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帝国风云TXT下载帝国风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帝国风云全文阅读

作者:闪烁     帝国风云txt下载     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一十七章 全力以赴

    .第二百一十七章全力以赴

    美军的攻击来得非常迅速,却不够猛烈,也不够突然。iG,之鱼。

    最终,有十多架美军战机突破了两道防空拦截线。

    可惜的是,这些美军战机还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即由战舰的高射炮组成的防空火力网。

    实战早已证明,单独、或者小股活动的战机,对舰队几乎没有威胁。

    在大战初期,小规模的空中打击还能收到一些效果,主要是当时战舰的防空火力还不够强大。可以说,在大战爆发的时候,除了中国海军的战舰有足够多的高射炮之外,其他海军没有一艘合格的防空战舰。问题是,大战已经打了两年,各国海军都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在战舰安装了大量高射炮。即便是美国海军的重巡洋舰,也有多种口径的数十门高射炮。

    在如此密集的防空火力面前,任何单独、或者小股活动的战机都没有生存空间。

    用“南京”级防空巡洋舰来说,其单侧的高射炮数量就超过了五十门,其中一百毫米高射炮有十二门,分成两个炮群、能够同时拦截两批敌机,四十毫米高射炮有二十四门,分成三个炮群、能够同时拦截三架敌机,二十毫米机关炮有二十四门,分成四个炮群、能够同时拦截四架敌机。即便除掉主要用于远程阻拦射击的一百毫米高射炮,也能同时拦截七架来袭敌机。

    显然,如果同时攻击的战机太少,肯定会同时遭到多个炮群攻击。

    根据中国海军做的统计,在同时用两个炮群对付一个目标的时候,击落的概率在百分之九十九以。

    由此可间,那十多架美军战机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更要命的是,这十多架战机分别来自两艘舰队航母,隶属于四个中队,因此在攻击的时候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此外,美军战机同时攻击了第一战斗舰队第一航母战斗群里的三艘舰队航母。

    结果就是,分到每艘航母的美军战机只有聊聊数架。

    当时,受到重点照顾的是“秦始皇”号。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秦始皇”号是舰队旗舰,飞行员一眼就能认出来,而且当时第二航母战斗群在后方大约二十公里处,离得足够远,因此美军飞行员没有发现具有相似外形特征的“汉武帝”号。i.

    攻击“秦始皇”号的美军战机有五架,三架是俯冲轰炸机,两架是鱼雷攻击机。

    从超低空进入的鱼雷攻击机最先受到拦截,而且均在离“秦始皇”号五公里之外的海面空被击落。

    虽然三架俯冲轰炸机趁此机会逼近了“秦始皇”号,而且领队长机还开始俯冲,但是都没有能够投下炸弹,或者说都在投弹之前被高射炮击落,而且三架战机的飞行员没有一人幸免。

    美军飞行员非常勇猛,但是他们的牺牲却毫无价值。

    随着最后一架美军战机被击落,顾祝同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九点二十五分,顾祝同下达了攻击命令。

    成功顶住了美军的打击,第一战斗舰队官兵的士气几乎达到顶点,作业效率也比平常快了许多。

    十五分钟之后,参与攻击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全部准备就绪。

    这个速度,让顾祝同都有点惊讶,因为要在以往,怎么也得花二十五分钟,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半个小时。

    当然,此时也不能耽搁。

    攻击第32舰队的机群已经返回,而且已经在舰队南面徘徊了半个多小时,大部分战机都没剩下多少燃油了,急需降落到航母。此外,还需要回收一批防空战斗机,让其执行护航任务。

    考虑到第31舰队有可能发动第二轮打击,所以此时航空作业效率比什么都重要。

    九点四十分刚过,俯冲轰炸机开始升空。

    因为所有的战斗机都已派出去执行任务,所以只有在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全部升空之后,才能让航母回收一部分战斗机,然后在飞行甲板为这些战斗机补充燃油,再让其紧急升空。

    当时,卓宇凡提出,让第二航母战斗群的两艘航母回收战斗机。

    这样一来,只需要减少轰炸机与攻击机的出动数量,就能让护航战斗机及时起飞,而护航战斗机能在攻击行动中提高攻击效率。

    只是,顾祝同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顾祝同并没有打算发动第二轮打击,而是希望在一次攻击之后就使第31舰队丧失作战能力。

    如此一来,就需要出动足够多的轰炸机与攻击机。

    当然,同样需要出动足够多的护航战斗机。

    至于拖延一些时间,影响不会很大。如果斯普鲁恩斯出动了第二批攻击机群,就不会剩下多少防空战斗机。相反,如果斯普鲁恩斯没有出动第二批攻击机群,顾祝同就有足够的时间发起一次规模足够大的攻击行动。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考虑。

    这就是,攻击第32舰队的机群已经返回,而且需要马降落。如果让两艘航母出动护航战斗机,让三艘航母出动攻击群,那么就没有一艘航母能够在出动了战机之后,立即回收返航的战机。更重要的是,攻击第32舰队的战机在返航之后,不但需要补充燃油、还要做一些必要的维护,需要占用大量时间。也就是说,在回收这些战机之后,航母将暂时丧失出动能力。

    以当时的情况,在回收战机只后的一个小时之内,航母是无法出动战机的。

    如此一来,顾祝同就更加不可能指望发起第二轮攻击了。他必须把全部力量集中用在第一轮攻击中,不给斯普鲁恩斯反击机会。

    问题是,斯普鲁恩斯已经派出了第二支攻击机群。

    这就是,由三艘小型航母出动的二十四架俯冲轰炸机与十二架护航战斗机。

    虽然这支机群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只要及时到达,肯定能产生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这也是顾祝同没有料到的一点。

    九点五十分,轮到鱼雷攻击机升空的时候,第31舰队的第二支攻击机群到达。

    不幸中的万幸是,此时第一战斗舰队空仍然有足够多的防空战斗机,那些之前拦截了美军机群的战斗机并没返航降落。

    可以说,如果当时顾祝同采纳了卓宇凡的建议,那么第一战斗舰队就将遭受灭顶之灾。

    问题是,只有大约二十架防空战斗机在舰队外围巡逻,另外的战斗机都已返回,准备降落后补充燃油,然后执行护航任务。

    结果就是,只有二十多架防空战斗机及时投入战斗。

    虽然防空战斗机依然有着足够明显的优势,因为这次护航的是f4f,而不是性能更好的f6f,此外攻击机群的规模也小了许多,但是最终,依然有近十架俯冲轰炸机冲开了战斗机的拦截线。

    紧要关头,顾祝同没有终止鱼雷攻击机升空,而是命令所有战斗机投入防空作战。

    当时,在舰队南面等待降落的战斗机也投入了战斗。虽然这些战斗机都没有剩下多少燃油,但是弹药十分充足,毕竟在攻击第32舰队的时候,没有遇到美军战斗机,也就没有在空战中消耗弹药。

    在美军战机飞到舰队空的时候,五艘航母都派出了绝大部分鱼雷攻击机,没有来得及起飞的鱼雷攻击机则被直接推进了大海。利用防空警戒舰提供的预警时间,之前远离航母的防空战舰也靠近了航母。

    第一战斗舰队已经派出了攻击机群,现在就看如何顶住美军的第二波攻击了。d

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之毫厘

    ?匶輛汬緹s??{眊?'7鸛2菛5禓4?XB $寞?q,;欃(v鐆???f?+?境弅Lbd=佨徴qa洖 髉b~x搋谟脺?蕖\績N\岆?睟艉紇V?\?`?烏-7?R,K裪7C欤Q€裬ZcA黭X啄rM湻氟楕飋鴁ko?喲8o5的?片-峗…(樇甝?芉^#鉿暑H眶*~庉癣奲?瀅A?靈寣壌儜3D?蓠Y>w?f嗩槥魐x?y汁5c?q庂淋??br>'??隄

    \読?5

    ?P氂d懄槞葕??鞘q蒴穰沤竼﹞!f3gz谵魈m?睤?餶ks%?r灴#?H樉o0?^锾±?SP?S怯y?]^?戒+z?G 怀撼|溺?Ws??床曄_x?絈w5\]牋軕x?MzΗ?鬘V€?U g)hv讠?-U/纨爓?鉔m+ZM誧轑I橡\C穬pxG曇? c鋑?阭隯:0芥c 恔戡?z?!弄&耪*Jkhz◢X 壨曷?$媌/T櫪裟U颪9┎义笷誮?鐡?剃`T??僐q慵柇劮,~?痹咕瓶獾,F8,爞觥禩骩頊妐?fq?3木道?晉?T穅J武M谇麎Q?销?uK?裱o?吝阽酫!敪蟠? 嶕?G珪.憦]сI?姿]夤騚z?堓;?br>c< ?e辌s峍1"U?i??鴛?拠?|竓瞻瞀>I!献?` ?蒔_槮j★?狂杌熖'靇訳牒 U單鲁灃??揘v?)_嬬c皡綼宕菏漿鲽?$zr?FX#=鋞+?桾砠

第二百一十九章 阴差阳错

    ?uXKw沊搠9?差軱?Y蘮6s鏈櫉僅b荲@\篳 ?@`珪D枬?9钝铞?S?r簑陡穘=窥獮={鎏濘:埙d瑯me*熎T?>竅?裕旍94WL老膼O[|萦vF輪r錳劬;"嗛厀a嵂g?52n縑k;gx攒tm?朶劢v赤濘灟晴罠〓稄?|谽踣儰G?绦騗a(_Hm5c?蓍既?K荖黤z呒賬粓剷_?蓊陓]椗Ca⊕朅,缘b^绱x?劌_髩&e牃D夅?窫,薞g玤9!?'o鴙q;?Z跓?br>魬*h/??琫[指?aH>y奂.?篒掲=倈??,蹠莕苵!Qmb&=W晟卤

    鼼軏骈8?Qv泵鐶?r{?鵨 z禯藆惫?A荦:侒括巁桒罩}7韇?狵鞠鼴B囝?弓夲? F9嘓塯癝耇y荣岓攮甁甪嶚z&?A崡夭祧?;+2?悒-:聿;3V竖.镊P?v??范鏓2G?o覂?呠't匣榫膈仐禭潣_?鲽?睘騅瑃?韇?w臇?琻?撧,澒??唅1飡~場G~纄Qqml?饋i ?~-?l|???漸S尤?簥?br>喖妿諍Q?JI;砌崥鯊骂?br>右簒璦+?潫品z綳I鵸W臎ρ继"钖单禫) x芫2舲荟?Y,L肤u|嶿M?'0;/8s煣扶5W?合Vb鑕dZ樨???緰_興笯剭;r  Y炧??楿yMYG嫫剙?}T-凭嚇?癢带耷A搞?#G睥譗峂鎸wc攇皣皀>殨o璙4rd\;*缨KG茴騯\8R蜌犕?浄V走唑*#塟e?鬲9灳A???鑑曬2\

    或)蚺"~?墝{?b?寪E??坈€?Y 蘷8嵙 鳁?9敕?dO

    \媳? ???lej詐Y喉鞙U?l淋V掺$K"珿?珒?M垇z髐鲛"?倊讞?g:紞戦弋b??普5b?主m*√妤2蓬响%1Vk蓚苯鹓檳Zb湡瓵1菆痹杮猴cz!咚?70弋浆树蒪"j`鶐背}S詄鵮$L曤啼x炪????

第二百二十章 致命缺陷

    ?mYkv贖?玺2K?樑?fC燭綉铤~+m?昘沕??C?恭e\诙娓遆p顳哨従G吹T弍B蓭gs?br>{?徬Z搉箒r曡匧??犯憋咂a#讍I^闙?爓?浮w綋殣?]v纡%y&?嬽斊馆?b??{跳?????墾2通5O?€yon該冣Lk欨?洀?彣杄耢*庎Q艊4ぃzT蹵t玍旕?b皳呷g屙j嬚?虬讽?湒g訐忠?梻?慄_?D?

    唚?陲?,剮v?:芸柦媩\绔侪!G嶢X?鏅擹琼?_A湖犻2%?騪Ok$羣粂:{傩晿浣4 晻y_赎国W?,ca3温傝輘儔鐸饈喵?]-;傢蝚xG?? b岰}??kr?Er?徻泮Q當+T>d椮A,糶望纤鲍鳿O炞蓉违峤(4掚?br> 鞢閱X蔩醒倡薡蒣坮??b巜尶f??旊? 1奓纘?=郵?眕[⑼6?梼ㄔ?x鯔?嵿Cv燶1L???讹:B?y次原?€8?br>?猨牛#堏?赽w2>n.e76C砂?煳翌馲? 2粠?垘塤瓂??BsQ?r悾??蕰v?沣謐D?鬜D}v?釈乄晚?悠.ta瀈躅?r荬襥?br>2廡l粠秠]U?飫稻_炡Z焳钵l瀿)鶤?;醼Xe膼囬BMj

    ?萤嚦蔣挸|d=u秎.[杚S蕤 eo???$椇玁]E?锇庱Q篅象?seg潞Q&M多韕RJV?搔T?b?躁A片~?~?躁顥?:顆f?:?m踂f&费M駞u?t?_g篦w敨岳挩蔗〓?U_BL?卸M

    潚|?2霪軃^7鎪冡6?穥?5?瓹q嵢奉眨蚳qj蒹稽w鳿?讱#R誠?%x筫┋

    歃扦搡V禑6?/郏S鑌T慂?鐣S?狭偾,諉#?I^}?br>颥Q?;w

    衚?讯c?Y}酷糼卾蠽-圮??>W+浱€干2苙-м?G|摁j ?扫0櫼c嫂F?Z=rK?浌礔5}`o?歛? ?豁h?B?儯?备?莥?

    鏍?椾5?床汔5糺7T苦,岁?&"?脾~?偬霬>飧 .3輓,z圳?jx??璬芐敻u+u堇8??"?韬个?棰郲E?#€]揫即?歃鑇?1?渵m-q{-涻|?? ?~?謒??泔w'郤?VV?簯驨袼?縬V??蠛槲沃X皮 YW?鴩?:=08奨?娄?闖?叡i?1

    ?j糟;lV搨f?躱t卩殪MH?nbsp;婥?鰿w2{应?]戅?V衹蓅K挺t?#?{髮甦:{%r匣鄿??鎌=7JudL/P封Eg22餟?菘-锫\>??蝄=r?E3僲el芽鷅?嫾玘?庑檕??i击轥?戣q$飂:xj!懕=vS蹚蜔m{`焞鉷?豑?rㄍ馀骧??br>m6??Q垄")香5?f甏|#苫Ku嬎*憜菗藟NⅩk统??(画?]s~c?L)f?'4?G?佚敻YJ)

第二百二十一章 垂死挣扎

?匶[r廴裏??悘d?€Tj6??葌HxlY?D   ??腟b8朌i鞕葨2⑥?U @y*_.価笍s?俘馀???鷹V怴L麪9遂闎w祮vW蘲PP嘲:%"燼?L?-'跴 Q谤??`焍鰵鳅'躗气x鱝肇T歬c?a`I谭

    |?组?郙x鱾绛蛕-桅萃牪B?Ec躇:屐H_?L巠鞀菮钳趻髦 巉嘤鋻鏴?a鰛?骽*LWZ|註謇葭?1—偨:P$b?i?T&m?睡{?婾象饃?駌?鑘{?讋I?7獃鶱?嘞w?@划μ?br>

第二百二十二章 最后的攻击

    第一战斗舰队里,混乱状态在下午两点左右结束。

    这个时候,顾祝同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攻击第31舰队,而是设法找到已经航行了数个小时的第31舰队。

    结果就是,两点半左右,第一战斗舰队出动了侦察机。

    可以说,安排这批侦察机是非常有必要的。要知道,在过去的三个多小时里,第31舰队能够航行一百海里,而攻击机群的自行搜索范围只有几十海里。此外,当时第一战斗舰队与第31舰队的距离在五百公里以上,即便第一战斗舰队一直在向东北方向航行,距离也不大可能缩短。如此一来,攻击机群出动之后,需要飞行五百多公里才能攻击第31舰队,到时候的搜索范围还将有所降低。也就是说,如果第31舰队转变了航向,那么攻击机群就很有可能无功而返。

    这个时候,顾祝同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决定派遣侦察机的时候,田黛芳与卓宇凡都认为,不需要出动太多的侦察机,只要能够找到第31舰队就行了,毕竟在这几个小时之内,第31舰队的活动区域不会很大,只需要重点搜索这些区域。顾祝同却不这么认为,搜索第31舰队很重要,可是搞清楚战场情况更加重要。

    结果就是,第一战斗舰队出动了近三十架俯冲轰炸机执行侦察任务。

    显然,这比找到第31舰队所需的侦察机多得多。

    这个部署,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当时。找到第31舰队的侦察机有三架,其中两架在见到美军航母之前就被击落了,只有一架成功突破了战斗机的拦截线。如果按照田黛芳与卓宇凡的安排,恐怕就没有侦察机飞到第31舰队上空,只能确定第31舰队所在的大致区域,然后还得让攻击机群在前线搜索第31舰队。

    显然,这对攻击第31舰队非常有利。

    更加重要的是。这架侦察机发回了一份十分详细的侦察报告,明确提到两艘舰队航母的飞行甲板上各停放着十来架舰载战斗机,而且是新式的F-6F,而不是之前常见的F-4F,且都在做起飞准备。

    由此,顾祝同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即第31舰队已经获得增援。而且得到的是舰载战斗机。

    之前,顾祝同就有过类似的推断,即在四个小时之内,第31舰队就能获得来自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增援。

    这样一来,在安排攻击机群的时候,顾祝同就得考虑多出动一些护航战斗机了。

    四点十五分左右,攻击机群开始出发。

    首先升空的依然是护航战斗机,四艘舰队航母各出动了十二架“海鹰”,然后是俯冲轰炸机,四艘舰队航母各出动了八架到十架“鸬鹚”。最后是鱼雷攻击机,四艘舰队航母各出动了十二架到十六架“塘鹅”。

    因为有大批“鸬鹚”用于侦察,所以攻击机群中的俯冲轰炸机偏少。

    当然,用将近四十架俯冲轰炸机去对付两艘舰队航母,哪怕这两艘舰队航母各得到了两艘重巡洋舰的直接掩护,也是绰绰有余。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派出了足够多的护航战斗机。

    二十分钟内。所有战机都已升空。

    此时,已经是四点四十分左右了。

    大概一个小时二十分之后,也就是六点左右,攻击机群就将追上第31舰队。攻击结束的时候差不多是六点三十分左右,而攻击机群还需要花上大约一个小时。才能够返回第一战斗舰队。

    也就是说,攻击机群返航的时候,天sè已经暗了下来。

    这个时候,顾祝同在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有没有必要再出动一支攻击机群,确保彻底干掉第31舰队。

    如果马上行动,下一支攻击机群能够在四点五十分之前出发,因此返回的时候差不多是夜间八点。关键就是,驾驶这些战机的飞行员能不能在夜间降落,以及在夜间降落会不会产生危险。

    顾祝同有点犹豫,毕竟这是在让飞行员冒险,而舰队里最有价值的就是飞行员。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第一战斗舰队里没有俯冲轰炸机了,剩下的全是鱼雷攻击机。

    如果第一轮攻击没有收到效果,那么让鱼雷攻击机在傍晚发起第二次攻击,同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实战早就证明,鱼雷攻击机单独发起攻击的成功率非常低,只有与俯冲轰炸机协同作战,才能收到较好的战果。

    问题是,所有俯冲轰炸机都已出动,而执行侦察任务的俯冲轰炸机要到五点之后才能返回。如果等待这些俯冲轰炸机返回,那么还需要半个小时为其装载燃油与弹药,发起攻击的时间在五点半之后,到达第31舰队上空的时间在七点左右,而此时天sè已经变暗,显然不利于攻击。

    不等待的话,攻击效果又好不到哪里去。

    也就在这个时候,卓宇凡提出了一个建议,即用舰载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顶替俯冲轰炸机的角sè。

    “海鹰”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过做为轰炸机使用,只是并非专业轰炸机,即没有配备轰炸机上才有的一些设备,比如轰炸瞄准仪。在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海鹰”同样能够携带五百公斤级炸弹,且作战半径不低于六百公里。只是,“海鹰”适用的轰炸方式是低空水平投弹,而不是俯冲投弹。

    只是,顾祝同别无选择。

    五点不到,第一战斗舰队开始出动由二十架“海鹰”与三十架“塘鹅”组成的第二支攻击机群。

    二十架“海鹰”全都挂上了一枚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

    这次,顾祝同没有安排护航战斗机。一是他已经派不出更多的战斗机了,能够在五点之前升空的“海鹰”全都挂上了炸弹。二是没有必要安排专门的护航战斗机,“海鹰”在丢掉炸弹之后就能执行护航任务。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时间。

    如果让正在巡逻的防空战斗机返航执行护航任务,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为这些战机补充燃油,攻击机群的出发时间将推迟到五点十五分之后,也就不可能赶在天sè暗下来之前攻击第31舰队。

    及时出动第二支攻击机群,可以说是顾祝同在这场海战中把握住的最关键的一个机会。

    要知道,当时顾祝同并不知道第31舰队已经在暴lù行踪之后转向,在原来航向上航行的只有五艘巡洋舰。

    六点过,第一支攻击机群追上了那几艘美舰。

    在分出部分轰炸机与攻击机去攻击巡洋舰之后,其他战机继续向东南方向飞行,但是并没有发现舰队航母。结果就是,在消耗了太多燃油,不得不返航的情况下,第一支攻击机群里的战机不得不把全部弹药用在了那五艘没有太大价值的巡洋舰上,根本没有对第31舰队的航母构成威胁。

    只是,这也产生了一个影响。

    这就是,最先攻击那五艘巡洋舰的二十多架战机在投掉炸弹与鱼雷之后,并没有立即返航,而是向其他方向上展开搜索。因为抛掉了弹药,所以这些战机的油耗率大幅度下降,能够飞行得更远。

    六点半左右,一架“塘鹅”发现了正在全速向东航行的第31舰队。

    虽然这架“塘鹅”的飞行员没有看到舰队航母,但是在被战斗机击落之前,非常及时的向舰队报告了情况。

    这一消息,立即转发给了第二支攻击机群。

    此时,第二支攻击机群离第31舰队只有不到两百公里,五十架战机立即转向,朝第31舰队杀了过去。

    显然,斯普鲁恩斯做梦都不会想到,顾祝同会冒险在傍晚连续派出两支攻击机群。

    要知道,这意味着这些战机在返航的时候肯定会发生冲突,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战机无法在rì落之间降落,甚至会有一些战机在烧光燃油之前都无法降落到航母上。道理很简单,航母在夜间回收战机的效率比白天低得多。

    结果就是,在六点半左右,斯普鲁恩斯就让防空战斗机返航了。

    当时,第31舰队所在海域,大概在七点左右天黑,比第一战斗舰队所在海域大概早了十分钟。

    主要就是,第31舰队在第一战斗舰队东面。

    也就是说,在第二支攻击机群即将赶到的时候,第31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正准备降落到航母上。

    当时,斯普鲁恩斯这么做,也没有多大的错。

    别忘了,在第31舰队的护航战斗机里面,大部分都是从新喀里多尼亚飞来的F-6F,而驾驶这些战斗机的飞行员大多是菜鸟,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在航母上起降过,让他们在夜间降落,与谋杀没什么区别。损失几架战机也就算了,如果在降落中出现意外,比如撞上了航母的舰岛,那就是大问题了。

    防空战斗机还没有完全降落到航母上,第二支攻击机群就追上了第31舰队。

    可惜的是,依然在空中巡逻的只有不到十架F-6F,而且这些战斗机大多呆在舰队防空圈的内层,也就是高shè火力网的覆盖范围之内,而不是防空战斗机应该在的地方,对来袭敌机几乎没有威胁。

    这是“伦内尔岛海战”的最后一场战斗,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场战斗。!。

第二百二十三章 集中攻击

    虽然这次攻击的战机并不多,但是来得非常突然。

    指挥这次攻击的是关永兴少校,他是“汉武帝”号上的战斗机中队长,也是中国海军中名列第七的空战王牌。当然,在此之前,关永兴少校很少执行轰炸任务,仅有的几次也是打击地面目标。

    看到第31舰队的航母时,关永兴也看到了那些正在紧急升空的美军战斗机。

    关永兴没有迟疑,立即命令半数“海鹰”抛掉炸弹,前去拦截那些还正在向高空爬升的战斗机,另外半数“海鹰”则跟在后面,在护航战斗机打开了突击通道之后,集中力量轰炸位于编队后方的“大黄蜂”号航母。

    至于鱼雷攻击机,根本不需要关永兴cāo心。

    指挥鱼雷攻击机作战的是曾少壮少校,他也是“汉武帝”号的中队长,有上百次的作战经验,只是大多执行的是对地轰炸任务。

    在关永兴少校带着战斗机爬升的时候,曾少壮指挥的鱼雷攻击机群则开始下降。

    因为“约克城”号离得更远,而且美军的战斗机正在聚集,所以曾少壮也锁定了靠得更近的“大黄蜂”号。

    田黛芳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说得很明确,如果没有机会攻击两艘航母,就得集中力量打击其中一艘,确保使其遭到重创。

    “大黄蜂”号成了磁铁,吸引了所有轰炸机与攻击机。

    事实上,这个时候,完全有能力同时攻击两艘航母。最重要的就是。第31舰队的防空战斗机都在低空与中空活动,在机动xìng上没有半点优势可言,而且数量上也不比前来的护航战斗机多多少。可以说,关永兴少校的十架“海鹰”足够压制住所有防空战斗机,让其他战机能够从容发起攻击。

    空战几乎没有悬念,即便F-6F有与“海鹰”一搏的资本,但是在高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根本不是“海鹰”的对手。第一轮交战中,就有半数F-6F被“海鹰”击落,剩下的全部被冲散。

    这个时候,美军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虽然己方战机全在高shè炮的shè程范围之内,但是敌机即将发起攻击,美军战舰开始向一切逼近的战机开火。

    混战之中,又有数架F-6F被战舰上的高shè炮击落。

    有趣的是。只有两架“海鹰”被高shè炮击中,其他“海鹰”都非常及时的避开了战舰的防空炮火。

    显然,那些初上战场的F-6F飞行员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遭到战舰高shè炮的攻击。

    混乱的局面,明显对发起攻击的战机有利。

    首先进入的是跟在护航战斗机后面,执行轰炸任务的“海鹰”。

    事实上,“海鹰”也可以以俯冲方式投弹。别忘了,“海鹰”的垂直机动xìng能本来就非常不错,俯冲特xìng与“鸬鹚”相似,完全具备改造为俯冲轰炸机的潜力。只是“海鹰”的飞行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以往在执行对地轰炸任务的时候,飞行员主要采用的依然是较为传统的水平投弹方式,即战机从目标上空快速掠过的时候投下炸弹,避免进行高难度机动动作。

    在轰炸地面目标、特别是固定目标时,水平投弹是行得通的。

    问题是,在轰炸海上目标。特别是高速航行的战舰时。水平投弹的准确率就很难达到理想程度了。更重要的是,战舰上有大量高shè炮,而猛烈的高shè炮火对低空沿直线进入的战机有致命威胁。

    这次,十架“海鹰”全部选择了俯冲投弹。

    在俯冲的时候。“海鹰”与“鸬鹚”非常相似,美军的高shè炮手甚至把这批战机当成了真正的俯冲轰炸机。

    只是。“海鹰”并非货真价实的俯冲轰炸机,而且驾驶“海鹰”的也不是真正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

    十架“海鹰”中,只有四架在正确高度上投下炸弹,另外六架的投弹高度都太高了。

    根据中国海军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投弹高度控制在五百米到七百米之间是最为合适的。在这个高度上投下的炸弹,大概需要二十秒的下坠时间,而以三十节速度航行的航母在二十秒之内只能跑出一个舰长的距离,如果满舵转向的话,航线的偏转角度不会超过十五度。也就是说,航母在二十秒内的活动区域,相当于其自身水平投影面子的三倍左右,因此炸弹的单枚命中率至少为百分之三十。如果四架俯冲轰炸机投弹,击中航母一枚炸弹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七。当然,投弹高度不能太低,不然投弹的战机就无法改出俯冲,将撞到海面上。此外,足够的投弹高度,还能保证炸弹在击中航母的时候有足够的速度,从而砸穿航母的水平装甲。如果投弹高度偏低,导致炸弹的着点速度太慢,就很有可能无法击穿航母的水平装甲。

    优秀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都非常清楚应该在什么高度上投下炸弹。

    可惜的是,“海鹰”的飞行员根本就不懂得如何进行俯冲轰炸。

    当时,有六架“海鹰”的投弹高度超过了一千米,而“海鹰”从俯冲状态改出,所需的高度不会超过五百米。在试飞的时候,试飞员甚至创造过在三百米高度上改出俯冲的极限纪录。

    显然,这个投弹高度太高了。

    炸弹下落一千米,需要大约半分钟,而航母能在此期间内航行四百米以上,转向角度在十五度左右。也就是说,航母的活动范围相当于其自身水平投影面积的八倍,单枚炸弹的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左右,六枚炸弹中集中航母一枚炸弹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五,根本算不上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说,只要航母的舰长合理指挥,完全能够避开这六枚炸弹。

    当时,“大黄蜂”号也确实避开了这六枚炸弹。

    所幸的是,有四架“海鹰”没有过早投弹,而是俯冲到了七百米左右,才投下炸弹、改出俯冲。

    这四架“海鹰”创造了奇迹。

    虽然在投下炸弹后,有一架“海鹰”被高shè炮击落,还有一架在改出俯冲的时候撞到了“大黄蜂”号的舰尾上,但是四枚炸弹都顺利投下,而且当时“大黄蜂”号正在规避之前六架“海鹰”投下的炸弹。

    当时,至少有两枚炸弹直接命中了“大黄蜂”号。

    只是,其中一枚炸弹的着速太低,而且正好砸在了“大黄蜂”号的后部升降机上,没有能够击穿,在弹起后爆炸。只有一枚炸弹击穿了“大黄蜂”号的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在舰体内爆炸。

    当然,对付“大黄蜂”号,一枚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就足够了。

    只是,“大黄蜂”号的灾难并没结束。

    “海鹰”发起攻击的时候,第一批十架“塘鹅”也逼近了“大黄蜂”号,并且利用美军战舰击中火力拦截“海鹰”的机会,非常顺利的到达了攻击位置上,并且在距离“大黄蜂”号不到八百米的地方依次投下了航空鱼雷。

    紧接着,第二批“塘鹅”也发起了攻击。

    虽然此时美军已经反应过来,开始集中火力拦截鱼雷攻击机,但是总共有三批鱼雷攻击机在冲击“大黄蜂”号。

    结果就是,第三批鱼雷攻击机绕到了“大黄蜂”号的左侧,避开了大部分防空炮火,非常顺利的发起了攻击。

    当然,这也得归功于那些“海鹰”。

    在完成了攻击之后,剩下的八架“海鹰”没有撤离,而是再次飞了回来,开始用航炮扫shè美军战舰上的高shè炮位,迫使美军战舰向它们开火,而不是去对付鱼雷攻击机,为鱼雷攻击机创造了有利条件。

    遭到三批鱼雷攻击机夹击,“大黄蜂”号插翅难飞。

    最终,“大黄蜂”号被七条鱼雷击中。

    显然,击沉“大黄蜂”号的就是这七条鱼雷。如果仅仅只挨了一枚炸弹,“大黄蜂”号还不至于沉没,最多只是遭到重创。可是被七条鱼雷集中,别说是一艘满载排水量只有两万多吨的舰队航母,哪怕是大得多的战列舰,也肯定是凶多吉少。再说了,“约克城”级航母的水下防护并不突出。

    只是,“大黄蜂”号没有立即沉没。

    主要就是,其两舷都遭到了鱼雷攻击,导致舰体两侧的进水量相差不大,并没有因为一侧严重进水而翻覆。直到当天晚上,在完成了搜救任务之后,斯普鲁恩斯才不得不下令让驱逐舰击沉了“大黄蜂”号。当时,斯普鲁恩斯根本不可能让其他战舰拖带“大黄蜂”号离开战场,因为这里远离美国的海军基地,返航的路途上还潜伏着大量中国海军的潜艇,而且中国舰队也没有走远。如果到了天亮,其他战舰还没有离开,就很有可能遭到中国舰队的再次打击。

    显然,没有理由为了即将沉没的“大黄蜂”号让其他战舰冒险。

    当然,“大黄蜂”号的牺牲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在攻击了“大黄蜂”号之后,中国战机已经没有能力攻击“约克城”号了。

    更重要的是,夜幕已经落下,第一战斗舰队不可能再次发起攻击。!。

第二百二十四章 险象环生

    第二百二十四章 险象环生

    夜幕降下来后,斯普鲁恩斯开始收拾残局。

    顾祝同也没有忙着,他还得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返航的舰载机顺利降落到航母上。

    当时,光学助降设备还没有问世,降落完全依靠人员引导。

    说得简单一些,白天的时候,站在飞行甲板尾端的降落引导员用两面旗帜来告诉准备降落的飞行员应该如何修正航向,而另外一名降落引导员则会用一面红sè的旗帜告诉飞行员是否可以降落。如果战机的飞行高度过低、或者过高,会撞上航母舰尾、或者是无法挂住甲板上的阻拦索,降落引导员就会挥动红sè旗帜,让飞行员立即停止降落。只有在航向、高度与速度都正确的情况下,降落引导员才会让飞行员降落。

    这里面,最的安定问题就是由人员的个人判断来确定是否能够降落。

    说白了,降落引导员与飞行员都有可能犯错,如果引导员的判断是错误的,那么飞机就有可能撞上航母,或者是在没有挂住阻拦索的情况下,撞上停放在飞行甲板前端的战机,导致严重事故。

    在夜间降落,难度与危险都要大得多。

    关键就在降落引导员身上。

    战机在夜间降落的时候,降落引导员会用两根发光棒取代旗帜,让飞行员能够在夜间看清楚引导员发出的信号。问题是,引导员能够看到的,只有战机翼尖上的航行灯,根本看不清正在逼近的战机,也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要知道,每种战机的翼展都不一样,如果引导员判断错了战机型号,后果将难以设想。可以说,只有最优秀的降落引导员,才有资格在夜间引导战机降落。

    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大战期间,舰载机在昼间降落时的复飞率为百分之五十四,即每两次就有一次失败,而夜间降落的复飞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八,即每五次降落中,差不多只有一次能够成功。

    可以说,这个概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要知道,这意味着夜间降落不但更加危险,而且会消耗更多的时间。

    拿“秦始皇”级来说,在昼间进行降落做业的话,平均每一分钟就能回收一架战机,而夜间需要两分钟到三分钟。如果降落过程中出现事故,那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之内,航母无法回收战斗机。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降落事故,导致一百七十四名官兵身亡,近四十架战机被毁,航母也因此修理了近三个月。根据中国海军统计,在大战期间,因降落事故身亡的飞行员占到了阵亡飞行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一,每万架次的事故量超过一百次,即每降落一百次,就会出一次事故。

    事实上,即便在光学助降设备问世之后,夜间降落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些在夜间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甚至会患上“夜间降落恐惧综合症”,主要表现就是在降落的时候,心率升高、呼吸加快、出虚汗、感到莫名紧张,甚至会引发非官能xìng夜盲症等病症。

    大战期间的很多飞行员情愿驾驶战机去攻击敌舰,也不愿意在夜间降落到航母上。

    当然,绝大部分时候,飞行员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比如,这次参与两轮攻击的舰载机都得在夜间降落,而且留给他们的降落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降落到航母上,战机就会用光燃油,而不得不在海面上迫降。

    事实早已证明,夜间在海面上迫降的危险xìng不亚于到航母上降落。

    主要就是,飞行员无法在夜间准确判断飞行高度,而飞机上的高度表在飞行高度低于一百米的情况下就失灵了,因此飞行员只能凭感觉来猜测离海面的距离,从而控制飞机的下滑角度。如果控制不好,或者说感觉出了错,那么飞机在迫降那一刻,很有可能会因为飞行速度太快、或者是下滑角太大,而直接撞到海面上。要知道,对于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上百公里的飞机来说,海面并不是柔软的,而是非常坚硬。在猛烈撞击中,飞行员肯定会受伤,轻责破皮割肉、重则伤筋动骨。

    回收舰载机的工作从七点四十五分开始,此时天空已经全黑了。

    更加糟糕的是,夜空并不晴朗,根本没有与光,只是十分暗淡的星光,能见度还不到一百米。

    虽然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但是顾祝同等人都没有餐厅。

    每一架战机成功降落,顾祝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而每当有战机复飞,他也会感到十分紧张。

    花了足足四十分钟,四艘舰队航母才回收了第一支攻击群的全部战机。

    严格说来,并不是全部,有七架战机在燃油耗光前没有能够降落到航母,只能在离航母不远的海面是和迫降。所幸的是,驾驶这七架战机的都是服役时间在一年以上,出动架次超过两千次的老手,只有一人在迫降中受了点轻伤,被cāo纵杆顶断了两根肋骨,另外六名飞行员都只擦破了皮,没什么大碍。

    只是,紧张的降落作业还没结束。

    在八点二十分左右,第二支攻击机群就返回了。

    因为飞行距离更远,而且在攻击第31舰队的时候消耗了更多的燃油,所以这批战机更需要尽快降落。

    问题也就出在这个时候。

    八点二十五分左右,“魏武帝”号在回收一架“塘鹅”的时候,引导员判断错误,认为那是一架“海鹰”,结果错误指示飞行员高度偏高,让飞行员降低飞行高度,等到引导员反应过来的时候,“塘鹅”已经撞上了“魏武帝”号的舰尾,机身砸到了飞行甲板上,并且立即起火燃烧。更要命的是,凭借巨大的惯xìng,“塘鹅”的机身几乎横扫了整个飞行甲板,还冲开了前方的阻拦网,撞进了停放在甲板前端的战机群里,导致十多架战机损毁。如果不是这些战机上都没有剩余燃油,也没有多少剩余弹药,恐怕后果将难以想像。只是,“魏武帝”号也因此丧失了回收战机的能力。后来,“魏武帝”号回到江南造船厂,花了两个月才完全修复。

    “魏武帝”号无法继续回收战机,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只是,麻烦还没结束。

    八点三十分刚过,“汉高祖”号上的降落引导员忙中出错,让一架“海鹰”差点撞上舰尾。虽然在最后关头,“海鹰”的飞行员反应了过来,立即向左侧转向,但是仍然撞上了舰尾左侧的高shè炮炮塔。

    结果就是,“汉高祖”号要到十分钟之后才能回收返航的舰载机。

    这下,只剩下两艘航母还能回收舰载机了。

    当时,顾祝同下了一道命令,首先让“塘鹅”降落,“海鹰”则在附近盘旋,如果燃油用尽,则在航母附近迫降。

    这么做,主要是“塘鹅”有两名飞行员,而“海鹰”只有一名飞行员。

    到最后,“汉武帝”号与“唐高祖”号只回收了二十六架舰载机,有七架舰载机在降落过程中损毁、或者是在海面上迫降。加上“魏武帝”号遭受的损失,总共有二十三架舰载机损毁。

    如果算上第一支攻击机群在降落时的损失,总共损失了三十架舰载机。

    这一损失,已经超过了两支攻击机群在攻击第31舰队时的损失总和。

    随后,顾祝同收到消息,“魏武帝”号的飞行甲板严重损毁,自备的甲板材料不足以修复所有损伤区,因此“魏武帝”号无法继续作战。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消息。

    就算“汉高祖”号没有大碍,第一战斗舰队也只剩下了三艘舰队航母,而且剩余的舰载机不到一百五十架。

    继续追击第31舰队?

    让“魏武帝”号在巡洋舰与驱逐舰的掩护下撤退,前去跟第二战斗舰队会合之后,顾祝同叫上田黛芳与卓宇凡去了军官餐厅。

    这一整天,顾祝同等人都没吃饭,肚皮早就饿得咕咕叫了。

    要不要继续打下去,顾祝同还没有想清楚。

    显然,他不想放弃全歼第31舰队的机会,可是就算追上了第31舰队,也不见得能够将其歼灭。

    关键就是,在剩下的一百五十架舰载机中,战斗机占了多数。

    更重要的是,这一百五十架舰载机不见得都能再次升空,肯定有部分舰载机是带伤返回的,已经丧失了升空作战的能力。

    此外,第31舰队肯定能在这个夜晚、或者是天亮之后得到增援。

    哪怕只有一艘舰队航母,第31舰队也有近百架舰载机,也就有能力对穷追不舍的第一战斗舰队发动一次有威胁的反击。当然,如果斯普鲁恩斯要求增援战斗机,那么第31舰队就有足够的防空能力。

    可以说,继续打下去的话,胜负各占一半。

    问题是,如果就此放过第31舰队,哪怕只放走了一艘舰队航母,也与放虎归山没什么区别。

    要知道,第一战斗舰队还能继续作战的,也只有三艘舰队航母了。

    !d@t

第二百二十五章 撤与战

    “刚统计出的战报。”田黛芳非常清楚顾祝同的想法,因此也就有所准备。“如果飞行员的报告没错,‘大黄蜂’号肯定遭到了致命打击,就算没有沉没,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甚至丧失了航行能力。‘约克城’号没有遭到攻击,有着完备的战斗力,只是第31舰队肯定没有剩下多少舰载机。”

    “关键是,斯普鲁恩斯有足足一个晚上的时间。”顾祝同灭掉烟头,又顺手掏出了一根香烟。虽然在晋升为海军少将后,顾祝同每月都能领到配发的福利品,其中就包括非常难得的哈瓦那雪茄,但是他更偏好香烟,对雪茄的兴趣不是很大。“之前的战斗已经表明,在我们的攻击机群到达之前,第31舰队就获得了一批舰载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很有可能是从新赫布里底群岛派过去的。既然‘约克城’号依然完好无损,斯普鲁恩斯就会要求继续派遣增援战斗机。即便这些战斗机不会在夜间到达,也会在明天一早赶到,而且数量不会少到哪里去。相反,我们在返回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前,根本得不到增援,而我们剩下的可用舰载机恐怕只有一百架左右。”

    “是一百一十四架,已经算上了备用机。”

    顾祝同皱起眉头,朝卓宇凡看了过去。

    “开始,我询问了各舰舰长,统计数据已经发过来了,有四十一架舰载机带伤返航,肯定无法再次出动。也许,勤务人员能在夜间修复一些受损的战机。但是数量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

    “具体情况如何?”

    “战斗机有四十八架,俯冲轰炸机有二十六架,鱼雷攻击机有四十架。”

    顾祝同点了点头,说道:“就凭这点力量,有可能干掉‘约克城’号吗?”

    显然,顾祝同并不指望全歼第31舰队,只是想干掉“约克城”号。当然。这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如果损失了“约克城”号,那么第31舰队也就丧失了作战能力,与全军覆没没有太大区别。

    “希望不是很大,毕竟我们还得考虑自身安全。”

    “那得看怎么打。”卓宇凡显然不赞同田黛芳的观点。

    顾祝同笑了笑,让卓宇凡说下去。

    “如果能够消除舰队受到的威胁,我们就能集中力量发起一次攻击,也就有希望击沉美军的最后一艘舰队航母。”

    “关键是。如何消除舰队受到的威胁?”田黛芳立即问了一句。

    虽然在顾祝同面前,田黛芳与卓宇凡相处得还算融洽,但是两人之间并非没有矛盾,主要就是卓宇凡的表现yù太强了,经常在顾祝同面前出风头,也经常跟田黛芳对着干,让田黛芳很没面子。

    “我觉得,主要的威胁来自美军的岸基航空兵,特别是那些作战半径高达一千多公里的重型轰炸机。”卓宇凡也点上了香烟。顾祝同来到军官餐厅后,那些还在就餐的军官就非常知趣的离开了。此时餐厅里除了一名厨师之外,就只有他们三个人。“显然,斯普鲁恩斯很有可能会要求增派舰载战斗机,以加强舰队防空为主,其主要目的就是带着‘约克城’号逃回去。在只有一艘舰队航母的情况下,斯普鲁恩斯不会指望击败我们。甚至不希望与我们再次交战。说得直接一些。就算斯普鲁恩斯掌握了有利条件,一次也最多只能出动四十架舰载机发起攻击,而这其中至少需要二十架护航战斗机来对付我们的防空战斗机,用二十架轰炸机与攻击机。显然不足以干掉我们。相反,在出动了四十架舰载机之后。‘约克城’号很容易成为我们的靶子。第31舰队已经损失了一艘舰队航母,斯普鲁恩斯绝对不想让‘约克城’号步‘大黄蜂’号的后尘。”

    顾祝同点了点头,示意卓宇凡说下去。

    “如果斯普鲁恩斯只想逃跑,他最需要的就是舰载战斗机。此外,斯普鲁恩斯应该不清楚我们的情况,甚至不知道我们只剩下了三艘舰队航母,而且只有一百来架舰载机可用,因此他会在撤退的时候,用别的办法拖住我们,让我们无法全速追击。最有效、或者说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出动部署在澳洲本土的重型轰炸机。虽然这些轰炸机对我们的威胁不大,但是肯定能拖慢我们的速度,而且让我们动用战斗机前去拦截,也就没有能力及时攻击第31舰队。”

    “问题是,如果斯普鲁恩斯没有打算撤退呢?”

    “这……”

    见到卓宇凡犯难,田黛芳接着说道:“在战役层面上,斯普鲁恩斯已经输掉了这场决定xìng海战,在战略层面上,他输得更惨。要知道,哪怕与我们打得两败俱伤,斯普鲁恩斯也是最终的失败者。现在,第31舰队已经损失了一艘舰队航母与三艘小型航母,仅剩下了一艘舰队航母。即便逃回去,‘约克城’号也独木难支,别说在下次海战中击败我们,就算与我们对抗也不大可能。说得简单一些,撤退就是失败。斯普鲁恩斯能够接受失败吗?哪怕继续与我们战斗,很有可能仍然会失败,但是至少还有一线取胜的希望,或者说设法弥补失败造成的影响。比如重创我们,让我们也失去作战能力。”

    卓宇凡锁紧眉头,没有立即提出新的观点。

    “你俩说得都有道理,但是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田黛芳也皱起了眉头。

    “斯普鲁恩斯确实只剩下了一艘舰队航母,即便‘大黄蜂’号没有沉没,我们也能在明天天亮之后把这艘航母送到海底。问题是,‘约克城’号并不是美国海军仅有的航母,别忘了还有好几艘小型航母即将服役。”顾祝同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外,在珊瑚海大海战中遭受重创的‘企业’号也将在几个月后修复,到时候第31舰队又有两艘舰队航母,也就拥有了与我们一决雌雄的能力。相反,如果斯普鲁恩斯不肯撤退,那就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损失掉‘约克城’号。等到‘企业’号修复归队,美国海军也只有一艘航母,更没希望反败为胜。”

    “这……”田黛芳一下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当然,如果撤退,斯普鲁恩斯就将失去击败我们的最后希望,而且美军将毫无疑问的丢掉瓜达尔卡纳尔岛,从而丢掉整个所罗门群岛,美军舰队也将因此丧失在珊瑚海活动的基础,只能退守塔斯曼海。接下来,我们肯定会攻打新喀里多尼亚、甚至会出兵占领新赫布里底群岛。对美军来说,特别是对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几位高级将领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事实。只要我们攻占了新喀里多尼亚,就能利用部署在努美阿的巡逻机封锁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的航线,切断美军向澳大利亚运输物资的海上通道,而我们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与新赫布里底群岛的潜艇,则能封锁通往新西兰的航线,让美军难以向西南太平洋地区运送兵力与物资。此外,如果空军向新喀里多尼亚部署远程轰炸机,我们则能获得轰炸澳洲本土的能力。可想而知,即便我们不出兵攻打澳洲本土,也能够通过封锁与轰炸,让澳洲失去其全部战略价值。从战略层面上讲,美军将彻底输掉西南太平洋战场。显然,只要我们打败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就会把矛头指向夏威夷群岛,下一步就是扫dàng与攻占太平洋上数量众多的岛屿,一步一步的向美国本土推进,直到控制整个太平洋,获得登陆美国本土的前进基地。”

    “也就是说,斯普鲁恩斯不敢贸然撤退。”田黛芳说了一句。

    “可以说,斯普鲁恩斯现在肯定是进退维谷,而我们也就不可能轻易做出正确判断。”

    “那该怎么做?”卓宇凡问了一句。

    “既然敌情还不大明朗,我们就得做好两手准备。如果第31舰队没有撤退,我们就得在明天结束这场海战。如果第31舰队已经撤退,那我们就要安然无恙的返回,绝不能méng受不必要的损失。”

    田黛芳与卓宇凡都点了点头,似乎都明白了顾祝同的意思。

    “派一架水上飞机去第二战斗舰队,告诉方志盛,‘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就交给他了,第二战斗舰队务必在接到命令后从伦内尔岛西侧返航,并且在凌晨之前对伦内尔岛进行一轮炮击。”

    “这……”

    “如果我们返航,最有可能原路返回,是吧?”

    田黛芳一愣,随即明白了过来。顾祝同让第二战斗舰队去炮击伦内尔岛,就是要让美军相信,第一战斗舰队将原路返回。

    “我们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争取在天亮之前找到第31舰队,以及确认‘大黄蜂’号是否已被击沉。如果第31舰队没有撤退,我们就得抢先发起攻击,而不是让斯普鲁恩斯首先派出攻击机群。如果第31舰队已经撤退,那我们就得轰炸伦内尔岛,让第二战斗舰队能够安全返回。”

    “这样的话,天亮前就得让机群做好起飞准备。”

    顾祝同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他提出了作战方案,具体cāo作则由田黛芳与卓宇凡负责。!。

第二百二十六章 越俎代庖

    入夜之后,斯普鲁恩斯也在考虑同一个问题,撤、还是打?

    如同田黛芳分析的那样,在“大黄蜂”号完蛋之后,斯普鲁恩斯就输掉了这场海战,而且非常彻底。虽然对斯普鲁恩斯来说,那三艘小型航母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大黄蜂”号完全不一样。要知道,仅剩下一艘舰队航母,已经让第31舰队失去了挑战〖中〗国舰队、也就是反败为胜的机会。

    撤退,等于承认战败。

    问题是,不撤的话,有可能连“约克城”号都赔进去。

    〖中〗国舰队的攻击机群飞走后,斯普鲁恩斯就给哈尔西发了一封电报,让哈尔西继续为第31舰队增派舰载机。

    只是,当时斯普鲁恩斯还没有想好,到底是增派舰载战斗机,还是派一些轰炸机过来。

    当然,斯普鲁恩斯也不用急着做出决定,他有一整个晚上来考虑下一步该怎么打,或者说是等待命令。

    斯普鲁恩斯非常清楚,此时哈尔西与尼米兹肯定比他还要着急。

    事实也确实如此。

    收到斯普鲁恩斯的电报之后,哈尔西立即转发给了尼米兹,并且安排更多的战斗机飞往维拉港。

    有趣的是,哈尔西没有告诉麦克阿瑟。

    虽然哈尔西并不是一个细心的将领,但是他也不太莽撞,至少知道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让麦克阿瑟知道海战的结局。原因很简单,如果麦克阿瑟知道了,很有可能出手干预舰队作战,比如以战区司令官的身份,命令斯普鲁恩斯返回战场找〖中〗国舰队决战,而斯普鲁恩斯根本不可能拒绝执行麦克阿瑟的命令。原因很简单。只要斯普鲁恩斯指挥的舰队依然在西南太平洋活动,就归属于西南太平洋战区。而麦克阿瑟是战区司令官。其指挥权在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之上。

    当然,哈尔西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虽然他没有身临战场,但是他非常清楚,在只剩下一艘舰队航母的情况下。第31舰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反败为胜。此外,斯普鲁恩斯在电报中也提到。只在海战中重创了第一战斗舰队的一艘舰队航母。显然,哈尔西相信第一战斗舰队还有四艘舰队航母,那么第31舰队的胜算就更加渺茫了。

    可以说。在哈尔西看来。如果斯普鲁恩斯继续打下去,就会全军覆没。

    问题是,哈尔西也知道,如果不是无法做出决定,或者说已经决定撤退,斯普鲁恩斯就不会发回这封电报。

    也就是说。斯普鲁恩斯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显然,哈尔西不会笨到在这个时候替斯普鲁恩斯做决定。因为谁也承担不起责任,也就只能把决策权交给尼米兹。

    问题是,尼米兹又能做什么呢?

    收到电报的时候,已经是夏威夷时间凌晨一点左右了。尼米兹没有睡觉,而是在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等待消息。几个小时之前,他已经收到了哈尔西发来的电报,知道第31舰队在海战中遭受重创,三艘小型航母被击沉,而两艘舰队航母的舰载机损失惨重,斯普鲁恩斯要求补充舰载战斗机。

    显然,战斗打得并不顺利。

    虽然第31舰队也重创了〖中〗国海军的一艘舰队航母,但是损失更大。此外,第32舰队也已覆灭,六艘战列舰全部被击沉或者遭到重创,而〖中〗国海军的第二战斗舰队却没有遭受严重损失。

    几个小时里,尼米兹一直在猜测着各种可能,以及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

    问题是,尼米兹并不是战术才华出众的舰队指挥官。事实上,在当上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之前,尼米兹根本就没有指挥过舰队,对舰队作战相当陌生,而他的长处是在战略层面上。

    尼米兹能够考虑的,也只有这场海战在战略层面上的意义。

    显然,即便出现最好的结果,美国海军也输掉了这场海战,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反败为胜。道理非常简单,在仅有一艘舰队航母、没有其他大型战舰的情况下,美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夺得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哪怕〖中〗国海军损失了全部舰队航母、哪怕第二战斗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海军也能够依靠部署在所罗门群岛上的岸基航空兵,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战舰,掌握所罗门群岛的制海权,协助地面部队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从而占领整个所罗门群岛。

    当然,如果出现最糟糕的结果,那就根本不用多想了。到时候,美军不但会丢掉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丢掉所罗门群岛,还将失去拱卫澳洲本土的能力,从而使守卫澳洲变得异常困难。

    重要的是,在尼米兹看来,保留一艘航母、绝对比全军覆没好得多。

    这一点,顾祝同也考虑到了。

    这就是“企业”号即将修复归建,而且还有好几艘小型航母即将交付,因此只要“约克城”号还在,美国海军就有能力再次组建一支双航母舰队,并且用小型航母来加强舰队的航空作战能力。只要这支舰队还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就能对〖中〗国海军构成威胁,也就能够让〖中〗国海军投鼠忌器。

    如果“约克城”号完蛋了“企业”号才是独木难支。

    结果就是,在收到哈尔西的电报后,尼米兹根本没有huā多少时间考虑,很快就给哈尔西回了一封电报,让他命令斯普鲁恩斯全速撤退。

    有趣的是,当时尼米兹没有给斯普鲁恩斯直接下达命令。

    这也可以理解,即尼米兹只是太平洋舰队司令,而按照美军的指挥体系,舰队在下放到战区之后,由战区司令部直接指挥,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只负责调配战舰与舰队,并不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如果尼米兹直接向斯普鲁恩斯下达命令,就在越权指挥。

    说得严重一些,如果麦克阿瑟想找他的麻烦,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尼米兹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

    相反,通过哈尔西下达命令,那就完全没问题了。

    哈尔西是西南太平洋战区舰队司令,即斯普鲁恩斯的顶头上司,全权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内的舰队作战事务。说得简单一些,只要麦克阿瑟没有出面干预,即没有直接向斯普鲁恩斯下达命令,那么哈尔西的命令就是最高指示。

    显然,这也正是哈尔西没有及时向麦克阿瑟通报战斗情况的主要原因。

    收到尼米兹的消息之后,哈尔西立即向斯普鲁恩斯下达命令,让他立即率领第31舰队撤出战场。

    当然,哈尔西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即为第31舰队补充舰载战斗机。

    既然已经决定撤退,那就没有必要补充舰载轰炸机与舰载攻击机了。

    直到这个时候,哈尔西依然没有通报麦克阿瑟。

    原因也很简单,在第31舰队撤出战场之前,只要麦克阿瑟收到了消息,就随时有可能下令让斯普鲁恩斯返回战场。

    只是,哈尔西到这个时候,依然对麦克阿瑟隐瞒实情,显然说不过去。

    后来,麦克阿瑟与哈尔西闹翻,就与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

    有趣的是,麦克阿瑟在指控哈尔西隐瞒战况的时候提到,即便他知道了实情,也不会命令第31舰队返回战场,同样会下达撤退命令。也就是说,他只是指责哈尔西没有向战区司令及时汇报交战情况,并没有指责哈尔西向斯普鲁恩斯下达撤退命令。可是,根据麦克阿瑟身边的军官回忆,在收到消息之后,麦克阿瑟的第一反应就是让第31舰队返回战场,继续与〖中〗国舰队作战。

    这件事的直接后果,就是哈尔西在一个月之后辞职。

    问题是,在美国海军中,没有人可以顶替哈尔西。虽然斯普鲁恩斯有担任战区舰队司令官的能力,但是第31舰队少不了他,而且以他的作战表现,尼米兹也没有理由提拔他为战区舰队司令官,更会遭到麦克阿瑟的反对。至于尼米兹本人,除了必须留在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之外,罗斯福与金上将也不会让他去西南太平洋战区,因为最根本的矛盾,就在他与麦克阿瑟之间。搞到最后,接替哈尔西的是弗莱彻海军中将,而且在得到正式任命之后就晋升为海军上将。只是,弗莱彻并不是真正的战区舰队司令官,因为在做出这个任命的时候,罗斯福也向金上将妥协,确认了战区舰队直接隶属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即由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直接指挥,不再由战区司令部指挥。也就是说,闹到最后,尼米兹用哈尔西换来了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舰队指挥权。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收到哈尔西发来的命令后,斯普鲁恩斯如释重负,毕竟再也不需要让他来做这个艰难的决策。

    更重要的是,哈尔西在电报中明确提到,要已保存舰队的战斗力为主。

    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才做出了放弃“大黄蜂”号的决定,并且在“约克城”号转向撤退后不久,让两艘驱逐舰用鱼雷击沉了“大黄蜂”号。

    到此,意义远在珊瑚海大海战之上的伦内尔岛海战的舰队决战阶段宣告结束。!。

第二百二十七章 远程打击

    第二百二十七章 远程打击

    第31舰队全速撤退,没有给顾祝同更多的机会。

    只是,中国舰队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第二天一早,顾祝同就收到了从腊包尔发来的电报,一架飞往马基拉岛南部海域活动的海上巡逻机发现了正在沉默的“大黄蜂”号航母,但是没有发现其他美军战舰。大约一个小时后,腊包尔再次发来电报,巡逻机在新赫布里底群岛北面发现了两艘正在向东航行的美军驱逐舰,而且航速在三十节以上。虽然直到当天傍晚,腊包尔都没发来第三封电报,但是顾祝同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斯普鲁恩斯已经率领第31舰队撤退了,而且是从新赫布里底群岛东面撤退。

    显然,这超过了第一战斗舰队的拦截范围。

    早上的时候,顾祝同也没有心思去理会逃跑的第31舰队。

    天亮后不久,美军的海上巡逻机就发现了第二战斗舰队。让顾祝同感到恼火的是,方志盛并没有严格执行他下达的命令,即第二战斗舰队没有在夜间炮击伦内尔岛,使得部署在该岛上的巡逻机能够在天亮前出动。更重要的是,方志盛只顾自己撤退,等于把第一战斗舰队留给了美军。

    有趣的是,首先遭到攻击的不是第一战斗舰队。

    上午九点半左右,美军的远程轰炸机群到来,首先攻击了已经到达伦内尔岛西南,正转为向北航行的第二战斗舰队。

    所幸的是,顾祝同没有抛下方志盛。

    在美军轰炸机到达前半个小时,第一战斗舰队出动的战斗机就已到达,因此美军的轰炸行动没有收到任何战果,反而有七架b-17在战斗中被击落,另外还至少有五架被击伤,没有一艘战舰被炸弹命中。

    只是,美军并不甘心。

    大约两个小时后,美军发动了第二次空中打击,主力依然是四发重型轰炸机,只是攻击目标变成了第一战斗舰队。

    显然,这次攻击的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第一战斗舰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三艘舰队航母上,可用的舰载战斗机不会超过六十架,且有部分战斗机在掩护第二战斗舰队,因此防空战斗机在四十架左右,但是美军出动的轰炸机也不是很多,总共不到三十架。更重要的是,美军没有安排护航战斗机,也没有办法安排护航战斗机。

    十多分钟的战斗中,十三架b-17被击落,还有近十架被击伤。

    只是,这次美军并非无功而返。

    大概是吸取了轰炸第二战斗舰队的经验教训,在轰炸第一战斗舰队时,美军轰炸机群采用了一种新的投弹方式,即让轰炸机在低空高速飞行,逼近目标时投下炸弹,让炸弹在海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弹跳起来,反复几次之后击中战舰。这就向用小石子打水镖一样,炸弹击中战舰的侧面,而不是水平面。

    显然,中国舰队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轰炸方式。

    战斗中,“天津”号在掩护“汉武帝”号的时候被炸弹击中舰首,导致整个舰首部位被炸毁。还有一艘驱逐舰躲避不及,被一枚炸弹击中了舰桥,导致包括舰长在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

    所幸的是,没有一艘战舰被炸弹击沉。

    新战术,让美军收获了战果,也让美军付出了更加惨烈的代价。

    被击落与击赏的二十多架b-17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低空进入,遭遇了密集的高shè炮火力,还有部分是被俯冲下来的战斗机击落了。可以说,在超低空,本来就异常笨重的重型轰炸机更加没有生存空间。

    也正是如此,此后美军就再也没有使用过这样的投弹战术了。

    事实上,只要防空作战安排得合理得当,就完全能够应付这种轰炸战术,并且让轰炸机付出惨重代价。

    这次轰炸之后,美军也偃旗息鼓了。

    不是美军不想干掉两支中国舰队,要知道,直到傍晚,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都在美军远程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问题是,美军没有可以调动的远程轰炸机了。当时,美军部署在澳洲本土的b-17总共还不到一百架,两次轰炸行动动用了近七十架,在战斗中损失了近四十架。此外,重型轰炸机出动一次,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才能起飞。

    当时,美军不是没有足够多的重型轰炸机。

    由波音公司生产的b-17在一九三五年就实现了首飞,虽然美军最初没有选择这种今后将成为美军在大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四发远程轰炸机用来取代老旧的b-10,但是却对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分两次,向波音公司订购了十多架b-17a与三十多架b-17b。一九四零年,安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的b-17c问世,并且立即获得了来自英国皇家空军的订单。此后,波音公司根据欧洲战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对b-17c进行了改进,诞生了第一种量产型,即b-17e,并且在一九四一年就生产了数百架,只不过大多提供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到美国参战的时候,b-17系列轰炸机的产量已经接近一千架,而且在美国参战之后,月产量就突破了两百架。到一九四二年初,b-17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两千架,其中大部分在美军中服役。

    问题是,美军的b-17主要在欧洲作战,即部署在英国。

    当时,美军也认为,b-17不太适合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主要是其作战半径偏短,难以进行长途奔袭。

    此外,这也与b-17在欧洲战场上的惨重损失有关。

    美国参战之后,美国陆军航空兵成了对德轰炸的主力。到了一九四二年,美国与英国在对德轰炸上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即美军主要负责昼间轰炸,英国皇家空军则主要在夜间活动。

    更要命的是,美军当时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

    虽然p-51a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实现量产,但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很快就发现,因为发动机上的欠缺,这种战斗机的中高空xìng能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根本不适合担任护航任务。

    要知道,重型轰炸机大多在中高空活动。

    至于更换了发动机之后的p-51b,当时还没有问世呢,最快也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开始量产。

    其他的战斗机,则都存在航程不足的缺陷。

    也就是说,美军轰炸机在白天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战斗机的有效掩护,护航战斗机最多只能飞到荷兰上空,剩下的就得靠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了,因此美军轰炸机的损失非常惊人。

    仅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初两个月,美军就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一百五十七架b-17。

    当然,这还没有算上非战斗损失,以及在其他战场上的损失。如果都算上,b-17在这两个月内的损失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数量。

    显然,美军根本不可能向澳洲增派b-17。

    至于其他的重型轰炸机,要么是xìng能上存在缺陷,要么是产量不足,都无法填补美军轰炸机的缺口。

    下午,美军的海上巡逻机再次找到了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

    只是,美军并没发起攻击。

    rì落的时候,顾祝同才松了口气。

    等到再次天亮,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已经离开了美军轰炸机的攻击范围,而且进入了己方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区域。

    天黑前,顾祝同给李向龙发了一封电报。

    他没有去吃晚饭,而是直接回司令官住舱睡觉去了。

    两天多下来,顾祝同都坚守在岗位上。

    当然,其他主要军官,比如田黛芳与卓宇凡也坚守在岗位上。只是这个时候,他俩还不能松懈。在顾祝同返回指挥岗位之前,两人得轮番执勤,也就得在极度疲惫中熬过这个无聊的夜晚。

    后方,李向龙在收到电报后,第一时间告知了鲁志刚。

    虽然第一战斗舰队遭到重创,“秦始皇”号恐怕得回国修理好几个月,“魏武帝”号说不定也得回国修理,但是第一战斗舰队取得的战绩是无与伦比的,一举歼灭了拥有六艘战列舰的第32舰队,还击沉了第31舰队的一艘舰队航母与三艘小型航母,在战斗中击落了两百多架美军战机。

    可以想像,此战之后,美国海军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显然,鲁志刚也非常兴奋,当晚就过来找到李向龙,商讨下一步作战行动。

    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好商讨的,在舰队取得胜利之后,制海权已有保障,而且大可不必担心美军舰队的威胁,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行动再也不会受到干扰,可以安心拿下所罗门群岛了。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在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该怎么办。

    显然,这不是需要李向龙与鲁志刚考虑的问题,而是更高层面的战略决策。

    李向龙没有忘记向冯承乾报告胜利,也没有忘记向冯承乾提出为顾祝同等人嘉奖,更没有忘记提出攻打新赫布里底群岛的作战设想。

    只是,冯承乾没有这么xìng急。

    当天晚上,他甚至没有看李向龙发回来的电报,而是在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之后才乘专机返回běi jīng。

    !d@t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战场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战场

    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已无悬念,需要的只是时间。

    只是,在接下来的进军方案中,冯承乾并不认为必须进攻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或者说冯承乾并不主张继续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投入重兵,而是应该把重点转向更加重要的中太平洋。

    只是,冯承乾也知道,他的主张不会获得支持。

    大陆战场上,中德军团的进攻势头非常猛,即便德军在向中亚推进的时候有所保留,并没有出动全部兵力,而是准备在扫荡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之后,把主力转向莫斯科,争取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只是,大陆战场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数,特别是随着中**队在西伯利亚与中亚投入重兵,红俄已无转圜余地,根本不可能在两条战线上,在与两个最强大对手的战争中取胜。就算德军无法赶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中德军团也能在此之前顺利会师。也就是说,哪怕红俄坚持到了一九四三年,在下一个夏季到来的时候,依然会被中德联军击败。

    如此一来,到一九四三年,中国陆军将富余大量兵力。

    在此之前,吴铁生已经提出,最迟在一九四三年开辟第二战线,并且发动攻打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

    吴铁生的建议,得到了刘伯恩,以及空军司令刘亚光的支持。

    从政治上讲,中国陆军确实应该开辟第二战场了。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政治影响并不大,最多只算得上协助德军作战。别忘了,红俄的中心在欧洲地区,而不是幅员更加广阔的亚洲地区,只要红俄能够在欧洲战场上击败德军,就有能力在亚洲战场上击败中**队,因此中**队在亚洲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住了红俄的数百万大军,为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取胜提供了帮助。

    可以说,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起不到主导角sè。

    问题是,中国却在大陆战场上获得了最多的好处。用德军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元帅的话来说,中国在晚参战一年的情况下,获得了红俄四分之三的土地,百分之七十的资源,以及数千公里的战略纵深,而德军在早参战一年,在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之后,获得的仅仅是难以控制的欧洲部分。

    当时,中国当局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在高层会议上,刘伯恩就多次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对中**队在其他战场上的无所作为感到严重不满,多次要求中国开辟新战场,减轻德军在其他战线上的压力,承担应尽的义务。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某些将领与政治家眼里,把大陆战场排除在外的话,中国所做的贡献甚至比不上意大利。不管怎么说,意大利在北非牵制住了大量英军与美军,而且是攻占直布罗陀要塞的主要力量,更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夺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切断了英国到印度的海上航线。

    当然,这种观点肯定有失公允。

    要知道,大陆战场并非中国的主战场,太平洋战场才是中**队的主战场,而且在这个战场上,中**队一直在孤军奋战,没有得到任何盟国的实质xìng援助与支持,而太平洋战场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战局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美国肯定不会把主力舰队部署在太平洋,而是会用在大西洋,与英国皇家海军联合之后,获得绝对的兵力优势,甚至有机会彻底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海军,让同盟国集团丧失制海权。如此一来,意大利就不可能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德意联军也就不可能在北非战场上取胜。至于攻占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要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无法对英国造成战略xìng打击。

    其次,美国大可以向英国派遣远征军,并且以英国为前进基地,在适当的时候反攻欧洲大陆,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此就得在西欧部署足够多的兵力,并且耗费大量资源修建海岸堡垒。

    最后,美国可以把消耗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物资用在欧洲战场上,增强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打击力量,从根本上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潜力,甚至通过战略轰炸摧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基础。

    可以说,正是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了主动权,才使得美国必须以太平洋战场为重,不敢大举向欧洲战场派遣兵力,甚至没能在大西洋上保持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舰队,使得英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只是,除了太平洋战场与大陆战场,中**队在其他地方确实无所作为。

    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压力,让冯承乾也不得不考虑开辟新战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队开辟新战场,最大的获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与中国相比,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工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等方面遥遥领先,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两个非常大的缺陷,即缺乏足够多的劳动力、本土资源匮乏。即便把占领区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可支配人口总共也不到两亿,而实际可支配劳动力则只有四千万左右,这两个数字均不到中国的一半。资源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只有煤炭的储量能够满足战争需求,铁矿石可以通过瑞典获取,其他的资源几乎多需要进口,或者需要从占领区内获取。显然,中国基本上不存在资源紧缺的问题,除了天然橡胶等部分资源之外,其他的都能在国内获取,而且产量足以满足战争需求。

    受此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潜力远不如中国。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的差距就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向中国提供各种各样的先进工业技术,帮助中国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之后,中国的战争实力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打到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受的损失比中国大得多。

    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官方资料,在战争的最初两年里,德军的伤亡总数高达一百三十七万,而中**队的同期伤亡总数不到四十万。资源消耗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中国的两倍以上。

    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拼尽了全力。

    相反,中国却仍然处在爆发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中国开辟新战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压力,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喘息机会。

    当然,看待这个问题,必须有足够长远的眼光。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冯承乾就提出,不要指望在一九四五年之前击败美国,哪怕英国与红俄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战败,只要美国本土还没有遭到大规模打击,美国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对此,其他领导人也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这下,问题就来了。

    如果战争拖到一九四五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坚持不到胜利的那一天,甚至会在此之前战败。

    原因很简单,拖到一九四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受的损失、付出的代价将超过其最大承受能力。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会战败,但是也不会在战争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剩下的就只能靠中国了。

    显然,没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也很难打赢这场战争,至少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

    为此,就得想办法减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压力,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开辟新战场。

    攻打澳洲大陆,也算得上是开辟新战场。

    只要美国不肯放弃澳洲,就肯定会在这里投入重兵,也就能牵制美军,同时大量消耗美国的战争资源。如果美国决定放弃澳洲,那么中**队在攻占了澳洲大陆之后,肯定有能力攻打夏威夷群岛,让美军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来加强夏威夷群岛的防御部署,争取在这里顶住中国的战略进攻。

    当然,这早就是中**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既定战略了。

    关键是,仅仅攻打澳洲大陆,并不足以减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负担,毕竟澳洲大陆离德意志第二帝国太远了,而且在这里作战的只有美军,英国与红俄都不会受到影响,至少不会受到直接影响。

    如此一来,就需要选择一处新的战场。

    显然,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讲,进军南亚、也就是攻打印度,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吴铁生就提出了进攻南亚的设想,并且认为只需要投入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就足够了。只是吴铁生随后就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至少需要三百万地面部队才能占领印度全境。

    当然,重点还是在海洋战场上。

    虽然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但是中间横垣着喜马拉雅山脉,东边则是热带丛林,根本没有可靠的地面交通线。如果从中亚南下,则需要穿过阿富汗,同样异常艰难。最有效的进军手段还是从海上进入。

    这次,冯承乾回京,就是要与吴铁生等人商讨攻打印度的作战方案。

    !d@t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中心海洋

    对传统的西方列强来说,印度是一块大肥肉。曾经,有人把印度比喻成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那棵钻石。这个比喻也没有错,如果没有印度这块殖民地,英国就不可能成为称霸全球两百多年的rì不落帝国。

    可以说,印度吸引着所有西方国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试图通过修建中东铁路,把触手伸进印度洋,从而获得从英国手里夺取印度的基础。当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提出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还差点与英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肯放弃针对英国的所有战后条款,就是因为英国在印度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共同分享印度的利益。可惜的是,这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与印度无缘了。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向中国当局提出,希望中国出兵印度。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这么做。

    等到rì本即将战败的时候,美国参战,中国再次推迟了出兵印度的作战计划,随后又是向红俄开战,导致中**力严重不足,也就只能继续推迟进攻印度的作战计划,而这一搁置就是一年多。

    对中国来说,进攻印度有很大的必要xìng。

    当然,中国出兵印度的主要目的与英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等西方传统列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一开始,冯承乾就明确提出,中国不可能效仿英国。在占领印度之后,把印度变成中国的殖民地。

    冯承乾提出这一观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这就是,印度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已经有了民族**的苗头,任何紧跟着英国步伐占领印度的国家,都有可能被印度的**浪cháo所淹没。而印度也将变成该国的泥潭。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运动就开始抬头。

    大战期间,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没有获得进军印度洋机会,让英军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镇压印度的**运动浪cháo,恐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印度就会宣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的**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

    有趣的是,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待印度**运动的立场完全一致,即可以给予印度地方zhèng fǔ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必须保留在原有的体系范围之内,获得完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根据非官方资料,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的十年间,英国在印度的驻军,总共镇压了上万起**运动、或者与**有关的运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为执行镇压任务的英军提供了帮助。在这十年间,至少有一百五十万印度人在英军的镇压中丧生。还有更多的印度人遭到秘密逮捕。

    问题是,镇压并不能扼杀印度人寻求**的梦想,反而让更多的印度人加入**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在断断数年之内席卷印度全境。虽然殖民地当局多次逮捕甘地,还多次宣布甘地犯有叛国罪。但是却没有处死他。也没有能够扑灭他发起的**运动。直接结果就是,印度在英国的殖民体系中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印度的**运动已经变得不可收拾了。

    在一九四一年,因为印度的**运动引发的罢工等事件。导致印度的经济产值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当时,因为印度港口工人罢工。很多囤积在港口里的物资根本无法装船,也就无法运往英国。此外,因为印度的纺织工人大罢工,英国出现了棉纱与棉布紧缺的现象,不得不加大从美国的进口量。

    可以说,这个时候,换任何一个国家去统治印度,都要面对同样的难题。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并不主张占领印度,而是提出应该利用印度的民族**运动,把英国赶出印度,减轻中**队的作战负担。中国需要获得的,只是控制印度的部分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在印度洋北岸获取一些海军基地,为接下来进军中东打下基础,也为开辟前往地中海的航线做好准备。如果中国当局能够支持印度的**运动组织,并且承认印度是一个**国家,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以非常轻微的代价获得这些港口,而不是在印度打一场大规模战争。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冯承乾的观点。

    有人提出,既然不能在印度搞殖民地,为什么不直接吞并印度?

    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国力不比英国霸占印度的时候差,而且中国离印度更近,也更容易控制印度。

    问题是,中国吞并印度能得到什么,以及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显然,对于刚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印度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因为印度有接近三亿人口,而且在遭受了英国近两百年的剥削之后,印度民众极为贫穷,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绝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文盲,而且印度还处于农耕时代。可以说,背上这个沉重的负担肯定会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都没有在领土上搞扩张,最多也就是获取海外殖民地。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以吞并的方式来侵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就等于背上了负担,对国家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可言,更不用说让国家发展壮大了。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吞并印度有足够多的好处,英国早就这么做了。

    英国没有吞并印度,而是把印度当成殖民地,把印度人当成殖民地居民,就是不想背上负担。

    显然,吞并印度是很不现实的想法。

    再说了,从历史上看,印度与中国非常相似,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且都曾经同化过入侵者。如果中国吞并了印度,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印度被中国同化,而是中国被印度同化。对于两个生命力同样顽强的民族来说,恐怕这两个结果都不会出现,而最有可能出现的是民族间无休止的纷争与斗争。

    最终,冯承乾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当然,在出兵问题上,吴铁生等人有不同的观点,即在战争时期,中国很有必要控制印度全境。至于印度是否会成为一个**的国家,那是战后的事情,或者说可以成为用来拉拢印度**运动组织的筹码。

    如此一来,中国陆军就需要动用足够多的兵力。

    对此,冯承乾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并不是冯承乾不知道占领印度全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是在政治上,中国绝对有必要占领印度全境。

    这个必要,就是战后的世界秩序。

    虽然在这场大战初期,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主导国,基本上所有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制订的,且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重心开始转移,中国起到的作用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了同盟国集团的主导国,而且中国的战略方针产生了更加重要的影响。

    可想而知,在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之后,中国肯定会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下,问题来了。

    中国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是一件事情、或者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在国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中国还得在国际影响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得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为此,中国需要做很多事情。

    比如,控制印度洋。

    目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就能发现,在这场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洋肯定会取代大西洋成为“世界的中心海洋”。道理很简单,之前的强国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因此大西洋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此后的世界强国则在欧亚大陆两端,而印度洋正是这些强国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很明显,只要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太平洋将由中国控制,大西洋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后院,只有印度洋处在中德之间。如此一来,谁控制了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边沿岸地区,谁就能主导世界秩序。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印度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价值了。

    在控制印度之后,中国不但能够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向北能控制中亚、向西能够进军海湾与中东地区,往西南则是非洲大陆。此外,还等同于把中国的本土防卫圈向印度洋方向推进了数千公里。

    可以说,只要占领了印度,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别想在战后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对此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因此也希望能够成为印度的所有者。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暂时没有能力进军印度。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百三十章 进军印度洋

    订下进军印度的战略方案并不难,难在如何实施。

    虽然吴铁生提出,在扫dàng中亚之后,首先攻占由英国控制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南下进攻印度,但是连吴铁生自己都认为,这只是辅助进攻线路,根本不可能指望从中亚南下的军队能够占领整个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数百万兵力,而为这些部队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难题。

    显然,只有海运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首先就得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打通海上航线,然后还得组织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运输船队。

    相对而言,夺取制海权是最为简单的工作。

    英国皇家海军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舰队,主力是几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内河炮舰与一些轻巡洋舰,数量最多的则是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驱逐舰与护卫舰,此外还有一些快艇与鱼雷艇。

    显然,这根本算不上是舰队。

    此外,在苏伊士运河被德意联军攻占后,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线受阻,船队只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运输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舰队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中国海军来说,击败一支这样的舰队,根本没有任何挑战xìng可言。

    当时,冯承乾认为,最多只需要出动一艘舰队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舰,就能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随后。李向龙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英国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战斗机,把舰队航母增加到两艘。

    事实上,这也没有多大影响。

    虽然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第一战斗舰队有两艘舰队航母受创,而且“秦始皇”号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舰队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没有必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舰队航母。

    别忘了,已经有三艘“唐太宗”级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几个月内加入战斗序列。

    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中国海军就能增加三艘舰队航母,到时候“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都将修复。也就有五艘舰队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在这个时候归队,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战区增派一艘、最多两艘舰队航母,因此另外的舰队航母可以用来开辟印度洋战场。

    可以说,在兵力上,中国海军是相当充足的。

    别说出动两艘舰队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没有多大问题。这样一来,在一九四二年之内,即便美国海军也向印度洋派遣舰队,而且动用全部舰队航母,也不见得能够击败中国海军。

    夺取制海权。基本上不会太大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欠缺运输船只,一直是中国海军的大难题,而且直到大战结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xìng解决。

    主要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海运立国的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本土就有足够多的资源,而且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对海运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运航线全被封死,中国的战争实力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rì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工业布局、资源生产等等,都以面向国内为主,即做好了在战争期间遭到封锁,无法获取外来资源、只能依靠国内资源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是,中国并不重视海运。

    大战爆发的时候,悬挂中国国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船只总共还不到一千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运输船的载重吨为标准,中国的海运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国、英国、rì本与荷兰之后。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中国当局也同样不太重视海运。

    当然,不是中国当局没有认识到海运的重要xìng。事实上,在击败rì本海军,进攻rì本本土的时候,中国当局就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xìng,而且知道战前对海运的忽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只是,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太多的运输船只。

    主要就是,战争期间,首先得保证建造出足够多的战舰,即首先得满足海军对作战舰艇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运输船只。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即战舰的建造规模一直偏低。结果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建造运输船只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战后期,中国当局甚至开始向盟国订购运输船只。在大战的最后一年,中国海军甚至让rì本的神户造船厂、长崎造船厂、大阪造船厂与江户造船厂复工,并且聘用rì本工人,建造运输船只。

    在决定进军印度洋的时候,中国海军直接管理的运输船只不到两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万吨级货轮,大部分都是载重吨在五千吨左右的中型货轮,还有不少是载重吨在两千吨以内的小型货轮。

    仅从数量上看,这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上,美国与英国投入的运输船只总共也就只有两千多艘。

    问题是,中国的这两千多艘运输船,得照顾到所有战场。

    此外,美国与英国拥有的运输船只总量接近一万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为了维持驻rì军队,就至少需要三百艘万吨级货轮。为了向西南太平洋战区运送兵力与物资,大概需要八百艘万吨级货轮。此外,在南洋航线上,还需要大约四百艘万吨级货轮。如果把中型与小型货轮以吨位折算的话,那么中国的海运力量非常紧张,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非常有限。

    根据海军提供的统计数据,当时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最多只能为三十万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攻占印度全境,三十万地面部队远远不够。

    按照吴铁生的估计,如果要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万军队。

    当然,补给三十万地面部队,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些部队都在以港口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活动。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则海运发挥不了作用,因此由海运提供的补给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按照海运能力计算,陆军就得缩小作战范围,至少在海运能力增强之前,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以夺取港口为主要目的。只有在等待海运实力增强之后,才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向印度腹地进军。

    按照海军的规划,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问题是,陆军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吴铁生的话来说,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击败英国,或者使英国变得无足轻重。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不能赶在此之前攻占印度,并且以印度为跳板向西推进,那就将失去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中东与海湾地区的机会。

    中东与海湾地区有多么重要,冯承乾心里非常有数。

    虽然此时中国的资源还足够多,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依然足够。事实上,就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仅仅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就不够用了。到时候,中国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湾是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后的世界里,谁控制了中东与海湾,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吴铁生想要借印度进军中东,冯承乾也有类似的想法。

    这样一来,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说是维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三十万地面部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这批部队不但要为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打下基础,还得为今后控制印度全境做好准备,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占领范围。

    照此,陆军提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印度河与恒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控制几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来驻军的前进基地。如果还有富余兵力,则应该集中使用在bō斯湾方向上,比如占领bō斯湾附近的某座港口。至于向中东与海湾地区进军,还得看海运能力能否支持。

    对此,冯承乾没有提出异议。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可以唯一具有可行xìng的作战方案,而且不会对海军与陆军造成太大的负担。

    只是,战争是互动的,并非中**方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

第二百三十一章 第二印度洋舰队

    中国高层在考虑进军印度洋的时候,美英当局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

    因为第三舰队在伦内尔岛海战中遭受惨重损失,几乎全军覆没,所以在出兵印度洋的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不得不承认现实,即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把这个难题交到了英国人手里。

    客观的讲,这个时候,英国根本没有能力出兵印度洋。

    说白了,就算英国当局知道中国即将进军印度洋,也肯定是束手无策,根本不可能出兵去守卫印度。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罗斯福给了英国人一个非常大的jī励。

    这就是,在提出美国海军无力出兵印度洋之后,罗斯福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肯派遣兵力前往印度洋作战,美国将在大西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比如安排两艘快速战列舰前往北海,协助英国皇家海军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以及增强北大西洋上的护航兵力。

    结果就是,丘吉尔觉得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在北海方向上,皇家海军的压力并不大,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并不具备夺取制海权的兵力优势。关键,还是在北大西洋的护航作战上,即北大西洋航线直接决定了英国的命运。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较为重视海军建设,而且帝国高层也知道,能否在下一场大战中取胜,关键也是能够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因此,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建设的速度并不慢。而且维持着一支足以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强大舰队,具有足够的战斗力。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现实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重心偏向陆军与空军。

    虽然只有两年,但是这两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到一九四二年初,英国皇家海军增添了四艘战列舰与三艘舰队航母。

    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增加了两艘战列舰与一艘舰队航母。

    显然,在舰队规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远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了。如果考虑到美国参战,向英国派遣的远征舰队,那么德英海军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甚至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失去了决战的基础。

    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就能抽调部分主力舰,用于其他战场。

    以当时的情况,在罗斯福答应派遣两艘快速战列舰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算抽调三到四艘战列舰前往印度洋,也不会对北海的局面产生负面影响。考虑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只有一艘舰队航母在编,而且北海过于狭窄。天气状况又不大好,并不适合舰队航母作战。英国皇家海军还能向印度洋派遣数艘舰队航母。

    六月六rì,丘吉尔就签署了组建“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首相令。

    次rì,第二印度洋舰队在朴茨茅斯港宣告成立。

    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的是斯科特海军中将,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当中。

    只是,此人绝对不可以小觑。

    一九四一年,“鹰”号航母在北海被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击沉后,斯科特就被任命为本土舰队的舰队航母编队司令官。上任之后,斯科特花了三年时间整顿军纪与军风。一九四一年底,斯科特率领由三艘舰队航母组成的航母战斗群,出其不意的偷袭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威廉港,炸伤了在这里进行维修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及正在舾装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遭受了开战之后最沉重的打击,而斯科特也因此一战成名。

    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斯科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航空作战指挥官。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是一支非常传统的海军,而且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十分重视主力舰。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的国力大不如前,根本无法维持一支足够庞大的舰队,但是依然建造了“纳尔逊”级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还完成了“前卫”级的设计工作。

    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前,英国皇家海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舰龄最短的主力舰舰队。

    受此影响,英国在发展舰队航母的时候,很不得力,或者说有点力不从心。

    此外,在英国皇家海军上下,就没有几个人认清舰队航母的价值,即便在rì本海军完败之后,依然有不少的英国海军将领认为,英国皇家海军不需要太多的舰队航母,决定北大西洋制海权的依然是主力舰。为此,这些将领还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北大西洋的天气比太平洋糟糕得多,舰队航母的活动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比如,北大西洋上有数量众多的岛屿,而部署在这些岛屿上的岸基航空兵足以夺取制空权,因此舰队航母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与“鹰”号被击沉有关。

    要知道,在“鹰”号被击沉之后,有部分海军将领呼吁停止建造舰队航母,集中力量建造“前卫”级与“狮”级快速战列舰。当时,甚至有一部分海军将领认为,应该派舰队航母去执行护航任务。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出现斯科特这种jīng通航空作战的舰队指挥官,绝对是个奇迹。

    只是,斯科特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将领圈子里并不受待见,还被很多人看成了异类,毕竟他一直认为舰队航母才是海军的发展方向,继续建造主力舰没有任何意义,也一直在呼吁停止建造主力舰。

    安排斯科特担任第二印度洋舰队司令官,与该舰队的组成有很大关系。

    在第二印度洋舰队中,有四艘大型战舰,即两艘舰队航母与两艘快速战列舰,此外还有四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到达印度洋之前,英国皇家海军还将为其增加两艘弹药运输船与两艘油水补给舰。

    显然,这是一支典型的航母战斗群。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分别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服役的“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快速战列舰是毫无疑问的主力。要知道,在当时,只有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综合xìng能超过了这两艘战舰,中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与之相比都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但是,真正的主力绝对是那两艘舰队航母。

    这就是“光辉”号与“胜利”号。

    严格说来,“光辉”级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一种舰队航母,之前的航母,要么是改造而来的、要么是吨位偏小、或者是载机量过少,都达不到舰队航母的标准,航空作战能力也不是很强。

    到了“光辉”级,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航母才走上了正轨。

    当然,“光辉”级有着极为鲜明的特征,或者说是为了适应北大西洋的恶劣环境,具有典型的英国格调。

    比如,“光辉”级是第一种采用装甲飞行甲板的舰队航母,比中国海军的“唐太宗”级与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早了两年服役,其装甲甲板的厚度,足以抵挡一千磅级航空炸弹的直接攻击。

    可以说,“光辉”级是一种极为重视防护的舰队航母。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即在最初的时候,只能搭载三十九架舰载机,即便在改进之后,也只能搭载四十八架。

    显然,这个数量严重偏低。

    要知道,同期的中国航母与美国航母,载机数量都在九十架以上,即便是rì本海军的航母也能搭载七十多架战机。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实战早就证明,不管航母上的舰载机有多少,在采用直通飞行甲板的情况下,一次能够出动的也就四十架左右。在出动率上,“光辉”级不比其他航母差,因此四十八架的载机量已经足够发起一次攻击了。

    在斯科特看来,这两艘航母才是真正的主要力量。

    说白了,那两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只不过是两艘舰队航母的贴身保镖。

    有趣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原本没有打算派遣快速战列舰去印度洋,而是打算派两艘航速较慢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前去。结果斯科特直接拒绝了这一安排,甚至威胁将不接受舰队司令的任命。斯科特的要求也很简单,只需要给他安排两艘具备有足够强大的防空火力的快速战舰就行了。问题是,英国皇家海军中,除了快速战列舰,还真找不出具有强大防空火力的快速战舰。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只能做出让步,把两艘“乔治五世”级编入了第二印度洋舰队。

    只是,第二印度洋舰队没有立即起航,而是在朴茨茅斯停留了十天。

    在此期间,两艘舰队航母与两艘快速战列舰都进行了改造,主要就是增加了数十门中小口径高shè炮,以及安装更先进的雷达。

    直到六月十八rì,第二印度洋舰队才离开了朴茨茅斯港。!。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5997/ 第一时间欣赏帝国风云最新章节! 作者:闪烁所写的《帝国风云》为转载作品,帝国风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帝国风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帝国风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帝国风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帝国风云介绍:
.............帝国风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帝国风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帝国风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