的主要动力,甚至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大功率燃气轮机。
当然,J-80的先进之处,并不仅仅是在航空发动机上。
依靠xìng能先进的发动机,J-80除了没有在气动布局上取巧之外,对重量的限制也相当宽松。结果机是,J-80成为了一架正常起飞重量高达二十四吨的重型战斗机,而且留下了足够大的改进余地。
得益与较大的机体与起飞重量,J-80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子设备。
此外,宽裕的改进余地,也为J-80在后期通过改进提高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有趣的是,鉴于J-66在制空作战中的糟糕表现,中国空军要求J-80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即一切以增强制空能力为主,而承担研制工作的成都飞机制造公司也宣称J-80上没有一公斤的重量是为了制空之外的任务而存在的。可事实上,J-80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战斗机,而不是纯粹的制空战斗机。这一点,在其气动布局的取舍上就看得出来,即J-80的气动布局并不适合执行高速截击任务,而中国空军在取消了截击机之后,截击成为了制空战斗机的必备能力。相反,原本做为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研制的J-78,则是一种在气动布局上较为重视高空高速xìng能的战斗机,其截击能力反而强于J-80,特别是在高空的远程拦截能力明显强得多。此外,J-80的初期型号就具备极强的载弹能力,外挂点的总挂载量高达八吨,比J-66高得多。只是为了强调制空作战能力,J-80并没有对地攻击的火控系统,也没有针对低空飞行加强机体结构。
说白了,J-80的初期型号,实际上都是xìng能简化版。
到J-80C的时候,其制空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而且可靠xìng得到提高,可以看成是针对制空作战的xìng能强化版。
真正把J-80推上巅峰的是J-80G,即J-80的多用途型。
这种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重型战斗机不但针对低空飞行加强了机体结构,安装了对地攻击所必须的火控系统,并且选择了纵列双座布局,还把载弹能力提高到了十一吨,并且通过增加保型油箱,在不影响弹药挂载能力的情况下,把燃油总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使其能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达到一千二百公里的最大作战半径,而挂上三具副油箱时的作战半径则增加到了一千五百公里以上。
可见,J-80取得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而这又来自中国在七零年代所完成的基础技术积累。
同样的,与J-80同时代的战斗机,不管是做为空军低端战斗机的J-84,还是海军高低搭配的J-78与J-88,在当时都是极为优秀的战斗机,而其成功的基础都与中国厚积薄发的航空技术有关。
这一切,又与中国搞的几个大型zhèng fǔ项目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载人登月工程、以及类似zhèng fǔ工程上的投入,显然并不是在白白使用纳税人的钱。
显然,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中国在第四代战斗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迎头追上。否则的话,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的优势就足够瓦解德军的制空权了。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随后的十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两种第四代战斗机上的研制经费高达三百二十亿帝国马克。虽然从总量上看,德军的投入不算多,J-80的研制费用就高达二百四十亿华元,相当于四百亿帝国马克,但是相对于德军的军费,这笔花费就算得上庞大了。要知道,中国研制四钟第四代战斗机的费用还不到研制期间总军费的百分之一,而德军研制两种第四代战斗机的费用就占到了十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二点二,形成的负担几乎是中国的三倍。
事实上,常规军备竞赛正是通过聚少成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当然,对中国空军而言,战术航空兵永远不是重点。
在大战期间,中国空军就确立了以战略航空兵为核心的发展战略。RQ
第二百二十九章 空中霸主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空军发展成为全球头号空军,到战争结束时拥有的战术飞机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拥有世界上xìng能最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战术航空兵更是成为了地面部队的主要支援力量,但是与之相比,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更加令人畏惧,而且优势更加明显。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强大的战略航空兵是中国打赢大战的三大军事支柱之一。
相反,并没有人给中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这么高的评价。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拥有二万八千多架中型与重型轰炸机,仅“超级空中霸王”式重型轰炸机就多达八千架,而“空中霸王”等重型轰炸机超过了一万架,反而是中型轰炸机只有不到一万架。
这支强大的空中力量,足够让任何一个国家感到畏惧。
说白了,如果当时再次爆发战争的话,哪怕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都能把敌国炸到投降。
当然,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在战后也进行了大规模裁军。
到一九五四年的时候,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缩减到了一千六百架,其中包括一千二百架重型轰炸机与四百架中型轰炸机。
因为中国zhèng fǔ限制重型轰炸机出口,所以只有部分退役的中型轰炸机被当做过剩军事物资出售或者是赠送给了友好国家,而所有裁减下来的重型轰炸机部分直接销毁,更多的则是被送往西北的飞机坟场。
只是,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在战后最初几年里的rì子过得最为轻松。
这就是。在战略弹道导弹问世之前,战略航空兵是中**队仅有的战略打击能力。而重型轰炸机是当时唯一的核武器运载与投掷工具,所以就算中国空军大规模裁军,都保留下了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轰炸机队伍。
当然,受到大裁军影响,战略航空兵也在战后迅速沦落为了核武器投掷部队。
说白了,当时战略轰炸机的唯一价值就是用来向敌国投掷核炸弹,即作为最后的战略打击手段而存在。
显然,在战后最初几年,因为核弹头数量有限。所以没有必要保留太多的轰炸机。
更重要的是,动力革命也影响到了轰炸机,即宣告了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轰炸机即将退出战争舞台。
在此情况下,中国空军自然没有理由保留太多的轰炸机。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空军在一九五四年取消了H-X项目。当时。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工程试制,即已经制造出了第一架样机。这种配备了八台六千千瓦级活塞发动机的超级轰炸机计划用于取代“超级空中霸王”,能够在携带十八吨炸弹的情况下飞行二万二千公里。即能够从中国中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直接飞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投下了下带的十二枚核炸弹之后返回出发基地。问题是,这种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六百六十公里,巡航速度为每小时五百四十公里,最大升限只有一万三千米。根本不可能在战斗中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要知道,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每小时八百五十公里。升限更是在一万五千米以上。
H-X下马之后,中国空军立即启动了喷气式轰炸机的研制工程。
因为轰炸机是当时仅有的战略打击力量,所以喷气式轰炸机项目备受重视,成为裁军浪cháo中少数得到zhèng fǔ与国民议会全力支持的军备项目,而且也是整个五零年代投资最大的军备项目。
可以说,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在战后赢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在五零年代,中国空军总共有十多个轰炸机项目,而且很多在后来看来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在一九五二年,中国空军就启动了一个混合动力轰炸项目,即为轰炸机同时配备活塞发动机与喷气发动机,而且以活塞发动机为主,喷气发动机只在起飞与加速的时候提供动力。
又比如,在一九五三年启动的Z-53项目中,采用了飞翼布局,四台喷气式发动机全部安装在机翼里面,而弹舱则设置在机翼zhōng yāng,飞行员座舱在机翼zhōng yāng前端,飞机通过十二对水平气动翼面加以控制。
受五零年代大发展影响,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六零年代迎来了收获时期。
在六零年代的十年里,中国空军总共接受了八种不同型号的轰炸机,其中七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均没有超过十年!
可以说,这也正是五零年代全面投资的必然后果。
当时,受经费不受严格限制影响,中国空军几乎采购了所有通过完成试飞的轰炸机,而且每一种轰炸机的采购数量都在一百架以上。问题是,每当获得了xìng能更好的轰炸机,中国空军就会毫不犹豫的淘汰掉之前采购的轰炸机,哪怕只服役了短短几年,甚至是在两年前才正式装备部队。
显然,这是极大的浪费。
这样的情况,别说在冷战结束之后,即便在冷战时期也不多见。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原因就是,中国在五零年代根本就没有研制出xìng能足够先进、也足够可靠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没有取代轰炸机的战略打击工具,从而不得不把重点放在轰炸机上,希望通过巨大的投入获得可靠的战略打击力量。
显然,到了六零年代,这种发展方式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关键就是,第一种xìng能可靠的固体燃料战略弹道导弹在六零年代研制成功,而且中国海军也完成了战略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并且研制出了shè程足够远的潜shè弹道导弹,打破了空军在战略打击能力上的垄断地位,让中**方、zhèng fǔ与国民议会有了第二个选择,也就不会继续支持空军在轰炸机上浪费资源。
事实上,在六零年代末,甚至有人提出应该让轰炸机退役。
原因就是,轰炸机需要飞行十多个小时才能把核弹头投到敌国领土上,而战略弹道导弹与潜shè弹道导弹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毁灭敌国。如此一来,在全面核战争中,没等轰炸机投下核弹,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所幸的是,中**方坚决反对让轰炸机退役,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这就是,轰炸机的灵活xìng,为zhèng fǔ当局在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而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战略武器都不具备的能力。要知道,导弹发shè出去之后就无法控制,而轰炸机在起飞之后依然可以返回。也就是说,在遇到重大战略威胁的时候,中国当局可以首先让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起飞,以此向对手传达战略信号,而接下来的十多个小时,足够让双方的决策层认清战略对抗的后果,也就获得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危机的机会,而使用战略弹道导弹则不具备这样的可能xìng。
这一点,在菲律宾导弹危机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轰炸机能够保留下来,也与一种在五零年代开始研制,于一九六零年开始大规模装备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有关。
这就是在危地马拉战争期间大规模参战的H-56型轰炸机。
事实上,H-56型轰炸机能够在同时代的八种轰炸机中幸存下来,得到中国空军的认可与大规模采购,不是其xìng能有多么先进,而是过于平庸,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以及由此带来的低廉价格。
当然,H-56的成功,也与危地马拉战争有关。
这种配备了八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二百四十吨,能够运载三十吨炸弹飞行一万八千公里,最大作战半径达到一万一千公里的轰炸机在六零年代就制造了一千二百多架。在危地马拉战争爆发时,H-56最先参战,并且通过地毯式轰炸,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弹药投掷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危地马拉战争期间的表现,证明了H-56执行常规打击任务的价值。
结果就是,在危地马拉战争之后,中国空军让另外三种轰炸机全部退役,只保留了一千二百架H-56。
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里,H-56是中国空军唯一的轰炸机。
显然,对中国空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虽然轰炸机在战略打击力量中已经退居末席,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力量中的地位在战略核潜艇与战略弹道导弹之后,大部分时候充当的是战略反击力量,但是只要中国维持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力量,而且重视战略反击力量,那么战略轰炸机就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就需要先进的战略轰炸机。
顾祝同在一九八零就出任国防部长,就启动了新式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当时,中国空军只希望获得一种用来替代H-56的新式轰炸机,而且对xìng能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成为中国空军轰炸机的绝唱,而且即将诞生的新式轰炸机将彻底改变轰炸机的面貌。
第二百三十章 尝试
早在七零年代,中国空军就提出研制H56的替代品,而且提出了基本xìng能要求。
在最初的方案中,新式轰炸机要求具备二点五马赫的最高飞行速度与二万四千米的最大飞行高度,载弹量则降低到了二十吨,最大载油量时的作战半径则缩短到了七千公里,并且不要求配备自卫武器。
很明显,这是一种高空高速轰炸机。
整个七零年代,中国空军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大量资金,只是大多用来解决技术问题。
说白了,能够达到这些xìng能的轰炸机不是造不出来,而是造出来后空军买不起。
按照当时的估计,如果在速度与高度xìng能达到空军的指标,再把载弹量与航程指标降低一些,轰炸机的起飞重量都将超过三百吨,需要配备六台以上的大推力发动机,单价绝对不会低于五亿华元。
显然,空军肯定买不起这么昂贵的轰炸机。
要知道,在一九七八年动工建造的“李向龙”号核动力超级航母,算上均摊的研制与设计费用,造价也不过二十四亿华元。也就是说,建造一艘满载排水量接近十万吨的超级航母的费用,仅够用来购买五架轰炸机。中国海军财大气粗,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内,也只采购了十艘“李向龙”级超级航母,而中国空军如果用新式轰炸机替换H56的话,目标采购数量将在一千架左右。
毫无疑问,中国空军根本买不起这种昂贵的轰炸机。
受此影响,在七零年代末,中国空军被迫放弃了新式轰炸机的研制计划。转而对已有的轰炸机进行升级改进。
到了八零年代,随着顾祝同担任国防部长。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项目重新启动。
虽然技术有所进步,但是并不足以在具备经济可行xìng的前提下研制出能够完全达到空军提出的xìng能指标的轰炸机。
结果就是,空军不得不降低xìng能指标。
在一九八一年,空军提出的新一代轰炸机的xìng能已经大幅度降低,比如最高飞行速度只需要达到两马赫,最高飞行高度不超过一万八千米,最大载弹量提高到三十吨,而最大作战半径依然是七千公里。
虽然载弹量有所提升,但是速度与高度xìng能指标的降低。大幅度降低了研制难度。
当然,也等同于降低了研制与生产经费。
只是,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空军调整了轰炸机的xìng能指标。
主要就是。在以防空导弹为核心的防空系统面前。速度与高度已经不再是轰炸机的主要突防手段。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装备的远程防空导弹的shè高接近三十公里,速度超过了六马赫。显然。以当时的技术力量,根本造不出比防空导弹飞得更快与更高的轰炸机,而且造出来也买不起。再说了,如果技术取得进步,让轰炸机能够飞得更快与飞得更高,也同样能够赋予防空导弹更强的xìng能。也就是说。轰炸机在速度与高度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同时代的防空导弹。
显然。继续重视速度与高度,已经不合时宜了。
相反,降低飞行高度,成为轰炸机新的xìng能取向。
这就是,任何一种部署在地面上的防空雷达都有探测盲区,很难发现超低空目标,因此轰炸机从超低空突防是突破防空系统的有效办法之一。虽然预jǐng机已经大量服役,但是预jǐng机在当时还是一种战术xìng武器装备,战略价值极为有限,而且在全面战争中,预jǐng机的生存能力备受质疑。
更重要的是,在高空高速这条路被堵死之后,超低空成为轰炸机仅有的生存空间。
一九八二年,中国空军对战略轰炸机项目的xìng能指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即以突出轰炸机的超低空突防xìng能为主,不再强调高空高速xìng能。
当时,中国空军明确提出,参与竞标的企业,最好能在两年之内拿出样机。
原因很简单,新式轰炸机必须在一九八四年首飞,才有望在一九八六年定型,而H56到一九八六年已经问世三十年,进入了推移期。如果新式轰炸机不能在此之前定型,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将遭受重创。
问题是,要让航空企业在两年内完成设计与样机制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结果就是,参与竞标的四家航空企业全部选择在原有方案上进行改进,而最终获得了工程阶段合同的两家航空企业拿出的样机,也是在一九七四年方案、也就是高空高速方案上改进而来的。
最终,中国空军选择了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的设计,并且授予其制造十三架测试样机的制造合同。
这种后来被命名为H82的轰炸机,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前卫。比如,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与T型尾翼的翼面布局,机身责采用了升力体结构与翼身融合设计,除了机首与尾撑部分之外,弹舱、油舱、起落架舱都设在宽大的机身里面,四台发动机则以两台一组的方式吊挂在翼根下方。
这一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增加了机身内部空间。
在确保了两个标准尺寸的弹舱之外,H82的机身油箱能搭载近七十吨燃油,加上设在机翼与垂直尾翼内的油箱,机内油箱的总载油量高达一百三十四吨,使其具备了在载弹二十二吨时拥有七千公里的作战半径。
要知道,这是采用超低空突防时的作战半径,如果全程高空飞行,即便在载弹三十吨时也能达到七千五百公里。在载弹二十二吨的时候,H82的作战半径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一千公里。
相对而言,H82最出sè的还是其载弹能力。
按照空军的要求,H82的基本载弹量为三十吨,即在两个内部弹舱内挂在六十枚五百公斤级炸弹。如果执行战略打击任务,标准配制是二十四枚shè程为五百公里的中程空shè巡航导弹,此时的载弹量为二十二吨。如果携带十二枚shè程为一千八百公里的远程巡航导弹,载弹量则为十五吨。
只不过,这绝不是H82的最大载弹能力。
因为在设计的时候,空军就明确要求,H82不但要具备战略打击能力,还必须具备携带常规武器执行轰炸任务的能力,所以除了两个内部弹舱之外,H82在机身与机翼的固定段下方设置了十多个外挂点,而且全部是复合型的重载外挂点。极限情况下,H82能外挂七十二枚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这个时候,如果弹舱内挂的也是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其载弹总量高达六十六吨!
也就是说,H82的极限载弹能力为H56的两倍。
如此强悍的载弹能力,意味着H82有着极为结实的机身。
事实上,为了达到超低空高速突防的xìng能指标,H82就必须加强机身结果,使其能够承受住低空高速飞行时的震动与冲击。
显然,在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等xìng能上,H82并不出众。其最大飞行速度只有一点四五马赫,而且只有在轻载时才能达到,而其海平面上的最大飞行速度却有零点九五马赫,不亚于当时任何一种战斗机。在最大升限上,H82只能达到一万五千米,不过能够在不到一百米的高度上以零点九马赫的速度巡航飞行,而且为其配备的地形跟踪与测绘雷达,使其能够在这个高度上自动飞行。
总而言之,H82的设计侧重于增强低空飞行xìng能,而不是高空xìng能。
从某种意义上降,H82满足了空军提出的所有xìng能要求,但是却并没有被空军当成一种完美的轰炸机。
主要就是,轰炸机的超低空突防生存能力肯定不会强到哪里去。
当时,中国空军面对着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这就是,如果爆发全面战争,H82承担的任务与H56一样,即对敌国进行报复xìng战略打击,而其主要武器肯定都是shè程高达数百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的巡航导弹,因此轰炸机不需要直接面对敌国的防空系统,也就不存在突防的问题,而H82在以巡航导弹为基本武器的时候,作战的效费比未必比H56高出多少。相反,如果参加的是局部战争,等到轰炸机上场的时候,战术航空兵已经摧毁了敌人的防空系统,轰炸机同样不存在进行突防的问题,而H82使用常规弹药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也未必超过了H56。
那么,中国空军有什么理由花费大量经费来购买一种作战效能并没有本质xìng提高的轰炸机来取代还能够继续使用,而且已经算得上是得心应手的H56呢?
要知道,更换轰炸机群至少要花掉上千亿华元。
可以说,当时中国空军找不出一个可以购买H82,并且用H82全面替换H56的正当理由。
也许,唯一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是,中国空军在轰炸机的研制上投资太多,而且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已经完成了H82的全部研制工作,还通过了极为严格的验收,总得采购一些来维持轰炸机的生产能力吧。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八八年,中国国民议会才批准了采购H82的合同,而且总共只订购了一百二十架。
s
第二百三十一章 悲剧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讲,H-82是中国空军在重要技术取得突飞猛进之后,在轰炸机领域做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只是,H-82生不逢时。如果H-82能够早五年诞生,就肯定能够得到上千架的订单,甚至能全面替换H-56,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并且替代H-56写下一段传奇般的历史。
问题是,H-82诞生的时候,中国空军战略航空兵的发展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在投资研制H-82的时候,中国空军就面对着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决定着战略航空兵的存亡。
这就是,轰炸机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说白了,这个问题与导弹有直接关系。
战略弹道导弹诞生之后,轰炸机的存在价值就遭受到了考验,即很多人都认为战略弹道导弹具备足够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而且在全面战争中的打击效率并不比轰炸机低,也就没有必要继续保留轰炸机。
说得简单一些,轰炸机能完成的任务,战略弹道导弹都能完成,而且更加可靠。
正是如此,在六零年代,中**队内部出现了“轰炸机无用论”的观点,而同时出现的还有“航母无用论”。
所幸的是,这两个“无用论”都没有成为主流。
航母能够保留下来,与其在海军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有关,即没有一种战舰能够替代航母来实现海军的价值。只要海军还有存在的价值,那么在出现替代品之前,航母就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轰炸机能够保留下来,则与前面提到的原因有关。
这就是。轰炸机在执行战略威胁任务的时候,具有更高的灵活xìng。能够赋予zhèng fǔ更多的决策时间,让zhèng fǔ获得化解危机的机会。说得简单一点,就算让轰炸机携带核武器升空,也要等到十多个小时之后才能飞到敌国上空,而zhèng fǔ在此期间内,可以就是是否需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相反,如果使用战略弹道导弹的话,在需要使用核威胁的时候,威胁就意味着战争。
到了七零年代。特别是七零年代后期,轰炸机的存在价值再次受到了考验。
这次的考验依然来自导弹,不过不是战略弹道导弹,而是巡航导弹。特别是由轰炸机携带的空shè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的出现。实际上提高了轰炸机的作战效率。
这就是,轰炸机不再需要冒险突破敌人的防空系统,可以在离目标数百公里、甚至是数千公里的地方发shè巡航导弹。根本就不会进入敌方防空武器的攻击范围,因此轰炸机的战斗生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问题是,这也等同于否决了轰炸机的作战价值。
这就是,只要能够携带巡航导弹、并且把巡航导弹发shè出去的战机,都具备取代轰炸机的价值。
当时,就有人提出。完全可以研制一种运输机型的轰炸机。这种飞机并不需要很快的飞行速度、也不需要很大的飞行高度,甚至不需要自卫能力。其主要任务就是充当巡航导弹的载机,运载巡航导弹在离敌国一千公里的地方巡逻,在接到命令之后,把携带的巡航导弹投shè出去。
说白了,一架经过改装的运输机就能成为巡航导弹载机。
显然,这意味着空军没有任何理由耗费巨资去研制xìng能先进的轰炸机,甚至没有理由保留已有的轰炸机。
要知道,轰炸机的飞行费用比运输机高得多。
即便是以皮实著称的H-56,其每小时的飞行费用都是当时大型运输机的三倍,维护费用为大型运输机的四倍。
事实上,有人走得更加极端。
当时中**方的一些年轻军官认为,与其保持规模庞大的轰炸机群,不如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
所幸的是,这种极端观念不可能得到中国zhèng fǔ采纳。
关键就是,如果在敌国附近建立巡航导弹基地,还不如直接部署弹道导弹,因此巡航导弹本身也就没有了存在价值。这样一来,问题又饶了回来,即以巡航导弹废除轰炸机,然后用弹道导弹废除巡航导弹,最终使中国的战略威胁力量完全依靠弹道导弹,而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问题是,巡航导弹的出现,确实降低了轰炸机的存在价值。
最为受伤的,显然就是H-82。
原因很简单,在同样使用巡航导弹,而且以战略威慑为主的情况下,H-82的实际作战效率是低于H-56的。这就是,两种轰炸机的内部弹舱容积相同,携带的巡航导弹数量完全一样,而H-82的结构重量更大,因此在执行作战半径相同的打击任务时,H-82的作战费用高于H-56。更要命的是,H-56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装备规模巨大,在装备与维护等方面早已形成规模效应。
显然,对中国空军来说,用H-82取代H-56执行战略打击任务,没有半点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H-82在空军中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轰炸机不仅仅用于执行战略任务。
多次局部战争已经表明,轰炸机除了是携带核武器的战略打击平台之外,也是非常理想的常规打击力量。比如,H-56的单机投弹量相当于十五架J-66在正常情况下的投弹量,而出动一架H-56的费用与维护成本,显然要比出动十五架J-66高得多。即便在大量使用jīng确弹药的情况下,轰炸机巨大的弹药运载与投掷能力依然拥有巨大的实战价值,是远优于战术飞机的打击力量。
问题是,H-82的常规打击能力也比比H-56高多少。
虽然H-82的最大载弹量在理论上远超过了H-56,但是除了极少数时候,轰炸机都不可能以最大载弹量起飞,而且随着jīng确制导弹药的大规模使用,弹药投掷能力已经不是衡量打击能力的主要指标了。说白了,如果投下一百枚炸弹只有一枚命中,那与投下一枚炸弹直接命中根本没有区别。
显然,如果使用jīng确制导弹药,H-82与H-56都很难获得在一次任务中投下数十吨炸弹的机会。
这样一来,H-82的载弹量优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相对而言,H-56更低的飞行成本与更为低廉的维护费用,使其更能迎合空军的胃口。
可以说,如果不是空军已经在H-82项目上投入了数十亿华元的研制经费,以及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急需这笔订单来维持正常运转,以及中国仅剩下三架航空企业具备设计与制造轰炸机的能力,中国国民议会肯定不会批准H-82的量产订单,而会让空军继续对H-56机群进行翻新改进。
事实上,在订购了H-82之后,中国空军依然在改进……的最后一种改进型,即H-56S在一九九二年问世,随后中国空军就从H-56机群中挑选出了一百八十六架,将其改进为H-56S,并且计划把H-56S的服役时间延长到二零三二年。因为在改进中全面加强了机体结构,而且空军开始控制轰炸机的飞行时间,所以半数以上的H-56S有望在二零三二年之后通过翻新,把服役时间延长二十年,即一直使用到二零五二年。
相比之下,H-82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
虽然以冷战后的标准来说,一百二十架的订单不算少,可是以冷战时期的标准而言,这个数量简直少得可怜。
要知道,在H-56之前,中国空军有七种服役时间不到十年的轰炸机,而且每一种的装备数量都超过了一百二十架。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对H-82进行大范围改进/
虽然在服役期间,H-82也接受了多次改进,但是主要针对电子设备,即以提高其作战应用范围为主,而不是延长服役时间。
按照中国空军的规划,H-82将从二零一八年开始退役,到二零二三年全部退役。
从服役时间上看,H-82仅有H-56的三分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H-82没有H-56先进。在基础技术上,H-82比H-56领先了差不多二十年。
H-82悲剧般的命运,主要与其装备数量有关。
要知道,H-56在生产线关闭的时候,总产量接近三千架,而在H-82服役时,H-56的装备量都接近一千架。
正是相差悬殊的装备数量,让中国空军保留了H-56,放弃了H-82。
说白了,如果H-82在七零年代定型量产,在八零年代达到了一千架的产量,那么后来遭到淘汰的肯定是H-56。
当然,对H-82构成直接威胁的不是H-56。
别忘了,中国空军投资研制H-82的初衷就是用其取代服役了二十多年的H-56,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即便H-82算不上理想,中国空军也肯定会在冷战期间采购足够多的H-82来取代H-56。
导致H-82悲剧命运的是另外一种轰炸机,一种更加先进的轰炸机。
第二百三十二章 隐身时代
在研制H-82的时候,中国空军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即轰炸机在以防空导弹为核心的现代化防空系统面前遭遇的生存难题。
可以说,防空导弹问世,让轰炸机再也不可能像大战期间那样,飞到敌人的头顶上空投下炸弹。在与强国的战争中,别说是笨重的轰炸机,即便是灵活的战斗机,在敌人的防空系统面前也没有多少生存机会。
早在七零年代初,中国空军就做了一次模拟演习。
在这场演习中,中国空军出动的所有轰炸机均在飞抵目的地之前被防空导弹击落,没有一架轰炸机突破严密的防空网。
显然,轰炸机能否存在下去,关键就得看能否找到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办法。
巡航导弹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轰炸机的生存概率,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是,防空系统不仅仅包括防空导弹,还包括防空战斗机。
轰炸机能够在数百公里之外发shè巡航导弹,那么敌人的防空战斗机照样能够飞行到数百公里之外拦截轰炸机。
此外,巡航导弹也同样面对着突防困难的问题。
这就是,巡航导弹飞行速度并不高,而且不具备机动规避能力,只要被发现,也很容易被防空导弹击落。
事实上,在空shè巡航导弹问世之后,中德都在大力提高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增强防空系统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并不是难事。
显然,巡航导弹只是一种改善了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轰炸机容易被击落的问题。
正是如此,在研制H-82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在积极寻求提高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方法。
说白了,就是研制另外一种更加先进的轰炸机。而且明确要求这种轰炸机具备突破敌方现有、以及正在研制的所有防空系统的能力。
与H-82不同的是,中国空军在该项目上没有公开招标。
主要就是,当时中国空军已经找到了一个增强轰炸机生存能力的有效办法,只不过其实现难度极为巨大。
这就是:雷达隐身。
现代化防空系统、特别是远程防空系统的核心都是雷达,即雷达是探测空中目标的主要手段。虽然红外探测设备与高jīng度光学设备也能探测到空中目标,但是这两种被动探测手段有很大的局限xìng,受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探测距离极为有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探测手段能够取代雷达。
这样一来。如果能够避免被敌人的雷达发现,那么就能突破敌人的防空网。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问题是,实现雷达隐身却不容易。至少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即便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磁技术的中国。要让作战飞机实现雷达隐身也要面对很多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而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量的科研经费。
所幸的是,在七零年代初。中**方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的隐身飞机项目与载人登月工程有关。
这就是,在载人登月工程中,需要对飞船进行准确定位,而且需要持续跟踪,而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雷达来定位跟踪。当时。航空航天部的几名电磁专家搞出了一个雷达反shè特征的数学方程式,其目的是通过这个方程式来大致估算出宇宙飞船反shè的信号。以便对飞船进行断续跟踪,而不需要让雷达一直照shè宇宙飞船。后来,正是这个方程式,打开了雷达隐身的大门。
说白了,通过这个方程式,就能估测出任何一个物体的雷达反shè特征。
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雷达反shè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手段来消除、减弱反shè信号,或者是改变电磁波的反shè方向。
再进一步,如果雷达没有收到目标反shè的电磁波,也就无法发现目标。
也就是说,目标在此情况下就实现了雷达隐身。
一九七三年,在顾祝同的亲自过问下,中国空军启动了隐身战斗机的研制工程,并且把研制工作授予了当时在国内还不太有名的贵阳飞机制造公司,并且在贵州赤水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这个机构就是后来闻名全世界的“蛇窝”。
在此后的数十年内,从“蛇窝”里飞出了十多种军用飞机,包括世界上第一种隐身战斗机、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三马赫的侦察机、第一种采用矢量推力控制系统的战斗机、第一种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
当然,让蛇窝出名的,还是其研制的第一种飞机,即代号“暗星”的隐身战斗机。
在启动隐身战斗机项目的同时,中国空军也启动了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并且授予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与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初期研制合同。
可惜的是,在七零年代,与隐身轰炸机有关的研制工作都处于理论阶段。
原因很简单,当时没有几个人有把握能够制造出隐身飞机,而且与雷达隐身有关的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说白了,连小得多的隐身战斗机都没造出来,又何谈重达上百吨的隐身轰炸机呢?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八零年,隐身轰炸机的研制工作才开始加速。
这就是,在一九七九年,代号“暗星”,后来被赋予J-711的隐身战斗机完成首飞,而且其隐身设计得到了肯定。
可以说,J-711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战斗机,从编号上就看得出来。中国空军的战斗机编号一直以定型年份为主,如果同一年有几种战斗机定型,则按照先后顺序赋予第三个数字编号。按照这个标准,J-711应该是在一九七一年定型的第一种战斗机,可是其首飞时间在一九七九年,而且正式定型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中国空军没有赋予这种战斗机正确的编号。这么做,也主要是为了保密,即通过错误的编号,让敌对国的情报机构搞不清楚这种飞机的来历。
通过J-711,中国空军不但证明了雷达隐身的可行xìng,而且掌握了更多的隐身技术。
只是,J-711取得的成功,不可能被复制到轰炸机上。
主要就是,J-711采用的是多面体反shè隐身技术,即通过把机身外表面设计成复杂的多面体结构,让每一个面反shè的电磁波都足够弱,从而让敌人的雷达难以从大量的杂波中辨别出反shè的电磁波,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为此,J-711几乎损失了所有机动xìng能,而且非常难以控制。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计算机辅助的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根本就无法驾驶这种战斗机起飞。此外,J-711的xìng能也极为糟糕,最高飞行速度只有零点八马赫,最大飞行高度不到一万五千米,最大允许过载只有五个G,而起飞滑行距离长达一千四百米,着陆滑行距离也有一千一百米。为了实现全面隐身,J-711配备的是两台没有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而且只能在机身弹舱内携带两枚一千公斤级炸弹,其主要传感器是一部红外成相仪,并没有配备雷达。
显然,J-711根本算不上是战斗机,而是一架典型的攻击机。
更重要的是,J-711的雷达隐身方式,不可能用在大得多的轰炸机上。说白了,如果把J-711放大十倍,那么其雷达发shè型号就将增强到足够被敌人的防空雷达发现的程度,也就失去了雷达隐身能力。
所幸的是,在研制J-711的时候,中国的电磁工程师发现了更多的雷达隐身手段。
这就是,平滑过渡的机身同样具备雷达隐身能力,而且只要外形设计足够合理,其隐身效果更加明显。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空军的隐身轰炸机项目进入了全速发展阶段。
到一九八四年,代号“潜行者”的隐身轰炸机项目已经完成了设计,进入了工程试制阶段。
与J-711相比,“潜行者”是另外一种隐身飞机。
这就是,“潜行者”在设计的时候,尽一切可能的避免出现突出部位与尖锐转角,为此甚至取消了在其他飞机上必不可少的尾翼,整架飞机被设计成了一个巨大的机翼,而且机身与机翼采用了平滑过渡。在不可避免的突出部位,比如飞行员座舱、发动机的进气口,全都设置在机身上方,而且尽可能的远离机翼边缘。为了降低红外辐shè,发动机喷管被设计成了长条形,而且置于机身上方。轰炸机的下表面就是一个平面,而前半球的投影面积降到了最低限度。
说白了,“潜行者”就是一架安装了发动机、能够飞行的机翼。
只不过,这是非常成功的设计。
在正常起飞重量是J-711十倍、翼展相当于J-711六倍的情况下,“潜行者”的雷达反shè强度反而比J-711低了一个数量级!
一九八七年,“潜行者”的第一架样机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出厂。
在其雷达隐身能力得到证实之后,中国空军立即意识到,“潜行者”才是真正理想的轰炸机。
结果就是,H-82在一九八八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订单。
显然,空军打算把钱留着,用来购买更先进的轰炸机。
第二百三十三章 生不逢时
因为中**方在一九九零年启用了新的命名方法,所以“潜行者”在服役时获得的代号是……抢走了原本属于H-82的订单,但是H-1A并没因此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轰炸机。
原因就是,H-1A不但太贵,而且量产的时间太晚了。
为了达到隐身的目的,H-1A不但在外形设计上极为前卫,根本就不像是人类制造出的轰炸机,而且采用了大量其他新技术。比如为了降低机体的结构重量,H-1A采用了大两复合材料,钛合金的使用率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八,高于中国空军的所有作战飞机,仅次于在一九八四年服役的ZZ-17型战略侦察机。又比如,中国空军耗费巨资为H-1A研制了被动探测系统,尽可能的降低了其电磁辐shè水平。再比如,H-1A采用的飞行控制系统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仅飞行控制软件就由上千名软件工程师花了十年才编写完成,而且随后又花了好几年才解决所有问题。
可以说,中国空军把当时能用上的新技术都用在了H-1A上。
由此,导致了两个极为严重的后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H-1A的造价居高不下,量产时的定价高达二十八亿华元,如果要达到空军提出的不超过十亿华元的水准,产量则必须超过三百架,而中国空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购买这么多的轰炸机。
奇高的价格。显然限制了H-1A的使用价值。
不可否认,H-1A不但是冷战时期研制的最先进的轰炸机,而且其技术xìng能在冷战结束二十年之后依然没有被其他轰炸机超越。问题是,购买一架H-1A的钱,可以购买差不多三十架H-56,或者是十架H-82,而H-1A的作战效率肯定没有H-56的三十倍。更不可能达到H-82的十倍。
在决定采购H-1A的时候,中国空军内部就有人提出,与其花钱购买H-1A。还不如用更少的钱来持续改进H-56与H-82,而多出来的资金则可以用来购买其他作战飞机,从整体上提高空军的作战能力。
要知道。在H-1A量产的时候,中国空军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已经进入了工程测试阶段,即技术验证机已经升空,正在对准备采用的先进技术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需要在定型阶段采用这些技术。因为先进战斗机项目需要数百亿华元的投入,而中国空军根本无力同时支持几个大型军机项目,所以就有人提出通过让H-1A项目下马,把节约下来的经费用到其他项目上。
所幸的是,H-1A项目没有半途下马。
原因只有一个,对中国空军来说。轰炸机已经是一种象征,而且只有中国有能力制造与装备先进轰炸机。显然,不管是中国空军的高级将领,还是中国的zhèng fǔ官员,乃至国民议会的议员。都不敢想像没有战略轰炸机的中国空军会是个什么样子,以及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未来战争会是个什么样子。
说白了,轰炸机依然是可靠的战略威慑手段,更是有效的常规打击力量。
别忘了,只有轰炸机能够部署在中国本土对全球各地实施直接打击,而战略作战飞机都需要前进部署。
显然。部署在本土的轰炸机给了中国空军、以及中国zhèng fǔ应对挑战的一种手段。
更重要的是,H-1A确实解决了轰炸机的生存问题,具备携带核炸弹直接攻击敌对国本土的能力。
毫无疑问,这是当时其他任何一种作战飞机都不具备的能力。
虽然巡航导弹的大规模使用,为轰炸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打击手段,但是巡航导弹容易遭到拦截,如果需要由轰炸机执行报复xìng战略打击,那么最可靠的打击方式依然是对敌国战略目标实施直接轰炸。
说白了,H-1A在中国的战略力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就是,H-1A承担着战略报复的任务,即只要有几架携带核炸弹的H-1A在空中执行巡逻任务,就算其他的战略打击手段都瘫痪了,中国也有能力对发起突然打击的国家实施毁灭xìng的报复打击。
关键就是,H-1A具有无与伦比的隐身能力。
H-1A在测试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喷上隐身涂料的情况下,其隐身能力就足够应付中国的所有防空雷达了。在中国空军做的测试中,一架H-1A的原形机就突破了由三套防空系统组成的防空网,而这三套防空系统中的十多种雷达都没能探测到轰炸机,其中好几次轰炸机就从防空阵地上空飞过。
显然,H-1A的量产型具有更强的隐身能力。
在大规模服役之后,中国空军不得不给H-1A装上一种无线电定位系统,并且明确规定飞行员在rì常训练中,必须启动该系统,只有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才能够在地面指挥人员下达命令之后关闭该系统。
说白了,没有无线电定位系统,中国空军的雷达都发现不了H-1A。
别忘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技术,至少比德意志第二帝国领先了十年,因此德军的雷达也肯定无法发现H-1A。
正是如此强大的隐身能力,让H-1A获得了空军的订单,哪怕是少得可怜的订单。
大量采用新技术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H-1A的研制周期长达二十二年,在原形机首飞之后的试飞工作就持续了九年之久。
显然,这大大超过了中国空军的预期。
按照后来公布的资料。H-1A的试飞时间原本定为四年,既计划在一九九一年完成,然后开始量产。
如果这个计划得到严格执行的话,H-1A的命运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的时候,冷战还没有结束,而且中国空军已经压缩了H-82的订单。准备采购H-1A。如此一来,即便H-1A不可能取代所有的H-56与H-82,也肯定能够取代大部分H-56。
要知道。中国空军通过压缩H-82的产量,加上原本为H-1A量产获得的拨款,至少能够订购一百二十架H-1A。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空军最初的订购计划,即分三批订购一百二十架H-1A。
这个目标实现了的话,中国空军战略航空兵的战斗力将在冷战结束前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甚至是飞跃。
要知道,H-1A的打击力量至少是H-56的十倍。
如果携带jīng确制导弹药攻击地面目标,因为能够缩短打击距离,也就是可以用jīng确制导炸弹为主要武器,H-1A一次最多能够携带九十六枚二百五十公斤级炸弹,或者是六十四枚五百公斤级炸弹,也就是出动一次最多能够攻击九十六个目标。而H-56在攻击高危险目标时只能使用空shè巡航导弹,一次最多只能携带二十四枚巡航导弹,而且未必能够同时攻击二十四个目标。把执行作战任务的战损率,以及其他因素,H-1A在打击高危险xìng目标时的作战效率肯定是H-56的十倍。
也就是说。一百二十架H-1A就能取代空军所有的H-56。
按照空军的计划,只要H-1A能够大规模量产,最终肯定会全面取代H-56,与H-82共同构成轰炸机群。
问题是,到一九九一年,H-1A的试飞工作不但没有结束。还摔掉了三架原形机。
当时,中国空军总共订购了七架原形机,除了一架用于地面静力试验之外,另外六架都承担试飞工作。
结果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结束的时候,已有三架原形机在试飞中坠毁。
这三次恶**故,直接导致H-1A的试飞时间被数次延长,而导致严重故障的根本原因就是采用了太多的新技术。
要知道,即便是一种没有采用太多新技术的新式飞机,在试飞中都会遇到很多麻烦。
只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说白了,H-1A不但是一种划时代的轰炸机,更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轰炸机,其很多关键技术即便放到二十年之后都不显落后。为了达到特定的隐身xìng能,H-1A不可避免的采用了大量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又反过来降低了H-1A的存在价值。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空军没有第二种选择。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不采用足够多的新技术,H-1A的xìng能肯定会受到质疑,也就无法达到空军提出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取代H-82,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而大量采用新技术,又使得H-1A从研制到服役充满了坎坷与困阻。
最要命的事情发生在一九九四年底。
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分崩离析,奥地利、巴伐利亚等王国宣布脱离帝国,持续了四十五年的冷战也正式宣告结束。
一夜之间,中国失去了头号强敌,也再没受到严重的战略威胁。
显然,所有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打击力量都受到了影响,而H-1A做为绝地反击的战略武器,自然没能幸免。
结果就是,H-1A在一九九五年初通过了空军的验收,却没有能够获得批量生产订单。
直到一九九九年,在贵阳飞机制造公司与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合并之后,为了保住最后两家具备研制与生产轰炸机的企业,以及中国空军主动放弃了先进攻击机计划,国民议会才批准了H-1A的量产计划。
可惜的是,H-1A的订购数量仅仅只有二十八架,而且包括通过改进让三架原形机达到量产型的技术水准,即新生产的只有二十五架。
这个数量,仅相当于空军希望获得的最低订购数量的五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四章 第一桶金
/div>
如果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制造的战斗机尚能跟中国的战斗机匹敌,那么在轰炸机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毫无竞争力可言了。**
众所周知,在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轰炸机主要来自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重点放在陆军上,即集中力量打造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军团,并且以装甲部队为基础,提出了“闪电战”理论,成为了德军在大战期间的主要作战方式。结果就是,在发展空中力量的时候,德军必须以战术航空兵为主。
受国力限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没有打造战略航空兵。
关键就是,在以战术航空兵为主的前提下,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业力量来发展战略航空兵。
这一点,其他几个欧洲国家也不例外。比如,法国与红俄在发展装甲部队的同时都以战术航空兵为主,也就没有能够发展出足够强大的战略航空兵,反到是对地面部队投入不算太高的英国发展出了欧洲唯一的战略航空兵。
虽然在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启动了几个轰炸机研制项目,而且也研制出了如同He-288这样的重型轰炸机,但是直到大战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自行研制的轰炸机都没有能够实现量产。
整个大战期间,德军的重型轰炸机全部来自中国。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获得最好的轰炸机。
在一九四三年之前,中国在对德援助上没有任何保留,提供了包括当时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只是到了一九四四年,中国当局开始限制对德军售,主要就是不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具有战略打击能力的武器装备。这其中就包括了随后服役的“超级空中霸王”式重型轰炸机。
大战期间,中国正式提供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好的轰炸机是“空中霸王”。
虽然早在一九四三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以对英战略轰炸为由。希望中国能够提供更好的重型轰炸机,到一九四五年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还以对美作战为由。提出购买“超级空中霸王”的请求,但是中国当局都拒绝了,即对英轰炸用不上比“空中霸王”更加优秀的轰炸机。而对美作战与德军的关系不大。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德关系。
虽然中德决裂是战后的事情,但是在大战后期,中德双方的领导人都认识到,这个世界太狭小了,根本容不下两个超级大国,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联合战胜了敌人之后,必然会因为利益分歧而决裂。
显然,中国没有理由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战略打击力量。
说白了,如果中国把xìng能先进的轰炸机卖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等于在给自己制造一个新的威胁。
结果就是,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没有能够通过正式渠道获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
只不过,这并没妨碍德意志第二帝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超级空中霸王”。
根据中国的官方记录,在大战结束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通过非正当方式获得了三架“超级空中霸王”。
第一架“超级空中霸王”是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落入德军手里。当时这架轰炸机从位于美国西海岸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前往轰炸美国南部地区的炼油厂,在投弹之后被美军的高shè炮击中。因为无法返回出发基地,这架编号六九七七四三的轰炸机在墨西哥湾迫降,却没有立即沉没,被一艘路过的墨西哥货轮发现。根据中国情报机构提供的消息。这艘悬挂墨西哥旗帜的货轮实际上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艘间谍船,而该船在打捞起轰炸机之后,直接返回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当然,德军从这架轰炸机上得到的东西非常有限。
这就是,轰炸机是以较为平稳的方式迫降在海面上的,幸存的七名机组人员在逃生之前破坏了轰炸机上的关键设备,而且轰炸机的四台发动机全部损毁,所以德军获得的只有一架轰炸机的骨架。
第二架“超级空中霸王”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七rì落入德军手里。当时,这架轰炸机从古巴起飞,轰炸了波士顿附近的一座造船厂,在返航之前遭到美军战斗机拦截,损失了两台发动机,机身油箱也被打穿。因为剩余燃油无法使其返回古巴,所以该机转向飞往最近的百慕大群岛。
所幸的是,该机花了六个小时才飞到百慕大群岛上空。
也就是说,在迫降的时候,中**队驻百慕大群岛的联络部队官兵已经赶到,及时的控制住了局面。
在成功迫降之后,因为无法在当地修复,所以该机在被部分拆解之后送上了一艘货轮。
根据中国情报机构获得的消息,这艘货轮在出港后不久,德军就伪造了其被美军潜艇击沉的作战报告,而该货轮并没有沉没,而是横渡了大西洋,在一九四九年一月底到达了挪威的某处海湾里面。
只是,德军从这架轰炸机上获得的好处也非常有限。
主要就是,在装上货轮之前,该机上的关键设备都已拆走,包括发动机,都通过运输机送还给了中**队。
第三架“超级空中霸王”在一九四九年六月底落入德军手中。
可以说,这也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战机失踪事件。
关于这架轰炸机的去向,在大战期间一直没法搞明白,直到冷战结束,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封存的绝密资料公开,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这就是,这架绰号“广东小情人”的轰炸机并没有在战争中损毁,而是被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情报机构窃取了。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该机在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二rì升空,执行其服役之后的第二十二次任务,机长是一名广东籍上尉飞行员,此外包括领航员在内的六名机组成员均来自广东。该机在升空后大约四个小时,以机械故障为名脱离了编队,按照惯例单独返航。问题是,该机没有返回出发基地,而是折向飞往了巴哈马群岛,并且在群岛北部的一座岛屿上降落,在补充燃油之后,直接飞越了北大西洋,到达法国的一座空军基地,最终被德军藏在了阿尔卑斯山北面的一座秘密军事基地里。当时,德军的情报机构策反了该机的机长与其他广东籍机组成员,另外六名不肯跟德军合作的机组成员则被秘密处决,而德军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这架轰炸机。
为了让中**方相信这架轰炸机在返航途中坠毁,德军还专门出动了一架运输机,把六名机组成员的遗体抛弃在佛罗里达海峡里面。十多天后,中国海军的一架巡逻机捞起了两具机组成员的尸体。
结果就是,中**方始终相信这架轰炸机在返航途中坠毁。
当然,轰炸机在返航途中坠毁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再说了,已经找到了两名机组成员的尸体。
当时,德军还动用了数架运输机,往轰炸机迫降的岛屿运送燃油。
此外,参与行动的情报人员随后都被调回帝国,并且分散在各个部门中,以确保不会把知道的事情泄露出去。
正是如此,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军获得了当时最先进的轰炸机。
问题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技术,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消耗掉“超级空中霸王”的技术,再设计制造出xìng能相当的轰炸机。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选择了一条捷径,即仿制“超级空中霸王”。
仅仅过了两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完成了仿制工作,并且让第一批六架仿制出来的轰炸机参与了当年的胜利阅兵式。
当然,与“空中霸王”相比,德军仿制的轰炸机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只是,这种仿制的轰炸机在五零年代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即成为了弹道导弹问世之前,德军唯一的战略打击手段。
在德军制造出原子弹后的好几年内,该机都是德军唯一的核武器运载与投掷平台。
当然,仿制的价值也仅限于此。
到了五零年代末,“超级空中霸王”的价值就远不如前了,即喷气式轰炸机的到来,把这种大战期间最先进的轰炸机送进了博物馆。
德军能够通过仿制获得一种较为先进的轰炸机,可是却无法通过仿制来掌握制造轰炸机所需要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工业技术。
结果就是,在进入六零年代,中国空军大规模装备喷气式战略轰炸机,而且一口气研制了数种重型轰炸机的时候,德军却再次把重点转向了战术航空兵,在战略航空兵上的投入远不如前。
受此影响,德军一直没能在轰炸机领域追上中国的前进步伐。
不可否认,德军在冷战时期制造出了几种极具威胁力的战略轰炸机,可是德军轰炸机的xìng能一直远不如中国空军的轰炸机。
更重要的是,德军采取的是跟随发展战略,因此一直没能超越中国。RS
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流砥柱
冷战期间,除了仿制“超级空中霸王”的He-320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设计制造了七种轰炸机,不过算得上战略轰炸机的只有在一九6sì年定型的He-400与在一九八八年定型的……这两种轰炸机,成为了帝国空军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战略支柱。
虽然在诞生时间上,He-400比中国空军的H-56几乎晚了十年,但是这两种轰炸机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He-400可以看成是换上了涡浆动力系统的H-56。
进入喷气时代之后,中国空军在积极推动喷气式战斗机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喷气式轰炸机上。
事实上,整个五零年代,中国空军的头号任务都是研制喷气式轰炸机。
主要就是,在五零年代,中国拥有极为明显的核优势,依靠庞大的核武库,中国能够有效的遏制任何国家的战争企图,而要实现核威胁就需要可靠的投送手段,而当时唯一的投送力量就是轰炸机。
也就是说,轰炸机的xìng能直接关系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由此就不难明白,中国空军为什么要把轰炸机的发展优先级别放在战斗机之上,甚至不惜为此降低战斗机的研制速度。
正是如此,中国空军才启动了十多个轰炸机项目,而且在短短几年之内采购了八种喷气式轰炸机,而且每一种的采购量都在两百架以上。到六零年代的时候,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超过了三千架。
显然,这是一支远大于实际需求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在六零年代初。中国拥有的核弹头总共还不到三千枚呢。
巨大的投入,除了产生巨大的浪费之外。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即H-56成为了这个时代战略打击力量的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讲,H-56的出现,让中国空军在战略领域的领先优势得到了全面巩固。
要知道,在五零年代,H-56的价值与H-1A在九零年代的价值相差不大,即H-56是那个年代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年代的轰炸机,其先进xìng足够抛开所有追赶者,把其他轰炸机全都送进博物馆。
也正是如此。中国空军才陆续采购了数千架H-56。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在五零年代,H-56几乎是不可拦截的。这种轰炸机不但具备三十吨的载弹量与一万一千公里的作战半径,而且飞行高度达到了一万八千米。当时大部分战斗机的飞行高度都在一万五千米左右。飞行速度也达到了每小时九百六十公里,而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最高飞行速度在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此外,H-56还配备了三门自卫用的机关炮。而且都有dú lì的光学火控系统。
显然,任何一个国家在五零年代的防空系统都不足以对付H-56。
更重要的是,H-56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核武器载机设计的,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携带核炸弹轰炸敌国。
面对这个巨大的威胁,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认识到,除了需要更加先进的战斗机来保卫领空之外。还需要能够与之匹敌的轰炸机,才能抵消掉H-56产生的战略威胁。不至于遭到中国的战略压制。
正是如此,德军开始研制新式轰炸机。
显然,德军这次无法通过仿制来获得新式轰炸机了。
说白了,就算德军获得了一架完整无损的H-56,也无法仿制,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没有制造H-56所需的工业技术。比如,H-56采用的整体式铝合金翼盒,在当时就只有中国能够制造。如果改变设计,要想达到同样的结构强度,机翼的整体质量至少会增加三分之一,而这在设计中是不可接受的。又比如,H-56采用的上单翼气动布局、以及自行车式起落架,需要对机体结构进行全面加强;为了降低结构重量,不但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才大量采用了一次铸造成型的工业技术;当时具备该工业生产技术的也只有中国,而且该技术严禁出口。
显然,德军只能从头做起。
问题是,在研制喷气式轰炸机之前,德军只有He-320算得上是战略轰炸机,此外就只有两种中型喷气式轰炸机。
也就是说,德军没有研制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的经验。
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要知道,中国空军在研制H-56之前,研制过好几种喷气式轰炸机,而且是在大量的失败教训之后,才研制出了H-56。
德军直接研制喷气式战略轰炸机,需要面对大量技术难题,而这些技术难题足以让德军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项目难产。
结果就是,德军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这就是,首先研制一种介于He-320与喷气式战略轰炸机之前的重型轰炸机,在获得了足够的技术积累之后,再研制真正意义上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从而为解决技术难题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
当然,这不可能是一种活塞式轰炸机。
要知道,“超级空中霸王”已经是活塞式轰炸机的巅峰之作了,而要超越就必须研制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而且活塞式发动机自身的局限,很难赋予轰炸机超过每小时八百公里的最高飞行速度。
结果就是,德军选择了技术较为成熟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做为轰炸机的动力。
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在民用领域首先得到大规模应用,是当时大部分民用飞机的主要动力。
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领域有着足够多的技术储备。
事实上,在大战之后,德军就试图对He-320进行改进,换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以提高其xìng能。只是这一改进受经费影响并没得到落实,而且He-320的基础设计在战后已经显得落后,没有太大的改进价值。
当时,德军已经研制出了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运输机与巡逻机。
显然,以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为基础研制一种战略轰炸机,要比使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研制轰炸机容易得多。
问题是,德军的目标是H-56。
也就是说,德军对新式轰炸机的基本要求是在作战半径、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上基本达到H-56的水平。
这就意味着,在限制了发动机的数量之后,需要功率足够大的发动机。
结果就是,德军新式轰炸机的基本设计在一九五九年就完成了,可是受发动机限制,直到一九6sì年才定型。
这就是……这种轰炸机配备了四台八千千瓦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一百八十吨,能够运载二十四吨炸弹,轻载时的最大作战半径为七千四百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六十公里,最大升限达到了一万五千米。
虽然在xìng能上,He-400仍然不如H-56,只是差距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这是自He-320之后,德军获得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即能够从帝国东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轰炸中国本土西北部地区,并且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出发基地。如果将其部署到位于里海北面的空军基地,则能够对中国首都,以及除了东部与南部之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构成威胁。
当然,He-400在问世的时候就已经显得落后了。
这就是,在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面前,像H-56这类的轰炸机根本不可能突破敌国的防空网。
只是,He-400与H-56一样,并没有被淘汰。
原因就是,巡航导弹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轰炸机的生存空间,轰炸机也因此演变成了巡航导弹载机。
别忘了,中国空军打算让H-56服役到二十一世纪三零年代呢。
更重要的是,德军好不容易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也就不可能让其在服役之后就退役。
为了提高He-400的使用价值,德军花了大量财力来研制机载武器。
事实上,第一种空shè巡航导弹就是由德军研制的,而且首先装备部队,而且搭载空shè巡航导弹的就是……在冷战结束之前,德军研制了数种空shè巡航导弹,而且大规模装备了其中两种,即shè程为五百公里的中程巡航导弹与shè程为一千五百公里的远程巡航导弹。当时,德军甚至着手研制shè程高达三千公里的巡航导弹。
总而言之,巡航导弹的出现,延续了He-400的寿命。
在冷战结束的时候,德军依然装备了大约四百架He-400,而且部分He-400被改造成用于执行常规打击任务。
与H-56一样,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计,He-400拥有极大的改进余地,且服役期间进行了多次改进。即便在冷战结束之后,在帝国空军基础上组建的德国空军都没有全部淘汰掉这种轰炸机,而是保留了数十架,并且让其继续携带核武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成为了新德国战略打击力量的组成部分。
只是,受动力系统限制,He-400根本算不上先进,也不是帝国空军在冷战期间装备的xìng能最好的轰炸机。
第二百三十六章 扛鼎之作
虽然he-400的xìng能算不上先进,即便跟h-56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更别说与中国空军后来装备的h-82与h-1a相提并论了,但是其装备数量巨大,而且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研制出更先进的轰炸机,所以在整个冷战期间,he-400都的德军三位一体核战略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he-400是德军在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战略轰炸机。
这一切,与ju-610,即德军计划用来取代he-400的新式轰炸机迟迟没能研制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一九六五年,he-400定型的第二年,德军就启动了新式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希望能够在十年之后获得一种xìng能更加先进的战略轰炸机,并且计划用这种轰炸机取代he-400,从而拥有更强的战略打击能力。
这个新式轰炸机项目的结果就是……问题是,新式轰炸机的研制工作并不顺利。
最初阶段,德军的研制思路与中国空军一样,即希望通过提高轰炸机的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来增强轰炸机的作战生存能力,并且使其具备突破敌国防空网,对敌国本土实施直接轰炸的能力。
显然,这个发展方向是个死胡同。
在六零年代末,中国空军就意识到,通过提高速度与高度根本不可能解决轰炸机在突防中遇到的问题。
说白了,防空导弹的速度与shè高的提升速度更快。
有趣的是,在六零年代,中国空军并没有停止研制新式轰炸机的工作,而且同样把重点放在了高度与速度上。
到了七零年代。中国空军开始大规模宣扬速度与高度制胜论。
当时,中国空军通过新闻媒体宣称。正在研制一种具备三倍音速、飞行高度超过三万米的“双三”轰炸机。
显然,这很容易让外界联想到中国空军正在研制的新式轰炸机,即后来的h-82。
问题是,这肯定是专门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虚假宣传。要知道,h-82的最初xìng能指标也不过是“双二点五”,即最高二点五马赫的飞行速度与二万五千米的升限,而不是宣扬的“双三”标准。
千万不要小看这零点五的差距。
在研制阶段,中国的航空工程师就发现,提高飞行速度,将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个跟音障类似的障碍。即热障。
这就是。当飞行器的速度达到某个临界值的时候,气动加热产生的温度就将超过飞机结构材料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提高飞行速度,那么气动加热产生的温度就将破坏机体的结构强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用更加耐热的材料。而这势必会提高飞机的结构重量,从而降低飞行xìng能。
当时,中国的航空工程师已经对热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这就是,中国空军在研制高速侦察机的时候就遇到了热障,而解决办法是在机体结构中大量采用钛合金。中国空军研制的zz-17战略侦察机,钛合金的用量占到了机体基本重量的百分之五十四!结果就是,这种原本做为战略侦察机与大型截击机研制的战机,其价格高得连中国空军都无法大规模采购,并且不得不砍掉截击机项目。使其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战略侦察机,且装备数量不过三十三架。
在只有几十吨重的侦察机上大量使用钛合金不是大问题,可是要在数百吨的轰炸机上大量使用钛合金,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要知道,钛合金比铝合金昂贵得多。
受生产工艺限制,钛合金在七零年代的价格是铝合金的三十多倍。因此用钛合金制造的轰炸机,其价格是用铝合金制造的轰炸机的十倍以上。
当时,中国空军算了一笔账。如果用钛合金制造一架h-82的话,其价格将高达五十亿华元。
显然,这样的轰炸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xìng。
再说了,就算轰炸机达到了“双三”标准,在七零年代所向披靡,也肯定会在八零年代遇到xìng能更加强悍的防空导弹。
受这些因素影响,中国空军毫不犹豫的废弃了高空高速轰炸机项目。
众所周知,在此之后,中国空军把重点转向了隐身xìng能,即希望通过实现雷达隐身来提高轰炸机的作战生存能力。
只是,中国空军没有取消h-82项目。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中国空军保留了h-82项目,并且在一九八八年开始采购这种存在价值并不大的轰炸机,与德军的新式轰炸机项目有很大的关系,即h-82的存在,能够迫使德军在新式轰炸机项目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h-82的xìng能取舍,必然会对德军轰炸机的发展产生影响。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为了掩盖h-1a项目,即正在研制的隐身轰炸机,中国空军一直在高调宣扬h-82项目的xìng能先进xìng,特别是其高空高速xìng能。此外,中**方还利用了舆论宣传,即借新闻媒体来提高h-82项目的地位。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军都认为h-82是一种高空高速轰炸机。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
要知道,h-82项目即便被保留了下来,也不是高空高速轰炸机,而是一种注重超低空突防能力的轰炸机。也就是说,h-82不但没有“双三”指标,连“双二点五”的xìng能指标也被放弃了。
问题是,德军并不知道h-82的真实面目。
结果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军的重点是解决热障产生的问题,即让轰炸机达到由中国空军提出的“双三”xìng能。
显然。这样的发展方式,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有趣的是。德军在新式轰炸机项目上的投入,最终催生了冷战时期飞得最快与最高的战斗机的诞生,即bf-1000式大型截击机。这种在一九七二年首飞的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三点二马赫、最大飞行高度达到了三万一千米,而且拥有三千公里以上的航程,为冷战期间飞得最快与最高的战斗机,其很多xìng能与中国空军的zz-17战略侦察机相当,而且是典型的截击机。
可惜的是,被德军给予厚望的新式轰炸机却遇到了大麻烦。
这就是,在战斗机上使用的技术。未必能够用到轰炸机上。
事实上。德军在研制bf-1000战斗机的时候,使用了很多野蛮的手段来克服技术上的难题。比如,bf-1000上用得最多的材料不是钛合金,而是不锈钢!也就是说,德军为了解决热障与降低成本。用不锈钢替代了铝合金。显然,这直接导致bf-1000成为了一种极为笨重的战斗机,基本上不具备格斗能力,成为了典型的截击机。此外,bf-1000使用的电子设备也极为落后,根本无法跟同时代的中国战斗机相提并论,因此其作战效率并没有德军吹嘘的那么高。
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工程师走了差不多十年。
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国工程师才猛然认识到。以现的技术,根本制造不出具备“双三”xìng能的轰炸机。
问题是,德军并不知道中国空军已经调整了h-82的xìng能指标。
结果就是,即便帝国的航空工程师认为技术还不够先进,德军也没有放弃已经制订好的轰炸机xìng能指标。
受此影响,德军的新式轰炸机项目又被耽搁了好几年。
直到一九八零年。在中国空军即将完成h-82样机的制造工作的时候,德军情报部门才确认,中国空军的新式轰炸机不再以高空突防为主要作战手段,而是重点强调了超低空高速突防能力。
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德军的轰炸机研制工作才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显然,这等于是从头开始。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德军至少需要十多年才能研制出新式轰炸机。受经济与政治等因素影响,德军的新式轰炸机项目就很有可能难产,而且肯定会在冷战结束之前,随着帝国大幅度削减军费而下马。
只是,发生在一九八四年的一次情报泄密事件帮了德军的大忙。
这就是,一名被德意志第二帝国策反的中国航空工程师在叛逃的时候,把h-82的大部分设计图纸带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拿到h-82的设计图纸之后,帝国的航空工程师惊讶的发现,中国正在设计的轰炸机与其原先设计的轰炸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与升力体气动布局,而且都以吊挂的方式安放发动机。
受此启发,德军的新式轰炸机设计工作开始加速。
一九八八年,在中国国民议会批准了h-82订单的这一年,ju-610式轰炸机也正式完成了定型工作。
两年之后,ju-610的原形机上天。
一九九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正式批准了订购ju-610的量产合同,计划分阶段为德军订购二百四十架。
合同得到落实的话,ju-610将全面取代……可惜的是,冷战结束,宣告了德军众多军备项目的末rì降临,而在冷战前开始量产的轰炸机也没能幸免……的最终产量只有二十二架,不但比h-82少得多,甚至不如h-1a。RV
第二百三十七章 独树一帜
受技术不足影响,德军在发展轰炸机的时候,采取了跟踪战略,即根据中国轰炸机的xìng能来确定新式轰炸机的xìng能指标。
显然,采取跟踪发展战略的不仅仅是轰炸机。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德军在大部分军备项目上采取的都是跟踪战略,即便是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也不例外。
要知道,在喷气式战斗机发展到第四代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相比的差距就显得非常明显了。关键就是,在采取跟踪战略的时候,德军不可能掌握技术主动权,也就无法为新式武器装备确定技术标准,只能够进行针对xìng的发展,从而在以新技术为根本的竞争中难以超越中国。
当然,这并不表示德军在所有装备的研制工作中都采用了跟踪战略。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德军就算没有领先优势,也具有鲜明的个xìng与特点,并没有跟随中国的步伐前进。
只是,德军在大部分装备项目上采用的都是跟踪战略。
当然,这两种发展方式在帝国海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对而言,在冷战期间,中德军事力量中,实力对比最为悬殊的就是海军。
问题是,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典型的大陆型国家,而且处于被中国包围的尴尬境地之中,德军也需要一支海军,至少是一支能够在大洋上给中**队制造麻烦,最好是能够与中国海军抗衡的强大海军。
当然,帝国海军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帝国的国力无法支持所有军兵种全面发展。
说白了,帝国需要一支强大的陆军来控制欧洲大陆。需要一支强大的空军在未来战争中支持陆军作战、以及对中国构成战略威胁,而帝国的国力并没有强大到在支持建立起强大的陆军与空军之后。还能够打造出一支能够与中国海军匹敌的强大海军,因此帝国就必须在国防建设上有所取舍。
大战结束之后,受现实局面影响,特别是英国加入了以中国为首的同盟集团,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暂时放弃海军。
当然,关键还是,在进行战后重建的同时,帝国无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整个五零年代,帝国海军一直在吃老本。即以维系在大战期间建立起来的舰队,并且保证舰队正常运作为主。
在这十年间,帝国海军唯一的投资就是发展核潜艇。
有趣的是,这也与中国海军有关。
这就是。中国海军在战后率先建造了核潜艇。而且立即认识到了核潜艇的价值,随后开始大力发展核潜艇。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认识到了核潜艇的重大价值。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核潜艇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有效的破交武器,也是一种可靠的战略威胁力量。
这就是,战略核潜艇在国家核战略中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要知道,在冷战结束之前,战略核潜艇在中德双放的三位一体核战略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凭借强大的生存能力。战略核潜艇获得了双方的高度重视。
当然,帝国海军也有发展潜艇的传统。
别忘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是作战最为勇猛的部队,而且为击败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潜艇领域走上了一条dú lì发展的道路。
因为同时起步,而且中国当时拥有的潜艇并不算先进,在与潜艇有关的技术上也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好多少,所以在这场竞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反而拥有先发优势,只是这个优势没有能够保持下去。
事实上,凭借较为雄厚的优势,帝国海军在发展潜艇的时候走上了一条与中国海军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帝国海军的潜艇更注重生存能力。
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在大战期间的惨重损失有很大关系。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帝国海军潜艇兵是大战期间作战损失最大的兵种,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潜艇兵在战争中阵亡。与之相比,其他部队的伤亡比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比如轰炸机部队的阵亡率只有百分之十二,装甲部队为百分之十七,水面舰队为百分之十四,即便是以高风险著称的空降兵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战后才格外重视潜艇的生存能力。
为此,帝国海军率先建造了双层壳体潜艇,而且一直维持到冷战结束,而帝国潜艇的储备浮力也因此高达百分之三十。与之相比,中国海军建造的潜艇以单壳体结构为主,大部分潜艇的储备浮力都在百分之十五以内。
除了重视生存能力,帝国海军的潜艇还更加重视攻击能力。
这一点,在武器系统所占比重中就看得出来。
帝国海军在冷战时期建造的最后一级攻击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一万一千六百吨,能够携带四十二条鱼雷,而中国海军在冷战期间建造的最后一级攻击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九千四百吨,却只配备了二十八条鱼雷。前者武器系统所占的比重为百分之一十一,而后者仅有百分之八。
当然,最极端的表现是德军建造了巡航导弹核潜艇。
冷战期间,德军总共建造了五级、四十八艘巡航导弹核潜艇,最后一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水下排水量高达二万一千吨,主要武器是二十枚shè程高达六百公里的重型反舰导弹,此外还能携带三十六条鱼雷。
当然,德军建造巡航导弹核潜艇,主要是为了对付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
说白了,这些配备重达数十吨的反舰导弹的核潜艇,其存在的价值就是用反舰导弹去打击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
显然,中国海军没有这样的作战需求,也就没有建造巡航导弹核潜艇。
此外,受国土面积狭小影响,德军的战略核潜艇在其战略打击系统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冷战期间,德军总共建造了七级、一百二十二艘战略核潜艇。即便在冷战结束时,德军都拥有四个级别的六十四艘战略核潜艇,总共配备了近千枚潜shè弹道导弹,拥有差不多三千枚核弹头。
要知道,在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只有两个级别的三十八艘战略核潜艇,潜shè弹道导弹的数量不到七百枚。当然,得益于更加先进的潜shè弹道导弹,中国海军战略核潜艇携带的核弹头多达五千枚。
可以说,在帝国海军中,真正出彩的就是潜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潜艇是帝国海军在冷战期间的绝对主力。
为了获得最前进的潜艇,帝国海军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点,在绰号“枪乌贼”的核潜艇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这是世界上唯一用钛合金制造耐压壳体的攻击核潜艇,也是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的攻击核潜艇。该级首艇在一九七六年建成之后,创造了很多纪录,而且几项纪录直到冷战结束都没有被打破,比如五十二节的潜航速度、一千二百米的潜深纪录、一千公里闭合航线的潜航速度纪录等等。
在短短五年之内,帝国海军总共建造了六艘这样的潜艇。
只是,因为大量使用钛合金,“枪乌贼”级潜艇的造价高得离谱,甚至相当于同时期等重黄金的市场价。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匪夷所思的xìng能,德军在“枪乌贼”级潜艇上采用了很多当时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技术,比如液态金属反应堆。结果就是,“枪乌贼”级潜艇在服役之后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六艘潜艇的平均服役时间还不到十五年,最后一艘在一九九四年退役。
帝国海军以潜艇为重的发展战略,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经济与政治上的原因。
主要就是,在与海军有关的技术中,帝国海军在潜艇技术上的优势较为明显,而且与中国的差距最小。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支潜艇部队的花费最小,仅相当于建造水面舰队的十分之一。在政治上,则关系到了帝国在冷战时期的基本战略,即以全面核报复为核心的国家生存战略。
事实上,在战后的二十多年内,帝国海军压根就没有发展过水面舰队。
说白了,在全面核战争的威胁下,让很多人都认为水面战舰失去了存在价值,在战争中将成为敌国核武器的理想打击对象,而在核战争中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挥价值的只有更加隐蔽的潜艇。
要知道,这种思cháo在中国海军中也出现过,而且差点成为中国海军的主流思想。
显然,对于无法跟中国进行造舰比赛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战舰无用论”的出现迎合了其基本国情。
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自废武功,在二十多年里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帝国海军猛然认识到,核战争根本打不起来,而以代言人为主的常规战争成为主流,海军在常规战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时,已经丧失了追上中国海军的机会。
与潜艇相比,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根本就不值一提。
第二百三十八章 功亏一篑
在历史上,海军新思cháo出现了很多次,而历史往往会用极为残酷的方式证明,新思cháo是海军建设的毒药。
十九世纪末,英国如rì中天的时候,当时身为全球第二大殖民地宗主国、最有资格挑战英国的法国在建设海军的时候,就由奥贝等人提出了一种新思cháo,即所谓的“巡洋作战”来取代舰队决战。结果就是,在新思cháo的影响下,法国在二十年之内衰落为三流海军国家,法国海军完全丧失了对英国的威胁能力。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海军沦落为了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
这次海军战术“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原因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受到影响,在建设海军的时候,依然以建造大型主力舰为主,并且以在决战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为主要目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打造出了一支足够对英国皇家海军构成致命威胁的舰队,而做为帝国敌人的法国则难以在海洋战场上发挥作用。也正是在海洋战场上取得的胜利,让英国不得不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海权强国,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凭借在海洋上取得的胜利,成为了与英国拥有同等地位的欧洲大国。
问题是,在几十年之后,帝国海军把这一切都忘掉了。
不可否认,核武器出现之后,中国海军的发展战略也深受影响。有不少海军将领开始质疑航母的价值。
理由就是,在核战争中,航母将成为敌人的靶子,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只是,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看。
这就是,如果真的爆发全面核战争,那么不但航母没有存在的价值。包括潜艇在内的所有战舰都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首先遭到打击的不但有舰队、还有维持舰队活动的海军基地。即便潜艇避开了敌人的核打击,也只能在海上活动几十天。随后就会因为没有可以停靠的基地而丧失存在的价值。
显然,如果以核大战为由来废弃航母,那就应该废弃整个海军。
当然。空军与陆军也不能幸免。
这样的话,需要保留的就只有核武器与运载核武器的工具了。
显然,这将使国防建设走上歧途。/
相反,如果爆发的不是全面核战争,而是规模有限的常规战争,那么海军就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而且航母在海军中的地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舰艇,是海军进行兵力投送的主要平台。
也就是说,在最有可能爆发的常规战争中,航母依然是最有价值的战舰。
正是根据这套理论。中国海军不但保留了航母,而且确立了以发展、建造超级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建军思想。
在冷战期间,中国海军没有建造吨位低于七万吨的航母,而且在超级航母陆续服役之后把大战期间数量众多的舰队航母送进了拆船厂,或者是改造成了两栖攻击舰。最终建立了一支完全以超级航母为核心的水面舰队。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拥有六艘核动力超级航母、七艘常规动力超级航母与两艘常规动力大型航母,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初,淘汰了所有的常规动力航母,仅保留了十一艘核动力超级航母。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计划建造的全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说白了。在打造以超级航母为核心的超级舰队上,中国海军从来没有动摇过。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建军思想就没有这么坚定了。
大战结束之后,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国海军的重点都是潜艇,即在维持已有水面舰队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潜艇。
直到一九七四年,帝国海军才认识到,潜艇并不是万能的。
当然,这个认识与菲律宾导弹危机有关。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海军几乎倾巢而出,全面封锁了菲律宾,拦截了所有前往菲律宾的船只,包括运载着导弹与核弹头的帝国船只,而帝国海军在这场危机中却无所作为,仅有两艘潜艇秘密到达菲律宾,根本没有动摇中国海军的封锁行动。危机的最终结果是,帝国海军答应撤走部署在菲律宾的导弹与核弹头,而中国则象征xìng的承诺不在土耳其部署核弹头。这场危机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际声望遭受了战后最严重的打击,而帝国当局则认为,导致帝国在危机期间难以有所作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
显然,对帝国海军来说,这不算坏事。
一九七五年,帝国海军开工建造了战后的第一级航母。
当然,只是名义上的航母。
虽然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建造了“齐柏林”级舰队航母,而且前两艘均在大战结束之前完工,而通过建造“齐柏林”级舰队航母,帝国的造船厂掌握了很多与建造航母有关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但是受帝国海军在战后的发展影响,帝国造船工业在大战期间积累下来的建造技术几乎全部荒废掉了。
到帝国海军打算建造航母的时候,别说技术工人,连合格的工程师都没有几个。
当时,帝国的船舶工程师甚至需要通过翻阅中国在大战期间提供的航母建造手册来了解航母的建造技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帝国海军也不可能直接建造超级航母。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第一种航母是直升机航母,即只在尾部设置了一个大型直升机起降平台,搭载数架大型反潜直升机,其主要使命也与航母没有关系,更像是一架以直升机为主的反潜战舰。
四年后,帝国海军开始建造战后的第二级航母。
因为在一些关键技术,特别是蒸汽弹shè器上遇到了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所以帝国海军的第二种航母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航母,而是一种以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为主,执行反潜任务的载机战舰。
事实上,这也是帝国海军对这种被命名为“拜仁”的航母的定xìng。
这就是,“拜仁”级航母的主要使命是用搭载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对付中**队的远程反潜巡逻机,用搭载的反潜直升机对付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掩护帝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进入北大西洋执行巡逻任务。
直到一九八四年,帝国海军才开始动工建造以搭载常规起降战斗机为主的大型航母。
因为依然没有研制出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蒸汽弹shè器,所以这种被命名为“雷德尔”级的大型航母采用了滑跃起飞与阻拦降落的战机起降方式。受起降方式影响,其搭载的重型舰载战斗机实际上只具备有限的制空作战能力,基本上不具备攻击能力,所以“雷德尔”级依然算不上是真正的航母。
要知道,真正的航母必须以攻击为核心。
说白了,航母在诞生的那一天就不是以防御为主的战舰,而是一种以延伸航空兵打击范围为主的海上平台。
也就是说,航母的价值在其攻击能力上。
这一点,在中国海军的航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任何时期,中国海军的航母上搭载的攻击机都要比战斗机多得多。在多用途战斗机的xìng能有了本质xìng改善之后,中国海军甚至不再为航母配备专用的制空战斗机。
此外,“雷德尔”级是常规动力航母,而且主动力是蒸汽锅炉。
显然,这大大落后于时代。在帝国海军准备建造“雷德尔”级的时候,中国海军已经废弃了所有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与设计工作,所有正在建造的都是核动力航母,而且打算今后全部建造核动力航母。
当然,“雷德尔”级的出现,让帝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走上了正确道路。
一九八八年,帝国海军完成了第四种航母的设计工作,并且在两年之后获得了帝国联邦国会拨款。
这就是“提尔皮茨”级超级航母。
“提尔皮茨”级如果建成的话,绝对能够媲美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该级航母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八万八千吨,配备四座核反应堆,最高航速达到三十一节,此外配备了四台蒸汽弹shè器,能够搭载三十六吨的重型舰载战斗机,最多能搭载包括固定翼舰载预jǐng机在内的八十四架舰载机。
可以说,除了排水量略小一些,持续作战能力略差一些,“提尔皮茨”级的各项xìng能都不比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差。
问题是,“提尔皮茨”级超级航母与Ju610轰炸机一样,诞生的时间太晚了。
虽然“提尔皮茨”号在一九九零年动工,二号舰“俾斯麦”号在一九九二年动工,但是受经济不景气、以及帝国的基本政策转变影响,“提尔皮茨”号到冷战结束的时候只完成了不到百分之四十的建造量,而“俾斯麦”号的建造工作仅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两艘航母最终都在船台上解体。
受到影响的还有“雷德尔”的第二艘,即“希佩尔”号,该舰在冷战结束的时候,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建造量。
显然,击败帝国海军的不是中国海军,而是时间。(未完待续。。)
s
第二百三十九章 天生缺陷
当然,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也不是毫无特sè。(.)
在决心发展航母之前,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有两个主要使命,一是掩护战略核潜艇前出到北大西洋执行巡逻任务,二是在可能的海战中攻击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以及掩护本国海岸线。
根据这两个主要使命,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
这就是,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以反潜为主,而巡洋舰则以制海为主。
冷战期间,帝国海军建造了五个级别,十二个型号的两百多艘驱逐舰,而且以大型反潜驱逐舰为主。
这些反潜驱逐舰都有一个特点,即配备了大型反潜导弹。
显然,这也是帝国海军驱逐舰才有的特点。
拿帝国海军在一九八二年开始建造的“汉堡”级驱逐舰来说,其主要反潜武器是八枚shè程高达五十五公里的反潜导弹,此外还配备了两架大型反潜直升机,两套五联装重型反潜鱼雷发shè管与四套火箭助推深水炸弹发shè装置。结果就是,在配备了这些反潜武器之后,该级驱逐舰就无法配备其他的武器系统了,其对海武器是一门一百毫米单管舰炮,防空武器则是两座近程防空导弹系统。要知道,“汉堡”级的满载排水量高达八千四百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之一。在排水量相当的中国驱逐舰上,除了配备有足够多的反潜武器之外。肯定还有反舰导弹与中远程导弹防空系统。
与反潜驱逐舰一样,帝国海军的巡洋舰也极具特sè。
以“易北河”级巡洋舰为例,其主要武器是分别布置在舰桥两侧的八座双联装重型反舰导弹发shè器,其配备的反舰导弹重达十二吨,shè程高达六百公里,战斗部的重量更是在一吨以上。这种能够以二点五马赫的速度巡航飞行、末段以三点五马赫的速度冲刺的反舰导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航母的头号威胁。问题是,除了这十六枚被称为“航母杀手”的反舰导弹之外。满载排水量高达一万四千吨的“易北河”级巡洋舰只配备了一套远程导弹防空系统,以及用鱼雷发shè管发shè的反潜导弹,其防空与反潜能力跟同一时期的中国巡洋舰都无法相提并论。(.)
当然。这也反映出了帝国海军水面战舰的发展特点。
这就是,在帝国海军中,任何一种水面战舰都只有较为单一的作战能力。以舰队的组成部分存在,只有由数种不同战舰组成的舰队才具备较为全面的战斗力,也才具备在大洋上与中国舰队对抗的资本。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事实上,在冷战初期,中国海军也采用了类似的发展方式,即明确各种战舰的职能,舰队才是最基本的战斗单位。
不同的是,中国海军一直以航母为核心,而帝国海军则没有这个核心。
由此造成的影响就是。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的武器配重更大,因此看上起帝国海军的战舰更注重进攻。
当然,这也与两国的技术实力有直接关系。
这就是,中国掌握着更加先进的电子技术,而且在动力技术上也有明显优势。因此中国海军拥有的弹药,特别是导弹往往能够做得更小一些,而帝国海军在没有这些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弹药的重量来实现某一种特定功能,从而让帝国海军的战舰具备与中国舰队抗衡的能力。
此外,较为单一的打击手段。也对帝国海军的战舰产生了巨大影响。
别忘了,在中国海军中,航母能够成为绝对的核心,主要是航母不但拥有舰队里最主要的打击力量,也是舰队里最主要的防御力量,即强大的舰载航空兵赋予了中国舰队全面的作战能力。
问题是,帝国海军并没有强大的舰载航空兵。
这样一来,舰队的进攻与防御都需要依靠战舰,特别是战舰配备的武器,因此帝国海军也更加重视反舰导弹、反潜导弹与防空导弹,并且把导弹武器做为了帝国舰队最为主要的打击与防御手段。
这一点,在“雷德尔”级航母上体现得极为明显。
要知道,“雷德尔”级是大型航母,而中国海军的大型航母上都只配备了数量有限的近程防空系统,做为大型战舰所必须具备的攻击与防御能力都由舰载航空兵提供,而“雷德尔”级上不但配比了shè程高达一百公里的区域防空导弹,还安装了二十四枚垂直发shè的远程反舰导弹。
说白了,帝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不足以承担起主要的打击与防御任务,也就不得不依靠导弹来提高舰队的作战能力。
最典型的就是“威廉大帝”级巡洋舰。
这种在一九七八年开工建造、首舰于一九八四年建成服役,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二万八千吨,被中国海军称为“最后与最强战列巡洋舰”的战舰,其主要武器并非大口径舰炮,实际上该舰的主炮是一座双联装一百五十毫米舰炮,其主战武器是设与舰桥前方的四十八枚垂直发shè的重型反舰导弹。
从某种意义上讲,“威廉大帝”级巡洋舰就是为了搭载重型反舰导弹而设计的。
为此,帝国海军在这种战舰上安装了两座核反应堆,赋予其三十三节的航速。为了增强其防空能力,为其配备了远中近三套防空系统,总共有近两百枚防空导弹,此外还安装了六座用于拦截反舰导弹的速shè炮。为了增强其反潜作战能力,设置了一座可以容纳三架大型反潜直升机的机库,并且配备了两套能够发shè反潜导弹与重型反潜鱼雷的发shè系统,以及完整的声纳探测系统。
总而言之,“威廉大帝”级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反舰导弹进行。
说白了,为了让四十八枚重型反舰导弹在战斗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帝国海军才为其配备了强大的防空与反潜能力。
显然,帝国海军战舰的核心就是反舰导弹。
这一点与依靠舰载航空兵为主的中国海军截然不同。
很多人在感慨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冷战时期研制了大量xìng能先进、威力巨大的反舰导弹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导弹本身就是一种低投入低价值的武器系统,而且也是技术实现难度最小的武器系统。
说白了,中国海军在冷战时期拥有的导弹并不比德军差。不同的是,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核潜艇与舰载机,而不是这些平台使用的导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没有足以引起他人关注的航母与舰载机,因此其导弹系统成为了焦点,也因此得到了外界的广泛认识。
显然,帝国海军以导弹为核心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不可否认,“威廉大帝”级巡洋舰非常强大,是大战之后战斗力仅次于航母的战舰,可是其局限xìng也极为明显,即要让反舰导弹发挥威力,就必须把交战距离缩短到六百公里,甚至更近一些。问题是,在海战中,以超级航母为核心的中国舰队,显然不可能给予对手这样的机会。要知道,在“威廉大帝”级巡洋舰形成战斗力的时候,中国海军的第四代舰载战斗机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而J-78的作战半径高达一千二百公里,即便是J-88的对海打击距离也在八百公里以上。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的大型战舰是徒有其表。
此外,如果“威廉大帝”级巡洋舰真有帝国海军吹嘘的战斗力,那么帝国海军为什么要在八零年代开始建造大型航母呢?
帝国海军的发展方式,产生了一个谁也不能忽略的影响。
这就是,在整个冷战期间,虽然帝国海军是中国海军最强大的对手,在七零年代末与八零年代初,还对中国海军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帝国海军也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军,更不具备挑战与战胜中国海军的实力,且始终没有能够对中国海军形成优势。
要知道,即便在危地马拉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战略收缩期,中国海军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xìng海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帝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与帝国空军战略航空兵非常相似。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科技与经济实力上的局限xìng,使其在发展战略xìng军兵种的时候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与经济困难,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算穷尽国力,也没有能够在冷战中获得压倒中国的战略优势。
别忘了,海军本身就是战略xìng军种,没有人会把海军限制在战术层面上。
这种科技与经济上的差距,根本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而这也就决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冷战中的最终结局。这就是,在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终将因为内部问题而崩溃。中国在冷战期间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点燃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部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非战争手段打击对手正是冷战的主要标志。RQ
第二百四十章 下坡路
在陆海空三大军种中,相对而言,德军在陆军上的差距最小。/
虽然在整个冷战期间,中国除于本土防御与全球利益,维持着一支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陆军,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陆军拥有各方面的优势,甚至不表示中国陆军一定比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强大。
事实上,冷战期间,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周边地区的地面部队并没有优势。
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为了避免爆发直接冲突,二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研制出核武器之后,中国当局立即认识到,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任何级别的直接冲突都将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中国很难成为全面核战争的胜利者,因此必须尽量避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显然,这直接决定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基本战略就是非接触包围战略。
根据这套战略,中国在大战结束之后,不惜以恢复英国的正常国家地位为代价,与英国建立了结盟关系。同时,中国还在土耳其投入了大量资源,并且以不过问土耳其国内问题为基础与土耳其建立起了同盟关系。此外,肢解俄国,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建立数个规模不大的国家也与围堵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关。控制直布罗陀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中东地区支持以sè列。都是为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关键就是,中国建立的包围圈并没有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相邻。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外围建立的包围圈,最大限度的避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显然,在这套包围战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肯定不是陆军。
事实上,整个冷战时期。对德战略包围的主力是海军与空军,特别是海军,陆军只起到了次要作用。在七零年代初。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周围一千公里范围内的陆军兵力不到一百万,到八零年代初的时候降低到了七十万,到九零年代初减少到五十万。在冷战结束前则不到四十万。
相对于中**队的总兵力而言,这个比例根本不算高。
如果跟德军总兵力相比,那就更是相形见绌了。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初,帝国陆军总兵力为三百五十万,八零年代初为四百万,九零年代初为三百万,冷战结束前则为三百二十万。
显然,中国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周边地区的地面部队根本挡不住帝国陆军。
也就是说,陆军并不是封锁与包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力。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陆军也不是中**队的主力,特别是在争夺战略弹道导弹部队的斗争中败给了空军之后,陆军在中**事力量中的地位急剧降低,甚至一度沦落到了与陆战队同等的地步。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基本安全环境有关。
这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击败了周边地区的所有敌国与潜在敌国,通过肢解俄国在大陆方向上建立起了纵深超过一千公里的安全区,并且以战胜国的身份解决了所有关系到本土安全的边境问题,依靠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消除了所有潜在威胁。获得了自建国之后最为理想的周边环境。
说得简单一些,中国在大战之后已经没有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了。
显然,以本土安全为目的,中国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甚至没有必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已经沦落到了战略预备队的地步。
这就是,哪怕爆发全面战争,凭借国境线以外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空间,中国都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战争准备时间,也就有足够的把握在敌人攻到国境线上的时候,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
结果就是,在和平时期,中国没有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
当然,在对外扩张上,陆军也是次要角sè。
这就是,在维持战后的国际秩序上,或者说是在巩固战争期间夺得的势力范围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海军,其次是空军。
更重要的是,即便需要地面部队,也有陆战队可选。
可以说,陆战队在战后成为**兵种,对陆军的存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要知道,在中国的军事结构中,陆军的首要职责是保卫本土,而陆战队才是对外扩张的急先锋。
显然,陆战队的提升,让陆军失去了成为对外扩张主要力量的机会。
可以说,在战后的历次军事改革中,陆军都是受害者,而陆军的兵力规模与装备水平也在逐年下降。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陆军在三大军种中已经名利末席,地位仅在陆战队之上。
当然,除了军事上的需求,政治上的需求也是打压陆军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治原因起到的作用最大。
主要就是,在大战结束前,冯承乾发起了军事改革,并且希望通过改革来削弱军人的政治影响力,为建立mín zhǔ政治体制打下基础。在冯承乾推行的改革中,来自陆军的阻力差点使改革前功尽弃。
别忘了,当初为了让刘伯恩下台,冯承乾差点就发起了军事政变。
发生在一九五零年的事情,让冯承乾坚信,如果陆军过于强大,那么中国的mín zhǔ政治进程就将胎死腹中。
结果就是,在冯承乾退役之前,军事改革就以打压陆军为主。
在大幅度削减陆军兵力的同时,冯承乾还在国民议会推动通过了数部与限制陆军、或者是限制军队有关的法案。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在一九五一年正式生效,即在和平时期,正规军不得驻扎在城市与城市周边地区,不得参与与介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安行动,且正规军的调动均需要获得国民议会授权,总统在和平时期仅能调动正规军执行境外任务,不得调动正规军在国内执行任务。
这部法案的核心就是阻止总统调动军队来对付国内的政治势力。
当然,后来该法案还多了一部修正案,即在之前的预备役军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地方武装力量xìng质的武装jǐng察部队,并且赋予武装jǐng察部队在和平时期维持国内秩序、打击国内严重犯罪的职责。关键的是,武装jǐng察部队只在战时听从zhōng yāng指挥与调配,和平时期则接受地方zhèng fǔ领导。
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大幅度削弱了陆军的影响力,降低了陆军的地位。
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陆军中的野心家篡夺政治权力,防止出现军人dú cái的事情发生,以及预防军事政变。
也正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冯承乾才正式宣布退役。
只是,陆军遭到的打压并没因此结束。
在冯承乾退役之后,顾祝同以海军参谋长、参谋长会议主席的身份,主导中**事力量近十年。在这十年中,顾祝同秉承了冯承乾的军事改革政策,在积极把中**队建设成一支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压缩了陆军的生存空间,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陆战队的地位。
正是在顾祝同担任海军参谋长期间,陆战队的**兵种地位得到了巩固。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几年里,陆战队成为了中国对外扩张的急先锋,以及最为主要的地面力量。
别忘了,危地马拉战争爆发的时候,陆战队是最先介入的地面部队。
事实上,在当时的几乎每一场涉外冲突中,陆战队都走在陆军前面,而且很多时候仅由陆战队承担地面作战任务。
显然,对中国陆军来说,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降低到了八十万,而陆战队的总兵力则增加到了四十万。也就是说,陆战队的兵力规模相当于陆军的一半。要知道,大战结束时,陆战队的兵力规模仅有陆军的七分之一。
兵力规模的对比,决定了陆军的地位。
地位降低,反过来对陆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是,陆军在很多装备项目上都丧失了主导权。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中国陆军在冷战期间不再是地面军事力量的主导者。
至少在很多重大装备项目上,陆军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而且由陆军主导的装备项目受到的重视程度非常低。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才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关键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
原因就是,在这场以sè列挑战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中,依靠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武装起来的以sè列陆军在战争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而且大多与装备xìng能有关,从而反映出了中国陆军存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中国当局认识到,在局部战争中,陆军有着极高的价值。
做为全球头号军事强国,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陆军,至少是一支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陆军。RQ
第二百四十一章 奋起直追
第三次中东战争,成为了中国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分水岭。**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就不重视陆军的军备建设,毕竟在以全面军事对抗为主的冷战中,任何一个军兵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陆军又是国防力量的主要支柱,也就不可能不受重视。
只是,重视本身也分成了好几个级别。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方就发现,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拥有比中国陆军更加jīng良的武器装备。虽然在经历了大陆战争之后,中国陆军已经拥有规模超过德军的装甲部队,但是在装备xìng能上,中国陆军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大战结束的时候,从步兵最基本的武器步枪到重型坦克,德军的装备都有着明显的xìng能优势。比如,当时最先进的重型坦克与中型坦克都属于德军。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拥有xìng能最好的坦克炮与大口径榴弹炮,最好的反坦克火箭筒,乃至最好的火箭炮。
可以说,在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装备优势最为明显。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五种坦克的生产技术,还引进了高压坦克炮的生产技术,甚至购买了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弹,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坦克,保留了大量德制坦克的特点。事实上,即便到战后,在从俄国、英国与美国获得了大量坦克生产技术之后。中国陆军研制的新式坦克也秉承了德制传统,自有的特sè并不明显。
战后,中国也试图摆脱德制坦克的影响,只是很多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中国在战后研制的很多陆军主战装备,受各种因素影响,在xìng能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德制装备相比。
比如中国在战后研制的第一种主战坦克。采用的是九十毫米坦克炮,而德军在大战末期研制的中型坦克就已经开始配备一百毫米坦克炮,其战后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配备的是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在防护上。中国的第一种主战坦克只达到了大战末期中型坦克的水准,而德军的第一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超过了大战期间的所有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大战期间的重型坦克。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七零年代中期。
当时,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研制,而且最后采用了由英国生产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才得以问世,而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坦克炮不但达到了一百一十五毫米,而且是滑膛炮,穿甲威力远超过一百零五毫米线膛炮。(.)此外,德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防护水准与机动xìng能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这两项xìng能上的提升都极为有限。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中国坦克的xìng能缺陷暴露得一览无余。
事实上,在这场决定了中东地区未来数十年基本局面的战争中。如果不是以sè列空军表现出sè,恐怕以sè列国防军就已经被击败了,也许连以sè列都已灭亡,而以sè列陆军取得的胜利,更多的是依靠官兵奋勇作战。
更要命的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已经问世。
在停火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叙利亚提供了能够装备一个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而随后在戈兰高地的战斗中,这支装备了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叙利亚军队,差一点就改变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结局。
当时。以军的所有反坦克武器都无法击穿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以军就后撤了十多公里,叙利亚军队则占领了戈兰高地半数以上的阵地。打到最为艰难的时候,以sè列国防军几乎都要绝望了。如果不是叙利亚军队在已成强弩之末,没能抓住机会突破以军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在以军的增援部队到达前,叙利亚军队就能占领整个戈兰高地。
在这场战斗中,配备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采用了复合装甲的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斗中,以军根本无法从正面摧毁这些坦克。
当时,有一辆坦克在被三枚穿甲弹与两枚反坦克导弹击中之后,依然能够战斗,直到被以军埋设的地雷炸断履带才停了下来。
相比之下,以军装备的坦克根本就无法抵挡第三代主战坦克打出的穿甲弹。
这场战斗,让中国陆军的将领发现了一个让人非常绝望的问题,即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在德制第三代主战坦克面前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说白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坦克也不是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对手。
这一发现,让中**方开始重视陆军装备,也开始加强陆军主战装备的研制工作。
一九七五年,中国陆军就启动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
要知道,中国陆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在一九六八年设计定型,一九七一年量产,在一九七五年的时候,总共也就装备了不到两千辆,服役时间仅仅四年,而其设计服役时间为二十年。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中国陆军没有理由在一九七五年研制新式坦克。
问题是,启动研制计划,不等于能够立即研制成功。以中国研制坦克的技术实力,没有个十年八年,肯定无法收到结果。
显然,中国陆军不可能等上十年八年,而且众多的盟国也不可能等这么久。
别忘了,当时以sè列刚刚打赢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与约旦还没有与以sè列签署和平协议,下一场中东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以sè列国防军显然不会指望继续使用中国制造的坦克来对付敌人的先进坦克。
受此影响,以sè列在一九七五年也启动了其坦克研制计划。
对中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坦克被最需要坦克的盟友所抛弃。
显然,中国陆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坦克进行改进。
做为应急计划,中国陆军开始对刚刚服役的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进,以增强火力与提高防护能力为主。
说白了,就算第二代主战坦克无法与德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相提并论,也必须拥有能够击穿德军主战坦克的能力,以及更加优良的防护xìng能。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具备与德军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搏的能力。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一大特点。
这就是,以T-69为代表的第二代主战坦克总共有十多种改进型号,其最后一种改进型号在一九八七年诞生,不但配备了xìng能更好的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还安装了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
当然,这些改进措施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在进入八零年代之后,中国陆军一方面采购第三代主战坦克,一方面继续对第二代主战坦克进行改进,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中国陆军同时大规模装备了两种属于不同时代的主战坦克。
当然,大规模改进第二代主战坦克,也反过来限制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装备量。
此外,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陆军失去了头号敌人,而且中国的盟国也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备,所以中国开始向外界大量倾销过剩军事物资,很多第二代主战坦克被做为过剩装备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了友好国家,甚至被无偿赠送给友好国家,使得中国陆军投资开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罕有对外销售记录。
当然,在经过了多次改进之后,T-69在很多方面都不比第三代主战坦克差。
比如,在换上了新式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之后,T-69的火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贫铀合金穿甲弹问世之后,一百零五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过了一百一十五毫米滑膛炮,甚至达到了一百二十五毫米滑膛炮初期型号的水准,能够击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早期型号,对付同时代的坦克更加不是问题。
只是,在第三代主战坦克,即T-88问世之前,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确实比德军的差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在T-88服役之前,中国陆军主要依靠空中支援来应对挑战,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并不高。
当时就有人提出,如果中德在八零年代初期爆发战争,德军的装甲部队能够在一个月之内扫荡中国的战略缓冲区,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相反,中国的装甲部队在地面战场上只能执行占领任务。
所幸的是,这一局面只持续了十多年。
更加幸运的是,在中国陆军处于劣势的这十多年里,中国已经由战略防守转为了战略进攻,而且凭借核威胁获得了较为稳固的安全环境,因此中**队在地面战场上并没有遇到难以战胜的敌人。
至于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T-88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陆军不如德军的局面。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