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鉴宝无双TXT下载鉴宝无双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鉴宝无双全文阅读

作者:青木赤火     鉴宝无双txt下载     鉴宝无双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29章 国君玉玺

    听了李山的话,大家都哈哈一笑。

    随后,行动组的人分两人一组依次上去,又来到了存放石棺的石室。

    在门口,吴夺顺口提了一句,“我看这‘电梯’挺稳固,回头下来的时候,其实三人一组也行。”

    吴大志表示同意,接着又道,“先干活儿。”

    进入石室之后,吴大志又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一番。

    行动组的人首先要做的是一起动手,把整面墙壁的外封表层给铲出来。

    这次是六个人一起干,而且先查看了之前铲出来的一块区域,那就快多了。

    清理结束之后,大家看到的是整面的灰黑色石块垒出来的石壁。

    依然没有什么文字和图案。

    不过,这面墙的正中央的那块一米见方的方形石材,好像有点儿不对劲儿。

    之所以能发现不对劲儿,是因为他们都带了强光手电,观察的时候,也用上了强光手电照射。正中央一米见方的区域,好像有点儿微微透光。

    也不是全部都微微透光,在一米见方的石块上,只有中间一尺见方的区域微微透光。

    虽然是微微,但是有对比啊,别的区域都是毫不透光的。

    按说正中央这一米见方的区域,也应该是一整块灰黑色石材的一个面,但即便是中间一尺见方的区域微微透光,那就肯定不是一整块石材了。

    这种灰黑色的石材比较细腻,但是再细腻也是石头,不是玉,石头的透光性一般来说是很差的,能透光,就说明里头是空的。

    而这一面一米见方的石材,中间一尺见方透光的部分和四周不透光的部分,并没有发现什么拼接的蛛丝马迹。所以,还是先得从一米见方的边缘入手。

    “我来处理一下。”吴大志拿起工具,直接上了手。

    他处理的重点,是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

    先用刀片切入,在四条缝隙中划动;而后又将四角挖撬了一番;最后尝试着活动这块石材。

    结果,没费多少工夫,这块石材就有了松动的迹象。

    吴夺和葛亮一看,连忙分别到两侧搭了把手。

    这块石材最终被三人小心翼翼取了下来。

    这其实是一块石板,很薄的石板,一米见方的大小,厚度却只有一厘米左右,可以说是镶嵌上去的。

    石板取下之后,露出的部分,其实还是一块一米见方的灰黑色石材,只不过这块石材中间被掏出了一个一尺见方的石洞。

    石洞并不是直接露出来的,还有一块板材封堵。

    这块板材,是透明的!

    所以,石洞里的东西清晰可见,是一个金光闪闪的盒子!

    “这是水晶。”吴夺稍加观察,便笃定说道。

    封堵石洞的透明板材,是一块水晶板,厚度在两厘米左右,水晶板的后面,才是一尺见方的石洞。

    石洞之中的这个金光闪闪的盒子,从光色来看,应该是金的,而且纯度很高,怕是得有九成左右;比外面巴王庙里锁链上的金环的纯度可高多了。

    这个金盒呈圆柱形,直径约有十五厘米,高度在十二厘米左右。

    从结构来看,盒子是天地盖,就是盖子从上方直接扣上的。盖子的高度占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个金盒,这么看虽然不知道具体厚度,但应该也不会很薄,且得费不少金子。

    而且,金盒的纹饰很精美,盖子顶部是一个虎头纹饰,盖子侧竖面是云纹,下方盒体则有上下两圈回纹,回纹中间是山川河流的纹饰。

    “盒子都是金的,还这么精美,盒子里的东西肯定非同寻常。”吴夺沉吟。

    “嗯。”吴大志点点头,“既然发现了,那就直接取出来吧。”

    这块边长一尺的水晶板是嵌在石洞外口的,不过不是深入内嵌,表面和周围石面取平,所以想取下来也并不难。

    水晶板被顺利取下,金盒被拿了出来。

    在众人的围观注视之中,吴大志打开了盒盖。

    “怪不得如此沉重!”吴大志不由张口说道。

    从这个金盒的内部看,并不是圆柱形的一层盒壁,而是居中一个八厘米见方的方槽,其他部分都相当于盒壁,这可是十分厚实。

    同时,在方槽之中,还放着一枚玉玺!也是有分量的东西。

    玉玺的底边长度,也在八厘米左右,和方槽契合;这个金盒,就是“量身定制”的。

    玉玺的高度,则有六七厘米;下部方台形,上部带钮,钮是虎头螭身。

    这个虎头螭身,和所谓的“螭虎”不是一回事儿。

    螭虎钮也是常见的玺印之钮,但其实是一个通称,“或龙或虎为钮,非谓螭虎一物也”。后来,也有把螭龙钮叫成螭虎钮的。

    这方玉玺的钮是虎头螭身,虎头非常明显,螭身没有常见的那么长,但从足到尾,也算特征比较典型了。

    而这方玉玺的材质,是黄玉。具体也不难判断,是浅米黄色的蓝田玉。

    玉质细腻,纯净无杂。

    “这不会是巴国国君的玉玺吧?”吴夺不由脱口而出。

    玺这个称呼,在秦始皇之后,是专属的,皇帝的印才能叫玺;但是在秦始皇之前,私人印章也可以叫玺。

    “看看印文。”吴大志说着,就将玉玺翻了过来。

    “别又是那种符号文字······”吴夺话说了一半,因为他看到了印文,并不是那种巴国独特的符号文字。

    “这好像是西周时期的金文,而且是王室青铜器上常见的那种。”宁霜开了口。

    吴大志点点头,“确实是。”

    “这么说能认?”吴夺旋即问道。

    吴大志再度点头,又看了看宁霜和权浩然。

    印文一共八个字,三人简单碰了十几分钟,便得出了结果:

    周巴子国姬传之玉。

    “果然是啊!”吴夺之前说对了。

    巴国虽然是个诸侯国,但是在西周初期分封的时候,级别并不高,公侯伯子男,巴国只是个“子”,所以也叫巴子国,国君就是“巴子”,比起上面的公、侯、伯都要低。

    同时,巴国的国君,是周王室派了一个姬姓宗族过去的;巴国国君的继位和传承,都是这位姬姓宗族的子子孙孙来的。

    从印文上来看,这枚玉玺,是巴国国君代代相传之物。而制成玉玺之时,应该就是西周封国之初,所以印文才会如此。

    不过,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出现这种玉玺,好像也不太正常。

第630章 千年往事

    玺印这东西,从出土实物来看,商代就有,所以西周初期出现玉玺,这一点并不奇怪。

    至于印文,这里头叫“之玉”,不是“之印”“之玺”之类的,也算正常;“玺”这个字,本来就是“尔玉”,“之玉”和“之玺”,差不多一个意思。

    这里头不太正常的是,西周初期,好像还没有“传国玉玺”,也就是一个玉玺从国君这儿代代往下传;那时候基本都是私人的玺印,就算某任巴国国君有自用玺印,也不会传下去;他去世之后,他儿子用印会自己刻一个。

    出现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国家权力的“传国玉玺”,应该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在西周,哪怕是周王室,也没听说有什么玉玺是一代代往下传的。

    怎么巴子国会出现这么一件玉玺呢?

    就着这个疑问,吴夺的脑子忽而回了一下小路,“我说,会不会这并不是代代相传的,而是这一位巴国国君,他的名字就叫‘姬传’啊?”

    “不会的。”宁霜轻声道,“如果这个国君叫姬传,是他的私印,前头会加上表示国君或者爵位的名头的。”

    “噢。”吴夺点点头,突然间的脑回路看来就是欠周全。

    这时候,吴大志忽而又拿起了金盒,“底面还没看。”

    之前他们拿出金盒简单看了看表面,没有看底面就打开了;而后看到玉玺,注意力都集中到玉玺上,确实一直没看底面。

    底面居然有铭文!

    而且和玉玺印文是一样的字体。

    底面的铭文和其他面的纹饰不同,其他面的纹饰是铸的,底面的铭文则是刻的。

    铭文还不少,一共有二十多个字。

    大致意思是,周武王姬发在首任巴子上任之前,赏赐了上佳的黄金和玉石,首任巴子就制作了这样的金盒和玉玺。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这样,但是大家都读出了隐含的更深的意思。

    姬发赏赐黄金和玉石,若没有其他交待,首任巴子怎么能“心领神会”做成金盒和玉玺?刻上了如此印文,而且以盒装玺郑重其事。

    这哪是在简单的赏赐?这是在交代权力掌控。我姬姓宗族子孙控制巴国,必须保证代代相传,不能让巴国的原住贵族夺权!

    如此一来,巴国国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传国玉玺”,那就有来源了。

    同时,这些铭文中,还包含落款,也就是谁刻的。

    刻字之人,或者说让工匠刻字的主持之人,显然不是首任巴子,从铭文内容的叙事方式和落款方式都能看出来。

    而且,从刻痕来观察,刻字也应该晚于制盒时间;不是一般的晚,所差年份得几百年。

    落款中包含的名字是“姬弇”,而且前头也有“子”的爵位表示,那就说明他也是一任巴国国君。

    “这位‘鸡眼’,作为一任巴国国君,却把‘传国玉玺’这么给藏起来,说明当时的处境不大行了啊。”吴大志搞清楚刻字铭文之后说道。

    “姬弇”这个名字,发音的确是“鸡眼”,读起来很容易感到别扭。

    吴夺接口道,“而且,既然是在巴蔓子的巴王庙之下秘密建造如此空间,那这位,可能就是巴蔓子赴死之时的国君。”

    随后,众人便接着话头讨论起来。

    这事儿也不难分析。到了战国中期,估计姬姓巴国国君的掌控力已经很弱了,巴蔓子当时应该是掌控一定的军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威胁到姬弇的,最起码从姬弇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同时,当时巴国内乱,姬弇甚至可能差点儿被拿下,是巴蔓子请楚国援兵平息了内乱,平息内乱之后,巴蔓子以人头换取了不必割让三城。

    此事之后,姬弇应该更加感到了权力的岌岌可危,于是选在远离国都之外,搞出了这么一个“秘密基地”。

    兴建巴王庙,不能以他的名义,得以民间的名义。

    选在水下,难度大了点儿,但是“安全”。

    在兴建巴王庙的同时,暗造密道,又搞出了这么一个“地下工程”,除了秘藏“传国玉玺”,还会秘藏金玉珠宝。这些东西,许是为了应对大权旁落之后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那道青铜门之后,暗藏的应该就是金玉珠宝。

    或者姬弇的想法可能更消极,万一出了危险,他可以逃亡;这里秘藏的金玉珠宝,可以让他不至于落迫不堪;而“传国玉玺”,这玩意儿也不能丢。

    甚至,这地方空气正常,说明还能通风;姬弇如此煞费苦心,是不是还能当成一个短期“避难所”也不好说。

    实际上,到了战国中期,不要说姬弇一个小小的外派巴子国的姬姓宗族了,东周王室都已经不受待见了,战国七雄哪个还把周王放在眼里?只剩表面上的一句称呼罢了。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姬弇建成这里之后,可能没来得及“使用”,就出事儿了,多半是挂掉了。

    这事儿,他很可能也告诉过储君,储君一般来说应该是他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也没来过的话,说不定也挂掉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此成了一个隐藏两千余年的秘密。而姬弇可能也做过最坏的打算,否则就不会在金盒的盒底刻字做出这种“说明”。

    这一段千年往事,是大家分析讨论出来的。就在大家讨论的时候,吴夺也插空听了听金盒和玉玺。

    听到的内容不多,但是制造金盒、雕琢玉玺、刻制铭文的时间都有,时间是能和大家分析出来的内容对上的。

    对上了时间,事件基本上也就能确定了。

    讨论结束之后,吴大志收好金盒玉玺,密封包装,又放进了包里,看向大家,“你们说,这些石棺,现在要不要开?”

    这么一处地方,秘藏金盒玉玺和金玉珠宝,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放置十具石棺,确实就有点儿费猜了。

    不可能是宗族先人,因为他们都会有墓葬;也不可能是建造工匠,如此用途,杀人灭口得在外面来······

    “我同意开棺。”梅小梅先举了举手。

第631章 金玉满堂

    “不开棺的话,也没别的可干了。你们说的青铜门现在也开不了,石棺起码可以掀盖试试。”权浩然也表示同意。

    “我本来是怕这石棺有什么蹊跷,没搞清楚石壁上对应的符号文字,怕有什么危险。”吴夺跟了一句,“但是现在看姬弇的一系列操作,应该不会有危险。”

    葛亮点点头,“有道理。”

    宁霜笑了笑,“我听大家的。”

    “既然如此,那就开吧!”吴大志抬了抬手。

    随后大家又简单商量了一下,选定了距离石室门口最近的两具石棺中的一具。

    其实十具石棺外观都一样,之所以选距离门口最近的,也是以防万一。万一有什么意外凶险,能最快地逃出室外。

    大家自是先研究一番。

    石棺的棺盖比棺身略大一圈,边缘只多出两厘米左右,看起来,应该是直接扣上的,不是推拉或者其他方式。

    棺盖不算很厚,顶多五厘米。不过长两米、宽一米的一块石材,即便只有五厘米厚,那也不轻快。而且边缘只多出两厘米,想抬起的话,直接用手不太好发力。

    很快,大家商量出了一个方案。

    先用绳索捆住四边,然后在棺盖上方中央收紧结绳,再进行加固,如此绳索就不易往外滑脱。

    而后四个男的从四角方向,每人都把住一段绳索,四人一起发力抬起。

    很顺利。

    棺盖就是直接扣上去的,没什么机关或者特别的设置。

    而后大家便看到,这具石棺里,并没有什么尸骨,也没什么奇特的玩意儿,里面全是金饼!

    码放的整整齐齐,高度大概齐到石棺深度的三分之二强。

    每块金饼约有啤酒瓶底儿那么大,上面也没有像“郢爰”一样的铭文,就是很简单的形制。

    “这么多!”梅小梅脱口而出。

    黄金,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给人极强的冲击力,这么多金饼,确实很震撼。

    吴夺轻咳两声,“石棺里放金饼,真有一套。”

    “看来,这本就不是石棺,而是石箱石柜的功能。”吴大志接口道,“之所以我们先入为主当成石棺,主要是因为外型和尺寸;其实呢,我们之前也有疑问的。现在结合新掌握的姬弇和这些金饼的情况,剩下的应该也不会有‘棺’的功能了。”

    “这十具石棺,不会都是金饼吧?”吴夺接了一句。

    但他旋即又摆摆手,“应该不会,那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不能猜,继续开开看吧。”吴大志指向了距离石室门口最近的另一具石棺。

    有了第一具石棺的开盖经验,第二具如法炮制。

    确实也一样。

    第二具石棺里,却不是金饼了,但也是值钱的东西,全是玉器。

    数量不算很多,大大小小,有序排放。

    体积最大的一件玉琮,高度将近三十厘米,直径二十多厘米,和田青玉质地;还有尺寸最大的一块玉璧,直径居然有半米,厚度却还不到两厘米,和田青白玉质地。

    这两件玉器不仅大,工艺难度也是相当高的。比如那么大的玉琮,中间打孔就是个麻烦事儿;而那么大的玉璧,居然能做得这么薄而且毫无裂痕,也绝非易事。

    这里头,还有一组玉舞人,一共四件,高度都在十几厘米,都是女子,立体圆雕,舞姿各不相同;均为和田白玉,玉色一致,应该是一块大料做出来的。

    而小件的东西,则以配饰为主。

    从玉质上来看,大部分是和田玉,另外也有一些蓝田玉、玛瑙、绿松石的制品。

    这些玉器,并不都是姬弇所在的战国中期的,还有西周和春秋的东西,甚至还有商代的玉器。

    有一件蓝田玉兽面,就是商代晚期的,吴夺还拿起听了听,确然无疑。

    两具石棺,已然给人金玉满堂的感觉。

    就这些东西,要是让盗墓贼得了,应该可以金盆洗手了······

    “这才开了两具石棺,我就有点儿上头了。”吴夺说着,不由又看了看其他八具石棺。

    “又不是你的,上什么头。”吴大志顺手拍了吴夺一下。

    “正因为不是我的,才上头呢。”

    权浩然笑了笑,“过我手、即我有嘛。有几个玩家,能一下子上手这么多精品高古玉器?”

    “好了,清点完了,那就继续吧。”吴大志想了想,“要不这次先开最里头的?”

    大家都没什么异议。

    于是这次选了距离灰黑色石壁最近的两具石棺中的一具。

    开盖依然顺利。看来,所有的石棺应该都是如此。

    只是,这一具石棺里,却没有之前那么亮眼的东西了。

    其中一些是青铜器。

    之所以不亮眼,是因为确切地说,这些都是青铜工具。

    有像是铲子的,有像是锤子的;还有直角的钩子,还有匕首大小的的平头开刃的短刀······

    每样还都是三件。

    另外还有一些东西,就更不亮眼了;有两块木板状的东西,还有皮囊和布囊;这些东西都不能乱碰,一碰怕就酥化了。

    这些东西,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铲墙、取玺、存玺用的。

    姬弇把“传国玉玺”藏在墙里,肯定也想着有取出来的一天;他这是提前把工具都给准备好了。

    可惜没用上。

    他和他的子孙没用上,而现在的行动组,即便知道有一具石棺是放工具的,也用不上;现代工具肯定比这些青铜工具好用得多。

    “这些东西那就先别动了,继续开那一具石棺吧。”吴大志又指了指距离灰黑色石壁最近的另一具石棺。

    虽然嘴上还叫着“石棺”,但众人此时心里已经不把它们当成石棺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外型以及尺寸,和棺材还是比较相似的;或许姬弇当时也有什么“别致”的想法。毕竟,这里的一切,都和祖宗的传承有关。

    大家继续动手,又把那一具石棺开了盖。

    而这具石棺里,却只有一样东西。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漆盒。

    漆盒长不到一米,宽不到二十厘米,就这么孤零零地放在石棺之中。

第632章 剑和龟甲

    漆盒在石棺之中虽然显小,却丝毫不影响它的精美。

    髹漆非常考究,黑漆底,红漆纹,间以雕刻;盒盖上一圈回纹,回纹之中的主体纹饰则是龙纹。

    “这是一个剑盒。”吴大志的口气很笃定。

    大家都点了点头,同时也都有点儿小兴奋。剑盒之中应该有剑,偌大一具石棺之中,只放这么一把剑,而且剑盒还这么精美,那么这把剑说不定是什么失传的战国神兵。

    吴大志捧出了剑盒,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打开了。

    果然有剑!

    这把青铜剑长约两尺,宽约五厘米。

    没有明显的锈迹,还保留着青铜的原色;灯光之下,金光闪闪。

    剑脊呈直线,两侧斜从,前锷收狭;剑格中部微微上凸;剑柄是圆的,中间有三道圆箍;剑尾也是圆的,略呈喇叭状,有密集的同心圆。

    这些都是战国青铜剑的典型特征,即便不是出现在一处战国时期的巴国遗迹中,也不难辨识。

    在剑格之上,还以绿松石镶嵌出了兽面纹饰;这种兽面纹饰有点儿特别,本是饕餮纹,却又带了些虎面的特征。

    剑柄上为了便于握持缠绕的线绳也在,一丝不乱。

    从种种迹象来看,这把剑铸成之后好像还没用过。

    但也不是摆设,因为很锋利;不用试,剑锋寒芒可见一斑。

    而这把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是剑身的铭文。

    在剑身一面,靠近剑格处,有两列错金铭文!

    每列四字,共有八字。

    字体则和盛放玉玺的金盒底部的字体一致,而且形体相对收敛,仿若有一种强加的严肃之感。

    这八个字,因为前面辨认过金盒底部刻字的缘故,前四个很容易就辨认了出来:

    子弇自乍。

    这四个字也很容易理解,乍通作,这是巴子姬弇的自作用剑。

    后面四个字也很快被辨认了出来:

    用以狧生。

    吴夺本来不认识“狧”这个字,不过根据字体结构,从犬从舌,大致也能推断应该有狗吃食的意思。

    实际上,在古义中,狧确实是“模拟”狗吃食,就是舔的意思。

    那么“狧生”也就好理解了,可以理解为像狗一样活着。

    姬弇作此剑,要用在像狗一样活着的时候。

    这是表面字义。而真正的意思,结合目下种种,当然不是在落迫之时用来保护自己。

    这把剑,是姬弇留到最后自刎用的。

    这里,是一个“秘密基地”,也算是残存的希望之地,当一点儿希望都没有的时候,他将会用这把剑了结此生。

    不过,这把剑他没有用上。

    姬弇的最终下场,并没有史料记载;甚至关于姬弇这个人,行动组的所有人也没有见到过相关史料。但是他的下场肯定不好。

    实际上,在整个周朝,从西周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巴子国最出名的人物,并没有任何一任国君,反倒是巴蔓子。

    这把剑的“身份”就此明了,并不是什么失传的古代神兵名剑。

    但是众人却也感叹了好一阵子。

    同时,就此也延伸讨论了一会儿巴国的历史,特别是有一点很有意思的地方。

    根据史料,战国时期,在巴国最强大的时候,“七国称王,巴亦称王”。也就是说,当时巴国已经扔掉了周王朝给的子爵帽,自己给自己带上了王冠。

    但是,这个姬弇,却还是自称“子”。

    以前的国君已经称王了,他为什么又改回“子”呢?

    实际上楚国一开始也是“子国”,后来称王之后,就再也没有改过。

    关于巴国的现存史料非常之少,这个问题很难有学术答案。

    不过,根据这里已有的发现和姬弇的种种作为来看,原因很可能只在他一人身上。

    用现在的话说,这个人有点儿复古思想,也有点儿理想主义。

    所以,他和当时的战国时局是不合拍的,这仿佛已经注定了他不会有一个好下场。

    弄了个“秘密基地”都没来得及用,就在外面挂掉了;而在巴蔓子赴死之前,巴国产生的内乱,也有可能和他有关系。

    ······

    讨论这个并没有占用太长时间,行动组的人还是能分清轻重缓急的。

    目前已经开了四具石棺,最外头的两具和最里头的两具;剩下的中间六具还没开呢。

    得继续开。

    这次就干脆顺着来了,先开一侧并排的三具石棺。

    开了一具石棺之后,里面竟然是空的!

    挨着再开一具石棺,还是空的。

    连开三具石棺,都是空的。

    “这是没来得及装满?”吴夺开了口。

    “有可能啊,金饼和玉器的石棺,本来也都是一具石棺都没装满。”葛亮应了一句。

    “嗯,这地方,姬弇显然是没能再回来,建是建成了,但是‘物资储备’有可能没完成。”吴大志想了想,“之前的四具石棺里的东西,可能都是最重要的和最值钱的。”

    “那就继续?”吴夺一边说,一边走向了另一侧的三具石棺。

    “对,一鼓作气吧!说不定全是空的。”吴大志接口道。

    这一次,又出乎了大家的意料,开的第一具石棺,就有东西。

    只是非金非玉,全是龟甲。

    龟甲虽然没能将石棺填满,但至少占了一多半。

    这些龟甲个头儿都比较大,而且龟甲外面都有刻好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斧形,有的是菱形······

    “这是占卜用的,但还没用过。”吴大志说道,“看来姬弇确实也有将此处作为临时‘避难所’的打算,所以才准备了这么多龟甲,以此来推算和预测相关信息。”

    用龟甲占卜,基本是“一次性”的,因为得烧。烧了之后,结合刻好的图形和烧出裂纹的位置、形状、走向等等来卜测吉凶。烧过的,自然就不能再用了。

    “巴人尚巫。”宁霜接口道,“之前出土过的巴国遗址,不少墓葬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龟甲。”

    吴夺叹了口气,“剑和龟甲······要是用龟甲占卜出的结果完犊子,他就会用剑抹脖子;却都没用上。”

    “好了,搞清楚就行了,继续吧。”吴大志抬手说道。

第633章 最后一棺的玄机

    吴大志说完之后,继续开棺。

    结果又经历了一具空棺。

    未开之石棺,就只剩最后一具了。

    开棺一如既往的顺利。

    这里头,却依然没有东西;确切地说,是没有实物。

    不过,这石棺的底部,和其他石棺并不一样,一半是高出来的,高出二十厘米左右。高矮相接之处,不是齐截的,而是一个类似倒S形的起伏弧面。

    很显然,这一具石棺,当初在制成之时,底部雕凿出了这个形状,就没打算放东西。

    在高的那一半的石面上,还凿有三个竖向的圆孔,圆孔直径在五厘米左右,深度在十厘米左右。

    而在另一半矮的石面上,却有六根两排横向的石柱,石柱的直径也在五厘米左右,高度也在十厘米左右。

    石棺底部是一半高一半底,落差二十厘米;如此一来,下凹的圆孔底面和上凸的石柱顶面,则正好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石棺内,并不是只有这些。

    还有刻字。

    在内壁的四面,一个刻了十八个字。

    和青铜门上九孔底部的符号文字是同一种。

    两端的窄竖面上,各有三个;横向的长竖面上,各有六个。

    这些符号文字有碗口大小,刻痕比较粗,清晰完整。

    “青铜门上的九孔!”吴夺不由脱口而出。

    没错,之前下方空间发现的青铜门上,在居中位置门缝两侧,有九个圆孔,也是左三右六。

    同时,每个圆孔底部,同样有文字,只是九孔自然只有九个文字,现在这里有十八个。

    现在石棺底部的“二层台”结构,左三右六九个“圆”,是既有圆孔也有圆柱;高的石面上是圆孔,矮的石面上是圆柱。

    虽然有不同,但这两处设置,好像是一种机理。

    而且现在石棺底部的设置,才应该是完整规范的展示;青铜门上的,应该是一种简化的应用。

    或者说,现在的石棺底部,应该是“母本”。

    “有意思······”吴大志沉吟片刻,又看了看大家,“石棺都开完了,这最后一具,好像还挺有用,咱们先一起来研究研究,再出去如何?”

    众人都点了点头。

    梅小梅接着拿出了相机,在大家研究的同时备份影像资料。

    ······

    “这好像是巴国本土的东西,所以才用了巴国独有的符号文字。”在研究的过程中,葛亮分析,“这,应该如同太极八卦一类,而且和咱们的太极八卦也有相通之处。”

    吴大志点点头,“嗯,太极鱼有阴阳眼,它这个有下凹的圆孔、也有凸起的圆柱;八卦有符号,它呢,配合了文字。”

    棺底的石面一高一低,确实也体现了阴阳之分。

    一般来说,高为阳,低为阴。这也符合天乾地坤。

    大的阴阳面以倒S形勾连,既有对立、也有转化。

    同时,“阳面”中是下凹圆孔,那么阳中有阴;而“阴面”是凸起圆柱,那么阴中有阳。阳中阴有三,阴中阳有六,总体还是以阳为主。

    圆孔和圆柱加起来一共九个,九是最大数;将九以三六来分隔,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形成了一种“循环”。

    这很可能是巴国独有的巫术文化中的一个“样板”。

    而且,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古代出现过的所谓“玄术”,从根源上看,基本都逃不开“阴阳”二字,所有的变化都是从“阴阳”之中衍生出来的。

    所以,这个巴国巫术的“样板”,和太极八卦有共通之处并不奇怪。

    如果给吴大志足够的时间,研究透这个巫术“样板”,那是有可能的。

    但是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样板”中的关键的十八个符号文字,他们不认识!

    如同你研究八卦,却不认识“乾坤震巽坎艮离兑”八个符号一样。

    这就完犊子了。

    所以现在他们的“研究”,只能是初步搞清楚“概况”,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细查,别有什么遗漏。因为下来一趟还是挺麻烦的,下一步可能要对着视频和图片研究了。

    “如果知道了这些符号文字的意思,能把这个研究明白了,那么下头的青铜门,找到开启方法,就容易了。”吴夺回忆着,“青铜门圆孔底面的九个符号文字,都在这十八个符号文字里头。”

    确实,青铜门九个符号文字,实际上是这十八个符号文字的一部分。

    吴大志点点头,“这个,我们确实都不懂,就得指望庞局找到能破解的专家了。这次上去之后,怕又得等一段时间。”

    “找对了人,未必需要等太久。”宁霜接口道,“这是一组十八个,很可能不用一个个破解。”

    “希望如此。”吴大志说着看了看梅小梅,“小梅,拍完了我简单看看,没问题咱们就先撤了。”

    “您真会问,我觉得足够了,喏,给您。”

    梅小梅将相机递给了吴大志,之后接着又道,“你们说,这个‘鸡眼’,在这里设置这玩意儿,想干嘛?参禅吗?”

    “别说,可能真是这个意思。”吴夺应道,“他是做好了种种准备的,如果到时候要暂时在这里呆上一阵子,参悟玄机有助于脱离困境。”

    “是啊,他连占卜的龟甲都准备了一堆。”权浩然接了一句。

    “这应该是巴国巫术核心层面的东西。”葛亮也拍了不少视频和图片,“值得研究。”

    “哎?”吴夺忽而眉头一挑,看向吴大志,“爷爷,您之前说巴国的三种文字,这种符号文字,不会只用于巫术、祭祀、占卜······等等相关的事情上吧?”

    “之前我也不太清楚,现在看,确实很有可能。”吴大志说着将相机递还给梅小梅,“好了,没问题!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我们就先撤了。”

    大家也都没什么问题了,于是收拾好了回程。

    走向青铜“电梯”的过程中,吴夺又想到一个点,“之前猜测青铜门里可能是金玉珠宝,但是从这里来看,值钱的东西连全部的石棺都没放满;那么青铜门里头,就有可能和咱们想的不一样,不是金玉珠宝······”

第634章 天干八卦的组合

    听了吴夺说的,吴大志应了一句,“你说的可能性是有的。不过,还是金玉珠宝也正常,那边可能是装满了。这个‘鸡眼’,想法有点儿怪,不太好琢磨是真的。”

    六人分三批乘坐电梯回到石室之后,和李山简单介绍了一番情况。而后,李山又乘坐电梯上下各一趟。

    下去的时候,吴夺陪着他,顺带又去看了看青铜门。

    李山指着青铜门上凸起的方棱说道,“这给人感觉像个监狱。”

    每扇青铜门上都有横向三道、竖向两道的方棱凸起,当时吴夺只觉得有点儿现代气息,同时也感觉十分坚固厚重,还真没想到“监狱”。

    李山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儿监狱的感觉。

    不过——“李局,这里不可能是个监狱啊。”

    “我就是这么一说,总之这门的感觉有点儿特别。”

    吴夺想了想,“上面的石室,也有很多重要的的东西,但是却没有门;这里多加了一道青铜门,虽然不可能是监狱,但确实挺特别的。”

    两人也没有过多讨论,青铜门里头到底有什么,只有开了才能知道。

    ······

    当天晚上,又免不了开会。

    现在巴王庙地下建筑的情况已经摸得七七八八了,主要就是青铜门内的情况不得而知。

    而破解青铜门的关键,就是那个棺内的“巫术样板”和十八个未知的符号文字。

    第二天,庞统负责联系专家,破解这十八个符号文字。而吴大志等人,在等待的过程中,主要就是参研那个“巫术样板”。

    不知不觉两天过去了,符号文字的结果还没有反馈,但是吴大志对于这个“巫术样板”却有了一些心得。

    实际上,行动组的所有人都对其很感兴趣,所以大家集中聚到一起听了听。

    首先它和太极一样,包含阴阳这个大的基础,只是以高和低来表示。

    在这个基础上,阳有三阴,阴有六阳,总数为九。三是无穷之数,九是至大之数,六则为三和九的中间之数。

    同时,阴阳可以相互转换;阳有三阴,也可以变成阴有三阳;阴有六阳,也可以变成阳有六阴。

    而分开的三和六,也可以结合万事万物来理解。比如三,可以指代天地人;比如六,可以指代六合,也就是六个方向。等等。

    再者,三和六可以分开,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而九,既可以是三和六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固有的“框架”,还可以机动搭配;这和九宫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

    “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这‘阴阳三六九’,相当于内功;而十八个符号文字,可能就是外功。”吴大志介绍道,“不过,现在咱们还不知道外功到底是什么。”

    十八个符号文字,是可以出现繁复大量的组合的,数目十分惊人。

    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同的组合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只不过,巴人巫术如今早已失传,不然破解十八个符号文字之后,甚至可以就着某种巫术做一次深入剖析。

    现在只有一个现成的“小应用”,就是那道青铜门上的“密码锁”。

    青铜门上,是只选取了九个符号文字,置于左右门扇的三六圆孔之中,形成了一个“锁”;想要解锁,就得找出能破坏“锁”、也就是破坏平衡的符号文字的组合。

    ······

    又过了一天,庞统反馈回了一个消息,包含宁霜提及的专家在内,特调局一共联系过三个研究巴国古文字的顶级专家。这三个专家对于辨识这十八个符号文字进展不一,但现在有了一点共识。

    那就是,这十八个符号文字,和常规的巴国符号文字不同。

    也就是说,这十八个符号文字不正常。看着应该是巴国的符号文字,但是却不应该这样写。

    有一位专家还打了个比方,比如“甲乙丙丁”这四个字,正常是这么写,但是要给这四个字分别加个笔画或者缺个笔画或者变个笔画,而且如此之后构不成已知的字,那算什么?

    既不是“甲乙丙丁”,也不认得是什么字,只能说像“甲乙丙丁”,也可能和“甲乙丙丁”同属一个文字系统。

    关键还在于,巴国的这种符号文字,本来也没有“字库”,所以这十八个符号文字到底是已知的符号文字的“变体”,还是没见过的新字,都不能确定。

    对于这个结果,庞统又组织开了一次会。

    最后的意见是,不妨先请三位专家共同确定一下,这十八个字,分别最像哪一个字。根据这个结果,行动组先参研参研。

    ······

    幸运的是,这个结果是很快的。因为这十八个符号文字,每一个确实都有对应的最相似的字,而且三位专家相互补充相互论证,一起给认定出了全部结果。

    这里头真有“甲乙丙丁”,实际上是包含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而且,另外八个符号文字,居然能对上八卦:乾坤震巽坎艮离兑。

    所以,虽然每个字都有或添笔或缺笔或变笔的情况,但是这十八个符号文字出现在“巫术样板”中,倒是契合的。

    “我明白了!”吴夺对此倏然间有了意头,“巴国的‘巫术样板’啊,是既有自己的‘底子’,也有主流文化的东西!‘阴阳三六九’是他们自己的,天干和八卦呢,则是借鉴融合来的!”

    “嗯,而且借鉴融合的有些不伦不类,天干不和地支搭配,居然和八卦搭配。”葛亮点点头。

    “这就对了······”吴大志沉吟,“正因为是借鉴来的,所以才会出现和原有的字形不同的情况。之前巴国符号文字中本来也有这些字,意思却不一样,如此变化是为了区别本义,独立应用!”

    吴大志说完,立即铺开了一张纸,先把石棺内壁上的十八字按照方位和顺序环绕写了出来,而后又在下方,把青铜门上所用的九字按照对应位置写了出来。

第635章 开启青铜门

    石棺内壁上的十八个字,两个短面上,都是三个字,分别是:兑、离、震和巽、坎、艮。都是八卦里的字,少了乾和坤。

    而两个长面上的字,则是将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成了两部分。

    一个长面上有“甲乙丙丁戊”,一个长面上有“己庚辛壬癸”。同时,将乾和坤两个字,分别加在了一个长面上。“乾”字加在“甲”字前,“坤”字加在“癸”字后。

    如此,每个长面上是六个字。

    如果从一个环绕整体来看,其实是五个天干、四个八卦、五个天干、四个八卦的情况,相当于天干和八卦相互分成两部分,整体却又是一个循环。

    天干是有顺序的,时至今日,依然常用“甲乙丙丁”来表示先后。

    先后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而天干和地支的组合,也被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而八卦,则是有方位指向的,完整涵盖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不过,八卦是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两者方位指向完全不同。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出现得早。而后天八卦则是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所绘。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有共同的基础,但是方位指向却不相同,由此也延伸出了诸多不同。

    在先天八卦中,是乾南坤北;而在后天八卦中,则是离南坎北;其他的方位指向也都是不同的。

    吴大志经过判定,认为这个“巫术样板”,借鉴的应该是先天八卦。

    最主要的原因是,先天八卦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构成阴阳合一的混元八卦;而这个“巫术样板”,同样和“阴阳三六九”搭配出现。

    与此同时,搭配先天八卦的“阴阳三六九”,其中的“九圆”和后天八卦的“九宫”,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难看出,这里的天干和八卦,也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而核心的“阴阳三六九”结合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就有了“用武之时”和“用武之地”。

    这其中变化无穷,任谁想参研,都绝非一日之功。

    不过,参研这个“巫术样板”,可以慢慢来;现在的任务,只需要破解青铜门上的一个“小应用”。

    那青铜门上,左三右六的圆孔底面上,左边的三字是竖列,从上到下分别是:乾、离、坤。

    如果从方位上来看,乾南坤北相对,中间夹杂了一个“东离”。

    而右边的六个字,则呈两排。上排从左至右是:甲、乙、丙。下排从左至右是:辛、壬、癸。

    也就是天干的前三个和最后三个。

    吴大志写下的同时,也顺带给大家介绍了介绍;写完之后,他又说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这一句,大家也都明白,八卦除了方位,还分别代表着:天、地、山、泽、雷、风、水、火。

    虽然只是一个“小应用”,但基本情况搞清楚之后的破解,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直到当天晚上,吴大志和葛亮才完全确定了结论。

    吴大志在告诉大家的同时,也用通俗化的语言简略解释了一番。

    左右两边的字,是要各选其一——八卦和天干在“锁门”的时候,是要达到一种“均衡”的。

    左边选的是“离”,右边选的是“丙”。

    从这个“小应用”来看,“乾”仍在“甲”字之前,“坤”仍在“癸”字之后,只有“离”所表达的“东”和“火”,都应在“丙”字之上。

    “离”与“丙”这个时空和具象的组合,形成了“锁”,而按下代表“消失”,“锁”就会“消失”。

    庞统当即拍板,明天开启青铜门!

    ······

    第二天一早,李山和行动组六人一起启程。而这一次,化肥面对吴夺的询问“表态”:不去了。

    结合它之前在船上的表现,时间久了好像有点儿“晕船”,吴夺也就没有反复征询。

    于是化肥就留在水文站,庞统临别之际笑道,“我又多了个活儿,还得看好这小家伙。”

    轻车熟路,一切如常。

    终于,大家站在了青铜门前。

    之前已经准备好了和青铜门上的圆孔尺寸相当的小铜棍,吴大志左右手各拿一根,分别插入了“离”字圆孔和“丙”字圆孔。

    他先是略略发力按压,确实感受到了弹性。

    继续发力,两根小铜棍都在下陷。

    宁多勿少,准备的小铜棍的长度,在二十多厘米,算是预留充分。但是,压下去十厘米左右,居然还没到底。

    没有撤退可言。

    继续往下压。

    又压下去五厘米左右,只听“嘣”的一声,好像捅开了什么东西,小铜棍上的阻力陡然消失。

    吴大志略略一怔,下意识地抽出了两根小铜棍。

    虽然是下意识地,却也有经验判断使然。青铜门上是有机关的,“嘣”的一声那就是已经破解了机关,小铜棍还应该是拔出来为好;依然插在里面,很可能会影响机关开启。

    与此同时,吴大志和众人也都后撤了几步。

    在“嘣”的一声之后,青铜门两侧又传出了“喀啦啦”的声响,声响足足持续了两分钟之久。

    “喀啦啦”的声响结束之后,青铜门出现了微微的震动。

    在青铜门的震动中,门框上方落下了一些灰尘。

    吴大志举灯看向门框,“大家别慌,应该不会塌。”

    话音刚落,青铜门动了!

    两扇青铜门同时向后缓缓打开。

    开启了一小部分之后,大家就看到了,门内的地面上,有两道弧形的青铜轨,两扇门是沿着两道青铜轨向后移动的。

    而在门后正中青铜轨相交之处,还有个近似“山”字形的青铜件嵌在地面上;出头冲里,平横冲外;中间的“竖”是直的,两边的“竖”则顺应了青铜轨的弧形。

    而且,现在中间的那根“竖”,是真的竖起来的!

    吴夺猜测,这应该是关门的机关。如果将“山”字这一“竖”压平到石质地面的凹槽中,青铜门怕是就会关上。从青铜门开启的缓慢程度来看,料想关闭也是如此;这个时间差,足够人能退出去。

第636章 錞于,武库,井

    两扇青铜门并没有完全对开就停住了,两边还各留了大概三十度的夹角。

    虽然如此,但两扇青铜门各有一米宽,里面的情况也能基本看明白了。

    这居然是个“套间”。

    间隔的,是一面石壁。

    青铜门之后,能看到的空间是一间石室,高约四米,宽约五米,而在从门往里五米左右,竖立着一面石壁。

    石壁宽约三米,高约三米,两侧各留出了一米左右宽度的甬道,但站在青铜门口,是看不到石壁背后的景象的。

    石壁是由石块垒砌而成,这和刚出水进入巴王庙之前的情况类似,也有一面石壁,跟“影壁墙”似的。

    但那是在巴王庙之外,石壁能给人“影壁墙”的感觉,现在是青铜门内的石室之中,感觉就有点儿别扭。

    就在石壁的前方,有一方形石台,高约一米,边长约一米;石台之上,放着一件个头不小的青铜器。

    高约八十厘米,整体算是圆柱形,但是肩部浑圆隆起,所以上部比下部稍大;上部的直径将近半米。

    平顶,顶上有钮。

    虎钮。

    这个虎钮的造型非常生动,虎头昂起,虎口微张,虎身下沉做欲扑之状,虎尾后半部分向上卷曲。

    虎身饰有云纹。而在器身之上,还有云纹、螺旋纹、鸟纹等多种纹饰。

    冲向青铜门的一面,肩腹相交的位置,还铸有一个突起的类似浮雕的人面纹。

    这人面纹和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有些相似,不过突起程度自然没有青铜面具那么高。

    “虎钮錞于。”权浩然是最先走到近前的,也是第一个开口的,说完之后,继续打灯查看细节。

    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一般用于军中,常和鼓、角配合,用于战阵和指挥进退;正所谓“两军相当,鼓錞相望”。

    錞于上头的钮,可以用来穿绳悬挂。

    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錞于这种“军乐”,战国到汉代尤为盛行。因为是“军乐”,所以虎钮最为常见,也常有人直接叫虎钮錞于。

    “权叔,这虎钮錞于,有什么特别之处么?”吴夺走到权浩然旁边,一边跟着看一边问道。

    “尺寸略大,但也没大到离谱;所有的纹饰在战国时期的錞于上也都出现过;而这种人面纹相对少见,主要是巴、蜀之地出土的。”权浩然解释道,“不过,这件錞于应该用过,而且经常用,你看,痕迹很明显。”

    “这件虎钮錞于,既然经常用,却又摆在这里,那就是经历过大胜仗的。”吴大志也开了口。

    如此费心费力的工程,肯定不会随便设置;即便只是单纯的摆设,应该也不会摆一件屡经败仗的錞于。

    在这么一个“蓄力”之处,经历过大胜仗的錞于,起码能起到一种强心针的作用。

    而且,这件虎钮錞于,也不像是单纯地摆设。

    ······

    “继续吧。”

    六人分作两队,分别从石壁左右继续前行。

    石壁后面的空间,宽和高还是一样,但是却长达二十余米,而且在尽头处,依然有一面石壁;也就是说,还没到头儿。

    这个空间里,全是兵器,俨然一个武库。

    只有中间留出了不到一米宽的过道,两侧的简易石架上,整齐密集地安放着兵器。

    兵器都是青铜的,主要有五种:剑、矛、戈、钺、弩。

    剑,和之前石棺中的“自刎之剑”不同,这里的剑形制简洁实用,都是柳叶形的,薄而锋利。

    而矛和戈,则和巴王庙的石雕像手中的基本一致,只是没有“虎口衔鱼”的纹饰。矛和戈都是带杆的,不过时至今日,木杆都早已腐朽不堪。

    钺是一种圆刃亚腰钺,和斧很像,同样也是带杆的,杆比矛杆和戈杆都要短。

    弩的数量最少,而且从弩机的青铜质地和工艺来看,和其他的兵器都有不同,有可能不是巴国“本土制造”,而是引进的。弩的旁边,还有一捆捆的配套的箭矢。

    “这地方,应该不是单纯存在的。”吴夺看着这些兵器说道,“就在这一段嘉陵江附近,当年可能有姬弇秘密外设的军营。”

    “有道理。”吴大志想了想,“巴蔓子求楚国援兵,本来就是因为巴国内乱,姬弇差点儿被拿下;内乱平息之后,姬弇的位子依旧不稳,所以才有如此之举。”

    “但是他建了这里却没用上,甚至没机会回来躲避,说不定这个军营被人一锅端了,他也同时被干掉或者擒获。”吴夺接口道。

    “如果是这样,那边的军营中肯定出了叛徒。”吴大志又道,“不过,这里没有被出卖,说明是分开两条线布置的。”

    此时,梅小梅比划了一下,“这里上上下下的东西太多了,庞局后期的工作可有的忙了。”

    “这么多考古成果,他虽然忙,应该也高兴。”宁霜微微叹气,“就是关于梁州鼎,还是没什么有用的线索。”

    吴夺心思甫动,仿佛想起了什么,转而却又想不起来了,最后轻声说道,“这事儿也急不得,先把这里彻底探查完吧。”

    片刻之后,吴大志便招呼众人,“走吧!这过道比较窄,两边又都是兵器,大家多加小心。”

    随后,众人又绕过石壁的两侧继续往里走。

    大家没有想到,这里依然没有到头儿,因为过来之后,又看到了对面的一面石壁。

    不过眼下的这处空间比较小,宽约五米,长也只有五米,而且没有摆放任何东西,只是居中有一口井。

    这口井还是正方的,边长大概有三米左右,石砌井台不高,不到一尺,而且内外都是斜面,顶部也带弧形。

    “这不会连通‘青铜电梯’下面的那条地下小暗河吧?”吴夺张口说道。

    “地下暗河就地下暗河,还地下小暗河。”吴大志一边说一边举灯照射。

    实际上,大家也都是这么想的。

    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井中并没有水。

    到井底的深度大概有五六米,而且到了井底,也不再是石质结构,而是土质结构。

    井底并不整齐,有挖凿的痕迹,但感觉像是没有完成便停工了。

第637章 废井真井,下井潜水

    “这是什么意思?”吴夺看着井底,“不是地下暗河,是想挖什么东西么?”

    “好像是挖到了土就停了。”吴大志顿了顿,“也就是说,他们原来不想挖到土。”

    吴夺接口,“难不成,原先是想挖到地下暗河,结果计算出现偏差,没挖到?”

    葛亮皱了皱眉,“问题是,挖到地下暗河能有什么用呢?外头的‘青铜电梯’底下,不就是地下暗河么?”

    “说不定有什么特殊的矿产?”梅小梅插了一句。

    “现在没法考证了。”吴大志当即决定,“这地方,先放一放,继续走吧。

    确实,现在面对这么一口废井,也研究不出什么来。

    又绕过了井后的石壁,这次出现的空间,不再有石壁,只是却向里收窄,最后变成了一条斜下的阶梯通道。

    这条通道宽不过一米,台阶是简单开凿出来的,不算很陡,但是因为顶部也就是一人来高,还看不了太远太深。

    众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分成了三组,每组人之间相隔数米,鱼贯而下。

    吴大志走在了最前头,吴夺紧跟他的身后,他们俩身后数米,则是宁霜和梅小梅;而葛亮和权浩然断后。

    “小心,下头越来越滑。”吴大志抬高声音对身后的众人说道。

    这条通道越往下确实越潮湿,潮湿就会滑;好在通道不宽,双手能撑住两侧。

    走了有几十道台阶,便到了尽头,尽头处是一方形石室,大概五米见方。其实本来也不大,但因为之前的通道有些逼仄,一进来陡然有一种宽敞的感觉。

    “奇怪了,上头的那口井挖下去五六米就是土,而这条台阶下来这么深,还是石头。”吴夺嘟囔了一句。

    “通道是斜着来的,可能就是依据岩石的走向。”吴大志应了一句。

    石室地面居中一口井,和之前在上面看到的那口井差不多,也是方井,边长也在三米左右,井台的形式也基本一致。

    六人围在了井口周围,不约而同举灯照射,吴夺就此说道,“难不成之前没挖到的东西,经过进一步探寻,最终确定这里才是真正的地点?”

    结果,这口井还真的是井。因为下面有水。

    水面在井口往下大概五米左右,看着并不浑浊,也没有异味,当是活水。

    料想井下应该是连通那条地下暗河的。

    “看来我之前猜对了,之前的井的位置不对,上不来水。”吴夺皱眉,“奇怪了,在这里头,为什么非要挖一口井呢?”

    “确实很奇怪,特别是‘青铜电梯’下方已经露出了地下暗河,而且还开凿过······”吴大志也轻轻摇了摇头。

    吴夺想了想,“既然来了,那我干脆下去看看。”

    “什么?”大家不由都看向吴夺。

    “都看我干嘛?不是正好带着潜水设备嘛。”吴夺笑道,“而且这是最后一个具体设置了,闹不清楚就不妨下去看看。”

    这口方井边长在三米左右,下去一两个人,倒是绰绰有余。

    “好了,都别琢磨了。”吴夺说着,已经开始重新穿上潜水服。

    “行,就依你。”吴大志接着又道,“两个人吧,一前一后,另一个人在水面上下照应。”

    葛亮上前,“我来。”

    ······

    一切就绪,吴夺先被四个人吊绳下去了。

    吴夺被吊下垂入水面之后,先是观察了一番水下,水质确实没问题,挺清澈的;仔细聆听,也没听到水下有什么异动。

    “葛兄下来吧。”吴夺解开吊绳,踩水露出半身,挥手喊道。

    四人固定好原先连接吴夺的绳,又用一根绳把葛亮吊了下去。

    葛亮半浮于水面,没有解开吊绳,同时拿住吴夺解开的吊绳,和吴夺又简单交流了一番,吴夺便扣上面罩,潜了下去。

    沉下三米多,吴夺感觉还是和上头的井壁结构一样,四面都是方形石壁。

    但是继续往下,吴夺便发现四个角出现了外扩的情况,有点儿梯形空间的意思了。

    再往下三米多,四角外扩停止,而且到底了。

    所谓到底,是因为底部确实出现了平面,确切地说是弧面,中间略高,四边略低;中间还有个圆形孔洞,水是连通的。

    只是这圆形孔洞直径只有二十厘米左右,人是进不去了。

    同时,这个底部的面,四边也不都是封闭的,只有两条边是封闭的。

    封闭的两条边是相接成角的。

    剩余的两条边自然也是相接成角的。

    其中一条边,是开了宽约二十厘米左右的横向的长长的槽型口,也是通水的。

    而另一条边,则是开了一个竖向的长方洞口,洞口底部和底边齐平,顶高则有一米左右。虽是如此,却仍旧不能过人,因为洞口的宽度也是只有二十厘米左右。

    三处“开口”都通水,而圆形孔洞的直径、长口的高度、竖洞的宽度,都是二十厘米左右,目测是一致的。

    到了这里,就没法继续了。吴夺只能尽力依次观察。

    吴夺先是到了长方形竖洞旁边,一手把住边缘,一手举起潜水手电,向里探看。

    竖洞之内大概有个十几厘米左右,还是开凿的整齐的石壁,但是再往里,感觉就是天然的缝隙了;而且缝隙很快就出现了拐弯,看不到更深处。

    吴夺旋即又来到横向的长长的槽型口跟前,因为井底的底边的长度足有五米开外,吴夺只能从一端开始看起。

    槽型口内部,居然出现了断崖式结构,往里也是不过十几厘米,槽型口底面前方,就出现了边缘自然的“断崖”。

    “断崖”下方的“深渊”,自然是看不到的。

    整条槽型口里头,居中大概占了三分之二的长度,都是断崖式结构的开口,两侧则是封闭的。

    吴夺感觉,这个结构应该也是天然形成的,它和旁边的曲折的缝隙,很可能都连接地下暗河的河道中下部或者底部。

    由此看来,井底的这两处开凿,只是为了连通地下暗河。

    最后,只剩那一个圆形孔洞了。

第638章 再次清淤,备用鼋山

    吴夺接着便游到了井底中央,查看那处孔洞。

    孔洞的直径只有二十厘米,而且是往下看,虽然借助潜水手电,但是看得也不如前面两处地方清楚。

    不过吴夺还是依稀看到,孔洞周围的石壁厚度,应该不到一尺,而下方,就全是水了。

    结合另外两处“开口”的特点,吴夺判定,这一段的地下暗河,和“青铜电梯”下方略有不同;此处河道如同一个岩壁管道,水是灌满的,而且“上游”的河道要比这个“管道”宽大才能有这个效果。

    这个圆形孔洞,打穿了“管道”的上方;而另外两处开口,则打穿了“管道”侧边的岩壁。

    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吴夺又大致游走了一遍井底,感觉没什么遗漏之后,浮出了水面。

    而后吴夺和葛亮顺利被吊了上去。

    吴夺将所见叙述了一遍之后,恰在结束之时,想通了这个井底的作用,“我明白了!这个井底的设置,是调节水位的。”

    “接着说。”吴大志点点头。

    “这地下暗河的流向肯定是嘉陵江,但是来源并不明确,水势呢,应该不稳定!此处井底的设置,就是为了平衡‘青铜电梯’下方的水位,避免‘青铜电梯’下方的水位上涨之后涌入通道,水淹青铜门。”吴夺分析道。

    “嗯,这间石室和这口井,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水利调节工程。”吴大志表示赞同。

    “还有啊,之前的那口水井,有可能不是挖错了。”吴夺又道,“而是故意挖的!井是旱井,还见了土层,连同这么多间隔的垒砌石壁,可能都是为了吸潮用的,毕竟两头下方都有水源;这间石室很潮湿,但是储存青铜兵器的空间却相对干燥。”

    大家也都表示了赞同。

    巴王庙的地下工程,连“青铜电梯”都用上了,这调节水位和吸潮的设置,也并不怎么复杂。

    至此,整个鱼背山下的“战国工程”就都探查完毕了。

    应该说收获颇丰,但遗憾的是,并无关于梁州鼎的线索。

    ······

    当晚开会,会议耗时很长,一直开到了半夜。

    开会的前小半程,主要是总结巴王庙地下工程,而之后的主要内容,全是关于探讨寻找梁州鼎的线索的。

    这其中有很关键的一点,“八对须大泥鳅”虽然已经绝迹,但是根据掌握的民国时期的史实,以及现场发现的鱼骨,就能确定它必然是存在过的。

    “八对须大泥鳅”的存在,基本能判定是和地气改变的影响有关;而导致地气改变的,应该就是梁州鼎。

    那么,既然鱼骨出现在巴王庙水下入口的淤泥中,梁州鼎的秘藏之地就不会太远。

    现在,整个巴王庙连同附带的姬弇“秘密基地”都已经探查完毕,并没有有关梁州鼎的线索。

    如此一来,下一步的探查,在附近最有可能的,就是鱼背山对面的鱼嘴丘了。

    只是,之前鱼嘴丘下方水域,他们潜水大致查看过,没什么太过异常之处。

    讨论到这里的时候,吴夺倏而想起了之前宁霜感叹梁州鼎尚无线索之时、他想说却又忘了的话,那就是鱼嘴丘下方的斜坡上有一层厚厚的淤积的泥沙!

    吴夺下去看时,当时看不出什么认为施工的痕迹,而且当时鱼背山下的水域已经发现了明显的端倪,所以鱼嘴丘被暂时搁置。

    但是现在鱼背山下的“战国工程”并没有梁州鼎的线索,那么这层厚厚的泥沙就值得重新考量。毕竟离得很近,也有“八对须大泥鳅”生活的淤泥基础。

    根据之前的初步探查,鱼嘴丘水下的山体结构,和鱼背山水下的山体结构不同。

    鱼嘴丘水下的山体结构,一开始如垂直的悬崖,大概十米左右的深度之后,延伸出了斜坡直到江底。

    就是在斜坡上,整体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淤积泥沙。

    “那就继续清淤!先把鱼嘴丘下方斜坡上的淤积泥沙清理出来,这个活儿先干了。”庞统做出了决定。

    随后大家又针对此事简单讨论了一番。

    讨论完之后,庞统又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山体说道,“如果鱼嘴丘水下斜坡清淤之后还是没有什么发现,那么这里,作为下一步的探查重点,大家以为如何?”

    庞统所指山体,是吴大志圈定的江流及两岸范围内的第一高峰,名叫鼋山。

    鼋是鳖科动物,俗称癞头鼋;这鼋山其实比较陡峭,外形并不像鼋。不过,鼋山多有暗绿色岩石,和鼋的颜色相近,同时不少地方有疙疙瘩瘩的感觉,又和癞头鼋的小疙瘩相似。

    鼋山距离鱼背山和鱼嘴丘不算很近,相隔有三里多的江流。

    鱼背山和鱼嘴丘在圈定江流范围的北端,这段江流大致是由北向南奔流,鼋山在它们的下游。

    “鼋山也算是附近最有特点的山体了,可以列为备用探查地点。”吴大志首先表示了赞同,“鼋山位于正西岸,江流由此发生小角度的转折,从风水来看,也是除了鱼背山和鱼嘴丘之外最好的。”

    “就是距离‘八对须大泥鳅’的出现之处有点儿远,而且从鼋山到鱼背山,是逆流。”吴夺接着就冒出了这个想法,不过他没说出来,因为他旋即又觉得,现在很多东西是未知的,实际情况可能超乎想象。

    而且既然是“备用”,本来就是线索不怎么明晰。

    ······

    第二天,行动组的人就在水文站改造的驻地休整,庞统则安排清淤船和施工人员前往鱼嘴丘清淤。

    吴夺和宁霜一起,又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登录电子图书馆,翻查了很多相关史料。

    实际上,在这帮奇人异士藏鼎嘉陵江之时,巴国已经被秦国灭掉;也就是说,当时秘藏梁州鼎,其实就是在秦国的国境之内了。

    在秦国境内藏鼎,危险性肯定比其他国境要大;而且他们搞的还是水下工程,难度又加了一层。

    如果借用已有的“工程”,就会省力很多;但是很显然,他们没有借用巴王庙······

第639章 开光葫芦,白铜香鸭

    当天吃午饭和吃晚饭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免不了又讨论一番。

    这帮藏鼎的奇人异士,当年秘藏梁州鼎没有借用巴王庙,很有可能是没发现。

    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发现了却没用。这也可以理解,或许是对巴蔓子的一种尊重。

    没有借用巴王庙,就更不会发现姬弇在巴王庙搞的“地下工程”了。

    当天鱼嘴丘下方的清淤工作已经开始了,第一天主要是准备性的;第二天,清淤工作继续,不过预计当天够呛能全部完成。

    第二天庞统和李山还得向上级集中汇报巴王庙的考古情况,其他人便就自由安排了。

    早饭后,宁霜和梅小梅相约去超市采购点儿零食和女士用品;吴大志和权浩然说好了下棋,下棋只是个形式,吴夺猜测他俩可能有些往事要聊聊。

    吴夺本来想松散一天,换换脑子;但是葛亮找上门来,说上次发现一个好地方,想拉着吴夺一起再去看看。

    吴夺上次是和宁霜出去的,两人没在利州逛,直接去了剑门关,还碰上了土蜘蛛两口子。

    “你先说说什么好地方。”吴夺笑问。

    “就是一个街心公园,里面有不少古玩摊子,只在周六上午形成一个小市场;上次我去是周六上午,今天恰好也是周六。”葛亮应道。

    “你上次还没逛够啊?”

    “我上次去的时候,都快散熊了,这次请早。”

    “这种小市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东西吧?”吴夺也是有日子没逛古玩市场了,此时已经是想去了,只是又随口问了一句。

    “你看。”葛亮却从兜里掏出了一件东西,托于掌心。

    吴夺定睛一看,这是一件宝石光雕成的小葫芦,橘黄色,个儿不大,高度也就六七厘米,工艺简洁,打磨得倒是精细滑润。

    “这是个现代工艺品啊。”吴夺有些纳闷,这种玉石工艺品,何须在古玩市场买。

    宝石光这种玉石原料,其实是金丝玉的一种,确切地说是金丝玉中的精品。不管是宝石光还是金丝玉,本质上还是石英的隐晶质集合体。

    金丝玉这种石英类玉石,之前叫戈壁玉,主要分布在北疆的戈壁滩上,开发得也比较晚,这些年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宝石光中的极品,如今价格炒的也比较高。不过这玩意儿肯定是没什么年份的。

    “这件玉葫芦,开过光的。”葛亮郑重其事。

    “怎么说?”吴夺一听,原来是因为这个。

    “你握住试试。”葛亮将玉葫芦递给了吴夺。

    吴夺依言握于掌心,还像模像样半闭眼睛感受了一番。

    结果,他居然听到了声音!

    按说这种东西,是不应该听到的。

    不过,这种声音“翻译”不出内容来,只是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很难形容,如果非要形容,吴夺想到了四个字:

    梵音渺渺······

    而且,听了这种声音之后,整个身心确实有一种莫名的清爽空灵的感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放松很镇定?就好像一切烦恼忧愁一下子飘走了?”葛亮随后问道。

    吴夺松开手掌,点点头,“是倒是,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你说的开光,应该是佛门之事吧,跟你不是一个路子啊?”

    “那肯定,所以我很难彻底搞清楚。但,这件玉葫芦被佛门高僧开过光,我还是能确定的。”

    吴夺笑了笑,“就因为上次你拿了这件好东西,这次就还想去碰运气?”

    葛亮看了看时间,“你看看你,让你去逛个古玩小市场,你拉东扯西的。”

    “好好好,那走吧。”吴夺开始收拾东西,“这开光葫芦,你上次就得了,一直没听你说啊!”

    “小玩意儿而已,再说开过光这种事儿,在咱们这里也不好公开说。后来忙起来就忘了,今天我这是一看周六,又想起来那个小市场了。”

    ······

    随后两人便出了门,打车到了这个街心公园。

    到了地方吴夺发现,这个街心公园位于两条街中间;一条街上集中了不少工艺品店铺,包括一些玻璃器和雕塑什么的;另一条街,则是小吃街。

    街心公园最南侧是个小广场,他们去的时候,还有跳广场舞的老姐姐们没散场。

    古玩摊子主要集中在街心公园的林荫道上;公园中央是一座凉亭,四条林荫道以凉亭为中心辐射出去的。

    虽然也有杂货摊子,但是古玩摊子确实也不少;逛的人也不少,看来这个小市场形成时间不短了,而且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

    喜欢古玩的人,逛摊是有瘾的;得空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去古玩市场逛摊,空手去空手回是常事儿,却也乐此不疲。

    不过九鼎事关重大,在这个过程中,吴夺是收了收这个瘾的。

    利州也有古玩市场,吴夺一直没去逛,他是打算着任务完成之后好好逛逛的。现在中间穿插来这个街心公园的“古玩市场”,就当是解解馋了。

    在逛的时候吴夺也发现了,这些古玩摊子中,有好几个是专门卖类似法器或者殊胜之物的,比如老木鱼、铜铃铛、压胜钱,还有九宫八卦牌,罗盘,玉符什么的。

    这应该也是吸引葛亮的一个原因。

    而就在其中一个这样的摊子上,吴夺发现了一个老香炉。

    这是一件鸭形香薰炉。

    总体不算大,但是因为鸭子呈立姿,脖子又比较长,鸭掌下还连着莲花纹圆形底座,所以总体高度得有二十多厘米。

    这种香薰炉是在鸭子腹部点燃香料,而袅袅烟雾是从鸭嘴中冒出,挺有意趣。

    这种香薰炉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香鸭。

    吴夺之所以一下子注意到了,是因为香鸭这种东西,宋代出现得最多;而这件香鸭的造型,也挺符合宋代的风格。

    这件香鸭是白铜质地,不过表面因为氧化和包浆,已经明显变黄,同时还带着不少黑色的烟熏痕迹。

    白铜是铜镍合金,若是新物件,是银白色的,和银很像。白铜如今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可要是在宋代,真正的镍白铜,还是挺贵重的。

    吴夺蹲下身去,冲摊主点头一笑,便从摊子上拿起了这件香鸭。

第640章 帝师黄裳

    吴夺拿起来这件香鸭之后,顺势先看了看底。

    底是纯平的,不带圈足。

    居然还有刻款!

    刻款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方印章形,带双线边廓,上下如意纹;其中两字小篆阳文:御赐。

    在“御赐”的下方,横刻两行楷书小字:绍熙五年八月乙未;帝命作熏炉易师去疾。

    看了底款之后,吴夺默默先在心里梳理了一番。

    这个“绍熙”,是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的年号。初步看来,这件香鸭,是南宋之物的可能性已经有了,而且既然是“御赐”,那么就不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而是宫廷官作。

    当然,现在赝品满天飞,要是作假,往“御赐”上靠,太正常不过了。

    不过,从这件香鸭的方方面面来看,起码不是近现代的东西;就算是仿古,那也应该是清代之前的仿古;现在来看,就是古人仿古人。

    吴夺之所以一下子记起“绍熙”是宋光宗赵惇的年号,是因为赵惇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五年,而且只用过这一个年号。

    这在宋代皇帝中算是不多见的。

    因为唐宋的皇帝,往往在位期间不止用一个年号,有的还会换很多个;所以现在称呼唐宋的皇帝,一般都以庙号相称,比如唐太宗、宋太祖。而明清的皇帝,往往是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所以现在基本都是以年号指代,比如永乐、宣德,比如康熙、乾隆。

    虽然准确回忆起“绍熙”是宋光宗赵惇的年号,但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虽然是赵惇的年号,却应该不是赵惇御赐的。

    因为赵惇的“绍熙”年号,只用到绍熙五年七月。

    在绍熙五年七月,宋光宗赵惇禅位了,禅位于嘉王赵扩。

    赵扩就是后来的宋宁宗。

    也就是说,在“绍熙五年八月”之前的七月,宋宁宗赵扩就已经登基了。

    但是,他还得用绍熙这个年号,只有等到第二年,才能用自己的新年号。第二年赵扩用的新年号是庆元;他就不止用过这一个年号了,先后用过四个。

    如此看来,绍熙五年八月,就肯定是宋宁宗赵扩御赐之物,而非宋光宗赵惇御赐之物。

    “御赐”的时间和皇帝搞清楚了,还得分析下面一行刻字。

    这其实也是鉴定的一部分;要是连刻款都不对,那肯定不会是南宋的东西;而且从刻款的种种特征上,也有可能找出断代的依据。

    下面一行刻字倒是不难理解。

    “帝命作熏炉”,是皇帝要求宫廷工匠做了这件鸭形香熏炉。而“易师去疾”的意思是,这件鸭形香熏炉,是皇帝赏赐给“师”的,同时盼望他的病快点儿好。

    而这个“师”,在这里的含义或许不固定,有可能是“太师”或者相应的官职封号,也有可能真的当过皇帝的老师。

    要梳理出这么一个具体的人,吴夺的知识储备就不够了。

    不过,从整个底款的各种细节来看,吴夺越来越感觉,还真有可能到南宋。

    随后,吴夺又查看了其他的特征和工艺,初步判定,这应该就是南宋的宫廷之作!

    只是,在这么一个小市场的摊子上,刚来没逛多久,就碰上这么一件像模像样的极有分量的好东西,吴夺还真有点儿扛不住。

    好在还有致胜一听。

    这一听,不仅把南宋宫廷真品给确定了,还把这个帝师给确定了。

    原来他是黄裳。

    黄裳这个名字,不止一个历史名人用过。

    仅仅在宋代,就有两个历史名人。

    一个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黄裳,字冕仲。宋神宗元丰五年,黄裳举进士第一,踏入仕途,后来官做的也不小,累至端明殿学士;他的词作也比较出名。

    《射雕英雄传》中也出现过一个“黄裳”,《九阴真经》的作者嘛。本是北宋文官,在编纂道家典藏时领悟绝世武功,后来结了很多仇家,为了报仇又去研究仇家武功,毕生所学汇成一本《九阴真经》。

    不过,《射雕英雄传》是小说,借用也罢,虚构也罢,怎么也不能成为史实人物。

    宋代还有一个历史名人黄裳,正是南宋的,也就是“御赐”香鸭的对象。

    这位黄裳,字文叔,是南宋时期的制图学家,也是个文人政治家。

    黄裳还是南宋的三朝元老,先后在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时期为官。他也确实当过宋宁宗的老师,所以“易师”之词名正言顺。

    而对于喜欢古玩的人来说,不少人还知道明代的一个黄裳,他是万历年间的制锡名家,所制锡壶精雅绝伦,号称“黄锡”。

    吴夺最熟悉的,其实也是制锡名家黄裳。

    而现在“听”到的南宋的这位黄裳,不光是身份,还有和“御赐”相关的一些内容。

    实际上,黄裳在被御赐这件香鸭之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了,这件御赐香鸭连同御赐香料,并没有给他“去疾”。

    绍熙五年七月,赵扩当上皇帝之后,立即就诏升恩师黄裳为礼部尚书兼侍讲。

    但是此时,黄裳因为背疮之疾,已经以卧床居多;升官的诏令下了,但是人却不能到岗。

    赵扩非常关心黄裳的病情,屡屡问及,后来又赏赐了很多东西,这件香鸭连同香料,便是其中一部分。

    获赐之后,黄裳带病上了一份数千言的奏章,谢皇恩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治国的建议。

    本来就病了,又经过这么一番折腾,黄裳终于熬不住了,没过多久便驾鹤西去。

    黄裳去世的消息传来,宋宁宗赵扩竟然在金銮殿上哭泣起来;而黄裳的葬礼则是依照宰相级别来的,灵柩归乡;后来,赵扩又追封黄裳谥号“忠文”。

    除此之外,吴夺还听到了一点,黄裳正是川省剑阁县人,距离利州实在是太近了。

    所以,虽然吴夺没有听到这件御赐香鸭的传承和流转的过程,但恰在黄裳故里出现,也算是一个对应。

    吴夺此时拿稳这件香鸭,看向摊主。

    摊主也是个年轻人,顶多有三十,这和他面前的“法器”摊子有点儿不搭调;见吴夺看向自己,摊主笑道:“老板,你看东西可够仔细的啊!”

第641章 香炉复香炉

    “主要是我不懂,所以才看得细。”吴夺也笑了笑,“要是高手,隔着好几米看几眼就能断真假。”

    “你就别谦虚了,你看底款的时候,嘴唇在动,那是识得了。”摊主摆摆手,“这东西,是正儿八经的好东西啊!”

    “噢?”吴夺递上一支烟,“这么说,来源传承你是熟门熟路了?”

    “各抽各的。”摊主掏出自己的烟点上,“你这是在套我话啊。”

    “哪有,我是顺着你的话头儿说的。”

    摊主深吸一口烟,“这东西吧,来路是很正的,一手货。听说老早破四旧的时候从城里转到农村亲戚家的,后来原主一直没要,再后来就去世了。这东西一直在老宅里放着,我是春节回老家顺带收来的。”

    “春节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一直没出手?”吴夺接口问道。

    “别提了,哪有那么多识货的······”摊主欲言又止,“总之现在是在卖,看你想不想买就是了。”

    吴夺听他这话里话外的,心里琢磨着,这玩意儿估计买主压价都很低,甚至有可能有人要了又退了。

    “识不识货的,这底下‘御赐’的名头可是挺吓人。”吴夺干脆先把这个给提起来了。

    摊主一本正经,“要我说,这就是南宋的宫廷之物;只不过能称得上‘师’这个头衔的人太多;南宋的时候,除了皇帝真正的老师们,太师太傅太保这种品级的,还有一些老臣,皇帝都会称‘师’。”

    吴夺暗道,这摊主别看年轻,肚子里还是有点儿东西的。

    不过这古玩买卖,向来都是一种“较量”;再者说了,谈主要是真拿得准,也不会就这么摆在摊子上卖。

    “这东西的确不是新活儿。”吴夺现在自是不能当成新仿来谈了。

    “我就说嘛,你是个行家。”

    吴夺轻咳两声,“不过,也肯定不是南宋的。”

    “嗐,你这原来是先给个甜枣啊。”摊主顿了顿,“那你倒说说,怎么就不到了?”

    “你说的这个‘师’,就能理出点儿东西来。”吴夺不紧不慢,“但凡南宋的铭文和落款,特别是御赐之物,头衔后面是要加上名字的,比如‘易师桧’,那就是赏赐给太师秦桧。哪有直接就一个‘师’,都不知道是谁的?”

    摊主刚要接话,吴夺抬手示意,接着说道,“还有,‘易师’之后是‘去疾’,这也不通。皇帝赏赐给大臣东西,要么是赏功,要么是嘉许,等等吧。没听说过因病特地赏赐器物的,而且还刻了底款!”

    摊主皱了皱眉,“那你说,能到什么时候?”

    “依我看,年份也不算浅,应该是清三代的东西,乾隆的可能性最大。”吴夺本来想说清末民初,但这只是个闪念,清末民初的仿古件,做不到乾隆朝的水准。

    谈价之前的褒贬,也得靠点儿谱不是?

    “我还是觉得是南宋的!”结果,摊主居然又来了这么一句。

    吴夺听后,看着他笑而不语。

    摊主这才又道,“不过,我不跟你争了。你就说你能出多少钱吧?”

    “我能照着乾隆仿南宋的白铜器出价,不过这肯定不是官仿,是民仿,我也不胡说,这种价儿我能出。”吴夺应道,“我说就能说到这里,很有诚意了,还是你开价吧。”

    摊主想了想,抬手比了个八的手势。

    “八千?”吴夺迅速接口。

    “你就是买个清晚期的白铜墨盒,但凡是个有点儿名气的匠人,八千也够呛啊!这可是白铜香薰炉,而且是工艺繁复的香鸭。”

    “这么说是八万了?”

    摊主点点头,“前头有人出到十万我都没卖。不是有句话么,叫货卖与识家,给你吧。”

    “货卖与识家——那就是你同意我的说法,这东西到不了南宋,是乾隆朝的仿古件了?”

    “我说了,不跟你争什么年份了,只谈价。”摊主不接这茬儿。

    吴夺四下看了看,其实主要是看葛亮在哪儿,葛亮在十几米外的一个摊子上看东西。随后吴夺对摊主说道,“八万都够买辆小车车了。”

    摊主清了清嗓子,又摆摆手,“没事儿,你不用说别的,不想要就不要,买卖嘛,总有谈不成的。”

    这件香鸭还在吴夺手里呢,他又低头看了看,决定速战速决,“这么着,我最高能出到三万!”

    “拿不了。”摊主伸手。

    吴夺迅速便将香鸭放回到了摊子上。

    摊主始料未及,没想到吴夺这么干脆,不由愣了愣。因为前头吴夺好像已经有点儿粘性了。

    “这价儿都是我咬牙才能出的,这都拿不了,我就不磨叽了。”吴夺说着便起了身。

    “你总得让我赚钱吧?”摊主接口。

    “我觉得八千你都有的赚。”吴夺迈开了步子,“下次有机会的,回见。”

    摊主没说话,看着吴夺的背影离去。

    吴夺一边走,一边在心里默数:“一,二,三······七。”

    到七停了,因为摊主喊了一嗓子,“回来吧,给你了!”

    这次欲擒故纵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特别是一口价要卡好。

    而且吴夺也不怕不叫他。就算八万真的是摊主的底,这件香鸭这个价儿,也是大漏儿。

    吴夺听到摊主的叫声,停步转身,又走了回来,笑道,“我是不是出高了?”

    摊主呵呵两声:“你这是个噎脖子的价儿,卡得我挺难受。”

    货款两清,吴夺拎着装盒装袋的香鸭离开摊子之时,顺势又看向葛亮所在;恰在此时,蹲在一个摊子前、手里拿着东西的葛亮,也看向了吴夺。

    吴夺会意,这是想让他帮忙看东西呢。

    走上前去,吴夺定睛一看葛亮手里的东西,这巧不巧的!

    居然,又是香炉!而且也是白铜的。

    吴夺顺势蹲在了葛亮旁边。

    这件香炉的形制相对简单,圆柱筒形,炉身有两道弦纹,将其分成了三部分。

    而在每一部分上,分别镌刻了图案和诗文,从下到上分别是松、竹、梅的图案,配着咏松、咏竹、咏梅的诗文。

    炉盖是圆帽型,镂空的缠枝花卉纹。

第642章 芸香炉,一鱼两吃

    “喏,你上手细看看吧!”葛亮干脆将这个白铜香炉递给了吴夺。

    “哎?原来还有搭档掌眼呢!”摊主咯咯笑起来。

    这个摊主是个女的,有四十岁左右,身材保持得很好,个儿不高却匀称;模样也不赖,皮肤白皙,就是眼角鱼尾纹明显了点儿。

    她打扮得还挺时髦,风韵犹存的样子。

    不过这个摊子后头不止这一个女摊主,还有个看着也就是二十冒头儿的小伙子,瞅着挺憨厚的样子,在一旁打下手。

    “我俩都是棒槌,一起逛着玩儿呢。”葛亮也笑着应了一句。

    “还有自己说自己是棒槌的,多大的棒槌啊?”女摊主说话时还撩了撩刘海。

    葛亮面露尴尬之色,干笑两声过去了。

    吴夺也没说话,细看起手上的白铜香炉来。

    这个香炉的高度在十五厘米左右,直径在十厘米左右。比吴夺拿下的香鸭要小得多。

    不仅体量小,年份也浅多了。甭看别的,就看松竹梅这三部分图案旁边的诗文词句,就把上限给卡住了。

    咏松的是宋代的两句诗:半依岩岫倚云端,独立亭亭耐岁寒。

    而咏竹的则是两句唐诗: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这两个倒是早,但是咏梅的晚。

    咏梅的不是诗,而是半阕词: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这半阕词出自纳兰性德的。

    这个白铜香炉上,刻了纳兰性德的词,而纳兰性德生活在康熙朝,也就是说,这个白铜香炉,再早也早不过康熙朝。

    而且从风格上来看,更像是雍正时期的东西。

    这个白铜香炉,被弦纹分成了上中下三部分,除了三部分所刻图案和诗词的不同,实际上也是可以拆装的。

    一个圆柱形的香炉,除了可以拿掉炉盖,还能将这三部分一个一个分开拿下来。

    “这个芸香炉······”吴夺一边看一边沉吟出了声,不过到这儿也就打住了。

    女摊主却听到了,轻拍了一下膝盖,“还说不是帮忙掌眼的?连芸香炉都知道。”

    芸香,确实是一种香料,主要就是芸香草制成。但是,芸香炉所用的香料却又不止芸香一种,有用芸香的,也有用别的香料的。

    这里头,其实是文人的借喻。

    芸香草常放在书卷画轴之类的地方,有清香,还能驱虫;而焚烧芸香的气味则更为浓烈,同样有驱虫之功效。

    所以,芸香实际上指代的就是“书”。比如芸台,是指藏书阁;芸签,就是书签;芸香吏,说的是校书郎。

    所以,芸香炉,大意就是文房书斋所用的香炉,这里头既有香炉的实用功能,也有文人雅士的趣好。

    芸香炉在清代流行,多为铜制,而且形制大致有一个特点,就是分层。三层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最底层可以放置香匙等等工具,中间一层放置香料,最上一层自然就是焚香层,烧完了就是香灰。最上一层的上面,还有炉盖,炉盖肯定得镂空。

    女摊主这么一说,吴夺也只好应了一句,“大姐,这好像是常识啊。”

    “什么叫常识?你在这个市场问问,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我也是刚知道的。”女摊主摆摆手,“不用藏着掖着,你有本事捡漏我不眼红,但是你打了眼别来找后账就行。”

    这女摊主还挺有个性。吴夺笑了笑,接着来了句重点:“大姐,这香炉不全啊。”

    吴夺这么一说,女摊主微微一愣,葛亮也愣了一下。

    这香炉很完整,从上到下全须全尾,怎么会不全呢?

    不过,葛亮愣是真愣,女摊主却是没想到吴夺能看出来。

    “帅哥,你说哪里不全?”女摊主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掏出一支细杆女士烟点上了。

    她点烟,貌似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这香炉应该有一个配套的底座。”吴夺淡淡说道,“而且是香炉嵌在底座中的,并不是直接平放。”

    “你怎么看出来的?”女摊主干脆直接问道。

    “没那么复杂,这上面有痕迹。”吴夺指了指香炉的侧面和底部的结合处:

    “三处卡位的地方,有磨擦的痕迹;虽然不起眼,但细看也能察觉;痕迹是白铜上多一层,像是木料所致,应该是木底座吧?不知道这底座和香炉是眼下天各一方,还是都在大姐你这儿、却给分开放了?”

    女摊主啪啪拍手,“果然厉害!”

    她这么说,基本就是承认了木底座也在她手里。

    她却不摆出来,目的就比较明显了,本来打算一鱼两吃呗。

    一鱼两吃是古玩行里常见的伎俩,成对或者成套的东西拆开卖,卖了一件才拿出第二件给同一个买主看,无非就是想多卖俩钱儿。

    如果白铜香炉和木底座也这么搞一鱼两吃,那么,这个木底座必定是相同的年份原装配套,而且材料和工艺也很讲究,不是普通的小玩意儿。

    总之在拿下白铜香炉之后,那个木底座可能会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效果。

    吴夺接口道,“我就是好奇罢了。再说了大姐,你想赚多少钱,摆到明面儿上谈,也挺好的。”

    女摊主哈哈大笑,“你还能说出底座是哪种木料不?”

    “紫檀。”吴夺直截了当。

    女摊主翘了翘大拇指,却又将手晃了晃,“不过不全对。”

    “那就是带镶嵌呗。”吴夺说着看了看葛亮,“我说,你真的相中这个香炉了?”

    葛亮给了个肯定的眼神,却很随意地说道,“我平时喜欢香炉不假,不过正因为这样,我收藏的香炉也很多。这香炉要不要,主要还是看价儿。”

    吴夺点点头,又看向女摊主,“大姐,这香炉上没款,底座你又这么珍视,莫非款儿一起落在底座上了?”

    女摊主没应吴夺的话,却反身对身边的小伙儿说道,“你从后面的箱子里把那个盒子拿出来吧。”

    吴夺和葛亮对视一眼,静待庐山真面目。

    小伙儿递给女摊主一个方形锦盒,女摊主接过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天鹅绒的袋子来;而后也没磨叽,直接从袋子里拿出了底座。

    吴夺就这么上眼一瞧,心里就不由暗叹一声,果然是好东西!

第643章 真真假假,尔虞我诈

    这个底座不小,直径是白铜香炉的三倍有余,而且整体形状很有美感。

    它是小叶紫檀的根料制成,雕的是松竹梅环绕。居中山石有一处很自然的空当,同时有三处“卡位”的支撑,分别是松枝、竹枝、梅枝。

    吴夺说对了,这不光是一个紫檀雕刻的香炉底座,还有百宝镶嵌;光是材料,就有螺钿、松石、玛瑙、碧玉、珊瑚等。镶嵌的位置不少,设计也十分巧妙。

    这个底座上也确实刻有铭文。

    不多,两句:

    岁寒三友,芸香之炉,偶得幸甚。虽不知西东,但尽良工全。

    从这两句话的意思来看,做这个紫檀百宝镶嵌底座的人,是偶然间得到的这个香炉,他对这个香炉很是喜欢。

    不过,他也“不知西东”,也就是不知道香炉的作者和出处;在这种情况下,他非常认真地设计并制作了这个底座来配这个白铜香炉。

    除了铭文,还有落款。

    落款只有两字:映之。

    女摊主既然拿出了这个底座,肯定是要让吴夺和葛亮上手看的。

    葛亮先上的手,看完之后又看了看吴夺,“映之?”

    不待吴夺接话,女摊主便道,“这个我查了,应该是卢映之。”

    卢映之,生于康熙年间,成名于雍正年间,去世于乾隆年间,扬州的漆器大家。

    一般说起卢映之,都会先说漆器,但实际上,卢映之的木雕和百宝镶嵌,不亚于漆器上的功力。

    这件紫檀百宝镶嵌底座,如果确实是卢映之的作品,单单一个底座,二十万是值的。当然了,这里头不光有年份和卢映之的因素,紫檀和百宝材料也比较值钱。

    “你谈谈,我再看看。”吴夺对葛亮说道。

    其实吴夺看已经跟着葛亮看得差不多了,他主要是听一听。

    吴夺上手之后,葛亮便就直接问女摊主,“香炉加底座,这一套给个实落价儿吧?”

    女摊主微微一笑,“货卖于识家,还是等你的朋友看完吧。”

    “不影响,咱们先聊着。”葛亮道。

    女摊主还是不想这会儿开价,葛亮又和她掰扯了几句。

    最后,女摊主想了想才道:

    “既然你的朋友看出来了,我就真给你个一口价。你看啊,这个底座,我研究过了,清代名家卢映之的紫檀百宝镶嵌,二十万能值吧?这个白铜香炉,也是清三代的东西,而且绝不是差东西,差了卢映之也不可能看上,要你五万不多吧?”

    葛亮应道,“也就是说,一套二十五万?”

    “对,最低价,你也别砍了。”

    “你能在这里摆摊卖,怕是收来不会太高。”葛亮笑道,“不是不让你赚钱,只是我觉得你还能再让让。”

    “帅哥,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公园市场,好东西出过不少,卖过高价的东西也不少。去年这里还卖出过一件唐代的秘色瓷六方瓶呢!“

    葛亮没接她的话茬,继续说香炉和底座,但也没往死里砍,“这底座,十万八万差不多了;这香炉呢,也到不了五万。”

    “这是一套!不是你这么分开算的。”女摊主摆摆手,“不要说了,要买,二十五万一套拿走。不买,那就放下吧。”

    “一开始你还想分着卖呢!”葛亮不着急,慢悠悠说道。

    “我敢这么卖,就不怕底座卖不出去。我给你说实话,要是你先单买香炉,我会要更高的价儿!能用高价买香炉的,绝不会放弃这个底座。”

    女摊主说着,再度摆手,“最后说一遍,一口价二十五万,你说别的可以;再砍价,我就不接话了。”

    葛亮笑笑,“好,那先等我朋友看完吧。”

    ······

    吴夺“听”完了底座,先让葛亮拿好,而后又拿起了那个白铜芸香炉,也“听”了起来。

    之前吴夺没有听这个白铜芸香炉,是因为先看到了上面的“痕迹”,推出了底座的事儿;现在既然听了底座,香炉也不能百分百判定,所以就继续听一听了。

    这次听得比较快。

    “老板娘,我们不买这个香炉,只买底座行不行?”吴夺开口了。

    “什么?”女摊主皱眉,“成套的东西你要拆开买?”

    “对啊,行不行?”

    “不行!这不是糟蹋东西么!生生把一套拆开!”女摊主面露不悦之色。

    吴夺微微一笑,“那你为什么一开始要拆开卖呢?”

    “帅哥,这时候了你还说这个,有意思吗?我刚才已经对你的朋友解释了,而且这点儿道道,你也不用揣着明白装糊涂。再说了,现在是按你的要求,已经把一套摆在你的面前。”

    吴夺点点头,“嗯,我只是接你的话头儿嘛。不过,我真是没看上这个香炉,只想买这个底座。”

    “到底是你买,还是他买?”女摊主又看向了葛亮。

    葛亮知道吴夺肯定不会无缘无故这么说;他这么说,就说明这个香炉有问题。而且不是小问题,如果是小问题,只会压价,而不是干脆都不想要了。

    “我突然也有这个想法了,只买底座。”葛亮立即应道。

    女摊主忽然觉得自己胸口有一股子邪火不知道该往哪里撒,声音陡然提高,“行啊,可以单买底座,也是二十五万,一口价!”

    吴夺和葛亮对视一眼。

    而后两人将手里的香炉和底座分别都轻轻放了回去。

    “不送!”女摊主一看,干脆说道。

    吴夺旋即起身,葛亮却又想了想,“这么着老板娘,如果你单卖底座,我能出到十八万,挺讨彩的数字,你考虑一下,行我就拿了,不行我也不耽误你做生意。”

    “不行!走吧走吧。”女摊主没好气儿地甩了甩手。

    葛亮一看,也便起了身。

    两人就此离开了这个摊子。走远之后,葛亮干脆拉着吴夺离开了林荫道,到了一棵树后,“咋回事儿?”

    吴夺便就解释了一番。

    原来,这个底座的确是卢映之亲工的真品,但是,这个白铜芸香炉,却是一件做旧的的现代工艺品!

    吴夺分析,当时卢映之肯定是得到了一件“松竹梅”芸香炉,并为之配了这个工料俱佳的紫檀镶嵌百宝底座。

    但是,芸香炉和底座,后来肯定是分离了!

    最起码,这个女摊主,只得到了底座,却没有得到香炉!但是,她却动了歪心思,根据底座上的铭文描述、根据底座“卡口”的尺寸,找人做了一件“松竹梅”芸香炉,以此配套来卖!

    当然,也有可能不是她,是上一个货主这么干的;总之,这件芸香炉就是现代工艺品做旧,而且是照着底座来做的。

    就算不是女摊主找人做的香炉,她肯定也知道实情。

    所以,她才敢拆开卖,一鱼两吃。

    如此一来,就算有人买了香炉,她再拿出底座,人家不买,她也无所谓,可以再做一个香炉嘛!而且做旧的假香炉单独卖出去,也是赚了一笔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6565/ 第一时间欣赏鉴宝无双最新章节! 作者:青木赤火所写的《鉴宝无双》为转载作品,鉴宝无双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鉴宝无双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鉴宝无双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鉴宝无双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鉴宝无双介绍:
鉴宝识宝,眼力为王;他却独树一帜。
貌似偶遇的小白狗,竟让他真正踏上古玩珍宝之路。只是,这到底是不是一条狗,它和沉寂两千年的九鼎重器,又到底有没有关系?鉴宝无双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鉴宝无双,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鉴宝无双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